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虚者不宜用,我现在身心俱累都很累啊,有什么办法吗

    中国名老中医;30位“国医大师”简介1、王玉川王玉川,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3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都国医名师”。王玉川:内经研究领军人他学术临床造诣深厚,亲自编撰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二版《内经》教材;他的文章振聋发聩,观点新颖大胆,生活中却极为低调,从不与他人争;他的研究独辟蹊径,冷静客观,钦佩者很多,口碑极好。在北京419路公交车上,常能看到一位手提便利袋、胸前用醒目的绿带系着乘车卡的老人,人们不会想到:这就是86岁的国医大师王玉川。来北京50多年,他说常在梦中回到江南水乡。做了20年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多年,然而回首往事,江苏奉贤乡下,那十几年自由自在的行医生活,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什么名啊利啊,没意思的。”在老家当过小学教员、中医教师,但调北京以后讲课不灵了——口音重,学生听不懂。那就埋头做研究吧。一本王冰注《黄帝内经》翻烂了,用胶布粘好;书上批注写得密密麻麻,铅笔、钢笔小楷,遍布页眉页脚;自学生物、物理,画图制表,清苦寂寞,却乐在其中。辛苦耕耘终结硕果,他成为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是《内经》重点学科的创建者和带头人,对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河图洛书等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他高雅的风范、深邃的学识、严谨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影响着全国同道,成为一个时代的旗帜。学术成就“老先生中,他的理论水平相当高”他精研内经,醒世而作,对五行学说、气血循环理论、运气学说提出独到见解,破译河图洛书之谜,敢于对“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提出质疑。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不用文献校勘的方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靠什么来完成理论研究?玉川老笑答:“自己看书,想的嘛!”在那个参考资料极少的年代,常常是一本书、一盏灯,伴着王玉川熬到天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忽有所悟的欣喜,激励他一路坚持。早在1938年,当15岁的王玉川从开过药铺的父亲手中得到一本《黄帝内经》,通读一遍就觉得莫名的喜欢,而这本穿越千年时空的经典之作,静静地躺在他的手中,也似乎正等待着被解开奥秘。此后,江南水乡独立出诊的12年中,他几乎每天都要抚读一番,字里行间写下蝇头小楷,记下一本本读书笔记。后来在江苏省中医学校进修,老师们发现了这位与众不同的学生。当年就破格留校任教,承担内经的教学任务。不久他被调到北京中医学院,创建内经教研室。当务之急是编写教材。为了用现代语言确切表达内经的丰富内涵,他率领教研室同事日以继夜,力争通俗易懂又采撷全部精华,终于完成集前人大成的《内经讲义》,后来升级为全国统一内经教材,也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基础理论》等其他教材编写打下坚实基础。研究中,王玉川发现,《内经》同一篇中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令人困惑。为此他翻遍了校图书馆所有藏书,写下几百万字的笔记,从1979年开始相继发表论文30多篇,许多观点得到同行认可和赞誉。他倡导五行学说的多学科研究,对《内经》气血循环理论有独特见解,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运气学说,解开河图洛书之谜。“在这些老先生中,玉川老的理论水平相当高。”北京中医药大学严季澜教授评价说。这凝结着王玉川心血的几十篇高水平论文,不止当年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今天读来,仍令人感叹语言之泼辣,观点之新颖,论证之严密。要知道,研究阴阳、五行、气血这些基础理论,绝不是一门学科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中医药大厦的理论基石。承古而不泥于古,注重创新,是贯穿王玉川研究中医理论的一条主线。比如,他论述阴阳学说的演变,认为从《周易》的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到中医学中的三阴三阳,是古代医家为适应医疗需要的一种改进,用三阴三阳能更精确地区分阴阳能量的盛衰多少。那种把三阴三阳的性质和次序认为是不能变动的“死板的规定”,是不符合实际的。


    多年来,辨证论治被视为“中医特色”的重要标志,但是,王玉川认为这种提法并不合适。首先,辨证论治的统治地位是在牺牲了“同方异治”的宝贵经验,扼杀了寻找广谱有效方药的热情之后才取得的;其次,辨证论治的辉煌成就使人们的思维陷入永恒不变的公式之中,在辨证论治的圈子里打转,与创新的客观要求越来越远。他认为,那种认为辨证论治可解决一切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只能怨自己没有掌握好的思想“是一种现代迷信”,是只求稳定不求上进的表现。王玉川常说,一个学者所以能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就不能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一篇文章做出了荒唐的结论,也不等于其中没有一点有价值的材料。因此对古代文化遗产,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吸取合理内核,这体现了他“创新而不废古”的学术境界。在对五行学说的研究中,王玉川甄别经学五行与医学五行,认为五脏五行说引入中医学后,不再艰涩难懂,实用价值较高。同时他看到,在五行归类、生克、承侮、制化以外,譬如“五行互藏”的内容仿佛已被遗忘,成为五行学说的研究空白,教材也没有反映。事实上,被遗忘的“五行互藏”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内经》阴阳二十五人的体质学说,比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苏联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学说,都更为细致和全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运气学说一度被打入冷宫。王玉川可谓当代研究运气学说最有成就的人。他1993年主编的《运气探秘》代表了当时研究的最高水平。他探讨五运和六气的体系问题,指出平气概念的重要性,从西汉的灾害性天气论证了运气学说的科学性,阐发《素问》遗篇的学术价值。“创新是硬道理,是科学技术的生命线。”王玉川认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是不对的。这种方证对应关系无一不是建立在“以方测证”,即是根据方药性味功能推测出病理状态这一方法的基础之上,在方药功能固定的前提之下,以方测证的结果当然百分之百符合方证相对的原则。然而,现代研究告诉我们,任何一味中药都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它们的药理作用也往往是多方面的,二味以上组成的复方则更为复杂。所以,“以方测证”本身,就不是什么正确可靠的唯一科学方法。如果我们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就永远也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方证之间相互关系的谜团也就永无解开之日。治学做人“看过他书批的人,都很震惊”虽然时代久远,纸面泛黄,但他亲手描画的双螺旋体和多肽链,依然清晰而美好。他独立思考,在学问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生活中却淡泊低调,特立独行。“人家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都一样!”采访王玉川,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费尽各种周折。5月的一天,他终于如约坐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办公室。然而面对媒体,他还是不愿多说什么,好在事先采访过知情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说,“看过他书批的人,都很震惊。”墙边立着一排书柜,信步走过去,翻出一本用1984年的日历装订的笔记本。日历背面写着一行行整齐小楷,红色、蓝色间杂铅笔,有的字下面划着重点号或横线,内容是关于孙思邈《外台秘要》的方药体会。再随意打开一本硬皮笔记,上面整齐地记着生物化学的内容,其中一页用极细的铅笔画着细胞RNA与蛋白质合成分解图,虽然时代久远,纸面泛黄,但双螺旋体和多肽链的结构依然清晰而美好。翻下去,十几本笔记本的纸质都很粗糙,字体却都那么纤秀工整,有的字小得几乎看不清。可以想见王玉川当年是怎样地心细如发,这几十万娟秀小字承载着多少个安于清苦的日日夜夜。笔记内容有经典抄录,有个人思考,他很喜欢自制图表,比如为研究比较体质学说,他把巴甫洛夫神经类型、希波克拉底气质说以及内经的阴阳五态人划一个表格里,新颖而独特,给人启发。那本传说中,被王玉川翻得书皮烂掉用胶布粘好、再无一处空白可写眉批的《黄帝内经》已经找不到了,他连自己的书和发表的文章也都没留意保存。“别人借走了没还,我也记不得向谁要了,哈哈哈!”显然他并不以为意,更不以为憾。多年的临床处方也没有保留一张,根本不打算出版临床经验集,“有什么用呢?没用!”玉川老这样给自己解释。如今他眼睛花了,别说写字,翻看当年的笔记都得借用放大镜才行,但幸运的是,这种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已经延续下去。严季澜年轻时曾受教王玉川,他也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坐在办公室研读经典、琢磨医案,喜欢用铅笔写些纤细小楷,下着旁人眼中的“笨功夫”。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学者的严谨操守,酿造北京中医药大学厚重的文化学术底蕴,在浮躁的今天,更显得可贵和难以超越。王玉川治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在1984年担任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学院顾问期间,他曾和刊院同学谈中医治学方法:“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作出成绩。不要做教材的奴隶,要做教材的主人,这才能把前人的成就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决不能像果戈里在《死魂灵》里描写的那位死读书、读书死’的彼得尔希加,他辛辛


    苦苦读了一辈子书,到头来却什么知识都没得到。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观察,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那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治学精神。”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使得王玉川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屡获开创性突破,正是因为不迷信权威,敢于对传统提出质疑,才使得研究深入下去,跨越了一个个学术高峰。了解王玉川的人,对他的第一评价大多是“低调”、“不争”。然而这样一个不喜参政的人,却是全国政协四届委员,担任北京中医学院的副院长多年,还有多项校内外职务,这似乎是种矛盾。王玉川生性喜欢自由,他把这些称为“乱七八糟的事”。“当时没办法推,这也是种任务。”如果可以自己做决定,他断然不愿从熟悉的南方来到北方生活,更不愿从事行政工作。但是在其位谋其政,他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公费医疗费用不宜包干到医院管理”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任院长期间,他重视教学科研和学术建设,内经专业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停刊20多年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于1981年恢复,成为学校及全国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然而一旦退休,他就任何管理工作都不参与。据介绍,玉川老退休后更为低调,不轻易发表任何意见,每天8点前到办公室,中午回家稍作休息,下午又回来。“他的思维,就是做自己的事,看自己的书。”这种淡泊、低调,不是怕得罪人,也不是没有想法,他是位特立独行、生性高洁的人。采访中,玉川老说的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无所谓”,他说,人生几十年,没必要争名夺利。“人家说我好也行,说我不好也罢,都一样!”教育临床“倘若倾心而倒,一辈子经验说不了3天”虽然反对师带徒的方式,但受他恩惠的年轻中医成百上千,至今很多毕业生都珍藏着他逐字逐句精心审阅过的论文。理论临床相得益彰,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令其临床疗效卓著。列在王玉川名下的学生并不多,不过四五人,和师带徒相比,他更提倡现代学院教育。他认为临床上从来没有相同的病人,好中医应该独自到临床去实践摸索。“倘若倾心而倒,一个老师的经验,用不了3天就能说完;相反,也可能临床跟师3年,还摸不到门。”虽然如此,王玉川对所有的年轻中医都毫无保留,倾其所有,他甘为人梯、无私传授的风范使很多人受益终生。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届中医专业毕业生刘燕池教授,谈起一件往事。1962年他毕业分配到内蒙古讲内经课,没有经验的他返回母校寻求帮助。当时王玉川把历经一年刚誊完稿、尚未出版的《内经讲义》交给他,用作参考。刘燕池拿到这份原稿,心情澎湃,现在回想起来还常说“师恩难忘”。他时时要求年轻学子做到言之有理,强调文以载道,每年审阅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工作,他从不敷衍,逐字逐句精心批阅,一本论文要修改几天。写满他整齐字迹的论文,经常被毕业生们珍藏。王玉川一直强调理论和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长年坚持为普通百姓治病。他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各种疑难杂症,如心血管疾病、风湿病、血液病等,临证时一丝不苟,疗效卓著,深受患者欢迎。有段时间,王玉川在国医堂一周出诊4次,非常劳累。一次在北中医校园,刚从研究生处退休的鲁兆麟碰见了他,两人边走边聊。“和你说个事儿,”王玉川认真地说,“这国医堂看病,你能不能替我出两天?”但累归累,他还是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深厚的理论功底,保证了王玉川卓越的临床疗效。有次鲁兆麟接诊一位神经根髓鞘脱的病人,治疗非常棘手,用遍了温阳药、补气药、活血药还是效果不好,他向王玉川请教。王玉川说,“《内经》讲肾恶燥,即食辛以润之’,你别净顾着补阳,加点细辛这类通药试试。”果不其然,病情好转。在临床传承教学中,王玉川常从古典医籍中总结用药知识以示后人。他认为临床不应为方证相对束缚,要勇于探索能治多病的方剂。以《千金方》中能治疗30多种病证的“芫花散”为例,孙思邈对此方赞赏有加,但也无法解释原理,只能在书中寄望于后人。王玉川指出,有些医家沉湎于辨证论治,对古书中许多同方治异病的例子不屑一顾。研究同方治异证的机制,对实现中医现代化也有很大意义。王玉川名下的七九级硕士研究生陶广正教授,得知恩师被评为“国医大师”欣然提笔:“为人淡泊,不慕虚名。师出名门,有真才实学;学富五车,而无头角夸诞。虽非博导,而众多博导皆曾受教;未登讲堂,而授课讲稿竟出其手。著述不多,却不乏真知灼见;临床虽少,却每能一丝不苟。审查论文,从不敷衍;撰写书评,必中肯綮。尊为国医大师,谁敢谓曰不然!”王玉川小传


    1923年,生于江苏省奉贤县。年,从医于中医名家戴云龙先生、陆渊雷先生,学成后在当地行医。1943年-1955年,在奉贤县开设门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5年-1956年,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深入学习中医相关知识。1956年-1957年,在南京中医学校从事中医药教学与临床工作。1957年-1963年,奉卫生部调令来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潜心于《黄帝内经》的教学和研究。主持主编全国中医院校教材第一、二版《内经讲义》。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任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记者马骏)2、王绵之王绵之,男,汉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绵之:方剂学大家王绵之教授(左四)在为学生上教学实践课创建和发展了中医方剂学科;组方防治太空病的中药“太空养心丸”;攻克大量疑难病症。提起王绵之教授,最值得称道的就要属三项令人瞩目的创新——开中医历史先河,创建和发展了中医方剂学科;组方防治太空病的中药“太空养心丸”,将传统中医与现代航天科学完美结合;治愈大量疑难病症,扩大了传统中医的治疗范围。这可说是王老这辈子对中医药发展的三大创新和三大贡献。也正是王老这一代名老中医,在新中国走过的60年中,承担了传承与升华传统中医的使命,推动着护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中医药走到今天。创建中医方剂学科中医历史悠久,但过去只有本草学,方剂及其理论散在于各家著作中,没有系统的方剂学。方剂学是新中国有了中医学院教育后才提出来的,而这项空白是由王老在上世纪50年代填补的。王绵之教授1923年出身于江苏省南通市一个祖传世医家庭,至他已是“王氏医术”的第19代传人了。父亲王蕴宽是上个世纪20年代南通地区家喻户晓的名医,享誉大江南北。从小耳濡目染使王绵之酷爱中医,有志继承家学。在父亲“学医必精,为医必仁”思想的影响下和“医生必须要懂药,要识药性,会认药,知药味,一尝便知是对是错”的教导下,他15岁开始随父识药辨病、出诊理症,背诵汤头本草,研读中医典籍,积累了丰富扎实的中医和中药学知识,为日后济世活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他正式悬壶在家乡应诊,因屡起沉疴,名声日隆。1955年,王绵之教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培训一年,后留校任教,并筹建方剂教研组,任教研组组长兼学校门诊部主任,创编、审定《中医方剂学讲义》等多部中医教材,从此与中医方剂学结下终生情缘。随着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资成为当时制约各地中医院校发展的瓶颈,1957年7月,卫生部中医司抽调王绵之等一批师资到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他担任了方剂教研室的主任。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中医方剂学在他手中逐步成型——成熟,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王老认为,中医方剂学是运用中药使辨证论治具体化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既有基础又有临床的桥梁课,它跟西医的药学或药物学课程的意义不一样,它是教学生如何研究方剂、如何开方剂的课程。方剂学的核心是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它涉及中医理、法、方、药四个方面,与各门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辨证论治的工具;同时,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渗透,也是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的工具。因此,方剂学被作为现代中医药教育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几千年来的中医都是靠师承学习,方剂学科的建立,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方法,为采用中医院校教育培养中医药人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方剂学》教材的编写、修订和审阅,到方剂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建立和建设,全国方剂师资高研班的讲课,无不倾注了王老的大量心血,他集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中医方剂教学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对于王老的贡献评语是:对于中医方剂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居功至伟,成为现代中医药学科体系的重要支柱;在教学上,浸淫历朝经典,融会当代新知,纵横捭阖,通达古今,精思明辨,自成一家。如今,王绵之教授创建的方剂学科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由他主持编纂了《方剂学》、《中医药概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分卷》、《全国高等院校中医方剂教学参考丛书》、《古方钩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85年版)》等专著均成权威范式。记者本人也是王老方剂学的受益者,至今保存有一本30年前学习过的《汤头歌诀白话解》,就是王老在1960年主持编写的,几十年来再版了无数次、达近千万册,仅“文革”中再版了800万册,几乎全国的赤脚医生人手一册,被誉为“一把打开中医宝库的钥匙”。让中医走入太空随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神六”、“神七”的发射,也让全世界的人们再一次认识了中医药,由王绵之组方的中药“太空养心丸”首次被“神七”的航天员带入太空,在飞行期间服用。王老使古老的中医药与最现代的航天科技完美结合在了一起。从2005年起,王老应邀参加了航天员的保健工作。在王老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他自那时以来积攒起来的装了有十几袋的为航天员们用药的总结材料。航天英雄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后,王老就参加了对他的调理恢复,并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神六”发射前,王老提前3个月就开始去航天中心,根据每个航天员的情况,潜心研究制定调理方案,开方进行中药调理。在最传统的领域里耕耘的王老和最现代的科技领域——航天结缘了。在世界载人航天领域存在三大医学防护难题,空间运动病、减压病、体力耐力下降。国外曾有航天员因为飞行中出现严重生理障碍,不得不中止宇航飞行。还有的航天员在出舱时不能稳定站立,甚至需要搀扶或者抬出航天舱。资料表明,航天飞行前三天航天员空间运动病的发生几率高达50%。但是,中国的航天员们至今没有发现染有“运动病”。这里,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国宝——中医药,也归功于王老的创新性研究。说起古老的中医药为什么能解决现代航天员遇到的身体问题,王绵之说,航天员都是身体最棒的人,他们能有什么病?中医所说的病,也不等于西医说的血压不正常、心电图不正常等等,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看出机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等哪一部分有偏差或不足,然后考虑航天员的工作量及环境变化等,进行调平。中医讲究“平”,人体要达到最佳状态是很难的,但是要尽量调平,使各个器官之间能够很好合作,互相补充。为航天员用中药就是在调平,可以增强航天员的体质,让他们能在特殊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耐受性得到提高。同时,航天员执行任务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尽管是一样的,但是他们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给他们开的方子也是不同的。经过长时间的体会和努力,王老为航天员的求平调理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成果——“太空养心丸”。王老告诉记者,这个药就是专为“神七”做的,航天员在准备阶段和飞行阶段都在服用这个药。这个方子是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通过与航天员的接触,对他们训练过程身体变化的认识进行总结,和对他们飞行后身体恢复的保健调理的摸索,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航天员的生理特点及航天对人体的影响、损伤,等制定的带有规律性的处方。王老说,中国的航天员通过中医保健后,身体状况比外国的航天员好,经国家航天中心监测,神舟六号航天员“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情况与俄罗斯、欧洲航天员存在明显差异……没有明显的受到重力变化的影响”。对于这项经过实践检验卓有成效的成果,2008年12月6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给这位中医大师85岁寿辰发来的贺信中说,“中国的载人航天实践表明:航天员在任务前,身体状态良好。任务中,航天员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各项生理指标正常,他们的心率、血压都非常稳定,没有出现任何病症,并且能够健康自主出舱,返回后航天员的身体恢复很快,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您将中医药应用于载人航天,为我国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医监医保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对中医药作用的充分肯定。中医药在航天医学上显示出的独特优势,也引起了俄罗斯、美国等航天大国的高度关注。攻克疑难病症的开路人王老对记者说,中医不要怕别人反对,关键是自己站得直不直,中医自己要争气。治好疑难病,不是在为自己出名,是为中医争光,提高中医的学术地位。这是对每个中医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中医的名是实践出来的,是病人的口碑出来的。


    2007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下,王绵之教授是传承人之一。在70年的医疗实践中,王老是攻克疑难病症的开路人。我们来看几个简单的记录:1974年,王老带学生到河北定县开门办学时,有一位29岁的农村妇女患中毒性痢疾已经高烧昏迷了21天,曾用各种抗菌素和其他西药治疗,就是不见好转。一些医院用各种办法治疗无效,认为这个病人没救了,即使醒了也会因长期昏迷而失去语言能力。患者家属请求王绵之诊治,王绵之守在病人身旁数天,精心医治,随时视病人情况改方给药,半个月后,病人的神志清醒了;3个月后,终于开口说话了。1976年春,内蒙古一位叫李振荣的16岁男孩,患了脑干肿瘤。父母带着他到处求医,最后在被北京的某大医院被宣判了“死刑”。王老为他医治半年,病情显著好转。继续服药两三年后,李振荣已能参加体力劳动,后来还做了某卫生所的化验员。王老经验丰富,医术独到,不仅审病精细,辨证准确,而且用药精当,配伍巧妙,善于兼融西说,临床曾治愈多例顽固性哮喘、粟粒型和空洞型肺结核、慢性肾病、肝硬化、Ⅰ型和Ⅱ型糖尿病、脱髓鞘病、脑肿瘤、垂体瘤、椎体病及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等难治病。有一位王老至今还在治疗的患有肾衰的旅美华人,十多年前就被美国医生宣判必须换肾。这位患者经朋友介绍从美国回到北京找到了王老。经过王老细致的治疗,直到现在,这位患者还没有换肾,每天还吃着王老的方子。给他治病的美国医生十分惊叹他好转的速度,称他在中国遇到了神医。王老认为,经过几千年历代中医的不断继承发扬,现代的中医也借鉴了西医和其他学科的长处为中医所用,应该说现在的中医水平比过去要高。同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给病人配药,这是中医的优势。一位做了肝移植3年目前王老正在治疗的患者,服用王老配有人参的方子后,感觉效果非常好。而西医对待这样的器官移植患者,是不主张服用人参的,因为器官移植需要抑制免疫。对此王老解释说,单独使用人参可能是有弊病,但放在方子里用,有君臣佐使相互制约,可以克服弊病,扬长避短,提高疗效,这就是方剂学的学问。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王老屡起沉疴,名声鹊起,蜚声海内外,他的医德也为群众广为传颂。23年前,光明日报就曾在头版头条报道过王老29年如一日义务为群众看病的事迹。王老常以“医乃仁术,当以济世为先”之古风家训自勉,对于病家,心存救济,见人之苦,若身受之。为人治病不分贵贱高低,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远为异国贵客,近到邻里街坊,无不一视同仁。王老的病人常说,王老看病总是面带微笑,还不时说着风趣的话,让我们精神上很轻松和快乐,这是他的一个特点。这应该也是王老治病的一个手段。王老说,有些病人得病后难受,精神压力大,进了他的诊室,精神压力解除了,感觉轻松了许多,好像病痛也退了一些似的。所以,即使自己精神再不好,只要来了病人,必须马上打起精神来。王老就是这样心系病人的疾患,忧天下人之忧,乐天下人之乐。弘扬中医不忘责任中医教育一直是王老放不下的心头之忧。他对记者说,中医院校教育这么多年,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还是成功的,但是不完善,必须要有再教育、后续教育(包括师带徒)和自己的学习提高进行补充,这甚至比前期的教育更重要。中医教育不能光靠中医院校,还要靠政府行为和社会力量,还有中医自己。王老还说,成为名医,不能单纯就会看看病或就会写写书,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还要会传承,这是责任。晚年的王老时刻萦怀的就是这“责任”二字。王老作为中医界的一老,更是一宝。作为一老,他始终不忘一老的责任——传承国医精华。70年来,他曾与多位老中医一起多次上书,为中医药机构建设、中医药立法等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一个名老中医对中医药事业的拳拳之心和高度责任感。他历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曾多次深入行业基层作社会调查,积极向政府反映各方面的意见,为党和政府制定中医药方针、政策献计献策。1991年,在国家机构改革中,仍有一种声音,要求取消在中医界不懈努力下刚刚建立几年的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王老利用政协委员的身份,在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协作工作会议上为保存中医药管理机构而奋力呼吁。王老还充分利用兼任国家自然基金会生物部医学学科委员、国家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暨中药分委员会主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暨中药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重大成果评选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中心常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药学会会长等身份,通过其社会影响力,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而积极努力。


    王老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的我国中医药界代表。他先后应邀出访日本、新加坡、泰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或为元首和重症患者诊疗,或进行医学考察,或做学术演讲,以其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医名远播于异域,为传播古老的中国文化瑰宝——中医药于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7月,国务院颁予他政府特殊津贴与荣誉证书。2007年10月,北京市专门成立了“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建设单位王绵之名老中医工作室”;2008年12月,北京市“三局”授予王老“首都国医名师”称号。回首王老半个多世纪的从医之路,恰如他挥毫而就的《八十抒怀》:“幼承家学读岐黄,天生傲骨气不狂,禅参三指终有得,风雨十年幸无伤,辨证论治融新说,圆机活法有奇方,悬壶济世乃天职,我愿人人寿而康。”王绵之小传1923年,出身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医世家,为第19代传人。1936年-1937年,随父亲王蕴宽学习中医。1942年,在南通城区正式悬壶故里。l947年,经国家考试获《中医师合格证书》。1953年,获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换发的《中医师证书》。1955年-1956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后留校任教,筹建方剂教研组。1957年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教学、管理、临床与科研工作。


    3、方和谦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方和谦:法宗伤寒经方新用方和谦(右二)给弟子讲课◆他出身京城中医世家,父亲方伯屏、兄长方鸣谦皆名中医◆他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自创多张经验方◆他对京剧、象棋、美食样样爱好,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初见方和谦,是在北京朝阳医院的特需门诊里。此时他正与带教的青年医师探讨一个临床教案。方和谦在讲解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时,不时引用《伤寒论》中的原文,如数家珍,脱口而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相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的国医大师竟然已有86岁高龄。在北京中医界,提起朝阳医院,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方和谦的大名。他在患者的心中是老专家、好医生,在科室同事的心中是好领导、好前辈、好老师。他在北京及全国的名望,来自于他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医技、谦和的人品,他一直以“医疗战线上的一名小兵”自居,一句“老牛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让人对他孜孜不倦、勤于治学的奋斗精神敬佩不已。医术精湛堪为大医他处方用药,药少力专,一服药通常几块钱;开汤药十分注重口感,尽量不用太苦或太难闻的药。病人称赞“方老药味少,味道不难喝,还解决问题”。方和谦的医术在中医界有口皆碑。北京许多综合医院在危重病人治疗无效时,常请方和谦会诊,他独到的医术使许多疑难病患者起死回生、转危为安。他擅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60余载的行医生涯中,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1958年在北京中医医院行医,到1968年调至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及现在的特需门诊。几年前,一位81岁的老人长期患糖尿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足,来到朝阳医院找到方和谦。老人左脚趾亚急性坏死,脚趾呈黑紫色已1月有余,行动十分困难。西医认为只有截肢。老人和家属处在两难之中。后经人介绍,老人找到了方和谦求诊。方和谦仔细询问后,确认此病皆因元气不足、气阴两虚引起。遂投以自创的“滋补汤”以培补元气、扶正祛邪。两周后,患者用完方和谦的12服“滋补汤”后,四肢浮肿均有好转。6周后,患者组织坏疽痊愈。再来院就诊时,但见老人面色红润,活动自如,已可以缓慢行走。方和谦的医术不仅在国内具有很高的声望,国外一些华人朋友也常常慕名而来。2004年,他接诊了一位美籍华人姜先生。姜先生9年来持续腹泻、腹痛、便血,在美国被诊断为“克隆氏病”。姜先生在美国就诊西医,治疗近两年均不见起色。美国医生表示无药可治,建议姜先生手术治疗。姜先生回国后在多家医


    院求助于中医,服用各类方剂1年多,但仍未痊愈。方和谦见其形体消瘦,问诊得知患者腹痛、腹胀、大便溏泻多年。病人的钡餐造影检查结果为:回肠节段性狭窄,假性憩息室形成。方和谦确诊其证候为脾气亏虚,湿停气阻。随后,对症用药,采用参苓白术散组方健脾化湿,香连丸理气止痛,1周后姜先生再次来就诊时,病情明显好转。两年间,姜先生坚持打“飞的”往返于两国,每次回国前都随行带六七十服方和谦开的中药,最终疾病痊愈,令美国医生称奇不已。方和谦常教导身边弟子,“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医乃仁术也”。患者不论职位高低、贫富亲疏,都要一视同仁、高度负责。方和谦84岁时,仍每周出5~6天门诊,每次要接待30个病人左右,其精神令年轻人钦佩。他处方用药,药少力专,绝无大处方,很少用犀角、羚羊角、麝香等贵重药,力求简、便、廉解决问题,一服药通常才几块钱,最多十几块钱;方和谦用药特别注意顾护脾胃,每每加生稻芽、焦神曲等“保胃气,存津液”;开汤药时十分注重口感,太苦或太难闻的药尽量不用。病人称赞“方老的药药味少,味道不难喝,还解决问题”,“坐在这儿病就好了一半”。法宗仲景不泥其方方和谦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他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上世纪60年代他主编的《北京市流行性乙脑炎治疗纪实》,当时北京各医院的中医医生人手1册,产生广泛影响。方和谦坚持弘扬仲景学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他认为21世纪中医学术的发展,不能墨守陈规,只有在深刻领会仲景学术的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和谦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他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用之得当,效如桴鼓;且经方有限,满足不了疾病谱的发展需要,要靠时方来补充。他对古方学以致用并有所创新,如《金匮要略》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用酸枣仁汤,方和谦又从“竹皮大丸”方中取竹茹、白薇二味药加入,对阴虚脏燥的失眠有良效。他善用“和法”,强调正气为本、扶正以驱邪的治疗观,提出“和为扶正,解为散邪”的精辟见解,并独创“滋补汤”、“和肝汤”,在临床中为很多危重患者解除了病痛。方和谦倡导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中医学术、西医学术都需要古为今用、精益求精,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绝不是相互凑合。作为一名现代中医,可以利用现代医学诊查手段,配合四诊合参,有利于中医诊断;但不能唯检查论,丢弃辨证论治。中医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归类、诊断等各有自己的观点,不顾客观实际、生搬硬套的“对号入座”是对中西医学的亵渎,不但治不好病,还会贻误病情。1956年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流行性乙脑肆虐北京,作为北京市卫生局中医科的一员,方和谦投入到乙脑的抢救治疗中。北京市卫生局采用1955年石家庄用“白虎汤”治乙脑的经验,竟然效果甚微,最后请来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蒲辅周先生和岳中美先生指导会诊。蒲老认为,1955年为燥火当令,阳明内热,故用“白虎汤”有效;而1956年雨水多,湿气重,应用芳香化浊、透表散邪治疗。蒲辅周采用藿香正气散组方,使该病疗效达到90%以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乙脑病的诊治,给方和谦上了终生受益的一课。他进一步体会到在学术上只有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辨证论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治病的分证掌握上,要灵活运用,不可固执己见。为总结乙脑治疗经验,1957年,方和谦主编了《北京市流行性乙脑炎治疗纪实》手册,书中收集了200多个病案,由北京市卫生局印制200册,发至各医疗单位。当时,北京各医院的中医医生人手一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之后他又主编了《燕山夜话》等书。2003年3月非典暴发,方和谦认为中医药应有所发挥,4月份就向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及院党委请命。上级顾及其80高龄,未批准其去非典一线的请求。即使留在医院,在非典高峰期,方和谦仍坚持出门诊、查病房。他拟好预防处方发放到医院医务人员手中,说“没有什么好怕的”,让身边的医务人员深受教育和鼓舞。作为国家级老中医专家,方和谦积极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方献策,并认为非典不同阶段有夹寒夹湿的区别,仍需辨证论治,为战胜非典立下了一份汗马功劳。几经风雨不改初衷方和谦曾一度不能行医,在一家砖厂做工。砖厂厂长说:“你烧砖不在行,你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你还是去做医生吧。”方和谦1923年出生于山东烟台,父亲方伯屏是京城十大名医之一。方和谦自幼便接触到大量中医典籍。在接受了两年私塾教育之后,从初中起,方和谦参加了父亲在家开办的三期中医讲习班,学习了《医学三字经》、《内经》、《伤寒论》等医学专著。在反复诵读学习中,方和谦从少年起就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同时,在父亲的诊所里随父行医,替父亲作开诊准备,为前来就诊的病人换药,抄方佐诊,边干边学。16岁那年,一位60多岁的老人生“项痈”久溃不愈,仔细切脉问诊后,方伯屏采用了《备急灸方》中“骑竹马灸法”,即病人架空骑在一根包裹着棉被的竹杠上,两边有两个人架住病人,用点燃的艾绒熏烤疮口。这种少见的疗法让一旁随诊的少年方和谦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令他惊奇的是,灸10壮以后,患者疮口竟结痂痊愈了。中医治病之神奇进一步坚定了方和谦继承家学的行医志向。除了将大量医学经典背得烂熟于心外,父亲所撰的《医


    家秘奥》及3本医学笔记也是他宝贵的学习资料。他每天随父临诊6小时后,坚持读书3小时。至今方和谦对《伤寒论》397篇113方,仍然倒背如流。1942年,19岁的方和谦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中医考试。面试答辩时,主考官口试提问:“中药为何能治病?”这道题听来颇有难度,学生所作答案也是五花八门,难倒过不少人。方和谦略加思索,从容不迫地对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而常也。”他将《内经》的相关经文脱口背出,对此简洁而精辟的回答,老师给了满分。考试后,方和谦获得了执业资格,“方和谦诊所”随之挂牌,开始了独立行医的生涯。方和谦概括自己的行医历程为“风风雨雨”。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医药也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中医药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历程。这段时期,方和谦在私营油庄做过店员,在双桥砖厂当过工人,但他牢记父亲遗训“不谋其他职业,仍当业医工作”。幸运的是,砖厂厂长特别照顾方和谦,他说:“你烧砖不在行,你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你还是去做医生吧。”当时,在北京西四附近有一个中医学习西医的进修班,厂长便送方和谦去那里学习。当今国内名老中医干祖望、焦树德、路志正等均曾先后在此班学习,方和谦是第九班的学员。他从此接触了西医生理、病理基础课及传染病、内科、妇科、儿科等临床课程。用方和谦的话说,学习西医是“歪打正着”,在进修班他不仅学到了西医知识,填补了学科空白,还有了西医职业资格,为今后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桃李芬芳诲人不倦为启发西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他格外注重讲课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把与中医学有关的诗词、歌赋引用到教学中,频频引来学生钦佩的目光。1954年方和谦结束了个体行医生涯,调入北京市卫生局中医科工作,两年后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兼任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伤寒教研组组长。在教育岗位上,方和谦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教学中更好地考据求源、引经据典,他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内容逐字逐句剖析,深入图书馆,凡有关《伤寒论》的百家注解,如柯韵伯、尤在泾等人的著书均借阅过。《伤寒论》397篇,篇篇有自己撰写的讲稿。讲内科医案学时,他翻阅了《王旭高医案》、《薛立斋医案》、《名医医案》等大量医案,授课时将之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并结合临床实际,深入浅出,纵横贯通,令学生茅塞顿开。从1968年到北京朝阳医院任中医科主任起,方和谦同时承担了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为启发西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他格外注重讲课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学生评价他的课“文化底蕴丰富”,在课堂上他旁征博引、涉猎广泛,包括与中医学有关的诗词、歌赋都引用到教学中,频频引来学生钦佩的目光。在学术上方和谦对学生毫无保留、无私奉献,在生活中对学生平易谦和、关怀备至。他培养的中专生、大学生、进修生和西学中医生,遍布海内外,许多都已成为中医药事业的栋梁和骨干。1991年至2008年,方和谦先后担任了第一、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7年11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批准建设“方和谦名老中医工作室”,为启发后学,方和谦不顾85岁高龄,主动请缨,在“名医大讲堂”中给学生和青年医师们系统讲解《伤寒论》。方和谦说,中医经典著作百学不厌,告诫学生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而且身体力行,活到老,学到老。他的弟子告诉记者,在生活中,方和谦是一个极有生活情趣的人:京剧、象棋、麻将样样爱好,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是一位美食家,在饭店遇到可口的饭菜一定要学为己用。方和谦说药食同源,做饭和处方有异曲同工之妙。好菜讲究主料和辅料,放什么、放多少、怎么搭配,才能使菜品色香味俱全。逢年过节,他是家里的“掌勺大厨”,烧得一手好鲁菜,“糟溜鱼片”、“红烧肘子”等拿手菜让尝过的弟子们竖起大拇指。方和谦思想开明,对新鲜事物乐于接受。年轻时曾学习日语4年,如今闲暇时喜欢读读日语,弟子们戏称老师的发音是“大阪味的”。多岁的他还学英语,80手机短信发得“很溜”。老人至今骑残疾人摩托车上下班、载着老伴去菜场买菜,甚至还一度向往要拥有机动车驾驶证。采访即将结束时,方和谦对记者说:“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应该在内心修养和道德上,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我现在80多岁了,越学越感觉自己的知识太少,甚至是一个小学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资料采集、传承、研究……”(记者杨志云)方和谦小传1923年生于中医世家,12岁随父行医,19岁取得医师资格。1954年~1958年在北京市卫生局任科员。1958年调入北京市中医医院任内科医师、教研组组长,兼任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伤寒教研室组长。1968年~1999年任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2008年,先后担任第一、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8年起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委、北京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委、北京市红十字会理事等职务。


    4、邓铁涛邓铁涛,男,汉族,1916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8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铁涛:为中医奔走呐喊邓铁涛邓铁涛(左)与奥运蹦床冠军何雯娜合影◆他治疗重症肌无力屡获良效◆他重视脾胃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他每每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亮剑坐在面前的邓铁涛满头银发,面色红润,气度不凡,这位中医界的神奇人物,虽然九十有三,但是挺直的脊背、炯炯有神的目光、快捷的思维方式,和他的名字有着神似。1937年,20岁的邓铁涛从广东中医药学校毕业,时至今日,大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诠释了这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老人的中国力量。神手挽狂涛,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被他唤醒,成千上万的学子被他的精神和医术感召,投身民族医药事业……四处呐喊为中医半个多世纪来,他经历了中医事业的坎坷曲折。一直以来,邓铁涛始终考虑着“中医出路何在”这样一个大问题,一直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呕心沥血,魂断梦系,奔走呐喊。谈到目前中医界存在的问题,邓铁涛说,从解放后中医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问题。建国初期,中医是157万人,最近卫生部统计中医的人数是27万,这意味着尽管人口在膨胀,但中医在迅速萎缩。事实上,中医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都是在很艰难地前行。上世纪80年代,一些人不重视中医,国内出现崇洋媚外的思潮,重视进口药,甚至中成药也要用日本产的。中医历尽挫折,生存艰难,发展更无从说起。邓铁涛一直在跟中医萎缩的趋势做着抗争。眼见中医事业日渐衰落,邓铁涛感到很痛心,内心十分着急,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眠。邓铁涛暗下决心,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尽己所能跟中医不断萎缩的趋势作斗争,让中医发扬光大。终于,机会来了。上世纪80年代,邓铁涛一直为中央领导同志看病,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看病过程中,他用疗效说话,领导一次次被中医的神奇疗效折服,邓铁涛也同时利用与中央领导的密切关系,在中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中医的振兴、崛起说话。1985年,邓铁涛第一次以普通共产党员的名义,写信给中央领导徐向前元帅。徐帅有心脏病,一直找邓铁涛看。1985年,徐帅来广东过冬,有一天吃了西瓜,到夜晚便拉肚子,然后感冒、发热。凭经验,徐帅每次发热都要20来天才能退,随行人员早已习惯,没打算找邓铁涛。看着徐帅难受的样子,徐帅的夫人提出找邓铁涛试试看。邓铁涛为徐帅认真诊脉后说道,徐帅吃了西瓜是肠胃受寒,所以要给他驱风寒治疗腹泻,还给点温散药来解表。服药后第2天,热稍退,再改用清热法,结果1天烧就退了。烧退了,而且是只用1天就退了平常要持续20多天的热,徐帅舒服、轻松了许多,他和夫人都十分感谢邓铁涛,徐帅随行的医生(学西医的)也觉得邓铁涛很了不起。这时,邓铁涛诚恳地向徐帅表达了让中医发扬光大的心愿。徐帅被打动了,马上承诺要向中央反映情况。邓铁涛十分激动,回家后立即奋笔疾书,向徐帅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要振兴中医的信,“中医在鸦片战争以后,受尽歧视与摧残,但仍巍然独立,与现代医学并存。解放以后,受改造中医思想的影响,中医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重视,出现后继乏人、乏术的局面。如果再不花力气去抢救中医学,等现在的老中医都老去,再去发掘就迟了。发展传统医药已明文写入宪法,但我们失去的时间太多了,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使之早日复兴。”这封信,首先徐帅批示,然后胡耀邦、乔石也作了批示,到了卫生部部长崔月犁批示,才用了7天。到了1985年的49次国务院会议,在时任国务院主要领导的重视下,会议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6年12


    月,国家中医管理局正式成立,中医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从此,中医发展加快了脚步。对于中医的问题,邓铁涛从不含糊,中医每每遇上风吹草动的事情,他总第一个挺身而出。1990年,国家进行机构改革,邓铁涛听说中医药管理局要被精简,他立即牵头我国各地名老中医再次上书中央,这就是在中医药界著名的“八老上书”(邓铁涛、方药中、何任、陆志正、焦树德、张琪、步玉如、任继学)。他们提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能撤销,其职权范围和经费不能减少,另外还建议各个省都设立中医药管理局。1个月后信访局回信,同意“八老”的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得以保留。第三次上书时刚好“八老”在广州授徒。邓铁涛发现中央总的政策要“抓大放小”,而且有很多中医院准备合并到综合医院,中医学院合并到西医学院。“八老”又着急了,于是又联名上书朱镕基总理,提出对中医、西医不能抓大放小,西医是壮年,中医是少年,你抓大放小,中医就活不了。结果朱铭基总理批复了,原来有6个中医学院想合并,结果只有两个合并入了西医院校。非典流行期间,邓铁涛第四次上书。随后,吴仪在当年5月8号召开的中医座谈会上,强调中医对非典有防治的办法,然后中医才介入到防治非典中。邓铁涛将个人命运与我国中医学事业命运紧紧相连,在古稀之年,他把自己日夜思考的中医药问题写成论文《中医学之前途》,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医事业的前进方向,中医药学往哪里发展等令人深思的问题。邓铁涛认为一是要向历史请教,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内因”,中医之兴亡,将取决于现代之中医,如果目标一致,团结合作,中医的振兴经过艰苦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生命不能言弃作为医者,他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己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重症肌无力治疗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这是一个高风险的病种,重症肌无力危象可多次发生,一次抢救成功则易,而第二、第三次抢救成功则难。针对重症肌无力危象,邓铁涛参与抢救过数百次。2003年的4月,湖南安乡12岁男孩林林罹患重症肌无力,在某大医院上了呼吸机后被告知救治无效。打听到邓铁涛擅治这种病,林林的父母将房产变卖,筹得仅有的1万元钱辗转找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过5天的治疗,病情虽有好转,但1万元已告罄。拿什么来救自己的孩子?4月17日,绝望的父母冲入ICU,拔下了林林身上的呼吸机套管和氧管,捏着孩子瘦削冰凉的小手,看着他艰难地睁开双眼后,无奈地准备离去。听到消息后,当时已经87岁的邓铁涛第一时间往12楼的ICU病房赶,进入监护室时,林林已奄奄一息,张着口努力地呼吸,气息将停。邓铁涛翻开被褥,发现孩子骨瘦如柴,不禁又急又心痛:“小孩瘦成这样,单靠药物哪能起作用?”说完,老人家马上拿出带在身上的5000元,叮嘱ICU护长:“快到营养室买鼻饲食物,要保证每天所需能量,有胃气才有生机。”他又对ICU主任说:“重上呼吸机,费用我先垫。”邓铁涛为林林免费提供中药“强肌健力口服液”鼻饲,还再三嘱咐医护人员要加强护理,给林林吸痰除痰,翻身拍背,清洁口腔,适当增加饮食量等。孩子终于有救了,4月21日,邓铁涛再次来到患儿床边。孩子看到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护士告诉他说:“这是你的救命恩人邓爷爷啊”。孩子的眼眶湿润了,插着气管无法说话,示意护士拿纸笔,歪歪扭扭的写了几个字:“邓爷爷,你为什么要救我?”邓铁涛倒一下子被问住了,“学雷锋,希望你长大报效祖国。”老人的话言简意赅,孩子领悟了。4月28日,患儿小林脱离呼吸机。孩子的父母也回来了,一见邓铁涛,双双下跪,邓铁涛搀扶起孩子父母给予安慰。5月6日,气管切口封上;5月12日,转入普通病房;5月19日患儿可以自行吞咽饮食;5月23日拔除胃管,终于解除了鼻饲食物的痛苦,孩子吃饱饮足,此时体重已增加至21千克,可以步行活动。邓铁涛在抢救患儿的同时,还请香港的方女士帮忙支付了2万元。有热心人知道消息后,又送来1万元,还清了所欠医院的费用。2003年6月9日,小林出院随父母回到湖南老家,广州名医治好小林的消息轰动当地。上海一位姓戴的先生,气管切开后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得到邓铁涛寄去的处方而获救,《文汇报》记者用“连续八个月寄药方,爱心飞过千山万水,上海患者幸遇广州华佗”报道这一事实。2009年1月15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到甘肃省科技厅一位干部感谢信函:“多年来我一直疾病缠身,自2004年底情况越来越糟,2006年初自觉不行了……两年多了,经过邓铁涛教授不断调治,病魔象抽丝般剥去,至今我已经从躺着都呼吸困难的人,变得可以去户外走动生活自理,对于一个几近死而复生的我来说,再造之德救命之恩感念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治病重视脾胃邓铁涛治学,博而不失其精,实而不失其高,近而不失其远。他既重视理论又着力于临床,他从脾胃论治,挑战重症肌无力,益气除痰治冠心病,提出五脏相关学说。邓铁涛向来重视脾胃论治,看他的方子,我们发现总少不了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之药。邓铁涛说,他从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着手收集研究,发现从脾胃论治的疾病十分广泛,除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其他系统如循环、神


    经、内分泌系统的多种疾病,都有采用脾胃论治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曾经有一位女性病人,62岁,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壁高度膨出,严重影响生活起居,要准备手术治疗,但由于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性室早、阵发性心动过速,手术医生让其治好心脏病后再去手术。患者找到邓铁涛,四诊毕,邓铁涛认为两病可以同治,皆因脾虚中气下陷所致。让其先重用吉林参,继服补中益气汤加减。半月后检查心电图改善而心悸除,两月余而子宫返其原位,追踪半年两病俱愈。免挨一刀,病人对邓铁涛千恩万谢。邓铁涛运用脾胃学说治愈许多疑难病证,弟子问他有何“验方”?观其方只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平常之药,十分疑惑。每遇这种情况,邓铁涛总幽默地说:“打仗都是靠海陆空三军,但有人打胜仗,有人打败仗。”其实,邓铁涛用药,妙在药量,单说黄芪一味药,治盗汗用9克,低血压用16克以下,高血压用30克以上,治重症肌无力用100克~120克,治截瘫曾用250克。邓铁涛以脾胃学说为指导,主持“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1990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提出重症肌无力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治疗上应以补脾益损为主,拟定强肌健力饮(胶囊)为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方;初步揭示了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该成果获1991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获奖后,邓铁涛又继续深入研究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救治。中医参与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中药剂型的改革是关键。邓铁涛从1994年研制强肌健力口服液制剂,解决给药途径、容量、通道等临床难题,从而提高疗效。对于冠心病,现代许多医家都认为是血瘀为患,要采用活血祛瘀治法。邓铁涛长于诊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金匮要略·胸痹篇》,并从1975年起对数百例冠心病人作临床研究。经观察,他认为广东人身体素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故冠心病患者,以气虚痰浊型多见,由此邓铁涛提出了“痰瘀相关”理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拟定“益气除痰”的治疗方法,此法在临床上十分实用。1988年,邓铁涛发表了“略论五脏相关代替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学说更名为“五脏相关学说”是提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内核并加工提高的一种革新。“五脏相关学说”内涵为: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骨、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的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是五脏相关。五脏相关学说无论从理论的高度,还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瞩目。2005年,他申报的《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课题已纳入国家科技部的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邓铁涛从一名普通的中医,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临床家、理论家、教育家,他曾写有一篇题为《万里云天万里路》的自传体文章,文内由衷之言,给人鼓舞和启发,“中医学的前途有如万里云天,远大光明,彷徨了几十年的中医可说已走在大路上。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就看现代中医、西学中和有志于研究中医的其他科学家们的努力了”,这是邓铁涛的期望。(记者方宁通讯员张秋霞)邓铁涛小传1916年10月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1932年-1937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62年、1979年两次获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9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6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年12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8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治未病”工作顾问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5、朱良春朱良春,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朱良春: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他90岁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使中医薪火相传。他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朱良春在门诊中●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他90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使中医薪火相传。他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偏于一隅而名闻天下者,朱良春也。“朱良春现象”是中医界称道的话题。他老师章次公送他一方印章“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是朱良春一生的真实写照。中医界治风湿病素称“南朱北焦”,即指南通朱良春和北京焦树德。而朱良春经验方“益肾蠲痹丸”是目前唯一能修复骨膜破坏的中药制剂,很多癌症患者在朱良春这里绝处逢生。92岁的朱良春有着骄人的精力和体力,气度儒雅,虽然一脸平和与安然,但其纵贯古今之学识、浩荡之胸怀、仁善之心肠,总让人生出无限敬意。朱良春虽久居南通,却成为一代名医,不以位高职显,而是真正以德服人,以术服人。用虫药如神善除肿瘤、骨病顽疾日本西尾市寺部正雄会长的夫人患有乳腺癌,她喝朱良春开的汤药1个月,手术时,肿瘤只剩一小块,癌细胞萎缩死亡。上海14岁的小男孩,髓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头痛耳胀,泛泛欲呕,左侧乳突窦积液,朱良春精心调治,复查多次未显异常,已能正常上学。南通市三位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病危患者,朱良春用中医药使他们转危为安,现正安度幸福晚年。朱良春善治疑难病这在中医界是公认的,近年来广为传诵的是他治好了上海施先生的淋巴癌,这只是其中的个案。日本西尾市寺部正雄会长的夫人患有乳腺癌,她瞒着日本医生天天喝朱良春开的汤药,1个月后手术时,原来的癌肿只剩了一小块,癌细胞也萎缩死亡了,日本医生惊呆了。上海14岁男孩小张,2004年4月在沪诊断为髓母细胞瘤,术后两月余,头痛如重压、耳胀,泛泛欲呕,时轻时重。MRI示脑瘤术后复发,左侧乳突窦积液。朱良春用扶正祛邪、软坚消瘤法,予多种虫类药、补益精血药合用,精心调治,2006年、2007年至今复查多次,均未发现异常,已能正常上学。2008年小张父子等三人专程从上海来通向朱良春报喜:复查肿瘤已完全消失。朱良春积累了治肿瘤的丰富经验,在南通市中医院、良春风湿病专科医院、良春中医门诊部里,很多慕名而来的肿瘤患者,经朱良春及其女儿、学生采用扶正消症的综合疗法施治,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好转,减轻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在骨科界一直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为患者骨节畸形、骨质破坏,失去运动功能、生活不能自理不说,还伴着剧烈的疼痛,患者痛不欲生。朱良春善治风湿骨病,益肾蠲痹丸是最能体现朱良春多年经验的代表方剂。32岁的蒋女士患类风湿16年,全身大小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经朱良春用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法治疗1年半后,各项指标均正常,能正常工作生活,并于今年年初怀孕、待产。南通市3位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先后被通知病危,朱良春用中医药使他们转危为安,现正安度着幸福的晚年。在上世纪中叶,朱良春还有一个“五毒医生”的雅号,原因是他善用有毒的虫类药。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物活性强,但作用峻猛、具有一定的毒性,能搜剔深入精隧骨骱之病邪,没有功底的医生不敢乱用。当年,药店老药工当得知开方子的朱良春只有20多岁时,赞叹道:“这个年轻大夫,胆识可真大。”深邃高远引领学术启迪后学他是我国最早撰文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医生。他倾囊相授诊治疑难病的诀窍,并认为: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非典”期间,他主张打破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采用表里双解或通下泄热。他参与广东、香港的远程会诊,取得显效。


    朱良春在学术上,思想深邃而有远见,对后学多有启迪和引领,而且不尚空谈、求真实干。据医史学家马伯英考证,朱良春是为我国最早撰文提出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学者。朱良春指出,“证”和“病”不可分割,但不能为追求统计学意义,就始终使用一个处方治疗,这样会把中医的辨证论治的“活法”庸俗化、机械化,要防止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引入歧途。在危急重病面前,朱良春也颇具高见:对急性热病的诊治,他主张打破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提出“先发制病,发于机先”,采用表里双解或通下泄热,多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2003年非典期间,他参与广东、香港的远程会诊,取得显效,荣获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就是例证。而对于一度迷惘、困惑的中医学子,朱良春不管在学术上还是在信仰上都让人看到希望。对于中医发展,朱良春一语中的:“一个是保持中医特色,一个是要有信心。”“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很多人曾请教朱良春诊治疑难病的诀窍,朱良春总是倾囊相授:“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入络,久必及肾”;“上下不一应从下,表里不一当从里”。准确辨证之后,采取相应的扶正、培本、涤痰、化瘀、蠲痹、通络、熄风、定痉等法,再配合虫类药,很多时候都可明显提高疗效,这是朱良春70年从医生涯的心得,屡试不爽。朱良春认为: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事实上大部分病症还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找到“证”的本质。如果说不能治,那是我们尚未认识许多确有疗效的“未知方药”的缘故,但总会找到。这不仅是一个人治病水平的高低反映,也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根本观念。朱良春对中医充满了信心,并敢于去攻克疑难重症,这种信念产生出巨大的力量。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对后学也颇多启迪:上世纪60年代,朱良春首创的“复肝丸”,以扶正化瘀立法,用红参、紫河车配山甲、鸡内金、地鳖虫、三七等,开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先河。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内容之一就有“扶正化瘀法在抗肝纤维化的作用”;1963年朱良春在杂志上连载《虫类药的临床应用》文章,在水蛭条下曾明确提及,治胸痹心痛,配全蝎、蝉衣、地鳖虫等虫类药,收到常规药难以达到的效果。这对后来以虫类药为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思路和方药,深有启迪。山西灵石名医李可先生在一次会议上见到朱良春,热情地跑过来拥抱这位素未谋面的老师,因李可早年吸取了朱良春用虫类药的部分经验,效果很好,心仪已久。朱良春笑:“不敢当,我现在用药审慎,不如你那样胆大有魄力。”力倡实用不尚空谈重实效从临床干起,多年来,求真实干,绝不做表面功夫。对于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不是妄用峻猛毒烈之品以邀功,而是从实践中摸索出的真经验。朱良春讲学内容都是人们认为秘而不传的“真货”,故不管是应邀官方讲学,还是单位讲座,很多人都愿意自费参加。朱良春是章次公先生的得意门生,章老倡导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注重实效”的治学主张,朱良春终身践行。朱良春从临床干起,明白诊病关乎生死,当然要凭真本事,况患者也是医家的衣食父母,切忌空谈和造势。多年来,朱良春无论是临床、科研、讲学都求真实干,绝不做表面功夫。中医界多年来热议的辨病辨证关系等,一直争论不休。如什么是“病”和“证”,关系如何,能不能结合,怎样结合等等,从理论、哲学层面上探讨莫衷一是。朱良春从临床着眼,举了一个例子,马上就一目了然,并提出了公允的看法。辨证论治灵活,体现中医特色,但对疾病的具体机制和明确诊断缺少现代科学依据。这种中西医之间的客观差别,如不经综合参考分析,有可能导致医疗上的严重失误。如直肠癌早期症状易与慢性痢疾或痔疮混淆,如不运用西医学方法早期确诊,中西医结合,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就很有可能贻误病机,致病情恶化,癌肿转移,甚至不治。朱良春讲学讲的也都是人们认为秘而不传的“真货”,故不管是应邀官方讲学,还是单位讲座,很多人都愿意自费从四面八方涌来,因能学到真东西,没有水分。《朱良春医集》一书出版后短短8个月就再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已再版了14次,可见受欢迎的程度。尽宏慈善以菩萨心肠对待患者他不能限号,一限号患者就要半夜排队,他说:“这样子,没病也等出病来,我心里不安。”他的普通门诊诊费才15元,特需门诊诊费50元。他说,“到了我现在这种年纪,看病肯定不是为了钱,我的诊费涨价感觉有点说不过去。”朱良春不仅医术高明,其怜悯和尽心也让人相当感动。朱良春解放前在南通行医时,曾经对穷人施诊给药,给病人开了药后,盖上免费给药印章,到指定的瑞成药店抓药,朱良春每年端午、中秋、年终同药店老板结帐。现在,92岁高龄的朱良春仍出诊,且不将病人看完了不吃饭。因为有的病人担心吃完饭,他就不回来了,故朱良春


    一定要坚持看完病再吃饭。找朱良春看过病的人知道,朱良春的号是限不住的。因为一限号,患者们就要半夜排队,朱良春说:“这样子,没病也等出病来,我心里就不安啊。他们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我都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以朱良春的名气和医术,要是在北京,诊费应在300元,就是上海,也应该200元。但朱良春的诊费才15元,特需50元。朱良春坦然地说:“到了我现在这种年纪,看病肯定不是为了钱,体力可以的话就多看一点。我的诊费涨价感觉有点说不过去。”2007年10月,朱良春不顾疲劳去郑州讲学,山东武城县一个胰腺癌患者水米难进,病情危急,其亲属赶到郑州恳请朱良春能否亲自去一趟。从郑州到武城,要坐5个小时的汽车,这对于一个带着疲倦的91岁老人意味着怎样的风险。但朱良春不顾亲属、朋友的劝阻,毅然退掉机票,赶赴武城,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朱良春常说:“中医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仁术。”海襟江志大道源自平常心他和邓铁涛等名师大家相知很深,也和民间医生、无名晚辈私交甚笃。朱良春从不以名医、大家自居,对求教者真正做到了有信必复,有问必答。朱良春从游者甚众,非借位高职显,而是“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朱良春既和邓铁涛、路志正、任继学、颜德馨等名师大家相知很深,也和民间医生、无名晚辈私交甚笃。多年来,朱良春从不以名医、大家自居,对同事、下属、学生、徒弟、平民百姓皆一视同仁,对求教者真正做到了有信必复,有问必答。季德胜是旧社会流浪江湖的蛇花子,陈照和成云龙也是治疗瘰疬、肺脓疡的土医生。已经是南通中医院院长的朱良春多次前去拜访,待之以礼、晓之以义、动之以情,和他们终成莫逆之交,使他们自愿将独门秘术捐献给国家。朱良春与有关同仁还帮助三者申报成果,并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写签名,可见朱良春的心胸。这段佳话广为流传,以至于现在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控制生育秘方还想请朱良春出山。朱良春早年在南通办过中医学校,解放初期并把合办的联合中医院全部设备无偿捐献给国家。朱良春的弟子何绍奇因学徒出身报考研究生受到限制,朱良春亲自寄了航空快件给方药中教授,详细介绍徒弟的水平已达到报考要求,并且“我可以个人人格担保,不会让您收了无用之人的”。朱良春另一爱徒朱步先当时职称还不高,朱良春大力举荐他作《实用中医内科学》的统稿人。朱步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其才华后来被前来慰问的领导慧眼识中,才有缘奉调入京。“以诚待人、以德服人”,和朱良春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度,老人甚至对“文革”期间严重伤害自己的人都宽容地原谅他,能化云为雾,视往事如风。布道神州纵行南北遍洒甘露他不仅纵行南北,还在北濠河畔笑迎八方来访者。与邓铁涛、吕玉波等携手合作,倡导并积极参与名师与高徒的学术传承工作,名师与高徒传承的盛会在南通首开纪录,然后定位于广东省中医院。朱良春直到现在还没有退休。20多年前国务院发了一个“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的文件,使朱良春一直成为南通市中医院的职工,既然是医院的职工,就要尽义务,所以朱良春每周都到南通市中医院出诊。朱良春还把大量的心血倾注到良春风湿病专科医院上,该医院采用纯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症,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救治了不少的顽症痼疾患者,引人注目。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来采访拍摄,广为传播。除了常规的出诊外,朱良春还到海内外讲学研讨,其他时间都用于接待来访、复信和整理文稿。这几年更忙了,他与邓铁涛和吕玉波等携手合作,倡导并积极参与名师与高徒的学术传承工作,名师与高徒传承的盛会在南通首开纪录,然后定位于广东省中医院,大力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弘扬传承。同时,在北濠河畔,朱良春笑迎八方来访者,他的四层寓所里,来此“取经”的高徒络绎不绝,这里,不仅来过新加坡学员,也曾住过广东的高徒,还有北京、上海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登门来访,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两个山东省临沂市的学生跟随朱良春侍诊学习,形影不离。朱良春的病人遍天下,弟子遍天下,朋友遍天下。朱良春,一位心似佛而术近仙的中医长者!朱良春小传1917年生,江苏镇江丹徒人,后迁居南通市。1923年-1928年读私塾6年,后转入学校学习。1935年至武进孟河拜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


    1936年转至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学习。1937年因抗战,转入上海中国医学院,跟随章次公先生侍诊实习。1938年毕业。1939年2月至南通设立诊所开业行医。1945年-1948年除诊病外,并创办南通中医专科学校,任副校长。1952年参与创办中西医联合会诊所,任所长。后改为联合中医院,任院长。1956年无偿将医院全部设备捐给政府,成立市级中医院,任院长。1987年国务院批准他为“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6、任继学任继学,男,汉族,1926年1月出生,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1945年4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名老中医。任继学:中医急症开拓者


    任继学(右一)在“八五”攻关课题中查房著书立说◆他敢为天下先,用中医药治疗中风,见血不止血,主张破血化瘀、醒神开窍,开中风治疗之新风。◆他是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之一,创建了中医急证医学体系,主编了第一部《中医急诊学》教材。◆他为人师表、悉心育人,培养了一批人,带出了一个团队,创建了一个学科,影响了一代人。学术记者见到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大家任继学先生时,阳光下,任老的目光炯炯有神,高大的身材略显瘦削。书房里他年轻时跨马佩枪的戎装照格外显眼,让人感觉他身上总有一股领军人的气势。任继学先生曾救治过无数急险重症,挽救过无数人的生命;作为中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曾为中医药奔走呼号。他为中医急症所做的开创和奠基,在中医界影响十分深远。学术创中医急证开中风治疗之新风任继学主张的破血化瘀和王永炎院士主张的通腑泻热法联用,可使中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发挥了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的优势。任继学总结临床经验,针对中风,首次提出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的治疗总则,此原则适合于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这突破了前人见血止血的观念,为诊断缺血与出血性中风不详情况下的用药提供了依据。目前,这种方法和王永炎院士主张的通腑泻热法联用,可使中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突出了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的优势。任继学是中医急诊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创建了较为完善的中医急证医学体系,主编了第一部《中医急诊学》教材。对于内科学的学科建设,任继学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医内科学的特点,他认为内科学的病、证、症、候、理、法、方、药、调、防为核心的独特体系。区别以上10种特点的方法为辨证十法,通过辨证十法,把疾病特点分析出来,使辨证论治更清楚、更有把握,从而提高疗效。对于疾病任继学多有新见,如他多次强调药害的问题:对于滥用抗生素、激素、胰岛素,环境污染,化学药品广泛使用如农药、杀虫剂等,使人体发生病变,人类患现代药源性的疾患,出现的“怪病”、“坏病”,还有只犯皮毛的感冒,由于大量用抗生素、病毒灵等,用药不当,反成太少合病,即成药害。任继学提出系统完整的治病防病措施,特别是对SARS治疗时使用大量激素后出现的股骨头坏死等病症,提出了中医有效的治疗方案。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任继学都不排斥西医,但是讲求西医为我所用,他能用中药治病的坚决不用西药,看见学生不用中药只用西药十分生气。任继学曾明确指出:“中医研究”与“研究中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不能只搞“研究中医”,而要“中医研究”;“研究了那些高级的一二类药物为什么没有疗效,为什么不受广大患者认可,反而那些古代名方、经方为什么经久不衰,难道不值得深思吗?”“对中医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恰恰是因为功底不深,经典读得不透。”任继学曾多次告诫中医后学:要重视古文献和


    经典,不要纸上谈兵,真正理解和读透,用于指导临床。如果仔细研究古文献,就可以看到,有太多的记载证明中医理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着非常系统论述的真科学。任继学指出,中医要创新发展,首先得系统地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我们不应对中医妄加评论,而应踏踏实实地对古文献进行认真地发掘整理,找出本质所在,同时结合现代科学,这样才能走中医自我发展的道路。医术妙手回春慈心仁术以前,任继学家常有接二连三登门求医者,甚至夜里也常有人敲门求治,每次他都热情接待,从不拒绝病人,患者们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任继学医术精良,屡起沉疴,还设身处地地替患者着想,经常垫钱送药。以前,任继学在家吃饭时,经常有接二连三登门求医的人,甚至夜里也常有人敲门求治,每次他都热情接待,患者们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任继学说:“病人找到了我们,他们的心里就找到了依靠,所以我们再难也要给他们看病。”对于那些经济困难的患者,任继学经常免费为他们看病。患者带的钱不够时,他还经常为他们垫付医药费。一年夏天,一对延边朝鲜族夫妻领着患肝病的儿子来就诊,可是没有挂上号。老夫妻衣着破旧,父亲黄胶鞋上沾满了泥,背着儿子上楼,满脸汗水。儿子水肿,腹水明显。任继学听说诊室外等着这样的患者,赶紧让他们进来看病。任继学不顾肝臭味,详细查体、诊脉、观舌象,开具了“千金鲤鱼汤”等药方。询问中得知老夫妻以种地为生,为了治儿子的病几乎倾家荡产,任继学自己拿钱让学生去抓药,并详细记下了地址,说是为以后随访用。他们走时,老父亲伸出长满老茧的双手握着任继学的手,激动地只说了句“大夫,谢谢……”就哽咽了,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事后,任继学让学生多次寄去了医药费,直到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在查房过程中,对于农村困难患者,他多次带头捐款捐物,还要求医院为这样的患者减免医药费。任继学治病的一个特点是突出中医简、便、效、廉的优势。一位患者患带状疱疹,屡治不愈,花了5000多元钱,左侧胸胁、上臂前臂外侧红肿疼痛难忍,静点、口服许多抗生素、镇痛药无效。任继学让她用马莲草熏洗外敷,1周后疼痛、并发的感染症状明显减轻,3周后痊愈,只花了挂号费。任继学常说:“多数病人不富裕,应尽量用有效且便宜的药物。”任继学在上世纪50年代就主张心、脑分论,分治。他认为古代我国人就明确了心、脑功能,即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故任继学治中风依据他的脑髓理论和对脑病的深入认识,疗效甚佳。任继学的一个50岁的女亲属,患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约70毫升,西医专家会诊中认为生存希望不大,任继学亲自抢救,应用自己创立的破血化瘀、泻热醒神、化痰开窍法急救。昏迷72小时的患者醒过来了,认人了,2周后开始说活了,1个月后恢复健康。任继学开的药方将多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SARS肆虐期间,其中一名病人,肺部90%炎性改变,5次会诊均被宣判为“死刑”,家属绝望了。任继学会诊后开了汤药,并从家里无偿拿来珍藏多年的梅花点舌丹、六神丸。家属也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任继学的方药。4天后,X线胸片显示炎性改变70%消失,许多医生认为这简直是奇迹。其他一些患者也从拒服中药转变为争先恐后地服用中药,极大地提高了疗效。这名患者痊愈后,选择了跪拜磕头这种最古老的方式表达谢意。责任一片丹心慈言俱浓任继学外出一定会抽空去书店,自己掏钱给弟子买书。他经常对学生说:“要啥条件,我给你们跑,你们把中医药事业搞上去就行!”但凡自己读书有所领悟,也马上把学生一一召集到家里“上课”。任继学性格鲜明,刚正不阿,既严厉又重情义,学生们对老师既敬又怕,却又情同父子。任继学对学生要求严格,经常会随时考考学生,并对学生说:“我要是发现你们去唱歌跳舞,不好好花工夫学习,就别想毕业了!”但任继学又非常疼爱自己的学生,他外出一定会抽空去书店,自己掏钱给弟子买书,也经常对学生们说:“要啥条件,我给你们跑,你们把中医药事业搞上去就行!”但凡自己读书有所领悟,也马上把学生们一一召集到家里“上课”。广东省中医院黄燕教授在长春跟师任继学学习期间,任继学担心她冷,就让老伴买来棉衣服和靴子,知道她爱吃红烧肉和饺子,隔些天就让老伴做给她吃。严师出高徒,任继学的学生们个个都基础扎实,成为骨干力量。任继学在担任原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时,曾亲自带领当时的科室骨干、他的弟子范国梁、黄永生、南征等先后6次奔赴长白山区采药,年年访问药农。长白山区层峦叠嶂,时有野兽出没,他们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研制出返魂草系列中药,仅此一项就为吉林省中药企业创造产值5.6亿元。中药保健饮料“健美滋”,具有延年益寿、美容功效,它的研制成功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任继学自己却没有拿1分钱,而是全部投入到科室的硬件建设上来。教研室编写内部讲义,任继学把科研结余归己的经费拿出来继续资助编写。现在教研室上万册图书中,绝大多数都是任继学自己购买的。


    任继学爱较真,因早年练就了对中药一眼识真假的功夫,常走进药房,抓起一些饮片看看说:“这些药是假的,不能用,那些药是好的。”任继学也经常找院领导讲:“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不仅要看病,还要多学习。”为提高医院中医急症水平,任继学家中两部电话曾24小时开通,经常接到电话,他不顾高龄,亲临临床一线指挥抢救,直至患者病情稳定才回家。SARS流行之初,中医没有介入治疗,任继学坐不住了,亲自去找领导,并以近8旬高龄24小时值二线。任继学发现,外用药紫金锭是救急良药,可起死回生。但因其含有大戟、雄黄等剧毒药,学生们不敢给SARS患者内服,任继学说:“没关系,出了问题我负责。”正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SARS期间不顾78岁高龄,整理出近10万字资料,供同行参考,亲自承担吉林省中医药防治SARS首席专家,24小时应诊,并带领他的弟子盖国忠、宫晓燕等去定点医院会诊,同时率先在国内制定出地方性防治方案《吉林省中医药防治SARS型肺炎方案》,组织弟子编辑《中国瘟疫大全》,他配制的院内制剂“扶正除疫汤”,3万余人服用,无1例患病。1998年,任继学首先发起全国名老中医高级讲习班,号召全国的名老中医到各地聚集讲学,备受欢迎,现在已举办了13期。任继学对中医爱之深,痛之切。他担心中医前途,忧虑后继乏人乏术,曾于1990年参与八老上书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参与八老上书朱镕基总理,2000年参与十老上书李岚清副总理,2004年12月参与七老上书温家宝总理,可见任继学对中医的一片丹心。大家中医活字典岐黄国宝一次学术会议,任继学40分钟的发言竟然一口气点出了150本古医书和作者,话语既出,震惊四座。会后一个年轻人到图书馆一一查对,无半分差错。任继学有“中医活字典”的美誉。学生们说,有老师在,我们都不用翻书。一次学术会议,任继学40分钟的发言竟然一口气点出了150本古医书和作者,话语既出,震惊四座。会后一个年轻人到图书馆一一查对记录,无半分差错。此后,一些知名不知名的大小专家都会小心翼翼地问:“任继学啊,关于某某问题那个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了的?”任继学对答如流,还会说:“《诸病源候论》的某某页上,回去看看。”同样,在一些答辩会上,有任继学在大家就变得很紧张,真正过了任继学满意那才叫功夫过硬。这自有任继学的天分,也有他的勤奋。在北京中医学院读书时,任继学看遍了图书馆里的所有线装书,工作人员都知道,那个固定的座位谁也不要占,是任继学的,他每日准时来。任继学家里有3万藏书,且多是泛黄的古书,任继学不仅每一册读遍、批遍,还记得存放的位置。一次任继学的学生拿书借看后随手放到了别的书架,任继学查找时马上就发现:“小南征,借我的书没给我放到原位吧?”任继学经常在50分钟的讲座中,不用讲稿,滔滔不绝,胸有成竹。也正因如此的博闻强记,任继学做决策也格外果断。任继学一度非常繁忙,主持着多项课题,1周出四五次门诊,到全国各地出差讲学,著书立说忙到深夜,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献给了中医药。他为争取中医地位不断呐喊,为中医发展不知疲倦;布道南北,广育弟子:他培养了一批人,带出了一个团队,创建了一个学科,甚至影响了一代人。任继学在中医药界声望之高,可以从其他国医大师对其评价中窥豹一斑:南通朱良春说,任老精研医理,对中医学之奥意,说理透达,屡创新论,验之临床,疗效卓著。他反对“中医西医化”,但绝不因循守旧,愚与之交流切磋,得益甚多,敬仰殊深。广州邓铁涛说,我与任继学,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相隔数千里,而一见如故,情同手足,志同道合,真同志也。任继学博闻强记,脑中有个

    中医文库,临床上有套真功夫。北京路志正说,其独见令人开阔;思巧者当予效仿;言理者据之有物,发挥升华于其临证实践;突出了中医之优势,于后学多有启迪。浙江何任说,任继学造诣专深,毕生求索,议论新警,足以夺目。上海颜德馨说,中医学界之巨擘也。在学术上多有发明,如中风病见血不止血,重用“清”、“通”、“化”、“泄”之法,独辟蹊径,所治多验,为世所许。任继学刚正不阿,忠诚捍卫中医事业,在中医界久负盛誉。本文在采写的过程中,得到了任继学的夫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院院长宋柏林、党委书记张晓明、原党办主任郭玮、任继学的弟子黄永生、南征、王中男、宫晓燕、盖国忠、赵建军、刘艳华等,以及任继学的子女任喜波、任喜尧、任喜洁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记者常宇)


    任继学小传1926年生于吉林省扶余县。1939年~1945年,师从吉林省名医宋景峰先生学习中医。1945年~1955年,先后在吉林省扶余县解放军第七区、第十六区、第十八区卫生所任所长,从事中医医疗工作。1955年~1956年,在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196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全国教学研究班学习。1956年起,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任教,现为该校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4年

力,扶助正气3补大脑改善睡眠,这三点作用对你父亲特别适合。报道说冬虫夏草对肺癌有效,但冬虫夏草(菌类药材)和黄金一样贵,所以一般人家也吃不起。实际上菌灵芝也是菌类,和冬虫夏草功能一样,然菌灵芝的价格很便宜,我把菌灵芝打成粉后冲服,服用也方便了”癌症病人如果用中药后不再加重即为有效,有望阻止癌症的继续恶化!
微信2082孔子学说与中医的关系【2】这个“道”就是整个宇宙间最终的根据和范式“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表达就是最好说明。但道家“守一存真”的理念对于大部分百姓而言仍然是既抽象又显得消极。对此孔子把“道”转化成活泼泼的又是积极向上的直白浅显的语言从而真正落到了实处。孔子的演绎在于把极度抽象的总公式(道)转化为更具体更亲切的“分公式”即各种各样的安身立命、为人处事、达己成人的原则亦即“上得去,又下得来”所以中国古代的方法论与其说是归纳和演绎,毋宁说是一种哲学上的提炼和在哲学指导下的应用。中医学一开始就处在此种方法论,而非所谓“现代科学方法论”的直接关照之下(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之于中医。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孔子一生的言行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春秋时期的动荡让许多人感到生不逢时,但孔子逆势而上,令名不期而至,更惠及华夏子孙。在中医出现困境、西医日益强势的今天,此中包含的精神对中医研习者更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孔子云“志于道”尽管形而上的关怀并非孔子所长,但形而上的情怀却贯穿了孔子一生。凭借这种情怀,孔子一生虽然凄凄惶惶,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但他心中始终充满着温情和渴望,甚至“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虽生活困顿,经历坎坷,但孔子却高寿而终,不能不说信念乐观和博大胸怀对身体健康所起到的调节作用可能要超过我们日常的想象。如果没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做基础,后世儒者的担当感和责任感是谈不上的。即使有一时的热情,也会很快在物欲的洪流中被淹没。这恰恰是许多中医研习者当前面临的尴尬因“降其志”而最终“辱其身”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医乃仁术”是儒者担当感和责任感在中医学领域的具体化和落实。但日常中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像孔子那样成为“上医治国”的“仁者”?就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来看,他所讲的“仁”显然不是为了虚悬一格,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孔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一旦我把“仁”作为目标踏踏实实去做的时候,已经是“仁者”了研习中医者同样如此。目前实际状况是很多中医研习者往往会出现“东不成,西不就”的尴尬局面:学中医却感觉到远不如西医见效既快又有市场,因而丧失信心。学习中医又嫌弃中医,西医也不精通,结果只能是徘徊在“夹缝”中混日子。在内不能实现个人抱负,体现自身价值;在外不能治病救人益于社会,甚至无力养家糊口。由此自己蒙羞,中医亦蒙羞—目前中医的困顿就在于此。对于这种做人做事过程中出现的内外交困的状况,孔子当头棒喝“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不是中医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信念出了问题“坚持”出了问题。如果我们始终抱着坚定的目标和谦卑的态度“继承”,而不是妄自尊大、心浮气躁的用现代各种手段“发展”状况反而要好得多。这是目前学习中医最重要的一条。但在《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中的确找不到如何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于中医《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安排不知是天意还是人为,但却是意味深长的。孔子在这里首先道出的就是对待经典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在孔子的心目中,经典一旦出现就是无与伦比、难以跨越的,她已道尽天下至理,所以自己只能是“述而不作”(《述而》)“述”谓结合己意阐述表达,“作”谓创造。尽管后世的每一次“述”实际上都是结合时代特征完成了一次再创造,但都没有离开经典的统摄。甚至研习得越深、境界越高,越能感觉到:其实经典已经把这些道理表达得相当透彻和全面了,只是原来自己理解浅薄没有体会到圣人之意而已。正是这种读“经”经验,历代“大家”才会走一条先是“六经注我”后来“我注六经”的学术路子“六经注我”是指引经据典表达“我”的观点;“我注六经”是指后来发现“我”的观点其实圣人已经讲过且寓意深远,只不过点到即止。我的任务就是阐述一下让世人更容易读懂一些而已。“我的述”仅是一条途径,经典才是终点。孔子的这种态度至少给我们两种启示:一是对待经典我们应该永远谦卑,她是仰之弥高的,忽视经典只能说明我们自己的浅薄;二是在孔子影响下中国古代积渐而成的是一种“寻根文化”这种“寻根文化”与现在所言的科学技术指向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淘汰前任为突出特征;“寻根文化”以理解继承前贤为最终目的
2083孔子学说与中医的患者【3】这一点也是中西医学差异的内在根源之一。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的经典不会一次就能读透,最初只能从字、词的基本涵义入手,这就是古代所言的“小学”或如中医的“下工”。“小学”阶段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仅仅是起点。先贤最终要求我们达到“大学”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己成人”此如中医的“上工”或“圣医”这需要一个过程。如何把这个过程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乐在其中的主动追求呢?完成“境界的跃迁”是一个关键。这种转变完全可以通过反复地研习经典达成。首先不能把读经典当做“啃骨头”而是要始终抱有一种轻松的心态慢慢来。这种坚毅且和缓的态度是孔子与学生对话时言传身教体现出来的。其次是真正用“心”去读。寥寥数语的经典不在于传授给我们多少知识,而在于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境界,即在“言”中知“意”,在“有形”中把握“无形”此点对中医学健康观、对脏腑器官的理解是有决定意义的。如果我们真正这样做了,第一次读经可能会感觉索然,不过如此;第二次会感觉到:原来圣人的深意竟然在这里;第三次就会:原来圣人是在这么高的高度来谈这个问题。孔子学说与中医的关系【3】第四次:圣人的胸怀竟如此博大;第五次:这种君临天下、惠及于人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之道吧……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认识的深化和境界的跃迁都会使我们获得一种“畅于四肢”的快乐。此时不仅读经的痛苦全无,甚至感觉到“欲罢不能”了。至此,内心的愉悦足以让我们的气血畅通无阻,外在的不快也会像一粒微尘在我们能容天下的“心”中悄然滑过,不会留下任何阴影。只是这种健康不是通过杠铃等器械训练得到发达肌肉的外在“张扬”,而是目光炯炯、温文尔雅的“内敛”这是真正中医学意义上的健康观,是“治未病”的核心内容之一。惟其如此“上医治未病”和“上医治国”的命题才具有可通约性。这种健康观念显然与西方有较大差异,此差异甚至可以从国画的“写意”和西洋画的“写实”中表现出来。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医的境界是“写意”,西医的操作是“写实”结语:以现代认识论的三个阶段划分而言,人的认识大体可分为:感性的具体—理性—理性的具体。其中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是一个归纳的阶段,从理性到理性的具体是演绎的阶段。老子通过对大千世界的考察中凝练出“道”是归纳。但从“道”的高度再重新回到现实人生中的第二个阶段,即演绎阶段,不是由老子完成的,而是由孔子担当的。老子虽然也有演绎,如“知白守黑”“将欲夺之,必故予之”等智慧,但比起孔子的阳光和大气,老子的确要逊色一些。以最高本原的“道”为参照。孔、老相比较而言,可以这样说:老子完成了“上行”但没有“下”来;孔子既“上”去了又“下”来了。还可以这样说,就“理论”深度而言《老子》比《论语》要深奥得多;就“思想”深度而言《论语》比《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两千多年来,“素王”“圣人”之名冠于孔子而不及老子就是必然的。在中医学里,“上得去”和“下得来”同样是成就“上医”的关键。对“道”了然于胸之后,虽然对望闻问切等具体施治手段和“病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呈现在他们心中的不再是“一块砖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建筑材料中”而是“一栋大楼中处在某一位置和发挥某种作用的一块砖”了所以孔子的“君子不器”反对的不是“匠心”而是“匠气”或如马克思所言“人沦落为机器的奴隶”而出现的“异化”对此研习中医者不可不慎。总之,如果把中医学比喻为一棵树,易、老作用于中医学的是“土壤”(直接的理论渊源)而孔子儒家作用于中医学的则是“阳光和空气”后世所做是“施肥浇水”。在中医学的研习中如果只关注有形的“土壤”而忽视无形的“阳光和空气”谬矣!
微信2084連建偉教授醫話選錄【1】(1)論醫:學書費紙,學醫費人。要學好書法,就要經常臨摹練習;要學好中醫,必須全身心投入進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刻苦鑽研,勤求精思,多拜名師,方有所獲。所謂“博涉知病,多宰R脈,屢用達藥”(南齊褚澄語)是也。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人命至重,貴于千金,醫者須有高度責任感,岳美中常告誡說“治心何日能忘我,操術隨時可誤人”吳鞠通在其《溫病條辨》裏也說“生民無辜,不死於病,反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法宗仲聖思常沛,醫學長沙自有真”振興中醫必須從振興中醫學說開始,在學好仲景學說基礎上再學各家流派即“遠宗仲聖,近法葉賢”“經”者“徑”也,聖人所作,指明途徑,聖人與人規矩,但不能與人以巧;仲景書“出證候而不言病理,出方劑而不言藥性”古樸到極點,後人當于無字句處求之。金元四大家學說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色,要結合貫通起來,分看則偏,合看則全(2)論藥:遠志百合,貯存過久皆難食異常,服後令人煩躁不安,余曾親歷。生香附有解表之功;貝母有利尿之能《本經》已有明訓,仲景當歸貝母苦參丸即宗此意。丹皮治無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當歸《本經》載“主咳逆上氣”故百合固金丸等方用之,咯血者用當歸炭。通草味淡,清熱利小便;木通苦寒,又能通利血脈。仲景書中之“通草”即今之木通如當歸四逆湯。凡宋代以前的“通草”即今之木通,現之“通草”古稱“通脫木”關木通是出自山海關之外的木通,不入藥,服用後有“腎毒性”;中藥中之木通當為川木通,蒲輔周治療痛風曆節病用單味木通四兩煎服,並無副作用。當然臨床還是儘量慎用,餘一般用一錢半,不超過二錢,因為畢竟利尿,利尿難免傷陰且其苦寒之性又易傷胃氣。用木通掌握幾條原則,一要小便黃赤,二要舌苔黃膩舌尖紅,三要脈有力。掌握這幾條用木通則無礙。另外古人用木通一般多配生地如導赤散、龍膽瀉肝湯中均如此配伍,木通瀉腎而生地補腎,則可趨利避害。黃芪用法,一看舌苔:舌苔膩者用生黃芪,能補氣固表去水濕如防己黃芪湯之用,張錫純多配用知母以增涼潤之功;舌苔不膩,大便不溏者用炙黃芪。二看脈象:脈虛大或細弱者可用,凡脈弦者一律不用,不能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能增強免疫力而濫用之。三看體質,因生黃芪能升肝陽,故肝旺之驅、吐衄者不宜。黃柏雖為苦寒之品,但不同於其他苦寒之藥,因其能“堅陰”所謂“堅陰”即指能通過清熱瀉火燥濕,而使陰液得以堅固,不被消耗。黃連則能“厚腸胃”是說其他苦寒藥病人服用後,腸胃功能更差,更薄弱,而用少量黃連可健胃止瀉,有益於腸胃。柴胡《本經》記載“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用於疏肝一般一錢到二錢;用於退熱一般四錢到八錢如大小柴胡湯。因柴胡具疏散升提之性,故陰傷,舌紅無苔或舌紅絳,脈細數者即便有肝經病症亦不可輕用,以免升陽劫陰。補氣防壅,滋陰防膩。岳美中先生經驗,一兩黃芪配一錢陳皮;余用六錢熟地往往配一錢半砂仁。清熱藥最好用鮮品如鮮石斛鮮生地等,吳鞠通“清絡飲”方中即多用輕清新鮮之品(3)論方~平時要多看書,多學習,只有積累得多了,才能在需要時信手拈來,像電腦一樣從資料庫中調動出來。俗雲“單方一味,氣死名醫”蒲輔周嶽美中等皆很留心民間文史書籍中之單驗方。余曾從歷代方書史書筆記雜錄中搜集靈驗小方編成《古今奇效單方評議》一書,記載235 則單方驗案,均簡便廉驗,力專效速。學習方劑,宜熟讀方論,瞭解其配伍意義和臨床应用。經方為“方書之祖”《傷寒論》古今注家數以百計,首推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為佳,因成作注時已80 高齡,學識爐火純青“以經解經”說理有據,洵非虛語。桂枝湯實為調理肝脾之名方。脾胃之氣虛,肝血亦不足。風為東方木,風氣通于肝,方中桂枝疏風,抑肝木,味溫又能暖胃;芍藥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薑棗草補益脾胃。痛泄要方實乃朱丹溪所創,出自《丹溪心法附餘》方中防風味辛氣香,入肝脾二經,功用有四①辛能散肝鬱,香能舒脾氣②升發陽氣③勝濕止泄④為脾經引經藥。半夏瀉心湯之病機當為“濕熱之邪交結胃腸”因濕為陰邪,熱為陽邪“上下交病治其中”故本方用意在調和腸胃以瀉心下痞,實即瀉胃中邪氣。方中半夏為陽明降藥,能通降陽明胃氣;黃芩配半夏黃連配幹薑,寒熱並用以和其陰陽,且辛開苦降以調其升降;人參甘草大棗補其本弱之脾胃,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張聿青醫案》多用此方。炙甘草湯中麻仁當為胡麻即黑芝麻。考《本經》列胡麻為上品,緣其能潤燥通便,補養陰血,交通心腎是也。魏柳州一貫煎方子極佳,只要用對路,可收桴鼓之效。張山雷讚譽為“治肝陰無上妙品”余常加入白芍甘草則柔肝止痛作用更強;加入佛手生大麥芽綠萼梅則疏肝理氣之效尤佳,且藥性平和,理氣而不傷陰
2085(4)論脈:诊脉之時醫生要高度專注,做到“三到”即心到意到氣到。脈取三部,從脈可知邪氣進退情況。脈獨大者病,獨小者病,獨浮者病,獨沉者病。若得病而脈極大,或久病而脈暴盛,此為邪盛,經曰“大則病進”是也(5)論“精”“氣”人生三寶精氣神,精虧則氣虛,氣虛則神衰。古人造字“精”“氣”二字皆有“米”者,精生於穀,氣亦生於穀也。說明即使先天不足之人亦可通過後天來彌補,若後天調理得當仍可充滿生機。古人非常重視人體元陽,著名的論述如“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等。但過猶不及,如有經濟寬裕者,本為濕熱之體,卻常自行服用補品,致使諸證蜂起。不知人之機體如燃煤之爐,欲使爐中火旺,須夾出煤灰,然後填以煤塊,方能使爐火旺盛,生生不息(6)論補腎與補脾:總體而言,要看何髒虛甚而議補;具體言之,予以為補腎不若補脾,因脾為後天之本“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納谷者昌,絕穀者亡;胃氣一敗,百藥難施(7)論補陰與補陽:陰陽互根“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餘在治療性功能障礙病時,亦以此理論為指導。因腎為作強之官,男子以精為本,而性功能乃由腎精所主,故陰精不能隨意耗損,陰傷久則陽亦傷如《紅樓夢》中之賈瑞是也。故治之宜先滋補腎陰為要。譬如將涸之油燈,不能挑燈助焰,宜先加油入內,燈火自旺,在補陰之基礎上方能壯陽“8”論脾陰與胃陰:胃陰虛者,虛熱之象較明顯,可見舌質紅,尤其是舌中幹紅,典型者為雞心舌。養胃陰藥多為甘寒之品,如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生地甘蔗汁等。脾陰虛者多在脾氣虛基礎上伴見陰虛症狀,熱象不甚明顯,脈較細,納差。養脾陰藥多為甘平之品如蓮子山藥扁豆苡仁太子參茯苓等即參苓白術散去溫燥升提之品(9)論肝病治法:首分濕熱輕重。中醫認為黃疸多由中焦濕熱積滯“脾色必黃,瘀熱以行”故治用苦寒或淡滲之品清熱利濕,分消濕熱從二便而出。治療黃疸必須讓其二便通暢,故常選用大量利小便之品,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臨床上有一些黃疸病人,實際上往往因濕熱而致四肢無力,有人以為純虛而到藥店買來補藥給病人吃,一吃則濕熱膠著如油入面,更難祛除。濕熱並重之黃疸,余常選用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常易桂枝為車前子)或合方治之。同時要注意“治黃必活血”故常參入平地木以解毒退黃活血,赤芍丹參以清熱涼血活血,虎杖根以清熱利濕化瘀。無黃疸型慢性肝炎,濕熱並重者,余常用葉氏法選用甘露消毒丹治之;肝鬱脾虛者,逍遙散或歸芍六君加減可也。其次照顧陰傷程度。久患肝病者,多有陰傷或為病戕或過服苦溫辛燥類藥物所傷,驗之舌脈,則多舌質幹紅,左關虛弦。如有患肝病十餘年之久者,自覺毫無症狀,只在體檢時有陽性指標,此時好像無證可辨,其實全憑其舌紅脈弦,採用滋養陰血法而使其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10】論各科特點:女子以血為本,故婦科病側重調肝,常用四物湯逍遙散加減;男子以精為本,故男科病側重補腎,常以六味地黃湯或金匱腎氣丸調理;小兒以脾胃為本,飯吃得下則生氣蓬勃,故常以五味異功散參苓白術散出入。女子以肝為先天。沖為血海,沖脈隸于陽明,婦女由於其生理特點,多“不足于血,有餘於氣”人體氣血本宜平衡,血不足則氣有餘,易致血虛肝鬱類疾病發生。補脾胃之氣,則氣血化源充足;脾胃調,則沖脈安,月事可以應時而下。血瘀有熱者,餘常用自擬方二丹桃紅四物湯加減。對於產後、流產、房事過度、高齡婦女之疾病,多考慮腎虧,治從奇經八脈(11)論葉天士治法:天士治療鬱證,可謂“輕描淡寫”即選用微辛、微苦、發散之品,輕清宣揚。葉氏治療肝陽、肝風,無非“厚味以滋之,酸味以收之,介類以潛之”即選用味厚之藥,入腎經以滋陰;選用味酸之藥,入肝經以養血斂陰;選用重鎮潛陽之藥,入肝經以熄風潛陽。天士治療婦科疾病,多注重從調理奇經入手(12)論虛熱辨治《丹溪心法》雲“實火可瀉,虛火可補”虛熱辨治,可宗東垣之旨。氣虛發熱者,時熱時止,手心熱甚於手背熱;渴喜熱飲;頭痛乍痛乍止;脈雖洪大,但按之虛軟。治用甘溫除熱法,方選補中益氣湯。氣虛病人一般不宜徑用補血藥以防藥性滋膩而影響脾胃,所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血虛發熱者,證象白虎“但脈大而虛,非大而實為辨耳”《醫方考》治用補氣生血法,方選當歸補血湯。黃芪劑量五倍於當歸,說明重在補氣,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於無形之氣也”陽生則陰長,氣旺血自生(13)論食忌食療:服藥其間,需要進補者,蘿蔔勿食;肝旺之體,雞肉不宜;經常鼻衄者,番茄可以涼血止血;胃疾者,鯽魚有益;結石患者可食話梅,因能化石,以助消化;妊娠水腫者多食老鴨鯉魚黑魚等以利水;年老體弱者可食蟲草燉老鴨。黃酒更助濕熱,白酒可去寒濕;楊梅酒乃“天生理中湯”因其性味甘溫,可溫中,去寒濕,夏日貪涼飲冷過多而致腹痛者,可服楊梅酒解之(14)論治療高脂血症:時下治療高脂血症,多不辨病人體質而濫用蘆薈大黃等品以瀉下,餘以為不宜。因肥人多痰濕可以二陳湯合澤瀉湯加減;王綿之認為肥人多氣虛,而以參芪術苓歸補益氣血為主,佐以活血降脂;又有腎虛者可以枸杞為君加味,杞子降脂效佳,若肥胖甚者可每天用二兩枸杞煎服。古方枳術丸可用於治療本證,白術用量重於枳實一倍,以補為主,寓消於補。荷葉燒飯為丸,升養脾胃清氣(清升則濁降)以助白術健脾補胃;且與枳實相伍,一升清,一降濁,清升濁降,氣機調暢。藥理研究表明荷葉減肥降脂效佳,可泡茶飲用
微信2086治疗白癜风验案~如意黑白散处方:旱莲草90g 白芷60g何首乌60g 沙蒺藜60g 刺蒺藜60g紫草45g 重楼30g 紫丹参30g苦参30g 苍术24g诸药共为细末,收贮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辨证:风邪侵犯皮肤,袭入毛孔,致使气血瘀滞,毛窍闭塞,血不荣肤。治法:祛风活血,除湿清热,补益肝肾。另外以外用药配合治疗,其方为: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以水酒各半混匀后浸泡二药,一周后用之,使用时患处洗净,外搽即可。其患者共服“如意黑白散”二料,使用外用药一料,病获痊愈。余曾用此方加补肾强精方治一少女,右侧腹股沟上方有两块3*5公分大小,边界清楚的圆形白斑,年仅13岁,月经未初潮,人偏瘦赢,脉浮濡,舌淡白【诊断】肾气明显不足。故处上方加黄芪60g当归60g蝉衣30g 龟板胶30g,紫河车60g鸡内金30g。打粉装胶囊,每日3次,每次5粒。两月后白斑处色素沉着,呈麻点状,效不更方,再料痊愈。此方治疗白癜风家传验方,屡用多效。方中旱莲草能补肾固齿止血《本草纲目》谓其“乌髭发,益肾阴”;白芷芳香通窍,能散风除湿《本草》谓其“长肌肤,润泽颜色”;重楼有消炎止痛,清热解毒之功;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治血虚白发及遗精腰酸;丹参活血养血,去瘀生新;紫草专入血分,能凉血解毒;苦参清热燥湿,能怯风杀虫,尚治周身风痒,对于多种皮肤病用之皆可收效;苍术除湿发汗,散风疏郁;刺蒺藜祛风散结,平肝开郁,治皮肤风痒。沙蒺藜补肾强阴,此味即可单方研末蘸煮猪肝服食,能治本病。诸药相伍具有祛风活血,除湿清热,补益肝肾之功。外用药肉佳辛温益火消阴,补骨脂补肾益阳,二药配伍,使阴从阳化,兴奋活络,以利祛邪外出,肌肤得荣。故内外兼治,使以此病得治。而如上之方,实践体会到,对于治疗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酒渣鼻等皮肤病尚有较好效果**白花蛇舌草现代研究(1)增强免疫功能(2)抗癌作用(3)抑制生精作用。故而对男性睾丸癌、阴茎癌等有效果**治疗帕金森的民间偏方:黄芪30克,川芎、全蝎、当归、地龙各10克,巴戟天、天麻、赤勺各15克,红花6克蜈蚣6条丹参20克木瓜18克。功效:补气活血,养血通络
脑瘤一号】:当归12克陈胆星10克姜半夏6克夏枯草10克昆布20克天竺黄12克生牡蛎30克石菖蒲10克象贝母20克茯苓20克海藻20克赤芍20克天龙3条远志肉10克,黄药子6克【主治】颅脑肿瘤【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化瘤汤】治脑部肿瘤:全蝎10克僵蚕10克蜈蚣2条丹参20克川芎6克地龙10克【功能】化痰通络、软坚散结、清热熄风【方解】脑瘤多由痰湿之邪凝聚于脑,脑部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所致。在其病变过程中,痰瘀互结、脑络痹阻,日久化热动风,风火相煽,从而出现剧烈头痛、头昏目眩、耳鸣等表现。遵奉《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瘀者行之”之旨,取化痰通络、软坚散结、清热熄风为基本治法。以全蝎、僵蚕、蜈蚣、丹参、川芎、地龙为首选药,因其具有活血祛痰、化痰散结、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等作用,对消散积块,缓解抽掣样头痛、肢麻、抽搐、癫痫等有明显的效果。方中全蝎僵蚕以其燥化湿痰、解痉镇静为此方之主药;取丹参川芎活血祛瘀为此方之辅药;因川芎辛温升浮,为血中气分药上行头目,活血散郁除风;佐蜈蚣取其化痰散结、熄风止痉;地龙取其通络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散结通络熄风之功【加减运用】头痛甚者选加藁本蔓荆子白芷菊花;呕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视力障碍者选加青葙子、密蒙花、石决明、石斛夜光丸等;颅内压增高选加葶苈子通草葛根桑白皮车前草川牛膝;便秘者加大黄番泻叶;多饮多尿选加生地花粉石斛桑螵蛸远志等;多汗者选加糯稻根、浮小麦等;对于手术、放疗后或术后复发者,基本上仍以熄风清热、化痰散结、祛瘀通络之法为主;对于手术放疗引起气血津液亏损(白细胞血小板减低症)酌加太子参炙黄芪生熟地黄精玉竹枸杞虎杖薏苡仁赤小豆等药物,以益气增液。禁忌忌酒鸡鱼等辛腥肥腻之品
微信2088(转载)从笑林的白血病谈起~笑林走了,据说走得非常突然。原先好好的,报道中还说他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喝酒,也吃素,爱运动。不久前,高热,竟被查出白血病。高热确实是白血病的体征。结果不是死在白血病,而是呼吸衰竭,说是根本来不及救治。一样的五十九岁,随侯耀文去见马季了。一样的血液病,随央视的罗京又去见谁了呢?白血病,呼吸衰竭,这二者之间有关联吗?其实是有关联的。医院一定会认定是肝出了问题,也就是造血功能部分的损坏了。但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其实是白血病只是医院的指征,其产生的原因一定是全身性的衰竭。呼吸困难,那是肺气衰竭所致。可以说笑林的病根本上是因为人体管道的堵塞。堵在肝,引起造血功能的不作为,堵在肺,一定会出现呼吸衰竭。问题是笑林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堵塞呢?他不是生活习惯很好吗?是的。报道说的是这样,但没说时间概念。许多人的病不是现在得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过去埋下的病根,光靠简单的改变生活习惯是不行的。这仅仅是维持病情不发展,不发展已是上上大吉,可是人体还有年龄的因素。一样的病症,在不同年龄段致命的程度不一样。笑林可能就是属于这种情况。现在生活习惯好了,但在过去不好的生活习惯,意识到的,还有没意识到的,埋下的病根随着年龄的上去,也会发足。在我看来,意识到自己生活习惯有问题,下决心改变的同时,一定要通过药物的调理来减轻业已形成疾病进程。这才是进入老年后健康的保证。有人说五十岁人体的瘀堵程度也接近百分之五十。我没考证过,但我相信。就像一部机器,不保养的话,或保养不当,一定会缩短使用寿命,说不定哪天就会报废了。人也一样,健康时做什么都以为没关系,你们说不好,我不是好好的,但不知道不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旦身体觉得不好了,绝对不是一点点不好,说不定到了疾病恶化时才会知道。所以《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甚至认为有许多病是治不好的,而且黑纸白字写了出来。其实堵塞是人体一生中一定会出现的。因为人体就是无数的大小不同的管道组成的。这些管道里,流动着各种各样的液体固体。这些液体固体一定要到达必须去的地方,人体才会处于健康的状态。如果有些到达不到指定的位置,一定是堵住了,到不到的地方就会生病。最关键的通道是血管,血管中关键的是血液,只要血管畅通,血液能到达必须到达的地方,到的地方一定是健康的。否则就是病!笑林堵得真不是地方。应该说笑林的五脏都有不同程度的瘀堵,但瘀堵最厉害的是肝和肺二脏。血液出了问题,呼吸出了问题,这都是致命的。一般说来血液病青少年比较多见,呼吸衰竭则多见于老年人。可是笑林都摊上了。他和侯耀文罗京一样,长期埋下的病根,遇上了突发因素,瞬间的爆发,才要了命。笑林走了,走的有点仓促。在大家惋惜的时候,我却要说,听听《黄帝内经》吧,健康绝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终身的积累,治未病的真正意义就是在别人为疾病辩护时,你还显得那么的健康。因为你的人体管道在你老年的时候还像青少年一样的通畅**施慧前列腺炎方:炙龟板18克金钱草15克灯心草6克台乌10克,益智仁15克怀牛膝15克琥珀末6克(冲服服)覆盆子15克炒苍术15克炒山药20克豆蔻10克川楝子10克炒延胡索6克,菟丝子20克沙蒺藜20克生地15克丹皮6克【功能】滋阴降火,散瘀化浊【主治】慢性前列腺炎【加减】出现早泄遗精,偏于阴虚选加女贞子杞子黄柏知母之属;阴损及阳,宜加仙灵脾巴戟等药。
2089美国医学博士谈癌症和中医自然疗法【1】从医15年来,我也反复告诉病人这些事实。但是没有人愿意去听,更没有人愿意去相信。或许我们的同胞们真的需要清醒了。说的直白一点癌症治疗其实就是一种赚钱手段,就是一项创收产业。据估计癌症治疗每年在全球赚6000亿美元,其中单在美国年赚1200亿美元。怎么才算是成功的抗癌案例呢?美国癌症协会给出的答案是凡是经过治疗能多活5年的癌症患者都可以认为其抗癌成功。同时双方坦言“即使癌症病人不接受任何治疗也有可能撑7到10年”当然只有我们医生才能拿到这些杂志,而不是癌症病人。据统计替代疗法(又称自然疗法)治愈癌症的几率比传统治疗高十倍。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治愈”其次牢记另一件事,肿瘤只是一个症状,它不是引起癌症的罪魁祸首。从你患上癌症,到你抗癌所受的煎熬,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所谓“科学”解铃还须系铃人。别再盲信科学,到时你的病也就自然好了。此刻的我正在与癌症进行第三次恶战。在癌症发作之时,我并没有接受任何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我都一一挺过来了。现在我大脑里又长了胶质细胞瘤,医学上认为这种肿瘤是脑瘤中不可治愈的。5个月前医生给我判了死刑—有仅仅10个月的寿命。在抗癌期间我一直服用中药大剂维他命C;接受针灸脊椎按摩疗法顺势疗法;尝试不同的膳食营养搭配。刚开始我的病情恶化,癌细胞迅速转移到我的淋巴结肺部和骨骼上。但到这个周我可以很高兴的说我的淋巴系统和骨骼上的癌细胞已经消失殆尽。先前我肺部的6个肿瘤现在只剩下2个了。脑中的肿瘤也缩小很多。我从来没有接受放化疗或手术治疗。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当然普通人根本得不到除非你是医生。每年都有1000多名主治癌症的医生被诊断出癌症。但是只有不到10%的人选择接受他们给病人进行的那套治疗方案。这有点像另一个赤裸裸的事实—不到25%的儿科专家会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因为因接种而导致猝死和各种副作用的风险远比患病本身的风险高得多。这是事实。医学关乎的是金钱,不是你的健康。不幸的是,它却愚弄了众人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及穷人。他们糊里糊涂的陷入圈套,早早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与此同时那些百万富翁们正乘坐着私家喷气式飞机驶往欧洲,甘愿花大把的钞票接受替代疗法并且重获了健康。
2090医学博士谈癌症和中医自然疗【2】替代疗法总是很灵吗?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但替代疗法值得一试。除非你大限已至,否则你绝对不会因为接受了替代疗法而死去。如果真是你的时间到了,即使华佗在世也无济于事了。然而替代疗法却能保证你死前最后的生活质量。虽然那些接受替代疗法的癌症病人们最终也难逃疾病的魔爪,但是至少可以在弥留之际与家人相聚,有的甚至还能认出自己的家人。他们并不像那些接受了放化疗的病人那样骨瘦如柴,更不像他们那样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连家人都辨认不出来。那些接受传统治疗的病人晚期被癌症蹂躏的惨不忍睹。有时甚至连你都不敢确定躺在你面前的是不是那个从前精神倍棒容光焕发的他。他们所承受的身心之痛是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的。但带给他们的是一次次的失望,是医生一次次的摇头感慨“呃......情况不太乐观啊,我们还得加强对你化疗放射的力度”这一切的罪恶性在于你的医生明明知道这套把戏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却依旧把你推向万劫不复之地!在我成为医师的那一天,我对自己、对上帝郑重宣誓。我也一直以身践行。我并没有因为当医生而功成名就发家致富,因为我拒绝与其他医生同流合污,宣扬那一无是处的传统疗法。真心希望你们能仔细阅读以下内容。你的生活,很有可能会因此不同。多年来,人们一直被灌输“化疗是治疗癌症的唯一途径”的思想。直到现在约翰霍普金才最终决定告诉你们这里还有一种替代疗法。来自约翰霍普金斯的有关癌症的最新信息(1)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癌细胞。在常规测验中这些癌细胞并不会检验出来直至他们滋生到几亿个。当医生告诉癌症病人经过治疗他们体内已经没有癌细胞了,其实这只意味着化验没办法检测出癌细胞,因为它们的数量还没达到可检测到的程度(2)在人的一生中,癌细胞会出现6到10次不等(3)当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抵抗力强的时候,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从而阻断了它繁殖形成肿瘤的可能性(4)当一个人得癌症时通常也意味着他有营养不良等问题。这或许是来自遗传,但其中也有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5)要想摆脱营养缺陷综合症的困扰,你需要改变饮食结构,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品;一日4到5餐并且在里面添加增强免疫力的物质(6)所谓化疗就是杀死体内那些繁衍迅速的癌细胞。与此同时它也扼杀了骨髓胃肠道中迅速生长的健康细胞,并严重影响五脏机能
微信2091美国医学博士谈癌症【3】(7)放疗在摧毁癌细胞的同时也对健康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了灼伤疤痕等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化疗和放疗的初期,肿瘤在尺寸上是有缩小的趋势的。但疗效却和治疗时间不成正比。化疗放疗的时间眼看着一天天增长,肿瘤却还在病人体内肆意妄为(9)当体内因长期化疗、放疗积聚了过多有毒物质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就会大大下降甚至彻底崩溃。因此一点点小感染或者并发症就足以让癌症病人搭上性命(10)长期的化疗和放疗会使癌细胞对其产生免疫,这时候要想摧毁癌细胞也就难上加难了。那手术治疗呢?很抱歉的告诉你,它极易引起癌细胞的转移(11)癌细胞的快速分裂和生长需要大量能量,因此控制癌症病人营养的摄入,即医学界所指的“饿死癌细胞”也是抗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助长癌细胞繁殖的食物 A.像甜味剂这些用糖精做的糖分替代品对身体都是有害的。食用起来更为安全放心的是像蜂蜜糖蜜等产品。但前提是一定要控制摄入量。我们平时家里吃的食用盐都是因为添加了某种化学物质才呈白色。所以用布拉格的氨基酸或者海盐来代替它比较好B癌细胞适宜生长在酸性环境中。以肉食为主的饮食是呈酸性的。所以最好的饮食结构是多吃鱼,适当搭配一点肉食如鸡肉。肉里面也含有抗生素、生长激素和寄生虫,这些都对人的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对癌症病人更为不利c如果你每餐80%是由新鲜的蔬菜果汁全麦坚果和适量水果构成的,那么它们可为你身体营造碱性环境。其它20%可以吃些豆制品。新鲜的蔬菜榨汁可以提供能被人体迅速吸收的活性消化酶并能在短短的15分钟之内到达细胞内,从而起到滋养细胞、促进健康细胞生长的作用。想要获得活性消化酶来帮助细胞生长的话就喝点新鲜的蔬菜(大多数蔬菜都可,豆芽也可)榨汁吧!此外每天吃2次的生菜也对健康有益。消化酶在104华氏摄氏度(40摄氏度)的高温下会失去效力d远离咖啡巧克力这些咖啡因含量高的产品。含有抗癌物质的绿茶倒是个不错的替代品。至于饮水问题,为了避免自来水里的致病物质和重金属,最好是喝符合世卫组织公布的6项标准的好水(纯净水是无任何营养的死水,长期喝会患软骨病甚至癌症)
微信2092美国医学博士谈癌症和中医自然疗法【4】12.肉类蛋白很难消化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消化酶。未能及时消化的肉类滞留在肠道内时间过长,进而腐烂,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威胁13.癌细胞壁被一层厚厚的蛋白质包裹着。不吃或者少吃肉可以减少消化酶的消耗,从而使消化酶更集中的攻击癌细胞的蛋白质细胞壁。与此同时号称体内“杀手细胞”的各个细胞也可以及时的吞噬癌细胞14.一些能增强免疫力的膳食补充物可以使体内白细胞杀死癌细胞。其他像维他命E的补充物能产生或者能及时清理已死亡受损或没用的细胞15癌症是一种考验人们心灵肉体精神的疾病。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会帮助战斗于癌症最前线的病人们痊愈而归。相反愤怒、无情刻薄却会使身体进入到高度紧张且呈酸性的环境。所以让我们学着去爱去宽容吧!去放松去享受吧16癌细胞不能在有氧环境中生存繁殖。每天适量运动深呼吸都可以使更多的氧气进入细胞内“氧气疗法”是另外一种运用在抗癌上的手段(1)切勿将塑料容器放在微波炉中加热(2)切勿将塑料瓶装水放在冷藏箱里冷藏(3)切勿将覆盖有塑料保鲜膜的食品放入微波炉中加热。二恶英能导致癌症特别是乳腺癌。它对我们体内细胞的毒性作用相当强。千万不要将装着水的塑料瓶放在冰箱里冷藏,因为塑料瓶会在此种条件下释放出二恶英。最近城堡医院的人类福祉项目负责人弗吉莫特博士详细阐述了这个安全隐患。他提到了二恶英以及二恶英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建议用玻璃容器加热食物。都是加热食物,用玻璃容器不会产生任何二恶英,类似的像电视晚餐、速食拉面都应该被扔掉换上其他容器。纸类容器看起来不错但是你并不知道里面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同时爱德华博士也提到了像赛纶(一种美国品牌)这类塑料保鲜膜,当它们覆盖在食物上并被放入微波炉加热时,其危险性不亚于将塑料瓶装水放在冰箱里冰镇。当食物在微波炉里烹制时,高温使塑料保鲜膜上的毒素融化并滴落到食物上。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纸巾覆盖在食物上。
微信2093美国人终于承认手术或放化疗后癌细胞反而加速扩散~科学家一项最近研究发现,有些癌症患者在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后癌细胞反而加速扩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人体一种名为TGF-be-ta物质。因此控制TGF-be-ta物质在人体内的含量才是治愈癌症的关键。来自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试验发现,患有乳腺癌的老鼠在服用化疗物质阿霉素或接受放疗后,体内的TGF-be-ta物质含量提高,刺激癌细胞向肺部转移。而使用某种抗体抑制它们体内的TGF-be-ta含量则能够遏制癌细胞扩散。动物体内的原发性肿瘤可能会抑制其他肿瘤生长,但一旦原发性肿瘤被从体内清除,其他被抑制肿瘤可能会就此疯长。此次研究显示TGF-be-ta就是这样一种既能抑制肿瘤生长,也能刺激癌细胞扩散的物质。主持研究的特亚加博士补充说可能还有其他物质与TGF-be-ta一样最癌症的治疗有类此的影响。看来主张手术或放化疗的医生良心终于被发现。只可惜有多少癌症患者被无辜害死反而还要感谢他们。对付癌症的克星-人体内的自然杀手免疫細胞--自然天敌理论,一物降一物。老鼠的天敌是蛇,蚊子的天敌是蝙蝠。蝗虫的天敌是鸟。一只鸟一个月可以吃掉16400只蝗虫。但全世界目前对于蝗虫灾害却无能为力。老鼠药越厉害,反而老鼠越多。老鼠的繁殖能力越来越强了。老鼠越来越不怕药了。但是方圆几亩地,只要有一条蛇,那附近就没有老鼠。无论科技家研制出多厉害的老鼠药,但总也可能杀灭所有的老鼠。蚊香好多,但是现在的蚊香对蚊子不起作用了。蚊子以前更多了。但是只要是瓦房,里面有藏有蝙蝠,那附近的蚊子就很少。但现在瓦房少了,蚊子有蚊香也没多大作用了。而目前人类还在花血本投钱研究老鼠药和蚊香。人类的疾病和药物也是一样的道理。人类自从3000年前发明了药物以来,200年前发现了抗生素,人类的疾病就更多复杂更多更难治。很多慢性病,免疫系统紊乱症,都与药物和抗生素的滥用有很大的关系。人的耐药性越强。人就更难战胜病魔。而癌症自然也有它的天敌。众所周知医学界对癌症束手无策。医学界夺命夺钱三招“手术、化疗、放疗”目前医学科技很发达,世界各国投入无数财力物力去研究医学,但是却对绝大多数的慢性疾病无能为力,这不能不说是个人类天大的笑话(1)成年人每人每天都有个癌细胞产生(由于基因突变而让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基因突变原因很多,化学药物,肉类,动物荷尔蒙、空气污染等)(2)但人每一天诞生的癌细胞几乎都被人体自身自然杀手细胞杀灭了.所以不是人人都会患上癌症.当免疫系统下降,也就是自然杀手细胞弱了,癌细胞就占上风.久而久之5-10年以上就会得到癌症.如果我们能让癌症病人身体里的自然杀手细胞变强,恢复活力.对付癌症是简单的事.所以癌症病人只能靠自己也就是自身免疫细胞-自然杀手细胞来对付癌症(3)让自然杀手细胞(Nk细胞)恢复活力的唯一途径是营养70%心情10%运动10%休息10%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的四大基石(4)只要有充足的营养,自然细胞就能恢复到以前的活力来杀灭癌细胞(这个世界一物降一物,但一物应该是人体的细胞而不是药物,也不是植物,更不是动物。人的免疫细胞是可以对付世界上所有的病毒和细菌,比如非典病毒,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流感病毒,关键是人的免疫细胞要足够的强)(5)医学上常规不得已用药物和化疗、放疗、电疗方法,除了把癌细胞部分杀灭外,反而把正常的大量的自然杀手细胞杀灭.医学界夺命夺钱三招“手术、化疗、放疗”所以手术药物和化疗放疗有时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同时反而加速癌症病人的死亡(6)为什么国内的癌症研究者都是如何研究药物如何杀灭癌细胞(治标).为什么不能研究让自然体内的自然杀手细胞增强来杀癌细胞呢(治本)?只有0.5%的经过化疗放疗的病人能活过超过5年(7)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的免疫系统,免疫细胞。而不是医生和药物。只有本人的免疫系统(自然杀手免疫细胞)才能杀灭癌细胞。可是药物和化放疗却会快速让人的免疫系统下降(8)请癌症病人去新华书店购买阅读《营养免疫学》陈昭妃著《不要让不懂营养学的医生杀了你》斯全德著《别让医生杀了你》,《食物是最好的医生》《医生对你隐瞒了什么》等最新学科书籍。但是阐述得最完整最好的还是《营养免疫学》这本书(9)还有佛学所讲的能治癌症是可信的。因为人静心念佛的时候可以让体内的免疫细胞活跃进行修复身体。进而提高免疫力,让自然杀手细胞来对付癌细胞。也就是四大基石里的休息和运动促使免疫力提高。晚上安静下来睡觉的时候,是人体内免疫细胞正在大量修复身体破损的细胞的时候,所以晚上也是最需要营养的时候(10)偶然我们在报上看到有些极少数癌症病人得了癌症不治,反而过了几年后身体的癌症症状全无,经检测没有癌细胞的存在.这是因为这个癌症病人平常的饮食心情运动休息让体内的自然杀手细胞得到增强来杀灭癌细胞.也就是自愈力了-自已治病的能力。治癌不能靠高科技,而只能靠自然的力量、自身的力量。
微信例癌症患者奇迹康复的启示(转载)癌症自愈肿瘤医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美国加州智能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利用八年的时间从20多种语言的800多种医学期刊中找到了3500例被医生判定已无治疗价值濒临死亡的癌症患者,均在生活中奇迹般恢复(2)泛美癌症治疗中心的科学家在查阅了从1900~1972年大量的医学文献后,新近公布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统计数字:在癌症患者中,约有10%的人会发生肿瘤自然消退,而且一经消退,便极少复发。这些不治而愈的癌症病例揭示了什么呢(3)日本肿瘤协会92年对6700例66岁以上老年人的病故原因研究,其中发现有癌瘤者1159例。这些有癌症的老年人中,许多人在生前并无任何症状,死因也并非癌症。也就是说,这些老年人不知不觉中与癌共同生存了许多年。这些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4)现在人们是谈癌色变,普遍认为因为大气环境污染、饮食结构变异、吸烟、酗酒、生存压力等原因,导致癌症病人增多,相关科研单位也研究癌症发病与以上因素的关系,论证数据确切,可谓成果丰硕。然而经过大量癌症普查表明:即使在癌症的高发区,其发病率仅千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同一地区的环境下99.9%以上的人们都不患癌症。为什么99.9%的人不患癌症?(5)在临床治疗中,患病程度相同的患者,在接受同一治疗方法,其康复结果常出现很大差异。为什么?世界肿瘤专家的长期艰难求解--泛美癌症治疗中心经过对这期间超过300例的癌症自愈患者的分析,研究者得到以下结论(1) 意外事件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刺激,这些刺激可能通过激活免疫杀伤细胞的活力,使癌细胞遭受了灭顶之灾(2)年轻有利于康复。癌症自愈病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青年和儿童癌瘤患者居多。这又告诉人们,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的潜力更大,在疾病康复中应充分利用(3)心理神经免疫是防治所有疾病的关键。在对癌症自愈患者的心理分析中发现,对疾病不过分忧虑,并善于精神调理的人,癌症自愈率较高。这充分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激发免疫细胞抗癌活力至关重要。依靠科学发明和制造的药物成为人类的第四杀手。中医学的养生观博大高远,认为养生的动机和毅力应出自高尚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感。养生的方法以心理卫生和心的调摄为首要,并要求将养自我、养他人、养万物统一起来,讲明此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在中医学看来,个人的健康,人类的健康和万物的协调发展是相需互依的整体。每一个人不仅要自己养生,还要帮助他人养生,还要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把精气神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养生。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然生命,可是以还原论、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学所依据的方法和观念,有些却是反自然反生命的,因此不能不陷入许多误区和死胡同1998年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美国和其他22个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因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导致死亡的人数,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依靠科学发明和制造的药物竟然成为人类的第四杀手,这不能不让世人震惊。近年来中医中的自然疗法,即不采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的疗法,受到世界广泛欢迎和关注。中医自然疗法把人与自然、心理与生理、道德修炼与治疗保健很好地统一起来。据悉,美国不少医科大学成立了“自然疗法系”,专门研究以中医自然疗法为主的各种非药物疗法。著名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指出“在历史上中国的技术长期以来缺乏任何西方科学的支持,然而它却遥遥领先于西方当代技术”这是为什么?由于中国传统科学在自然科学层面上,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个道路被忽视和遗忘了,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得到了系统保存。中医药仍然保持了传统的术语、理论和技术“中医药”作为一个“活化石”和“金钥匙”对它的系统继承和整理研究,将有助于重新揭示中国传统科学的独特思维方式、方法和技术体系,找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活水源头”
微信2095.竹叶石膏汤~《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 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炙甘草二两粳米半斤。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内粳米,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1)方剂的来龙去脉。此方来源于《经液汤法》,《辅行诀》又名“大白虎汤”即《伤寒论》白虎汤变化而来!后世喻昌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伤燥门方。组成:桑叶(去枝梗)三钱,石膏(煅)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上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既是竹叶石膏汤加桑叶杏仁枇杷叶阿胶胡麻而成(2)作用清泻阳明,用于阳明热盛伤及阴液,燥化明显(3)应用指证.阳明实热白虎汤证的标准:大渴、大汗、脉洪大、高热!此方是其加竹叶人参、去知母加麦冬变通而来故知亦可用于正气偏弱的阳明热盛,气阴两虚,因仲景用于“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明言,且后世张锡纯引《神农本草经》主“下乳”并且先师仲景《金匮.妇人产后病》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也是用于产后,说明石膏确如《神农本草经》“辛凉”,张锡纯“其绝不大寒”!综上用于阳明热盛伤阴偏虚者(4)临床应用1.痤疮,面红如醉,舌红少苔者2.糖尿病,女,老年女性,口渴甚,舌红少苔,血糖7~8,服药一月,口渴基本愈,血糖指标正常,嘱咐麦味地黄丸常服3.肺结核,男20岁肺结核干咳,发热38度,一月不退,住院半月抗结核治疗已不能退,脉细数,七剂愈4.温病发热39度,脉洪大而散数疾,竹叶石膏汤加地黄,一副愈5.牛皮癣,朱某,全身严重牛皮癣,久治不愈,失眠严重,面红,舌红而干,烦躁,此方服两月,明显减轻6.咽痛一,乔,女,严重虚弱,因虚脱入院,后咽痛如割!发热不退,求余出诊,三剂而愈!咽痛二,肖某,男,滤泡咽炎,咽痛,咽塞,一剂滤泡减半,三剂善后!** 赵永山治疗狼疮一例:女某,多年红斑狼疮,经余治疗时好时坏!无奈将此例病人介绍到赵老师处。结果:服药三剂脸上红斑结痂而退!在赵老师处学到:面红是阳明病,此例病人赵老师用的是竹叶石膏汤!随后,笔者遇到面红者,只要舌红而干的就用竹叶石膏汤,一般都有良效。
微信2096.(转载)忆赵永山治疗我父亲房颤~2009年九月笔者父亲发生房颤,一开始数日一发,入院治疗一月后,以致不能下床,在床上翻身都会房颤!久治反而加重,无奈笔者求助于笔者的诸位老师,可是还是没有好转,无奈给我的一位恩师---赵永山老师(老师非常慈悲,于伤寒功底深厚,德行非常之高,是名符其实的佛菩萨)打去电话,老师问了一下舌象:红、润。赵永山老师遂开了猪苓汤三剂,结果,服药一剂,已经可以下床,三剂后基本没有再房颤,随后调理一年有余,痊愈,现每周做一次自血,体力恢复更胜从前!此例病例,赵老师没见过病人,只从舌象即抓住了疾病的本质:阴虚湿盛!猪苓汤是《伤寒论》阳明、少阴病篇治疗:少阴阴虚却湿邪壅盛的!湿邪犯心,心血不足,故而房颤!从赵老师处学到:抓主证,猪苓汤的舌象:红、润
微信2097医生的自我保健~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人们把他看做是疾病的克星,健康的守护者。但是,很多医生却比一般人的身体差,甚至,咱们周围很多优秀的医生英年早逝,并不长寿,例如小针刀的发明人、中国在世界影响最大的医务工作者之一朱汉章教授,全息医学的创始人张颖清教授,《中医外治学》杂志创始人、山西名医朱连学老师,大同名医、全国名老中医门纯德老先生,笔者的师爷、山东名医张殿民教授,全国最年轻的针灸主任、五版《针灸学》副主编张善忱主任.......太多中医界的名医都英年早逝,跟我们留下了很大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像扁鹊(《扁鹊及扁鹊学派研究》:行医500岁)药王孙思邈享年一百零二岁甘肃名医李少波102岁,近代火神派的创始人郑钦安、国医圣手蒲辅周老全国名医张珍玉都寿至近90高,更有像胡海牙老、张士杰老、贺普任老岁九十多岁高龄任坚持看病应诊 那是什么导致的在医生这个行业里寿命的差异?医生和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脑力工作者,长时间的用脑不免耗伤心血、肾精《灵枢.海论》脑为髓海(二者皆为少阴)长此以来不免少阴上从火化、下从虚化,冲脉上冲。故很多名医都死于脑出血、脑萎缩、心梗(上面提到的朱汉章、张珍玉老既是,还有马季、侯耀文)【《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比于上征,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月引),脱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脑力工作者无形之中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火行人(疾心、多虑、见事明、急心不寿暴死)【可以用黄连阿胶汤或麦味地黄丸对治,但不是根本法】,所以,有人说心梗、脑出血是“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专利。2.自己的体会:每天看病之前,莫自己的脉三步比较平,看一上午病后,左寸即浮大,话也多了,身体精力也充沛了,走路比平时快了,睡眠也少,一般人看来是好现象但从医学角度来看是明显的病态:左寸即浮大(心火旺盛、肾精耗伤),话也多了(元气外散,收敛不及),身体精力也充沛了(元气外散《老子》: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走路比平时快了,睡眠也少(发散大于收敛)3.如何避免行医对身体的伤害?这是所有脑力工作者所关心的。一、《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给出的答案:打坐、站桩,使自己的元气回归体内、下焦。二、《素问.刺法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无疫干也。这一段给出了气功疗法,亦即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法。三、《老子》:“虚其心、实其腹”,亦是修炼之要诀。四、《六祖坛经》:“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也是要求我们气守丹田,不被外景所牵引。最后,孙思邈《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衔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 ”给出的方法:还是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书文以自勉
微信2098.三种食物会让肿瘤疯长~肿瘤是怎么引起的?和肿瘤有关联的食物有哪些?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细节或许就成了引起肿瘤的最主要杀手。一起来看看你是不是吃了这些食物,很容易让你得肿瘤。温热性食物。所谓的温热性食物,一是指直接感受到的温度过高、过烫的食品;一是指属于中医药性划分中的温热之性食物。因为过于辛热,容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所以这类性质的食品最易诱发的是消化系统的肿瘤(1)过烫饮食是导致食道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饮食过热,会损伤、刺激食道黏膜上皮,长期刺激下将诱导组织恶变。中国人的消化道肿瘤明显高于西方人,就是与中国人多喜热食,一日三餐均喜配以热汤,如菜汤、面糊等有关;相对于中国人,西方人的饮食较为简单,平时少见热汤,而多饮用果汁、可乐等冷饮(2)酒为辛热之性,长期饮酒,是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最常见的因素。山东西南地区为食道癌的高发区,就与这一地区饮食中嗜热、嗜酒有关。其实早在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认为酒精饮料的过度消费与口腔癌喉癌及食道癌有关。在分别对江苏启东县肝癌相对高发的通兴乡与相对低发的西宁乡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前者肝癌病死率是后者的2.5倍。而两乡只有一路之隔,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吸烟率也相当,所不同的是肝癌高发区的人们爱喝酒,低发区的人们则喜欢饮茶(3)同样属于中医热性食物的还有煎炸、熏烤的食物,这类食物因经过高温的油炸和烤制,亦随之变为热性食品。经研究证实,长期食用此类食品,易于导致胃癌、肠癌、肝癌等(4)还有咖啡,就像中国人嗜茶一样,西方人多喜喝咖啡。美国学者在经过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后认为,咖啡因对胰腺癌和膀胱癌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经常饮咖啡的人比不饮咖啡的人患这两种癌的可能性大2~3倍。在胰腺癌患者中,至少一半是由于过多饮用咖啡引起的。2.五味失调的食物。中医认为饮食应五味调和,甘、苦、酸、辛、咸的食物要均匀食用,任何一味偏食,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引起肿瘤的因素中,肥甘厚腻太过与咸味太过是常见因素(1)肥甘厚腻太过。中医的肥甘厚腻之品,属于甜味、油腻性食物。从临床研究来看,甘味食物即淀粉类、糖类食物,摄入过量易导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能促发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胰腺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肿瘤属于积证的范畴,《内经》认为,积证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滞,而肥厚饮食,容易助湿生痰,无疑会加重这些病理产物的凝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经常吃高脂肪饮食可促使肝脏分泌更多的胆汁,进入肠道后,胆汁中的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厌氧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而这两种物质均是促癌剂,可以使肠道黏膜癌变。同时,脂肪还能为多种肿瘤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2)咸味太过。除了食盐,咸味食物还包括咸菜、咸鱼、咸肉以及其他腌制食品等。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常食腌制食品者食管癌发病的危险性是不常食用者的2.79倍。嗜食咸味食物最容易导致的癌症是胃癌。嗜食咸鱼的日本渔民,胃癌、食道癌的发生较为普遍。嗜食咸鱼亦是致鼻咽癌的一个重要因素。马来西亚研究人员发现,沿海居民患鼻咽癌较多,原因与他们爱吃咸鱼有关。我国普查资料证明,在胃癌高发区,人均每天摄人食盐50克;而胃癌低发区,人均食盐摄入量仅为6克左右。实际上盐本身并不致癌,引起癌变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盐溶液易破坏胃黏膜保护层,引起黏膜糜烂或溃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到致癌物质的入侵,就会产促使胃黏膜细胞局部癌变。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只是不可过量食用。一般认为,正常人摄盐量应控制在每天6克以内。3.变性食物(1)霉烂食物。黄曲霉毒素已被公认为是最强烈的致癌物,而黄曲霉菌富含于霉烂的谷物、玉米、花生中,该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易于生长繁殖,研究发现其可诱发实验动物的多种肿瘤。这种因素是导致亚洲、非洲某些地区癌肿高发的重要原因(2)腌制食品。亚硝酸盐也是公认的致癌物,蔬菜、鲜肉等腌制后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盐腌的干鱼中,发酵的腌菜、泡菜、酸菜中,隔夜的煮熟白菜、香肠、肉类中都含有亚硝基化合物,如果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就有致癌的危险
微信2099(转载)治愈糖尿病~且说那次只用了一剂药,就治好了洁姐在医院里花了5000多元还治不好的坐骨神经痛,此事很快就在姑丈的朋友圈子里传开,并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专门等了我几天,非要见我不可。这晚,我到姑丈家吃饭,刚进家门,便有一个不速之客随后也进了姑丈家的门。只见这人理着小平头,中等身材,有点内向。提着一大袋苹果走进了姑丈家的门。姑丈介绍说,此人名叫坚树,身患糖尿病,这段时间来已经瘐了二十多斤了。听说我只用了一剂药就治好了洁姐在医院里花了5000多元还治不好的坐骨神经痛,因此慕名前来,希望我能帮他治疗他的糖尿病。并说如果我治好了他的糖尿病,除了药钱之外,他还要给我3000元的治疗费。我问他医院的化验单拿来了没有。他马上从袋子里把化验单拿了出来。我一看,空腹血糖达到14,明显是血糖偏高了,况且有多吃、多饮、多尿,以及身体消瘦的症状,明显的糖尿病症状。一搭他的脉搏,基本上正常,只是肺部阴虚热,并没有伤及肾部,算是前期病症,病情尚轻。我心中基本有数了。我问他吃过什么药没有,他说吃了,吃的是中药,并把药方拿出来给我看,说是他的姐姐是在药房里卖药的,这个药方是一个糖尿病人拿来买药后,他的姐姐抄录下来的。药方:黄芪60克丹皮30 克熟地40克萸肉50克这个药方是很好好的治糖尿病的药方。用中医的理论来说,糖尿病最主要是由于元气不升所引起的,即相火虚弱,肾关不固引起的,其次是血糠不能化解,再其次是肺热、胃热引起的。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要本着四个原则去治疗:一是提升元气;二是化解血糖;三是滋阴除热,消除肺热、胃热,四是固精缩尿。对照这三个原则,我们去分析以上药方:提升元气:黄芪党参萸肉巴戟化解血糖:怀山滋阴除热:丹皮泽泻熟地麦冬。固肾缩尿:五味子、萸肉。再来分析张锡纯的《玉液汤》药方: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捣细,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或另加野台参四钱,萸肉五钱。提升元气:生黄芪葛根野台参化解血糖:怀山生鸡内金滋阴除热:生山药知母天花粉固肾缩尿:五味子萸肉。对比这两张药方,不难发现两者的区别:方一以黄芪、萸肉、熟地、丹皮为主药,且分量不轻,主要是加强提升元气、化解血糖、滋阴降火、固肾缩尿的效果。缺点是怀山没有指明用生怀山,药力相对减弱;没用鸡内金,化解血糖的能力减弱;黄芪量大,没有用知母制其热,固常有人用之觉热。方二则样样俱到,确是妙方,只是份量相对轻,如治重病可能要加大份量。另何首乌中含有化解血糖的成份且有补益精血的作用,如能加入,则效果应更好。有医家指出,黄芪中也含有化解血糖的成份。有偏方说单服猪胰子可治好糖尿病,所以,如能加上此药,效果应更好。结合坚树的病情,治好是没有问题的。我对他说,你的这个药方很好,不用我再开方了,照着这个方子吃花,你的病应该可以在15天内治愈,请在15天后到医院化验。15天后坚树告诉姑丈,他已经到医院化验了,血糖降到了7,基本上好了。并说我当时的判断十分准确,真的15天就好了。此事一经传开,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又有一人前来找姑丈帮忙
微信2100(转载)地黄饮子加减治小脑萎缩~医案:患者20多岁,身高1米85,在一次火灾中救火时被浓烟薰倒,昏迷不醒。经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因一氧化碳中毒,导致小脑萎缩,出现失语,步履蹒跚,需两个人扶持,才能勉强走几步【治疗过程】在上海、北京等地多方求医而未能见效。西医诊为不治之症。处方--先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服用数月后,未见丝毫效果,便改投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创立的地黄饮子。服用半年后疗效渐显,一年后,患者康复,结婚生子,创造了奇迹【地黄饮子】是主治喑痱的名方,对于中风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还可用于治疗脊髓空洞症、脑挫伤后遗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脑萎缩、痴呆症等,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案二:孟某,40多岁就感到精力不济,记忆力减退,经常昏睡,做CT,确诊为脑萎缩,余告以此方治之。他用此方制成丸药长期服用,数年后再做CT检查,脑部发育正常,无萎缩现象。至今年近花甲,仍在领导岗位上忙碌着,精力充沛,无不适感【方药】熟地、巴戟天、山萸肉石斛、麦冬肉苁蓉茯苓各15克附子五味子菖蒲远志各10克肉桂3克薄荷1克生姜3片大枣5枚【加减】偏阴虚,去附、桂,加鳖甲、旱莲草、竹沥、胆星;脊髓空洞症,加人参、黄芪、女贞子、山药;脑挫伤后遗症,加龙骨、生铁落;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加紫河车、菟丝子、木瓜、鸡血藤、千年健;脑萎缩,痴呆症,加紫河车、淫洋藿、益智仁、红参、鹿角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主治】喑痱(喑者,不能言也。痱,足废也。《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症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沉迟细弱。可用于中风不语,偏瘫之属于阴阳俱虚者**王为兰一味水蛭治疗产后恶露不绝验案:产后月内恶露排出本是正常现象,但若产后两个半月仍恶露不绝,且腹痛拒按,少腹坠胀,血色紫黑有块,就不属正常现象了,乃为瘀血之征,王为兰依通因通用之法,只用一味水蛭攻逐瘀血,药精力专,取效快捷【案例】孔某,女,29岁,产后阴道出血2月余,一直恶露不净,血量时多时少,色紫黑有小血块,少腹坠胀疼痛,拒按,每次流出血块后腹痛稍缓,纳食尚可,大便通畅,舌苔薄白,舌质暗红,脉弦细涩。经某妇产医院诊为“子宫复旧不全”,曾服益母草膏、生化汤及少腹逐瘀汤等,治疗数周不效而来求治于王为兰。脉症合参,诊为产后瘀血内停,恶露不绝【处方】水蛭粉30克,1次冲服,日总量达60克。服药1天即有烂肉样物从阴道排出,出血量增多,腹痛明显减轻。次日再服,血量较前减少。第3天恶露停止,腹痛若失,少腹坠胀亦消,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遂停止服药**一副健康对联,说的太对了!上联: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身体等于零。下联:有钱,有权,有成功,没有健康一场空。横批:健康无价
微信2101中医名方【白头翁汤】新用~白头翁汤一共四味苦寒药,白头翁秦皮两味苦寒药归肝经,凉血热,止肝热血痢。黄连黄柏也是苦寒药,清热燥湿止痢,是治气分的,这两味药不入血分。白头翁汤从它的主药方名就毫无疑问地能得知这是一张主治厥阴病的方子。围绕着白头翁汤证的下利,厥阴病篇又列了10多段条文讲了类似证: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主治的是寒利;小承气汤主治的是热结旁流等。但是真正属于厥阴病的下利就是白头翁汤证。白头翁汤很好用,但因为受思维的局限,恐怕很多医生还没用过白头翁汤。只要明白了白头翁汤治疗的是厥阴病,是凉血热,解血分热毒的一张方,临床上你就会用白头翁汤了【案例】中年妇女,西医诊断附件炎。第一个症状是少腹局部有条索状物,按之压痛。第二个症状是黄带比较多,而且异味很大。前面有两个大夫分别开过方,第一个医生用了三妙散加减,用三妙散没错,因为黄带多且味大,当然考虑为湿热下注,因此第一个大夫想到三妙散这个辨证思维基本上是对的,但是疗效不好。第二个大夫用了《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在《金匮要略》是治疗妊娠癥病的,是活血化瘀利水的一张方子,这个大夫用桂枝茯苓丸应该说比第一个大夫用三妙散更接近于正确,第一个大夫只想到了湿热下注,忽视了癥瘕积聚,少腹部有条索状物,正是中医所讲的癥瘕积聚,有瘀血,因此这个方子比第一个大夫开得要好,但也没效。我是第三个大夫,我看前两个大夫开的方子基本上是合理的,病人的症状、体征、脉象没有很特殊的地方,所以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才把辨证的着眼点放在了舌质。病人舌质深红,据此判断其热毒郁滞在厥阴血分。附件炎是少腹的病变,厥阴肝经走少腹环绕阴器,少腹是厥阴肝经所主的部位,所以我诊断这是厥阴病,热毒郁结在厥阴,故用白头翁汤加减,但白头翁汤中缺少活血化瘀散结的药物,于是在此方基础上加五灵脂元胡,服后效果明显,3付药后虽然仍有包块,但疼痛明显减轻,黄带也有所减少,6付痊愈。因为此病是慢性附件炎,患者每遇劳累、生气、性生活多就经常发作,于是又做了水丸“丸者缓也,汤者荡也”以防止复发,丸药服了约一个月【心得】在这里想给大家提示的是:白头翁汤在《伤寒论》主要治疗拉肚子,脓血痢。而我用它治疗过附件炎,有的医生还用它治疗过妇女的乳腺炎,还有的医生用它治疗过眼睛的结膜炎。虽然这些病种不一样,部位也不一样,但是异病同治的机理都一样的,就是肝经热毒循经或者横逆导致乳腺炎或者上攻导致结膜炎,或者下注导致下痢、附件炎,因其病机都是肝经热毒郁结,才有了异病同治的基础。此例患者用三妙散、桂枝茯苓丸虽差之毫厘,但临床疗效却失之千里,所以中医在临床上辨证思维和用药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微信2102中医名方乌梅丸新用(1)开拓了乌梅丸临床应用的思路。因为这句话本身就否定了乌梅丸是专治蛔虫病的方子,尽管《方剂学》在驱虫剂里把乌梅丸放在了第一位,但张仲景本身就否定了(2)“久”字意义非常大。凡是久病就是慢性病,反复发作性的疾病,其病机没有一个是单纯的,都非常复杂,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而乌梅丸恰好又是一张既扶正、又祛邪,既温阳、又清热的方子,正好适用于这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的治疗。现在中医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病人先找西医看效果不好,回过头来再找中医的,经过西药的干扰后,病机复杂了;第二种是体质性疾病,也就是慢性病,现在的三大疾病,即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大多都是与体质有关,临床上见到的单纯的寒、热、虚、实证少了,大部分都是慢性病,具有张仲景所说的“久利”的特点。病复杂了,我们在临床上的辨证思维也要复杂,用简单的思维去应对复杂性的疾病能行吗?肯定不行(3)就是方中君药乌梅。乌梅本身是酸的,量非常大,用时还要用醋来浸泡一宿,在五味当中,酸是入肝经的,整个方剂又是寒热并用,所以柯韵伯主张用此方治疗厥阴上热下寒证,这是有根据的。治疗蛔厥的机理。蛔虫有两大特性:第一是喜温而恶寒,它平时寄生在肠道里,如果上窜到胃里去,肯定是脾肠有寒,胃中有火,所以才会钻到胃中被吐出来,因此临床上见到吐蛔肯定就是上热下寒;第二大特性是蛔虫喜欢吃甘味有营养的东西,而讨厌苦酸辛三种味道。因此我们就用第一特点来判断蛔虫病的病机,用第二个特点来处方用药。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方中乌梅黄连黄柏桂枝干姜蜀椒附子细辛,分别针对蛔虫的上述特性。另外黄柏黄连清上热,桂枝附子干姜细辛、川椒等辛温药温下寒,以此调整体内的阴阳,使上下阴阳相互和谐。清上热、温下寒是治本,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是治标,标本兼治。既然出现厥就有气血紊乱,用张仲景的话说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所以用当归人参调补气血。再来分析其治久利的机理。乌梅酸敛止利,凡是久利常有滑脱之象,控制不住;凡下利就容易伤阴,乌梅又能滋养阴血;凡是久利都有寒热错杂的情况,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利,五味热性药温阳散寒止利;长期下利必定正虚,故以人参当归调补气血。由此可见治久利也可以用乌梅丸。最后分析一下其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的机理。厥阴病提纲证的第一个症就是消渴,两阴交尽,阴气最少,因此用大量乌梅酸入肝经,滋补肝阴。黄柏黄连清上热,我在临床用乌梅丸时,常将这两味药改为丹皮栀子,即取后世丹栀逍遥散中的两味药,这两味药清肝热的效果比黄连黄柏好,尤其丹皮还可入血分,栀子归肝经,如果上热较重则保留黄连。五味热性药温下寒,需要注意的是,厥阴提纲证中上热是重点,下寒不是重点,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这五味药要加减,一般情况下附子干姜川椒我都不用,只用桂枝细辛温通一下阳气就可以了,如果下利比较重就用干姜。仍用人参当归调补气血。临床见到的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时完全可用乌梅丸,只不过要调整寒热药物的比例,大思路不要变【案例】学校老主任,工作起来不要命,冠心病非常严重,心绞痛经常发作,打吊瓶缓解后又接着工作,她偶尔也吃一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成药,但常吃常犯,效果不好。她退休后因为频发心绞痛来找我,自述不但心绞痛常犯,而且感觉像第二个更年期来了,阵发性的上半身燥热出汗,膝盖以下寒冷如冰,腿上穿着用狗皮做的腿套也不起作用,常常是下半夜就冻醒了。当时我对她说这个上边热下边寒不是很大的病,而冠心病心绞痛才是最主要的,因此一开始我就把治疗的重点放在了心绞痛上,没有重视上热下寒,用了一张大家常用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方子。吃了大约6付,效果不明显,不仅上热下寒没有解决,心绞痛仍然常犯,于是我感觉到辨证思路有问题了,复诊时就把辨治的重点放在了上热下寒。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常见于老年人,青年人很少见,这与白头翁汤证当归四逆汤证不一样。寒热往来或上热下寒再往下发展就是厥热往来,厥热往来常见于六七十岁的老人,如果一直厥下去回不来,就会亡阴亡阳而死。我将其诊断为厥阴病以后,马上就想到了乌梅丸,这时根本不再管她的心绞痛,而基本上用乌梅丸的原方。服药十几付,不仅上热下寒明显减轻,心绞痛也有了明显好转,前后用乌梅丸加减的汤剂吃了两个多月,上热下寒的症状消失,心绞痛也没有再发,患者自觉体力也有明显改善。启示:治心心病不愈,活血绞痛不止,问题在哪儿?就是辨证思维出了问题。第一,中医诊治冠心病,不应只着眼于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法的提出对临床辨治冠心病做出了很大贡献。从西医的角度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不流通,从中医的角度上讲“不通则痛”从中医到西医都讲得通,所以冠心病用活血化瘀法在全国一下子就成了常规思维惯性思维,然后发展成线性思维,等到发展到线性思维,就离中医越来越远,离西医越来越近,这就很成问题了。周次清是山东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第一人,我曾前后带两个患冠心病的朋友找他看病,第一个病人开的是六君子汤加减,第二个病人是女病人,开的是柴胡疏肝散加减。看完第二个病人我向他请教,他讲了一番道理让我很受启发,他说“现在的临床大夫只要见到冠心病就千篇一律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不是说这个方法不好,而是说这种方法不可能适宜所有的冠心病。你前面的那个病人我不记得了,既然开的是香砂六君子就说明他是中气不足而导致心绞痛频繁发作,把中气补上去,脾胃调整好了,他的心绞痛就会明显减轻。刚来的这个女病人,一生气就犯病,这是肝气郁结导致的,疏肝就可以了,所以治冠心病不要只盯着心”周老的话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第二,厥阴亦属心包络,乌梅丸亦为治心病之方。有学生在门诊上问我:“老师,乌梅丸不是治疗厥阴病吗?怎么还能治疗冠心病呢?”我说厥阴不仅包括足厥阴肝,还包括手厥阴心包络,乌梅丸当然能治疗心脏病
2103(转载)经方治癌肿瘤的优越性~所谓的经方,就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主的200多个经典之方及其主要使用的药味。或问经方治疗癌症肿瘤真的很有效吗?我先提三个人,最近几年在国际国内医学崭露头角的三个中医,第一个,国内的李可老中医,几十年里救治了数千例西医宣告不治的重症病患,其中不少是癌症、肿瘤,运用的是大剂量的经方。第二个是在美国执业的倪海厦医师,运用经方成功治好不少癌症肿瘤病患,在西方社会里形成了不小影响;深圳的郑文友中医肿瘤医院,也是运用中医治癌驰名中外,当然郑文友的方子组成很保密,估计是围绕经方的加减应用。可见所谓的经方,就是经典之方,草药就是武器和士兵,而组成的方剂就是军队和战术策略,如指挥配伍得当(辨证准确)就可以披荆斩棘,攻城夺地。经方治癌或肿瘤,要记住几个要点:咸能化坚,以毒攻毒,扶正祛邪,辨证论治,大剂频服。治疗癌症肿瘤都离不开咸物比如海藻牡蛎海蛤壳之类咸味的药材,咸能攻坚化瘤。其二,以毒攻毒。日本古方派吉益东洞认为经方的优势就在于“ 以药之毒攻病之毒,故疾病得除”充分说明了经方的威力,兰州已故名医董静庵先生之验方海藻甘草汤治瘰疬颈部淋巴结结核淋巴肿瘤癌之类的古称,药味组成:海藻甘草各10.5克全虫12只蜈蚣1条组成,水煎服。由此可见用蝎子蜈蚣毒蛇之类的毒物入药是治癌的必备武器。此外如果中医用到攻下法,都会特别注意到要保住人的元气,所谓“元气一败,九死一生”元气可以理解为有胃口、有精神之类的。比如经方里的十枣汤构思就很精妙,攻下腹积水同时用大枣保护住胃气,临床上如看到病患呕吐恶心还应加上半夏生姜,为什么西医治癌会越治越糟?因为开完刀化放疗后病人胃口没了,人越来越虚弱,不死等什么?所以在祛邪的同时必须扶正。如果遇到阳虚得厉害的病患,比如手脚冰凉、面色如灰,我们则必须加强人体的阳气,让气血循环起来,比如用生硫磺生附子之类的,癌症肿瘤最喜欢阴寒的身体,气血一循环,体内的环境就会变得不适合癌症肿瘤生活,它们就会搬家啦。有人说,那干脆你给个具体的方子怎么治XX癌。其实是不可以这样的,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病时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证候)来寻找或制定非常符合这个病人具体情况的这样的治疗方案或方剂。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根据方证的异同选择方剂,故一个方剂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或西医病名),只要证候(症状)相同,此为“异病同治”;而同一种疾病却可能因证候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剂,此为“同病异治”一个桂枝汤既可治疗感冒发烧,又可治疗慢性胃炎,也可用于妊娠恶阻,只要病人的临床表现的证候符合桂枝汤的证(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出汗,肌肉酸痛)既可,有了这样的方与证的对应关系,完全可以应用在当今的诸多疾病或疑难症上,而不必在意这些西医诊断出来的病名,此即为“有是证用是方”正是这种以人体整体表现出来的证候为分析依据并加以治疗验证的医学,才是真正科学的典范。如果没有辨证论治,看这个方子治好了几例肠梗阻,就给所有的肠梗阻病人去用,你这是往张仲景祖师脸上吐口水。因为有的肠梗阻是寒实证,有的是热证,不辨证候而按(西医)病名用方,轻则无效,重则反而加重患者病情。有一些谋划着怎样尽快消灭中医的西医就是这么干的,用一批患某种病(西医病名)的病人来验证统计某个中医方子的有效率,然后说,这有效率不怎么样嘛。正确的统计应学习日本人的汉医研究,人家是怎么做的?用同一组相同证候甚至相同脉证、相同舌证的病人来服用验证这个方剂的效果。我有看过相关的研究报告,统计过的经方都是很有效的(也是意料中的,毕竟是几千年验证下来的方子)但运用经方治病,目前存在诸多困难。一是你身边能接触到中医大多数都属于我上面所说的温病派或那些不伦不类的“中西结合医生”他们连《伤寒论》都没读过,根本不可能使用经方。其二,在国内卫生部的医疗体制极度向西医倾斜的情况下,数年前要求所有民间行医的老中医都要通过西医资格考试合格才可行医,本质上就把中医传承之路给堵死了。而大部分的中医学院里已取消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作为必修课,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必须学10来门西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将中医的接班人从学生阶段予以西化,这样毕业出来的学生,做西医不够格,做中医又不会,真正的中医实质上已后继乏人。其三,四诊的缺失,尤其是诊脉在大部分中医看病时已经趋于回避,很多中医的把脉其实只是看看脉搏的快慢,我常看到有些中医师写的医案,把病人的症状都提了,就是不提脉证,原因也猜得到——不会诊脉。一些有几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也只会诊断5-6种脉象,这样去运用中药尤其经方,是有问题的,因为经方效力较强,有些甚峻,而人体的病情常常极为复杂,如何知道辨证是否正确?脉象就是审查的最后一道防线,即脉证合参。比如有的病人表面口干咽痛,面赤颧红,但精神困乏,大便溏泄,而脉象甚为细弱,这可能是肝热阳郁和脾阳虚的兼证,即上热下寒证,可用麻黄升麻汤一试。有时病人癫狂谵语,腹痛拒按,而脉象沉、涩、弦,则可能是瘀血化热,毒入血分,可以用攻下法(泻下剂)的下淤血汤。在确定可下不可下,可汗不可汗(发汗剂),脉证合参十分重要,有时相反的脉证更突显临床的价值,比如有些热厥证的病人在临床上反而表现为一派寒象: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症状,如果光凭表象很可能判断为虚寒证,但一诊脉得到的脉象却是滑数有力,有心的中医则会细探究竟,再仔细问诊,病人才吐露平时还有小便赤短、便秘的现象,因为病人对这些长期症状习以为常,觉得和目前病情无关、不重要,医生不细问他就不会自己讲出来。故辨证不辨脉,实乃阉割了中医的最核心的技能。其四、运用经方治疗急危重症时比如癌症心衰等,必要时就要大剂量频服,慢投轻剂往往无效。因为《伤寒论》中的经方,是以汉代的剂量标注,其一两已被考古证实约等于现代15.6克,而我国卫生部现行的中药剂量标准是规定“古一两等于现代的3克”。有人曾言“经方不传之秘即在用量上”按卫生部的标准,所有经方的效力被活生生阉割了大半,如何还能在治疗这些棘手的疾病中披荆斩棘、攻城略地?国内除了李可老中医运用大剂量经方创造了一例又一例的起死回生的奇迹,其他中医鲜有敢于如此一搏的,因为在这个民间中医的行医合法性早已被抹杀的时代,其中要承担的风险太多了。接手治疗癌症肿瘤这类危症病患,往往早已被西医十八刀搞得气若游丝、命悬一线,无论你用经方还是什么方剂去治,抑或任何治疗方法都没有百分百把握可以救回。更何况在世俗的目光里,早已普遍认同“西医治不好就是命该如此…中医治不好肯定是用药不当”这样的偏见。由此看来能找到运用经方治癌的中医是少之又少。一些重症病患,如果不愿听信西医摆布的,又有极强的求生意志,利用经方自疗可能也是剩下的唯一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和运用伤寒论和中医的四诊,至少要做到可以替自己辨证,尤其要会诊脉。可以去看看郝万山《伤寒论》的经典授课,其次是重点理解每个经方的适用证,这个方证概念即我上面提到的“有是证用是方”胡希恕曾说“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有了方证,普通人也可以准确应用。当然方证包括了舌证脉证,这样才是一个学习辨证的正确思路
2104(转载)中医告诉你高血压的真相~我们的心脏每天跳动,将血液送往全身。心脏将血液打出来后,进入大动脉,大动脉接到血液后,会不断透过收缩,不断传接,将血液送到动脉,毛细血管,送到全身各处。最难送到的几个位置1头部顶端2手指指端3脚指指端等离心脏最远的地方。看一个人有没有心脏病的前兆,摸一摸他的手,如果手脚冰凉就知道他的血液输送有问题。手脚过热、过红、过涨,同样地也是心脏有问题。手脚冰凉表示心脏的跳动力度很弱,手脚太红太热表示心脏跳动过猛,过凶,过于疲惫,都是很危险的。谈到高血压要谈一下高血压到底是怎么回事。血压是用来运送血液的,在没有充分的血压时,血流速度就会变慢,只有适当的血压才能将血液送到全身。可是如果血压太低就送不动,太高就会造成血管受到压力,挤压,甚至挤破,造成脑溢血。许多人在被西医宣布有高血压时,当场血压就更高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开始服用降血压药,因为西医告诉他不吃就会中风,从此病人恶梦就开始了,诸位只要稍微深入的想一下,告诉你有高血压的医师,有没有同时告诉你为什么你有高血压?是什么原因造成你有高血压?现在来看一看造成高血压的原因(1)血管由于缺少蛋白质维生素CE钙当中的任何一种,血管就会慢慢失去弹性,变成一个弯管,使血液输送困难,不得不加大血压使血液流得比较顺畅(2)如果血脂肪、胆固醇太高,造成血液的粘稠度太高,就象长江的上游,水流速度非常快,水非常清澈,没有垃圾,下面没有沙子。到了下游,水流速度变慢,整个水面上漂着一大堆的垃圾,底下都是沙子。同样的,当血液的粘稠度增加以后,血流的速度变慢,血管上就会沉积许多附着物,越来越多,这时候血流的速度越来越慢。但是身体是不允许血流速度变慢的,因为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透过血流输送养分,然后才可以生存下来,才可以继续新陈代谢。当血流速度变慢的时候,大脑手脚全部会发出警报,手会麻,手会痛,头会痛,头涨,头会感觉昏昏沉沉,全部是身体发出警报“我要养分!快供养“所以很多的医学工作者经常会强调,高血压的病人要降血压。他强调胆固醇高血脂会造成高血压,可是他忽略了一点,胆固醇、血脂肪是没有能力调血压的,血压高不是胆固醇、血脂造成的,是胆固醇和血脂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是身体把血压调上来的,不是胆固醇去调的,胆固醇没有那个能耐。是身体当发现血流速度变慢的时候不得不把血压调上来。身体调高血压是要花费很大的力气的。是要透过肾脏不断地分泌荷尔蒙来收缩肌肉组织,来加大血压,才可以帮助血流恢复正常。如果你随便地开始吃降压药,意味着身体花了好大的力气,因为身体的细胞没有营养,在呼喊“赶快把养分送过来”于是身体不得不把血压调上来,当你身体费了好大的力气把血压调上来的时候,你去吃降压药,你不是在帮助你的身体,你是在跟身体作对。你的身体如果会说话,一定会跳起来,打你两个耳光,问你“搞什么鬼,我好不容易把血压调上来,为了保护你,你却跟我作对!”这是事实,这是为什么这么多年高血压成了不治之症,为什么高血压病人要吃一辈子的药。因为高血压吃的药不是用来治病的,而是用来跟身体作对的,要作对一辈子。高血压病人往往很高兴“哎哟,我的血压正常了!”可是你看他,他的气色不正常,他的体力不正常,他的精神不正常。很多人很傻,他觉得血压正常自己就正常。你要的是一个正常的体魄,而不是简单地用血压来判断的。我们不是要轻易地去降血压。当血压超过170~180,他会因为血管的弹性不够,缺少维生素C,有裂痕,缺少维生素E,比较脆弱,它很可能在高血压的状态下被挤破,产生脑溢血,产生体内内出血,造成不治之症。可是问题的关键是,血压也不能轻易去降。这里有一个矛盾。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首先不是轻易地降血压,而是想方设法改变血流速度。血流速度一改变,你的身体就不去调血压。只要血流恢复正常,血压自然恢复正常。要调节血流有几个关键(1)恢复血管的弹性。而且把血管中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的物质降低下来,将血液变得稀一点,血流的速度就加快了。所有能够帮助降低血中的胆固醇、血中的脂肪的营养素增加,血脂肪自然能够降下来(2)增加运动,增加血流速度(3)改善血管的弹性,增加蛋白质、基本营养素,维生素C、钙镁片、维生素E等就可以增加血管的弹性。所以高血压并不难治的。不要乱搞一气,越搞就越难治。搞到你的肾脏功能衰竭。吃降压药一定会造成肾衰竭,因为肾脏好不容易把血压调上来,你给它降下来,所以肾脏天天忙着调血压,都没空干别的事情了。最后肾脏肯定衰竭。肾脏一衰竭你就宣布……因为你就不治高血压了,你开始治疗肾脏。治疗肾脏开始洗肾,一洗肾就代表身体大量的养分没有办法被身体回收,全部随着洗肾排出去,所以养分供应不足。养分供应不足,肾脏就没有材料修补。肾脏没有材料修补,肾脏就更极度衰竭。极度衰竭就再洗肾……如此恶性循环,直到你经济承受不了(换个肾至少几十万)身体精神承受不了(有钱都不一定能换肾,等死)宣布……各位记住,我们的身体是想恢复健康,你不要把身体拆开来一个一个去治。要真的治,就把身体连成一个系统,好好保养。
2105脑后堆肉发身体福背后的危机~脑后堆肉与三高,男性胖子,后脑勺大

"火"是人赖以生存的生机,就像万物赖以温煦的太阳。"火"在正常状态下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气、阳气,保证着身体各种机能的正常运转。 

  火力壮的人会衰老得慢,抵抗外邪的能力强,他们的免疫系统可以及时侦察到癌细胞的蛛丝马迹……但稍有异常,"火"就成了消耗元气的罪魁。所以古代医家说:"捍卫冲和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体无"火"就没了生机,而人体上火就是消耗生机。在保火和去火之间把握一个尺度,才是高明的医师和高明的保健方式--去火既势在必行,又要谨慎从事。 

  有经验的老中医即便是去"贼火",降"相火",也懂得投鼠忌器,特别是选择性质苦寒的入肾经的药物时。因为入肾经的去火药,比如黄柏、知母,会影响到人体的下丘脑--性腺这个内分泌轴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性欲……而这也是影响人体正常生机的开始。明·张景岳《类经附翼》:"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万物因为阳气而生,也因为阳气而死,不是阳气能置万物于死地,而是有阳气则能生存,无阳气就要死亡。 

  没有火力的血是死血 

  清·唐宗海《血证论》:"夫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血未伤气先脱,虽安必死。" 

  血是气的载体,推动血的是气,人的生命全赖于气。如果是失血但是气还在,虽然危险但还可以有生命,至少留有一线生机,血可以慢慢地长。如果是血虽然没伤,但气已经脱了,虽然看似安全,最终必死。 

  本书的主旨是要推崇一种"不上火"的生活,而和平、正常之火却仍是人之生命必需,不可缺的。这和平之火就是阴阳中的"阳"、气血中的"气",它的重要性明代名医张景岳给过定论,所谓"阳来则生,阳去则死",阳气就是人赖以生存的火力。 

  大约5年前,我陪发明"排毒养颜胶囊"的姜良铎博士到北京协和医院的ICU病房,去会诊一个脑出血手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姜博士是中医内科专家,擅长处理这种高烧、昏迷的危重病人。 

  那病人做了开颅手术,已经把脑子里出的血取了出来,但始终昏迷,高烧,神志不清。我们去的时候,他手术刀口的血迹还在,但翻在缝合线外的皮肤干枯了,变得很焦很薄,好像不是活人身上的伤疤。姜博士看了看病人状况,不乐观地摇头说:"元气不行了,没火力了,气血双虚呀!"一起会诊的协和医院主管医生有些不解:"这个病人刚刚化验的指标都还正常,并没有贫血的迹象。"姜博士指着病人的刀口和耳轮说:"就算是有血,也是死血了,身体不能用,你看这里,都干了……"就在姜博士会诊后的第三天,那个病人带着一个都没有少的血细胞去世了。 

  这就是中医的理论。只有血,即便血细胞一个都不少,血色素充足,指标合格,但只要没有气,血就不能被利用,人也就没有生机。就像唐宗海所说"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这个气就是人体的"火",就是各个器官的功能,就是生命必需的能量。人活着必须有能量作保证,各个器官组织才能行使自己的功能。这就是火的作用,中医对火更正规的叫法是"元阳"、"阳气"。 

  "元"是最初、最根本的意思,"阳"是人体的能量,元阳、阳气就是人身最根本的能量、最根本的动力,是它推动着身体各个器官机能的运转。 

  人身无火犹如天空失去太阳 

  《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人身之于阳气,如同天空之于太阳,人身失去阳气,寿命就不能长久了。天空有太阳才有光明。 

  中国文化中有"阴"和"阳"的概念,中医尤其讲究这个。"阴"是指有形的、冷的、暗的、静的东西,具体到人体,就是血、精、津等等。而"阳"是指无形的、热的、明亮的、动的,具体到身体,则是器官、组织的功能,也称为"阳气"。 

  在阴和阳之间,中医乃至多数中国人都更重视阳,也就是更重视人体的火力。 

  《素问》是中医的理论基石,其中写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思是说,人体的阳气就相当于自然界的太阳一样重要。 

  明朝张景岳的比喻更加具体:"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太阳和阳气分别是自然界和人体的"主旋律",人身无火犹如天空失去太阳。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将上火列为主攻方向,他是中医中对"火"的问题研究得最透彻的一个,算是上火理论的创建人了。他更进一步,说就像自然界的太阳总比月亮大一样,他认为人体也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意思是说,即便是正常状态下,人身的"阳"也是多于"阴"的,总是处于微微上火的状态。因为,人只要活着,就需要火力,因此人体也时刻处于被火消耗的阴虚边缘。 

  这个"阴常不足"的学说现在很被认同,所以中医一般会推荐年过40岁的男性适度地服用六味地黄丸这个平和的补阴药,就是考虑到连续40年火力的运转过程中对阴的耗伤。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火",就是有阴而无阳,有血而无气,类似有米没火做不成能供身体用的熟饭。老话说"人死如灯灭",人死后身体很快变凉,就是因为元阳耗竭了,和油尽灯枯是一个道理。 

  唐容川《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运血者,即是气。" 

  血要靠气的推动才能正常运行。 

  中医治疗血虚从不会单开补血药,不会只让病人吃阿胶、红枣、桂圆,也绝不相信单纯补铁如吃硫酸亚铁就能解决血虚。 

  单纯的补血药物和食物能使你不贫血,使你的血细胞达标、结构正常,但不能改变你的血虚状况,尽管指标正常,可就是没精神,没力气,因为你功能不行,类似有米无炊或米多火小,饭是熟不了的。 

  所以,即便不贫血,只要血虚,缺乏火力,仍在须补血之列。而且,补血一定要在补血药如阿胶、生地、桂圆之外加上黄芪、党参之类的补气药,这个方子才能动起来,才能使血细胞背负氧气的能力增加。中医讲究"气为血之帅",就是说血需要有气的统率、推动才能运行周身,才能发挥作用。 

  中医有个著名的补血方剂名为"当归补血汤",其中只有两味药,一味是当归(这是妇科"圣药",补肝血作用极佳),一味就是补气的黄芪。有意思的是,虽然号称补血汤,但补气药黄芪的剂量却要5倍于补血药当归,这充分说明通过补气才能最终生血。 

  有一种病叫红细胞增多症--你一听会觉得:红细胞多了有什么不好?就不愁会发生贫血了呀?却不知,生这种病,红细胞过多,血液黏稠度会增加,血流变得缓慢,全身血管都扩张充血,非但没给人提供必需的氧气,人体微循环还会因血细胞过多变得更差,更容易出现血栓,所以要把人体多出的血放掉作为治疗。其中的道理也简单:人体的火力只能煮熟那么多米,米多了,火不够,做出的饭就要夹生了。 

  夏天可以喝点生脉饮 

  夏天时人应该适当喝点生脉饮,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出汗的体弱者。生脉饮里除了有党参之外,还有五味子和麦冬,五味子是收敛的,防止汗出得太多而伤元气;麦冬是补阴的,帮助把失去的阴液补回来。这是夏天体质虚弱的人可以照吃不误的一个补剂。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二脏(指肝肾)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皆暗流而疏泄矣。" 

  肝肾两个脏腑如果有火,叫相火,而心火是君火。如果心被事物所触动,情绪受到干扰,相火会随着心动而妄动。相火妄动了精微物质就要悄悄流失、耗散了。 

  很多人都知道,上火不能一概而论,要分虚和实。 

  实火,也就是身体壮实人的上火。一般是阴还处于正常水平,但阳超过了,是绝对地多了,人就火大了,用牛黄解毒丸、黄连清胃丸之类的去火药清热绝对没问题,这些药能把冒尖的那一部分阳给消下去。 

  而虚人的上火,是阴低于正常水平,把并不壮实的阳显了出来,是相对地多了,不是真的火大,而是阴虚。对这种虚火,一般需要吃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把虚下去的阴补上来,好与正常的阳对应,使阴阳找补平衡。 

  同是上火,虚实不同,一个需要泄,一个需要补。 

  怎么判断何时该泄,何时该补呢?有几个特点可以掌握。 

  凡是疾病早期,身体壮实,胃口大好,喜欢吃肉,面色赤红,大便干燥,口臭口苦,同时不会轻易就感到虚弱、无力的,这一般是实火,极端而典型的例子比如张飞、李逵类型的,有孔武之勇,大多是劳力者,治这种上火也相对简单,痛快地泻一次肚,火就去了大半。 

  凡是疾病后期,身体消瘦,食欲不振,面色特别唇色是嫩红的,男性嘴唇也会像女人一样娇艳,而且总感到腰腿酸软无力,心思也较重,容易失眠,也容易为物所感,整个人处于一种消耗状态中时,他们如果上火,一般就是虚火了。 

  这种人在言情小说、电影中很多见,多是命运不济的情种,多愁善感,感情不顺利,失恋或者单恋。比如电影《胭脂扣》里梅艳芳饰演的如花,消瘦失神,郁郁寡欢,是劳心者,典型的因情致虚。 

  梅艳芳本人就是个阴虚体质,消瘦,敏感又多情,据说她至死都深恋着刘德华,对谁都要念叨,这份感情至死没能如愿……梅艳芳未遂的感情帮她演活了《胭脂扣》里的如花,也把自己带入了绝症。她的子宫癌,很难说没有情绪问题。 

  中医讲"七情化火","七情"就是七种异常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种情绪没得到宣泄都会积蓄,化为火,这种火是典型的虚火,会暗耗掉身体的元阴、肾阴,乃至危及生命。 

  导致阴虚上火的,肯定有身体因素,比如疾病消耗、治疗错误或饮食失当,更重要的就是情致不舒畅。现代人欲望重重,情绪问题常常超过了身体问题,往往由心神动导致肝肾之精耗散,造成阴虚比阳虚更常见。

  张景岳《类经附翼》:"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饮一溲二,以致源泉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 

  阳气虚弱到不能蒸化水液的程度,水的精微就不能遍布周身了。水只降不升,就会喝得少而尿得多,就像源泉不能滋润,土地就要干枯,属于阳气不足导致的消渴症。 

  中医里说的上火和自然界的火有共同点,都是燃烧,都要烧掉水分,所以上火时人会因为缺水而口干。有一种口渴的人属于阴虚有火的体质,喝水是想自救,但因为体内有火有热,喝进去的水很快就被蒸出去了,所以总喝水总觉得渴。 

  如果这个人比较瘦,喜欢喝水,而且还爱吃,胃口特大,且大便干燥,那么除了要养阴,还应该化验一下血糖。这种阴虚有火很可能是糖尿病的先兆,糖尿病在中医里被称为"消渴"、"消证"。 

  现在糖尿病发病已经明显年轻化,30岁的人就可能得这种病,特别是父母就有糖尿病的,就更要提高警惕了。糖尿病就是由胃火盛导致胃阴虚乃至肾阴虚的。 

  还有一种口渴,嘴唇也会经常干,特点是渴但又不想喝水,或者喝水之后感觉水就汪在肚子里,停在那儿,上不解渴,又排不下去,同时还会有大便费劲。这种情况既不是上火,也不是阴虚,而是气虚。往往是由于元气太弱,不能使营养物质输送上去导致的,如果用中医辨证的话,大多属于"阳不化气"。因为阳气虚,水虽然喝进去了但不能布散,蒸化,很快就全尿出去了,严重的会"饮一溲二",就是喝一杯尿两杯,出的比进的多,"有降无升",因此会不断地口渴。 

  这时候就不能去火,而要吃补药了,把人体火力增强了,才能使水为身体所用,比如补中益气丸之类的就比较合适,吃了之后,口渴和大便不通的问题会同时解决,这种口渴和便秘的根本是因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吃补药能帮助把清气升上去,使浊气降下去。 

  上火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也是中国人的讲究。不是西方人不上火,西医把上火说成是一种身体的应激。身体的应激是种本能,在遇到非常状况时会发挥作用。 

  夜尿多提示你老了,拉得快说明你年轻 

  明·张三锡《医学六要》:"睡则遗尿,责之肾虚。所以婴儿脬气未固,老人下元不足,多有此证。在婴儿挟热者居多,在老人挟寒者居多。" 

  睡觉的时候遗尿是肾虚引起的,婴儿容易遗尿是因为他们肾气还没发育充足,年岁大了遗尿是因为肾气已经虚了。婴儿的遗尿属于热性的多,老年人遗尿寒性的居多。 

  判断一个人是否开始衰老,可以看他起夜的次数。次数越多,且每次都有很多尿,就说明人肾虚。即便是年岁未老,那也说明身体有先衰的兆头,是因为肾阳不壮、元阳不足、火力弱,没有足够的热量蒸发水液,水只能从尿排出去,这种现象在中医里被描述为"小便清长",病情多属寒性。 

  "小便清长",一是说尿的颜色白,一是说量多,都是阳虚人的特点。如果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就已经不算毛病了,因为人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火力逐渐减弱,老年人大半生已经消耗掉了大部分能量。而如果才刚40岁就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治了,否则其他早衰问题会接踵而至,比如怕冷,衣服穿得比其他人早一个季节,稍微运动几下就呼哧带喘,性功能也出问题,等等。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人有三个特点:说得快,走得快,拉得快。"说得快"说明人思维敏捷,反应快;"走得快"说明人运动协调;"拉得快"说明人肠道功能好,中气足。 

  一般孩子的大便都很快,因为他们火力壮。一旦中气不足,清气不往上升,浊气也就不往下降了,大便就不畅快了。对这种状况,要用补中益气丸,为的是把火力补足。相反,如果用了去火药,中气只会越去越虚,这种通便其实是饮鸩止渴,以后大便会更费劲,往往两三天才有一次大便,仍拉得不痛快,有时费劲到满头大汗,量却很少。这是气虚,肠蠕动无力,不能推动。 

  明代张景岳有个方子叫"济川煎",里面全是补药,包括补血的当归,补肾阳的肉苁蓉、牛膝。一般人绝想不出这是治便秘的药,而用它治疗因气血不足引起的便秘便闭,效果非常好。 

  2.植物的种子能壮阳 

  种子确实也是植物中能量最高的一部分,因为种子是为一个即将萌发的生命贮备能量,所以吃种子确实有增加能量、补助肾阳的作用,用这类药物治疗因为火力不足带来的问题确实有道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赵进喜是肾病科主任,主要治疗西医的肾炎和中医的肾虚。他经常向火力不足的病人推荐一个古方叫"五子衍宗丸",现在在一般药店就可以买到。 

  这个药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由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等五种植物的种子组成,最早是专治男性肾虚、阳痿、早泄的,后来扩展到治尿频、遗尿、夜尿多、流口水,乃至妇女白带多也适用。其实这就是从根本上振奋人体的火力,因为夜尿多、白带多、流口水,归根结底是肾阳出了问题,是火力不足引起的。 

  这个药由5种植物的种子组成。为什么用种子?《庄子·渔父》说"同类相从,固天之理也",就是说,古人把同声的东西视为同一性质,比如把种子和孩子视为同一性质。中国人结婚时往床上放枣和栗子,期望早生贵子的道理也是从这来的。中医脱胎于哲学,"五子衍宗丸"也带有中国古代哲学的味道。 

  其实,种子确实也是植物中能量最高的一部分,因为种子是为一个即将萌发的生命贮备能量,所以吃种子确实有增加能量、补助肾阳的作用,用这类药物治疗因为火力不足带来的问题确实有道理。 

  北方人在立秋时讲究"贴秋膘",就是多吃肉,为冬天储备能量,补足阳气。现在吃素食的人多,如果不吃肉,可以多吃种子类的各种干果,比如花生、榛子、核桃,借种子的能量储备过冬的阳气。 

  如果你身体特别瘦弱,又要频繁用脑,那么每天早餐中应该加点坚果,借用种子的阳气增加火力,因为大脑工作时消耗的能量非常大。可以每天吃一两个核桃或胡桃、六七个杏仁或者一把榛子。研究发现,核桃是目前效果最肯定的可以改善脑功能乃至延缓老年痴呆发生的食物。 

  要注意,胡桃性质热,容易上火的人要谨慎。胡桃是江南的特产,那里水泽充裕,可以缓解胡桃的燥热之性。如果是北方,特别是春秋干燥时,要每天少量,但要坚持,可以放在麦片里和牛奶一起吃,能改善火力。 

  3.推腹也能增强人体的火力 

  推腹疗法据说可以治疗很多慢性病,包括非实火引起的便秘。推腹对慢性病的治疗其实不是针对哪个疾病按揉哪个穴位,而是整体提高人体的火力,驱邪外出。 

  中医是重功能、轻结构的,而功能上的异常往往早于结构上的异常,仪器上检查不出来的,人却能提前感觉到蛛丝马迹。遗憾的是,现代人非要仪器证明了才相信真的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贻误病情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的汤立新医生,是针灸大师姜偮君的研究生,由于医术高明,曾被请到阿联酋迪拜做过"御医"。根据多年的诊断经验,她发现穴位会早于仪器检查表现出疾病的征象。比如按位于手腕关节尺侧的、属于心经的神门穴,如果病人觉得疼,就需要去查查心脏;按位于腿上、属于胆经的阳陵泉穴感到不舒服的,做个胆囊的B超就很必要。每次都能被她说中。 

  不仅是穴位,病人不能解释清的异常感受也有预报的价值。有个女病人夜里大脚趾突然红肿疼痛,但她在白天绝没有崴脚的记录。医生怀疑是痛风,去化验却没发生问题。因为没有异常指标,自然不能用药,结果这种疼痛持续了半年,再去查,血尿酸的异常升高才体现出来。 

  化验指标、心电图变异,都是结构变化后才体现的,而功能的异常早就显现了。推腹--按摩腹部的穴位,用的也是这个原理。就是通过安抚已经在报警的穴位,对问题经络作个疏导,不等其发展到结构出问题。 

  推腹,可以随意地推,就是推肚子--可以用手指肚直上直下地推,还可以用掌根或拳头轻轻地敲打。有的人会打嗝、放屁,然后就舒服了,推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很多人推腹几天不见效就着急了,其实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积累的东西也许是三五年的"成果",有时候推一两个月乃至半年才能解决问题。 

  人体12条经络都通过腹部,推腹等于是对这些经络的集中治疗,很适合作为各种慢性病患者的保养方式。有人推腹时会发现有硬结或水囊似的东西,推不下去。这个时候一定要看看,硬结是压在腹部的哪条经脉上。顺着这条经络,在腿上也会找到相应的痛点,揉一揉,肚子上的结也就散了。像这样去医院查可能查不出什么问题,但这种气长期排不出去,就会造成气滞血淤。 

  老人很讲究肚子不受凉,夏天睡午觉也一定要用薄被盖肚。不是单纯防备胃肠受凉,其实是保证经过腹部的各条经络以及和它们联系的各种功能不要因为受凉而凝滞。推腹促进了肠蠕动,也给穴位做了一次按摩,有补益效果,提升整体的阳气。 

  4.虚人得感冒,补药照常吃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正气充足的时候,外邪是不可能侵扰的,邪气侵犯的地方,必定是正气虚弱的地方。 

  上火是中医特有的概念,也是中国人的讲究。不是西方人不上火,西医把上火说成是一种身体的应激。身体的应激是种本能,在遇到非常状况时会发挥作用。 

  我有个同事去西藏,遇到一头藏獒,去逗它,结果藏獒追过来……她已经46岁了,向来不好运动,情急之下居然从一个一米多宽的沟上跳了过去!无他,这就是应激能力。 

  人在什么时候会失去这种应激能力?自然是有心无力的时候,具体到身体,就是无火了。比如人老了,或是被慢性病消耗得很虚、未老先衰了。 

  现在有种说法是:为了保持健康,每年最好让自己发一次烧,以杀死体内的癌细胞。更恰当地说,这是在发掘自身的潜力,振作一直处于舒适状态的免疫系统,保持应激能力。 

  人体遇到病毒,细菌感染,一般都要发烧。体质好的人,或者年轻人,有应激能力,可能一下子体温就升到39℃了。也有一种人,一辈子也发不了几次烧,即便遇到病毒感染。这种人肯定是白皮肤,就是胖也是白胖虚胖的,比一般人怕冷,而且动不动就觉得累,走几步就会喘。那种胖是他属于阳虚、气虚的证据。这种体质的人,火力往往不旺,应激反应能力弱。这种人,或者是慢性病人,或者是体质虚弱的老人,一旦感冒,或身上长疮,皮肤感染,你看医生给他的药方,如果在清热解毒药之外还开了人参、黄芪之类的补药,就说明他找对医生了,按照中医"托毒外出"的办法,用补药帮他把外来的病邪推出去。这是中医治疗虚人外感的法则,为的是调遣这类人的火力,唤起应激能力。 

  有个经典的方子可以变通使用,叫"人参败毒散"。就是在一堆治疗感冒发烧的常规药物中特意加人参,针对的是虚人感冒。针对身体虚弱、火力不壮的人的感冒,不用人参、黄芪之类的补气药是不可能把风寒抵挡出去的,用补药是助他的火力,提高他的免疫功能,把所虚之处尽快补上,避免外邪的侵袭。 

  人参败毒散是个古方,现在药店可能没有中成药,如果是体质虚的人感冒、怕冷、头疼、身上疼,只要舌苔不是黄腻的,舌头质地也不太红,可以用感冒清热冲剂(注意:感冒清热冲剂是偏温的,感冒去热冲剂是偏凉的;冬天着凉为主的普通感冒用前者,春秋季的流感用后者)配合人参;如果舌头偏红,有点内热,可改用西洋参来配,就是人参败毒散的意思了。 

  所以,别觉得一得了感冒发烧、气管炎,所有的补药都得停,也要分人,如果是体质很虚,还得加用补药呢!若病人此时的舌头很淡,舌苔不厚,则说明他的身体虽然虚,但胃肠是干净的;如果舌头很淡而舌苔很厚,那就要先清胃肠,比如吃中成药"二陈丸"或西药的"酵母片",等舌苔干净了再进补,否则就是给了补药,药性也发挥不出来,因为他的消化吸收功能不好。 

  5.上火是白细胞的"集结号" 

  身体虚弱的人,如果皮肤有了疮,感染了(比如原来有糖尿病,继发皮肤感染了),一味给他用清热解毒的消炎药,效果肯定不好。身体壮的人感染,伤口会红肿、热痛,那是发炎,也是上火的标志。但体质很虚人的伤口是凉的,不红不肿,反而可能是干瘪、灰白的。因为发炎的红肿、热痛是白细胞聚集在伤口,准备一致对外。特虚的人,身体没有好的应激能力,白细胞没有能力聚集了。前面姜良铎看的那个脑出血手术后的病人,没有痊愈的希望,就是因为他的火力已经弱到了连伤口红肿出脓的能力都没有的程度。 

  脓是什么?脓就是大批为了抗击病毒细菌而战的白细胞的遗体。体虚的人伤口溃烂,脓很少,而且清稀,久不收口,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白细胞派到战场上去,还是火力不足导致的。常人吃了会上火的黄芪这时候就会被用到,用它是为了托举内陷的阳气,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和战斗力,把邪气顶出去。黄芪是甘温的,和杀死白细胞的去火药的苦寒正好相反,能"托毒外出",升高白细胞。 

  宋代《圣济总录》:"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雍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 

  肿瘤之所以生成,是因为气血凝滞不流通;只要气血运行顺畅,身体就不会有异常的赘生物。瘤子都是趁着气血的郁结,壅塞而发生的。 

  1.过敏体质的人不容易得癌症 

  《灵枢》:"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 

  人体的气血在温暖状态下才能正常流通,遇到寒冷就会淤滞不畅。 

  为了给过敏性鼻炎的病人找新的治疗办法,我在"MSN中文网"的"名医讲坛"直播现场采访过北京人民医院的耳鼻喉科余力生主任,他是留德的医学博士。 

  余力生给过敏性鼻炎这种不要命但折磨人的"绝症"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病人只要不离开过敏原,就会一直过敏,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离开,惹不起躲得起。但话又说回来,即便离开了原来的过敏原,几年之后病人又会对别的东西过敏了。比如原来是对花粉过敏,换了地方,过了几年可能改对螨虫过敏了,因为他们是改不了的过敏体质。 

  免疫系统过分敏感,把一般免疫系统侦察不到的东西都发现了,会引起轩然大波,导致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呼吸困难。这是天生的,和父母给相貌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余力生又给了过敏人群一句极大的安慰话:"这类人可能不容易得癌症,也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敏感。"现在的学说认为,人之所以得癌,是因为细胞在分化时出错了,出错的细胞可能变成癌细胞。 

  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出错,是很难避免的生物现象。数不清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分化,错误肯定是有的,从年轻时就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错误会越犯越多。 

  敏感的免疫系统能很早就发现身体里出错了的癌症细胞。人到了老年,火力不足,免疫系统对出错的细胞没有及时发现,或对已经成了敌人的癌症细胞没有清除的能力,癌细胞就逐渐积累下来,直到成了癌症。 

  所以,人的癌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之后,因为人到了老年,免疫系统没有年轻人那么敏感,失灵了。美国有医学专家,对80岁以上的老人死亡后做的解剖发现,1/4的人体内有肿瘤,只是他们未必因为癌症而死。还有一位在欧洲的中国访问学者,做了200多个尸体解剖,发现80岁的老人,无一例外地体内有隐匿性的肿瘤,他推测,如果人的寿命能到100岁,每个人体内的肿瘤将达到3~4个。比如肺癌,现在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而且大多在70岁之后,已经被称为"老年癌"了。 

  上火在一定程度上就和这种忠于职守的免疫系统一样,是一种身体反应能力和自洁能力,保证了免疫系统的敏感性。所以说,不上火不是好身体,或者说不是壮身体,有点气息奄奄的意思。当然,这个气息奄奄也有它的好处,我们后边会说到。 

  如果你人还没老,阳气就先虚了,火力就先不足了,老人身上的问题也会提前出现在你身上,包括生癌问题。 

  2.阳光下扩胸可以防癌 

  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乳岩乃阴极阳衰,虚阳积而与,血无阳安能散,故此血渗于心经,即生此疾。" 

  乳腺癌是因为阳气衰微而阴气极盛,阳气衰微了血就不能保持流畅而不拥堵,淤滞的血液逐渐变生乳癌。 

  阳虚的人是癌症的易患体质--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胡凯文教授在陈晓旭患乳腺癌去世时提出的论点。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致分为气虚、阳虚、阴虚、痰湿、血淤。阳虚体质的人一般肤色偏白,比其他人怕冷,性格也内向。"阳"就是能量,就是火力。阳虚就是整体的能量不足,包括身体和心理,所以阳虚的人容易情绪低沉、抑郁。陈晓旭有明显的阳虚特点,这使她演林黛玉能神似。 

  中医认为,肿瘤是因为人体的阳气不足导致的。阳气虚了,火力鼓动不足,血液淤滞,不能将吸收进来的营养物质充分消化。气血精微物质用不上,又排不出去,渐渐地就留在体内,从有价值的营养变成了无价值的淤滞,而癌症就是从淤滞开始的。 

  胡凯文据此认为,淑女比"超女"更容易得乳腺癌。 

  淑女待在闺房中,内向,好静,情绪压抑,很少活动,很少接受阳光和大自然的生机,没有欢蹦乱跳、性格奔放的超女有活力,阳气壮。同样的气血精微,超女很快就吸收了,吸收不了的就消耗掉了,排出去了;而淑女既吸收不了又没力气排出去,蓄积成淤,这就是癌症形成的前提。 

  对这点,不光是中医,西医也在逐渐接受。 

  北京肿瘤医院的前任院长徐光炜,既是肿瘤外科的医生,也是肿瘤病人的家属--他的妻子是肠癌,而且已经转移了。他是站在一旁看着主刀医生给妻子做完了手术的,所以他对肿瘤的理解和感受非常人可比。在一次"肿瘤宣传日"上,大家请他给肿瘤病人的康复提建议,他特殊强调的一点是"一定多在太阳下,多做扩胸运动"。 

  很显然,这个晒太阳绝对不是为了简单地补充维生素E,而是中医接受自然生机、振奋阳气的方式。扩胸运动也是中医舒展阳气的办法,因为胸部是阳经必经之处。长期伏案办公,阳经少有舒展的机会,体质上属于阳虚的比例就比一般人大。扩胸能抒发阳气,改变阳虚体质,是避免胸部疾病如心脏病、乳腺疾病的有效办法。 

  3.家中排行最小,火力可能最弱 

  有的人一生都处于一种病病歪歪的虚弱状态,但去医院却查不出问题,找中医呢,一般会说其是体虚,火力太差。这个"虚"可能是先天的,如父母生他时年纪很大了,或他是家中排行最末的。 

  姜良铎曾经给一个外企白领看过:每次体检她都没查出有问题,就是长得瘦小,每顿饭吃得很少,外出一遇风就感冒,稍累点儿就发烧,要么到下午就没精神了。姜良铎摸了她的脉之后,问:"你是家里老闺女吧?"结果还真是。她前面有4个姐姐,母亲生她时已经40多岁了。没别的,就先天不足。 

  妇产科医生常说,要生孩子的话,二十五六岁时生的孩子最壮实,过了35岁就最好别生了,因为生下畸形孩子的风险增加了。年岁大的母亲为什么生的孩子会身体不好呢?这和女性的卵子质量有关。 

  女性的卵子从一出生就随身携带出来了,等到十几岁,成熟了,开始有月经,就每个月排一次卵,这时候就有生育能力了。卵子随着身体,每天接受放射线、污染、电磁的影响,所以排出来的越晚,质量就越差,20岁时排出的肯定比40岁排出的质量好,起码少受污染辐射了20年,所以年轻母亲生的孩子身体要好些,火力壮。 

  4."火力不足"也是一种长寿方式 

  中国有句老话叫"破罐熬好罐",就是说,身体差的人有时反比身体好的人活得长。前提是,这个身体差只是功能差,结构上不能有问题。 

  当然,疾病消耗、营养不足之类的也可能造成后天之虚,更多的人是一种生理过程,自然而然地从年轻变老,从壮实变虚,这个虚是人类特有的。 

  对于这种人类始终想改变和弥补的"虚",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小野教授提出一种新的生物观:虚、阳气不足,是人类特有的。这个"虚"是人体远比其他生物体高明的生存智慧,"虚"能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低等动物就没有"虚"的问题,也没有因为阳虚引起的功能下降。 

  陈小野发现:许多一年生、二年生的植物以及开花植物中的单稔植物,比如竹子、龙舌兰,一生都在生长发育,直至开花结果,才急剧地衰老死亡,它的青春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秒!比如青蛙,在死前还在产卵,就是说它到了高龄仍有生育能力--也可以说,它一旦不能生育了,立刻就死。脊椎动物中冷血动物的生殖能力几乎不受年龄影响,龟的繁殖能力差不多也是至死方休。啮齿类动物,比如兔,一生都保持骨骼生长的能力,绝没有"人老腿先老"的骨质疏松的问题…… 

  由此可见,植物、动物的青春和它们的寿命是重合的,生命会在最丰沛的顶峰轰然倒地,所以它们都没有"虚证",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出现虚就死了。 

  人的生育能力到四五十岁就开始衰减乃至完结,之后人就变得虚了,首先是不能生育了,体力也下降,进入养老阶段了。但那之后,人还有很长一段寿命。 

  植物或低等动物就没有这种"残喘"阶段,因为他们的青春一直持续到死亡前才戛然而止,没等到出现虚,也没有虚之后的那一段寿命。 

  所以,人类特有的"虚",其实是一种节约火力、延长寿命的智慧,是一种巧妙的"怠工"方式,它能节省生命的能量。虽然不能保证生命的绝对质量,但可以延长生命的绝对长度,比其他物种有生存"心计"。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虚",没火可上,未必是坏事,只是要避免人为地使自己上火,不因无谓地消耗进入"虚"。老年不能避免的、正常的生理性的"虚"是一种延长寿命的计策。反过来也可以推测:总是上火,肯定是要折寿的。 

  正常的人体之火是元阳,是"君火"。君子之火,有贵族气,守规矩,有度,只发挥生理效应,适可而止,不会为非作歹。和它相对的,中医称之为"元气之贼",就是"相火",是一种贼火。 

  1.性欲亢奋多是虚火导致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君火者,心火也,人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阴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类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 

  心火是君火,如果过盛可以用黄连之类的加以抑制;相火就属于阴火了,要用黄柏之类的药物降相火。 

  上火就是身体里有了超出正常的、使用不完的能量,要发泄出去。上火,从一个角度说明生命力尚可,也预示着对生命力的消耗。比如年轻人的性欲亢进,也似一种能量发泄,那就未必是好事了,很可能是无欲或者性欲淡漠的前奏,往往被诊断为"相火妄动"。 

  正常的人体之火是元阳,是"君火"。君子之火,有贵族气,守规矩,有度,只发挥生理效应,适可而止,不会为非作歹。和它相对的,中医称之为"元气之贼",就是"相火",是一种贼火。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称:"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是贼自然是来偷窃,偷窃什么?就是消耗正常的元气,或者说是干扰人正常火力的行使能力。这时候去火是为了对付这些不守规矩的"贼火","贼火"一般会导致肝肾阴虚。 

  肝阴虚、肾阴虚的时候,肝和肾的"阳"显得高出来一块,就会跑出来,跑出来的"阳"就是"相火",是一种虚火,会继续消耗阳气,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肝的"相火妄动"时,人就会出现眩晕头痛,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比如我们见的很多高血压病人,更年期综合征的女性。 

  肾的"相火妄动"时就会出现性欲亢进、月经提前、手脚心热、失眠等问题。要用归肝肾经的苦寒药物降火,否则那种亢奋的虚火就要耗竭身体,最后进入性冷淡、性无能状态。 

  重症病人临终前一般都会突然来了精神,原来昏迷的会突然醒来,而且胃口大开,跟好人似的,家属以为要恢复了,可医生往往在此时会提醒家属注意,没准"病危通知"就是这会儿下来的,因为这就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中医辨证时一般认为是从阴虚变成阳虚了,是蜡烛最后的光亮,之后就化为灰烬了。 

  性欲亢奋的发展过程也和重病时的回光返照相近。性冲动是通过一节一节神经的接续来完成的。神经和神经之间有个结构叫神经突触,受到刺激后会放出一种叫做神经递质的物质,神经递质会从前一节神经进入到下一节,传递冲动。如果突触长时间传递兴奋,使人持续保持亢奋状态,它内部的递质就会被很快用光,或是合成递质的原料会减少,被耗空,慢慢地,神经的冲动就传播不下去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耗竭,有心无力,心有余力不足了。人就会从亢奋的阴虚转为消极的阳虚,由原来的好色纵欲变成坐怀不乱,从性欲亢奋变成阳痿了。 

  为了防止性能量被耗竭,这个时候中医会用黄柏、知母之类的苦寒药清泻浮越的"相火",抑制一下病人的虚性亢奋。在地黄丸系列的中成药里有个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黄柏和知母,是地黄丸系列里清虚火力量最大的,最能去虚火。 

  2.男性去火要慎用黄柏、知母 

  明·赵献可《医贯》:"自世之补阴者,率用知柏反戕脾胃,多致不起,不能无憾,故特表而出之。" 

  补阴的医生都应该知道去火的药物中知母、黄柏会克伐元气,后患严重,所以特意提醒。 

  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个老中医,经常接治妇科男科不育不孕病人,他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的都是孩子照片,那些都是经他治疗后生下孩子的患者送来的,是他的成果。他每次给年轻人开黄柏、知母时都会迟疑一下,因为这两个药入肾经,他担心过分地泄肾的"相火",会给年轻人带来副作用,使他们失去正常的性欲。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经络归属:黄柏、知母入肾经,治中医所说的肾的问题;黄连入心经,治中医所说的心的问题;黄芩入肺经,当归入肝经;黄芪、大黄入脾经。不同的归经就是药物治疗时的不同定位,药物对自己所入经的疾病治疗起来更对症,效果更好。 

  同样是去火,心火盛时用黄连就比大黄对症,牛黄清心丸吃了就不会腹泻,因为药里没有入脾胃经的大黄;肺火盛时,用黄芩就比黄连对症,黄连上清丸虽然说是清上,肺和胃都属于上,但治肺火盛的咳嗽就不得力,更适合的是胃火盛的口疮。同样,肾阴虚导致的"相火妄动"时也可能长口疮,用黄柏就比黄芩、黄连对症,吃知柏地黄丸就比吃牛黄清心丸好。 

  中医去"贼火",降"相火"的同时也很珍惜人体的正常之火,懂得投鼠忌器。特别是开去火药时,忌讳苦寒性质药物,使用入肾经的黄柏、知母更是注意,因为中医的肾和生殖、性有直接关系。 

  从西医理论说,入肾经的去火药,比如黄柏、知母,确实会影响人体的下丘脑(性腺)这个内分泌轴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性欲。欲望也是一种火,但是正常之火,是用元阳做基础的。火去得太狠,就伤到元阳了,人就没欲望了。 

  比如"甲低"(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别说性欲,其所有的欲望都处于淡漠消极状态,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因为甲状腺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激动作用,有点像兴奋剂,可以助长人体火力。甲状腺激素分泌低时,人就不兴奋了,就会火力不足,所以"甲低"病人的体温会低,其表情淡漠是欲望淡漠的外在表现。 

  中医对去火药很讲究,称"中病即止",就是病好了马上停药,不为别的,就是怕伤人体珍贵的阳气。自然界有阴阳之分,光明的、温暖的属阳,黑暗的、阴冷的属阴。太阳属阳,月亮属阴。但太阳比月亮大,自然界由但阳气主宰。生物是从热量消耗低的物种,向热量消耗高的物种进化是的,从鱼→两栖类冷血动物→爬行性变温动物→鸟类→哺乳类恒温动物。人是最高级的,热量消耗最高的,自然也是阳多于阴的,也是最容易"上火"的动物--这都是进化出来的火。 

  过多的肉类,过浓的牛奶、过甜的饮料、过分脱水才变得更香的零食都相当于给身体进补,它们会给人体带来什么?将可以温暖补益肾阳的硫黄埋在花下,促使花朵提前开放的花匠"绝活",已经提示我们:食物过于精良就等于进补,进补就会导致孩子的青春花季的提前到来,也就导致本可以长得更高的身体提前"封顶"--这都是吃出来的火。 

  有个等式:欲望-实力=上火。我们被难平的欲火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想达到的欲望,我们要填平的欲壑远远超过了我们实力所能及--这就是想出来的火。 

  凡此种种,是人类难以改变的特有习性,这也加重了"上火"这一人类的宿命。 

  进化出来的火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之言之?天地为万物父母。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 

  人接受天地之气得以生存。接受天之阳而成气,接受地之阴而成血,所以,气总是有余,而血总是不足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比地大是阳,运行于地之外,地比天小是阴,居于天之下,靠天之气推动。 

  1.人会上火,蛇不上火 

  陈小野是中医研究的"国家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当年破格提拔的最年轻的教授,他一直在做中医基础医学研究,想用现代科学给中医一个解释。他在众多资料和实验结果中发现了一个规律:人之所以上火,和进化程度高相关。 

  陈小野发现,生物进化是从热量消耗低的物种向热量消耗高的物种进化的,如鱼→两栖类冷血动物→爬行性变温动物→鸟类→哺乳类恒温动物。从冷血动物到恒温动物,是从低等到高等,物种进化得越高级,身体温度也就越高。人的体温高,因此容易上火。 

  你肯定看不到蛇上火,因为它是冷血动物,而鸡就会上火。古代一本名叫《鸡谱》的书中就有记载:"夫鸡之痰喘者,有寒暑之分。热者非感风寒,乃因鸡之膘肥斗后内热,再因喉中之痰血去之未净,待渴后痰血尽归于中,又因俗传言斗后不可饮水,故鸡脏如焚,安得不病也。经曰:'气壮生火。'火盛生痰,必喉肿、舌焦,其粪或纯白或红白兼杂,皆内热之症也。" 

  广东人喜欢吃蛇,那里天气热,吃蛇肉可以清热去火,借助的就是蛇的凉气。蛇胆能治咳嗽,如大家熟悉的蛇胆川贝液,治咳嗽痰多且痰色发黄的热性咳嗽效果很好,因为蛇胆是凉性的;如果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本身就有寒,再吃含蛇胆的咳嗽药就不合适了。 

  鸡是偏温的,中国产妇坐月子吃鸡,而不吃鸭子。鸡和红枣合炖能温补,是虚寒女人最适合的药膳。而狗肉的火力就更大了,很多人吃狗肉之后会流鼻血,因为在进化阶序中狗比鸡更高级。 

  自然界有阴阳之分,由阳气主宰。太阳比月亮大,万物向阳为生。作为受天地之气而生的、进化最高级的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最容易上火。 

  2.男人过四十,"六味"正当时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夫以阴气之成,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人之情欲天涯海,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 

  人的阴气只够供给三十年的生命,所以很早就亏了。而人的欲海无涯,以这并不充足的阴气,怎么可以够供应呢? 

  营养学上有个经验,人吃的东西和自己的物种离得越远越好:四条腿的猪牛羊肉就不如两条腿的鸡鸭肉,两条腿的飞禽类就不如没腿的鱼类。营养学这么说,主要是从食物的脂肪含量上考虑的:脂肪含量越低的,人吃了越不容易发胖,不发胖就少了很多伴发病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心脑血管病。 

  这种食物的选择也很合乎中医上火理论。和人类离得越近的物种,进化程度越高,热量就越高,吃了就越容易上火。糖尿病等慢性病就是由嘴而入的"火患"。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才有了著名的"相火论"。他认为这种存在于人体之中的"火"是通过生命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的,这就叫"凡动属皆火"。也就是说,人的"火"始终处于蓄势待发中,往左偏一点就是火少了,就是"衰",就是阳虚,往右偏一点就是火多了,就是"妄动",就是上火。因为人的进化特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正常人往右偏的可能性更大,阴虚、上火很常见。 

  人的体质是分阳虚和阴虚的。阳虚是火力不足,阴虚就是火力过旺。在北京中医院的肾病科主任常峥教授的印象中,现代人属于阴虚的比属于阳虚的要多,失眠、神经衰弱、糖尿病、高血压等多以阴虚的体质出现。根本原因就是现代人压力太大,时刻想着挣钱、升迁、过好日子,被欲望逼得脑子动得太厉害,"火"很旺,于是消耗阴液,体质成了阴虚。 

  所以,男人过40岁,即便没有什么慢性病,也要每天吃两丸六味地黄丸,避免阴精过度耗竭。 

  3.25岁之后,大脑才有了成熟的定力 

  清·张璐《张氏医通》:"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 

  人的头部是五脏六腑的气血交汇之处。 

  具体到人体,器官进化得越高级的,也是火力最旺的。人体器官最高级的是大脑,火力最旺的就是大脑。 

  大脑是消耗热量最高的器官。人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其热量消耗却占身体总热量的20%。即便你坐在那儿不动,只是听课或考试,一旦动脑子了,一上午下来也会觉得很饿,因为动脑子是种巨大的能量消耗运动。 

  大脑因为复杂、高级,进化完成的时间比其他器官长,是人体器官中最后一个进化好的。比如最能体现人的本性,体现成熟程度的意志力,负责它的神经细胞就位于大脑的额叶。 

  人大脑的成熟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越高级的越复杂,成熟得也越晚,造物主也是"慢工出细活"的,所以人最高级的额叶要到25岁才成熟。 

  生活中也会有发现:人一般到25岁以后才变得稳健、有定力。此时,身体其他相对低级的器官开始老化,比如膝关节。膝关节的老化从十四五岁就开始了,到30岁,膝关节已普遍老化,骨刺最先发生在这里。很多人长骨刺,上下楼时膝关节疼,以为是骨刺扎的,就找医生想把骨刺切了。其实,骨刺的表面有滑膜,有软组织,应该是一个很圆的东西。因为在X片上看可能像一个很尖的东西,所以就有了"骨刺"这么个俗称。疼痛也不是骨刺引起的,而是关节出现蜕变和损伤,刺激滑膜引起的。 

  长骨刺,是因为关节老了,结构不稳定了,需要有个楔子式的东西帮助关节的稳定,骨刺就是身体长出的楔子。即便切了骨刺它还会再长,因为保持结构稳定是身体的本能。 

  再说大脑。看一个人是不是成熟,就看他的意志力、定力。什么时候大脑额叶成熟了,人就成熟了,那要到25岁。过了50岁,那个部位的功能就要衰退了,所以老人也会犯孩子脾气,沉不住气,显得很幼稚,那是因为负责意志力的额叶出了问题--孩子是没长成,老人是退化了。这个意志力也需要热量、火力来维持。 

  美国人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把接受实验的人分两组,一组只给柠檬水,另一组给柠檬水加蔗糖,显然后一组吃的热量大。然后出一系列考察意志力的题,发现吃进去热量高的那组,意志力明显高。由此推测:大脑行使意志力时需要充足的气血供应,需要火力支持。 

  由此可见,头脑是热量最集中的部位,否则不足支配人这个复杂的社会性动物。一个人每天要动用多少意志力,作出多少决定,才能在人世间立住脚?! 

  所以,动物进化到人才开始直立的,因为在这种体位时,人的大脑和太阳离得更近,阳气、火力更集中,便于意志力的发挥。你看电影电视剧里,大家讨论问题时一般都坐着,聊天时甚至躺着,但到最后决定、拿主意时,决策人往往会站起来,乃至拍案而起--因为站着时大脑的阳气充足,比坐着、躺着时都足。 

  蛇是爬行的,它的大脑肯定没人发达,它因此也消耗不了那么多的能量,就算是冷血也不影响其生存。 

  4."贵人不顶重发"符合不上火的道理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 

  头部是身体的首领,全身的气血精微物质都要上注到那里,头部也是阳气汇集的地方。 

  头是人体能量代谢最旺盛、火气最大的地方,按理说是最不怕冷的,在中医讲是"头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集中的地方。一个年轻人,在春天暖和时站在太阳下,你能看到他头顶上冒的热气,这就是身体之阳借了自然之阳,非常旺盛。所以老话说"贵人不顶重发",是人们从多年的经验总结的。过长过厚的头发会影响生命阳气的蒸发,阳气不蒸发出去,会憋出火来。热量消耗最高的地方,捂着是要捂出病的。 

  我的儿子小时候身体壮,老上火,我就发现一个规律:每当他头发长长了,我们忙得忘给他剃时,一般就该生病了,要么是咳嗽,要么是嗓子疼,要么是积食了--不管什么病,本质都是上火的问题。中医一看就说:"又给积住了。"这个"积"不光是积食,还有本身热量出不去导致的热量蓄积。 

  从这里我体会到:头部的适当暴露,是最便捷的去火方式,小男孩尤其如此,头要经常剃。北京的老人夏天就喜欢给小男孩剃头来去火。至于年轻人呢,更应该不戴帽子--至少从健康上用不着,那是在捂火呢!如果从扮相上追求美观,就另当别论了。 

  5.流鼻血也是种去火药 

  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脉象浮紧,发热而且身上无汗的外感,如果自己出了鼻血,也可以不治而愈。 

  对于上火的治疗,除了吃去火药,人体也有自愈的办法,比如《伤寒论》就有一句:"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衄就是流鼻血。这句话描述的是外寒内热的一种感冒状态,因为无汗所以内热散不出去,要治疗需用发汗药将郁热透出去,把寒邪驱散。这个时候,如果出一次鼻血可能没吃药也会好了,因为流鼻血就是一条去火的通路,可以把多余的能量发泄出去。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人,女性,56岁。有一天她突然流鼻血,流得很猛很多,好不容易才止住。那次流血后她也没觉得异常,至少没有失血的感觉,反倒觉得轻松了。过了几天,鼻子又出血了,来势汹汹,她害怕了,就去了医院,看五官科。医生找到了出血的地方,把那条血管"焊"上了。她以为从此平安无事了,结果第二天就觉得头晕,比止血前更难受。再去医院,一检查,发现是高血压,170/100!医生这才明白:她之前出鼻血其实是在去火,发泄多余的能量,减轻血管的压力;后来堵上那条能去火的血管,没了去火的出口,血压就升上去了。 

  只要你不是血小板缺少的人,肝脏也没问题,那么偶尔流鼻血未必是坏事,一种是自身的去火方式,另一种可能是信号,如血压高。 

  也许有人流鼻血会联想到鼻咽癌,但鼻咽癌的出血是和鼻涕混在一起的,是涕中带血,一般这种来势汹汹的流鼻血,不关鼻咽癌的事。 

  有些人连续几十年年年献血,都成习惯了,身体越来越健康。按他们自身的说法,献血后不上火了,不献血反倒憋得慌。 

  科学家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质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定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独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的人,血液黏稠度会明显降低,流速也加快了,脑的血流量也提高了,很少发生脑缺血的现象。芬兰一个研究小组对2682名42~60岁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两年里至少献过一次血的人,在5年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低86%。美国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亦表明,在3年中,献血者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一半。 

  献血,等于去掉了身体的淤滞,避免了由淤滞导致的上火。 

  这个道理在名列"金元四大家"的张从正的用药过程中有体现。那时游牧民族以肉奶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影响着全社会,全民上火,因此他提出了"以攻为补"的治疗法,就是用去火的泻药来达到补养的目的。他的理论是:"损有余,乃所谓补不足也。徵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其中所说的"有余"、"徵瘕"就是人体多出来的火,用药物把它泄出去,人的正气就被调遣出来了,就等于吃了补药。 

  现在许多中医会保养,很讲究缓泻,在他们眼里缓泻等于进补,他们会一两个星期吃一次泻药让自己缓泻一次,这是他们保养身体的秘籍。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 

  温柔的声音、美丽的颜色、馨香的味道都是诱惑,人心都是肉长的,不可能不为所动。 

  1.欲望之火:欲望-实力=上火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性这一初级阶段,各种各样和现实脱节的、超过自己能力的欲望其实都是诱惑,所以更容易上火。 

  心里所想超过身体所能时,就要上火了。陈小野给出一个等式:欲望-实力=上火,这个等式左边两项的差越大,上的火就越大。比如孩子突然有个出国机会,过期不候,但家里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四处筹借未果,这就要上火了。烦的时候就会想:还不如没这机会呢!有了机会又去不了,让人更难受。 

  什么时候最痛苦?选择越多越痛苦,这是心理学上的答案。有选择就会引发欲望,选择越多欲望就越多,当欲望超过了自己的实力,不能达到时,就容易上火,就容易痛苦。 

  有个很有钱的女房地产商,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后来就去了沙漠无人区探险,又去爬珠峰,她发现这样她能感到幸福,所有平时吃不了的苦全能咽下,而且甘之如饴。 

  为什么呢?心理学者杨霞说,因为在那种恶劣的情况下,人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从艰难的地方走过去,活下去。她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那时她的欲望单一,欲望的门槛也低,都能实现,欲望-实力=0,人自然不会上火。 

  近来社会调查发现,月收入在两三千的人的幸福感,反倒比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人高,收入高的人感到更不幸福。就是因为月收入8000元人的眼界、见识和月收入2000元的人的不一样,前者信息接受得多,欲望因此增加,欲壑更深了,更难填了,超过了8000元的月收入所能填平的可能,所以他不会感到幸福,因为他的欲望总在能力的前面,他总要去够,因此人们常说"欲火",内心的欲望使人不消停、上火。 

  古代的各种养生方式不同,但宗旨是一个,都是要把降低欲望作为养生的法宝。比如道教说的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具体方法是"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佛教讲"四大皆空",禅定养生要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六欲的困扰。 

  《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它的治病大法不是具体的方药,而是一条条精神训诫,其中就有"恬淡虚无,精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要心里安静了,疾病就不会发生了。 

  现代医学也发现,各种疾病中70%的病属于身心疾病,和情绪心理有直接关系。 

  中医把思维分布在"心"和"脑"两个脏器中。中医不是生物学,是人学,不是治病是治人,所以强调人文色彩。 

  中医的"脑"是用来思维的,是机器。所以,头是身体的首领,必须多动,不动就傻了、痴呆了。"心"在中医里是藏魂魄的,是欲望的居所,是人的情感的首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因此心不能老动,最好安静,心一动,肯定五内俱焚,保持安静的心态很重要。 

  名中医樊正伦教授给白领讲保健,反复强调:"你们是生活的主流人群,应该勤动脑体不动心。考虑问题可以尽量全面,处理问题可以尽量果断,那都是用脑;但是晚上停下来的时候,心不要动,晚上躺在床上,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非常平静才对。" 

  2.郁闷之火:闷人出豹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百病生焉。" 

  气血冲和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一旦情绪抑郁、郁闷,多种疾病就因郁而生了。 

  有句话叫"闷人出豹子",是指一个不善言、嘴笨的人往往能干出惊人的事情。因为不表达,或者不会表达,会导致情绪的积蓄乃至爆发,那是他们本能的去火方式。 

  有个电视报道说,农村的一个小学校长家里盖房,把邻居一家的房子阳光全遮住了。被遮光的这家没什么文化,夫妻两口子都是笨嘴拙舌的,理论不过人家识字的人,最后逼急了,没别的办法只能诉诸武力,把校长给杀了。 

  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中,宋嫌赵说话总穿帮就让他闭嘴,宋问:"不说话你会憋死吗?"赵答:"不会憋死,但会憋疯……"这段话非常符合郁闷导致上火的原理。 

  一旦身体的生命力被压抑,然后反弹,就会表现为过于旺盛,就呈现一种上火状态。这种情况在内向的人、不善表达的人,或者"人老心不老"的人身上最容易出现。 

  小孩喜欢动,一天到晚在家里闷着也会闷出火来。有个小男孩特别好动,他也特别希望因为听话被老师表扬,得小红花。有一天早上他肚子疼,家长说那就别去幼儿园了。他却一定要去,他说:"我今天去肯定能得'小红花'了,因为我肚子疼,没劲折腾了,肯定能表现好……"也能想象现在的教育是怎么束缚孩子能量的。 

  有经验的家长也知道,爱折腾的孩子也容易上火,过一段就要上火一次,之前那几天特别亢奋,上蹿下跳,惹是生非,这时候吃点"王氏保赤丹",平和,能帮助消化,避免饮食积滞,避免因为积滞而上火,就能对要上的火釜底抽薪了。 

  或者让体质特壮的孩子经常吃点启脾丸,这个成药里面化食的成分很多,能助长脾气,减轻胃肠的淤滞,也是一种釜底抽薪和提前去火。 

  这是药物,还有很重要的心理治疗,其实就是把憋闷说出来,别憋着,心理学上叫倾吐,给火一个去处,说痛快了,火就没了,有时候比药还重要。 

  3.压抑之火:独身女人易闭经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饮食、情绪、房事、劳累等都能伤人,导致淤血内存,皮肤会像鳞甲一样粗糙,眼眶周围发黑。 

  《红楼梦》里的香菱被人贩子拐后,卖与薛蟠为妾。薛蟠外号"呆霸王",性情暴戾,爱寻花问柳,只把香菱当做泄欲工具和使唤丫头。薛蟠的正室金桂见香菱花容月貌,就要置之死地而后快。她让薛蟠勾引自己的丫鬟宝蟾,故意叫香菱撞见。后来又自做纸人嫁祸香菱。薛蟠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打起来……总之,受尽凌辱,最后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消瘦,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旧小说中婚姻不幸或终身未嫁的女人,最容易得的病就是"干血之症",俗称"干血痨",也就是现在医学说的"闭经"--本来正常的月经突然不来了,一停好几个月甚至几年。 

  终身未婚或者婚姻不幸的女性容易得"干血痨",是因为她们始终处于性压抑中,欲望无法实现,正常的生命之火没有发散的地方,郁住了,就开始内耗,变得黑瘦、皮肤粗糙、脸色发暗。身体里有淤血的人最终都是这种样子。 

  女人身体的脂肪少到一定程度,如小于体重的10%,又会反过来影响月经,甚至导致丧失来月经的能力。所以,女人要有女人味儿,要适度丰满,至少保证月经的正常来潮。 

  女性到了青春期后,由下丘脑分泌激素,控制腺垂体,腺垂体再分泌激素,刺激卵巢,卵巢再分泌激素作用在子宫内膜,由此产生月经。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这四个环节必须保持畅通,才能使月经按时来。 

  引起闭经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情绪,而由于疾病、流产的后遗症引起的较少。精神刺激作用在大脑皮层的,大脑皮层紧接着就会影响到下丘脑,这个决定月经的内分泌轴--从最开始就不顺畅了,结果导致闭经。 

  闭经是功能性的,最初不是子宫内膜出问题,是不听指令暂时"消极怠工"了。而器官功能都是用进废退的,长时间不来月经,子宫就会萎缩,乃至彻底失去生育功能。 

  由情绪导致的闭经是功能性疾病,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器质性疾病。一般来说,器质性的比功能性的难治,因为结构发生变化了。比如肿瘤,有个异物长在那儿,不是简单吃药能化掉的,那就是真的有病了。 

  发不出去的郁火使女人阴伤、消瘦、闭经,消瘦又反过来影响到月经,这就成了恶性循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解郁很重要。朱丹溪除了发明"相火"理论,对心理治疗也很在行。他创制了一个至今仍在用的药物,叫"越鞠丸",就是为那些郁闷不舒的女人定制的。现在药店里卖的是它的变方,叫"越鞠保和丸"。朱丹溪知道"一有佛郁,诸病生焉"。就是说,只要是郁闷就要化火,就要生病,"郁火病"这个式子是成立的。 

  在"越鞠丸"方子下面,朱丹溪记载了治疗过的4个病例,她们的病全和感情有关系。其中一个是"许婚后夫经商二年不归","因而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床里坐……"这个描述极具画面感,一副自闭的怨妇形象。怨妇所愿未遂,郁闷化火了,朱丹溪的诊断是"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怎么把脾气的结打开呢?朱丹溪决定"以怒气冲之"。 

  中医将喜、怒、思、忧、恐五种情绪叫做五志,分属心、肝、脾、肺、肾五脏。怒是属于肝的;思,也就是郁闷,是属于脾的。肝能克制脾,生气的时候,肝的木气骤然生发,一下子就冲开了郁结的脾气。 

  朱丹溪亲自出马,恶语相加,那怨妇被气哭了。朱丹溪让她哭了两个时辰,才让其父母去安慰她,然后吃了一副药就有了胃口。 

  这种情绪治病法我们现在也用,让人尽情宣泄,给郁闷一个出口,在恶语中不乏怒其不争的责备,指点新的希望,郁闷的心绪因此可解。当然,配吃越鞠保和丸或者加味逍遥丸效果会更好,心理、生理都兼顾到了。 

  像这种很容易抑郁憋闷上火的人,别人喝茶,她可以用玫瑰花泡水,现在茶馆里的花草茶就有这种,能帮助她疏散一下淤滞的气机。 

  4.惊恐之火:突然丧子导致"肝肠寸断" 

  《素问》:"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很多疾病都生于情绪不舒。恼怒时气要冲上,过喜时气会消缓,悲哀时气会耗散,惊恐时气会纷乱,思虑时气会郁结。 

  我有个朋友肝脏上有问题,医生怀疑是肝癌,而最后的诊断要等第二天的CT检查。这种"缓期执行"式的等待让他的家人备受煎熬,那一夜全家都失眠了……第二天,他们等在检查室外战战兢兢听候命运安排,一分钟就像一年。没想到,结果居然没发现癌症问题,是慢性的肝纤维化。大家喜出望外,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时他的爱人和妹妹都发现自己的嘴唇长了疱疹,以为是住的地方有什么病毒把大家都传染了。医生听了情况,一句话就让众人释然:精神紧张诱发了单纯疱疹。实际就是被惊恐和担忧吓出来的"火"。 

  1976年唐山地震时北京受影响,大家深夜躲在外边。我家附近有几个十来岁的孩子,已经懂事了,吓坏了。家长怕他们着凉,让他们披着衣被。那几个孩子像被传染了一样,第二天开始发烧,单纯地发烧,不咳嗽,嗓子也不疼。地震使交通中断,医院关门,家长没处带他们看病,很是担心。谁知第二天,随着人们的惊慌逐渐安定,几个孩子的烧也先后退了……事后回想,反应过来,他们的发烧是被惊吓出的火,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身体对突然的外来刺激产生的应激状态,随着心绪的平息应激状态会消失,烧也就慢慢退了。 

  《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小节……这里不排除有文学色彩的加工,但突如其来的情感刺激确实可以引起消化道的应激性溃疡,现在临床并不少见,这种"寸断"的肠子就是消化道溃疡的极端状况。 

  中医认为人有七种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异常的情绪表现,都可能因为不畅而化火。与饮食、穿衣不当造成的上火相比,突变的情绪引起的上火,即想出来的上火,占现代人上火原因的更大比例。 

  惊恐引起的火,可以用朱砂安神丸做基础,因为里面有重镇的药物朱砂,可以把因为惊吓而浮越的心神按下去。 

  如果发现这个受惊之后的人舌头很红,特别是舌尖部分,那就是心火旺了,情况严重的,比如有心烦、坐立不安、失眠,可以吃牛黄清心。 

  如果受惊后没这么严重,可以用莲子心每次放10枚左右,微苦,是入心经、去心火的便方。 

  除了清心的中成药、莲子心泡茶,按摩心包经的劳宫穴(握拳时,中指尖下正对的掌心部位)、心经的少府穴(握拳是,小指正对的掌心位置),心包经的大陵、心经的神门也可以泄心火。 

  过去的口号是提倡"人老心不老",那是为了鼓励人们积极生活。现在有环境雌激素乃至其他生理的、心理的诱惑存在,这个口号要改改了,不值得提倡,至少要改成"人有多老,心有多老"--身心这样匹配着,才能避免上火。 

  雌激素可以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往好了说,含有雌激素的化妆品可以透过皮肤被吸收入体内,使人皮肤细嫩,状态年轻;往坏了说,雌激素也会导致各种妇科癌症。 

  妇科医生为何不用美容院的化妆品 

  日本人曾用蜂王浆给更年期的女性做治疗,涂在大腿内侧,结果发现她们的更年期症状如红热、出汗等明显好转,皮肤变得细腻了。 

  北京第四制药厂原来专门是生产"北京蜂王浆"的,专门有人调配蜂王浆。后来发现,经常调配蜂王浆的人的手都非常细腻白嫩,即便是男性,年纪不小了,也是如此。这是蜂王浆中的雌激素作用。从幼虫期开始,蜂王就开始吃蜂王浆,寿命可达五六年之久,而工蜂则只能活50天左右。蜂王成年后天天产卵,每天产卵的总重甚至超出自身体重……这一切都是由蜂王浆中极丰富的营养保证的,合理服用蜂王浆可以增加人体抵抗力,很多癌症病人没有药物治疗,只是吃王浆,体质明显改善,寿命也延长了。 

  雌激素可以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往好了说,含有雌激素的化妆品可以透过皮肤被吸收入体内,使人皮肤细嫩,状态年轻;往坏了说,由雌激素也会导致各种妇科癌症。 

  雌激素对女性而言是一种生机,能使女人味浓郁、青春期明显延长。但如果来得不是时候,过早或过晚,或过多,就成了女性消受不起的火。对女童来说,处于发育期,这种火会导致性成熟,类似把花催开的硫黄作用。儿童医院有"少女妇科",原来二十几岁的女性才发生的问题,现在出现在十几岁的小姑娘身上了,她们一般会被诊断为"阴虚火旺",要用凉药、去火药治疗,即用专门入肾经的黄柏、知母,按捺住提前到来的生机。 

  对中老年妇女来说,发育期已过,雌激素的生机被囿在身体当中,无用武之地,又排不出去,就出现中医说的"肝郁"状态,逐渐因为肝郁而生火,乳腺增生、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就是雌激素导致上火的结果。这些疾病发病率的提高和"环境雌激素"的发现几乎是同步的。显然,能使女人青春常在的雌激素是个诱人而危险的东西。 

  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内分泌治疗很重要,要以此来控制病人的雌激素水平,才能保证不复发。医生们发现,凡是乳腺癌手术、放化疗之后,病人有明显"肝郁"的,复发的机会就比其他人要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白文佩,专门治疗更年期内分泌失调,对合理使用雌激素很有研究。一些美容院老板知道她的名声,想方设法打听哪儿能弄到雌激素,是想偷偷添在化妆品里,带来使皮肤细腻、润泽、有弹性等显著效果,拉住顾客。了解内情的医生从来不买美容院的化妆品,因为难以判断那些迅速见效的化妆品是不是借助后患无穷的雌激素在起作用。 

  让男人变性、女人生癌的环境雌激素 

  北京儿童医院在十几年前率先成立"少女妇科"门诊,应对性早熟的女孩子。人们之前把少女早熟归结为吃得太好。但很快问题就提出来了:同样的饮食条件下,为什么女孩早熟的多,男孩早熟的少?肯定有个能影响女孩的特有因素。人们同时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现在的女性远比她们的母亲、奶奶在同样年龄时显得年轻,40岁上下的人皮肤仍有弹性,显得水灵灵的。这自然也是雌激素的"功劳"。 

  雌激素除了维持女性的生殖功能,还对皮肤还有特殊的优待作用,可以保水,使皮肤中的水分不易失去。所以,只要女性雌激素没减少,皮肤就不会因为缺水而失去弹性,也就没有皱纹。 

  与此同时,男性也是阴柔之风盛行,不时有长得细皮嫩肉的玉面小生冒出来,成为众人拥趸的偶像。如曾经引领韩流风、以温文尔雅的形象迷倒大批师奶的韩国男星裴勇俊,后来变得女气十足,长发披肩,仪态娇媚,而且皮肤居然比女人的还要好! 

  1992年,丹麦科学家发表了《过去50年人类精液质量下降的证据》的论文,称过去半个世纪中男性精子数减少了一半。 

  这个雌性化趋势不只人类,在动物身上发现得更早。1980年美国人将大量杀虫剂倒入佛罗里达州的一个湖中,5年后发现,存活的雄鳄阴茎长度只有正常的3/4,其体内睾丸酮含量显著下降。 

  所有这些引出了一个概念--"环境雌激素"。 

  环境雌激素是指身体以外的有雌激素作用的物质,比如杀虫剂、洗涤剂的降解产物,以及避孕药和更年期激素替代疗法时使用的雌激素,流失到环境中就成了环境雌激素,这是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的又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使人类面临着集体变性或者说"雄风日下"的危机。 

  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雌激素,"润物细无声",悄悄通过人体的皮肤被吸收进去,这种大环境就使得现在女性比她们的前辈显得年轻,不光是身体年轻,而且心也年轻。 

  对城市人群抑郁状态的调查发现:55岁以上女性抑郁状态的占17.4%,而男性只有9.6%。 

  55岁的女性差不多是刚过更年期,按正常情况,她们体内雌激素已降到很低,但因为有环境雌激素的渗入,她们容易"人老心不老",又因退出了社会主流,活力无从发泄,自然就郁出了火。 

  过去的口号是提倡"人老心不老",那是为了鼓励人们积极生活。现在有环境雌激素乃至其他生理的、心理的诱惑存在,这个口号要改改了,不值得提倡,至少要改成"人有多老,心有多老"--身心这样匹配着,才能避免上火。 

   2.穿得厚了:"童子不衣裘帛"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童子不衣裘帛,前哲格言具在人耳,裳下体之服,帛温软甚于布也。" 

  小孩子不要穿皮毛和丝棉质地的衣服,因为它们比一般棉布的保温效果要好,穿了会生热。 

  孩子,特别是小男孩,很容易上火,一般早上起床时眼睛被眼屎糊住了,要用温水敷才能软化下来,老年人一看就知道晚上被子太厚,盖多了,上火了,而且一般是肺火,因为中医说的肺和皮肤有直接关系,所谓"肺开窍于皮毛",皮毛散热不畅,火就郁在了肺里,所以这种眼屎多的孩子适合喝点冰糖梨水,别等肺火大了肇事。 

  "童子不衣裘帛"中的裘、帛就是皮的或丝棉物,这两种材料保温效果好,易使孩子身体燥热上火,耗损阴气。外国孩子喜欢光脚,这在中国很难被接受。有个中国女孩嫁了外国人,生了孩子后带回中国养,外国女婿每天都要为给孩子光脚的问题和丈母娘争执。丈母娘肯定是主张穿袜子的,她生孩子的那个时代,捂得严严地坐月子是铁律--也可以理解,那时候人们吃得差,肉吃得少,体内没火力,分娩时失血使铁流失了,火力更显得不足,不捂就要着凉。越是不发达地区,坐月子的习俗越严格。山西有个地方,产妇坐月子要喝一个月的小米粥,虚得连耳朵眼都要用棉花塞上。这个"中外合资"的孩子在他外国父亲的坚持下一直光脚长大,也始终没有外婆所担心的那样生病,无形中执行了一次"童子不衣裘帛"的医嘱。 

  对于成人的穿衣养生,其实也讲究一个"冻"字,有时间性,是"春捂秋冻"。从立秋开始,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收了,一过立冬,气血都储存到里面去了,这时候要求冻,是为了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心俱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