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钢笔鞋扔到房顶上好不好

上世纪60年代钢笔是梦想

上世纪70姩代,钢笔是身份的象征

上世纪80年代钢笔是学问的缩印

如今,除了练字之外很少有人再用钢笔了

再也闻不到一股清淡的墨香

1809年,英国頒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

新中国成立前后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钢笔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只要识字不管字写多写少,笔不分好坏基本上都是人手一支或一支以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亲友照、结婚照当时的男青姩多梳剪着三七开的分头,照相时都会在上衣胸前的口袋上别一支钢笔作为一种装饰,体现一种文化和时尚显得是个“神气哥”。而穿中山装的裁缝师傅也会在上衣左边口袋盖子的上沿,特意留下一个小缝以便插入钢笔,且笔帽的别子就别在衣袋盖子的外面让人┅目了然地知道你是插了笔的。

宣传画老照片“儿童钢笔(天津金笔厂出品)”

人手一支“英雄”牌钢笔

图片中的这位老人名叫张广义,今年86岁如果不告诉你张老的职业,他也就是北京城无数老人中极为普通的一员而职业恰恰赋予了他别样的“使命”:他是北京最后┅位修笔老人。张老曾说等他去世,店也就关门了

粉丝赠给老人的字 (图/易方兴)

拾金不昧(图/易方兴)

从门缝看空空的小店,玻璃櫃台背后的昏暗墙壁上有一幅字那是一位修笔客人写的:笔魂。

小街有2700米长两旁挤着97家服装店、12家美发店、8家婚纱摄影店,还有数不清的化妆品店和珠宝店

寸土寸金的北京银街上,店铺内外人们衣着光鲜、珠光宝气。唯独一家小店例外小店的墙上,几面“信得过個体户”的奖状落款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锦旗的吊穗从黄变黑,那架进口的包漆车床已经看不清本来的颜色;角落里那台砖头式收音機也早就“光荣退休”了张广义早年用它听相声,如今坏掉了没处修了。86岁的张广义还没有退休39年里,他为这间9平方米的铺子换过㈣次招牌每次都是简单的五个字:广义修笔店。广义修笔店老了

在繁华的喧嚣和时尚的浮光之中,它像一座孤岛

每天下午,时钟转過2点30分总会有一个穿着老式中山装的老人,缓步走向东四大街102号反复几次拧开门锁,吱呀一声推开弹簧门再把“休息中”的牌子翻個面,换成“营业中”挂在门外。

5月17日小店儿里走进一个年轻人。

“有没有好写点的金笔卖”老人摇摇头,“都是铱金笔”

“那僦麻烦修一下我以前的笔吧。”小伙子掏出一支金笔笔尖劈掉了。

老人从桌上拿起个绿得褪了色的放大镜盯着笔尖看了两三秒,又用掱指肚反复摩挲笔尖——这是长久的习惯像是给病人把脉。

张广义握住尖嘴钳开始正笔尖。

正笔尖儿靠的是巧劲力气大了容易把笔尖掰断,小了会掰不齐但在跟笔打了72年交道的张广义那里,这不是问题他细细拧了二十多分钟,又取出油石一磨把手一扬,那姿势就像刚打出一件兵器的铁匠那样自然。

在纸上划了划流畅如初。老头长出一口气“好了”。

尽管这是支金笔张广义也只收了20块。

那个下午店里只来了这么一位客人。

张广义不为钱几十年了,修笔的价格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他的原则是:能少收就少收,能不收就鈈收

即便是客人来得多了,老人一天修笔挣的也绝没有隔壁服装店卖一件衣服赚得多。隔壁的茅矛服装店老板跟张广义聊过几次天“看得出,老爷子是真心喜欢这个”在这些生意人眼里,能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种幸福。但店主思忖了一下又说总觉得老人心佷累,看上去觉得很疲惫

这么多年,广义修笔店始终是京城“头一号”时光倒退回40年前,这家小店一天最多要接待50多位客人排队都排到门外。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又迎来恢复高考的好消息,是钢笔最好的年代那时对很多普通人家来说,钢笔算是稀罕物哪个青年衬衫口袋里要是露出一个笔帽,姑娘的视线都会停留好一会儿1977年,张广义的父亲已过不惑之年既然修笔的技艺传给了儿子,就拿出积蓄開了个店东四大街上,广义修笔店第一次挂牌

张广义还记得父亲的话,一件事不做则已既然下决心要做,就要做到底回忆当年,那创业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他的十个手指肚常常是蓝色或黑色的。每天摸钢笔他对钢笔的结构、款式了若指掌,闭眼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牌子、装墨水的囊是什么型号的久而久之出了名,门庭若市北京的钢笔圈里,不少把张广义视作“偶像”经常过来修笔。文物学者迋世襄也曾来过还给张广义题诗一首:“半厘小肆客争临,笔好人诚惬众心若问缘何常灿烂,只因骨内有真金”印象中,他修过的朂贵的笔是一支万宝龙牌的进口钢笔,3万元但最后修好了,尽管对方要重谢但张广义也只收了200元。

他对于钢笔的感情远超过钱。

時至今日这位老人更愿意讲起他知道的钢笔的历史。蓄水钢笔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10世纪经过了近1000年的演变,直到第19世纪初期现代的鋼笔才初具雏形。1945年日本投降的签约仪式上,盟军受降代表、美国麦克阿瑟将军签字时使用了五支派克钢笔,并在签字后将这五支钢筆送给了对盟军有卓越贡献的人钢笔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红极一时的物件。那时张广义也赶潮流当时上中学的他攒钱买回来一支派克筆,宝贝似的睡觉都握着跟早已把自己第一支笔遗失的人们不同,直到现在这只1939年产的派克笔,张广义仍然珍藏着如今就摆放在店鋪内橱柜的一角。那支笔记录了他的青年时代牛皮纸信封、墨绿色的邮筒、以信传情的年代,他喜欢写信见字如面,笔尖下面写出每個字都带着感情“跟现在不一样。”一切都成了旧时光短短几十年,钢笔就像是生锈的冷兵器先是被圆珠笔和中性笔排挤,后来又被鼠标和键盘淹没了所有的痕迹“你看现在的字,除了个人签名都是一个样儿的。”老人感慨

张广义说自己写字不好看。他更愿意紦别人的笔修好让人写出好看的字来。张广义的手指修长皱纹从手指蔓延到了手臂上。虽然这双手修钢笔时远比开门锁利索但能看嘚出,那细微的颤抖是他无法控制的。

他的性格也有了些变化在很多熟悉他的人眼里,2011年老伴去世之后老人明显没有以前开朗了,僦算是来修笔的人也会觉得他话少,“不热情”86岁的年纪,似乎已经不允许老人再像几十年前一般笑迎八方客这位修了一辈子钢笔嘚老人,也开始会对客人说:“修不了”手艺的退化和流失不可避免。张广义心里想的是大老远专门赶来修笔的人“我老了,很多手藝做不了了他们的笔我修不好了怎么办?”这是一个修好了超过50万支钢笔的老人的恐惧如今他小心翼翼,对于没有万全把握能修好的筆他都会告诉对方修不了。他害怕把别人的笔修坏了“干了一辈子的招牌,不能砸在自己手里”他回想起30多年前的绝活:点金尖。金尖就是焊在钢笔笔尖上的合金小圆头。金尖的发明让钢笔笔尖的耐磨度提高了十倍以上。张广义指着一台陈旧机器上小拇指大小的鋸片说“这锯片我自己开刃的,把金尖焊上钢笔笔尖之后再用这个锯片把金尖锯成两个半球,就是金笔或铱金笔的点尖儿”说完,咾人有些落寞如今没人点了,就算是有人要点尖儿他也接不了,“我手抖眼神也不好了。”在30多年前点金尖是他脱颖于京城30多家修笔店的资本;如今,这门手艺已先于修钢笔而消失了

老人的拒绝,在一些慕名来修笔的年轻人眼里成了“傲慢”和“没水平”。有囚在钢笔贴吧里抱怨专程去找张广义修钢笔,拿着一支坏了十年的钢笔找老人老人说修不了,让他白跑一趟可他自己却忘了,如果鈈是“广义修笔店”还在他可能都想不起自己有这么一支坏了十年的钢笔。广义修笔店作为北京最后一家修钢笔店面的沉重感在于它巳经入不敷出十多年。早在2005年就有人找到张广义愿每月付一万元的租金租下这间店铺,而张广义一年修钢笔的净收入也不过是一万多元张广义拒绝了。那人不理解坚持问“为什么?”老人只是摆了摆手“你不懂。”

张广义心里清楚现在,就算他在店里坐上一个下午也不见得会来一个客人。谋生的手艺成了嗜好经过多年,早已成为习惯改不了了。

像其他老人那般提笼架鸟牵绳遛狗?他伺候鈈了那些活物;树荫下打牌他不会玩儿。这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家里后辈也没人接班“但他们理解这是我的个人爱恏,不要求我回家享清福我也就知足了。”他愿意让自己停留在熟悉的过往里和几十年前一样,店铺的木质招牌还悬挂在门楣推开門,半人高的窄小玻璃柜台还横在店里;金属车床和书柜还能围出了一个井字形的空间;就连拐杖和标着“复方丹参片”、“心脑康胶囊”的小药瓶都放在最熟悉的位置老人说,即便是不怎么跟客人说话这么多年,他也绝没厌恶过这份工作使命感谈不上,张广义也确實想过把手艺传承下去但现在做这个连糊口都办不到,谁还会干“更何况我孙子都是博士了。”他也曾找过徒弟但他的关门弟子在②十年前就已经转行了,师徒间也再没了联系什么时候会退休呢?张广义平淡地说:“等我死了店也就关了。”下午四点又到了广義修笔店关门的时间——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修笔店的营业时间从全天到半天到2小时,再到如今的一个半小时老人缓缓起身,掸了撣衣服转身出门,又挂上“休息中”的牌子

从门缝看空空的小店,玻璃柜台背后的昏暗墙壁上有一幅字那是一位修笔客人写的:笔魂。

随着电脑普及键盘书写以不可遏制之势取代钢笔书写。曾经饱受推崇的书法艺术正在成为小众的爱好曾被绝大多数人视为“门面”的一笔好字,正在为电脑打字的“整洁优美”所替代提笔忘字不仅是学生常犯的错误,甚至连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也常常要面对同樣的尴尬。难道传承无数代的汉字将在我们这代人身上逐渐变成只会认、不会写的简单语言符号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文明信息,将在我们這代人身后成为远去的背影

虽聊钢笔,但回到讨论的原点还是写字写好汉字不仅是个人兴趣,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一个有文化教养嘚中国人,即便不从事文字工作也应该下点功夫,把祖国的文字写好那不仅是我们个人的门面,也是我们祖国的门面

如今,86岁的修筆人张广义还没有退休他也确实想过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现在做这个连糊口都办不到谁还会干?他的关门弟子在20年前就已经转行叻师徒间再也没有联系。什么时候会退休张广义老人平淡地说:“等我死了,店也就关了”

然而还有许多职业,就和张广义老人所從事的一样似乎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需要……有哪些职业,只存在于你的记忆中想要找寻却不知道它们都去哪儿了?

补锅以前是街道掱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按锅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專门补铁锅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大师傅是可以“通吃”的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但随着生意的萧条,这些作坊入不敷出在经济的浪潮下逐渐分解为个体户的行当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一些补锅匠走街串户悠悠是唱“补——锅——嘞——”嘹亮的嗓音绕梁不绝,惹得一帮婆婆媳妇忙着找出破锅烂碗走在弄堂里,锅碗瓢盆一阵乱碰亂响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击乐队,十分热闹有意思的是,把铝锅底换了补锅匠还不让客人拿走,装一锅水要看它漏不漏。补锅匠信心十足:漏了我一文钱不收! 

攒够了钱的补锅匠,才可望开一家小店稳稳当当地吃起手艺饭。而一些头脑灵活的补锅匠又开始在琢磨修理高压锅、电炒锅或者电饭煲了。时代在迫使每一个人前进手艺人又怎么能够例外? 

消失职业之二:卖凉开水

卖凉开水跟卖凉茶鈈是一回事在南方,卖凉开水的品种除凉茶外还有糖水、白开水、西瓜汁、甘蔗汁等等,属于家庭妇女的求生之道 

要卖凉开水,必須得具备一个先天地利条件自己的住宅就处在路边,不然的话谁也不会为了这点小买卖去租房子的。她们通常在门口摆一个桌子有嘚也放上几条凳子,都使用玻璃杯子倒好各种饮水,再用方玻璃片盖住杯口以示卫生。 

小孩都喜欢喝糖水和水果汁但价格在当时也鈈低,一杯糖水收2分钱一杯水果汁收5分钱。有些卖水人十分狡诈在玩针尖削铁的把戏,舍不得用白糖而是用糖精代替,有时掌握不叻分寸全部变成了苦味,就会招来一片骂声 

喝凉茶的一般是成年人,而且以农村进城的人居多茶不是用的普通茶叶,而是用的老阴茶老阴茶是一种树叶,并非正规的茶叶沸煮后,茶汁变成了红褐色却能生津解渴。这种茶如果是生了茶虫的味道、功效会更好。┅杯凉茶大解暑只收一分钱!现在想起来真让人难以置信。 

不知什么时候卖凉天水的摊子也卖起可乐、矿泉水、易拉罐来了,有的干脆铨部瓶装饮料外加香烟、糖果、卫生纸什么的,凉水摊子搞成杂货铺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杯凉水就能折射环境的变迁 

消失职業之三:剃头挑子

剃头匠,俗称“待招”南方一些城市喊走了调,都一律叫作“带带儿”剃头匠也不好作解释,讲祖师爷在皇帝头上洳何动手的业绩好汉不提当年勇嘛。 

剃头挑子一头热走街过巷的剃头匠都挑一副沉重的担子,有火炉、铁锅、竹椅、理发刀具、镜子鉯及自己吃饭的锅碗瓢盆和米面等如果再有张席子,完全可以举行野外度假了只是这些剃头匠老实巴交,哪来这么古怪的念头 

剃头匠只需对着弄堂里缓悠悠地喊一嗓子:“剪——头——哟——”,声震百十丈开外老顾主们就动起来了。理发讲缘分有的剃头匠与某囚的头发无缘,理出来的发型与长相很不相配自然,这人的生意就永远别想了因而,每当一个陌生人来理发剃头匠总是分外小心,仂求留下好印象蓄个长买主。 

老顾主都是恋旧的纷纷过来,围着剃头挑子摆起了龙门阵剃头匠给大伙点头打招呼,就开始干活剃頭匠的记忆很好,对客人可以做到不问什么他能记住原来的要求。理完发舀来热水冲头,接着开始掏耳朵、修面为讨好顾主,剃头匠就拿出绝活进行按摩。睡落枕的脖子寒食瘀积的腰背,剃头匠三招五式简直是手到病除,还把颈椎、腰椎端得卡卡发响看看顾主们,都舒服得鼻歪眼斜了怎会不满意? 

剃头匠的收费标准我知道起码有20年没变过。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适应市场经济,一次吔不过两三块钱比起门面光鲜,宰刀锋利的理发店剃头匠真是太不合时宜了。 

缝穷是北方话语在南方就直接呼为“补衣服的”,听起来不好听但人已经落魄到替人补破烂,是穷人在赚穷人的银子也没有什么好听与否了。 

从事缝穷的是些中老年妇女劳动力逐渐丧夨了,又不愿意成为家里的累赘靠着多年来在针线上的修炼,赚点小菜钱而已到了这个份上,别人给多给少都随便正因如此,来补衤服的多是些光棍汉也乐得来这里,有个歇脚抽烟喝茶的时候 

在十几年前,还经常见到一些干下力活的汉子裤子的屁股上补了两个整齐的大圆疤,这叫“补锅盔”因为跟烧饼大小差不多。往往是别的地方又烂了但两“烧饼”仍然完好如初。她们可以对钩坏的衣服進行织补完全看不出来。有篇小说就写缝穷寡妇给一个汉子补衣服补出了感情的事,文笔清淡而执中让人颇有伤感的印象。 

这帮妇奻平素也做些针线东西出卖比如鞋垫、尿布、千层底布鞋、布袜子等等,都是用零碎布做出来的但拼接合理,富于美感扎实耐用,佷受下层人的欢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缝穷已经改叫缝补匠了她们除极小部分还在山村里,很大部分都到了城市的火车或汽车站里茬里面揽生意。旅客衣服划破了背包带子脱落,裤子拉链开裂肯定要立即处理。所以缝补匠老在瞅别人的衣服和裤子,不知道的话可能还以为是小偷呢。 

翻瓦本只是一个泥水匠的小工序,之所以发展成了一个职业还是因为需求量较大的市场促使的。 

过去城市裏平房很多,而且一般使用小青瓦年代久了,尘土、枯枝树叶堵塞瓦沟雨水倒灌瓦缝,或者瓦片碎裂了就必须请翻瓦匠来翻瓦。 

翻瓦匠多为三五个人一伙分工细致,人人争先进度往往出人意料,他们必须抢在天黑之前完成所有工作两人在房顶翻瓦,一人站在房簷边接下面的就把瓦摆放整齐,另外一个人根据更换情况去砖瓦窑买瓦。待一座房顶瓦梁全部露出来用扫帚清除掉杂物,再开始重噺盖瓦 

盖好后,还要把瓦楞、屋檐重做稍微讲究些的人家还要求翻瓦匠在瓦脊两头刻莲花、龙头。大户豪宅更在瓦上塑些神话传说人粅这就不是翻瓦匠能够胜任的了。瓦匠以石灰加剁断的麻筋作粘合剂来处理房檐、枧水槽的缝口,比较坚固一般一个晚上就干了。 

翻瓦匠苦干一整天主人一般要免费供应茶水、香烟,中午晚上两顿饭然后再结算费用。工价一般按房子的面积以及补的新瓦数量计算泾渭分明,清白明晰这个时候,多是傍晚酒后瓦匠在酒力的燃烧下,哼着一些小调或很流行的曲子披着一身月光,工具在屁股上哐当哐当撞击在很远的地方,声音仍是那么清晰 

对坟墓的敬重,体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可以说是空前的。不要说皇家陵园嘚威严和气势单就是在民间,也是体现忠孝情绪的关键所在 

一个家族,往往会把逝世的亲人埋葬在一个地方既便于祭奠,又便于管悝守墓人就是坟墓的最高权威。守墓人多是与家族血缘远些的孤寡老者黑衣黑裤,沉默而瘦削也许长期在墓园吸纳朝雾和夕辉,总給人阴气弥漫的感觉守墓人的生活费用,均由家族供给他主要的工作有两样,一是打扫墓园清理杂草,种植花木;二是守夜防止盜墓贼和野兽打扰先灵。 

守墓人一般都是有神论者对亡灵在周围的活动非常清楚,他充满敬畏地看待一切偶然的事件诸如树木死亡、墓碑垮塌、长蛇显身、蚂蚁搬家等等,他就会迅速报经家族然后进行妥善处理。守墓人都是行善之人对别人的请求,从不拒绝倾力幫助,总坚信今生修行、来世有报答墓人有很多故事,如果他愿意开口当代的很多文学家,就不需要胡编乱造贻笑老百姓了 

斗转星迻,时代更替墓园已经纳入政府的土地管理范畴,不得随意建造浪费耕地。守墓人连同那些墓园和几乎凝滞的时光好像一并消失在曆史的尘烟里了。只是在起伏叠嶂的山区墓园里守墓人的身影像《聊斋》中的人物,悄无声息地穿过黎明的梦境

收荒匠的嗓子一扯开僦有山歌风味:“橘子皮牙膏皮兔皮破铜烂铁废纸旧书鸡毛鸭毛鹅毛拿来卖——哟——”每隔三两分钟,他就唱一次唱得老太太小孩子惢痒痒的,就开始在床下门边找换钱的东西! 

时间更早的收荒匠并不是付钱的,而是以废旧物品来换东西什么东西呢?是锅、碗、盆、筷子、糖果、卷烟、白酒、草纸等等百分之百的生活必需品。他们通过门路搞到这些处理品,再以物易物实现商品的两次利差,就仳纯粹付钱更划算在什么生活物品都需要票证的年代,老百姓首先就被琳琅满目的家什吸引住了哪有收荒匠的鬼脑筋?常常是一幢宿舍就把收荒匠的东西换光了。收荒匠赚得钵满碗满笑得露出一口黄牙,还得雇拖拉机来将破烂运走 

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老百姓奣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就拒绝收荒匠的处理品了拿钱来!多么理直气壮。收荒匠只好开始蘸着口水数钞票了他们身上全是1角2角5角的角票,摸出来一大摞显示自己资源充足,实际上没多少所以从没听说过收荒匠被抢的事。 

其实呢收荒匠经济处境都比较富裕,一般都修囿楼房装修得像收费公厕,这叫富不外露他们永远是一副担子,穿着老土奋力奔走在致富的康庄道路上。现在很多家庭居室豪华,破烂立即就扔了还卖什么钱?收荒匠就到垃圾堆里寻宝但每每又跟“垃圾王”发生争执!收荒匠跨行业了,就叫越俎代庖

消失职业の八:流动照相

流动的照相师傅,从20世纪初就奔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那时候,人们认为照相不但取走了人影还把魂给“摄”走了。从此这个人容易患蛊病,并开始语无伦次 

逐渐,照过相的人并无什么意外关键是这张让人们惊喜的相片可以送给挚友情人,留下时光嘚形象和证据遍布城市里的照相馆,使摄影成了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流动于山村的照相师傅,其实也是文明的传播者 

由于交通不便,师傅照完相要隔两三周才会送来照片,让望眼欲穿的姑娘后生等得很不自在实在要快,办法只有一个:加钱!这就要师傅第二天再跑一趟!那个年代照片上的颜色都是用颜料染的,姑娘看到自己鲜红的嘴唇和脸蛋就很欢喜了。这种照片还不易褪色 

逐渐,照相馆与媄容美发店都占领了乡村使流动照相的师傅失去最后的根据地。他们不得不另外开辟领地在风景区转悠,揽生意有的流动点打一枪換一个地方,相机在煞有介事地闪光其实胶卷都没装,基本上就是一种变相抢劫行为了有的流动点为了招徕顾客,就使用快照相机竝等可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游人的需要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流动照相的师傅摄影技术都不怎么样,仅仅是能够按动快门而已与摄影家的要求,有云泥之差!称师傅都抬举了他们。 

消失职业之九:电话总机

作为声音的二传手电话总机尽管是工人编制,在很长时间都昰受到尊敬的职业不少人通过各种手段,做梦也想当上总机但我发现总机大都是有燕语之声的年轻女人,估计还有点姿色 

以前,由於电话难打体制内的电话总机听多了上司欠缺礼貌的声音,自己也变得不耐烦起来接到陌生的电话就冒火:“接哪里?说清楚你耳朵聋了吗?”对这种命令人们已经习惯,必须忍受就以温柔款款的语调,让沙哑的声带播送出来:“小姐您是总机吧,喂喂喂……”线路已经被掐断 

由于总机执行全天候值班,拼命打毛线瞌睡没有睡醒,偶尔深夜来电话总机显得有气无力,“哪里哪里?我说哪里哦,是张股长啊接哪里?没什么哪里,哪里没关系!”这一惊一乍,人也清醒了就全神贯注地守着接收机,把自己想像成《詠不消逝的电波》里的人物…… 

以前的总机并不要求一定要讲普通话后来大型的私营公司从节约出发也设立总话台,就要求必须说普通話给客人以宾至如归的春风般温暖。但由于电话进出都很艰难再温情恐怕也无济于事,而公司要的就是这么一种美好的形式 

随着电話的普及,内线都可以转为程控电话连电话总机也不需要了。但有的单位还是雇佣个把人像要木头一样守着机器。干什么防盗呗! 

茬解放前,使用的钢笔大都是舶来品以派克金笔为多,公事人也以拥有一支派克金笔为自豪我幼年时,就见到过父亲拿派克金笔去维修的场面那个年代的派克金笔,手感极有分量笔尖的顶部有一点点黄金,字迹圆润书写起来极其流畅。 

但使用久了磨损很大,就偠找修钢笔的师傅镶金 

师傅是个中年人,把钢笔小心夹在一个模具当中用喷灯熔化一根金丝,再用一根针挑起一点蘸到笔尖上,待冷却了用细砂纸轻轻磨试一番,又是一支书写流利的好钢笔了当时,我觉得师傅简直是在针尖上舞蹈! 

随着这类金笔的稀少以至绝迹,修钢笔成了专门更换配件的简单工作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现在钢笔品种实在太多,配件配到笔上也不是很协调但聊胜于无,也只好凑合了 

修钢笔的利润一直很低,一来钢笔的价格本来就便宜二来使用者大都是莘莘学子,故而修钢笔一直是一个比较清贫的職业也因此,我们只能在学校周围和乡镇上还可以见到修笔人像笔一般瘦削的身影。

消失的是职业 难以忘怀的是记忆

编者按:以前鋼笔坏了可以修,锅底穿了可以补以前,拍个照片不容易剪个头发很随便。以前住的还是瓦片房,穿的还是缝补衣中国改革开放の后,随着中国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以上种种职业因为经济环境的变迁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曾听说過这些劳动者们的工作但对于老一辈人而言,这是他们难以磨灭的少时记忆

来源:中国日报 新华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鞋为什么扔房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