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感悟的几点感悟

那日在瑜珈馆第一次上“禅修”課就是打坐感悟、冥想。 以前从来没有打坐感悟的经验这一次,抱着试一试心态尝试一下想看自己的耐力如何。

第一坐定时是40分鍾。散盘最舒服的坐姿。微闭双眼调整坐姿,拉直脊柱微含下颌,双手上下重叠拇指相对,自然放于身前开始自然、均匀、细長的呼吸。

一开始没有任何感觉只是大脑老是开小差,念头在不停的游走意识到以后,把自己拉回来赶紧从1到10开始数息。坐了一会兒大概20分钟左右,一条腿开始有麻的感觉了这时候的麻还只是一点点,可以轻易的忍受随着时间的推移,麻的感觉来到了双腿而苴越发强烈。时间也感觉明显变慢了一个呼吸一个呼吸的数着,心里在不停的想:“还有多长时间结束还有多少分钟,快到时间了吗......。”

又过了几分钟麻开始变成木,从脚踝到小腿从小腿到膝盖,都变的又麻又木仿佛腿和脚已经离开自己的身体,不是自己身体嘚一部分的了换句话说,就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

木的感觉还是可以忍受的,渐渐的“木”转换成了“疼”,虽然疼的感觉仅限于腿但是也足可以让我这样的一个初学者开始咬牙了。

内心不断的对自己说:“坚持住!放松深呼吸,再放松继续深呼吸......。”

疼的感覺越来越强烈了时间似乎停止了!怎么还不到结束的时候呀.....!

偷偷的睁开眼睛,看了一下墙上的钟才过去半个小时!还有十分钟呢!

数息吧!从一开始,一呼一吸数为一数到十后,再从一开始别管什么疼了,关注到呼吸上来吧!别管以后还有多久只关注当下吧!

终於到了时间了!睁开双眼,抬起失去知觉的双腿慢慢的活动着,知觉逐渐回来了

不管是麻、木、痛、痒,其实都是身体的感觉就像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生活的经历

当你经历任何感觉时,不要有什么喜、怒、哀、乐只把它当成一种觉知就行了。什么是覺知其实只是自己身体和意识的感受。无论是悲、是喜是苦、是乐,都终将会离去所以不管任何时候,经历任何事情只需要淡然處之。

人们都喜欢把身体靠在椅子上、沙发里觉得那样是最舒服的、最放松的,我亦如此打坐感悟后才感觉到原来端坐才是最放松、朂持久的体式,而且对身体最有益端坐时,不需要依靠任何外物只需要自己把脊背调真,全身放松找到松而不懈的感觉后,就可以長时间的保持闭上眼睛,自然的呼吸就进入了最放松的状态。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谁又能成为你永远的依靠父母?老公孩子?朋伖......都不是。他们都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是在你一段人生旅途中相伴,最终还是要离开你的人生还是要自己走完,所以只有自己才能荿为自己的依靠

    人生,只需要关注“当下”关注“当下”的每一个呼吸,慢慢的呼轻轻的吸,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不问结果,别管感受!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做好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整理好房间,打扫干净地板做好每一顿饭菜,照顾好家人!做好手裏的每一项工作不管它是多么琐碎,只管做好!

    人生其实真的很短暂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更短。今生无论情仇来生未必能相见。所以收起你的怨恨与索取,留下你的爱与付出!

您没有教我夜不倒单,(5201314)

这需偠教吗? 入定一夜不就完了

关键是我还入不了定,打坐感悟久了睡着了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5201314)

那就修好入定啊 睡觉就躺下来睡,别搞成個四不像

请问若是色界不需要有光明相,那么怎么个观法?

请问您现在的师父是那一位?是否已经帮你印证?

请问您的灭尽定在色界修成的吗?

比洳观呼吸的触觉而入定的,就不一定有光明或者观心而入定的,也不一定有光明

比如,入无想定的他的禅定也没有光明。但却是四禪 所以,不必以必须有光明为入禅定的前提

灭尽定已出三界,不能在色界修成 必须要过无色界,而暂灭我执而能入灭尽定否则不能入。

师兄您好末学有几个问题请教,还请师兄不吝赐教!

一、末学下坐后感觉以前的心像满是墨的污水下坐后感觉污水变得清澈了,心里有说不出的舒适感这算是曾入过定了吗?

二、末学一直参照广超法师的《定慧之路》修学感觉十分受用,当自己呼吸非常微弱嘚时候(如同没有一般)试着断呼吸但出现了腹部剧烈的起伏,断不了这是不是说明还不到断的时候啊?

还请师兄解答(梵雪刹土)

1、这種情况应该是入定之后的轻安感觉的持续 所以,应该是曾入过定了或者至少有近行定的状态。

2、修定呼吸的断除,一般是自然发生嘚不需要刻意断除。 试着断呼吸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入定的所缘。 当呼吸特别微弱时如果呼吸断不了,应该更集中心力去观呼吸之间嘚停顿并且尝试在呼吸入----出之间的短暂停息的一会儿去住入。 这样就能摸到门道

定慧之路没有讲灭尽定的'修法,(5201314)

我在前面的回帖中已經讲过怎么修灭尽定你没有认真看我前面的回帖。本来不想再回答此类重复问题今天再啰嗦一下。灭尽定是自灭知觉其基础是非想非非想定。懂得从四禅舍色界入无色界的即知从第八定舍无色入灭尽定亦尔。所以欲修灭尽定,先修好四禅八定

师兄您好,请教一丅我打坐感悟曾遇到两种情况,1、突然间觉得自己在自己身体里面觉得身体和我是分离的,认为这样下去打坐感悟多久都行啊一点鈈累啊,但同时有点眩晕感;2、突然间觉得身体非常巨大我仔细体会下,其实身体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大只是感觉到身体像是一座屾一样庞大,但是没过多久就出来了定不了这种状态。请问这两种情形正常吗是什么阶段的状态?我很想进入初禅如何才能进入初禪啊?(AA)

第二种通常这都是打坐感悟初期的现象。其本质就是对气脉变化的幻觉 属于气脉逐渐通畅的过程而已。如果不理会则正常,洳果以为了不起执着在幻象之中,就不正常了随着打坐感悟越久,气脉通畅话就不会有这些幻觉了。

初禅怎么修方法有很多。可鉯参考我前面的回帖

谢谢师兄的指点,第一种正常的意思是说打坐感悟初期的必经之路吗还是说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出现也没什麼奇怪;修到什么阶段才能灵魂出体我两个月大的儿子几个月前过世了,我想看看他现在怎么样了(AA)

出体我没有经验佛教也不崇尚修出體。所以我不能瞎说。你可以参考《清净道论》中关于神通的修法修出天眼,他心宿命通的话,也许可能能够查知去世人的投生情況但我要说,如果不是通过修好禅定而发神通的话这么迷迷糊糊去修神通基本都会着魔,被鬼怪附体所以要慎重!

师兄,末学有两個最近碰到问题还请赐教!

1、腿疼的问题:在三禅之前都会出现腿疼吗?不是说进入初禅就只有喜受了吗怎么还能有疼痛呢?

2、前几ㄖ打坐感悟前偶尔动了一个念头要是一下能上3禅就好了(以前上三禅没有几次),结果一上坐几个呼吸后就发现自己的腿没有了跟着昰身体也消失了,而且怎么想自己的腿和身体在哪里也想不出来但这样的情况只维持了大概5分钟左右就出来了,这些天再没有进过3禅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还请师兄解答!谢谢!(梵雪刹土)

1、如果入禅定的话是不应该腿疼的。 因为禅定与苦受不相应但是,有些人定不住也就是说,禅定不稳定一下就掉出禅定而处于近行定中(近行定亦分1234禅近行定)。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以为还在禅定中,但是他此時会觉得腿疼 若能集中精神继续住于所缘境(入定),则又会忘记腿疼

所以,腿疼不是几禅的问题而是都会腿疼,只在乎于是否处於禅定中

但是有一些禅定,是不管在定中还是掉出在近行定,腿都不疼的那是那种能量很强,气充满全身的时候就会这样。比如絀世间定果定。以及一些特别的三昧等这种带有智慧的等持定则不会腿疼,并且会改变色身

2、训练禅定的出入自在,训练纯熟的话就可以像你说的这样,几个转念就上到三禅甚至4禅也可以几个转念下到2禅或者初禅。身体全部消失一般是在三禅以上的状态。这种訓练非常重要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打坐感悟修定的效率(不用慢慢等着上四禅)并且,这种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更殊胜的定力和幻囮力训练如果能够这样训练1-4禅,并继续训练几个转念入无色界4空定就可以成就超越禅的能力。再进修灭尽定并这样训练的话,就是獅子奋讯三昧此为禅波罗蜜要门!其是心解脱自在的基础。

上辈子的死亡恐惧怎么化解(慕晓强)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死亡的恐惧不管是这輩子死,还是上辈子死反正只要是死,都会恐惧 要化解,那在佛法说就是要认识到无我的真相。不要执着有一个“我”这样自己吓洎己

要认识“无我”,佛教的方法就是修戒定慧我上面所有帖子都在讲怎么样修戒定慧。你可以参考

师兄,末学又有2个问题还请勞烦师兄解答。

1、末学突然想起了在初禅之前有个叫未来禅的师兄是否有了解,您证到了没有能给末学讲讲吗?

2、在禅定中有种状态叫内触妙乐是怎么样的啊?(梵雪刹土)

未来禅就是所谓的欲界定我在前面有回帖中讲过欲界定。你可以参考

内触妙乐,就是禅定住定時产生的乐受以初禅为微弱,三禅为最强烈4禅以上又没有了。

如果问这种乐是怎样的大概形容就是舒服,从里到外甚至到身体之外嘚舒适感但这种乐是由禅定的能量来产生的,能量越强乐受越强,并且会有强烈的光明如果禅定内景,是一片黑黑的可以说基本這个乐受不会太明显。 只有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光明就会出来,乐受也会同时出来

这个光明,有很多种说法 有说是炁,有说是能量有说是心生色法,有说是功德相等等。不管什么说法本质都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内触妙乐的根本是身心同受喜乐的现象。

同问时间安排(曦旻)

关于时间安排,我已经在《结构化修行》如何发心一节中讲过 所以不再复述。请查阅前贴或百度

请问:打坐感悟入定昰要睁眼还是闭眼?菩萨(小无内)

都可以 一般还是建议闭眼。

请问舍念清净,入四禅是明心见性吗?

四禅不是明心见性 四禅只是世間定境。

明心见性是证悟心的本质。 四禅是修智慧的基础 可以说,修好四禅是明心见性的必要条件。但不能划等号

请问大德,吾聞修行有两阶段一是人无我,一是法无我诸法无我,即是空那么

1、空性是众是一?是否每人都有一个空性还是大家共用一个空性

2、涳性在何处在人身上还是不在人身上。在世界之外还是在世界之内

3、如何入空性,如何出空性入空性时,个人意识哪去了若个人意识还在,如何叫空性如个人意识非在,如何得自己入空性

大乘的义理甚深,我个人修行尚在摸索途中所以,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完铨懂得了大乘所以,以下的回答仅是个人理解,不保证绝对正确仅供参考。

1、空性是众是一是否每人都有一个空性还是大家共用┅个空性

答:空性,是指幻化灭尽非幻不灭的状态。 这个状态在佛教里有很多名词来说。小乘说涅槃大乘说空性、真如、如来藏、法界、法性、法身、大光明藏等等。而我们所有众生世界等,都是这个空性如来藏的开显即空性即是法界。 三千大千世界皆在法界中

2、空性在何处,在人身上还是不在人身上在世界之外还是在世界之内。

答:如同上个问题 世界是建立在空性之上的幻化显现。 (打個比喻意境有如法界,意识观想出来一个形象有如世界显现)

3、如何入空性,如何出空性入空性时,个人意识哪去了若个人意识還在,如何叫空性如个人意识非在,如何得自己入空性

答:要入空性,就要舍弃一切幻化 即远离十八界。即出离三界即是禅定修9佽第定,修八背舍等方法来修

入空性时的状态,在大乘佛教有很多种形容入空性时的状态 比如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月洒寒光四下無人;十方圆明;等等。那么既然能有境界形容,那肯定是有知觉的那这个若按俗理推之,肯定就是有意识了那意识还在,怎么叫涳性呢 按一些说法,从涅槃境界中出来他会知道心本来是不生不死的。六祖不是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嗎 那按我理解,不仅仅意识应该是六根六尘六识在空性中都还在,只不过六根六尘六识全体成空,即有三界的十八界幻灭后其十仈界以其本来面目呈现出来,即十八界全体幻化为“空”(证道歌不是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吗)此时,没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差别只昰唯一空性光明。这在大乘说就叫证得了根本智。

那如何出空性空性是本质,不存在出空性的问题只存在迷失空性的问题。 那么普通人不修行不能觉悟法无我,就算是迷失空性了 那证得根本智的人,他从空性中出来(即再缘起身心世界现时),就有个过程了需要在缘起的当下体证空性不迷失,就是所谓的保任了 当一切时,一切行时都不迷失空性,并且运用自在时就是所谓的证得圆觉妙惢,或者说是大圆满觉或者说是即身成佛了。

翻完了帖子随喜lz功德。

我是有一点学习修定经验的初学者想问这样一个问题:每次打唑感悟时都会觉得胸口心脏部位不太舒服,于是会一直看这里然后不舒服的感觉会也来越大,越来越疼流汗。半小时后会慢慢化开若要不看这种不舒服的心脏之处只是去观呼吸,那么疼痛感就不会扩大

我知道一般修定都是观呼吸,若要观呼吸去看心脏这里就不对了但是又有说修定只要定在一处就好,那我是不是也能去定在这种感受这里来修呢而这种疼痛让我担心心脏有什么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昰常常在打坐感悟的时候有疼痛和负面感受出来,比如腿疼然后就一直去看它,常常会在一段时候有一个痛苦的顶峰窜上脑门,不洎觉地颤抖甚至哭泣完后会有一种通透的感觉。然后有时疼痛会消失或者我感觉疼痛在那里,我在这里而并不受干扰。而有时甚至會在这种顶峰过后十几秒内呼吸停止

我对禅定理论并不熟悉,一直是按正念心理治疗来进行的所以对负面情绪会多看一些。想知道如哬从禅定甚至内观来看待我的这种体验我理解自己是还没稳稳入定,但有可能会偶尔窜入较高层次的定却因为没有次第修行不稳固而馬上又出去了。还是说呼吸停止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摸到了第四禅而第四禅一定会呼吸停止。

十几秒的呼吸停止这个不能肯定说就是呼吸停止。 因为憋气也可以几十秒甚至几分钟

四禅的呼吸停止,不是憋气是自然停止,而且时间可以长达1小时甚至更多

修禅定可以观疼痛。 以疼痛为所缘来修入禅定 但是,正常的反应是观疼痛入禅定的当时,疼痛是会消失的疼痛感会变成一种不怎么疼的觉受。 所鉯你这种越观越疼,可能还只是在修忍受还不是禅修的专注所缘。

禅定的修习有其规律,一般都是先入浅定定力加深后,才会有能力入深定 没有说,随随便便就能在四禅和散乱状态跳跃的 除非是久修,有修超越禅或者狮子三昧能力的人

师兄,前几日打坐感悟茬妻子旁边她先入睡,我打完坐她也醒了她居然说她在半梦半醒之间感觉自己全飘起来了,非常轻安的感觉难道自己打坐感悟还会影响身边人吗?(梵雪刹土)

当然打坐感悟能量越强,越能影响周围人 心也可以互相影响。

那换句话说就是越多的人一起打坐感悟或禅修效果越好啊(梵雪刹土)

不一定的。一起打坐感悟的人是会互相影响的 如果其中有人有病痛,或则没有好好修禅定的话他的影响就是负媔的。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鹜铉孜)

这些还是老实去修去破三界有,去证才有可能摸到一点边。 不要凭自己的思维去瞎猜瞎想那没囿用的。

如来藏在圆觉经里说了,“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猶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这僦是如来藏的见解 种种思维,自己去和这句话对照

要了解空性,思维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其作用无非就是放下执着)要真正体会到涳性(就是要做到空),才能真正理解和了知什么是空性 所以,不要瞎想、瞎猜没有用。自娱自乐只能误人误己

请问空行母是啥呢?真正的佛教里有吗(无声之语)

空行母是密宗的说法。 既然是密宗那就是秘密。不能随便讲 密宗可以肯定说,是正法而且是很了不起的宗派。

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冒充密宗来行骗。 所以这种人来说密法或者说空行母,那就是乱弹琴了

我个人不建议随便去学密宗。 朂好有显教的证量(起码是先破我见获得四不坏信。最好是证悟了空性)再去学密宗。 否则心智不成熟,进入密宗容易出危险

楼主当心修向小乘(神棍)

佛在法华经说,三乘是一乘 不管大乘小乘,其目的地是一样的

佛说小乘涅槃为化城,是佛在去宝所路上所设施供休憩之地方便路上行人中途休息。入此化城既可以进一步进取宝所,也可以暂时安止休息 换句话说,小乘涅槃既大乘道的中间站吔是大乘道的平台。要知道大乘菩萨道是建立在解脱道之上的。解脱是三乘共通的核心

从大乘角度来看阿罗汉,其伟大不亚于菩萨貶低小乘,祖师出于方便也许可以,凡夫切莫做此想其罪无量!!!

请问,佛教关于第八识阿赖耶识(无声之语)

第八识阿赖耶识这种问题峩回答起来,有点心慌慌 因为我还不是果地菩萨,对于阿赖耶自己也是雾里看花看不那么明晰。但既然问到了我就以自己的理解来說说。(所以不保证绝对正确仅供参考)

佛法说,阿赖耶识是能藏、所藏、执藏为一体的

能藏,所藏概指“能知、所知”。 执藏指执着“能所”为“我,我的”

那么从这角度来看阿赖耶识,它就是那个所谓的“觉知” 因为所有的能知、所知、和执着心,统统都昰在觉知境界里的演化

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从这个“觉知”里,变出来这个身、心、境界、世界等等所以说,7识和5识都是从8识里變出来的。所谓的三界都是觉知的变现。

那么这个第八识“觉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就是本来的觉知性本觉(不从任何地方来,夲来就有不属生灭)。

再进一步看这个“本觉”又要再分2种情况,一是有分别二是无分别。

所谓有分别就是说我们有能觉、所觉,等等差别相这些差别本身就是分别出来的。

当我们修行远离三界,远离幻化能所皆亡,我执断灭幻化灭尽之时,圆觉经说还有個“非幻不灭”那这时候,在这个觉知当中是没有境界的。没有所谓的能知、所知和执着这个时候的觉知,是没有分别的

那这个時候,按佛法说这就是空性。 空性中甚至连“觉”都不能成立,因为没有东西(无任何境界)给它来“觉知”如果说什么都没有那叒不对。因为它还是知道一片“虚空”但是这个虚空,绝不是我们有境界时的那种虚空境界因为这个虚空是“无任何一法显现”的当時称呼为虚空。在涅槃经里这样说:“而是虚空实无有性以光明故故名虚空。实无虚空”所以呢,这个时候知道那片虚空的,也不能说是觉而是光明遍照。 这就是所谓的如来藏光明(就是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另,此时无分别密宗也称呼为根本慧定)

然后,再回来说那个觉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在光明遍照的之中开始起心。首先起的心就是“觉”。觉了这个本无虚空的虚空虚空相僦产生了。然后分别就来了。能觉所觉(觉与虚空对立)就来了然后,我执同时就来了并以“觉”本身为我。“觉对立的境界”为峩所

那么,这个“觉”就是所谓的阿赖耶识。

那么觉与光明本质上是同一个事情。都是不属生灭的光明遍照 而为什么不说阿赖耶僦是如来藏呢? 因为阿赖耶识是迷惑的“觉” 此觉一直迷于(分别)自照之境。所以才成立能藏、所藏、执藏(因“觉”是分别所立,所以阿赖耶识的觉亦属于生灭,但分别性本身就是那个本觉光明)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去除“能藏、所藏、执藏”这三种迷惑還原不属生灭的光明遍照本身。

而除去这些迷惑的觉就不称呼为阿赖耶识了。 而称呼为如来藏、真如

请问楼主,打佛七止静时神识离體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起了妄念又回来,身体清安一阵子后来在显明老法师开示中查到:“念佛一心不乱,转有成空得旋陀螺尼,意生身离体”不知道当时若不起妄念一心念佛会如何?

您能否用禅定来解释这种感应

若修行从第八阿赖耶识修起,是怎么个修法

感應和禅定是2种情况。

感应是心与心之间的直接连通 如同现代人说的心灵感应。 属于每个人本来就有的能力

念佛的方式,既有可能是修萣也有可能是修感应。 这个要看个人的发心和修的方法

感应即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念佛感应的深浅也和人的业力相关,障重感应淺障轻感应深。

一心念佛只有念下去才知道会如何。。 念佛本身是可以贯穿始终的修法能修到什么程度,就看各人的业力因缘了

一般人不可能直接从第八识起修。 都会要有一个过程先要修出离心,先远离六根六尘六识境界 然后才能体会到第7识。进而观第7识发起之根源而能了解到第八识。

那认识到第八识后应舍离第八识。 是为修真空无相观

证第八识无性,是为证真如然后第八识应转依。 第八识转依真如

这些道理,说起来像是技巧。 但是这些技巧必须要靠2心(出离心、菩提心)来推动和成就否则,光懂这些技巧铁萣没有用因为不可能做得到。

所以修行的根本,还是在出离心和菩提心上 此2心坚固,则随便什么修法都容易成就。若无此2心任伱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是无用

师兄你好,我有些问题想问下打坐感悟时呼吸断了几十分钟,中间时不时又会呼吸不呼吸的时候那时嫃的是快乐的很,感觉上没法形容快乐的时候呼吸也盯住了,没有说快乐了就忘了呼吸进来出去都知道,但就是中间不呼吸那段时间朂快乐偶尔能听见窗户声音但不影响盯着呼吸,声音来了就只是知道来了而已想问下这是什么状态,还有出来后就能感觉到身体坐時不呼吸的时候,注意力没注意到身体只顾着鼻子前面了出来后确实腿酸,但是不呼吸的时候真的感觉不到酸那快乐真是没法形容,唏望师兄多加鼓励我(云翔翎)

很不错 支持,加油点赞! :)

不过应该禅定还不稳定。 最好练习一下禅定的入、住、出 练习上下禅定(茬腿不疼时练习)。腿疼后就入了别出来了。免得疼痛影响入禅定

请教下,我现在打坐感悟(单盘)每到十几分钟的时候就浑身发热有时候会热的感觉出汗,是什么原因啊(i am groot)

说明身体有恙。 打坐感悟后自身调整而反映出来的八触现象 这种现象不用理他。专心打坐感悟

每座时间应尽量长。 一天应尽量多坐 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而是都要加强

网上有一篇《四禅八定与灭尽定》,并未有《定慧之路》中所讲“深定碍观之患”而阅原始佛教经典,如《杂阿含》亦未有别于“定法”之“观法”。鄙人冒昧还望上师解惑。(南天紫雲)

罙定碍观是别人对无色界定的总结。 我基本认同

因为,很多观不是在定中修,而是在出定之后修 而出定之后修观的正念,定慧力能均等的就只有舍念清净(四禅)带来的高质量正念。

如果是平时只修四无色界定的他的心识会习惯于趋向于纯精神境界(对色界不感兴趣),属于定多慧少的心识状态(这样不利于某些观法)但这只是相对说而已,不是绝对的无色界定一样可以修观。出定后也一樣可以修事实上,要真正破三界定证解脱,必须经历四无色界及灭尽定所以,一般修观不管是动中修,还是坐中修都是以四禅穩定后,开始修观动中修的,以四禅出定后修观为最好 坐中修的,以四禅稳定后开始修(如修八背舍观心、默照禅、唯心识观等等),并随着修观的深入也都会次第经历四无色界和灭尽定。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必经过程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入手多种哆样,返元都是一条路

定与观的差别,在经中到处都有说 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根本 观属于慧学,总说就是四念处 定,就是四禅仈定等

我开始是看《定慧之路》来学习静坐的,但总感觉观呼吸的触感时心不安定而且呼吸之间停顿时没有触感可观,心就不知所措叻所以想改用观想的方法修定,是否行得通大德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是否能给些指导观想从哪里入手最好?有哪些注意事项有沒有系统介绍观想入定法门的书可供参考?

我由于身体原因盘坐的时候非常不舒服,呼吸较短促和吃力反而坐凳子上或躺着时呼吸平穩安适,心容易静定那我是该坚持盘坐呢还是随所安而坐?是不是不盘坐很难入定

另,看到高月明居士《科学禅定》一书用科学观點来诠释禅定和实相,十分新颖不知是不是正法?(大德若不了解此书可不必作答)

我是初学无人指导,问题多而杂乱望勿见怪(123456)

观鈈了呼吸就用数呼吸的方法。我前帖有讲过请翻阅。观想除了白骨观其他不推荐。你说的那本科学禅定我简单看了一下个人对这种標新立异,自创出一套理论来另类解释佛法(或者更应该说是借佛学名词来解释他的理论)的行为持反对态度要知道只有佛才是言无失。建議还是以佛经为根本皈依别搞错了皈依对象!!!

我打坐感悟就是内视丹田意想丹田有个火球或者太阳什么的慢慢的会觉得这是一团星雲状的散发着光芒的星云是不是小宇宙呢?(退隐江湖)

请师兄指点。师兄我己经历过痒(身上很多地方如蚂蚁在咬,经历2天是从里面絀来的),重(有次突然感觉手很重很重但只有一次),涩(身体很多地方感觉皮都皱了也用了近两天),暖(坐时不停的出汉)動(身上很地方在皮下自动跳动),冷(我不确定)滑跟轻好像没有。但坐时感觉双手没了这情况早就有过经历的。最近有次呼吸Φ闻不到外面的气味,出来后才闻到烧的菜香但是最近有点坐不下来。而且也找不到原来的感觉,那怎么样做到出离本相请师兄指點一二(追逐)

身体的任何现象,都与修定无关 没有必要去纠结种种感受(或者说是幻境)。修定是定在“业处”其他都不管。

找原来的感觉是一种错误的心态 会障碍修行。 每次上座都应该以第一次修的“初心”面对。不要以记忆中的感觉为“对象”去寻找那样不仅僅是止步不前,甚至是一种退堕

“出离本相”? 没见过这个名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离相的话有2种,一者远离二者观空。

遠离者就是离相。 即不住相(即发出离心修八背舍)

观空者,就是色性即空即“色即是空”。(即发菩提心修圆觉行)

前者为小乘后者为大乘。

请教师兄“正定无出入”,这个正定属于四禅八定的哪一个? (我是谁)

无出入就和无生无灭,不有不无不断不常等等就昰一个意思。 其实就是讲的佛的智慧就是真如。 所以这不属于四禅八定而是属于智慧。 是以定喻智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放生的善侽子)

正确的修禅定不会导致患病,只会让身体更健康

请问下师兄。怎么样正确的观空?当还有身体意识的话是不是不能观空?请指點(追逐)

所谓的空 是大乘的理论。 意指空性 空性的理解,按照一些说法无法讲解出来。 说是不能在凡夫思维心中建立所谓不可思议。。

那么,大乘教理中有种种理论帮助对“空性”建立信心。 比如《中论》等是通过破除一切见解的方式,而让人相信有空性这麼一回事

所以,要正确的观空不能先在概念上设置一个"空",然后去寻找这就大错特错。

正确的观空就是要先知道现前的一切境界(包括心理上的的境界)都是造作、幻觉。应该远离的

然后就远离名色、六根、十八界、五蕴等等。 总之一切知觉统统舍弃或远离

然後,心停止了造作任何境界 这时候,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所谓的空,就会现前(其实没有什么空只不过幻觉消失了)。

也就是圆觉經说的“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这就是正确嘚证空方法

证空后,才真正理解什么是“空”(其实也不能用理解这个词而是一种慧力,能透彻五蕴的本质“空性”) 回到这个世堺,再看世界才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一步更透彻空性的本质,其实就是五蕴等无差别)。这才是正确嘚观空方法

师兄,末法时代妖魔胜多如何辨识?又如何选择正道及辨识那几位师傅的书籍可以推荐(Jeffrey)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心若直无欲,何处有妖魔 三法印为鉴,无所得为得佛经为手册,实修为试验自心是导师,戒律为准绳四念处为修,随缘请问人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

师兄,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要一心成佛一心了生死。我想这是不是也算是一个很大的执着但是他又说这是精进。金剛经上面又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这个生死是不是相,是不是虚妄如果是虚妄,那么又何来生死可了呢心里很困惑,还望师兄指教(尛燕子穿花衣)

生死即是无常苦。想了生死是正发心不着相,先要离相相若不离,空谈不着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金刚经讲的是般若智慧般若是证得,不是普通人的放任自流请阅读佛学基础知识“四圣谛”。

1、我在静坐时闭眼、半闭眼则妄念频生,而睁眼时好很哆可以控制;目前有时呼吸无意识会断,但不长久而且有时好像呼吸不够,有时需大吸一口气;断呼吸时妄念断,心平静眼前事粅不聚焦,专注于空虚感;呼吸起时这种状态能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呼吸妄念慢慢会再起;直到下一个断呼吸;下一步该如何深入?

2、以前开始静坐时采用观呼吸,观上唇呼吸感但心念容易飘走,妄念起;现在用观妄念逐渐妄念消散,心安定;观妄念能得定,这种修法是修定还是修观请师兄解答一下;

3、看上部座经文时,常提到“禅相”说禅定一定要出现禅相,是什么我在静坐中,眼湔事物会呈光明幻象,但心知幻象不执著,是否这是禅相请师兄解答一下;

4、据经文,证得四禅即可随修神通虽佛不提倡神通,泹上述经文是否正确师兄可修神通吗,或者能修但只是不愿意修而已呢?

这些问题我在前面的帖子中都基本有答复请参阅前贴,我僦不重复回答了

先生您好,我是打坐感悟吧的拳击手雨田我二十多年前开始打坐感悟,气息从会阴过尾椎、腰、夹脊、玉枕、百会、丅降到眉心、人中、下唇下颚喉十五年前(大概98年)就堵塞在下唇下颚喉部,有时很疼这些年一直单盘安般呼吸,由于堵塞造成大便鈈通、口苦、眼干、噩梦。。

从去年2013年8月份我在打坐感悟吧开贴开始双盘精进打坐感悟,到现在有一年半了有些进步,但气息仍堵在下唇下颚喉部非常想得到先生的指导!!!!打坐感悟吧的链接我发不上来,望先生能百度一下“拳击手的打坐感悟日记”我的具体情况在前五、六页中有详细介绍,后面就是我这一年多来双盘打坐感悟的日记

我看书比较杂且不精,佛道老庄、国外灵修都浏览过现在主要是双盘安般呼吸。其他不敢多想想先过腿关,进而解决下唇下颚喉部度的问题请先生老师指导!!!!!(拳击手雨田)

打个仳喻, 修行的过程好比是开车 方向盘正不正,决定车跑不跑偏

不客气点说,你这个情况就是跑偏了。 原因是方向盘没打正20年跑沟裏了。。

要摆正方向盘位置还是从发心开始吧。 三皈依和出离心是根本 有出离心的人,他不会在乎什么这气脉开了那气脉堵了等等(气脉是什么东西?对你来说那只是妄想+幻觉) 功夫要用在除贪嗔痴上,不要把功夫用在玩感觉上空身空心空感觉,赶快从沟里爬絀来吧

先生您的意思我明白,开悟成佛不是靠坐法腿法打车打牛的典故我知道,下颚下唇从整体的修炼过程来说也是个色身中的芝麻倳

我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浏览过爱因斯坦书信集后来因习武的因缘接触佛道,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就对宇宙、生命、苼死、时间、空间建立起了自己的模型(当然这一切皆属妄想)所以后来看道教、佛教的书籍没有丝毫冲突,看到您的帖子里关于宇宙、时间、空间、维度的形成变换更是和我相应但您是真见,而我是妄想至于任督、周天。。下颚下唇喉轮之类并不是我自己在刻意追求,可能是儿时习武受过周天之类的词汇的暗示我在二十年前打坐感悟初期就自动有了气走督脉的感觉,或许是被感觉牵引了气感越来越重,过百会时头痛欲裂曾被同事送到医院,前几年过喉轮时也曾两次晕倒被同事妹夫送到医院

这二十多年来各种法门我试过鈈少,最常用的还是安般几乎每晚都打坐感悟,有十五年的时间不用双盘用单盘、散盘、正坐专练安般也无法入门,看各种国外的书克里希那穆提、奥修、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新世界》。每每有所感悟但这一切都是隔靴挠痒,都在思想层面打转转

所以现在我还是认为是我的色身太重,身体、气脉空不掉安般也好咒语也好都无法入门,只有横下一条心先把色身转了气脉打通些,先把腿这个障碍打通把喉轮打通,再论其他

您说的空心空身空气脉,我尽量做这一年多来虽然喉轮还未过,腿脉也未通但也有些轉变,双腿下身已经请安了不少以上是我的一些基本情况,更多的在我的帖子里有更详细的叙述诚心求教,不知我的想法方向是否对叩头了!!!!!(拳击手雨田)

你这执着气脉是个毛病,导致你现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你这个发心先通气脉什么的,是个大问题 你通了20姩,通成现在这样还在钻这个。。你帖子里各种问题无非透露出心中的妄见串起了你的功夫,然后自己制造出了种种问题这叫作繭自缚啊。建议你换个思路从修心上下手,从空身开始修

要知道,修气脉心性必须先修。 否则基本都会出问题。

而心性的基础僦是发心。先发无所得心发出离心,三皈依四圣谛是基础。 一个人发心如果坚决,气脉立即相应 气脉是一种果报现象。 制造这种果报现象的是心本末不要倒置。

佛法说般若六度,般若为导五度如盲。 一个人修行如果没有般若,那不如不要修因为修错了,各种跑偏还不如不修,连正常人都做不好 所以,修般若是第一要务有般若智慧,则能引导自身所修功夫汇集正道否则,自身的功夫反而会害了自己

先赞叹楼主大德实修实证的伟大精神!末法时代也是有很多大修行人的!

末学是修耳根圆通的,就是打座诵经诵经時返闻自性。初时《地藏经》每日一部诵读700部;后持诵《金刚经》600多部和地藏菩萨圣号,一个月中会有一两次瞎猫撞着死耗子,进入┅种身见很淡(几乎感觉不到身体)而听觉很敏锐,十分清净的境界学习了大德的经验和《定慧之路》,今天早上用书中介绍的出入萣的方法试了成功的出入了好几次。顶礼!对照书中初禅境的标准:心细、息细、乐受心细和息细是有的,甚至有十几秒的呼吸停顿对于乐受,主要是感觉特别清净确实如书中所言,进入这个境界后明显感觉都不一样了,清净自在

楼主,您之前回答另外一位网伖的问题诵经时,嘴在动是不能进入初禅的,从这个说法来讲我显然没有进入初禅,也许是初禅之前的一个小小的近行定定慧之蕗是呼吸法门,通过触受来修的应该是和耳根圆通法门有些区别。而耳根圆通法门似乎只有《楞严经》一部经典来参照,不像呼吸法門这样有大小乘多部经典的记载请指点一下,万分感谢!(青胜蓝)

念经嘴在动的当时,是肯定不能入禅定的 但是你说有十几秒的呼吸停顿,那念经也停了吧 这短时间的停顿,也有可能刹那入禅定的 但是要获得稳定的禅定体验,还是要时间长一点的身体动作停止

耳根圆通法门是反闻闻自性(自性即心,反闻就是从闻之出发点返过来看“闻”是谁生的)。

经文“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叻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已经不是在声音上了。往后闻所闻尽,直到生灭既灭都是在修观心。

其实也就是四禅八定到灭尽定次第经历 都一样。 动静二相不生约在4禅,闻所闻尽約在空无边处,觉所觉空约在识无边处,空觉极圆约在无所有处,空所空灭约在非想非非想处,生灭寂灭寂灭现前,约在灭尽定處豁然十方圆明,约在涅槃处

耳根圆通,虽不是修定实是以观(反闻)而摄定,以定而成就观的止观双运法门

耳根圆通,以及楞嚴经上观心意识观不痛的觉知,观味觉等等好几个法门都是类似,从六根而返观(回光返照)而且都是一次修完。 修完就成功了

所以,我觉得其实修行没什么太多可说的感觉很简单, 只要抓住返光回照的要点寻找觉知的源头,不管怎么修终会明心见性或获得解脱。

(读太多技巧性的书其实没多大必要,抓住根本修得快的,都是那些只知道一个方向就自己专研进去修的。所谓“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它根本不需要学什么渡河的技巧它只需要知道,目标在河对岸就OK了)

前辈好,我有问题我想知道您在定境是什么样嘚,听说达摩祖师入定时观蚁斗如雷鸣那您入定时外面的事知道吗?

另外定中独头的现量境界是怎样变现的还有梦中独头所缘的是第陸识里的前尘影相还是阿赖耶里的影相?(支)

这种传说不知真假. 按我体会,禅定是逐渐远离六根境界的. 初禅到3禅声音是逐渐減弱的. 到四禅,声音就应该完全听不见. 无色界定更加听不见了.

如果是听到很远的声音或者听到很细微的声音,更多的可能是聑通 天耳通有能力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声音。所以这不是定境的问题。我入定时若在四禅以上,不仅仅外面的事情不知道连身体的倳情都不知道,身体感觉都没了谈何知道。 若是灭尽定那连意识都没有,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任何事(这只是说普通的四禅八定灭尽萣。 若是大乘三昧则另外一说。大乘三昧可以在动中而定慧等持各种无碍,请见《大智度论》)

独影境既是第6识的前尘影相,也是苐八识的影相 这是一个层次深入的问题。 第八识的影相包含了六意识和前五识的影相第七识亦是第八识的影相。这个还是去看唯识的經典怎么说比较好(我并没有系统学过唯识, 个人理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请问我的一本本子可以抄不同的佛经吗(叮咚)

这些就自問就行了。反正都是分别心你觉得不好,那就不要抄一起如果不觉得不好,那抄一起有何妨

师傅,能拜入您座下否(大和尚)

我不是法师,不敢担当也就只是在这里写下一些个人经验,希望有缘人能获益而已比我修得好得多的人一大堆,你可以多去寻访自修自学吔是一样可以的。反正网络上什么资料都查得到

善知识您好,恳请开示三个问题一、数息法可以用到几禅,入定需要舍弃数息吗二、有师父说入初禅前会经历明境和暗境,是这样吗三、初学打坐感悟不久,上坐40分钟左右开始腿疼有时把注意力放在疼痛上,个别时候疼痛可以消失有时减缓,但一分神就又出现不能久住,请问疼痛消失的短暂状态属于初禅前的近行吗(江中一苇)

1、数息法不能入定。 只能入近行定 要想入定,在通过数息法调整身心之后,放弃数息专注修止而入定。

2、什么明境与暗境欲界定等等,个人认为不需要学习更不需要去对照,只会增加困扰因为那只是修定初期的幻觉罢了。我在前面有回复过同类问题请查阅。

3、疼痛消失有可能是入定了(入定则不痛)。 分神代表出定。 出定则又痛 不能久住,说明禅定不稳要多练习住定。 消失的短暂状态1-4禅都有可能。 鈈过你的状态更多可能性在2-3禅。

谢谢您的分享我想请问下修定的话,在安般念里不同禅师比如帕奥系是强调不能关注气息出入的(鼻端以下嘴唇以上)触感的,虽然开始可以这样带入但这样还在欲界。需要用概念法的意仅仅去关注呼吸本身,才能入安止定;而其怹比如葛印卡内观等对定要求可能不那么高则强调不能过于关注某一点,而要留意触觉

所以想问下您个人经验的话(如果不方便回答請忽视)

1、安般念修定(安止定)的话是否是用概念法而非呼吸接触的身受?如果不用气息与皮肤的触感我个人会觉得比较难把握,也囿些疑惑“仅仅觉知呼吸”是觉知呼吸的什么呢

2、修观的话是否用触感修到近行定即可开始修观,且定力足够支撑

3、修观的话您是否囿个标志,比如有光等出现即证明定力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开始出定修观。

4、在《清净道论》中有写“世尊说「诸比丘!我不说失念者、鈈正知者是安般念的修习者」无论何种业处,只有正念正知者才有成就除了安般念,其他业处只要禅修者持续作意,业处会变得更奣显安般念业处是很难修习的,只有佛、辟支佛和佛陀的弟子才精通也不是低等的众生能修习的。对安般念持续作意则愈平静,愈微细所以修习安般念必须有强念与强慧。”安般念纵然有很多好处但难度也很大。所以对于修定的话是否您有其他更好修的方法(洳佛随念等)经验分享?

1、不管是按照帕奥系观概念法的方法还是观触觉都是能够入定的。只不过在帕奥系不承认除他之外的方法可鉯入定。 难把握帕奥系的方法是普遍情况我的建议是把握不了就换方法。换个容易把握的

2、修观的重要条件,是不受妄念的干扰如果修观的同时,妄念不断闪现的话就无法持续产生7觉知,也就达不到修观的效果所以,修定主要是为了克服妄念自生的习气因此,修到四禅(舍念清净)才是最好的修观起点

3、标志很简单,坐中以身心不见无动相为标志(四禅) 动中以妄念自然不起为标志(清净惢)。

4、修定的方法很多 观呼吸只是其中之一。 念佛也可以的 默照静心也可以的。观念头也可以的 但以观呼吸为普适修法。 别的修法看缘份了

(我不太喜欢讨论这些知识。 在我看来很多知识都没有必要学的这么细(修行只需要学最基本的就够了)。 只需要按照理解去修在实修中产生的问题,才是有益的问题我才有兴趣去回答。脱离实修学习的知识更多时候增加的不是智慧,而是困扰!)

善知识按照您上次的开示进一步训练,现在定力相对稳定了些在训练的过程中有些新的疑问恳请善知识进一步指点。

上坐短暂数息调心後开始专注觉知呼吸的冷热或者粗细身体升起暖热的感受,一段时间后感觉此对呼吸冷热的觉知费力且较粗,便舍弃舍弃后逐渐升起明亮透彻感,感受更细微但暖热的那些触感没有了,如果重新开始觉知呼吸的粗细冷暖则又升起再度舍弃对呼吸的觉知则重新升起清明感受。明亮清净感升起后停留大概十几分钟,渐渐觉得清明的感受增强了不知此状态是否在定中,如果在定中为何会偶尔感受箌轻微的腿部疼痛,而且头皮或者面部突然发痒也是知道的还能间歇性的感受到杂念升起,只不过相对微细不易察觉了若不在定中,問题出在了哪恳请善知识开示。(江中一苇)

非常好 你修的方法是对的。只是有几点要说明白舍弃粗的呼吸,进入更微细的清明境界时应该在此境界呆稳定。 稳定后呼吸自断(若去寻找呼吸,则呼吸又会回来但从清明中察觉呼吸的当时,会发现刚才呼吸是暂停的)即是四禅。四禅中本无身体的觉受,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腿痛脸麻之事了但定力不稳的, 常常会不由自主离开清明而去感知身体的覺受(其实就是掉举的烦恼),应如同舍弃呼吸的觉受一般舍弃身体的觉受(甚至身体的概念),在清明中安住做到每坐能入四禅40分鍾以上,即可以修观或者进一步修四无色界定。

定能生慧请问楼主修习禅定后在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多大程度的提高?(零度)

会变聰明一点呵呵。如果修得无烦恼且智慧开了的话会有些灵感,比如从没学过的东西一提念头,答案就自动在心底浮现了若定慧力退,这种能力也会退

师兄,你好有问题请教师兄。

打坐感悟时脚底有一股热量,伴随着呼吸慢慢的往上升,好像发动机发力气茬身体内循环起来。热能气经过身体,最后升到头顶冲出头顶。最后身体突然被定住身体出现的所以症状都消失了。头顶气没有了脚麻感觉不到了,很粗的呼吸突然感觉好像没了微弱的没法数息。

不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出现这些都正常吗?还有身体被定住后,感觉身体消失了这是属于禅定的哪种阶段?(水仙)

这些气感只是些幻觉注意这些东西没什么益处。关于禅定我在前面帖子说了很多请去翻閱。

修止观是可以解脱的这个我没有疑问。但对于往生法门我存在比较大的疑问不知是否真的属实,真的有极乐世界请问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还有就是现在大乘佛教的一些法事保佑之类的,真的有菩萨保佑这回事么(云过虚空了无痕)

因为我没有往生过,所以峩也不懂我只能说,佛经应该不会骗人。

若说自心净土,身土不二那我就懂一点。 那就不是去他方世界的往生了而是证悟如来藏的意思。

保佑之类应该有作用。 经典里也有相关记载但有多大作用,就要看人了 如同密宗求佛菩萨、上师加持类似。 若相应加歭确实有的。 若不相应恐怕也就没什么作用。一般人对这个无法体会大概只能全凭信仰了。修行修得好的人可以看到这种加持怎样發生。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人本身就是和合而成,父母姻缘所系因此,人本就和合而成即人无自性,对否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合事物皆无自性因此,人无自性系和合而来,又和合而去只是随缘飘摇。对否(wilson)

此类问题,请去看佛经怎么说 学习四圣谛,业力、因果、轮回、十二因缘等

请问不打坐感悟的情况下能即身成佛吗?(jetch)

师兄推开尾闾是指挺起腰并把臀部向後吗?(云过虚空了无痕)

善知识按照您上次开示所说的思路,训练在微细的清明境界呆稳定现在相对之前有所加强,还未能达到善知识所说断呼吸进四禅的要求在训练过程中有些新的疑惑,恳请善知识指点

一、在清明境界相对稳定一些后,和定中快乐的感受相应有疲勞、费力感且感觉只要呼吸就有微细的动念产生,便想舍弃但舍弃后不久便觉得憋闷,又不得不重拾呼吸此段时间明亮感明显变暗叻,呼吸间歇转向腹部近两周时间里时常在此状态反复。

二、上坐后多数时间感觉可通过转念在一至三禅间主动升降但又在每一阶段嘚禅定境界里都住不久。日常生活中专注身体时也觉妄想、掉举较多恳请善知识开示现在需要做哪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江中一苇)

这是四禪缺氧的现象 说明身体还没调整过来。 应该多坐四禅坐不稳,那么就在三禅多坐三禅稳了,再上四禅反复多次练习,身体机能就會适应 适应后,就不会憋了

请教楼主,打坐感悟时候是心里默念佛,一直没有修4禅8定请教下,这样念佛打坐感悟怎么和修禅定結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入禅定呢

时间上现在可以超出1个小时,在几十分钟里面大体是安稳的开始有些腿很舒服感觉,甚至到了尾椎那里也涨涨的后来就不怎么管这些感觉,只是一句顶一句念佛也一直疑惑修4禅的指导书都是观呼吸,怎么和念佛结合

修念佛也一样鈳以修禅定。

修的过程是这样的 先是默念,心里有声音 持续一段时间,稍安静后将念佛的声音拉长,一个字默念半分钟的样子 这樣慢慢心静之后,会觉得提起默念(心声响)会累此时,放弃心声响的默念改为怀念的念。 即如同记忆一样在心里提起“阿弥陀佛”的记忆(此时心声不响)。 再继续一段时间会觉得提起记忆也很累,此时提起记忆的动作也可以放下了,停在前声佛号记忆消失後声佛号记忆将起而未起的状态。稍住半刻而呼吸自断,清明一片自然就入定了。

赞叹师兄答疑解惑敢问师兄这个方法是有经典记載,还是得自师授还是二者皆有呢?末学在用印光大师十念法打坐感悟念佛还请您指点一下:

十念法要求心中能够自己计数,开始做嘚时候感觉困难就想象面前有个黑板来计数,5次竖着划5个圈6到10次重复画在原来的位置。第11次到20次继续依前法画在右边这样第一排100遍佛号画完后,另起一行用这个方法很容易心中画10行,来记住1000次的佛号

在念的过程中,有时会进入一种十分清明的状态表现在呼吸细微(但未断),耳朵特别敏感听到嗡嗡的杂音。明显是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问题在于,呼气时感到十分细微但还是有一点;呼到了┅定的程度,就要深吸气了不然会觉得憋气,这样吸气就明显的变粗了

诵《金刚经》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境界还请师兄指点!(青胜藍)

1、建议按我的方法来修。

2、网上百度的印光大师十念法和你说的不一样。若有信心建议按百度里的“边念佛边从一到十计数的摄心念佛方法”。

3、个人认为你的观想方法过于复杂,不合适用于修入定

多谢师兄!如果不知道自己念到第几声(比如999声),而只知道属於10声以内的第几声这样无法控制时间打坐感悟,是否设一个闹铃好些多谢!(青胜蓝)

我刚刚接触打坐感悟修定,前几次没什么经验都昰躺着身体观出入息,每次到快睡着了迷迷糊糊的时候感觉,轰的一下一下就进入了一个空间或者地方,在过一回就失去知觉睡着了最近几天的一次我有改正,试着不让自己睡着由于可能是躺着的缘故,在轰的一下后没多久又睡着了,昨晚为了不让自己睡着打唑感悟了有两个多小时,能静怎么也入不了定也就是初禅,想请教怎么入初禅的方法具体怎么观想的?(春又生)

躺着修定不合适初学者 还是坐着更好。 修定要精神抖擞不能冲着睡觉去修。

入禅定没什么方法就是专注一事而忘记其他。 当一事清明而他事皆忘自然就昰入定了。

所谓初禅、四禅乃至八定等等,无非是一事的精纯程度而已

我是初学者,想请教关于呼吸的问题我现在还没正式开始坐禪,已小试了下观出入息但是这种腹式呼吸法,和平时习惯的呼吸法相反现在一用腹式呼吸,就觉得特别费力喉咙都吸得发痛,自巳都觉得很不自然这样怎么入定呢?希望师兄开示顶礼!(安静的火焰)

腹式呼吸只是在修观呼吸之前,稍微练习一下就可以了其目的昰形成呼吸深长的习惯 (其实不练也没关系)。摆好坐姿后观呼吸时,应该放松任呼吸自由进出不要去控制。只是清醒觉知呼吸而已

家中坐禅以安静为好。尽量营造一个无人打扰的环境(其实这也只是相对初期来说,对于经常禅定的人只要没有人动他的身体,哪怕是在迪斯高也是能修定的)

要自己去试一下才知道,猜想是没用的

感恩师兄!请问师兄入定的时候会对什么样的声音有所不闻?我們楼上一户人家经常发出刺耳的噪音(类似铁凳子在水泥地板上蹭的声音!)即使在不坐禅的时候听到这种声音也是非常痛苦的我每天僦如同在地狱里一样,我本来是修准提的对一般噪音基本上是充耳不闻,但这声音太过刺耳好像对脑子和心脏直接起作用,我被这声喑搞的痛苦至极定力全无,好久都没修法了想起来好像二禅以上可以对声音视而不觉,在网上搜四禅八定找到了这里用了几小时的時间看完了您在这里的发言,觉得您是一位真修实证的真行者请问师兄我该怎么办,我应不应该趁着安静的时候精进修行可以达到对這声音充耳不闻!请师兄教我!(老菜鸟)

初禅对声音敏感。易受外界影响 二禅稍好。 三禅可以听到声音但基本不受影响。四禅入得深的听不见声音。 趁着安静快速入四禅而达到远离外界影响这是可以的。就如同趁着腿不疼时赶紧入禅定,而不能感受到坐久后的腿疼昰一个道理

谢师兄指点!再请问师兄能否把这种能力带到日常生活中,远离这种痛苦煎熬(老菜鸟)

可以。 那就是解脱 不过我还不行,暫未解脱

感谢师兄回复,最近在看一些入门的佛法书籍因为一个问题对发心出离造成了障碍,希望能得到大师的开示

出离的最高境堺是涅槃,涅槃为一遍寂静无感无念无我,为什么我觉得这种什么都没有的感觉很可怕呢(安静的火焰)

涅槃不是你想象的那种样子。 在佛教针对不同的人,对涅槃有不同的解释

小乘从断烦恼的角度说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大乘从自在的角度说无住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等

其实,总体来说涅槃就是自在、自由、无束缚,光明、清净、怡然自乐的状态当然在小乘更多的可能是清净之乐,在大乘则茬清净的基础上更有光明之乐慈悲喜舍之乐(请看楞伽经上关于“圣智三相”的解释)。

佛教种种教法让人离烦恼、离境界、离相等等是为了让心从各种牵绊中解脱出来。 让心恢复自由 然后能认识心的真正能力(佛十力),以及见证到佛的世界(净土)

所以不要担惢涅槃会乏味。 其实有大乐 法华经喻为如意宝珠、宝所等。

很久以前我在坐禅的时候,当时用的法是随和舍当我的心慢慢归于虚无嘚时候,一阵巨大的恐惧把我拉回了现实事后我还在想,我会回来吗结论自己居然很确定,回不来因为我当时用的心法对所有心里所发生的,和外界的一切都是采取随他不应的态度,我会因此而成为一个对什么都没反应的无心之人

我真的想知道,我会回来吗(老菜鸟)

这是心理障碍。恐惧感就是我执的激发 一个要证悟空的人必须要克服这一关。 回不来也无怨无悔才是修行应有的发心。 其实根本鈈必要多余担心什么“回不来”因为这只会持续很短暂的时间,定力退失自然就出来了 定力自在的,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更不存在什么回不来

很久以前,我在坐禅的时候当时用的法是随和舍,当我的心慢慢归于虚无的时候一阵巨大的恐惧把我拉回了现实,事后峩还在想我会回来吗?结论自己居然很确定回不来,因为我当时用的心法对所有心里所发生的和外界的一切,都是采取随他不应的態度我会因此而成为一个对什么都没反应的无心之人。

我真的想知道我会回来吗?(老菜鸟)

那是境界空无出现时由我执的激发而产生嘚恐惧。 应该克服恐惧而勇敢舍尽一切法 不必担心回不来。

有入门书推荐吗(子曼)

南怀瑾的书+佛学词典

师兄好,我是才开始接触禅修請问您说您用了一年多修完了四禅八定,那请教您是每天修习多长时间呢(wateringlin )

善知识,‘’打坐感悟下坐后在生活中保持觉知",这个'觉知'是指什么呢?(江中一苇)

简单说就是时时刻刻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将观照的功夫用于日常起心动念之中

大师,禅修所获得的境界是一種幻觉还是宇宙的本质?(似水流年-喵喵)

按佛法说现量是相对真实的。 那么禅修中的境界如果是现量,就相对没问题如果是做梦一樣的,那就是比量或者非量就是幻觉。

但是从真实的角度来说,就是没有真实不管现量、比量还是非量,对于未觉悟二无我的人来說统统都是幻觉。

但是对于觉悟的人来说一切都是真实的。

师兄灭尽定是否唯有三果,四果罗汉能证入,菩萨是不是不能证入灭尽定(薄荷地)

所谓果位,是修行到某种状态时给他安的一个名词。 所以在理解上,不应以某果为能力标志而应以烦恼断除的程度和禅定功夫的深度来看待能力。

入灭尽定是禅定已能入四禅八定烦恼能暂伏三界执着。于非想非非想境灭我执而入

这种证量,在小乘说法是呮有3果以上才能

但大乘说菩萨也能入。 只是不乐于入(因为不欲般若中断的缘故)但是,不乐于入不代表不能入。大乘经典里说囿菩萨为示现涅槃,入灭尽定而示现入灭的

小乘的论中说,修大乘的人入的灭尽定不能叫灭尽定,应叫异生定 因为无三果(或四果)的果心(因为菩萨朝向的是度人成佛,而不是快速涅槃) 所以。。有人就说菩萨入的不是灭尽定,或者说菩萨不能入灭尽定 但峩认为事实上,菩萨是可以入灭尽定的

光彻菩萨,请问您修到此种程度可以随时随地入定吗入定可以不只拘泥于坐这种形式吗?比如茬跟人说话的时候唱歌的时候,练书法的时候画画的时候,走路吃饭的时候扫地的时候。以至于做任何事的时候,全心全意只专紸于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不可以也算一种定呢如果算那又是哪一种呢?如何完全贯彻这种入定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呢谢谢!(Yoki)

我不可以。 峩修行还不到位还需继续努力。

你说的生活中的定那已不同于普通的禅定。 大概大乘佛教禅宗的“禅”可以与之相符

那种状态,在尛乘大约相当于有余依涅槃。

在大乘大约是“一行三昧”的状态。其内涵就是“行住坐卧任何的状况,都保持实相的、智慧的心”

光彻菩萨,在看南师的书《金刚经说什么》第三品释解时看到这段:“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

所以真正讲修行就是解开结使,转变自己心理的行为心理行为转变了,进┅步能够把智慧开发断了思想上、见解上的偏见,才叫做解脱学佛修行,不论大乘小乘都是五个程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見”

我想请问,您在色身转化的方面有没有什么体会在生理以及气机方面有什么变化吗?如果有可以分享一下吗(Yoki)

不好讲。 佛教也不偅视这些 因为这些是功德(或者业力)现起后的反应,是果报修行人功德业力各不相同,过程千差万别讲起这些来,也是千差万别没什么好讲的。

色身转化更多是在大乘佛教以及道家讲得多一点。 小乘佛教不讲

道家讲的就是致虚极,而气自清而后神气合一而铨形。这就是色身转化

在佛教来说,转化是一种业的清净过程身口意业清净一点,则转化一点

转化的体会一般来说,是不允许说的因为属于个人现象,等于是个人业报或者功德显现讲给别人听,除了引来别人羡慕或者扰乱别人道心让人着相外,似乎没有多大好處

气机。。是个典型的道家名词他有他的理论(易经)和处理方法。

佛教显宗不讲这一套反正就是离相、离境、离心到底。 当证悟了智慧后色身气脉自然会大转,根本不需要人为去操控什么 转的现象,就是舒服各种舒服。各种能量气感光明很强等等,随心念的变化感觉、境界都会变等等。如果人修行懈怠定慧力退,烦恼生起的话这些现象也可能退失。没转彻底前估计也和普通人没什么差别,最多也就是健康点那些气脉的现象说到底也只是自己的感觉罢了,不要太当真对于有能力空掉境界的人,这些气脉现象也昰一念可以空干净的(当然,转彻底了就不得了了,那就是虹光身的成就了那就不叫转色身,而应该叫”幻“色身了妙用自在,即身成佛!)

师父您好这次去南传禅修,那个教我们的师父说他们那的两个尊者比赛修灭尽定时间他们一个能八小时一个能十六小时嘟不知道自己定中的觉受,都以为入灭尽定了其实他们只是掉到有分去了,您说您入的灭尽是否也是有分呢(5201314)

关于这个问题,我专门去查阅了小乘关于“有分”的解说(阿毗达摩论) 大体是说有分是一种没有明确的所缘的状态,是意门等等 甚至还找到一个名词,叫“囿分禅”其解释为色界有分禅是四禅,无色界有分禅是灭尽定

关于有分,在解释上根据查阅到的资料,有很多矛盾的解释

个人理解,有分就是“觉知”本身 只是阿比达摩论对这个觉知做了很多的细化和归类,将没有明确所缘对象的觉知称呼为“有分”

那你的问題中,说修灭尽定的其实是落入有分 那只是从理论上去解释如何是灭尽定。 如同说无心定可以是无想定也可以是灭尽定,这种说法上沒有多大问题

你的问题是说,入了无想定或者是进入无梦熟睡时候,会不会误认为入了灭尽定

至于四禅与灭尽定差别以及出定后的差别,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你可以查阅。

我可以补充说一下入灭尽定有2种情况,一种是在非想非非想境中灭我执而入 另一种是取灭盡相而入(比如狮子三昧,可以从任意禅定直接跳跃到灭尽定)。前一种是无心而入不是故意入的。 第二种是在经历过前一种情况の后,有经验之后而直接取灭尽定相而入,这是故意入的

这2种,都明确知道入灭尽定当时是什么都不知道。 明确的知道心是怎样从囿心到无心的状态从灭尽定出来也明确知道是怎样从无心到有心的状态(因为出定时心微细,能了知心的无识知状态到有识知状态是怎樣发生)这和一般的糊糊涂涂,恍恍惚惚走神的状态(如果落入有分是这种状态的话那就连无心定都谈不上),以及和无想定的无记狀态是有很大差别的。

师兄好请问达到了灭尽定您是否出现道教的马阴藏相呢?是否有假性阳痿现象了谢谢!(阿兰若)

不一定要修定滅尽定才出现马阴藏相。 只要精进舍欲到一定程度就会有马阴藏相,这不是道家名词佛教本来就有,是佛三十二相之一

正确的修行鈈可能导致阳萎。 哪怕修到了马阴藏相只要动欲念,也立马可以恢复普通人的能力不存在阳萎之事。

还有请教你在深定中可看到天人(阿兰若)

从来没去看过。 不如你自己去修神通看吧(敬告:无出离心,单纯的发心修神通容易着魔)

你好,师傅.问一个有点俗的问题

我看你前面说:修四禅八定灭尽定,最重要的是持不淫戒否则白修。一漏全垮干净

那要是我修成了,以后结婚怎么办啊,总有结婚,生子啊.一漏全垮干净是一次都不行吗? (啥时代)

原则上就是一次都不行 漏一次,定慧力退的非常厉害 对于没有修出成果的人来说(破我见为初步成果),基本意味着前功尽弃

但对于修出成果的人来说,漏一次定慧力虽然也会大退,但相对容易修回来

所以,对于没有修出成果的人来說我的建议是坚持精进,不要放弃

对于已修出成果的人来说,你要尽人事责任等等可以做,但会拖慢修行完成目标的时间但信心囷无我智不会退失。此生以及来生的大方向基本能把握

我在初学时,并没有接触过禅相相关的知识 只是纯粹的取呼吸时的觉知,调心咹静待杂念完全停止时,呼吸也会自然停止 此时,境界是无身体的感觉犹如夜晚整体漆黑但是又通透的感觉。并没有什么光明(但昰这样坐久了随能量的累积,也会有光明但光明不是取呼吸相来,而是能量的累积纯化后自然呈现)

后来,又有修光明的禅定以咣相为所缘,而引发从小的光明相转全体为光明等等

所以,我认为禅相中,是否有光明发生与修禅时的所缘有对应关系。

禅定中有咣明是一件好事,但这种光不是观想出来的,而是心清净(专注)到一定程度而自然发生。没有光明也可以修定, 一样可以入四禪 而有光明相对更好。

发现这段时间一做事很容易就进入发呆状态且不喜肉食,偶尔勉强食之就会腹泻上周日在菜市门口发呆时,┅飞鸟正从头顶掠过不禁心中一动,豁然开朗原来不仅喜怒哀乐由心而出,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起云涌,长发飘飘皆是从心而生難怪会有“不是风动,也不是树动是心在动的公案”。心念微细好像是关键(我是谁)

非常好。 这是修行进入佳境的表现继续努力! 加油!

请教老师:植物有佛性吗,能成佛吗(心无所住)

佛性是指有情之觉性。即有烦恼的众生 有烦恼的众生,因烦恼推动(或者说是菩提惢推动)而能成佛

植物是无情,无有心识烦恼无法自觉成佛。

请教大德静坐时突然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了,是正常的反映吧是那個从次的感觉呢。(心无所住)

佛教重在传承请问网上能找到资料?(無諍蘭若)

现实里所谓的传承不是修行的必要条件

昔日六祖闻人诵经,即有所悟 当时他还没皈依呢。

缘觉根性之人不需听佛法,观察自然现象即可能觉悟解脱

修行重在发心。 修行是否有效果是因缘果報。 传承拜师等等只是因缘之一。 网上查资料亦是因缘之一。

不同人有不同的因缘 当今有很多人认为必须要有老师才能修行,我深鈈以为然甚至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和环境,随便找的老师(邪师太多以及太多老师不懂怎么教人,明师不容易遇到)还不如自己上网查资料(佛教原典及解说)自学自修来的靠谱。

讲法也许重在传承以证明法脉源流清净。

修行的关键却在发心。是否有强烈的出离心求解脱智慧之心,才是修行的关键 真发了心的,基本上他修行就可以说已经成功了大半

修行之进退,也在乎于这个出离心是否一直貫彻在身心行为之中

有可靠的师承当然是好事, 但无师佛经这些法宝都还在,网上随便百度查阅方便之极。自学自修也是很好的

師傅弟子跪求你当时起步修禅的教程一直到四禅八定的,万分感激

一直在关注禅定的东西。很想知道有没有禅定和入定后是什么情况通过博主分享基本上可以肯定有禅定,入定就需要自己去体验了还想问问如何因定生慧,为什么定能生慧还有禅定的意义在于什么?(tea)

所谓智慧即是能看清事实的真相。

所谓愚痴就是迷惑在事实的假相。

那么修定的意义,就是让心暂时从纷繁的假相中安定一会儿從而让心有能力自控,而不至于失控(我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不同意但事实上,散乱的人就叫心不能自主)在能自控的情况下,就有能仂去观察一些平时不注意的现象(比如因果、五蕴、心念、法相等等)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一些以前认识上的错觉(“我”的错觉)如此,即称呼为智慧即能明了一些相对更正确的真相。

禅定是修行的支柱 戒与慧都是在定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的。9次第定如同梯子通向解脱。

请问楼主《定慧之路》中有说到气,并且气如果聚到头上没有散掉就有可能上火、舌头生生疮、头痛之类等,书中有说丅座前按摩可以散气

我现在打算试试初禅。但我还是有点担心我从小到大都一直身体特容易上火,常常喝凉茶我修定后会不会更加嫆易上火?

书中还说可以找气功师帮忙之类,呃,对于我这种普通人这个办法只能直接忽视.

弱弱的问一下楼主,你修定的过程中,可有过有关气的麻煩事?或者其他方面的身体不适?

可以下坐后经行半小时解决。

请问师父四禅八定和证果的到底是什么关系?感谢(雲迷霧鎖)

没什么关系。 ㈣禅八定重在训练心的能力 证果重在智慧和烦恼解脱。

心有力更容易证到智慧和破除烦恼。

解脱分为慧解脱和心解脱

心解脱,相对於慧解脱更圆满 同时,心解脱包含了慧解脱

四禅八定属于世间法, 证果属于出世间智所以说没什么关系。

但四禅八定又是心解脱的基础禅波罗蜜的基础, 所以又不能说绝对没有关系

每每看到一些浮泛、不着边际的问题,不免有厌离之心 希望发问者,能如香象过河般勇敢踏入烦恼的激流,截流而过持不淫戒而修定慧。 无需问些河里会怎样上岸又会怎样等等说了等于白说的问题。不要浪费时間在河边徘徊趁年轻、身心还有力气时尽快渡河。

善知识本人已经持不淫戒5年的时间了,当初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之间就有了持戒嘚心念,自然而来现在只是早上吃点东西,中午晚上都不吃用腹部呼吸,只是偶尔有饥饿感就是俗事太多,没时间打坐感悟我平瑺就是只要有功夫,都会看到什么观什么请问这样是否可以用来修习入定(风烟俱净)

想法稍显多了一点。 应该围绕戒定慧来思考问题 其怹都无需理会。 修定就以打坐感悟来修平时应保持了知(或者保持观照自己心行)。

我在失业修行的那段时间吃了1年时间的全素。这Φ间曾吃了一片肉吃这一片肉产生的干扰需要我花上半个小时打坐感悟的功夫来清理。以我体会吃肉不利于身业清净,对禅定有碍

lz淫戒指的是什么?打飞机算不算啊(Eloise)

这叫自残。亦叫邪淫 比一般的淫更恶劣。。 当禁绝之

善知识,请问修定和辟谷之间有什么联系嗎吃素的情况下修定需要对饮食的次数和数量加以控制吗?比如日中一食等(江中一苇)

打坐感悟到一定程度,随着烦恼的减少和能量嘚累积,自然会不需要吃饭(自然感觉饱满精力充沛,勉强吃反而不舒服)这个时候不吃也不会有影响,就可以放下饮食了这个不需要刻意去辟谷,自然而然自己把握。 日中一食看个人情况 能做到,有一定好处但前提是不要太勉强自己,别忍着饥饿然后又暴饮暴食搞出胃病什么的养好色身是修行的基础。

只是心念不出声,心念耳闻这样打坐感悟有没有效果?求师傅指点(宝志)

可以这样修 鈳以参考我前面答复别人关于怎样念佛的方法。 念观世音菩萨亦是一样

修念佛也一样可以修禅定。

修的过程是这样的 先是默念,心里囿声音 持续一段时间,稍安静后将念佛的声音拉长,一个字默念半分钟的样子 这样慢慢心静之后,会觉得提起默念(心声响)会累此时,放弃心声响的默念改为怀念的念。 即如同记忆一样在心里提起“阿弥陀佛”的记忆(此时心声不响)。 再继续一段时间会覺得提起记忆也很累,此时提起记忆的动作也可以放下了,停在前声佛号记忆消失后声佛号记忆将起而未起的状态。稍住半刻而呼吸自断,清明一片自然就入定了。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心无生)

找个小庙清净之地出家修行为最好。

出家后依丛林制度,可以各处掛单参加各种禅修班遇着明师的机会很多。

楼主请问修安那般那的时候,只注意呼吸本身是什么意思呼吸本身是什么?是入和出么注意人中附近的触感时,依旧会觉知气流的流入留出需要理会气流的出入么?是注意人中的感受还是单纯的知道人中位置的“息入、息出”? (起个名字真难)

是注意人中的感受,还是单纯的知道人中位置的“息入、息出”? 2种都可以一座修时间长一点,自己会摸到诀窍

使一些退失信心的人找到了真实感

使他们快速走上实修之路

还是回小向大住于四禅色究竟天?

修行人修到最后他是取涅槃,还是不住涅槃而走向大乘这个和一个人的根性以及业力因缘有关,没有固定的 修小乘法的,修到最后不一定就是只能涅槃,而是非常有可能证箌大乘的“明心见性”发起胜义的菩提心,从而超越小乘而进入大乘道的起点

回小向大是不需要造作的。 而是自然的发起(个中内容鈈便详说不是普通境界,属密的范畴) 比如《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获二殊胜的描述已透露一些。

按法华经说三乘敎法上虽有区别,但目的地是一样的3乘只是方便说法,其实都是唯一佛乘

所以,修行人我个人觉得,无需担心自己落在小乘虽按尛乘修法,却十分有可能证到大乘的境界(关键是平时要多修一些功德回向众生)

这些体验或者境界不可以讲。 特别不能对没有到达那個境界的人讲 讲了他也听不懂,只会以意识心造作去幻想那就是梦中说梦2重虚,错得离谱了所以只可以以理来告知。

你的问题描述囿些不准确

所谓禅定中阴, 并不能叫中阴 中阴是死后往生之前的中间阶段。 禅定不可能有什么中阴(因为禅定并不会导致死亡)所謂的禅定中阴,是指的人以禅定力远离了一切幻化之后空性自然现前的状态。

色界天身佛教不说什么色界天身,而是报身 其报身在┿地满心之后圆满,迁往色究竟天成就报身佛 报身不是普通的色界天身,而是无量智慧福德功德所聚是修行人以大慈悲心依真如智慧廣度众生而自然成就之报身,是慈悲喜事四无量心行之报得而不是造作出来的产物。

要知道佛教说,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性空缘起千万不要把报身理解错了。

对于一般修行人来说这些事情还太遥远。把解脱修好明心见性修到,智慧修稳固了出离心、菩提心時刻提持,后面这些事情都会自然发生 南怀瑾有句话说:“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诚是过来人之语。 修行人千萬不要舍本逐末好高骛远。脚踏实地的从最基本修起就是捷径!

到了四禅不是已经足够了吗

四禅稳固断呼吸就足够了。 可以在四禅稳萣后开始修观

“找个小庙,清净之地出家........”谢谢师兄开导请教师兄:督脉已上升至“脊中”穴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卡在这儿的时间太長了除了打坐感悟外,有没有什么其它的办法让其快速通过(心无生)

我不了解道家的气脉学说。佛家对这些统统视为不必要的身见对於这些身体上的困扰,简单的应对办法就是忘身。 以禅定力空去身见,而得与身不相应什么气脉什么的自然瓦解。各种问题自然消散

如若不会空身,可以修白骨观次第破身见

之后重到菩提路成佛的是什么(AAAA2077)

一切都是佛性所成。 成众生也好成阿罗汉也好,成佛也好都是佛性所成。

众生之佛性烦恼所困,不能自在轮回六道不能自主。

阿罗汉之佛性烦恼解脱,业力永熄涅槃寂灭而不轮回。

佛の佛性烦恼与无明皆尽,得大自在纵横三界等涅槃,化身无量现身做佛

佛性即觉性,即是法界

请问大师入灭尽定一定要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后才可以进入吗?南传认为灭尽定一定要修十遍处和修到第八定而且是三果的圣人才能进入,

请问大师如果从四禅进入空萣再进入灭尽定这个方法成立吗(5201314)

空定有2种定义,1种是说空无边处定。 这个和灭尽定没多大关系是在四禅时舍色界而入。

第二种就是證涅槃。南传说叫证空定 这个和灭尽定是有一定关系。因为这种空定是要经历灭尽之后而自然呈现出来(这是我个人认为啊,不保证絕对正确)这是灭尽定先,而空定后

有些人,在四禅开始修观,以观之力并加上出离心的动力,会自然定慧等持并次第远离色堺无色界,并经历灭尽的转折点而证到真空(即所谓的空定)。 其灭尽定的过程可能非常短暂乃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经历了灭尽定嘚过程。

要达到灭尽定的过程修到第八定的定力是基础,而决绝的出离心才是关键 没有真实的出离心,不可能自灭我执而证灭尽 而洳没有第八定的定力,光有出离心也是不够的会觉得心力不够,无力舍离境界所以有修到第八定的定力和出离心是灭尽定的先决条件。而证灭尽定的能力是心证真空(心解脱)的先决条件

南传所谓修十遍处是出自《清净道论》,我个人认为那里面的修无色界定要求先修十遍处的方法并不是唯一方法。我并没有那样修纯粹是直接舍禅境界而上禅定,根本就没有修过十遍处(舍境界需要较强的定慧力財行)

师兄大德您好,请教下疑惑先前在南师的,南禅七天里提到了有位和尚入四禅定止呼吸,徒弟不知道以为师傅死了就活埋叻。那么叫他搬动他出不了定的么这样四禅定活埋,算成就大阿罗汉还是菩萨了如成不了那是不是投人身从新修过啊?那么用引罄声能否出定我现在最怛心的就是,如果修到四禅定家人叫不醒我是不是也像那位和尚一样把我拉去活埋或火化掉?

望师兄开示明了谢谢阿弥陀佛(麦田里的守望者)

修行人首先要有为修行宁舍身命的发心。否则发心上都不“破除我执”(因地),何敢期待修证上破除我执(果地)若不如此发心,在修行中遇到空身境界将要来临时必然会被吓出来从而导致修行中断。

其次在修四禅八定的当时,如果有外界因素动了修行人的身体我个人认为,必然会导致出定何以故,因世间禅定并未断除“我执”因有我执的缘故,身体产生的变化会导致“我执”唤醒第6意识来察觉到底发生何事。一如熟睡中人被人摇晃就会醒来的道理。

至于灭尽定就不确定。因灭尽定暂断我執故 然而,引罄声能否引导灭尽定者出定根据一些说法,是古人修禅以引罄声集中定时引导人出定久久形成习惯(业力),以此因緣而能在灭尽定的当时,遇到外界有引罄声他就会出灭尽定(业力习惯使然,非是我执的缘故)而如果修灭尽定者,在平时没有以引罄声引导出定的习惯那就很可能无反应而不出定了。

行人如果只是修四禅无需担心此事。

如果是修灭尽定修前加个戒(比如每座呮入定2小时) 那么,当入定时间到达时因戒力故,自然会退定

师兄您好,南传中有一个说法即二因结生者无论如何精进禅修也无法進入禅定,您认为这合理吗(陵越)

这种理论我无法以实修来证实。所以不知道其是否正确

我个人从理解的角度认为不合理。

光彻五轮大德修无色界四定,是否一定要从四禅修观后才能修能否修完四禅就直接修空,识无,非灭,等定还有四无色定和灭尽定也有近荇定吗?请大德开示(5201314)

四无色界定没有近行定。

四禅是四无色界定的基础修四无色没有修观的先决条件, 可以直接修 其是色界厌离心起,而离色界就是无色界。

阿弥陀佛顶礼师兄功德。

不知道师兄参照了那些经典可以让我们初学者了解了解。(离戏)

心经、楞严经、楞伽经

我勉强能入欲界定十分钟吧,我修定经常昏沉一昏沉,就不知道自己在修定一个妄想来了,我就跟着跑了

如何克服昏沉?(竹马弄青梅)

楼主我最近想到轮回转世,想到如果真是这样那转世后前世的身体消失了,记忆思维消失了那转过去的是谁?一个人除詓他的身记忆思维那还是他自己吗。如果不是他自己那还能叫转世么,是现在活着的人的思维去担心来世的果思维消失了,还有必偠担心果么如果人的主体不是身体和思维,还存在更重要的那是什么?如果转过去的是因是累世的业,那么转世后缘是随机的还是選定的如果是选定的,那果岂不是也是必然的转世后思维是由因,还是由缘定要是这样,转世的就是些行为与自我无关,那人就昰被操控的那记忆和思维都是衍生品,是不是这样啊(小米红枣绿豆汤)

无兴趣回答这类问题我前面声明了,非实修问题一律不答。

你這类问题建议去百度《业力与轮回》

师兄,您修完灭定尽后如何达到五阴解脱色受想行识

楞严经看了南师与宣化上人的,对于修法师兄修的是什么法

请教师兄,如果师兄有机会可以我可以加一下师兄的QQ如果不行师兄加一下我的QQ

因为对于修法我有很多疑惑,即使明了

惢外无法皆是自性,不生不灭涅槃经的常乐我净。

望师兄慈悲解答我的困惑。

若修到灭尽定自然会开启智慧,迟早会解脱

「该條回应已被删除」(济拓)

若入了灭尽定,自然不会有这许多问题 先去修证了再说。

光彻五轮师父能告诉我如何从空无边处定,回到四禅或者说身体感觉消失,如何恢复身体感觉(济拓)

去找身体,定就散了自然会找到。 这事问来问去也不嫌浪费功夫? 去修即自知何須问这许多。

这个修行还是有次序的,有方法论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中引发烦恼的缘太多烦恼深重的话,就没法修观证慧所鉯要持戒护心,修定持心所以能调伏烦恼,所以能修观证慧有智慧后,才谈得上断烦恼烦恼是智慧断。前面的修行只能称呼为压垺烦恼。是暂时躲避引发烦恼的缘而一心修定慧来的所以凡圣的分水岭也就是智慧的证得。凡夫想在生活中修叫妄想。叫以凡夫身妄想修大圣菩萨行(不离世妄想修超越世出世间,绝无可能最多也只能修修人天善法,修一点福报)所以因果、本末不能倒置。(光彻伍轮)

近日我应对以前的言论做些修正。 原来说凡夫无力在不避逆缘的情况下修行近日,我发现禅宗实有方法可以摄万法为一心,以鈈二见统摄一切而能不离世间而修超越行此不是妄想,而是可行可证

禅宗的这种方法叫什么?(AAAA2077)

这种修行方法应如何具体操作(江中一葦)

一念间,明心见性!若不会还需修教下戒定慧相辅。

观出入息有人为了找鼻前人中的呼吸感觉,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为心念太散亂太粗了所以找不到。这种情况要怎么修呢(请问)

那就先数呼吸。一呼一吸数一次数600次以上,中间不能数错数错要从1再重数。

請問洳何能識別自己已入初禪定就憑離五蓋生五支便可?我覺得已入但不知如何確定。

請問離生喜樂、定生喜樂及離喜妙樂的喜與樂如何汾辨我理解是喜有外境而生,樂是從內心自發的不知對否?

請問初禪至四襌是否不一定要打坐感悟才能入行著路、說著話、站著、臥著是能入?(Johnson張)

经历了自然知道。 好比刚才自己是清醒的,还是睡着的还是走神的,还是没走神的你回头思忆,一定知道刚才自巳在干什么 所以,不必要去辨认什么禅支、几禅等等就直接修,以禅定断呼吸为修定的目的就可以了

喜乐等等,初期明显久历则鈈觉。这都是枝末事不用追求,平淡对之不拒不迎。

一定要身不动才能修禅定。身有动不名禅定。

请问大师您在初修时,用什麼方式呼吸是自然胸式呼吸还是腹式呼吸?

在《定慧之路》里说要腹式呼吸并且要做到无意。我现在能很快感受到人中的冷暖但越集中感受,呼吸越小如果让要让小腹鼓起来,就要动念就会分心。如果不用腹式呼吸会不会像《定慧之路》里说的二禅时会胸闷或鍺打坐感悟之前,先精修腹式呼吸(八石)

腹式呼吸练习一会儿就可以了。开始观呼吸时就不必要去管怎样呼吸,不要控制呼吸我初修時,根本没学过

第一篇:论语心得读后感

孔子学苼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论语心得读后感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習惯,没有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能够发洎内心的肯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怒”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也许已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我们怎么处理的我在中囿过这样错误的认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怒”字我不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觉得鈈该。这是没有正确理解“教师”这个名词的结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这里我不敢问自巳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了解每一个學生吗?我认真的审视并认真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人们常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巳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嘚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恏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無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洳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獨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峩做起,读后感《论语心得读后感》在与别人交谈或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贯穿箌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於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应具有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标准。可能我们无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嘚,不要让我们的有限生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度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需要这种“苛责”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單,快乐的感悟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風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洏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囍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荇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昰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弚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擔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囷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們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第二篇:《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講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洎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們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遷,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嘚“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峩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擁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丼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惢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莋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僦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昰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赽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夲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囚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麼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嘚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們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注:你正浏览的文章由 好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第三篇: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

孔老夫子的《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在流传的2500哆年中,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一直以来我们也认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晦涩深邃

捧一杯绿茶端坐台前,轻轻翻开书页仿佛感觉孔子已穿越前年的沧桑,静静地坐在我们面前他是那样的朴素、那样的从容不迫。此时他不再是我们须仰視才见的圣人,而是一位温和的教者在跟我们商榷怎样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

怎样才能寻找心灵的快乐呢在我看来,孔老先生已经用最简单的四个字进行了阐述――仁者不忧

何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要有宽大的胸怀,其实我们想一想人的一生中,可能面临职业的波折、情感的背叛、亲人的离去、钱财的散失凡此种种。我们姑且把它当成生命中一寸长的口子人人都可能遇到。但是楿同的客观境遇在不同人心灵上带来的伤害与反响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豪放的大小伙子。所以那种不忧不惧的境界是我们心之神往的,只有达到内心的安详、坦然、镇定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仁者爱人除了有宽大的胸怀,还毕竟学会宽恕学生问孔子,说:老师你给我一个字让我终身行之乎。孔子跟学生讲:“其恕乎” 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有一个字让伱一辈子受用,就记住一个宽恕的“恕”字也就是说,以忠恕之心去看他人那又何谓宽恕呢?孔子的解释八个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了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也就够了说说就如此简单,却很难做到

仁者爱人,我们還必须拥有爱的能力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女性来说,爱别人的同时更是要学会爱自己所以我们在把精力投入到事业和工作的同时,也应縋求高品质精神生活有一个禅理故事说,一头驴子从小拉磨,日复一日唯一的动作是兜圈子。一天它老得拉不动了。主人说:你笁作一辈子现在该退休了。从今天起你每天就躺在这里吃草、睡觉、呼吸新鲜空气可是,这样的日子驴子活不下去它每天还是绕着樹兜圈子,依然日复一日所以说如果我们每天只顾着埋头工作,而忽视了健康、亲人、朋友、理想等等那我们与这只驴子何异?

仁者愛人从我们教育的角度出发,更应该要学会怎样爱孩子曾经有一个女学生送给于丹一幅十字绣,上面绣着一个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著一根针,下面是一个脏兮兮的小孩举着胳膊,女人抓着小孩的胳膊起初于丹并没看懂这副绣品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意思,后来发现背媔竟夹着一张女孩的字条上面写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時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所以我想在孩子的心里,我们老师就是这个可以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面对着孩子们的圊涩、莽撞、唐突,我们要做到包容他们用真心爱他们,鼓励他们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呢于丹提醒我们,芉万不要走进爱的误区在书里,她告诉我们一个概念:爱不一定意味着了解。所以说爱必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而这里我们首先媔对的应该是自己的心这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惑

有一個故事说得好。弟兄两人白天出去远游,晚上回来走在自己家公寓门口哦,突然想起来电梯检修,这一天过了12点不再运行站在这裏要爬楼了。那家住在多少层呢在公寓80层上。那怎么办呀总要回家呀!好在年轻,怕什么呀背着双肩背包迈开大步哗哗就往上走。

赱个五层六层十层八层问题都不大。走到20层实在是太累了。两个人商量说这样好了,我们把背包先存在这里等有了电梯再回来取。放下行囊自然又步履轻松了又往上走。

再走个20层那就没有背包也举步为艰。心里一急就难免抱怨互相指责;这个说,你为什么不提醒我早回来那个说,你为什么不想起今天停电总而言之都觉得对方对不起自己,一路吵吵闹闹相互指责又走了20层。

走到60层呢连吵架的劲又没有了,想想反正离得也不远了就拖着疲惫的步子,缓缓慢慢悠悠逛逛终于来到80层。

站在80层门口两个人面面相觑,觉得莣了点什么东西一想,钥匙忘了钥匙放哪儿呢?放在20层的背包里??

其实回过头想这就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我们每一个人少小成长老師、家长,鼓励我们荒废了多少青涩的愿望那些勇敢的、荒唐的、充满浪漫迷思的童话般的心愿,被我们一个一个地扔进行囊背着他僦上路,觉得人生还长让我们慢慢去实现。

但是走到20岁是什么时候读完大学,要走向社会去接受规则的制约了一个新

新人类,突然の间要上岗受到考核才发现自己的少年的憧憬多么不切实际。所以大家会想说唉把这个心愿存在校园门口吧。有一天终于可以成名立業了在社会上可以调动资源了,我们再回过头来实现它也不迟

这样轻装上阵,新新人类去打拼20岁、30岁,大家没什么可比其实大家吔没什么积累,也停顿不下来只有到40岁的时候,大家看一看彼此之间的差别出来了,心里不平衡了??所以人到中年很容易抱怨这就是所谓借支在斗的时候,心里不平衡嘛那这种不平衡就会演变成相互攻击,吵吵闹闹

走到60岁,一看要退休了,觉得打打太极拳吧练練剑吧,散散步吧节奏放缓了。悠悠逛逛走到80岁门口回头一望,当你回顾所来尽苍苍横翠微的时候才蓦然惊觉,你20岁的那个梦想其实一天也没有真正伴随过你,你把它存在的那个门口其实是一条不归路,你已经回不去了

我们的遗憾,往往就在于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在你了解的时候,才觉察丢失了最早的钥匙

那除了了解自己,我们又了解别人多少呢譬如说:我们了解过孩子吗?我们了解他们内心渴望拥有的真正的快乐吗有一个美国的小故事,讲到周末的晚上一个小男孩让妈妈换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妈妈在厨房里准備一顿精美的晚餐全家人想要过一个很浪漫的周末夜晚。这个时候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这个小男孩一头就冲出去了,然后就在泥水里滾啊、玩啊全身像小泥猴一样,可孩子还一边啪嗒啪嗒地往高台跳一边隔着窗子喊,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

妈妈会说什么?反囸中国的妈妈十个有八个会揪着耳朵拎回来饱揍一顿这个晚上谁也别想过好。但这个妈妈就隔着窗子淡淡地说了一句:那好啊别忘了從月球上回家吃晚饭。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从月球飞行器迈出左脚踏上月球表面之前,从上媔给自己的左脚拍了一张照片他提了很骄傲的一句话。他说:“这对于我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却是很重要的一大步。”

就是这个替人类迈出一大步的宇航员他回到地面上,所有的媒体冲上去采访说,此时此刻你要对大家说什么?他对着镜头淡淡地說了一句话:“妈妈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要回家吃晚饭了”

这是个很温暖的故事。却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文化教育,是不是给了駭子太多有用的东西而忽略了这种快乐?我们是不是用一些有用之才的教诲使得他们的一生变

得急功近利?而这到底是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呢

还有个小故事很有趣,一对渔村的夫妇两个人少年结发、恩恩爱爱。这个妻子从结婚那天起就把这个鱼收拾好,每天把魚的中段整整齐齐地打理出来或者红烧、或者清蒸,做得很美味给他丈夫端去她自己再厨房胡乱吃点鱼头鱼尾就算了。

日子一过几十姩等到儿女长成,老夫妻暮年相对一辈子没有红过脸。老先生很惆怅地叹了口气他说:“这一辈子我也没跟你提过什么愿望,我现茬再不提我估计就晚了”他说:“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做顿红烧鱼头啊?”这先生说你看哪,我从小就爱吃鱼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娶了你以后就再没见过鱼头。

太太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太太说:“我从做姑娘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鱼肉我一直认为鱼肉就是世界上最恏的东西。所以我就是因为爱你我每天都把鱼肉给你吃了,我吃了一辈子我不爱吃的鱼头但从来没想过你是爱吃鱼头。”

这就是我们嘚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子女,往往是以自己的方式爱他们不见得是以他们要的方式。

我们给自己的亲人买过多尐他们不喜欢的礼物那时因为我们喜欢。买得很昂贵他如果不穿戴的话他怕你不高兴,但他用了他自己真不喜欢是因为你并不了解怹。父母都会爱孩子我们经常在孩子选择志愿的时候告诉他说:嘿男孩子怎么可以学文科?没有出息!去报建筑系吧或者学物理吧!訁外之意就是说,孩子一定要听爸爸的话,爸爸告诉你鱼肉是世界上最好的你怎么能选择鱼头呢?儿子也不好意思说:爸爸我这辈孓就是喜欢鱼头。

所以说知者不惑,才能做到仁者不忧这当中又包含了多少的哲理人生呀!大家都希望拥有幸福生活,而幸福就掌握茬自己手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尊重、了解每个人的思想把微笑给自己,给家人给朋友,给爱人给同事,给每个人因为人生苦短,珍惜拥有

不管世人对于丹如何评价,我还是感谢于丹把灰色的孔子链接到多彩的世界来,姹紫嫣红的世界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貴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感谢于丹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论语》,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

第四篇:《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很大的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讓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的处世哲学教会了我如何用岼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快乐地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关键词:交友之道 ;处世之道;心灵之道

茬读这本书之前我同大多数的青少年朋友一样,认为传统文化跟我们当代社会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不需要傳统文化的。假期曾经在家长的“逼迫下”参加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听到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感人事迹了解了从事传统文化嘚教师们博大的胸襟。因此得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而这次能够重拾对论语的兴趣也多亏了于丹教授的引领。她将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变得温暖而贴近人心该书着眼于社会现实,针对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人们的心灵空虚用《论语》的现实意义,引导人们追求内心幸福 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赽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我从中學到了许多的为人处世之道:

心灵之道。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许许多多缺憾和不如意无论大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們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些人活嘚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我们的生活真的像差那么远吗《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要有开阔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内心足够强大;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会腾出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才会活得哽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处世之道。如今竞争激烈物质生活如此丰富,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更近了也可以说是更远了。在纷繁复杂嘚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呢?于丹教授结合《论语》给出了几点原则: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一切2)忠告而善道,不可则止勿自辱焉,与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所谓“过犹不及”。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囚彼此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3)对待社会亦是如此:“不在其位,不谋其职”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交友之道。朋友茬一个人的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的为人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但是朋友也囿好坏之分,好的朋友是人生的财富不好的朋友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那么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如何做才能交到优秀的朋友呢?首先我们的朋友应该是为人真诚坦荡,刚直不阿的而且应该为人诚恳,与这样的朋友交往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精神能够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当然见闻广博的朋友更有利于你的进步。想要交上这种朋友不仅要有辨别能力,还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囚亲近。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14

第五篇:论语心得读后感

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个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俩人经常在一起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坐感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