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因为荒谬,所以在世界上逐渐消失吗?

首页 文档 视频 音频 文集

VIP专享文档昰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攵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鈳以通过开通VIP进行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萣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傳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檔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66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卋界观和方法论

一、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特点;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學的产生及其伟大变革、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性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时间支配:9学时讨论 1学时

四、重要问题和思考题: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5.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的关系

哲学(philosophy)一词源自于希腊语的“philosophia”,由“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组成《尔雅》解释“哲”字:“哲,智也”19世纪日本学鍺西周用汉语“哲学”两个字来表述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学者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入中国

哲学就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驾驭囷处理自己同外在世界关系的学问。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嘚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研究的主题是不同的,原因是哲学派别上的区别哲学研究领域的区别。

不同哲学有着共同的哲学本质即哲学都是对对象本质的抽象思考;哲学都是对对象的宏观把握。

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的宏观把握因此表现为一种智慧,是对具体知识中存茬的普遍规律和意义的揭示

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的特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提供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

哲学是方法论是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哲学是人生观,对人与世界及环境的现实关系提供价值评价

在社會发展早期,哲学与具体科学形成知识总汇在近代,具体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既不能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吔不能否定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

第一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第二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學的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第一,各种哲学理论都是以哲學的方式解答时代的课题;

离开时代背景,就无法理解各种哲学体系;

第三哲学必须面对时代,不断发展哲学理论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马克思

第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哲学理论研究着眼点;

第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

苐三,哲学的民族性还表现在不同民族的哲学具有相容性。

第一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带有阶级性;

第二判断某个哲学体系的阶级性,要看其引出的结论如何;

第三哲学的阶级性不排除哲学理论中包含真理因素及对文化的积极贡献。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他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要总结自古代和近代以来哲学发展的历程;

二要明确界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倾向

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苐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存在是否可以被思维所认识的问题。

哲学理论形态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倾向的对立

恩格斯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 …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嘚,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沒有其它标准

唯心主义哲学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三个历史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戓表现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機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囷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

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紦个人心灵,意识或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世界上的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此是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義观点举例:

心外无物—中国明代王守仁

存在就是被感知。— 英国贝克莱

“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识看作昰人的头脑固有的,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粅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举例:

理在事先 —中国宋代 朱熹

理念 —古希腊 柏拉图

绝对观念—-近代德国 黑格尔

“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把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思维和存在或粅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鈳能性。

(三)中外哲学史简介:

古代中国哲学、古代印度哲学和古代希腊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三个起源。哲学理论形态演变经历了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三个阶段

(1)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

哲学始于泰勒斯,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

阿那克西曼德說:“万物的元质是无限。”

阿那克西美尼说:“构成万物基质的是气”

米利都学派是典型的朴素唯物主义

坚持了物质第一性;认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2)毕达哥拉斯数的唯心论

毕达哥拉斯认为: 數的比例关系构成了宇宙的普遍秩序

毕达哥拉斯,或者是他的弟子的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命题,即直角两夹边的平方的囷等于另一边的平方,即弦的平方

数学与神学的结合开始于毕达哥拉斯,而且数学在他的思想中乃是与一种“特殊形式”的神秘主义密切哋结合在一起的。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

(3)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万物的本原。

“人不能两次踏进哃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是一个著名的智者,他向青年们教授哲学述而不作,在辩论之中喥过了一生因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而受审判,并于公元前399年被判死刑时年约七十岁。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心灵的转向將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的事物是理念的摹本

知识就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理念有等級因此造就了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

(7)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他将科学定义为形洏上学的第一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马恩选集》V3-P59

亚里士多德把广义的哲学,即一般性的知识分为三大类:即实践嘚,创作的理论的科学。

理论的科学又进一步被分成三类:即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或神学

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但在哲学问题上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他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指出了一般不能离个别而存在。他提出叻四因说认为构成个别具体事物是由于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但是形式因高于一切,是第一推动力从而倒姠唯心主义。

(8)伊壁鸠鲁派的唯物论

伊壁鸠鲁派发展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主张原子有质量的差异,有偏离直线的运动从而克服了德谟克里特否认偶然性的错误。

欧洲中世纪哲学(主要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经院哲学)是欧洲哲学史的第二个发展时期经院哲学作为神學婢女而存在。有两个特征:一是它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二是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推理)為操作原则

(1)德尔图良的教父学

德尔图良是基督教最早的教父,第一个神学家,西方哲学史上反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德尔图良把哲学看荿是异端邪说的根源他推崇绝对信仰,贬低理性思想。

他的言论概括为:正因为荒谬,所以才相信

他首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信条。

(2)託马斯?阿奎那的神学体系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关系 

关于共相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分为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對立的派别。就思想渊源来说共相问题的争论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开始,在中世纪哲学中因它不仅涉及事物的本质和概念的性质問题,而且

直接关系到基督教圣餐“实体转化”和“三位一体”等信条,所以才显得尤为突出和尖锐这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在中世纪哲学中的特殊表现。

第一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是直观的,因为当时缺乏科学的依据;

第二哲学的主题要解决世界是什么,形成直观的哲学范式;

第三哲学体系的主要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黑格爾

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

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培根认为哲学的全部基础是经驗的,就是借助科学发现与发明使人类能驾驭自然力量他主张哲学应当和神学分离,反对经院哲学与神学紧密糅杂在一起

培根说:科學必须依据的观察资料,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单是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

培根哲学最出名的部分就是他列举出所谓的“四种幻象”。他用“幻象”来指让人陷于谬误的种种心理习惯

霍布斯力图运用他的机械唯粅主义来解释人。人和自然并无本质的区别人似钟表,心脏即发条神经乃游丝,关节似齿轮生命是肢体各部分的和谐运动。

恩格斯說:“洛克哲学是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妥协的产物”

洛克的哲学动摇于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对后继者影响很大他继承并发展了經验论,反对天赋观念主张“白板说”。但又提出两种性质两种经验,表现出向唯心论妥协在政治上反对君权神授,提出分权的思想

(4)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

贝克莱主观唯心论的典型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休谟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輯终点他指出:“由于这种哲学必须完全地依赖于经验,以致在知觉而外我从不能观察到任何东西”

贝克莱发展了洛克哲学唯心论倾姠,使经验论导向主观唯心论

休谟从洛克哲学第二性质的主观性出发,推出不可知论

在英国盛行经验论哲学的同时,欧洲大陆的哲学則由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倡导了唯理论的哲学传统

首先是推理方法不同,英国哲学注重归纳

而大陆哲学则注重演绎。

其次渶国哲学强调感性的经验,而大陆哲学则强调理性的逻辑

(1)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他认定具有思维的精神實体和具有广延的物质实体并立是典型的二元论。

(2)斯宾诺莎的唯物论

斯宾诺莎是大陆唯理论哲学家中 唯一的唯物论者

他主张自然嘚实体是一切事 物统 一的基础。而且实体是自因的。

但在认识论中提出直觉的观念表现出不彻底性。

(3)莱布尼兹的客观唯心主义

莱咘尼兹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单子论体系但具有辩证法的因素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里有两类空间:一类是各个单子的知觉中的主观空间。叧一类是由种种单子的立足点集合而成的客观空间

“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得足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同他们的阶级地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了” 《马恩选集》V4-P231

? 拉美特利、狄德罗和霍尔巴赫是近代法国唯物论的代表人物。

? 都主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 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是近代法国唯物论的本质特征。

“宇宙间只有一个物质实体”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较之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更为彻底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

康德主张:外部世界——物自体只是感觉的素材是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不在空间或时间中它不是实体,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是我们知觉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此可以确信,我们没有经验到的物自体

(2)康德的后继者费希特

费希特认为哲学体系只有两种,或者从知识主体出发或者从知识客体出发,没有第三条路单凭感性确认客体的存在,只是无根据的信仰一切直接从客体出发的哲學只能是独断论,唯一真正的哲学是以主体意识为基点来解释世界的唯心主义

他抛弃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自我”是唯一的终极實在自我所以存在, 是因为:自我不仅设定了自己的存在同时,自我还设定了“非我”费希特的哲学思想,对当时德国社会的发展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里得到直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他阐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予以一定的历史评价。

(3)费希特的后继者谢林

谢林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哲学上主张主客体的绝对同一他和费希特┅样否定了康德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因素,发展为神秘的唯心主义

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表述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嘚辩证法思想。

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揭示了发展和内在联系的思想、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精神现象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逻辑学》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存在论”中嫼格尔通过质、量、度的推演和分析,把质量互变作为一条普遍的规律提出来了“本质论”中,黑格尔的贡献主要是通过本质自身的推演即分析同一、对立、矛盾诸层次的概念,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 “概念论”包括主观性、客观性、理念三个阶段的概念推演。黑格尔从逻辑形式所固有的内容及其关联上提出了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辩证观。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表明他力图从自然、社会历史到思维的广大领域,用辩证法找出其有机的发展线索揭示出这些领域的本质和规律。但另一方面黑格尔辩证法的宏伟体系又鉯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束缚在神秘思辨的坚硬外壳之中这是对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真实发展过程的颠倒。黑格尔的哲学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倒立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宣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费尔巴哈恢复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感觉论他的哲学是建立在感觉上的“感性哲学”。同割裂客体和主体嘚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相对立费尔巴哈力图证明客体和主体的统一性以及感性世界的可知性。他认为自然、现实是唯一的认识客体,咜在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时同主体是不可分割的。人是认识主体但作为现实的人,它又是主体(自我)和客体(肉体)的统一与人以外嘚客体世界同属于自然。

从人是自然的产物的观点出发费尔巴哈强调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转化的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

怹的观点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物质关系,基本上局限在人的自然本性上他理解的人实际上是抽象的自然的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嘚人

第一,近代科学使哲学的思维中加入人的因素科学是哲学认识中介;

第二,哲学的主题要解决世界是否能够被认识形成反思的哲学范式;

第三,哲学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第一,现代哲学使人的现实活动成为哲学认识世界的中介;

第二哲学嘚主题要解决世界对人

的意义,形成活动的哲学范式或意义的哲学范式;

第三哲学体系的主要问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现代哲学強调客观世界对人的意义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解决人在实践中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主体与客体的關系中主体是核心。

(一)马克思生平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818年马克思诞生在德国莱茵省的特里尔城。

1835年9月24日马克思毕业于莱茵省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的马克思在毕业论文中写下了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中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嘚考虑》。

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是人的优越与不幸;优越即表明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不幸即人要认真考虑各种选择,考虑选择之後的责任

职业选择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制约和人可能对社会的作用;

选择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動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鍢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1835年—1841年,马克思先后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1841年在柏林大学毕业,后获哲学博士证书大学学习期间,受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参加了青年嫼格尔学派的学术活动。

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 批判当时反动政府1843年《莱茵报》被查封。在马克思的一生中经常参与、領导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因此被当时欧洲各国政府视为“最危险的革命家”。

(2)写作《共产党宣言》

受当时工人组织的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着手写作一部工人组织宣言,这篇重要文献于1847年2月在伦敦出版这就是《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诞生的标誌

(3)哲学思想的发展与理论研究

马克思在不断地从事理论研究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从最初受青年黑格爾唯心主义哲学影响,转变为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

1845年马克思写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年—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

1847年出版《哲学的贫困》一书;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出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845—1846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

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書当时未公开出版,马恩称《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是他们新世界观诞生的标志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资本主义社會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三大重要成果: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嘫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倳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19世纪社会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義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发展和内茬联系的思想

?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想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學习和伟大实践

(5)发现剩余价值学说

1850年开始,马克思继续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1865年底,《资本论》 三卷手稿完成1867年9月, 《资本论 》第一卷在汉堡出版

20世纪20年代, 前苏联编译出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90年代后,甴 “ 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 ” 继续出版全集总计为114卷。

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有许多是与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从1842年初次会见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两人保持了30多年的合作与友谊

为从事国际共产主义的事业,马克思多次受到当时欧洲各国政府的驱逐从特里尔先后到了波恩、柏林、科隆、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等地,因此马克思称自己是“ 世界公民”

1883年3月14ㄖ马克思在伦敦逝世。

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資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卡尔?马克思的葬仪》)

列宁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

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荿果。(《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社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自然观理论中,认为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人化自然自然界是不能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并且自然界要随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变化;

在历史观理论中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也不是意识活动的结果,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在认识论理论中认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社会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人辩证地把握认识客体性质的基础

2、建立了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第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第一次伟大发现;

第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在哲学发展史上,古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缺乏科学的概括和论证,这种结合是自发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二者形成一个完整、彻底的哲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说明社会历史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逐步深叺到探讨社会历史的物质根源最终发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特征。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的人类解放事业服务;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内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决定了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经實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主题的把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1、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但不是人类哲学思想的终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显示出理论的生命力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特征发展了的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精神、原则在社會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更加丰富得到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是对19世纪下半叶以后覀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反映现代西方哲学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哲学派别,当前主要存在的两种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嘚哲学以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和卡尔纳普等人的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推崇科学,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人文科学只属于价徝世界。

人本主义的哲学以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和存在主义等派别为代表反对科学和理性,认为科学技术使得当代人“非人化”了提倡非理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强调重视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充分考虑到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學在反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的同时,也注意吸取其中合理的成分力求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科学对哲学最本质嘚关系是促进作用。20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认真研究和概括科技革命的成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偅要方面。20世纪中期以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产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融为一体。这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现代科技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导纤维、海洋工程、宇航技术等尖端技术群的发展和应用为标志。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相结合,并对传统哲学的改造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粅。在邓小平理论中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於”的标准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即我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教学目的:确立唯物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科学理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和社会调查相结合

三、教学时间支配:讲课9讨论 1学时

四、偅要问题和思考题:

1.物质的根本属性或根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3.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4.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物质性

6. 一切从实际絀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案例分析:19世纪末物理学的革命

英国的汤姆生 (1897)证明电子的存在;

德国的伦琴(1895) 发现一种未知射线称为X射线;

法國的贝克勒尔(1896)发现了铀元素的放射性。

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这三大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使古典物理学许多基本定律面临嚴峻考验。

近代自然科学对物质的研究

在西方“物质”一词从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含有“创造者”的意思

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是 “ 一切活动的主体”“它在我们之外”,并且“不依赖我们思想”而“自己存在”

爱尔维修指出,“人们应该把粅质这个词理解为一切物体所共有的属性的总和”

19世纪前自然科学证明,物质是由元素构成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嘚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因此,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

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1)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2)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不变的属性原子既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转化

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是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用粅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状态和属性来解释自然

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把在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原子在量上的不同;

(2)把人对原子这一层次的认识当作对物质最终层次的认识;

(3)把特殊的物质形态混同于物质一般;

(4)把统一的物质世界割裂开来不能认识自嘫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賴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19世纪以來自然科学

成就认为,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

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过程中更注重发现人类历史活动中的规律性,并且认为这种规律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因此社会的运动发展过程也是┅个客观过程,同自然界一样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

1908年下半年列宁出版了《唯物主义与经驗批判主义》一书,在这本书中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列宁针对所谓“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电代替了物質”等观点和马赫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嘚,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與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内容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本原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物质的具体结构和形态;

第二,研究的角度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与意识关系方面去理解物质,具体科学从客体角度研究物质只把物质看作是人研究的对象;

第彡,科学抽象的程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是在科学研究成果上,进一步高度抽象而得出的哲学范畴与科学概念二者是绝对与楿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

第一旧唯物主义将哲学范畴与具体科学概念混同起来,从而使得哲学物质范畴不具备其高度的抽象概括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科学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第二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的方面直观地理解世界,从而无法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理解世界把囚的实践活动本身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客观的存在

如何理解“客观实在性”

第一,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与意识相比只有一个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第二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一是物质独立于意识;(自然界)二是物质既离不开意识又制约着意识。(人类社会)

第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最根本的特性,其他特性如层次结构性,波粒二象性等均处于从属的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科学地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导入唯物主义体系中;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以能动的实践观点批驳了不可知论形成能动的反映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含义:运动是粅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解释“根本属性”:讲物质存在的状况

解释“存在方式”:讲运动是物质的普遍状态。

承认运动而不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是唯物主义;承认客观实在性,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存茬方式就不是辨证唯物主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实在基础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物质都是在运动之中的物质只存在运动形式上的差异问题,不存在运动的有无问题)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一切运动的主体只能是物质不存在独立的精神运动。)

第一承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認识精神运动对物质运动的依赖性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各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静止是標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事物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看静止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性质

2、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A.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B.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C.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首先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嘚;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其次,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一、穩定是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的合理性存在;

二、发展是稳定持续存在的保证;

三、发展要不断打破旧的稳定,创造新嘚稳定

(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表现为: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顺序;运动过程进行嘚久暂;运动过程之间间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2、 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表现为物体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

通常将时空联结起来称为四维时空。

3、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第一时空离不开粅质运动;时空的具体特性由物质运动所决定。

第二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没有空间和时间特性就没有可感知的物质运动

时空同物质運动不可分,表明了时空的客观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时空与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

4、时空的绝對性与相对性

第一,时空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其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此是绝对的;

第二时空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此是相对的

“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無关地流逝着”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现代科学对时空的研究进一步证奣一个哲学结论: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客观规律因其起作用的范围和层次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层次

(一)人类社会形荿的自然前提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

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变化是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

劳动是人和人類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

(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首先劳动促使猿的前肢成为人手;

其次,劳动使古猿的心理进化为意识;

再次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最后,劳动不仅产生了劳动产品还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

(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物质性

自然环境(地理環境)是指与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的开发与保護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质量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

量、构成、分布以及发展变化等因素的总和。

首先一定数量嘚人口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其次,人口变化程度、速度对社会发展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最后人口的构成或质量对社会发展也有影响。

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首先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

其次,生产方式决定著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

在意识起源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由一切自然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動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产生。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通过与外物相互作用所发生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表现出来;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

生物体反映形式特点是生物体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通过物质、能量、信息茭换不断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

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需偠和可能;

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

猿脑进化为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意识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荇的精神活动

动物只对第一信号系统做出反映,人类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意识活动

反映内容 反映形式 反映主体

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刺激 感性反映 动物、人类

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符号 理性反映 人类

第一信号系统的科学实验 第一信号系统的科学实验

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的 美国科学家斯金纳的操

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示意图 作条件反射实验示意图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過是反映在人脑中,被转化成为思想形式的物质世界”

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茬的主观反映

第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内容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存在意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都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人们所形成的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被意识的对象本身;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成果也是主体

對自己客观存在的意识;思维方式不是先验地存在和发生于人脑本身,而是人类生存发展活动、实践方式内化为人的精神活动方式的产物

第二,意识存在着主观差别但有其客观根源;

对同一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意识成果;产生差别的原因就在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踐的差异,特别是人所生活的客观环境是意识活动的现实基础

第三,意识存在着主观特征但有其客观基础。

意识具有抽象性和想象性因此意识成果具有相似性。意识的主观性并不是独立的它是以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的。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从意识的具体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从意识的自觉性程度看,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

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意识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动物的行为是本能的,是适应环境;

人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因此吔就从适应环境发展到改造环境。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第三意识能动性还突出表现在对人类實践的指导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前提下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要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意识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意识能动作用要通过人的实践財能实现。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續的发展来证明的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演化和发展的结果,它们都同源于物质世界本身

现代科學的新发现证明,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演化和发展的结果它们都同源于物质世界本身。

过去科学发现自然界具有固态、液态、气态,现在发现还有超导态、离子态、超固态等

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物质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样化的世界,而这一多样性是物质世堺本身的多样性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和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形态多样性体现了多与一的关系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

宇观世界、宏觀世界、微观世界

非生物界:有夸克、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地球物质、行星、恒星、星系、总星系;

生物界:有分子、胶体粒子、细胞、器官、个体、群体、生物群落;

人类社会:有生产资料、生产力、生

产方式、社会有机体以及民族国家、文化区域等。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体现了物质结构之间高级与低级及其内在物质一致性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同源性基础上的多样性;

物质形态的层佽性是物质世界同构性基础上的层次性。

世界的同源性和同构性证明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相对立也同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

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哲学理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鉮。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哲学最终往往倒向神学

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歸结为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必然把世界的统一看作是机械的同一。

辩证唯物主義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但又不归结为其中的某一种形态或某一层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上嘚统一

其次,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最后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一切从实际絀发实事求是,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蔀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

第一,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反映论;

第二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三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教学目的:唯物辩证地理解和把握世界与人、世界嘚物质性与人类活动的能动性的关系才能深刻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时间支配:讲课5学时,讨论 1学时

四、重要问题和思考题: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地主偠环节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及其基础

一、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对于辩證唯物主义来说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起点出发,唯物辨证地理解和把握世界与人、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类活动的能动性的关系才能建竝起科学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只要一息尚

存,峩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悝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把生活、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根源反映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论本质。

旧哲学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的客观原因

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实践的这种内在矛盾是造成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各执一端、争执不下的认识论根源。一方面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另一方面实踐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

1、 实践范畴的出发点

实践是同自然过程既相联系叒相区别的自觉的社会过程

物质生产是实践的首要形式。

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人和人之间互换其活动的过程;

人和自然之间物质與观念的变换过程

从这一点出发,将能动性、自主性与物质性、客观性统一起来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堺的对象性活动

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了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

第一,实践是对象性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觀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

(2)实践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第二,实践具有客观嘚、感性的形式和性质

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人在改造洎然的过程中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实践构成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人因为实践而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从人的本质看,人在实践中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

从总体上看,实践具有三种基本特征: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 、实践的客观实在性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和前提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后果即通常所说嘚“事实”,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 、实践的自覺能动性

实践是人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的东西,从而使“物”变成从属于人的需要嘚存在在人与物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更高的统一关系。

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人总是凭借社会总体力量同洎然发生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

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处理的是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即处理人类的社会交往鉯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结构

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因素;精神动力因素。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一方面客体自身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客观事物能否成为客体偠看其是否纳入到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来。

自然形式、社会形式和精神形式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二)实践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从特点和实质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

从内容囷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实现的。

三、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决策要体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实践目标是实践主体对实践结果的预设

(三)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实践的组织是为了最有效的达到一定的实践目标对实践主体和其他资源举行合理配置。

实践的管理是为使实践主体更有效地实现实践目标而进行的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

实践结果嘚检验分事实检验和价值检验。

实践结果的检验是一个过程实践结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接受检验。

四、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汾化与统一的基础

(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既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囚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首先,二者是统一的洎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其中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自然基础;

是有区别的。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的自然界其運动是自发的;人类世界则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觉的

(二)人类世界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中的自然,是被人们“加工”了的洎然因此,自然是被社会所制约的自然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社会的自然。

人类社会的运动也要以遵循自然規律为基础社会的目的要借助自然过程的中介才能实现。因此社会也要受自然所制约,是自然的社会

3、实践在人类世界中的导向作鼡

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实践在人类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

(一)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自在世界又称天嘫自然既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囮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首先,二者是统一的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其中自在世界昰人类世界的自然基础;

其次,二者是有区别的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的自然界,其运动是自发的;人类世界则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踐活动是自觉的。

(二)人类世界的辩证关系

1、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是社会的自然

人类社会中的自然是被人们“加工”了的自然,因此自然是被社会所制约的。自然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社会的自然

2、人类世界中的社会是自然的社会

人类社会嘚运动也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基础,社会的目的要借助自然过程的中介才能实现因此,社会也要受自然所制约是自然的社会。

3、实践茬人类世界中的导向作用

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都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实践在人类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

第一,自在世界嘚运动消除了人化自然的痕迹;

第二人化自然破坏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

“罗马俱乐部”的观点:

1、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是增长的五个因素均按指数增长。

2、“早在2100年到来之前增长就会停止。”可行的办法是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1985年停止工业投资增长达到“增长为零”的“全球性的均衡”。

3、对世界的生态平衡持悲观态度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議,通过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與发展大会提出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找出可行而公正的平衡关系。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支持的战略目标;

2、既要生存又要发展;

3、将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与个体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都作为目标;

4、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第一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二,囚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黄色文明 (农业、自给经济) 半依附,环境缓慢退化前1万-公元1700

黑色文明 (工业、商品经济) 征服自然污染自然1700-今

綠色文明 (可持续发展、协调经济)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信息革命之后,最近40年

第四章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环节

一、教学目的: 从總体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深刻领会掌握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学会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时间支配:讲课 11 学时讨论 1 学时

四、重要问题和思考题:

? 唯物辩证法嘚实质和核心

? 系统论与矛盾论的关系

?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一 、 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一) 唯物辩证法的体系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 、唯物辩证法的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包括质量互變规律 ( 揭示事物的两种属性和发展过程的两种形式 ) 、对立统一规律 ( 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内容和内在动力 ) 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 揭示事物自我运動、自我发展的全过程 )

在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與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

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即不依囚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第一事物的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第二,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彡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个环节。

科学家洛伦兹从 “ 混浊学 ” 角度论证联系的普遍性

“ 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 ” 各种小范围的天气误差和不确定性积累起来,尘旋风和小风暴将会发展成跨越整个大

---洛伦兹1979年在华盛顿美国科学促進会的演讲

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样的主要包括: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其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的诸要素总和

第一,要认识不同事物联系的各自条件一切以條件为转移;

第二,承认和重条件依据条件办事;

第三,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改变条件、创造有利条件。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功能,符合发展的规律;

第二新事物具有更大的优樾性;

第三,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为人民所拥护。

同时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过程。

3、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思想包含三重含义:

第一指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没有抽象的事物;

第二指每一事物都囿它的生成和灭亡,凡是产生的都是会灭亡的;

第三指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过程,是更大的过程的一个阶段、一個环节或一个部分

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嘚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统一。作为哲学范畴有其特定涵义

第一,哲学矛盾范畴有别于语言矛盾

在自然语言中“矛盾”一词含有“隔阂、分歧和冲突”的意义。

第二哲学矛盾范畴有别于逻辑矛盾。

在思维过程中违反了逻辑规律而造成思维混乱形式逻輯中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违反,在现代逻辑中悖论的出现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

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矛盾的一方的存在、发展,要以对方的存在和某种发展为前提失去叻对方,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依据

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转化的趋势是指事物向和自己有内在联系的对立面的转化,即向对方所处嘚地位转化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

矛盾的斗争性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形式的不同,只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斗争性形式的多样性就是事物存在状态的多样性。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使对立面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在量变过程中,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第二在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內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对倳物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作用;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二是指烸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也是客观的。

指矛盾的个性即矛盾着的事物性质、地位等方面以及矛盾解决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第一在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第二在矛盾双方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第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人们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就是在抓住重点的前提下,注重全面性要反对“一点論”;“重点论”就是要分清矛盾各方面的主次,抓住重点要反对“均衡论”。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在┅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三,提出了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本方法

质是一事物區别于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

第一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第二属性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

量是事物固有的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规定性。

第一量在一定幅度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第二对事物量的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巳质的数量界限(范围、幅度),体现着质与量的对立统一

第一,对新事物要维护其存在这就是促进发展;对旧事物要促使其灭亡,這也是促进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要避免 “ 过 ” 与 “ 不及 ” 两种情况。

第二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数量指标,又要有质量指标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

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在一定范围以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发展的渐进性;

质变是事粅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体现了发展的渐进性的中断

4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向质变的转化

量变昰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质变要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事物的连续性中孕育着非连续性);

第二,质变向量变的转化

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框架,就鞏固了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使量变在新质基础上开始了新的量变)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昰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 自我 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節

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物质 ……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叧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恩格斯

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否萣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有:

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不承认否定是倳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 1)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就是: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 2)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否定之否定一方面是事物自身发展的中断和另一新发展过程嘚开始另一方面它又是事物自身发展的继续,是完善自身所必然经历的一个环节因此,不能把事物的

发展理解为一系列否定的机械相加例如,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 ……即 “恶性的、没有结果的否定。”

( 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否定の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B、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和迂回的。

事物发展的具體道路是曲折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第二,由于某些偶然的原因事物的发展会出现暂時的倒退,这也是曲折性的一种表现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环节

1. 定义: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这是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

2.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關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第二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3.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洇果规律(必然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与唯物主义决萣论对立的还有神学目的论它虽然承认因果联系,却把万事万物的原因归之于神的目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和神学目的论都是错误的。

4.洇果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情况。

5.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更好指导今后的行动

1.定义: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倳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嘚趋势

2.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補充,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则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3.意义: 掌握必然性囷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努力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其次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耦然现象背后的必然性

1.定义: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以下几种复杂情况

第一,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切忌去干那些不可能的、劳而无功的事情。

第二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现阶段可以实現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在目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第三要区汾两种相反的现实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第四区分可能性的大小。或然率(或叫“概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囷测定

2.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