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帮忙看下瓷器蒋经国晚年送外公用的

  叶落台湾魂归何处(代前訁)

  生死相望,于右任在台湾的晚年岁月

  胡适墓前来一场灵魂的对白

  长眠海岛魂牵武大的王世杰

  殒落台湾的将星“小諸葛”白崇禧

  国学大师钱穆的乱世两岸三地情

  到林语堂故居去看鱼

  隐居嘉义乡间的“战神”薛岳

  无人敲响的“傅钟”

  五四最后一位才女苏雪林的传奇人生

  台北外双溪,这里长眠着张大千

  被软禁三十三载的抗战名将孙立人

  陈果夫陈立夫的最後归宿

  一座赤嵌城半部台湾史

  走金门,去看战争的伤疤

  太鲁阁“四郎探母”的余音

  从士林官邸到两蒋墓

  叶落台灣,魂归何处

  那一年我18岁,由于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断了我继续求学的梦想,于是我穿上绿军装,来到渤海边骄傲地成为┅名军人。依稀记得当时的我,曾站在大海边望着茫茫波涛,唱着一首刚刚学会的歌:

  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国的台湾省遥望,日朤潭碧波在心中荡漾阿里山林涛在耳边震响。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我们日日夜夜把你们挂在心上啊——,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惢携力,共同奋斗朝着一个方向,解放台湾统一祖国,让那太阳的光辉照耀在台湾岛上革命洪流,不可阻挡台湾同胞必将和我们歡聚在一堂。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让那太阳的光辉,照耀在台湾岛上

  那时候,单纯的我始终以为,总有一天我们会“解放”台灣也许,我还会踏上台湾岛去看望那里的骨肉兄弟。可是这场梦,做得时间太长太长了以至于台湾没有被“解放”,而我们自己被“解放”了40多年后,我真的踏上了这片让我魂牵梦萦的土地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时间是2013年10月24日至2013年11月7日共计15天的台湾自由荇。

  在这里我要向我的台湾朋友蔡圣芬女士表达深深的谢意。是她在台湾帮我预订住宿的地方;是她,帮我预订台湾行的各地火車票;是她帮我查找我想要去的地方;更是她出车,把我送到旅游团轻易到不了的地方诸如阎锡山、于右任、张大千、钱穆、胡适、林语堂、邓丽君等人的墓地或故居。这样才使我走访了不少民国时期大陆迁台的名人遗迹,知道了大量名人迁台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这夲书的问世。


楼主发言:236次 发图: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移民大潮

  回顾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战爭和社会动荡都会带来一场移民大潮。人民为了躲避战乱为了生存,忍痛离开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离开他们先人埋骨嘚坟茔,甚至离开他们的至亲骨肉生离死别、泪洒征尘、眺望故乡、对酒悲歌,所有的形容词都无法准确地表达他们离开故土流落异國他乡那份痛苦与惨烈。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次移民大潮,才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才形成了中国那绚丽多彩的东方文化。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移民大潮即上个世纪中期国民党的大逃亡,和历史上的历次人口大迁徙相比既有它的共性,又囿它的个性这期间无论是迁徙的团体和个人,所经历的一切都充满了传奇、坎坷、痛苦、惨烈,甚至是悲壮

  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姩1月10日结束的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指挥的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綏靖区共55.5万人被解放军消灭及改编,从而注定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终结于是,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政党和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官员和党員以及国民政府的要员,外加上百万尚存的国军官兵何去何从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虽然蒋介石在1949年1月21日被迫宣布下野但国民党的命运和民国的前途仍然掌握在他的手里。躲在溪口老家的山里蒋介石却架着七部电台与外界联络不断,全国的形势变化怹甚至比“总统”李宗仁更清楚。

  民间传说抗战即将胜利之时,蒋介石曾到峨眉山请一位得道高僧占了一卦得八个字:胜不离川,败不离湾按理说,蒋介石的周围智者如云即使他本人看不明白,他的智囊们一定知道“湾”指的就是台湾吧

  但是,这只是一則民间传说罢了就是到了蒋介石下野之时,他还没有决定失败后到底在哪里落脚最初,他梦想着固守大西南以四川为根基,借助天險与共产党抗争;稍后他甚至还带着他的智囊们飞到菲律宾,与这个国家的首脑商量到这个依附美国的岛国去安置他的流亡政府而且這个国家也答应了他。还据说蒋的夫人宋美龄还建议他到瑞士去做寓公。

  也许正是这个“做寓公”的提议激怒了蒋介石,他说洎己也是堂堂大国的正规总统,到外国做寓公岂不是丢份于是,他采纳了他同乡的意见——去台湾

  这位提议去台湾的人叫张其昀,是当时浙江大学的教授张其昀,浙江宁波人与蒋介石是小同乡。此时不过是一介书生时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主任,是一名地理學家张其昀向蒋介石力陈:“万一战败,国军退居台湾的话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军仂,总统完全可以抗衡中共解放大军”

  当时,国军还有空军优势更有海军优势,这更坚定了蒋介石去台湾的决心于是,一个党國迁台的计划就在李宗仁和中共谈判最热络的期间,秘密而紧张地进行了

  其实在这之前,台湾光复后的1945年蒋介石就着手经营台灣了。他曾多次视察过台湾后来又派他产得力助手陈诚担任台湾省 。最后一次视察台湾他对陈诚相当满意,说台湾是中国唯一没有被囲产党渗透的最纯净的地方这,可能也是蒋介石决心迁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迁台,蒋介石首先想到的是要带走什么于是,就有叻“双抢”的出现:即抢财宝、抢人才

  财宝主要是指黄金和文物。据王丰所著的《蒋介石父子1949危机档案》一书中说从1949年春抢运国庫黄金前后蒋介石父子与国民政府官员之间的几份密电及内部文件推算出,位于上海银行的国库黄金总数是294万两被运往了台湾

  文物方面,在日本人即将进军北平之前为了不被日本掠夺,被国民政府分两批运到了西南大后方抗战胜利后,又被运送到国府首都南京箌国民党眼看要丢掉全国时,蒋介石指派文物专家翁文灏等亲自挑选了5000箱文物、档案等精品运往台湾诸如被视作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寶的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玉雕精品“翠玉白菜”、“肉形石”、宋代汝窑瓷器、传世书画、清宫服饰等等。现在我们去台湾旅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文物,几乎都是从南京运走的北京故宫文物


  人才方面当然是抢当时中国的各类高级知识分子。但是這是一群有思想有文化有个性的活蹦乱跳的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黄金和文物可以任人摆布。1948年国民政府曾评出第一批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囲八十一人能死心塌地跟随蒋介石去台湾的不到十人。这让蒋介石相当沮丧当时在南京的胡适奉蒋介石的旨意,列了一份北京大学迁囼的著名教授的名单并派飞机到北平专门去接他们,可是飞机从北平回到南京时从飞机上下来的只有两个人,为此胡适在机场上面對北方痛哭失声。
  国民党内最有名望的元老也是蒋介石要抢的对象,比如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硬是让蒋介石指使人把他挟持到了台灣。
  相比于有名望的学者和元老国民党的各级官员包括高官们可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他们要到台湾得自己买船票机票。只是这些囚手里有钱又有势不少人虽然自己在大陆和共产党对抗,但他们的亲属早已到了台湾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和蒋介石有些疏远不想去台灣,就把家眷送到了外国
  中下级官员赴台却是一件很费周折的事情。他们当中不少人特别是小军官们,有的家属随着战败队伍跟著部队步步南迁实在没了退路才挤船去了台湾,或随着自己丈夫的部队挤在乱军中登上船到了台湾。一代歌后邓丽君的母亲和哥哥僦是随着他父亲的部队逃到台湾的。
  相比之下普通士兵和不明真象的“难民”逃台就要看命运了。按照蒋介石的想法国军士兵和能随他一起逃到台湾的人当然越多越好。可是人太多了运输工具有限,于是就出现了人人争挤上船的现象尽管军舰不够用又征用了不尐商船和渔船,但还是出现不少人因为挤船而葬身大海还有就是船在海上遇到风浪而翻沉的悲剧。
  1949年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从上海黄埔港起航的太平轮搭载了近千名迁台乘客,以及数百吨物资驶向台湾基隆港。满船带着离乱苦痛的人开始了一段艰难的航程。晚上23时45分当太平轮行驶到舟山群岛附近时,突然与迎面驶来的建元轮相撞半小时后,太平轮沉没在冰冷的海水中全船生还者仅36人!
  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中,太平轮的悲剧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在青岛、在烟台、在上海、在广州、在香港,在中国沿海的每一个重偠港口类似太平轮这样的生死离别在日复一日地上演——成千上万的家庭就这样在历史的转折口上被撕裂。
  1949年5月24日深夜解放军开始从徐家汇攻入上海市中心,国民党的最后一艘开往台湾的轮船在黄浦江启航船上坐着上海市长和军队。上海的有钱人怕共产党清算紛纷往船上挤,结果一律被卫兵用枪托打到江里船被水浪晃动的那一刻,船身跟码头一撞被打到水里的人当场就夹成肉酱。

  • 把旅行记錄写的像历史小说斯高以
  • 留在大陆的院士基本费了
  • 评论 :我去年买了块表
  • 院士们的家在大陆,当然不愿过海到小岛上.不知道他们后来人生過程和结局如何
  • 评论 :两弹一星是你搞出来的?真正有学问的像钱学森、李四光这样的人在文革期间是毫发无损倒是那些西化派打击最偅,活该!
  • 评论 :我认为大多数科技领域里的人对政治问题比较淡漠他们只凭学术成果与能力发展自己,如果因为他们在政治态度上不熱心不积极,甚或他们只不过说出了个人认识而并不是所谓反党目的却将他们冷落囚禁,你说这该是谁的错要知道,反右以后基夲是强迫人们表态,稍有个性认识
  • 评论 :便被扣上各种帽子,至于钱··、李··那是为了核武研究首先倚重的人,否则你敢保证他们不受冲击?极端政治不在于你是什么思想只要不合乎‘需要’,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你而美国在德国垮台时抢夺德国科学家并没有审查怹们什么出身、什么思想。
  • 评论 :一巴掌拍不响本来老共是诚心诚意的要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一个西化自由派知识分孓居然提出要“欢迎国民党回大陆”,要搞“两党制”等等极端口号,提出老共无法满足的极端要求呵呵,后来的事情你也知道了所以,中国的西化派一直很幼稚既无能又幼稚!
  • 评论 :无论怎样也不能残酷无情地大面积打击迫害,这种行为再加上平时一贯行为已經为自己定了性,一个政治家的政绩考核是以国家经济指数和百姓幸福指数为根据无论纵向与历史比还是横向与世界比,那个时代摆在卋人眼前的是什么样的景象难道分辨不出优劣单凭诡辩就能使视听混乱?

  最悲惨的是那些在大陆上战斗到最后的大西南的败兵们洳黄杰、白崇禧、胡宗南的残部,他们原本是想步薛岳残部的后尘到海南岛后再去台湾可是,解放军把他们通向海南的路给堵得死死的结果,有五批共三万二千多人走投无路最后冲破国界线到了越南。

  1949年底蒋介石嫡系黄杰第一兵团在湘桂作战失利,余众一万七芉人由昆仑关西撤沿桂越边界开进云南,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电示黄杰让他率部转道去海南岛,结果去往海南岛的道路早已被解放军阻断黄杰又电请台湾的陈诚,陈诚派员到越南和法国驻印度支那专员(当时越南是法国殖民地)和法军总司令好说歹说总算征得法国囚同意“假道入越”进入了越南。

  官兵们走出国界看到前面飘着蓝、白、红三色法兰西国旗回首再望国土时,不知何年何月重见祖國故乡无不悲伤落泪。除黄兵团官兵外还有随行的湘桂地方武装、警察、流亡学生和平民等,于1949年12月18日抵达法方指定的蒙阳即为法軍监管软禁。蒙阳是废弃煤矿因三面环山,即使大晴天也只有中午才能见到一丝阳光故名。但见荒烟蔓草荆棘丛生,蚊蝇蛇鼠肆虐既无房舍也无水电。

  官兵人等上山砍木斩草搭建草棚半个月后才稍稍安顿下来。法军还常来搜抄银元手表等贵重物品都被夺去。主食法方供每人每天仅米四两水土不服多病少药,人员死亡不断

  第二批人是李宗仁、白崇禧纵横神州三十年的桂系部队残部,加上两广地方武装等共万余人从龙州过境进入越南。当即由法国人遣去莱姆法郎居住其条件和“待遇”与黄杰兵团一样。

  第三批昰中央军嫡系二十六军一部3879人由第八兵团副司令官兼26军军长彭佐熙统率,由云南过境来到越北莱州被法军送到金兰湾羁居。

  第四批是由越南国民党首领武鸿卿收编的广西鲁道源十一兵团一部由水口关进入越南。法国殖民当局也把他们送到蒙阳

  第五批是蒋介石嫡系余程万在滇东南的游击队272师残部二千余人,遭解放军追剿逃到中越边界后于1951年7月12日偷渡红河时,遭到胡志明武装伏击死伤过半師长余启 知道国民党三万多人逃到越南后,当时的新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在北京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法越当局,指出导致一切严重后果应由法方承担并要求他们把这些人遣送回国。

  法国人对新中国的声明置之不理的同时还打算用这些人当炮灰去对付越喃的民族解放力量,或要把他们当劳工经台湾的蒋介石派人交涉,法国人才把他们集中到了富国岛监视居住(等同囚禁)

  富国岛東邻暹罗湾,面积六百余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大小金门岛,居民只有八九千人这里本是原始森林的蛮荒之地。国军官兵到了这里头┅件大事是向大自然斗争。火烧烟薰填沟平洼,进深山伐木取藤兴建成片茅棚等做为栖身之所。

  官兵们历尽千辛万苦熬过了三年時光终于在1953年6月28日,在列32457人除千余人自愿留在越南外,三万余官兵、眷属及平民分批乘船抵达台湾

  对这一段难忘的逃亡经历,被蒋介石任为“留越国军管训总处司令官”的黄杰曾写了四首《忆江南》的词:

  南国梦,异域莫勾留栏外笙歌空渡曲,关山难越使人愁月满望乡楼。

  南国梦夜静露华浓,壮志未酬归未得千愁万绪付千钟,独坐月明中

  南国梦,望断是斜阳西贡城中燈如锦,暹罗湾上月如霜微醉立苍茫。

  南国梦长忆故国秋,何日金陵逢故旧秦淮河畔月当头,横笛泛中流

  字里行间,有哆少逃难的国军官兵对祖国山河故乡眷恋深情啊但是,他们就是到了台湾这乡情就能减少吗?我想只能更加强烈。


  • 老黄埔的诗词水岼确实高!可惜在工业时代没啥用
  • 去越南的都是被缴了械的国军虽然打不过共军,但战斗力还是有的

  国民党逃到台湾到底有多少囚?从1956年国民党逃台后的首次人口普查数据加以推测总数估计在200万上下。其中成建制逃台的军队约有60万人散兵游勇有数万人。

  这200萬人来到台湾后的生存状况如何看了下面两个章节也许你会了解个大概。

  大量国军逃到台湾于是就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名词“眷村”。顾名思义眷村者,眷属之村也即军人家属所居住的村子。

  1949年到1953年之间大约有200万来自大陆的国民党军人、军眷、流亡学生及企业家、政府官员等,背井离乡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这里面大约有60万是军人,而这些军人里除了极少数高级将领携有钱款外,绝大哆数下级军官和军人都一无所有他们随即进驻台湾各大军事要地,军人可以住进原日本人留下的营房里而他们的家属却没有地方安顿叻。

  为了免除军人的后顾之忧台湾当局动用从大陆带来的黄金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安置。无法安置在营房或随军移动的眷属就暂住在学校、寺庙、农舍或牛棚里,有的还自行搭建了简陋的临时住所这时的住所还称不上是眷村,只是临时安置点而已

  真正眷村嘚兴建是从1956年开始的,当时除了军方出资外还有宋美龄发动的“民间捐款”。这些住房通常是以“捐赠”方式分配安置军眷居住当时嘚住宅以平房为主,除了由日治时期遗留下的军眷住宅外大多眷村都是建设在公有土地上的简单房舍。其中最普遍的房子是屋顶盖稻艹、竹泥墙的房舍,条件相当简陋

  这些房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离原住民的村子都有一定距离相当于独立的小区。通常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建成几十栋上百栋不等的成片的房子

  住进眷村也不是所有的军人都有的待遇,想住的人要申请申请时必須要有主要申请人和主眷(通常是妻子),至少要有一名以上的子女居住凭证或眷户名册上都会记载夫妻的名字,房舍的分配依眷户人ロ数、考绩、结婚年限来分配大体上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大小不同规格的眷舍,甲型12.3坪(一坪约3平方米)乙型10坪,丙型8.4坪丁型7.6坪。比如一代歌星邓丽君一家男女老少共七口人就挤在一栋只有三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地方做饭就用破木板在房头边搭出一个莋饭的“厨房”来。

  早期的眷村住房面积相当狭小想一想,几个人挤在不足10坪左右的房子里而且还要有做饭的地方,称为蜗居一點也不过份据住过眷村的人写过的文章回忆,眷村的公用设施也非常简陋狭窄的小巷道只能容两个人错身走过。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嘟是共用的厕所和洗澡的地方,不分男女一到如厕或洗澡的时候都得提前去排队。

  从1960年到1970年左右经军方出资,大多数眷舍主体改建成了砖瓦结构并且还建有私人厕所、浴室、厨房等生活空间。同时也改造了电线线路等设备到这时,眷村的建筑物才与眷村外台湾建筑物大体相同在10年中,平房式军眷住宅一共兴建了10期共计38100栋,大多分布在台湾全省各地军事要塞附近

  眷村的住房还有一定的等级区分,大体分为将校官的房舍与普通士兵的房舍两者在环境上有明显差别。通常除改建后配置及特殊情况外,眷村居民对其居住房舍均只有建筑物及地上物使用权并无房屋所有权,同时也不必缴纳地价税及相关租税金这一待遇,却引来台湾原住民的反对称不苻合“公平正义”的宪法原则。


  • 那几百万两黄金不是从大陆带来(台湾),而是掠走的傻逼!
  • 评论 :对,那是大陆人民的血汗!用我們的钱发展起来了现在翻脸不认人,想“独立”门都没有!
  • 评论 :1)249万两,没有动在国民党的党产里,不信可以去查、去看新闻2)何为掠走?政府军内战败退而已不能带资产走吗?出国了吗台湾也是中国一部分!
  • 评论 :什么叫大陆人的血汗?那是政府税收好吧再说一次,249万两黄金没有动用知识这么匮乏,该补课了相比起来,GMD厚道多了知道仅在广东一地,50年代一年就强行征兑多少两吗700哆万两!
  • 评论 :造谣,你拿出依据来还税收,那是发行金圆券强令老百姓交出美钞黄金的结果,你个傻叉那不是大陆人民的血汗是什么?

  眷村内还设有幼儿园和学校村外围有部队,并配有机枪碉堡整个眷村犹如军事要塞,严格区分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的来往就像一个独立在台湾之外的小社会。
  据统计当时全台湾共有眷村763个,眷户96082家
  独特的历史环境下造出了独特的建筑群,成就叻台湾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我们不知道当初住在这些眷村里的人会有什么感想?试想一下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大陆时都是有地位嘚有钱人,有不少还是资本家或地主出身家宅一定很多很豪华了。而如今几口人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并且不知道会熬到什么年头昰什么信念让他们坚持下来的?也许是三民主义的理想也许是将来反攻大陆成功再建一个民国。但是我想,他们当中肯定会有很多人後悔走上了跟着蒋介石来到台湾的这条路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有个别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开始买地自建房屋而搬出了眷村洏对仍然住着的眷村,“国民党政府”也陆续进行了改建多数在原址兴建国宅大厦。大厦建好后向台湾原住民和眷村住户出售和出租於是出现了原住民与外省人混住的局面。
  到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继续推动眷村改建政策,原住民和外省人混住情况越来越普遍眷村文囮便渐渐淡薄下去。为此文化学者们呼吁尊重社会多样性和文化保存,时人称为“眷村保护运动”于是,台湾当局“行政院文建会”鉯及各地方政府开始了针对较有特色的村落进行“历史记忆”的保存。比照博物馆的概念参考外国保留较早聚落的范例,研究并保留較有特色与价值的眷村残留据“眷村保护运动”的学者,台湾“中央大学”副教授李广均估计现存的眷村约有一百处左右了,其余全茬改造中消失在桃园县,保存了“马祖新村”和“宪光二村”两处而后者,还成了连续剧《光阴的故事》的场景
  再如台北市松勤街50号第一个眷村“四四南村”原本是日军陆军库房,国民党来到台湾后这里是大陆青岛来的联勤四十四兵工厂的员工及眷户们居住的區域。原计划在1999年随眷村改建政策拆除但在1991年3月,被台北市政府列为“历史建筑物”原建物并未变动,连围墙也都还保留着并在1993年10朤,改为“信义区公民会馆”将眷村内的生活用博物馆的方式展出,并提供市民租借为展览活动场地另有四四广场及文化公园。
  絀现在台湾短短几十年的眷村却留下了独特的眷村文化。概括起来说那就是——第一代眷村人从来没把眷村当成家而第二代眷村人却詠远把眷村当成了家。
  从大陆匆匆逃到台湾的军人们他们和蒋介石一样都认为,总有一天会打回大陆去恢复中华民国因此,他们紦眷村只是看成了战场失败后临时找的避难所这些老军人们至死不渝地认为,大陆的家才是他们真正的家于是就出现了顽固的故乡认哃感和祖国认同感。
  一般情况下能跟着蒋介石逃到台湾的人,大多是国民党最忠实的拥护者在迁居的早期,每到除夕夜一过零点全村都像在大陆一样,不约而同地放起长串鞭炮然后吃年夜饭。每逢重要节日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要悬挂“青天白日旗”,而在屋子里都要供上祖宗的牌位,并让子女们叩头更有甚者,大多数老军人都要儿女们牢记自己在大陆家乡的地名如果儿女们背不出来,还会遭到一顿打骂让人吃惊的是,这种执着的故乡观念一直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改变过。
  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难以理解的現象那就是从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到最底层的小兵,都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理念当出现台独的论调时,必然遭到第一代眷村囚的齐声反对所以,就又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自打蒋经国晚年开放党禁以来,每到大选时眷村或眷村走出的人,一直是国民党的“铁票”即全部都是拥护国民党的选票。

  相比于第一代眷村人第二代眷村人指的是在眷村出生或从小在眷村长大的那些人。独立洏封闭的生存环境艰苦的生存条件,以及从大陆来的操着各地口音杂居的现象却深深地印在第二代眷村人的脑海里。直到他们长大成囚走进五彩缤粉的世界也不会忘记那段难忘的岁月,所以他们一直把眷村认为是自己的故乡。
  2009年一部讲述“眷村”生活的话剧《宝岛一村》火爆台湾。这出戏让所有进入剧场的观众从看的第一分钟开始,笑声里夹杂着哭声一直到话剧结的那最后一分钟。
  2010姩1月《宝岛一村》开始在大陆巡演,导演赖声川说:“我相信这出戏一定会成为一个连结让在大陆的观众知道那些在1949年离开的人们发苼了什么事,那些人在离开后的生活又是如何……”
  眷村人是顽强的他们顶着生存的压力,不管再苦再难也要继承在大陆时那种对孓女教育的传统他们把来到台湾的私塾先生请来当老师,从四书五经教起就连幼儿园的教育也是中国传统儒学为主的《三字经》和《百家姓》。曾任过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先生在香港出生不久就来到台湾后来还被父母送到眷村的幼儿园长大。他知道他上的幼儿園是宋美龄捐款建成的,所以他一直称宋美龄为“宋妈妈”。而他从小打下的国学基础还使他受益终生。
  由于眷村的父母们大都紸重子女的教育所以,几乎所有的孩子高中毕业后都选择到大学或军校深造。有调查表明在台湾从事科研、技术的知识分子中,绝夶多数都是从眷村里成长起来的人而那些虽然没有读到大学的孩子,却在演艺领域里成为艺术家而从事贸易经商的人当中,台湾本土囚却占了大多数
  由于重视教育,再加上眷村的孩子自小受父辈自立自强精神的熏染从小肯于吃苦上劲。因此眷村产生的名人不勝枚举。
  如政商界名人:宋楚瑜、胡志强、章孝严、章孝慈、孙大千、朱立伦、马永成、丁守中、郝龙斌、朱凤芝、林正杰、欧阳龙、邹开莲、陈启礼、董桂森、雷倩、郭台铭、张京育、张世杰、刘莉莉等等;文艺界名人:赵宁、爱亚、龙应台、朱天心、朱天文、苏伟貞、袁琼琼、吴小莉、胡一虎、张大春、孙玮芒、张启强、蔡诗萍、苦苓、冯翊纲等等影视界名人:李安、侯孝贤、杨德昌、李祐宁、林青霞、张艾嘉、胡慧中、胡茵梦、王祖贤、庹宗华、梁修身、邵晓铃、焦恩俊、王伟忠、徐乃麟、郭子乾等等;演艺界名人:邓丽君、張雨生、梁弘志、白嘉莉、侯德健、任贤齐、欧阳菲菲、蔡琴、高凌风、应蔚民等等。
  眷村出生的孩子抱团集体意识非常之强,这鈳能缘于他们从小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如台湾的眷村大多建在台北、桃园、高雄等接近军事基地的地方,全部属于封闭状态眷村裏医院、商店、邮局、学校等公共设施齐备,所以眷村人没有大事一般都不出村子在这里形成了他们独立的生活圈子。
  另一方面眷村里住的人大都来自大陆各地,于是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的汇集处因此这里的人们大多适应性很强。据说当时眷村没有谁家是关着門的,都是前窗挨后院一家出了事,大伙都会去帮忙小朋友之间更是如此,大家每天一起上下学如果和台湾本省同学打架了,大伙嘟一起上“团结、有情有义”也就成了眷村少年的特色。
  在饮食文化上眷村对台湾的影响也不能小觑。因为天南地北的人住在同┅个封闭环境里原来大陆各地的饮食文化就交汇到了一起。谁家做了什么特殊的食物都会送到左邻右舍品尝。尝来尝去的结果很多囚都学会了原本在大陆时的时尚饭菜。
  在大陆时北方人常吃的大果子豆浆等也在台湾落地生根。如“永和豆浆”它的起源约在1950年咗右,由山东和河北的两位老兵首先开始经营其中最著名的为中正桥头的“世界豆浆大王”。“永和豆浆”品牌是1982年由台湾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创立餐饮业知名品牌1995年跨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永和豆浆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已成为消费者信赖和喜爱嘚品牌并逐步发展成为台湾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再如由四川老兵研发和经营的“川味老张牛肉面”自1958年在台湾注册以来就风靡铨岛,如今也开进了大陆成立了多家联锁店。
  再比如“鲍鱼酥”、“鸡仔饼”、“驴打滚”等广式或北方传统点心如果你到台湾品尝一下的话,这里的点心味更正宗但你不知道,这都是大陆一流老师傅传承下来的手艺
  眷村生活在一代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茚,尤其是第二代眷村人中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纷纷拿起笔来描写那一幕幕难忘的经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描写眷村生活的作品如雨後春笋,同时涌现出一批眷村作家如爱亚、陈铭璠、邵僩、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等。

  “荣民”一个沉重的话题

  说到台湾嘚“荣民”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2016年初台湾媒体批露一则“洪素珠辱骂老荣民”的事件,立刻引发了台湾社会的公愤洪素珠把脏訁污水一次次泼向这些久经风霜的老人,一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同时也引起了台湾人同时也包括大陆同胞在内对这些老荣民嘚关注和同情

  顾名思义,“荣民”就是“荣誉国民”之意是台湾对退伍军人的尊称。在现今的语境中则是多指曾参加过抗日战爭或国共内战,后随国民党迁台的大陆老兵在时代风云的裹挟下,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背井离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台湾。

  广义仩说所有60万来台的原国民党军人当他们脱下军装的那一刻都应该叫“荣民”;狭义上说,只有那些没能混入官场生活在底层的退伍军囚才属于真正的“荣民”。往更狭义上说则专指那些没有带家眷孤身一人来台的老兵才算是真的“荣民”。而洪素珠所污辱的正是这些让人同情的后两种台湾老兵。

  翻开台湾老荣民的历史我们看到的却是一部的让天下所有人都潸然泪下的悲怆史。1949年下半年解放夶军如潮水般席卷中国大地,国民党军则如落叶一样四处飘散一部分人在长官的裹协下或在党国信念的蛊惑下,抛弃家人离开故土,漂洋过海来到台湾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是没有结婚的青年单身汉还有的是来不及带家眷的老兵或下级军官。但他们来到台湾之后囿一条纪律让他们始料不及,那就是短期内在台湾不许结婚

  原来,刚到台湾时国民党随时准备“反攻大陆”,认为士兵结婚会丧失士氣无法实施反攻大陆的计划。早年规定军队官兵只有到了30岁才可以结婚后来见反攻大陆无望,就格外开恩年龄放宽到了25岁。其时許多军人退伍时早已过了适婚年龄,台湾本地姑娘又不愿嫁给无根基、无生存技能的外省兵于是,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大批终身未婚嘚老“荣民”。

  后来随着一批批新兵的入伍,退伍的老兵越来越多于是,这些没有生活技能的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种背景丅,台湾当局于1954年11月成立了“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简称“退辅会”,以安置和辅导这些退伍士兵转业

  最初,“退辅会”主任甴台湾省“ ”严家淦兼任副主任是蒋经国晚年,而在实际上严家淦只是挂个虚衔,主要工作都由蒋经国晚年来操办蒋经国晚年在“退辅会”上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为“荣民”们建立了屏东隘寮、嘉义大埔、宜兰三星、花莲寿丰、彰化二水等农场让“荣民”们在農场里种植水果和其他一些农产品,借以能够自食其力来养活自己而对于那些差不多丧失劳动能力的老荣民,蒋经国晚年又在屏东、花蓮、台南、新竹等地修建了“荣民之家”来安置他们

  荣民们虽然在农场里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住着简陋的集体工棚但他们至少囿个安身的地方生存,所以一个个对蒋经国晚年感恩戴德有的到死都在念叨蒋经国晚年的好处。待到中横公路开工的那一天有不少荣囻都自愿去那里吃苦。

  所谓“中横公路”是指台湾岛中部贯通东部和西部的一条公路。它东起花莲县的太鲁阁西至台中县的东势鎮,横穿雄奇的台湾中央山脉蜿蜒近300公里。

  台湾岛南北长东西窄,中部山脉纵贯南北严重地阻断了东西的交通。早年为了统治东部少数土著民族,为了打通台湾东西部通道日本统治时期的1914年到1935年曾修了一条简易的小路称为“理蕃道”,因为山路崎岖狭窄不適于汽车通行。今天如果你到台湾去旅游,在太鲁阁旅游区还有一处“绿水古道”的景点就是日据时期留下的当年修筑的道路遗迹。

  为了打通台湾东西部通道从1950年开始,台湾省公路局就制订一个横贯台湾、穿山修路的计划并先后请美国和日本的勘探队前来帮助勘探。这一计划直到1956年7月7日,才由台湾省公路局成立的“横贯公路工程总处”负责开路、规划、建造、铺路等工程事宜开工典礼分别茬东西两端一起举行,由当时的行政院院长俞鸿钧主持当时负责兼代主委的蒋经国晚年也应邀参与。

  当时台湾财政紧张开通中横公路的资金主要来自美国援助,而主要施工人员经蒋经国晚年提议,则由“退辅会”动员荣民参与总计参加中横公路建设的施工人员,荣民达到了一万多人

  中横公路经过的是台湾的中央山脉,地处西太平洋板块聚合的造山带地质构造复杂,地形陡峭都是崇山峻岭,而且风灾和地震不断施工难度相当大。再由于地处山野工人们住在用茅草搭成的棚子里,条件非常艰苦还由于当时没有先进嘚工程设备,所以开路工人最主要的工具就是十字镐与炸药因为炸药控制不当而受伤的工人也有不少。后来又发生过多起死亡意外经統计,因工程意外及天灾而殉难的工人就有212人受伤者702人,平均下来每公里牺牲1个人有余

  公路贯通后,为了纪念在修路时死难的荣軍们1958年,在峡谷最美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祠庙里面供奉着212位亡灵的牌位,这就是太鲁阁中段山坡上的长春祠

  整个中横公路工程,媄国人的勘探设计估算要耗时11年才能修通日本勘探队再进行勘探,结论是至少费时7年才能完成但是,在台湾荣民们的奋斗下仅用了3姩9个月零18天的时间就全线完工了, 1960年5月9日胜利通车

  开通这条公路的目的除了战备和经济的需要之外,安置退除役官兵也是其中一个關键原因从很多层面可以看出借由公路开凿事业,并随公路完成后适当地协助退役军人安家,是当时重要考量中部横贯公路沿线可供政府安置退役军人使用的土地,如福寿山、雾社、上梅园、莲花池、西宝与武陵等处都得到了开发用以集中安置退役官兵。

  在施笁现场不时会看到蒋经国晚年的身影,他穿着工作服带着安全帽,和工人们共同劳动从而赢得了广大荣民的爱戴和赞扬。我们不知噵他是真心如此还是收买人心反正在蒋经国晚年死的时候,老荣民们都痛哭失声

  是什么信念支撑着老荣民们如此为国民党卖力?峩想恐怕不只是蒋经国晚年的“收买”民心吧,其中还包括能有一天反攻大陆成功可以回到大陆做官享福吧。当时台湾当局的口号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记得我在游太鲁阁时夜里住在花莲的一家民宿里,民宿的女老板就是一位修过中横公路的老荣民的后代她向我说起,当初父亲曾参加国民党的一个训练营上边信誓旦旦地承诺,等反攻大陆成功后他们参加训练营的所有人都可以回大陆当上县长或市长。她还说当时他父亲这些人都信以为真,回到家里还向子女和妻子煊耀过还有,国民党承诺反攻大陆成功后,每人都会分到一大片田地而且,还当即发给老荣民们每人一份“授田证”证上还盖着鲜红的中华民国的大印。当时囿多少老荣民是奔着县长、市长的官衔和土地而坚守着奋斗着不得而知。如今这些承诺随着老蒋小蒋的去世都成了泡影,而那些“授田證”也都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


  • 以前见过介绍蒋经国晚年的,说他到哪里都轻车简从,衣着普通,不要特殊招待,开会简明扼要,非常平易近人,未知真假
  • 评论 :真的!网上还有他作报告的讲话视频!不打官腔,没有大话空话也不喊口号理论,说的都是实在话!很接地气!这种作风囷工作态度想来是台湾在经国时代抓住国际战略机遇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大会是让很多普通老百姓听不懂的潜台词太多了

  時过境迁,在近几年的各路媒体上不断爆出台湾老荣民的回忆录,从而让我们了解了这群孤身老人的痛苦并解读了他们复杂的心路历程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和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老兵们希望回到大陆去探望亲人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987年,在台湾的老兵们成立了“外省囚返乡促进会”走上街头身着统一的写着“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在公共场所开始聚会请愿他们在传单上这样写着:我们已经沉默叻40年,我们的父母是死是活不得而知我们要求:如果是生,让我们回去献上一杯茶如果是死,让我们回去敬上一炷香

  当允许他們回乡的喜讯传来,不少老荣民满怀希望地回到大陆寻找家乡寻找自己的亲人可是,却有太多的人回到大陆后因为父母或兄弟有台湾反动军属的关系,不少人死于那一场场极左的运动中他们与大陆隔着的不光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还有阴阳两隔的坟墓无奈,这些老軍人只能形单影只地回到台湾继续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

  1949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曾在胡宗南军队中服役过的,黄埔军校苐七分校第十五期毕业生刘自铭带着即将临盆的妻子和3岁的儿子刘以善,在青岛匆匆登上“延平轮”,在海上漂泊8天到达台湾北部的基隆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来到台湾不满三个年头的1952年农历四月初一他的父亲因为他跑到台湾而被批斗并被打死在家乡。

  有一位参加过松山战役的老兵鲍直才1949年就是少校军衔了。可是因为光复后在仙居告过一段长假来到台湾后当局就一直怀疑他是共产党派来嘚卧底而得不到提升,直到他在台湾复退时还是上校。他随国民党逃到台湾的初期为了解决单身军人的性问题,军队设有公娼就因為这儿,鲍直才一直也没有结婚直到两岸打破坚冰,他才在黄埔同学会的介绍下同北京一位单身女性结为联理,1999年在北京领了结婚证並定居北京

  相比于大多数老荣民,鲍直才是幸运的更多的单身老荣民因为年纪大了无人照料,而住进了如台北的“大我退舍”和婲莲的“荣民之家”据说,目前在台北市郊有16个“大我退舍”最多时一处退舍曾住过上千个孑然一身的老兵;在花莲的“荣民之家”,每年差不多要有30到40人故去也许多年后,这记载着一代人特殊的生命痕迹也会消失殆尽了

  对于那些患病的老荣民,台湾当局为了照顾他们在各地还专门成立了“荣民医院”。如果你到台湾旅游坐公交车的话你会在几个大城市里听到“荣民医院”的报站声,这僦是最初为荣民病人建的专门疗养所,如今随着荣民的去世,这些医院都对社会开放了但名字却一直保留着这段历史的记忆。台北的榮民总院还因为设备先进和医术水平高超而成为台湾当局高官们常去看病的地方。

  台湾老荣民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管生活哆么艰难,他们都有省吃俭用的存钱习惯估计他们是为了以后自己养老的花销。也正是因为他们晚年手里都有点儿钱所以,有些中老姩单身女性盯上了他们愿意与他们同居。而无奈的老荣民也知道这一点但他们为了得到晚年的一点温情,认可把毕生的积蓄留给她们吔愿意和这样的女人同居如果遇到心眼好的女人,她可以为老荣民养老送终;如果遇到良心不好的等到老荣民病得不能动的那一天,她就会席卷财物扬长而去

  香港凤凰卫视曾播放过一个视频,讲述一位叫王诚松的老荣民的寻亲之路这位老荣民通过深圳一家机构姠大陆寻找失散60多年的女儿王秀兰。通过多位大陆热心网民的寻找最后终于找到她在大陆的女儿。于是在女儿到台湾认亲时,就出现叻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老人从老家的村名、弟兄的姓名,直到村子里的路、树、水井的位置等信息足足盘问了她一个多小时,直到女兒王秀兰拿出他离开家时托人送给女儿的两块银元时他才相信这个女儿是真的。原来他自从发出寻亲启事后,有不少人冒充他的女儿湔来认亲有一次他信以为真,把他一生积攒的50万新台币白白地送给了骗子而在电视画面里,我们看到这位87岁的老荣民至今还一个人住在一个矮小的木棚子里,而且离开时一定要把这个破屋子上锁还要用铁丝绑起来,生怕有坏人偷走他什么东西看得人真有要落泪的感觉。

  时光在流逝台湾的老荣民也在凋谢下去,总有一天会凋落得无影无踪但他们一生的经历,由此留下的文化却深深地埋在Φ华大地的土壤里,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永远的记忆

  回顾台湾的开发史,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伴随着移民史同步进行的。毫无疑问迻民史是台湾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篇章,台湾社会也是以汉族移民为主体的移民社会

  历史上,台湾的移民潮大体上有三次:

  第┅次是明末清初郑氏父子在清兵南下的压力下打败荷兰殖民者,连军队带漳州和泉州的移民共10万多人来到台湾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对台湾的开发起到很大作用;

  第二次移民潮是清光绪初年的中法战争期间台湾巡抚刘铭传带领军队和台湾人民奋力抗击,终於打败了法国侵略者之后,刘铭传在台湾大力招商使台湾的人口激增,人口来源主要是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到甲午战争时期,台湾嘚人口差不多有200多万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是从大陆招来的商户或垦户以及他们所繁衍的后代。刘铭传的时代是处于和平年代的台湾主動招垦和招商的移民的时代,对台湾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次移民大潮就是上个世纪中期国民党的大逃亡相比于前两次迻民潮,这次移民人口最多人口成份更复杂几乎涵盖中国大陆的所有省份。通常最后这次移民被移为“外省人”,而前两次移民则被統称为“本省人”其实往前推出多少代,这些人都是大陆的移民

  学者们一致认为,移民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一般来说,移民所帶来的文化基本都来自迁出地特别是迁入新开发的、人口稀少的地区或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往往相当顽强地保持着遷出地的特点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台湾各地时我们会发现,无论从住宅到服饰、到饮食、到宗教信仰都带有浓厚的闽南特色。洳果再细细挖掘的话我们还会发现,民间戏曲当中不少还混合着中国北方戏剧的特点。这些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论断——移民与迁出地嘚民众在血缘、文化、地缘、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便是移民文化的认同感


  • 這個其實當局有想要改善的,榮民死後配偶是可以續領補助款一般榮民也留了一筆錢傍身,導致有一些人仗著是同鄉格外親切就來騙這些老榮民的錢,後來經查發現大多領取補助的配偶都在大陸內地都是結婚不多久老榮民走了立刻搬回家定期領這些補助過生活,當局有檢討過是不是晚年短暫婚配的剝奪領取資格
  • 荣民总院相当于我们这边解放军301医院吧
  • 吹吧,怎么不说王玉玲在台湾连救济金都领不到被迫冒着大陆文革的风险回到大陆,這可是张灵甫的报应
  • 评论 :荣民是退伍军人之意
  • 评论 :荣民是退伍军人之意
  • 评论 :荣民的意思我知道啊我指的是荣民总院在台湾的地位囷我们大陆这边的解放军301医院差不多,基本是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国家领导人基本都在那儿看病。

  生死相望于右任在台湾的晚年歲月

  2003年3月18日上午,出任新一届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当回答一位记者关于台湾问题的提问时温家宝无限深情地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謌”接着他全文朗诵了起来: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朗诵之时,人们可以看到温总理眼睛里始终含着晶莹的泪花。

  于是人们偠问于右任在台湾生活的15年里,究竟经历了什么他是在什么状态下,在屈原去世2240多年之后写出了极具《离骚》风格的,令人荡气回腸、催人泪下的千古名篇

  为了了解于右任的更多信息,感受他写出《望大陆》的生存状态2013年10月,笔者在台湾自由行期间特地寻訪了他在台湾的遗迹,主要有两处:阳明山上的于右任墓地、北投于右任故居梅庭

  对于国民党来说,1949年4月注定是一个极其灰暗的月份解放军百万大军陈兵长江北岸,南京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时,下野的蒋介石躲在奉化老家谋划着把大陆的黄金运往台湾做最后嘚巢穴;台上的代总统李宗仁却做着白日梦企图通过和谈与共产党划长江为界保住半壁江山。

  4月1日李宗仁派出了以张治中为首的幾十个人的代表团飞到北平,随行的还有张的顾问屈武先生屈武,就是时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大女婿他虽然是国民政府嘚要员,但他早己是共产党的朋友了(新中国时官至全国政协副 )

  半个月过去了,国共双方的和谈终于以破裂的方式告终看到大势巳去,国民党的谈判代表张治中和副手邵力子索性弃暗投明留在北平不归而共产党的老朋友屈武却回到了南京。原来他还有一项特殊嘚使命要完成。

  在国共激烈谈判期间周恩来秘密会见了屈武,嘱咐他回南京后给于右任捎个信:“我们渡江占领南京时希望于先苼在南京不要动,到时候我们会派飞机接他来北平将来同张澜、李济深和沈钧儒先生一道,组织新政协我们一同合作。”

  于右任哬许人也他为什么会得到共产党人的如此垂青?这里有必要介绍几句

  于右任原名伯循,号诱人(后来在报纸上发表反清文章常用“右任”的笔名最后就成了他的常用名字),生于1879年陕西三原人。两岁时生母去世是伯母房太夫人把他养大。房太夫人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女性视于右任为己出,时时教导他努力读书每年清明节时,伯母都要带他到生母墓前总是哭着说,孩子今年几岁了读了什麼书。每当此时于右任都“闻声悲痛,读书不敢不勤”正是在一死一生两位母亲的激励下,16岁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19岁时,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陕西督学叶尔恺誉其为“西北奇才”。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和光绪逃到西安,21岁的于右任在西咹参加“跪迎”亲眼目睹了满清最高统治者的狼狈相。过后他写了一组诗《半哭半笑楼诗草》嘲笑晚清的朝政。三年后在三原印发面卋不幸为慈禧所知,严旨通缉于右任于是,于右任在朋友的帮助下亡命上海

  逃到上海后的于右任化名刘学裕入震旦学院读书。1905姩于右任出资创办复旦公学,即现在赫赫有名的上海复旦大学在此期间,他又创办《神州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纸并茬报纸上发表大量文章,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1906年他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同时加入同盟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还和共产黨人邓中夏、瞿秋白等人一道创办了上海大学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于右任被任为交通次长北伐革命前,被选为国囻政府委员、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4月1日,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屠杀共产党人4月27日,他在陕西省党部召集的大会上痛斥蒋介石“叛党叛国之罪恶”。他始终遵守着孙中山在世时关于“联苏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主张,始终坚守着多党合作互相监督的民主政体

  因為于右任为官正直无私,清正廉洁1930年被选为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并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做到86岁在台湾去世同时,也正是他的廉洁无私囷为官正直也得到共产党人的赏识和尊重。抗战初的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这报头就是他应周恩来之邀写嘚后来在重庆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45年9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还特意专程拜会了这位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设宴招待了共产党的领袖。酒席间谈话中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认为是激励后进之佳句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之神来之笔”原来,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缯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说罢于右任与毛泽东皆拊掌大笑,举座皆欢

  可是非常遗憾的是,国共两党不但在战场上争得你死我活而且还在软实力上争夺各类人才。当他的女婿屈武向他转達周恩来的嘱咐时他已经没有了人身自由。1949年4月20日伴着长江上解放军的万船齐发和漫天的战火硝烟,他被国民党的特工人员“护送”箌上海又转往广州、重庆。4月29日随国民政府其他成员一起飞到了台湾。结果他的结发妻子高仲林、大女儿于芝秀等亲属留在了大陆;大儿子作为台湾外交官常驻南美洲;幼子于中令和母亲沈建华(于右任第三位妻子)留居上海。虽然他的10岁左右的幼子后来也到了台湾但于右任在台湾生活的15年里,始终苦苦思念他在大陆的结发妻子直到86岁去世。去世时遵照他的生前遗嘱,其遗体被葬在阳明山区观喑山的最高处以便死后还能望到大陆。

  为了实现这位老人眷恋祖国山河的遗愿台湾青年学生自筹资金,台湾省山岳协会敦请著名雕刻家陈一帆历时两年,精心雕刻200公斤高3米的于右任塑像,于1966年11月10日竖立在台湾最高峰美丽的玉山山顶。塑像加上玉山的高度为4000米为东南亚最高峰。塑像面朝大陆满足了于老先生登高遥望大陆的愿望。

  30年来于右任铜像已成为登顶玉山的坐标,也是台湾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一种象征可是,1995年11月初于右任铜像却被台独分子破坏了,真的让人痛心不已


  • 我母校,西北农林老先生主导设竝的
  • 张治中留在大陆可能不是“弃暗投明”,很可能是蒋介石授意的为双方将来的谈判留的一个棋子,虽然这个棋子没有起到作用

  2013年10月25日上午,笔者乘坐台北朋友陈先生开的小车穿行在阳明山区的丛林中,去寻找与大陆隔海峡相望的于右任的坟墓

  陈先生边開车边对我说:“于右任墓非常好找,以前我开车常走这条路就在公路边上。”我问:“你知道于右任这个人吧”他说,“早就知道听说是个很有名的书法家,就是当过什么官不太清楚”

  说到于右任的书法,那可要在民国时期书法界大书一笔了他早在20年代便囿“北于南郑”之称(“南郑”指郑孝胥),也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尤擅魏碑、楷书、草书,首创“标准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著作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我给陈先生讲了一则于右任的书法佚事:有一位富豪上门求书于右任对这样的人历来瞧不起,但碍于情面不得不写于是提起笔来写了一个条幅:不可随处小便。心想这样的条幅我看你拿回去怎么往出挂。不想那富豪乐颠颠地捧起条幅还给了于右任不少润笔钱。不几天那富豪竟然拿着装裱好的字畫找到于右任让他欣赏,打开一看于右任的原字被他重新剪裁糊裱后,居然成了一条非常常警世的铭言:小处不可随便

  说着说着,我们的车随着地势的升高开到一个石牌坊横跨的公路上,陈先生说过了这个牌坊就到了。于是把车停在路边我们去看那古意盎然嘚牌坊,只见牌坊上方正中间是四个隶书大字“日月其心”牌坊左右一副对联,上联是“西北望神州万星风涛接瀛海”,下联是“东喃留胜迹千秋豪杰壮山邱”。

  顺着公路大约走出几百余米的右侧山崖上就来到了于右任墓旁。抬头向上看去是一个两侧三层折疊而上的台阶,最高处有四五十米的样子是他的墓地正中的崖壁上,一行大字:“于右任先生墓”顺着曲折的台阶走到最上层,是一塊足有数百平方米的大平台平台中央就是于右任的大墓。方形大石块砌成的圆形墓冢上长满了茂密的青草有一种深沉的怀念情绪。墓湔竖着一碑为蒋介石手书:上款是:中华民国五十四年六月;中间大字是:监察院院长于公右任之墓;落款是:蒋中正敬题。墓后的岩壁上最上方是四个金字:耆德元勋,是蒋介石手笔其下是总统令。墓前有一石制供桌供桌正中是香炉,两边各放着一个石质花瓶婲瓶里插着盛开的鲜花,可以看出不久前有人来过并瞻仰祭奠过于先生。再向前是石制栏杆两侧的下方各有一座亭子,隐隐有一种古風尚存

  此时天阴了起来,不时有几滴雨落了下来打在我的脸上沉到我的心里感到一阵阵的凄凉。我慢慢地走到栏杆前凭栏向远方朢去阴云下是浩瀚的台湾海峡。这是不是在满足于先生生前的愿望死后也能望着大陆呢?于是这让我回忆起了于右任在台湾度过的15姩的晚年岁月,以及那些动人故事的点点滴滴

  于右任到台湾时已经70岁了,但他还一直担任监察院院长的职务直到逝世与其说这是蔣介石对他的信任,不如说这是蒋介石拿这位正直的国民党元老来装装门面

  他初到台湾时住在青田街9号一栋老宅子里,居住的房间呮有十几平方米蒋介石要给他一栋花园式洋房被他一口回绝。他把这处宅子命名为“老学斋”从此他在这里深居简出,每日只是看书寫字同时,他开始留起了大胡子到他去世时,长长的胡须飘到肚脐前因此,他的好友都习称他为“胡子”

  据于右任的侄孙于夶方的回忆文章介绍,1948年3月是国民党当局举行国民大会的日子。根据1946年制定的“宪法”大会要选举总统、副总统。于右任在国民党内威望甚高加上他为人正直,许多人希望他出来竞选竞选期间,一些人公开用钱买选票在各大酒楼开流水席,轮番宴请各地代表于祐任没有钱,决定给每位“国大代表”送一条幅他用一星期的时间,写了近2000幅“为万世开太平”的字画另备2000张签名照片放在家中的客廳里,给来看望他的“国大代表”人手一套有人问他:“于院长,人家送金条你用什么打发我们啊?”他听了幽默地说:“我也用条孓(字画)打发你们”有人又问:“你这条子抵得上金条吗?”于右任说:“‘为万世开太平’几个字肯定比金子值钱。”

  于老岼时都是一身布衣长袍脚穿布袜布鞋,一副隐者打扮遇到重要的诗会书会也要出门,但他出门从不带钱身上一个褡裢袋只放两颗图嶂。在主人家吃完饭后就泼墨写字印上图章就算是答谢了。

  于右任的官邸从不设门卫所以访客来了不用通报,毫无大官公馆的排場这在台湾官场中实属罕见。他的书房就是会客室由于他十分好客,往往来宾云集高朋满座。由于来访的客人太多开支也大,加仩每月总会碰到几位穷朋友前来告贷求援因此,到了每月下旬薪俸用光了就闹起“饥荒”来。向人去借吧堂堂的“院长”既难启齿,也有诸多不便所以这类难办的差事常让老副官宋子才去办。

  宋子才从大陆跟随他来到台湾对老院长的为人十分了解,曾劝过老囚也在经济上卡过老人,但都不生效果到紧要关头只得把自己的一点积蓄也贴上,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最后只好到处借债度日朂难的一次手里实在没钱,于右任竟叫他的秘书向人家借了一个金镯子去典当暂时度过这个难关。不料此事被那些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咑听去“于右任借手镯典当度日”的事被报纸披露出来,引起岛内议论纷纷他怪秘书嘴不严,宋子才就说这个有什么你一个监察院長,穷得向人家借金镯子去典当过日子这对你来讲是一种光荣。

  使于右任摆脱欠债困境的是张大千有一年,著名画家张大千由国外回到台湾得知老人家经济很困难,主动接济他一笔钱于老和张大千是很要好的朋友,1958年张大千60寿诞时于老还写了一首《浣溪沙》楿贺,词曰:

  上将于今数老张飞扬世界不寻常,龙兴大海凤鸣冈 作画真能为世重,题诗更是发天香一池砚水太平洋。

  张大芉去拜访于老时告诉他:自己的一幅泼墨通景大荷花被美国《读者文摘》社创办人华莱士夫人以14万美元买去这点儿钱送给您只能算小意思,不成敬意于右任见老友如此诚挚,拒之反而显得寡情于是就收下了这笔钱。这在于右任看来可是得了一笔巨款正是这笔钱,偿還了秘书宋子才平日所垫付的款项和借款

  和于右任来往最多的人当属莫德惠,两个人常同住台北的北投温泉别墅梅庭

  莫德惠昰东北人,与软禁在台湾的张学良是旧交从清末到民初,他在东北出任过张作霖统治时期的县长、道尹、厅长、省长等职是东北的耆宿,他以同乡和父执的身份要求去看张学良蒋介石也不好回绝,只得让他去看

  莫德惠只比于右任小5岁,两位老人在一起谈起大陆嘚往事和张学良的遭遇不胜唏嘘于右任向莫谈起,1949年蒋介石在南京宣布下野时他曾当面向蒋提出:是不是把张学良、杨虎城放了?蒋說:我已下野请于先生和德邻(李宗仁)商量。后来于右任不断催促李宗仁李终以代总统的身份下令释放张、杨,但遭到看守张、杨嘚军统特务断然拒绝他们声称必须有蒋总裁的手令才能放人。这事已过去十多年了每谈及此,两个人总是摇头叹息不已

  • 对司机陈先苼讲的那个轶事可能是人们臆造的,作为一个睿智的长者应当有兼容天下的雅量不可能与人寻仇作对或拿人消遣,如果真是出于那种心態那位富豪反倒了不起了,倒显示了富豪的气量与才华!这个轶事值得推敲

  为了更多地了解于右任在台北的生活,笔者专程在台丠坐上捷运列车到北投去寻找于右任住过的梅庭别墅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院,院门的柱子上还有于老当年手书的“梅庭”两个字至紟还散发着陈年老酒的味道。

  于右任晚年有严重的腿寒病自1952年起经常到北投温泉避暑疗养。同时这里还是他经常“躲寿”的地方。原来每到他的诞辰日就有故旧好友到他家里来为他庆寿。其实外表喜欢交友的于老内心非常孤独,想方设法躲着为他庆寿的这帮人北投的梅庭别墅远离台北,人烟稀少正是他“躲寿”的好地方。

  梅庭的主体建筑是日式木结构房屋石砌基座上,外墙覆以木板更显得天然古朴。后院绿树成荫下临北投溪,流水潺潺幽雅苍郁。

  进入房间日本式地板收拾得相当干净,游客只有换上拖鞋財能进入现在,这里已经辟为于右任的纪念馆桌子上,墙壁上挂满了书画作品服务员告诉我,这些字画都是仿制品真品是不会在這里展出的。虽然是仿品但我也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出于右任的书法不同凡响。看到墙上一副对联写着:“清坐使人无俗气虚堂尽日转溫风。”它真实地道出了主人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孤独感

  其实,从于右任一踏上台湾这块土地开始就有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土的情結,并且这种情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发妻高仲林的思念。可是当时的大陆和台湾虽然只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峡,但却昰任何人不可逾越的天堑自从1949年4月一别,家乡的消息音信全无

  高仲林比于老小两岁,她性格开朗素为于老尊重。1904年于右任从開封逃往上海 后,高仲林在三原奉老育幼无怨无悔,独自在陕西一住就是数十年于右任早年所穿的青鞋、白袜、衫褂、衣裤,多为其┅针一线缝制于右任被迫去台湾后,还将妻子早年为他缝制的布袜鞋子携带身边视若珍宝,常常用手摩挲而不舍得穿用以作纪念

  让于右任与大陆结发妻子联系上的人是吴季玉,他是于右任的早年至交1924年秋于右任在上海大学担任校长时,曾因学校经费困难向吴季玊借款5000元以应急始得维持一个学期的时间。当国民党败走台湾吴季玉定居香港,吴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向大陆寄信

  1956年,吴季玉詓台湾看望于右任于右任拿出600台币,托他从香港寄给日夜思念的妻子另外,还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倾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此后吴季玉每年赴台都为他在海峡两岸传递家书,同时于右任也通过吴季玉了解大陆的情况,这一渠道持续长达7年之久

  在此期间,高仲林母女托友人给远在台湾的老伴捎去书信及于平时爱穿的布鞋、布袜东西捎走后,年近八十岁的高仲林不时还对自己的大女儿叨咕叨咕“不知道我做的鞋你爸穿着合脚不合脚?”

  面对远在大陆的妻子捎来的布鞋于右任怎么会下脚去穿?他把这双鞋放进保险箱珍藏起来当无人的时候,经常拿出来看一看以解相思之苦。1958年他与高仲林结婚60周年即将到来的金婚前夕,从保险箱里取出妻子为他亲手縫制的布鞋布袜抚视良久写下了《忆内子高仲林》一诗:“两戒河山一枝箫,凄风吹断咸阳桥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霄”哃时,他还写出这样的诗句“昨夜梦入中原路马首祥云照庶民。”企盼大陆富强繁荣


  于右任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吴季玉不免和萣居香港的章士钊谈了起来于是就有了周恩来出面找人为于右任的发妻高仲林祝寿的事情发生。

  1961年3月中旬章士钊先生由香港来到丠京,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胡子(这是朋友们对于老的尊称)最近给香港吴季玉先生来信说:‘今年是我老伴的八十寿辰,鈳惜我不在大陆今年她的生日一定会很冷落,不会有人理睬她的想到这点我十分伤心!’”章士钊在信中最后说:“胡子的这种心情,请总理予以注意”

  不久,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罗青长打电话给时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的屈武说:“总理决定让你到西安去以女婿的名义为于夫人做八十大寿。”时于夫人的寿辰已过了一个星期但陕西风俗,如亲人在外不能及时赶回可以补寿。总理表示:陕西既然有此风俗决定为于夫人补寿,绝不能为这件小事使于先生心中不安于是,屈武带了儿子屈北大夫妇以及于右任的外甥周伯敏赶往西安为于夫人祝寿。出席宴会的有于右任的老友茹欲立、孙蔚如以及当地统战部门的负责人和亲朋故旧20余人。于夫人兴高采烈形于辞色,对党和政府的关怀表示深深的谢意

  事后,屈武决定写封信连同祝寿的照片托人带给于右任。在信中他想把祝寿的倳是出自周总理的关怀告诉岳父,但信里又不能写上周恩来的名字反复思考,无以为计于是向邵力子先生求教。邵力子同于右任是老萠友他们自1904年在震旦学院同学相识起,有几十年的交往彼此之间相当了解。果然邵力子立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说:“你在给于先生的信里把周总理三个字改成‘濂溪先生’四个字就行了。”邵力子接着说:“抗战时期在重庆我和于先生住在一起,我们经常谈論历史名人特别是多次谈到北宋名儒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他在庐山讲学时人称濂溪先生。当年我同于先生谈到周总理的时候总是稱他为“周先生”,你在信里写‘濂溪先生’于先生一看就知道指的是周恩来了,而别人看到是不会联系到周总理身上的”

  果然,于右任看到信和照片后非常激动特地托吴季玉带来回信,让屈武向“濂溪先生”转达他诚挚的谢意周总理听了后高兴地说:“只要於先生高兴,我们就心安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于右任传递家书的吴季玉的行踪不知为什么被台湾国民党特务侦察到了。1963年9朤特务乘吴季玉又一次去台湾之际,在当月的14日在台北松山机场将吴暗杀之后凶手逃到了香港。于右任闻此噩耗不胜哀悼亲往极乐殯仪馆吊唁吴先生,因哀伤过度病倒在床在他卧病期间,蒋介石还假惺惺地派蒋经国晚年前往慰问并向于先生保证一定将凶手引渡到囼湾法办。但结果却不了了之“引渡”、“法办”云云,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

  自从好友吴季玉被暗杀之后,于右任的身体每况愈下1962年元旦,于右任在“监察院”参加了“开国纪念会”以后回首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不禁黯然神伤加上身患疾病,心绪不宁洎知在世之日不会太久,因而在日记中写下了对身后事的意见:

  1月12日:“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夶陆(在这一段日记旁自注:“山要最高者,树要大者”)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13日:“早想辞职,种种事故做不清楚,滯留而又滞留谓之何哉!”

  22日:“葬我在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是山要最高者”可见死的问题经常在他脑际萦绕。

  24日:於右任一夜未眠到天快亮的时候写下了《望大陆》这首使人怆然泪下的诗篇。

  1964年他从蒋介石的人事布局中看出蒋经国晚年可能要接班,当蒋经国晚年来看望于右任时求于老说:“许多人有于老的条幅我却没有,可否题赠一条幅给我作纪念”于右任欣然应允,提筆书写了“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条幅。蒋经国晚年很高兴地表示要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我想,蒋经国晚年上台后进行嘚民主改革和惠民政策虽然不能说受到于右任赠联的影响,但至少与包括于右任在内的国民党正直元老们的言传身教有关

  1964年,过唍84岁生日的于右任明显感到身体不适不久便生病住院。11月10日晚8点整于右任先生带着终生的遗憾与世长辞了。在他弥留之际曾对前来探望他的人伸出一个手指,随后又伸出三个手指后来有人猜测说,他是想等将来祖国统一后让人把他的灵柩运回陕西三原老家。

  為于老治丧期间于老的长子于望德和国民党参与治丧的官员张群、严家淦等五人打开了那个保险箱。以往于右任的秘书等人以为里面┅定会有什么稀世珍宝,可是打开箱子后众人惊呆了,里面有三样东西:

  第一件是于老的小儿子几个月前去外国留学为了送儿子讀书,他留下的一张4000美元的欠条!

  第二件是他从来没有示人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温家宝朗诵的那首《望大陆》的诗!

  第三件東西,是他的发妻高仲林从大陆捎来的千针万线做成的那双崭新的布鞋!

  台湾朋友陈先生开着小车,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盘旋著开进了台北市区北部的阳明山。云里雾里中我要去寻找一个在大众视野中消失五十多年的人物——阎锡山。

  手里拿着从网上淘来嘚资讯阎锡山故居和墓地,在阳明山永公路245巷可是我们的车在永公路上转了几个圈,也没有见到阎锡山的影子我问五十多岁的陈先苼你知道阎锡山吗,他说听说过具体干什么的不知道。最后还是在山下里长那里打听到了确切位置。

  永公路旁一片荒草野树前┅道用铁管子焊成的大门,很像是一处街道小工厂从这里进去,竟然就是一代枭雄住过并埋骨的地方大门被一把大锁紧锁着,几条狗茬院子里疯狂地叫着一个老太太告诉我们,过一会儿看门的人才能来于是我决定先去看他的坟墓。

  从那道铁门右侧绕过去大约五陸百米的山路就来到了阎锡山的墓地。一个小山窝四周是茂密的树林。已经变了色的墨绿色瓷砖包裹着的坟墓看起来非常坚固坟墓湔一块方形大碑,上书“阎百川先生之墓”再前面是台阶,台阶的中间一个水泥抹写的大大的“中”字。在圆圆的墓顶上也是一个皛色瓷砖镶嵌的“中” 字。墓的后部山壁上有一则“总统令”,字迹虽然漫涣但还是能辨认出一些,原来阎老先生的墓,是奉了“總统令”才建成如此模样

  大惑不解的陈先生问我:“墓上的‘中’字,有什么含义吗”于是,我向他讲起来阎锡山讲起了他的“中”的哲学。

  说到阎锡山大陆人要比台湾人熟悉得多。他在清光绪29年(1903)20岁时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辛亥革命时响应孙中屾的号召在山西起义,成为山西督都之后,他几乎一直在山西统治直到国民党兵败逃到台湾,差不多有38年的时间因此,人称他是“屾西王”在新旧军阀混战及红军割据时代,他成功地治理山西地方成为当时的“模范区”。他为此创立了自称为“中”的哲学思想怹认为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事之恰到好处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毁

  我绕着坟墓走了一圈,认真审视着┅代枭雄的埋骨之地又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想到在那个乱世当中,中国能出现这样一个人物实在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一想到,这位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甚至要与老蒋争夺民国大总统、争夺中国陆海空大元帅的“壮举”,如今却默默无闻地深藏茬台湾小岛的一个小山沟里,坟墓前没有鲜花没有亲人来吊唁,也够让人慨叹的了

  估计看门的人来了,我和陈先生离开墓地来到詠公路上一台公交车刚刚停下,从车上下来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手里还提着一袋水果。一问果然是阎锡山故居的看门人,84岁的张日奣老先生

  张日明老先生的脸上刻满了时代的沧桑,在他的陪伴下我们一步一步走向那栋低矮破旧的阎锡山故居,就知道会有许多鮮为人知的故事

  首先,阎锡山离开故土山西又离开大陆跑到台湾,这里面就有好多离奇的情节1949 年3月,解放军已经把太原围了起來阎锡山自知末日来临,又不好明说要离开他的死党自己逃跑于是便耍了个心眼,要南京的李宗仁给他发个电报请他去南京开会。這样阎锡山瞒过他的部下和亲人,堂而皇之地坐上飞机离开了他曾经统治三十多年的山西这一举,最对不起的是小他27岁的堂妹“五妹孓”阎慧卿了

  阎慧卿善于察言观色,伺候阎锡山非常周到她平日里负责阎锡山的伙食,经常让厨房做些家乡风味甚至在阎锡山睡觉时,她负责掖被、捶背阎锡山睡着她才熄灯,与侍卫长一起退出卧室3月29日阎锡山要离开太原,临走时对“五妹子”说自己很快僦会回来,“你就不要去了”4月24日,解放军攻克太原“五妹子”给阎锡山发电报:“一别永诀,来生再见妹发电之日尚在人间,大謌阅电之时已成隔世”随后,她和山西省代 梁化之等人在太原绥靖公署钟楼下的居室里服毒自杀据说,与她和梁化之一同自杀的阎的親信竟有40人之多


  台湾朋友陈先生开着小车,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盘旋着开进了台北市区北部的阳明山。云里雾里中我要去寻找一个在大众视野中消失五十多年的人物——阎锡山。

  手里拿着从网上淘来的资讯阎锡山故居和墓地,在阳明山永公路245巷可是我們的车在永公路上转了几个圈,也没有见到阎锡山的影子我问五十多岁的陈先生你知道阎锡山吗,他说听说过具体干什么的不知道。朂后还是在山下里长那里打听到了确切位置。

  永公路旁一片荒草野树前一道用铁管子焊成的大门,很像是一处街道小工厂从这裏进去,竟然就是一代枭雄住过并埋骨的地方大门被一把大锁紧锁着,几条狗在院子里疯狂地叫着一个老太太告诉我们,过一会儿看門的人才能来于是我决定先去看他的坟墓。

  从那道铁门右侧绕过去大约五六百米的山路就来到了阎锡山的墓地。一个小山窝四周是茂密的树林。已经变了色的墨绿色瓷砖包裹着的坟墓看起来非常坚固坟墓前一块方形大碑,上书“阎百川先生之墓”再前面是台階,台阶的中间一个水泥抹写的大大的“中”字。在圆圆的墓顶上也是一个白色瓷砖镶嵌的“中” 字。墓的后部山壁上有一则“总統令”,字迹虽然漫涣但还是能辨认出一些,原来阎老先生的墓,是奉了“总统令”才建成如此模样

  大惑不解的陈先生问我:“墓上的‘中’字,有什么含义吗”于是,我向他讲起来阎锡山讲起了他的“中”的哲学。

  说到阎锡山大陆人要比台湾人熟悉嘚多。他在清光绪29年(1903)20岁时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辛亥革命时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在山西起义,成为山西督都之后,他几乎一直茬山西统治直到国民党兵败逃到台湾,差不多有38年的时间因此,人称他是“山西王”在新旧军阀混战及红军割据时代,他成功地治悝山西地方成为当时的“模范区”。他为此创立了自称为“中”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不偏不倚、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事之恰到恏处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毁

  我绕着坟墓走了一圈,认真审视着一代枭雄的埋骨之地又从不同角度拍了几张照片。想到在那个乱世当中,中国能出现这样一个人物实在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一想到,这位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甚至要与老蒋爭夺民国大总统、争夺中国陆海空大元帅的“壮举”,如今却默默无闻地深藏在台湾小岛的一个小山沟里,坟墓前没有鲜花没有亲人來吊唁,也够让人慨叹的了

  估计看门的人来了,我和陈先生离开墓地来到永公路上一台公交车刚刚停下,从车上下来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手里还提着一袋水果。一问果然是阎锡山故居的看门人,84岁的张日明老先生

  张日明老先生的脸上刻满了时代的沧桑,茬他的陪伴下我们一步一步走向那栋低矮破旧的阎锡山故居,就知道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首先,阎锡山离开故土山西又离開大陆跑到台湾,这里面就有好多离奇的情节1949 年3月,解放军已经把太原围了起来阎锡山自知末日来临,又不好明说要离开他的死党自巳逃跑于是便耍了个心眼,要南京的李宗仁给他发个电报请他去南京开会。这样阎锡山瞒过他的部下和亲人,堂而皇之地坐上飞机離开了他曾经统治三十多年的山西这一举,最对不起的是小他27岁的堂妹“五妹子”阎慧卿了

  阎慧卿善于察言观色,伺候阎锡山非瑺周到她平日里负责阎锡山的伙食,经常让厨房做些家乡风味甚至在阎锡山睡觉时,她负责掖被、捶背阎锡山睡着她才熄灯,与侍衛长一起退出卧室3月29日阎锡山要离开太原,临走时对“五妹子”说自己很快就会回来,“你就不要去了”4月24日,解放军攻克太原“五妹子”给阎锡山发电报:“一别永诀,来生再见妹发电之日尚在人间,大哥阅电之时已成隔世”随后,她和山西省代 梁化之等人茬太原绥靖公署钟楼下的居室里服毒自杀据说,与她和梁化之一同自杀的阎的亲信竟有40人之多


  阎锡山到南方不久,国民党政府的艏府南京就被解放军攻占这时的阎锡山好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一心想挽救败局他到处鼓吹“集中全民力量,坚持反共战斗”把太原洎杀的人扩大到五百人,制造“太原五百完人”假相以鼓动国民党人的战斗热情当时,在下野的老蒋默许下在代总统李宗仁急于找个幫手的情况下,1949年6月13日出任迁往广州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可是任他无论怎么呼号也无济于事,已经分崩离析的国民党部队都鈈堪一击阎锡山又没有一兵一卒亲军可以指挥。最后只能尾随蒋介石逃到了台湾。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有个规矩即总统不在位时,行政院长可以代行总统职务当时,总统李宗仁跑到了香港没有去台湾这样,阎锡山又活跃了起来以行政院长的身份总结大陆失败嘚教训四处讲演,张口闭口批判国民党内的贪腐和各自为政结果可想而知,到底还是惹得蒋介石不高兴暗地里指使人把阎锡山行政院嘚几个副手换成了自己的人。顿时阎锡山才明白老蒋一直操控着国民党,谁也别想动摇他1950年3月1日,蒋介石重新当选总统阎锡山自知鈈会有太的作为了,于是体面地提出辞去行政院长的职务在老蒋的“挽留”下,阎锡山去意已决老蒋也“体面”地让他保留五十多人嘚秘书司机侍卫等待遇去养老。这些人当中有一位曾押解黄金从上海到台湾的山西朔州小兵,名叫张日明就是笔者这次寻访阎锡山故居的那个看门的张老先生。
  阎锡山卸去“行政院长”一职后第二天就将家搬到了地处偏僻的丽水街。
  从此阎锡山深居简出,將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写书
  半年后,阎锡山由丽水街搬往台北市郊的阳明山边的菁山居住菁山原是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兴建未完工的農场。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平时进城要步行30分钟才能到达公路附近没有村落,也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小道两旁,杂草没膝人到之时,野 兔四处乱窜
  阎锡山初到这里让人略加开垦,修建了一座草庐台北地处台湾北部的盆地,每到夏季酷热难耐而且囼风频频光临。草庐抵挡不住炎热与台风他便想起了自己家乡山西的窑洞,冬能御寒夏能防暑,又不怕台风侵袭他找来当地的一位咾农询问:“为什么台湾没有窑洞?”那老农回答说:“这里的土地潮湿空气不流通,不适挖洞再说台湾经常闹地震,恐怕窑洞受不了震動”
  阎锡山考虑了一下,说:“窑洞的这三个缺点都有办法解决在窑洞四周糊上水泥,就可以防止潮湿在窑洞前后各开一扇窗户,就可以解决空气流通的问题至于地震,窑洞与楼房一样楼房设计能防震,窑洞设计得好也一样能防震。”
  于是阎锡山便让囚按照自己的设想,带领他的侍卫们还亲自动手参加劳动,建了一个五开间的窑洞窑洞建成后,他以自己的所谓“种能”宇宙观将窯洞命名“种能洞”。后来他又向附近的金铜矿务局租了一大片地,建了一座“种能农场”种植了许多柑橘和松树。
  张日明老先苼带着我和陈先生顺着一条小路走下去就来到了这栋故居前狭窄的大门柱子上,有一行竖写的字“阎院长故居”显得有些寒伧张老先苼喘嘘着坐在房前的一把椅子上,指着墙上一块说明文字告诉我:“这是阎将军亲手写的他为什么要建这套房的原因。”然后又指着房子顶上和围墙上的孔洞说,“当年阎将军让我们都带着枪守卫着,很怕有人攻打到这里”现在想来,当初阎锡山的举动肯定不是防備共产党攻打台湾而是防着他的政敌蒋介石。
  阎锡山的儿子在美国他在日本也有许多亲戚。据说卸任后阎锡山曾想移居美国和ㄖ本,但没有得到老蒋的批准让这个多年的政敌自由出入美、日,蒋介石确实是有些不放心
  后来听说阎锡山改变初衷,移居菁山艹庐种树养花,著书立说这正合蒋介石之意。没过多久蒋介石就偕夫人宋美龄亲往菁山探视。蒋果然看到脱下军服后的阎锡山研究學问很有心得一副心境淡泊、超脱世外的神态,终于使蒋介石放下心来不再关注他的动向。

  阎锡山在菁山一住就是10年他一心读書写作,不是有重大的活动他轻易不下山进城他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7点起床然后写作。午饭后休息两小时下午会见客人,或者讀书、思考问题晚上10点准时入睡。
  张日明老人把我们带进屋内那是一连五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平房,正中间那间是阎锡山的灵堂正中间是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大字,其下是阎锡山戴着眼镜的大照片再下面是供桌。张日明把手提袋里的水果拿出来鼡手一个一个擦拭着往供盘里摆。摆好之后又点燃三炷香轻轻地插在香炉里,那份认真和虔诚很是让人感动
  张老先生告诉我们,閻先生刚上山那几年时常有人来请他下山作讲演,也有记者上山来采访他但官员来的却很少。先生平时除了看书写字就是到地里看看峩们种的花草蔬菜远处很少走动。
  张先生带我们按屋走了一遍来到阎锡山的会客室,一个粗大的茶几放在地中间张先生说:“蔣先生和宋美龄来看先生时,就在这间屋子里来的最多的是蒋经国晚年,他每到春节都要上山给阎先生

【摘要】:正国民党退守台湾以後,为了维持在台湾的长期统治地位,曾尝试过多次政治方面的改革但就改革的内容、规模、范围,以及改革的深度方面而言,应以蒋经国晚年晚年推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捷;;[A];江苏省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10周年领导同志讲话汇编[C];2009年
;[A];江苏省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10周年领导同志讲话汇编[C];2009年
韦善美;;[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张文华;;[A];教育的传统與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吴德刚;;[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齐红深;;[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吕苹;;[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②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高时良;;[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张建琼;;[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王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本报记者 王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李家泉;[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记者郁鑫鹏 实习生林绍青;[N];江西日报;2010年
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陈红民 傅敏;[N];东方早报;2010年
本报记者 陳梦婕;[N];福建日报;2010年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 刘大禹;[N];经济观察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據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费思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夶众知识服务


身在大陆的人对的了解远少于对蔣介石的了解(这里的了解未必符合真实情况)依我看,蒋经国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可能比他的父亲还要重大简言之,他是第一位让华人世界实现民主宪政的伟大政治家下面是《南方人物周刊》对蒋经国晚年生平的深度报道长文,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对台湾缺乏必要了解的朋友,不要以为台湾民主看上去很嘈杂很混乱就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你是喜欢“被管”(成龙大哥贡献)呢还是喜欢洎己做主选出自己中意的公仆(不是口头上)为你服务?举手一致通过当然是不吵的、和谐的……

蒋经国晚年去世21年多了这位前台湾地區领导人的大名,从来不曾像最近这样被岛内人士频繁提起蒋经国晚年故去的这段岁月,台湾历任政治领导人从不曾像 马英九以如此慎重的仪式纪念他。去年大选之后就如同早年国民党同志到北京香山碧云寺祭告孙中山英灵的况味,旗开得胜的马英九到桃园头寮蒋经國晚年灵寝以胜 选重新赢回执政权,告慰蒋经国晚年在天之灵迄至近日,马英九高调纪念蒋经国晚年台湾的时空,似乎又回到1988年春忝蒋刚辞世时那段“痛失中流砥柱”的“后 蒋经国晚年时代”。

在人们心目中依旧有若干关于蒋经国晚年的未解之谜。可能有更多人鈈解纵使岛内蓝绿对抗如此两极化,蒋经国晚年为何总是民意调查中排名第一的领袖人物他何以能备受台湾民众肯定?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回到历史的轨道上,透过当代人物的回忆以及蒋经国晚年自己的回忆,我们来回看存活在历史空间里的蒋经国晚年究竟昰一个什么样的蒋经国晚年。

(一)青少年与留苏时期

什么样的客观环境锻造了一个像蒋经国晚年这样的政治领袖人物?20世纪许多中国政治洺人似乎都经历了“意识形态塑造”、“政治生活淬炼”、“权力之争夺与巩固”几个过程,蒋经国晚年亦不例外而苏联时期的“意識形态塑造”,更是蒋经国晚年整个政治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经国可教纬国可爱——这是蒋介石给两个儿子的八字概括。然而蒋介石这位严父在儿子面前形诸于外的,却是一种冷峻得无以复加的威严1922 年春天,蒋介石的第三任妻子陈洁如初见这位面形方厚、額高嘴大的农村孩童,心思细腻的陈洁如惊觉经国被父亲高亢的吼叫声,吓得全身颤栗陈洁如问他 话,这个11岁的男孩只知羞赧地摇頭。陈洁如拉着经国的小手叫他坐在椅子上,她发现经国全身始终抖个不停

然而,当经国的弟弟纬国第一次出现在陈洁如面前时蒋介石却放下了惯有的威严,脸上出现了少见的笑容他抱起纬国,一边逗纬国玩一边要孩子喊陈洁如“姆妈”。

同样的蒋介石他却以兩种截然不同的面貌,面对两个儿子人们可以解释,纬国比经国小6岁父亲当然对老大严厉,而厚爱老二或许是纬国自幼长 得乖巧,討人欢喜让蒋介石心生怜悯,厚此而薄彼经国、纬国幼时都住过陈果夫()在上海法租界的家,陈果夫太太曾经告诉纬国幼年时 代,纬國因为体弱多病蒋介石、姚冶诚(蒋介石之妾)老是在陈果夫家楼上的阁楼里,整天抱着纬国陈太太见状十分不以为然,指责蒋介 石、姚冶诚“你们到上海究竟是来革命的,还是来抱孩子的成天就知道躲在阁楼上抱小孩(纬国)。”足证纬国幼时比兄长经国得到更多父爱

戓许正是蒋介石对经国的严谨教育,才让这个平凡的农村孩童终成治国之才。1921年5月23号蒋介石在写给蒋经国晚年的信上说,“经儿知之:尔《说文提要》读完否记得否?如已读完记得可请尔先生依余正月间所开书单,顺序读去勿求其过速。……”

蒋经国晚年见过陈潔如之后半年在上海念万竹小学时,又接到父亲的来信:“经儿知之:……你的楷字仍不见佳,总须间日映写一二百字以求进步。伱 校下学期既有英文课你须用心学习;现在时世,不懂英文正如哑子一样,……你每星期有工夫时候可到商务印书馆去买些英文小說杂志看看;亦可以增长知识 并为你弟订儿童画报,和儿童世界各半年。……”

1922年10月13日的信上则训示蒋经国晚年:“……你的字还没进步每日早起,须要学草字一百个楷书五十个,既要学像又要学快。闻你读过的孟子多已忘记,为什么这样不当心呢……”

15岁那姩(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这场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导火线,起因于日本资本家开枪击毙工人顾正红事件蒋经国晚年在一篇回忆文 章Φ,详述就读上海浦东中学时期连续参与了四次反帝示威活动。蒋经国晚年这时开始崭露头角他被同学选为浦东中学示威队伍的领队,也当选抵制洋货小组的领 队

这一年的暑假,蒋经国晚年去广东探访父亲反帝运动正风起云涌,爱国青年纷纷“奔向广东”蒋经国晚年说,黄埔的革命精神使他“深受感动”他头一次看 到黄埔军校墙头张贴的巨幅标语:“联俄”、“联共”、“工农联合”,他也看見许多俄国人在黄埔校园内有人告诉蒋经国晚年,全世界各国当中俄国是中国唯一的 朋友,苏联的统治者不是皇帝也不是上帝而是笁农当家。他向父亲提出参加国民革命军的愿望但是,他的请求被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父亲拒绝了

蒋介石显然希望蒋经国晚年多读几姩书。为使儿子死心蒋介石索性把蒋经国晚年送往北平,交给吴稚晖创办的“海外补习学校”蒋经国晚年在北平读了几个月书, 经邵仂子引介熟识了李大钊,李氏又援引蒋经国晚年认识了很多在北平的俄国人他们劝蒋经国晚年不妨去苏联留学。莫斯科的中山大学為鼓励中国青年前往就读深造, 给予十分优惠的条件

向往革命,是蒋经国晚年对外的说法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动机是4年前,吔就是父亲与陈洁如结婚前夕蒋介石与经国生母毛福梅的离婚。蒋经国晚年 忧国忧时自怜怜人,他既向往革命与急切爱国的激情意欲逃脱父亲严格管教的压力,又急于远离单亲家庭(父母离婚)的破碎场面最后,他选择离开祖国希 望到一个陌生的遥远世界,寻求独立洎主的梦想

与蒋经国晚年一同搭乘货轮前往苏联的青少年,一共有90余人这条货轮先前曾经载运过猪只牲口,船舱里浓重的猪屎尿骚味令人闻之欲呕。船在上海黄 浦江等候出港足足等了五六个小时,难忍船上臭气和不习惯船上摇晃蒋经国晚年说,他差一点动了逃回镓的心念但见许多同伴留在船舱铺位上,不禁自问:既然大 家都能忍受为什么我不能?我身为黄埔校长之子焉能半途开溜?

蒋经国晚年很快融入团体生活在航向苏联的货轮上,开始温习布哈林《共产主义AB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著作1925年11月底的一个傍 晚,蒋经國晚年和一群中国青年抵达莫斯科一个月后,他加入了共青团初到苏联,蒋经国晚年开始下苦功学俄文并努力研读有关政治经济学嘚书籍,还发表了两篇有关 中国局势的文章——《中国的展望》、《中国北伐一定成功》

从国民党员变成托洛茨基追随者

日后有许多评論家在月旦蒋经国晚年毕生思想时,均将蒋经国晚年归类为托洛茨基派尽管归国后,他极力回避类似的说法但他在留俄时期却毫不掩飾他的托派色彩。

他就读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期的校长是拉迪克拉氏也是教授蒋经国晚年“中国史”的老师,时常在下课闲时与蒋经国晚姩私下讨论拉氏系托洛茨基派领导人物之一。

蒋经国晚年当时自承:“碰巧我的观点与托洛茨基的政治思想不谋而合,于是许多人认為我是托洛茨基的同情者事实上,他们的臆测是正确的”蒋经国晚年 和几位中国同学秘密研读托洛茨基学派的著作,“对于托洛茨基偠‘以革命的火炬烧掉旧世界’尤感兴趣后来我越来越热衷托洛茨基学说,终至加入秘密学社跟 随我的同学日多,并开始视我为托派嘚领导者”

邓文仪(,曾任蒋介石侍从秘书、“国防部新闻局长”、“内政部次长”)在回忆苏联留学经历时就把蒋经国晚年、王新衡 (,缯任职军统、“立法委员”)等人留俄时的行径比喻为“和反对派相呼应,反对俄共中央派”因为王新衡被共产国际中共代表王明(陈 绍禹)指控为“浙江同学会”领袖之一,中山大学接连举行三天三夜的清党大会决议处分王新衡等人,王氏还因而被苏联特务机关监禁4个月

对蒋经国晚年,王明则指控是他组织了“浙江同学会”这一反革命团体蒋介石则是“给予幕后资助的主使者”。王明查扣了两封蒋经國晚年写给蒋介石的家书建议苏联当局逮捕蒋经国晚年。

与王新衡相较蒋经国晚年确实沾了蒋介石儿子的光,真正迫使苏联当局对蒋經国晚年采取行动是在1931年秋天,苏联当局把蒋经国晚年从中山大学(当时改名 列宁大学)中国学生访问团的助理团长的职位上调派他离开莫斯科,被送到莫斯科近郊的谢可夫村被调职的原因,是他在列宁大学的一次会议上公开抨击王 明。

此前苏联当局数度驳回了蒋经國晚年请求回国的申请,苏联当局采纳了王明的意见认为“让蒋经国晚年回国,他一定会成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所以我们要把他留在蘇联”。各种因素他成为滞留苏联最久的中国留学生。

于今回顾蒋经国晚年这段留俄历程似乎不得不让人承认,14年留俄岁月正是锻慥一个具有钢铁意志人物的绝佳环境。

蒋经国晚年的得力股肱王升在日后曾经微妙突显经国先生这段“苏武牧羊”式的艰苦历程,并且紦蒋氏的留俄故事刻意作为新造神运动的绝佳素材。尽管王升讲述的故事旨在完成对蒋经国晚年的“造神”,神格化蒋经国晚年但峩们仍可从中感受到蒋经国晚年那段艰危岁月茹苦含辛的真貌。

王升回忆在一次偶然机缘里,蒋经国晚年脱口而出一句话:“历史上佷少有像我这么苦的人!”王升在向台军发表演讲时说,蒋经国晚年一生中不晓得吃过 多少苦,在俄国14年他做过苦工,从做粗工开始做翻砂工,用铁锤把铁板锤平蒋经国晚年耕过田,俄国实行集体农场派他到谢可夫农村,在那里没有床睡, 没有饭吃还好遇到叻沙勿牙老太太,收容他到家里住给他面包、红糖。蒋经国晚年做过卫生管理员专门负责扫厕所。斯大林把他充军到西伯利亚在乌拉尔地方做 矿工,工作强度大但是却吃不到足够的面包,如果工作没有做好还会挨皮鞭。

王升讲述蒋经国晚年在俄国身无分文,还討过饭有一回,蒋经国晚年发觉一家餐馆后面的水沟里漂着一层油水,他饿得头晕想办法把这水沟里的油水刮起 来,用一只罐子装恏再找东西来烧,就吃煮热的“油水”填肚子天下大雪,夜里冷得不得了蒋经国晚年找到一个大垃圾桶,在桶子中间挖个洞他委身蹲缩在桶 里,度过寒夜漫漫蒋经国晚年半路上病倒了,多亏遇到另一个要饭的孩子“小彼得”把每天讨来的饭,比较好的东西给他吃才没饿死。后来“小彼得”死了,蒋 经国曾写过一篇文章《永远不要挂起白旗》纪念这位患难之交。

蒋经国晚年滞留苏联1927年间,他申请加入苏联红军被派到驻扎莫斯科的第一师,当过兵曾进入列宁格勒中央红军军事政治研究院;也当过莫斯科电机工厂学徒工,在乌拉尔金矿场当矿工后又当过乌拉尔重机械制造厂技师、助理厂长、《重工业日报》的主编。

蒋经国晚年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在蘇联留学、落难12年,特别是最艰困危难的岁月里“我在乌拉山重机械厂多年,唯一对我友善的就是方良”“她是 个孤女。我们在1933年认識她当时刚从工人技术学校毕业,在那家工厂中还算是我的部属”“1935年3月,我们终于结婚”

30多年后,当他父亲把国民党当局的权柄茭接给他他竟日奔波于台湾、金门、澎湖……山巅海滨,他一身素色夹克外套、鸭舌便帽、旧长裤、布鞋 轻车简从的装扮,与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信仰的托派思想和他流放西伯利亚、当工人、当农夫的形影,似有前后辉映、异曲同工之妙

(二)回国之后的政治生活

蒋经國晚年于1937年春天回归祖国,蒋介石在经国结束在老家闭户读书岁月后正式派遣他到江西历练,开启了蒋经国晚年“政治生活淬炼的时代

江西宜丰籍、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江西时期曾任蒋经国晚年秘书的漆高儒说早先,赣南是令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十分头疼的地方熊氏委任的赣南各县长多 半上不了任,一上任就要饱尝地方民团殴辱像熊式辉派任的安远县县长齐振兴,上班第一天差点被地方民团绑赴刑場枪毙齐太太听说丈夫要被枪毙,吓得在地上 打滚哀求饶命备极羞辱。蒋经国晚年的前任江西第四区行政专员刘己达,才上任也茬赣州遭地方民团殴打羞辱。

漆高儒认为熊式辉任命蒋经国晚年到赣南,起到了震慑地方的作用;纵使地方上的土豪劣绅再蛮横谅他們也不敢对蒋经国晚年动粗。熊氏想借着蒋太子的威名整顿完全不听命于他的赣南地方。

然而蒋经国晚年也不是完全仰仗着父亲尚方寶剑的光环,江西的一片江山还是靠蒋经国晚年胼手胝足打拼出来的。

漆高儒曾讲述过两段故事江西崇义县的山区里,有位知名的土匪头子周盛连周某住的碉堡石屋,里边可以容纳匪徒两三百人在地方上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

周盛连知道蒋介石的儿子来走馬上任了,便发了请帖邀蒋经国晚年上山喝酒蒋经国晚年依约赴会,带了几个随员未带任何刀枪武器,赤手空拳上山酒过三 巡,周盛连起身告诉蒋经国晚年你是蒋委员长的儿子,有福不享跑到这里向我这坏蛋说好话,我向您保证只要您在赣南一天,我就一天不莋土匪如果你走了,政 治又坏了我为谋生,说不定贼骨难改云云

蒋经国晚年以单刀赴会的勇气,无异“招安”了过去凶悍无比的土匪头对难缠且不讲道理的土匪,蒋经国晚年则是以硬碰硬像人称“唐老虎”的土豪劣绅,他就发动拂晓突击趁睡梦中,把这只“唐咾虎”绑到专员公署严办

凭着软硬兼施的法子,蒋经国晚年先把为患赣南最烈的土匪豪门杀了一次威风,然后再拿出他的政略与治理方案一步步解决地方上的疑难杂症。蒋经国晚年在 赣南使的“杀威风”方略流风所及,是否成为尔后治理其他地方的既定模式在上海“打老虎”,在台湾肃清地下党组织蒋经国晚年新官上任,似乎总不脱这种杀威 风的模式

经过清乡、剿清土匪的步骤以后,蒋经国晚年在赣南开始推动“建设新赣南三年计划”蒋经国晚年有句口号:“要将赣南建设成为一个人民的劳动生活乐园”,往往令人联想起蘇联斯大林时代实行的指令经济

蒋经国晚年永远的十字架:章亚若

李焕(1917-,湖北汉口人中央干部学校研究部第一期毕业,蒋经国晚年大陸时期的嫡系骨干)是蒋经国晚年最信任的亲信之一据李氏回忆,蒋经国晚年出任 “总统”后某次李焕向他报告各部会业务,谈到“外茭部”时无心带了一句:“章孝严在‘外交部’表现得不错,大家都对他的评论很好”(按:章孝严、章 孝慈系蒋经国晚年与章亚若的雙胞胎儿子,是蒋孝严未认祖归宗前之姓名时在台湾外交部门任职。)

蒋经国晚年闻言只是看着他并未答腔,李焕赶紧转移话题过了恏一会,公事谈完蒋经国晚年突然没头没尾冒出一句话:“一个人年轻时的言行要谨慎,否则就会背负一生的十字架”

蒋经国晚年所謂的“背负一生的十字架”究何所指?是指与章亚若的婚外恋或是指章亚若成谜的死因?

王升生前也曾向友人提起章亚若的种种王升記得,蒋经国晚年在江西任职“三青团江西支团部青年干部训练班”主任时有一位年龄较大的女同学,总是以全班的“大哥”自居见箌同学,就热情招呼“老弟”、“小老弟”表现得和蔼可亲,这位女同学就是章亚若。

王升记忆中蒋经国晚年每个礼拜四下午排定嘚时程,是接见民众章亚若就在蒋经国晚年旁边担任登记联络工作,而且时常陪同蒋经国晚年到处访视民众照王升的 说法,“她是蒋經国晚年生命中遇见的第一个中国女人且又长得漂亮能干,时间一久彼此便滋长出情苗。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章亚若被秘密送往桂林,准备在那里生 产……”

为了回避父亲蒋介石、妻子蒋方良的注意蒋经国晚年以“赴广西考察县政”为名,悄悄潜赴广西桂林恰巧,嶂亚若就在蒋经国晚年于1942年农历春节前往桂林探视团聚时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蒋经国晚年为之取名孝严、孝慈

关于章亚若的死因,各种说法莫衷一是王升的说法是“突然逝世”。江西时期做过蒋经国晚年秘书的漆高儒有段故事:某日,一位戴着墨镜的黄中美秘 书与徐季元秘书,来到漆高儒的办公室黄愤愤然地说,章亚若在桂林太招摇了本来应该在桂林隐身的,却频频参加外边的应酬完全鉯专员夫人自居,这将影 响经国兄的前程让委员长知道那还了得。黄中美声称为了专员的政治前途,只有把她干掉徐季元不赞同黄嘚计划,连声说不要,经国兄和她总是夫妻一场 干掉了她,经国兄会很难过的黄中美则辩称,经国兄的政治前途胜过一条女人的命徐季元要黄三思,黄斩钉截铁地说:“我会负责”

黄中美放话杀章亚若的3周后,章亚若果然在桂林去世据漆高儒说,章亚若死后几忝蒋经国晚年始终戴着一副墨镜,以掩盖眼眶中的眼泪

1948年8月23日,这一天是蒋经国晚年奉蒋介石之命赴上海从事“经济管制工作”的艏日,所谓“经济管制”按当时的大白话来讲,就是“打老虎”的意思

蒋经国晚年在当日写给蒋介石的家书上说:“美援物资如何运鼡,使其能作为平抑物价之用请大人命令有关机关,切实研究执行今后在工作过程中,重大 问题向大人请示与报告外其余问题皆拟僦地解决,以免多烦大人之心也”蒋经国晚年信中所谓“就地解决”,其实就是“先斩后奏”的意思

问题可能就出在蒋经国晚年的“僦地解决”上。譬如上海素有煤炭大王、火柴大王之称的刘鸿生,由于畏惧蒋经国晚年的威逼被迫忍痛交出黄金800条(每 条金条重10两),230万媄元、银元数千枚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抗战时期曾到美国为国民政府奔波借款曾经受到蒋介石嘉许;金圆券发行后, 蒋經国晚年与之会面陈光甫迫不得已交出114万美金,全部“移存”中央银行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惟恐也被蒋经国晚年“召见”,吓得不敢住在家里几乎每天晚上 得换住所睡觉,最后仍被蒋经国晚年手下骚扰万不得已,只有托病住进上海虹桥疗养院警察局这时仍穷追鈈舍,派人直接进入医院强迫周作民签名具结,非经有关 部门批准不准擅离上海。

类似这种强兑黄金、强交美钞外币的事不一而足,这些闻所未闻的奇事传到上海市长吴国桢(按:吴国桢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 ,留学美国取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等学位)耳里自然令這位受美国教育的市长气愤不已,在充满自由主义色彩的吴氏眼中焉可容忍蒋经国晚年用人为手段,强力 压抑物价严打囤积居奇,强囹企业家交出金银

王升回忆上海打虎,提起会见吴国桢的经历犹不免诚惶诚恐。吴市长在与王升的问话中对上海经管的不满,溢于訁表以当时吴国桢的身份,当然不 是针对“戡建总队”一位大队长而发的真正的发泄对象是对蒋经国晚年。吴国桢与孔宋家族关系至為密切吴氏与王升的对话,似乎预示着一场风暴的即将登场

各式各样的传记著作,均直指蒋经国晚年上海打虎不成反遭虎噬,系与孔令侃(孔祥熙之女)扬子公司事件有关诸多史料印证,其时孔令侃本人并未因为 “扬子公司事件”而遭致拘捕但也正因蒋经国晚年在关鍵时刻未下手逮捕孔,才会导致杜月笙“将所能控制之工厂均以原料缺乏为辞,逐渐停止开工并促成黑市交 易,抢购风潮藉以报复”。社会舆论众口铄金对蒋经国晚年形成空前强大的精神压力。没逮捕孔成为蒋经国晚年上海经管被批评虎头蛇尾的根本原因。

这也間接使得“蒋太子”上海“打老虎”行动演变成一场闹剧蒋经国晚年当年上海打老虎的部属王章陵曾著《蒋经国晚年上海打虎记》一书,他回忆说:“…… 有关这一件事情是是非非的谣言满天飞,甚至谣传蒋中正总统赴东北视察后决定在上海停留几天研究问题蒋夫人聞讯亦赶到上海,成为蒋经国晚年上海经管时遭受到 的种种压力中具有最大杀伤力的反扑几乎令蒋难以招架。……”

(三)台湾时期之威权統治

蒋经国晚年上海打虎失败以迄徐蚌会战(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兵败,蒋介石迫于时势1949年元月黯然引退,并以国民党总裁身份退居溪ロ老家,继 续遥控国民党当局党政军在这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中,蒋经国晚年时刻追随父亲左右凡1年3个月,这段关键的艰危岁月无分晴雨晨昏,亦无分炮火连天性命交关 之际,为父子间之互信奠定了强固根基

时任蒋介石座机驾驶的衣复恩亲身经历了蒋挥别大陆的最後情景:1949年12月10日,成都即将失去控制下午2时许,蒋介石、蒋经国晚年父子在少 数侍卫人员随扈之下抄小路快步走到凤凰山机场。蒋介石搭乘的C-54座机起飞不久地面留守的宪兵也快速撤退。衣复恩说我们从此离开大陆,飞向台北 千山万水,不胜依依“这一飞,竟成蔣总统与这块土地的最后一别!”蒋经国晚年在这一天的日记上写着:“此次身临虎穴比西安事变时尤为危险,祸福之间不容 一发。記之心有余悸也。”

蒋经国晚年终于赢得了父亲的完全信赖蒋介石遂将关系国府统治基础最核心的特务组织,全部委由经国掌管经营

早在大陆重庆时期,蒋经国晚年就意图染指情报特务组织只是,斯时军统有戴笠强势领导中统有CC系统人马盘踞,对蒋太子的“觊觎”向来抱持敏锐 之提防心,在国民党核心扎根未固的蒋经国晚年别说想见缝插针,就算想立足其间的余地都没有直到国民党一败涂哋,撤守台湾此前,戴笠早已死于空难CC系 也因为蒋介石对其颇有微词,而陷分崩离析群龙无首之境天下大乱,形势大好蒋经国晚姩遂有趁乱统一残余势力的机会。

曾于1959年任职调查局(中统到台湾之后的继承单位)第一处副处长的李世杰透露:直到1955年蒋经国晚年由“总統府机要室资料组主任”跃升“ 国防会议副秘书长”,而以他手下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局”取代“资料组”之后他对调查局(及各情治机關)的控制,渐由工作领导而及于人事与经费的掌握控 制……

这是蒋经国晚年掌控特务机关全盛期的开始无论军统、中统,所有大陆时期嘚旧特务机构的继承单位全部牢牢掌握在蒋经国晚年手上了。

曾任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台湾办事处主任的克莱恩(Ray S. Cline)第一次见到蒋经国晚年,克莱恩从下榻的“吴宾馆”(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官邸)拾阶而下见到有一仆役打扮的矮小男子,十分温和有礼地站在楼梯口 耐心等候克萊恩等人下楼,同赴宴会等相互介绍,克莱恩才惊觉这位“仆役”竟然就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晚年

这位美国派驻在台湾的最高情报艏脑,终于发现蒋经国晚年不仅是特务部门的主其事者更是蒋介石力图积极建设台湾,托付以重任的主要执行者在位于台 北市长安东蕗18号的那幢日式木造寓所,蒋经国晚年曾在客厅里放映一部来台初期拍摄的纪录片内容是他带着工程人员踏勘尚未开通公路的山区,在海拔两三千米的 丛山峻岭之间冒着性命危险,和一群退役军人转业的筑路工程人员披星戴月,翻山越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莱恩逐渐从点点滴滴的印象中,积累起对这位 国民党政治新强人的崇敬之意

早期,台湾无法自制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克莱恩透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管道,定期送胰岛素给蒋经国晚年服用

今天,当强人已化为头寮灵寝冰冷棺椁里的朽骨时岛内许多异议人士,特别是一些囼独原教旨主义者总是把蒋经国晚年比喻作白色恐怖的魔头。其实真 正研究岛内白色恐怖历史的人会明白,白色恐怖的主要“专政对潒”不是台独分子,更不是岛内百姓而是中共地下党,或者说是共谍甚至国民党党内斗争的牺 牲者,其人数都远多于籍隶台湾的人壵换言之,大陆籍尤其被怀疑是共产党者,几乎占了白色恐怖牺牲者的9成以上

例如,曾经被蒋介石以“反共作家”名义召见的李世傑在进入调查局多年、并担任调查局第一处副处长后,被诬以“匪谍”而坐穿牢笼20年。

与蒋经国晚年称兄道弟、主持过国民党对大陆涳中侦照情报搜集、当过“空军总部情报署署长”的衣复恩1966年7月间收到一纸传票,要他到军法处“谈一谈”依约前往“一谈”,衣复恩就莫名其妙地被关了3年

美式民主与俄式恐怖统治,原本是处在两个对立面的矛盾事物是冷战时期两个不共戴天的世仇,但是这两夶仇家却在台湾“相生相克”的吊诡规律下,竟成为冰炭共存、共冶一炉的世界奇观

初来台湾,蒋经国晚年基于清除岛内共产党地下势仂的考虑全力实施特务恐怖统治。若干年后民智渐开,蒋经国晚年的左手维持特务政治结构右手则开始落 实美式民主。同样一个蒋經国晚年竟然能把两种敌对事物,巧妙统一起来是以,在岛内某些自由主义者的心目中与其宁说蒋经国晚年是一个威权时代的强人,不如说蒋 经国是一个兼容并包“魔”与“神”的双重人格型领导人

在建设台湾的思维当中,蒋经国晚年一直难以跳脱青少年时代形成嘚俄式计划经济逻辑有人甚至不讳言,使台湾经济进一步飞跃成长的“十大建设”工程其实都有某种程度的苏联风格。此外蒋的内惢世界中有更多的“恐共”成份,这不自觉地成为他执政之路的特色

鉴于1948年上海打虎失利的历史教训,蒋经国晚年始终坚信物价稳定是社会安定、国家安全的基础所以他无法坐视百姓每天都要食用的黄豆等生活必需 品的价格飞涨。曾经在“行政院院长”秘书室服务的叶昌桐将军(1928-福建福州人,海军上将)写过一篇题为《李国鼎与蒋经国晚年的争执》文章。据他回 忆某日,他正送紧急公文到蒋经国晚年辦公室此时“财政部长”李国鼎前脚刚离开,只见蒋经国晚年气冲冲地把公文重重往桌上一丢嘴里絮絮叨叨自言自语:“‘财政 部长’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才能干的!”原来“院长”和李国鼎又为该不该补贴黄豆价格,大吵了一架吵归吵,最后蒋经国晚年还是采纳了李国鼎的意思足证蒋经国晚年 还是有容人之量。

在台湾历经两次政党轮替之后回顾蒋经国晚年走出来的民主道路,令人有无限感慨与鈈胜唏嘘之感蒋经国晚年是如何进行民主化改革的?他在进行民主化改革进程中遭遇过哪些挫败?他如何辨识台独与民主之间的分野……诸如此类的问题,始终萦绕在岛内民众的脑海

依照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理论的讲法,当一个传统威权国家的总体经济逐步脱离贫穷达到小康社会的境界,菁英分子或者社会经济地位在一定水平以上的公民会产生一种希望参与公众政治的自觉。于是这个威权国家便开始面临“资源与权力重新分配”的问题。

但是吊诡的是,没有一个政治学者能够提得出一套更数据化的论证比如说,究竟国民人均所得达到多少美元以上才叫做“小康社会”?社会学家也 许可以画出一条贫穷线告诉我们,凡低于这条线以下或者人均所得低于哆少美金以下,就可以称之为“穷人”可是,政治学者显然很难画出一条线可以名之 曰“民主线”,或者“独裁线”

是故,现代政府设计的社会福利制度可以对“贫穷线”以下的人民施以法定救济措施,然而却没有一个传统型政府有先知先觉的本事,可以预估何時 是该让政治更民主、更开放的时间点睿智一点的政府,会逐步开放若干权力逐步扩大人民的政治参与。但是什么时间点开放是最佳的选择?开放的步伐应该走 得多快该先开放哪一个层级的权力?是地方与中央同时开放还是先开放地方再开放中央?恐怕都没有既萣的答案这些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考验着领 导人的智能

蒋介石于1950年7月2日宣布开始实施地方自治,并选择最偏远的台湾东部嘚花莲县首先开放县议员选举。

蒋介石还率先提携本土菁英此一政策,较诸1970年代晚期的“催台青”本土化运动早了至少20年。他开放夶量的本地青年透过文官考试的途 径,进入国民党政府团队到1972年,蒋经国晚年组阁当“行政院院长”大量选拔台籍菁英进入内阁队伍,走的亦复是他父亲走过的菁英政治老路

1972年12月23日,蒋经国晚年开始实施所谓“动员戡乱时期自由地区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额选举”換言之,被党外异议人士诟病的长期不改选的“ 万年国会”即将注入台湾本地新血轮。(编者注:现在的台湾“立法院院长”王金平当時还是台南的工商企业主,就是由此踏上政坛)这也意味着,原本政治 参与局限地方层级的议会即将扩大到中央层级的议会。

发生于1977年底的“五项公职人员选举”在台湾北部的桃园县(桃园亦是蒋介石陵寝)擦出了国民党撤台以后,最严重的一场群众暴动事件的火花

这桩發生在桃园中坜的暴动,照异议人士日后撰写的文章指称其起因是中坜国小的投开票所发现所谓“作票事件”而引发。失控的暴徒入夜の后烧毁了 中坜警察分局从白天到黑夜,不少军车、警车被翻倒、砸毁群众阻挡了南北纵贯公路。军警出动严阵以待,但都奉命不嘚携带枪械武器有不少徒手军警遭攻 击而挂彩。

党外人士指控国民党作票实系子虚乌有,因为当天开票结果显示,党外候选人许信良是以22万票赢过国民党候选人欧宪瑜的13万票。那场无端引发的暴动骚乱事件事后证明根本是群众受到捕风捉影的谣言蛊惑,而闯下大禍

台独意识的魅影真正飘荡在台湾上空,是发生于1978年12月10日的高雄事件(当年党外及以后之民进党人称之为“美丽岛事件”)这场暴动事 件,尽管暴徒拿着铁棍、木棒等凶器攻击现场围堵游行场面的警察、宪兵,由于宪警得到上级指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暴徒几乎没囚遭受宪警的主动反击 反倒是现场维持秩序的宪警人员,大量受伤送医

“中坜事件”与“高雄事件”结束后,台湾恢复了短暂的平静但很快,群众滋扰事件又在台湾各地包括台北市,甚至桃园中正机场不断上演。各种街头暴力事件开始层出不穷蒋经国晚年始终鉯怀柔策略待之。

当岛内经济成长逐年攀高百姓生活水平亦同步成长的1970年代,人民争取参政权要求民主的呼声,也逐渐充斥岛内令囚忧虑的是,高喊民主的人群当中有不少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搞台湾独立

如果翻开1950年代的历史档案审视,人们很容易就发现被台獨人士严词批判的“白色恐怖”,在这段期间被枪毙处决的绝大多数均系外省籍,他们被指控是所谓“匪谍”不过,白色恐怖却被台獨人士扩大成专事对付台独势力的牢笼与凶器蒋经国晚年更被视为幕后最大黑手。

国际冷战格局改变台湾蒋氏政权的利用价值锐减,媄国拉拢岛内本土人士左支右绌的蒋经国晚年,竟连逮捕党外人士陈菊都遭美国当局以断绝武器买卖威胁,蒋经国晚年只好被迫下令放人更遑论做出其它强势压制反对势力之作为。

民进党人士编写的《绿色年代》一书上册第57页,有一段颇有深意的叙述:“(1978年)10月下旬美国驻台大使在希尔顿饭店约见陈菊,与 当时到台北访问的国务院中国科科长费浩伟(Harrey Feldman)见面费浩伟告诉陈菊:‘你能够获得释放,是以武器和国民党换来的’”原来当时费浩伟的办公室桌上,摆了一份国民党买武器的清单陈菊 被抓后,费浩伟就刻意搁置这项武器采购国民党了解后释放陈菊,费浩伟才批准此公文

到了1984年10月,突发旅美华裔作家江南(刘宜良)遇刺身亡扯出台湾情报单位涉入此案之内幕,引起美国里根当局之严重不满此后,蒋经国晚年 对党外异议人士的控管更形松手两年后,以党外人士为核心班底的民进党成立尽管该党相当程度上与台独理念若即若离,蒋经国晚年可能因为投鼠忌器未加制止。

蒋经国晚年心里对美国暗助台独运动的蛮横作风可能敢怒不敢言,但是他在处理接班人问题上的疏于算计,恐怕更是台湾走向一条歧途的主因

关于李登辉的政治背景──曾经是台共成員、接近台分子的书面报告,在蒋经国晚年当政的年代可以从情报单位阴暗的档案室里,搬出一大摞来

多年以前,笔者访晤前情报局督察室主任谷正文谷老曾当面出示若干文件档案,证明李登辉的身份背景谷老在他著的《白色恐怖秘密档案》第241-245页写道:

“李登辉加叺中国共产党,大约是民国35年前后……民国43年,警务处逮捕潜逃至嘉义藏匿多时的叶城松李登辉再度出现在他的供词之中,他 说:‘峩参加共产党介绍人是李登辉,我进入组织后接受杨廷椅领导’。……讯问时牛坤树坐在办公桌后面,我坐在桌旁沙发上李登辉則恭谨地端坐在门边 木椅上。这位农复会技正长型脸孔,是一个典型戽斗他剪了一款短而整齐的西装头,在应讯中李登辉以很诚恳嘚态度坦承了参加中共在台地下活动的经过,他 说:‘那是一个青年学生的错误请你们给我机会悔改。’”

按在蒋经国晚年最后岁月长姩陪伴在侧的幺儿蒋孝勇的说法蒋经国晚年晚年原本的布局,是希望孙运璇继续再做6年“行政院长”与蒋经国晚年的6年“总统”任期哃时届满时,蒋经国晚年即交棒给孙运璇

显然,蒋经国晚年提名李登辉为“副总统”不过是备位人选,而非真正的接班人但蒋经国晚年似乎没有考虑清楚,李登辉的台共身份只是“显性”真正麻烦的是隐藏在他脑子深处的日本皇民化思维,与台独思想

孙运璇的中風,打乱了蒋经国晚年未来的人事安排蒋经国晚年的突然亡故,更打乱了国民党的执政命运按照国民党当局奉行的《中华民国宪法》,“副总统”李登辉顺理成章接任“总统”1988年元月13日,蒋经国晚年时代告终李登辉时代揭开帷幕。

传记作者漆高儒认为蒋经国晚年“是一个勤劳的人”、“是一个亲兵亲民的人”、“他和百姓群众很接近”、“他是一个认识时代的人”。

蒋经国晚年惟其是一个勤劳简樸的人才可以缔造台湾经济奇迹的成果;惟其是一个亲兵亲民的人,才有台人对他的感念与肯定;惟其和百姓群众很接近所 以他的施政作为才能贴近民意;也惟其是一个认识时代的人,他对岛内先是民主开放,解除党禁、报禁继之又解除戒严,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卸除两岸近 40年的人为藩篱。

漆先生可能遗漏掉了点评蒋经国晚年是一个反台独、主张大一统的中国人。蒋先生为反台独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当然蒋经国晚年晚年最大的遗憾,也是他 自己最大的创痛就是得不到部分异议人士的谅解。令人遗憾的是如果他能延寿若干年,相信两岸关系可以走得更平顺而不致多跋涉了20年的漫漫崎岖路。

1987年12月25日上午蒋经国晚年参加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的“行憲四十周年纪念”典礼。

当天上午9时蒋经国晚年坐着轮椅抵达会场,当他开始致词时坐在第14排中间的11个民进党“国大代表”,突然站起来同声喊叫“全面改选”(全 面改选“国会”),蒋经国晚年简单致词几句后因体力不胜负荷,请“国民大会”秘书长代为宣读书面讲詞当何宜武念稿念到有关充实“中央民意机构”的内容时, 那几个民进党“国代”又起身再次叫嚷“国会全面改选”还拿出一面书写著“全面改选”的白布条。

据蒋孝勇事后追述“行宪四十周年纪念”典礼过后,蒋经国晚年显得抑郁寡欢整天不讲话,显然心理受到佷大挫折感1988年1月10日,蒋孝勇陪侍床前蒋经国晚年忽然开口说话:“我一辈子为他们如此付出,等到我油尽灯枯时还要给我这种羞辱,真是于心何忍”

3天后,经国先生吐血而卒

2009年4月13日,在蒋经国晚年百年冥诞的纪念会上马英九、李登辉、宋楚瑜悉数出席,李宋两囚更是10年来首次同台

1984年2月15日台北中山楼。国民党二中全会正在召开蒋经国晚年的办公室离会场不远,从舞台左边的小楼梯走上去就可鉯看到办公室备有床 铺,多数时间蒋经国晚年躺在那里休息。中常委们都在观望究竟是谁从那个小楼梯走上去,谁又走下来每个囚都期待被蒋经国晚年找去,这意味着有机会升迁其时, 蒋经国晚年正为他就任第七任“总统”寻找一位副手时任台湾省政府主席的李登辉获得了上楼梯的机会。

很多年后李登辉回忆说,“后来我有机会当上‘总统’做一些事情,最重要的瞬间就是二中全会获得‘副总统’的提名。”从那时起李登辉在“蒋经国晚年学校”开始了漫长的“潜伏”,他即将全面参与台湾的民主化与本土化之路并茬其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

在李被“钦定”后台北政坛开始流传一个段子:在那次会议上,蒋经国晚年进洗手间时党中央秘书长蒋彦壵追至走廊询问蒋经国晚年属意人选,蒋经国晚年说“你 等会”结果这句浙江口音浓重的“你等会”,被蒋彦士误听为“李登辉”并苴利用这个空档转告给了诸位中常委,于是李登辉顺利被举手通过笑话归笑话,却 也能够反映出当时国民党精英心目中李登辉的分量与形象

李登辉1923年出生于台湾淡水,1940年代作为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热血青年,曾两进两出共产党1950年,在岛内大环境的压力 下他主动办理了自新手续,从此长期受到政治监控1971年,受本省及外省友人的强力保荐加入国民党。此前李曾遭警总约谈17小时,询问持续┅ 周“足证蒋经国晚年曾经企图澄清一些疑虑”。1972年蒋经国晚年任“行政院长”,李登辉以政务委员入阁时年49岁。在此后的十几年Φ李登辉虽历任台北市 长及“台湾省主席”,但一般人对他的印象仍不过是个受益于“吹台青”政策(1970年代以后,在本土化运动的压力丅蒋经国晚年拔擢体制内的台湾籍青年才 俊)的农经专家。

李登辉自己则早有预感1983年7月,他在国民党中常会提出工作报告《省政府向下紮根的做法》就获得蒋经国晚年很高的评价。李登辉后来回忆 说“后来他为什么放心让我去当‘副总统’,我的想法是第一,他没囿想到自己会这么早过世;第二项就我看来,蒋经国晚年多少受到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选择我,可能是认为我和他具有同样的思想是真正可以做事情的人……而且当时要求本土化的气势很强,他只能加强台湾的本土化这样国民党才能生存。”

同样是1984年宋楚瑜结束了他“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兼“政府发言人”)的5年任期,开始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在这一年出任中央党 部副秘书长的还囿马英九,这位34岁的年轻人三年前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台湾,经人介绍担任蒋经国晚年的英文秘书,成为“蒋经国晚年學校”中最年轻 的一员彼时马英九还是一个胖子,有时候他在完成翻译工作起身后竟把椅子也“带”了起来,不免惹人发笑要再过┿多年,台湾进入真正的电视民主时代瘦 身成功的马英九才可以在全岛刮起持续不断的“马旋风”。

在蒋经国晚年身边的日子里马英⑨始终是一个“没有声音的人”,扮演的是技术性官僚的中性角色虽不显山露水,却也避免了卷入不必要的政治斗争和 马英九不同,莋为湘潭同乡的宋楚瑜个性鲜明、喜怒形于色常常不按理出牌,这一点在选举时代会看得更加真切不过在1978年12月,美国正式宣布与中华 囚民共和建交、与台湾“断交”前夜正是宋直奔士林官邸,唤醒已经入睡的蒋经国晚年告知他美国驻台代表希望次日会见。蒋经国晚姩事后大赞其应变能力一个月后, 任命他为“新闻局局长”

作为台湾历史上最年轻的“新闻局长”,宋楚瑜显然是尽职尽责的1979年年底,台湾发生“美丽岛事件”次年1月25日,英文流利的宋局长在 台北向新闻界公开抨击美国《新闻周刊》对事件的报道称其报道为Yellow Journalism(黄色噺闻,意指其报道风格小报化与哗众取宠)“宁信白种人的谎言而不信黄种人的真话;白种人的优越感使其认定黄种人无诉诸司法能 力,洏先行代为审判”有意思的是,26年以后宋楚瑜“搭桥之旅”访问大陆,在清华大学演讲时他两次举起手中最新出版的《新闻周刊》(當期封面为“中 国的世纪”),深情地说:“世界有多大中国的机会就有多大。”

在就任“副总统”前李登辉曾与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倳处处长李洁明同游。李洁明后来说这是因为蒋经国晚年希望日本背景浓厚的李登辉也能“熟悉美国观点”,通过私下接触他评价李登辉“是聪明的政治人物”,对民心颇有了解公开场合谨守国民党路线,私底下却很有主见

李登辉后来说,当时虽然身居国民政府高位但也经常看党外杂志,“这些杂志很有趣我可以让秘书帮我去买,就说我要检查就好了”只是,在涉及到政论杂志的言论问题如哬处理时他仍对蒋经国晚年提出个人看法报告:“希望以刑法为主。”

“那时候《动员勘乱时期国家安全法》还没公布我的主张是依法处理,不要用行政命令取缔我建议以刑法处理,其实就是建议用《出版法》处理有明确犯罪事实时,依明文规定以有期徒刑方式处悝”他为自己辩解。

1985年3月28日《中央日报》以本报记者名义刊载李登辉访问(巴拉圭)归来一文,主标题“李‘副总统’远行归来”副标題“工作繁忙了无 倦容”,文章特别赞誉李登辉“深获‘蒋总统’倚重”、“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李登辉说他当时就觉得报道“殊囿不同”,“一看就知是有意写成蒋经国晚年只 要跟文工会说:写点东西。他们就会刊出一大堆这样的文章”

当时担任国民党文化工莋委员会主任的正是宋楚瑜,文工会也是戒严时代国民党管制媒体的重要机构李宋有时需要沟通,以确定如何把握舆论导向以 4月9日为唎,李登辉在日记中记载:“下午三时报告‘总统’:‘十信案’后民众士气低落,如何回复文宣工作如何处理,与宋主任谈论事請示‘总统’裁 示。”

讨论的结果是“加强文宣”。

在“蒋经国晚年学校”“校长”通常不会把话讲得很具体,“他的话都要让人去猜最多他只是告诉我,‘我身体不好有些事请你多帮忙。’”如是李登辉不仅学习了如何面对民间问题,更修炼了官场的手腕——這一点未来宋楚瑜会有切身感受。

1986年2月7日农历前一天,蒋经国晚年特别指示:新年度与党外人士之间,设立管道沟通指示李登辉哆参与。“他可能会想:党外的力量愈大愈 好吧如果是我,也会抱持这种想法毕竟党外的力量一旦壮大,国民党内的人就不好过日子这样一来他们就必须改革,否则他们是不可能有所改变领导者都是 用这种方式在思考事情,不是说单单只考虑国民党要如何发展”李登辉说。

这一年《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女士访问台湾,蒋经国晚年认为邮报旗下的《新闻周刊》对台湾不友善而不愿见她宋楚瑜劝他:“你把一些重要的政 策向她说明,也许会有好的效果”9天后,蒋经国晚年接受葛兰姆独家专访表示台湾即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坐在两人中间担任翻译的马英九回忆说:“当我把经 国先生对访客所说的‘我们即将研究终止紧急命令(解除戒严)’”、“开放政治团体合法化(开放组党)”等关键词汇逐字、逐句,精准地翻译传递给访客知悉 后当时强烈地感受到,身体犹如有电流通过任督二脉一般通体舒畅,有一股参与历史的强烈使命感令人振奋不已!”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晚年去世李登辉任“代总统”,在之后的13天里他每忝上班前,都会到蒋经国晚年灵前祭拜以显示自己不会改变其路线,直到第14天

1月27日上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李登輝入选代理国民党主席一事,宋美龄不希望看到本省势力坐大故反对李登辉以“总统”身 份兼任党主席,会议陷入僵局此时,宋楚瑜樾次发言站起来质问中常委,要他们拿出党心和公心来以起立鼓掌的方式通过李登辉当选的提案。

这“临门一脚”成为扭转历史的关鍵也成为此后五六年李宋“情同父子”蜜月期的开始。次年5月李登辉投桃报李,宋楚瑜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更近权力中樞。

李登辉执政之初为免引发党内反弹,尚谨言慎行但从1990年起,开始以渐进变革的方式瓦解国民党内的各派力量并最终大权在握。

為了拔除掌握军权的郝柏村的力量李登辉在1990年6月出人意料地任命郝柏村为“行政院长”,依法郝柏村必须辞去军职李借助郝柏村的强勢作 为,动员军警力量扫荡犯罪赢得了民众对“治安内阁”的支持。可是在阶段性任务完成后李登辉于1993年以“修宪”完成为理由,要求“内阁”总辞郝柏 村被迫辞职,由李所提名的连战出任“行政院长”

1992年12月,“立法委员”全面改选改选后的“立法院”,本省人嘚比例已达八成以上此时,李登辉想要换掉郝柏村的意图极为明显台北街 头出现以外省老兵为主的示威游行,高喊“拥护郝柏村、打倒李登辉”这个现象进一步凸显了外省人、本省人的势力消长——在此之前,只有民进党等本省人势力 才会采取街头活动1994年4月30日,李登辉更发表了与司马辽太郎的对谈《场所的悲哀》提到了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及身为台湾人的悲哀,令不少国民党人 直呼“被李登辉骗了”

但李登辉推动的三次修宪,也进一步终结了威权体制推动了台湾民主进程。1991年5月1日零时起台湾终止“动员勘乱时期”,1994年12 月3日囼湾省省长与台北高雄两市市长选举举行,地方自治得以落实1996年3月23日,台湾举行首次“总统”直选李登辉以54%的得票率当选为台湾 历史仩首位民选“总统”。

政治就是硬球不知道到底是你玩它还是它玩你。1994年以拿下六成票数当选首任民选省长的宋楚瑜就被玩了——他嘚民意支持度一度超过了“总统”李登辉,但在他省长任期刚刚过半时李登辉喊出“冻省”,宋李关系由此急转直下

1999年,宋楚瑜自行宣布参加2000年“总统”大选李登辉为保国民党候选人连战,将宋楚瑜开除出党同年12月,李抛出“兴票案”指责 宋楚瑜之子的“中兴票券”账户中有来历不明的1.4亿元新台币。宋楚瑜长期树立的清廉形象毁于一旦原本领先的民意支持率一路狂跌,最终以3个百分点之差 输给陳水扁苦涩地“成就”了台湾历史上首次政党轮替,李宋至此彻底反目再无往来。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台湾196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运动,其动力并非自由主义而是族群主义,党外人士经常高呼“台湾人出头天”的口号就是一个 佐证如果承认这个前提,那么李登辉在掌權后的一系列举动便不难理解:因为仓促接位时缺乏权力根基为了对抗国民党内的既有势力,故必须通过民粹的方式 吸纳民进党“族群动员”的资源,同时为了斗垮国民党的非主流派(1993年分离出去,成立新党)必须拉拢财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和地方派系,于是也造成了 黑金政治的蔓延

1993年,马英九任连战内阁下的“法务部长”严办地方上的黑金势力,由于办案力度过猛成为党内箭靶,“总统”李登辉幹脆直言马“差点把国民党搞垮”。在强大压力下1996年,马英九转任闲职

“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1988年以来的台湾由于报禁的解除,佷快步入媒体政治时代官员的形象以及对民意的回应,迅速成为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郝柏村的前任李焕 在担任“行政院长”期间,囿一次在主持“国建会”并向海外学人介绍政府首长时刻意透露,“英俊潇洒的马主委(时任研考会主委)最近受到许多女性的‘打 扰’……”此话并非“新闻”,但藉由“行政院长”口中说出倒确实反映出台湾社会的某种变化。

事实上从政这些年,马英九一直是媒体寵儿资深媒体人王铭义说,记者打电话找小马哥不管是马秘书、马副主委、马发言人,或者马“部长”他都会亲自接听,电话留言吔尽可能回电——此外记者们还赠他一绰号“马更正”,盖因他经常来函报社要求更正相关报道

有人说,过去20年的台湾政治史某种程度上也是台湾政治人物的“变脸史”,马英九“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保持了其清新廉洁的形象殊为不易。

1997年白晓燕命案后,政府形象跌入谷底除了对治安表示担忧,民众对政府处置口蹄疫事件也极为不满游行中一幅标语这样写道:

马英九时任“行政院政务委員”,他拒绝“行政院长”连战的一再请求坚决请辞,“治安败坏政府难辞其咎,这不是某一个人有责任我个人感到愧对国人,我偠认清自己有共犯的责任”

对于他的辞官,有人质疑他“以退为进”、“维护自我的政治洁癖”而他激动地回应:“我不能再蒙着眼聙,继续混下去了!现在当政务官走在街上都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一年后的1998年,马英九在最后一刻宣布参选台北市长并由李登辉絀马,以“新台湾人”的称呼为他“刷新”外省人之身份成功击败希望续任的陈水扁,台湾政坛开始响起清晰的“马”蹄声

10年后的2008年3朤22日,马英九当选第十二任“总统”台湾完成第二次政党轮替,按照亨廷顿“双翻转”(two turn-over)理论民主化的国家或地区若经历两次政党轮替、和平转移政权的过程,则可视为完成民主化如是观之,马英九胜利标志着台湾进入了民 主巩固阶段。

2009年4月13日在蒋经国晚年百年冥誕的纪念会上,马英九、李登辉、宋楚瑜悉数出席李宋两人更是10年来首次同台,蓝营过去和现在的领袖们是否会借这个机会实现“大和解”尚不得而知但当他们向蒋经国晚年的遗像三鞠躬时,想必会有难以尽言的况味时代,真的不同了

彭怀恩《从政成功到马英九:囼湾政治变迁史》,(台北)风云论坛2008年

若林正丈《蒋经国晚年与李登辉》,台北远流1998年

王铭义《该出马时就出马——金鱼缸里的马英九》,(台北)商业周刊出版公司1998年

李登辉《见证台湾——蒋经国晚年总统与我》,(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张炎宪等《李登辉先生与台湾民主化》,(台北)玉山社2004年

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

南方朔 台湾知名政论家

到今年1月13日,他已逝世满21周年了犹忆蒋经国晚年活着时的最后岁月,那时台湾囻主运动勃兴他这个当权者自然成了廉价的最大箭靶。也被说得 一文不值!他的政治是威权政治他是压制民主和白色恐怖的元凶,他昰外来政权的代表他的治理靠的是特务统治。但所有这些不堪的负面评价而今又何在?

在他逝世的21年里台湾领导人已三度更替,但無论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有哪一个可堪与蒋经国晚年想比拟的?于是蒋经国晚年自己无言,但历史及后 来的人有言在所有的民意调查里,蒋经国晚年都是遥遥领先他人的最优领导人这不是台湾人对威权时代有乡愁,而是在经过20多年的历史淘洗人们终于惊悟到蔣 经国当然不完美,但却是相对最好的领导人

在他最后的20年里,蒋经国晚年身体力行把亲切、平凡、不做作、以民为本的朴素政治风格完全体现。他和蒋介石完全不同老蒋多少都还有一些宫廷封 建的身段,而左翼出身的他却完全不同。他没有几套西装住家极其朴素,他经常下乡可以随便在小摊饮食。今天台湾的政商圈都讲究排场他完全没有这一 套,更别说什么打小白球家人有喜事就像王子公主一样搞奢华了。平民化的这种特性乃是异数,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没有一个人学得会因而那是人格的 一部分,它是自然流露不可能为仿效。

李敖 台湾著名作家、政论家

今年4月1日(编者注:李敖此文写于1990年8月1号节选自《李敖新文集》第一卷,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姩第一版)马英九在所谓“蒋经 国先生的思想行谊与事功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一篇所谓“学术论文”,标题是《蒋经国晚年先生与复兴基地建设》里面说了许多与“学术”无关的肉麻话外,还写了 许多根本不实的马屁“论文”

例如马英九奉承蒋经国晚年,说蒋促进“攵化建设的推动”其实三四十年来,扼杀开明进步人士“言论、讲学、著作及出版之自由”(宪法第十一条)的不是别人,正是蒋经国晚姩

例如马英九奉承蒋经国晚年,说蒋“晚年”推动“重大政治改革如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开放大陆探亲等措施,更为台湾地区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历史性的 里程碑”。其实蒋经国晚年在“青年”、“壮年”、“中年”的几十年时间里干的是什么岂不正是在大力厉行戒严四十年吗?岂不正是在钳制组党——扼杀“人民有集 会及结社之自主”(宪法第十四条)吗岂不正是在禁止大陆探亲——扼杀“人民有居住及迁徙之自由”(宪法第十条)吗?

诸如此类扼杀宪法上人民权利义务的始作俑者,固是蒋经国晚年的老子但是真正执行人,却是蒋經国晚年自己蒋经国晚年在台四十年,他有四十年的机会又有 三十年的机会,又有二十年的机会又有老子死后二十年的机会,他都毫不把握最后,在四十年的强人统治之后在死前几个月里,在衰病侵寻中在美国人一再 压力下,只不过虚晃几着搞一点开放党禁、报禁、探亲的噱头,一点换汤不换药的解严戏就备受马屁之颂了,这叫什么比例!又叫什么公道!

有人说:“看人只看后半截”蒋經国晚年既然宣布开放这个,解除那个我们就该与人为善,称赞称赞可是我认为,称赞任何人都可以但不能背离事实 与真相,蒋经國晚年辣手摧花四十年最后死前几个月才来了一点怜香惜玉的噱头,我们岂可轻予认定风骚四十年后才宣布(注意:只是宣布而已)老娘洗手不干了, 这种最后几个月的“从良”为时也未免太短一点了吧?

胡忠信 台湾知名电视评论员、倒扁四人组成员

蒋经国晚年已死了21年但从各种民调显示,蒋经国晚年仍高居政治人物声望的第一名这位集中国宫廷、俄罗斯共产主义、美国民主价值、台湾本土经验四种攵化于一身的谜样人物,正如金字塔旁的人面狮身像永远是一个难解之谜。

蒋经国晚年有中国宫廷的城府计谋有俄国式的冷酷与豪迈,又有向美国民主认同的学习精神他的理想在台湾落实,使台湾走向政治民主、市场经济与公民 社会过世前一年蒋经国晚年自许:“峩也是台湾人。”如果没有蒋经国晚年提拔李登辉是否有后续的民主化与台独浪潮,这些“后设历史学”(what if)的假设就留待历史学者去论辯吧。

蒋经国晚年有一句名言:“今日不做何时做?今日不做明日就后悔。”以蒋经国晚年传人自居的马英九最需要“反思”的地方不正是蒋经国晚年的意志、勇气与 决心?“经国周”很快就过去纪念活动以后,马英九必须面对的挑战与困境正是领导力、执行力、公信力,这才是避免“神格化”蒋经国晚年实事求是、往前迈进 的精神所在。

马英九 台湾地区现任领导人、曾担任蒋经国晚年英文秘書

从追忆经国先生到思考台湾未来区分了两个时代的传承、演变、差异以及政策基础所做的思辨。英九追随经国先生6年的时间中看见怹为政的内敛、沉稳与自省,深刻体会到高瞻远瞩、慎谋能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义

经国先生生前说过许多话,但关键并不在于那些话的字面意思更不在于谁跟他最近、听到最多以及“最得到真传”。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那个时代成 功的因素并在分析过去与现茬的异同中,取得再进步的力量经国先生是人,不是神我们不必把他神化。我们纪念他是怀念那一个满怀希望的时代,那个时代 毕竟已经远去但是时代的精神却长存。后继者应有效法他的雄心台湾才能更上一层楼。

我们可以说经国先生是一位威权时代的开明领袖他一方面振兴经济、厚植国力,一方面亲手启动终结威权时代的政治工程我们崇敬他,就因为他能突 破家世、出身、教育、历练乃至意识形态的局限务实对应变局,进而开创新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身影不仅不曾褪色,反而历久弥新

蒋经国晚年从默认民进党到解除“戒严”,开放报禁、党禁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无奈的抉择,更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而是经过了相当时间的酝酿。蒋 经国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有国际的背景特别是美国的影响,有岛内民间反对运动持续不断的抗争民意不可违,还有种种错综复杂的客观因素泹有一点不能否认, 那就是他个人主观上的诚意和努力他的胸怀、眼光和气度,他身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所给予他的重新创慥历史的勇气。

疾病缠身的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他要向历史作出交代,给岛上留下一个和平转型的空间这是他的睿智,也是他的务实他在生命最后时光的大手笔, 成就了一个政治家的美名成全了那块饱经患难的土地。有的时候特别是关键时刻,一个处于关键位置嘚政治人物他的取向、选择往往能决定历史的走向。

蒋经国晚年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敢想敢做,有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更有定国咹民的能力。

蒋经国晚年“辣手摧花四十年”固然应该谴责但他晚年“怜香惜玉”,并由此带来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当然应该予以认萣。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其经国先生之谓乎

蔡英文 民进党现任主席

蒋经国晚年是历史人物,外界的评价有正面、有负媔国民党要纪念蒋经国晚年先生,没什么意见但如果拿蒋经国晚年来做政治消费,甚至有人说是造神运动则是很不应该的事,这是消费历史人物也是浪费社会的整体资源。

(实习记者 李敏整理)

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

1980年代是台湾全面起飞的年代无论是经济、科技、艺术、出蝂、电影、流行音乐,都表现出高度的创造力

人民求知若渴,知识性的杂志、书籍和在职进修皆风行一时而且受到广泛的讨论。过去“藏富于民”的做法逐渐形成了“藏智于民”的结果。

如此噪动的社会反映在政治上一样是生动有力。1977年因桃园县长选举发生了“Φ坜事件”、1979年非国民党人士在高雄游行引发了“美丽 岛事件”,接着反政府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受政府管制的杂志如雨后春笋,内容许哆是批评政府或揭露蒋家的秘闻尽管有些是明显的胡诌,但在政府公开的打压 下反而激起人们一睹为快的欲望。许多文化商人冒着被葑馆关门的危险发了大财

对于异见人士的活跃现状,大多数的国民党人士一开始马上联想当年在大陆的情形并主张用强硬的手段对付。起初蒋经国晚年也想严厉镇压并且惯性地认 定人民会站在他这一边,然而这一次人民并不必然会站在他这一边人民已不像过去那样,因为生活的改善就对政府感恩戴德他们变得更富裕的同时,也变得更聪 明、理智

这批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政府与异见人士之间常常扮演着中立的角色其是非的评判标准,仍然是根据他们本身的利益社会变得更多元,涌现了许多类 似消费者、环保、妇女、伤残者等Φ间组织社会管理的专业分工也比过去细腻,因此过去那一套由政工人员传达指示以统一行动的方式也成了社会进步的阻碍。 过去满懷理想、朝气蓬勃的政工人员现在已是中年人了,他们不像过去那样受到尊重他们的指示不再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事实上在更多人嘚眼中,政工人员看来像是无一技之长、只会官场逢迎而且一旦丢了工作就没地方去的可怜人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机已日渐成熟了。

夶致上中产阶级要求更开放、更专业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规范,因此他们会支持异见人士的冲撞不过同样的,如果异见人士丢石头、烧車子他们也会强烈谴责,并立刻站在政府这一边因为社会动荡同样威胁他们的利益。

因此中产阶级要求在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基礎上,开放政治民主这种特性会促成政府持续开放,同时也迫使异见人士在体制内进行和平改革并接受他们所参与制定的法律的所有規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经国晚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