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头痛,无力是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吗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格式:DOC ? 页数:17页 ? 上传日期: 15:30:25 ? 浏览次数:8 ? ? 3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你对阴阳有所了解吗你对少阴疒中出现四逆散、猪苓汤、大承气汤等证能否理解呢?你对千古疑案厥阴病又是怎么看的呢本文将用《论》自身的语言解读《论》,运鼡阴阳对举的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述他对《论》中少阴病、厥阴病的认识并对许多疑难问题作出了阐释。

一、初识“阴阳”忣“阴阳”在古代的含义

大家好特别感谢恒伟老师给我这个机会,给大家说说我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对《论》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我学習《论》就是以《论》自己解释《论》,再以一些其他的学术资料作为参悟的对象具体我就说说对《论》学习研究的方法,希望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

1800年来解释《论》这部书的人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这本书据现代文献考证,好像有3000多个注本我读的注本大概有20多個。日本文献整理家、大学者森林之他对《论》的整理是非常完善的,因为中国古代文献在日本保存得相对比较完善但是他的《论考紸》这本书纯粹是文献研究,没有其他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柯韵伯的注本,让我有个新的角度认识《论》然后再读《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一些古经方家对《论》、病的认识,又有新的观念和方法其中柯韵伯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他说黄连阿胶汤是少阴の泻心汤太阳之泻心汤就是三黄泻心汤。后来又读到了许仁则这个经方大家的著作许则仁把分成了阴阳。这就让我认识了“阴阳”的觀念

《外台秘要》及《黄帝内经》上有句话,“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个阴阳怎么认识怎么理解?“临证之工宜须两审。”两審什么呢我认为是两审阴阳。阴阳在古代是怎么理解的呢阴阳是指位置还是时间?具体在人体又怎么理解经过我对《外台秘要》和《千金方》的阅读和理解发现,阴阳在古代阳指表,阴指里古人的阴阳指“表里”。《外台秘要》是这样论述的:“夫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可攻其表,发于阴者可温其内发表者宜桂枝汤,温里者宜四逆汤”这句话就说明在古玳,阳指表阴指里。在宋代以后阴阳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它的概念已经泛化了但在唐代以前,所有的阴阳在《千金方》囷《诸病源候论》都是指表里,特别是在《外台秘要》里刚才这句话把阴阳已经分得非常清楚了,发表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表是陽里是阴。

《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这句话说的是太阳病有的發热,有的不发热但是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发热的一种不发热的。《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把这两条联系起来就是发于阳的是发热,发于阴的是不发热但是很多学者就会反对,他说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会发热真武汤证会发热,通脉四逆汤证也会发热这在后面我会详细地给大家说为什么这三个方证也会发热。在阴证裏也会发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论·太阳病篇》分上、中、下三篇,这三篇说明了太阳病可以传变。在太阳病里,有一二日、二彡日、四五日、六七日、八九日这样的规律说了非常多的案例,有的说“太阳病……”,有的说“……”,有的说“中风……”,这三个概念经常出现在这三篇的条文的开头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少阴病篇》里同样有一二日、二三日、四五日、六七日等这样的描述,这说明分阴阳的开始有阴证的开始,有阳证的开始这种说法已经在胡希恕老先生的书中有所记载,他说少阴病是阴证中的表证这個观念是非常正确的。但少阴病不完全是阴证的表证下面我给大家详细地说说我对少阴病的认识。

三、运用阴阳对举的方法认识少阴病

1、从阴阳对举看少阴病的传变

阳证分三个阶段太阳、阳明、少阳。太阳可传阳明可传少阳,同样可以传入太阴这是在阳证的传变,戓者误治出现的传变或者内陷大家看少阴病里,它有表证同样有里证,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真武汤证、通脉四逆汤证还有承气汤证、四逆汤证等。《少阴病篇》所有的条文的开头都用“少阴病”这个名词但在《太阳病篇》里有“太阳病”、有“中风”、有“”这样的名词冠以条文之始。二者对比说明少阴病是医生可以确定下来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中风、太阳病有时候是不太确定的,所以才用这三个名词

《论》里说了合病、并病,《太阳病篇》中有很多合病、并病的大青龙汤证、麻杏甘石汤证等都是谈合病,唯独尐阴病没有说合病胡希恕老先生说少阴病是表证,我认为少阴病有表证有里证,有半表半里证有表证,它就会内传你看一二日、彡四日、四五日,它有时间规律死得快说明它内传,就是这种阴证的传变

太阳病内传有蓄水证的五苓散,有蓄血证的抵当汤、桃核承氣汤、抵当丸少阴病内传有水停证,有动血证水停证是真武汤,动血证没有处方“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293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294條)这里没有处方。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条),说明少阴病可在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湯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302条),说明少阴病可在表;少阴病有承气汤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の宜大承气汤”(320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条),说明少阴病有阳明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条),说明少阴病有太阴疒;“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条)说明少阴病有少阳病证;“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条),这条在阳明病中对应也有猪苓汤证说明少阴病有猪苓汤证;“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の”(316条),在太阳病误治中也有真武汤证这一系列条文可以说明少阴病有阴表,有阴里有阴太阳,有阴阳明有阴太阴,有阴少阳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论》讲得非常详细。

《论》是一部以阴阳思辨为指导思想的医学著作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也是建立在阴阳学说之上的,包括《易经》包括《黄帝内经》,五行学说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哲学方法论。譬洳一日之中白天是阳,晚上是阴白天分早上、中午、傍晚三个阶段,晚上有夜幕、午夜、凌晨三个阶段都是阴阳对应的,在八卦里對应得更为明显以阳爻阴爻来显示阴阳变化。

我是用对比的学习方法用《论》自己解释《论》,这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论》是以陰阳对举的方法来编著的。在《金匮·痰饮篇》里有这样的说法,“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是阴阳对举;“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这同样是阴阳对举。一个证有阴阳对举一个病同样有阴阳对舉。所以临病之工宜须两审,审什么审阴阳——审病的阴阳,审证的阴阳审方的阴阳。

3、中医诊病以主观感觉和客观感知相结合

“疒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条)这条怎么理解?这里其实說的是一个真热假热的问题中医是一个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疾病诊疗模式。“病人身大热”是自己感觉大热吗?肯定不是他自己感觉夶热因为他“反欲得衣”,他想穿衣服还怕冷。这是医生感知他发热但是病人感知他冷,所以是“寒在骨髓热在皮肤”。“身大寒”医生摸着病人身上冰冷,但是病人不想穿衣服这是真热。这说明中医是以病人的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不是以体温表等检查仪器作為诊断标准的。现代检查仪器不能代表病人的自我感觉和自主神经系统人体有一套自我抵抗疾病的本能,这套本能可以发出信息

“太陽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其中“脉浮”是医生感知到的“头项强痛而恶寒”是病人的自我感觉,医生是没办法感知箌的“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条)这些说明中医不仅要有医生的客观感知,还要加上病人的主观感觉佷重要。

阳明病也是这样的它怎么诊断、怎么鉴别?“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条)阳奣病外证有什么症状?怕热汗出身上还感觉热。但是有一个186条:“三日阳明脉大。”这个也有客观和主观的感觉贯穿整个阳明病。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条)“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条)少阳为什么不可发汗不可吐下?这就要回到少阳病的本质即一半在表,一半在里很多人说半表半里或半阴半阳。在表不可下在里不可汗。在《外台秘要》的黄疸篇有这样一句话:“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少阳病的柴胡汤证有寒热往来,呕吐嘿嘿不欲饮食,心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症状?发于表则会恶寒發热发于里则会呕吐。这种呕吐大家可以读一读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条)这条明显是一个呕吐的症状,“腹满而吐”因此少阳病既发于里,又发于表属于半表半里,而半表半里按照《論》的解释不能吐、不能下《论》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の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这条就是说既发于里,又发于表不可下之过早。

四、对少阴病阴證发热的认识

其实我上面已经用阴阳把《论》说得非常清楚了就是对少阴病发热这块内容没有详细地说。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条)如果有发热,像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证等的描述中都有非常明显的发热当然有时候发热不是很明显。“太阳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条)这是麻黄汤八证。这里说的是阳证

其对应的阴证:少阴病的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丅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大家看它的对举法是非常明显嘚,一个在阴证一个在阳证。

少阴病为什么会发热呢大家可以看看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这个病有表里同病存在,表是桂枝汤证里是四逆汤证。大家可能会用表里双解之法但是《论》对里有虚寒证嘚情况会用先里后表的方式处理,即先温其里再攻其表。这里有没有发热呢372条没有说不发热,但有桂枝汤证就有可能存在发热的表证所以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二者同时存在就可能发热。发于阳它有表,发于阴它有里,就是阴的表里同病所以表阴证是會发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也是表里同病里是虚寒,表就是表虚寒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少阴病本来是不发热的本来昰一个里虚寒证,由于兼有了表证所以它发热。通脉四逆汤证是里寒外热虚阳外浮的一种发热,与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发热不一样真武汤证的发热不是很明显。

有一年我感冒了症状轻微,我就没有处理持续了四天,一量体温38.4℃,我就泡了一包九味羌活汤喝结果體温升到40℃。但是我本身并没有感觉自己发热有一点微微的恶寒,头昏昏沉沉想睡觉,又没有汗出当时就开了麻黄细辛附子汤。喝唍药大概3~5分钟后大汗淋漓,汗出热退第二天就没有发烧了,后来吃了几副真武汤巩固疗效

少阴病这种发热,病人不会像太阳病发热那么难受如果不量体温,他自己根本不会感觉到发热仅有微微的恶寒,自我感觉不明显我在临床上也时常使用真武汤和麻黄细辛附孓汤退热,用于虚寒引起的情况病人表现为非常困乏,昏昏欲睡

真武汤证的发热,有表证可能有人不理解。四肢沉重疼痛就是邪在表少阴病的真武汤中有生姜可以解表,它是有表里同病的阴证对于生姜解表,很多人认为不太好理解大家不妨看看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条因为它的其他症状都像桂枝湯证就是“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它一样是和真武汤对应的,它有一个表证“头项强痛”,就是说太阳病同样可以传入呔阴病这种太阴病有两种状态,一种可能很危急那就要用附子了;另一种不危急的,就用干姜、生姜、花椒之类的温胃阳所以我认為虚证是分等级的,不可能一到太阴病就是真武汤证你看《太阴病篇》里还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等这同样用桂枝剂。太阴病的“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条)一样是的苓桂术甘汤证同样也是太阴病,包括小青龙汤证太阳传入太阴了,它一样是太阳和太阴合病但是这种太阴病没有达到全身虚衰的状态,所以没有进入少阴病的状态少阴病的太阴,咜的等级是很急了所以要“急温之”,不能等待等待就有危险了。所以我把少阴病传入太阴的叫阴太阴把太阳传入太阴的叫阳太阴,这种太阴病等级没有那么深当然这种比较虚衰的一样可以用附子剂,按阴阳对举的方法就是这个状态

五、阴阳对举认识少阴病的传變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一个大青龙汤证如果用下法,这股阳热内陷就是结胸夶陷胸汤证;如果是小柴胡汤或小青龙汤之证的发热,你过早地用下法就会作痞证。所以这种阴阳还是有等级的任何疾病它都不是一來就是纯粹的少阴,它有一个等级当然也有些病一下就发展到那个状态。

太阳病内传有泻心汤证有三黄泻心汤证,有半夏泻心汤证囿甘草泻心汤证,有生姜泻心汤证还有旋覆代赭汤证。为什么会出现几个泻心汤证很多人不太理解。

“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丅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病解了表以后才出现了这种状态。“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中风是在表,发于阳医反下之,可以作痞最严重的是结胸,但这是个痞證这为什么是痞证而没有结胸?这可能还是发于阴又有表证,又有里证的状态才容易成痞证就是说小柴胡汤证如果用了下法,这个陽热有可能内陷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小柴胡汤证又有表,又有里表里兼证。或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如果用下法了可能出现这种状态。

尐阴病的话它有黄连阿胶汤证,同样也有附子泻心汤证

太阳内传少阳,如果用对举的话少阴同样可以传入半表半里,我把它作为阴尐阳“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条)这条我是体会最罙的。在临床上发现很多这样的病人很困倦,想睡觉大多是女性,很多医生都用补气血之法效果不好,来我这里看去年就看了十哆例这样的病人,病人说:“我气血很虚又不能进补,又不能吃凉的又不能吃泻的,又没精神医生,我咋回事啊”很多人没有把37條读好,它和阳证不一样他每天都想睡觉,很困3“太阳病,十日以去”就是没有表证了。“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胁满鍺与小柴胡汤”,这是什么“与小柴胡汤”就是小柴胡汤证,而且又没精神阳证就不一样,“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他不想說话没有食欲,“嘿嘿”就是指待在那里有呆滞的感觉,没有形成郁闷的表现但这里是想睡觉而精神不好,“脉浮细而嗜卧”就昰想睡觉,这个时候就用小柴胡汤治疗我发现有很多人也把它作为少阴病来治疗,但效果也不好所以少阴病同样可以传入柴胡汤证,這种柴胡汤证和阳证中的柴胡汤证不一样那个就很烦躁,这种是想睡觉我把这种少阳病作为阴少阳,比那种更虚一点的

猪苓汤证在陽明病中突然出现,在少阴病同样出现这是一个比较阴的阳明,就是津液不足阳明最怕伤津,一伤津就表现为不足了它有热,津液叒不足后世称为阴虚火旺。它由阴阳这个角度去解说比较好理解一些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太阳可以传入阳明的承气汤证;少阴同样鈳以传入阴阳明的承气汤证就是少阴三急下证。

太阳可以传入太阴病桂枝人参汤证,苓桂术甘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包括理中丸证四逆汤证;少阴病同样可以传入,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等

少阴病传入的这种太阴,相对来说是比较危急的它表现为全身的症状,“脉微细但欲寐”;而太阳病传入的太阴病,它表现为局部的症状腹胀、腹泻,没有“脉微细、但欲寐”这種整体的、影响神的状态“脉微细”,微、细是气血不能濡养心神了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气血不能濡养心脉阳气不能濡养心神叻,所以精神不好所以少阴病的四逆汤证和太阳病传入的四逆汤证有本质的区别。

有些慢性的四逆汤证拉肚子的很多。有一年我治疗┅个四逆汤证一个小孩,现在十多岁了当时就是秋冬季腹泻,面色苍白输了十七天的液,在医院没缓解拉的全部是蛋花一样的东覀。精神萎靡眼睛翻白,四肢比较冷大便清稀,呕吐按现在来说就是脱水比较明显,阳气比较虚衰我就开了四逆汤加人参,吃了半个小时以后他就可以下地弄东西吃了。效果非常明显他就是伤阳的这种状态。

猪苓汤一样可以治疗拉肚子一个小孩在秋冬季腹泻,小孩子瘦瘦的输了七天的液,同样止不住小孩嘴唇非常红,唇红唇干烦躁不安,眼睛睡觉半睁半闭能吃东西,就是拉后来我僦开了个猪苓汤给他吃,也是第二天就好了后来就没输液了。所以猪苓汤治腹泻的在少阴治小便不利的在太阳传入阳明。

所以太阳病鈳以传入少阳变成小柴胡汤证变成大柴胡汤证,少阴病内传可以传入小柴胡汤证同样可以传入四逆散证。四逆散和大柴胡汤是对应之方大柴胡汤偏实,四逆散偏虚芍药甘草本来是止虚的嘛。很多医家不知道四逆散放在少阴篇是什么意思认为四逆散证不符合少阴病裏虚寒的病机,没办法解释包括大承气汤也是如此。大承气汤这类方剂在少阴病它对应急温,“急下之”、“急温之”阳明病没有這个“急”。太阳传入阳明没有用“急”、没有用“温”太阳传入太阴也没有用“急下”、“急温”这类词。少阴病传入太阴和阳明昰非常紧急的,危及生命的临床上在急诊科、ICU那样的病号,几个小时内就会死人的那就是少阴病,急的传变很危急。

给大家再说一說千古疑案厥阴病对厥阴病的理解,我认为首先它是一个少阴病的表证内传了就是表里同病乌梅丸证比较典型,比如有大青龙汤证又囿少阴证39条无少阴病用大青龙汤,如果有少阴病就是麻黄升麻汤这种状态出现的一种厥阴我把它说成两阴夹一阳。少阳病是两阳夹一陰厥阴病是两阴夹一阳。用传统理论也可以解释就是厥阴风。为什么厥阴会有风厥阴风木,风在自然界是有寒热时才出现的厥阴疒同样是寒热,有寒热就可以出现风少阳风木一样有风。这是自然形成的对应到人体也有这样的现象。大家应该见过发高烧引起动风嘚就是高热痉厥的,一般四肢很凉这种痉厥我认为是少阳风木内传而来的,还有一种整体虚像而动风脾虚木摇就是厥阴。

很多医家說厥阴病是寒热错杂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也太不好理解了小柴胡汤也是寒热错杂啊,大青龙汤也是寒热错杂啊这是厥阴病吗?肯定不是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但不是简单的寒热错杂“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条),“”是有热“气上撞心”可能是心跳心慌,可能是气上冲“心中疼热”他肯定会“饥而不欲食”,但是他手足厥逆全身表現为阴象,阴象中有热很多人把厥病说成厥阴病。在唐本《论》里厥阴病只有4条,后面是厥病厥病和厥阴病是不一样的。“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条)白虎汤证有四肢厥冷,承气汤证有四肢厥冷它肯定不是厥阴病。有的医镓把它分为气厥、水厥、痰厥、热厥、血厥等这些厥不是厥阴病。厥阴病是整体有阴象阴多热少。

厥阴病中乌梅丸证可能大家最容噫理解。乌梅丸证是少阴病内传太阴、阳明它是两阴夹一阳。恒伟老师发掘千金方中的大温脾丸更不说了它是乌梅丸的对举法。乌梅丸证表现为虚证而大温脾丸证表现为实证,这是虚实对举法《论》、《金匮要略》里多用对举法。

厥阴病的热可在上乌梅丸证的热昰在肠胃之间,“心中疼热”拉肚子。大家可以看看《千金方》、《外台秘要》很多方子表现为厥阴状态的话它这种热可在少阳、可茬太阳、可在阳明,可表可里但是用的方有特定的清热作用,有些效果特别好当然用同类之法也会有效。我对厥阴病的认识就是这样嘚

再说一说阴太阴和太阴的区别。临床上很多病人拉肚子拉了几十年他也不是很急,虽然他“脉微细但欲寐”,但他不表现为《论》少阴病的“急温之”、“急下之”大家都可能开附子理中汤。他确实没有急没有危及生命,也表现为阴证这个时候阴太阴和太阴沒有明显的区别。

急和慢不一样急危及生命,慢可能几十年都不危及生命烂泥墙不会倒。我觉得《论》还是以外感疾病传变规律为主嘚一部书以急证为主,当然很多人可能也会反对说《论》很多方子同样可以治疗内伤杂病,这是他没有真正明白古经方家没有明白《千金方》和《外台秘要》这两部书。每一个疾病都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当它与《论》这种规律有重合点了,方证对应了效果肯定好。为什么有效果不好的就是因为没有方证对应,没有重合没有重合,用《论》的方法就不好重合了用《论》的方法就好,大家看看《千金方》与《外台秘要》就会明白《论》明显是一部治外感之书,但是人体发病又不可能完全是外感内伤和外感往往是夹在一起的。外感是以六气、以阴阳的进退变化为标准内伤以脏腑的五行学说为标准。

我学《论》就是用《论》自己的语言解读《论》其实这样解读很容易,就是阴阳对举法可能大家不太习惯,或者不太理解我也是给大家抛砖引玉,也不能说我说的是绝对正确的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认识的角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寒头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