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为什么不自己干这个社会谋士几乎没有?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后来晋国一分为韩、赵、魏三个国家,进入战国混战时代,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历史上将这七个国家称之为战国七雄。除了这七个强国之外,还有中山国、越国、鲁国等一些实力较弱小的国家其他一些弱小国家,则相继被大国吞并。到了战国中期,巴国、蜀国、义渠都为秦所灭。整个战国时期,诸侯国越来越少,但一些诸侯国君纷纷称王而不再以侯自居,如魏惠王,秦惠文王,齐威王等。

当时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变,铁器的运用以及牛耕技术的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革,井田制瓦解,符合时代发展的土地私有制诞生,因此,列国纷纷推行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思想文化也得到较大的发展,诸子百家学说诞生,各学派纷纷向各国国君推行自己的主张,但战国时期只有法家学派的主张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周天子的地位进一步衰落,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到秦昭襄王时期,秦军灭了东周,长达800年的周王朝由此覆灭。

秦孝公时期,秦国经历商鞅,国力日渐强盛,兵锋直指山东六国。变法大成的秦国,不仅从魏国手里收复了河西之地,还占领了大片河东土地,扫清了秦军东出的障碍,再加上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秦军进可抗击六国图大业,退可据守函谷关以窥天下。历经秦国六代国君的打拼,秦国积蓄了雄厚的实力,到秦王嬴政继位后,为实现统一大业而倾全国之力,历经十年,六国统一。

纵观整个战国历史,实力最为弱小的也就只有韩国了,因此,在统一六国战争中韩国最先被灭。燕国在战国后期还曾鼎盛一时,在燕国名将乐毅的率领下,五国联军一度攻下齐国七十二座城,险些灭了齐国这一老牌东方大国。魏、楚、赵、齐四国都曾是名震一时的强国,巅峰时期这四个国家都有与秦国一较高低的国力。

战国初期,在魏文侯的统治下,魏国进行了李俚变法,实力大增,后来又魏文侯又重用吴起,推行一系列军事改革,并组建了魏武卒。魏国国力进一步强盛,武卒实力强盛,各国甚为忌惮,因此,魏军南征北战几乎无一败绩。到魏武侯继位之时,魏国国力仍在上升阶段,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国霸主。到魏惠王继位之时,面临一片大好局势,魏惠王将国都迁到了东境的大梁,魏国实力达到了巅峰时期。但魏国位于六国的中心区域,与列国相邻,饱受战乱,最终深陷战争泥潭,国力日渐衰落。后来两次遭受齐国的重创,魏国军事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再也无力争雄,且魏国位于四战之地,须提防周边国家,也就无法集中精力养精蓄锐。

齐国为春秋时期的首任霸主,数百年来国力依然强盛。后来的田氏齐国仍然是东方大国,先后吞并了鲁国、宋国等周边国家,不仅有着广阔的疆域,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原地区,战乱较少。

齐威王时期,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齐国实力迅速增长,对魏军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将最为辉煌时期的魏国拉下霸主之位。不仅如此,齐国还一度干预燕国朝政,并出兵侵占了大片燕国土地。但战国后期,齐国擅自出兵灭了宋国,招致其他国家的愤怒,最终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最后只剩下两座城,险些被灭国。即便后来齐国复国成功,但再也无力出兵复仇。

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最为辽阔,根据史料记载,楚地方圆五千里,人口规模也远远大于其他国家。楚国与中原接壤,为南方大国,物产之丰富另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后来楚国还灭了越国,实力进一步膨胀。但楚国朝野黑暗,楚王受奸臣蛊惑,以至于国都被秦军攻破。楚国有着极其优越的条件,但楚王大多昏庸,奸臣当道,最终楚国日渐没落。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军事方面。赵国先后吞并了中山国、代国,并从草原部落中侵占大片土地,后来赵国成了唯一一个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赵军在李牧的率领下,不仅给匈奴造成了沉重打击,还曾一度挫败秦军。但后来赵王弃用廉颇,逼死李牧,为赵军的败落埋下隐患。长平之战赵国损兵45万,国内已无多少精壮青年可用。赵国是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但长平之战后希望破灭。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谋士为什么不自己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