Trust Union(TU)区块链现在怎么样怎么样?

毫无疑问,个人征信是金融行业的一块基石,更是维持个人金融业务的生命线。一旦个人征信体系健全,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因此而改变。比如,以熟人之间互相借款为例,今天我们判断“借或者不借“的依据是看对方人...

毫无疑问,个人征信是金融行业的一块基石,更是维持个人金融业务的生命线。一旦个人征信体系健全,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因此而改变。

比如,以熟人之间互相借款为例,今天我们判断“借或者不借“的依据是看对方人品是否可靠。有时候借与不借都很为难,借了有可能收不回来,不借又怕伤感情,传统的做法是打借条,但是借条也不安全,有可能遗失,也可能会被伪造。

因此,对于全球个人用户来说,都期望能建立一个安全、可追溯、不可篡改、数据自主的个人征信的平台,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借贷问题。比如,借贷信息与个人的征信挂钩,倘若出现逾期或者借钱不还等失信行为会影响到个人征信评级,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依据地选择拒绝或接受是否借款。

另外,在理想的商业环境中借贷成本与借贷者的违约风险相关,所以按道理来说,信用越好的借贷者所应支付的利息理应越少,反之亦然。但由于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信用市场便产生了贷款前逆向选择问题。简而言之,信用好的借款者不愿意借款,市场上留下的非优质借款者又无法通过银行贷款,他们只能与亲朋好友借钱或者依靠民间借贷,但由于没有个人信用数据的参考和风险预测,违约风险非常高。

造成以上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个人缺乏对自己信用数据的掌控和管理权力。作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个人金融关系与信用资产管理服务平台,TU (Trust Union)信用联盟链围绕“个人征信”提出的“去中心化”的管理方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解决个人借贷问题的新思路,也为我们打造一个数据自主、全球化的个人征信评级体系。

一、“个人征信”上链,打造全球首个C2C个人借贷服务

据彭博商业周刋报道,全球1/4的人口没有银行账户、信用评分以及财务身份,。也就是说全球有20亿人没有借贷能力,他们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担保,没有信用历史,便无法获得银行的服务。另一方面,银行作为贷款服务的提供者也希望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却又缺乏相关信用信息,未知的风险让机构望而却步。

TU(TrustUnion) 信用联盟链所做的尝试是,通过轻智能合约库存储的多维度个人信用数据,结合去中心化信用评分系统从多方面建立个人用户的信用评分。其优势也相当明显,因为区块链本身就具有安全性、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透明性和隐私性,在智能合约实现的协议控制与执行的帮助下,可以有效地解决信用创造机制的问题,提高信息彼露透明度、实现更好的隐私保护和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例如,上述所提到的熟人借贷,借贷双方可通过TU(Trust Union) 信用联盟链的DAPP将贷款总额、期限、利率等基本信息上链,到期后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完成交易。借贷双方数据一旦上链便创建了这样一个具有区块链特点的信用纪录,形成个人征信评级的信用数据。

同时,受利于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TU(Trust Union) 信用联盟链的效率也会比传统借贷要高很多,借款人只要授权自己的信用评分即可,不需要做很多传统的证明。并且,由于区块链会永久保存你的信用数据,所以在TU(Trust Union)上建立的信用历史,可以作为自己的信用资产成为征信报告的一部分,在以后应用到比如租充电宝、租车、租房等各个场景,让“个人征信报告”真正成为数字时代的“个人经济身份证”。

二、满足多样借贷场景,提供方便快捷的借贷服务

在传统的民间借贷行为当中,借贷的需求相当多样,比如有钱可借的人在列出金额、利率和想要出借的时间后,其中有些人提供的利率相对较低,但对借贷人信用度要求较高;而有的人则开出了较高利率,出借条件可能更有弹性。

所以,TU除了提供个人信用资产管理功能外,为满足借贷关系中的不同需求,TU在DAPP端还建立了多样化的用户金融关系应用场景服务,比如数字资产抵押、债权资产流动等,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管理金融借贷关系的便利性。而在技术层面上,TU提供的金融轻智能合约库也可以为多种个人与个人间的金融关系场景提供自动化、自定义的合约管理服务,让每个需要资金的人都可以比较各个贷款“产品”,以便确定适合自己的方案。

三、多级风控体系,大大降低投资损失

在风险控制方面,TU采用了多级质押担保体系,不仅将会和多个资产上链解决方案公司合作,直接接入这些公司的数字资产凭证。同时,也支持数字资产本身的抵押。因为数字资产很容易被绑定到借贷的智能合约中去,所以很容易把控风险,而且如果该数字资产的价值发生急剧萎缩,平台有权要求借方补充抵押或者提前还款。

另外,投资人想要分散投资,自然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TU的分散化投资匹配引擎,便可以把投资人想出款项分成几份,分别投给不同的借款人,大大降低了违约给投资人带来的损失。通过提供多级质押担保体系、分散化投资匹配引擎,TU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多级金融关系管理的风控支持,也为这些缺乏信用信息的个人创造更好的金融服务条件和可能。

四、拒绝隐私泄露,可控可量化你的信用资产

征信的存在,解决了人与人、人与机构之间的信任问题。不过,如此重要的个人信用数据却并不被个人所拥有,而是被征信机构、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所拥有和垄断。而且这些中心化的机构往往由于“不可控的人性”因素,无法保证我们的征信信息不被泄露。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自己掌握数据的管理权。

由于,区块链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传输系统,互联网上的任何数据信息都可以通过通证经济来量化和评估价值。所以,针对隐私泄露问题,TU(Trust Union)有一套通过你的履约行为来评估个人信用的“去中心化信用评分“解决方案,配合通证的动态分配以及区块链信息的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性,把“个人征信数据”变为了一种可量化、可转移的”个人资产“。

比如,在TU(Trust Union)的征信生态体系中,代表价值和权益的通证可以直接用于信用贷抵押,而且按时完成一笔贷款的偿还或者违约等都会增加或者减少你的TU(Trust Union)信用分;总之,在TU(Trust Union)这套充分结合了个人身份,履約能力,信用历史,人际关系,行为偏好等模型的信用体系中,通证不仅起到了信用量化、价值转移的特点,还真正释放了个人“信用资产”的自主权,彻底保护了你的征信隐私。

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转,离不开信用的支撑。征信作为信用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奠定了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但大数据时代来临,互联网金融兴起,传统征信业中信用信息不对称、数据采集渠道受限、数据隐私保护不力的问题愈加严峻。

从技术上来看,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信任共识机制、智能合约机器信任机制和价值转移特性,TU(Trust Union) 信用联盟用确定无误的数学计算,替代了人性中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杜绝了出现恶行的可能,另一方面也通过算法编程,自动执行需求匹配,履约和违约的处理实现了“个人借贷”全流程的高效自动化。另外,TU(Trust Union)信用联盟链推崇“个人信用即资产“的理念也相当超前,通过利用创新技术构建全球数据自主的个人信用评级,打造全球共享的个人征信体系,TU(Trust Union)进一步弥补了传统征信行业在隐私权保护、个人自主权领域的空白,带来了"我的征信,我作主"的全新时代。

目前,TU(Trust Union)信用联盟链正致力拓展东南亚市场,包括香港、日本、韩国、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地区,也与多家商业机构达成了合作。相信,伴随着信用联盟链的普及”讲诚信、重信用“的观念定能够真正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个人征信是金融行业的一块基石,更是维持个人金融业务的生命线。一旦个人征信体系健全,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因此而改变。

比如,以熟人之间互相借款为例,今天我们判断“借或者不借“的依据是看对方人品是否可靠。有时候借与不借都很为难,借了有可能收不回来,不借又怕伤感情,传统的做法是打借条,但是借条也不安全,有可能遗失,也可能会被伪造。

因此,对于全球个人用户来说,都期望能建立一个安全、可追溯、不可篡改、数据自主的个人征信的平台,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借贷问题。比如,借贷信息与个人的征信挂钩,倘若出现逾期或者借钱不还等失信行为会影响到个人征信评级,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依据地选择拒绝或接受是否借款。

另外,在理想的商业环境中借贷成本与借贷者的违约风险相关,所以按道理来说,信用越好的借贷者所应支付的利息理应越少,反之亦然。但由于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信用市场便产生了贷款前逆向选择问题。简而言之,信用好的借款者不愿意借款,市场上留下的非优质借款者又无法通过银行贷款,他们只能与亲朋好友借钱或者依靠民间借贷,但由于没有个人信用数据的参考和风险预测,违约风险非常高。

造成以上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个人缺乏对自己信用数据的掌控和管理权力。作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个人金融关系与信用资产管理服务平台,TU (Trust Union)信用联盟链围绕“个人征信”提出的“去中心化”的管理方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解决个人借贷问题的新思路,也为我们打造一个数据自主、全球化的个人征信评级体系。

一、“个人征信”上链,打造全球首个C2C个人借贷服务

火讯财经注:大部分区块链创业的项目,目前也处于所谓的“货物崇拜”阶段,创业者不断做一些仪式感的事情追求神似,然后乞求奇迹自动发生。大量超前于基础设施现状,无法对终端用户直接产生价值的区块链项目,最终会凋零,催生各种悲观负面情绪。但基础设施成熟后,许多当年吹的牛,做的梦,最终会被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出现的创业者实现。

文章来源: 未来大脑2018 作者: 网站,四处打广告,不断提供各种免费的服务来提高网页点击率,制造一种人气旺盛,蒸蒸日上的感觉,期望有一天也被高估值收购。

但是,1997 年之前上市的互联网公司,除了 Netscape, Yahoo, 绝大多数公司六七年后的终局是:破产或者等价于破产(价格缩水90%以上)。

现在区块链和 ICO 的狂热,堪比1995年开始的互联网第一波热潮。

大部分区块链创业的项目,目前也处于所谓的“货物崇拜”阶段,创业者不断做一些仪式感的事情追求神似,然后乞求奇迹自动发生。

区块链的“货物崇拜”包括:发白皮书,开各种发布会,搞各种空投,造各种战略合作新闻。由于流动性的涌入,很多数字资产价格也确实被捧高。

大多数人根本不理解区块链的技术基础,不知道加密算法的不对称性,不知道 merkle tree, 不知道 Proof-of-work (工作量证明),没有看过中本聪的白皮书,很难真正理解区块链的概念,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没有先例可以类比的商业模型。

因为不理解,所以最初给这个东西贴上一个标签 “傻B,骗子”等等是一个很自然的事。

所以,搞“货物崇拜”者和真正在底层开发应用场景增加价值者,一开始很难区分。

当新范式下的新产品涌现时,因为和过去的(表象上的)经验和模式格格不入,往往会自动被忽略。

按照三十年前最早由 Geoffrey Moore 所提出的 Crossing the chasm (跃过峡谷)的理论,新技术市场的潜在客户可以分这么几类:

·早期的多数 (early majority, 接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和死不改悔的落伍者。

大多数新技术产品获得了早期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支持,但无法完成到“早期多数”的跃迁,无法跃过峡谷,因此最终夭折。

“早期采用者”和“早期多数”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对于新技术的采用是出于自身的特别需要和独立判断; 而后者从实用主义需要而跟风,为了降低风险往往选择市场涌现出来的领先者,并导致领先者的地位更加强化。

这意味着口碑的传播对于获得“早期多数”客户的重要性,也意味着一旦抓住”早期多数“客户,那么其它竞争者很难完成跃迁。

这也意味着率先完成跃迁的第一个玩家,将有机会迅速依靠口碑传播霸占大部分“早期多数”客户,获得巨大利润,同时让自己的系统成为市场上事实的标准,进一步加固自身的垄断地位,形成良性循环。

人们常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把面对发烧友和“早期采用者”的技术驱动的营销策略,延用于攻克“早期多数”的市场。

未来趋势虽然主要由技术驱动,但是从”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多数“的成功跃迁,主要靠正确的营销策略 (有时更多是运气)带来的口碑传播驱动。对最有活力的,彼此间频繁沟通,自带干粮的用户群加大营销力度,远胜于浪费资源在分散孤立的客户上。前者的网络效应,是让胜者跃过峡谷,自然涌现的最关键的助推器。

没有跃过峡谷之前,没有任何未来是命中注定,市场的开拓和收入的增长艰难无比,有时难到让自己怀疑人生。跃过之后,新客户不请自来,收入开始指数型增长,又让人飘飘然觉得自己的成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人们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在领先者已经完成跃迁,占有市场,口碑和行业标准的话语权之后,幻想通过性能和价格的有限提升,在现有模式下推出新产品超越早已跃过峡谷的赢家。

这种幻想在创业者和分析师的心中还相当顽固。尤其是往日老市场上的成功跃迁者,习惯把过去经验的表象性的总结 (而不是导致跃迁的抽象上的核心要素),和自已无所不能的上帝情结 (God complex),带到不熟悉的战场,直到遭遇自己的滑铁卢。

我们看看互联网发展中,“跃过峡谷”的几个历程。

互联网的本质是把信息搜索和交互的成本降到接近于零,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很多扩展性极高,利润极高,垄断性极强的传统经济人无法理解的新模式。

但九十年代很多项目和创意,在硬件软件基础设施还没有到位,PC 和宽带互联网还未普及时就强行推出,过于超前,因此悲催地失败。比如 1996年创立,2001年破产,累计融资约八亿美元的 webvan.

2000年-2003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随着基础设施的成熟和各种成本的下降,后来涌现出来的新应用 (youtube, netflix, facebook, amazon prime, aws,iphone 等等),其发展势头之猛,规模之大,又远远超越悲观者的想象。

大量超前于基础设施现状,无法对终端用户直接产生价值的区块链项目,最终会凋零,催生各种悲观负面情绪。但基础设施成熟后,许多当年吹的牛,做的梦,最终会被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出现的创业者实现。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把全球个体经济人和机器之间价值交换的壁垒和成本降到几乎为零。最终要达到这个愿景,首先需要各种基础设施的成熟和普及。

行业初期,和基础设施相关的项目往往会被追捧。比如互联网时代,一些做服务器托管的公司如 Exodus communication 市值一度在 2000年时达上百亿美元,但Exodus 后来于2001年9月就破产了。

比特币是一个可以编程的货币, 是一个软件平台。曾经对 Bitcoin core 代码开发的做贡献的人数超过三百。

普通比特币使用者大脑里的抽象概念是钱包、密码、地址、发钱、收钱。但底层代码的结构,是采用所谓 UTXO (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 的架构。比特币的 script 语言可以开发出很多复杂的功能。

比特币的区块链上,价值超过一百美元的地址数目,到 2017年九月,有大约三百一十万个。假设 20%的用户拥有 80%的地址,80%的用户拥有剩下 20%的地址,这就对应七十八万个人。考虑到很多用户的比特币放在交易所里而没有自己独立的地址,持币值超过一百美元的个人可能接近两百万。

可以对比的是,微软的视窗软件 (零售价99美元),从 1985到1990年初,五年内累计销量不到两百万份。

比特币的理解和钱包的使用,即使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畏途。反对者通常的抱怨是币值波动太大,确认时间要十分钟甚至更长,支付费用最高有时会超过五美元因此无法用于买咖啡。

视窗软件,当年使用界面简陋不堪,常常宕机蓝屏。

苹果电脑因为远比 IBM PC 价格贵,八十年代的市场份额从来没有超过 15%。微软作为 PC 上的操作系统,被乔布斯怒斥为没有品味,window 95 还不如苹果 1989年的产品方便好用。但这不重要。 视窗的巨大用户群,与各种第三方应用的兼容性,形成良性循环,确保其长期一家独大。操作系统的市场,苹果输了。

世界很多国家,几十亿人,没有银行账户。全球跨境现金汇款平均费用接近 10% (转账加外汇兑换费用),而且往往要四到五个工作日才可以到账。西联汇款 (Western Union) 2016全年营收高达五十四亿美元。即使在美国,国内电汇发送方费用要 20-25 美元,几个小时后才可以确认。国际电汇常常有 2-3天的迟滞。更不用说周末不开门。

与之相比,比特币支付10分钟左右可以得到第一个确认,两个小时内彻底确认,目前平均转账费用低于四美元, 24小时365天营业。

数字货币领域,需要关注的是谁可以兼容更多的用户,和更多的应用场景。用户多了,会发现一些以前想不到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又推动更多的用户加入。

在区块链行业,涉及到基础设施的概念,可能包括各种软硬件钱包,某种和法币挂钩等值的平价数字货币,把各种传统资产的产权与区块链挂钩等等。

但是做基础设施的项目,必须聚集服务于真实的需求,而不是泡沫吹起时的伪需求,并迅速构建某种事实上的垄断优势,朝价值链更高层移动,否则难免会重蹈 Exodus 当年的下场。

内部网 intranet 在 1996 年很火,一度是投资者追逐的热点,很多大公司把它视为加入互联网转型的捷径。但这类努力大多不了了之。一个系统的活力来自开放的环境,开放环境涌现出来的第三方开发者,要比官僚机构主导的系统高几个数量级。

所有技术开发的选择都有优缺点,根据局部片面的技术优缺点,来断定谁最终会胜出,是幼稚的和危险的。最终的区块链上的赢家,将是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开发者、软件应用和终端用户数量最多的。

而这个赢家很可能技术上平庸,甚至常常因为一些缺点,被许多用户痛骂。

最终判断一个项目的成败,不是空泛的讨论技术名词,而是要看它是否衍生出一种用户更多 → 有价值的创意和组件 (building block) 涌现 →应用场景更多 → 用户更多的加速发展的正反馈循环。

这样生态级别的项目,全球最终也许最多只有四到五个,甚至更少。在早期,它的应用场景可能还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只有在若干次循环起伏,活跃用户数超越几百万后,只有亲自体验应用场景,和竞争者反复横向比较后才可以看得清楚。

投资者容易犯的三个错误是:一是一厢情愿仅凭技术愿景而缺乏实践检验,入场过早,耗费资源在很多“货物崇拜式”的项目上。二是真正凤毛麟角的平台上,应用和用户的正循环已经加速发展了,懊悔当年错过,嫌贵而不愿进入。三是这类平台持续迅速增长时,过早套利而无法享受其长期增长的红利。

巴菲特老师曾说:“一个男人最大的噩梦,就是发现隔壁老王突然一夜暴富。”

这就是所谓的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机会),看到周围的朋友邻居突然炒币后吹嘘自己财富自由了,而自己仍然一穷二白,人性的生理本能是要立刻简单模仿,希望也能跟着迅速发财。

1998到1999年互联网泡沫期间的投机者,绝大部分人到 2002年时的回报是亏损掉一半以上的资本。这就是在 FOMO 压力下多数人的终局。

克制 FOMO的压力,早日看清区块链技术的终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5. 区块链技术的终局

十到二十年之后,区块链技术发展到极致,彻底解决了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易用性的问题之后,终局会是什么样子?商业模式和价值观将会发生什么根本改变?

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投资的布局就可能更从容更有章法,而不必为 FOMO 所困扰。

1995年时你不一定知道如何在互联网上赚钱,但是你会知道,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低成本的搜索各种信息的话,以前因为技术成本太高而做不了的事情迟早可以办到,而过去被这种高成本壁垒所保护的产业,将迟早迅速萎缩。

2005年时美国和中国的搜索市场大局已定,身在其中当时可能觉得谷歌、百度价格似乎很贵了,但实际上长期看风险很小。传统媒体业 2003年以后,迅速萎缩,而网络搜索公司赚了大钱。

iphone 出来后,个人精确实时定位成为可能,两年后 uber和lyft 服务应运而生,纽约出租车执照价格在连续上涨几十年后,价格大跌,而许多城市的相关于出租车业务的法律被倒逼而改动。

区块链的可扩展性,易用性解决后:世界上八十亿人,上万亿台机器,可以瞬间(迟滞低于一秒)通过区块链网络进行无需中介,无需许可,自动编程,费用极低的,可以信赖的价值交换,价值交换的单位可以低到一分,一厘,甚至更低。

这是一个可以期待的终局之一。这样的价值交换网络铺开后,会催生以前不可能有的应用:

比如说,某项工业应用需要采集多个地点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等各种参数图片。只要价格合适,就有人自己愿意买个仪器,就地安装测量, 实时将相关数据传输给全球多个买家,一分钟卖一块钱。

而这类应用搭建起来后,将会催生在此之上的数据整合的更复杂的现在无法想象的工业商业应用。

再比如,以前人们日常工作方式是服务于单个雇主。区块链发达后,每个人在链上有成千上万的赚钱的路径,他们会根据个人的特长,选择利益最优化的多种路径,为全世界不同的客户实时服务,实时获得报酬。全职工作的概念将不再是主流。

率先在扩展性和易用性上达到一小时可以支持上百万,上亿笔交易的价值区块链,将会成为各种无法想象的应用的基石,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开发者。而各种应用的丰富,又将使这个区块链更加有价值,导致良性循环,强者亦强。

一个区块链关键是在安全性和易用性有一定保障的基础之上,交易数量要上一个大的量级。

以太坊开发初期根本没有想到 ICO 这个应用,也没有想到撸猫这个游戏一下子在社区里火起来。这是社区生态繁荣到一定数量,自然涌现出来的现象。

看各种白皮书吹得天花乱坠,如果链上加链下不能达到每天一千万笔以上的交易,如果不能把链下的交易费用做得极低,如果不能从容应对各种 ddos, spam等等攻击,很难承载有突破性的应用。

数字货币实际上是货币软件平台。软件平台的威力,来自于低迟滞,不同模块之间的实时协作沟通,可以供开发者使用的大量工具,和广大第三方应用的高度兼容性,还有巨大的用户群。

这样一个软件平台不仅可以高效完成现在的工作,而且可以做以前无法想象的事。

当基础设施成熟普及后,区块链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软件定义财富。这是“软件吞噬世界”之后顺理成章的下一步。

用数学算法保证安全执行的智能合约,在全球范围内,会产生各种想不到的资源组合。对于各种排列组合的优化重置,将催生复杂有趣而高效的合作方式并创造巨大的财富。

同时,财富的存储,将不再是枯燥孤立的数字,而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算法在分布式网络上的的集合。

传统财富好比手写的草稿,流动性低,知识含量少,容易损坏;软件定义的财富好比网上的百科书,几万人参与修改,流动性高,知识量巨大,并且不断有机增长。

“软件定义财富”,可以看成是传统金融世界里的各种衍生产品,把交易种类增加几千倍,几万倍,实时交割,无对手盘交易风险, 巨大流动性,并可以不断排列组合,生成一层又一层更复杂的东西。

所有可以上链的传统资产,都可以成为“软件定义财富”的一个组件,同时自身也释放了比孤立存在时更大的价值。

区块链投资领域,一些因为大开大合的投机风格而暴富者,最后也可能因此而全部输光,此所谓盈亏同源也。

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市场多次大跌又大涨,96年,97年,98年都有过若干次反复。最后一次也是最大一波的上涨,从98年十月到2000年三月,NASDAQ 从 2100点一路涨到5200点。这会慢慢给市场内的投机者心理上一个极为坚定的信念,不管跌多惨,最后都会弹回来的。

即使因为好奇而参与购买比特币者,很多要么就是卖得太早,要么就是丢失掉 Private Key 或者钱包被盗,要么就是每次价格下跌50%以上时被迫割肉, 要么就是比特币存在 Mt Gox 拿不回来了。真正长期大量持币坚守到现在的寥寥无几。

当投机者连续几年的经历,树立强化这种坚定的信念后,真正的熊市开始时,会继续按照老经验,大无畏地加仓,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流动性彻底消失时,几天之内一些数字资产价格就会下跌 50%以上,大多数数字资产最终可能会下跌 98-99%。许多人靠加杠杆而迅速暴富,在熊市中还重复老的经验,最后必定被钝刀割肉,全部输光。

巴菲特说过,如果你不准备持有一份资产十年以上,那么你根本不应该 (为了炒作获利) 持有它十分钟。

这个逻辑对于区块链行业和 ICO 的投资,仍然有重要意义。不花很多时间深入研究,想要一夜暴富者,最后往往两手空空,白忙一场。

十年前的人们预测未来时,他们可能会预测到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但是他们有预测到一个匿名程序员起头搞的开放的加密货币系统,没有总部办公室,历经多国监管机构反复打压,八年后市值超过六百亿美元,全球拥有超过千万的个人用户,每天支持三十万笔支付交易吗?他们有预测到比特币催生了以太坊,而创立不到四年的以太坊催生了 ICO现象吗?

如果以前没有预测到,那就必须接受一个可能性,那就是未来数字货币的生态系统内,还将继续涌现出目前多数人无法想象,甚至现在觉得十分荒谬不可行的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块链现在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