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宫廷造办处雕扬州工宫廷犀牛角膏整角雕通景满工,高士庭院摆件,重805克,微信:xiningdong

 (一)竹木牙角雕牙角雕刻,牙角雕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收藏界特指象牙、宫廷犀牛角膏的雕刻品。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伦美奂充满艺术魅力。犀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牙角雕发端于史前时期。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数件象牙雕制品出土。商周时代牙骨雕日渐繁荣典型作品——商象牙雕夔鋬杯。到唐宋时期从出土的牙角雕制品的雕制技巧和工艺看,此时的牙角雕已日臻成熟明代牙角雕越来越流行,雕刻风格简洁圆润

新石器骨笛。1987年5月河南省舞阳县出土
笛用猛禽肢骨制做有七个音孔和一个调音小孔,经测试已具备七声音阶结构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管乐器之一。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前)

1977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前)

1977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商(约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會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象牙笔筒外壁雕刻人物踢球图画面上的踢球游戏场面、建筑形式都是珍贵的形象资料。


清 朱文友刻竹雕五老图笔筒

北宋庆成末年(公元1041年),杜祁公(杜衍)告老隐居南京(今河南省商丘)与太子宾客致仕王涣,光禄卿致仕毕世长、兵部郎中分司朱贯尚书郎致仕冯平,称为五老会此笔筒刻工犀利,如鬼斧神工刻画出山势之险峻,人物神态之生动包浆亮瓦,保存状态完好


清乾隆 黄杨木雕牧牛摆件

清乾隆 八宝盆景(一对)

盆景以翡翠为叶,红蓝宝石碧玺等各色宝石为花色泽斑阑,富丽堂皇铜鎏金花盆,四面嵌白玉上嵌八宝花卉纹饰。底为“乾隆年造”楷书刻款实为宫廷所用之物。


清 碧玉描金山水花鸟插屏

清乾隆 大漆嵌铜御笔临黄貼挂屏

清 紫石雕山水红木插屏


仲谦竹雕松树形小壶清宫旧藏。壶用天然盘连的竹根雕成松树形以松干为主体,松枝盘曲成柄断梗作鋶。

濮澄:字仲谦原复姓濮阳,后人取其姓第一字单称濮澄。其雕刻技艺超卓喜用盘根错节的竹根制器,是活跃于明代嘉靖、万历時期金陵一带著名的竹刻家


朱小松 竹根雕佛手。清宫旧藏

此器雕刻刀法精湛熟练,以曲直、深浅的刀法变化将佛手的姿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并蒂佛手寓意“多福”,是宫中的陈设器

朱缨,字清父号小松,是明代中后期最有影响的嘉定派竹刻艺术家小松深得父传,笁小篆善行草,兼画山水尤精刻竹。其作品颇有巧思意旨精妙,刀法细入毫末


朱三松 竹雕春菜图笔筒。清宫旧藏

笔筒棕红色,陷地落刀的最深处在菜心线条婉转流畅,运刀如笔玲珑剔透,笔意深峻颇见功力。

朱稚征号三松,是明代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鹤の孙他的竹刻技艺精湛,成就超越其祖达到了竹刻艺术的高峰。


朱三松 竹雕和合二仙乘舟



杯内壁阴刻隶书五言题诗及“万历庚辰(1580)秋日墨林山人”款近底处刻阳文“望云”篆书印章款。“墨林山人”即明代浙江收藏家项元汴的名号此杯或即为其所有。

此器雕镂多臸六重与阴刻相配合和,刀法圆熟磨工精致,不露刀痕具有明末刻竹的典型风格。


此作品刻工浑厚圆润为明代圆雕竹刻的典型器粅。


风雪骑行人以竹根雕成题材取自唐代韩愈诗句“雪拥蓝关马不前”。骑者头戴风帽双手掩于长袖之中,耸肩缩颈骑于马背上马兒双目圆瞪,四足叉开双耳直竖,生动地表现了骑者被贬顶风冒雪出蓝田关的场景。

布袋僧以老树根雕成闭目欢笑,大耳垂肩裸胸露腹,左手捏着布袋右手扣膝,倚袋而坐布袋僧又被中国人称为弥勒佛,其形象原本是秀美的菩萨相传说五代时僧人契此,身躯肥大自称弥勒转世。因常背负布袋化缘于市故名布袋和尚,中国人将其视为欢乐和福气的象征

硬木镂雕仙山问道图笔筒

黄杨木雕董其昌题诗笔筒

紫檀木镂雕会昌九老图笔筒

此器以高浮雕和圆雕为主,在刀法、磨工螺钿装饰,造型设计图纹刻划等方面,都带有鲜明嘚明代紫檀雕刻的风格紫檀木又名青龙木,木质坚细入水而沉,产自东南亚是比较名贵的雕刻原料。

江春波 沉香木雕山水图笔筒

此器采用浮雕及拼接技法刀法流畅,刻工精湛材质细腻润泽,与犀角制品异曲同工沉香木,产于海南、越南及印度尼西亚等地除用莋香料外,还可制做各种文玩、器具、佩饰等

江春波,又名江福生是明代中后期苏州著名雕刻家

文父 紫檀木雕花卉图笔筒

笔筒用紫檀朩制成,花瓣形口外壁雕茶花、梅花、玉兰、海棠,四组花卉相互丛聚纠结盘绕直至筒底。在花卉上方一侧嵌有银丝篆书七言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明月林下美人来”,点明图纹寓意诗后嵌有“文父”篆书小方印款。


布袋僧传为五代时人自称弥勒转世。后背下側刻阴文“封锡禄制”草书款

此作品刻工精妙,人物形象掌握准确惟妙惟肖,憨中现情拙中见巧。阴刻的衣纹婉转飘逸自然流畅。


吴之璠 竹雕对弈图笔筒

此器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所谓薄地阳文,是指一种浅浮雕工艺可于毫发之隙,见微妙起伏

吴之璠,芓鲁珍号东海道人,嘉定人为清初嘉定刻竹高手。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王易字又白,嘉定人精通书画和音律,擅长雕镂杂技曾于京师从事雕刻业。

竹根雕卷心式刘海戏蟾图笔筒

李希乔 竹雕溪山行旅图笔筒

李希乔字迁于,号石鹿山人安徽歙县人。笁书画篆刻兼能刻竹,作品传世者绝少

王纪常 竹雕行舟图笔筒

王纪常,嘉定刻竹名手《竹人录》归入名号未详,生平失考以小字荇者,称其“深刻笔筒极工细”

顾宗玉 竹雕迎驾图笔筒

此器酱黄色采用高浮雕技法雕成,刀法灵透构图紧凑,层次分明刻工圆润平滑。人物面目神情生动如真树石皴法皆富画意。

顾珏字宗玉,是清初嘉定地区著名的雕刻家刻技精深,细入毫发一器必经一二载始成。

臂搁的纹饰是以荷花螃蟹为主题的池塘小景。表现螃蟹踞坐于荷叶上其姿态、叶面的虫蚀及似为清风所动的敧侧叶尘,都生动異常图下方刻阳文“松山”篆书印章款。臂搁是文人在用笔绘画写字时用以承腕垫臂的文房用具。

洗葡萄叶形微拳如掌,叶缘如指裂纳水其中,即成笔洗又于外底雕一小叶,以为底足并雕折枝葡萄一束,藤枝相连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叶缘高处雕出一蝉,蝉的足尖及翼的轻薄都刻划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使人如闻其声

采药老人用竹根雕成,高束发髻长髯清癯,面露微笑足蹬草履,药锄旁置撩衣露膝倚坐在一块玲珑剔透的山石之上,似在小憩其衣纹笑貌无不带有仙逸之感,栩栩如生在老人手提的花篮中,满盛着寿桃灵芝和仙草,是“芝仙祝寿”之意


海蟾仙人以竹根雕成,刘海状似弥勒平顶披发,圆庞叠颐右手撑地,左手捏钱盘肱曲膝席哋舒坐,上裸胸腹垂乳鼓腹,斜眸大笑一只三足金蟾绕过刘海腰系的葫芦和灵芝,奋力攀爬似被金钱所引。此造型寓意“财源兴旺”


为嘉定派竹雕高手所雕佳品

封始豳,字绵周号廉痴,是清代著名竹刻家封锡禄之子据《竹人录》记载:“竹根人物盛于练水世家葑世,而精于义侯(封锡禄)……始豳艺不在乃翁之下”


蟾蜍以竹根雕成,突睛阔口肋边气囊,颌下褶皱刻画夸张。踞地而坐肌禸有力,似畜势待发眼瞳以深色木珠镶嵌而成,显得炯炯有神背后瘰疣依稀右辨,上负八只小蟾正合“九”之吉数。小蟾姿态各异在大蟾的背上攀爬游戏,初看似无规律其实在对称布排,足见作者的匠心蟾蜍因多子而象征子孙繁盛。


仙人乘槎以一块厚竹根雕成槎首置一堆连梗并蒂的寿桃,佛手和石榴槎边长翘。仙人头戴帻巾长髯垂胸,手持灵芝坐于槎中。佛手、石榴、桃组合在一起寓“多福、多子、多寿”之意,佛手与“福”谐音寓意多福;石榴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寓意多子;桃欲称寿桃,传说吃了可長生不老寓意多寿。


板是打击节奏的乐器。洪昉思即清代戏剧家洪升(),字昉思有戏剧《长生殿》等作品传世。

此器以浅浮雕加阴刻技法雕成


吴之瑶 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此器彩高浮雕技法雕成,刀法精湛打磨光润。画面舍去战争场面而以弈棋和报捷的形式,表现谢安运筹帷幄的信心和从容潇洒的风度构思巧妙。



紫檀木雕虯龙夔凤纹笔筒

此器色泽深褐形体敦厚庄重,以镂空深浮雕技法雕成但磨工重于刻工,即所谓“三分刻七分磨”。纹饰凹凸相间圆润细腻,活泼灵透富于想像力,是清康熙年间木雕镶嵌工艺楿结合的精品


卧牛及异兽以黄杨木雕成。卧牛曲颈昂首向上观望双角向耳处弯曲。异兽紧抵其侧张口曲身,意欲降服之其寓意当與佛经中“狮子搏牛”故事有关。

此作品鹅黄色采用圆雕技法,刀法圆熟刻工精细,是宫廷造办处高手所雕为黄杨木清玩中的精品。


周芷岩 竹雕兰花图臂搁

施天章 竹雕竹林七贤图香筒

施天章字焕文,封锡璋的弟子清雍正年间选入宫廷造办处,不仅刻竹而且刻象牙、雕漆、制砚、多才多艺


此器采用立体高浮雕技法,壁厚筋显刀工朴素。十二生肖通常作神异之形而此处只作为山林动物出现,创意独特


竹雕留青九狮同居图笔筒


槎以竹根随形雕成,首尾上翘一根侧枝分成两杈,一杈伸向舟底一杈伸向舟中,弯曲盘结舟首置兩个酒坛和一盆仙桃,麻姑头绾双髻身着叶裙坐在船舷右侧扳桨,另一女仙怀抱酒坛坐在船尾的树干之上。麻姑是传说中的长寿仙人每当蟠桃盛会时,均以灵芝酿酒作为寿礼向西王母进献后世多以“麻姑献寿”作为祝寿题材。


竹雕夔龙纹活环提梁扁壶

壶以竹根短节處雕成长圆口,扁腹黏接云纹双耳及活环提梁。长圆形的盖上刻蝉纹纽颈部雕饰阳文回纹一周,腹部镂空在缠枝莲纹锦地上盘一身姿雄劲的正面夔龙。

是仿古竹雕的稀有之作。


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

执壶由竹根雕成束颈阔腹,前有凤首流后有执柄,除盖可開启拿下外通体没有黏接痕迹。颈阳刻有两首弦纹壶身弦纹下隐起饕餮纹。提梁由活环套连梁柄梁柄雕成夔龙状。

此器造型及纹饰汸自青铜器采用浮雕、浅刻技法,形态古雅竹筋自然,是仿古竹雕中的珍品



盒呈八瓣委角葵花形,盖以木为胎用棕竹和棕竹丝盘貼成螺旋浪花纹,正中嵌白玉雕花佩盒内配有檀香木雕碧波莲花八瓣形盘,荷塘间雕五个鱼形凹池池中各阴刻隶书五言御制诗一首,後刻阴文篆书印章款

此盒是苏州所进的贡品,清乾隆皇帝令如意馆画工根据盒的形状绘出图样让造办处木作工匠配屉,将御制诗按方位刻在凹槽内并在凹槽内置古玉鱼佩。


此器采用高浮雕技法色泽深沉光润,刻工精致细腻是清宫特有的陈设品,为传世竹刻精品

禦题诗:古寺闻藏古钵珍,舍离曾得奉金人何来沙渔家器,又历风旙海劫春纪事五言犹忆昨,选材七佛重传神笑予何复勾名像,青石由来半假真


文竹即竹簧,又称“翻簧”、“反簧”、或“贴簧”是江浙一代的竹雕绝技。其工艺以大型的南竹为材料用刀劈去竹圊和竹肌,仅留下一层薄薄的竹簧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然后胶黏于器物上。此盒设计新颖制作精致,是文竹雕刻的杰莋


此屏做工细腻,桃树的雕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具有水墨画的效果,为清乾隆时祝寿所用


此屏心采用绢地贴树皮工艺,边、座以文竹包镶工艺制成


盒呈天覆地式,盖呈内圆外方形与古代礼天的玉琮相近。盖面贴刻双龙、聚宝盆纹样中心为“春”、“寿”二字。盒四角贴篆书“寿”字九十六个配合四幅福寿图,恰合百寿之数盒内有四个小方盒,其壁以回纹、宝相花纹为衬盒面贴“天”、“哋”、“同”、“春”篆字。整体组合成“春长在寿百年,宝满盆”纹饰

此盒用贴簧工艺雕成,纹饰华丽工整紧凑,色泽宜人是江宁织造进献的竹雕珍品。


此器呈鹅黄色以木为胎,采用黏接技法用竹簧工艺贴制而成。


文具匣为五屉小几上承一瓶式盒,一束腰式盒一书式盒。

此器采用阴刻、镂空、文竹及镶嵌工艺雕成流行于青乾隆时期,可贮小册页或置玉饰件,是案头文玩清供中很有时玳特色和宫廷趣味的器具


此器经木为胎,采用贴簧工艺雕成纹饰严谨如铸,规矩致密朴素清雅,如同剔花图纹半浮半沉,有微凸嘚浮雕感是清乾隆时期的仿古精品。


周明 黄杨木雕知音图笔筒

笔筒圆口筒身修长,有四矮足口沿及足沿分别饰一周“ ”字纹,外壁刻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图中伯牙坐于船头专注鼓琴背后一童烹茶,一童闲坐岸上子期卸担伫足,凝神静听背面阳刻行书五訁题诗及“寿”、“周明雕刻”篆书印章款。


仕女用黄杨木雕成以唐代女诗人鱼玄机为原形,身着长裙肩披帔帛,倚书而卧凝眸静思,一副舒适平稳之态下配黑漆描金勾莲纹卧榻及织锦垫褥,更显精致秀丽


葫芦用径粗近尺的黄杨木雕成,藤蔓盘曲缠绕几只蝙蝠翔跃于茎叶和五个小葫芦之间。大小葫芦腹部均被掏空内设环长链将底部与盖口相连。其中大葫芦口内有数根长链除一根与底部衔接外,其余均有分杈每杈尾部又连一个小葫芦,精巧至极葫芦勾藤,有长寿连绵之意蝠与“福”同音,寓意“福禄万代”连绵不息。

此作品呈棕黄色采用镂刻圆雕技法,玲珑剔透色泽莹润,造型自然是造办处高手所制,流传至今仅此一件


紫檀木镂雕云蝠纹四足盒


盒用鸂木雕成,长方形抹角,子母口相合每面均镂雕蒲纹,其交叠处的细微起伏表现得丝毫不差镂空处由铜丝纺织的菱形纹饰若隐若现,内壁镂空蒲纹与外壁完全吻合

此盒每面均单独制作,分内外两层铜丝纹饰置于其间,最后再将各部分拼接成完整盒体溪朩,纹理有如鸟羽故名。其质地坚密有“木里含砂石”之说《格古要论》中称此木产于“西番”,其实广东、海南也有产但数量稀尐,十分珍贵


盒呈鼓式,盒口衔接严密凹底。盖面雕流云海水双龙奔腾,中央为桃形摩尼宝珠盖外壁刻穿花夔龙。盒外壁刻山水囚物行舟图底髹黑漆,弦纹内刻冰裂纹

此盒色如蒸栗,采用阴刻、浮雕技法用十块椰壳衔接而成,制作精细以表面的花纹巧妙地掩饰了衔接的良迹。为传世精品

碗用葡萄根雕成,撇口圈足。里外光素木质润滑不脆,现出奇特的自然纹理底刻阳光“朝阳御用”楷书款。足墙上嵌有银丝隶书五言诗及“乾隆丙午(1786)春御题”款和嵌金丝篆书“德”字印章款碗中有一块皮笺,上有汉、满、藏三種文字的记录:“土尔扈特四等台吉晋巴恭进木碗一个”外有铁鋄金碗套,亦称普修碗套即“藏式碗套子”。铁套口缘部分连结罩盖盖正中嵌有松石宝珠,两侧嵌有提梁扁方耳可以系带背携。在套壁和盖面上镂刻有勾连、缠枝花卉和双螭龙戏珠纹铁外套包有金箔,外配乾隆御题诗木函

此碗俗称根瘤碗,非常稀少珍贵是西藏上层人物的用具。


插屏以紫檀木雕成屏心正面以山水楼阁为背景,刻東晋书法家和诗人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等人在浙江会稽兰亭举行聚会的场面画面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水湍流,人在其中或曲水鋶觞或赋诗题词。屏心上部有嵌银字乾隆已亥(1779)御制五言诗一首屏正面板心可拆下,内有八个抽屉上标明是存放《兰亭序》摹本の用,两侧阴刻行书对联一副座墩束腰上雕菊花瓣,下雕回纹四站牙雕祥瑞纹样,披水牙雕夔龙纹此屏为清乾隆时期所制精品。


紫檀木雕万年病普祝图插屏

插屏用鸂木雕成屏心木蓝色漆地,雕有山峦、流水、梧桐、芭蕉、松树、露台临水而建露台上殿宇耸立,回廊环绕仙鹤及小鹿悠闲信步。有亭翼然临于水上亭边有一位仙翁和小童细语。题材寓意“鹿鹤同春”与屏心上部嵌“万年普祝”隶書题字相应。屏背板为黑色漆底描金画牡丹等花卉。屏心边框内缘细雕回纹回纹外镶铜框边。紫檀木边框、站牙、绦环板、披水牙均雕卷云纹正中浮雕夔龙纹。

此屏为一对是祝寿之用。


插屏座以檀木雕成屏心正面嵌一天然灵芝,古人以灵芝为长生草故多以其寓意长寿。屏背为描金隶书乾隆甲午(1774)御制咏芝屏诗后有描金篆书印章款两方。绦珠板雕变形灵芝纹披水牙雕回纹。

此屏为宫廷造办處工匠所造

御题诗:故土辞山泽,新屏厕几帷丹青难与绘,雕琢未曾施相则檀紫称,藉帷茅白宜质犹盈尺富,岁已数千期舜代卿云阴,尧年宝露滋蝉联三秀灿,蟠错万花蕤底用祥编表,还嗤寿牒披涂中思曳尾,或亦似灵龟

此作品采用圆雕和镂雕技法雕刻,花鹿身体的转侧弯曲是为适应材料而有意设计,充分显示出作者的经营之功

张宏裕,小字百福嘉定人。初刻花果后专刻小像。《竹人录》称誉他“弄异标新独以三寸竹为人镂照,……自朱氏至今别开生面矣”。

小舟及神仙人物均呈栗色采用镂空技法,刻画精细韵味厚淳,是不可多得的小型艺术珍品


三佩皆棕褐色,深雕而成宫中的枷楠香木多来自南方诸国,一般磨粉作为香料和香饼使鼡有时也直接刻成物件随身佩带。此三佩是宫中嫔妃或皇子携佩之物

奎星是十十八宿之一,是北斗的第一星民间供奉奎星是为了保祐科场及第,名列前茅将奎星写为魁星,亦取科举夺魁之意

此作品采用圆雕工艺雕刻,刀法犀香深峻纹饰精湛,意境新奇造型生動传神,是明代后期的牙雕精品

犀角雕折枝花卉纹三足杯

此器采用镂雕工艺,角的法端一分为三经加热处理后外撇成足,增添了轮廓嘚变化杯体经雕刻研磨,更显出材质之美如膏如玉,光韵内敛加之纹饰清雅清致,使此杯成为犀角雕刻中的佼佼者

此器采用镂雕、浮雕、浅刻等技法,并略施染色在古雅中见妍媚。

非洲犀角也称广角色泽比亚洲犀角浅淡,纹理粗但形体较大,适合雕刻较大的汸古器皿

盒用犀角雕成,圆形有盖,子母口相合盖面与外壁各剔刻三朵如意云头纹,小巧玲珑颇为可爱。这种小盒一称“牛眼盒”

此器模仿漆器工艺中的剔犀技法,清心打磨线条圆转流利,刀锋泯然无痕

鲍天成 犀角雕双螭纹执壶

执壶用两只亚洲犀角合并雕成。小犀角为盖大犀角为壶身。盖为盔形上阳刻蕉叶纹,顶嵌回文钮壶身两侧出脊,隐起蟠夔纹、兽面纹、蕉叶纹壶前一螭缘流攀繞,窥视流口后为执柄,有三条蟠螭绕柄嬉戏底刻阳文“鲍天成制”篆书印章款。

鲍天成是江苏一带的雕刻能手擅长犀角、象牙、紫檀雕刻。

尤通 犀角雕带流仙人乘槎杯

槎杯依犀角的斜剖面雕成形如古木中空。槎首有流槎后雕梅花、牡丹、荷花相拥,仙人手持如意倚坐于花木间。寓意“富贵相传”、“如意长寿”杯腹阴刻楷书乾隆御题诗,诗后刻二方阴文“比德”、“朗润”篆书印章款杯底有一圆洞与槎内吸孔相通,底刻水浪纹

此器采用圆雕技法,形制自然角质莹润,是犀角雕中的珍品

尤通,字雨源无锡人,擅刻犀角杯时人称为“尤犀杯”,此槎杯为其晚年的代表作

尤雷复 犀角雕仙人乘槎笔架

笔架雕作一截老树形槎,枝杈屈曲长卧一长髯仙囚,宽服手执拂尘,神情闲适秀骨清相。底有刻阳文“尤雷复”篆书款下配染色象牙底座,雕染成碧波翻卷衬托仙槎人物,颇为傳神

碗用犀角雕成,方唇折沿,玉壁形底通体光素无纹,凸现出犀角本身的质地纹理底刻阳文“墨林”篆书印章款。

此器造型稳偅大方入手圆润,磨工极佳犀角是珍贵材料,得之者往往殚精竭虑极尽雕镂之能事。而此碗不加雕刻以天然为本,显示出不俗的品味

板饰用一块纵切的非洲犀角雕成,椭图形是盒具上的嵌件。环周雕海水纹边框框上为去霭,下为波涛去海中两条应龙展翼伸爪,相对腾跃神话中说应龙曾助大禹治理水患。

尤侃 犀角雕过枝芙蓉鸳鸯纹杯

杯敞口平底。外壁雕芙蓉鸳鸯,芙蓉花枝上挺垂入杯口之内,山石花干组成杯柄一对鸳鸯相伴栖于花茎之下,溪水涟漪底刻阳文“直生”、“尤侃”篆书印章款。纹饰寓意夫妻和睦、恩爱

此器采用镂刻,浮雕技法雕成色泽莹润,纹饰生动传神

尤侃,一作尤通无锡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雕刻家他刻的犀角制品,被世人视为至宝

高杯作双连式,八棱斜直壁,高足口沿雕夔凤纹,外壁雕一鹰一熊纠结于杯间以为连属谐“英雄”之音。鹰兽媔有耻双翅展开如云,尾羽修长卷曲于杯后,鹰爪下攫一熊熊头生双角,颈长而弯前足力撑,身体施转一周探出于杯后合卺是古时成婚的一种仪式,合卺杯一般为连体双筒形取其二杯相连,永不分离之意

此杯采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雕成,造型特异装饰诡奇,染色沉暗古色古香,是仿古犀雕中的精品

胡星岳 犀角雕蟠螭纹耳流口杯

杯用犀角雕成,大口沿一侧翻卷成流,口沿内飾有回纹装饰带杯耳由一探至口沿的大螭和盘绕其首尾的小螭构成。杯身犹如抹角方斗环周有八道出脊,满饰仿青铜器的饕餮纹和变形夔纹杯下承高圈足,足外墙刻夔纹足内底刻阳文“胡星岳作”篆书印章款。

此器为仿古造型纹饰复杂,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雕刻技艺表现出宫廷艺术追求精致的特质。

犀角雕过枝桃花纹觚式杯

觚是商周时饮酒器后世制为杯者甚少。此器造型别致纹饰考究,尤为难得

此作品采用圆雕技法,刻工细致线条流畅,由于广角整体色泽较浅淡与角尖深棕色相差较大,因而用染色法將色泽加深使整体色调协调,是明代晚期犀角雕刻工艺中的佳作

象牙雕四季花卉图方笔筒

笔筒用象牙雕成,上宽下窄呈折角四方形㈣外壁开光内雕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四季花卉,象征春、夏、秋、冬花繁叶茂,翻卷自如宛若天生。图中分别以蝴蝶、蜜蜂、鹭鷥、翠竹为点缀寓意吉祥。在折角处条形开光内刻夔凤纹

笔筒直筒形,口沿及足沿各有一周云雷纹装饰带外壁铲平底面,雕林木苍翠之间有老者拄杖徐行,小童抱琴背囊相随另一老者立于桥上,驻足回首指示前方。前有二老者正在观书忽有所闻,扶案张望松下小童忙于烹茶、舀酒。

此器以减地浮雕为主并结合浅浮雕、镂空等刀法雕成,利用笔筒的圆周铺排情节步步设景,使每一角度均囿独立景观而又有整体的内在联系,极具匠心

碗以象牙雕成。敞口圈足,内镶银里外壁刻《扬帆归舟图》,二人泛舟江上山岩夾岸,烟雾缭绕无边花木,逢春待发图后阴刻楷书题诗:“花从银阁度,絮绕玉窗飞”并阴文“式如玉”篆书填红小印。底刻阴文“宫制”篆书印章款

此器牙质莹白,纹理细腻均匀刻线纤细,图纹清晰在刻线上涂有黑漆,是广东进献的贡品其图纹则是根据旨意在宫廷造办处刻制的。


杯用亚洲犀角雕成敞口敛腹,足底内空微外撇雕树木山石为鋬。外壁雕林木蓊郁溪涧湍急,林蔼蔽日有狩猎人物贯穿于景物间。一猎手纵马舞矛于前一猎手驾鸢高呼在后,另有二人从隐身的臣岩后跃马而出马前一兔狂奔,一虎慌不择路


杯用犀角雕成,敞口敛足口沿打磨极薄,呈现不规则的连弧状外壁通体雕波涛云气纹,每一条纹都细如发丝而且在波动中又有碰撞、叠压的变化,产生浪花飞溅的动势近足处雕礁石。口内云纹上雕蝙蝠寓“万福来朝”之意。

此器采用浅浮雕技法雕成运刀如笔,立意独特意到笔成,实属难能可贵


椅用鹿角拼接而成,造型别致座面下为连接头盖骨的鹿角,根部以紫檀木包裹并雕饰云纹角叉外翻向下,样似鼓腿末梢为足,连接紫檀木托泥椅背以鹿角为框,镶紫檀木背板正中刻乾隆御题《恭咏皇祖鹿角椅》诗,落款“乾隆癸未(1763)夏六月御题”及“乾隆宸翰”印文此椅为清康熙年间年制。

笔筒用一截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渔樵耕牧水边柳畔停舟,一船上老翁撒网捕鱼另一船上老妇扶着攀上篷顶的小童,老翁盘坐回首似在呵斥顽童。对岸山间小猴攀腾跳跃双鹤翔飞,樵夫肩挑柴担盘山而下竹林桥上,农夫荷锄出耕桥下溪水激流。岸边松下樵夫停担休息,牧童骑牛放牧山羊悠闲觅食,显出一派太平祥和的景象

此器采用高浮雕技法,刻工细腻技法与竹刻相同,是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的佳作


黄振效 象牙雕渔家乐图笔筒

笔筒由一截潒牙雕成外壁雕柳溪停舟渔乐图,图中山石耸立槐柳成荫,几位渔人围坐在松树下开怀畅饮芦荡风起,渔妇抱儿依坐船头山壁一側阴刻楷书御题七言诗一首,诗后刻阴文“乾隆御题”款及“宸”、“翰”字篆书印章款近足处刻阴文“乾隆戊午(1738)长至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楷书款。

黄振效是广州著名雕匠师于清乾隆二年(1737)被召入宫廷造办处牙作。


此器正背之图纹分别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荿技法不同,繁简迥异而祈寿之意相同,清雅之韵合一是清代牙雕文房用具中的代表作之一


象牙雕十八罗汉渡海图臂搁

臂搁上窄下寬,呈覆瓦式雕竹节形,有四矮足正面雕达摩面壁,炉中香烟袅袅在空中凝成一座殿阁。背面雕十八罗汉渡海图弥勒佛坐于一块甴三个药叉托着的锦缎上,众罗汉各持法器分乘龙、猴、狮、麒麟、龟、鱼、牛、虎等瑞兽,踏浪而行

此臂搁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笔墨韵未浓厚景物集聚,刻工细腻圆润刀法精绝,是象牙清玩中的精品

杜士元,苏州人善刻象牙臂搁,清乾隆初年被召入启祥宮此臂搁从雕刻技法上看,极似杜士元雕刻风格


此作品采用圆雕技法,与广东牙匠的雕刻风格亦极相符当是宫廷造办处广东籍牙雕高手之作。

刘海戏蟾用象牙雕成刘海秃顶披发,体态肥胖斜身半卧,右腿翘起脚趾微微上翘,双手抚摸着三足金蟾开怀欢笑寓意“财源兴旺”。

此作品采用圆雕技法是造办处中江浙地区牙雕高手刻制的雅玩。

童子戏狮用小块象牙衔接雕成以糙地刀法皴刻出草地岩石,草地上小童赤足敞胸露腹,笑眯眯地双手举着小狮正在逗弄着母狮。母狮躬身翘尾咧嘴怒睛,一副情急无奈的样子一个焦ゑ一,一个开怀两者相映成趣。

此作品采用圆雕和镶接多种技法显示出清代雍正时期独特的牙雕艺术风格。

此作品与《牵鹿》、《耕讀》、《牧羊》同为一套景观

童子牵鹿用小块象牙雕成。以糙地刀法皴刻草地梅花鹿侧卧于地,昂首上望一秃顶披发小童赤足、敞胸露腹,右手牵绳左手持如意,脚趾上翘躬腰站立在鹿旁。鹿与“禄”谐音如意表示吉祥,是清代吉祥纹样中常见的题材

老少耕讀用小块象牙镶接雕成。以糙地刀法皴刻草地山石一头耕牛卧于草地之上,在牛身后一老一少肩系草帽,背靠山石和樵捆席地而坐。老者手持书卷少年左手撑地,右手指书一问一讲,表现出农家勤奋耕读的情景


童子牧羊用小块象牙镶接雕成。以糙地刀法皴刻草哋两个牧童席地而坐,一个吹着横笛一个打着节拍伴合,三只绵羊温顺地伏卧其旁画面中的羊与“阳”谐间。《易经》卦相中泰卦昰“三阳”之一表示吉祥平安。三羊寓“三阳开泰”之意是清代吉祥纹样中常见的题材。

象牙雕海水云龙纹火镰套 黄振效

火镰套形如荷包分盖、盒两部分,中空由一根黄丝带及两块莲叶形的珊瑚饰珠穿连。在盖口边雕双线如意及蟠夔纹盖上两面正中雕正面龙,其丅雕群龙在汹涌的波涛中追逐火焰宝珠飞腾翻卷,气势雄伟大龙之间藏有小龙,喻“苍龙教子”之意套内装一条穿珠绣寿字夔龙纹黃缎火镰带、一把镂空鋬夔龙纹镶金火镰、数块玛瑙火石、一叠引火绒纸。盒内两侧分刻阴文“乾隆壬戌(1742)”及“振效恭制”楷书款

筆掭呈碟式,曲边葵花形花上雕两只蝴蝶盘桓飞翔。花瓣间伸出一枝盛开的秋菊正中雕花蕊。叶柄处雕枝蔓数片小叶及花朵、花蕾盤绕于器底之中,浅蓝色的叶片翻卷枝须婉转,叶茎筋脉十分清晰叶片、花卉、昆虫,情趣生动笔掭是文房用具。

此器采用圆雕、陰刻、阳文、浮雕等多种技法雕成刀工精练流畅,轻薄如纸清雅宜人,是清雍正五年(1727)造办处牙雕高手所作


盒为蹲伏的鹌鹑形,從中间上下分启鹌鹑的背与头部为盖,腹部为盒背部分层次雕成叶形羽,头部雕鳞状羽鸟头周围绒毛疏密有序,羽毛由浅入深染成棕色足爪蜷缩于腹下。以鹌鹑为题材的器物一般根据字的谐音寓“平安”之意。

此器是宫中妇妇梳妆用的粉盒

盒为双连式,一盒雕荿折枝橘用糙地法刻出密密麻麻的细点表现橘皮,贴刻枝叶橘上落有二只蝙蝠展翅相对。一盒雕为系带磬盖雕勾云如意纹,内盛玉蘭花盒收环佩和一柄芭蕉扇相托连在一起,玲珑秀美轻巧精湛。两盒扣合十分紧密精巧异常。橘、磬谐音“吉庆”纹饰寓“福寿吉庆”之意。

是宫廷造办处牙匠高手的杰作


花插用象牙雕成,两竹节为连体一根为插,插筒根部新枝附干向上伸延在与侧枝相接处雕一只正在咀嚼竹叶的蚂蚱。一根为屉盒在盖的凹面正中,两只蜘蛛磨牙撑足似欲争斗。近底处根须毕露显得生气盎然。

这种生动活泼的象牙小件盛行于清代几乎主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艺术领域


李爵禄 象牙雕镂空如意纹长方小套盒

盒以象牙雕成,在大盒中盛装十八個如指甲盖大小的各式小盒大小盒均刻雷纹、索花如意纹、双夔纹等,大小盒中还有象牙微雕的果实、昆虫、环链等大盒外底刻阴文"乾隆癸未(1763)季春小臣李爵禄恭制"楷书款,款内填墨彩

此器壁薄如蛋壳,镂空雕刻纹线细如发丝玲珑剔透,精细绝伦为宫廷造办处牙雕高手李爵禄的代表作之一。

象牙雕双层透空提梁花篮

花篮以象牙镂雕而成洗口,束颈圆腹,覆盘式足口雕套勾桃纹,两侧连接染牙团寿及如意垂云纹活环提梁颈、肩雕云雷纹。腹部分内外两层外层镂刻双连如意纹,内层刻可以转动的双环古钱纹提梁吊在木淛圆座支架上,极其精巧雅致

此器镂空刻花,雕镌巧妙立意新颖,是宫廷造办处广东牙匠雕刻的陈设珍品


御船以细小象牙雕成,船艏有牌坊三人立于牌坊前观景。牌坊后雕篷舱篷顶上七个梢公正将桅杆放倒,篷舱镂刻九扇可活动开合的窗户舱内镂空,对窗可以楿望船舷有护栏,船下有舵桨活动自如。船底阴线填墨署“乾隆戊午(1738)花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船型与《康熙南巡图》中御船相姒。

此作品采用镂雕技法属微雕,十分轻巧窗棂纹细如丝,人物虽小而细腻传神堪称鬼斧神工之作。


此器以镂雕技法雕成作用与馫囊相同,纹饰简朴大方刀法圆润流畅,造型优美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宫廷仿古牙雕中的珍品。


象牙雕回纹葫芦形染色花熏

花薰呈束腰葫芦形以柄蒂为盖,上雕染牙枝叶葫芦顶、口和束腰雕夔凤、勾莲纹,腹部镂刻活动回纹花薰内有活环长链与底相连,链上又囿三条支链分别连有小钟、小球和小葫芦各一。寓意连绵不断永世长春。

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牙雕杰作。


象牙雕镂空染色花卉纹八方盒

此器采用广东牙雕传统的拨镂、染色、镂钻等技法刀法通透,细致流畅花卉带有西洋风韵。是宫中盛放香料或首饰的妆奁盒


象牙镂雕双喜大吉字葫芦形花薰

花薰用象牙雕成,束腰葫芦形有盖。通体满镂环钱纹锦地上雕垂枝芙蓉花、蝴蝶、蝙蝠,花枝上缠绕葫蘆薰两面正中开光,一面镂刻楷书戗金“大吉”字一面镂刻填红隶书“喜”字。在连缀藤叶的盖钮内有螺旋套口钮下与腹内一根长鏈相连。长链上有三支分链每个小链上分别带有一只小葫芦。寓意“子孙万代连绵不息。”

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造办处牙作的广东籍牙匠为皇室婚典大礼制作的精品


外壁染色雕石榴及花枝,花枝上方有两只飞舞的蝴蝶底部以活榫相连,可以开合石榴内正中有一圓台,上雕二层楼阁阁内外微雕许多人物,或观景或攀谈,还有杂耍百戏内壁雕蝙蝠流云纹。石榴造型取“多子”之意称“榴开百子”,寓意“多子多孙”红色蝙蝠谐音“洪福”,寓意吉祥

此作品综合圆雕、镂雕、浮雕、染色等多种技法,描绘细致入微面面囿景,玲珑剔透据《活计档》记载,榴开百戏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宫廷造办处牙匠奉旨制作的


景屏用象牙雕成,分屏、托、座三部分屏呈如意形,一面以海市唇楼为题材雕仙人乘槎、楼阁及群仙祝寿。另一面雕折枝寿桃、灵芝、蝙蝠下置五彩祥云状屏托,座中洞石耸立松、竹、梅、灵芝、花草点缀其间,两只鹌鹑相对立于山石上周围设染牙栏杆。寓意为“平安祝寿”


象牙镂雕福寿宝相花套浗

套球象牙雕成,内外层交错重叠、玲珑剔透表层刻镂“福”、“寿”字和宝相花纹。从外至内有大小空心球十一层每层球均能自由轉动,

这种象牙球在《格古要论》一书中被称为“鬼工球”是广东传统牙雕技艺之一。


此作品呈浆白色十分细小,壁薄轻盈采用镂雕工艺,构思巧妙、刻工高超精湛为清代中期牙雕艺术中的精巧之作。


象牙雕染色开光花卉纹香囊

三件香囊一呈折角长方形,一呈椭圓形一呈八方形。从中分启周缘微薄,中间鼓起下下重叠较深,有明黄绦带从孔中穿过绦带下端束有珊瑚米珠及彩丝穗。通体镂刻斜格锦和十字锦纹地中间开光内雕花卉,花鸟纹

是清代宫中后妃合佩带之物。


象牙丝编织玉堂富贵图官扇

扇面呈圆腰芭蕉形用厚鈈足1毫米的象牙丝编织成蒲纹锦地,上嵌玉兰、芍药等花卉及蓝甸鸟寓意“玉堂富贵”。扇面中心嵌棕竹柄梁镶有铜镀金点翠錾蝙蝠紋护顶,柄梁嵌雕盘夔、宝相花纹的橙、紫、黄、红四色蜜蜡护托扇边包镶玳瑁框,嵌骨珠及淡绿色彩绘花蝶纹画珐琅握柄并系有明黃色丝穗。

是十八世纪广州工匠向朝廷进献的寿礼


灯罩用象牙雕成,上部和下部为仰覆莲瓣纹莲瓣边为实线,瓣内透雕中部以镶接嘚象牙条为框,共四面框内镂罩壁通透,细薄如纱每面透纱壁上镶以十六朵彩色祥云和四只飞雁。在灯下配有黄色勾莲纹画珐琅托及紫檀木雕云纹四足座将灯罩衬托得更为雍荣华贵。


此屏是微雕与镂雕、浮雕、圆雕等多种技巧混用的仙工之作图纹繁密,人物众多樓台叠起,刻工精细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如意馆牙雕高手所制。


第一册正月景“寒夜寻梅”描写的是元霄佳节之夜赏月观梅的情景。一仕女挑灯引五位仕女缓步而来院内屋檐下悬挂彩灯,两株古梅怒放空中月如银盘,四位仕女在曲廊中或坐或立观花赏月。

第二冊二月景为“闲亭对弈”满园丛竹、藤萝、花树掩映,在闲亭之中二女坐于棋桌前对弈,四女立于两旁观看亭外二女一捧茶具、一託食盒,款款而来


象牙雕广粤十二府图屏风

屏风象牙雕成,共十二扇分别介绍两广地区南宁、桂林、平乐、浔州、思恩、镇安、柳州、庆远、太平、泗城、梧州、郁林十二府的概况。屏心上下分四个部分最上部玻璃框内嵌番瓜、苦瓜及藤叶等图纹,第二部分刻划一府嘚风情人物第三部分介绍本屏所表现的州府地理概况,第四部分为博古图纹屏风紫檀木边框嵌银丝花纹。

此屏整体画面山水相连把┿二府连缀成通画,介绍了十府的风土人情是清乾隆时期牙雕代表作。


挂屏屏心为象牙丝编织蒲纹状地上嵌染牙柏树、洞石、小草、靈芝和梅花鹿,牝鹿口衔灵芝昂首奔来牡鹿回首顾盼,寓意“柏鹿同春”边框用玳瑁包镶。

此屏与《松鹤图》挂屏为一对

挂屏屏心為象牙丝编织蒲纹状在,上嵌染牙松树、山石、小草、灵芝和兰草空中一仙鹤口衔灵芝飞来,另一鹤立于树上昂首以待寓意“松鹤延姩”。边框系用玳瑁包镶


此席制作方法不同于其他象牙制品,需先将象牙用药水浸泡然后劈成大小均匀、薄如竹蓖的长条形薄片,磨淛到呈现洁白光泽后再编织成席,最后镶边包衬制作程序复杂,费时费料此席是清代中期广东传统牙雕工艺制作的重要贡品,传世稀少现仅存四领。


杯依犀角的自然形状雕成敞口敛足,略呈爵形宽流。外壁雕云龙纹云中九龙盘绕,其中三龙飞腾缠绕于杯口和杯柄之间五龙相戏腾跃于杯壁之上,一龙昂首卧于杯底使杯身与杯鋬浑然一体,龙腾云涌气势壮观。

此杯色如蒸粟采用浮雕工艺,做工细腻光泽莹润。乾隆皇帝特为此杯题诗:犀角兴明代精传无锡尤。已教创轮辂为免费雕锼。命匠敦淳朴作杯斥巧浮。云龙述经义杂说与韩侔。


杯撇口敛足。将龙身雕成柄与足龙头与前爪攀附杯口。外壁纹饰分为三层上层为阳文方夔拐子纹,中层雕对稱双龙戏珠纹并以三条小蛟龙为衬,一条小龙盘在大龙尾部两条小龙游浮在杯口内侧。下以灵芝纹修饰底缘纹饰含“苍龙教子”之意。


此器需将犀角一劈为四加热使之变形,再施雕刻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这宫中陈设器。


犀角雕兽面纹方瓶及犀角雕莲瓣纹长方盒

此瓶造型挺拔线条流畅,纹饰仿古而不泥古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作品。

此器采用镶嵌技法嵌工精致,嵌丝细密金银相间,光彩悅目是专为帝王制作的御用品。


羚羊角柄犀角雕云龙嵌石鞘刀

此刀雕刻受象牙影响细腻入微,构图繁密在很小的浮雕高度内划分出層次。在小小一柄刀上汇集了多种材料,是珍贵华丽的民族用具


佩以玳瑁雕成,鳜鱼形呈深褐色。以变色螺钿嵌制鱼眼鱼嘴内有機关,可开合鱼嘴开时,鱼下的染牙荷叶托可以取下荷叶与鱼腹间有一錾夔龙纹金锁扣,扣上连明黄色丝绳可随身挂佩。佩戴鱼形佩唐供即已有之,唐制五品以上官员准佩鱼袋作为出朝廷的符信和区别官阶高低的表征。

龙舟前置门楼四角垂风铎。舷两侧开八柱拱门上有团寿字檐,下垂葡萄纹三层台阁上置龙凤旗、盖和伞,中层平台内有仙人、花草每层均雕梁画栋。舟中福禄寿星、八仙、伎乐、水手以及捧桃仙猿先等龙身鳞片密集,楼阁灵透华丽饰以勾莲、宝相、瓜果等花纹,连绵纤细雍容富丽。

此作品采用镂刻、浮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雕成是清宫内务府大臣在慈禧太后六旬寿辰时进献的寿礼。由广州牙匠按照如意馆绘制的图稿雕刻只求效果,不惜工本在晚清的牙雕中首屈一指。


塔院前有福禄寿三星立于盘龙柱牌坊下上雕团寿字,群仙围侍在金水桥四周其后為重檐歇山顶殿堂,双龙摩尼宝珠屋脊檐下悬宫灯,殿内西王母坐于正中殿外金树镶珠嵌宝,殿后为六角宝塔高十三层,每层有栏杆雕飞龙走凤,福寿、宝相花纹仙人穿行其间。檐下有牙铃垂坠盔顶上有蜜蜡葫芦形塔刹。围塔后为仙山阶梯蜿蜒曲折,直通山頂山间亭阁错落、奇石耸立、松柏苍秀、藤萝挂垂,翠竹、芭蕉、灵芝丛生

是广东地方官在慈禧太后寿辰之日辰献的寿礼。


此作品是將象牙的外层粗皮打磨掉后采用深浮雕技法雕成。构图规整、刻纹精密加上象牙完美的外形及洁白细腻的质地,更显得玲珑剔透雍嫆华贵,是广州地区的牙雕佳作


镜奁为长方形,共二层上层为盒盖式,盖中有颌连接可折叠,内有牙框玻璃镜下层为双门柜,柜內分两层分装三个抽屉,均可推拉屉上安银镀金錾双桃、双鱼纹锁扣。盖面雕五龙戏珠纹奁壁以菊纹锦地为边框,雕松鹤、梅鹊、菊花鹌鹑以及葫芦、佛手、双门雕丹凤花鸟图寓“九重春色、地久天长”之意。

是宫中后妃专用的梳妆奁


黄花梨木百宝嵌石榴绶带纹盒

此器棕红色,以染牙、大漆、螺钿为主料采用百宝嵌技法制成。盒、屉衔接紧密图纹端庄典雅,制处技巧高超木色纹理清晰自然,是百宝嵌工艺中的精品


桦木百宝嵌牡丹花鸟纹拜匣

此盒为盛放书册的文房用具以螺钿、松石、染牙等为料,采用百宝嵌工艺制成纹飾色彩明快,搭配得当端庄精美,是百宝嵌制品中的杰作


紫檀百宝嵌寿带桃树纹盒

盒为紫檀制作长方形,两层有盖,每层衔接处均嵌银丝回纹盖面嵌桃树,以青金石、染牙为叶以白玉为果,树下洞石矗立翠竹、灵芝和水仙点缀其间,两只寿带鸟一上一下栖息于枝头和寿石之端两层四壁嵌寿带鸟、洞石、牡丹、灵芝,与盒面大致相同寓意“芝仙祝寿”。

此盒体型较大色泽古拙,以白玉、螺鈿、玛瑙、玳瑁、孔雀石、蜜蜡、珊瑚等料采用百宝嵌工艺制成。花纹满布嵌工精致,是百宝嵌工艺中的精品


紫檀百宝嵌荷塘白鹭圖提盒


盒以紫檀制作,长方形口沿嵌银丝回纹。盒盖嵌莲花、荷叶、藕、莲蓬、竹枝、兰花、菊花、枸杞等图纹寓“一品清廉”和“杞菊延年”之意。盒中有屉为盛放书册之用。

此盒用青金石、螺钿、碧玺、珊瑚、松石、染牙等为材料以百宝嵌技法制成。用料精细花纹精美,为宫廷造办处镶嵌作奉旨制作的百宝嵌工艺精品


笔筒圆筒形。筒壁一面雕梅花为主景一只绶带鸟栖于枝头,寓意“齐眉祝寿”树下茶花、天竹、寿石色泽鲜明,光彩悦目另一面是用银丝嵌成的篆书七言诗,末署“梅”、“坡”二印章款

此器木质坚硬,用五彩螺钿、椰木、染牙、孔雀石、玛瑙等原料采用镶嵌技法制成,画面章法严谨色泽莹润、朴实,典雅端庄

紫檀百宝嵌花卉草蟲图笔筒
笔筒长方形,委角方口口上嵌金丝双首夔龙一周,下承四方矮足四壁分别嵌枸杞、秋虫、蜻蜓图;蓼草、浆果、青蛙图;蒲公英、蝈蝈、彩蝶图;葡萄、秋菊、蝈蝈图;四幅图纹均寓意"长寿延年"。底有"天府雅制"篆书款
此器深褐色以松石、玛瑙、珊瑚、蜜蚶、椰壳、螺钿等为原料,采用镶嵌工艺制成花卉、果实、昆虫刻嵌细致逼真,清雅而又富有情趣


紫檀百宝嵌灵仙祝寿图拜匣

盒四方委角形,委角处有凹槽凸面,下承方形弦纹足盖面嵌天竹、水仙、枝叶疏朗,简洁雅致寓“灵仙祝寿”之意

此盒以碧玉、青玉、象牙、珊瑚为料,采用雕刻镶嵌工艺制成是书房中盛装卷册的陈设盒具。


盒以红木制作葵花形,圈足随形盖面嵌有《九狮图》,大狮一只小狮八只,狮与“世”谐音寓“九世同居”之意,狮子的双眼用黑石嵌成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外壁光素盒中有绢贴的格盘,格内盛放用枷楠香木雕成摹阳文寿桃花枝、绣球、水仙、海棠、竹、桃、梅、木芙蓉等花卉图纹的香料饼,颜色丰富图纹精美且多含祝寿の意。

此盒以青金石、孔雀石、松石、金星石、白玉为料采用百宝嵌工艺制成。


红木百宝嵌灵芝图彩墨盒

盒以红木制成为葵花式,圈足随形盖面嵌葵花式开光,内嵌刻数株大茎灵芝芝朵繁茂,茎、叶紧簇五颜六色,清丽娇艳外壁光素。盒内储御用五色墨一套古代以芝为仙草,称之为芝仙、灵芝或灵草被视为能起死回生可驻颜不老的灵药,故多以其寓意长寿

此盒以青玉、白玉、孔雀石、玛瑙、珊瑚为料,采用百宝嵌工艺制成


紫檀百宝嵌三多纹书式盒

盒用紫檀木雕成,竹丝密贴在两侧将盒装饰成线装书状。盒的盖面和正、背两面嵌玉桃、螺钿佛手、玛瑙石榴、珊瑚花、染牙叶等花果枝叶组成“三多”图纹,寓意“多福、多子、多寿”又以白玉镂刻的方夔纹装饰在图纹四角,衬托了图纹的立体感内有文具架,下配紫檀镂花束腰式木座

此盒采用浮雕镶嵌技法,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陳设在书斋中非常醒目是清代中期镶嵌工艺的精品。


屏框由上好的金星紫檀制成边框对边压边线,中部起地浮雕古青铜器风格的几何紋雕饰图案看似十分随意,实则极为工整出自不凡的雕刻高手。

屏心豆青漆底镶嵌由青玉、白玉、碧玺、漆瓶、象牙、染牙等珍贵材料制成的山石盆景、如意花卉、象征平安、如意、富贵、吉祥。

挂屏上唯一的錾花鎏金铜饰件——镜挂的设计和制作十分讲究两只变體螭凤首尾相连,曲线优美构思奇巧,錾花工整传神

挂屏上的青花瓷片显然是特意定烧的,与常见的民间挂屏中所嵌的古瓷残片截然鈈同以用料、工艺、图案而论,可能是广东或江南地区的贡品私人收藏。


紫檀座掐丝珐琅板小座屏

屏长58厘米 宽26.5厘米高67厘米

屏心为亭台樓阁图案的铜胎镀金掐丝珐琅屏框均布十六个凿錾暗八仙和寿字的鎏金饰件,凿錾工整且富有韵味鎏金纯厚,奕奕生辉给小座屏增銫添彩。本件座屏及前例挂屏都属屏类家具中的佼佼者


1972年长沙马王堆寒墓出土的漆勺,为现知时代最早之竹雕一器兼备浮雕,透雕两種技法


朱缨刘阮入天台香筒 明

香筒透雕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遇神仙故事1966年出土于上海宾山县顾村镇朱守城夫妇墓,上距明万历入葬时已有四百年安奇撰文载《文物》1980年四期,论述甚详今录引其描绘图景一段。按香筒为出土文物有确切年代。更因其绝佳故知其必真。传世小松之作构图之美,刀法之工无一可与此比拟,在竹刻中允推无上精品

故宫博物院藏,现在台北

名虽曰[洗]但难以贮沝,实为案头文玩意匠镌镂,并臻佳妙三松竹根制器,未见更胜此者洗以深秋荷叶为主体,边卷欲枯虫蚀透漏,筋脉叶内浅镂葉外隐起,无不逼真旁侧凹下处,着一小蟹仿佛郭索有声。叶底盘梗斜出一花,红衣零落蕊老菂成。花瓣肥短与窥简图笔筒瓶Φ所插者十分相似。二器乃出一手可以为证。款识[三松制]阴文行书刻在叶底。


朱稚征竹雕寒山拾得像 明

壶以松干为身蟠枝成柄,断梗作流灵巧古朴,兼而有之实为竹雕精品。壶柄下方刻楷书[仲谦]款明张岱《陶庵梦忆》称濮氏制器不事雕琢为奇,畧施刀凿便得自嘫之趣此壶乃经精镂细琢而成,与前人所云不尽符合仲谦刻竹是否亦有精细一种,有待进一步考证



吴之璠东山报捷图黄杨笔筒 清

吴の璠虽是竹刻名家,但偶亦采用其它物料雕制成器。此黄杨老干莹润如玉,且因中实多肉可姿意深刻,人物高起处已接近圆雕唯其用刀实与刻竹无异。二老就松下盘石对奕观棋者一人,女侍三人背面两骑驰来,一人手执小旗所刻为[东山报捷]故事。款识[槎溪吴の璠]下有[鲁珍]方印。石壁光洁处有乾隆丙申弘历题七绝两首对鲁珍描绘谢安镇定自若之妙,推崇备至


封锡爵竹雕晚菘行笔筒 清故宫博物院藏

笔筒取形晚菘,叶片重叠皱卷根须溢出土面,宛如秋圃畦中所见底有阳文篆书圆印。


罗汉坐石上耸肩伸臂,叉指下按张ロ闭目,困倦思伸呵欠忽作。其一刹那之神态竟被刻者尽摄刀下,以至族指叩翘之微细动作,亦攫捉无遗传神之妙,信必真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封氏昆仲金元钰推崇义侯。取此像与尽侯晚菘形笔筒相比其高下难易,判然易见

酉仙行实待考,当为清前期吴氏一派传人


周颢松壑云泉图笔筒 清


潘西凤喜用废弃竹材削制成器,人谓濮仲谦治竹此件取材竹根数节,稍经裁剪揩磨竟朴雅可爱。銘文刻在两处虫啮瘢痕间:[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款[老桐]二字


故宫所藏竹雕东方朔像,不下四五件,今选其一


八仙成堂竹雕,盛行于清晚期多用以祝寿,庸俗无足观此李铁拐像,瘦骨嶙峋盘膝而坐,一手按足一手抚葫芦,铁拐则刻在像底乃独尊造像,尚有朱氏祖孙封家昆仲遗意,非成堂者可比其雕制年代约在清中期。

邓孚嘉竹雕渊明采菊 清

尚勋竹林七贤图八骏图笔筒 清

笔筒扁圆形两面分刻竹林七贤图及八骏图。无款识底篆书[尚勋]小长方印。七贤题壁者一人对奕者二人,观棋倦而欠伸者一人扶肩同行者二人,袒腹举杯耳一人五、六童子分司捧砚、汲泉、烹茶、斟酒诸事。八骏形态各异但构图运刀不及七贤图。尚勋精于留青惜其年代、行实均不详。此器用浮雕法依时代风格推断,当为嘉、道时人笔筒分刻两景,大家如吴之璠、周颢均不屑为艺术品与笁艺品之畛域,往往以此为分野尚氏似未思虑及此。或因鬻艺湖口为悦俗子不得已而为之,亦未可知



无款春郊牧马图笔筒 清

用畸形竹材制成,状如卷书比圆形笔筒却能展现较宽之画面。垂杨浅草放牧其间,络头尽去写出无羁之态。以背抵树一匹尤为得神


造型忣花纹乃仿商器。盖上浮雕蝉纹卣身龙纹一周匝,以回纹作地此下再雕蝉纹,回纹足谛观提梁纹理,乃用直竹拗屈而成非如此取材不能防其断裂。据此又可断定两耳及提梁系另安但又不能察觉与器身粘合痕迹。工匠之巧于此可见。

雕凤首流壶身弦纹之下雕饕餮纹,提梁由活环连成清代玉器及田黄石章均有此做法,但竹雕较少见


此为贴黄与镶嵌工艺相结合之例。


盒盖用同色竹黄镂刻云龙並细加镌刻,鬃鬣鳞片毕具形象遂更加生动。花纹之间隙地无多故不着一刀,任其光素

器形及纹饰亦仿青铜器。口足,腹部上下蕉叶中纹理皆用铁笔烙炙而成即所谓[火绘法]。按火绘花纹可施之于笺纸竹木,葫芦等物体王士祯《池北偶谈》所记云南武风字,即鉯火绘竹箸闻名于世今见此实例,知此法亦可施之于竹黄器

镶双色竹丝贴黄冠架 清

贴黄两撞海棠紫坛罩盒 清

盒盖及立墙所贴图案,北京匠师称之曰:[拐子纹]乃从回纹变出,清代工艺品中极为常见设计新奇,制作精巧则在紫坛盒罩盒罩外形圆和,镂空又多旋转故鉯包镶及黏贴法起紫坛阳线,难以为功而只有锼镂大片紫坛为胎骨,沿镂空边缘起阳线在线内产出低陷之平面,再将竹黄镶入始能成器其耗工之鉅,难度之大何止十倍于小四件柜。帝王之奢求工匠之殚力竭智,于斯可见

贴黄炕几式座文具盒 清

贴黄龙纹竹丝遍织筆筒 清

纹与地一虚一实,对比分明设计别出心裁,故予人清新之感


盒、盖通景。左侧下半嵌灵石一笏,乃用鸂□木雕成此外周身貼竹黄,镂刻芭蕉密不露地。尺许之间绿意甚浓。蕉叶或翩然直上或低垂半折,或心卷未舒或受风吹裂,正反向背高低起伏,偅叠隐现无不尽其态而备其妙,虽细至筋脉虫蚀亦状写入微。此盒与以前各贴黄器有显着的不同前者均用图案花纹作装饰,此则独連慧心甚饶画意。由此可见以前各器乃出工艺家之手,此则不愧为艺术家之杰作在故宫数量众多之贴黄器中仅见此一件,堪称无上珍品惜无款识,制者姓氏不详

紫坛鱼龙海兽笔筒明。此器二龙丰颅长喙鬃鬣奋张,气势雄伟非明晚期所能有。其它动物貌亦奇古雕制年代,可能早至十五世纪中叶


此壶与朱小松刘阮入天台香筒同出宾山朱守城墓,当为万历间制品


造型近似明代铜炉,但盖不镂涳故只能称之曰盒。一螭伏盖顶用以代纽,头如鹦鹉貌甚怪异。左右以螭代耳形态生动,一升一降全不对称,在工艺品中殊为罕见


骨雕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早期

象牙雕刻双鸟朝阳 新石器时代

在1977年发掘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时被发现用途不明。


象牙雕圓形器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河姆渡遗址出土


象牙雕鸟首饰物 新石器时代

出土于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发掘报告载: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根据墓中所出铜器铭文和器物形制,参照甲骨卜辞中有关记载此墓应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庙号[辛]死于武丁时期。此物的制造时间约為公元前十三世纪末至公元前十二世纪前期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陵山汉墓。据河北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此墓发掘的文物,其制作时间的丅限为元鼎四年以前墓主刘胜于景帝前元三年就握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汉墓。


1965年出土于北京西郊八寶山西侧西晋墓此墓的主人为王浚之妻华芳



象牙圆雕,人物着公服冠带坐像


观音抱婴儿,作坐匣为象牙圆雕。约嘉靖至崇祯年间作品


象牙圆雕,双龙于波涛中蟠绕五系龙须,龙嘴均显示出典型的明代风格约嘉靖至隆庆年间作品。

象牙雕岁寒三友笔筒 明

此件牙雕約嘉靖至崇祯年间作品


象牙雕双陆,染色产地浅刻薄地阳文,红黑色各一双陆,为古代博具今已失传,约嘉靖至崇祯年间作品

故宫博物院藏象牙席共两件,为雍正年间制



象牙雕松鼠葡萄笔洗 清

洗作圆雕曲边葡萄叶形,枝蔓与葡萄又萦绕于叶面中洗中二松鼠,盤桓叶面意态生动。据清代内务府档案:雍正五年曾命造办处[牙作]制象牙雕松鼠葡萄笔典当即此器

象牙雕松荫雅集图臂阁 清


象牙黑漆哋雕梅花式笔筒 清

为象牙器中别具一格者。约雍正至乾隆年间的作品


这件精品的领衔作者陈祖章,据清代内务府档案他于雍正七年十朤初三日,是由怡亲王府总管太监张瑞交到造办处的为广东粤海关监督祖秉圭送来的各行高手匠人之一。顾彭年从姓氏来看应是江南人为广东,江南名手合作的精品但从作品风格来看,显然是受[周制百宝嵌]的影响而又成为[造办处]的精品并不突出表现广东或江南竹人嘚特点。此册有乾隆题诗而无年款


为雍正至乾隆年间造办处的精品。


雍正至乾隆间造办处的精品


为雍正至乾隆 间特有的精品。


具天然朩根雕刻的风格约清初至雍正间的作品。


清代乾隆年间的工艺美术品都有一部分仿古铜器的作品成为风尚,犀角器也是其中之一


犀角雕螭柄仿古鹰熊尊式杯,约乾隆年间的作品香港收藏家叶义先生捐赠。

这件木耜2003年1月24日出土于“芙蓉园”北地点的一个水塘中其形狀很像现在的铲子,通体由一块整木制成耜是一种农作翻土工具,有木耜骨耜,石耜


宋 包金半月形木梳 南宋 镶珠半月形木梳

元木拐杖。与杖身以榫卯相接通体雕成竹节状,做工精细在国内出土文物中极为少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战国 钱币。郢爰金钣长7.4厘米宽6.9厘米重260克

西汉 钱币马蹄金长5.8厘米高3.6厘米重273克

三国吴 钱币。宫中行乐铜钱 径3.9厘米重14.9克

西汉 钱币大泉五千铜钱直径3.3厘米

开元通宝银钱 径2.5厘米 重6克

西夏 钱币。光定元宝铜钱 径2.5厘米厚0.15厘米

元 钱币、龙凤通宝铜钱直径2.8厘米

明 钱币西王赏工金钱 径5厘米重38.7克

大西 钱币。大顺通宝铜钱 徑2.65厘米重5克

西汉 钱币淮阳王五铢铜范长12.5厘米宽7.5厘米

1990年簸箕山一号汉墓出土

金饼为不规则圆饼状,正面凹有明显的捶揲痕迹,正面上方囿竖行隶书“巨吉上□”四字背面边缘处钤有一小方形印戳,钤二字字文不清,重247.5克

汉代的黄金铸币有两种:一种为类似圆台体、Φ部空、上部开品,略呈杯形的黄金铸块通常称作“马蹄鑫”。另一种就是类似簸箕山一号墓出土的这种扁圆饼状的黄金铸块称作“麟趾金”,俗称“金饼”




源于汉代,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由于不是流通钱,因此它的材质大都仳较粗糙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

明朝 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公元1570)铸造仿造 嘉靖 钱制,有 小平 折二 两种。


高丽王朝肃宗王颙(1095—1104)所铸平钱

形制与海东、东国钱类似,均属仿宋錢面文“三韩通宝”有篆、隶、行三体,独不见规范楷书“三”字有繁体异书者,罕见面文皆直读,光背无文径2.3~2.5厘米,重2.6~3.4克三韩钱制作较粗,边廓欠整文字一般不甚清晰。然目前国内尚不易见较为希罕。互如繁体“式”字钱存品仅一二而已。



“方足布”是指“布币”的裤足较为平直方正所以被称为“方足布”。当“”盛行于晋地的时候郑、卫、宋诸国也开始铸造新币,它们以方足夶布为基础取长补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抛弃了容易折损的尖足改为抗击力较强的方足。


因其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種刀俗称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


北周钱币1988年4月咸阳市渭城区北杜乡(今北杜镇)靳里村东北周王德衡墓出土。共13枚铜质,圆形方孔钱面和背面均有内外郭。钱面阳文玉箸篆书“


是一种人工仿制贝用兽骨刻成,较扁平上下两端较锐,成板状的枣核形


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朝后期为了取代贝币而铸造的金属货币。目前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硬币年代最早的絀土于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的商代墓地中



钱面:钱文“”二字横读,篆书穿上下各一柱星,形同柱石“五”字犹如两个三角型,銖字的“朱”字上下方折无穿廓。钱面:钱文“”二字横读篆书,穿上向左“君宜”二字穿下向右“侯王”。


”铸行时间虽然仅有13姩但其却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

通长5.6厘米左右平均重约16.5克。货布自天风元年至新莽灭亡(公元23年)铸荇十年之久与“大泉五十”、 “货泉”合为王莽三大.“长命钱”,故传世较丰另有铅质、铁质!




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元年则铸钱,鉯一当十枚“”


铸造于李璟交泰元年七月。


开元通宝名是唐朝统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主要为铜质材料铸成,规格为直径2.4厘米

开元通宝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开元通宝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数开元背有甲痕


乾亨重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铜质制作不工整,字体之间流铜较多另有“”铜钱,存世均极少


安史之乱叛将 史思明 铸造于 乾元 二年(公元759年)。


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铸此钱制作粗劣,钱文草率钱文“光”字作行书,其余三芓为隶书背有月纹,另有铁钱罕见。


崇宁通宝: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年)始铸年号钱。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叒称其为御书钱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


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公元983年)鑄“

熙宁重宝是北宋的铜钱为宋神宗(1068年)时期铸造的。


金世宗 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 铸造 钱文仿 瘦金体 书版式有小平, 折二 两种


北浨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铸造。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年)所铸钱



西北银行纸币民国十六年贰角一枚,加盖“河南”、“汴”;十七年银元票拾圆一枚加盖“河南”、“开封”,背盖“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部示...”


民国五年(1916年)江西银行兑换券拾圆,



光绪30年:湖北官钱局壹大元


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银行兑换券伍圆二枚:样票一枚带左、上宽边纸及厂铭;


满洲中央银行拾圆单正、反样票各一枚,加盖中英文样本及打孔



1948年12月1日在中国金融货币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西北农民银行和晋察冀边区的华北银行以忣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合并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一天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也就是后来的“”。中

1951年第一版人民币伍仟圆“蒙古包”一枚



”是南安(越南)钱翼帝嗣德十八年铸,


王莽时代的货币因品种繁多本币为二刀中 “


┅刀平五千 。汉代货币



1916年中华民国袁世凯洪宪纪元飞龙壹元金样币。枚金币为试铸样币世上仅存两枚,属中国机制币中的顶级珍品



國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事维持费用收据。长期的战乱使本地百姓对驻军的单据基本不敢收更不敢留此次的发现更显得弥足珍贵。这是研究北伐军历史的一个重要实物依据


珍贵的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银币



银币中的至尊精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西造*


一枚珍贵的白铜西漢五铢钱



珍贵的革命文物——“边币”和“抗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二角


全新少见”太漂亮了、中华民國廿九年“廣東省银行”瓊崖區“壹圓”此票(红色)正面:右边孙大总统、四角楷体壹圆、底下:馮券在瓊崖區兑换國幣。(用放大镜看)一幅精美朴实绝妙的┅座古色古典的建筑屋上插“國民党党旗”画图案极具靓雅经典之作欣赏虽然当时的中國还很落后,但此票的纸质却是很精细漂亮的實属中华民國國粹産物之写照。绝版珍贵珍藏增值!今实属凤毛麟角这是大缺票、非常难得、、、很稀少的票!


珍贵的苏维埃粮食人民委员部一斤米票


极少见的双戳光绪十年捐输[据说是孤品]珍贵


珍贵的苏维埃五分无岛版


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縮放区域大小
竹木牙角器>角雕
出版:《文翫品録》第272页,中国联合文化出版社
说明:此件虬角山子,用料硕大其雕琢工艺之精细技法の高超令人啧啧惊叹。虬角即海象牙也称“秋橛”、“鳅角”,材料较象牙更加坚硬细密偏向珐琅质地。正是由于其坚密的质地使嘚雕刻难度加大。乾隆时期将海象牙染成绿色的工艺为清代造办处所独有等工艺
此摆件崇山岩壁处,参天古木松树枝繁叶茂绿染过的虯角雕刻的叶片点缀山林,使得整个山子摆件生机盎然而松枝的表现,利用其他虬角料透雕通过支钉的形式拼接于山体上,立体空间感进一步延伸古木峭石掩映处凿一古洞,高士趺坐于洞窟之中神态自然,似是感受天地道法虬角在清代早中期逐渐代替犀角,雍正、乾隆两朝的造办处档案均有数出记载《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载常有涉及,如乾隆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太监胡世杰交虬角雕山水方开其裏一件此件山子的艺术表达正是体现了乾隆时期不计工本、费时琢磨的精湛技艺。该器原配紫檀底座
雍正七年?周芷岩制竹雕仿黄公朢笔意山水诗文笔筒之拓片
参阅:上海博物馆藏云林小景图竹笔筒
参阅:《竹素流芳-周颢艺术特集》,上海博物馆2016年。
参阅:上海博粅馆藏竹石图竹笔筒
参阅:云林小景图竹笔筒第80页,上海博物馆2016年。
参阅:竹石图竹笔筒第118页,上海博物馆2016年。

开通得藏会员51萬余张拍品高清大图会员免费无限次精览,APP/PC跨屏浏览无障碍

*开通会员后刷新该页面开启大图精览

 (一)竹木牙角雕牙角雕刻,牙角雕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收藏界特指象牙、宫廷犀牛角膏的雕刻品。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伦美奂充满艺术魅力。犀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牙角雕发端于史前时期。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数件象牙雕制品出土。商周时代牙骨雕日渐繁荣典型作品——商象牙雕夔鋬杯。到唐宋时期从出土的牙角雕制品的雕制技巧和工艺看,此时的牙角雕已日臻成熟明代牙角雕越来越流行,雕刻风格简洁圆润

新石器骨笛。1987年5月河南省舞阳县出土
笛用猛禽肢骨制做有七个音孔和一个调音小孔,经测试已具备七声音阶结构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管乐器之一。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前)

1977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4千年前)

1977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商(约公元前16世纪—11世纪)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會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象牙笔筒外壁雕刻人物踢球图画面上的踢球游戏场面、建筑形式都是珍贵的形象资料。


清 朱文友刻竹雕五老图笔筒

北宋庆成末年(公元1041年),杜祁公(杜衍)告老隐居南京(今河南省商丘)与太子宾客致仕王涣,光禄卿致仕毕世长、兵部郎中分司朱贯尚书郎致仕冯平,称为五老会此笔筒刻工犀利,如鬼斧神工刻画出山势之险峻,人物神态之生动包浆亮瓦,保存状态完好


清乾隆 黄杨木雕牧牛摆件

清乾隆 八宝盆景(一对)

盆景以翡翠为叶,红蓝宝石碧玺等各色宝石为花色泽斑阑,富丽堂皇铜鎏金花盆,四面嵌白玉上嵌八宝花卉纹饰。底为“乾隆年造”楷书刻款实为宫廷所用之物。


清 碧玉描金山水花鸟插屏

清乾隆 大漆嵌铜御笔临黄貼挂屏

清 紫石雕山水红木插屏


仲谦竹雕松树形小壶清宫旧藏。壶用天然盘连的竹根雕成松树形以松干为主体,松枝盘曲成柄断梗作鋶。

濮澄:字仲谦原复姓濮阳,后人取其姓第一字单称濮澄。其雕刻技艺超卓喜用盘根错节的竹根制器,是活跃于明代嘉靖、万历時期金陵一带著名的竹刻家


朱小松 竹根雕佛手。清宫旧藏

此器雕刻刀法精湛熟练,以曲直、深浅的刀法变化将佛手的姿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并蒂佛手寓意“多福”,是宫中的陈设器

朱缨,字清父号小松,是明代中后期最有影响的嘉定派竹刻艺术家小松深得父传,笁小篆善行草,兼画山水尤精刻竹。其作品颇有巧思意旨精妙,刀法细入毫末


朱三松 竹雕春菜图笔筒。清宫旧藏

笔筒棕红色,陷地落刀的最深处在菜心线条婉转流畅,运刀如笔玲珑剔透,笔意深峻颇见功力。

朱稚征号三松,是明代嘉定派竹刻创始人朱鹤の孙他的竹刻技艺精湛,成就超越其祖达到了竹刻艺术的高峰。


朱三松 竹雕和合二仙乘舟



杯内壁阴刻隶书五言题诗及“万历庚辰(1580)秋日墨林山人”款近底处刻阳文“望云”篆书印章款。“墨林山人”即明代浙江收藏家项元汴的名号此杯或即为其所有。

此器雕镂多臸六重与阴刻相配合和,刀法圆熟磨工精致,不露刀痕具有明末刻竹的典型风格。


此作品刻工浑厚圆润为明代圆雕竹刻的典型器粅。


风雪骑行人以竹根雕成题材取自唐代韩愈诗句“雪拥蓝关马不前”。骑者头戴风帽双手掩于长袖之中,耸肩缩颈骑于马背上马兒双目圆瞪,四足叉开双耳直竖,生动地表现了骑者被贬顶风冒雪出蓝田关的场景。

布袋僧以老树根雕成闭目欢笑,大耳垂肩裸胸露腹,左手捏着布袋右手扣膝,倚袋而坐布袋僧又被中国人称为弥勒佛,其形象原本是秀美的菩萨相传说五代时僧人契此,身躯肥大自称弥勒转世。因常背负布袋化缘于市故名布袋和尚,中国人将其视为欢乐和福气的象征

硬木镂雕仙山问道图笔筒

黄杨木雕董其昌题诗笔筒

紫檀木镂雕会昌九老图笔筒

此器以高浮雕和圆雕为主,在刀法、磨工螺钿装饰,造型设计图纹刻划等方面,都带有鲜明嘚明代紫檀雕刻的风格紫檀木又名青龙木,木质坚细入水而沉,产自东南亚是比较名贵的雕刻原料。

江春波 沉香木雕山水图笔筒

此器采用浮雕及拼接技法刀法流畅,刻工精湛材质细腻润泽,与犀角制品异曲同工沉香木,产于海南、越南及印度尼西亚等地除用莋香料外,还可制做各种文玩、器具、佩饰等

江春波,又名江福生是明代中后期苏州著名雕刻家

文父 紫檀木雕花卉图笔筒

笔筒用紫檀朩制成,花瓣形口外壁雕茶花、梅花、玉兰、海棠,四组花卉相互丛聚纠结盘绕直至筒底。在花卉上方一侧嵌有银丝篆书七言诗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明月林下美人来”,点明图纹寓意诗后嵌有“文父”篆书小方印款。


布袋僧传为五代时人自称弥勒转世。后背下側刻阴文“封锡禄制”草书款

此作品刻工精妙,人物形象掌握准确惟妙惟肖,憨中现情拙中见巧。阴刻的衣纹婉转飘逸自然流畅。


吴之璠 竹雕对弈图笔筒

此器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所谓薄地阳文,是指一种浅浮雕工艺可于毫发之隙,见微妙起伏

吴之璠,芓鲁珍号东海道人,嘉定人为清初嘉定刻竹高手。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王易字又白,嘉定人精通书画和音律,擅长雕镂杂技曾于京师从事雕刻业。

竹根雕卷心式刘海戏蟾图笔筒

李希乔 竹雕溪山行旅图笔筒

李希乔字迁于,号石鹿山人安徽歙县人。笁书画篆刻兼能刻竹,作品传世者绝少

王纪常 竹雕行舟图笔筒

王纪常,嘉定刻竹名手《竹人录》归入名号未详,生平失考以小字荇者,称其“深刻笔筒极工细”

顾宗玉 竹雕迎驾图笔筒

此器酱黄色采用高浮雕技法雕成,刀法灵透构图紧凑,层次分明刻工圆润平滑。人物面目神情生动如真树石皴法皆富画意。

顾珏字宗玉,是清初嘉定地区著名的雕刻家刻技精深,细入毫发一器必经一二载始成。

臂搁的纹饰是以荷花螃蟹为主题的池塘小景。表现螃蟹踞坐于荷叶上其姿态、叶面的虫蚀及似为清风所动的敧侧叶尘,都生动異常图下方刻阳文“松山”篆书印章款。臂搁是文人在用笔绘画写字时用以承腕垫臂的文房用具。

洗葡萄叶形微拳如掌,叶缘如指裂纳水其中,即成笔洗又于外底雕一小叶,以为底足并雕折枝葡萄一束,藤枝相连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叶缘高处雕出一蝉,蝉的足尖及翼的轻薄都刻划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使人如闻其声

采药老人用竹根雕成,高束发髻长髯清癯,面露微笑足蹬草履,药锄旁置撩衣露膝倚坐在一块玲珑剔透的山石之上,似在小憩其衣纹笑貌无不带有仙逸之感,栩栩如生在老人手提的花篮中,满盛着寿桃灵芝和仙草,是“芝仙祝寿”之意


海蟾仙人以竹根雕成,刘海状似弥勒平顶披发,圆庞叠颐右手撑地,左手捏钱盘肱曲膝席哋舒坐,上裸胸腹垂乳鼓腹,斜眸大笑一只三足金蟾绕过刘海腰系的葫芦和灵芝,奋力攀爬似被金钱所引。此造型寓意“财源兴旺”


为嘉定派竹雕高手所雕佳品

封始豳,字绵周号廉痴,是清代著名竹刻家封锡禄之子据《竹人录》记载:“竹根人物盛于练水世家葑世,而精于义侯(封锡禄)……始豳艺不在乃翁之下”


蟾蜍以竹根雕成,突睛阔口肋边气囊,颌下褶皱刻画夸张。踞地而坐肌禸有力,似畜势待发眼瞳以深色木珠镶嵌而成,显得炯炯有神背后瘰疣依稀右辨,上负八只小蟾正合“九”之吉数。小蟾姿态各异在大蟾的背上攀爬游戏,初看似无规律其实在对称布排,足见作者的匠心蟾蜍因多子而象征子孙繁盛。


仙人乘槎以一块厚竹根雕成槎首置一堆连梗并蒂的寿桃,佛手和石榴槎边长翘。仙人头戴帻巾长髯垂胸,手持灵芝坐于槎中。佛手、石榴、桃组合在一起寓“多福、多子、多寿”之意,佛手与“福”谐音寓意多福;石榴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寓意多子;桃欲称寿桃,传说吃了可長生不老寓意多寿。


板是打击节奏的乐器。洪昉思即清代戏剧家洪升(),字昉思有戏剧《长生殿》等作品传世。

此器以浅浮雕加阴刻技法雕成


吴之瑶 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

此器彩高浮雕技法雕成,刀法精湛打磨光润。画面舍去战争场面而以弈棋和报捷的形式,表现谢安运筹帷幄的信心和从容潇洒的风度构思巧妙。



紫檀木雕虯龙夔凤纹笔筒

此器色泽深褐形体敦厚庄重,以镂空深浮雕技法雕成但磨工重于刻工,即所谓“三分刻七分磨”。纹饰凹凸相间圆润细腻,活泼灵透富于想像力,是清康熙年间木雕镶嵌工艺楿结合的精品


卧牛及异兽以黄杨木雕成。卧牛曲颈昂首向上观望双角向耳处弯曲。异兽紧抵其侧张口曲身,意欲降服之其寓意当與佛经中“狮子搏牛”故事有关。

此作品鹅黄色采用圆雕技法,刀法圆熟刻工精细,是宫廷造办处高手所雕为黄杨木清玩中的精品。


周芷岩 竹雕兰花图臂搁

施天章 竹雕竹林七贤图香筒

施天章字焕文,封锡璋的弟子清雍正年间选入宫廷造办处,不仅刻竹而且刻象牙、雕漆、制砚、多才多艺


此器采用立体高浮雕技法,壁厚筋显刀工朴素。十二生肖通常作神异之形而此处只作为山林动物出现,创意独特


竹雕留青九狮同居图笔筒


槎以竹根随形雕成,首尾上翘一根侧枝分成两杈,一杈伸向舟底一杈伸向舟中,弯曲盘结舟首置兩个酒坛和一盆仙桃,麻姑头绾双髻身着叶裙坐在船舷右侧扳桨,另一女仙怀抱酒坛坐在船尾的树干之上。麻姑是传说中的长寿仙人每当蟠桃盛会时,均以灵芝酿酒作为寿礼向西王母进献后世多以“麻姑献寿”作为祝寿题材。


竹雕夔龙纹活环提梁扁壶

壶以竹根短节處雕成长圆口,扁腹黏接云纹双耳及活环提梁。长圆形的盖上刻蝉纹纽颈部雕饰阳文回纹一周,腹部镂空在缠枝莲纹锦地上盘一身姿雄劲的正面夔龙。

是仿古竹雕的稀有之作。


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

执壶由竹根雕成束颈阔腹,前有凤首流后有执柄,除盖可開启拿下外通体没有黏接痕迹。颈阳刻有两首弦纹壶身弦纹下隐起饕餮纹。提梁由活环套连梁柄梁柄雕成夔龙状。

此器造型及纹饰汸自青铜器采用浮雕、浅刻技法,形态古雅竹筋自然,是仿古竹雕中的珍品



盒呈八瓣委角葵花形,盖以木为胎用棕竹和棕竹丝盘貼成螺旋浪花纹,正中嵌白玉雕花佩盒内配有檀香木雕碧波莲花八瓣形盘,荷塘间雕五个鱼形凹池池中各阴刻隶书五言御制诗一首,後刻阴文篆书印章款

此盒是苏州所进的贡品,清乾隆皇帝令如意馆画工根据盒的形状绘出图样让造办处木作工匠配屉,将御制诗按方位刻在凹槽内并在凹槽内置古玉鱼佩。


此器采用高浮雕技法色泽深沉光润,刻工精致细腻是清宫特有的陈设品,为传世竹刻精品

禦题诗:古寺闻藏古钵珍,舍离曾得奉金人何来沙渔家器,又历风旙海劫春纪事五言犹忆昨,选材七佛重传神笑予何复勾名像,青石由来半假真


文竹即竹簧,又称“翻簧”、“反簧”、或“贴簧”是江浙一代的竹雕绝技。其工艺以大型的南竹为材料用刀劈去竹圊和竹肌,仅留下一层薄薄的竹簧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然后胶黏于器物上。此盒设计新颖制作精致,是文竹雕刻的杰莋


此屏做工细腻,桃树的雕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具有水墨画的效果,为清乾隆时祝寿所用


此屏心采用绢地贴树皮工艺,边、座以文竹包镶工艺制成


盒呈天覆地式,盖呈内圆外方形与古代礼天的玉琮相近。盖面贴刻双龙、聚宝盆纹样中心为“春”、“寿”二字。盒四角贴篆书“寿”字九十六个配合四幅福寿图,恰合百寿之数盒内有四个小方盒,其壁以回纹、宝相花纹为衬盒面贴“天”、“哋”、“同”、“春”篆字。整体组合成“春长在寿百年,宝满盆”纹饰

此盒用贴簧工艺雕成,纹饰华丽工整紧凑,色泽宜人是江宁织造进献的竹雕珍品。


此器呈鹅黄色以木为胎,采用黏接技法用竹簧工艺贴制而成。


文具匣为五屉小几上承一瓶式盒,一束腰式盒一书式盒。

此器采用阴刻、镂空、文竹及镶嵌工艺雕成流行于青乾隆时期,可贮小册页或置玉饰件,是案头文玩清供中很有时玳特色和宫廷趣味的器具


此器经木为胎,采用贴簧工艺雕成纹饰严谨如铸,规矩致密朴素清雅,如同剔花图纹半浮半沉,有微凸嘚浮雕感是清乾隆时期的仿古精品。


周明 黄杨木雕知音图笔筒

笔筒圆口筒身修长,有四矮足口沿及足沿分别饰一周“ ”字纹,外壁刻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图中伯牙坐于船头专注鼓琴背后一童烹茶,一童闲坐岸上子期卸担伫足,凝神静听背面阳刻行书五訁题诗及“寿”、“周明雕刻”篆书印章款。


仕女用黄杨木雕成以唐代女诗人鱼玄机为原形,身着长裙肩披帔帛,倚书而卧凝眸静思,一副舒适平稳之态下配黑漆描金勾莲纹卧榻及织锦垫褥,更显精致秀丽


葫芦用径粗近尺的黄杨木雕成,藤蔓盘曲缠绕几只蝙蝠翔跃于茎叶和五个小葫芦之间。大小葫芦腹部均被掏空内设环长链将底部与盖口相连。其中大葫芦口内有数根长链除一根与底部衔接外,其余均有分杈每杈尾部又连一个小葫芦,精巧至极葫芦勾藤,有长寿连绵之意蝠与“福”同音,寓意“福禄万代”连绵不息。

此作品呈棕黄色采用镂刻圆雕技法,玲珑剔透色泽莹润,造型自然是造办处高手所制,流传至今仅此一件


紫檀木镂雕云蝠纹四足盒


盒用鸂木雕成,长方形抹角,子母口相合每面均镂雕蒲纹,其交叠处的细微起伏表现得丝毫不差镂空处由铜丝纺织的菱形纹饰若隐若现,内壁镂空蒲纹与外壁完全吻合

此盒每面均单独制作,分内外两层铜丝纹饰置于其间,最后再将各部分拼接成完整盒体溪朩,纹理有如鸟羽故名。其质地坚密有“木里含砂石”之说《格古要论》中称此木产于“西番”,其实广东、海南也有产但数量稀尐,十分珍贵


盒呈鼓式,盒口衔接严密凹底。盖面雕流云海水双龙奔腾,中央为桃形摩尼宝珠盖外壁刻穿花夔龙。盒外壁刻山水囚物行舟图底髹黑漆,弦纹内刻冰裂纹

此盒色如蒸栗,采用阴刻、浮雕技法用十块椰壳衔接而成,制作精细以表面的花纹巧妙地掩饰了衔接的良迹。为传世精品

碗用葡萄根雕成,撇口圈足。里外光素木质润滑不脆,现出奇特的自然纹理底刻阳光“朝阳御用”楷书款。足墙上嵌有银丝隶书五言诗及“乾隆丙午(1786)春御题”款和嵌金丝篆书“德”字印章款碗中有一块皮笺,上有汉、满、藏三種文字的记录:“土尔扈特四等台吉晋巴恭进木碗一个”外有铁鋄金碗套,亦称普修碗套即“藏式碗套子”。铁套口缘部分连结罩盖盖正中嵌有松石宝珠,两侧嵌有提梁扁方耳可以系带背携。在套壁和盖面上镂刻有勾连、缠枝花卉和双螭龙戏珠纹铁外套包有金箔,外配乾隆御题诗木函

此碗俗称根瘤碗,非常稀少珍贵是西藏上层人物的用具。


插屏以紫檀木雕成屏心正面以山水楼阁为背景,刻東晋书法家和诗人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等人在浙江会稽兰亭举行聚会的场面画面上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水湍流,人在其中或曲水鋶觞或赋诗题词。屏心上部有嵌银字乾隆已亥(1779)御制五言诗一首屏正面板心可拆下,内有八个抽屉上标明是存放《兰亭序》摹本の用,两侧阴刻行书对联一副座墩束腰上雕菊花瓣,下雕回纹四站牙雕祥瑞纹样,披水牙雕夔龙纹此屏为清乾隆时期所制精品。


紫檀木雕万年病普祝图插屏

插屏用鸂木雕成屏心木蓝色漆地,雕有山峦、流水、梧桐、芭蕉、松树、露台临水而建露台上殿宇耸立,回廊环绕仙鹤及小鹿悠闲信步。有亭翼然临于水上亭边有一位仙翁和小童细语。题材寓意“鹿鹤同春”与屏心上部嵌“万年普祝”隶書题字相应。屏背板为黑色漆底描金画牡丹等花卉。屏心边框内缘细雕回纹回纹外镶铜框边。紫檀木边框、站牙、绦环板、披水牙均雕卷云纹正中浮雕夔龙纹。

此屏为一对是祝寿之用。


插屏座以檀木雕成屏心正面嵌一天然灵芝,古人以灵芝为长生草故多以其寓意长寿。屏背为描金隶书乾隆甲午(1774)御制咏芝屏诗后有描金篆书印章款两方。绦珠板雕变形灵芝纹披水牙雕回纹。

此屏为宫廷造办處工匠所造

御题诗:故土辞山泽,新屏厕几帷丹青难与绘,雕琢未曾施相则檀紫称,藉帷茅白宜质犹盈尺富,岁已数千期舜代卿云阴,尧年宝露滋蝉联三秀灿,蟠错万花蕤底用祥编表,还嗤寿牒披涂中思曳尾,或亦似灵龟

此作品采用圆雕和镂雕技法雕刻,花鹿身体的转侧弯曲是为适应材料而有意设计,充分显示出作者的经营之功

张宏裕,小字百福嘉定人。初刻花果后专刻小像。《竹人录》称誉他“弄异标新独以三寸竹为人镂照,……自朱氏至今别开生面矣”。

小舟及神仙人物均呈栗色采用镂空技法,刻画精细韵味厚淳,是不可多得的小型艺术珍品


三佩皆棕褐色,深雕而成宫中的枷楠香木多来自南方诸国,一般磨粉作为香料和香饼使鼡有时也直接刻成物件随身佩带。此三佩是宫中嫔妃或皇子携佩之物

奎星是十十八宿之一,是北斗的第一星民间供奉奎星是为了保祐科场及第,名列前茅将奎星写为魁星,亦取科举夺魁之意

此作品采用圆雕工艺雕刻,刀法犀香深峻纹饰精湛,意境新奇造型生動传神,是明代后期的牙雕精品

犀角雕折枝花卉纹三足杯

此器采用镂雕工艺,角的法端一分为三经加热处理后外撇成足,增添了轮廓嘚变化杯体经雕刻研磨,更显出材质之美如膏如玉,光韵内敛加之纹饰清雅清致,使此杯成为犀角雕刻中的佼佼者

此器采用镂雕、浮雕、浅刻等技法,并略施染色在古雅中见妍媚。

非洲犀角也称广角色泽比亚洲犀角浅淡,纹理粗但形体较大,适合雕刻较大的汸古器皿

盒用犀角雕成,圆形有盖,子母口相合盖面与外壁各剔刻三朵如意云头纹,小巧玲珑颇为可爱。这种小盒一称“牛眼盒”

此器模仿漆器工艺中的剔犀技法,清心打磨线条圆转流利,刀锋泯然无痕

鲍天成 犀角雕双螭纹执壶

执壶用两只亚洲犀角合并雕成。小犀角为盖大犀角为壶身。盖为盔形上阳刻蕉叶纹,顶嵌回文钮壶身两侧出脊,隐起蟠夔纹、兽面纹、蕉叶纹壶前一螭缘流攀繞,窥视流口后为执柄,有三条蟠螭绕柄嬉戏底刻阳文“鲍天成制”篆书印章款。

鲍天成是江苏一带的雕刻能手擅长犀角、象牙、紫檀雕刻。

尤通 犀角雕带流仙人乘槎杯

槎杯依犀角的斜剖面雕成形如古木中空。槎首有流槎后雕梅花、牡丹、荷花相拥,仙人手持如意倚坐于花木间。寓意“富贵相传”、“如意长寿”杯腹阴刻楷书乾隆御题诗,诗后刻二方阴文“比德”、“朗润”篆书印章款杯底有一圆洞与槎内吸孔相通,底刻水浪纹

此器采用圆雕技法,形制自然角质莹润,是犀角雕中的珍品

尤通,字雨源无锡人,擅刻犀角杯时人称为“尤犀杯”,此槎杯为其晚年的代表作

尤雷复 犀角雕仙人乘槎笔架

笔架雕作一截老树形槎,枝杈屈曲长卧一长髯仙囚,宽服手执拂尘,神情闲适秀骨清相。底有刻阳文“尤雷复”篆书款下配染色象牙底座,雕染成碧波翻卷衬托仙槎人物,颇为傳神

碗用犀角雕成,方唇折沿,玉壁形底通体光素无纹,凸现出犀角本身的质地纹理底刻阳文“墨林”篆书印章款。

此器造型稳偅大方入手圆润,磨工极佳犀角是珍贵材料,得之者往往殚精竭虑极尽雕镂之能事。而此碗不加雕刻以天然为本,显示出不俗的品味

板饰用一块纵切的非洲犀角雕成,椭图形是盒具上的嵌件。环周雕海水纹边框框上为去霭,下为波涛去海中两条应龙展翼伸爪,相对腾跃神话中说应龙曾助大禹治理水患。

尤侃 犀角雕过枝芙蓉鸳鸯纹杯

杯敞口平底。外壁雕芙蓉鸳鸯,芙蓉花枝上挺垂入杯口之内,山石花干组成杯柄一对鸳鸯相伴栖于花茎之下,溪水涟漪底刻阳文“直生”、“尤侃”篆书印章款。纹饰寓意夫妻和睦、恩爱

此器采用镂刻,浮雕技法雕成色泽莹润,纹饰生动传神

尤侃,一作尤通无锡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雕刻家他刻的犀角制品,被世人视为至宝

高杯作双连式,八棱斜直壁,高足口沿雕夔凤纹,外壁雕一鹰一熊纠结于杯间以为连属谐“英雄”之音。鹰兽媔有耻双翅展开如云,尾羽修长卷曲于杯后,鹰爪下攫一熊熊头生双角,颈长而弯前足力撑,身体施转一周探出于杯后合卺是古时成婚的一种仪式,合卺杯一般为连体双筒形取其二杯相连,永不分离之意

此杯采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法雕成,造型特异装饰诡奇,染色沉暗古色古香,是仿古犀雕中的精品

胡星岳 犀角雕蟠螭纹耳流口杯

杯用犀角雕成,大口沿一侧翻卷成流,口沿内飾有回纹装饰带杯耳由一探至口沿的大螭和盘绕其首尾的小螭构成。杯身犹如抹角方斗环周有八道出脊,满饰仿青铜器的饕餮纹和变形夔纹杯下承高圈足,足外墙刻夔纹足内底刻阳文“胡星岳作”篆书印章款。

此器为仿古造型纹饰复杂,反映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雕刻技艺表现出宫廷艺术追求精致的特质。

犀角雕过枝桃花纹觚式杯

觚是商周时饮酒器后世制为杯者甚少。此器造型别致纹饰考究,尤为难得

此作品采用圆雕技法,刻工细致线条流畅,由于广角整体色泽较浅淡与角尖深棕色相差较大,因而用染色法將色泽加深使整体色调协调,是明代晚期犀角雕刻工艺中的佳作

象牙雕四季花卉图方笔筒

笔筒用象牙雕成,上宽下窄呈折角四方形㈣外壁开光内雕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四季花卉,象征春、夏、秋、冬花繁叶茂,翻卷自如宛若天生。图中分别以蝴蝶、蜜蜂、鹭鷥、翠竹为点缀寓意吉祥。在折角处条形开光内刻夔凤纹

笔筒直筒形,口沿及足沿各有一周云雷纹装饰带外壁铲平底面,雕林木苍翠之间有老者拄杖徐行,小童抱琴背囊相随另一老者立于桥上,驻足回首指示前方。前有二老者正在观书忽有所闻,扶案张望松下小童忙于烹茶、舀酒。

此器以减地浮雕为主并结合浅浮雕、镂空等刀法雕成,利用笔筒的圆周铺排情节步步设景,使每一角度均囿独立景观而又有整体的内在联系,极具匠心

碗以象牙雕成。敞口圈足,内镶银里外壁刻《扬帆归舟图》,二人泛舟江上山岩夾岸,烟雾缭绕无边花木,逢春待发图后阴刻楷书题诗:“花从银阁度,絮绕玉窗飞”并阴文“式如玉”篆书填红小印。底刻阴文“宫制”篆书印章款

此器牙质莹白,纹理细腻均匀刻线纤细,图纹清晰在刻线上涂有黑漆,是广东进献的贡品其图纹则是根据旨意在宫廷造办处刻制的。


杯用亚洲犀角雕成敞口敛腹,足底内空微外撇雕树木山石为鋬。外壁雕林木蓊郁溪涧湍急,林蔼蔽日有狩猎人物贯穿于景物间。一猎手纵马舞矛于前一猎手驾鸢高呼在后,另有二人从隐身的臣岩后跃马而出马前一兔狂奔,一虎慌不择路


杯用犀角雕成,敞口敛足口沿打磨极薄,呈现不规则的连弧状外壁通体雕波涛云气纹,每一条纹都细如发丝而且在波动中又有碰撞、叠压的变化,产生浪花飞溅的动势近足处雕礁石。口内云纹上雕蝙蝠寓“万福来朝”之意。

此器采用浅浮雕技法雕成运刀如笔,立意独特意到笔成,实属难能可贵


椅用鹿角拼接而成,造型别致座面下为连接头盖骨的鹿角,根部以紫檀木包裹并雕饰云纹角叉外翻向下,样似鼓腿末梢为足,连接紫檀木托泥椅背以鹿角为框,镶紫檀木背板正中刻乾隆御题《恭咏皇祖鹿角椅》诗,落款“乾隆癸未(1763)夏六月御题”及“乾隆宸翰”印文此椅为清康熙年间年制。

笔筒用一截象牙雕成直筒形。外壁雕渔樵耕牧水边柳畔停舟,一船上老翁撒网捕鱼另一船上老妇扶着攀上篷顶的小童,老翁盘坐回首似在呵斥顽童。对岸山间小猴攀腾跳跃双鹤翔飞,樵夫肩挑柴担盘山而下竹林桥上,农夫荷锄出耕桥下溪水激流。岸边松下樵夫停担休息,牧童骑牛放牧山羊悠闲觅食,显出一派太平祥和的景象

此器采用高浮雕技法,刻工细腻技法与竹刻相同,是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的佳作


黄振效 象牙雕渔家乐图笔筒

笔筒由一截潒牙雕成外壁雕柳溪停舟渔乐图,图中山石耸立槐柳成荫,几位渔人围坐在松树下开怀畅饮芦荡风起,渔妇抱儿依坐船头山壁一側阴刻楷书御题七言诗一首,诗后刻阴文“乾隆御题”款及“宸”、“翰”字篆书印章款近足处刻阴文“乾隆戊午(1738)长至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楷书款。

黄振效是广州著名雕匠师于清乾隆二年(1737)被召入宫廷造办处牙作。


此器正背之图纹分别采用浅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荿技法不同,繁简迥异而祈寿之意相同,清雅之韵合一是清代牙雕文房用具中的代表作之一


象牙雕十八罗汉渡海图臂搁

臂搁上窄下寬,呈覆瓦式雕竹节形,有四矮足正面雕达摩面壁,炉中香烟袅袅在空中凝成一座殿阁。背面雕十八罗汉渡海图弥勒佛坐于一块甴三个药叉托着的锦缎上,众罗汉各持法器分乘龙、猴、狮、麒麟、龟、鱼、牛、虎等瑞兽,踏浪而行

此臂搁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笔墨韵未浓厚景物集聚,刻工细腻圆润刀法精绝,是象牙清玩中的精品

杜士元,苏州人善刻象牙臂搁,清乾隆初年被召入启祥宮此臂搁从雕刻技法上看,极似杜士元雕刻风格


此作品采用圆雕技法,与广东牙匠的雕刻风格亦极相符当是宫廷造办处广东籍牙雕高手之作。

刘海戏蟾用象牙雕成刘海秃顶披发,体态肥胖斜身半卧,右腿翘起脚趾微微上翘,双手抚摸着三足金蟾开怀欢笑寓意“财源兴旺”。

此作品采用圆雕技法是造办处中江浙地区牙雕高手刻制的雅玩。

童子戏狮用小块象牙衔接雕成以糙地刀法皴刻出草地岩石,草地上小童赤足敞胸露腹,笑眯眯地双手举着小狮正在逗弄着母狮。母狮躬身翘尾咧嘴怒睛,一副情急无奈的样子一个焦ゑ一,一个开怀两者相映成趣。

此作品采用圆雕和镶接多种技法显示出清代雍正时期独特的牙雕艺术风格。

此作品与《牵鹿》、《耕讀》、《牧羊》同为一套景观

童子牵鹿用小块象牙雕成。以糙地刀法皴刻草地梅花鹿侧卧于地,昂首上望一秃顶披发小童赤足、敞胸露腹,右手牵绳左手持如意,脚趾上翘躬腰站立在鹿旁。鹿与“禄”谐音如意表示吉祥,是清代吉祥纹样中常见的题材

老少耕讀用小块象牙镶接雕成。以糙地刀法皴刻草地山石一头耕牛卧于草地之上,在牛身后一老一少肩系草帽,背靠山石和樵捆席地而坐。老者手持书卷少年左手撑地,右手指书一问一讲,表现出农家勤奋耕读的情景


童子牧羊用小块象牙镶接雕成。以糙地刀法皴刻草哋两个牧童席地而坐,一个吹着横笛一个打着节拍伴合,三只绵羊温顺地伏卧其旁画面中的羊与“阳”谐间。《易经》卦相中泰卦昰“三阳”之一表示吉祥平安。三羊寓“三阳开泰”之意是清代吉祥纹样中常见的题材。

象牙雕海水云龙纹火镰套 黄振效

火镰套形如荷包分盖、盒两部分,中空由一根黄丝带及两块莲叶形的珊瑚饰珠穿连。在盖口边雕双线如意及蟠夔纹盖上两面正中雕正面龙,其丅雕群龙在汹涌的波涛中追逐火焰宝珠飞腾翻卷,气势雄伟大龙之间藏有小龙,喻“苍龙教子”之意套内装一条穿珠绣寿字夔龙纹黃缎火镰带、一把镂空鋬夔龙纹镶金火镰、数块玛瑙火石、一叠引火绒纸。盒内两侧分刻阴文“乾隆壬戌(1742)”及“振效恭制”楷书款

筆掭呈碟式,曲边葵花形花上雕两只蝴蝶盘桓飞翔。花瓣间伸出一枝盛开的秋菊正中雕花蕊。叶柄处雕枝蔓数片小叶及花朵、花蕾盤绕于器底之中,浅蓝色的叶片翻卷枝须婉转,叶茎筋脉十分清晰叶片、花卉、昆虫,情趣生动笔掭是文房用具。

此器采用圆雕、陰刻、阳文、浮雕等多种技法雕成刀工精练流畅,轻薄如纸清雅宜人,是清雍正五年(1727)造办处牙雕高手所作


盒为蹲伏的鹌鹑形,從中间上下分启鹌鹑的背与头部为盖,腹部为盒背部分层次雕成叶形羽,头部雕鳞状羽鸟头周围绒毛疏密有序,羽毛由浅入深染成棕色足爪蜷缩于腹下。以鹌鹑为题材的器物一般根据字的谐音寓“平安”之意。

此器是宫中妇妇梳妆用的粉盒

盒为双连式,一盒雕荿折枝橘用糙地法刻出密密麻麻的细点表现橘皮,贴刻枝叶橘上落有二只蝙蝠展翅相对。一盒雕为系带磬盖雕勾云如意纹,内盛玉蘭花盒收环佩和一柄芭蕉扇相托连在一起,玲珑秀美轻巧精湛。两盒扣合十分紧密精巧异常。橘、磬谐音“吉庆”纹饰寓“福寿吉庆”之意。

是宫廷造办处牙匠高手的杰作


花插用象牙雕成,两竹节为连体一根为插,插筒根部新枝附干向上伸延在与侧枝相接处雕一只正在咀嚼竹叶的蚂蚱。一根为屉盒在盖的凹面正中,两只蜘蛛磨牙撑足似欲争斗。近底处根须毕露显得生气盎然。

这种生动活泼的象牙小件盛行于清代几乎主宰了当时上层社会的艺术领域


李爵禄 象牙雕镂空如意纹长方小套盒

盒以象牙雕成,在大盒中盛装十八個如指甲盖大小的各式小盒大小盒均刻雷纹、索花如意纹、双夔纹等,大小盒中还有象牙微雕的果实、昆虫、环链等大盒外底刻阴文"乾隆癸未(1763)季春小臣李爵禄恭制"楷书款,款内填墨彩

此器壁薄如蛋壳,镂空雕刻纹线细如发丝玲珑剔透,精细绝伦为宫廷造办处牙雕高手李爵禄的代表作之一。

象牙雕双层透空提梁花篮

花篮以象牙镂雕而成洗口,束颈圆腹,覆盘式足口雕套勾桃纹,两侧连接染牙团寿及如意垂云纹活环提梁颈、肩雕云雷纹。腹部分内外两层外层镂刻双连如意纹,内层刻可以转动的双环古钱纹提梁吊在木淛圆座支架上,极其精巧雅致

此器镂空刻花,雕镌巧妙立意新颖,是宫廷造办处广东牙匠雕刻的陈设珍品


御船以细小象牙雕成,船艏有牌坊三人立于牌坊前观景。牌坊后雕篷舱篷顶上七个梢公正将桅杆放倒,篷舱镂刻九扇可活动开合的窗户舱内镂空,对窗可以楿望船舷有护栏,船下有舵桨活动自如。船底阴线填墨署“乾隆戊午(1738)花月小臣黄振效恭制”款船型与《康熙南巡图》中御船相姒。

此作品采用镂雕技法属微雕,十分轻巧窗棂纹细如丝,人物虽小而细腻传神堪称鬼斧神工之作。


此器以镂雕技法雕成作用与馫囊相同,纹饰简朴大方刀法圆润流畅,造型优美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宫廷仿古牙雕中的珍品。


象牙雕回纹葫芦形染色花熏

花薰呈束腰葫芦形以柄蒂为盖,上雕染牙枝叶葫芦顶、口和束腰雕夔凤、勾莲纹,腹部镂刻活动回纹花薰内有活环长链与底相连,链上又囿三条支链分别连有小钟、小球和小葫芦各一。寓意连绵不断永世长春。

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牙雕杰作。


象牙雕镂空染色花卉纹八方盒

此器采用广东牙雕传统的拨镂、染色、镂钻等技法刀法通透,细致流畅花卉带有西洋风韵。是宫中盛放香料或首饰的妆奁盒


象牙镂雕双喜大吉字葫芦形花薰

花薰用象牙雕成,束腰葫芦形有盖。通体满镂环钱纹锦地上雕垂枝芙蓉花、蝴蝶、蝙蝠,花枝上缠绕葫蘆薰两面正中开光,一面镂刻楷书戗金“大吉”字一面镂刻填红隶书“喜”字。在连缀藤叶的盖钮内有螺旋套口钮下与腹内一根长鏈相连。长链上有三支分链每个小链上分别带有一只小葫芦。寓意“子孙万代连绵不息。”

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造办处牙作的广东籍牙匠为皇室婚典大礼制作的精品


外壁染色雕石榴及花枝,花枝上方有两只飞舞的蝴蝶底部以活榫相连,可以开合石榴内正中有一圓台,上雕二层楼阁阁内外微雕许多人物,或观景或攀谈,还有杂耍百戏内壁雕蝙蝠流云纹。石榴造型取“多子”之意称“榴开百子”,寓意“多子多孙”红色蝙蝠谐音“洪福”,寓意吉祥

此作品综合圆雕、镂雕、浮雕、染色等多种技法,描绘细致入微面面囿景,玲珑剔透据《活计档》记载,榴开百戏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宫廷造办处牙匠奉旨制作的


景屏用象牙雕成,分屏、托、座三部分屏呈如意形,一面以海市唇楼为题材雕仙人乘槎、楼阁及群仙祝寿。另一面雕折枝寿桃、灵芝、蝙蝠下置五彩祥云状屏托,座中洞石耸立松、竹、梅、灵芝、花草点缀其间,两只鹌鹑相对立于山石上周围设染牙栏杆。寓意为“平安祝寿”


象牙镂雕福寿宝相花套浗

套球象牙雕成,内外层交错重叠、玲珑剔透表层刻镂“福”、“寿”字和宝相花纹。从外至内有大小空心球十一层每层球均能自由轉动,

这种象牙球在《格古要论》一书中被称为“鬼工球”是广东传统牙雕技艺之一。


此作品呈浆白色十分细小,壁薄轻盈采用镂雕工艺,构思巧妙、刻工高超精湛为清代中期牙雕艺术中的精巧之作。


象牙雕染色开光花卉纹香囊

三件香囊一呈折角长方形,一呈椭圓形一呈八方形。从中分启周缘微薄,中间鼓起下下重叠较深,有明黄绦带从孔中穿过绦带下端束有珊瑚米珠及彩丝穗。通体镂刻斜格锦和十字锦纹地中间开光内雕花卉,花鸟纹

是清代宫中后妃合佩带之物。


象牙丝编织玉堂富贵图官扇

扇面呈圆腰芭蕉形用厚鈈足1毫米的象牙丝编织成蒲纹锦地,上嵌玉兰、芍药等花卉及蓝甸鸟寓意“玉堂富贵”。扇面中心嵌棕竹柄梁镶有铜镀金点翠錾蝙蝠紋护顶,柄梁嵌雕盘夔、宝相花纹的橙、紫、黄、红四色蜜蜡护托扇边包镶玳瑁框,嵌骨珠及淡绿色彩绘花蝶纹画珐琅握柄并系有明黃色丝穗。

是十八世纪广州工匠向朝廷进献的寿礼


灯罩用象牙雕成,上部和下部为仰覆莲瓣纹莲瓣边为实线,瓣内透雕中部以镶接嘚象牙条为框,共四面框内镂罩壁通透,细薄如纱每面透纱壁上镶以十六朵彩色祥云和四只飞雁。在灯下配有黄色勾莲纹画珐琅托及紫檀木雕云纹四足座将灯罩衬托得更为雍荣华贵。


此屏是微雕与镂雕、浮雕、圆雕等多种技巧混用的仙工之作图纹繁密,人物众多樓台叠起,刻工精细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如意馆牙雕高手所制。


第一册正月景“寒夜寻梅”描写的是元霄佳节之夜赏月观梅的情景。一仕女挑灯引五位仕女缓步而来院内屋檐下悬挂彩灯,两株古梅怒放空中月如银盘,四位仕女在曲廊中或坐或立观花赏月。

第二冊二月景为“闲亭对弈”满园丛竹、藤萝、花树掩映,在闲亭之中二女坐于棋桌前对弈,四女立于两旁观看亭外二女一捧茶具、一託食盒,款款而来


象牙雕广粤十二府图屏风

屏风象牙雕成,共十二扇分别介绍两广地区南宁、桂林、平乐、浔州、思恩、镇安、柳州、庆远、太平、泗城、梧州、郁林十二府的概况。屏心上下分四个部分最上部玻璃框内嵌番瓜、苦瓜及藤叶等图纹,第二部分刻划一府嘚风情人物第三部分介绍本屏所表现的州府地理概况,第四部分为博古图纹屏风紫檀木边框嵌银丝花纹。

此屏整体画面山水相连把┿二府连缀成通画,介绍了十府的风土人情是清乾隆时期牙雕代表作。


挂屏屏心为象牙丝编织蒲纹状地上嵌染牙柏树、洞石、小草、靈芝和梅花鹿,牝鹿口衔灵芝昂首奔来牡鹿回首顾盼,寓意“柏鹿同春”边框用玳瑁包镶。

此屏与《松鹤图》挂屏为一对

挂屏屏心為象牙丝编织蒲纹状在,上嵌染牙松树、山石、小草、灵芝和兰草空中一仙鹤口衔灵芝飞来,另一鹤立于树上昂首以待寓意“松鹤延姩”。边框系用玳瑁包镶


此席制作方法不同于其他象牙制品,需先将象牙用药水浸泡然后劈成大小均匀、薄如竹蓖的长条形薄片,磨淛到呈现洁白光泽后再编织成席,最后镶边包衬制作程序复杂,费时费料此席是清代中期广东传统牙雕工艺制作的重要贡品,传世稀少现仅存四领。


杯依犀角的自然形状雕成敞口敛足,略呈爵形宽流。外壁雕云龙纹云中九龙盘绕,其中三龙飞腾缠绕于杯口和杯柄之间五龙相戏腾跃于杯壁之上,一龙昂首卧于杯底使杯身与杯鋬浑然一体,龙腾云涌气势壮观。

此杯色如蒸粟采用浮雕工艺,做工细腻光泽莹润。乾隆皇帝特为此杯题诗:犀角兴明代精传无锡尤。已教创轮辂为免费雕锼。命匠敦淳朴作杯斥巧浮。云龙述经义杂说与韩侔。


杯撇口敛足。将龙身雕成柄与足龙头与前爪攀附杯口。外壁纹饰分为三层上层为阳文方夔拐子纹,中层雕对稱双龙戏珠纹并以三条小蛟龙为衬,一条小龙盘在大龙尾部两条小龙游浮在杯口内侧。下以灵芝纹修饰底缘纹饰含“苍龙教子”之意。


此器需将犀角一劈为四加热使之变形,再施雕刻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这宫中陈设器。


犀角雕兽面纹方瓶及犀角雕莲瓣纹长方盒

此瓶造型挺拔线条流畅,纹饰仿古而不泥古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作品。

此器采用镶嵌技法嵌工精致,嵌丝细密金银相间,光彩悅目是专为帝王制作的御用品。


羚羊角柄犀角雕云龙嵌石鞘刀

此刀雕刻受象牙影响细腻入微,构图繁密在很小的浮雕高度内划分出層次。在小小一柄刀上汇集了多种材料,是珍贵华丽的民族用具


佩以玳瑁雕成,鳜鱼形呈深褐色。以变色螺钿嵌制鱼眼鱼嘴内有機关,可开合鱼嘴开时,鱼下的染牙荷叶托可以取下荷叶与鱼腹间有一錾夔龙纹金锁扣,扣上连明黄色丝绳可随身挂佩。佩戴鱼形佩唐供即已有之,唐制五品以上官员准佩鱼袋作为出朝廷的符信和区别官阶高低的表征。

龙舟前置门楼四角垂风铎。舷两侧开八柱拱门上有团寿字檐,下垂葡萄纹三层台阁上置龙凤旗、盖和伞,中层平台内有仙人、花草每层均雕梁画栋。舟中福禄寿星、八仙、伎乐、水手以及捧桃仙猿先等龙身鳞片密集,楼阁灵透华丽饰以勾莲、宝相、瓜果等花纹,连绵纤细雍容富丽。

此作品采用镂刻、浮雕、圆雕、拼镶、染色等多种技法雕成是清宫内务府大臣在慈禧太后六旬寿辰时进献的寿礼。由广州牙匠按照如意馆绘制的图稿雕刻只求效果,不惜工本在晚清的牙雕中首屈一指。


塔院前有福禄寿三星立于盘龙柱牌坊下上雕团寿字,群仙围侍在金水桥四周其后為重檐歇山顶殿堂,双龙摩尼宝珠屋脊檐下悬宫灯,殿内西王母坐于正中殿外金树镶珠嵌宝,殿后为六角宝塔高十三层,每层有栏杆雕飞龙走凤,福寿、宝相花纹仙人穿行其间。檐下有牙铃垂坠盔顶上有蜜蜡葫芦形塔刹。围塔后为仙山阶梯蜿蜒曲折,直通山頂山间亭阁错落、奇石耸立、松柏苍秀、藤萝挂垂,翠竹、芭蕉、灵芝丛生

是广东地方官在慈禧太后寿辰之日辰献的寿礼。


此作品是將象牙的外层粗皮打磨掉后采用深浮雕技法雕成。构图规整、刻纹精密加上象牙完美的外形及洁白细腻的质地,更显得玲珑剔透雍嫆华贵,是广州地区的牙雕佳作


镜奁为长方形,共二层上层为盒盖式,盖中有颌连接可折叠,内有牙框玻璃镜下层为双门柜,柜內分两层分装三个抽屉,均可推拉屉上安银镀金錾双桃、双鱼纹锁扣。盖面雕五龙戏珠纹奁壁以菊纹锦地为边框,雕松鹤、梅鹊、菊花鹌鹑以及葫芦、佛手、双门雕丹凤花鸟图寓“九重春色、地久天长”之意。

是宫中后妃专用的梳妆奁


黄花梨木百宝嵌石榴绶带纹盒

此器棕红色,以染牙、大漆、螺钿为主料采用百宝嵌技法制成。盒、屉衔接紧密图纹端庄典雅,制处技巧高超木色纹理清晰自然,是百宝嵌工艺中的精品


桦木百宝嵌牡丹花鸟纹拜匣

此盒为盛放书册的文房用具以螺钿、松石、染牙等为料,采用百宝嵌工艺制成纹飾色彩明快,搭配得当端庄精美,是百宝嵌制品中的杰作


紫檀百宝嵌寿带桃树纹盒

盒为紫檀制作长方形,两层有盖,每层衔接处均嵌银丝回纹盖面嵌桃树,以青金石、染牙为叶以白玉为果,树下洞石矗立翠竹、灵芝和水仙点缀其间,两只寿带鸟一上一下栖息于枝头和寿石之端两层四壁嵌寿带鸟、洞石、牡丹、灵芝,与盒面大致相同寓意“芝仙祝寿”。

此盒体型较大色泽古拙,以白玉、螺鈿、玛瑙、玳瑁、孔雀石、蜜蜡、珊瑚等料采用百宝嵌工艺制成。花纹满布嵌工精致,是百宝嵌工艺中的精品


紫檀百宝嵌荷塘白鹭圖提盒


盒以紫檀制作,长方形口沿嵌银丝回纹。盒盖嵌莲花、荷叶、藕、莲蓬、竹枝、兰花、菊花、枸杞等图纹寓“一品清廉”和“杞菊延年”之意。盒中有屉为盛放书册之用。

此盒用青金石、螺钿、碧玺、珊瑚、松石、染牙等为材料以百宝嵌技法制成。用料精细花纹精美,为宫廷造办处镶嵌作奉旨制作的百宝嵌工艺精品


笔筒圆筒形。筒壁一面雕梅花为主景一只绶带鸟栖于枝头,寓意“齐眉祝寿”树下茶花、天竹、寿石色泽鲜明,光彩悦目另一面是用银丝嵌成的篆书七言诗,末署“梅”、“坡”二印章款

此器木质坚硬,用五彩螺钿、椰木、染牙、孔雀石、玛瑙等原料采用镶嵌技法制成,画面章法严谨色泽莹润、朴实,典雅端庄

紫檀百宝嵌花卉草蟲图笔筒
笔筒长方形,委角方口口上嵌金丝双首夔龙一周,下承四方矮足四壁分别嵌枸杞、秋虫、蜻蜓图;蓼草、浆果、青蛙图;蒲公英、蝈蝈、彩蝶图;葡萄、秋菊、蝈蝈图;四幅图纹均寓意"长寿延年"。底有"天府雅制"篆书款
此器深褐色以松石、玛瑙、珊瑚、蜜蚶、椰壳、螺钿等为原料,采用镶嵌工艺制成花卉、果实、昆虫刻嵌细致逼真,清雅而又富有情趣


紫檀百宝嵌灵仙祝寿图拜匣

盒四方委角形,委角处有凹槽凸面,下承方形弦纹足盖面嵌天竹、水仙、枝叶疏朗,简洁雅致寓“灵仙祝寿”之意

此盒以碧玉、青玉、象牙、珊瑚为料,采用雕刻镶嵌工艺制成是书房中盛装卷册的陈设盒具。


盒以红木制作葵花形,圈足随形盖面嵌有《九狮图》,大狮一只小狮八只,狮与“世”谐音寓“九世同居”之意,狮子的双眼用黑石嵌成更有画龙点睛之妙。外壁光素盒中有绢贴的格盘,格内盛放用枷楠香木雕成摹阳文寿桃花枝、绣球、水仙、海棠、竹、桃、梅、木芙蓉等花卉图纹的香料饼,颜色丰富图纹精美且多含祝寿の意。

此盒以青金石、孔雀石、松石、金星石、白玉为料采用百宝嵌工艺制成。


红木百宝嵌灵芝图彩墨盒

盒以红木制成为葵花式,圈足随形盖面嵌葵花式开光,内嵌刻数株大茎灵芝芝朵繁茂,茎、叶紧簇五颜六色,清丽娇艳外壁光素。盒内储御用五色墨一套古代以芝为仙草,称之为芝仙、灵芝或灵草被视为能起死回生可驻颜不老的灵药,故多以其寓意长寿

此盒以青玉、白玉、孔雀石、玛瑙、珊瑚为料,采用百宝嵌工艺制成


紫檀百宝嵌三多纹书式盒

盒用紫檀木雕成,竹丝密贴在两侧将盒装饰成线装书状。盒的盖面和正、背两面嵌玉桃、螺钿佛手、玛瑙石榴、珊瑚花、染牙叶等花果枝叶组成“三多”图纹,寓意“多福、多子、多寿”又以白玉镂刻的方夔纹装饰在图纹四角,衬托了图纹的立体感内有文具架,下配紫檀镂花束腰式木座

此盒采用浮雕镶嵌技法,设计巧妙制作精细,陳设在书斋中非常醒目是清代中期镶嵌工艺的精品。


屏框由上好的金星紫檀制成边框对边压边线,中部起地浮雕古青铜器风格的几何紋雕饰图案看似十分随意,实则极为工整出自不凡的雕刻高手。

屏心豆青漆底镶嵌由青玉、白玉、碧玺、漆瓶、象牙、染牙等珍贵材料制成的山石盆景、如意花卉、象征平安、如意、富贵、吉祥。

挂屏上唯一的錾花鎏金铜饰件——镜挂的设计和制作十分讲究两只变體螭凤首尾相连,曲线优美构思奇巧,錾花工整传神

挂屏上的青花瓷片显然是特意定烧的,与常见的民间挂屏中所嵌的古瓷残片截然鈈同以用料、工艺、图案而论,可能是广东或江南地区的贡品私人收藏。


紫檀座掐丝珐琅板小座屏

屏长58厘米 宽26.5厘米高67厘米

屏心为亭台樓阁图案的铜胎镀金掐丝珐琅屏框均布十六个凿錾暗八仙和寿字的鎏金饰件,凿錾工整且富有韵味鎏金纯厚,奕奕生辉给小座屏增銫添彩。本件座屏及前例挂屏都属屏类家具中的佼佼者


1972年长沙马王堆寒墓出土的漆勺,为现知时代最早之竹雕一器兼备浮雕,透雕两種技法


朱缨刘阮入天台香筒 明

香筒透雕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遇神仙故事1966年出土于上海宾山县顾村镇朱守城夫妇墓,上距明万历入葬时已有四百年安奇撰文载《文物》1980年四期,论述甚详今录引其描绘图景一段。按香筒为出土文物有确切年代。更因其绝佳故知其必真。传世小松之作构图之美,刀法之工无一可与此比拟,在竹刻中允推无上精品

故宫博物院藏,现在台北

名虽曰[洗]但难以贮沝,实为案头文玩意匠镌镂,并臻佳妙三松竹根制器,未见更胜此者洗以深秋荷叶为主体,边卷欲枯虫蚀透漏,筋脉叶内浅镂葉外隐起,无不逼真旁侧凹下处,着一小蟹仿佛郭索有声。叶底盘梗斜出一花,红衣零落蕊老菂成。花瓣肥短与窥简图笔筒瓶Φ所插者十分相似。二器乃出一手可以为证。款识[三松制]阴文行书刻在叶底。


朱稚征竹雕寒山拾得像 明

壶以松干为身蟠枝成柄,断梗作流灵巧古朴,兼而有之实为竹雕精品。壶柄下方刻楷书[仲谦]款明张岱《陶庵梦忆》称濮氏制器不事雕琢为奇,畧施刀凿便得自嘫之趣此壶乃经精镂细琢而成,与前人所云不尽符合仲谦刻竹是否亦有精细一种,有待进一步考证



吴之璠东山报捷图黄杨笔筒 清

吴の璠虽是竹刻名家,但偶亦采用其它物料雕制成器。此黄杨老干莹润如玉,且因中实多肉可姿意深刻,人物高起处已接近圆雕唯其用刀实与刻竹无异。二老就松下盘石对奕观棋者一人,女侍三人背面两骑驰来,一人手执小旗所刻为[东山报捷]故事。款识[槎溪吴の璠]下有[鲁珍]方印。石壁光洁处有乾隆丙申弘历题七绝两首对鲁珍描绘谢安镇定自若之妙,推崇备至


封锡爵竹雕晚菘行笔筒 清故宫博物院藏

笔筒取形晚菘,叶片重叠皱卷根须溢出土面,宛如秋圃畦中所见底有阳文篆书圆印。


罗汉坐石上耸肩伸臂,叉指下按张ロ闭目,困倦思伸呵欠忽作。其一刹那之神态竟被刻者尽摄刀下,以至族指叩翘之微细动作,亦攫捉无遗传神之妙,信必真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封氏昆仲金元钰推崇义侯。取此像与尽侯晚菘形笔筒相比其高下难易,判然易见

酉仙行实待考,当为清前期吴氏一派传人


周颢松壑云泉图笔筒 清


潘西凤喜用废弃竹材削制成器,人谓濮仲谦治竹此件取材竹根数节,稍经裁剪揩磨竟朴雅可爱。銘文刻在两处虫啮瘢痕间:[虚其心坚其节,供我文房与共朝夕。]款[老桐]二字


故宫所藏竹雕东方朔像,不下四五件,今选其一


八仙成堂竹雕,盛行于清晚期多用以祝寿,庸俗无足观此李铁拐像,瘦骨嶙峋盘膝而坐,一手按足一手抚葫芦,铁拐则刻在像底乃独尊造像,尚有朱氏祖孙封家昆仲遗意,非成堂者可比其雕制年代约在清中期。

邓孚嘉竹雕渊明采菊 清

尚勋竹林七贤图八骏图笔筒 清

笔筒扁圆形两面分刻竹林七贤图及八骏图。无款识底篆书[尚勋]小长方印。七贤题壁者一人对奕者二人,观棋倦而欠伸者一人扶肩同行者二人,袒腹举杯耳一人五、六童子分司捧砚、汲泉、烹茶、斟酒诸事。八骏形态各异但构图运刀不及七贤图。尚勋精于留青惜其年代、行实均不详。此器用浮雕法依时代风格推断,当为嘉、道时人笔筒分刻两景,大家如吴之璠、周颢均不屑为艺术品与笁艺品之畛域,往往以此为分野尚氏似未思虑及此。或因鬻艺湖口为悦俗子不得已而为之,亦未可知



无款春郊牧马图笔筒 清

用畸形竹材制成,状如卷书比圆形笔筒却能展现较宽之画面。垂杨浅草放牧其间,络头尽去写出无羁之态。以背抵树一匹尤为得神


造型忣花纹乃仿商器。盖上浮雕蝉纹卣身龙纹一周匝,以回纹作地此下再雕蝉纹,回纹足谛观提梁纹理,乃用直竹拗屈而成非如此取材不能防其断裂。据此又可断定两耳及提梁系另安但又不能察觉与器身粘合痕迹。工匠之巧于此可见。

雕凤首流壶身弦纹之下雕饕餮纹,提梁由活环连成清代玉器及田黄石章均有此做法,但竹雕较少见


此为贴黄与镶嵌工艺相结合之例。


盒盖用同色竹黄镂刻云龙並细加镌刻,鬃鬣鳞片毕具形象遂更加生动。花纹之间隙地无多故不着一刀,任其光素

器形及纹饰亦仿青铜器。口足,腹部上下蕉叶中纹理皆用铁笔烙炙而成即所谓[火绘法]。按火绘花纹可施之于笺纸竹木,葫芦等物体王士祯《池北偶谈》所记云南武风字,即鉯火绘竹箸闻名于世今见此实例,知此法亦可施之于竹黄器

镶双色竹丝贴黄冠架 清

贴黄两撞海棠紫坛罩盒 清

盒盖及立墙所贴图案,北京匠师称之曰:[拐子纹]乃从回纹变出,清代工艺品中极为常见设计新奇,制作精巧则在紫坛盒罩盒罩外形圆和,镂空又多旋转故鉯包镶及黏贴法起紫坛阳线,难以为功而只有锼镂大片紫坛为胎骨,沿镂空边缘起阳线在线内产出低陷之平面,再将竹黄镶入始能成器其耗工之鉅,难度之大何止十倍于小四件柜。帝王之奢求工匠之殚力竭智,于斯可见

贴黄炕几式座文具盒 清

贴黄龙纹竹丝遍织筆筒 清

纹与地一虚一实,对比分明设计别出心裁,故予人清新之感


盒、盖通景。左侧下半嵌灵石一笏,乃用鸂□木雕成此外周身貼竹黄,镂刻芭蕉密不露地。尺许之间绿意甚浓。蕉叶或翩然直上或低垂半折,或心卷未舒或受风吹裂,正反向背高低起伏,偅叠隐现无不尽其态而备其妙,虽细至筋脉虫蚀亦状写入微。此盒与以前各贴黄器有显着的不同前者均用图案花纹作装饰,此则独連慧心甚饶画意。由此可见以前各器乃出工艺家之手,此则不愧为艺术家之杰作在故宫数量众多之贴黄器中仅见此一件,堪称无上珍品惜无款识,制者姓氏不详

紫坛鱼龙海兽笔筒明。此器二龙丰颅长喙鬃鬣奋张,气势雄伟非明晚期所能有。其它动物貌亦奇古雕制年代,可能早至十五世纪中叶


此壶与朱小松刘阮入天台香筒同出宾山朱守城墓,当为万历间制品


造型近似明代铜炉,但盖不镂涳故只能称之曰盒。一螭伏盖顶用以代纽,头如鹦鹉貌甚怪异。左右以螭代耳形态生动,一升一降全不对称,在工艺品中殊为罕见


骨雕人头像 新石器时代早期

象牙雕刻双鸟朝阳 新石器时代

在1977年发掘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时被发现用途不明。


象牙雕圓形器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河姆渡遗址出土


象牙雕鸟首饰物 新石器时代

出土于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发掘报告载:1976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根据墓中所出铜器铭文和器物形制,参照甲骨卜辞中有关记载此墓应是殷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庙号[辛]死于武丁时期。此物的制造时间约為公元前十三世纪末至公元前十二世纪前期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陵山汉墓。据河北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此墓发掘的文物,其制作时间的丅限为元鼎四年以前墓主刘胜于景帝前元三年就握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汉墓。


1965年出土于北京西郊八寶山西侧西晋墓此墓的主人为王浚之妻华芳



象牙圆雕,人物着公服冠带坐像


观音抱婴儿,作坐匣为象牙圆雕。约嘉靖至崇祯年间作品


象牙圆雕,双龙于波涛中蟠绕五系龙须,龙嘴均显示出典型的明代风格约嘉靖至隆庆年间作品。

象牙雕岁寒三友笔筒 明

此件牙雕約嘉靖至崇祯年间作品


象牙雕双陆,染色产地浅刻薄地阳文,红黑色各一双陆,为古代博具今已失传,约嘉靖至崇祯年间作品

故宫博物院藏象牙席共两件,为雍正年间制



象牙雕松鼠葡萄笔洗 清

洗作圆雕曲边葡萄叶形,枝蔓与葡萄又萦绕于叶面中洗中二松鼠,盤桓叶面意态生动。据清代内务府档案:雍正五年曾命造办处[牙作]制象牙雕松鼠葡萄笔典当即此器

象牙雕松荫雅集图臂阁 清


象牙黑漆哋雕梅花式笔筒 清

为象牙器中别具一格者。约雍正至乾隆年间的作品


这件精品的领衔作者陈祖章,据清代内务府档案他于雍正七年十朤初三日,是由怡亲王府总管太监张瑞交到造办处的为广东粤海关监督祖秉圭送来的各行高手匠人之一。顾彭年从姓氏来看应是江南人为广东,江南名手合作的精品但从作品风格来看,显然是受[周制百宝嵌]的影响而又成为[造办处]的精品并不突出表现广东或江南竹人嘚特点。此册有乾隆题诗而无年款


为雍正至乾隆年间造办处的精品。


雍正至乾隆间造办处的精品


为雍正至乾隆 间特有的精品。


具天然朩根雕刻的风格约清初至雍正间的作品。


清代乾隆年间的工艺美术品都有一部分仿古铜器的作品成为风尚,犀角器也是其中之一


犀角雕螭柄仿古鹰熊尊式杯,约乾隆年间的作品香港收藏家叶义先生捐赠。

这件木耜2003年1月24日出土于“芙蓉园”北地点的一个水塘中其形狀很像现在的铲子,通体由一块整木制成耜是一种农作翻土工具,有木耜骨耜,石耜


宋 包金半月形木梳 南宋 镶珠半月形木梳

元木拐杖。与杖身以榫卯相接通体雕成竹节状,做工精细在国内出土文物中极为少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战国 钱币。郢爰金钣长7.4厘米宽6.9厘米重260克

西汉 钱币马蹄金长5.8厘米高3.6厘米重273克

三国吴 钱币。宫中行乐铜钱 径3.9厘米重14.9克

西汉 钱币大泉五千铜钱直径3.3厘米

开元通宝银钱 径2.5厘米 重6克

西夏 钱币。光定元宝铜钱 径2.5厘米厚0.15厘米

元 钱币、龙凤通宝铜钱直径2.8厘米

明 钱币西王赏工金钱 径5厘米重38.7克

大西 钱币。大顺通宝铜钱 徑2.65厘米重5克

西汉 钱币淮阳王五铢铜范长12.5厘米宽7.5厘米

1990年簸箕山一号汉墓出土

金饼为不规则圆饼状,正面凹有明显的捶揲痕迹,正面上方囿竖行隶书“巨吉上□”四字背面边缘处钤有一小方形印戳,钤二字字文不清,重247.5克

汉代的黄金铸币有两种:一种为类似圆台体、Φ部空、上部开品,略呈杯形的黄金铸块通常称作“马蹄鑫”。另一种就是类似簸箕山一号墓出土的这种扁圆饼状的黄金铸块称作“麟趾金”,俗称“金饼”




源于汉代,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由于不是流通钱,因此它的材质大都仳较粗糙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

明朝 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公元1570)铸造仿造 嘉靖 钱制,有 小平 折二 两种。


高丽王朝肃宗王颙(1095—1104)所铸平钱

形制与海东、东国钱类似,均属仿宋錢面文“三韩通宝”有篆、隶、行三体,独不见规范楷书“三”字有繁体异书者,罕见面文皆直读,光背无文径2.3~2.5厘米,重2.6~3.4克三韩钱制作较粗,边廓欠整文字一般不甚清晰。然目前国内尚不易见较为希罕。互如繁体“式”字钱存品仅一二而已。



“方足布”是指“布币”的裤足较为平直方正所以被称为“方足布”。当“”盛行于晋地的时候郑、卫、宋诸国也开始铸造新币,它们以方足夶布为基础取长补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抛弃了容易折损的尖足改为抗击力较强的方足。


因其上多铸有一“明”字,故这種刀俗称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


北周钱币1988年4月咸阳市渭城区北杜乡(今北杜镇)靳里村东北周王德衡墓出土。共13枚铜质,圆形方孔钱面和背面均有内外郭。钱面阳文玉箸篆书“


是一种人工仿制贝用兽骨刻成,较扁平上下两端较锐,成板状的枣核形


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朝后期为了取代贝币而铸造的金属货币。目前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硬币年代最早的絀土于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的商代墓地中



钱面:钱文“”二字横读,篆书穿上下各一柱星,形同柱石“五”字犹如两个三角型,銖字的“朱”字上下方折无穿廓。钱面:钱文“”二字横读篆书,穿上向左“君宜”二字穿下向右“侯王”。


”铸行时间虽然仅有13姩但其却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

通长5.6厘米左右平均重约16.5克。货布自天风元年至新莽灭亡(公元23年)铸荇十年之久与“大泉五十”、 “货泉”合为王莽三大.“长命钱”,故传世较丰另有铅质、铁质!




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元年则铸钱,鉯一当十枚“”


铸造于李璟交泰元年七月。


开元通宝名是唐朝统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主要为铜质材料铸成,规格为直径2.4厘米

开元通宝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开元通宝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数开元背有甲痕


乾亨重宝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龚政权乾亨元年(公元917)铸造。铜质制作不工整,字体之间流铜较多另有“”铜钱,存世均极少


安史之乱叛将 史思明 铸造于 乾元 二年(公元759年)。


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铸此钱制作粗劣,钱文草率钱文“光”字作行书,其余三芓为隶书背有月纹,另有铁钱罕见。


崇宁通宝: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年)始铸年号钱。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叒称其为御书钱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


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公元983年)鑄“

熙宁重宝是北宋的铜钱为宋神宗(1068年)时期铸造的。


金世宗 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 铸造 钱文仿 瘦金体 书版式有小平, 折二 两种


北浨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铸造。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年)所铸钱



西北银行纸币民国十六年贰角一枚,加盖“河南”、“汴”;十七年银元票拾圆一枚加盖“河南”、“开封”,背盖“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部示...”


民国五年(1916年)江西银行兑换券拾圆,



光绪30年:湖北官钱局壹大元


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银行兑换券伍圆二枚:样票一枚带左、上宽边纸及厂铭;


满洲中央银行拾圆单正、反样票各一枚,加盖中英文样本及打孔



1948年12月1日在中国金融货币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西北农民银行和晋察冀边区的华北银行以忣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合并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一天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也就是后来的“”。中

1951年第一版人民币伍仟圆“蒙古包”一枚



”是南安(越南)钱翼帝嗣德十八年铸,


王莽时代的货币因品种繁多本币为二刀中 “


┅刀平五千 。汉代货币



1916年中华民国袁世凯洪宪纪元飞龙壹元金样币。枚金币为试铸样币世上仅存两枚,属中国机制币中的顶级珍品



國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军事维持费用收据。长期的战乱使本地百姓对驻军的单据基本不敢收更不敢留此次的发现更显得弥足珍贵。这是研究北伐军历史的一个重要实物依据


珍贵的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贰角银币



银币中的至尊精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西造*


一枚珍贵的白铜西漢五铢钱



珍贵的革命文物——“边币”和“抗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二角


全新少见”太漂亮了、中华民國廿九年“廣東省银行”瓊崖區“壹圓”此票(红色)正面:右边孙大总统、四角楷体壹圆、底下:馮券在瓊崖區兑换國幣。(用放大镜看)一幅精美朴实绝妙的┅座古色古典的建筑屋上插“國民党党旗”画图案极具靓雅经典之作欣赏虽然当时的中國还很落后,但此票的纸质却是很精细漂亮的實属中华民國國粹産物之写照。绝版珍贵珍藏增值!今实属凤毛麟角这是大缺票、非常难得、、、很稀少的票!


珍贵的苏维埃粮食人民委员部一斤米票


极少见的双戳光绪十年捐输[据说是孤品]珍贵


珍贵的苏维埃五分无岛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廷犀牛角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