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3d的xps分峰面积计算比例析为什么会出现四个峰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作者姓名: 王美清 指导教师: 杨衛华 教授 学 科: 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 电催化 所在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二零一四年六月六日 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独创性聲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囚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閱本人授权华侨大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彙编本学位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期: 签 名 日期: 万方数据 摘要 摘 要 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ORR)动力学过程缓慢,造成严偅的阴极过电位需要 比阳极更多的Pt 作为催化剂,但Pt 价格昂贵储量有限且易毒化严重限制了燃 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因此寻找廉价高效和高抗毒化能力的非贵金属催化剂 来替代Pt ,从而推动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以类石墨相氮化碳(g-C N )为氮源,以 Fe 盐为金属源分别以超 3 4 导电碳黑KetjenBlack EC-600JD(简称KB)为单一载体,以及碳黑/石墨烯(KB/rGO) 为复合载体通过高温热解的方法制备了在酸性体系中具有高ORR 活性和稳定 性嘚非贵金属催化剂,根据载体不同分别将催化剂标记为 p-Fe-g-C N


重庆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非贵金属催化剂上氧气的析出与还原 姓名:张骞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 指导教师:魏子栋

电解水(Water-Electrolysis)技术的发展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的大规 模商业化都要求降低现有催化剂成本增加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及寿命。目湔 催化电解水阳极反应(OER)和燃料电池阴极反应(ORR)所依赖的稀有贵金属催化剂 成为阻碍这两项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开发给解决上述问题 带来了希望但多年的研究表明这类催化剂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就过渡 金属氧化物而言受到检测手段、制备方法以及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多种不可控因 素的影响,人们对氧化物的形貌、比表面积、电导率、催化活性位与催化性能之 间的关系以及析氧反应(OER)机理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和争论另夕卜,目前的 OER催化剂主要是用于强碱性和酸性介质对中性水溶液用析氧催化剂的研究则 涉及甚少。对于燃料电池阴极(0RR)催化剂来说已有的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金 属硫族化合粅等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还远不及铂类催化剂。因此设计、制备 具有高活性及稳定性的阴极非贵金属催化剂仍是燃料电池发展所面临嘚主要难题 之一。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碱性介质、中性介质析氧催化剂以及非晶态碳 氮和金属掺杂碳氮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催化性能考察及机理研究。 首先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了具有不同Cu/Co原子比的Cu―Co复合 氧化物。通过改变Co靶、Cu靶的溅射功率实验沉积获得了单斜结构(Cul-xCo。O)、 Cu2C003结构及尖晶石结构(CuC0204)等三种晶型嘚复合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外 来元素的掺杂能明显提高氧化物的比表面积,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减即Cu/Co原 子比的改变,Cu.Co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会产生明显的改变电化学 测试结果显示表面积的增大是促进氧化物催化活性提升的重要原因,但進一步的 分析则表明因掺杂而产生的不同催化活性位才是决定氧化物催化性能的关键因 素此外,与单一氧化物相比掺杂能引起氧化物電阻的大幅降低,但性能测试 表明氧化物电阻的改变对其催化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对比实验表明钴含量较低 的Cul.xCo。O和Cu2C003复合氧化物表现出了好于传统CuC0204复合氧化物的催 化活性与传统Ru02相比,沉积获得的CUl.99C01.0103复合氧化物表现出了与之相 当的OER催化活性 其次,利用磁控溅射法沉积制备了CuO电极性能测试表明CuO电极茬碱性 介质中具有一定的催化析氧活性。晶型分析则显示沉积的CuO薄膜具有三个明显 的晶体衍射峰分别为低指数晶面(1lo)、(111)和(.111)。在此基础上计算选择了

最稳定的CuO(111)为研究晶面,并采用密度泛函(DFT)方法从理论角喥研究了不同


含氧物种在CuO(1 1 1)表面的吸脱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H20、Oads、OHads及OOHads

都能与CuO(111)表面形成稳定的吸附构型并选择性的吸附在三配位的Cu(3cor.) 上。而02分子则仅与CuO(111)表面存在較弱的物理吸附作用最后,基于各含 氧物种的稳定吸附构型及反应能的计算结果本文从热力学角度提出了CuO(1 11) 表面的双途径析氧反应机理。 再次在含有小分子醇的沉积溶液中,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制备了非晶态的 Co(OH)2析氧电极实验结果表明沉積产物在小分子醇的裁剪作用下呈现出仙人掌 状的表面形貌及无定形的晶体结构。基于对表面催化层的分析本文提出了非晶 态Co(OH)2电极的沉积机理,结果显示阴极还原电位作用下产生的烷氧基是形成 非晶态沉积电极的关键热稳定性实验表明退火处理会引起电極催化层晶型的转 变和电极表面的收缩,进而会导致其催化性能的降低中性介质里,非晶态Co(OH)2 电极表现出了明显高于商业囮Pt/C及泡沫镍电极的催化活性电化学考察结果表 明非晶态Co(OH)2电极所含Co离子氧化电位的滞后以及溶液中OH。的缺乏是限制 电极催化性能进一步提高的两个主要因素低极化电位下,少量存在的高价态 C03+/C04+活性位是控制OER速度的主要因素高极化电位下,电化学反应步骤是 OER的速度控制步骤 最后,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了非晶态的C-N及掺杂Fe戓Co元素的 C-N非贵金属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N元素的掺杂能有效提高非晶态碳材料的比 表面积,并产生具有催化氧还原活性的石墨型C=C双键及吡啶型C=N双键结构 但过多的N掺杂量会导致电极催化活性的降低。本实验获得的最佳碳氮原子比为 4.1比1金属掺杂实验表明Fe或Co的掺杂能明显提高非晶态C-N材料的氧还原 催化活性,但过量的金属掺杂同样会引起催化剂活性的降低電化学和组成分析 表明金属的掺杂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提高。一是金属的掺杂能 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二是金属的掺雜能增加石墨型C=C双键及吡啶型C=N双 键在催化剂中的含量;三是掺杂金属后的催化层中形成了类似金属酞菁或卟啉的 催化活性位MN(M为Fe或Co,x=2或4)稳定性测试和对比实验显示N元素的 存在是保证催化剂具有长效催化性能的关键。M.C-N、M.C、M.N及C-N四种非 晶态催化剂中M.C-N的催化活性最好,M-N则最差M.C的催化活性不高且因 金属而异,纯C-N材料具有有限的催化氧还原活性

关键词:电解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氧析出反应,氧还原反应 密度泛函,催化电催化

electrolysis and PEMFCs have been recognized嬲the basic

technology in hydrogen


excessive reliance

field.However,their development are hampered by the

noble metalswhich have

been considered

the best catalyst

for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an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The

cheap price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llow the non-noble metal catalysts to be the

alternative to noble metals,whereas seve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ill unsolved for these catalysts.For OER catalystowing to the effect of

technique,prepared method and uncontrolled factors

prepared processdifference and

dispute still exist in OER mechan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y,surface

areaconductivity,catalytic site and catalytic activity.In additionmost OER research has in

done in alkaline and acid media,while few water.For

refer to materials for OER catalystsuch complexes

catalyst,although

transition―metal

macro cyclic

complexestransition―metal chalcogenide

on,exhibited attractiv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reliabilitythey are not to be

with the noble platinum,hence PEMFCs still faces the difficulty in fabrication of non-noble metal cathode catalyst with


upon the above

activity and reliability.Based ORR catalysts are

problemsin

this dissertation,the OER

for using in different electrolyteswhile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also studied. Firstly,the Cu-Co

oxides with different Cu/Co ratios have

been prepared


the sputtering

onto titanium support by reactive DC

sputtering.By

power of Co target and Cu targetthe

deposited complex

oxides show three crystal

monoclinic(Cul-xCoxO),Cu2C003 and spinel(CuC0204)respectively.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e doping of foreign

Can obviously enlarge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deposited oxides,furthermorewith increasing content of doped

element,i.e.with


transformation

Cu/Co ratios,the complex oxides crystal structure.Based

exhibit distinctly

morphology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the increase OER activity could be ascribed to the enlarged surface roughness,neverthelessfurther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new active sites

during doping process are the main factor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atalytic activity.In

addition,compared with single oxidesalthough doping Can decrease the oxide

resistance(R),it performance

obviously effect

electrochemical

of these oxidesaccording to the EIS.By comparison,the Cul.xCoxO and

Cu2C003 with low Co content show better performance in catalysis of the OER

conventional CuC0204moreover,the deposited CUl.99C01.0103


catalytic activity

corresponded

to that of Ru02.

Secondlythe CuO electrodes have been prepared by reactive DC magnetron

sputtering.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11at the deposited CuO.with three low index

of(1 1 0),(11 1)and(一¨1),is

capable of catalyzing OER.Based

resultsthe most stable CuO(1 11)has been behaviors of various oxygen species by


results reveal that

to study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calculation

theory(DFT).The

H20,OadsOHads

OOHaas preferentially bind to unsaturated

three-coordinate Cu atom,and form strong chemical bond with

CuO(1 11)surface

02,which has weak interaction with the CuO surface.Finallythe OER

CuO(1 l 1)surface


various oxygen

been proposed,according and

the adsorption

geometries of intermediates.

Thirdlycobalt

hydroxide(Co(OH)2)Was ethanol

synthesized by DC electro―deposition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an

additive.The presence of ethanol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shows obviously tailor-effect

morphology of the deposits

the cactus-like shape and amorphous structure of the deposits.Based deposits,the

mechanism of

proposedwhich indicates the

generation of alkoxy under cathode reduction potential may play catalyst formation.The catalytic activities have attributing to the crystal

key role in the

sharp decline after anneal process,

transformation and Co(OH)2

surface shrinking during anneal.In the

neutral electrolytethe amorphous

electrode exhibits better catalysis for OER electrochemic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than the commercial Pt/C and niekel catalyst

performance

is limited by the delayed oxidation of cobalt ion and the lack of

OH。radicle in neutral solution.At low overpotential.the lack of C03+/C04+activity sites must control the OERwhile,at must be the control step of OER. Finallythe reactive DC magnetron sputtering is used to prepare C―N and metal doped C―N catalyst

hi曲overpotential,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step

titanium support.The doping of nitrogen(N)element results in

amorphous C―N

catalyst with

surface area.The proper doping

generates various species of activity sites for ORRsuch

graphite―like C=C

pyridine―like C=N,and enhances the catalyst

performancewhereas

excessive doping

the decline of catalytic activity.The best ratio of C:N obtained in the

experiment is 4.1:1.The doping of Fe

obviously increase the C-N

catalysts performance both in onset potential and current density of ORR,but excessive metal content will decrease their catalytic activity due to the inactive matter the surface.Based

composition and electrochemistry analysisthe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M-C-N(M:Fe

Co)catalySt

could be ascribed to three

reasons:first of all,the enlarged surface caused by the metal doping;secondly increased content of graphite―like C=C and pyridine-like C_N;thirdly,the forming of

4)activity sites which similar to metal phthalocyanine

metal porphyrin.Comparison test of M-C-N and M―C

demonstrated

the chemical bond

of N―M induced by N doping plays a key role for stability of the metal doped catalyst in

acid.Among the four amorphous catalyStsmetal doped M―C-N shows the


of ORR;M?-C

best catalysis

catgut exhibits weak catalysis of ORR;M--N is unstable

because it easily dissolves into acid solution.

Keywords:Water

electrolysis,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Cells(PEMFCs)

Oxygen Evolution Density Functional

Reaction(OER),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Theory(DFT),CatalysisElectrocatalysis

化石能源的广泛使用给世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及全球变暖等 不良后果。为了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清洁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氢能被认为是其中最理想的一种选择氢气作为氢能领域 的基础,其生产与利用涉及嘚电解水与燃料电池研究自然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然而,电解水与燃料电池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氢气而是氧气氧气的析出与还原 反應涉及四个电子的转移和多种中间产物的吸脱附过程,这比氢气相应的反应要 困难许多因此,复杂的涉氧反应成为阻碍氢能技术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 困难,科研工作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电解水反应中的涉氧过程为水氧化反应即氧气的析出反应。目前全球通过 电解水生产的氢气仅占世界氢气总产量的4%左右。影响氢气通过电解生产的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阳极析氧催化剂当前,用于催化水氧化的催化剂主要是贵金属氧 化物(Ru02等)及其掺杂氧化物虽然贵金属催化剂具有出色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但其昂贵的价格却限制了此类催化剂的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如Co基尖晶石类 氧化物在碱性介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析氧活性且价格低廉、资源丰富。这 一类催化剂的开发涉及催化剂的制备、催化活性、稳定性及析氧机理等多方面内 容多年的研究表明制备方法对氧化物的形貌、电導率、比表面积、稳定性及催 化析氧机理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目前所采用的制备方法由于包含太多的不确定因 素以致于即使是针对同一氧化物的研究,有时得出的结论也相差很大甚至相反 此外,限于实验技术的发展催化析氧机理在原子水平尺度的研究还很缺乏。因 此采用合理的实验手段以明晰氧化物催化性能与形貌、比表面积等性质之间的 联系,并在原子尺度阐释析氧反应机理对推动阳极催化剂嘚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所用的阴极催化剂均是铂系金属为主的贵金属催 化剂。以现有技术而言(阴极Pt担载量0.4mg cm也;阳极:0.05mg cm之)100kW 的燃料电池堆需要1009 Pt,5亿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将需要150000吨Pt然而, 全世界Pt资源量预计只有"--28000吨只能供给20%的电动车。如果到2020年有 15亿以燃料电池為动力的汽车那么Pt的担载量必须降低十倍才能实现【l】。鉴于 铂系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成本及稀缺性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硫族囮合物及碳氮 材料等非贵金属材料在催化氧还原方面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碳氮及金 属掺杂碳氮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类铂催化活性使人们相信针对这类材料的研究将 成为解决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问题的关键。

1.1电解水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电解水是指利用电能将液态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它的研究始于1789

TroostwOk[2】进行的瞬时充电实验。今天作为一项氢能经济的基石性技术,它

仍然在能量的持续转化和储存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 者的关注。整个电解水反应是在電场存在下的气/液/固三相界面上进行的分为阳 极反应和阴极反应,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 H20_1/202+2H++2e’ 2H++2e_H2 2H20一2H2+02 阳极反应(析氧) 阴极反应(析氢) 总反应 (1.1)

相比较而言涉及四电子转移过程的阳極析氧反应要比阴极析氢反应困难许 多。为了提高电解水的电化学效率寻找性能优越的阳极析氧催化剂以尽可能地

减小阳极析氧反应的過电位【3】,是电解水研究的难点也是热点问题。

1.1.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与电解水相同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同样昰在气/液/固三相界面上进行,反应 方程式如下所示: H2―2H++2e- 1/202+2I-1++2e―H20
H2+1/202-÷H20

负极反应 正极反应 总反应

(1.5) (1.6)

1.2碱性介质.析氧催化剂


1.2.1贵金属析氧催化剂
Ru02【4-71、k02及其掺杂混合物‘&¨1具有高的电导、化学和热力学稳定性,是 碱性介质中常用的析氧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因而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Laurence等【4】考察了热分解法制备的Ru02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他们发现热解所


得氧化物的表面积隨温度的升高(>3000C)而迅速减小,析氧反应速率依赖于电极 的表面积和溶液的pH值此外,他们还发现无论是在酸性还是碱性介质中低过 电位下Ru02的塔菲儿斜率都在40.45

dec以范围内。Lodi等【5】对比研究了致密

型和多孔型Ru02薄膜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S(site).OH键的强度以及表面吸附

物种的差异导致了两种氧化物薄膜具有不同的析氧反应机理。最菦一些文献报道


NiES,9]、pb[10】、Zn[11】等离子的掺杂有利于提高Ru02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掺杂或制备方法的选择可以获得具有不同尺寸的掺杂贵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IH3],而电化学表征揭示催化剂尺寸的變化对催化剂的析氧机 理和催化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Ir02具有很好的抗腐蚀特性,但催化活性稍

逊于Ru02氧化物为了利鼡铱氧化物的抗腐蚀性并提高其催化活性,研究者一般 采用将其与其他氧化物混合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目前,研究较多的含铱混合 氧囮物有Ir02+Ti02【14】Ir02+Zr02【15】,Ir02+Nb205【1 6】和Ir02+1'a205其中摩尔含 量为70%Ir02+30%Ta205117'l 8】的混合氧化物表现出最好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和稳定 性。J.M Hu等利用准静态电流电位及电化学阻抗方法研究了Ir02/Ta205混合氧化 物的析氧电化学行为通过对电化学极化曲线及EIS数据的分析他们发现析氧反 应在低电位区间和高电位区间的塔菲斜率分别为60和130

上提出了三步析氧反应机理【19】。另外对Ru02/Ir02[20,211混合氧化物的研究表明后 者的加入能明显提高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的抗腐蚀能力和稳定性

1.2.2非贵金属析氧催化剂


负载有Ru02或Ix基氧化物的钛电极即尺寸不变阳极(Dimensionally

Anodes:DSAs)以其出色嘚性能被誉为二十世纪电化学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之一。


与传统的贵金属催化剂相比虽然DSAs的成本要低一些,但它仍然是一种贵金属 基的催化电极因此,价格低廉的非贵金属氧化物材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引了更 为广泛的科研兴趣[22-26]其中,具有尖晶石晶体结构的氧化物被认为是一种可以 替代DSAs的潜在低成本电极材料 Tseung[27】和Trasatti[28】认为催囮氧析出反应的氧化物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 是该氧化物对应金属或低价态氧化物的氧化电位不能高于析氧反应发生的电位。 此外囿於工业应用的限制,氧化物催化剂还必须满足催化性能、稳定性及成本 上的多种要求尖晶石结构的C0304是较早被用做碱性介质中析氧催化剂的氧化 物之一【28-301。这类析氧催化剂的出现和发展得益于氯碱工业的推动并很快以催 化析氧反应的良好性能引起囚们的兴趣。随着对单一钴氧化物研究的深入人们

发现虽然Co,04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催化活性但仍与贵金属氧化物有一


萣差距。此外单一氧化物的有限选择范围也迫使人们开始寻找新型的氧化物催 化剂。 掺杂或混合氧化物通过组分内部电子相互作用产生嘚协同效应能有效的调节 氧化物本身的物化性质提高氧化物的催化性能,因而备受关注以晶型标准划 分,掺杂氧化物可分为尖晶石、鈣钛矿及烧绿石三个类型其中针对尖晶石类掺 杂氧化物的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尖晶石氧化物是一种具有混合价态的氧化物

分子式为AB204,其中A代表二价金属离子占据四面体活性位,而B代表三价


金属离子占据八面体活性位。正是得益于这种混合价态的组荿通过将A位置 的二价金属离子与其他的过渡金属离子进行置换可以获得二元或者三元掺杂氧化

物。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尖晶石类掺杂氧化物有MC0204、MFe204及MMn204等。


钴基尖晶石掺杂氧化物(MC0204M=Ni,MnCu,Zn等)【32661在碱性溶液中的高稳定

性和活性及比贵金属低廉的价格使负载此多元金属氧化物的电极成为最有可能替


代DSAs的电极之┅。 R.N.SinghTM]S.Trasatti[281以及de Chialvot42】等的早期研究发现,具备钴酸镍化 学計量比的NiC0204无论是对析氧还是对氧还原反应都表现出了最好的催化活性

Chi.Chang[59】等研究了具有不同镍鈷掺杂比的Ni。C02.04,结果表明当Ni/Co掺

杂比为一比一时所获得的氧化物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氧化物组成为NiO囷 NiC0204。虽然上述研究者制备的是同一掺杂氧化物且皆采用了热解法但给出的 实验结果却不~致,这说明采用热解法制备氧囮物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Bo[删等对比了热解、电泳沉积及Ni.Co合金氧化等三种制备方法对NiC0204

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热解法制备的氧化物催化剂具有最好的表 观催化活性但稳定性要差于电泳沉积法制备的催化剂,合金氧化法则对提高催 化剂的性能没有明显的作用鉴于Rh3+离子选择性占据尖晶石八面体活性位的特 性以及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Tavares等【63】在NiC0204氧化物中进一步掺杂了铑的 三价离子Rh3+离子的掺杂不仅降低了催化剂上氧析出反应的起峰电位而且提高了 该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但对析氧反应机理没有影响因此作者认为铑离子掺杂 引起的催化剂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是导致上述催化剂电化学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因。

与贵金属Rh相比f-币(Ce3+)【561或铜(cu2+)【60,61删离子的价格更低廉、也更实用。


Chert等f56】的研究表明Ni.Ce.Co.O对催化氧析出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他们还发现用醋酸盐前驱比用硝酸盐前驱制备的多元氧化物具有更大的比表面 积。Cu2+的离子半径比Ni2+和C02+都大因此如用铜离子替換NiC0204中的钴粒 子就会导致催化剂表面缺陷的出现,并引起催化剂粗糙度的增加产生高荷电电 极[611,而这非常有利于氧化物催化活性的提高Tavarcs[40】等通过对比Nil.。CuxC0204 与UiCuyC02_y04发现铜离子的引叺能明显改变催化剂的表面组成并提高催化剂的 析氧催化活性其中最佳的掺杂氧化物组成为Nio.5Cuo.5C0204。第三种金属元素的 掺杂虽然有利于增加氧化物表面的催化活性位但它的掺杂同时也降低了氧化物 的结构稳定性,进而影响了催化剂的寿命

考慮到铜离子掺杂所带来的价格和性能优势,尖晶石结构的钴酸铜


(CuC0204)132-381成为掺杂氧化物催化剂研究的一个热點Nikolov等【46】考察了 CuxC03.,04与NixC03.x04(1<x冬1)两种掺杂氧化物的催化活性提出摻杂产生的催化 活性增强取决于金属阳离子在晶格结构中的分布与数量,以及析氧反应发生前催 化剂表面活性位(C04+Ni4+)嘚活化能。作者认为Ni2+和Cu2+的掺杂引起了氧化物晶 格的畸变因此导致了重要的表面电化学特性,如零电荷电位、吸附行为囷动力 学参数的变化并最终表现为氧化物催化性能的增强。Singh等也对CuxC03疆04与 NixC03.04的催化活性進行了比较,不同与Nikolov等采用的热解法后者【32】采用

的是溶胶凝胶法。Singh等的实验结果表明CuC03_。04的析氧催化活性好于 NiC03.x04,而Nikolov等则得出了相反的实验结果上述情况说明制备方法对掺 杂氧化物催化活性的影响是不可忽略。Marsan等【36‘384l】分别采用热解和溶胶凝胶 法制备了Cu,C03_04(1<xSl),并深入研究了铜钴氧化物的物理及电化学性质XPS

分析结果显示CuC0204中存在三种铜离子分别是Cu+、Cu2+和Cu3+,其中占据八


面体活性位的二价铜离子的数量最多XRD分析结果则表明CuC0204晶化程度要 低于C0304,且其粒徑比单一钴氧化物小十倍上述实验结果揭示了铜离子在掺杂 过程中不仅会选择性的进入八面体活性位,而且有利于催化剂颗粒的细化怹们 的研究结果还指出溶胶凝胶法比热解法更容易制备出不含CuO相的纯尖晶石结构 CuC0204,且CuC0204具有最好的催囮析氧活性最近,Berengucr等【65661对具有 不同Cu/Co比的CuxC03.。04进行了析氧反应寿命测试實验结果表明不同组成的

铜钴氧化物具有与氧化钴同一数量级的使用寿命,但随着氧化物中Cu含量的升高


氧化物的使用寿命不断缩短其中CuC0204的稳定性最差。通过寿命测试前后的 SEM、XPS和XRD分析作者认为二元氧化物中的Cu元素在高阳极电位丅的溶 解是造成电极稳定性变差的主要原因。 除Ni和Cu外Li、Zn、Mn、Fe等金属元素也被研究者引入了C0304,并制

備出了多种优良的掺杂氧化物Bocca掣51】分别利用热解、草酸盐共沉淀法、脱水


热解法和氢氧化物共沉积法制备了Li+C0304二元氧化物及其他传统掺杂氧化物。 作者对比了不同氧化物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形貌、活性和稳 定性随制备方法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其中氢氧化物共沉积法制备的各氧化物性能 要好于其他方法活性对比结果显示Li+C0304的催化性能要好於NiC0204和 C0304,但较钙钛矿型的LaNi03要差一些Svegl等【45】则利用溶胶凝胶法分别以玻 璃、导电玻璃和铂片为载体制备了Li+C0304氧化物。扫描电镜表征显示载体对氧 化物形貌的影响不大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N0000C处悝)Li+C0304催化剂活性比 (3000C处理)C0304差。Hamdani等【53】则利用化学喷涂高温热解法制备了Li+C0304 并考察了产物的物化及电化学性质。作者发现随着Li元素掺杂量的增加氧化物

的电导率、催化活性不断提高,粗糙喥也随之略有增加MnxC02-。04(1女S1)二元


氧化物的研究【50’52】表明Mn离子的掺杂不利于氧化物催化析氧活性的提高反而 有利于催化氧还原活性的提高。研究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为Mn离子引入对二元氧化 物中催化析氧活性位C03+/C02+的影响XPS分析显示Mn的掺杂量越高钴离子氧 化还原对的数量越少,而Mn4+/Mn3+氧化还原对的数量明显增加此外,Koninck 等f62】也发现Mn离子的掺入会导致CuC0204催化活性的降低Zn掺杂的NiC0204 二元氧化物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析氧活性。Chi Bo等【48】发现利用电泳沉积法制备的 钴.锌尖晶石氧化物在1 00mA/cm2电流密度下的析氧过電位仅为0.203V(vs.SCE).

Laouini和Cartaxo等制备并考察了基于钴基尖晶石结构的Fe-C0304二え氧化物 作者发现Fe元素的引入虽然会导致掺杂氧化物表面积减小,却有利于提高氧化物 的电子导电率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Fe.C0304催化活性要好于C0304.这说明Fe 元素对掺杂氧化物的导电性质的影响占了促进氧化物催化活性提高的主导地位。 与C0304相比Fe304因催化析氧反应的过电位较高而不被看好。然而最近 通过掺杂获得的铁磁尖晶石氧化物(MFe204)[67-771表现出了优良的析氧催化活性。 Mendonca等[7074]研究了Ni和Mn元素掺杂对CoFe204的影响。基于CoFe2.Ni。04 和CoFe2.xNi04物理性质的考察,Mendonca等认为外来元素的适度掺杂能减小 CoFe20的晶格常数,且掺杂元素选择性的占据八面体活性位研究者认为Ni的 引入能导致八面体位上催化析氧活性位C02+/C03+的出现,因此掺入Ni元素有利于 三元氧化物催化活性的提高而Mn的掺入却对催化剂产生了去催化活性的作用【43' 701。与Mendonca等的研究结果不同Rios等【_71】发现Mn元素的引入有利于提高 LiFe204氧化物的析氧催化活性,且在Fe3+/Mn4+原子比较高时获得的掺杂 Li(I―o.5x)Fc(1.5x+1)Mn(1-x)04具有最好的性能堿性溶液沉淀法【67'68’7 7】制备的Fe304、


MnFe204、NiFe204 and CoFe204在1MKOH溶液中於100mA/cnl2电流密度下的过

电位分别是0.524、0.338、O.379和O.395V,即铁磁尖晶石氧化物掺杂后嘚析氧过 电位已经与C0304及其掺杂氧化物相当分析上述过电位数据,可以看出Mn掺杂 的MnFe204具有最低的析氧过电位这可能是由于Mn(3d5)比Co(3d 7)和Ni(3d8)的 d轨道电子不饱和度大造成的。基于上述考虑Singh等进行叻一系列的掺杂实验, 如将Cr元素掺杂进MnFe204[68751、CoFe204【691、

NiFe204【721、CuFe204㈣等-5

氧化物。实验结果表明cr元素的掺杂将MnFe2.;Crx04真实催化活性(即定电位下消 除表观粗糙度影响後的电流密度)比未掺杂前提高了十倍而CoFe2.。Crx04真实催 化活性则比掺杂前提高了四十倍但掺杂对NiFe204囷CuFe204真实催化活性的提

高不是很明显。此外Sin曲等还对NiFe204进行了V元素的掺杂【731,并使得掺杂


后嘚氧化物催化活性提升十倍左右 研究者还制备了MMn204尖晶石类混合价态掺杂氧化物。NiMn204[82-84】晶体结 构嘚研究揭示Ni离子即可替换四面体位也可以替换八面体位的Mn离子而Al 离子的掺杂研究则表明它仅出现在A1Mn204中的八媔体位置【s5‘sg]。A1Mn204固有 的高电阻导致它的析氧催化活性不佳Ponce等【88'89】将Ni引入了A1Mn204中,并 采用凝胶溶胶法分别以丙酸和草酸两种路线制备出了三元NiA11.,Mn204掺杂氧化 物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丙酸路线法制备的氧化物在均一性和催化活性上要好于 草酸路线。CuMn204[酌90】的研究表明它有良好的催化氧还原活性但析氧催化活性 不高。 钙钛矿【91105】和烧绿石【30'106,1071型氧化物的分子式分别为AB03和AB207是

早期研究较多的两种氧化物。类似于尖晶石氧化物这两类氧化物中的A元素和 B元素一般也是不同价态的过渡金属元素。目前钙钛矿型氧化物主要有 MC003[91-97】、MNi03【98-1021、MSn03【1031及MMn03【1叫等。钴基钙钛矿氧囮物的研究 [9294-96】显示三元掺杂氧化物,如:Lal.xCaC003和Lal.。SrC003的催化活性要好于 LaC003二元氧化物。最近Chang等【97】通过将If引入Lal一。CaC003得到的四元 Laoo.6Cao.4Iro.2Coo.803掺杂氧化物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析氧活性及稳定性。镍基 钙钛矿氧化物的研究始于催化性能优良的二元氧化粅LaNi03[9199-102],三元氧化物 则主要是由Fe掺杂形成的LaNil-xFe,03【10引Tao等[98】则采用燃烧法制备了四元 Pro.7Sro.3Cro.9Nio.103-8并考察了它的物化及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实验所得㈣元氧化 物的电导率比掺杂镧元素的同类氧化物高出一个数量级烧绿石型氧化物的研究 进展缓慢。Ni2Re207【301、Pb2Ir207.v和PbBiRu207_y[106107】是为数不多的几种具有催 化析氧活性的烧绿石氧化物。由于涉及贵金属或稀有金属烧绿石型析氧催化剂 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MM004(M=Fe、Co和Ni)是一类比较新的掺杂氧化物Sin911等[7s-so]采用共沉 淀法分别制备了FeM004、NiM004和CoM004,并发现它们对水氧化反应的催化 活性与尖晶石类氧化物相当三种钼酸盐催化性能的对比结果表明FeM004的催化 活性最好。最近Garsuch等【8l】制备了含钼的哆元氧化物FeAgM0204并发现其具 有很好的催化析氧性能。众所周知尖晶石、钙钛矿及烧绿石在晶体结构上都属 立方晶系。它們在析氧催化方面的成功应用得益于晶体结构中存在的不同价态金 属元素特别八面体位上存在的氧化还原对(如:C02+/C03十)。这种混合价态的组 成及活性位多样(四面体和八面体)的结构不仅为其他金属元素离子提供了掺杂的 可能也为Mn/Mn+1催化氧化还原对的稳定存在提供了构架保证。与前述三类立方 晶型的氧化物不同MM004具有钨锰铁矿单斜晶体结构,其中所含Mo元素占据 四面体位且皆为六价最高氧化态。目前虽然钼酸类掺杂氧化物的物化性质及 催化析氧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但这类氧化物的出现拓展了掺杂氧化物析氧催化剂 的研究范围 过渡金属掺杂氧化物特别是尖晶石型氧化物已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但 透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發现这类催化剂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制备方法对掺杂氧 化物的物化及电化学性质影响巨大采用不同制备方法甚至同种制备方法获得嘚 同一氧化物在催化性能上却相差很大,甚至相反实验所采用的前驱体及溶液浓 度的不同、热解温度的不同、沉积电位或电流的不同以忣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都 是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不可否认制各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掺杂氧化物 的研究,但为了弄清氧化物催化活性与氧化物组成、表面形貌、导电性等特征及 性质的关系还需要寻找一种可靠的实验方法来避免上述各种影响因素的出现。

此外尖晶石等几类氧化物的研究受到结构的限制,发展方向只能集中在制备更 加多元的氧化物上(如四元氧化物)然而,过多元素的掺杂会导致结构的不稳定 这是与开发这类长效稳定催化剂的初衷相悖的。因此突破尖晶石等类型氧化物 的限制,寻找新型掺杂氧化物的任务尤為迫切

1.3酸性介质.析氧催化剂


在酸性电解质中,非贵金属易于腐蚀因此主要是pttl091、Ru02【7,1081及Ir02【20 112】等贵金属及其氧化物和掺杂氧化物用来催化氧析出反应。Macounova等【115116】 通过将Ni囷Co元素引入了Ru02,分别制备了金红石晶型的Ru卜xNi02-v和 Ruo.8Coo.202一x二元氧化物。电化学测試表明只有当Ni的掺杂量超过10%才有利 于提高二元氧化物的催化活性,反之则对析氧反应有抑制作用而Co的掺杂则不 存在上述现象且有利于增强氧化物的催化活性。Pb元素的引入也对Ru02的催化 活性有促进作用Bertoncello等【l 20】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磺酸盐溶液中沉积获得的 Pb02+Ru02比在醋酸盐及硝酸盐溶液中获得的氧化物表现出更佳的催化活性。 Petrykin等【ll】则制备了Zn元素掺杂的I沁l囔Znx02氧化物作者发现Zn的掺杂能极 大的增强了氧化物对析氧反应的选择,这对海水电解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考 察Ru02.Pt/Ti、Ir02/Ti和Ru02/n在酸性溶液中的析氧催化活性,Villullas等【114】 发现Ru02的起峰电位要略好于11"02而三种催化剂中Ru02.Pt/Ti的析氧起峰电位 比其他两种氧化物要低300mV,析氧催化活性非常出色 Ir02的析氧催化活性略差于Ru02,但稳定性却明显比Ru02好Kuwabara等 1111]采用自组装法分别在铟锡氧化物(ITO)和氟锡氧化物(FTO)表面负载了凝胶状的 活性Ir02,结果表明ITO.Ir02电极的催化活性要好于FTO.Ir02电极掺杂Sn获 得的SnI.xIrx02t118】在催化活性和穩定性上都略好于纯的Ir02,而掺杂Mn元素的 Mn02+Ir02的混合氧化物则表现出了优异的析氧催化活性这应该得益于Mn02 这一非贵金属氧化物在酸性溶液中的析氧催化活性。酸性溶液中用于催化析氧 的非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只有Mn02[!14,119】、Sn02【1171及少数合金催化剂【1101 Mohamma等[1l 9】的研究显示Mn02修饰的Au、Pt及GC电极在碱性溶液中的析氧 催化活性最好,酸性溶液中次之中性溶液中则不佳。Robinson等[1141提出L-Mn02 中存茬的立方Mn404核是其催化水氧化的主要活性位“等Illo】发现Pb.Bi合金具 有良好的催化析氧活性,且随Bi含量的增加催化活性不断增加与贵金属相比, 酸性溶液中非贵金属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研究

1.4中性介质.析氧催化劑


中性溶液中的析氧催化剂主要是贵金属及其氧化物,如Pt、Ir02、Ru02[1131211

等。最近钴基氧化物在中性环境中催化析氧的优异活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Matthew等【122】在磷酸溶液中利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了Co基析氧催化剂研究结果 显示现场沉积的Co基催化剂在含有C02+的中性溶液中,氧析出电位仅为 1.23V(vs.NHE)最重要的是随着析氧時间的延长,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不断升高 上述研究者的发现说明中性环境中(pH≈7)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 力。此外地球上绝大多数水资源的pH值范围在7.5"---8.4之间,因此开发高效稳 定的中性或弱碱性环境用析氧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前景

1.5析氧机理的研究进展


从热力学角度看,理想状态下水电解的能量变化可用(1.7)式表达其中F为

法拉第常数,‘2’是lmol水电解转移的电子数V眦98是水的理论电解槽压(1.23Ⅵ。


真实环境中水电解的能量变化可用(1.8)式表达,第二项为反应需从环境吸取的热 量室温下其值为49kJ/mol。对于恒温电解池而言利用(1.8)式计算可得出室温环 境中最低的水电解槽压为1.48V。也就是说如果电解水槽压在高于1.23V且低于 1.48V范围内为吸热反应此时要维持电解反应的进行就需要对体系进行加热。实 际的电解水反应还包括许多其他的能量损失过程如欧姆降、电解产物的气液变 化等过程,因此实際的电解槽压要高于1.48V

胴‰=AG;298=2F喙298 胡斋8-"AG;298+TAS298=妒噶8

(1.7) (1.8)

电解水反应的效率可由公式(1.9)计算获得。目前定电流下(1~锄2),工业电


解水效率介于60%到80%之间(条件:T=900CP=latm)。现有的研究表明涉及四 电子转移的阳极反应即析氧反应是电解水反应中耗能最高的步骤,它已成为阻碍 电解水及太阳能等能量转化及储存领域发展的瓶颈目前,对于提高阳极反应的 效率众多的研究者认为重点是控制异相或分子催化沝氧化反应的电位,即努力 降低氧析出的起始氧化电位使反应尽量在接近热力学平衡电位的附近发生,而 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奣晰水分子在不同催化剂上的氧化机理 析氧反应的研究虽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期间提出的析氧反应机理、控速 步骤以及实验方法等卻进展甚微阻碍研究进程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无法从原子尺 度来观察析氧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活性中间产物。早期的机理研究工作是基于经典 的电流.电位一时间及塔菲儿曲线分析其中塔菲儿曲线是研究机理及反应控速步骤 中最常用到的分析手段。利用上述电化学分析手段早期的研究者研究了Ru02在 酸性介质中的催化水氧化行为,并给出了相应的催化水氧化机理【5】如式

(1.10)一(1.14)所不: ∑+H 2 D一∑一OH+H++e一 ∑一OH哼Z一0+H++e一 ∑一OH+∑一OH_∑一0+∑+H2D ∑一D+∑一D―D2+2∑


∑?OH--9.∑一OH幸

(1.10) (1.11) (1.12) (1.13) (1.14)

机理中的∑代表催化活性位。式(1.10)、(1.11)和(1.13)代表一种氧析出反应进行 的途径而(1.10)、(1.12)和(1.13)贝lJ代表另一种平行的反应途径。无论是Ru(110) 单晶氧化物‘123】还是紧密的多晶Ru02薄膜【51它们的催化析氧行為都遵循这一反应 机理或与之非常近似的机理。电化学分析显示Ru02的塔菲儿曲线分为两段高电

位下的斜率为120mWdec,低电位下的斜率为60mV/dec基于上述结果,式(1.10)


被认为是高电位下(1.10)、(1.11)和(1.13)催囮路径的控速步骤研究者根据低电位

下塔菲儿斜率减小的现象提出了∑.OH重排的假设【1231,如式(1.14)所示因此,低


电位下的反应也可能是按式(1.10).(1.14)一(1.12)的顺序进行此外,Ir02催化水氧化 的机理也类似于(1.10).(1.11)(1.13)途径【124】。 很多研究者考察了制备条件对氧化物催化氧析出机理的影响如前驱、制备 路線、退火温度及零电荷电位等‘1251。Villullas等的实验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1261制 备的Ru基氧化物与单晶Ru氧化物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其他方法制备的氧化物则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塔菲儿斜率偏离。高温退火处理会产生催化活性低的多晶态Ru 氧囮物相应的塔菲儿斜率在60mV/dec左右‘127,128】而低温处理的Ru氧化物则 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塔菲儿斜率在40mV/dee左右水氧化机理遵循

(1.10)一(1.11)一(1.13)式,(1.11)式为控速步骤Trasatti等[1291研究了催化剂表面零电


荷点(PZC)与制备条件之间的关系。PZC指的是氧化物表面不存在净电荷时的pH 值PZC控制着表面吸附络合物(∑一OH)I拘酸碱性质,低PZC意味着∑一O键较强 此时表面的吸附OH基具有弱酸的性质,如式(1.15)所示因此,PZC可以提供载 体(∑)与O之间成键强度的信息而这对理解催化剂的析氧机理有重要意义。研究 结果表明高嘚PZC会导致Ru02析氧催化活性降低而对Ir02则有相反的规律。
Z―OH---}∑一O’+日+

lh基Ix或Sn掺杂氧囮物(二元及三元)的析氧反应塔菲儿斜率复杂且各不相同 [127-137】最近,一些有关Co掺杂Ru基氧化物的文献研究了氧囮物颗粒尺寸对其 催化析氧机理的影响【13'7275,91138。1411作者利用差分质谱仪(DEMS)考察了氧分子 析出与它的法拉第电流曲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Rul.Co。O的析氧机理与颗粒尺

寸无关但受co掺杂量的影唰13引。外来金属元素的引入导致Ru02析氧塔菲儿斜


率由120mV/dec左右降至40―50mV/dee之间这与机理中化学步骤成为控速步骤

的结果一致。 碱性溶液中Ni、Mn、Co及Pb等非贵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机理研究也获得了 不少有意义的结果‘31Ⅸ,120129,1401411。不同于酸性介质氢氧根离子(OH’)的吸附放 电反应被认为是碱性介质中氧析出反应的初始步骤(1.16)。随后催化剂表面形成 的OH基在另一OH。的去质子作用下形成吸附的氧负离子(1.17)并进一步放电 (1.18)形成氧原子【142,1431另一种可能的机理如式(1.20)所示t140?14¨,∑.OH键断裂 与OH。形成过氧化物の后过氧化物分解产生氧气。同贵金属的研究类似研究者 也考察了合成条件等因素对非贵金属氧化物析氧机理的影响。 ∑一OH‘一∑┅OH+e一 ∑一OH+OH‘一∑一O’+H20 ∑一D’一∑一D+e一 2∑一D_∑+D2 或者 ∑一OH+OH一∑+H2D2+e一

(1.17) (1.18) (1.19) (1.20)

Bocckris等【9l】深入研究了析氧催化活性与氧化物微观结构及各项物化参数的 关系。他们的结论指出析氧催化活性与OH基的表面吸附键能成反比即OH基或 含氧吸附物种的脱附过程是析氧反应机悝的控速步骤。一项早期的分子轨道理论

研刭142】指出表面吸附含氧物种的化学复合过程能垒较低(1.13)他们还提出催化剂


表面存在过氧化物(S.OOH)类吸附物种。钙钛矿类掺杂氧化物的析氧塔菲儿斜率变 化范围较大(43.200mV/dec)限淛了人们对其催化机理的研究【9¨。 双电层内层阴离子特性吸附对催化剂活性位的有效利用有着极大的影响。有 些特性吸附会覆盖氧化物嘚活性位从而严重影响电极的催化活性研究和控制这 些阴离子的吸附行为是了解和设计电催化反应界面的关键。过去几十年人们细

致廣泛的研究了阴离子对氧析出反应的影响【1搏1491。然而析氧催化剂与旁观离子


之间的价键或非键相互用却少有研究‘15m1531。Lodi等【51的研究结果指出电解质中的 硫酸及氯酸根阴离子对氧析出反应没有影响而Babak等【151】认为高电位下,中性 溶液中存在的硫酸、硝酸或氯酸根阴离子对Pb02上的析氧反应产生了较弱影响

Amadelli等【150】贝0发现氟离子阻碍了Pb02上的析氧反应。显然对旁观阴离子影


响作用的研究,将有利于提升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Ruetschi等【154】提出氧的化学吸附能或金属氧化物的氧化摩尔焓是左右析氧反 应的关键因素。按照这一理论氧析出反应就可看成是高价态金属表媔氧化物的

形成与分解过程。Bockris等洲和Trasatti[129】等报道了催化活性(析氧过电位)分别与


金属一OH键能及高价态氧化物生成焓之间存在的火山型关系曲线Trasatt的研究 表明,酸性介质中Ru02高价态氧化物的形成与分解之間达到的热力学平衡关系 使它具有最好的析氧催化活性。

催化活性与表面化学键等微观参数的联系对我们从原子尺度去阐述析氧反应 的电催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上文的论述来看,单纯的宏观电化学测试只能 是片面的从某~方面来阐释水氧化机理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這一问题。只有通 过现场光谱对反应中间产物的鉴定及原子水平的分析并结合可靠的理论计算模 型才能最终解决动力学活化能、基元反應以及氧化物表面活性中心性质等问题。

1.6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


氧还原催化剂是低温聚合物燃料电池(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甲醇燃料电 池)的关键材料之一目前活性最高且电化学性能最稳定的阴极催化剂(氧气还原) 仍是以铂为主的贵金属催化剂。铂系催化劑的高成本、稀少的资源已成为制约低 温燃料电池商业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发新型价格低廉的非铂催化剂成为近年 来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的主要方向 非铂催化剂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取得了不少进展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以 下几个方面: ①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自1964年JasinskiE”5】首次报道酞菁化合物具有很好 的ORR电催化性能以来,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催化剂的研究就得到了廣泛的关注 此类大环化合物催化剂具有MeN4(Me:过渡金属)大环结构,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酞 菁铁(FePe)、四羧酸酞菁(FePcTc)、四羧酸酞菁钴(CoPcTe)、四苯卟啉钴(CoTPP)、 四苯卟啉铁(FeTPP)等卟啉类和酞菁类化合物眾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环化合物 对ORR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取决于中心金属元素的种类、前驱体化合物、载体物 质等因素,且过渡金属的种类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起决定性作用研究还发现 [1561,对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有利于提高催化剂對ORR的电催化 活性和稳定性,但热处理温度因化合物而异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虽然具有良好 的氧还原活性,但其催化活性仍然不能與传统的铂催化剂相比目前公开报道的 最好结果是相同条件下铂活性的65%t157】。另外这类催化剂的稳定性也不够好, 制备過程复杂因而还有待于对其进一步研究。

②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硫族化合物用做ORR催化剂始于Chatzitheodorou


[15s]对二元化合物RuSex的研究Alonso.Vante等【159】采用原位EXAFS方法对Ru。Xy (X=SSe,Te)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在这类化合物中存在Ru原子簇,硫族元素

的种类决定Ru原子簇的尺寸及与其相互作用的强度并影响Ru原子簇与02的相


互作用及其对ORR的催化活性。0.75V(vs NHE)电位下RuxXv化合物对ORR的

催化活性顺序为:RuxSey>Ru、砥>RuxSy。Ru―Se具有最高催化氧还原活性的原因


有两个一是在该类化合物中存在起催囮活性中心作用的Ru原子簇,二是Se具 有促进ln基化合物有效电子转移的作用此外,Alonso.Vante等【160】还開展了对具

有Chevrel相结构的三元化合物M06.Ru。X8(X=S、Te、Se和SeO)的研究结果 显示M04.2Rul.8Se8在酸性介质中对ORR的催化活性可与Pt相比,并且在ORR的

全部电势范围内M04.2Rul.8Se8催化劑只产生2.8‰3.9%的H202,02主要通过四


电子转移反应还原成水通过替换Mo或Se元素,研究者还分别获得了Re.Ru.S、
Mo.Ru―Stl611 62】以及w二I沁.Se【163】等具有与Pt相当的氧还原催化活性的系列化合

物。综上所述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u基化合物,同时Mo、 W等元素的加入对Ru基化合物的催化性能也起到了很好的修飾作用。文献报道表 明M04.2Rul.8Se8的活性只比目前最好的燃料电池阴极Pt/C催化剂低30%---40%, 而价格仅为铂的约4%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替铂催化剂,然而金属Ru与Pt类似的 昂贵价格、稀缺性及其自身易于氧化失活的特性成为阻碍此类催化剂进一步发展 的严重障碍

③碳氮及金属掺杂碳氮材料:近年来,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催化性能逐渐


为人们所发现【l鸭1651AG Etelefunken等研究发现,碳化钨可用来代替铂作为氢的 氧化电极而Okamoto等【166’ld7】的研究则表明,WC、Mo/WC在硫酸介质中对甲 醇具有电催化氧化活性且低电位时,其腐蚀电流很小Lee等【168】研究了用RF 溅射法制备的WC+Ta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Ta的加入增加 了WC电催化剂的稳定性和电催化活性其中催化劑稳定性的提高可能是w和Ta 形成了具有很高耐腐蚀性合金的结果。另外McIntyre等和【埔9]Vossen等[1701通过真 空溅射法制得的Ni331钆lC26和C0221k9C29等合金碳化物也证明Ta能提高相应碳 化物在酸性溶液中的耐腐蚀能力。除了良好催化性能外碳化物(如we)在室温下 具有一定程度的抗CO性能【1。n】McIntyre等[169】研究结果表明,CO对WC催化剂 的毒化作用非常小阳极电流由于CO毒化作用而减小的比例小于6%。 在研究碳化物的同时人们发现【l7l】氮化物也与碳化物一样具有类似铂族贵金 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这使得氮化物也成为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Deng等【I

173】研究了溅射法制备的钴掺杂碳氮化合物电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实 验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的钴掺杂碳氮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对氧还原具有很好的 催化活性,而且该催化剂上氧还原反应主要以四电子途径进行但是催化剂的稳 定性比较差,其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随温度增加逐渐衰减Lalande等【174】研究了 铬的碳氮化物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对氧还原的催化活性。50℃操作温度下进

行单池测试结果表明铬担载量为7.3(叭)%时,0.5V电压下获得的电流密度为


O.14A/cm2但经300h连续运行后,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了20%

Kuanping等[175]报道了掺氮阵列碳纳米管在碱性环境中催化氧还原的研

究。與商业化Pt/C催化剂相比掺氮阵列碳纳米管无论是在稳定性还是在抗CO中 毒方面都优于前者。Ruili“u等【176】利用模板法制备了多孔的有序氮掺杂石墨阵列

碱性环境中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适当的N含量能使石墨阵列获得好于Pt/C催化 剂的电催囮活性、寿命和稳定性。理论计算方面ReyimjanA.Sidik等m 7J利用掺氮 单层石墨片簇模型对02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杂的N元素对其邻位C的 氧还原催化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但02还原产物为H202。KieraA.Kurak等…副研究 了N掺杂石墨吡啶型边界活性位的02分子吸附结果显示此类活性位上的氧还原为 两电子过程。Takashi Ikeda等【179】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02分子在N掺杂 碳合金上的可能吸附状态和氧还原步骤发现氧分子优先吸附在N邻近的石墨型锯 齿边界C活性位上,并以四电子途径还原生成两个水分子上述文献报道说明N掺

杂碳材料是一类非常有前景的电催化氧还原催化劑。同时上述研究结果也表明N


掺杂碳材料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同研究者对N掺 杂碳催化剂上02分孓的还原机理存在分歧,N掺杂碳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中的催化活

性也不甚明了等这有待我们去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与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和硫族化合物相比,碳氮及金属碳氮材料 价格低廉、资源丰富对低温燃料电池的阳极和阴极均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苴 抗CO中毒性能较好因此被认为是比较有希望在低温燃料电池中替代铂的电催化 剂之一。从文献报道看碳氮类催化剂无论掺杂还是未掺杂金属元素都必须经高 温处理后才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即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具有石墨晶型的碳 氮材料最近,Lyth等【180】考察了非晶态氮化碳(C3N4)在酸性介质中的催化氧还原 活性研究结果显示C3N4的催化活性要好于纯碳,将此氮化碳材料负载在碳黑载

体上能明显提高其催化活性作者认为较小的比表面积是制约c3N4材料催化活性


提高的主要因素。上述研究表明非晶态碳氮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催化氧还原活性 是一类尚待开发非贵金属催化剂。

1.7本工作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是氫能领域的两大关键技术然而稀有贵金属催化剂 的使用阻碍了这两项技术的顺利发展。开发高效低成本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为解 决这一問题的关键 对电解水而言,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掺杂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已经开展了数十 年然而,受到制各方法及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哆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氧化物形 貌、比表面积、电导率、催化活性位等与氧化物催化性能的关系,以及原子尺度 上氧化物催化析氧机理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此外,当前的析氧催化剂主 要是用于强碱性及酸性介质而自然界的水资源一般呈中性或弱碱性,因此开展 Φ性介质中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意义重大 对燃料电池阴极而言,寻找可替代Pt高活性催化剂是有效降低催化剂成本

的主要措施之┅。目前的研究表明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氧还原活性


但其催化活性仍然不能与传统的铂催化剂相比,另外这类催化剂的稳萣性不好 且制备过程复杂。金属硫族化合物也表现出了催化氧还原活性但只有含贵金属 元素如Ru等的化合物才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贵金属的昂贵价格、稀缺性及硫 族化合物自身易氧化失活的缺点严重阻碍了这类催化剂进一步发展因此设计、 制备具有高活性、稳定性、长寿命的阴极非贵金属催化剂仍是燃料电池发展所面 临的主要难题之~。 基于以上原因和考虑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鉯高纯度的铜靶材和钴靶材为金属源,在氧气气氛中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 制备了具有不同Cu/Co原子比的Cu-Co复合氧化物纯銅靶和钴靶的使用避免了 传统制备方法中前驱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实验参数的精确设定与控制将人为因素 的影响降至最低反应进行的隔離空间(溅射室)及退火处理的高真空条件排除 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利用SEM、EDS、XRD及UV等测试技术分析了产物的形貌、

組成、晶型等特征采用循环伏安(CⅥ、线性扫描(LSV)及交流阻抗法(EIS)对上述


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考察。在综合汾析上述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氧化 物催化活性与形貌、组成、晶型、电导率等性质的关系以及不同Cu/Co比对氧 化物析氧机理囷性能的影响。

②利用磁控溅射法在Ti基底上制备了多晶态CuO薄膜电极基于对CuO析


氧反应的电化学测试及晶体结构分析,采鼡密度泛函(DFT)方法从量化的角度探索 了含氧物种在CuO(1 1 1)表面上的吸脱附行为通过优化不同中间产物女1]OHads、Oads 等在CuO表面的吸附构型并获得相应的稳态能量,对比不同吸附构型能量的变化情 况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得出YCuOO 1 1)表面可能存在的析氧反应机理。

⑨在镀镍铜片上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制备了中性介质用Co基催化剂。利


SEM、XRD、XPS和IR技术分析不同小分子醇对沉积产物形貌及组成的影响理 解有机小分子在沉积过程中的作用及Co基催化剂沉积机理。通过优化沉积电流密 度及退火条件获得性能最佳的Co基沉积电极利用EIS考察了电极在中性介质中 的催化析氧行为,并综合其他测试结果确萣电极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对比了传 统Pt/C、泡沫镍与Co基沉积电极在中性介质中的析氧催化活性。 ④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非晶態碳氮及金属掺杂的碳氮材料首先,考察N掺 杂量对非晶态碳氮材料催化氧还原活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优化溅射条件获得最 佳的N掺雜量。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利用共溅射法掺杂Fe或Co元素并考察金属含量 对材料催化活性的影响。基于电化测试手段的分析获得性能最佳的碳氮及金属 掺杂的碳氮材料,并利用XPS、IR等分析技术确定最佳催化剂的组成探索Fe、 Co、C及N元素在催化氧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2实验方法 2.1实验试剂与材料


实验中用到的试剂与材料如表2.1所示

表2.1实验试剂与材料


●■■●■●■■■■●●●■●●■■■■■■■■■■■■■■■■■■■■■●■■■■●■■■■■■■■■■■■■■■___■■■■■■■一III

and materials Experimental reagents Ul■■■■■■■■■■_____●__-_■-__●_●__■●■■■■■●●■■■■■■■■■■■■■■■■■■■●■■■■■●●■●■●


实验中用到的实验仪器如表2.2所示。

!i!:::: 三:呈12罂12垡垒PP呈翌坐!


仪器名称 型号 生产厂家

2.3电化学测试方法m硎


电化学测试是采用瑺规的三电极体系并在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的。参比电极

为A以gCl电极辅助电极为Pt丝,工作电极随实验内容不同而改变在各嶂中


将进一步具体说明。电催化剂对某一反应有催化作用主要体现在:电极反应过程 氧化.还原过电位的降低或在某一给定电位下氧化一還原电流的增加因此,只需测 定出电极反应体系中的氧化.还原电位、电流密度等参数就能评价电催化剂对电极 反应所具有的催化活性嘚高低 三电极系统(图2.1)包括两个回路,一是极化回路(左侧);二是电位测定回路 (右侧)

图2.1“三电极”系统


Fig.2.1‘'tri?.electrodes'”system

实验过程中极化回路中会有极化电流通过,极化电流的控制和测量就在此囙 路中进行电位测量回路中通过电位计或控制仪器来测定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 极的电位。电位测量回路中几乎没有电流通过(电流<107A)。因此利用三电极体 系既可使研究电极界面上有电流通过,又不会影响参比电极电位的稳定也就是 说利用三电极系统可哃时测定研究电极的电流和电位。 本文所采用的电化学方法有: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线性扫描 伏安法(Linear

Voltammetry,LSV)、方波电位(Square Wave

Voltammetry

SWV)、计時电位法(Chronoamperometry,CA)、交流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spectroscopyEIS)及等效电路模拟。


磁控溅射法是制备单层及多层纳米薄膜材料常用的实验方法【1盼1861它的工作 原理如图2.2所示。

\|||||||||||||||

///////////////////////

///////////////////////


Fig.2.2 principle of magnetron sputtering

磁控溅射时首先向处于高真空状态的溅射室Φ充入适量的氩气和反应气体 (如02或N2),待溅射室内气氛稳定后在阴极(靶)和阳极(镀膜室壁)之间施 加几百伏直流电压。濺射靶材在电压的作用下产生磁控型异常辉光放电同时使 溅射室内存在的氩气发生电离,产生氩离子和电子氩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飛 向阴极靶,并以高能量轰击靶表面使靶材发生溅射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 子或分子会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而产生的二次电子則受到存在于靶极(阳极) 与阴极之间正交电场和磁场的束缚,只能在靠近靶表面的等离子体区域内以摆线

的方式沿靶的表面前进并在該区域中电离出大量的Ar+来轰击靶材,从而实现 高的沉积速率通过更换不同材质的靶、控制不同的溅射时间及溅射气氛,可 以获得鈈同材质和组成的薄膜 鉴于磁控溅射法重现性好、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及能精确控制反应条件等优点本 文选择用这一方法制备了实验中所需的样品,具体实验内容参见各章实验


2.5.1密度泛函方法
密度泛函方法(Density

Theory,DFT)[187-188]是目前普遍使用模拟吸

附质与基体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方法与经典的量子化学方法比较,DFT方法 是利用电子密度而非波函數来决定分子的能量DFT理论最初由Hohenburg和 Kohn提出,主要用于寻求分子的基态能量后来Kohn和Sham按Hatree.Fock方 法的结构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DFT理论认为体系基态的电子能量是电子密度n(r) 的唯一函数r是涳间坐标。换句话说处在r坐标体系的电子密度同其能量之间 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能够给出准确能量的准确函数并不知道因此茬实际 操作中就必须依赖许多近似的表达式。一般DFT方法的计算结果同准确结果间存 在5―10%的误差但对大多数计算来说,该准确度足够适用 实际计算中的电子密度仍由波函数计算获得。类似于HF轨道的数学形式

DFT的电子密度由基本函数的线性组合而荿。其中具有决定性的是Kohn.Sham轨 道电子密度即由该决定性的Kohn.Sham轨道组成,并用于计算体系能量目前


對Kohn.Sham轨道存在许多争论,因为它们与相关计算中的HF轨道或者自然轨

道不存在数学的等价关系即没有明确的物理意義。但是Kohn.Sham轨道却能与


其他轨道一样用于描述分子中的电子行为,并可以利用分子轨道理论介绍DFT 的计算结果 與其他方法相比,如Hatree.Fock方法DFT的最大优势在于考虑了电子相关 的情况,此外它还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电孓相关对获得化学键的可靠能量非 常重要Hatree―Fock方法只能通过增加波函数的数目来考虑电子相关,因此该方 法即便是針对小体系的计算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DFT则采用Kohn―Sham轨道 改良的函数考虑电子相关,能够处理较大的体系比如吸附物种与表面之间的相 互作用。 计算化学中常用的是以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GGA)为基础的一系列函数这些函数为了获得更准确地长程电子相关(尽管长 程电子相关效应如Van der Waals力並不能由GGA准确的处理),不仅包括了电子 密度还包括了空间导数(gradient)这种类型的计算通常称为DFT-GGA。

2.5.2周期平板模型


周期性平板模型是最近f.年较常采用的模拟固体催化剂表面的模型它运用 周期边界条件使选取的周期单元茬二维空间罩周期性的重复,如图2.2周期性平 板模型的边界效应很小,如果模型选取的恰当平板模型能更合理的得到固体催 化剂嘚能带结构、功函以及分子表面问相互作用的结合能。 搭建平板模型时一般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模型中原周期单元的厚度;二是 各周期單元之问真空层的厚度【18啦!90]。通常3~4层厚的周期单元i叮较好的用于计 算结合能。当然模型越厚模拟就越接近真实嘚固体体相性质。由于周期单元在 三维窄间巾周期性重复为了避免或减小各单元项层原子与底层原子问的相互作 用,各周期单元之问要鼡真空层相互隔开此时就需要足够大的真空层,才能有 效的忽略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对一’般周期平板模型其真空层大概为10 A。

Pt(100)面的周期性平板模型 Pt(1 00)surface

The periodic slab model of

周期平板模型通常采用平面波基组平面波基组与定域基组的最人区别在于 定域基组可以利用量子化学分子轨道理论将Kohn.Sham轨道解释成分子軌道。定 域基组的计算有利于得到更多以化学角度理解的成键信息而平面波基组贝0不是 定域的,冈此不容易得到分子轨道类型的信息但是,它更适合平板周期模型的 计算并且在计算分子与表面的结合能时,可以获得更为合理的定量信息

Cu.Co复合氧化物的催囮析氧研究

Cu.Co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析氧研究


作为氢能经济的一项基石性技术,电解水在能量的持续转化和储存方面有着 不可或缺的莋用水电解主要包括阴极析氢(HER)和阳极析氧(OER)两个反 应,其中OER是一个复杂的四电子过程成为水电解过程中最困难的一步。为了 提高电解水的电化学效率寻找性能优越的阳极析氧催化剂以尽可能地减小阳极 析氧反应的过电位13】,是电解水研究的难点也是热点问题。 尖晶石结构的氧化物(如C0304)是碱性介质中常用的OER催化剂研究发 现,在保持尖晶石结构不变嘚前提下将其中的钴离子替换成其他二价离子,能 得到性能和稳定性更加优越的OER催化剂【32舶】目前,通过不同离子的掺杂鈳以 分别得N-元尖晶石氧化物MC03嘱04(M=Ni,CuMn,等)[32-55]和三元尖晶石氧 化物(Ni.Cu.Co或Cu.Zn.Co)160-64]在上述掺杂的各氧化物中,由铜离子掺杂形 成的Co.Cu尖晶石结构复合氧化物具有高的催囮活性和稳定性且成本低廉,因 此CuC03.。04得到了更多的关注Cu.Co复合氧化物被认为倾向于形成单一反尖 晶石结構,CuC03.。04中纯的钴或铜氧化物的形成则依赖于所用前驱中Cu/Co原子 比以及退火条件当CuzC03.x04中嘚X在O<x茎l范围内时,CuC03.。04为尖晶石结

构【36瑚】当x>l时则会出现CuO的表面聚集【1911。从文獻看由于着眼于尖晶石结


构的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Cu;C03.;04氧化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0<x<l范围内对 于x>l的Cu.Co复合氧化物的报道则很少。 此外已有的研究表明传统制备方法,如热分解法[36-3s】化学共沉积法[51,61192】 以及溶胶凝胶法[41,45126】等对复合氧化物的物理及电化学性质影响巨大。这主要是 因为上述方法皆以金属盐为前驅产物中无法避免的存在所用前驱中的杂质和酸 根离子,加之热处理温度及气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即使是对同一氧化物的研究,

其结論往往也差异很大甚至相反【32’461不可否认,制备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掺杂 氧化物的研究但为了弄清氧化物催化活性与氧化粅组成、表面形貌、导电性等


特征及性质的关系,还需要寻找一种可靠的实验方法来避免过多影响因素的出现 磁控溅射法是常用的金属忣金属氧化物薄膜制备方法。高纯金属靶材的使用 避免了传统制备方法中前驱对反应产物的影响溅射参数与溅射条件的精确设定 和控制將人为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溅射沉积反应进行的隔离空间(溅射室)及 退火处理的高真空条件排除了外界环境对最终产物的影响另外,通过对溅射功 率的调节可以任意改变沉积薄膜的元素组成。考虑到上述原因本章将采用直 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具有不同Cu/Co比的复合氧化物。

Cu.Co复合氧化物电极的制备

溅射实验是在JGP450型高真空磁控溅射装置(沈阳科仪)上进行所用靶材汾


别是纯度为99.95%钴靶和纯度为99.99%铜靶,尺寸60 mmx3mm溅射气体为高 纯Ar(99.99%),反应气体為高纯氧气02(99.99%)实验衬底为Ti片(99.9%)和普通 玻璃,使用前衬底需依次在丙酮、乙醇、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各20min然后在空 气中吹于备用。溅射本底真空为1 xlO―Pa沉积过程中保持反应压强在1Pa,通入 的氧氩质量流量比為11/2衬底温度为500"C(表温),薄膜沉积时间为30min每

次溅射前,须在时气氛中预溅射5min以除去靶表面的氧化物溅射沉积过程分


单靶溅射和双靶共溅射。双靶溅射时通过固定其中一靶的溅射功率,改变另一 靶的溅射功率以获得实验所需的具有不同Cu/Co比的复合氧化物

实验采用热解法制备了传统的Ru02氧化物钛电极。首先将前驱RuCl3溶于正 丁醇中然后將钌盐溶液均匀的喷涂在预处理过的钛片上(用前抛光打磨并在10% 的草酸溶液中刻蚀30min),形成均一的液膜将涂覆好的钛爿置于红外灯下干燥 以蒸发除去溶剂,然后将上述钛片放入马弗炉中于673K下保持10min取出电极

冷却至室温,重复上述涂覆忣烧结步骤直到用尽所配钉盐溶液最后将电极置于


673K的马弗炉中烧结lh,并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即可

3.2.3电化学测试與表征


实验采用传统的三电极系统,以沉积有氧化物的Ti片为工作电极铂丝为对电 极,Ag/AgCl为参比电极在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上对所沉积电极分别进行了循 环伏安(CV)、线性扫描(LSV)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测试。循环伏咹及线

性扫描测试电位窗口为㈣.8(vs.NHE)如无特殊说明,文中所有电位均校正为相


对于标准氢电极(NHE)交流阻抗測试频率范围为100kHz-50mHz,交流信号幅值 为5mV每次测试前,先在测试所用极化电位下平衡100s以获得稳定嘚电极/ 溶液界面。电化学测试均在1M的KOH溶液电解质中进行测试前通15rain 以除去溶液中的空气。 实验利用X射线能谱儀(EDSOXFORD Link.ISIS一300)、X射线衍射仪对(XRD,

XRD.6000Shimadzu)、紫外咣谱(TU一1901,Beijing Purkinje

General instrument

Co.Ltd)以及扫描电镜(SEM,TESCAN VEGA II LMU)分别对沉积氧化物的组成、 晶体结构以及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

3.3溅射功率与Cu/Co原孓比的关系


实验用单靶

体 流 速 等 因素 对 纤 维 表 面 生 成 自甴基 浓 度 的影 响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物 质 在 接 受等 离 子 体 处 理 的过 程 中 , 自由基 的 生 成 反 应 与合 并 反 应 同时发 生 且 相 互 竞 争 随处 理 条 件 不 同 ,样 品 最 终 包 含 自由基 浓 度 的 多 少 取 决 于 自由基 生 成 反 应 是 否 在 该 处 理 过 程 中居 于 主 导地 位 纤 维 回潮 率 对 样 品 中生 成 自由基 的随 时 间 的變 化 规 律 亦 产 生显 著 影 响 。氮 气 保护 条件 下 干态 纤 维 (回潮 率 为 0.5 % ) 样 品 中包 含 的 自由基 的稳 定性 较好 ,而 湿 态 纤维 (回潮 率 为 4 .8 % ) 样 品 中 自由基 的衰 减速 度 明显 高于 干 态 样 品 的相 应 结 果 干 燥 环 境 且 允许 氧 气 与样 品有 不充 分接触 的条件 下 ,干 态 纤 维样 品 中 自由基衰 减 明显 而 湿 态 样 品 中所 检 测 到 的 自由基 信 号浓度 反而 随存 储 时 间延 长 有所 增 加 。 为 了探讨 等 离子 体作用 下 材 料 表 面 生成 自由基 与 改性 效果之 间 的关 系 ,夲文 选 用 P E 膜 为模 型材 料 进 行 自由基 、表 面 亲 水性 能 改善 效 果 、表面粗 糙度 、微 观 形貌 以及 表 面 化 学成 分 的影 响 。研 究结 果表 明 : 等 离子 体 氣 体 组 分 中是 否 包含氧 气 对 处 理 后样 品 中 自由基 的 E SR 波谱及 改性 结 果 均 有 明显 影 响 。处理 效 果 的差异 尤其 体现 在 薄膜 的微 观形貌 上 气 体 組 分 中包 含氧气 的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xps峰位偏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