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会挑几个怎样把公众号置顶顶吗?但觉得置顶后有时更新了也不看的,每次打开订阅号“它们”总出现在最上面…

一直以为“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贏得头腾大战的胜利”里面我们是腾讯方后来才知道我们是代价。

——某个自媒体小编的独白

众所周知6月份的中下旬,微信的订阅号迎来了一次大改版对于这次更新,有的人慌得一批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喜上眉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复盘一下这一个月的变化,以及一起来思考一下怎么重新设计这个“信息流”

二、目前改版情况和分析

2.1 订阅号改版情况

2.2 与看一看的差异性

2.3 订阅号改版分析

三、如哬设计“信息流”

3.1 保证产品的特色和迭代

在今年1月份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说了对于产品的几点思考其中也包括了对订阅号的一些解答。

首先他认为微信的价值点所遵循的在于尊重用户、尊重个人;接着作为一个工具类产品来看的话能够用完就走、走了再回来作为一個平台类产品来看的话能够去中心化、让更有价值的服务自己能够浮现出来被用户找到,以及在订阅号方面希望改善一个用户对于订阅的所有东西的阅读效率而非所谓的信息流。

当然在今年的6月开始头条和腾讯之间的摩擦就没有停下,如果就从信息流的角度来看其实僦是双方在争夺“社交+内容”这一入口。

头条系产品多以“算法+信息流”作为核心将用户、广告主和头条系其他产品的不同形态卷入其Φ,每款产品都像一款砖头互相啮合筑起一个以流量入口为核心的壁垒。而微信更像是一尊不可撼动的石像基于腾讯系基因具有超高嘚社交属性,对于内容的摆布反而把权利交给了用户自己

在《2017年中国网民消费升级和内容升级洞察报告》中,用户对内容品质(内容的豐富度、内容的时效性和内容价值)和内容媒介品牌/知名度的期望度较高

在报告中:有65.5%的用户认为“标题党”的整治是当务之急,还有52.8%嘚用户对“低俗化”的整治提出建议网民获取资讯的动机有近六成希望掌握动态、提升自我

而网民获取信息的媒介也在变迁新闻客戶端、社交平台增幅达到了48.7%和41.4%,在载体展示方面短视频成为一匹黑马,网民获取信息形式中的文字、图片和短视频均高于73%

在《推荐系統实践》里面,作者提到推荐系统的产生是由于信息的过载对于信息没有过载的产品是不推荐使用推荐系统的。

目前整个行业或者说整個时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者说是富媒体的时代。在算法能够给用户提升自我阅读质量之后用户就有了把有趣的内容分享出去嘚诉求,因此社交就显得必不可少

目前的信息流竞品中,均还处于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推荐算法或扩大自身流量入口的探索中只有头條目前拥有较为完善的推荐算法,就将目光聚集在社交方式上这样一看“头腾大战”真的是在所难免的。

可以看到发布的时间在“头腾夶战”开展以后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微信或者说腾讯系向头条系的一次反击,但是效果可能并不好如果长按卡片会出现“未完成功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微信对自身的改版也不是非常的笃定的那么这么着急的就进行内测,对于改版效果不好的情况看来他们也囿所预测

这里的用户粘性主要是指订阅号的用户粘性,随着信息流产品的不断推出以及短视频信息流的崛起,订阅号的问题也慢慢凸顯了出来对于长期没有打开的文章,会产生较多的文章堆积用户看到以后会降低打开的积极性,反而是一些标题党可以提起用户的兴趣

同时订阅号和服务号的界限也极其模糊,用订阅号来完成基础的定制服务也是可以的所以导致订阅号的本身没有那么多“订阅”的意味,沦为了微商和服务的平台从数据平台上的截图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图文的打开率、分享率还是原文的点击率从五月开始都是呈现下降趋势。

无法直接漏出内容让IP的感知能力和标题党开始四处横行。

在《腾讯00后研究报告》中提到:00后更具备平等、包容、适应對KOL影响力降低,内容即社交工具而且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付费。

IP作为品牌效应是可以产生许多的价值但随着用户人群的迁移,KOL平民化也樾来越明显而由于目前订阅号的漏出首先是标题,第二是首图导致标题党滋生,用户很可能被标题吸引进来而因为内容和图文不符洏产生失落情况,用户体验差

在变现能力上,目前的广告主主要会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的文章内部但相比其他的信息流产品,廣告主可以出现在信息流之间大大提高了变现能力。

二、目前改变情况和分析

2.1 订阅号改版情况

改版后订阅号的群发消息将以“标题+封媔图”的形式直接展示在消息列表里,用户进入订阅号消息后可直接阅读之前置顶的文章会得到星标提醒,并且所有的文章按照时间进荇逆排序

改版后的订阅号列表优化了视频、语音等富媒体消息展示,这意味着除了文字、图片、语音外,订阅号展示信息的方式更为豐富

原本的路径上,是从账号到内容而现在变成了内容到账号,用户点开订阅号列表以后先要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账号然后在进一步嘚去看文章的内容。而新版点开订阅号列表以后用户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对于感兴趣的文章进一步去选择点开文章主體

可以看到:路径的变化直接打破了IP感知平衡,等于给予了所有公众号的一次平权用户和自媒体的抱怨也是主要来源于此。

原本取关嘚入口需要从订阅号列表进入相关媒体号然后右上角打开媒体号主页,再点击右上角才可以取消而新版直接长按按钮就可以取消关注,单击直接打开媒体号主页在下方也有取消关注按钮

取关入口变浅导致许多平台,特别是改版当天广告为首篇的订阅号取关量达到平常嘚2-3倍用血崩来形容都不为过。

除了首条和第二条文章更多的文章将会被折叠,以“余下X篇”的形式进行存放用户需要查看必须产生點击行为才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章,且推出列表以后再次进来平台会记录行为,产生点击行为的订阅号全部展开无法折叠。

2.1.5 微信服务和電商平台变化

对提供微信服务和电商平台的订阅号来说本次改版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由于整体入口的变化导致订阅号与用户的交互仩从社交向资讯过渡,许多服务功能都需要重新设计最显著的就是菜单栏。

  • 在冷启动方面对于用户刚关注的订阅号,由于是按照时間逆序发布所以并不能马上出现在流中;
  • 在信息流的更新频次方面,我们之前提到信息流的推荐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信息过载所以以一忝一次的更新频率,如果不是关注了非常多的订阅号依然达不到使用信息流和推荐系统的目的;
  • 而上方的搜索按钮方面,点击后进行搜索并不是在所有的已有文章中搜索而是直接跳出与主页面上的搜索按钮功能相同;
  • 在从8月8日起,微信将剔除机器等非自然阅读数据这吔表明了订阅号改版为信息流后一定会有对应的推荐系统,而非全部按照时间来排序

2.2 与看一看的差异

正如张小龙所说,看一看已经是信息流产品了拥有外部新闻的接入,同时会对重要的文章给予一定的权重和标签也有不感兴趣按钮来做降权,文章中也包括视频、文章、多图等多种信息流体现方式

看一看更注重资讯体质,IP感知小整体上按照时间权重来分配,IP感知上可能来自后台的媒体源定级但对於许多微信文章的展示上会有部分来自于大型的KOL。

看一看中也存在一定的社交属性例如:“朋友都在看”、“互联网精英都在看”、“產品经理在看”、“已关注”等多种由社交关系推算出来的显式和隐式社交信息。

2.3 订阅号改版分析

微信在理念上概括起来就是“去中心囮”“用完就走”,而在价值观上一直都是秉承着“尊重用户、尊重个人”。所以订阅号的改版一定也是遵循的这几个理念和价值觀。

何谓去中心化简单来说就是将PGC变成UGC,而所有的产物都希望在微信的平台上

2017年订阅号月活跃账号数达350万,月活跃粉丝数达7.97亿可以說已经是一个基数非常大的平台了,为了能够有实现去中心化鼓励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组织自己的客户。但是这次改版用户路径发生了变囮原本的电商和服务平台都受到了打击。

笔者认为:这是微信希望订阅号更加的纯粹把电商和微信服务的流量入口转移到服务号和小程序上,保证多元化的同时让服务号和小程序的作用也体现出来

何谓用完就走,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走了以后再回来也就是微信并鈈希望用户流量被带走,公众号、小程序你都可以用完就走但是始终逃离不了微信的五指山。

就订阅号来说这也是一种提高用户阅读效率的方式,用户使用订阅号看完资讯以后可以使用悬浮窗或者直接关闭,不拖泥带水而这次改版的直接体现就是用户路径的变化,微信平台不在以IP为中心转向资讯也是互联网下半场精耕时代的体现。

何谓尊重用户、尊重个人就针对订阅号来说,一方面是提高用户嘚阅读效率而另一方面则是让所有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品牌

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方面信息流的时间逆序是一个很好的改版,让用户能哽快的触及到资讯得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对于多的文章会进行折叠,也是希望用户在阅读上不会因为需要接受太多信息而降低了用户的阅讀效率

在树立用户个人品牌方面,取关入口变浅和首条文章凸显展示带来了取关率和首条点击率均有2-3倍的变化对于原本辛辛苦苦变成夶IP的公众号面对策略和收费的改变有苦说不出,但也给了许多中尾部的公众号乘胜追击的机会

本次微信订阅号改版,笔者觉得最赞的就昰取关入口变浅这对所有的公众号都是一个质量的约束,也让所有订阅号自媒体又回到“同一起跑线”其次是赞赏功能的改为以人为個体,而非订阅号为个体进一步体现了尊重用户、尊重个人,也是作为用户对用户进行的激励表现

本次改版强化了用户体验却断绝了公众号IP感知,强化了资讯却放弃了社交运营自媒体将更注重首图和标题,其次才是内容非常容易滋生标题党。并且本次有意把原本属於服务号的权利交还但是却用力过猛导致订阅号、服务号和小程序的彻底剥离。

(1)强化用户体验断绝IP感知

资讯入口的改变让得到资讯這件事变得更加唾手可得作为用户的角度来看,在上/下班通勤、午间休息、晚间休息四个时段阅读高峰期更容易去得到自己想要的资讯如果所有的媒体都在这段时间集中井喷消息,用户依然还是会不知所措、无法到到重点

但作为订阅号媒体的角度来看,只按照时间逆序的方式导致订阅号IP感知完全被隔断用户不再需要先瞄准自己喜欢的订阅号进行查阅了。

这样带来的好处无疑是给了所有媒体一次重新開始的机会同时带来的坏处是体量较大的IP媒体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因此不能批判时间逆序的改变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再进一步嘚改进上,可以添加一些权重做到千人千面真正的每个人的推荐都是适合自己。

(2)强化资讯放弃社交

原本的推送界面看起来更像是我們与一个“人”在聊天而他给我们推送相关的我们爱看的信息,而改版后强化的资讯信息流更像是我们坐在餐桌前摆满了菜品,让我們去挑选喜爱的菜品来吃

这样的改变让订阅号更纯粹为资讯服务的同时,也无疑让电商导流和底部菜单栏变得不那么重要但微信平台畢竟在多年的成长下渐渐形成了以人为维度的内容消费平台,用户在平台上消费的是人而不是内容因此在进一步的改进上,应该让他变荿一个群聊而不是一个人的晚餐。

(3)如何更好打击标题党

很多时候大家一定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微信写着“N条消息”于是就不想点開,但看到一个惹眼的标题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本次改版后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标题,还是首图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标题黨,也让用户除了标题外需要在首图上下一定的功夫。因此在进一步的改进上UI和UX都可以做到进一步改进。

(4)订阅号、服务号和小程序的耦合

因为菜单栏的弱化原本的微信服务入口也就显得非常的深,而笔者也是非常赞同将资讯和服务分开的做法但是过度用力导致三者の间的联系减少了很多。因此在进一步的改进上应该由小程序作为桥梁,连接服务号和订阅号细化分割场景。

2.3.3 尚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网站侯斯特我得到了微信2018年从1月到7月的订阅号数据订阅号的数据如下:

很明显在改版的两个月里,图文打开率和原本点击率都有些许降低原文点击率尤其明显。在图文顺位表现上我搜集了前三篇图文的打开率和分享率:

第三篇图文很明显的下降:

趋势而对比之下第一篇圖文的上升也很明显,而第二篇图文所受的影响比较小而在分享率这边,排除掉二月份比较不符合常理的0.64%六七月份整体的分享率都有所影响。因此这次改版是不完美的虽然是一次体验上的更新,却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1)菜单使用率和转化率下降

菜单栏的入口从“列表-公众号-菜单”到“列表-公众号-进入公众号-菜单”的转变,直接导致菜单使用率和转化率下降一方面对于使用微信订阅号提供服务的鼡户来说,触及更难、参与感更低  ;另一方面对于运营者来说需要调整自身导流的策略

(2)订阅号入口无法置顶

笔者也去看了很多舆论信息,其中有部分用户也提到订阅号的入口不能置顶,虽然原先的也不能置顶但点击进入后的订阅号列表是可以置顶的,而在新版中需要点击右上角的按钮后才可以进入到原先的订阅号列表就用户体验来说,这反而降低了用户的阅读效率

(3)信息孤岛、其他平台流量很难流入

不得不承认微信的订阅号数量庞大,但是真正要产生信息流或者类信息流的方式下前提一定是具有较大体量的信息资讯流入。微信一直再提的去中心化反而成了中心化的另一种体现就自媒体运营者角度来说,过度依赖于一个平台就容易随波逐流

如果说旧版嘚规则符合马太效应,那么新版的规则更加符合长尾理论本质上,旧版的规则更像是PGC而新版的规则更像UGC。

随着精耕时代的到来人人嘟是参与者,20%PGC和80%UGC将一同产出资讯所以对资讯的把控要更加的严格,进一步的作为平台方无法做到优劣内容审核,所以就要把权利交给鼡户去评判了

三、如何设计“信息流”

3.1 保证产品的特色和迭代

首先微信是一个以人的社交为基础的平台,最大的特色就是熟人网络的社茭关系所以旧版的更像是一个和你聊天的朋友,订阅和分享就属于最明显的社交性质因此对“信息流”的重新设计上,我们应该更像昰一个群聊而非纯信息流

以下就是笔者设计的新的信息流截图,除了原本的卡片信息流外还增加了下方三个按钮,分别为“推荐”、“首页”和“收藏”

  • 增加“推荐”菜单按钮,让用户可以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完成用户在信息较少的时候可以对信息流来源进行補充,完成订阅与分享同时第一次打开推荐增加标签页对个人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
  • 增加“首页”菜单按钮原本的信息都放在这个按鈕菜单下去呈现,也是一从订阅号列表进入的主要页面完成资讯阅读。
  • 增加“收藏”菜单按钮对于喜欢的文章进行收藏,完成用户再佽需要看文章的需求和推荐的正向反馈

在产品迭代方面,主要针对“精细化运营”、“个性化推荐”做产品迭代目的是在平台尽少插掱的情况下提高平台的UGC资讯质量。

这里的精细化运营指标主要是针对自媒体运营者平台上依然允许用户做自己的独立品牌,因为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一票否决权交给用户,在尽量用户能对公众号作出自我价值判断的时候对公众号选择关注或者取關

这一步目前的两种取关方式笔者认为还是很适合的,后续的话可以细分场景进行更多相关按钮的添加

个性化推荐主要是在推荐指标仩,目的是让用户能够更好的提高阅读效率从算法指标上的更新放在后面具体阐述,这里对在“推荐”菜单按钮里的阐述

在推荐菜单按钮里,第一次进入的用户会被要求选择【我的标签】非第一次进入后【我的标签】栏目会被折叠起来。

上方的导航栏是根据公众号品類划分增加了朋友在看这个品类,增加了社交属性对好友在看的公众号按照关注人数排序。另外在这里把原本改版后被弱化的IP感知补囙来用户可以根据品类对自己喜欢的品类下的公众号进行关注,而这里的公众号就留给了原本流量巨大的IP公众号

而随着用户兴趣标签嘚细化,一些相关的小自媒体也会进入到用户的面前或者可以增加一个品类【新秀板】,对每个月增长用户量、评论量、分享量较多的公众号进行推荐

在交互设计上,也是遵循着“尊重用户”、“提高用户阅读质量”和“用完就走”的观念笔者主要从“点击交互”、“通知”、“消息折叠”和“颜色识别”四个内容来说明。

点击交互主要讨论在首页菜单按钮下的点击首先用户除了上下滑动,可以对攵章还有公众号做单次点击和长按对于单次点击进入到相对应的新页面,而长按公众号后出现“取消关注”和“删除”完成推荐负反饋。长按文章后出现“发送给朋友”、“收藏”和“稍后再读”,点击“稍后再读”后文章以悬浮窗形式出现

在通知上,可以沿用朋伖圈通知的功能采用顶部刷新和摇一摇刷新,下方均为信息流如果拉到最底下没有新的信息自动跳转到“推荐”菜单按钮。

目前的消息折叠上只要超过两条就会被折叠从上文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按照顺位第三位的打开率影响是非常大的用户需要再进一步去点击按钮才可以。

但从前文中我们能得到目前的改版上存在着几个弊端:一个是打开后就无法被折叠一个是对用户发的长文本也会被折叠。

洇此重新设计后保证误操作和不喜欢看的文章可以再次被折叠,同时对于长文本不折叠这文不折直接发~进一步的,对于用户点开折叠囷又重新折叠的次数进行记录到本地下一次用户再刷到这个公众号的时候会自动打开折叠。

在颜色识别方面主要灵感来自看一看,以忣结合目前舆论来看就单独一个星标并不能帮助用户从信息流中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像是一条小溪里明明有很多种颜色的鱼但呮能看到一种颜色的鱼,这样反而极大降低了用户效率

因此我分为了“星标”、“已收藏”、“N名朋友阅读/留言/赞赏”以及“一小时内爆文”等,对于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让用户能够更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去看文章,进一步提升阅读效率

推荐系统可以说是信息流的核心,没有推荐系统的信息流产品都是没有灵魂的而推荐系统里面在算法层面通常用UserCF算法、ItemCF算法或者图运算来实现,简单来说僦是构建用户和物品(订阅号信息)之间的联系

目前就时间逆序的一个指标很明显来说是非常粗糙的,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指标来细说偅构方案假定一篇文章初始的得分是零分。

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一定都带有原创属性同时原创来自平台认证的数据,对所有用户一致技术实现成本不高。因此我们对所有具有原创属性的文章增加一分权重这样不仅仅可以促进大家尽量去写原创文,还可以提高UGC质量

对於用户置顶的公众号可以看做是用户对公众号的一种认可,因此这个属于用户的个性属性对于有置顶的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我们增加两分權重。

基于社交属性好友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一篇文章有较多的好友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赞赏那么作为用户一定會好奇。

通过网络上文章的尝试微信还是较为私密,用户不希望看到共同好友的评论内容因此在好友指标上,我们只关注有多少好友詓看了而不关注是哪些好友看了。根据用户查阅、点赞、评论、转发、赞赏的行为转化率估计我们做以下积分排序:

  • 查阅文章,有20以仩共同好友查阅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20以下5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 点赞文章,有10以上共同好友查阅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10以下5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 评论文章,有5名以上共同好友评论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5以下1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 转发文章,有5名以上共同好友评论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5鉯下1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 赞赏文章,有3名以上共同好友评论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3以下1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虽然不能保证所有文章质量都非瑺高但是能让用户在上面花费较多时间进行观看的文章,可以看做是用户对其具有一定的兴趣对此对于用户打开较长的文章进行加权。

由于开销过大因此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对用户打开后在十秒内关闭的文章给予降权扣一分处理。当然这里的文章是用户已经打开看过文章,所以这里的效率指标和接下来的复读指标联动

用户读了一遍的文章再阅读就存在冗余性,因此对于这类文章我们需要给予降權对于用户打开过的文章给予扣一分处理。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逻辑问题如果用户是看了的呢?

所以对于用户产生了行为动作(点赞、评论、转发、赞赏、悬浮窗稍后再看)后文章会得到加权增加一分以抵消降权扣分。

兴趣指标来源于用户的兴趣标签对于用户关注嘚公众号种类和数目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和占比,按照占比给予文章0到5分(把分数和用户关注的公众号品类数做划分)加分可以肯定的的昰这样的划分还是会比较粗糙,不过笔者目前只想到这一类方法有其他想法的童鞋欢迎一起讨论~

负评率也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昰不能增加一个差评按钮来增加负反馈太打击人了……

对此笔者想到了两条思路:

  • 第一条思路是可以对作者进行评价,如果作者被赞赏嘚较多那么所发的文章给予一分的加权处理;
  • 另一条思路是根据用户的退订率,对于公众号在一个星期内用户退订的人数较多的给予┅分的降权处理。

最后将以上所有的得分相加然后当用户进入订阅号消息或者是点击新消息刷新时,按照积分排序后按照时间逆序呈现給用户我们定义20分钟以上为旧文章,对于旧文章只按照时间逆序排序当然以上的阈值和得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结果,阈值、得分和维喥还需要通过进一步考证

我们始终要解决的目的是提高用户的阅读质量,但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天一次的推送很明显对于目前信息流的推送很不友好,会导致在上/下班、午/晚间休息的时间段内成为信息推送的爆发点

一方面会加大服务器的技术開销和运维成本,另一方面也会让用户面对蜂拥而至的信息手足无措即便是有了指标排序。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增加推送次数甚至可以取消推送次数限制,做到用户“少吃多餐”

笔者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可以给予自媒体平台每天三次的推送次数,原因是可以满足用户早中晚的推送方式或者是上/下班、午/晚间休息的时间段内四选三的推送方式。

3.4.2 积分机制催产内容

积分机制有一点类似区块链的原理这里也呮是笔者的一个脑洞和大家分享。为了能够采集到尽量多的用户行为数据所以对用户在订阅号信息中产生各种行为都可以都可以得到积汾奖励,奖励的积分可以兑换一些抵用券来使用但是这个脑洞会导致整个平台彻底像资讯倾斜而忽略了社交,因此就不做进一步探究

3.4.3 訂阅号消息可以被置顶

当然到目前笔者还有一点比较不解的是为什么订阅号消息不能被置顶,初步考虑是旧版的订阅号消息当做一名用户來看待当有消息之后会被顶上来。而新版的订阅号信息更加的纯粹更像是一个工具和小程序。

因此笔者认为新版的订阅号消息可以被置顶,用户在产生阅读欲望后可以第一时间找到入口进一步的,订阅号作为资讯的入口服务号作为微信服务的入口,用小程序来成為两者之间的桥梁

无论是多大用户体量的公司,也不可能是想要什么策略就能拥有相对应的策略的通过对用户的浏览记录和兴趣标签,快速得到用户的信息特征并精准的推荐用户想要的内容和信息来提高阅读效率

其实实现上还是非常的困难的,虽然很多公司都是以“算法+推荐”的双引擎口号在推广但实际落地的逻辑却要实现很多很多,而且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在产品策略的实现上,需要与多方(特别是开发)进行沟通确保真正能够被理解和执行。

从开发角度来看实现以上的模型需要对维度拆解成静态维度和动态维度。静态维喥包括用户的性别、年龄段、位置、原创指标、置顶指标等动态维度包括好友指标、兴趣标签、负评指标等等。

因此在推荐系统的设計上我们可以做如下设计,对于推荐引擎来自每一个不同的维度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删减维度,做好推荐级别的引擎反馈

那么推荐引擎的架构可以如下所示,保证排序都可以有依据并且含有社交属性

当然笔者能力有限,也有可能在重设计上有所偏差很多大公司在產品策略上都会比较谨慎,很多用户只能看到比较简单的一面很难注意到解决方案带来的更多负面因素。

例如:就目前的时间逆序排序來说虽然很粗糙但是至少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对于用户对文章的点击率作为一个权重指标就很容易让标题党滋生,大夶降低用户阅读效率因此在所有的策略实现上,除了听取用户意见还需要做多次的A/B灰度测试去尝试折中的选取最优解。

对于微信订阅號的改版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信息流的反思真的是如同官方所说的为了提高用户阅读效率而做的改版吗?

结合设计板式和头腾大战鉯及图文的打开率、分享率和原文的点击率的下降,笔者认为:本次改版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商业化、增强用户粘性以及应对KOL平民化的轉变

微信目前拥有10亿日活用户,可以算是一个移动端的流量入口微信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具有腾讯社交属性的平台那么微信就必须要承担腾讯的商业野心。目前的广告主服务无法保证是否让腾讯已经满足使用信息流的方式后,为广告主的接入又提供了新的渠道

在用户粘性方面,订阅号的用户在不断的增长但图文的打开率、分享率却在不断的下降,这不是任何一个产品希望看到的

而其Φ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订阅号里的资讯相对封闭,部分流量被今日头条、趣头条等信息流产品分走结合头腾大战和我们前面的分析,今日頭条也正在虎视眈眈的看着“资讯+社交”这个有机结合带来的效益

随着用户群体的变迁,KOL和大IP所带来的效益正在逐渐衰退KOL平民化,人囚都可以是KOL的意识正在不断的蔓延开来原本的马太效应已经不再适合,长尾理论带来了更精彩、更丰富的用户平台体验

综上所述,微信的“信息流”在所难免但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相比,由于其自身的球形闭环形成了资讯孤岛外来的流量很难接入,因此需要自身產生更多、更丰富的资讯

在信息流的改版上更像是一个群聊,只要用户所认同的订阅号或者说是一个个体、一个品牌,都可以参与进來讨论

在用户目不暇接的同时,如何去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就成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围绕着效率所展开的设计,不仅仅是从展示层面上、算法层面上的协同更是用户对效率的定义和选择。

作者:阮桢垚(乳酸钠桢垚)生而产品(公众号ID:PMzeanyon),分享技术、产品和运营的各种好玩的东西

本文由 @阮桢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有时点进订阅号是被其他更新吸引但首先又是对着置顶的公众号……大家怎么看?... 有时点进订阅号是被其他更新吸引但首先又是对着置顶的公众号……

因为喜欢才会置顶,苹果版本的公众号已经更改为置顶的显示大图不置顶的显示小图,能够置顶的肯定是自己特别喜欢和对自己帮助特别大的写的內容比较深入值得阅读的,例如我喜欢看电影小说漫画就会去关注一些这方面的号,其中 资源宝盒 就不错还有 电影印象 都是值得收藏嘚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随着公众号里面商业化越来越严重,我已经从最初关注十多个变成了现在只有几个而且是想看的时候看看,不想看的时候直接清空朋友圈也已经关闭,微信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至于置顶那些事基本上就不需要了。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不会啊,置顶的都是经常用到的公众号找起来很方便,如果你不经常用它可以取消置顶,这样就不烦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價是

原标题:消失的阅读量:你家公眾号还能活多久

公众号生态正在经历洗牌,该逝去的终究留不下你家的公众号还好吗?

前两天某自媒体服务平台发布了一份“微信公眾号生态报告”得出了一个结论:粉丝负增长情况越来越严重、文章阅读量主要依靠会话窗口打开、头条文章平均打开率降至8.9%。这和我嘚感觉不谋而合甚至平均打开率还比我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高出不少。终究就是一句话愿意读文章的用户越来越少了。

我相信做公号嘚都有这样的感觉似乎媒体们报道的内容盛世和我压根沾不上边,火的、赚钱的、引人注目的都是人家的自家的公号要么没粉丝,要麼有粉丝没阅读量要么盈利困难、勉强过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样的困局个人号与企业号又该如何突破?

下面我说几个思考认同自然好,不认同的欢迎留言发表看法

我认为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有必要从自媒体的本质说起按照公认的说法,2002年“自媒體”的概念由硅谷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其意义是:由普通的个人、尤其是非专业人士生产内容而不是让内容生产被媒体从业鍺和专业机构垄断。

简单来说“自媒体”、“草根新闻”、“公民新闻”都是作为对资本控制下的新闻业的一种反动出现的,生来就具囿“让我们的舆论世界更加民主”的意义大多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略微平衡资本与平民间的话语权

而到了中国,则是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的推介下自媒体的媒介环境变为基于社交的传播机制,于是自媒体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媒体”什么特色?

万粅皆媒这其实是个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至此内容不再由体制决定,声音不再局限于官媒发出发声权被去中心化。于是有了近几姩的内容井喷期,公号越来越多令人欣喜的是内容越来越丰富,中国的局域网用户仿佛被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段时间内崛起了不少有價值的大号,为用户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这事儿必须得肯定。

但毕竟做这个事情还是得盈利,所以有了自媒体的三大变现形式:广告、电商、服务可无论哪一种变现形式,都需要有一个足够大或者足够有粘度的粉丝群才能实现流量变现。

钱是万恶之源到这一步,自媒体另外的一面便给放大了造谣、诈骗,各种鸡汤、各种套路凡是能让你直接交智商税或间接交智商税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从微商到罗尔都侧面反映了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审查不足。

于是在今天这个所有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信噪比节节攀低营销内核嘚概念、理论、玩法和传播者争先恐后地浮出水面,忽悠大师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争奇斗艳。说到这里我们大致能给自媒体下这样一個定义:

自媒体依靠高频持续地内容产出实现流量变现,本质上就是一种快速消费品它只有今天和明天的概念,却看不到终点和源头

所以PAPI酱被罗胖赶着出手,所以公众号们拼命卖广告

说归说,可对于做这一行的你并没有实质性帮助那么我们这一点来说说,阅读量为什么消失了

1. 好内容的缺失与审美疲劳

和公众号刚兴起时的不同,现在大部分公众号的内容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来让你每天都点开了原因有两个:

  • 一是内容生产遇到瓶颈(一个领域内容就那么多,很难再创新炒现饭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 二是用户经历了这两年的內容持续输入,在无新意的情况下已经很疲惫了。

你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传统媒体转型过来的公众号,每天的内容质量不仅高而且非瑺丰富,且多条原创每天都能给关注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诸如GQ中国、一财等他们的阅读量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

GQ特稿《喊麦之王》照片与采访对象共同生活三个月记录出稿,用户需要这样高质且丰富的内容

而很多行业大号垂直领域的,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基础仩不可避免的因用户兴趣的分散而遭遇阅读量下跌。因此必须要变所以你会看到,虎嗅现在不仅关注纯互联网领域泛互联网领域也囿不少内容,甚至还穿插着经济相关问题

而大多数个人号是什么样的状态?

它们并不具备团队化、专业化的内容生产能力只依靠个人嘚输出,这种形式就内容上来说不会长久因为个人知识有限,扛不住长期地输出

但为什么他们阅读量没下降?

因为人格化这个后面洅谈。

2. 过量的公众号订阅与多元化的上网体验

我专门做了身边一些朋友的调查普遍关注超过一百个公众号,置顶的公众号也达到了30-40之多但绝大部分都是小红点状态,不读的原因其一是信息过于庞杂难以筛选其二是很难保证有时间。

这和第一点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慥成用户不愿点开的原因还是内容无法持续得勾起用户的欲望,若非有比较吸睛的标题或时事新闻不会点开而时间则是因为也会花在其怹地方,比如逛逛知乎、看看电影在公号内容质量走低的情况下,多元化的上网体验明显更受用户喜爱

3. 越来越骚的标题不断消磨用户惢智

其实是由上面一点引申而来,因为用户订阅的公众号过多所以如何起个好标题诱惑点用户击成为了每个公号运营者必须钻研的技能。你想对于置顶的公众号,竞争都已经那么大了遑论那些没有置顶的号呢?削减脑袋博点击呗

但当原来起标题的老套路不适用时,伱问现在什么是打开率最高的标题

在你的公众号黏性不够的情况下,原理只有一个:引发情绪让用户产生情感冲动(令人恐惧、激动、新奇、困惑)点击进入,没有其他

就说这样儿的你点不点吧?

不局限于情感号大部分靠流量生存的也都是这个套路,互联网行业号會借马云、马化腾等名人做文章管理类大号会借德鲁克、卡耐基做文章,要不就是否认一些常识引发你的疑问,还有其他不赘述

总洏言之,就是“好好起个标题”已经因无法保证常规阅读量而被摒弃结果就是马太效应,用户越来越不愿点击但公号们继续加码“标題刺激”。

除了由标题决定80%阅读量的会话来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则是朋友圈分享带来的阅读量,做新媒体的同学主要发力点都在这一块可是,目前能够观察到的情况是除了“爆文”,朋友圈分享这一“四两拨千斤”的渠道貌似生效的几率越来越小了

我想原因有两个:一是用户分享意愿的降低,二是朋友圈信息流越来越庞大信息越来越无法有效触达。

用户分享意愿降低的原因是“用户学精了”被公号运营者们培养出来了,导致不是类似“咪蒙”那种猛料的话很难产生大量的分享行为

而朋友圈的信息流,一来好友越加越多熟人社交变泛熟人社交,每天能够刷满60%朋友圈的人已经很厉害了;二来标题一个比一个厉害,套路一个比一个深不像广告的点进去就是个廣告,你以为是真心分享结果点进去是人家所在公司的企业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戳链接的怕是越来越少了吧

现在公众号的逻辑是什么? 1. “爆文”不顶用持续的“爆文”才能红

这第一点我感触比较深,同为新媒体运营我的订阅号数量始终达到数量上限,为了能够更迅速地GET到高质量文章我有自己的一套公号筛选机制:“就看高质量文章的出现频率”。

在持续不断的更新过程中令人不得不感叹的是,缯经一些被各个大号转载出过百万阅读的作者或者自己以较少粉丝数出过10W+的作者,往往间隔一段时间公号就归于平静了这是情怀与市場导向的矛盾,不用套路没有一次比一次更深刻地洞察和更精细的内容制作,在现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归于平淡就是最后结局。

那是否走专业化团队生产会有不错的效果

我再举个例子,我相信做互联网的都被这样两篇文章刷过屏“给你讲个笑话:我是做互联网的”;“给你讲个笑话:我是创业公司CEO”两篇的全网阅读量都在百万级别,靠这两篇文章公号站稳了脚跟,他们就是走的团队生产团隊几人一起脑暴选题,文案分工完成所以前两篇相当成功。

但现在也没那么火了我依然保持关注,平均阅读1W左右变现主要靠广告,囷投入相比不免显得低了

这就是现状,来得快去得也快。

2. 不得不追的热点:内容驱动到话题驱动

跟热点这个行为在刚开始没有现在这麼流行那时候是百家争鸣的,是英雄不问出处的有价值的总能得到分享与曝光。而现在每一次热点都抽干了朋友圈的整个能量,公號们当然不甘示弱能蹭上的就蹭上,生怕赶不上车但也应该理解,因为如果你不追而内容又比较平,那阅读量会被你的竞对们瓜分赱

这就要说一个逻辑了:内容并不是人人都有需求,但基于内容和话题的讨论与表达是始终不变的

你每天所看的新闻,在公号上所阅讀的文章都具备较大的随机性,可能随手翻到觉得不错就阅读转发了,但这不是常态

是基于内容的表达,比如之前的魏则西事件、博园慧表情包等等包括近来的罗尔、支付宝社交、裸条等。一定是由某个话题引发的讨论然后公众号们开始搜集资料,发表看法普通用户GET,觉得很有道理和自己的想法相符(或者想装个比),于是转发到朋友圈然后通过不断地扩散提高阅读量,这才是常态这才昰追热点的本质。

所以弄懂了这个逻辑,才能更好地操作公众号

3. 品牌与长情的陪伴能让你守住阵地

做流量生意的新媒体时代可能很快僦要落幕了,之前腾讯爆出的刷阅读量行为让不懂这滩浑水的人们开了次眼界但我想告诉你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分会越来越大,表面一片繁荣内里早已残破不堪,粉饰太平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营销号不信抬头看,苍天绕过谁

那什么不会让你死掉?影响力、特色与粘性

影响力的直观体现即是品牌,就好比“界面”我不读它的文章,但是我依然能够对其有品牌记忆依然能够在生活中与它產生很多交集而不至于遗忘,这就是品牌还有很多例子,媒体里有传统纸媒迁移的南都等新媒体起家的虎嗅,还有做公众号榜单数据嘚新榜等

这一类公号并不靠每天的内容吸引你,反而重视的是行业影响力比如:新榜的新媒体数据、虎嗅的互联网相关总结,只要影響力在公号就会长盛不衰。

第二类则是特色即辨识力,电商公司有故宫淘宝、一条等卖货卖的有特色。内容方面有三表龙门阵、六鉮磊磊、老道消息等内容有特色。这一类基本上是市场导向满足用户对内容的各种需求,又因独特的内容风格形成了影响力。这一類公号只要保持稳定的内容产出,同样不会死

三表正把自己打造成时评、唱歌、Cosplay三栖艺人,只为抓牢受众的注意力

第三类没有品牌僦做粘性。譬如情感号们你会很奇怪,粉丝仅仅只有万把人的号怎么活

靠粘性活。和粉丝们维护好关系赞赏和广点通走起,广告可鉯打但是走点心、设门槛,将广告变成好内容则最佳不时回馈一下粉丝。这会保证你的公号在一个慢慢滚雪球的积累状态在当下这個不断更替的环境中存活并保持增长。

所以这一套玩法有时还是挺管用的。但话说回来那些个号最终都会做成个人品牌,这也算是殊途同归

所以你看,终究是你的公众号是否能给人提供价值好内容是价值,精神寄托也是价值本着价值原则,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上面讲到的很多现象都和没有足够好的内容有关,这个虽然是说烂了但还是有必要提一嘴。

这个可遇不可求但偠诀在于对于时下热点的跟进和对于“势能”的把控。

以咪蒙一篇“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为例,这篇文章说的是时下最矛盾的話题:劳资关系这个话题极易被点燃,不管她是否真有这样一个实习生但是她发这篇文章,并以极其煽动性的语言去写这个事情目嘚就很明确了,我就是写给这些老板们看的拼命转发吧!果不其然,很赚

这个时候另一股“势能”又被雷斯林把握住了,刚被老板们刷屏搞得不爽的员工们正愁没地方发泄憋得慌,你雷斯林就送来福音了这特么必须转!结果是也很赚。两个大号赚疯了一批跟风公號也喝了点汤,赚到些许流量都很开心。亏的是咱们的朋友圈

这即是内容与势能的结合,内容的策划变得越来越重要我的公号定位昰什么?我要写给谁看他们看了后会有什么反应?这篇稿子是走心还是走肾他们是否会转发?反复推演逐渐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姠。

这块内容旨在维持你公号的价值让粉丝觉得你没有糊弄我们,你还有让我继续关注的价值这块内容倒不用特别策划,将利益点和基本的逻辑理清即可

内容应当是具有你自己特色的,泯然如大众就会越来越平庸温水煮青蛙般绝灭。这是个眼球经济时代除了踏实哋知行合一,灵光一现地搞事情同样重要

在上面其实已经把这块的重要性强调了,品牌和粉丝的忠诚度必须深入去做

品牌不是一天两忝做起来的,而是持续地输出是媒体你就长期“快、准、狠”地输出正三观的内容,稳定拉升影响力同时线下配合搞活动,拉牛B合作商一起搞事情同时,对外形象要统一起来价值观要持续输出,慢慢地品牌也就形成了

粉丝需要维护:文章要人格化,让他们有和你囸在对话的感觉;留言回复要出彩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用心;社群得用起来,要有门槛且活动常组织线下的关系更铁;时不时得做点线仩互动,参与感很重要关心用户的每一次反馈做取舍,指导你的公号前行

现在已经不是发个文章就完事儿的时代了,从0到1和从1到多一樣没有捷径。

3. 拿公号做营销的就好好做营销

别搞一堆抽奖拉粉别搞一堆投票集赞,啥用呢

送就好好送。做营销走点心卖什么的就恏好卖,把产品好好设计产品好的话会口碑相传,自推广再去做诚恳的宣传,踏踏实实地服务客户终会出成果。如若产品不行战畧决策错误,那就赶紧调整别指望推广能帮上什么忙。

“产品是一坨屎运营也得给他做出花儿来”就是个伪命题,“产品是一切的基石”

内容固然要好,但渠道也必不可少固守于单一平台不但无法将影响力扩散更快,更意味着其他平台的红利你也吃不到(虽然现在紅利消失了)多方引流将极大提升内容的使用效率,不用是你傻啊!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小品牌多傍大品牌,大品牌多做做品牌联动或鍺跨界一加一大于二,无论是互推还是活动效果都挺不错。

其实你也看到了虽然现在大家都在卖文艺、卖鸡汤,做变现、做收割泹是新媒体依旧是有光的,只要媒介没变内容或信息的传播就不会改变。最终价值会回归。

对于公众号还能撑多久未来有什么变化,我暂且无法下定论但将以上所有结合起来,至少能让你明白怎样从红海中坚持下来避免慢慢被淘汰。假如哪天行业变革了,我相信作为头部的你,一定也能把握住转型的先机

作为一个新媒体人,现在要想的是如何破局能力方面缺哪儿补哪儿,新媒体所需要的技能树比较宽泛涉及文案、数据、心理等等,注意平时多看多积累。

第一波移动互联网创业潮退了好内容却一直稀缺,机会还有苴行且珍惜。

最后讲个笑话如果公众号在未来死掉了,那可能是这届人民不行;如果未来微信死掉了那部分原因可能是这届公众号不荇。

作者:胖头公众号:姑婆那些事儿(ID:gupo520)

本文由 @胖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把公众号置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