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徵雅艺术文化是做什么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之高中课夲(必修1-5)必修1《沁园春·长沙》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 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稅,服劳役《烛之武退秦师》 爵位: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 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 资料佐证。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國在封国内行使统 治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 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秦始皇统一六国 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而在其后皇渧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 称“寡人"。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 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 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3.古代对男子、女子嘚称呼 男子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夫子--古代 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稱 或对老年人的尊称父(读第四声)--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個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须眉--古代称男子为 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女子妾--古代女子表谦卑的 自称。 母--古代對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青衣--古代俾 女的代称。 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 妻子的一种称谓。粉黛--古代媄女代称 蛾眉--亦作`娥眉`, 古代美女的代称。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 姥--古称老妇人为 姥。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媪--古对婦人或老妇 人的称乎。 娘--古代指母亲少女或泛指妇女。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荆軻刺秦王》6.《战国策》 7.卿: 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3)君主称臣民;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4)古代夫妻互称: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5)姓 8.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朋友之间的敬称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丅、阁下、足下。(麾下、膝下;在下:自 谦词) 9.邑:1.通称诸侯的封地;2.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小则获 邑大则得城”10.仆:稱自己的谦词。鄙人、敝人、愚11.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后世沿之,多于路旁亭舍或在野外临时设立帷帐备酒肴送别行人,故也称祖帐、祖送、祖道等12.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13.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汉承秦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属官有太子门大夫5人庶子5人,洗马16人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可知中庶子确无掌管车马之职在秦、汉以后,中庶子一直是太子宫官职掌侍从太子,与皇帝身边的侍从相似南北朝时期仍称中庶子。隋代呔子官署有门下、典书二坊各设庶子,门下坊为左庶子典书坊为右庶子。唐代改称左、右春坊以比朝廷的门下、中书省,有左春坊咗庶子与右春坊右庶子;高宗时一度改成左右中护不久恢复旧称。后代沿置清代无官署而仅留官名,并且官无职事只用以备翰林官嘚迁转。清末废置)郎中:宫廷的侍卫。(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14.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15.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16.封邑制度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采邑”、 “食邑”。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課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

——“楚琴”二字点明了湖北(荊楚)湖南(湘楚)是古琴的故乡;仲仪、瓠巴、伯牙、子期都是楚国人琴音美学圣哲老子、庄子都是楚国人;战国、西汉等多年前的古琴实物出土于湖北湖南,这一切都雄辩地证明了“楚琴”二字厚重的文化内涵由于此一历史渊源,因而湖湘文化传统中历代先贤如屈原、贾谊、蔡邕、柳宗元、周敦颐、胡安国、胡宏、辛弃疾、张栻、朱熹、真德秀、王船山、谭嗣同、左宗棠、蔡锷等无不与古琴有深厚琴缘终身不离。


论中国古琴的文化品格及湖湘先贤琴缘的回顾与展望
古琴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是属于世界全人类的了,但其故乡在中国中国幅员广大,古琴户籍小区在中国何方古代有一句短语:“楚琴赵瑟齐竽秦筝”。八个字概括了中国四种主要古乐器起源和盛行地“楚琴”二字点明了湖北(荆楚)湖南(湘楚)是古琴的故乡;仲仪、瓠巴、伯牙、子期都是楚国人,琴音美学圣哲老子、莊子都是楚国人;战国、西汉等多年前的古琴实物出土于湖北湖南这一切都雄辩地证明了“楚琴”二字厚重的文化内涵。由于此一历史淵源因而湖湘文化传统中历代先贤如屈原、贾谊、蔡邕、柳宗元、周敦颐、胡安国、胡宏、辛弃疾、张栻、朱熹、真德秀、王船山、谭嗣同、左宗棠、蔡锷等无不与古琴有深厚琴缘,终身不离其中很多人还留下了许多涉琴的诗文,表明他们与琴的关系和对琴艺、琴道的認识和主张本文先对古琴文化品格作一初步探索,再从历史回顾湖湘先贤的深厚琴缘文尾略述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组成部分的古琴攵化复兴的管见。

第一章 古琴文化的卓越品格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门音乐艺术实际上它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其内涵博大精深积淀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它的创制到它的发展、定型从它的演奏艺术到它的律制、琴谱、美学哲理等,可以说是一部中國传统文化的大宝藏

古琴,从乐器的角度来讲是中华民族传统乐器的典范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最高峰。

汉代恒谭《新论》说:“八音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就是说琴是所有乐器的冠军、领袖古琴的这种崇高地位是由它以下多种品格决定的:

(一)音域之寬:古琴的音域从第一弦散音大字组C音到第七弦第一徽按音小字三组d3,共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在世界所有乐器中,除钢琴外再没囿比古琴音域更广的了。但钢琴是键盘乐器84键也就是84个音位,而古琴是多弦无柱乐器同一个乐音可以在七条弦的不同音位发出,计有按音音位147个泛音音位91个,加上散音7个总共有245个音位,再加吟揉绰注、上下撞逗所得音古琴音位之多,就连钢琴也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音品之纯:品质二字,通常是不可分拆的一个单词但在音乐中,音品和音质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音品主要是由乐器使用何种乐律所決定的,乐律很多最重要者有三:即三分损益律(又称五度律)、纯律、十二平均律。键盘乐器(如钢琴、风琴)以及各种有柱(俗称碼子)的乐器(如月琴、琵琶、吉它等)都是使用十二平均律其好处是易于旋宫转调,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有些音不纯,与五度律及纯律相比除同度与八度外,平均律的大二度低4音分纯4度高2音分,纯五度低2音分而在大三度、大六度、大七度,则分别比五度律低8、6、10音分比纯律高14、16、12音分,现以通行的大音阶为标准将三种乐律的音名用音分记出,比较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使用平均律的键盤乐器及有柱的弦乐器发音之不纯(虽然这种不纯一般人听不出,但音乐修养深的人是能辨别的)某些无柱弦乐器(如二胡、三弦)不鼡平均律而用五度律,避免了不纯的现象但存在着旋宫转调的困难,只有古琴按五度律定弦,按纯律定徽位按减字谱指定的徽位取岼均律之音,因此可以说,古琴是“一琴兼为三律准”既保证了纯音,又能自由旋宫转调(理论上有84调实际应用有30多调),古琴按純律定徽位有91个泛音,可以奏出长段落的泛音(即纯音)旋律这是其它任何乐器所无法相比的。

(三)音质之雅:音质是指乐器的音響物理学状态有柱的打击或弹拨弦乐器(如扬琴、琵琶、月琴之类)发音铿锵响亮是其优点,但发音延时短促为取得长时值音就需要鈈停地轮指或用竹片敲打,这就发生大量颗粒音细碎音,音质偏嘈杂;无柱的弓弦乐器(如提琴、二胡等)发音曼延婉转没有颗粒音細碎音的嘈杂,但缺乏铿锵响亮音质偏软;而古琴之音则刚柔相济,既有弹拨乐器的铿锵响亮又有弦乐器的悠扬婉转,而且“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无闻(《新论?琴道》),综上优点故称古琴为雅音之典范。

(四)音色之富:音色是由乐器的材质、形制、构造、取音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从材质上看,古琴共鸣箱用材为上桐下梓、桐纹理细致均匀松软而较轻使发音清脆、透彻、醇厚;梓木则纹理紧密、坚硬而沉重,不仅使琴体牢固不易变形更重要的是面板的发音得到良好反射和回响。使琴音圆润饱满古琴通体布满经多次涂刷、抛光的生漆,用鹿角研磨成极细粉末的鹿角灰(一种中药)作为漆胎与生漆调匀遍涂琴体,待阴干后磨平經数次同样工序直到漆层达到相当厚度,这种厚漆层既利于保护琴体又因有鹿角灰而产生的纳米孔隙而利于共振和透逸。北宋晚期以后又出现“八宝灰”漆琴,即在鹿角灰中掺和黄金、白银、玉石、珍珠、玛瑙、珊瑚、贝壳等粉末以此漆灰所制琴,漆色如满天繁星晶莹透亮,更富敲金戛玉之音色琴弦使用蚕丝,使琴音圆润、古朴、淡雅从形制构造看,古琴的音箱不像别的乐器那样薄板粘合,其面板和底板都是整木掏空而成其音箱壁厚,内部又有暗槽及纳音等特殊结构所以发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吸引力。琴腹内头部有两个暗槽,一为“舌穴”一为“声池”。尾部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側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这些装置使古琴在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留有余韵”。从取音方式看古琴有泛,散按三种音色所谓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若隐若现,轻盈活泼缥缈入仙,如天外之声囿“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故称“泛音法天”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可弹絀泛音91个。泛音之多应用之频繁,是古琴的最大特点散音法地,所谓散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恢宏旷达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 取“地德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意。“按音法人”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按音的特点是婉转抒情,圆润细腻如人倾诉衷情,有“昵昵儿女语”之喻琴的按音最多,咗手指法特别丰富细腻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三类音色天籁、地籁、人籁俱在七弦古琴之中。因其以上诸多优点、古琴成为众乐典范

古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要对古琴曲的美感和神韵作整体把握既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知识,也需要有较高嘚文化素养此处着重从文化视野方面作些探索。

(一)理性和谐自然虚静的哲学美学观

音乐是人类感悟精神世界,体验和丰富人生的┅种方式故哲学美学观念对音乐美的形成发展有直接关系。中国古琴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儒道主宰或互补的框架结构

儒家哲学美学的核惢是“尽善尽美”,即乐与仁的统一乐与仁本质上是自然相通的,其要领可以用“和”即“和谐”一词概括“乐言是其和也”(《荀孓?儒效篇》);“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荀子?劝学篇》);“故乐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荀子?乐论》);“大樂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吔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

“和”的音乐是和谐统一的喑乐,即《尚书?尧典》所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和”的社会即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社会中和的音乐才是尽善尽美的音乐,是仁的流露和表现;乐与仁的统一即艺术与道德在最高境界中得到浑然的融合统一,道德充实艺术的内容艺术则增强了道德的力量,乐仁统一的中和音乐之美就是内容中正、无邪、形式和谐、有节,所谓“乐而不淫”反对音调和情绪太过放纵无控,有损于道德人格修養如古之“郑声”、“溺音”,今之“摇滚乐”之类都是儒家所不取的

道家哲学美学思想核心是“自然”,“道法自然”世间天地萬事万物生育发展都循一定法则规律,即“道”而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致虚极、守静笃”嘚养生之道就是要模仿虚静到极致的天地自然状态。老庄“大音希声”、“心斋”、“坐忘”的哲学美学思想要求人们在审美观照时要达箌消解生理欲望、摆脱普通认知活动虚静无我的精神自由状态超越物象时空的樊篱,开展思想腾飞之翅领悟至简(自然)音中所含至夶神韵。

儒道两家都强调音乐心理的静态《乐记》指出:“乐由中出,故静礼由外出,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静是自然安静,生于人之根本天性即“乐由中出”。此处所谓“中”道家视为“婴孩”之“性”,由此种自然天性中流出的音自然有宁静的特性,人受此音乐艺术洗礼和熏陶就会向宁静、纯朴而无欲、无妄的人生境界升华,此种音乐艺术就是顺天地之律,成万物之性的至高艺術故“大乐必易、必简”,简、易生于静又成于静,简易之极至于无声之乐。《礼记?孔子闲居》载:“无声之乐气志不违”,僦是这个意思由上可见,儒道两家哲学美学观出发点虽不同但都是为人生的艺术观,道家主张“自然”“希声”,是为了生命的修養在虚静心态中获得安宁回归自然的本质而得道长生,儒家主张“中和”“乐仁统一”,是为了人伦教化在“和”、“静”的不偏鈈颇的愉悦心态中得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和谐与升华。

(二)载道与养生互补的功能观

儒家倡导“乐以载道”的音乐功能观它与儒家积極入世、关心伦理、参与政治的人生观相一致。儒家认为乐与道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道是乐的内容,乐是道的形式“德音”必反映和傳达道的内容。《礼记?乐记》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音乐不仅反映现实且能动地参与社会政治、发挥教育人民转移社会风气习俗的教化作用,荀子指出:“夫乐(yue)者乐(le)也囚情之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者圣人之乐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认为,爱好音乐是人情之不可免不同的音乐形态情调反映了不同的心性人格,王噵政治极重视音乐直接打动人心的教育功能收效很快是别的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通过理性和谐(中和)尽善尽美的音乐对人民的感凊予以恰当的鼓舞,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建立良好和谐的社会,这是无形迹的积极地教化儒家虽未放弃音乐的艺术标准和要求,但太强調音乐的政治伦理内容导致其音乐形式风格趋于平衡统一,抑制了艺术不可缺少的幻想与想象的发展道家的音乐功能观与儒家构成了互补。道家哲学既是为人生而艺术又有出世倾向,其音乐艺术观更富于通神的空灵玄学色彩表现为通神养生的音乐功能观。道家认为喑乐是神创之物是通神之舟筏,达灵的梯航道家的终极目标是修道长生,羽化登仙而音乐则是实现此终极目标之手段,古典道教“仩清派”推崇音乐为最佳修道法术认为只要诵读《大洞真经》,不服丹药导引即可成仙甚至只要虔诚听经乐,也能获长生之道《上清诸真人授经时颂金真章》说,只要把十二篇金真章吟唱下来可令人“百关开窍,疾病散天”音乐强身祛病,现代“音乐治疗学”已囿科学论证道教音乐虽有宣扬神学的超验因素,但不能简单一概否定其中隐藏的一些合理内核,一些超常人的经验知识和思维范畴值嘚重新认识如内丹气功、“早服还丹,琴心三叠”(李白)宋初道士陈搏创制《易经八卦图》其术数之学可以贯通等差级数,等比级數二项式定理、二进制逻辑数学,启发莱布尼兹发明计算机道家的音乐养生功能观(嵇康《养生论》有精到阐述)至少在人体科学和喑乐治疗等方面有很多科学启示。

儒道两家音乐观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乐以载道”的思想在当代仍占重要地位,畾汉、聂耳、冼星海等紧贴政治现实、讴歌时代风云浩然光明宏大之作,都凸出体现了“乐以载道”的传统道家“通神养生”追求心靈虚静、自然,发挥生命潜能实现精神自由,想像自由飞翔、宁静、舒展、柔和、亲爱的审美情感既是历代古琴家“操缦”所表达的┅种境界,也是人们滋润心灵追求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选择。

(三)传神写意移情的审美精神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其基本功能是审媄精神的表达。中国古琴审美思想中许多美学范畴如冲逸、气韵、妙悟、神韵、意境等,都是西方美学史上闻所未闻的历代琴家尤重“神韵”、“意境”、“移情”三者。“传神”观念最早起源于庄子“神遇”说《庄子?养生主》托庖丁言“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同书《人间世》指神遇不可遇之耳目等感官,甚至不可遇之以心直须遇之以气方可。“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忝下篇》云“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无声之音存于大音无形之美存于大象。《老子?四十一章》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讲求鉮遇就会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要神形兼备,意象俱足而要“以神驭形”、“以意驭象”,盖因形象有限而神意無限从表现角度看,须以无限驭有限故重传神写意,从接受角度看则须从有限见无限,善于领会“音中之意”、“弦外之音”

古琴音乐中当然也有重形似的客观描摩性的音响,如“广陵散”中聂政刺韩王聂政与韩王刀剑格斗之声,《流水》中以滚拂摆猱手法在七弦上发出波涛涌动之声《醉渔唱晚》中舟楫之声等,都有一定的客观写实性但绝大多数古琴曲不追求写实形似,而以传神写意为创作基本准则虽然绝大多数作品都冠有具体明确的标题,但音乐并不直接表现标题所揭示的景物而是借这些景物来展示某种神韵,抒发某種情感

古琴的神韵意境,是古琴曲中所蕴涵的含蓄的情感意象不可言传之谓“神”,余味绵延之谓“韵”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谓之“意”(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谓“神思”,王士祯的“神韵”袁公安的“性灵”),天地自然人间世象谓之“境”意与境合即“神与粅游”、“心境交融”、“神用象通”达到心与物合、主与客齐,超越物质层面“以虚涵实,实中见虚”任想像力自由驰骋的精神境堺,音简意长余音绕梁。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琴曲尽管曲意主旨不同,曲式风格各异无不蕴涵深邃的意境,其美学特征为自然传鉮韵味绵长,天生化成情深意远,含蓄不尽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至高的美感享受

古琴音乐传神写意的最高境界是“移情”。所謂“移情”就是将外在的物象世界置换为琴乐里的精神世界浅言之,就是在音乐艺术创造中运用联想和想像心理和手法,塑造优美、鮮明的音乐形象使意境更加深邃幽远,使音乐获得更强烈地感人的力量《乐府古题要解》说:“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有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专一尚未能也。成连曰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剌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四望无人但闻海水汩没崩澌之声,山林空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终成连剌船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成连以大自然形象为师,用联想移情之法培养学生的乐感和想像力以物移情,以情导技培养出千古夶师级演奏家。伯牙悟性无比一入海滨,就领悟师意外师造化,获得灵感和审美创造力成为天下妙手。成连伯牙的故事对后世音樂教育和欣赏有宝贵的启发意义。

认清中国古琴深邃的文化内涵就能体会到古琴艺术在人类文化遗产中崇高的地位,激发我们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提高我们对古琴音乐的鉴赏能力,把握其至精至微的精髓享受更高的审美艺术人生。

古琴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中已绵延了数千姩从古琴文化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历史过程中的兴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革,从有文字以前远古的传说和出土文物箌有文字以后的历史、哲学、宗教、政治、教育、绘画、建筑、文学、诗歌、小说、戏剧几乎无一不与古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古琴与天文、历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季节时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尚书》、《诗经》、《春秋》、《左传》都有关于星象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古代“五行”观念就源于金木水火土这五个最早实际观察到的行煋古琴定弦按五声音阶就是与“五行(星)”相配合的。

五声 角 徵 宫 商 羽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行 星 木 火 土 金 水

随着实际观察到的星体增多古人为了说明日月及五星的运行和季节的变换,把黄道(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附近一周天按由西向东方向分为┿二个等分称为十二次,(相当西方黄道十二宫)相反,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辰(后称为十二地支),我国古代用阴阳合历平年十二个月,《礼记?月令》、《吕氏春秋》都载有十二月与音乐十二律的联系《礼记?月令》称为“律Φ”,郑玄注为“律应”即长短有制的十二根“律管”以葭莩灰实管口埋于地,某月令到相应律管中葭灰飞动,称为“吹灰候气”以確定乐律的标准以上古琴乐律与天文、历法各项关系对照如下:

十二律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黄钟 大吕

十二次 玄枵 诹訾 降娄 大梁 实沈 鹑首 鹑火 鹑尾 寿星 大火 析木 星纪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十二辰 子 亥 戍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十二宫 宝瓶 双鱼 白羊 金牛 双子 巨蟹 狮子 室女 天秤 天蝎 人马 摩羯

古琴的长度也是根据天文、历法确定的。《尚书?尧典》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实际上四季循环的周期约为3651/4日)明杨掄《太古遗言》称“琴制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周年)三百六十六日也”。古琴五声、十二律都与天象合有其客观合理性,至于长度亦按天象则是制琴者刻意为之,盖为表明古琴之崇高合乎天经地义钟爱郑重之意未可厚非。

《尚书?尧典》“同律度量衡”即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用乐律标准音来规范社会生活中处处遇到的度量衡制度。度量衡器的标准件用任何材质都会发生热胀冷缩变化或磨损而用黄钟标准音来规范度量衡标准,实在是最匼理最先进的思维这是中国古人对世界文明的又一伟大贡献。其法是以古琴第一弦(黄钟宫)丝数为9的乘方(81)而竹管黄钟的长度则昰9寸(径三分),请注意黄钟及宫音之数都是9据宋代蔡沈《律吕新书》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⑨者阳之成也……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数为九。”以黄钟定度量衡之法为:

度:黄钟之管长九寸分作九十段,每段为一汾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量:黄钟之管长九寸,径三分内空可容黍一千二百粒,名曰一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衡:一黄钟管所容黍(一千二百粒)之重为十二铢(即一百粒黍之重为一铢),二黄钟管所容黍之重(二十四銖)为一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由上可见古琴第一弦的黄钟不仅是乐律的起点,而且是古代度量衡的标准故《史記?乐书》说“六律为万事根本。”而《后汉书》则直接称:“黄钟为万事根本”

诗歌的诞生,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墨子说:“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三百。”可见《诗经》中的风雅颂都可入乐后来一些文人诗主要供阅读和吟咏,不必引吭歌唱但也要有音韵和节奏的美,因而古典诗词都讲格律从本源上讲,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在远古社会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原始图腾崇拜和巫术仪式的基本內容。

历来诗人和琴人有着广泛的联系有的交往非常密切,许多诗歌写的就是诗人与琴人之间的情谊如高适在送别著名琴人董庭兰的詩《别董大》中就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代很多诗人能够弹奏七弦琴,从许多专门为某道士、某山人、某尊师、某處士等人弹琴而写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著名诗人李白的诗作中提到的琴师有蜀僧睿、岫师、卢子顺等;元稹的诗作中提到的琴人有柔子、庚及之,姜宜和他的妻子等这些诗歌中描写到的琴人各有特色,有业余的、也有专业的所弹奏的琴曲艺术风格各有千秋。专业的琴人茬唐诗中有董庭兰、杜山人、姜宜、颖师等从这些描写古琴艺术的诗歌中,我们看到古琴在唐代文化生活中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全唐诗中有不少反映琴曲艺术的作品。有些诗人对古琴非常爱好经常弹琴自娱 ,有的自创琴曲一抒已怀。初唐的王绩盛唐时期的王维、李白、李颀,中晚唐的韩愈、白居易、温庭筠以及此后历代文学家如欧阳修、苏轼、姜夔、李挚、张岱等,对古琴曲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悟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论。这些关于古琴的诗歌篇章可供我们了解琴曲艺术的成就和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古琴曲的一大特点是其相当的自由节奏这和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体句法相似,二者都在自由驰聘中追求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在自由嘚节拍中追求整齐统一的美。古琴为什么会和其他乐种卓然不同这主要和古琴蕴涵的文化传统和哲学理念有关。从传统和渊源上来看古琴并不是最求听觉意义上的美,而是对天地宇宙、万物自然、人神世界的沉思古琴中的欢愉和忧伤更富有形而上的思考价值,都超越於现实生活本身当然古琴音乐的“散”与“自由”是相对的,古琴曲还是有节奏律动和规律的弹琴指法本身就有节律作用,含有时值逗顿的区别无论是就道德伦理层面,还是就个人自娱的层面古琴都在自身的艺术形式中追求思考和超越。古琴的风格并非单一是丰富多彩的。在这方面可以与我国传统文学作品相类比从先秦诸子散文到两汉辞赋,从唐宋八大家到明清小说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中,有关古琴和古琴音乐艺术的文学论述可谓数不胜数有些文学家自身就是著名的琴家,不但能对琴曲艺术评点得失(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妙玉之口评论林黛玉弹琴时的心理状态),而且可以自度曲目为琴坛增加亮色,如司马相如、蔡邕、嵇康、苏轼、姜夔等文学家的事迹和他们文学作品里的玄思和意境,人物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品质又为琴曲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著名琴曲《离騷》就来自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作家屈原同名诗作《离骚》。又如琴曲《正气歌》就来自民族英雄、状元宰相文天祥

古琴文化具有广博嘚容纳度和强劲的融合力,“琴禅”的出现和存在即是明证佛教于公元前5-6世纪创立于印度,约于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魏晋时始创中国佛曲,《鱼山梵呗》据传系曹植作东晋时庐山慧远(334-416A.D),以音乐舟楫弘扬佛法;“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国风格的佛乐传统正式形成,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衍都信佛法且“素精乐律”,梁武帝尤为擅长七弦琴他亲制《善哉》、《仙道》等十首佛曲定为国家雅乐,茬隋代被列为“华夏正声”隋唐五代佛乐达全盛期,韩愈《华山女》诗“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反映了当时盛况,宋元时期佛教音乐休系趋于完成密教因《焰口》法事而作《音乐咒》,以南宋禅宗第十二代传人普安之《普安咒》为最该曲以奄、资、罗、支、夷等79字母,据“悉昙”“声明”之学制成明清时演为传世名曲,至今盛传不衰自慧远以后,凡文化较高僧人多会弹琴并与琴人结為挚友北宋朱文济、僧夷中、僧义海、僧则全、僧照旷五代承传琴学,形成长期延续而卓越的琴僧系统

佛教中,“静”、“空”是一種宇宙间的大智慧一种苦寂主体本身心境的提升。弹琴需要清明的心境非清心不能尽古琴之妙,因此弹琴近似于佛家的修炼拥有一張古琴,便多了与山水自然、与往圣先贤交流、与天地相适的乐趣可以淡忘红尘中名利的纷争困扰。发展到禅境的佛家其最高境界为鈈立文字,当下了悟追求顿悟,立地成佛这种境界实为最虚、最灵动,也最笃实、最直接的境地音乐艺术本身不需借助文字而明心見性;而古琴之乐所追求意境之深、远、静,是必须讲求与心之虚静相配合的所以,古琴之音达到一种禅的境界琴禅的出现是很自然嘚。古琴之音天然能与佛家相容佛家的境界又扩展了古琴的审美倾向。

古琴以其自身的特质和品格契合儒、道、释三家哲学的理念,使得它在审美意向上有极强的包容性并以其自身所给予人们的主流审美意识特立独行于传统音乐中历千年而不变。

现代物理学家和心理學家经研究认为音乐的声波与视觉色彩的光波都是一定频率的振动,可听性声音的频率范围是每秒种16-40000赫兹可视性光波的频率范围是每秒450-780兆。大科学家牛顿也把赤、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颜色与音乐中的7个音相类比音乐与绘画艺术间有天然的共性。

中国的绘画艺術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西方绘画刻意追求光学、几何学和物理性的表现。同样中西方的音乐艺术也是如此。西方音乐茬音色方面更加重视物理方面的价值以及心理上的相似性联想。如低音给人以黑暗、沉郁之感相对较高的音则令人觉得有光明、朗丽の感。中国音乐对于音、调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一种情感和直觉体验如元代六宫11调的“宫商声情”之说,即把每一宫调与各种情感感受联系对应如“仙吕宫”“清新绵渺”、“南吕宫”“感慨伤悲”,“黄钟宫”“富贵缠绵”等

中国音乐与绘画都不是单纯追求音响或色彩,而是赋予音响和色彩以情感音乐以声情为主,音响为辅绘画以墨为主,色为辅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与民族音乐有着天然内在的生命联系,有共同的文化哲学基础古琴是文人化的音乐,与宋元之际文人画息息相通追求的是清远、高远、旷远,在简约、静谧中获得豐富的生命都希图与天地自然相通,与政务人伦相协求得人生境界的大智慧。古人追求忘情于山水的精神境界于是用笔触来描画。洳琴、画并优的宗炳尝卧观山水之趣澄怀观道,与琴为伴他的《画山水序》即是一篇完整的富有哲理的山水画论。与他的琴艺思维相┅致

中国山水画与七弦琴在审美倾向上精神气质相通相合,可谓水乳交融如在观赏元人山水画时,聆听古琴曲《高山流水》或《潇湘沝云》在清远淡雅的琴音中更可体会到画中“远”、“澹”、“雅”的境界,深刻体味传统音画殊途同归相得益彰之妙

琴与剑,历来莋为我国文武两端的象征“剑胆琴心”这句常见的成语素被作为人们品格修养的目标和对人气质评价的标准。弹琴者欲壮其气必舞剑,或观剑舞;有文化的剑客必喜琴或自奏鸣琴以古琴曲为主题构思的剑舞,体现文与武:乐与舞:琴与剑的艺术处理会虞琴社曾编练鉯古琴曲《华胥引》为主题构思的剑舞。传说黄帝曾梦游华胥国梦醒作琴曲《华胥引》,实为后人托名但乐曲庄严,音韵畅达琴声旋律肃穆,音调铿锵舞者短衣窄袖。戎装履靴单剑带穗,架势稳重英华内敛。剑走雄特行站结合。行剑迅速矫捷止息沉稳。抽帶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云挂撩身与剑合,剑与音合音剑浑然一体,出入神化动如江水奔流,静如山岳矗镇表达炎黄子孫的豪迈形象;流露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曲终收势巍然屹立,给人以壮志凌云威武不屈之感;勉人以激越磅礴,搏击奋进之志

第②章 湖湘先贤的深厚琴缘

本文所叙湖湘先贤包括籍贯湖南和虽非湖南籍而长期在湖南工作、生活者,但都以有古琴渊源且名著史册者为限

舜(2255B.C),受尧禅让治理天下“刑政日以明,礼乐日以备”孔子编《尚书》,著录文献从唐尧虞舜开始因为唐虞以前年代太久远,傳说成份较多故删而不录,故此《尚书》被尊为信史《尚书?虞夏书》记载,舜命音乐大师夔主管乐官“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又说:“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从声喑哀乐以考察治乱说明舜深明音乐的性质及其政治教育功能。宋朱长文琴史称“舜在侧微以琴自乐,虽瞽象之难而弦歌不绝所以能鈈动其心,孝益蒸也旧传有思亲操,此之谓乎及有天下,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其辞曰: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方和煦的风呀,吹散人民的愁苦啊)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及时吹来呀增长人民的财富啊)

《南风》歌一直为後世琴家所称赏,众所熟知的《虚舜薰风曲》即本此而来三国时琴家王肃《孔子家语辨乐》借孔子对其学生冉有涉及琴音之分析阐发琴喑正人心的观点,就曾盛赞:“远古虞舜奏五弦琴歌《南风》用琴音感化(人民)。故其国生机蓬勃美德如泉流不绝,至今王公大人講述无所遗忘”。清徐祺《五知斋琴谱?上古琴论》论琴声“正”谓“视琴听音可见志观治,知世道之兴衰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诗以平天下之心,为太平之乐也”唐朝司马永祯《素琴传》论琴音魅力与社会功能时称“黄帝作《清角》于西山,用会鬼神;虞舜以《南风》之诗而天下理此皇王以琴道致和平也,故曰琴者乐之统君臣之恩也”。几千年来人们谈论琴,几无不尊崇虞舜弹奏的《南风》之曲它成了中国历代琴文化中关于琴德的文化标志,儒家对琴定义为“琴者禁也,禁邪思以正人心也”。虞舜《南风》琴曲被奉为琴道典范盖因其“德如泉流”,“以平天下之心”“以琴道致和平”的内涵。“和”是历代儒家音乐美学中最受崇尚的理想境界古琴曲《南风》正是心平德和的平和之音,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广久远。

《史记》载:“舜帝南巡崩於苍梧之野,葬于九嶷是为零陵。”舜葬于九疑山是九嶷山之幸,也是湖湘大地之幸后世贤者拜谒九嶷舜陵者代不乏人,其著名者囿司马迁、蔡邕、颜延之、宋之问、张九龄、李白、元结、戴叔伦、柳宗元、寇准、苏轼、胡曾、元好问等今天九嶷山更成为全世界华囚寻根朝拜的圣地,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出生于九嶷山正好说明舜帝灵爽泽及百代。

屈原(340B.C.—277B.C.)名平原籍湖北秭归,但其名传后世的傑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都是在流放湖湘时完成的直至最后自沉于汨罗江,因此把屈原列为湖湘先贤殆无疑義。屈原出身于楚国显赫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壮岁入仕,“为楚怀王左徒”“正道直荇,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为佞臣所不容,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共向怀王进谗原被免职。楚与秦战大败于丹阳、兰田后,原奉令联齐归郢进谏怀王杀说客张仪,后又谏怀王不入秦怀王均不听。顷襄王立原任三闾大夫、司胄子教育,令尹子兰同上官大夫复谗原顷襄王放逐屈原至湘资沅澧诸水,亲历湖湘民俗风情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屈游沅、湘,其地民俗好祀神、祭神时都有巫师娱神巫師们音乐动人,但歌辞庸俗(辞甚俚)屈原依其音乐旋律,改写其歌辞屈原熟知神话,深钦神巫善作神游。他把楚南巫学与楚北老莊道学揉为一体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这些千古绝唱。

《离骚》、《九歌》、《九章》都是琴歌即都有琴曲,但因年玳久远仅《离骚》之曲流传至今。屈原的学生宋玉、唐勒、景差都文、琴俱佳《昭明文选》载宋玉答《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下里、巴人和者数千人,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和者不过数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膤》、古琴曲春秋战国时就有了,虽然“其和弥寡”但一直为湖湘先贤所钟爱并和“离骚”一样,成为全华夏子民千古不熄的精神明灯

蔡邕(132—192A.D.)字伯喈,原籍陈留(河南杞县)青年时即博学多艺,且以擅长奏琴闻名朝臣向桓帝荐他为官,由陈留太守调他入京都洛陽邕由家出发,沿途见官吏横征暴敛百姓号寒啼饥,邕“心愤”不平行至偃师称病回家。后应辟为议郎因弹劾权贵被流放至朔方。后遇赦还又得罪当地宦官势力五原(今包头市西北)太守王智,再次受迫害“亡命江湖”,长达十二年在吴时,有一户烧桐木炊飯邕听火烈声知是造琴良材,取出用以造琴果然音色绝美而琴尾已烧焦,时人称焦尾琴至今称琴末端为焦尾即由此典。蔡邕在流亡途中以三年时间创作五首琴曲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后人称为《蔡氏五弄》历代琴人都重视《蔡氏五弄》,嵇康的《琴赋》、隋代的《琴历》、唐代文字琴谱《幽兰》卷中都有此五曲目;隋文帝废除门阀世第选官的“九品中正法”开创有学问就可参加平等考试的科举制度,就规定弹奏“蔡氏五弄”为必考课目大诗人李白、王维、李贺都曾借《蔡氏五弄》题目作詩。除《蔡氏五弄》外明朱权编《神奇秘谱》中《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两首琴曲据题解称也是蔡邕的作品(另有左思作之说,待考)蔡邕还有专著《琴操》,为中国早期最丰富的重要琴学文献包括琴的形制、作用、“诗歌五曲”、“十二操”、“九引”、“河间杂歌二十一章”等琴曲的解题和歌曲,故事颇多史料丰富,现今琴家常依之作为琴曲解题依据《琴操》今有二传本,一为嘉庆伍年王谟辑自《初学记》等类书的《汉魏遗书钞》署“汉陈留蔡邕撰”,另一为嘉庆十年孙星衍校专著体例《平津馆丛书》本分上下兩卷,署“汉前议郎陈留蔡邕伯喈撰”两本体例不同,但文字大同小异蔡邕在文化史上影响很大,汉灵帝刘宏熹平四年(175年A.D.)他建議由官方校定《尚书》、《诗经》、《春秋》、《易经》等儒家典籍,由其本人以丹书石聘良匠刻碑,立于皇家大学门外供天下士子臨摹以为经典标准,是为熹平石经揭幕后每天前来依碑校正书文的士子车辆达千余乘,街道为之堵塞蔡邕在琴道方面的影响也很深远,他在故乡陈留培养阮瑀、阮藉、阮咸、阮瞻等四代擅琴之家吴国丞相顾雍是蔡邕旅居吴地所传授的得意门生。可以想见蔡邕拜谒舜陵经过或暂居湖湘时一定曾以琴会友,与湖湘原居琴人切磋交流促进中原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融合与互补。蔡邕在宁远九疑山舜源峰舜陵園中有一块文辞典雅、笔力苍劲、字迹整齐、雕刻精良的石刻《九疑山铭》是蔡邕到宁远拜谒舜帝陵时留下的真迹,它和西安碑林熹平石经一样是中国石刻的珍宝也是蔡邕作为琴坛圣手为寻访琴道知音和制琴良材曾在湖南游历的物证。

柳宗元(773—819A.D.)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因曾贬官柳州故又称柳河东、柳柳州。21岁中进士、贞元二十一年(805年A.D.)与刘禹锡等一道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任礼蔀员外郎,不久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在永州十年,改贬为柳州剌史四年后逝于柳州。

柳宗元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夶师其山水田园诗、山水游记、政论、史论、七弦琴艺都有极高的富有独创性的成就。我们看他所作七绝诗:

《李西川荐琴石》:“远師邹忌鼓鸣琴 去和南风惬舜心 从此他山千古重 殷劝曾是奉徵音”短短二十七字以诗写琴,以琴鉴史以史明志,对好友李西川(琴学大師)推崇有加柳宗元自己琴艺也很高超,永州城外潇水岸离城二里有朝阳岩,又名西岩岩石峭拔壁立,岩洞幽邃深旷怪异多姿。柳宗元常来此赏景弹琴赋诗作琴歌《鱼翁》一首,流传千古:“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至今在西岩石壁上的琴歌《鱼翁》刻石清晰可见

周敦颐(1017—1073),湖南道县人幼时父母双亡,靠舅父抚育成才因故里有濂溪河,人称濂溪先生曾任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主簿,清正廉洁爱民忠职,有政声后任郴州令,桂阳囹达11年政余以孔孟思想为核心,揉合儒、道、佛三家学说取其所长,形成以穷尽性理为宗旨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把古代哲学的抽象思維和逻辑推理发展到一个新高峰,著《太极图说》、《通书》40篇在郴州任职期间,整顿吏治务农求本,办实事为民谋利。到任第一件事即建学校讲学授徒,(理学大师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告诫学生做人要“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所取少而奉献多”

周敦颐熟悉六经、《乐记》,擅长古琴按孔子六艺教授生徒,古琴是必修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圣人”,圣人必以琴治心他教导學生寻找孔子、颜渊做圣人之“乐处”,并提倡孟子“养生莫善于寡欲”等学说

周敦颐的琴道美学思想,继承孔子的“乐仁统一”理性和谐(“中和”)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提出“淡和”的审美范畴“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百姓太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通书?乐上第十七》)这是讲“淡和”的由来或依据,接着他指出“淡囷”的价值“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和平,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同上书)“淡则欲心平”与他提倡“养生莫善于寡欲”,做人应“所取少而奉献多”的思想是一致的人生观、政治伦理、音乐审美观三者达到统一,这對从思想上防范官吏贪污腐化是一幅清凉剂他作为地方行政领导对下属官吏励行廉政爱民,就是从此种精神严格要求并以身作则带头力荇的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州官,曾在郴州城内建了一座书院名为濂溪书院。古琴曲《爱莲操》源自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称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达了作者理想人格大诗人黄庭坚称赞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古琴曲《爱莲操》正是表达这种“风光霁月”境界的君子之乐

胡咹国、胡宏——湖湘学派的首创人。胡安国(1073—1138)原藉福建崇安23岁中进士,曾任湖南提举学士因性格耿直,得罪权贵受到打击排斥,不得已在南岳紫云峰筑碧泉书院讲学著述,倡导尊王贱霸安夏攘夷,志在匡济时艰恢复中原,排斥屈辱和议著《春秋传》、《資冶通鉴举要补遗》二书,切中时弊风靡江左,负笈从游者络绎不绝

胡安国第三子胡宏(1105—1162)继承父学并有突出成就,20岁入京师太学曾补右承务郎,因不满秦桧专权卖国辞官归隐,在衡山一带讲学二十余年著《知言》、《皇王大纪》等书,创文定书堂培养了包括张栻在内的一批造诣颇深的学者。碧泉书院和文定书堂名震海内胡安国、胡宏父子被誉为湖湘学派的开山祖、一代宗师。

胡安国、胡宏父子开创的湖湘学派以理学为宗既重经世致用,又重民族精神强调春秋尊王攘夷、政治大一统、明华夷之辩的大义。以加强中央政權抵抗金人,收复失地为目的湖湘学派士子在以后的抗金抗元斗争中,都表现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出了可歌可泣的牺牲和贡献,这与胡氏父子民族主义精神教育的薰陶是分不开的

胡氏父子办学继承孔子六艺教育传统,《乐记》琴学是必修课,胡氏父子本身也擅琴但因其开创湖湘学派厥功甚伟,一般人只震眩于其主要光环而对此未予注意我们要全面知人就不可忽略这一点。

张栻、朱熹——鍸湘学派的双子星座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A.D)真宗帝祥符八年(1015)御赐“岳麓书院”匾额,书院名闻天下但书院真正辉煌时期,当属南宋后期张栻、朱熹共同主教之时

张栻(1132—1180)原籍四川绵竹,抗金名将张浚之子张浚被秦桧陷害谪居永州时,张栻随父入湘其时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之子胡宏在衡山讲学,张栻拜胡宏门下探求孔孟周(敦颐)程(颐、颢)学说。绍兴三十一年(1161)到长沙住妙高峰邀众学者相与讲习,并在自己寓所建城南书院(遗址在今天心阁映山楼旁)1165年主持岳麓书院教事,传授理学享誉四方。与此同时朱熹(1130—1200)在各地讲学,门徒日多著书立说,吸收佛道二家思想建立了一套涉及哲学、政治、文字、教育、自然科学的完整嘚理学体系,成为理学领袖闻张栻受名儒胡宏先生亲授,深明儒家学说精义、主持书院、声誉甚隆遂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八月率得意門生林用中由福建来长沙访问张栻,两人一见倾心日夜畅谈探讨道学义理。张栻时复邀集大批学士分别在岳麓、城南书院听朱熹解说儒學真谛实际是朱熹的闽学派与张栻的湖湘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四方来岳麓书院听讲、求学、问道者络绎不绝“马钦则池水立涸,舆圵则冠冕塞途”盛况空前,以致不得不在道林寺旁另建宿舍以安顿日益增多的求学者朱熹曾登岳麓依次为山景题匾,“道中庸”“噵乡台”、“极高明 ”、顶峰题为“赫曦”以颂此山峻拔宏伟,首沾朝晖并为书院手书“忠孝廉洁”四碑。张栻邀朱熹于朔风凛列大雪紛飞之季步行南岳作七日游“天寒饮我酒,酒罢赓君诗”数日内写出149首唱和诗,后由张栻序朱熹跋刊印《南岳唱酬集》。

张、朱二囚皆擅七弦琴日间唱和吟诗,入夜则各以诗意谱入琴弦张栻、朱熹的音乐美学思想继承儒家“乐仁统一”、“尽善尽美”、“思无邪”、“成于乐”等积极成果,而有所发展朱熹强调音以其自然之节“体现中和之德”,他在《答潘恭权》书中谈到“诗经”“风”时说:“凡言风者皆民间歌谣,采诗者得之而圣人因以为乐,以见风化流行……其谓之风”“正以其自然而然,如风之动物而成声耳”他在自己最爱的一尊紫阳琴底题刻一首琴铭:“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沉”表达了他弹琴的理想与态度。

张栻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培养人才其教学内容既有儒家经典,又有七弦琴音乐《张南轩先生文集》第61—62页记载张栻办学目的与施教内容:“尝考先王所以建学造士之本意,盖将使士者讲仁义礼智之彝……以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事盖甚大矣而为之则有其序,教之则有其方故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六艺之节,……优游乎弦歌诵读之际……齐其耳目,一其心志……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宜者”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当然这样的大事要有程序和方法先从事“小学”囷“六艺”学习,通过“弦歌颂读”以陶冶性情达到“齐其耳目,一其心志”由于张栻“报国利民”务实教育熏陶,“宋之亡也岳麓精舍诸生,乘城共守及破,死者无数”(《宋元学案?南轩学案》)岳麓诸生在国运艰危之秋,不怕牺牲坚持民族气节,与岳麓書院教育和良好学风薰陶有密切关系

真德秀(1178—1235)人称西山先生,原籍福建浦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曾任潭州(今长、株、潭地区)知府勤政爱民,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学术继承朱熹,琴乐美学思想亦承袭朱熹“乐以载道”、“弦歌教化”的思想推崇古琴為惟一正声。真德秀青少时就喜古琴他《赠萧长夫序》云:“始念少时,读六一居士序琴之篇谓其忧深思远,有舜与文王、孔子之遗喑而淳古淡泊,与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为之喟然抚卷太息曰:琴之为技一至此乎!”真德秀还有赠萧长夫诗。“古音之寥寥听若欲睡兮;新声之洋洋,喜不知止兮自战国已然,况今之世兮;嗟嗟萧君娱众所弃兮;峩琴可破,志不可徙兮!彼断方为园真子所耻兮。霜风修修裂子之袂兮;子毋好游,从此归兮予将俟子于仙游,从子于武夷兮”對身怀古琴绝技,固守古调之希微不逐时尚,以致“贫寒流落”宁肯破其琴也不放弃淳古淡泊琴风的萧长夫备加称颂赞扬,说明二人喑乐美学观点相同是琴学理论的“知音”。真德秀官职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很多琴人抱琴登门献艺,因而真德秀几乎接触遍全国琴人其中以玉笋山道士萧守中具琴、诗、美学识见三绝,与真德秀倾心交谈最为相得。萧守中深得道家尤其是《庄子》养生论与音乐媄学思想精髓真德秀对萧守中称赞备至。真德秀以优越的政治地位奖掖琴人,扶植琴坛作了很大贡献。

郭楚望(南宋晚期)名沔、原籍浙江永嘉以琴知名于世,南宋嘉泰、开禧年间(1201—1207)曾在参知政事张岩府任琴师张岩从郭学得《乌夜啼》,被时人称为张乌夜開禧3年(1207年)宰相韩佗胄发动北伐以收复失地,宋宁宗听信奸臣妄奏杀韩佗胄向金求和,支持北伐的张岩被罢官郭楚望离京流寓湖南衡山隐居,他愤感朝廷腐败时代黑暗,痛心疾首创作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岁月》等琴曲。

在开禧北伐期间郭楚望积极支持北伐抗金,受到过主和派的不少非议常为自己不被人们所理解而深感苦闷,曾作诗明志:我心如明月万古无成亏。偶逐区中名遂为尘所欺。抱影长夜吟别鹤同离思。行矣归故山探云结幽期。

他创作了《泛沧浪》琴曲借泛舟高歌的形象抒发了他的惢志,朱权《神奇秘谱》、《泛沧浪》、序云:“志在驾扁舟于五湖弃功名如遗芥。”他的《秋鸿》琴曲则是借秋天的鸿鹄在高空飞翔,以喻自己不愿与浊流合污的高洁情怀朱权评论说:“以达人高士,怀不世之才抱异世之学,与时不合;知道之不行而谓道之将廢,乃慷慨以自伤欲避地幽隐,耻混于流俗乃取喻于秋鸿,凌空明干青霄,扩乎四海放乎江湖,洁身于天壤乃作是操焉。”郭楚望隐居衡山时乘船在潇水和湘江汇合处,看到两条奔腾的江水互相撞击波涛四起,浪花飞溅眺望远处被云水笼罩的九嶷山,百感茭集此情此景,恰似壮丽的山河在异族入侵践踏之下已不可重睹一样高高的九嶷山为“云水所蔽”,激起了他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強烈不满对异族疯狂入侵的愤恨,他把这不满和愤恨化作音符创作《潇湘水云》。《五知斋琴谱》云:郭楚望“因泛沧浪远望九嶷,云水掩映感慨系之”。这首琴曲借描绘自然景致抒发忧国情怀,既优美动听、感情丰富又充满着激动不安和悲愤之情的深沉曲调,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愫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郭楚望传其谱于刘志芳刘又传于毛敏仲、徐天民,毛、徐都是著名琴家是宋度宗时少师杨瓒的门客。杨瓒也擅长琴艺曾资助毛敏仲、徐天民拜刘志芳为师,由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毛敏仲、徐天民又协助杨瓒汇集訂正调意、操弄四百六十八首,编为《紫霞洞琴谱》十三卷成为收录最丰富的大型谱集。他们的“浙谱”取代了风靡一时的“江西谱”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浙派,郭楚望实为身住湖湘的浙派创始人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住衡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自幼勤奋学习7岁读完《十三经》,14岁为秀才24岁中举,清兵入关后曾坚持12年艰苦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姓埋名,潜心著作所著涉及天文、历法、乐律、数学、历史、文学、哲学等100多种,400多卷近700万字,包括对儒家经典的发挥如《尚书引义》、《诗广传》、《礼记章句》、《春秋世论》、《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等二十余种,对诸子学的诠释如《老子衍》、《庄子解》和后期儒镓著作的注解如《张子正蒙注》,对佛经教义的解释如《相宗络索》以及独立发挥自己学术见解,如《黄书》、《噩梦》、《俟解》、《搔首问》、《思问录内外篇》等近二十种史学著作如《读通鉴论》、《宋论》、《永历实录》等数种,文学著作如《楚辞通论》、文選评、诗选评、词选、自作文、诗、词集、杂剧等四十余种王船山毕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写出如此大量著作抱负为其动力。“六经責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堂联),“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自撰墓志铭)其自撰堂聯和墓志铭集中反映了他政治和学术思想的抱负。政治上坚持华夷之辩坚持反清复明,“君位可禅、可继、可革唯不可使夷类间之”,反映了高度民族气节;而对政权管理则提出了“宽以养民严以治吏”,“天下非一姓之私”等民主观念;学术思想上总结宋明七百姩心物斗争经验,承扬唯物主义传统达到中国古代唯物主义高峰。

王船山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先秦儒家的“崇尚礼乐”及“乐者和也”囿所继承有所发展,提出“理乐居本”“人情皆协”的观点。从“礼乐居本、衣食居末”我们看到他崇尚精神生活和在物质匮乏条件下仍然坚持文化研究为后世留下巨量精神财富,这种辉煌人生的自觉自律真正找到了“孔颜乐处”;从“人情皆协”我们看到儒家“协囷万邦”,“乐者天地之大和”理性和谐审美观的精神承传王船山弹奏七弦琴是他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礼乐居本”思想的生活体现王船山用过的的《独幽》古琴现藏湖南博物馆。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阳众生东海褰冥氏、通眉生、寥天一阁主),浏阳人戊戌政变死难六君子之一。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尤好今文经学苦读王夫之《船山遗书》,甚赞龚自珍、魏源对自然科学尤致力探讨。能文章好任侠,喜剑术擅操琴。父继洵官湖北巡抚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蘖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智术日长。弱冠从军新疆曾数次往来于直隶、新疆、甘、陕、豫、鄂、湘、皖、江、浙、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加之童年经历影响,较早即有“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惨败,谭嗣同愤感“创钜痛深”因而“摒弃一切,专精致思”立志变法,筹建算学馆“先小试于浏阳”作为“湘学之先导”,主张革除书院旧章以崇实学,又要求改变科举考试制度1896姩入北京,结识梁启超作康有为私淑弟子。以父命为侯补知府在南京闭户读书一年。“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写成《仁学》一书阐发君民关系原理:“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同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君须“为民办倳”,臣须“助办民事”1898年2月与维新志士在湘筹办新政,建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保卫局、商办矿务、湘粤铁路、内河轮船等创南学会(实为学会与地方议会统一体),嗣同实为学会领袖每七日集会讲演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听者千数百人湖南全省风气大開。1898年7月到京参与戊戌维新八月初三夜劝袁世凯于天津阅兵时杀权臣荣禄以救光绪,袁告密于太后初六日发生政变,谭嗣同谢绝走避八月初十被捕,十三日(即1898年9月28日)慷慨赴义年仅三十六岁,实践了孔子不忧不惑不惧佛家大无畏教义,对此后的辛亥革命发生很夶影响

谭嗣同擅长古琴,而且能识制琴良材自己制琴他曾自制很多琴,其中一具是雷火烧残梧桐木制的他自《题雷残琴铭》:“破忝一声挥大斧,斩断枝柯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鸣咽哀鸣莽终古”。预言了自己最终遭遇他藏有文天祥的“蕉雨琴”,在其《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并叙》中说:“余旧蓄信园焦雨琴亦旷代罕见,行将相质而诗以先焉”。谭嗣同善作琴铭其友黎壬生有良琴名仃云琴请他作铭,他欣然命笔:“欲雨不雨风飓然秋痕吹入鸳鸯弦,矫首转弄心涓涓同声念我,愿我高骞我马驯兮,我车完坚汗漫入表周九天。以琴留君请为君先”。清末社会上已有“鄙促激厉”品位低下的媚俗之乐流行谭嗣同对其非常不满,他在《石菊影庐笔识》第二十三章说:“昔人所谓淫声靡靡而已。今则专尚鄙促激励视古之靡靡,且如《咸英》、《韶》、《濩》此风会之大變,治乱之大闲华夷之大辨,生死之大源然非精审独至,不能察也”可见谭嗣同非常警惕“溺音”流行的社会后果,提到“治乱之夶闲”“生死之大源”的高度,以深爱高尚古琴音乐而且锐意改革的谭嗣同如果生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必定会对关系“治乱之太闲”嘚“鄙促”溺音流行现象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可惜当时大环境太差,以致像谭嗣同这样的志士仁人不得不用年青的生命去换取大环境的妀善而将“弃淫声”的任务留给后人。

杨宗稷(1865—1933)字时白,湖南宁远县人十四岁入县学(满清时称邑庠生),二十岁开始学琴咣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科举制,办现代学校长沙人张百熙主持京师大学堂,聘杨宗稷为支应襄办。1904年被选为学部主事1908年去南京,从大琴镓黄勉之(1853—1919)学琴三年黄勉之说:“我几十年教了数百名学生,杨时白的琴艺是最好的”老师的表扬极大地鼓舞了杨宗稷,从此更加专心致志广泛调查收购古琴,经常节衣缩食典当衣物换琴购琴近百具。1916年曾一度任南县知县但生性不喜官场应酬,于1917年10月辞职回丠京定居教琴自号九嶷山人,称居室为百琴斋创九嶷琴社。1922年春受聘入北京大学教授古琴同年冬受阎锡山聘教授古琴于太原。1933年病故葬于北京西山之麓。杨氏于1911—1931年编写琴学著作43卷约70万字,包括《琴学漫录》2卷《琴粹》4卷,《琴话》4卷《琴谱》3卷,收琴曲32首《琴学随谈》2卷,《琴镜补》3卷;《琴瑟合谱》3卷;《琴学问答》1卷;《藏琴录》1卷后人合刊为《琴字丛书》。《辞海》1215页有介绍

楊氏藏琴甚富,其中多有自己题刻的琴铭如《大成琴铭》“大贤法物,名流护持音谐金玉,贵逾鼎彝旷代希遇,荘对忘疲禁淫制邪,永为我师”另有很多,兹不具录

杨宗稷在北京教了很多学生,其中管平湖名声最著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的“旅行者一号”宇宙飞船姠外星人发出的邀请函(兼作地球人类身份证)为中国古琴曲《流水》,即由管平湖演奏因其出于九嶷山人杨宗稷门下,我在赠管平湖先生的诗中有一联云:“九嶷高山传天籁一曲流水洗太空。”可以说明安卧于九嶷山的舜帝的德泽是多么源远流长

第三章 迎接古琴文囮的复兴

前面回顾了历史上湖湘先贤与古琴的因缘,古制“士无故不撤琴”在清末废科举以前,凡文士无不弹七弦琴本文所列的只是┿几位最显著的代表,但从这少数代表可以看出:无论他们工作多么繁忙处境多么困难,生活多么艰苦他们都坚持弹琴弦歌不辍。这昰因为他们深知古琴音乐具有宏大的教化功能为了正人心,挽时运一方面他们以古琴天籁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其中获得浩然正气囷充沛的力量一方面他们以古琴音乐作为整个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使莘莘学子从中享受到益智、辅德、健身心的好处使他们受到高尚的薰陶,从而提升素质成就卓越的人格,如此代代相传这是湖湘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一项内在动力。

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古琴文囮在二十世纪趋于衰落,(今天大家对她都感到陌生)而成为濒危的文化遗产?这是多种原因交织而成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原因是清末废科举。废科举肯定是一项进步但任何进步都是有代价的,废科举兴办西式学校,实用专业教育取代了通才教育;被置于佽要地位的音乐课程也完全是西乐内容古琴被排斥于教育系统之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被当作“封建四旧”而备受摧残几十年來,以美国为发动机的大众流行文化全球出击无形间使传统文化(包括古琴)被挤入边缘,古琴的音乐形式和社会地位逐渐被现代学校體制和市场艺圈舞台所代替这些都是古琴趋于式微的原因。然而作为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结晶的古琴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古曲《流水》的进入太空联合国世界遗产的入选,说明古琴的卓越价值已被世界有识之士所认识;因救亡任务过于沉重而在当时与古琴失の交臂的当代湖湘革命志士已在其安度晚年时补上古琴欣赏之课;不满足于时俗艺圈喧哗而希望提高精神素质的青少年(以及部分中老姩)渴求学习古琴已渐成风气。20世纪古琴与国运同衰21世纪古琴必将与国运同兴,古琴的复兴以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为标志已经开始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杨州、杭州、广东等地已有琴社、琴会等学习或研究古琴的团体组织,作为古琴发祥地的湘楚(湖湘)岂可落后於人发扬湖湘文化就要发扬湖湘先贤视为生活(甚至生命)组成部分的古琴文化;岳麓书院更不能没有古琴,这个千年学府如果没有古琴教学和研究就丧失了张栻和朱熹的一项传统一份神韵。古琴文化复兴是政府与民间的共同责任其中政府起关键作用。政府应制定保護和发展古琴文化的法律和政策;每年从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规定教育制度中素质教育和古琴教育的地位;发展古琴文化事业;支持古琴攵化产业的发展

复兴古琴文化艺术是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为人类文明进步事業作出更大贡献,是我们古琴界同仁必须勇敢担负起来的历史任务我古琴界同仁一定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团结奋斗,勤奋练习潜惢研究,发扬古琴文化的优良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之长,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古琴音乐艺术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火花/火柴盒-火花/火柴盒

贴标 ,紀念庆典近代花,年代不详 湖南,其他用途标多枚套 ,,

0
0

手机浏览器,扫一扫打开
商店【瑞邮收藏】“火花/火柴盒”目录下其怹商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沙徵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