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分享下陈荣、高松主编的《大学无机化学学学科前沿与展望》的电子版书籍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代码)

授予硕士学位门类(代码)

填表日期:20156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学科,在整个自然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认知物质世界的不断深入,化学研究已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高科技的强大支柱。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性质和应用的科学,它是化学科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学科。无机化学从分子、团簇、纳米、介观、体相等多层次、多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物质的反应与组装,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功能。无机化学学科在自身发展中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了以传统基础学科为依托、面向材料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态势。无机化学学科目前已形成了配位化学及分子材料和器件、固体化学及功能材料、生物无机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团簇化学、无机纳米材料及器件、稀土化学及功能材料、核化学和放射化学、物理无机化学等分支学科。随着学科的发展,无机化学与物理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将更加活跃,从而将形成更多的重要交叉学科分支。我校无机化学学科是广西区级重点学科,是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主要支撑学科之一;是区内领先、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分析化学、天然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元素与金属有机化学这几个分支。目前,有机化学正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它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广泛应用于医药、材料、日化等多个领域中,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专业于1986年被审批通过具有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广西第一个化学硕士点。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逐渐成为立足于广西天然资源,以有机化学化工及其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主攻方向的研发基地和培养有机化学高层次应用人才的中心,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分析化学是研究和获取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及其他多种信息的科学。分析化学被誉为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人类深入认识物质世界的眼睛。由于生物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以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新材料科学等的发展,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现代分析化学与化学化工各二级学科、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既交叉融合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众多学科分支高度交叉融合的分析科学体系,涉及到色谱学、电化学、光谱分析、波谱分析、化学分析、热分析、放射分析、生化分析及传感器、联用技术、样品分离富集方法、化学计量学和表面、微区、形态分析等各有特色的分支学科。现代分析化学围绕以下方面提供物质更全面的信息:从常量到微量及微粒分析、从组成到结构形态分析、从总体到微区表面分析及逐层分析、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分析、从静态到快速反应追踪分析、从破坏试样到无损分析、从离线(离体)到在线(在体)分析等。现代分析化学不仅给各个科学领域和生产部门提供新的检测方法,直接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及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医疗卫生及环境保护)服务,而且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创造,人类生存(如环境生态)和政策决策(如资源、能源开发)等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物理化学是物理与化学间的交叉学科,是以物理学的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化学体系的性质和行为,发现并建立化学体系中特殊规律的学科。物理化学对于深入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科研和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学科涉及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和表面物理化学以及计算量子化学等众多研究领域。目前,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广为应用,不仅渗透到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而且在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等各领域均发挥重要作用。我校物理化学学科为广西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在发展中注重与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并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了纳米材料电化学、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应用量子化学和药物物理化学等特色研究方向,为本学科高层次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是以分子材料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通过新型聚合方法、化学与物理改性以及复合技术等手段,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高分子,如具有光、电、磁等性能复合材料,新型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等。通过各种手段表征其结构,并采用模拟等方法揭示其结构与性能的联系,为新材料的制备提供指导。涉及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等研究领域。今天,高分子材料已经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也对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等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化学一级学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势重点学科;学科拥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22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人,占专任教师的76.9%。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9人。有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7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广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人选3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5人,广西八桂学者”2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广西八桂名师”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研究生教育要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或独立从事实际的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具备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文献阅读、学术交流能力,初步具备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广泛掌握与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献和资料,能够提出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的能力;能够不断拓宽或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并具有应用开发的能力。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生物无机化学与药物无机化学方向

血清白蛋白、人工合成酶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研究生物大分子与无机小分子、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生物学效应、设计合成人工蛋白酶,研究其催化活性;基于天然活性配体及其类似物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药理活性研究,特别是金属靶向药物的研究。在分子、细胞、动物水平开展金属药物的药理、毒理研究,为寻找新的金属药物先导化合物奠定基础。

功能配合物与分子固体新材料

开展羰基、茂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配位聚合物,系列新型含NPO的手性或不对称桥联配体调控的超分子配合物体系的组装及功能研究。研究基于喹碘仿、喹诺酮、磺胺类等抗菌药物金属配合物的活性增效与结构修饰的关联效应,探索它们与DNA的作用机制,为研究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提供基础依据;磁性/微孔配()合物等分子基固体新材料的设计、定向构筑、晶态-固态转换及其物化性能的效应关系研究。

梁福沛(博导)陈自卢(博导)王修建(博导)蒋毅民

配位化学、无机合成化学

开展对活性天然化合物、手性药物的合成、结构修饰以及催化有机合成、绿色有机合成等方法进行研究

苏桂发(博导)、潘英明、潘成学、倪青玲、吴娜、莫冬亮

主要对广西主产道地药材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等研究

王恒山(博导)、杨瑞云、尹文清

以天然或合成的活性化合物为探针,通过光谱、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其与各种酶、DNA等生物靶标的相互作用,进而对其药理活性进行研究。

色谱及电泳与光谱技术的联用分析

邓必阳(博导)、赵书林(博导)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现代光谱分析

微纳分离及色谱分析技术

毛细管电泳及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

赵书林(博导)、叶芳贵、卢昕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现代分离科学

利用纳米材料及光谱技术用于生物医学分析

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的设计、组装和性能研究;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器件;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器件;节能材料

樊友军,赵彦春,黄有国,蔡丹丹

现代电化学;高等物理化学实验

无机光致发光材料,纳米材料形貌控制研究

跨膜蛋白肽段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机理、电极表面催化反应机理、配合物分子的电子结构及DNA损伤的计算量子化学研究。

研究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是热力学性质。为药物的研究、开发、释放、药代动力学、剂型设计、存储等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和理论指导。

开展缓释、控释靶向药物载体,细胞显像诊断,组织再生/修复可降解支架,干细胞治疗载体等生物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生物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

功能高分子与生物大分子

开展生物大分子和功能性仿生高分子的结构、组装、功能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功能高分子、生物大分子选读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包括休学时间)。

1.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方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鼓励和发挥硕士研究生本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或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的助教、助管,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助研工作。

3.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式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4.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注意因材施教。

5.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的安排,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开展相关的各种学习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第四学期初举行学位论文开题活动。在开题之前,硕士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撰写好开题报告。选题注重体现本学科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力求与国家、省(自治区)的重大研究项目挂钩,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接轨。开题后,硕士研究生要及时完成《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登记表》,并报研究生学院备案。

硕士研究生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及专业水平(包括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及科研能力)。经考核确认学习成绩良好以上(含良好),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较差及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的,考核小组要责成学科小组与导师制定改进措施;如认为其学习成绩太差及明显不能完成学位论文者,或因其它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考核小组可做出终止学习的结论,作肄业处理。

4.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列出时间、具体组织形式等)

硕士研究生在第五学期中(11月底)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采取导师组集体审核的方式进行,硕士研究生要向导师组书面汇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包括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情况、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写好的学位论文内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书面汇报时,硕士研究生要同时提供各种支撑材料,如已经完成了调查工作的调查问卷、观察与调查记录、文献材料与研读笔记等。

5.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硕士研究生在第六学期完成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其中,3月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的审核(预答辩)工作,4月完成学位论文送审、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等工作,5月底6月初完成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硕士研究生修完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符合要求的课程成绩,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达到本学科规定的科研要求,才具有毕业资格;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要求,外语成绩达到申请学位的要求,学位论文通过送审,才具有申请学位的条件。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硕士研究生课程共分为6类:(1)公共必修课;(2)公共选修课;(3)专业基础课(必修);(4)专业方向课(必修);(5)专业选修课,(6)补修课。

1)公共必修课(7学分):共4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类)或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类),18学时,1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采取讲授和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

外国语课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外国语课实行免修制,符合我校外语免修条件的可申请免修。

  (2)专业基础课(9-12学分)

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要求选择3门以上(含3门)专业基础课作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学分不少于9学分。

(3)专业方向课(6-10学分,必修):

      各学院根据本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学科特点开设课程。硕士研究生要选择3门以上(含3门)专业方向课作为必修课程。

4)公共选修课(2学分,必选):包括人文素养、就业指导选修课程两门。由研究生学院负责组织开设。

5)专业选修课(4学分):

不少于2门,每门课2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少于4学分。专业选修课由各学院根据本学科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开设的课程。硕士研究生至少要选择1门作为必修。选修课最低开班人数不低于10人。硕士研究生也可以选择一级学科下其他研究方向的专业方向课作为专业选修课程,每门课程计3学分。

(6)学术活动为1学分,实践环节为2学分。

    3.补修课:跨专业生源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具体课程设置、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学院确定。

学术活动记1学分。硕士研究生必须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没有学术活动学分的研究生,不能毕业。学术活动包括听取学术报告、阅读教育文献、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等。作为学术活动考核的依据,学生必须上交如下材料:(114学期,学生平均每学期至少要听5场次学术报告并上交学术报告登记表,到第4学期末上交20场次学术报告登记表;(2)学生要以学院赠阅的文献学习材料为主要依据,每学期上交1篇文献学习报告,到第4学期末共上交4篇文献学习报告。研究生办公室在第5学期组织导师对研究生上交的材料进行评定,材料完整并符合要求的,给予1学分;材料不完整或不符合要求的,必须在第56学期补足;否则不给予学分。

实践活动是锻炼研究生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要积极参加教育类实践活动。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包括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其中,专业实践计2学分,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科研活动是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科学研究活动,在毕业时要求发表1篇以上SCI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一篇论文只能用于一位研究生)才能参加答辩,未达到此要求的研究生实行毕业论文盲审政策,通过后才能参加论文答辩(具体要求参见学院文件)。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研究生要按时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活动,完成《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登记表》并报研究生学院备案。研究生要按照选题设计方案,及时开展研究工作,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工作严格按照《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中的组织程序进行。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无机化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包括必修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无机化学前沿及文献选读

无机材料化学  曾明华

任选两门,可以用其他专业方向课程替代。但每门专业方向课替代选修课,折合3学分。10人以上选修该门课程才开设。

高等无机化学实验  各导师

考核结果为合格/不合格

有机化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包括必修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有机合成化学  蒋邦平

有机化学前沿及文献选读

任选两门,可以用其他专业方向课程替代。但每门专业方向课替代选修课,折合3学分。10人以上选修该门课程才开设。

元素与金属有机化学(停开)

考核结果为合格/不合格

分析化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包括必修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选两门,可以用其他专业方向课程替代。但每门专业方向课替代选修课,折合3学分。10人以上选修该门课程才开设。

考核结果为合格/不合格

物理化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包括必修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物理化学前沿及文献选读

任选两门,可以用其他专业方向课程替代。但每门专业方向课替代选修课,折合3学分。10人以上选修该门课程才开设。

化学反应机理导论(停开)

考核结果为合格/不合格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包括必修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高分子化学  纪仕辰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  纪仕辰

生物大分子  沈星灿

超分子化学  蒋邦平

任选两门,可以用其他专业方向课程替代。但每门专业方向课替代选修课,折合3学分。10人以上选修该门课程才开设。

高分子科学研究前沿及文献选读  纪仕辰

高分子结构与表征  蒋邦平

高分子化学实验(停开) 蒋邦平

考核结果为合格/不合格

化学专业/化工硕士研究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课题研究进行选题打下基础。

生物无机化学热点领域最新进展

功能配合物热点领域最新进展

有机合成新方法最新进展

天然药物热点领域最新进展

物理化学热点领域最新进展

现代分析化学热点领域最新进展

课程负责人:张中教授、张亮亮副教授

开课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

熟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及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无机、有机及高分子材料常用的表征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能熟练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电子能谱分析、磁测量分析、波谱分析、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培养研究生正确选用表征技术开展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科学研究能力。

1. 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原理及应用;单晶制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原理及应用。

2. 电子显微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分析

3. 电子能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谱分析;俄歇电子谱分析。

5. 波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旋光光谱分析;圆二色谱分析

6. 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原子光谱

7. 色谱分析:液相色谱;气相色谱

掌握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的基本原理、样品制备要求、使用领域;掌握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样品制备方法;掌握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并可以熟练解谱;掌握荧光分析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色谱分析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及使用特点。了解X射线波谱仪和能谱仪;了解磁测量系统的使用特点;了解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光谱;了解旋光光谱;了解圆二色谱的基本原理及使用领域。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及资料 

[1]  常铁军,刘喜军. 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出版社, 2010.

[2]  张霞. 新材料表征技术.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  朱永法. 材料分析化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研究生(无机化学)专业课程简介

课程类别: 专业方向课

开课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无机化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本课程将进一步深入学习无机化学高层次理论知识(立体化学、配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反应机理与动力学等)及各种理论在无机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无机化学的理论水平,同时让学生了解无机化学的一些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成就,了解当今无机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培养学生自我获取、自我更新无机化学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预修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

第一章:对称性和群论 12学时 一、对称操作
二、群论基本概念
三、分子的点群 四、群的表示和特征标 五、波函数和对称性

第二章:无机立体化学 8学时
三、价键方法 四、角重叠模型 五、振动光谱测定无机分子的结构 六、分子的流变性

第三章:配体场理论和无机物的光谱、磁性 12学时 一、配体场理论
二、d-d光谱
三、电荷迁移光谱 四、镧系和锕系元素的电子光谱 五、混价光谱 六、无机化合物的磁性

第四章:新型无机化合物 4学时
   
一、硼烷和碳硼烷 二、多面体骨架电子对理论 三、过渡金属碳硼烷

第五章:无机反应机理 4学时 一、无机反应机理基本概念
二、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三、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四、电子转移反应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闭卷考试与课程论文相结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陈慧兰等编,《理论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项斯芬编著,《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朱文祥等编,《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1993

5.唐宗薰,《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高松,陈志达,黎乐民, 《分子对称性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开课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配位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熟练查阅相关配位化学书籍和科研文献的能力,较全面了解当前配位化学领域科研状况,为解决相关科研中的困难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所讲授的有关配位化学的成键理论以及配合物的电子结构知识,合成知识和相关的结构研究方法,并能正确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修完基础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中级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等本科生基础课程

第一章 配位化学的基础知识(4学时)
配位化学发展简史、配合物的定义及有关术语;配合物的类型;配合物的命名;配合物的空间构型;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第二章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6学时)
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晶体场理论的要点、d轨道在晶体场中的分裂、影响分裂能的因素及光谱化学序列、电子成对能与配合物自旋状态、晶体场稳定化能与配合物稳定性、姜-泰勒效应、过渡金属离子的离子半径、单电子配合物的可见光谱;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基本要点、分子轨道理论的处理步骤、正八面体配合物中的s成键分子轨道和p键分子轨道。 第三章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结构(4学时)
光谱项:dn组态的基态光谱项、谱项能量的参数表达式;自由离子谱项在配体场中的分裂:弱场方法、强场方法、严格处理方法、谱项能级图。 第四章 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磁学性质简介(6学时)
电子光谱:配合物电子光谱的类型、d-d光谱的强度和宽度、配合物电子光谱、光谱的解析、电子云伸展序列、电荷转移光谱;磁学性质:物质的磁性、磁化率和有效磁矩、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有效磁矩的计算、有效磁矩与电子结构、配合物轨道磁矩的贡献、旋轨偶合对配合物磁矩的贡献、由配合物的磁性推断其空间构型。 第五章 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与配位反应机理(6学时)
配合物热力学稳定性:金属离子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配体性质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配体的螯合效应,软硬酸碱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配合物动力学稳定性:活性与惰性配合物亲核取代反应的D/A机理;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取代反应的机理、反位影响和反位效应;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中心离子对八面体配合物取代反应的影响。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内外层机理、双电子转移反应。 第六章 配合物的制备与结构研究法(10)学时)
配合物的制备:利用配体取代反应合成配合物、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配合物、自组装法制备配合物、模板效应和大环配体的合成;配合物的表征:单晶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磁性。
第七章 配位化学最新研究进展简介(4学时)

选取最新高水平论文,介绍配位化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 章慧等编著
2
.《配位化学》>(戴安邦等,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游效曾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
4
.《现代配位化学》徐志固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5
.《配位化学》罗勤慧等

6
.《配位化学研究方法》金斗满、朱文祥编注,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7
.《配位化学进展》游效曾、孟庆金、韩万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8
.《配位化学》孙为银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

课程类别: 专业方向课

开课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生物无机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应用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元素,尤其是金属元素在生命体系中的分布、化学反应、代谢及其运动等规律,进而了解它们的结构、性质及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边缘性学科的兴趣和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修完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等本科生基础课程,修完高等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等研究生课程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一、 生物无机化学——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二、 生物无机化学在发展的研究课题 三、 生物体中的无机元素及生物功能

第二章 重要的生物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 3学时 一、氨基酸
二、蛋白质的分类及结构 三、氨基酸、肽、蛋白质的金属配合物 四、核酸 五、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与核苷酸和核酸的相互作用
六、金属离子与酶的配合物

第三章 生物无机化学体系中的配位化学原理 3学时 一、晶体场理论及应用 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光谱 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磁性

第四章 氧载体 4学时
一、天然氧载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二、天然氧载体——蚯蚓血红蛋白
三、天然氧载体——血蓝蛋白 四、氧载体的模型化合物

第五章 生物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金属蛋白和金属酶 4学时 一、生物体的氧化还原反应 二、血红素蛋白 三、铁蛋白与铁传递蛋白 四、铁硫蛋白 五、铜蛋白
六、维生素B12B12辅酶 七、钼酶 八、催化水解反应的金属酶

第六章 固氮作用及其化学模拟 4学时 一、固氮酶
二、双氮过渡金属配合物 三、固氮酶模拟 四、氮循环的生物无机化学 第七章 光合作用及其化学模拟 4学时 一、光合作用的生物无机化学 二、叶绿素a的结构与功能
三、氢酶 四、光合作用的化学模拟

第八章 生物矿化 3学时 一、生物中的矿物
二、生物矿化中的结晶原理 三、有机基质调控生物矿化 四、生物矿化的细胞调控

第九章 生物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及其跨膜运送 3学时
一、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与功能 二、生物膜 三、离子通过膜的运送 四、天然离子载体
五、合成离子载体 六、钙结合蛋白

第十章 环境生物无机化学 3学时 一、生物体与环境
二、生物体内微量的代谢 三、微量元素的体内平衡与金属中毒 四、金属硫蛋白 五、工业污染金属元素

第十一章 近代结构分析方法在生物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3学时 一、电子吸收光谱法 二、红外与拉曼光谱 三、荧光光谱 四、旋光色散与圆二色法 五、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谱法
六、铁蛋白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七、X-射线测定蛋白质晶体结构 八、电化学方法

第十二章 生物无机化学发展前沿 3学时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类别: 专业方向课

开课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本课程是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课程内容主要各种无机物现代合成方法及其原理,如高温合成、高压合成、无氧无湿合成、低温合成、电化学合成、水热合成、等离子体合成等。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合成的各种主要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具备初步的无机合成设计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无机合成化学的一些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成就,了解当今无机合成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重点培养学生了解现代无机合成的基础、原理和合成技术,培养从常规经典合成进入到利用大量特种实验技术与方法下的合成新型无机化合物的能力,为研究特定结构和性能无机材料的定向设计合成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其对应实验课程

第一章:绪论 10 学时 一、合成化学与反应规律问题;
二、合成中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问题;
三、无机合成中的分离问题; 四、无机合成中的结构鉴定和分析问题。

第二章:无机合成基础 3学时
   
一、气体的制备与纯化; 二、溶剂的选择和提纯; 三、常规分离技术简介

第三章:无机合成基本技术 14学时 一、高温合成
二、低热固相合成
三、低温合成和分离(含真空技术) 四、水热与溶剂热合成
五、高压合成
六、电解合成 七、微波合成 八、单晶生长。

第四章:各类无机物的合成 9 学时 一、配位化合物的合成
二、簇合物的合成
三、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四、超导材料的制备
五、纳米粒子与材料的制备。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闭卷考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1.徐如人,庞文琴,《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徐如人,陈小明等编著,《无机合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朱文祥等编,《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1993
4
.唐宗薰,《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高松,陈志达,黎乐民, 《分子对称性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开课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有机合成化学是有机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课程之一,是从事有机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的基础。本课程注重有机合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及化合物合成路线的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理解,掌握各类有机物的制备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取代、缩合、消除、重排等各单元反应,掌握各种有机物的合成方法,学会复杂化合物合成路线涉及的步骤、方法及多种技巧,熟悉不对称合成涉及的基本方法,了解一些天然产物的合成方法及一些新型的合成技术。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已修完《基础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章节内容:

第一章  绪论 要求了解有机合成的概念、分类、特点与发展等;

第二章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要求掌握镁、锌、铜等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各种   基本反应;

第三章  碱催化缩合  要求掌握碱催化条件下与碳负离子相关的各种反应;

第四章  酸催化缩合  要求掌握酸催化下的各种缩合反应;

第五章  氧化反应 要求掌握有机物中各种氧化态的计算及各类氧化剂的特点、使用范围等;

第六章  还原反应 要求掌握各类常见的有机还原反应;

第七章  环化反应 要求掌握环化反应的概念、分类、典型的关环反应等;

第八章  硫、磷、硼等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要求掌握这三类化合物的性质与典型反应;

第九章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逆合成法介绍  本章是该课程的重点,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分子切割的原则及各类有机化合物切割的方法,具备有机物合成路线设计的能力;

第十章         不对称合成 要求掌握不对称合成的概念、分类、常见的符号等基础知识,了解一些常见的不对称合成反应、试剂、催化剂等;

第十一章 组合化学要求了解固相有机反应、自动化合成、一锅法合成等新近概念,了解组合化学的发展。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 F. A. Carey 著,王积涛译,高等有机化学, B. 反应与合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有机合成化学与路线设计》,赵国辉、席婵娟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陆国元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天然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课程之一,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课程包括天然有机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天然有机物主要类型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及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天然有机化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合成途径;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及其结构解析的方法;掌握各类天然产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检识方法;掌握单糖的立体结构特征,糖和苷的含义及分类,苷键裂解反应的种类及其应用;掌握苯丙素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其结构鉴定;掌握萜的定义,单萜、倍半萜、二萜的基本骨架类型及重要的药用化合物;掌握挥发油的定义、分布、组成和性质;掌握四环三萜、五环三萜和甾体皂苷元的重要骨架类型及药用化合物;掌握生物碱的定义,各类生物碱的生源关系、骨架类型及重要的药用化合物。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已修完《基础有机化学》课程。

第一章       总论 了解天然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掌握天然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了解天然药物的开发程序。

第二章       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结构研究掌握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的常用方法。

第三章       糖和及其甙类 掌握糖和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性质、苷键裂解的规律及波谱的基本知识。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波谱在测定结构中的应用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掌握萜类的定义、生源的异戊二烯定则、单萜和倍半萜及二萜的重要化合物及挥发油的有关知识。

第九章       甾体及其甙类 掌握强心苷的分类、理化性质、苷键裂解、显色反应及波谱特征和甾体皂苷的分类、理化性质及红外光谱特征。

第十章       生物碱 掌握生物碱的定义、分类、理化性质(溶解度、检识反应、碱性、C-N键的裂解反应)、提取分离方法和波谱鉴定。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天然药物化学》,姚新生主审(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天然产物化学》,徐任生主编, 科学出版社,1997

3、《中药化学》,肖崇厚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

开课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有机波谱学课程是有机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波谱分析的基本原理解析简单谱图,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本课程介绍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的基本原理,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特征谱图,并进一步对有机化合物谱图进行解析。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以讲授为主的教学环节与引导学生课后自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各种波谱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波谱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并掌握基本的波谱分析实验方法,具有独立做波谱分析实验的能力。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已修完《基础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程。

第一章前言 介绍波谱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四大谱在现代化学发展中的作用。讲解波谱分析的过程,描述谱图特征参数,四大波谱方法比较。

第二章紫外光谱 紫外光谱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及谱图解析。

第三章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及谱图解析。

第四章核磁共振氢谱 氢谱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位移特征及谱图解析。

第五章核磁共振碳谱 碳谱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位移特征及谱图解析。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波谱分析教程》(第二版),邓芹英、刘岚、邓慧敏编,科学出版社,2009.8

2、《有机波谱分析》,陈洁、宋启泽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开课学院:化学与药学学院

()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目标、任务

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是有机化学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旨在对已经掌握了基本有机化学知识的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知识扩充教育。同时培养学生有机化学专业领域科技英语的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论水平。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利用电子解释法解释和解析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酸碱理论,亲电试剂,亲核试剂,离去基团,溶剂理论等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掌握更多的有机反应以及其反应机理,达到能够运用有机反应机理知识自行设计和剖析新的化学反应的目的。

 ()预修课程与相关知识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已修完《基础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

本课程将进一步阐明现代有机化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有机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探讨重要有机反应机理的细节与规律,如反应途径、反应活性中间体与过渡态,各种能量关系、立体化学特征、环境和结构效应对反应的影响等,并结合经常性的文献阅读、参加有关学术讲座,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一些前沿与热点。

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机反应历程总论,有机反应中的活性中间体,有机反应动力学研究, 典型有机反应历程, 芳香性理论, 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 电子效应、空间效应与构象分析, 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微扰分子轨道理论, 共振论, 酸碱理论, 溶剂化理论, 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

 ()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

()教材与教学主要参考书目: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1.《化学反应机理导论》,魏运洋、李建编,科学出版社, 2004

2.《物理有机化学概要.习题及解答》,张自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高等有机化学》,王积涛,人民教育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无机化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