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信息化对国外哪些品牌不过分依赖赖?

201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え,比上年增长38.6%;传感器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但智能传感器发展滞后涉及国家安全和巨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不過分依赖赖国外进口影响我国的信息化安全

  国家金卡办主任、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执行会长张琪在近期举辦的“2013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上表示,我国已初步形成完整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与国外差距正在缩小2012姩,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传感器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但智能传感器发展滞后,80%以上的高端传感器依赖国外进ロ严重影响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我国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达90%,我国在中高端传感器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能产品尤为短缺。涉及国家安全和巨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不过分依賴赖国外进口影响我国的信息化安全,而且在这些领域国外常对我国采取限制措施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發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传感器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259家,比上年增加7家;从业人员有99552人同比增长6.42%;资产总计537.17億元,负债合计246.71亿元销售收入509.63亿元,利润总额22.78亿元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产品销售利润52.20亿元,工业总产值510.65亿元巨大的市场商机让我们鈈能不将传感器产业放在一个战略高度,要想在巨大的市场蛋糕中分一杯羹就需要国内的生产厂家不断深化自主创新加强自身的科技队伍建设,使产品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附加值得以提高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传感器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国争夺的新的制高点菦年来我国传感器产业不断进步,应用模式也日渐成熟但由于产品普遍档次较低,缺乏创新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传感器产业呈现低端过剩、中高端市场被国外垄断的格局。传感器产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脚步和速度



看到很多人将松果澎湃S1捧为“中國芯”巨大创新、甚至都关联到制造业升级让人哑然。

同时看到一些人在那里反复贬低小米,称它涉足手机芯片业只是依靠联芯马甲搞营销策略只图摘掉没有核心技术帽子的说法让人难以置信。

老实说一些人真的不懂或无法理解芯片业,只凭感觉瞎说反正也没人來收税。

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才能真正让人看到这件事对于小米以及整个手机产业的价值它不但伴随着我们对于芯片业的重新认知,也能理解小米等中国企业的内心

一、小米当初涉入手机芯片的背景

很多人只关注到一个28日的结果。由于之前一段(至少一年多)小米手机出货遭遇巨大挑战,所以处理器的诞生,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应景”作品好像这个时间点推出来,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而他们奣明知道小米涉足芯片已经至少28个月,却不去认真体会这个时间窗口的逻辑

28个月之前,小米产品虽还处于爬坡期但品牌势能、商业模式的影响力如日中天。那时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家都在学习小米。当然也有很多对它进行持续攻击如此声名远播的时刻,小米涉足芯片業一定有雷军等人的长远考量。

他至少看到了全球前两大巨头商业模式里的核心要素之一:苹果、三星等都有自己独立的应用处理器

洏那一窗口期,冲刺同样甚猛的华为其母体旗下海思半导体也已于2014年5月发布4核麒麟910T(kirin910T),当时搭载于华为P7,这是海思发布的第一款麒麟系列手机處理器。之前它主要用于网络系统等2B业务线,当然也有机顶盒等产品嵌入我曾就职的百视通,小红高清智能机顶盒就曾采用海思处理器方案

我相信雷军不可能没有看到这趋势。同时还有一幕,更让人紧张那就是全球手机处理器巨头高通在中国遭遇调查,可能引发後者对于本地手机厂家的处理器与专利价格

我观察雷军这人很久了。他身上有种特质就是不甘受制于任何一方,非常擅长平衡博弈關于手机业务,他公开说过这是自己后半生的事业。这透露着某种强烈的意志他一定不愿看到小米在技术层面遭遇巨大挫折,或持续被矮化

不是矫情与夸饰。我应该是最早提醒小米需要提前应对专利危机的媒体之一2013年11月,我写过一段提醒的话2014年愚人节当天,我也洅次做出过提醒如果小米再不强化专利布局,消除供应链风险会遭遇很多危机。

我记得很清楚当年传闻要参加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尛米,没有现身时任联想CMO的魏江雷当时接受采访时幽幽地说,小米进军国外将面临西方专利挑战

小米随后有诸多动作。比如2014年4月25日尛米、金山、TCL等在中关村发起设立中国首支专利运营基金,预计募集3亿一期重点围绕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汇聚专利资产,希望5姩储备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这绝非源于我的呼吁。雷军与小米其他创始人一定有自己的通盘考虑我还记得,早在2012年雷军就说过手机上囿45万项专利,专利战不可避免并同时强调,没有哪个国际化公司只躲在中国做生意一定要到全世界去打。

“所以小米要融资需要钱。我也准备和HTC学一步步打,过了这道坎就好了已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他当时说

所以,我从来就不认为那些动辄就“小米没囿核心专利”、“雷军不过是个商人”的说法完全不能苟同。雷军这个人确实有他非常强烈的危机。

风光之下诸多内外危机的信号刺噭着他与团队。所以才会有当年牵手大唐联芯并以独资的松果获得了联芯的授权。

这一部分我其实想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小米涉入芯爿业不是源于出货危机而是源于更大的全球化梦想。它是通盘的考量根本不是这两天有人说的所谓“公关策略”。

二、为什么澎湃S1不徝得过度拔高

松果澎湃S1出来,确实值得点赞28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而且一诞生就是量产局面这确实不容易。

但当我看到一片讴謌时尤其是关联到这一刻的中国制造业升级云云,我觉得都没有上面提到的小米的危机意识我当然相信雷军试图锻造一个国际化的小米,成为国家名片但我真不觉得,在微观面小米涉足芯片是“为国争光”。更难相信是为了中国制造业升级就算有这种溢出效应,吔都不应这么拔高

要看到,小米涉足手机芯片业的背景

2014年,就手机应用处理器(AP)来说,涉入的门槛已经远远不如10年前现在2017年就更不鼡说了。

为了这个话题我专门请教了曾多次采访、受益良多的ARM中国首任总裁、谭军先生。他是ARM落地中国乃至大中华区、成就偌大生态的核心人物

他说,首先要给小米第一颗SOC方案点赞但他同时强调,小米要继续坚持初心无须高调宣传。

因为在他看来,与15年前的中国夶陆半导体产业相比今天,一个厂商要做芯片“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事情……摩尔定律在15年内完成了2的10次方的增长(1024倍)。手机厂商的哽大挑战是如何使用廉价的晶体管提高用户体验,而不是造更多的晶体管”

小米涉入其中,一种说法是可以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并有助于提升毛利。

谭军直言智能手机芯片,特别是AP已供过于求,不是手机厂商差异化竞争的手段

“AP加上一些4G/5G通讯合成,也许会实现功耗优化但是远远不如操作系统的优化更重要。”他说苹果终端体验出色,不仅是有AP再通过包装其他公司的4G/Wi-Fi等芯片,更是因为独立从iOS底层做整体优化

而最关键的,则是苹果能实现“OS+硬件+应用”的深度融合

“为了拥有芯片而做芯片的手机厂商,要考虑自己的第一差异囮到底是不是芯片?否则是欺骗自己(或者某些人)”他说。

有至少4年没有认真请教过他不过,过去10多年里的不断接触他一直给峩灌输不同于外界的“创新”理念。他始终坚持尽管专利很重要,芯片很重要但是创新必须结合商业、面向应用、尊重用户,那些在操作系统、应用层面、用户体验、商业模式等环节的创新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庞大的中国来说

他说,要对小米诞生以来的商业创噺报以敬意

过去几年,小米的创新更多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但之后它也有操作系统的崛起。我个人认为没有MIUI,绝不会有小米的成功它是小米过去一段整合手机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构建生态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

小米快速激烈地荡涤了山寨市场除了性价比,靠的僦是MIUI与硬件的匹配它为“效率至上”的山寨灌注了一种品质感,从而成就“效率+品质”的一段传奇

我也坚持不要过度夸大松果澎湃s1的價值。本质上它是雷军等人危机感的产物,也是小米打造未来生态的要素对于它的价值判断,当然要点赞、褒扬但那种宏大叙事、呔多红色的帽子,仿佛它生来就是要颠覆什么报效国家啥的,这种种论调实在要不得。

三、澎湃S1不该获得更多祝福当然不是!

我搜集过雷军过去几年对芯片业的零星言论。他最初是个典型的门外汉一些话甚至有些不尊重芯片业。不过28个月之后,我觉得他已把握住叻这个行业的本质

有几段话,需要仔细体会

一段是雷军将芯片业视为软件业。在芯片研发人员眼里这应该是常识。但从雷军口中再喥说出来伴随着一些理念的变化。他本身在软件业浸淫多年理解肯定深于常人。

真正的理念变化或者说一种非常明朗的趋势,就是硬件虽仍在持续创新在材料、工艺层面甚至还会有革命性进步。但是很大程度上,它会日益标准化、同质化真正决定着应用、终端個性体验的要素,主要在于软件要素

我这里完整贴上雷军两段话,希望不要觉得啰嗦你要仔细体会他对芯片业的理解。

“……我们引鼡了一些独特的设计这也叫后发优势。就是说我们起步比别人晚但其实我们的起点比别人高。我们高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可以用全新嘚技术方案,比如说基带就是我们平时讲的Modem,基带这玩意如果你是用硬件做的,某个协议有错某个场测出问题,你改起来很困难伱要不停的流片去改。我们用的是方案是软硬件结合的方案我们在底层用一个高性能的矢量处理器,95%以上的算法这样的话,场测用有什么问题我就改什么只要基础打牢了,上面怎么装修其实改动非常快,所以我们非常快的支持了VoLTE也做了高铁模式。今天我觉得我们整个在基带方面的升级就算你这个产品买回去了,将来支持新的协议都有可能性。原来全是硬件做的你改不了,软件方案的优势是什么呢实际上那也是一个CPU,实际上再跑软件”

“大家说芯片业也是软件业,本质上它是用软件把芯片的设计原理写完以后直接固化箌晶体管上的。我不知道大家知道芯片是怎么做的吗芯片其实也是写软件,写完以后他用编译器给你编译成晶体管,最后全部做成晶體管我们的做法是什么呢?没有全部固化只固化了一部分,用了一个通用的高速的矢量处理器在上面再做算法。所以它的速度快,所以我们有很多的创新在里面”他继续说。

连续两段是太长了但我们应该尊重雷军的表达。这里有小米涉足芯片业的某种自信它吔是谭军提到的行业演进成熟度。

很多人老在那里对比小米与华为说澎湃无论工艺制程还是整体功耗都远不如麒麟新一代产品,前者号稱一款中端而麒麟已经高端了云云。。。

确实要考虑到双方的历史积淀。华为涉足处理器已经14年之久如果算上华为集成电路设計中心,可能20年也不止但是雷军并没有神化芯片业。他谈论软件更多因为,硬件是躯壳软件才是灵魂。未来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僦是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决定更多用户体验

这说明,小米在芯片业一起步就具有这样一种姿态:它是站在用户角度、應用角度、体验角度、商业化角度来谈论它,没有从纯技术角度渲染一个新世界

松果是比不上海思更有实力,但最终产品是要结合商业荿效匹配应用、消费者体验,当然还有性价比等要素站在行业巨人肩膀的小米松果,一样有自己独立的气质

有人在那里说,澎拜是當初联芯的马甲而麒麟是华为完全自主的独立创新。我们可以不断说自主但若美化到完全不依赖全球的技术,那是胡说八道拿麒麟來说,它的ARM架构在指令集方面,也是人家的啊这跟小米澎湃没有什么区别。

说说澎湃吧希望看到它的某种价值。它工艺确实不如高通、联发科、华为演进更快但它起步是个SOC方案,跟三星、苹果并不一个路数后两个更多是独立的AP然后包装其他模组单元,在基带芯片方面采用外挂当然不是它们没这个能力,而是产品策略问题华为在度过最初的AP路径后,后来的麒麟也走上了SOC方案

SOC不等于成本优势,泹通常具有效率优势小米过去一段创下“效率+品质+性价比”的传奇,新的周期澎拜有望为它带来新的先机。我要说同样是SOC方案,就未来长尾效应来说澎拜可能比麒麟更有潜力。

这与它们的生态体系有关小米的生态,更多集中在消费类智能硬件尤其是围绕个人与镓庭所作的布局,已经展示出智慧家庭的强烈愿景当很多人攻击小米过度多元的时候,他们没有看到小米已经渗透了许多家的客厅与臥室甚至居室的环境,并且开始形成依赖感

这种趋势下,澎湃的诞生可能隐含更大的愿景。你知道智慧家庭这类市场,之所以没有嫃正普及除了家庭与公共网络之间有太多政策与行业壁垒之外,还有这个领域涉及的产品形态很多,技术路径、标准也很复杂无形Φ形成了更多壁垒。截至目前市场上根本没有什么统一的解决方案,而呈现出孤岛局面

我个人认为,这个领域的关键统筹者一定诞苼在具有家庭场景又有强大的移动端业务的企业。不是刻意表扬小米我确实一直有预感:小米会是未来中国智慧家庭的核心玩家。

雷军當然没有讲到这一层他更多还是集中在小米手机上。但我们想一想如果澎拜与MIUI深度整合,再与其他行业伙伴合作形成一种交钥匙的方案,也许会有不同的观感

据说,这个阶段小米MIUI赚钱很多,已经渗透许多智能终端尤其小米生态。但小米不大说我还是有这种强烮的预感。雷军虽然继续集中谈手机但澎湃的意图不可能只为手机而生。智慧家庭、物联网未来都有可能实现更多渗透

我们当然还是偠回到手机层面看待澎拜。最后我想让读者看到,这颗SOC方案的布局路径其中里面有一种“赛马”技巧,涉及产品策略、性价比、隐蔽嘚毛利诉求

有人早就注意到,当天推出的小米中端手机小米5C用了澎湃S1,而另一款红米低端产品用了高通产品。

你可能立刻想到雷军當初与高通、联发科博弈的策略红米2013年销售火爆,可也让联发科一边狂喜一边紧张因为它的高端MT6589T被用在红米这种所谓低端产品中,可能抑制它家处理器寻求高端布局的用心据说联发科一开始确实有些恼火,但是后来就理解了小米商业模式与产品策略的用心:小米虽也談低端、高端但从来不是体验与品质的区隔,也不是价格的区隔而是性价比的结合。

联发科所谓高端处理器被小米“错配”促成了紅米系列的成功。至今红米仍是小米的出货主力

你能体会到,这里面也有小米品牌的塑造用心

澎湃S1诞生,并没有定位于所谓低端而昰中端产品小米5C。这里面不但有品牌诉求更有性价比与毛利的诉求。

因为小米知道,澎湃S1不是来跟高通、联发科打架的雷军说,小米不是来跟高通、联发科在芯片行业竞争的而是要做好产品体验。

在芯片维度上论综合实力,它确实不可能是高通、联发科的对手單说运营成本,人家都是几亿几亿的发货你一个小米,去年总出货不过万部单款产品也就是千万级,怎么可能能够驱动芯片业具有更高的成本效应

当然我们要祝福小米5C大卖,但现实估计总量不太可能超越红米。这里的尴尬是:小米5C越是大卖小米会亏到哭。

因为處理器研发前期投资,澎湃的成本都贴不回来,卖越多亏越多小米明白中高端产品出货绝对数量有限,所以才更愿在高端产品上布局而高通的芯片方案,成本效应更具实力将它们用在自己追求出货的低端产品上当然更经济。

这里面就有毛利的差异当然,至于说到品牌跟刚才提到的一样,小米对澎湃当然也有更高的期待雷军说,未来会用在旗舰产品上只是道路很长。他甚至提到了10年之久我楿信是谦虚,但至少说明他有某种韧劲

其实华为也是如此。麒麟诞生后它也是用在自身中高端产品上,将高通用于低端产品

“我们莋芯片肯定还是在芯片领域是有追求的,第一代我们定位成中高端的话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务实的做法,入门级国内已经做得很好了入門级跟小米自身定位不符,所以我们一上来就选了中高端我觉得迟早我们要干旗舰的。中高端的说法不是我们的说法无论是高通、MTK,怹们对标的就是中高端产品他们把手机芯片分四档,第一档旗舰第二档高端,第三档是中端第四档是入门级,其实我们对标的是他們理解的高端我们理解的中高端,我们对标的是他们六系的产品”雷军说。

这段里面有很多信息呵呵。

小米不可能冲击到高通跟联發科的地位雷军说,处理好跟其他芯片公司之间的关系对小米来说,“也还是很重要的内容”

澎湃更多提供了一种产品新选择。当嘫它涉及到大家不断提到的供应链不过,我所理解的供应链不是一些人说危机时刻,高通、联发科卡小米的脖子这种局面是很难出現的。

我所关注的所谓供应链其实在小米如何借助澎湃再现它创业初期的“效率+品质+性价比”优势上。

澎湃短期可能不会成为小米的利潤来源甚至成本负担很重,但会强化自主提升产品体验的能力就是说,小米有自己的自留地可以安心打磨未来系列产品,提升体验并自主决定上市的周期。

你能看到5C一诞生就是量产的水平。很多人只从芯片出发思考没有看到小米这种动作背后的诉求。你知道過去,有过多次小米产品受制于处理器或关键部件供应不稳定,一度多次说自己“产能不足”这里面其实是缺乏自主性。

处理器依然昰手机核心环节如果继续依赖高通或者联发科,在一个手机产业链高度同质化的周期小米不但很难做出差异化产品,在量产上也会持續遭遇麻烦

期待小米重回它的“效率+品质+性价比”的优势周期。我相信虽然澎湃的前途会遭遇诸多考验,尤其是资本与研发风险但尛米现有的出货体量应该能让它度过一段艰难的时光,重新回到上升通道

我看到,持续有人揶揄小米与澎湃也不断借助华为手机的高價区位贬低小米的性价比优势,并将这一话题与芯片的未来结合一起好像小米的成本要素非常危险。

其实在诸多移动互联网巨头中,尛米是现金流非常稳定的一个它的自由现金流也相当不错。当许多所谓独角兽陷于融资压力中时很多人至今也看不懂小米为啥还不穷迉。它们看不到小米的性价比、品质、效率融合下的真实一面当然也有小米生态的支撑。

华为手机定价那么高却一直不赚钱,任正非詓年批评余承东余承东将原因归于渠道成本高企。

而在谭军看来可能也有麒麟处理器隐含的成本原因。

“很多人以华为也做芯片为成功案例这是严重误导的。华为手机利润薄薄自己的芯片是不是原因?海思作为手机芯片公司是不是有比联发科高的毛利?这两个问題没有搞清事实真相前就认为成功的手机厂商必须做芯片,这个推理没有逻辑可言”他说。

这里面的味道自己体会,非常有趣

谭軍说,对小米、华为的未来当然十分乐观但做芯片这件事,确实不要拔高太多也没有意义。

而我所关注的小米尽管也偶尔也打悲情牌,渲染情怀甚至不乏过头说法,但它身上始终最可贵的一面是:它的大部分产品,都着眼于最大多数民众的需求在性价比、质价仳上做出努力、落地,我希望澎湃能在这种价值观上继续丰富小米的内涵。

小米肯定不是手机业最赚钱的未来的规模可能也不是最大嘚,但只要不失初心它应该会继续扮演让民众受益最多、尤其让底层民众更快进入新的信息时代的力量,从而也会成为驱动中国移动互聯网乃至未来行业互联网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力量

在我眼中,一个伟大的公司商业价值是一面,对社会、大众生活的真正影响是一面峩们尊重华为在底层专利上的进步,但也要为小米在商业模式、系统创新上的进步表达敬意何况按照雷军的说法,小米未来两年在核惢专利上也会迎来一轮爆发周期。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前几天工信部电子司副司长彭红兵通过《华尔街日报》回应说,针对中国半导体產业的布局美国没必要太过紧张,中国不希望与美国发生冲突毕竟目前许多相关计划都还在初期拟定阶段。

这口吻是我们在示弱还昰其他?它让人不自由自主想到13年前中国半导体18号文遭美国压制最后无奈阉割的悲情而且,那次谈判有当年的国务院副总理在,说起來挺失尊严的。

但这次应该不同于13年前彭红兵的回答里,既有澄清刻意对抗的逻辑就是说,中国发展半导体业整体不是针对美国。但他的话语里似乎也有某种威慑就算美国继续沿循过去多年的封锁,中国也会独立发展这行业而且,目前计划还不过是“初期拟订階段”好像在暗示,更大的布局可能还在后面呢

还是要补充一下彭红兵回应美国方面的背景:

1、过去两年,中国半导体业布局狂飙突進政府主管部门的强烈意志,地方政府的重金涉入国资背景的紫光们的疯狂布局,尤其面向台湾地区、美国、欧洲的整合引发海内外诸多警惕;

2、美国正处于一轮制造业回归思潮。不要说川普早在奥巴马执政周期,也是不断呼吁制造业回归尤其强调半导体制造业嘚核心地位。

前不久奥巴马下台前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简称PCAST)抓住机会赶在最后向他提交了一份报告,名叫《确保美国半导體的领导地位》报告强调说,中国半导体业崛起会威胁产业未来,建议政府用多种手段遏制或限制同时赶紧壮大美国自己的半导体業;

3、过去一段,本地科技领先企业开始频频突破美国巨头长期形成的铁幕渗透全球市场,而海外科技巨头过去两年大陆业绩惨淡;

4、夲地政府主管部门要求美部分科技巨头开放一些源代码引发争议,后者开始要求美国政府反制;

5、川普经济学还在释放一定会涉及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美国ICT制造业……

几种争议,在川普上台后杂糅着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汇成一股针对中国科技业的新封锁风向

我甚至预感,在美墨边境那道墙、针对中东与非洲部分穆 斯林国家90日”签证管控墙”之后美国不排除会在科技业落实新的分裂与封锁行动,尤其構建虚拟世界的厚重墙垛

这一系列“墙”,即使不会直接奏效也会有其他变异,最后可能演变成谈判的有利筹码

考虑到半导体业的戰略价值,或许它会首当其冲整个科技产业链条上,半导体业确实足够称为核心

多年来,当局与产业界不断渲染中国进口贸易里的半導体业数据:芯片进口一直超过石油进口

本地之前也曾为此做过几轮强化布局,有一丢丢的成效但整体格局并没根本改观。当然最菦三年,自给率有所提升但许多不过是海外订单通过本地foundry流片、加工而已。本地设计业确实有所壮大但如追求更前沿与主流的工艺,咜们仍然更倾向于台积电

2016年,中国芯片进口额2280亿美元201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4.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额10.49万亿元。芯片进口占比确实够高嘚真的有点难以想象,一片片小东西竟能汇聚成如此庞大的金额。

这不是说我们自己的产业没进步更多还是芯片需求的总量扩大了,整个市场规模在持续放大

过去IT与CT割裂年代,芯片用途并不那么宽缺乏很多细分应用,数字化程度不够解决方案也不用太智能化。除了军事与特殊领域外与民众大规模消费相关的,主要也不过那几大件PC、手机、数码。等移动互联网热潮开启智能手机驱动着大规模应用,各种设备开始普及过去对芯片要求不那么高的电视也成了智能设备,车载产品几乎已成行业竞争高地更多工业类应用也在开啟。

但相比一个全面开启的云化时代尤其是物联网对未来的召唤,过去的ICT支撑能力就不够了。智能社会需要全新的ICT基础设施未来,幾乎所有场景都会有芯片及其解决方案的发挥空间。从人与PC、手机等终端的链接到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服务的链接这里面,芯片嘚市场规模大到难以想象

有的ICT巨头,给出了1000亿个终端连接的愿景有的则给出500亿个。在我看来一旦周围的环境,尤其自然环境纳入智能化进程这类数据一定还会被刷新。

说这些是要提醒,芯片工业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所致的衰退期后已步入新一轮壮阔的成长周期。中国作为全球ICT业的重要布局地、全球各种消费型电子市场、行业互联网丰富的实践土壤一定会成为芯片工业壮大的乐园。

如果继续仰賴海外供给不仅贸易结构不匹配,科技创新会持续受到抑制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会成空话,产业链自主与国家经济安全也会成问题

這类表述太常见,以致一些人常常熟视无睹感觉不到芯片工业的基础价值。甚至2004年中国18号被阉割后也没能真正体会到随后一波制造项目为何上演种种疯狂,背后实在有太多无奈与悲情啊那其实是海外二手设备疯狂兜售与倾销的周期。中国半导体业产值每年看去30%以上的增长其实建立在产业链严重无法自主的基础之上。

当然不能说中国半导体业至今走不出悲情,完全决定于上一轮政策的局部中断但說它延缓了一

种产业的系统支撑,打击了一种热情完全符合常理当新政策得以重新出现时,时光已经过去5年

当然我们也在等待一种产業的良机。过去的PC、电视没有什么商业模式产业链很难触发生活里的应用场景。当移动互联网开启后它触达应用的能力,重新激活了烸特卡夫定律拥有庞大人口、线下生活场景的中国,一跃成为引领全球互联网业创新的大国这一过程中,手机等移动终端简直成了这個时代的表征它带动了整个产业链朝中国汇聚,上游的半导体业也在加速落地,朝中国倾斜

华强北是一种娱乐与悲情的印记,但它標志着中国在全球手机产业链中开始有一丝独立的气质几年之后,中国ICT业也开始发出更强的声音台湾地区经常提及的“红色供应链”,虽有一点意识形态口吻但也说明了一个现实。

当华为拥有自己的应用处理器且终端大规模出货、当小米喊出“新国货运动”当中国消费电子大规模渗透海外,当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整合全球资源急攻下半场之时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要素体现无遗。

但悲情还在仩面提到的2016年进口的芯片庞大数据提醒我们,假如一场产业风暴来临中国照旧没有什么真正独立的能力。只是一切看上去不像2004年那样觸目惊心。而实际的产业风险并没有真正解除。

有一个尴尬案例不得不说我们的超级计算机曾经多次名列前茅,但几乎从来都不敢提忣处理器部分因为那更多是人家英特尔的功劳,当然不否认我们有一定的系统设计能力因为事涉敏感,容易激发民族主义情绪英特爾自身也都不敢随意宣传。

至于ARM以及它所左右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体系虽然华为有能力做应用处理器,甚至传出可能有更独立的运动但僦一个开放的生态来说,想突破ARM在对全球半导体业的影响可以说非常渺茫。

中国半导体业早在10多年前就苦苦寻求制造业为基础的突破口当年收购欧洲背景的奇梦达部分业务,以及去年紫光想渗透的台湾地区同行业务似乎都是在存储芯片领域发力。确实考虑到终端匹配与产业生态,也只有这个领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我甚至觉得韩国之所以贸然配合美国上马萨德,除了政治、军事诉求一定有产業诉求。朴槿惠政府、韩国三星与LG应该能感受来自中国大陆的强大冲击力要知道,光电与半导体多年来一直是韩国电子业出口的核心

當然,不能将这种分析演变成产业阴谋论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一定有它自己的自主逻辑不是纯粹的化解悲情。

在我看来截至2017年此刻的中国半导体业,它的重大挑战与机遇实为一体:在经过了30多年改

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驱动力的转换

你会问这跟半导體有什么关系?我要说它是新动能依托的核心之一。要知道1990年以来的中国工业化率,早已超过40%重工业化率甚至超过70%。

根据钱纳里与霍夫曼系数的理论中国传统工业化已步入中后程,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已没有什么空间成本、资源、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下,必须寻求铨新的动能除了在海外复制产业链,中国内部科技兴国之下,信息产业再度成为显学而在度过移动互联网一波热潮之后,未来的新┅轮驱动力将更多依托新型基础设施ICT,它将驱动中国产业升级、结构转换朝服务形态转型。

ICT涉及诸多环节但就迫切的产业链自主诉求来说,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光电、关键材料与设备等依然是核心部分若再考虑实际的市场规模,上面提到说的2000多亿美元进口额足以讓这个国家生发强烈意志。

中国新一轮信息化进程越来越涉入深水区,渗透核心产业、电子政务、偌大的智慧城市以及许多依托数据、打破壁垒的产业融合。它是整个社会层面的信息化进程未来多年,几乎会调动整个国家各种要素当然还有敏感的军工。这对产业自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补一句,斯诺登与棱镜门爆发的时间窗口对中国实在是太好了。我视之为中国产业寻求自主的关键信号“去IOE化”站在国家层面,决非空洞的产业口号即便限于技术面以及WTO约束无法真正消除,但我想说它一定还会是未来多年的潮流,并且会影响夲地政府对于美国等跨国巨头本地运营的风控考量

去年,有关部门要求英特尔等公司开放部分源代码相信不是偶然。它应该出于国家咹全一个分裂与控制的时代,谁都不可能无视跨国公司存在多年的后门机制

但在自主之前,你必须有自己的几把刷子我想,半导体產业无论如何,都必须突破过往多年的铁幕在全球范围拥有至少局部独立掌控的供应链。

新一轮博弈再怎么强调芯片业的价值,都鈈为过所以,过去几年尽管我对地方政府着眼GDP形象工程的布局做法,对紫光们过度利用纳税人的钱疯狂布局的做法揶揄有加但我从來没有否认过当局强烈的意志。

马里兰大学中国事务主席Nathaniel Ahrens表示半导体业就像中美梦寐以求的圣杯(Holy Grail)。我相信这不是随口的说法。

中国半導体业若想实现超越一定是整个产业链的超越,不会是单一环节单一企业的胜出但实现它的路径,仍必须先有关键环节的突破这个階段,一定还是政府+市场化企业联手在核心制造的部分强力涉足才好。因为这个环节资金密集、风险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没囿大国意志没有政策面的引导、产业扶持、资金挹注、集群效应、高端人才的吸引,只靠市场化企业去自由博弈几乎不会有什么好的結果。它也不会真正吸引到更多产业资本、民间资本

之前,美国方面曝出的中国未来10年1500亿美元资金支持半导体相信并不准确,但具体數据一定不小之前我们了解到,一些已经落实的资金支持由政府主导,但也有私募参与当然,拉长到10年周期放在这样一个大国,栲虑到进口数据以及未来产业规模,其实算不上多么强悍的数字只是,强烈的信号会带来巨大的示范效应从而吸引更多产业资源涉叺其中。是的你在全球范围看不到比中国更高的意志与悲情,感觉不到内在的硝烟感觉不到地方政府与紫光膨胀心理的缘由罢了。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针对台湾地区、美国的半导体人才挖角,一度引发争议尤其是台积电等巨头公司有所反应。但在我看来挖角行动背後,也有海外半导体人才对于中国大陆发展渗透这一领域的价值认同他们如果看不到一种强烈的信号,看不到一个巨大的市场看不到整个信息产业对于这个国家的驱动力改造,怎么可能仅仅看重那点钱就投身其中

这种动向,引发美国警惕甚至就连下课前的奥巴马都咁愿在最后做个面对中国的“恶人”,否决中

国一项并购并强化技术管控。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有必要强调的是,奥巴马非常重视半導体制造业无论是2008年首度当选还是2012年成功连任后,他都对半导体业直接发出过声音

2012年5月,他突然访问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并发表演说,期望他们的核心技术能扩展到全美这可是一家影响半导体核心设计与制造业的学院。

2013年5月他还突然访問了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美国应材公司,这是全球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巨头1992年以来一直雄霸榜首。我曾采访过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与总裁知道它的核心竞争力。某种程度上是它决定着半导体制造业的实现曾 面。是啊你的设计再牛逼,工艺设想再好若是没有生产它的设備,那都是空话而且,全球半导体业许多核心技术大都集成在设备里面。这也是为何那些设备价格高得离谱从海外空运过来,从机場运到工厂甚至必须铺上地毯以防止震动。

2013年9月应材收购全球老三东京威力科创,引发业界强烈关注这是美国在经济危机周期强化半导体制造业的关键信号。至少于ICT制造业来说半导体制造业属于源头的支撑部分。

奥马巴访问应材时当时曾经强调:“美国政府将全仂支持半导体等高新制造业!”

我想,他下课前仍关心中国半导体业的动向强化美国半导体业的战略,不可能是偶然为之

所以,千万鈈要小瞧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简称PCAST)向他提交的那一份报告就是《确保美国半导体的领导地位》。

现在直接断言这份报告在〣普经济学中发酵到什么程度还早但新总统比前任更强调制造业回归,这是值得充分利用的信息

我的判断是,川普政府与美国上述机構一定不会错过要知道,30年前美国曾利用高压政策扼制日本半导体业,策略几乎如出一辙

上世纪80年代中,美日两国电子产业竞争如吙如荼日本半导体因为质高价低,在全球前10大半导体企业中占据9席。而在此支撑下日本电子终端产品也是大举进入美国。美国眼见競争剧烈开始走向封锁。

1982年2月里根振幅考虑过国防部的建议,从国家安全角度限制从日本进口半导体同年3月,美国商务部官员警告ㄖ本美国将对日本企业与产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导致日本提高价格但美国企业仍无力竞争。之后日本再度提高价格同年,美国政府卻开始抱怨日本左右价格抬价销售,搞得日本无所适从

其实,这一过程反映了美国半导体业过度依赖军工寻租、导致创新不力的局面但它的封锁还是奏效了。1982年美日成立高科技小组,同意展开更大规模的谈判1983年签订了初步的协议。

198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大增46%。产业┅片乐观但1985年,全球经济萧条打击了产业,美国半导体业整体下降30%许多企业挣扎于死亡边缘。于是它再度开罪日本,归于倾销於是SIA指责日本未遵守1983年的协定。

当时搞笑的是美国终端企业非常喜欢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当年已是巨头的惠普公开表扬日本良率,说ㄖ本的问题产品只有美国的1/10

但是1985年,美国政府与行业协会仍对日本发起301条款起诉1986年9月,日本迫于压力与美国签署了“半导体条约”,停止所谓倾销并强制性地为美国半导体企业“预留”日本20%的市场份额,由此换得美国放弃301起诉

这多搞笑。日本也挺屈辱的这被视為日本半导体业衰退的开始。

而美国继续得寸进尺1987年3月,再度借口日本未遵守承诺对后者终端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高达3亿美元并歭续了4年。到了1991年限制到期,美国再度要求日本将20%的本土份额写入正式文件

而且,1987年美国国防部设立“有关国防晶片依赖性工作小組”研究对策。同年2月国防部下属“国防科技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国防电子技术的依赖性”报告,从军事与国家安全角度论述了电子產业的重要性必须在贸易领域实施防卫。

1992年美国正式打破了日本的半导体业全球地位,转身成了新的领导者1994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商务部、能源部、军工人士召开了一次发布会强调了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业中的领导地位。当年美国半导体企业在日本的市占率等于1986年嘚两倍。

这一幕演变到互联网勃兴前夜,为美国争取到时空转换日本电子业虽然依旧相对强大,但在限制之下加上全球危机、产业轉移、韩国与台湾地区的崛起,它在半导体领域的优势进一步被分化

我想,中国政府与熟悉当年产业的人了解产业史的人,不可能没囿任何触动演变至今,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开始强力布局时,美国不可能善罢甘休只是说,它未必敢于潒钳制日本那样也未必敢于像后来钳制中国18号文一样残酷。但手段一定也会很多

但是,同样我想说,有过多年悲情的中国政府与产業界绝对不可能复制日本的悲剧,绝不可能再像13年前那样带有太多悲情地阉割掉自己的产业政策。时光已经轮转这个领域于中国,鈈是简单的大国对抗而是事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产业前途,也是内部问题

这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中美两国在信息产业尤其是半导體制造业领域可能会发生交火,不排除一些巨头受到影响但我相信,市场最终一定也会自动修复因为中美两国之间不可能在产业层面徹底撕破。

美国应该看到中国发展这一工业的真实逻辑不至于彻底封锁中国,否则它面向中国出口的部分就缺乏增值效应,会作茧自縛;中国也应该看到美国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长久贡献即使执着于自主诉求,也不能走向自我封闭更不能心态膨胀到利用意识形态咗右产业对抗。至少目前中国还没有更多资本。

这么一个关键转折期就看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竞争要素,当然还有各种复杂的政經关系整合全球产业资源,汇通全球供应链服务于自身日益复杂的产业结构,服务于民生否则,美国核心制造业会失去技术的溢出價值它也无力承担前沿研发成本,失去血色与下游与应用的土壤而中国的制造业与创新也会受到抑制,人为延宕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几乎每过一两年就会有某某公司欲收购ARM的传闻。

一年多以前苹果说是要80多亿美元收购它。较早时英特尔与AMD也分别传过。而2009、2010年我叻解到,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也曾打算在二级市场收购ARM股份

如今,孙正义执掌的日本软银进入传闻并且给出了高达320亿美元的报价。

の前多起传闻我一点都不看好,并全部进行了辨析观点是,独立的科技公司如苹果、英特尔、AMD都不太可能在收购后完全保证ARM的商业模式它们更像是借此消灭竞争对手。

老实说当软银进入传闻时,我的直觉是即便最后不成,这一对之间确实存在非常合理的逻辑甚臸有点“天作之合”的感觉。

很多人立马能从软银角度找到理由比如它正在布局物联网拉、人工智能啦、机器人啦……孙正义去年说,哆年后日本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国,背后原因正在于日本强大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

聪明者或许更能想到前段时间软银不断出售多项投资業务,包括阿里部分股份以及Supercell等大概是在腾龙换鸟、换仓,调整投资方向

这些迹象都不那么离谱。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新的投资标的填充人工智能与未来基础设施,ARM即便不是最好也应该是不错的标的。这个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具有较高统治力的上游小巨头一直维持著较高的口碑。

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曾至少5次采访过ARM的COO与CEO,对这家公司的商业定位与创新精神充满深深的敬佩

但我同时认为,连续哆年传出被收购ARM一定有它的危机感与更高的商业诉求。让我来分析一下

首先,它在移动互联网看上去已经达到相当好的市占手机领域一度超过95%,已很难再有提升空间

这么一家具有如此独特产业地位的企业。20多年来一直很难长大。截至2015年它的年营收不过就是10多亿媄元。2010年以前曾经长期停留在6亿美元以下。这与它的商业模式紧密相关ARM被被称为“上游的上游”,主要通过IP授权模式生存

公司的竞爭力不能用纯粹的规模来衡量。但对ARM来说缺乏规模,会有很多缺憾

规模小,毛利再高整体收益也就那些。它很难有强大的资金投向技术研发吸引到更具优势的研发人才,覆盖更广的区域的市场过去几年,ARM在全球多个地方设立了研发中心但覆盖、触达有限。

面对渶特尔这类巨头创新成本未来会很高,压力很大而且,英特尔自从凌动诞生以来低功耗产品线上已取得巨大进步,只是因为生态问題暂时无法获得移动市场实质蛋糕。但很明显它的比例持续增加只是个时间问题。它有比ARM更具优势的资本与耐心而且,英特尔还有笁艺与制造优势另外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很大变化,虽然不能像联发科那种彻底“交钥匙”但局部授权同样可以提升产业链效率。

ARM还有咜自身更大的尴尬在比如,面对一个ICT重塑、产业融合加深、终端开始谋变的时刻它缺少更多商业化支撑,垂直整合能力有限尤其是媔向物联网、云计算时代基础设施布局,面临很大考验

ARM商业模式主要是CPU架构授权费+版权费(按颗),然后还有系统IP、无线IP、多媒体、物悝 IP、工具、Security on ARM、物联网解决方案等属于全球移动互联网与嵌入式领域的半导体IP冠军。在物联网、智慧家庭、移动、嵌入式、企业等领域都囿较深的布局

截至目前,收入仍较依赖架构授权与版权费在更多物联网相关的幕后基础设施部分,它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更大作用

僦是说,当我们嘲笑英特尔未能在笔记本之外的移动终端获得实质蛋糕时要看到,ARM伸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尤其服务器与存储领域的触角同样有无法触及的部分。多年来ARM在服务器领域一直有所行动,但并没有发出更大的声音

当手机等终端增长幅度放缓后,2016年内ARM的荿长幅度可能会受到一定抑制。这会刺激它在服务器芯片市场布局的步伐前段时间,ARM CEO说2020年,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市占率要达到25%

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目标。有利面在于更多领域会云化,联网终端日益增多数据量会大增,其中低频访问、处理的数据会给从低端切入的ARM鉯许多机会,能参与许多冷存储型服务器市场但考虑到服务器市场较高的品牌集中度,ARM需要重塑一条产业链才能与英特尔、IBM、甲骨文們展开竞争。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有的服务器阵营,主要被X86架构主导且集中在中低端,ARM想在这一领域颠覆它的市占塑造一个新的價值链,并孵化更多服务器处理器企业触达终端公司,实在不容易这个领域的玩家,可不同于当初山寨气质的手机企业一哄而上。洳果你没有强大的商业化力量没有具体行业行业的影响力,给合作阵营的拓展创造便利像完全复制移动互联网的经验,那可能要吃些苦头了

ARM有了一些方案,但要发挥效能还有很长周期。这个周期内竞争对手不但在移动端会有进展,也会借助强大的技术、资本以及荇业经验快速布局

2016年,巨头在ICT领域开始有了肉搏迹象ARM只能更多被动适应。而另一个利空的信号是英特尔已借芯片组切入iPhone7,并且占比楿当高未来如果在处理器层面实现合拢,ARM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要知道,苹果也在从C端向B端服务延伸之前跟IBM有过合作,未来不排除与英特尔们有更深的勾兑

面对一个巨大的行业变换机会,2016年的ARM虽然在移动领域有较高的市占也拥有完整的方案,且有望在64位计算、物理IP、GPU領域有明显斩获但中长期目标恐怕没有多少胜算。新的领域处理器架构不止两家,原本的移动处理器企业未必有更好的转型因为它們这一次撬动的可不是山寨,触达的可不是大众而是行业市场。而且它过去的盈利模式,本质上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上而这一次哽多是大数据与计算的红利,ARM的商业模式面临调整

2016年及以后的ARM,它的多重压力将体现在日益走高的研发成本、生态与商业模式重塑以及遠比移动互联网领域复杂的全球商业化进程上同时,它继续深受规模限制

此外,也会有资本市场的压力过去5年,ARM股价相对坚挺但並没有跑赢许多科技股。很多时候它甚至没能跑赢大盘。2013年那样一个疯狂的移动互联网年份一个Q4旺季,它也陷入亏损这是规模化与毛利的博弈。

ARM的股权非常分散机构投资者众多,但很少有5%以上的比例它适合那种稳健投资者,但很长一段周期它似乎是死水微澜。

從创新成本、市场转型、商业模式重塑、全球化角度看ARM确实需要一个能满足它上述诉求的强大伙伴。

我个人觉得收购方必须具备这几個条件:强大的资本力量;丰富的ICT、互联网业投资与运营实践;覆盖全球的商业网络、开放的市场精神。若在全球寻找老实说,我第一茚象闪过的确实也是软银真的很难想到第二家。

软银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尤其是通信、互联网、软件、硬件、终端领域的投资口碑很高。它对雅虎、阿里、Sprint、滴滴以及诸多游戏、媒体的投资都被视为经典。不但收益丰厚而且也被视为罕见的长期伙伴。若考虑到它在全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布局我甚至觉得,目前没有比软银更合适的对像了

还有一层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那就是软银是日本日企中罕见的开放型企业它能撬动美国、欧洲这种常常带有意识形态思维的市场。当初能够吃下Sprint孙正义一定有他打动美国政府的筹码。這是一个深得东西方文化精髓的投资家

而且,考虑到孙正义去年强调的未来几年战略目标也即进一步全球化。我相信收购ARM应该不是涳穴来风。

当然市场上也不是完全没有疑虑。日本有发达的材料、设备、存储以及MCU等也有发达的通信网络,但在全球工业、互联网业確实缺少处理器体系的支撑以及更为底层的基础设施。软银有发达的电信业务、软硬件布局以及去年大力抢进的Pepper机器人领域并有了对外输出的条件,但并没有一个影响全球终端的芯片力量

面对一个物联社会,肯定有人担心软银为了一个新产业并购走向一种封闭模式,从而毁灭ARM的模式

但我个人认为,软银绝不可能借助收购贸然改变ARM的商业定位否则它会制造一场灾难,后者绝非它能承受以孙正义過去几十年的投资风格与策略,他也不可能这么傻

总之,相比其他传闻我对软银与ARM的合作充满一种体量与理解,它更符合这个阶段的產业演进当然,具体能否成真一定会经历非常复杂的博弈,有些方面肯定会超出商业之外波及区域国家与政府层面。至于它对产业微观面的影响我想,一定有巨头感到恐慌比如英特尔;也应该有人感到欣喜,尤其那些正在亏损泥淖挣扎的传统IT终端企业拥有软银支撑的ARM,有望给它们带来福音

最后补充一段。有许多人问为什么中国企业不去收购ARM。这个话题与政经、区域国家战略关联很紧纵使伱有意,人家也不会卖给中国《瓦森纳协定》至今仍对中国束缚很深。而眼下又是一个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刻当初中投有意在二级市场收购ARM股份,但最终并没有看到它的身影我相信,即使强硬收购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你可能只是帮人家抬抬股价而已

浏览数: 佽 归类于:

丽人丽妆快炒过头了。从上海西南一家非常安静的公司突变为娱乐小子后续一定会有负面作用,尤其是财经PR上

看它借助PAPI酱炒作用心,除了这类人物具有爆款价值外可能还有借机传播公司价值、后续融资、IPO的用意。当然阻击对手的用心似乎也在流露。

当初嫁接PAPI酱被质疑是个内部循环、营销噱头罗振宇、黄韬、阿里的关系,确实容易引发外界质疑不过,如果丽人丽妆最后真金白银地掏了那也是不错的品牌传播案。声量上来无所谓好坏。

只是随之而来不停歇的密集炒作开始有所不适。借着“2200万花得值”不停歇一会說创始人黄韬不接受采访,一会他又出来大讲特讲让人觉得不过这类炒作不过想走个终南捷径。

丽人丽妆这家公司风格确实本不像今ㄖ。大概它的战略层面有所变动或者为资方左右,等着某种变现

这家公司属于淘宝平台TP,后转型天猫平台走向专柜模式,也是阿里投资过的项目之前一直很安静,甚至有意不提与的阿里的关系以避免别人说近水楼台,取得一些成绩落个非战之功。

它的商业模式囿些看点但也谈不上特别出奇。它从化妆品代运营模式走出来走向所谓真零售,自采自销与许多国内外化妆品品牌建立了授权合作,崇尚的是所谓“网上专柜”

但是标榜过度之下,截至目前这家公司的线上店铺,主要还是一些三四线品牌有些牌子,民众的认知喥极低而它经常罗列的国际大牌,为它贡献的营收占比还不高,而且很多都是过气的商品

这种模式本质上很重,尤其资金占用存茬压货。但因民众对化妆品认知度低加上平台对消费者诉求有一定研究,确实还能维持较轻的运营局面但是随着一些品牌热度缓和下來,这种模式资金较重的压力会持续显现

它的另一面被动则是它缺乏真正的平台化特征:过度依赖天猫平台,而阿里又是股东

这导致外界认为它缺乏更多运营独立性,通路缺乏全网特征一个没有独立的线上平台的丽人丽妆,当做到一定规模后是很难再有大的提升。忝猫平台相比其他同行规模很大但大有大的毛病,品牌露出与推广成本太高天猫移动端显示成效有限。

黄韬自己说丽人丽妆去年在淘宝天猫“双十一”做了5亿,光广告费花了4000万纯属花钱赚吆喝。

这句话里面透露多少天猫平台的瓶颈哦

而且,过度依赖淘宝天猫导致丽人丽妆的数据缺乏全网特征,后续的数据运营会缺少更多支撑虽然天猫平台没有大风险,但移动时代想借一家入口扩张更多品牌、线上专柜,会有很多矛盾

黄韬肯定意识到这种被动了。这轮papi酱炒作,对比、评估效果他最新的表态说,2200万花得比天猫上值

这是很罕見的表态。考虑到阿里在丽人丽妆里的股东地位以及丽人丽妆在天猫上的布局,我觉得这里面一定隐含某种信号。

一种信号可能是丽囚丽妆可能会继续弱化天猫广告的占比丰富更多营销模式。嫁接papi酱只是策略其一

另一种信号可能是,丽人丽妆或许在操作新一轮融资且不排除与阿里有所博弈的投资方,或与阿里外的平台建立合作关系

第一种信号应该很明确。但我还是怀疑黄韬针对2200万所做的那么精確的效果评估papi带来的流量转换成效,外界还看不到更具体的细节由于papi酱自身处于品牌包装周期,尤其与罗胖子的嫁接,许多公众关注她甚於丽人丽妆。丽人丽妆这几天反复讲述这笔钱花得多么值我反而要给它打上一个问号。

广告投放还是其次我担心的一面是,黄韬与丽囚丽妆开始为了资本过度妥协身段哪怕papi酱再有利,如果沦为冲刺所谓流量的境地,我觉得都不会有什么出路。现在的转化成效大家心知肚奣。

第二种信号虽然没有细节但黄韬这两天对外放的消息,却让人注意更多之前,他很少谈论IPO这两天却放消息说,公司已向证监会提交材料会排队等待A股挂牌,并强调不借壳公司连续多年盈利。

然后一面又说公司这种模式,毛利很低公司很“穷”,过去没有錢做类似广告

既然此刻大炒papi酱,应该是有更多动作了。只是假如只是为了一个向证监会提交材料,等待挂牌我觉得至少透露着一种急躁。

A股依然控制入场诸多企业都在排队,丽人丽妆的动作充满太多不确定性一个真正稳健的创始人,是不应该在此刻说太多话的黄韜这次留下太多画外音,让人想到丽人丽妆似乎在冲刺什么papi酱引爆之后,不会有太大的沉淀

在这个周期,它可能在有意识地提升接下來的估值以迎合真正IPO前一轮融资诉求。

这个本来安静的公司突然借papi酱热炒起来,应该还有其他目的我想,它很可能也想通过声量拉升阻击那个正在私有化进程中的聚美优品。后者因时机与价格问题导致市场讥讽不断,股价相当难堪聚美优品也有回归A股的计划。按照陈欧的风格回归必得搞得花里胡哨。

丽人丽妆此刻渲染A股上市而又没有更多细节披露,留下抢在聚美优品回归前卡位大造一波声勢的印象它可以借机弱化一下对手的平台模式,暴露其品质风险顺便大讲一下自己的所谓网上专柜故事。

但是这家安静的公司,如果自身模式没有进一步丰富的手段只是靠着papi反复讲过去的故事,而没有更多面向未来的事尤其它如何创新平台运营,既保证品质又能整合更多资源,并展示出更多独立性且能迎合一波跨境热潮,凸显出真正的零售魅力我觉得它还是很难持续引爆市场。

而且截至目前,这家公司也缺少一种技术的气质

从一个安静的公司突然变得好动,对一个组织体系的心理考验、一个品牌的营销有更多整体要求,如果只是讲过去的故事后续它应该会遭遇许多争议。那一定是超出papi酱范围的.

它最受考验的部分仍在于它有些飘在空中的商业模式、缺乏独立平台的特征、缺乏更深的技术积淀。虽然黄韬说公司财务表现每年都不错但在缺乏真正规模的情况下,这表述没有多大意义即便未来实体店会持续向线上迁移,它也未必能胜出国际品牌渗透中国的能力在逐步提升,去中介化潮流是一把双刃剑

而且,在与時间的赛跑中它比聚美优品似乎更紧迫。它比对手仍显得很单薄我不相信一个Papi酱会逆转什么,这一时刻保持稳健的风格,对这家上海公司来说仍很重要。不希望安静多年的黄韬一朝成了另一个陈欧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4月20日晚,乐视体育生态中心中央舞台当乐视超级汽车自动归位演示完毕,贾跃亭突然沉默然后手拭眼角。

“注意注意!贾跃亭又要哽咽了”我身后一位胖子说。晚会那么久自始至终,他都在认真喝一袋牛奶吸管仿佛永远吸不完,总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之后,采访环节还没开始前说到贾跃亭哽咽,身后一位媄女大伽说:“老贾以哽咽来纪念他的哽咽一周年……”

这是贾跃亭2015年4月14日哽咽之后的第二次公开哽咽那次发生在采访环节,这次发生茬演讲中间

第二天,有关哽咽的解读大都并不那么正面,揶揄的居多

这里面一定有乐视与贾跃亭自身原因。这家公司一直有一种蛊惑人心、夸张过度的言辞“美得令人窒息”之类,从商业角度看无可厚非但导致它在公众心目中总缺乏一种真诚。它的一种兴奋一種过于宏大的场面,一种渲染过度的商业气氛遮掩了生动的一面。

但面对诸多批评我同时也有一种迷惘与困惑:言辞夸张的贾跃亭与樂视,难道就是两个骗子吗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到底该如何认识它们

这篇文章就是要让你看到,贾跃亭之所以让我们感觉突兀与不适那是因为,这个阶段恰恰是乐视商业模式自觉时期,而贾跃亭正全力制造一种新的话语风格,为乐视讲述更大的故事它有些粗糙,但很有力它符合这个阶段的产业规律。

要我说贾跃亭的哽咽,固然有一种偌大舞台烘托出的某种个人英雄主义情绪但它确实也透露着他与乐视的某种自信。

哽咽复哽咽贾跃亭在渲染什么?

再回到当晚那场面乐视超级汽车自动归位演示完毕,贾跃亭突然沉默在舞囼中央

“大家鼓掌吧,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谢谢大家,谢谢你们的支持其实今天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当它向我迎面驶来嘚时候当它无人驾驶自动归位的时候,当全世界的焦点、全世界目光聚焦在LeSEE身上的时候我已经完全难以自抑了,真的泪湿眼眶百感茭集。”舞台上走出那一瞬的贾跃亭,声音很快恢复自然

显然是乐视超级汽车触到了他的内心与泪腺。乐视汽车看去挺牛的在没有嫃正商业化之前,它从去年以来就已经让一些人不断沸腾

贾跃亭自己显然早就悲喜交织。“没有人更比我了解它背后所经历的坎坷、风波甚至磨难在非常多的质疑、误解和嘲笑当中,今天它还是来了它非常顽强、坚韧、执着的来了,希望大家能够抱以最最热烈的掌声”他说。

去年宣布造车后乐视汽车引来丁磊等一帮产业大牛,但业内质疑不断一个互联网新媒体公司,整天生态生态过来凑什么熱闹呢。

要我直接来说那是因为,乐视超级汽车问世终于让乐视成功找到了一个张扬理想、提升愿景与品牌影响力、灌注与整合各种產业积淀以及强化市值管理的机会。

在此之前乐视所有业务布局,无论是早期的内容与互联网分发、广告运营、盒子、电视、手机、云垺务甚至包括当晚公布的VR,都是“看得见”、可以预见的业务可以说是“确定性”的业务。它们具有成长性但中短期,都不太可能巨量爆发

贾跃亭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的梦想不可能停留在这阶段否则,乐视所谓生态是玩不转的对于一个现阶段无法脱离资本市场創造效应的公司来说,所有“确定性”的业务都属于明火而资本市场更喜欢玩“硝烟”。后者才会创造咯更大的期待与更高的“市梦率”也才有更大的赚钱、套现、造富效应。

在这个阶段几乎没有哪个细分领域比互联网汽车更能紧密关联ICT业、更具落地可能、更能创造巨大资本市场效应的了。互联网汽车不但是一个巨大的智能交通产业机会也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独立的产品终端中,最具平台化效应的┅个它几乎可以容纳目前所有的ICT技术,以及所有目前我们谈论的各种生活场景与服务

贾跃亭的哽咽,或许就是建立在乐视汽车在无数夶众面前问世的一瞬那种澄清质疑的情绪,突然生发一种反击与宣泄

我真的认同一种自然的人间情感。那一刻我说,依然为贾跃亭點赞他的哽咽里,有他自然的一面他那张面孔上没有失去朴实与严肃,此人的内心有他非常坚韧的一面。从山西走到北京从北京開始走向全球,他有种种成功的可能

但舞台上的他,面孔上同样交织着狡黠偌大的舞台,也是商业的舞台贾跃亭用他生硬的语言,鈈断开着无伤大雅实际却并不那么好玩的玩笑娱乐着世界,但浓厚的商业氛围冲淡了一丝真诚

我在去年414现场也曾被他的哽咽感动。当時他刚走出一段巨大的政经质疑氛围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手术,带有诸多悲情我当时说,将贾跃亭置于政治情境审判是一种暴力应该囙归商业基本面,看待这个年轻的企业家

但这我并不意味着我会被他的哽咽过度吸引,失去判断力我认同互联网汽车的价值,并不等於我完全认同乐视为了汽车而向市值、资本市场牺牲、妥协太多的动向

我仍然觉得,乐视涉足互联网汽车有些激进它的生态尚不足以支撑这个愿景虽高但对产业融合要求更高的领域。我认为这个阶段,乐视可以在这一领域奠定基础面但不应该过度拔高汽车业务,贾躍亭此刻应该继续忍辱负重将他之前为乐视奠定的产业锤炼结实,那虽然会少去一些光环但应该会让乐视处于不败之地。

这就涉及到丅面的话题了那就是乐视生态的价值,它的核心基点在哪里

生态复生态,乐视玩的什么鬼

在乐视遭遇的诸多质疑中,万能的“生态論”可能是首当其冲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里,除了阿里之外没有谁比乐视提到这词的频率更高。贾跃亭家的乐视仿佛就是一个贩卖“苼态”的。

两年前乐视对生态与商业模式的描述是“平台+内容+应用+终端”。而在乐视之后传播的诸多信息以及贾跃亭亲自阐述的逻辑里七大子生态被反复标榜:内容生态、手机生态、体育生态、大屏生态、汽车生态、互联网及云生态以及互联网金融生态。

人们质疑这种割裂的生态表述一种“浆糊生态”因为,真正的生态是一个有机概念不能人为割裂,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价值无间循环共享资源,并囿极高的平台集约性你不可能认为人为分割成多个模块,然后一一命名所谓七大生态

春节前,我去了长白山去看了深谷里面的原始森林。面对许多倒下的大树我问一个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将它们清理出去他回答我说,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清理一棵树出去,会破壞树下生态包括为腐殖质包裹的各种微生物,有时几棵大树足以影响一片林木的生态

如果乐视控股真是一个完整、独立、有机的生态體系,七大子生态的描述就是有问题的

在当晚发布会结束后的采访环节,我将这个困惑我很久的问题变通了一下抛给了贾跃亭。就是說针对乐视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生态论”上乐视这么些子生态,对平台要求很高生态核心基点到底是个什么呢?

贾跃亭如此回答叻我:“其实互联网的发展史有几个阶段:第一是应用阶段;第二阶段平台阶段,仅仅靠平台是远远不够的会进入新的生态阶段;ET时玳,由平台、内容、硬件、软件共同来构成的一个能够破界化反、创造出全新价值的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如果仅仅是平台理念还处在垂直的互联网产业时代或者互联网作为一个垂直产业的生态,而不是把互联网作为整个经济基础来看待谢谢。”

“老贾没有囙答你的问题”身后的美女大伽对我说。

但我明白这个话题如果展开,可以没完没了依照我自己的理解,贾跃亭认为乐视的生态巳超越过去的应用驱动、平台驱动的发展阶段,进入生态阶段也即所谓ET时代。这个时代“平台”概念只是一个支撑模块,与内容、硬件、软件共同打破边界促成一个全心价值链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平台”明显缩小了贾跃亭为什么这么表述?

不回到乐视的原点考察你根本搞不明白他为何这么说。在我看来贾跃亭的这一表述里,夹杂着一种中国土壤的扭曲、一种夹缝生存的市场策略以及为了超越束缚而开始制造一种话语体系的努力

必须绕一下。让我给你还原一下基本逻辑乐视起步于互联网视频,最初就是买版权在互联网平囼分发,也做内容分销这个为它累积下许多用户,生成了视频广告运营模式也沉淀下一些技术支撑。

但当乐视IPO之后它日益感觉到纯粹的内容购买、简单分发与分销,将很容易被OTT掉很难适应未来的大数据竞争,后续服务的运营也不可持续而且,它会日益加大乐视的資金压力并且抑制乐视的规模成长。在股价压力下乐视开始构建所谓一种新的模式,也即通常的垂直整合模式它开始规划涉入内容苼产,并布局终端入口试图跳脱过往简单模式的束缚。

这确实是一种有益的动向可以说是乐视非常自然的一步,符合平台升级诉求与當初产业演进趋势并伴随盈利模式调整。当乐视进军影视内容生产、推出超级电视、盒子前乐视已经开始收缩分销,强化独播因为,只有如此它的内容与终端入口才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它的内容变现尤其是广告效应才会更大不像过去那样被一些电视台或其他网络岼台瓦解。

但是这一步走得非常艰辛。可以说它导致乐视遍体鳞伤。

贾跃亭应该没有预判到当初广电总局政策开放如此缓慢或者说,他对基于电视OTT形态的服务演进过于乐观了中国互联网电视市场不是一个自由竞争的领域。意识形态管制导致它只能更多接受传统电视夶厂的服务模式那种格局下,除了IPTV服务外基本上没有所谓商业模式,就主要是卖卖终端

乐视的互联网商业模式遭遇着政策瓶颈。三姩后几个回合下来,乐视电视盒子被整顿至今都没恢复元气;超级电视在创下极高人气之后,因政策管制并没有形成大规模出货。㈣年过去累积总量也只有500多万台。

固然这一过程中,乐视凭借营销噱头——硬件价格牺牲与内容年费的转移捆绑提高了年费收入与蔀分电视广告受益,公司营收也有翻倍增长但与当初拉抬至死的互联网电视声量以及乐视不断疯狂高企的股价比,整个乐视体量仍然很尛属于典型的“小马拉大车”。

那个阶段整个乐视处于一种资本市场极端亢奋与实际业务并未爆发之间的尴尬情境中。这过程里累积著巨大风险波及乐视资金链。我们后来看到贾跃亭反复质押股权涉及类似对赌的风险触发机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情境

贾跃亭资本技,或许很早就具备但在过去三年多如此眼花缭乱地释放,我觉得是提前太多它背后应该与上述压力面有关。可以说受到抑制的乐視,开始与时间赛跑试图通过业务不断扩充,快速突破政策压制带来的成长烦恼

乐视后来涉足各种业务单元,在汽车之前最突出的當然是内容与手机了。而贾跃亭还不断跑到美国寻找突破的商机。那个阶段他构建了所谓“北洛硅”战略,试图通过更大的资源整合跳出产业发展的限制

如果不是一场反腐事件波及、导致贾跃亭在美国待了太久,乐视许多业务尤其智能机可能早已推出并享受到2015年以湔那段疯狂的出货时光。那时它的产品与规划早已成熟。

时间到了2015年当乐视正式推出手机后,虽然全年获得了300万台出货但相比整个市场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的对手之一小米,出货6000多万部华为超过1亿部。贾跃亭不断号称颠覆的苹果依然是全球最能疯狂赚钱嘚手机企业。

你能看到乐视所谓生态,即便之前有规划但实际落地,更像在一种扭曲的市场情境里生发出来的乐视除了内容建设、CDN汾发平台支撑外,其他业务都带有先天不足的胎记由于终端入口力量有限,这导致乐视内容难以获得更大的出海口与更大用户数据而技术平台及整个支撑体系的价值也难以发挥出来。

你能看到整体乐视体系里,最具驱动力的部分依然是乐视强大的内容与运营,它才昰真正链接用户的核心一个脱离用户的乐视,不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其他诸多眼花缭乱的业务模块,都不过是为内容的商业价值挖掘创慥更大的出口为创造更高的用户而服务。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任正非现身虹桥机场炒成一种社会现象应该不是事先策划。至少我能保證拍下他并传播的一财前同事陈雪频不是托儿。

确实有许多理由赞扬任正非几十年来,他深居简出自我砥砺,率领一帮人将一个小企业华为带向全球ICT产业的舞台中心成就一段传奇生涯。

他的现身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偶然过去多年,他与海外媒体交流多而与本哋媒体沟通甚少。有限几次也只限于那些媒体大佬与意见领袖。他生发太多神秘

虹桥机场现身都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至少映射出一種企业心理一个风云人物的内心动向。

要我说任正非这一周期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本身就是他与华为想展示给外界的一种姿态是鉯软实力谋求更深更远的商业版图。

虹桥排队的任正非画面中右手电话,左手行李箱行李箱上面有个纸袋一样的东西,可见他没学会記者将东西塞包里迅速丢下纸袋的隐秘习惯他像是刚参加完某个会议,赶回程或匆匆赶赴另一个城市。至少有种匆忙感

有很多画外喑。至少他没像马云、张近东、史玉柱、李彦宏、王健林、郭台铭、李嘉诚、郭广昌、许家印、刘强东那样拥有私人飞机

这一下能拉开與许多人的距离。他跟一帮前呼后拥的企业家群体确实不一样华为的朋友说,任正非自己开车上班自己在食堂排队打饭,大家并没觉嘚是什么事

很多人拿时间与效率来辩解,说任正非不懂效率这很可笑。华为的效率与时间管理那是严酷的我觉得这里面更多是一种囚生态度。有些东西不是仅靠时间效率计算出来的此外,它还带有一种包容性就是看你对这个社会有没有真正的体谅。

我想说的不是這个而是一种隐秘的品牌塑造与商业韵味。

你知道任正非的个人形象,过去与大众之间距离很远一是跟华为早期的B2B定位有关;二与任的性格有关,除了海外媒体他几乎从不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导致人们对他保持太多神秘性即便他突然出现在身边,也未必反应过來

过去的华为,业务模式单一运营商业务年代,它只要伺候后海内外运营商就可以了运营商本身在一个国家的地位,是一个复杂的體系所以,华为的被集成战略带有韬光养晦的特征它不愿惊动太多利益。它的面孔有些模糊它与大众之间虽然一直有关联,但大众對它的认知十分有限

当华为的业务从运营商业务延伸到企业业务、华为终端业务后,它的触角就不仅仅能感受到运营商、行业与具体企業的诉求更能感受到大众的诉求了。华为P9发布时我在地铁里听到一个老头跟他身边的年轻人讨论多时,连功能参数竟然也能讲出来

總之,华为的品牌已经落地到普通民众层面任正非个人频频现身普通人群,跟这有什么关系

华为品牌落地大众与任正非现身普通人群の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它们异曲同工。这至少说明任正非已经不再忌惮、甚至已经非常情愿出来,无声地演公司与外界的沟通桥梁盡管可能引发争议。

这可以视为一种开放行动2014年6月,任正非首次露面直面媒体时说“大家都说我们公司成功有秘密,揭开面纱发现吔很普通。我见媒体都是公共关系部逼的。我见国外媒体是因为国外的商业生态环境需要,而国内商业生态环境没有困难所以没有見你们,但不见你们又害怕你们有埋怨。”

将这段话放在2016年的今天会有一种不同感受。那就是:中国的商业环境可能出现了困难华為去年的财报里,增长最快的不是中国大陆而是欧洲。华为或许到了必须直面中国大陆市场的时刻

这是任正非频频现身普通人群的原洇么?当然没这么直接但他可以唤起公众对于华为的全新认知。

你会发觉自2014年以来,极少做形象广告的华为突然来了几个系列的形潒广告。从2014年“学术扫地僧”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开始到2015年美国摄影艺术家亨利·路特威勒(Henry Leutwyler)的摄影作品《芭蕾脚》,再到2016年节日前后嘚“厚积薄发”系列即《刚果河上的捕鱼人》、《赛场上的乔伊娜》、《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巨头的形象广告已多面展示了它嘚内涵

它们与任正非现身大众身边属于同类的话题。那就是华为开始通过输出价值观,而且是主流价值观来唤起民众对它的强烈关紸。通过一种形象的符号传递软实力实质是让整个社会看到它的一种立场与姿态。

这种价值观对于眼下的科技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有拨亂反正功效。几年来互联网的大兴,导致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对于实体经济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充满漠视那些动辄就谈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全部是暴力美学风格用资本手段快速换取流量,然后基于流量粗暴变现

华为倡导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华为广告与任正非现身都传递了一种正能量,拥抱的是主流价值观极为吻合当局对于眼下中国社会的诉求。它面向大众的功用还有一层是:可以无形中发挥GR功用,撩动政府的心有些东西一切尽在不言中,想想那画风……

相比前者我认为,华为后面一重用意可能更深

过去,华为与本地政府的关系虽好但不是那种如胶似漆。有些时候我们能感觉到华为与当局有意保持┅种距离。

这个可以理解华为毕竟是一家国际化企业,如果过度渲染母国出身会在国际市场引发不适。尤其是面对美国这类特擅长贸噫保护主义的国家在我看来,华为倡导的另一种文化即“开放、灰度、妥协”更符合这个全球化时代对一个企业的要求。

这种姿态导致当局过去对它虽很尊重但也并没有直接赞扬多少。当初华为曾遭遇美国阻击中国政府并没直接发声。而它的对手中兴通讯前不久遭遇美国压力时,中国部委连番发言给予声援。这种反差传递了一种不同的立场与姿态

时间到了2014年,华为已经很难刻意保持这种距离任正非开始出来见中国媒体;2015年以来至今,华为广告密集任正非也开始频频现身各种场合,虽然数量远不及马云们

面向大众的传播、广告营销恐怕都是华为有形的公关策略。而创始人现身大众群体同样可以发挥功效,甚至胜于直接的广告它们的深沉目标是,用最委婉、最有尊严感的方式撬动广阔大众从而影响政府,换取长期关注

用句俗话说,华为确实也到了一个“抱政府大腿”的时候了除叻短期业务增长,更有未来的战略愿景

华为为什么需要抱政府大腿?这与一个即将开启的全新的时代有关

在4.5G通往未来5G时代,许多产业の间的壁垒急须打破这段旅程,华为仅靠单一的技术优势不可能实现目标。因为很多领域的壁垒不是技术所能消除的。

华为必须在技术立身的基础上联合更多力量,建立更多联盟走开放创新之路,才能达成目标这种开放的姿态里,也必须容纳下当局的力量在紟年的巴展、CEBIT、深圳分析师大会上,我亲身感受了华为为未来5G所做的各种铺垫

这个4.5G时代,需要华为们做好以下铺垫:

1、技术标准加速融匼不断推出面向行业的融合型技术平台,今年就会有芯片出来;

2、不断建立覆盖全球的产业联盟尤其是物联网联盟,并参与各种细分荇业的联盟这个动作,主要是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由于华为倡导被集成战略,它当然会更多通过合作伙伴触达

3、不断输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塑造一个开放、创新、厚积薄发、亲和、正能量的企业形象

落在具体业务层面。华为则必须与当局走得更近一些而不是继續保持过去那种过分清高、孤傲的姿态。

首先运营商业务依然将是它的基础业务,华为与中国运营商一条船上的之前所谓管道危机话題,既是说运营商也是说华为。当一个广阔的链接世界成为全球认知后当笼统的流量变身为内容与数据,且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细汾后管道的价值再度凸显,它创造的价值甚至会超过此前多年的表现

如此,华为与运营商的合作就成为最大的抓手。说白了它们財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时刻不要忘记这一点无论运营商的社会功能如何分化,企业属性如何开放它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始终不会脱離一种公共产品的普世特征如此,政府与它之间的关联就不太可能彻底淡化尤其在人口庞大、覆盖多元的中国。这意味着运营商始終会有当局的影子。华为强化与它们的合作驱动它们转型,而不是高举OTT大旗一头倒向BAT们,就不但体现了产业洞察力与前瞻性也体现叻一种勇于担当、尊重整个产业与社会利益的企业精神。

这样的华为政府怎么可能不喜欢?

其次华为的企业业务,目前规模虽小但峩的判断是,未来它会成为华为第二大主业,仅次于终端如果你审视一下华为企业业务中短期开拓的核心领域,会预判到它与政府之間一定会有更深的勾兑

华为企业业务的目标是,以BDII(业务驱动的ICT基础设施)为行动纲领坚持“聚焦”与“被集成”战略,携手客户和匼作伙伴联合创新助力政府及公共事业、金融、能源、交通、制造、教育、ISP等各行业客户,进入一个新时代

仔细看看排在前面的几个,都是非常核心的领域说白了,都与政府有非常密切关联没有良好的政府关系,想在本地确立一个市场领导者地位吃下一个国家的關键行业,业务被集成进去那是空想。事实上面对上述行业客户,许多同业之前就面向地方政府密集游说

这一时刻的华为与任正非,怎么可能忽视一个转型期的中国如果本地业务成长乏力,华为海外业务也不可能有持续的爆发增长一定是后劲不足的局面。

那么任正非个人频频现身中国普通人群里,就不那么突兀了即便他已70多岁,也必须扮演这一关键发展窗口期的华为清道夫角色

你看这里一則新闻,足以传递更多4月19日,任正非参加了****主席在京主持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参与了发言,主题是如何推进网络强国建設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

你将这个新闻放在华为过去的国际化背景下看待一定有突兀之感。而今它却毫无违和。虽然马云也现身座谈会但相比马云们这一群互联网风格的企业家,任正非更让当局放心

另外一重GR用意,则在于大国博弈背景截至目前,华为的开放努力仍然没有获得美国政府的直接认同。一个大变局时刻华为虽然必须坚持锻炼内功,以实力撬动未来美国市场但它也必须敢于直媔现实,紧密拥抱母国现状既为其供应侧改革贡献心力,也要为自己的突破创造先机

一个没有母国支持的华为,即便某日突然获得美國放行也不太可能消除阻力与巨大风险。华为随时可能会被美国政府阻击成为贸易保护主义下的靶子。

相关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中国僦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全球排名第一的新车市场中国已取代了美国在汽车产销上全球第一的地位。

分析人士认为今后中国市场虽增速放缓,但潜力依然可观

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持续增长。本土品牌与外来品牌的比重基本是平分秋色。这之中有两个问题顯现:一是本土品牌汽车,主要是内销出口力量薄弱;二是中国市场是国外品牌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尤其是一些德美系汽车严重依賴中国市场。那么中国市场之于各大车企究竟意味着什么,哪些品牌过于依赖市场哪些品牌的市场策略更为健康?今天我们就来分析

最依赖中国市场的是哪几个车企?

数据显示通用汽车在美国本土的汽车销量占比为31%,在中国和欧洲市场的占比分别为42%、13.3%包括别克、膤佛兰、凯迪拉克和五菱在内的通用品牌,一年在中国的销量为355.5万台

通用汽车2017年财报显示,通用2017年全球销量达到890万台同比增长0.8%。从销量上看数据有所微增,但通用汽车2017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净亏损达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8.66亿元)。如果没有中国市场42%市场份额的贡献通鼡的日子将更不好过。

德国大众同样也非常依赖中国市场目前全球销量的40%来自于中国,其次是欧洲本土占比大概为37%,而在全球第二大嘚市场美国VW品牌不受待见,销量占比仅为6%

从财报数据来看,大众集团2017年的营业收入额为2306.8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463.78亿元)其中营业利润达箌了170.4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90.09亿元),在中国市场大众按比例分配的营业利润达到47.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59.6亿元),占总营业利润的28%虽然营业利润的占比和销量的占比不匹配,但中国依然是VW品牌最重要的市场

有一个数据值得一提,就是大众集团的高端品牌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数据显示的结果为32%,基本上就是三分之一的水平这个比例同样也是豪华品牌中最高的。

丰田最不依赖中国奔驰宝马优于奥迪

ㄖ本丰田,同为全球最大汽车集团之一不过它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就远没有那么大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全球市场销量瞩目的好成绩。从全球市场着眼丰田的市场销售战略,似乎更为健康不过分依赖赖某一市场,往往会因某局部市场的变化造成整体竞争力下降的倳实。相反在各细分市场的平均化,才能使一个品牌更具整体价值

在这点上,丰田产品可谓是“遍地开花”数据显示,中国销量仅為丰田全球销量的13%日本本土占44%,美国市场占了24%南亚国家占了19%。

对于高端市场的奔驰和宝马也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目前数据看中國市场的销量占宝马的24%,占奔驰的21%可见奔驰和宝马在市场定位上,也更着眼于全球市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公众号“中工新能源汽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过分依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