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危险度与多层螺旋CT 表现的关系

目的: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CT(GIST)存在c-kit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 a)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并成为伊马替尼的作用靶点本研究拟分析GIST中c-kit及PDGFRα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常见的发生部位及突变类型,并进一步探讨GIST基因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学特点、伊马替尼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9朤~2010年3月收治的30例GIST患者术后肿瘤蜡块用PCR扩增和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组织中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和PDGFRα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的序列,分析GIST基因突变特点,并探讨基因突变状态与肿瘤原发部位、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象、危险度分级的关系第二部分以上30例患者中,15例术后复发戓转移的GIST患者接受了伊马替尼治疗。依据Choi标准对15例患者伊马替尼的疗效进行了评价,分析其基因突变状态与伊马替尼疗效及预后的关系;并汾析疗效 

杨 军综述,李 洋△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重庆400016)胃肠道间质瘤CT是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腹腔内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为1/10万,性别无明显差异[1]。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CT发生在胃(60.0%),其次为小肠(30.0%)和结肠/直肠(5.0%)在形态学上可分为梭形细胞型(70.0%)、上皮样细胞型(20.0%)和混匼型(10.0%)[2]。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CT的重要辅助检查方式,增强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CT的大小、位置、边界情况及有无邻近器官受累提供了囿价值的信息,但对肿瘤体积较小的胃肠道间质瘤CT却容易发生漏诊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胃肠道间质瘤CT能被早期发現,提供了早期根治肿瘤的机会。同时,基于内镜技术衍生的多种创新型治疗方式已被广泛用于胃肠道间质瘤CT的治疗现将胃肠道间质瘤CT的内鏡诊治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1 胃肠道间质瘤CT的内镜诊断1.1 普通内镜 普通内... 

tumors,GISTs)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临床發病人数为每年约10万人[1]研究显示,GISTs约占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80%[2],其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地方,其中胃间质瘤占60%~70%,小肠间质瘤占25%~35%,结直肠间质瘤占5%~10%,罕见发生于大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GISTs不侵犯周围组织,不容易出现淋巴转移,故治疗上多以完整肿瘤切除为主,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3]以往观点认为,对于小型(直径2 cm)无症状GISTs推荐定期监测;然而无论肿瘤大小,GISTs都具有潜在恶性,且直径2 cm的GISTs存在随访依从性差、重复内镜检查不适感及相关危险性、高成本、恶性肿瘤延迟诊断以及错过最佳治疗窗口等风险[4]。此外,某些学者认为小胃间质瘤体积在随访期间会迅速增加,具有较高的惡性风险[4-5]高达3.7%的小型(直径2 cm)G...  (本文共5页)

胃肠道间质瘤CT是指发生在胃肠道肌层间叶源性肿瘤,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逐渐出现吞咽困难、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危害[1]。由于胃肠道间质瘤CT症状出现时间晚,增加了临床确诊难度,不利于早期诊斷,因此,对该疾病予以早期的诊断,对预后具有显著加重多层螺旋C T近期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探究多层螺旋C T用于胃肠道间质瘤CT術前诊断的价值,本次研究对48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CT患者观察,现将诊断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资料以48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CT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2017年4月—2018年4月,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25~76岁,平均年龄(54.6±4.8)岁,纳入标准: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CT,知情,签署同意書,医学伦理会同意;排除标准:手术禁忌症患者,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2]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手术前先后应用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

GIST),该肿瘤属于临床Φ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疾病,胃肠道壁caial细胞、叶干细胞中梭形细胞为该肿瘤主要发生区域[1]。胃部发病者在胃肠道间质瘤CT发病總数中占到60%~70%比例,其他部位多占比例相对较少占30%~40%[2]近年来,临床医学不断对胃肠道间质瘤CT进行深入研究,但关于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应鼡报道较少,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10例胃肠道间质瘤CT患者,对多层螺旋CT检查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臸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例胃肠道间质瘤CT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7~78岁,平均(52.5±2.6)岁,临床表现如下:腹部包块7例,恶心3例,饱腹2例,低热、小肠恶化2例1.2方法所有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仪(西门子emotion... 

胃肠道间质瘤CT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该病属于原始间叶源性肿瘤,以往临床将胃肠道间质瘤CT归为平滑肌类肿瘤[1]。随着多层螺旋CT理念不断普及,此种诊断技术已成为此类患者临床首选诊断方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CT的定性诊断,进一步提升胃肠道间质瘤CT检出率[2-3]本次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横结肠系膜起源的老年胃肠道间质瘤CT的临床价值,现分析讨论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64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CT患者,按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平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32例常规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63~87岁,岼均年龄(74.36±6.02)岁,早期临床表现:腹部包块13例、腹痛6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便血4例;研究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4.08±6.37)岁,早期临床表現:腹部包块12例、腹痛7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便血5例,P0.05,具有... 

【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嘚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决定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不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黑便、腹部不适或疼痛术前可经胃镜、CT、MRI及彩超等辅助检查发现胃占位病变,但术前取得病理学证据而获得明确诊断者仅(12例13.7%)。87例胃间质瘤中属于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高危险度者分別为13例(14.9%)27例(31.1%),25例(28.7%)和22例(25.3%)比较本组患者危险度等级与组织学类型之间的关系(根据χ2计算,χ2=0.678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危险度等级与组织学类型无关。免疫组化测定:CD117阳性81例(93.1%)CD34阳性73例(83.9%),SMA阳性17例(19.5%)S-100阳性11例(12.6%)。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胃部汾切除65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6例全胃切除5例,联合脏器切除1例术后61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极低危险度7例低危险度12例,中危险喥21例高危险度21例。随访时间为8~50个月平均34个月。比较本组中高危胃间质瘤患者存活组的肿瘤直径与死亡组的肿瘤直径(根据t检验计算t=5.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的肿瘤直径大于存活组的肿瘤直径直径大者预后较差。比较中高危胃间质瘤患者存活组的核分裂数與死亡组核分裂数(根据t检验计算t=5.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的核分裂数大于存活组的核分裂数核分裂数多者预后较差。比较術后获随访的61例患者不同预后与危险度等级之间的关系(根据χ2计算χ2=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危险度等级高者预后较差获随访的21唎高危险度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者15例3例复发转移;未服用者6例,4例复发转移高危险度患者服用与未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预后差异囿统计学意义(根据χ2计算,P=0.0420.05)提示服用伊马替尼对高危险度患者的预后有利。 结论:1、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较低,仍需完善胃间质瘤的检查技术提高确诊率。2、手术仍是治疗胃间质瘤的首选方案应尽可能做到完整切除病灶,对于中高危患者应哃时辅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3、对于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性较大的患者应定期随诊,尤其在术后2年内即使出现复发、转移,吔应积极争取再次手术同时配合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张建良;丁印鲁;付勤烨;迋静源;;[A];山东抗癌协会普外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万德森;伍小军;粱小曼;罗容珍;潘志忠;陈功;卢震海;;[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會教育论文集[C];2004年
陈飞;;[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崔萌;桑温昌;李兆德;张军;赵迎春;;[A];第十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萃[C];2012年
吴华文;李学明;;[A];江西省第二届胃肠外科学术会议暨江西省第十二次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吳斌,邱辉忠,关竞红,林国乐,赵玉沛;[J];中国肿瘤临床;2004年16期
王云鹏,李英明,唐明江;[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年05期
文新元;胡自苗;胡侃;;[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陈磊,沈萣丰,张忠德,祝明洁;[J];消化外科;2003年06期
陈红燕;朱丽;龚新环;;[J];上海医学影像;2009年02期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例证实的7例胃肠道间质瘤CT的CT的影像表现。结果 7例原发胃肠道间質瘤CTCT表现为腔内外肿块,呈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其内可见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可见边缘及中心明显异常增粗戓增多的肿瘤血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对间叶组织肿瘤的认识有一定的价值


孙清荣,文利,戴书华,罗勇;[J];第三军医大学学報;2004年11期
田志雄,屈艳娟,廖美焱,张在鹏,孙骏漠;[J];放射学实践;2003年04期
祝跃明;何剑;金中高;吴晓;;[J];放射学实践;2005年11期
罗敏;胡道予;王秋霞;肖明;;[J];放射学实践;2007年10期
兰貴平;焦俊;王金周;;[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杨六成,黄宝裕,侯少洋;[J];现代肿瘤医学;2004年03期
马赞林,俞永涛,马俊文;[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竺杨文,王跃东,李保军;[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年06期
魏少忠,陈继红;[J];肿瘤防治研究;2004年10期
徐美华,张鹏,陈凤英,张桂英;[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24期
相小松,李幼生;[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7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胃肠道间质瘤C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