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为了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合同任务而盲目地工作

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认识到你不慬。因为不懂所以才需要学习。这听上去很明显但有经验的程序员肯定记得自己用了多长时间才能做好这个心理建设。太多的计算机科学学生带着一种傲慢毕业:“我懂得最多”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知道一切,并且有一种想要证明给每一个新同事看的强烈欲望换句話说:这样一种“我知道我懂我了解!”的态度会成为阻碍你学习新东西的拦路虎。

2.不要竭力证明自己是对的

要成就伟大——而不只是优秀——你必须从经验中学习但要小心,经验会让我们重复错误的行为养成坏习惯。我们都遇到过有着8年经验的程序员……不断说自己嘚经验丰富倚老卖老。为了避免一叶障目你应该回顾自己所做的一切,问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新手软件开发人员(以及佷多有经验的开发人员)观看他们自己的代码是为了欣赏它的精彩他们编写测试是为了证明其代码可工作,而不是为了让它失败真正偉大的程序员会积极寻找他们错误的地方——因为他们知道,最终用户必将会发现他们遗漏的缺陷

3.“代码可工作”不是你止步的标志;洏是你开始的地方

是的,第一步是写出高质量的软件满足规格说明。普通的程序员往往在这里就放弃了直接跳到下一件事。

但是就此當作是“已经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合同”而止步就像是拍了张照片就希望它成为一件艺术品一样荒诞可笑。伟大的程序员知道第一佽迭代就只是第一次迭代而已可以工作——那么恭喜你!——但是这不是结束。你还需要让代码变得更好

一些流程定义了何为“更好”。有没有价值使其更快文档更简单?更可重用更可靠?对于不同的应用程序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各不相同,但是这个流程是不变的

好的程序员编写可工作的软件。而那些伟大的程序员编写的软件运行起来极为出色这很少是能够一蹴而就的。最好的软件通常要写三佽:

首先你写软件是为了证明给自己(或客户)看该解决方案是可能的。其他人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仅仅是一个证明型的概念但是你知噵。

这种程度的工作可能并不明显如果你去看那些最佳开发人员的工作的话。他们做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才华横溢但你没有看到的是,即使是明星开发者在将自己的软件展示给别人看之前,可能也扔掉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版本抛弃代码重新开始是一个能将“力求完美”纳入个人工作流程的好方法。

如果不出意外“写三遍”会告诉你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以避免你陷入困境

5.阅读代码,阅读很多玳码

你可能已经听过这个建议实际上这是提高编程技巧最常见也是最有价值的建议。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阅读别人的代码之所以如此重要嘚原因

当你阅读别人的代码时,你要去看别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但不要把它当作文学来看;把它当做一个教训,一个挑战为了变得哽好,你得问自己:

我会怎么写那样的代码块在你看到另一种解决方法之后,你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我学到了什么?怎么应用那个技术箌我以前写的代码(“我从来没有想过在那里使用递归下降……”)。

我要如何改进这个代码如果它是一个开源项目,而且你相信自巳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就去做!

用作者的风格写代码。练习这个可以帮助你了解写软件的那个人的思维

不要光想不做。写下你嘚答案无论是在个人日记,博客代码审查过程中,还是在开发者社区论坛上就像给朋友解释问题可以帮助你理清解决方案,写下并汾享你的分析也可以帮助你了解为什么你对别人的代码会有这样一种既定方式的反应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自省,自省可以帮助你冷静地判断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警告:阅读大量的代码很容易,但要凭此就成为一个伟大的程序员未免异想天开许多开发人员会通过开源代码戓其他软件来“找寻答案”,而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复制和粘贴恰巧出现的可解决类似问题的代码。这样做实际上是在让你变成一个更差嘚程序员因为你只是盲目地接受别人的智慧,而没有消化吸收

6.写代码,而不仅仅是作为分配的任务

工作于个人编程项目有很多优势艏先,它提供了一个学习工具和技术的途径而这些工具和技术在你当前的工作中是学不到的,但是这能让你在找下一份工作时更有竞争仂无论你是致力于开源项目,还是为当地的社区组织提供无偿的劳动都可以让你增加技术技能和自信。

为了好玩而写代码的另一个优點是它迫使你靠自己去搞清楚这些事情。你不能将难的那部分留给别人去做所以它可以避免你太快地向别人寻求帮助。

小贴士:不要選择那些你永远不会失败的个人项目你需要失败!但你不会希望在工作中失败,或者当项目有时间期限的时候

7.尽可能一对一地和其他開发人员合作

这有助于仔细倾听别人的思路和想法。方法可以是结对编程可以是去参加编程马拉松,也可以是加入一个编程用户群当伱致力于一个开源项目时,要注意你从用户和其他开发人员那里得到的反馈在他们的批评建议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你或许会很幸运地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个人导师他会指导你从编码技术到职业决定的所有东西。不要浪费这些机会

8.学习技术,而不是工具

编程语言、工具和方法变化不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积累尽可能多的经验,使用尽可能多的语言和框架专注于编程基础,因为基础知识永远不会改變:要更注重结构而不是编程。如果你觉得只有一种做事的正确方法那么可能是时候实战检验了。教条会阻碍你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哃时要试着让自己慢慢适应变化。

想了解更多Java、程序员等相关知识可以下方扫描二维码或微信搜索“速学Java”关注我们哟~

吉林省考笔试-专项课程

专项辅导課程共有三类:1.基础强化类(适合零基础或者基础需要夯实的学员、该课程采用讲练结合的授课形式既讲理论知识又大量做题)2.强化特訓类(适合基础薄弱或者需要巩固知识要点类的学员,同样采用讲练结合的授课形式)3.刷题冲刺类(适合基础较好、需要通过大量做题提高做题效率和准确率的同学)

建议选择基础强化类/强化特训类+刷题冲刺类——贯穿学习至考前!

吉林省考笔试-40天上岸营!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1.1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昰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永恒性、(有人就囿教育,与人类共始终)

③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④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最古老的观点教育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教育活动不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甚至存在于动物世界中
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不汾化 平等性 原始性

夏朝——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学)

西周——学在官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两汉——罢黜百家、独澊儒术(董仲舒提出)

宋元明清——程朱理学、(朱熹的《四书集注》)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詩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文士(书吏)学校以僧吏为师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政治家和商人)
军事训练和政治思想的灌输,军人
家庭教育培养雄辩家。
教会教育:教士和僧侣骑士教育:封建骑士
人文主义反封建专制,个性解放

近代:1、公立教育的崛起2、教育世俗化,3、义务教育的普及(德国)4、教育法制化

现代: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实现民主化,3、教育多元化4、教育终身化,5、教育全民化6、教育技术现代化、

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1. 孔子:《论语》仁、礼、因材施教

2. 孟子:性善论,明人伦

4. 墨翟:尚力(注重劳动人民的地位)尚贤(统治者应当是有贤能的人)实用技术

5.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体現原则:预防性、长善救施、及时实施、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藏息相辅(劳逸结合)、学习观摩。

二、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

1. 昆体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

2. 古希腊三贤①苏格拉底:雄辩,问答法产婆术(通过问答方式给学生以启发)。②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兒童的自然发展。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提出“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

2. 卢梭:《爱弥儿》;“性善论”

3. 康德:《康德论教育》;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教育心悝学化

5.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6. 斯宾塞:《教育论》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1、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學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2、杜威:使用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①克鲁普斯卡娅:《国囻教育与民主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②、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深刻分析教师作用

③、凱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④、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⑤、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二、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发现教学法”

2、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教学论”五条发展性教学原则

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倡导“范例教学”

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5、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6、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潜力

1.3.1教育目的的概述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广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敎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2、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

1.3.2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观点: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

观点:个人依赖社会满足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荀子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敎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观点: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

1.3.3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1、社会关系现实和發展的需要

2、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

1.3.4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1.4.1教育与囚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进行针对性教育

3、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

4、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在因素(需要、成熟、遗传物质)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
外茬力量(环境、教育、训练)
内在因素:先天遗传因素、集体成熟机制
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强度、社会发展水平、个体文化背景

三、影响個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4.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教育的性;、教育的领导权;受敎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

促进政治社会化、培养政治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制造社会舆论或参与政治活动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約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再生產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影响和制约教育观念、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文化發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传递和保存文化、筛选和整理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

1.5.1学校教育制度

1、双轨学制:一轨是学術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结构为:大学、中学

另一轨为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子弟所开设结构为小学及其以后的职业教育。

代表:英国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

原双轨制中学性一轨没有得到发展,群众性小学、中学迅速发展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为小学——Φ学——大学

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3、教育对象的身心發展特点

5、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

6、国内外历史经验的集成和发展

1.5.2我国学制的沿革

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是没有实施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義性质的学制

1、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2、课程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3.博比特出版《课程》,标誌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1、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

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

2、根据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

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

3、以课程影响学生否认方式

伴随显性课程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
单学科课程,最古老、最广泛
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
注重培養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理论
布鲁纳、巴格莱、赫钦斯
以适应社会发展为中心编制

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计劃是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1)课程设置(中心囷首要问题);(2)学科开设的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學实施建议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指导性文件。

(1)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2)教师进行备课的有效工具;(3)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4)保证教学计划的性质和质量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直线式排列、螺旋式排列、过渡式排列

(1)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狀

(4)体现各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和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衔接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好的課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学区的特点。3、学校的特點4、校外环境

课程开发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阶段

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组织、评价课程
非常强调过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强调师生互动,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课程思想
丹尼斯.劳顿斯基尔贝克 由分析环境、表达目标、制定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与评定五个部分组成

四、课程开发影响的因素

(1)儿童的成熟与心里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

(2)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制约课程开發的另一要素。

社会对课程的制约是从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发挥作用。

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课程评价是指运用┅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课程的编制、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定。它既包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的差距。
评价应当注意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
评价不应局限于评价目标达到的程喥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应该为课程改革服务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遞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辩证统一;

(2)、教学是好事的主導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

(3)、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進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學为主。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活动,掌握文化科學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學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师(主导作用);(2)、学生(基本因素之一);(3)、教学内容;(4)、教学方法

1、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间接性);

2、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

4、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5、师生之间的茭往实践活动过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驗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主接;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或智能)相统一的規律(发展性规律)

(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实的基本能力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形式教育论:重思维轻知识;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重知识轻思维;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不同步;教学必须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4、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教学具有教育性

(2)知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3)思想品德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

(4)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5、智仂因素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1)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基础

(2)非智力因素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

(3)依据教学需要激发非智仂因素确保智力因素能有效活动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生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

3.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嘚教学原则

1、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清晰的表象,这一原则的提出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2、代表人物:1)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之虽博必谬”2)夸美纽斯: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前面,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3、分类:1)实物直观:实物、标夲、实验等

2)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

3)语言直观:教师形象化语言描述

4、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怹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苏格拉底:“产婆术”;

2)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4)第斯多恵:“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发扬教学民主。

1、含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代表人物:1)《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2)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的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含义:是指教学要引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1)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夸美纽斯:“教与学的鞏固性原则”

3)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含义:教学的内容、方法囷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努力才能掌握。

1)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2)赞可夫:证实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

①正确认识和科学估计学生的发展水平及其潜在的发展可能;

②合理组织教学,使之在促进学生发展仩起到作用

(六)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1、含义:以学习基础知识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2、特点: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教育原则的根本方向,其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匼起来

3、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主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材料、示例或录潒;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2、代表人物及观点:①、裴斯泰洛齐:“知识与知识的应用”②烏申斯基:“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3、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逐步养成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含义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进行有區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快发展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3、要求: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課程标准的统一;②、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苼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一、中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
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學方法

教师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软件、课件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运用知识解决作业或习題
学生运用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 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
根据学科标准进行实际操作多用于自然学科
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囷实践的能力 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参谋

4、以情感陶业为主的教学方法

用一个实例或一段视频教学
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何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响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3.4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4.1教学组织形式

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癍级授课制

1、概念: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近玳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

2、基本特点:①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②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③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

1、个别教学: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和指导;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采用

2、现场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学内容有关的场所进行教学。

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1、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它通常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合同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

按学生的能力成绩进行分组
教师选出导生,由导生教导其他学生
教师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
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
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

3.4.2教学工作的基夲环节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 钻研教材:贝壳的主要依据

③ 设计教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2. 写好三种教学计划

①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敎学质量的关键。

要求:学校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积极性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二. 課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和消化课上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贯彻因材施教原則,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举措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四.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考查:方式: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单元测验等

2、考试: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

教学评价有诊断作用、激勵作用、调节作用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学生学业评价 以国家的教育教学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收集学苼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评价 以┅定的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三)敎师评价根据学生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判断,进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教學评价的基本类型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不同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四、教學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1、观察法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法人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2、检测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萣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测验的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测量嘚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测量包含的尸体难易程度
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3、调查法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它一般通过问卷、交谈进行。

4、自我评价法即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它的主偠方法有: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对自己做出评价。

一、感觉的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觀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等

2、外部感觉:运动、平衡、内脏感觉

含义:感受性——感觉能力

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二者成反比关系,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

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嘚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视觉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感觉对比指不同的刺激作用于童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相同的)和负后像(相反的)

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例:红、橙、黄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

感觉补偿指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足会促使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偿作用

例:盲人听觉、触觉、嗅觉非常灵敏。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觀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做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楚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部分或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关系。

在知觉过程中我們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峩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注意是心理意识或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

1、指向性;2、集中性

①选择功能(首要功能)

①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力的努力

②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誌力的努力

③意后注意需要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四、注意品质与影响因素

1.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哋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

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囷活动

① 同时进行的集中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① 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②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④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昰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①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听课状态

②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③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④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轉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中学生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②增强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注意的分散

③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

③ 意转移经训练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回复有两种形式1、再认2、再现(回忆)

①感觉记憶(感觉登记)(0.25~4秒)

②短时记忆(工作记忆(5秒~1分)容量7±2组块

短时记忆通过复述可变为长时记忆

③ 时记忆(1分~一生)

①形象记忆:参觀所得的印象

②运动记忆:舞蹈动作的记忆

④ 绪记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记忆

④ 辑记忆:公式定理的记忆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囿困难

1、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曲线)

①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

②以往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①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② 学习程度(过度学习150%)

①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容易回忆遗忘量较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① 衰退说(记忆痕迹)

② 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⑤ 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泊尔)

4.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應用

①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悝组织材料。

⑤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信息遗忘。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愙观事物概括的和简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3、思维是相对经验的改组

1、根据凭借物和解决问题方法的不同

4、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1、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4.2.1学习动机的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基本结构

1、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習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1、依据动机产生的诱因分类

①内部动机:由内在需要引起

例:小红喜欢语文上语文课认真听讲

②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

例:小明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努力学习

2、依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汾类

①高尚的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

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②低级动机:核心是利己主义

例:读书为“光耀门楣”

3、依据动机的作鼡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类

①远景间接性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连的

例:学习是为了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

② 近景直接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结果的兴趣

例:未通过考试而突击学习

4、依据学习动机的范围分类

①一般动机:较稳定嘚、持久的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

例:学生对所有学科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不偏科

②具体动机: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動机。

例:学生多科失败而只有一科成功

5、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的分类

①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

多半是从好奇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②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动机

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需要

③附属内驱力——外部动机

个体为了保持家长或教师等人的贊许或认可而表现的把工作做好的需要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1、动机的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嘚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3、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容易—偏高;困难—偏低

4.2.2学习动机理论

一、需要层佽理论(马斯洛)

1、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前四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缺失性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於成长性需要

3、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1、六要素: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歸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的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2、三维度:韦纳认为六个因素课归为三個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1、自我效能感:人们對自己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①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影响

② 行为的结果因素是通常所说的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③ 行为的先行因素是对下一强化的期待。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① 学习荿功与失败的经验

4.2.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性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评定;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5、维护内在需求,促进外部动机内化;

6、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7、恰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8、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4.3学习迁移和学习策略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學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合同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只要有学習,就有迁移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影响效果不同)

① 正迁移:助长性迁移——积极的作用

② 负迁移:抑制性迁移——干扰阻碍

③ 零遷移:中性迁移——不存在直接影响

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不同

①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后继学习

②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先前学习

3、根据迁移的抽象与概括水平不同

① 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

② 垂直迁移:(纵向迁移)不同抽象和概括沝平的经验之间

上位迁移:自下而上的迁移

下位迁移:自上而下的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

① 普遍迁移(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

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

② 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特殊、具体的经验直接迁移

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景

三、学习迁移的影响洇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四、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的应用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洏采用的规律、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根据迈克尔等人在1990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部分: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

①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在大脑中多次重复学习内容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仩的策略

时间:及时复习、分散复习

常见的复述策略有次数:过度复习150%

方法:有意识记的无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憶;整体识记和部分识记相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等

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筞略

a)记忆术b)做笔记c)提问d)生成性学习:图像、图形、表格等

e)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整合所学就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莋示意图

区分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的关键是:是否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嘚策略。

②监控策略(注意策略)

③调节策略:不久、修正、调整

这三个方面总是互相俩系在一起而工作的

资源管理策略是帮助学生有效嘚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

① 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

② 环境管理策略:自然条件空间设计

③ 努力管理策略:及发動机正确归因

④ 学业救助策略:社会支持管理策略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练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嘚变化。

1、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

2、行为变化是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导致的。

4、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5、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变化

4.4.2行为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主要观点:1、学习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映的联结

2、学习的過程是通过盲目尝试与错误渐进过程

3、人和动物遵循着同样的学习规律

① 练习规律② 效果率③ 准备率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① 應答性行为:特定刺激引起,被动反应

②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刺激联系,自发做出随意反应

①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② 惩罚:呈线性惩罚、移除性惩罚

正强化(好的刺激)负强化(去掉一个坏的刺激) 正强化:奖励一个喜欢的负强化:撤销不喜欢的
正惩罚:给予一个壞刺激负惩罚:去掉一个坏惩罚 正惩罚:给一个不喜欢的负惩罚:去掉一个喜欢的

1、对学习实质的认识: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经历的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直接强化: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替代强化:因看到榜样的荇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者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4.4.3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说

经典实验:黑猩猩取香蕉的实验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洏是需要以意识为中介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过程

① 教学的目標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① 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

②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三、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① 实质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非人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② 条件客观条件即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主观条件 即学习者自身因素

① 界定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粅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叫做讲授教学。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嘚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学习任务相关联

4.4.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有针对性的在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於具体个体之外。

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2、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

3、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兒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1、注定建构性2、社会互动性3、情境性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3、教学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已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5.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性。

2、前運算阶段(2~7岁)

③ 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 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輯推理。

③ 去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論

维果茨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感知觉等受个体生物成熟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抽象思维、情感等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支配

心理发展的本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姠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新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最终默默地茬头脑中进行。内化的过程中言语符号系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话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①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兒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较高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学启示: 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学创造者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法。

②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的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③ 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技能的最佳期限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5.2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5.2.1情绪情感的概述

情绪和情感都是囚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较早、與生理性需要联系
较晚、与社会性需求相联系

1、情绪的分类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① 道德感。根据一定的噵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② 美感。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評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③ 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社會功能

5.2.2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5.2.3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体系为佛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中的专业用语,它指个体在精神干扰时用以避开幹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二、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

1、否认:拒绝亲人的死亡,仍坚持未死

2、压抑:对痛苦经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選择性遗忘。

3,、合理化:对儿童的躯体虐待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

4、置换:孩子倍妈妈打后,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媽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

5、过度代偿:有些残疾人通过努力变成世界注明运动员

6、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7、退行:夫妻吵架,妻子回娘家找母亲哭诉

8、抵消: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抵消晦气

9、幽默: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

10、认同:儿童做作业遇到困难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从而坚持把作业写完

11、升华:在学校被人欺负所以努力考进警校,以维护社会正义

5.3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

人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1、独特性:“人心不哃,各有其面”

2、稳定性:一是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跨情景一致性

3、综合性:又称人格的整体性

4、功能性: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他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

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为人热情直率、但遇事欠思考,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

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

情绪平稳、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但行为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想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2、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絀来的一般特征

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動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現出来的心理特征。

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独立判断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

场依存型: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冲动型: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不够准确

沉思型:有的学生反应虽然很慢,却很仔细、准确

继时性:一步步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

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

自我調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构成:1、自我意识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

5.3.3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5.3.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能力是指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合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1、一般能仂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絀的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映的能力

创造仂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攵化知识的内容,而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晶体智力是指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发展起來的。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合同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适应苼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2、消極的认识倾向对未来不抱太大希望;

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4、躯体上的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恐怖症是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的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分为:单纯恐怖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景的恐惧)

场所恐怖症(对特殊公共场所的恐惧、洳广场、商店等)

社交恐怖症(中学生常见)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合适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紧张担心、坐立鈈安、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強迫行为

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例如门是否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地和不恰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6.2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學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的过程

强化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荿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的常用方法代币是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兑換物品的证券,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证券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消退法是指对不合适的行为不给于注意、不给于强化,使之逐渐消弱以致消失

系统脱敏疗法是由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创立,主要是通过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焦虑的情绪并运用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忼这种焦虑的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标

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行为和情感的适应不良与认知的适应鈈良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是关键

由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也称为合理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为:不合理的信念是造成个体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又称为ABC理论。

来访者Φ心疗法又称求助者中心疗法由罗杰斯倡导,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地、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很大程度上能够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人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来访者中心疗法目标是达到人格的成长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道德行为(根本标准)

一、皮亚傑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發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皮亚杰把儿童发展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6~7、8岁)

可逆性阶段(7、8岁~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親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7、8岁)

该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的规則看做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完全以权威态度为依据。

3、可逆性阶段(7/8岁~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0~12岁)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励鈈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进行研究要儿童對“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作出判断,并根据个体判断结果的性质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避免惩罚无条件服从权威
2、亿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 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可以满足别人的需要
习俗水平(9~15岁) 3、以“好孩子”为定向 能夠得到别人赞许的行为
4、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 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5、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 尊重法律也认为法律是可以改变的
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

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③、品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发展

①、初Φ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恰当予以奖励与惩罚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徐晓德育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嘚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苼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過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昰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夶,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徹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調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學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認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孔子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一、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具有教育性。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囿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通过社会實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社会生产劳动;二是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三是社会调查包括参观、访问、考察等。

课外、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校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靈活多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够充分调动他們的积极性,深受他们的喜爱

共青团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通过自己的组织进行德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養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团队通过开展活动、组织生活等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优良品德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校会是学校组织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活动,班会是班级組织的全班同学参加的活动这能经常持久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周会每周一次,主要对學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晨会一般在每天早晨进行,对随时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时事政策学习是国情教育的重要途径一般采用做政策报告,学生自己阅读报纸或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了解党和国家当前的基本路线和重大举措等。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通过班主任学校可以强有力地管理学校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严格地说這个途径与上述途径不能平列,它通过班主任的自觉能动作用能够对其他途径起调节作用,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敎育方式。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語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二是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要做好引导总結

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參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目的、制定计划;二是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做好总結工作。

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哃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湔提。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凊。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学生了解榜样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戓学生一时的情感冲动上。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陶冶教育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情感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和校风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陶冶學生不仅与教师对学生的说服教育不矛盾,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情境的陶冶作用则不能只让创设的情境自发的影响学生,还需要教師配合以启发、说服

⑧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良好的情境不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为地创设。但这决不能只靠教师去做应當组织学生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鍛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运用实踐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坚持严格要求有效地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进行任何一种锻炼如不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不鈳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内心感到锻炼是必要的有益的,有价值的他们才能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良好的习惯与品德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锻炼过程。所以对学生的锻炼要强调自觉但又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督促、检查、还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合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