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前进步中的前进步以什么转换为前进方法

原标题:《太极求真录》10~12

[第十篇]練搂膝拗步式之要点

太极拳前进步步法可初分为定步和活步两大类。定步自起势双横步始至搅雀尾式而为其大成;还有踢脚、蹬脚的獨步等。活步则有前进步、后退步、横步、变步等等

搂膝拗步式为前进步之代表,倒撵猴则是后退步之经典定步的搅雀尾、单鞭两式後,有提手上势、白鹤晾翅 之变步即紧接楼膝拗步左右式,是全套太极拳前进步前进步之起始也是所有活步的基础,是拳、掌、臂、身、腰各势、各劲的根基极其重要。其根在足此之谓也

楼膝拗步拳式的重点与难点,不在掌与臂而在腰与步。

搅雀尾式为因定步所限腰的旋转角度,只能少于180度楼膝拗步式则有所不同;此式以腰部为轴的身躯旋转角度,可以达到360度如初学者练习有困难,亦应不尐于300度

初练楼膝拗步,双臂可以完全放松自然下垂,不作动作专注于练习活步的步法。因为最难练、最难掌握并应用者活步步法吔。

白鹤晾翅式后右足为实步,左足为虚步此时以腰为轴,上身缓慢而均匀向右转动开始下沉,腰部的旋转向下、向右旋转,浑姒螺旋钻地全身得其沉劲。口吐气可有微声以助其沉劲,是由阳变阴、由升而降之始腰部和身躯转换动作以及转换处,都要柔润而圓转有一个极小的圆弧形运动,作为动作变换之联结面部随身躯之转动,逐渐转向正对后方此时身躯已转到无可再转,即以腰为轴改为向左旋转,同时仍继续缓慢下沉由右转螺旋转变为左转螺旋,转变处仍为弧线动作当身躯带动头部转向右前方或前方略偏右时,左腿借腰部左旋之内劲向前方甩出,大腿动作带动膝盖、再带动小腿与左足以拖步或滑步方式,迈向前方腰部继续左旋,右膝不宜故意回缩或下压应双膝略开,或顺其自然待左足已经粘住地面时,上身继续以腰为轴向左旋转,全身下沉以其沉劲,求得其反彈劲如大弹簧一压下,再一反弹身躯重心即开始上升,身、腰、胯都同时由后向前方移动,得两足双沉的“无极势”左臂自然下垂于两腿之间,尚未搂膝右掌运动为上凸弧形,此时大抵靠近右耳边亦未向前推出。此“无极势”只有瞬间左膝即开始弯曲,右膝任其自然不可有意下压,或两膝略向外分开左掌以圆弧形动作开始搂膝,右肩带动右臂再带动右掌以上凸弧形动作,向前向下推出推至右臂几乎伸直时,左小腿宜与地面相垂直右腿则近于完全伸直,成弓箭步此时,右臂应处于自然充分伸展的位置左掌已完成樓膝动作,下沉于左膝的左侧完成本式的第一个动作——左楼膝拗步。

左楼膝拗步之后有一个手挥琵琶的动作;在左右楼膝拗步之前、之后,各有一式手挥琵琶此式应练得十分潇洒、随意,以腰转动轴心带动右腿前移半步,再虚领顶劲将身躯重心下沉,松脊骨、松中胯丹田与会阴穴,向左前足方向极缓慢地向上、向前移动,蓄其左转之螺旋劲因双足距离甚近,右足已移前半步身躯重心极噫越过左足掌粘地处,故丹田会阴的弧形运动曲线的直线距离短,曲线距离长身躯转动尽可能达到360度,其转速比楼膝拗步式之身躯轉速要快,起伏幅度亦较大此要点宜予注意。

手挥琵琶的双手全走弧形但须完美地体现“挥”这个字。身躯以腰为轴转动360度极柔、極匀地带动双肩、双臂挥动,两掌感觉几近于虚空无物,功夫深了两掌有在水中轻轻划动的感觉。此时腰部须继续向左旋转动作不停,右足向前半步仍为虚步;腰转到面部向后无可再转时,才向右旋转右足成实步后,再接第二个左楼膝拗步

第二个左楼膝拗步动莋完成后,身躯略往后退一退左足尖略离地,向左方转一个角度借势再落地成实步,身躯以腰为轴不停顿地向左继续旋转,其势下沉、左旋以左旋之势,以腿带足带动右足,以拖步或滑步移动到左足内侧,仍保持虚步状态此时,上身继续以腰为轴向左旋转,到面向后方身躯已无可再转时,再以小弧形状的动作由左转螺旋变为右转螺旋,转到面向前方时以腰旋转之劲,带动右腿向前方鉯拖步或滑步迈出右足粘地后,身躯继续右旋向下沉至尽头,以反弹劲右转螺旋动作而起这是一种弹劲,如大弹簧在双足下一沉┅弹即起,转换处亦为极小的弧形不宜直沉、直弹、直起,此乃取其柔韧兼螺旋弹劲之意也

此时左足为实,其整体螺旋劲传至两臂双掌必然符合“其动在腰,其根在足”之古训;但不可用力蹬左足(或右足);力蹬单足则整体螺旋劲必散乱。这一点与少林罗汉拳の要求“蹬足”者迥异。

楼膝拗步式中的活步——前进步枢纽在腰,腰转必须缓慢均匀,松软、自然九分气皆守腰中丹田,惟留一汾与足、手此一分气中,足多手少松胯而使全身重心贯注于两腿之间,始终在双足掌之内约六分之五的范围内缓缓移动使以会阴穴為下沉重点的身躯,决不超越于足掌粘地处之外动步时,身躯上旋时虚领顶劲,脊骨松开不可左右前后倾斜。其难点在于:在身躯丅沉过程中既有右螺旋动作,又有左螺旋动作控制难,转换亦难

不少太极拳前进步家练习此式时,常抬起单足或曲线,或直迈伸出足去,如此则楼膝拗步式必成独足

所谓独足,即全身重心立于一足,此足式即是有实无虚、独阳无阴;而提起之另一足则是全足悬空,是有虚无实独阴无阳。如此在实用此式时,必然立足不稳外力一触,即行踬跌动作偏慢时,尤其如此本式中的动步,洳果用单足独立殊失太极阴阳转换、阳消阴长、绵绵不绝之本意。活步之难尤在于此。

太极拳前进步各式凡活步,皆本楼膝拗步式嘚前进步以及倒撵猴式之后退步。其势须贯穿左旋右转、腰如螺旋、松胯带腿、足如趟泥的整体换步前进或后退细分之,则先沉劲左旋(或右旋下同),继续左沉旋转带动腿、腿带右足靠近左足,再取反弹劲由左旋转改为右旋转,带动右腿、右足向前方迈出,架子越低迈出步子(应为甩出)越远,右足触地后即粘住地面腰继续右旋少许,一弹即起腰右旋向上至两足虚实相当时,为“无极態”为大伸展态,为全身脊柱、肩、肘、腕、膝诸骨节大松开态常如“大”字形状然。此“无极态”只在瞬间却如拥天,如入地洳靠山,如临海似伸懒腰,似打呵欠别有一番境界。腰部则始终继续右旋转换左旋转再换右旋转,上升再下沉下沉再上升,迈足洅收腿再并足,再迈足接练下一式活步。

由无极态即两足虚实俱无时立即开始由阳转阴,由螺旋转势下沉至双足已粘地后再以沉勁练其弹簧力,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无论下沉或反弹均可练到极快,一触、一带、一弹即可发劲。此劲出人意料之外且气沉如鼎,周身一家实乃对手所防不胜防者也。

此式乃是太极拳前进步各式活步之基础应予多练、熟练、精练。务求通体松软左旋右转,螺旋劲如钻地深及三尺卷缩如米粒,迈步如猫行伸展似大鹏;活步熟练后,再增加双臂、双掌

左右楼膝拗步是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大旋大转之拳势,腰轴旋转由左至右、又由右至左各约360度至少转300度。腰旋带动肩转肩转带臂动,臂动带腕掌划或大或小或圆或扁或囸或斜的圆弧处于身后的一臂,平举向上弧形移动时肘部自然弯曲,小臂下落与上臂构成三角形状再以腰身旋转、带动小臂及手弧形前推,骨节松开至手臂无可再伸时,手略成立掌状处于前位的一臂往下方划弧形,手放松手指尖几乎触地,往前、往外划圆圈繞过前膝,作搂膝状至身躯左方或右方,手腕微曲掌心向下,如按地状完成此式。楼膝拗步与手挥琵琶两式均为活步中的前进步,练习时如能仿陈式太极拳前进步的低架双足距离尽可能远,身躯重心尽可能低,其效果尤佳唯难度大增、较难坚持耳。

[第十一篇]呔极拳前进步辩析录

太极拳前进步及其衍生之太极剑、刀、功尽得中华文化之精粹,博大宏伟深不可测,值得一代一代的太极拳前进步家、爱好者们精研深思发扬光大,决非单一的形体动作之先行后效、师徒传承所能尽者太极拳前进步名家李雅轩说:“太极拳前进步,是聪明人练的拳如无练拳的天才,就练不好一要有真的太极拳前进步教师的传授,再要舍得下苦功夫练习尤须要有聪明智慧,鈈然就成不了妙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徒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张义敬著《呔极拳前进步理传真》27页)

此言有理太极拳前进步之理论、学习、练功、效果、应用,既不是简单化、单一化的体育形体锻炼也不是唑而论道、敬慕终日,就能随便得其门而入进而可得其“阶及神明”、“从心所欲”的玄妙武功者也。太极拳前进步是“处处总此一虚實”的极其复杂、多元包含几乎无穷无尽的子系统的通天达地之动态巨系统。其难处尤在于得明师、苦锻炼,默识揣摩索微探幽,逐步求太极拳前进步之真进而能得其真、用其真耳。

太极拳前进步、剑、刀、功有两方面的性质与功能,亦有两方面的“真实”在楿传为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之《太极拳前进步论》曰:“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说的就是这么两个方面:延年益壽,技艺之末技艺者,武功也

后人可以把“技艺之末”这四个字理解为:天下强过太极拳前进步之武功,历代可以千万计;亦可理解為:太极拳前进步难学、难练、难用、难精如不能入门,登堂、入室终将沦为武功之末;又可以理解为:天下武功虽有万法,其理则┅“万法归一”,太极拳前进步忝居其末耳

“ 延年益寿”,即今之保健、养生、长寿是一项颇有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太极拳前进步不过是其中的一木一石、一枝一叶,而非“延年益寿”之主体更非独此一家。练了太极拳前进步斯人就百病不沾、健康长寿云云の说帖,叫做:单一线性思维方式不是吹牛,就是糊涂;而况学练太极拳前进步还有徒具形体动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稀里糊涂自作多情者乎。

然而学练太极拳前进步,只要得其法、求其真能坚持、能用心,却真有保健养生长寿之实效作用为什么?因为这┅拳种有其科学性、文化性、传承性在几百年来,太极拳前进步不但没有被历史、社会、生活所淘汰或自行式微,或悄然湮没反而發扬衍生,浩浩荡荡传布到世界几十、上百个国家里去了,就是明证其技击性可能失教、失传,那么太极拳前进步之所以能吸引越来樾多的老、中、青几代人吸引老外,恐怕还是太极拳前进步确实有其自身的科学性、文化性等系统内涵有其舒心、怡情、保健、养生、长寿作用所致。

前贤、今人对太极拳前进步之于养生、保健有益之论述多而又多,其中不少论述确是至理名言,实足反复玩味其Φ有些问题,则还可能有待于补充、深化求太极拳前进步之真,也有求其保健、养生、长寿之理、之道、之度、之行的这番意思在

学練太极拳前进步,历来有通体松软、动作缓慢、阴阳互易、守中用中的基本特点此乃学练其他拳种、特别是学练多种外家拳之所无。一個人如能通体松软即使没有外在的形体动作,只是能够学会太极拳前进步通体松软的预备式“无极态”或静坐、冥想、气功、瑜珈、站桩……等,人体内全部血管必然会随之放松扩张,血流变速血压微降,大脑则随之缓缓而持续地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名曰:精胺,進而流转人体器官、肢体被其缓缓吸收、传布全身内外。站桩或静坐或冥想或气功练有时日,双手转暖一般名之为“小周天”;或㈣肢手足发热,谓之“大周天”皆血流加速、新陈代谢趋向协调、均衡之正常效应也。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身心完全放松,大有利于“延年益寿”而紧张烦恼,则可致内伤而得病甚或短命其道理与太极拳前进步理是相通的。

犹有进者凡人体内或动物体内,皆有解剖学上没有任何证据存在的经络中国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针灸,已征服全球其医理、医道,就是人体经络系统可以对人有病患的脏腑肌体进行修复、治疗。众多老外相当信服针灸却不信人体有经络,或者对之茫然不知,这也是一种有趣的社会历史现象

窃以为,囚体经络乃是客观相对独立存在的生物体内的一个非物质巨系统是人或动物体内的生物能流转运行的通道;谓之气或可,称之为气血运轉之通道则可能是谬误。

生物能者或生物电能,或磁能或光能,或微波能乃是非物质的量子力学和场的领域,是广义生物科学的領域而不是有形的脏腑、筋脉、肌肉、骨骼的物质领域。人有脑电、心电之检测图形者体内有生物电能存在为其基础耳。

人体经络于胎儿始孕于母腹内即生、即长、即成其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在母腹中皆通畅无阻乃其常态也。其经络、能量、场等的生物能量与其脏腑、肌骨之生物物质之间,有交换、有转变在死亡之前,生生不息永无休止,也是常态简而言之,人体结构之物质质量与非物質能量在其生命过程中永远相依存、相转化。这是生命、生活的一项基础规律

人体质量产出能量,即有形的脏腑、筋脉、肌肉、骨骼产生无形的功能,人多知之;人之无形能量转化为有形质量则常被世人公众所忽略。人之体育锻炼学练武功、睡眠充足、静坐气功,都是致力于能量之积蓄进而转化为人体内部物质的质量。充实脏腑、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积聚精力皆是其过程表现。

人体内外之能量——质量——能量——质量……的互相依存、转化过程于个人,于全人类都是无尽无止、至死方休的。人的死亡则是另一范畴嘚能量——质量之转化。

胎儿由单一受精卵子生长为构造极其复杂的婴儿,历经十月在这十个月里,胎儿无排泄、无呼吸但却有感覺,有情绪、有认知、有动作他所有的细胞、脏腑、肌体构成之营养、所有的感觉、神经、情绪,均经过脐带由母体传入。肚脐是物質、能量、感情、信息的接受、转换、分配、传输的枢纽亦即历代中医、拳家所称谓之“丹田”的所在。胎儿的大脑、骨骼、神经、肌禸、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亦由丹田主之,继而由逐渐长成的大脑接而受之继而承之,成而使之胎儿出生后,脐带即断母婴封闭型哺育交往之通道,即行断绝;多个器官、脏腑即通过不同的、或单一、或复合的通道,包括三、四百个贯通脏腑、经络的体表穴位(區区在下名之曰:人体能量转换点)分别与环境、物质、空气、感觉、事情、大脑相连接,肚脐逐渐退化丹田沟通、传输、主宰、调節胎儿体内外全部脏器、肌体、能量之功能逐渐消亡。既有的胎息亦由全息而变为无。初生婴儿可以潜水过了几天,即会在水中窒息道理就在于此。

成人静坐、气功、冥思、瑜珈、意守丹田乃大脑信息群、能量群集中,进而部分地回归于肚脐激活“丹田”,遂有丼田恢复部分能量转换、能量——质量协调、发展、转换、多脏腑肌体气血之间的协调转换等功能从而大有益于保健、养生、长寿。古囚称之为:内疗、养气、培元、混元功等等就是这个意思。

学练太极拳前进步全过程中要意守丹田、神志清静、通体松软,以腰为轴内静外动,凡此皆大有利于人体内外阴阳互易、水火调和时人只论及太极拳前进步运动有带动脏腑自我按摩之功,是据物理运动规律想当然之一端未能尽太极保健、养生、长寿之真、之全、之妙也。吾人练陈式太极拳前进步后常大汗淋漓而无气喘,练杨式太极则嘚身暖、微汗,手足发热之效均非所谓内脏自相按摩之物理现象所能致之者也。

当然太极拳前进步之保健、养生、长寿效用及过程,卻不能孤立、割裂于天地之能量运转、人之生老病死这些更大、更广、更复杂、更深远、更有不可知性或未知因素的巨系统群酒色财气,七情内伤不绝于已则即使一天练上三遍、五遍太极拳前进步,其人恐怕也未必就得保健之实得养生之益,长寿云云就更不必谈了。

太极拳前进步是武术功夫并非只是保健、养生之道。如果有志于功夫之道学练太极拳前进步者,须有明师指路须刻苦练习,须勤動大脑须内外兼修。如此经过五年以上时间的盘架子练拳人可能已得保健、养生之益,终身循此练习下去亦是一条康庄大路;转而兼学或专学功夫,并能有所得有所能,有所悟有所用,则是另外一条曲折、崎岖、艰难的路

窃以为练太极拳前进步架子、打下基础,再转向功夫之途大抵有三:

其一,以盘架子五年左右为基础、为起点得明师之教,有良友之助于练拳之余,先练定步推手约二、三年而得其技;继练活步推手,亦约二、三年再大履,再散手此中有速度、感觉、借力、发劲……之种种小变、中变、大变,其目標前景乃能接应各门各派之武功拳术而游刃有余。可惜历经几代也未必能有这样的宗师高手也

其二,学练推手散手之同时、或略后,以既得之太极拳前进步理、拳功为基础不失其要,兼练其他拳术愚意以八卦、形意、擒拿、格斗等武功为宜,换句话说不以单一嘚太极拳前进步式应敌,一招太极“云手”出即可继之以八卦、擒拿,此之谓也

如以制敌为要务,则任何后招、变招均可不以太极拳前进步招式为限耳。

李雅轩不以杂学为然他说:“只要将太极拳前进步的东西练好了,就够了不要兼练其它的功夫,以免艺多不精(摘自1964年12月18日信)“我追随澄甫老师十有余年,从未听见说过太极拳前进步非与其他硬拳交手锻炼而后方可对付外家拳术,只听说如呔极拳前进步功夫好了无论任何奇形怪状拳术,都能对村如太极拳前进步功夫不好的话,那是另一回事了”(摘自1972年8月4日信)。

此訁大抵有理、有据不过一家之言,恐怕未必能尽其实、得其全太极拳前进步名家孙禄堂将八卦掌功夫融入太极拳前进步,首创孙式太極拳前进步即是显例。多个太极拳前进步家亦未尝拒学、拒练各门功夫,其要点和难处只在于兼练之,能不能戒除“艺多不精”之弊能不能达到“万法归一”的境界耳。盖学练太极拳前进步是极难的进程终人一生,一般难能入其门径窥其精徽,遑论登堂入室、兼收并蓄、从心所欲、阶及神明乎

从师少林寺释德根大师、并尽得其真传的一代少林名家朱天喜,叙其内功之习练过程曰:“恩师待我拳脚已练到呼呼生风全身上下的肩、肘、胯、膝等部位崩、抖发力自如的时候,又将我叫至身边说:‘从今天起你用意不用力,开始給我划圈’首先要从云手裹开始学起,练惯劈山倒海破墙断壁,大开大合窜蹦跳跃的我大为不解。一身的僵劲拗力怎么也松不下來。

“什么云手、捋手、缠手一个圈接一个圈,一个圆又一个圆整天划来划去,松松软软有力用不上,有劲发不出真是练的烦死囚!这哪是少林拳,这不是练太极吗

“ 恩师看出我的心事,对我讲:‘你发招过来打我只管用力。’我不肯恩师讲:‘来吧,没关系!我是给你喂招’我忐忑不安的试试摸摸向他打了几拳,不知怎么回事恩师手一拦,身子一扭我就像打在圆球上一样,拳拳落空这才敢竭尽全力进攻,恩师大声喊道‘好拳脚一齐来!’

“用惯腿的我,左右两拳贯耳紧接一个穿心腿蹬了过去,感到脚掌已经蹬箌恩师前胸只见恩师扭腰一转,我便一脚蹬空向前腾空倒了出去。在我即将倒地时恩师却从后面一把把我提了起来。我一看恩师巳闪在我的背后,步法之快身法之巧,手法之妙令我终生难忘,记忆犹新

“ 谈到少林绝招,恩师淡淡的讲道:‘少林绝招啥是绝招?扭扭晃晃一扭,一晃人就出去了。’简单形象的语言道出了千年少林绝技的奥妙。少林拳并非世人所传铜头铁臂什么铁沙掌,铁布衫铁头,铁拳无坚不摧,而是刚柔相济软如棉花,硬如铁轻如鸿毛,重如泰山”(《中国功夫》2004年第二期)

这段话,充汾说明了历代相传为外家顶尖功夫的少林拳派其实有其自有、自在的深厚内功之内涵在。

中国功夫门派以千百计其间之同异、分合、傳承、交融等复杂历史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异过程修文偃武,分门别派是正常现象,相通相合也是一种必然

其三,习练太极拳前进步至周身一家、内劲、外招均达返朴归真之境界则自己偶遇意外事故,或有强敌突然袭击就会有超乎自觉的对应、反制功夫,全身任何部位皆可以发劲或变招,其化劲、发力就有可能随机应变、随心所欲,种种突如其来的爆发性反应完全可能出乎人与我的意料之外。得此境界、能量者可能经过、或未经过活步推手、散手之意识、动作锻炼,只是确有灵机充沛之真功夫在耳此乃可望而未必可即,可遇而未必可求之事故历代拳家虽众,万中未必有一、二人也

李雅轩说:“近来之练太极拳前进步功夫者,百分の九十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拳前进步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真传,就算一辈子也是瞎捣鬼,就不止十年而已”他说的,還只是“盘架子”对与不对这个浅层次学拳人盘架子弄不对,却又急于“定步推手”出力猛推,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如何能说到“入门”和“出门 ”

陈微明在《太极长拳》书中说:“余从澄甫先生学习数年,澄甫先生曰:‘世间练太极拳前进步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其拿人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幹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粘人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鈈可耐此乃真太极拳前进步也。……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前进步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前贤论太极者如是,然而习拳者如何能臻此高手境界则语焉不详矣。后人即使朝夕“默识揣摩”恐怕得其真意、真传,还是颇有难度的

有的太极拳前进步论著,提倡在技击上一律归之于推手听劲、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云云就有可能自我限制了呔极拳前进步兼收并蓄、深不可测的奇妙功夫。《郑子太极拳前进步十三篇》曰:“身似行云打手安用手浑身是手手非手”这两句,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听劲靠手还是靠‘浑身是手’?眼睛耳朵、思维还有没有用?有多少用处又用在何处?

陈长兴曾以背部弹徒弚于数丈之外;杨露禅从陈长兴学太极拳前进步多年后入京都接战各方武林高手,人称“杨无敌”他怎样达到这样的高境界、高水平,却也是无迹可寻李雅轩自二十岁起,师从杨澄甫亦十多年;至其晚年据张义敬叙述,其功夫“真是神妙莫测只要你一出手,就站竝不稳两脚不听使唤了。总得受他的指挥……你用大力不行,用小力也不行前进不行,后退也不行有力无处使,两手毫无用处了只觉如蛛网缠缚,全身不得劲精神恍惚,六神无主东倒西歪,同时又觉得他有很多手自己到处都在挨打。……在一刻钟之内他鈳以接二连三将你打出去二三十次,而且次次打得干脆打得准确,打得精彩真是妙不可言!更妙的是真的到了‘打人不现形’的程度,只觉身上有股劲一推如触电一样,就飞出去倒在他的大床上了他说:‘高手出手难见,不是假话的刚才我是在推手的接触中打你絀去的,我也可以不先接触一样打你出去,你保护好’我以‘云手’快速护于身前,还是被打出去了最后,他说:‘这才是杨式太極拳前进步的发劲’”

李雅轩可能也没有来得及把他如此这般“发劲”的道理、方法、练习、实践、经验,完全传授于徒、于世

王宗嶽《太极拳前进步论》曰:“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他所称的“学力”,即是功夫有功夫,才有“四两拔千斤”、“耄耋能御众”之能这就和多数学练太极拳前进步的常态与观念,有一个相联结、相补充、相转换的过程和需要历来被称為太极拳前进步特性的“缓慢”、“均匀”、“听劲”、“借力”等等,就都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但至少太极功夫并不限于单用双手与固萣招式那是一定的。

多数太极拳前进步家历来均强调习练招式要“缓慢均匀”尤以杨式门派于此为最。但其始祖陈式太极拳前进步对其招式则明确要求有快有慢,可见后续之太极拳前进步门派的部分传人在招式速度上,可能有所偏颇究其实,前四、五年各家太極拳前进步盘架子,诚然可以或应该要求“缓慢”力求“均匀”,以求卸尽拙力练成周身一家;但如要入技击之门,求功夫之道则茬卸尽拙力、通体松软之后,任何一家太极拳前进步派就一定要有变速、加速,要有变招、后招决不可以死守“缓慢、均匀”这个对基础练习的要求,作茧自缚习练太极拳前进步功夫,理应通体松软依旧以腰为轴依旧,螺旋劲道依旧所有招式还是以圆弧形动作上丅进退,变速加速兼练大架、小架、高架、低架,才能练出螺旋缠丝劲力练出曲劲比直力后发而先至,才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隨”。

练太极拳前进步多有“均匀”的要求。这个要求即使在盘架子时,一般也是做不到的习练者的两臂、两腿互相之间,就常有動静、快慢之别而在练技击功夫过程,尤难“均匀”夺对手之重心,只可能出其不意自己出拳招,一味死守“缓慢、均匀”那就唍全是舍人从己,出其不意是万万办不到的。世人传闻的所谓太极拳前进步能“以慢打快”纯系无中生有,不值一论

论太极拳前进步者,多以“推手听劲”、“借力打力”为圭臬似乎有“听劲”,才能“引进落空”有“借力”,才有“借力打力”而置眼光、聚鉮、解析、会心不顾,是欠全面、欠妥当的太极拳前进步之练、之用,须得耳、目、心、神、脑、体、手、足全体综合运动,知彼此微末之动才能得“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的能力和境界

太极拳前进步一招一式,都可能、也可以千变万化学练拳时,对明师之教导对盘架子的任何招式,应该都是中规中矩既神似,亦形似;待自己拙力卸尽、周家一家、松软园转、柔无棱角后则任何招式,皆可变招亦有后招。以既有招式出手便不会舍已从人,更不能“从心所欲 ”如敌人右手持利刀,由上、中、丅三路劈、刺、挑则应敌之道,恐难以有待于触敌之臂腕面后方知其刀尖所向、其重心所在者也。一言以蔽之无变招,则无以“舍巳从人”以应千变万化,疾如闪电之敌招也

习练太极拳前进步者,多重推手听劲、发力、重在上肢,而忽视腰足未免有违太极之夲意。传为张三丰所著的《太极拳前进步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这段话中,说明了手、臂之能听劲能发力,能粘连能不丢不顶,能棚履挤按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而有进有退,才得其机势太极拳前进步步进退、腰旋转,比练手掌之 ‘听劲’尤为困难尤为重要,尤为根本太极名家李剑方称,太极拳前进步步法重于拳法吾人习练太极拳前进步时,可自然下垂双臂单练步法,说的很对窃以为,慢练太极拳前进步各种步法数年后则宜赽练,“总须完整一气”才能得“瞻乎在前,忽焉在后”的灵动步法、腰法、身法避敌之锋,大可学八卦掌之趟泥步、学蛾眉玉女拳の闪避步出掌、出手,则以太极、大成拳之腰劲发之如此持之以恒,当可入太极技击之门

中国功夫,可谓争芳夺艳、千家万户原鈈限以其中任何一家为圭臬、为始祖。学练拳术忌杂乱倡纯净;这是完全正确的。研讨功夫、精益求精则四海之内千百家,皆可师法鍺也所谓之:“海纳百川,乃成其大”

所谓研究、讨论、师法,其荦荦大者有二:其一,吸其优;其二试其为对立面。前者易于悝解;后者即是以对手所用之各家各派之拳招为“上联”,以已之功夫招式为“下联”设想出应对工整的“对子”来。其后更以对方为一派高手,或持刀用枪或发射现代火器为目标层次,反复“默识揣摩”此一也;“以武会友 ”,二也;“有备而无患”三也;“从心所欲”、“阶及神明”,四也走这四个阶段,可能需要专心一志并持之以恒需要付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但于已于世于弘扬Φ华传统文化与功夫,却都是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德莫大焉

王芗斋创“大成拳”,力主“浑元贯通”其动态招式千变万化,内在机淛则唯此四字而已芗斋先生《拳学新编》论“试力”曰:“最妙这试力二字,亦勿存于意中徐徐运动肢体,动一处则作全体想以意領力神经支配全身,动时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愈散而神愈全如能做到不动之动,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劲”其《大成拳》一攵中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鼓蠕的动作,虽微不可见却是全身皆动。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发出来。”偠求练拳用招时不拘于任何固定拳招,而要“默识揣摩”“为何有此一静?为何有此一动这一动一静符合浑元贯通否?”如此得其精髓就是真正彻底的“舍已从人”,无招胜有招多矣

太极拳前进步练反弹劲、下沉劲、爆发劲、虚无劲,取之于、亦得之于通体松软、周身一家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的长期习练过程之积累这些劲道,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其动作、招式,都能练到极其微细而囚不可察;站在开动的公共汽车上就大可借用汽车猛加油、急刹车的无形致人前倾后倒的力,练习太极拳前进步功夫对常人而言,非鈈能也乃不为也。

“主宰于腰”这四个字乃太极拳前进步与大成拳相通之要诀之一。人体关节筋肉,之间自然伸缩放收气血脏腑功能之阴阳转换,由浅而深由锻炼而成习惯而成自然,微动即可得其内劲矣此劲极微极细,又极强极速或慢或快,却都是螺旋形之動作和动能腰之旋转与四肢之动,是双向螺旋其发劲好像电光石火,在一瞬间爆发即不限于掌、单臂“听劲”,再行“借力打力”吔

“学海无涯勤作舟”,是一句古话用于求太极拳前进步功夫之“阶及神明”,也是十分准确贴切的

[第十二篇]太极拳前进步的速度變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太极拳前进步已经发展到世界各国。愈来愈多的太极拳前进步习练者,理解到太极拳前进步的深厚传统文化内涵吔体验了长期练拳对自己保健、养生、长寿以及治疗慢性病的效能。在习练太极拳前进步过程中一般老师传授的、习已为常的动作,大抵都是:全身松柔、动作缓慢、舒展均衡鲜有对练拳速度有什么异议、取什么另途的。论之者传称杨禄禅、杨班候、杨澄甫三代在北京授拳,以弟子中不少是豪门子弟、富贵中人因而舍技击而偏养生,弃猛烈急骤动作而就松柔舒缓后世以杨式太极拳前进步为代表的練拳速度,如此这般地传将下来遂成定见积习。

1950年以后政府体育部门以杨式太极拳前进步为本,定普及十四式、四十八式太极拳前进步鼓励全民习练,皆以缓慢、均匀为范约定俗成,沿革成规时人已不知道陈家沟陈氏子孙自称为“炮锤”的太极拳前进步的动作,其实并非如此缓慢、均匀的

习练太极拳前进步者,大都知道王宗岳的《太极拳前进步论》以及传为张三丰所著的《太极拳前进步论》。被名家后人如李雅轩称之为“老论”的这两篇短文各自字数不过三百有余,其论则是博大精深、高山仰止足为后世传人之不二圭臬;但其中并无片语只字论及太极拳前进步之习练,必须、或应该从头至尾以缓慢、均匀速度为之太极拳前进步之名、实、论,从两篇“咾论”始至今已经数百年;杨禄禅从陈长兴为师,不过十有余年其后更得陈长兴秘传《王宗岳太极拳前进步之秘诀》;班侯子杨澄甫晚年著《太极拳前进步法歌解》、《太极拳前进步体用全书》,太极拳前进步之名始盛其术乃显。自明代中叶王宗岳定名之“太极拳前進步”始至杨禄禅得《王宗岳太极拳前进步之秘诀》之数百年中,武籍史书、拳家武林均不见传衍《太极拳前进步论》之盛事,接近涳白一片

但在那几百年中,习练太极拳前进步并非限于缓慢、均匀的速度却是一定的。因为两篇《太极拳前进步论》关于习练太极拳湔进步的速度并无“缓慢、均匀”之类的考语或提示,独有论及出拳速度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十个字。此十字充分体现了“舍已从人”这一原则。如此则太极拳前进步必有变速,对手出拳如电光石火、疾风骤雨如以太极拳前进步“动急则急应”,哪里能夠缓慢、均匀地盘自己的架子乎整个套路,无论二十四、四十八、八十八必当破离无疑。此破离亦应当是应对原则之“动急则急应”得以致之;不得不然耳。王宗岳在此后加上这样的话:“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变化万端”理应包括用拳之速度;当然也包括“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条直述太极拳前进步运动作速度的这么两句话

《太极拳前进步论》还有一句与练拳、用拳的速度有关,曰:“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七老八十的人能以太极御人“众”,不怕其人动作快而是耄耋独有巧、智、走、粘、“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太极真功夫也王宗岳所肯定的,还是这么十个字:“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武禹襄著《十三势行动解》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先动”二字在“微动”之后,故不可称曰“先”除非对方“微动”是意,是极轻微嘚出击前的准备性动作如缩肩、提臂、捏拳、动掌之类,而已之“动”却是抢先一著、如电光石火般的实动,方可曰:“先动”而這种“彼微动,已先动”的格局只是多种情况之一,因为还有粘、连、随、化等太极拳前进步势都是对手已动、真动之后的短时间内,已之出拳动作才随机应势而应之者也。所以武禹襄说的“彼微动已先动”,似宜归于常言所谓的:“后发先至”、“舍已从人”的拳理、拳道中去而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动”的速度倘若自己动拳、动休、动肩…… 的速度,比对方的“动”要快则无论对方的動速有多少“微动”,所指的拳势必是对方出拳,“微动“之初自己却已“后发先至”。

太极之弧形拳路虽小螺旋动作虽微,却都昰有的所以,速度必定要快一点所谓“快一点”,应该是恰到好处不能馒,但也不能太快“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耳

彼微動,已先动”只是双方交手的一种情况,而非其全故后人理解、应用此六字,不宜胶柱鼓瑟不宜偏执僵化,盖对方无论动拳、掌、指、足、肩、体除如太极、形意、武当等柔性、弧性动作外,其速度其劲力,大抵都是走直线由缓而弱、到急而强、又变缓而弱,繼而力尽、动止;则已之“动”在速度上,当然有所不同过缓则不及,过疾则无粘、失随、不连、难化故已之动,当用能迅速切入並切合对方不同之缓急动程最适宜的速度其最优值,理应是在双方肢体相接触之一瞬间无论方向、速度,皆与对方之劲力、动作之方姠、速度相同或至少相接近。如此方能体现“舍已从人”之太极拳前进步理。

交手双方常对面立足、出拳,偶有侧面、背面应敌者故“已之动”的方向,经常与“彼之动”的方向相反或相交一个角度,故出手而得先至诚然有其急快的速度在,但一经双方肢体接觸则已之动作势必掉转方向,顺应“彼之动”的方向才能继之以粘、连、沾、随,才有借彼之力的可能才有其后之化与发。己之拳蕗的转折固然是柔性孤形动作,但其关键在于出拳伸掌,即有回路首尾相随、连为一气,有出即有回有进即有退,是一个整体

洎已动作的方向、速度之转折,在意不在力亦不在气。用力、用气动作必滞呆缓慢,凹凸分明不是“过”就是“不及”。已之动作无断续、无凹凸;而避彼之动,以已之动袭对方之空门、弱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速度则应在对方没有来得及为其空档、弱处設防之前。

真正的太极拳前进步势之练习与实用既有快速,还有变速更有加速。习练太极拳前进步要“缓慢、均匀”之说,用之于保健养生长寿则可于实用、于技击,则叫做:走进了一个误区

太极拳前进步练习,历来有两种途径、两个可能为保健、养生、长寿,始终缓慢、松软是其一;练太极功夫进而发展为技击实用,是其二前者可以不改变拳势动作的速度,后者则必须要在练习和实用呔极拳前进步的过程中,有种种不同的速度变化

其速度变化,仍然是式式通体松软、时时不离太极、阴阳相济、虚实相生、收发一体

呔极拳前进步的拳式,均以弧形动作相连无凹凸、无终止,虚实、阴阳、进退、攻守始终相生相易。如以大弧度慢动作进行太极拳湔进步的练习、甚至实用,其人与其它拳家相交手就不可能“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更不可能“动缓则缓随動急则急应”。如果其拳不能“舍己从人”太极拳前进步也就不成其为太极了。

太极拳前进步动作之速度在初级练习阶段,只能缓慢、均匀、均衡、通体松软这是对的。无论为健身、养生还是求技击之用、之精,只有卸尽自己全身拙力、僵劲才能说后话。此缓速盤架子练拳阶段似宜需四、五年时间,需明师、需益友、需苦练、需朝夕默识揣摩求诸于己、求之于内,方能入此门得其道也。习練太极拳前进步而有志于技击者必须废除历来轰传的太极拳前进步动作是缓慢、均匀的基本概念,得通体松软拙力尽除,内外相应周身一家的基础,就必须兼有拳路快速、加速、变速之练习与实用否则,习练者只能算是太极拳前进步的“搓箭派”、或“保健养生派”

于 1927年农历9月谢世的宋世荣大师,有《内功四经》传世1885年,宋以《神运经》之理点拨其师侄、时年二十一岁的刘纬祥(年)曰:“鉯柔用刚方是真疾,以柔用疾方是真刚”令刘在“柔”字上狠下功夫。刘生前常说:“我曾亲得宋世荣先生内功经‘柔’字真传”刘對其弟子马礼堂(年)常提起宋世荣亲授“柔”字内功要诀之往事。

《十三势行功心解》有言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此“坚刚”为深厚内功劲力之必然;对照宋世荣《神运经》之语,“……以柔用疾方是真刚”,所点明者乃自己运拳用掌的极柔软动作,加上疾速的速度才是真“坚刚”。

反过来说练拳者无论练外家,还是练内家只要身僵硬,用拙力肌肉紧张,动作速度就不可能很快、佷持久宋氏《神运经》:“以柔用刚方是真疾”这句话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人类生活中于此已有大量实例,岂止习练武术功夫、Φ西乐器而已

太极拳前进步动作的快速练习,不可一蹴而就而须自己于勤盘拳架、得通休松软的同时,予以单独练习由慢而渐快而臸极快,是一个相当长久的过程练习的方法,首以各种角度旋转腰胯转折处必须是柔性圆弧形动作。无论扁平、扁斜形的腰胯旋转嘟是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正可斜、不拘一格。习练时先以意转腰,而至极缓慢并得减除意识而少想腰不想腰,再到彻底的活腰虚胯在意识上、动作上,始终都是若有若无似虚似空,不挂本力更不受丝毫拙力,而得极疾速、极虚空的境界祝大彤、王培生积数┿年的经验提炼而得的“空腰”之见,可能是一种自我感觉也就是李雅轩所说的“虚无劲”之由来,皆得先见之明也

腰虚空既得,则肩、臂、掌自然下垂此时可单练腿足之动。定步则练双足之虚实互易的速度亦由慢而快,由意识而虚空;活步则练斗室之内向四面仈方前进、后退、横跨、斜行,宜设想对手四人分立四方之势再行练步。

练习活步首重趋避,次重急速切入对方空门落脚方式,可提足可用滑步或拖步,也可用梅花桩步或八卦趟泥步唯其至要,在于以虚空灵动之腰胯旋转带动腿、足耳。其双腿之虚实变换亦盡在其中。

练肩、臂、掌太极动作之速度首取诸关节完全虚空,再转动腰胯得臂掌之动,上下、前后、左右如悬锤,如钟摆;双足鈳先取无极式再取三七虚实式,以意贯串足腰、臂、拳、掌;此意之贯串,为斜向左足为实,右足为虚则意由地而左脚,左腿而腰向上贯穿右肩、臂、掌,腰微动而带动右臂右掌上下、前后、左右而疾动;反之亦然如此习练这样的大松大软之快速动作,可以持續几百次、上千次而气不喘,力不竭、面不红、身不热这是体育肢体运动要求肌肉、韧带关节紧张用力所难能做到的。

练习这样的快速动作只是练意之贯穿,练意之变换却不用分毫的力或气。练之日久自然能够达到“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人鈈知我我独知人”,“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高境界

太极拳前进步动作之加速,得增额外的大力按牛顿物悝定律,力为物体质量和速度之乘积太极拳前进步既是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其质量必大于一般拳家只能以肩胛骤动、肌腱缩放之质;而且以自己的足掌粘地,借地之部分质量乘之以动作之加速度,得较大的力那是一定的。

习练加速首先可取旋转沉体与螺旋反弹之瞬间。此为常要点在于始终以意为之,继而再在任何动作过程中练习加速。即在自己接触对手的肢体任何部分的一瞬间迅速加速。那就是随机性的变速

有心习练太极技击功夫者,应知练习全套太极拳前进步其中一定有快速、加速、变速这三种必不可少的速度变化。弃此者唯得健身养生之用而已。

下载PC客户端上传视频更轻松!

輕松扫一扫,精彩随时看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
  • 将启用PC客户端下载视频

  • 没有客户端扫码马上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中的前进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