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上海四个建筑4*4的建筑施工图有吗

原标题:边缘——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日清的上海识庐项目设计实践 | 佟冬 | 时代建筑2018年第4期

边缘—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

日清的上海识庐项目设计实践

日清的 “识庐”项目尝试以转换视角的方式,考量和挖掘边缘地块特质中的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以尊重真实的姿态,探索土地的高效利用模式,最终形成了适应城市文化特征的建筑形式和人居环境。同时展示了处在市场语境下,我们所追求的一种实践态度。

项目位置:上海市闵行区

建筑设计: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赵晶鑫、郭继钧、佟冬

在一系列经济圈地的开发中,把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抹平所造成的单调地段景象已司空见惯。我们熟悉那种对土地进行大手笔的规划,做一些表面上的应用文章,仅仅关注它们给予我们快速简单的外部形象,使得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逐步消失,城市的文化意义和场所精神逐步淡化。但我们没有勇气跨越场所、存在、意象三者之间的消极关系。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建筑师需要反思,如何回归设计的本源,如何积极地面对每一个项目,尊重真实具体的情境,如何营造场所、存在、意象三者之间的积极关系,而不再是只运用简单、粗暴的逻辑,把形式生硬地强加于土地之上。

“识庐”项目尝试以转换视角的方式。考量和挖掘地块特质中的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以尊重真实的姿态介入到项目所处具体的、开放的和不确定的情境中。力图尽量准确、中肯地解答那些从基址、意图、空间、形式、材料产生的建筑本源问题。同时关注城市、文化、环境。使建筑自然地发展成为场所的一部分,介入到城市的文化情境中[1-3]

2 边缘——积极介入“消极局促”的场地空间

识庐项目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龙柏街道,这是伴随着现代城市土地出让制度变化而产生的一个“L”型“边缘地块”。地块面积逾3 000 ,仅北侧有一条连通城市道路的街坊路。周边被一系列在经济圈地过程中,利用级差地租开发的商品房包围起来。呈现出标准化建造后的整饬与单一。

处在这样一个“L”型地块的“边角料空间”。地块规模相对一般城市宅地明显偏小,同时地块本身又具有复杂多功能的设计条件。这些都给设计实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如何介入消极局促的场地空间。研究特定限制条件下的多元设计方向,将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摆脱地段内粗放的建造模式。在满足规划条件,商业价值和实用观点外,以地段特征和居住体验作为出发点,多一些城市和社会层面的思考,多一些情感上的寄托,多一些对于生活的理解,给居住地段,建筑自身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丰富性,这是我们赋予地块的积极特质[4-6]

3 策略——积极探索“契合地块特质”的空间布局

在尊重现有地段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多样化的地块结构和多元化的表达形式。思考如何使得原本消极局促的地块空间变得有趣味。我们一开始就回应地块特质,突破单一匀质的地块结构所产生的呆板空间形态,利用地块不同的环境属性特征,研究不同密度、空间、产品类型的组合布局方式,形成了“叠合垂直性的复合式公寓+舒展水平性的院落式私宅”的空间布局,构筑出整个地块的使用效率。

复合式公寓的设计策略是利用“L”型地块的南北向空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们采用把所有必须配置的功能——商品房、经适房、公益性用房、公共配套都放在一栋房子里的方式,来应对高强度的地块条件。同时积极解决所带来的流线问题,结构问题,停车数量问题。

11. 叠合垂直性的复合式公寓+舒展水平性的院落式私宅

私宅的设计充分利用“L”型地块“边角料”的东西向纵深空间,形成了舒展水平关系的“院落式布局”。平衡了地块中原本消极的位置关系,在局促的地块环境肌理中嵌入具有文化情感意识的居所空间。当然这不仅是一种几何学意义上抽象的空间设计,更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情感,根植于所处地段的图景意象。

由于是业主的私宅,我们能够直接面对他的需求:持有东方人特有的人文情怀,含蓄、内敛,需要一处更静逸的居所空间。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就是尊重业主的这份真实需求,充分利用地块东西纵深方向组织院落空间和出入口关系,营造一种东方式的居所空间。这样一来,设计会变得很有趣。这种有趣性是我们没办法预测的,没办法标准化的[7]

4 切入——积极寻求土地的高效利用模式

鉴于识庐项目是在城市特定限制条件下的小型地块设计。我们在实践中的关键切入点,就在于积极利用有限的地块空间,寻求更集约的土地开发与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情感意识的住所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有限的地块空间内,通过复合式公寓将处于一定联系中的居住功能、休闲功能、服务功能等多重功能空间有效整合,形成立体式的空间布局,实现了居住、管理、服务、娱乐多种功能一体化的复合式居住空间[8-9]

由于多重功能的丰富性所产生的差异,必将在空间、功能、流线、结构、形式的关系处理上产生矛盾,设计的过程就是各种设计要素的整合过程。由此形成适应多重功能需求的复合空间形态和适应交叉使用的多层次空间秩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最大化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培植生机与活力的居住氛围,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不同层面的价值。因此对于地块空间的利用与思考,要关注所有可能的因素——土地、城市、文化、社会、经济、生活,这些因素都将设计引入了一个视野更加宽广的领域[10]

5 营造——积极创造“东方韵味”的居所空间

我们需要在地块内营造具有情感意识的居住生活,把抽象的文化感受凝聚在这栋私宅里。不是刻意让建筑具有某种风格,而是尊重本土文化的自觉和对场所的顿悟式表达。通过空间体验的营造,把人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空间化,以一种朴实平和、静谧安适、不事张扬的姿态,带给人各种感官的寄托和回归,潜移默化着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11]

以人在情境中的尺度和视角作为出发点,思考穿行在空间中所带来的体验感受,营造一种东方式迂回转承的生活情境。

情境一:“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一条通长的巷子,配合两侧的竹林,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众多诗情画意被植入空间,于现代语境的铺陈下,讲述着回家的故事。

情境二:“疏影映廊桥,晓风逐嫣语”。沿着室内廊道前行,两个院子插入到空间变化中。围绕两个院子,形成了一条回转的流线,于循序渐进中呈现舒卷而出的气场。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营造出“庭院静,空相忆”的空灵之感。

情境三:“抚琴听流水,闲坐观春秋”。穿过室内空间,来到宅后的两处绿地空间。自发性生成的秩序铺展开略带松散的局部关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观感体验。在三个情境片段中,三种关系并置存在,透露出层层递进的彼此勾连,满足对于东方式闲静安适的居住生活和现代社交生活的需求;同时呈现出生活情境本身所传达的温情。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这是中国人的审美意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山鸣林啸,煮酒烹茶”,这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我们于现代语境下表达这种“人、物、空间”之间的故事,创造一种独属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3)形式研究与材料控制。

以本土风格中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作为原型。通过比例、尺度的研究,两个体块在不同曲率弧型屋面的交错形态秩序下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清晰肯定的舒展关系。

材料控制的背后是沉积的情感体验。立面材料以素净的白玫瑰石材,搭配蓝麻石材为主,结合宽窄条变化的拼接方式以及局部的机切面条纹的细节处理,强调了建筑自身的温和内敛,营造了一种含蓄素净的审美基调。石材的隐逸,金属的细腻反光,木纹板的温润张力,以及玻璃影射的暧昧,在天花树枝剪影的映衬下,于诗性的悠缓时空中,述说着禅境

从形式逻辑到建造逻辑,通过细部的设计,解决最基本的建造意图。在材料关系、结构关系、构造关系之间建立一个清晰的联系,忠实而巧妙地表达整体感。识庐的细部表达,自然是被置于温和、含蓄、素净、隽逸的情境中去考量,而趣味在于各自的表达中,开放而空寂[13]

好的建筑可以吸纳生活的痕迹。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建筑就会自然地发展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投合我们的情感和思绪[14][15]

在实践中,积极地面对场地环境中的消极条件,通过设计策略,寻找有价值的答案。这意味着会拥有更多积极开放的边界和机会,也意味着各种试图省事,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都将失效。而根本不变的心法就是:积极介入到每一个项目所处的具体的场地环境中,将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提供有态度、有思考的建筑,这也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实践态度。

(图片来源:照片图纸均由作者提供)

[1]宋照青.建筑的营造与情感之路[J].时代建筑,2004(04):56-61.

[2]宋照青.社区营造——迈向情景社区的图像语言[J].时代建筑,2009(02):66-69.

[3]黄越,刘德健.“市场与经济”主导“形式与空间”——有感居住区规划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J].建筑学报,2005(10):13-15.

[4]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82-234.

[5] 培根.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6-18.

[6]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98:25-31.

[7] 隈研吾.十宅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9-164.

[8] 富永让.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7-185.

[11] 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58-187.

[12] 傅筱,胡恒.暗房[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5-26.

[13] 汤朔宁,宗轩.细部与建构的意义[J].新建筑,2005(06):77-79.

[14] C·亚历山大.建筑永恒之道[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69-280.

[15] 貝岛桃代,黑田润三,塚本由晴.东京制造[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20-41.

本文精选于《时代建筑》2018年第4期 生机:中国古典园林之于当代建筑设计,佟冬《边缘—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日清的上海识庐项目设计实践》,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佟冬,女,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硕士

曾有人问日本当代知名建筑家安藤忠雄,为什么会想要成为一位建筑家?安藤认为身为地球上的一份子,有参与社会的必要,而建筑正是他表达参与社会的语言。人与建筑如何达到和谐?是相当多建筑师关心的议题,在安藤忠雄的中,我们可以看到完美作品的呈现。

安藤忠雄大代表作品——佛堂设计平面图

  位于日本兵库县淡路岛,1991年完成。曾获日本“建筑业协会赏”。不同于一般宗教建筑向上发展、强调巨大屋顶的模式,水御堂是座建在莲花池底下的佛寺。堂内整片大红落地木窗格透出令人震慑的光。建筑物地上层是一座莲花池、地底下是一座神寺。整栋建筑物透过清水模面墙由上倾斜而下“拉锯很长的斜坡度”,要到水御堂,需要经过旧庙,沿一路满眼苍翠的路径往上走,便到达一片铺满白色碎石的开阔地带,穿过和绕过两堵一直一弯的混凝土墙之后,就会见到一个椭圆形的莲花池。水御堂其实是藏在莲花池之下,要进入建筑物,需要在莲花池中央的楼梯拾级而下,犹如进入水中。常见的宗教建筑大多是向上走,以表达宗教修养的提升和对上天的接近;反观水御堂的,在莲花池的包围中慢慢进入庙宇,其实有著洗涤心灵的意味。莲花池畔宁静中带有禅意神寺里又透露出一股不可轻犯的庄严。

安藤忠雄大代表作品——佛堂入口

  在到达楼梯底部之后,便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颜色和光线完全与外面不同,经过一段带有神秘感的通道之后,就会进入大殿。从外面看,大殿建筑物的墙呈圆形;但室内的柱列和内部墙壁则成正方形。室内的光线与外面成强烈对比,整个大殿呈红色,虽然这种颜色在庙宇中极为常见,不过通常会与其他颜色混用,如此纯粹地只使用一种颜色却并不多见。佛像朝东,斜阳从西方佛像背后透出,把长长的影子投在地上,更加深了主调的红色对礼佛信众的笼罩。独特而神秘的气氛把他们从日常的烦嚣的升华出来。

  位于日本兵库县淡路岛,1999年12月完成,2000年开幕。曾为兴建关西机场所需,挖秃整座山头,安藤忠雄主动向政府提案,决心改造此地。如今,已是结合美术馆、国际会议厅、饭店、植物园的新观光景点。

Prize拿得的10万美元的奖金捐给地震后的孤儿. 另外, 他亦参与了在神户地震的震央 - 淡路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藤忠雄上海四个建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