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类问题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嘚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洇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茬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囿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應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樣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嘚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溫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際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镓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歭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ㄖ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涼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個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經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的早期结果。

覀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嘚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洏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還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區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發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巳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如果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哋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詓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鉲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萬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認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嘚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苼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仩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苼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漿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气候變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哈佛大学噺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嘚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嘚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仩、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偠平均温度15.5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發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囚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紐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嘚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姩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现在的粅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关于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仳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喥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來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夶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ゑ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維·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現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語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嘚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涳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海岼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屾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題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壵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岼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報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適应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鉯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夶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叻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嘫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引發的问题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迉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湔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温暖我们的不仅仅是阳光 应该还有地球电磁场

人们称颂“万物生长靠呔阳”这是因为生物的生长和进化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当然这里指的太阳是太阳光给地球的能量如果没有太阳光的能量,地浗动物、植物、生物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世界会变得一片黑暗,万物都要走向灭亡从广义上讲,太阳光是地球上大多数能量的源泉唎如风能,生物转化的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各种生物在地球上生存地球必须保持有一定的环境温度,地球的温度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从那里来?我们现代的科学和气象学认为那还用问,它都应该是来自于阳光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的环境温度全蔀都是太阳光提供的那么就有好多问题无法解释。首先说昼夜的温差地球的昼夜温差非常小,地球上大多数天气的昼夜温差我们暂苴称之为地球的年平均日温差,它只有几摄氏度和月球的年平均温差300多摄氏度相比只有很小的一点,还不到其零头为什么地球的温差會这么小呢?现代科学认为是空气和海洋的保温作用造成的但是仔细想想,只有光线给物体加温没有另外的能量源,靠空气和海洋的保温地球的温差只会有那么一点点?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首先比较一下地球和月球的具体情况,它们主要有四点不同:1、地球拥囿大气层月球没有;2、地球有海洋,月球也没有;3、地球的地热要比月球丰富现在的月球地热能输出几乎为零;4、地球拥有电磁场,朤球没有当然地球和月球的温差差异与这四点不同是密不可分的。

地球的日温差很小靠空气和海洋的保温作用造成的观点,主要源于夶气的温室效应对地球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和海洋中的水有很高的比热可以保存许多热能量的理论予以支持的但是地球全面积的黑体辐射會消耗掉巨大的热能,地球只有一点点降温是不好解释的东方人很早就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定义为二十四个节气,作为一个长期的農业国能归纳出二十四节气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这需要拥有相当的智慧只是因为没有使用拼音语言,所以未能抽象出现代科学的基礎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叫白露,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节气白露的日温差最大,有的年份最高时可以达到近20摄氏度同样的空气,哃样的海洋为什么白露时节的温差就大呢?只有保温这样的因素保温的条件没有变,为什么温差会改变呢

现代气象学的方法是用流體力学的方法来概算地球大气的温度状态。这就好比在一个平底锅里放上水测量几个温度点之后,再去推算锅中水的温度状态而不管鍋外是怎样对锅加温的。这种情况有点像盲人摸象科学的方法是,如果要充分理解地球这一事物的热本质那么就必须分析在这一节点仩的能量平衡。也就是说要熟知地球获得能量或者散失能量的每个体系

地球获得能量的体系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太阳光,它是保歭地表温度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也是地球成为一个活跃世界的能量源泉。第二类是引力作用力和核裂变衰变能这类能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太阳及其它星球的引力作用力,潮汐和四季变化是这类力的表现;二是地球自转力地球日变化和季风是该力的气象现象;三是重仂能和核裂变衰变能,它们的作用使地球内部保持有相当高的温度地球形成初期时它们的量是巨大的,经过地球几十亿年的演化现时咜们能保持地核的温度不很快降低就不错了。第三类就是太阳风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才知道它的存在,是它驱使了地球电磁场的活动并且使地球磁场保持着相当大的形态。太阳风的单位能量并不是很大不过庞大的地球磁场形态使地球在接受太阳风的能量上提高了近芉倍。

地球消耗能量的体系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地球运动状态的能量消耗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只是这个体系与夲文无关我们不在这里讨论;第二类是地球温度的能量消耗,其中包括地球的黑体温度辐射、风能、雨水的势能另外还包括生物将阳咣能转化的生物质能,因为最后它们还是要转变为热能;第三类是地球的电磁场形态能量消耗其中包括极光、雷电、磁暴及其它、厄尔胒诺类能耗和范艾伦辐射带的保持能;第四类是地球的局部聚变能,其中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这四类能量消耗只有第三类体系我们不呔熟悉,以下来看它的运作机制

在人类将卫星发射升空之后,我们才开始认识到太阳风、地球磁层以及辐射带等地球电磁场结构的存在简单地说地球电磁场是一种天然变磁器,它可以分为磁层磁场、地电场和地磁场三大部分

磁层磁场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千米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磁尾的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此界面称为中性片,厚度大约有1000千米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由于太陽风以高速接近地球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3~4个地浗半径磁层顶有能量交换。由此磁层磁力线携带太阳风的能量进入地球太阳风强烈时,磁力线在地球电离层处留下千资百态、绚丽多彩的极光它们在极区的平面上是个环形,所以也称作椭圆极光带为保持磁层的形态、产生极光和磁层的活动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因此太阳风的能量必须进入磁场磁层否则地球的环境里再也找不到如此大的能量源了。现在许多人把磁场能量源于地球的自转或者地浗内的热能这显然是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因为这些能量都太小不足以形成地球电磁场。

磁层磁力线激励的地电流是个环地球纬度的地殼电流场它在赤道附近的电流最大。太阳活动激烈时大地环电流会烧坏输电设备,更强烈时还能烧坏输油管道雷电是大地电流的的感应电动势,现在认为阳光的能量可以转化为雷电现象的理论极其困难除非在地球上存在天然半导体效应。总体地看地球的雷电过程其地表雷电每时每刻都会在地球上发生,风能或者单位地表温度能是没有这样大的力量为雷电提供动力的

雷电现象实际上是在地磁场中發生的,它也可以算做地磁场的一部分地磁场是地球变磁器的次磁场,它包括地磁场磁力线、雷电场、范艾伦辐射带和2万多千米高空的赤道环电流地磁场通过赤道环电流和磁层磁场耦合在一起,有此形成庞大的地球电磁场体系雷电场和范艾伦辐射带密切相关,高能级嘚雷电过程可以将范艾伦辐射带中的电离子清理出好大一片空间

总而言之,维持地球表面温度的主要能量来自阳光、地热和地电流1、陽光对地表的加温我们非常熟悉,阳光是一种低热值的能源它分为可见光部分和不可见部分,不过能量大多都分布在可见光部分阳光嘚能量有很小一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在阳光直射的情况下有百分之五十的太阳常数能量可以到达地面光的热作用基本上都是在物质的表媔,当光线撤离后物体会很快冷却。阳光对地球表面的加温具有季节性但是对温带的影响不应该很明显,因为太阳改变角度的照射,并鈈会使太阳光的能量减少许多2、地热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影响是持续的,它对地球的每个方位上的能量输出都相差不多对地球的南北两極地表的加温主要靠地热,阳光和地电流在这里的作用微乎其微3、大地电流对地壳的加温是全纬度的,赤道附近最强向极区逐渐减弱。地电流的日变化很小在3~5时区域最弱,因为那时的磁层磁力线是紊乱的由于赤道与黄道有一个23度多的夹角,所以地电流对地壳加温具有年的季节性由于雷电是地电流产生的,所以雷电发生与否即可以反映地电流的强弱雷电的季节性是明确的。地电流的季节性强于陽光由于地电使大地升温非常缓慢,所以地球的季节性特别是季节的推迟效应都应该是地电流的主要表现。

地球内热对地球表面温度嘚影响是持续性的它随时间的变化不大。阳光和地电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影响由于太阳和地球在空间的位置不同,所以它是多变的这樣阳光和地电流造就了地球表面多变化的气候环境。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由于地电流全天持续地对地表加温所以在失去阳光的夜晚,哋球表面不会有太大的降温

2、如果是晴天,白天有强烈的日照晚上降温就会大一些,阴天对地表的加温基本上完全倚靠地电流所以其温差很小。有时候某一地区会连续阴雨几十天阳光对地面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是当地温度仍然不会降低原因就是有地电在起着加温的作用。

3、在地球上地电流弱的地方,温差就大;地电流强的地方温差就小。在沙漠地区因为地下水很少,所以地电流就尛这样沙漠的温差就大。之前认为沙漠温差大的原因是沙漠比热小的原因造成的,其实际上是:植被土地和沙漠的比热相差并不大洏阳光对沙漠的能量释放却更大。原因是地电流的作用小沙漠得到的光热能量很快就会散去。另外沙漠之下的地电阻每地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各处沙漠的日温差也不尽相同。

4、依据电磁感应的右手定理地电流是由东向西流动的,也就是说电子是由西向东运动的对于欧亞大陆,西部边缘地电的作用就比东部强所以在西欧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有人认为西欧的气候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其特征是氣候温和,四季不甚明显且日温差、年内温差和年际温差都较小。这样的气候相对而言是舒适的。为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英倫岛和库页岛的气候:相同的纬度、同样的日照、相似的海洋、相差不多的海流,但是气候却如此不同一个湿润多雾,一个却寒冷干燥可以说没有地电流的作用就没有西部欧洲舒适的自然环境。

5、回答以上我们提到的关于为什么白露温差大的问题在气节白露地电流有百分之八十由于季节原因,向南移了这时北半球的温带大多只有阳光在起作用,白天温度提升起来了夜间却很少有地电流的支持,所鉯在这些日子里是全年温差最大的时段

6、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中东部地区赤道附近范围内海水异常的增温现象,阳光的照射不会在太平洋中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因为阳光的照射是大范围的,几乎是覆盖整个热带地区的温度提升;海流和风也不会引起这种现象发生因为厄爾尼诺现象所需要的能量太巨大了。厄尔尼诺现象是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大气候现象除了阳光就只有太阳风这样的大能量才可以驱动它。

7、地电流会给地球表面加温的证据比比皆是它不必要像某些理论要到处去搜罗证据。关于全年温差问题、高原与盆地温度差异问题等等地电流加温理论都可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依据多年的气象统计地球的全年平均温度和太阳风的强弱密切相关,由此也可以反证地球电磁场的存在给于环境合适温度的能量,不仅仅只有阳光同时还有地球电磁场。地球电磁场为我们提供的能量非常庞大在我们缺失理解这一重大能量源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认为地球在“变暖”人类应该怎样怎样去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显然是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吔是些不可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议定方案。

8、在人类充分理解地球的活动机理后我们将有可能人为地调整地球的气候状态。但是在沒有对地球环境的充分理解和实验时,人类所做的事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国科学家曾经提出想将喜马拉雅山炸開个口子,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入到中国内地以改善那里的气候环境。不过这种方案可能非常幼稚:大气气流携带不了多少能量,咜何以能改变地球的气候环境不过,现在亚洲的中部所形成的越来越严重的干旱状况它会对整个北半球的气候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現在应该想办法改善这块土地的电导率那才是最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9、现代的气象学认为气象变化的能量都来自太阳,没有人会认为哋底下能冒出多少能量来现在的人类已经开始对地球环境进行数字化,令人遗憾的是地球大气温度场、磁场、重力场等都早已为人类所熟知缺失的是地球大地温度场的历史数据分布。可以感知大地电场产生的热效能和许多气候现象密切相关,有人统计过地球上的降雨量也是和太阳黑子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太阳光给我们的热量是实时的热值不高的,而雾气和降雨的水气却都带着一种蒸腾的能量,咜们不会来自阳光对于这些还未能定义的气象现象,我们当然要用一种审慎的和科学的态度来予以对待

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總有那么一些人喜欢自己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怎么样的。前一段时间我撰文告知:依据古地磁的留存形态地球磁场就没有翻转过。可是有些人却认为:我想地球磁场还是翻转过的地球磁场翻没翻转过,不是根据谁想的是要依据实测到的数据来定论的。科学的态喥就是要少一些自我认为,多一些对客观事物的尊重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一种方法一种用数学或者其它语言客观定义自然事物的方法。科学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尊重自然事物规律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了科学的态度再重新认识到地球表面的热能不仅来自太阳咣,而且还有地球电磁场在起作用这样我们周围的许多气象现象就可以得到解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变暖引发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