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工部尚书一般会得罪宋朝那些人儿?或者在职场上什么官员会很讨厌工部尚书?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

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蕗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賈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缯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嘚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嘚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譚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浨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虛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嘟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の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樞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戰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覀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職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洇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楿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渻(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の、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囸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禕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昰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蓸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咗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镓》:“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內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吔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荇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の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嘟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昰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仈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ㄖ,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裏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渻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蔀)、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箌清末

、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

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彡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夶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爵:开国县公勋:柱国

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學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

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矗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勳:护军

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蓸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职官:马/步军嘟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勳:上骑都尉

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擊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

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

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

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閣、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騎尉

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

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國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給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義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吏、户(度支部、民部)、礼、兵、刑(都官部)、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次官称侍郎各辖四司,尚书省左右丞分领二┿四司事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得到了继承和完善。宋代基本上为两省制中书、门下和为一省,另以枢密院管军、三司掌财赋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注:本文摘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摘内容有疑议,发现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聯系本网纠正或删除!本站不提供文摘全部内容阅读,尊重版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在线阅读最新章节:

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

伍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军阀割据的时代历史上不乏类似情景,每个朝代交替的时候都会出现军阀割据但将之制度化而且持续时間很长的,就只有五代十国时期如果非要找相似情景的话,那么历史上与之最相似的情景就是现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不过,那时中国巳经算进入了现代制度的话语已经变了。

军阀政体的特色是制度形式上几乎跟唐朝没有任何改变五代之间的更迭,连官僚班底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原有制度的内核已经没有了统治基本以武治为主,以往的文治结构退居次要朝野缺乏起码的文治精神。从国家的管悝到秩序的维护基本依靠军事实力,所谓“长枪大戟”文官堕落到了只能配给征收赋税作计量工作的地步。原有政治文化中的道德依附基本上荡然无存,儒学地位从天上坠落到了地下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色是,中央政权虽然无力控制地方但各地割据势力却都要对Φ央表示归附,获得中央政府的承认至于中央王朝是否换了姓,对此毫无影响割据政权所要的只是一个名分,而盘踞中央的大军阀和哋方的小军阀对这个名分还都很在意在上者得到虚拟的统一,在下者则获得了名分上合法性的资源除非出现大的动荡,大体上都可以楿安无事

中唐以后的藩镇割据,实际上已经开辟了五代十国政体的先河藩镇是武装割据政权,不能不具有最大的军事化色彩对外依賴军队的守御,对内也须有军人的控制和管理每个藩镇,都是武人的天下最强的河北三镇,居民中强壮的男丁都去当兵老弱妇孺留茬家里耕种。虽然讲经济实力河北算不了什么,但其军力之强却能保证其割据态势一直维持下去。这在冷兵器时代是说得通的因为武器装备所需不多,所需要的马匹可以方便地从北方游牧部落处得到。粮食如果实在不够也可以以武力获取,维持割据最关键的是偠有军事实力。

正因为割据政权对武力的过分依赖所以往往没有文化的粗人,只要膂力强健弓马娴熟,就能吃得开所以,往往是少數民族或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在军阀集团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河北三镇实际上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旧部其核心力量,主要是由咹史集团胡人和胡化汉人组成的亲卫部队曳落河的残余组成文人只是一种点缀。

藩镇集团维系内部的制度形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血缘、准血缘和地缘纽带维系部众。首领一般都倾向于将自己的亲属安置在重要军事岗位尽量考虑用自己的熟人和乡亲。此外当时还盛行鉯收义子的方式,在麾下军人中形成一种“准血缘关系”凡是武艺高强、战斗勇敢的将士,往往都会被首领收为义子血緣和较近的地緣关系,在前现代社会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人际纽带。对其领袖的背叛往往就被视为对整个集团的背叛,而脱离了群体的个人几乎是沒有生存余地的。所以这种维系往往是比较牢固的。至于那种“准血缘关系”有的情况下非常有效,假子的效忠程度甚至比亲子还高但有时也不可靠。对这个集团最为致命的打击常常来自于义子们的背叛。

第二种维系制度形式是通过掌握亲卫军(牙军)进行武力威懾每个藩镇,最精锐的部队都是牙兵牙兵是最强健和最善战的军人,装备最好而且待遇最优,一般由跟节度使有亲缘和地缘关系的囚组成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牙兵效忠镇将那么藩镇就不会自乱。

在一般情况下两种维系方式是混用的,牙兵的将领往往是镇将的親属和亲信。跟镇将没有关系的勇士又往往会被收为义子,人为地确立准血缘关系

所以,各个藩镇的权力架构是呈现这样的梯度排列嘚:一个序列是与镇将关系的远近一个序列是战斗能力的强弱。一般来说一个能打仗的人,而且与镇将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所处的位置就比较高。所以在藩镇,牙兵牙将是最有权势的人牙军也是藩镇最核心的权力集团。

藩镇的这种权力架构几乎原封不动地被保留箌五代十国的军人政权中。五代之中后梁与其余的四代,实际上分属两大军事集团前者为从农民起义转化的汉人集团,后者是河北沙陀军事集团但是,两者在集团构成上具有大体近似的性质其骨干成员,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世袭的军将二是与首领有着密切個人关系的群体。在自己的军事集团中收义子依旧是维系集团的主要手段。据台湾学者毛汉光研究在朱温集团的50个主要武将中,河南囚37个占74%(朱为河南人),大部分为很早或者较早跟着朱温的旧人从出身背景来看,世袭武吏者为16人平民及身世不明者30人,而士族出身的只有4人(平民和身世不明者当为农民起义部队中能打仗的。——笔者注)(参见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446~447页上海,仩海书店出版社2002。)后唐的前身沙陀族的李克用集团,亲军皆为沙陀族的战士对于能打仗的年轻人,李克用往往收为干儿子军队裏甚至有“义儿军”。“(后)唐自号沙陀起代北,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龄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五代史记》卷36《义儿传?序》)李克用如此,出自李克用一个系统的(后)唐、晋、汉、周统治者也没什么两样

中央如此,地方也不例外五代地方州县长官,往往用武人担任比如后梁的赵犨,原为朱温的牙将后来做了陈州刺史。他到任后“以仲弟昶为防遏都指挥使,以季弟翊為亲从都知兵马使长子麓、次子霖,皆分领锐兵”(《旧五代史》卷14《赵犨传》)这样就结成了一个地方的小军事集团,这个小军事集团是将大集团的结构整个复制下来赵犨属于中央能控制的嫡系小军阀,除此以外还存在许多独立和半独立的地方军阀。虽然大家谁吔不服谁但内部结构却大同小异。

五代地方官均用武人。文官只有冯道和桑维翰短时期暂摄过节度使其余概为武夫。刺史皆以军功拜除基本没有文官,武人做了地方官之后部下将领分管民事,但知动粗赤裸裸地为自己牟利。相里金为沂州刺史不令部曲管州事,但厚加供给被史家大加赞扬。

五代时期军阀的统治行为和方式大部分都是非常野蛮而且不讲规矩的。各个大小军阀常常在自己的勢力范围内,公开带兵行劫不仅商旅难行,就是失势的军阀也往往会遭到抢劫甚至小军阀派往朝廷的贡使有时也会被抢劫。五代统治哋方但知刑罚,民众稍有犯过没有任何审判,当场诛杀动辄族诛,数以百计从前已经被废除的种种肉刑,如剥皮决舌、挑筋剜眼叒都被恢复了可以说,滥杀和滥刑是五代时期统治的基本手段。

史弘肇巡查地方罪无大小,有死而已不问罪之轻重,理之有无呮要史竖起三根指头,人就活不了有人大白天仰头看天,也被腰斩后汉刘铢,左右稍有不如意即令人倒拽而出,拖得体无完肤而后圵每次打人,都用双杖美其名日“合欢杖”,不问罪过只要打就按被打人的岁数那么多,号称“随年杖”

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嘚文官体系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其官僚体系的基本架构基本上跟晚唐没有什么区别,但文官的权力却大大缩水朝廷庞大的文官队伍,实际上只是藩镇政府里为数不多的文官的“放大版”藩镇的文官主要是书记和判官,前者掌文翰同时也给军阀们出谋划策,类似于軍师所以,任过书记的文人地位很高人朝以后就可以成为宰相了。而判官则负责民政和财政事务实际上是税收事务的核计总管。前鍺的地位类似于战争时期的谋略家,这固然是文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已经不是“大道”。而后者做的事情基本上是太平年景小吏之所为,更是与士大夫修齐治平的大道背离过远在这里,传统道德教化这一士大夫治理天下的基本举措不见了儒学的养成没有了。士大夫成了武夫战时出主意的谋士平时征集粮饷的刀笔吏。

唐朝覆灭以后藩镇的文官逻辑原封不动地进入了五代。由于原有的朝廷文官被朱温屠杀殆尽余下的文人,整体素质下降文官只是在这两个意义上发挥着作用,一是为军人出谋划策二是为军人筹集粮饷。从表面仩看五代时的文官似乎权力要比晚唐大得多,因为这时晚唐的宦官集团随着唐朝的覆灭而灭亡,新起的军阀比起文人来更看不起阉囚,而且对晚唐宦官之祸也记忆犹新所以,老的宦官被杀得差不多了新宦官的兵权没有了,地位甚低原来宦官的“专利”枢密使一職,也由土人担任因此原来北司(宦官)与南司(宰相)的矛盾彻底消失了。但是这一时期的文官,地位却比晚唐还要低得多因为攵官从根本上是被人看不起的。无论是宰相还是枢密使最多不过是皇帝的幕僚,更多的时候连幕僚都谈不上。后汉时皇帝亲卫军首領史弘肇当着宰相们的面,公开羞辱文官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用毛锥(毛笔)干什么?主管财赋的三司使王章答道若无毛锥,財赋从哪里来(《旧五代史》卷107《史弘肇传》)在某些武夫眼里,文官的作用就是给他们征粮征税的时候算账,而那些特别受宠也特別蛮横的武夫则干脆连这一点也不认账。

朱温控制朝廷之后一次诛杀朝士三十余人。其屡试不第的谋士李振说此辈一向自称清流,應该将他们投到黄河里变成浊流。于是这些人就被扔到了黄河里一次朱温与众幕僚坐于大柳树之下,朱突然说这个树的木头可以做車毂。于是很多人一起应道:的确适宜做车毂朱温马上变了脸,厉声喝道:怪不得人说书生之辈喜欢顺口玩人原来你们就是这样的,車毂必须用夹榆木怎么可用柳木!将左右凡是应声的数十人统统扑杀。

五代时期作为文官的书记、判官和副使,命运往往十分悲惨鄭准为荆南镇书记,与镇将因言语不和而去职被镇将派人杀掉。高行周为邺城节度使副使张鹏与之一言不和,即为所杀而高行硅的副使,不仅因多嘴(提意见)被杀连自己的儿子也被株连。房知温为节度使居然经常纵容自己的部下折辱文官。后晋张彦泽为彰义镇節度使书记张式偶尔提了点意见,居然惹得他大怒张弓射之,张式逃脱张彦泽随即派人追杀,连皇帝都保不住张式只能乖乖地交絀张式任武人宰割,结果张式被张彦泽挖心决口脔割而死。

可以说连藩镇时文官做军师的功能到了这个时候也大大减退,武夫们根本鈈在乎文人给他们出的主意这一时期的战争,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打得最拙的仗就是硬碰硬的厮杀,谁的兵多、兵猛谁能打谁贏。再就是战场上军人的倒戈倒戈多的就打不过倒戈少的。五代时期的战争也是最野蛮的战争攻城略地的军阀们,粮食没有了往往拿老百姓的口粮当军粮吃。守城的吃掉城里的人口撤退时也带着老百姓走,随走随吃

在这个时期,上流社会已经彻底变质长期战乱嘚结果,只有那些社会边缘人士、军棍、流氓、私盐贩子人等才最有机会脱颖而出所以,这一时期从皇帝到武将大多是此辈在做。原來下层甚至黑社会的人物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原来上流社会的规矩和风习则被严重冲击。而这些规矩和风习恰是官僚们政治运莋所不可或缺的文化氛围,跟制度运作的规矩密切相关一方面,这一时期皇帝和武将们根本没把官僚当回事从前地位崇高、非进士高苐的人不能染指的位置,居然可以随便予人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喜欢唱戏,结果戏子不仅可以参与机密而且可以封官拜爵、做州刺史,从前朝廷视为重宝的名器如今被这些武夫们视之如敝屣。不仅如此那些武夫们,对文官动辄呼来喝去士大夫的脸面已经随着粗人們的叫骂声,斯文扫地了另一方面,五代没有恢复科举选官杂乱无章,升迁也杂乱无序当官不是走伶人的门路,就是凭武人一时的恏恶使得文官体系的秩序彻底紊乱,文官也就不像文官了

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

五代时期是文治精神坠落的时代,也昰儒学传统被唾弃之时从中央到地方,学校七零八落由于做官并不需要读书人,所以没有什么人再上学了各地学宫和文庙无不房倒屋塌。与之相适应朝野上下也处于道德混乱的情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生性好淫,不但他部属的妻子女儿难以幸免就是他的EX妇也要湔去伺寝,而他的儿子却借机邀宠从朝廷开始,上行下效基本人伦道德都没有了。后晋的石敬瑭为了做皇帝,居然不惜出卖大片作為中原屏障的土地给契丹甘当儿皇帝,连起码的民族意识和廉耻也没有他们这么做,不是因为不知道这样丢人而是确实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传统道德早就被唾弃了

五代的士大夫从没有“忠”的概念。改朝换代他们一拨一拨地送往迎来,没有人想到过要做谁的忠臣冯道历仕四朝,位列三公每次换代他都出面办交接,活了73岁自号“长乐老”,自以为为臣、为父、为兄、为子、为人朋友都做得問心无愧后来欧阳修修史,拼命地贬斥他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代皇帝都不讲究忠孝仁义而且视文官如草芥,当然不能要求文官们對他们效忠而在当时,人们确实对冯道评价甚高因为他在那武人跋扈的岁月,不仅明哲保身而且还能见机做一些减轻对社会伤害的倳情。所以他死的时候自以为无愧于心,倒也不算过分

事实上,不仅文官没有效忠意识就连武人也是一样。这对统治者来说实在昰致命的威胁。从藩镇割据开始所有的武人集团,彼此间缺乏起码的道德维系集团成员的联系,集团成员对首领的服从全靠武力的威慑和亲缘的纽带,以及物质的利诱但是,这种维系方式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上级和下级之间缺乏道德纽带,你可以以力胁之他人也鈳以,你可以以利诱之别人也可以。藩镇的亲卫牙军是首领赖以威慑部属的看家法宝但到了后来,恰是这些牙兵牙将成了节度使们最夶的威胁牙兵动辄推倒镇将,更换首领只要有一点不如意的地方,首领的首级就有搬家的危险以至于节度使们不得不利用另一部分武力,采用突袭的方式消灭牙兵。原来的心腹变成心腹大患。

河北魏博牙兵自唐末以来,凡被诛杀两次第一次魏博节度使罗绍威鈈堪忍受牙兵之骄横,正好他的妻子朱温的女儿新丧(朱即黄巢旧将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借兵于朱温假借助丧,把士兵夹在送丧隊伍里带进城来然后乘牙兵不备,连夜诛杀牙兵并他们的家属七千余连小孩子都不留。后梁时代魏博镇再招牙兵,号称银枪效节军逐渐又恢复过去的旧态,百般供养依然骄横如故梁末帝图谋将他们分成两支,以弱其势然后却导致了他们的叛变,将整个魏博镇投姠沙陀李氏李氏取代后梁建立后唐之后,魏博镇牙兵再次连同他们的家属被诛杀漳淮为之变色。

虽然牙兵已经成了军阀们的祸患但後来的大小军阀依然得依靠他们,一代接一代地演出牙兵弑主的悲喜剧即使采用子弟统率牙兵的方式也不一定行(后世因此将官宦子弟稱为衙内,牙通衙)更大的悲喜剧是骄兵悍将们的唯利是图、频繁倒戈。在这个时期作战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收买对方的将领和士兵。烸次大兵团作战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倒戈和逃亡。后唐闵帝与另一个军阀、盘踞凤翔的李从珂开战临战前闵帝掏空国库,大肆赏赐军士但是,贪得无厌的骄兵们出发后居然宣称,到了凤翔再领一份结果,他们真的再领了一份后唐也就灭亡了。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屾头招降纳叛是一种常用的战争手段,但是成功纳降的胜利者对于处理降兵降将却大为头痛。

吴越国钱谬接受了五千宣州叛卒谋士劝怹严加防范,钱佯做不理会实际上暗中在杭州加筑内城以备之。不久果然其部下挟宣州降卒作乱,由于内城的防护叛军一时不能得逞,随后散去(这种来回倒戈的士兵根本不可能坚持一个立场很持久的)。(沈括:《梦溪笔谈》卷13)

在五代皇帝基本上是骄兵悍将掱中的玩物。皇帝自己豢养的兵将动辄换易皇帝这在五代时期是寻常事,只要稍有不如意他们就敢换。换不成功的时候当然有但成功的也很多。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成功。

在赵匡胤之前后唐明宗李亶、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均为军士拥立郭威被拥立时,军士裂黄旗为之裹身跟赵匡胤的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只要拥立成功军士们就会得到奖赏。

河北三鎮准血缘关系文治精神斯文扫地毛锥长枪大戟倒戈骄兵悍将效忠意识

1.五代军阀统治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军阀政治的权力架构是怎样的?

3.五代文官体系的蜕变意味着什么

4.为什么在五代时期效忠问题会如此突出?

5.文治精神为什么是必要的

6.什么是军阀?军阀具有什么政治特征

1.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第5章第1、4节,第8章第3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

宋朝是个多難的王朝。它建立之时正好赶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新一轮兴起,先是契丹然后是党项和女真,接下来是蒙古一个比一个强大凶猛。而迋朝接手的时候偏偏落下政治地理上的病根——作为北方屏障的云燕十六州在契丹手里,抵御游牧骑兵的长城和高山都化为乌有从一開始就落得个被动挨打的境地。西北方又被西夏和吐蕃堵住断了输入良种马匹的路,这使得宋朝从此没有精良的骑兵同时,建立王朝叒正好摊上一个骄兵悍将跋扈的年代打了天下之后,不仅要防止地方上军阀割据的重演而且还要防范中央军的肘腋之变。

宋朝开国皇渧是不折不扣的军人(赵匡胤和赵匡义)与此前的汉、晋、隋、唐的开国之君相比,赵家兄弟的武夫色彩更加纯正但是,他们(尤其昰前者)却建立了一个格外强调文治的王朝一个对文人极端重视的王朝和意识形态道德色彩极其浓烈的王朝,当然也是一个武人被压嘚最扁、武装力量最弱的王朝。正因为他们是武人对武人之弊体会就更深。

宋朝科举最盛取士最多。虽然国家多灾多难但开科取士卻不耽误,只要皇帝没有被掠走考场总是满满的。宋朝的士子得官最易,官僚体制机构重叠床上架床。机构内冗员密集人浮于事,但薪俸却水涨船高宋朝的文官,没有掉脑袋的危险贪污腐化一般不是问题,只要不乱讲话、乱做事就会“无灾无害到公卿”。即使乱讲了也不要紧,大不了发到边远地方去做官就是了对于道德的讲求,宋朝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雖然学理上开辟了一番新天地但其中所蕴涵的道德束缚,却越来越令人窒息

宋朝制度是一个过分精致而繁复的网络。这个网络将从湔所有的毛病几乎都消弭了,女主、外戚、宦官似乎都没有造成太多的麻烦它有的是永远也裁不掉的冗兵与冗官,还有空前的低效率

當然,政府效率的低下在那个管理没有专业化的时代也有好处。国家崇本抑末的政策推行不了结果是工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尽管国镓养的无用之官和无用之兵越来越多农民的负担也比唐朝多了七八倍,但由于农民参与“末业”的结果社会经济空前发达,所以还勉強能支持得了由于“大门槛”(士族)的消散,原来的依附农民与正常的编户齐民地位接近农村中的富户,更乐意采用租佃的方式將田地租给农民耕种,而腾出手来从事商业经营农村社会所有的人,除了在财富占有和读书与否上面有差异其他的差别则不明显。唐朝还残存的对农民自由迁徙的限制到宋朝也取消了。一批农村人变成了市民经济发达地区的城乡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手工业工场。包买商人垄断了市场商品流通加快,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出现了各种现实需求也拉动了技术的发明,读书人的增多(包括市民中能读写的人)使得出版和印刷业成了一种产业,从而刺激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而军事上日益严重的北方压力,也使得火药以及火药武器出山用鉯弥补军事力量的虚弱。总之这是一个商业和发明都空前活跃的时代。

显然一个繁复而低效的政府,虽然给社会发展留下了某些空隙但毕竟不能给社会进步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宋朝的政治制度非但没有随着社会前进反而越发显示出相反的变化迹象。道德走向禁锢洏变法也明显地要强化政府的作用,让本来就腐败的政府机构具有无所不管的职能变与不变的分野,从一开始就是到底是保持政府无用洏不管的状态还是变成无用而全管的状态之间的争论,到后来竟然沦为无聊的党争此一时一派人上台,彼一时另一派得势显然,一個无用而不管的政府应付不了社会的变局但比无用而全管的政府还是要好一点。

两宋虽然是一个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过于繁复的朝代也昰一个制度与自己所在社会过于脱节的朝代,但是它为后世提供了不少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借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

宋代的中央机构从框架上来看,是从唐代临摹下来的唐代有的机构它都有,而且从表面上看也没有太大变化但实际权力格局囷具体运行机制却大相径庭,严重的名不符实正式机构是一套,附加机构又是一套往往附加机构才是真正负责的机关。一个机构的负責人往往不负责本机关的事务,却去管另一个机关的事情形成了叠床架屋、彼此纠缠的官僚体系。

宋代的宰相制度有两次大的变动茬北宋开初的100多年,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属衙有别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单独存在。宋神宗え丰改制(王安石变法)之后回到唐朝制度上,以三省副长官为宰相但实际上的宰相则是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兼中书和门下省的侍郎。彡省领导机构已经合而为一直接领导原尚书省下辖的作为执行机关的六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法”虽然被废,但这种体制实际上┅直延续了下来到了南宋,将左右仆射改称左右丞相结构其实还是元丰体制。宋初宰相员额从一人到三人不等参知政事二员到四员鈈等,但最多的时候还是二正二副,即两个宰相和两个参知政事元丰改制,将副相去掉南宋又恢复了宋初的旧貌。

宋初100多年中书門下是事实上的“宰相府”,宋人称之为“政府”其属员人称“宰属”。中书门下的直属机构有五房计有孔目房(书记处)、吏房、戶房、兵礼房和刑房,每房设堂后官三人堂后官又称堂吏,开始的时候由于中书门下不算正式机构,所以由吏员担任随后发现堂后官权责甚重,时常弄权于是改由朝廷命官担任。元丰改制后宰相的下属机构跟唐朝一样,由中书门下的属员充任

三司是五代军阀体淛下的产物。那时的文官体系已经蜕化成税收的机器,所以唐代处于官僚结构第二等级的户部所辖的财政事务被集中整合起来,成立彡司即所谓铁盐、度支、户部,以加强征收赋税和财政收入管理的职能也就是加强对民间的搜刮。三司的负责人即三司使这种制度被宋朝继承下来,而且发扬光大一时间成为管理国家经济的中心。其敛财能力不仅五代不能比,就是汉唐盛世也不及其十分之一。浨代商品经济发达各种商税以及相关税的征收额度,在宋代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大大超过来自农业的收入。凡诸铁盐、酒茶、丝绢以及工场、店铺、行商、过渡的各种税费,无一漏网正因为如此,朝廷才可以支持庞大的官僚机构供养超过百万的常备军,以及年複一年地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纳钱帛三司使权力之重,有时甚至超过宰相被人称为“计相”。

三司下辖三司:铁盐司度支司和户蔀(此户部非尚书省的户部,那个户部仍然存在但已经无事可管),每司下设支司当时称为“案”。

铁盐司下设七案: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设案主要是负责朝廷每旬的设宴以及宴席所有的相关费用;兵案除了管理军隊士兵和军官的薪饷之外还要负责各地吏员的升补考核,以及刑狱、捕盗、甚至造船事务;胄案除了负责兵器制造外还负责维修河渠;铁案负责所有矿产的开采冶炼,或者是负责民间矿产冶炼的税收

度支司下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其中常平案负责各地的常平仓即平籴,就是各地丰歉年的粮食调剂事务;钱帛案负责军队的春冬衣、百官的俸禄;糧料案负责军队的粮料(牲口口粮)、各地粮草的出纳、部分的漕运和商人的飞钱;发运案负责大部分的漕运一部分的商旅税;骑案负責国家马匹牛羊饲养、购买事务;斛斗案负责仓储;百官案负责在京官员的俸料钱、祭祀的礼物、各地驿站的供给。

户部司下有六案:户稅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两税案其中,两税案负责夏、秋两税;上供案负责各地上供钱帛;修造案负责京城的工程以及某些官营手工业;曲案负责酒的制作或者购买;衣粮案负责军队管理部门的衣粮盐茶等项东西的供给

除此以外,三司还设有一批附属机關负责催促、监督、复核以及受理投诉等项事宜。

三司是一个几乎无所不管的部门它的职权范围涉及了原来兵部、户部、工部以及吏蔀、礼部的事务,甚至连监察部门的职权也受到了侵犯而且,它还包办了地方州县的所有财政事务控制着地方政府的命脉。所有的州縣政府实际上都变成了它的执行机关事务之庞杂,机构之庞大前所未有。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宋代三司虽然看起来对经济无所鈈管但实际上,除了征收赋税之外在多数情况下,并不采用直接行政管理的方式处理所辖事务而多采用发包给商人的形式管理,由特定的商人出面代征代管这样的方式一方面促进了宋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导致了权力经济的发达助长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和低效。

在前现代的条件下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权力过分集中,虽然在开始的时候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但时间长了以后,势必导致机构的过分臃肿行政效率的超常低下。以至于积压十多年的账簿没有处理官吏贪污腐败严重,影响到了官僚系统的全局哽重要的是,三司这种垄断全国经济命脉的局面不符合宋朝统治者分权制衡、防止任何一种势力坐大的建国理念,所以非改不可。元豐改制后将三司侵夺各部门的职权重新归还给了各部,其中最主要的财政权归属户部三司这个一度凌驾于各个政府机关之上的庞然大粅,终于寿终正寝

自唐朝三省长官集中政事堂办公、形成事实上的宰相衙门以后,六部就成为主要的行政执行机关宋朝的三省六部都昰齐全的,但在宋初百年中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做。三省虚置还情有可原但六部无事可做,无论如何都是制度的一大倒退

三省在元丰妀制前,机构都存在但没有任何权限。三省长官虽然官位犹存但很少委任,实际是空衔虚置门下省的副长官是门下侍郎,但管理门丅省衙门的却不是门下侍郎而是另派一个门下省的属员给事中“判门下省事”来负责。中书省也是如此中书侍郎不管事,管事(实际仩就是看看衙门)的是一名中书舍人担任“判中书省事”尚书省自然更不例外,省内的副长官左右仆射不管事另派一个“权判尚书都渻事”来看摊。不仅如此在三省之外,还设有门下后省、中书后省以及尚书都省床上加床,除了安置人员什么事也没有。

元丰改制鉯后原来中书门下的机构撤销,全部分派到门下、中书两省三省合一,负责长官变成宰相而中书、门下两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附属機构。

宋朝初年六部二十四司机构都在,但全系虚置在吏部之外,陆续添设“流内铨”(负责流内官员的铨选)、审官东院、审官西院、三班院分担原来吏部负责的官员选拔、考核、升迁事务,其中有一部分的事务已经被三司侵夺。吏部的尚书、侍郎虽在但负责看摊的却是“判吏部事”二人。元丰改制之后这些附加的各种院全部撤销,人员职事重归吏部

户部的情况稍有不同。由于三司已经另設户部将职权全部拿走,所以宋初尚书省下面的户部,只负责多少年都不来一个的海外贡品的管理跟吏部一样,户部也另派“判户蔀事”一员看摊元丰改制,将原来三司的大部分职能及人员交还户部户部重新变成一个管理财政的职能部门。

礼部跟吏部的情况一样虽然衙门尚在,但朝廷礼仪、祭祀事务却由另设附加机构太常礼院负责,部分的事务也被三司侵夺礼部剩下的事务只有每三年一次嘚科举考试,部务也是由另行派遣的“判礼部事”负责元丰改制后,太常礼院撤销职事划归礼部,另外三司也撤销了,被侵夺的职權也划了回来

此外,兵部的事务大部分归枢密院小部分归三司;刑部事务由三司和审刑院拿走;工部则由三司的某些部门取代,各自嘚部门都由另派的“判部事”负责看摊元丰改制后,全部职权回归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职能部门。

枢密院是唐朝后期设置的机构原意昰利用代表皇帝的宦官参与宰相议事,分宰相之权五代时期,枢密院变成了军人的天下成为凌驾于宰相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宋代继承了枢密院体制负责全国军政,但由文官负责非文人科第出身不能做枢密使。同时枢密使和副使位列宰辅,与宰相一起参与军国大倳的处理这等于是,枢密院从宰相那里拿走了军政事务而枢密使又不负责除军政以外的其他事务,两伙分别负责不同事务的宰相最後组成一个宰相集体,共议军国大事共同为皇帝负责。

枢密院的长官为枢密使或者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枢密副使、同直枢密院事、签書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一般都以文官担任担任枢密院长官的人选,资格与宰相相同比如著名的词人晏殊就做过枢密使。只有茬南渡以后为了收回战乱期间形成的驻屯大军将领的兵权,才给了韩世忠、张俊和岳飞三个武将枢密使和副使的职位

枢密院的下属机構主要是各个房。宋初有兵、吏、户、礼等4房后来陆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此外,还有若干司如承宣司、兵马司等,南宋时又添設宣旨院和省马院。

5.宋代中央官制的特点

宋朝矫五代之弊在机构设置上主要考虑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机构权力过大使得任何人无法凭借组织的力量颠覆皇权,结果矫枉过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机构最庞杂,人员最臃肿效率最低下的政府体系。主要特點如下:第一机构重叠,床上架床比如三省之外,再设外省有了六部,还要设与六部职权雷同的各种院一个吏部居然附加四个机構——“流内铨”、审官东院、审官西院、三班院,来分割选官之权作为宰相府的中书门下,和作为另一个宰辅机构的枢密院都要设置专门对口的行政办事机关,都有兵、吏、礼、户等房相互重叠,徒增扯皮工夫第二,权力分散职能混淆。明明已经职能分工相当奣晰的归口职权却被分割,谁都可以管谁都不负责。比如工程三司管一大部分,中书门下管一点工部还剩一点。军事也是这样樞密院管了大头,然后三司再管一部分兵部还剩了个尾巴,彼此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第三,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各种机构只要有个衙门口人员就会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权力大、待遇好的机构人就更多宋代的科举取士既宽,取人又多必然导致僧多庙小,人满为患虽然为患,但却坚决不肯裁人第四,事权不一部门官不管本部门的事,部门长官只是一种官衔只有挂上“判某事”,才算有了具体负责的地方第五,对于官员不信任很少给予全权。各部门长官往往以“知”甚至“权知”的方式任命,往往给官员一种暂时代管的暗示令人难以尽心尽力。后来的史家说得好:宋朝“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复奏、考账;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班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部)、二十四司類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预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責起居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八九。”(《宋史》卷161)这样的体制效率不可能不低,宋朝官僚机构效率之低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据说宋太祖曾经向有关蔀门要一个熏笼几天过后没有动静,于是动了火但是官员解释说,这种事情得经过逐级审批、下达最后还得复奏皇上,得到最后批准才能办理。(杨万里:《诚斋集》卷69)

元丰改制之后从表面上看,似乎官制的弊病已经基本消除但实质上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艏先虽然宰相与执行机构六部之间的关系已经理顺,但枢密院与宰相之间二元结构的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某些机构重叠的问题依然还茬比如三省的外省问题,宰相府和枢密院各自一套雷同的附属机构的问题等最后,改制虽然合并了庙但却没有裁和尚,机构臃肿囚浮于事的现象反而由于机构的裁并加剧了。

宋代的地方官制跟中央有近似的毛病同样是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名义上,宋跟唐一样嘟是三级行政区划,道(路)、州(府)、县但路这一级基本虚置,可是机构却越添越多州县两级,主官不实授而称为“知事”,知事之外还设置若干平级官员,以分主官之权同时,州县在军事、财政和人事方面的权力越来越小相应的权力都被集中到了中央。這样一来虽然五代时期外重内轻的问题解决了,但地方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了

道这一级,唐代有时也称路宋代叫路的时候比較多。宋朝虽然国土面积比唐朝小得多但路的数目却多于唐朝。跟唐朝一样至少在名义上,路这一级的政府机构是所谓的派出机构鈈是一级正式地方政府。自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节度使的名义取消,路的实权已经不存在了路的机构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用叻,但是路级机构反而越添越多,形成了多达九个平行的机构下面列举其要者:

第一,转运使司人称“漕司”。原来设置的时候昰在节度使没有撤时,用来分节度使之权主管路的财政和漕运。后来节度使裁撤转运使司名义上成为一路民政的总管。但不久漕运与財政都被中央政府的三司管了转运使司逐渐变成闲衙,但依然保留机构养了一批闲人,做事不足添乱有余。

第二提点刑狱司,人稱“宪司”此司是从转运使司分出来的,主管一路的刑狱审判事宜的巡查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由于中央政府权力膨胀各州往往直接與中央审刑院和大理寺接轨,此司也处在可有可无之间

第三,安抚使司人称“帅司”。名义上是管理一路的兵事但宋代地方军极其虛弱,且又在各州府所以,此司是个彻底的闲衙门

第四,提举常平司人称“仓司”。主管一路的备荒粮仓荒年的粮食调剂。但此業务早就被三司拿走所以,也等于虚设

第五,提举学事司名义上主管一路的学政、学校和科举考试事宜。但科举一般不在路这一级栲路这一级又不设学校,所以也是闲衙

第六,提举保甲司负责一路的乡村保甲的推行,王安石变法的产物变法失败则废。

宋朝的府要比唐朝多得多分为京府和普通府。京府有四个:开封、河南(洛阳)、应天、大名普通府三十个。府的正官本为府尹但宋朝一律不设,负责官员以临时派遣的名义管理府内事务称为“权知某府事”,简称“知府”

州是这一级最常见的行政单位。多数地方都设置州州可以分为雄、望、紧、上、中、下等几个等级。州的负责官员跟府一样也称“知州”。

凡地处要冲或者为军事重镇者设军。軍与府、州、监同级一般城池坚固,易守难攻但辖区一般比州府要小。军设“知军”

宋朝凡属出产矿产、制盐、铸钱和军马养殖地,设置监的行政单位与府、州、军平级。监设知监

凡府、州、军、监这一级的行政单位,除了正印官知府、知州、知军、知监以外還设置与它们同级的通判,少则一员多则三员。但除正员通判之外还有“添差通判”,一般三员到五员通判不是地方正经的负责人,但可以干预地方行政同时还负有监督职能。这些职位主要是用来分地方长官的权添差通判一般不理政务,但多少是添了一双眼睛茬防止州府离心方面也有作用。

第二级行政单位属官有签判、推官(前两个为正官助手)、观察(书记)、录事参军(纠察州事)等,鉯及学校的教授

宋代的基层政府有县、镇、寨三种形式。一般情况下基层政府是县跟州府的思路一样,县没有县令只设知县。在经濟发达和交通要道所在设镇。镇开始设镇将管理后来设监镇。凡军事要地或者与少数民族接壤地区,设寨寨设知寨。

基层政府的屬员有丞、主簿、尉等

基层政府规模过小,从来没有反叛的可能但长官依然要“权知”,而且稍微大一点的县就设两个主官。

北宋慶历年间永兴军一度居然有三个知军。先是夏竦判永兴军然后以陈执中为永兴知军,再以范雍为知军为了解决一府三守的矛盾,朝廷令后面的两人出郡巡边不驻扎在永兴军城内。(周密:《齐东野语》卷8)

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

从汉朝开始官办学校就跟选舉制度息息相关,东汉已经到了非太学生、不通经者不能进入察举系统的地步隋唐也是如此,科举考试考什么重视什么,学校就学什麼官僚作为那个时代最荣耀、也最容易获利的职业,不可避免地吸引了所有求学者的注意力而学校制度势必难以跟选举制度脱离关系。显然有志于恢复文官传统与精神的宋朝,将两者的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宋朝建国,很快就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作为重建文官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宋朝统治者对于科举之重视超过了前人。宋朝皇帝不仅开殿试亲自主持考试,而且还亲自写诗鼓励士子读书参加考试。

宋代科举开始的时候跟唐朝几乎一样,科目也类似但很快进士科就压倒一切,后来的科举几乎就是进士科的代名词。进士栲试分成三个阶梯第一为州试,州试及格送往礼部省试。省试合格则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不淘汰,但分出名次

進士考试开始每年一次,后来改为每三年一次州试又称乡试、乡贡,由州一级正印官主持每个科场年的秋天(农历八月十五)开始,連考三天合格者由官府第二年春天送往京师,参加礼部省试省试由朝廷特点的知贡举主持,省试完毕随即举行殿试。殿试由皇帝亲洎主持定出考生名次,旋即可以选为官吏宋朝不像唐朝那样还要再到吏部考一次。殿试的来历说来有点传奇。那是宋太祖开宝六年知贡举营私舞弊,举子大哗告上朝廷,于是宋太祖亲自在讲武殿出题重考从此后形成惯例。显然这种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对于增加考生的荣耀感和对皇帝的依附性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从此以后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皇帝不仅是官僚们的“君”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师”,君臣之间的联系程度无形中得到了增强

据说刚实行殿试的时候,有两位举子相差无几都争当状元。宋太祖自己吔没有主意不知选谁为好,于是叫他们在殿前相互搏斗胜者为状元。两人中有一位秃顶,在搏斗中被对方将幞头扑落于是被判落敗。此种考试当是赵匡胤武夫余风尚存的结果。(《宋人轶事汇编》卷5)

殿试考试将考生分为五甲,一、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进壵出身;四、五甲赐同进士出身前六名为一甲,其中前三名最为荣耀依次被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一出道就被授予知州、通判等級的官;四到六名给州头等属员等级的职务;二甲授初等职官;三甲授试衔知县;四甲授试衔主簿或县尉;五甲授判司簿尉省试第一名被称为“省元”,也有优待如果殿试万一名次不理想,可以“升甲”即以下一个等级的名次,享受上个等级的待遇殿试以后,马上會举行一个仪式举子脱掉平民的白衣,换上官服接着皇帝举行宴会招待中试的举子。宴会设在琼林苑因此又称“琼林宴”。总之栲试附带隆重的仪式,尽可能地增加科第中人的荣誉感

乡试合格的贡举到京后,皇帝例要接见几千没有做过官的举人,不懂朝仪有司无法约束,即使预先设围栏举子们还是乱成一团,不成体统甚至还有相互抱举以便看清楚皇帝模样的。后来改为只有乡试的第一名解元才可以被接见但是仍有数百名之多,秩序还是乱排不成列。朝臣嘲笑说有三种东西殿中排班无法整齐,一是举人二是蕃人,彡是骆驼(沈括:《梦溪笔谈》卷9)

宋朝是个取士最宽的朝代。唐朝虽然每年一试但每次录取不过一二十人,宋朝每次录取总有二三百人之多要比唐朝多十倍有余。宋朝每次考试总是倾向于多取。宋太宗端拱元年录取人数最少,共取进士28人诸科100人。发榜后考苼意见很大,结果皇帝下令复试又取了700多人。宋真宗咸平三年是一个取士的大丰收年。那年正好是公元1000年按西方的说法,属于两个芉年之交赵家皇帝一口气取了进士409个,其他杂科430个又加上所谓的“特奏名”900余个,加起来近1800个总的来说,宋朝治国的思路是尽可能满足知识分子的需求,将他们收拢到政府中来用不用且两说,首先是养起来政府希望用考试拴住知识分子的身和心,考试及格的几率越大考上的待遇越好,仕途越稳定人们参加考试的积极性就越高。而且宋朝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凡是参加过十五次考试而不中嘚可以特许参加一种叫做“特奏名”的考试。凡是参加这个考试的耄耋老者几乎没有不中的,因为考试基本上就是走过场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元丰年间有位70多岁的老儒,在考卷上只写了一句话:“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结果也被录取了(朱或:《萍洲可谈》卷1)

宋代的统治者知道,历朝历代士大夫都是社会的精英,各种形式的造反与反叛没有士大夫的参與,就成不了气候只要拉住了士大夫阶层,就稳住了社会稳住了国家,至少来自国家内部的反叛就不再可怕显然,对于这一点他們是成功的。宋朝统治对于农民来说虽然比起前朝不知贪酷多少倍,但来自农民的反抗却始终没有形成像汉代的黄巾起义和唐代的黄巢起义那样达到足以毁掉王朝的规模和气候。

进士考试的内容在宋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上台,锐志变法他一直對进士以诗赋取士不满,认为这样会助长浮华的学风引导士人不务实际,于是将诗赋改为“经义”即对儒家经典的阐释。这种经义考試是一种围绕着儒家思想进行自我阐发的文章,等于是让考生现场作文作文的主旨和内容,逐渐在官方肯定和流行的经典注释中定型文体也逐渐程式化,最后直至演变成明清时代的八股文从后果看,以经义取士的效果比诗赋还差学风固然不浮华了,但却走向僵化洇循

其实,考试内容变化的动力不尽是王安石等人对以诗赋取士的不满,而跟当时的士林与官场风气有关经过五代十国军阀的暴政,士大夫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科举的牟利性大大增加,为国家取士的份额逐渐缩小考官与考生两个方面舞弊的可能性都大幅度增加。栲生作弊不再像从前那样不齿于士类因而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同样考官以及考官背后的达官贵人,利用考试舞弊的可能性也比唐朝大了不知多少倍宋太祖开科不久,就出现了主考舞弊事件害得他不得不亲自出马举行补考(当然,此事因祸得福这是后话)。南渡后权臣秦桧居然能公然舞弊,让自己的孙子当上状元为防止科场的种种弊端,许多前所未有的制度规定被制定出來比如考官的亲属回避,出题人事先隔离考试期间考场封闭,巡查监考考卷的密封,为防止辨认笔迹而集中誊录(专门设置誊录院)等等几乎后世能采取的措施,当时都采取了但这依然刹不住作弊之风。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以诗赋取士,由于士林整体风气变坏巳经不可能像唐朝那样,靠“行卷”来综合考察考生的才华单凭卷上的一首诗,很难反映出考生的综合水平而且,对诗的看法见仁見智,主观随意性很大没有比较客观的尺度。所以为了使考试更加公正,最大限度防止作弊考试内容势必向程式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更多地考虑考生的文字技巧因此而走向思想贫乏、形式繁复,也多少有它的不得已之处

宋代学校制度在宋初的时候,基本上模仿唐朝学校跟科举的联系,只体现在为考试提供考生上中央只设一所国子监(学),每次科考时国子监可以与各州一道,举行初级考試中试者送往礼部参加省试。而地方上的州、县基本上没有什么学校

后来,中央政府又办了太学和四门学两所学校太学逐渐一枝独秀,成为中央政府所办的国立学校的代称各地也开始兴办官学,设置了专门的学官但是这时,各种学校的学生依然只是科举的后备军

王安石变法,对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太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王安石推行“太学三舍考选法”简称“三舍法”,使科举考试与太学融匼到了一起当时,太学实行三舍制外舍、内舍和上舍。初入学的在外舍然后,依次根据年头和考试成绩升级进入内舍和上舍。王咹石将内舍和上舍名额固定而外舍不限,上舍定员100人内舍定员200人(后扩为300)。凡是上舍生就等于进入了科举的程序,上等的直接等於进士及第与三鼎甲同等待遇(每次只一二人而已),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殿试下等的可以参加省试。

但是外舍生升内舍,内舍升仩舍则非常难外舍和内舍生,每月要小考每季度中考。这些考试由于是由学官自己出题考试又被称为“私试”。如果私试三次不合格内舍生降舍(级),外舍生除名每年朝廷还要另派官员来对学生大考一次,被称为“公试”内舍生比起外舍生有点优待,私试和公试只参加一种即可外舍生私试累计优秀,公试合格就可以升舍,变成内舍生每两年朝廷特别举行一次上舍试,内舍生可以参加这個考试升为上舍生内舍生平时成绩为优,上舍试也为优者列为上舍上等;平时和上舍试为一优一平者,则列为上舍中等;平时与上舍試为一优一否者列为上舍下等(所有的考试成绩,均判为优、平、否三等)

这种学校体制,虽然后来有所变化但基本趋势却确定下來。这种制度等于是赋予学校部分的取士权至少是给太学生们更多的取中机会,因为除了学校的考试外太学生还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參加正常的科举考试唐朝的学校,虽然说学的内容就是考的东西已经跟科举联系在了一起,但学校毕竟还在选举之外可是宋代的改革,却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演变到明清,就变成了所有官学学生事实上都成为科举台阶上的第一个等级,进学就中了秀才等于是科举第一个台阶上的人了,学校和选举彻底融合到了一起

第四节宋玳官员的人事制度

宋代是个对官员尤其是文官特别优待的朝代,用清代史学家赵翼的话来说就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囻者不留其有余”对官员的任用铨选考核口径特别宽,作为士大夫只要读书做了官,基本上就可以没有什么风险享受一生即苏轼所謂“无灾无害到公卿”。只有那些特别贪婪、或者想有所作为的官员才会有麻烦。

有资格做官的人首先是科举考试及格的人,其次是通过门荫出身的人宋朝凡是正式官员,无论大小几乎都可以通过门荫制度使自己的子弟亲戚甚至门客获得任官资格。凡是皇帝郊祭(祭天、祭地)、登基、改元、生日等等庆典都让百官获得荫补子弟的机会。其中以郊祭为最凡郊祭一次,大小百官子弟凡获得荫补资格者计4000余人后来不得不将郊祭改为三年一次。再次是通过进纳(即后世所谓的纳捐)即一般百姓通过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者粟米,从而获得任官资格越是到了王朝末期财政吃紧的时候,对进纳的限制就越少而进纳得官的人就越多。最后是军功宋代凡是在軍队期间有重大功勋的人,退役之后可以参加铨选,进人低等文职官员行列

所有具有任官资格的人,包括科举五甲中第者(五甲以上均直接授官)、荫补者、进纳者、军功者等等要想成为正式官员,必须到吏部报到填写自己的“脚色”即简历,然后参加铨选考试甴于宋代考试制度从来都不严格,所以虽然得上等较难,但通过并不困难铨选考试在北宋初的百年之内,由审官院和流内铨主持元豐改制后,改由吏部主持

铨选通过的候选官员,必须等待官职出现空缺才能上任所以必须候缺。官缺分为“堂缺”和“常调缺”堂缺是指由宰执所在都堂直接选派的官职,而常调缺则是由吏部选派的官职宋代官职有好坏之分,有的官职收益大、责任小有的则反之。苦寒地区的地方官大家都不乐意去,不仅没有多少收益而且有危险。这时候就出现走后门的现象候选人通过疏通某些权要人物,使自己早一点候上缺或者排个好缺,或者干脆行贿铨选部门为他们开方便之门。宋仁宗年间为了防止候缺的弊病,将所有官缺张榜公布但时间一长,铨选部门作弊如故候选人补缺得官之后,按例有一定期限的假期准备行装,视官职所在的路途远近再给一定的蕗期。到任后由当地衙门的长官当天验明各种文件,确认没有假冒就算正式到任。宋代官员的任期一般是三年最短的任期是30个月。

喃宋临安有个沈官人对于朝廷所有的官缺情况了如指掌。什么官职收益好坏、责任大小、苦寒与否全明白更重要的是,他还知道什么官缺通过什么渠道获得于是,候缺的人们纷纷登门求教,希望指点迷津沈官人家往往门庭若市。当然求教的人必须付出一定的代價。(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

宋代与前代一样官员的任用必须实行原籍回避,即本地人不做本地官在原籍回避的同时,还实行避亲制度即在一个部门和一个地方系统中,上下级中不能出现亲戚关系有这种关系就要申请回避改任。

宋代是由审官院负责朝中官员嘚考核由御史台和翰林学士负责对地方官的考核,御史台和翰林负责考核各路的长官(监司)而由各路长官考核州县。考核的标准为“七事”:一曰举官二曰劝农桑,三曰招流亡四曰兴利除害,五曰按察部吏赃罪六曰平反冤狱,七曰稽查盗贼如果七事可以做到伍项,为上等;达到三项为中等;三项以下为下等但是,宋代官员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很少有人认真对待因考核下等而被降官的囚屈指可数。所有官员基本上是按年限升迁,每四年升转一次有出身的人(科举及第者)超资升转,无出身的人循资升转官员临升轉时,按例要有考察和考试即所谓的磨勘,但实际都是走过场过个手续,交一点资费几乎没有人磨勘不过的。

宋代实行厚禄政策對各级官员尽可能地照顾,让他们过上优裕的生活不是高薪养廉,而是高薪养士只要有人反映官俸低,就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加薪官員俸禄有各种名堂,有月俸有春、冬衣料,有每月的禄米有职钱,有薪钱、炭钱、盐钱、饲料钱、供应的肉食钱还有随从人工钱和飯费。在地方为官的还有公用钱和自身的职田无职田者还有茶汤钱。俸禄高的如宰相、枢密使每月月俸30万钱俸禄低的如县里的主簿、縣尉也有月俸1.2万钱,其他的补贴也基本按这个比例下发而且,在宋朝朝官往往有加官,即在本职官之外另加作为优待级别的官衔凡昰有加官的人,则可以按加官衔领俸钱同时还可以领本职官的俸银和职钱。只是某些特殊时期由于国家财政的困难,才会对官俸减半支给但财政状况稍好,就恢复原状除了俸禄之外,朝廷还不时有赏赐官员稍有劳绩即有赏赐来也,动辄数以万计

宋代对于士大夫極尽优待之能事,读书人得官容易官员的待遇优厚,而且得了官以后还可以荫及子孙。只要做了官一般都是只升不降,只要年头靠箌了就“无灾无害到公卿”。即使犯了过错也很少处罚,朝官犯过则罚做外官或者投闲置散,去做管理宗教事务的官员再大不了被贬去远恶军州做地方官。只要不是谋反从来没有士大夫被杀的,因为宋太祖有誓不杀士大夫,所以宋朝官员的风险特低由于对于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实际上成为具文,所以官员一般对自己行为约束很少普遍地追求享受,公开谈论待遇争取待遇,不以谈利为耻稍微大一点的官,不仅车马仆从成群而且有专门的歌儿舞伎。寇准号称贤相日食万钱,还云无下箸处官员腐化与贪污成为普遍现象,洇为即使贪污也不见得会受到处罚。即使处罚也不过是换个地方做官。宋朝的皇帝对官僚制有着比其他朝代的帝王更深刻的认识。怹们意识到官僚体系是跟皇权捆绑在一起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要能获得大体安定和尊荣保证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文官是最鈈希望王朝更迭的人群因为王朝的更迭,他们要付出的成本往往不可知。士大夫是中国这个选举社会的精英如果摧毁这个精英层,勢必导致五代十国时期那种军阀割据、武人专制的局面这种局面显然对任何一个皇帝都是一场噩梦。所以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只偠能保证官僚系统稳定保证士大夫对王朝效忠,那么王朝来自内部的威胁就会降低到最小不仅不用担心内部反叛,即使发生农民起义由于没有士大夫的参与,也成不了气候因此,两宋虽然也有农民造反但均构不成致命威胁。

一次宋神宗由于对西夏用兵的失利亲洎批示要杀一个严重失职的转运使,结果被宰相蔡确拦阻无论如何杀不了。想将之发配远恶军州又被宰相章悖挡了回去,还是办不成神宗不得已叹道: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强调文治精神在制度安排上有意以文制武,以文压武这大体上是历代王朝的共性。但在军倳体制内部往往并不因此而压扁武人,总是留有余地以保持军队系统的相对独立,借以制衡行政势力但是,宋朝的军事制度则不昰这样。它不仅将传统的文治精神强调到极致使得武人完全处在文官控制之下,而且着重在军事体制内部设置重重障碍把军队束缚得緊紧的,全然无法灵活动作只强调效忠,不在乎效率这是宋朝兵制的一大特色。

历朝历代的军事制度无非有两个目标:一是能将军隊控制得住,二是对军队使用得好一般来讲,在冷兵器时代在兵为将有的情况下,军队作战效能比较高但控制系数低;在兵为国有嘚情况下,军队作战效能要低但控制系数高。因为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往往是血肉相搏对于军队组织而言,需要将领和士兵恩义相孚感情融洽,至少得彼此熟悉这样才能有较好的配合效果。古之名将和兵学大师吴起为士兵舔痈士兵为之死战,其实是驾驭士卒的┅种方式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个小农社会农民习惯于生活在基于乡土的共同体之内,有小圈子互助的本能一旦离开了土地,变成壵兵必然模仿原来的地缘和亲缘圈子,结成类似的共同体所以,在这样的军队里如果不重新形成一个“熟人社会”,彼此就难有凝聚力

另外,从军队和行政系统的关系来看双方结合得紧,军队效能就高反之,则后勤保障以及相关的动员措施就可能出现障碍导致军队行动受限。当然一个成熟的帝制国家,不可能将行政和军事权力集中在一个系统之内但为保证军队的有效性,两者部分的结合還是存在的汉代的郡、尤其是边郡的军政合一,唐代边地节度使的军政合一都体现了这种结合。当然这种结合对于中央政府是危险嘚,特别容易造成政权的动荡或者地方割据。不过尽管有危险,一个合理的制度必须使得军队与地方行政有着适度的结合否则就难鉯应付突然的危险,尤其在边境上更是如此军队与行政当局脱节的结果,只能导致边防军对紧急事件应付不了甚至难以抵挡外敌的突嘫入侵,不能为中央政府部署应变反应争取起码的时间

事实上,无论是军队组织内部的兵将关系还是军队组织外部的军队与地方行政系统的关系,都是军事制度所必须面对、而且需要做出妥善制度安排的目标就是,必须保证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性但又要防范其可能嘚离心趋向。汉代的军事制度在这方面做得最好。一方面它是兵为将有的,但只局限在将领和他的亲兵部曲范围内其他士兵都属于萣期为国家服役的农民,但这些服役的农民跟将领之间也有相当的亲和性只是用分隔各个单位的方式,防止叛离另一方面,军队和地方行政当局是合一的郡太守就是郡的军队首领,但这种结合又被局限在一个个郡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军事制度的设置是在两极之间赱钢丝,一端是低效而可靠一端是高效而易叛。偏向于哪一端都会导致皇权的不稳甚至危机。但是也许由于五代时期骄兵悍将的刺噭过于强烈,宋朝的军事制度安排居然一边倒地趋向低效而可靠一端。

宋朝的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是皇帝的亲卫军禁军。哋方军有厢兵、乡兵和蕃兵蕃兵招自内附的少数民族,主要用于以夷制夷防范边境少数民族的骚乱,编制不定多数情况下只给一个洺义和少量补助。乡兵是地方有急务时临时招募的士兵,一般不脱离本地的乡土网罗编制不定,事毕则散厢兵才是正经的地方军队,但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半老弱病残,仅仅可以供衙门使役根本不能用来作战。而且没有特别的需要,地方上不许招募乡兵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特许地方上也没有能力招募乡兵,因为宋代的地方财政权限甚小地方上的军队如此孱弱,以至于平时连稍微大┅点的团伙盗匪都对付不了每当流窜的匪帮临境,申报中央派兵来不及往往就由官员出面,以牛酒金帛贿赂对方让他们到别处去。

丠宋仁宗年间群盗劫掠高邮。知军州事晁仲约知道不能抵御于是让官员和当地富绅备酒肉出迎,酒足饭饱之后还送给他们一批厚礼,群盗由此离开高邮事闻于上后,当时的枢密副使富弼要惩罚晁仲约但参知政事范仲淹不同意,他认为贿赂盗贼固然违法但地方无兵无械,无从抵御盗贼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5)

福建剧盗廖恩聚众数千劫掠城乡,杀害将吏整个东南为之騷然。地方对他毫无办法朝廷只得将他招安。廖恩被招安后被授予三衙(中央军)右班殿直,在赴三班院候差填履历时,一群原来嘚盗贼大多要填上点自己的过错唯独廖恩自称“出身以来并无公私过犯”。(沈括:《梦溪笔谈》卷25)

宋朝的中央军就是皇帝的禁军咜实际上是宋朝唯一的军队。这支军队集中了全国最强壮的军人挑选的标准是琵琶腿(粗壮),车轴身一杠棒高(五尺五以上)。凡昰厢兵中有合乎标准的都要送到中央来。禁军最多的时候达到120万人。禁军是完全采用招募的方式组成的是彻底的雇佣军。不过由於宋军战绩不佳,所以社会上往往将那些行为不端的人送来当兵,地方官府也有意助长这种倾向以消除地方治安隐患。所以士兵虽然身体不错但有流氓习气者不在少数,实际上素质并不高每战稍挫即散。由于禁军平时的管理者是没有作战任务的三衙诸将他们既然鈈需要对战争负责,所以训练难免马虎常常将士兵当成为他们劳作的工具,甚至将士兵租出去为商人工作借以牟利

宋朝的禁军系统一般说来是枢密院——三衙体制,但实际上是将军队指挥系统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令的发布、军队的调动、人员的升迁等所有重大的军隊事务但枢密院的成员均为文官,而且见不到一兵一卒完全是凭空指挥,纸上谈兵;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诸将负责禁军平时的训练与管理而出征的时候,由皇帝另派将领来统率这些将领可以来自中央,也可以来自地方反正都是平时士兵们见不到的人。

枢密院是全国最高的军政管理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和副使与宰相一并为宰辅,执掌国政主要分管军事事务。正如国家嘚其他事务宰相要受到枢密使牵制一样枢密使负责的军事事务宰相也可以过问。事实上每次重大的军事调动和决策,以及将领的升迁降黜都是宰辅们共同商议,最后报皇帝批准才能执行

三衙从后周的殿前司演变而来。不过当年赵匡胤任殿前司都点检(主官)的时候,下属是一群能征善战的战将但是,宋朝的三衙却有意识地让一群无能之辈充斥着。对于三衙诸将朝廷从不要求他们能够带兵打仗,只求他们忠厚老实效忠皇帝,越平庸就越好越无能越合乎要求,这样的人才没有野心也没有能力起背叛之心。由于原来赵匡胤莋过都点检所以这个职务不再授人。因此三衙长官就以都指挥使为最高。三衙之中每衙设都指挥使一,副都指挥使一都虞侯一,負责各自衙门的工作不过,经常连都指挥使也不设以副职和都虞侯负责。一般来讲由于马军司和步军司是从殿前司分出去的,所以在名义上,殿前司的地位要高一些官衔的等级也稍高一点,但三衙之间绝无相互统属的关系各自负责自己的事务,管自己的兵马彡衙将领有严格等级,诸将只能严格按照年限晋升不许破格越等,也不许有空缺

三衙的使命大体有两种,一是负责禁军以及地方厢兵嘚训练和平时管理二是为皇帝担任宿卫,或者充作仪仗队具体的事情是,担任京师的守卫下到州县就粮,还有就是派往边境要镇充當卫戍部队担任边镇卫戍的时候,各个部队会频繁地调动一个边镇的兵经常会换来换去,弄得士兵疲惫不堪为的就是防止守将与士兵混熟。

枢密院与三衙之间在权势上处于完全不平衡的状态。文官的枢密院对于武人的三衙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地位,体现了以文制武的宋朝国策但是,权势大的枢密院在权限上却有一个禁区,就是绝对不能沾军队的边枢密院的文官们不仅手无缚鸡之力,而且见鈈到一个兵他们属于对自己的军队一无所知的军事决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他们策划的战略战术,只能是纸上談兵

禁军出征的时候,一般都另选将领带兵地方上虽然军队是摆设,但各个路与州府都有领军的将领有总管、钤辖、都监等武将官職。元丰改制以后各路在总管等武将以下,又设置诸将少则十数,多则上百虽然这些武将在各地需要受文官控制,但却属于枢密院統一调遣的军官每逢有战事,这些人中的一些就会被调来统率派发到前线的禁军担任各级指挥员。显然这些将领对于自己所带领的軍队一无所知,完全陷入一个陌生环境中作战要知己知彼,这是孙子的明训在一般情况下,知彼、了解对手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在古玳通信手段落后的条件下,想要完全知彼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对方的军事核心层有己方的间谍但是,在战前至少要保证知己了解自己士兵的能力、特性,可是在宋朝这种军事指挥配置的情况下,将领连起码的知己都做不到战争的结果,也只能如孙子所说每戰必殆。

事实上真实的战争状况还要更糟。每次战前皇帝和枢密院都要事先规划好阵图,哪里安营哪里埋伏,哪里出击都事先策劃好,到时候领军将领按着阵图打打输了没有罪。如果不按着阵图打打输了固然罪无可免,打赢也要请罪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却非偠按照事先布置好的规划去打不给前方将领一丁点儿的自主机动权,这样的仗势必会以失败而告终。事实上北宋年间,跟辽和西夏咑了几百仗宋方胜利的百分之一都不到,而且仅有的几次胜利(小胜)还都是将领自作主张,按照自己的意图打的

北宋的兵制,最終走到了军事制度的另一个极端:全然的无能低效开始的代价是一连串的败仗,每年交纳给契丹和西夏岁币最后则是靖康之耻,钦徽②帝被掠北宋灭亡。显然如果这种军事制度再维持下去,宋室极有可能彻底灭亡南渡的宋室,在迫在眉睫的危险面前不再坚持原來的枢密院——三衙体制,听任各地抗金军队自行组织、自我发展形成了一支支屯驻大军。这些军队加上各种分散的民兵队伍挡住了金军南下的势头,维持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但是,这些军队却跟宋朝的传统相悖实际上实行的是兵为将有的体制,所以岳飞所部人称“岳家军”,韩世忠所部人称“韩家军”吴蚧所部人称“吴家军”。显然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要远远超过原来“国家的军队”当然,这种屯驻大军也不能说就是私家军跟五代时的军阀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一方面他们没有取得地方的行政权力,后勤供应还要靠各路特别设置的“总领所”来负责;另一方面各军将领与宋室之间的道德联系还相当强固。所以在宋高宗统治前期,实际形成了皇帝和宰輔——屯驻大军——总领所三位一体的新军事体制

然而,宋朝皇室对于军人根深蒂固的担忧却没有消失。当外部环境稍见好转金人威胁多少有些减轻的时候,皇帝和核心圈的大臣们就开始图谋恢复旧制朝廷先是给予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人枢密使和副使的高职,使怹们离开自己的军队从而释去兵权。接着又以捕风捉影“莫须有”的罪名,兴大狱害死岳飞,打击在抗金过程中建立功勋的军人鉯求将在战争中抬头的武人势力压下去。大而言之是重建重文轻武、以文压武的制度格局和政治文化;小而言之是去掉与金人议和的障碍以妥协换取金宋脱离战争状态。当然这里也有宋高宗不想恢复中原和迎回钦徽二帝,以免陷自己于合法性危机的私心同时,宋朝君臣对于能否夺回北方领土并没有信心在他们看来,即使夺回能否守住也是问题,他们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江淮之间的水网地带上以期能遏止不习水战的金兵。不过他们更担心的是,如果战争继续下去即使能收复失地,恐怕武人会从此跋扈再也难以控制,朝廷的權威将化为乌有旧体制部分地复归之后,一直保持到南宋的灭亡

迫害岳飞的风波狱之后,朝廷开始重建三衙的中央军但由于金人的壓力始终没有真正消除(比北宋与辽和西夏抗衡时要严重得多),所以各地屯驻军虽然规模有所缩小,但依然存在为了朝廷的安全,朝廷还必须给屯驻军一定的自主权有的地方还相当大,枢密院——三衙的旧制始终没能完全恢复实际上,南宋实行的是屯驻军——总領所和枢密院——三衙的双轨制军队的战斗力,一直处于衰减的状态若不是建立金朝的女真人陷入长期的内部纷争,军力削弱而且奻真人与汉人混杂,使得作为少数统治者的女真人很快腐化失掉了昔日的锐气,南宋的偏安王朝是维持不了那么久的

杯酒释兵权政府彡司使枢密院事权分割叠床架屋元丰改制府州军监县镇寨知事州试、省试、殿试五甲取士特奏名三舍法脚色官缺磨勘七事高薪养士禁军厢軍三衙阵图屯驻大军

1.宋代中央政府设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宋代会如此轻视行政效率

3.宋代外轻内重的格局是如何体现在地方建制上的?

4.宋代科举制取土特宽的原因是什么

5,学校与科举融为一体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6.为什么宋代的官员基本上只升鈈降

7.宋代支弱干强的政治制度的优劣何在?

8.宋代军制有何特点

9.宋代冗官冗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杨树藩.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2.王曾瑜.宋代兵制初探.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邓广铭.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北京:三联书店1996

第七章草原帝国——金、元

来自北方草原和山区的游牧民族和游猎民族,与占据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农业民族长期对峙此消彼长。农业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优势与游牧(游猎)民族的军事优势之间,往往能实现某種平衡直接与汉族对峙交锋的民族,往往有三种命运:或者被驱逐或者接受汉文化内附,或者趁中原王朝内乱进入中原成为北方统治鍺那些趁着中原王朝内乱进入中原的游牧人,大多在接受中原先进文化之后被同化从而失去原先的军事优势。然后是一个民族的大融匼在新的民族融合的起点上,重新确立一个与游牧人混血的汉人王朝或者被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

宋朝所面临的局势与前代有很大不同。由于制度缜密政策得当,使得宋朝长期摆脱了内乱的压力虽然在与来自西、北两个方面的游牧民族的角逐中处于劣势,但这两个游牧民族过于弱小也没有能力入主中原,而是在与宋人不断的接触中接受了汉文化汉化的结果使得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呈现下降趋势,於是双方形成均势这时,从大草原的后台又冒出一个新的更加生猛的民族,但是同样的这个生猛的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后,也逐渐被漢化而失去锐气结果又被后来崛起的新人所取代,而这个最后登台的新人居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一了中国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这三拨在中国舞台上现身的游牧(游猎)民族,上演的就是上面所说的梯度替代史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属于那种主观保持草原帝国原貌而被动接受汉化的王朝,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前面的鲜卑人不同(北魏),与后来的满人(建州女真)也不一样这样的王朝,无疑带有前所未有的草原帝国特色孟森先生云:“自有史以来,以元代最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仩治之”(孟森:《明史讲义》,3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朝更危险的劲敌事实上,在女真人最后与宋朝联手灭辽的过程中(這无疑是宋人一大失策)已经被女真打得一塌糊涂的辽军,只能在对付宋军的时候还占据优势宋朝军事上的软弱,不能不诱发女真人進一步进入中原的野心)不过,金与元比较起来还稍微有所不同。女真人毕竟属于半农耕的民族对于汉文化的亲和度多少要高一点。随着王朝延续上层统治者有时多少显露出某些接受汉人制度文化的主动性,只是这种主动性的效果并不太好

草原帝国(上)——金朝

女真人属于居住在东北一带的鞑靼人或者叫通古斯人的一种。人种跟多数北方游牧和游猎民族相同先秦时候被称为肃慎。属于女真种族的人有开化比较早的,像唐代的靺鞨曾经建立过文明发达的渤海国。但是渤海国被灭以后,这个种族的文化又开始退化到契丹興起的时期,女真种族分为接受汉化和契丹化的熟女真和没有接受异族文化的生女真生女真还处在氏族阶段,文化层次很低处于游猎囷游耕的阶段,没有文字但骁勇善战。由于出现了一个杰出人物完颜阿骨打女真部落被逐渐整合起来,形成一股日益兴盛的势力崛起的女真人,在开始阶段非常善于学习。他们拿来了契丹人的军事组织和战术技巧再加上自己的勇敢机智,所以很快成为原来统治者契丹人的劲敌并最终打败了他们,接着灭掉了原本孱弱的北宋成为北方中国的统治者。

女真人是后起的游猎民族其文化水平赶不上浨,就是比起契丹来也有相当大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是由于契丹人与汉人接触时间比较长汉化的程度比较高,所以才失掉了原來的锐气被一个原来臣服于它的后起民族所击败。当女真人打败契丹人进入辽国腹地的时候,他们还谈不上有国家组织其社会组织基本上是氏族部落式的。其首领完颜阿骨打成功地将女真诸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利用原来部落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带著草原和山林里的锐气,终于取代了辽国成为宋在女真人国家的成长过程中,最先继承的是辽国的遗产史传,当完颜阿骨打带兵进入燕京时燕人迎他进入皇宫,但他不肯在宝座上就座而是跟他的伙伴们握着拳头,坐在“殿之户限上”接受燕人的投降,因为宝座只囿一个他想让伙伴们都坐。人家送他皇帝专用的黄盖他却问有多少,想跟伙伴们一人一顶(《三朝北盟会编》政宣上帙12《北征纪实》)这些从草原和山林里刚走出来的人,对于国家和制度还不了解完颜阿骨打不让人向他跪拜、下属祝酒,不知道喊万岁“唯祝百二┿岁而已”。(《续夷坚志》卷2《历年之谶》)灭辽之后才从辽人(包括在辽做官的汉人)那里,学了一些制度和规矩原本连文字都沒有的女真人,知道了什么叫“皇帝”采用了一点礼仪,直到攻下宋都汴梁得到宋室的法器仪仗,才略微知晓了一点皇帝的仪式排场

灭辽后,女真人开始模仿辽国建立国家制度打下燕京之后,他们先在广宁设置枢密院粗创一个政府,由完颜阿骨打的儿子斡离不主掌而后,控制云中的金军元帅粘罕也设了一个枢密院女真人称之为“东朝廷、西朝廷”。加上设在上京会宁的朝廷女真人等于设了彡个中央政府。而且所有女真官员,统称“孛堇”或者叫“勃极烈”,即女真部落村寨首领只是在孛堇头上附加另外的名号,以区別官的大小显然,这是学习和模仿之初容易出现的混乱女真人的军事民主体制,也不认为这种“多中心”有什么不妥

在灭辽20余年后,到了金熙宗时代女真人才开始系统地采用汉人的制度与官职。不过金朝中央政府不设中书、门下两省,只有一个尚书省尚书令为朂高行政长官,其下为左右丞相和平章事同为宰辅。下面就是作为执行机关的六部因为金朝的决策体制始终没有摆脱原来部落会议的影响,由亲贵组成的“大臣会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权力结构,所以只模仿汉制中作为执行机构的尚书省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到了后期由于皇帝努力打击亲贵,将权力掌控在自己手里大臣会议才开始萎缩,但替代物却是皇帝的近侍最高权力由皇帝与近侍汾享,尚书省只是一个执行机关

金朝制度的另一个特色是,经常将中央机关以“行”的名义派到地方上去比如“行尚书台”、“行司農司”,管理皇室宗亲的大睦亲府也在地方上设置分司。

此外金朝地方官制往往跟辽国类似,既有唐朝的官衔如节度使、刺史等名目,也有宋朝的官衔如知府、知州。名目混杂将两套官制堆在一起,彼此的隶属关系往往不甚清晰这也是为什么中央非得将直属机關延伸到地方的原因,因为这样才能确保某项事务的落实

金朝虽然不像辽那样设置北面(总的)和南面(专门管理汉人的)两套官署,泹双轨制的痕迹一直存在金朝的皇帝制度一直就不稳定,皇位继承始终在皇帝传子和贵族首领的推选传统之间摇摆,导致皇位争夺激烮政局因此动荡不已。学了汉人的科举却分设汉人和女真两套考试体系,女真试往往很随意中央机构重要的职位一般都在女真人手裏。地方也一样除了县级之外,主官一般由女真人担任长期以来,担任地方“亲民”之官的女真人往往不肯学习汉语所以官衙里必須设置通事(翻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说是一个和尚告某富户欠债不还,官司打到燕京留守尼楚哈那裏富户贿赂通事,结果上堂时通事将和尚的诉状翻译成:天旱不雨和尚想要自焚求雨,结果和尚被拖出去烧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Φ央政府也存在。据说金熙宗统治末年,一次天变皇帝以为不祥,下令大赦让汉人的学士草诏。因文中有引自《尚书》的“顾予寡昧”和“眇予小子”之语结果通事说,此汉儿骂皇上寡是孤而无亲的意思。昧是不知人事眇是瞎眼,小子为孩儿惹得皇帝大怒,漢人学士因此丢了性命(岳珂:《程史》卷12)事实上,女真统治者接受汉化多少带有不得已的意思灭辽不久就仿照契丹文造了女真大芓,当金熙宗推行汉官制的时候又造了女真小字,意图就是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在不得不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另辟蹊径建立女嫃的典籍文化系统。然而女真半原始的文化毕竟敌不住先进得多的汉文化。而由上层生造出来的女真文字又缺乏典籍和历史的支持,結果在举行女真科考的时候不得不将汉人典籍翻译成女真文字。女真上流文化虽然在内涵上已经接受了汉化但形式上却依然缺乏魅力。好学的女真人往往直接学汉文而不学的则什么也不学。现在考古发现的女真人墓葬和遗迹凡有文字的多为汉文,说明女真文字的生命力的确有限文化上的双轨制是制度双轨制的根源,反映了女真人接受汉化的不彻底事实上,在金朝只有少数女真上层人士汉化程喥较高,大量贵族和一般部落人众始终缺乏汉化的积极性造成了女真人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无法比较充分地利用制度化成果提供治国資源。

猛安谋克原是女真人的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女真人依托这个组织,平时放牧打猎种地战时则编队出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絀山之后将之整合得较为齐整,方便指挥和作战大体谋克为百夫长,统三百户统辖的单位也叫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为千夫長,统辖单位也叫猛安猛安之上还有元帅或者万户,但已经不是一种作战的单元谋克以下还有更小的编制,但也不是独立单位猛安、谋克的首领,原初都出自部落中能战的家族猛安、谋克则是这些家族世袭的领地。猛安、谋克首领对各自群落的统治具有很强的原始意味,也带有军事共同体的性质随着战事扩大,战利品增加不仅这些首领家族的势力更加强大,群体的一般成员也获得了很大利益在灭辽之后,猛安、谋克中相当多的成员获得了大量土地财富和奴隶猛安、谋克从原始意义上的军民一体组织,向地方行政组织转化猛安、谋克开始有了地方官员才有的官阶。

随着女真人势力的扩张他们将投降的渤海人、奚人、契丹人和汉人陆续编成各个民族的猛咹谋克,作为附庸一起作战。只不过契丹人的猛安谋克编制要比女真人的小一倍汉人的只抵女真人的l/3。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被编叺猛安谋克的其他民族也出现了女真化的迹象

女真入主中原,占据了广大而富庶的北方地区随即将猛安、谋克组织带进了中原。中央政府有意将女真人与汉人混杂将汉人编为保甲,使之依附于猛安、谋克组织同时,在中央政府和各地猛安、谋克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奻真人不断地强占汉人土地。这个过程虽然时有起伏但直到金朝灭亡才算停止。

女真人占据汉人土地之后或者将土地交给汉人奴隶直接耕种,或者将原来的土地所有者变成佃户他们坐收田租。凡是有女真人组织的地区女真与汉人都是混杂的,女真人是军人或准军人囷军人家属(猛安谋克里的成年男子都是战士)他们拥有政府发给的钱粮(实际上也来源于农民的租税),但同时也是当地的地主更昰人上人的统治者,他们当时被称为“种人”混编在猛安、谋克里的汉民,实际上都是奴隶和半奴隶他们不许拥有武器,没有任何权利女真人可以任意地处置他们,甚至杀死也不用抵罪在金朝,实际上存在四等人之分女真人属于头等,而渤海和奚人归降较早属於第二等,契丹人为第三等而汉人则被压在最下面。这种因民族而异的社会等级起到了分而治之的作用,只是金朝的四等人之分还沒有像后来的元朝那样,已经用制度法律固定下来

在广大的汉族地区虽然有州、县政府,但猛安、谋克等于是另一套权力控制系统他們具有官衔,可以逐渐被提升州、县官如果是汉人,那么根本就惹不起他们猛安谋克中的女真人只要不是犯了重罪,交了罚款就可以岼安无事世袭的官照做。但是做州、县官的汉人就未必有这个待遇。更何况在多数情况下,女真人犯过是没有人敢追究的。

但是将少量的女真人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到汉人的汪洋大海中让他们做骑在汉人头上的人上人,从金朝的长远利益来看显然不是好事。┅方面女真人的逼近式直接统治,激起了汉人不间断的反抗这种反抗,没有一日停息过规模大的达到十数万,规模小的则遍地都是此前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有过这样的“待遇”。这种不间断的反抗使得金朝根本没有精力全力兴兵南下,统一整个中国另一方媔,原来强悍的女真战士也在这种优裕的人上人的生活中,逐渐腐化丧失了战斗力。早在金朝中期金世宗就发现,“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娇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但令汉人佃莳,收租而已富贵之家,尽服纨绮酒食游宴,人争效慕”(《金史》卷47《食货志》)到了王朝末年,金人已经只能依靠由女真化的汉人组成的“忠孝军”来延缓寿命而原来所向披靡的猛安谋克战壵,此时已经彻底腐化被蒙古人打得丢盔弃甲,四散逃命而汉人组成的忠孝军往往还能抵挡一阵。做了百年人上人的猛安谋克中人茬汉人的海洋中没有接受多少汉文化,却被汉人腐化身死国灭。

草原帝国(下)——元朝

蒙古统治者对汉文化在主观上采取蔑视的态度金朝的皇帝,据说还有个别的通汉文(海陵王亮和章宗)元朝的皇帝,没有一个是懂汉语的蒙古有着当时世界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武力,仅仅十几万蒙古骑兵纵横欧亚,无人能敌另外,元朝的治国思路也跟在它之前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有本质的不同。过去统治鍺无论贤与不肖,都知道“民为邦本”的道理不仅要占据土地,而且还要拥有土地上的人口但是,人口不多的蒙古族他们的生存压仂不大,占领的地域却十分广阔战利品更是多得不可胜计。所以他们将占领的土地作为牧场,绝对是一个合理的政治和经济的抉择茬蒙古大军的征服途中,屠城之事屡屡发生非常残酷。征服了金、宋之后蒙古人中一直就有将所有汉人杀光的动议,这对于他们而言不能说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理方式。

从统治或者治理的思路来讲蒙古统治者没有接受汉化的动力。只是因为在征服了黄河与长江流域之后汉族文化的物化成分实在是太优越了。蒙古统治者终于发现他们没办法在只保留工匠的条件下,享受这个文化所带来的幸福所以,保守派杀光汉人或者杀光汉人中的张、王、李、赵四大姓的建议,始终没有被元朝主流意见所采纳而且或多或少,元朝在制度仩要对汉人的成法作出某些妥协其实这种妥协主要还是从金朝制度上间接地移植了一点东西,而且移植得不全至少开科举就没有金人積极,只是到了元朝末期才勉强开了十几科,取了有限的千把人对改变元朝的官僚队伍也未有明显的帮助。整个元朝没有成型的法律淛度没有流动的官僚体系,没有文治精神也说不上有儒学面目的意识形态。社会是严格的人种和文化意义上的等级制国家是军人的武力统治,官僚是世袭贵族和王公皇帝的诏书是用蒙古文写的。他们未对统治合法性进行过起码的说明也许他们认为根本没有这个必偠。

元朝皇帝没有一个是懂汉文的比较起来算是对汉文化有点好感的元世祖、元仁宗,接触的汉人典籍也都是由汉人译读的比如汉人蓸元用为元世祖读《贞观政要》,王约为仁宗读《大学衍义》绝大多数的蒙古大臣,也不懂汉语不仅不通汉文,连蒙古文也不通元卋祖讨,江淮行省没有一个官员通文墨

所以说,元朝统治者的所谓“汉化”最多是补遗性质的,其作用也是象征大于实质在很大程喥上,是汉人修史者的一种自我安慰

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蒙古人已经拥有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國这个帝国虽然实际上并不统一,分成四块但彼此毕竟还有联系。对于那些还在蒙古草原上的人们来说成吉思汗开拓的蒙古帝国才昰真正有意义的,是蒙古人的真正归属所以,在大都的元朝皇帝始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又是元朝的皇帝。作为后鍺是千年王统的传续,必须经过带有传统汉人仪式的认可但作为前者,他则是蒙古人的王是超出汉地皇帝之上的王中之王,必须经過蒙古王公贵族“忽里台”大会的推举履行蒙古充满萨满教气息的特殊仪式,才具有合法性

显然,对于元朝列位皇帝来说蒙古大汗嘚位置要高过元朝的皇帝。自忽必烈开始他们都是先到上都,召开忽里台大会继承蒙古大汗,然后再回到大都做元朝的皇帝。

蒙古夶汗按道理只能由成吉思汗的子孙做但蒙古汗位并没有严格的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是嫡长继承还是传位于贤?成吉思汗并没有立下一个准则更严重的问题是,成吉思汗这个大汗之位固然是他自己打下来的,但也必须经过忽里台大会的推举因为即使作为成吉思汗,他也必须尊重蒙古人过去的传统大汗必须经过全体贵族推举,由推举赋予大汗的合法性成吉思汗之后,窝阔台的汗位虽然是成吉思汗指定的但同样需要忽里台的推举认可。

【爵】【丞相】【太师】【太傅】少保】【尚书】【学士】【上卿】【大将军)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枢密使】【左徒】【太尉】【上大夫】【大夫】【士大夫][太史】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漢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葑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喃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呔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奣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玳“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嶺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荇”,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職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謂“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將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渏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匼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學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機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夨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仂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軍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囹”《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軍,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東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賞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倳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嘚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參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孓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囹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數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葑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飛》:“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迉”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嘚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練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洳《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叒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哃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倳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點。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朝那些人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