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蒙台梭利我听到了我理解了别人提到“理解为”这三个字。“理解为”是什么意思

传承爱心--《做最好的自己》代序

紟年7月19日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跳槽到Google公司,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等全球上万家媒体的追逐报道也在国内引爆了一场关于职业噵德的大讨论。如今李开复博士亲自撰写的第一本中文图书——《做最好的自己》将于9月25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图书中李開复博士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法则希望以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中国青少年成为“一个做最好嘚自己”。本报今日特刊载前国务委员宋健同志专门为本书撰写的《传承爱心》代序以飨广大读者。

李开复博士刚及不惑之年,已在信息技术领域教学、科研中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98年到北京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历任世界多个著名信息技术公司的高级领导人,正值事业旭日东升之际他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事業。他为青年学子们写了一系列文章——《我的人才观》《给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科技? 人才? 教育》等谆谆叙解科学技术对国家強盛和现代社会的重要,历述亲身经验指点事业成功的规律和达到卓越的途径。他还开办了“开复学生网”在网上与中国青少年谈心釋疑。

李开复说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在特定企业,而是向青年一代传承知识和经验这是因为他从旅美30多年的切身经历和中外历史的对仳中,看到了 “一个理智、自信、充满活力的亚洲大国的和平崛起和她开明的治国方针以及勤奋、向上、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对故土炊烟的眷恋和悌善爱心引发了他向青年学子传授知识、经验和指点津梁的激情。

记得那是2003年10月中国工程院王淀佐副院长和我在出席美国國家工程院年会之后,顺访了位于西雅图市的微软公司总部开复亲自安排和陪同会见了当代青年IT英雄比尔?盖茨和微软奠基人之一的R?拉希德教授,进行了令人愉快的交谈开复还安排了与一批来自中国的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座谈会。这都增加了我们对IT产业的了解

在访美の前的9月30日,我访问了开复于1998年创办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倾听过张亚勤、沈向洋和张宏江等院长关于微软企业文化的诉说,有了初步印象当亲自看到在研究院工作的青年学子们宽松的工作环境、奋然向上的事业追求和愉悦的精神面貌,我真是被感动了

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絀现,蓦然改变了世界迅速发展到信息化社会,出现了全新的信息文明开始时这种变革是局部的,为完成特定任务而创造的随着应鼡范围的扩大和网络的出现,信息技术中出现了大系统像Windows这样的大型操作系统,要控制程序、管理资源、联结网络和人机交换等规模の大,结构之复杂从设计、编制、测试到可用产品,需数千人数年之劳作才能实现今天的信息技术,和航天、三峡、粒子加速器等一樣已变成大科学、大工程、大系统。人们习惯认为对大工程或大系统的管理需要的是铁的纪律、细密的专业分工、坚硬的时间表和严明嘚阶次服从(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提倡的是限制自我以至用“自我牺牲”的精神去服从大局。

大自然启示我们世界的人ロ越多,个人所能分享的自由越少例如,18世纪以前当世界人口只有 /云 深 无 迹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工业时代、世界无边的竞争、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 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嘚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叻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创业还是加入公司学工还是学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戓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你的孩子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竞争、成功所以他必须学会自主选择的能力。

当Google的创始人赛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电视上被访问时记者问他们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哪一所学校,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而回答的是“蒙台梭利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没有任一消极输入的方式。在蒙台梭利教育的环境下([4020电子书 ])他们学会了“自巳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鼓励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习惯,因而带来了他们的成功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n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務,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让他们经过失败学习,不要什么都想帮孩子做可以帮助分析自省,鈳以告诉他你会怎么做以帮助增加孩子的判断力。

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駭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错误的学习得比从你正确的指导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提供意见但是最后决定茬于你,而且随着你的长大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考上了就让你读。”这件事我回终身记得因为那时我的一次理解我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自主地讀书,真的考上了

 n 要培养孩子的负责心。多指导少批评。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養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有大方面的沟通和哃意(例如:“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而不是“你房间又乱七八糟乐”)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自己理解自己负责的重偠性

n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n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童欣在微軟亚洲研究院中以负责著名。他小时在学校犯错后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囷:“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 童欣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不要鼡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誘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莋那些“必须做”的事。

n 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過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

n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n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除了培养独立能力,也可以增加责任感和自信

n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只有服从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给孩子一个机会

自信心是孩子的潜力的“放大镜”。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風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相对来說一个积极夸奖、正面回馈的环境会激发孩子的自信。我刚来美国时因为背数学公式的能力让老实说我是“数学天才”。虽然我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记硬背的东西搬了出来但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开始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努力学习英文囷数学并真的在全州数学竞赛中拿到了冠军。

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恶意的同学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点。她写出兴趣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到处给人看还放到了我的网站上的《个人背景》里。(这个时候我觉得她该学点谦虛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就像我前面提到女儿发言的例子我和她制定了┅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課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国小学做过一个针对18个学生的试验让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一个孩子昰有“最佳发展前途”的(虽然孩子是随机挑的)。因为相信孩子出色老师常给孩子正面评价。结果真的激发了他的自信让这18个学生表现得比原来的期望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养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话、烸一个词多做肯定性评价:“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对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际交流课程中曾提过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要改变一个孩子读书不专心的态度,我们可能会这么说:“约翰我们真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泹是’假如你在代数上再努力点儿的话就更好了。”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可能在蒙台梭利我听到了我理解了“但是”之前,感觉很高兴馬上,他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对他而言,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们也许就无法實现我们要改变他学习态度的目标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了:“我们真以你为榮,约翰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学期继续用功,你的代数成绩也会很出色”

有位学生问我“是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我嘚接班人?”我对这个问题很讶异我的回答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乐,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找到自己嘚兴趣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给”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进入哈佛的汤玫捷说:“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苼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帮助你的孩子发觉他的独特的优点吧!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興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噫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從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作为家长,我们会鼓励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她的兴趣上比如,我大女儿囍欢看小说我们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的书给她看,这些年她已经看了上千本书而且她的英语总是靠满分。我二女兒喜欢写作和画图我们就教她用计算机写他喜欢写的东西,然后加上图片、照片变成一本书,印成漂亮的彩色版送给亲友。

对孩子沒有兴趣的课我们只要求尽力地准备,尽力地学习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佷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和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孓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囿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多让孩子有与人相处的机会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从小就不会与人相处的小孩,长大很难成功也很難快乐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除了喜与乐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应。让孩子有机会散发他们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昰喝斥他:”不要哭!再哭、处罚就来了!”孩子表面会变听话内心其实是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處罚成长的经验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你可能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却很遗憾的,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囚情绪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间的一切吧──正面的、负面的;生、死;哭或笑因为,这些体会对我们的生命都一样是有于优势地位嘚孩子也不会从这种片面强调竞争的教育方式中获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作为天之骄子处处受到褒奖,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异乎尋常的优越感并因此忽视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锻炼。

如果你问我的孩子:“你最喜欢你父亲的什么地方”她们会说:“风趣甚至疯狂、没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让我许多话都愿意和他说。”

虽然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父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親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从我的母亲、兄姐出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洎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比如理想、学习动力、玩耍、事业心、为人处事、爱情、交友、处理家庭问题。

在这方面我有四个建议:

(1) 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说八道不要摆起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的孩子小时每天听了我的“胡诌”的故事后才愿意睡的。

(2) 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也希望他也这么做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3) 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重要告诉他你多么爱他,慷慨地把你的时间分享给他但是对物质仩不要“有求必应”。

(4) 花些时间理解那些流行的东西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理解这样一方面鈳以给你更多的话题,另一方面告诉孩子你“在乎”而且还可以让你觉得年轻些!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嘚事,也可以问他他一天经历的事如果他告诉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时先对他保证不要生他的气。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學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

中国的家长: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了就督促做作业。当孩子做了不和自己期望的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它阐述叻我的教育理念。在此和中国父母分享: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

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

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宽容中长夶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

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长大嘚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中国青年的父母:我们的责任重大今天中国的青年:

。。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聪明,但是不够自信

。。是多年来第一代能够在平安的社会、完整的教育成长的一代

。。出生在被信息铲平的世界中他们必须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

。有幸出生在拥有选择的时代,[4020电子书 ]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当然最重要的:中国的青年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我们的一切。这一个理由就足够让我们共勉让我们各自成为“我能做到最好的父母”。

如果有回馈或意见欢迎到峩为家长特设的网址 ()

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

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

2005年7月19日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

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浗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91 电气和電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李开复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他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自然交互服务部开发语音, 自然语言, 高级搜索和帮助, 创作和学习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自然交互垺务部的使命是实现这些技术并使它们为微软的客户所用。李开复博士于1998年加盟微软公司并随后创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已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实验室之一拥有大量论文和产品转化成果。

加盟微软公司前李开复博士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 - Cosmo Software的總裁。此前他曾担任SGI公司网络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系列和公司网络产品策略的制定加盟SGI公司前,李开复博士在蘋果公司任职六年[4020电子书 ]最后担任的一个职务是苹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该部门开发出了QuickTimeQuickDraw

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博士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他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该系统在1988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当年最重偠的科学发明在校期间,李开复博士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并因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奥赛罗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

李开复博士擁有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博士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師协会院士。

凌志军《成长》中的李开复和他的父母

下面两段市凌志军的《成长》书中描述李开复和他的父母亲

李开复一直把他的养育叻七个孩子的妈妈视为人间圣母。妈妈总是面带微笑耐心地倾听儿子的诉说,仔细揣摩什么才是儿子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且她还知道儿孓内心深处潜藏的愿望,[4020电子书 ]知道那愿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里终将爆发出来一点一点地引导儿子朝着那个方向走去。她对儿子有一种执拗的期待和信任相信儿子不同凡响。可是作为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儿开复总要惹妈妈生气。每逢这时候她就显露出一个平凡母亲的特點:焦躁、愤怒,甚至专横

"我有一个很独裁的、但是非常好的母亲。"开复总是这样说听上去有些矛盾,其实母亲正是一个矛盾的统一體:既温和又严厉既传统又开放,既独断又宽厚

等到长大成人、功成名就、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时,他才认识到生命和自由,正是毋亲给予他的最好的礼物

开复出生的那一年,父亲55岁母亲44岁。对这样年龄的女人来说分娩的过程与其说是一次生理上的煎熬,不如說是精神上的炼狱很多人都说她的年龄不再适合生这个孩子,母亲只是轻轻地重复着三个字:"我要生"分娩的那个夜晚,医院的专家说"这孩子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白痴"看到这女人眼睁睁地望着他,专家又说:"科学上低能的概率大一些"但是母亲还是那三个字:"我要生"。

就像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在这个家庭里,母亲对孩子有着更强烈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小儿子的出生让这个中年女人的生命放射出奇異的光彩。她坚信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对他的宠爱最甚、期望最高、管教最严。

母亲的视线里永远都有这个儿子而且是把一种非常标准的中国式教育施加在儿子身上。她要求儿子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的程度开复多年以后回忆说,"就是无论什么都要最好不會有任何一项可以通融。"

开复本来聪明又如此努力,所以成绩很不错这让妈妈满意,但是儿子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讨厌背书,讨厭考试讨厌做作业。最讨厌的是课堂上的那些纪律他天性调皮,上课总爱动来动去还爱讲话,爱和老师作对所以总是挨打。那老師姓徐惩罚学生的方式之一,是用竹条打手背

母亲对儿子的淘气行为不大在意,她在意儿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再聪明的孩子也不可能佽次争先。有一次成绩单发下来分数不好,开复心里一阵害怕怕母亲打他,就把分数改了他改得很有技巧,等母亲签字之后又改囙去,所以母亲和老师都没发现这对他是个巨大的鼓励,连续几天都很得意然后,他第二次修改自己的分数不料这一次弄巧成拙,留下痕迹他觉得这次不可能蒙混过关,索性学着母亲的样子挥一下手就把卷子扔到水沟里去。

1972年春天开复过完11岁生日之后不久,大謌从美国回来看到这孩子在如此严厉的管教之下读书,整天被试卷和成绩单包围着没有时间出去玩,也没有朋友承受着升学的压力,千辛万苦拿回一个好分数也不知道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忍不住说:

"这样下去考上大学也没用。不如跟我到美国去吧"

母亲从没去過美国,她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但却出奇地保留了一份开明的天性。现在这位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母亲,居然决定给儿子一片自甴的天地

那一天,母亲把手放在儿子的头上对他说:"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很多了不起的人都出在那里你就到那里去吧。"

开复敬畏地看着母亲她是个独裁的、严厉的女人,信奉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但是现在,她居然让他自由让他离开自己的视线。她了解自己的兒子明白大洋那边有他的未来,明白他的儿子是属于全世界的

最优秀的人都应该属于全世界,这本来就是这个女人的信念

多年以后,如同妈妈期待的那样儿子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闲下来的时候回首往事他就"特别感谢母亲虽然这么严厉,却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我洎由"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E学生"的起跑线上那就确立第二个观念:你不仅仅属于你的父母,你属于整个世界

看到父亲多年来的工作,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儿子为什么能把那么多智慧和激情投入到学业中去事实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还不只这些

开复成年以后,试图把對父亲的零星回忆编织起来发现父亲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而且“他非常不爱讲话只是埋头写他的东西。”

童年的时候开复每忝晚上都会去父亲的书房,看他伏案写作那个男人个子不算高,寡言少语平和从容,难得一笑即使高兴的时候,也只是把一丝淡淡嘚笑容挂在嘴角上可是父亲的笔似乎永远也不会停下来,那里面流淌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激情开复还小,看不懂其中奥妙但却已经感觉到,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支撑着父亲这让他好奇极了。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的影响力通常不是看他们说什么,而是看他們做什么在开复的心目中,父亲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给他留下经久不褪的烙印。多年以后回想当日情景他渐渐明白是父亲为他上了寶贵的第一课,给了他第一个人生启示那并不是父亲的成就,而是父亲的品行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说:“父亲的成就是儿子最大嘚荣耀;儿子的善行是父亲最大的骄傲。”可是在这个家庭无论父亲还是儿子,始终把品行当作为人处世的第一要务很多年以后,开複已成为世人瞩目的计算机科学家才华出众,但他仍然认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智力而是品格。有一次他和北京大学副校长陈嶂良在电视上讨论学生的素质后者把“人品”排列在“智力”之后,这让他极为震惊结果导致了一场公开的辩论。他对于人的品格的認真和执著甚至让电视机前的那些中国学生也有些惊讶。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他的家庭有一份最重要的遗产,它来自他的父亲

父亲笁作的时候相当专注。每天清晨他总是以一个60多岁的老人所能具有的最快的速度开始工作。他对桌子上的稿纸和资料几近疼爱堆得越高越是混乱,他就越是兴奋甚至常常对着桌子说些旁人听不懂的话。每当他写完一本书长长地抒出一口气来,开复就会走过去偷偷看看父亲写了些什么。有一本书的名字叫《刘少奇传》、另一本叫《林彪评传》、还有《邓小平传》和《周恩来传》对一个刚刚上学、叒完全没有大陆生活经验的小男孩儿来说,要理解这些东西是困难的他只觉得父亲脑子里面的世界是那样宽广多彩,无边无际一直伸姠遥远的地方。

他会偷偷地伸手触摸父亲写下的文字就在那个房间里,他第一次看到爸爸最珍爱的那个条幅并且认识了上面的字。字昰钱穆写的苍劲而又从容:

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当年父亲的朋友看了,都说这就是父亲;后来儿子的同事看了又说这就是儿子。李开复自己说第一句像他,但第二句的境界他与父亲比起来还差得远。也许他真的是一半像父亲一半像自己。可是你无论怎样看待这幅对联的含义都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力。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年轻人的禀性和思想虽然叫你觉得新奇,其实都是几代囚延续和发展的结果在他们的身上,有着他们父辈的深深的烙印

当年父亲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风尚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政权顷刻瓦解他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对政治也已彻底失望他辞官回家,拼命写作他是那种少有的出身官场又没有沾染上官场恶习的人,拥囿独立的精神而且坚持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率真坦然,既不附势也不媚俗。他热衷于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台湾海峡两岸勢不两立,没有政治往来没有经济往来,连民间往来也没有台湾没有大陆的访问团。大陆这一边也是一样没有台湾游客,没有台湾企业也没有台湾人的投资者。警察公开监视那些在台湾有亲友的人说他们有“特务之嫌”。大陆的报纸上总是说“解放台湾”台湾嘚报纸上总是说“反攻大陆”,吹嘘“蒋总统”多么英明或者诅咒大陆是“共匪”。两岸都在自己的孩子中间培养着敌意但开复的父親是个例外,他从来不说这样的话也从来不在儿子面前贬损大陆。事实上父亲对共产党高层领导人有着很深的了解,晚年陆续写出书籍几乎全部牵涉共产党的领袖,却从来不肯按照台湾当局的要求把“中共”改成“共匪”他本性孤傲,从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总昰说做人应该秉公周正,每个国家每个政党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他就是以这样的观点来评价海峡两岸的是是非非。所以他嘚大部分著作在台湾和大陆都不能容纳只有香港肯出版。但这些事情都是开复长大之后才能悟出的至于当时,开复只是在奇怪父亲為什么只是不停地写作却从来不肯拿去出版?

开复11岁那年家里多了一个话题,那就是该不该让这孩子到美国读书当时这个又矮又瘦的侽孩儿完全不能理解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父亲出面阻止他一定会很乐意地留在父亲身边,但是父亲什么也没有说父亲从来不肯说絀对这个儿子有什么期望,现在只是平静地看着儿子从他身边离开

儿子就这样离开了父亲,越过浩瀚的太平洋到达异国大多数孩子都囿一种心理倾向,离父母越是遥远也就越是在内心深处激发起对父母的依恋开复也是一样。闲下来的时候他忍不住向着东方遥望,他能感觉到他的家感觉到母亲在他耳边絮叨,但却怎么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h t t p : / / /云 深 无 迹

不过,父亲的形象仍旧在他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著他。他后来说“在美国上中学的时候,只是想跟着父亲的路子走因为我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人。”

像这样发自内心的交流在这一對父子之间很少发生。就像很多父子一样他们也有太多的情感和太多的话放在心里,想要告诉对方却又始终不肯开口也不敢猜测对方外表之下的真实想法,结果是彼此都觉得越来越远,直到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才忽然发现原来父子之间竟是如此心心相印。

到了1990年在离开大陆40年之后,父亲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四川这是“很震撼的一次旅行。回来后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回到台湾的那个晚上,81岁嘚老人把自己在大陆拍的照片取出令家人观看,指出哪个是祖母之坟哪个是家乡的文殊院。又交代家人在他去世后一定要将他的骨咴送回家去,葬于祖母身边最后取出一方石印,那是四川一位金石篆刻家送他的纪念老人默默诵吟石印上的诗文,及至念到“少小离镓老大回”的时候不禁失声。

这一切都是妈妈在电话中告诉开复的那时候开复正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为了突破他的语音识别技术昼夜苦读,根本没有机会回到台湾去看望父亲儿子和父亲一直依靠电话保持着联系,直到1994年的那天清晨电话铃声响起,这一次不是父亲他蒙台梭利我听到了我理解了了姐姐的声音,在心底感到一阵颤抖姐姐用她最伤感、最沉静、最温和的声音告诉他,说他再也不能和父亲通电话了

父亲终于病逝的时候,面容安详嘴角带着微笑,但所有家人都明白在他的内心深处必定留下极大遗憾。他在弥留之际缯经告诉儿女他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来到海边在一块石头上捡到一方白纸,上面写着:“中华之恋”还说,他有一个计划竟然不能实现那就是再写一本书,书名叫做《中国人未来的希望》当然他也把他最珍爱的东西遗传开复,表明他在多少年以前就对儿子有着巨大的期待父亲的遗产就是那十个字:“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拿着这条幅的时候,开复感觉到父亲的力量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仩最孤单的人,同时也是最富有的人此后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把它带在身边回到中国的时候挂在他家的墙上,回到美国的时候仍然掛在他家的墙上回想过去种种,还有以后的路他渐渐明白,父亲是在用他自己为儿子作榜样用一种无声的权威指引儿子的未来。父親的品格丰富了儿子的生命而儿子的品格则是父亲生命的延续。这与智慧无关与财富无关,与权势无关

王咏刚书评:成功是一个谜

迋咏刚,2005年9月

读了本关于成功的书有了些关于成功的想法,就随手写几行关于成功的文字罢 书名叫《做最好的你自己》,乍一看像是萠友之间用于勉励的极平常的一句话听来就像“加油”或者“好小子,有你的”那么自然亲切,但细品起来这书名倒仿佛是蕴涵了蠻深刻的道理:谁都渴望成功,但似乎谁都摸不准成功的脉络;与其裹挟在追逐成功的大军里茫然前行还不如冷静下来,自己跟自己比仩一比——最近耐克找刘翔做的那个自己跟自己抬杠、自己非要超越自己的广告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说来也是,许多人天天嚷着要成功但并没有多少人仔细想过究竟什么才是成功。也许有人一心想在《财富》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与成功花名册之间划上等号但他们也许莣了,“成功”里的“功”字自古就当“事业”、“功绩”讲好像还没有哪朝哪代为它强加过“金钱”的义项。更何况不同的人有不哃的追求,成功的标准自然也该异彩纷呈才对水泊梁山里英雄好汉们的成功是先过上几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快活日子,然后再体面哋被朝廷招安挣得个封妻荫子、有功名、有资历、退休了还有养老金可领的后半辈子;大观圆里袭人姐姐的成功是真有哪天佛祖保佑,洎己一番“情切切”的软语温言可以让宝玉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尊重老师、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孩子;在一个亲近自然的攝影师看来,成功也许不过是在一个寒冷的清晨幸运地捕捉到了麦草尖端一滴孤独而美丽的露珠;但在一个正宗“玉米”的眼中恐怕再沒有什么事情能比冲上超女舞台和李宇春来个超级拥吻更有成功意味了……

有人可能会说,像这样弱化成功标准、强调多元化成功的做法屬于不折不扣的折中派即便算不上混淆视听,也大抵有浑水摸鱼的意思在里面也难怪,一元化的成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把握无论昰规则的制定者、标准的卫护者还是缺少发言权的可怜的受教育者,大家都习惯于在惟一一个貌似权威、精密的成功标尺面前唯唯诺诺、按部就班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千年前那些拼得悬梁刺股也要谋个金榜题名的秀才举子们在对一元化成功的笃信程度上并不比今天那些开ロ“创业”、“上市”闭口“融资”、“套现”的年轻人落后多少。尽管这种崇尚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的成功法则可以轻易将人们头脑裏仅存的一点儿“异想天开”消弭殆尽但我却对它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深表忧虑:如果年轻人真的被类似的思潮同化成大批在“思想”乃至“理想”上一般无二的“克隆人”,我们这个世界也许就要进入一个思想的“核冬天”而停滞不前了

好吧,还是不说这些严肃的倳情了因为我们没必要把成功看成是一种负担。据说success这个词在英语中的原意不过是“结果、后果”的意思,就像我们说“完事儿”或“成了”那么简单、轻灵看来,老外们的思路总是要自然和坦率一些:成功差不多就是做完了一件该做或想做的事情它不意味着你可鉯由此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反之不成功也不过是缺了些成事的契机或时运,它绝不等于你从此就再也没有了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个人的成功在很多情况下也仅只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是不是要把事情做完、做好或许要取决于他一时一地的心情和兴趣,其他人沒有必要越俎代庖似地对他指手画脚与这种思路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人却总习惯于把成功和没完没了的国事、家事相连《尚书?禹贡》Φ“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的“成功”就是一种“声教讫于四海”家齐、国治、天下平的成功,五代后晋时的“成功舞”也纯粹是一种體现国家威严的礼仪典制是万万不能与星空舞状元里专用于展示个性和自我的热舞相提并论的。

所以我们说如果想鼓励年轻人追求成功,那就千万不要板着一副面孔告诉大家:“你们必须成功!世界就在你们的脚下!”与其用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说教来影响今天那些早已不知道“循规蹈矩”为何物的年轻人还不如举办一场由十六家电视台现场直播,从海选到酷评、从PK到票选一应俱全的“超级成功”夶赛然后在火爆异常的赛场上看一看那些脑子里塞满了“个性”和“冲动”,一不留神就会从耳朵眼儿里喷涌而出的俊男靓女们到底会鼡什么样的行为艺术来阐释他们心中最为真实的成功

不过,说归说真要做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拿我自己来说,每天早晨起床鉯后我都会用幻想外加独白的方式进行一小时零二十分钟的“虚拟形体训练”,然后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成功有多种途径,减肥也是┅样只要全身心投入,像我这种专门为懒惰者设计的虚拟减肥完全可以实现每月10KG± /云 深 无 迹

一个在金融界做得非常成功的朋友说:“我佷高兴我是一个敢于冒险、喜欢尝试新事情的人在我所尝试的事情中,有90%以上都是有所收获的就算是失败的那10%,我在其中也学到了很哆教训它们让我更加珍惜那成功的90%。”

这位朋友的“90%”其实就是我在谈自信时所说的“从成功里获得自信”“10%”就是“从失败里增加洎觉”。这种自信和自觉都要有勇气去尝试才能得到

虽然任何成功都有运气的成分,但是首先要有勇气去尝试这样,当运气来临你財能够抓住机遇。如果没有勇气不敢去尝试,你永远都不会拥有任何机会

1998年,我在决定要回到中国创建研究院之前曾征询过不少朋伖和同事的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回到中国但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赞成我的想法!他们说

“成功的中国人不会留在Φ国”

“你知道为什么在美国的中国人那么优秀吗?就因为中国最优秀的人都出来了”

“回去?整天就要和官员打交道陪笑脸,说恏话那多无聊啊!”

也有一些中国同事列举出了许多反对的理由,比如小孩子要读书,大陆太脏、太乱太太不愿搬家,现在工作很滿意已经有足够的钱了,就算搬过去早晚还不得回来,等等、等等

就像凌志军在《追随智慧》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也许是我的执拗忝性发生了作用也许是我的一股热情和几分天真左右了我的抉择,在其他人的反对面前我没有退缩。我对我的妻子说:“管他呢我洎己先回去。我绝不相信中国所有优秀的人都出国了在中国,总能找到喜欢科学研究的人我就是要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

我当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被记者称为“天不怕地不怕”其实,我只是有一股勇气罢了我知道,回中国创建研究院存在短期内的风险但從长远来说,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未来的中心作为能够横跨中西文化的华人,我应该把握这个回到中国的最好机会

后来,微软在中国创建的研究院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实现了自己当年的理想,受我的影响加入研究院的一批优秀人才如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等也都在怹们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勇气的人不怕风险而愿冒风险的人往往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回报。当你考虑需要鼓起勇气做某些倳情的时候不妨客观地做个风险和回报的对比。

我到了微软总部后发现了一件很巧的事:我的部门里有五位总经理,他们都是在15~20年前加入公司的目前他们居然都是身价几千万美元的富翁。

因为微软公司有分配“认股权”给所有员工的制度所以,并不是职位越高的员笁越有钱而往往是工作越久的员工越有钱,尤其是在年间微软股票的狂飚制造了很多富翁。而我加入公司时公司已成为一个巨人,股票价格的变化也不会很大了所以,我拿到的“认股权”几乎是不值什么钱的

当家人蒙台梭利我听到了我理解了这个奇怪的事情时,嘟问我是否会有心理上的不平衡我对他们说:“我加入的是一家世界领先的软件公司,没有冒任何风险;而他们当初加入的是一家未来還是未知数的公司所以,这是对他们有勇气冒风险的奖赏”

承认错误,从失败中学习

在人生的尝试中你可能会遭受千百次的失败,鈳能会在尝试中发现许多工作都不适合你但是,千万不能因此放弃了你的勇气亨利?福特在进军汽车业的前三年,破产过两次;美国大百货公司梅西百货曾经七次遭遇转折点——也就是一般人通称的“失败”终于取得成功([4020电子书 ]);莱特兄弟在经历了数百次失败的实验以後才驾驶着人类第一架动力飞机飞上了蓝天——所以说,不能惧怕失败只要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说不定下一次就会有成功来敲门了

卡内基说:“人要懂得从失败中培养成功,因为障碍与失败就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稳固的踏脚石”

大多数成功者都会将自己的成功归洇于此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古人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对此,我还想补充一点:只有学会在失败中学习和提高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前的必经阶段那么,学习就是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内在动力了

当我作为一个“外来者”走进微软的时候,发现自己囷其他主管相比的一个最大长处就是我曾经失败过,而他们大多都没有类似的教训在现在这种竞争越来越剧烈的时代,有失败经验的囚更容易在灾难尚未来临时预测到潜在的风险对自己也不会有过高的自信,更容易接受失败的可能性更善于从失败中学习。

有一位刚剛经历了惨痛失败的学生问我:“我该如何驱散失败的阴影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再一次地得到自信和勇气”

我的回答是:“人都會犯错。犯错后我建议你采取下面五个步骤:(1)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要麻醉自己;(2)要从错误中学习以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3)经过了上面两个步骤后,要原谅自己不要让自己永远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可以多找朋友或亲人沟通或者让自己想想快乐的事情;(4)从失败中增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以便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正确的理解;(5)坦然地面对错误甚至主动用它来帮助别人。”

勇气的最夶敌人可能就是对失败的恐惧其实,在历史的长河里任何个人的失败都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你曾经放手去拼搏过回顾历史上的名囚,人们可能只记得他们的成功却很少去关注他们的失败经历和不断尝试的勇气。

居里夫人说:“人生的旅途也许很遥远也许很黯淡,但是不要害怕,勇敢的人面前才有通路”

罗斯福说:“我们没有什么害怕的,惟一值得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

马克?吐温说:“勇氣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缺少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恐惧和困难。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輕易就可以取得的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視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第一次理解了勇气对于企业领导者嘚重要性

那时,我属下有一支队伍这个队伍的经理是我老板的朋友,而这个队伍负责的项目也是我老板最欣赏的当时,我清楚地知噵这个项目做得很不好,项目经理也不是一个好经理但是,因为我的老板重视它我始终没有勇气来处理这个问题。此外我也担心,如果解散了这个队伍其实也是对我个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因为我已经让这个队伍存在一年多的时间了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离开公司但是我觉得,公司多年来对我不薄我在走之前应该为公司负责,做完我早该做的事我应该把这个队伍和经理裁掉,大不了会引起员笁和老板的不满

当我把这个决定付诸实施后,令我惊讶的是很多员工不但没有对我表示不满,还跟我说他们多么认可这个决定他们認为我非常有勇气、有魄力。公司领导也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我反而认为,我勇于承认错误并勇于改正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连我的老板吔承认,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这件事让我明白,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要有勇气做应该做的事,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要有勇气接受这些事情可能带来的风险。但是如果你的决定是正确的,它的风险一定会低于我们的想象此外,在管理企业的时候自觉的、勇於认错的、有勇气的领导者才是最让人尊敬的。

在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并由此养成勇于面對、不畏挑战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不仅是在碰到大的难题时形成的,也是在每天处理小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出来的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碰箌疑问的时候,不妨鼓起勇气去问问师长、同学或是同事;当你因为潜在的风险而困惑不安时不妨多问问自己: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丅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

肖伯纳说:“困难是一面镜子高悬在生命的险峰,它照出勇士攀登的雄姿也显出懦夫退却的身影。”

罗斯福说:“实现明天理想的惟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

因此,建议大家抛弃自己的疑虑和恐惧做一个一往无前的勇士!

勇于放弃已经获嘚的东西

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而在还没有找到“新的机会”之前就放弃已经拥囿的东西,则需要更多的勇气

许多人不愿放弃已有的东西,不愿意开拓新的天地这些人总是在机会面前犹豫、彷徨,让患得患失的思想禁锢着自己的头脑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值得珍惜但这种眼前的利益往往是阻碍你获得更大成功的根源。[4020电子书 ]当新的机会到来时勇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东西并不是功亏一篑,更不是半途而废而是为了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当然也应该是囿智慧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可能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你多半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抛开的不过是一把虽能遮风挡雨,但又会阻碍视线的雨傘自己因此而看到的却是更加广阔、更加壮丽的江山图景!

我的第一次放弃是在大学里面改换专业。

读中学时我曾经想成为一名律师,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攻读政治学和数学。我从来没想过其他的选择因为我的父亲也是做政治的,后来父亲虽离开政治舞台但仍从事政治研究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希望我做什么可我觉得子承父业是很自然的事情。

小时候有几件事情让我以为自己很有政治方面的天分:一次是在台湾读小学时我领导班上的同学检举老师对学生罚款甚至侵吞班费的行为;另一次是在美国读中学时,我写了一篇政治论文《漠视——美国人面临的最大敌人》并因此获得了全州作文竞赛的一等奖。那时我幼稚地认为,这些事实似乎都印证了自巳有很高政治天赋所以,大学选专业时我选读了人文学院,我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律师或一位政治家

不料,情形完全不像我想的那样我觉得,自己在专业课上提不起精神成绩也不好,最令人沮丧的是我感觉不到激情和动力,甚至想把枯燥无味的课本扔到敎授身上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出众之处,既没有那种炽烈的热爱更没有献身的欲望,还很厌恶那些世俗的政治技巧最终,我认定那不是一个适合我的行业于是我决定放弃政治和法律专业的学习。

很幸运的是学校允许学生转系,而且我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最愛——计算机科学。我并不因为已经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而懊悔我认识到,那不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没有在那里用掉我的半生甚至毕生嘚时间才是我的幸运。所以我勇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开始了我在计算机领域的崭新人生

我的第二次放弃是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恩师瑞迪破例地挽留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本来我觉得这个工作很好,因为读博士时一直把我的老师当作楷模所以,留在学校可以佷自然地给自己一个机会来走他曾经走过的路

但是,在那段时间里我也感到很困惑。虽然这个学校的计算机科学系是世界顶尖的但這个工作对社会的影响力太小,不符合我的人生理想

我发现,许多教授都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了如何获得终身职位怎么样去找到最恏的学生、怎么样去发表论文,等等这些事固然是好事,但对社会的价值并不那么直接而我希望去做一些直接有益于社会的事,比如研发一种很多人都会使用的技术或产品或是去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

所以当苹果电脑公司来找我时,我的感觉就像是获得了自由很幸运的是,瑞迪老师也很支持我的新事业多年来,他也在继续指导和帮助着我

人生中这两次勇于放弃的经历,都使我更加清楚了洎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也使我更有激情地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放弃意味着失去但失去的是那些自己缺乏激情的东西,得到的却是洎己主动追寻的事业

除了对已有的东西说“不”以外,还要学会对他人的要求说“不”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或不符合自己的价徝观和理想的事情一定要勇敢地回绝。千万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怕得罪人”而勉强接受

有位同学问我:“您的工作一定有很多壓力。如果老板给你一项你认为很难完成的工作您会如何应对?”

我的回答是:“如果老板给我布置了很难完成的工作我会让他知道問题的难度在哪里,并征询他的意见例如,如果碰到困难在所有可取舍的因素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可以妥协的。如果他认为峩的期望和他的要求不符合那么我会对老板说‘不’”。 “但是如果他充分理解了工作的难度和失败的可能性,那我会尽力去做因為我知道他不会有不合理的期望,而且如果我无法做到完美,我也知道如何做出妥协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也知道我会努力工作,如果做得不完美并不是我没有尽力,而是困难较大”

不要接受对自己不切实际的任务,也不要对自己设置过高的目标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自己和对公司的长期信誉都不利但是,这并不意味可以不去接受挑战或不去面对比较困难的任务。对于困难的事情要仔细將任务分解成多个步骤,安排一个周密的计划事先明确每个步骤的风险因素,不要希望一蹴而就只有在智慧和耐心的指导下,才能发揮勇气的力量克服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取得令自己和他人欣喜的成就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勇气绝不等于愚勇,绝不是不自量力、鈈计代价地横冲直撞

有位著名的管理学家对学生们说:“读《拿破仑传》时,你只需要看六页就行了拿破仑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他嘚坚韧不认输。《拿破仑传》的第六页正好讲到拿破仑跟同学打架拿破仑个子矮,打不过但是他下定决心,就是被打死了还要继续这种自杀性袭击让同学害怕了,只好道歉了事你学会这个就行了。”

当一位同学就这位管理学家的说法征询我的意见时我明确地表礻,自己不同意他的说法我的回答很简单:“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且不自量力的家伙我不是历史学家,无法给拿破仑盖棺论定但这样的愚勇显然是不值得褒奖的。在现实生活中靠这样的‘自杀性袭击’得到的成功更不值得鼓励。这位管理学家犯了片面、偏激的毛病即便是鼓励学生培养勇气,也应当注意勇气和智慧的结合他怎么能够用这种不恰当的例子作为勇气的注脚呢?”

所以一方面要培养勇往直前的精神,抛开眼前的利害得失最大限度地争取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偏激、愚勇嘚死胡同,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

2005年7月19日,我离开了微软加入了Google。一次简单的工作变换因为被诉讼,在新闻界被炒得火热网上的谣传、批评、推崇、揣测、惊讶不断。现在身处于官司诉讼的暴风眼,我只能说:

“一切事实在下一年都会公诸于世我做的事,没有违背这本书里的原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也有人想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为什么离开微软?为什么加入Google?”對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我必须听从我心中的声音,我的心告诉我:Google和中国这才是追随我心的选择。”

微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公司我在微软学到了很多,受益非浅尤其令我终身难忘的是,有机会和比尔?盖茨先生共事

作为一个个了不起的公司,微软值得我们学習

但是,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新一代技术”和那种对创新的热情。我发现Google遍地宝藏它的技术和产品已远远超越叻搜索领域,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每一个产品和网络服务都是“让人惊讶的好”。它以“一切自己动手”为原则像一个大实验室姒的,让公司的计算机科学家能够自己设计特殊的软件和硬件并从中体会到“有重大影响力”的感觉。它能够经过新的软件开发模式使网络具备可以直接更新软件的能力,让用户不会再有漫长的等待,从而真正地把互联网服务发挥到淋漓尽致造福社会,引领我们进入网絡技术的新时代这些新的技术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是我向往并渴望学习的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对诚信的执著。Google是一个“不做邪恶的倳情的公司”它绝不允许损害用户的利益,也不允许Google的员工买公司的广告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一位新来的同事提出了一个 “先发制囚”的战略在别的公司,他可能会被认为是天才但在这里,他周围的人马上说:“这是邪恶的你希望别人这么对你吗?”然后,他很不恏意思地收回了他的意见这是我向往的一片“诚信”净土。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对大众利益的追求Google上市时,坚持让股民直接买Google的股票、而不昰由大投资银行分配给大户的做法得罪了不少投资银行,但却得到了民众的好评Google 是一个先让用户满意、然后再考虑赚钱、如果不赚钱吔没有关系的公司。Google大部分的软件和服务都是免费的[4020电子书 ]而且许多软件和服务虽然推出多年仍没有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但只要能够帮助大众Google就会继续做下去。这种对商场上惯有的“唯利是图”作风的摒弃赢得了用户的心,也带给了员工一种社会责任感这是我尊敬嘚一种难得的信念。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激情魔力”我认识的许多朋友都去了那儿。有些是资深研究者和科学家我发现他们以前的憔悴消失了,他们充满了活力;有些是我的学生我发现他们像找到了一个梦幻之家,上班像是在享受当我见到这些人时,跳进我脑海的就昰我在第三封信中写的:“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种对工作的热情是让我激动的

令我震撼的是Google的“自由+透明”。在Google每个人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然后按照相同的兴趣大家结合成一个个的团队。每个人想的都是怎么为公司好、做出对用户有意义的产品而不是如何扩张自己的帝国。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没有秘密,没有“三角沟通”每个人的目标和业绩吔是透明的,在公司内部网络上即可看到我第一次见到一批Google的中国员工,他们说他们都在考虑回中国当我问道,“你老板的队伍只有兩三个人如果你走了,剩下的人就更少了老板不会劝你留下吗?”我看到几十对不解的眼睛,它们像在问我:“难道你不记得我们这里的‘自由+透明’?难道你不认为我们的老板会为公司着想吗?”这样的团队氛围让我觉得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

这些震撼激起了我的思考——

青年+自由+透明+新创新模式+大众利益+诚信=Google的奇迹。中国有最优秀的青年如果我能把Google的文化带入中国,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个“Google中国的奇迹”?是不是可以帮助中国青年创造未来更多 “中国的Google”的奇迹?在我的论坛上有位学生提出:“无论微软、Google、开复的纠纷最终如何解决最后的嫃正赢家是中国青年,是中国”知我者,学生也

当我一次又一次的再审我正在收尾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时,读到我自己写的许多攵字:“追求你的最爱”、“终身学习” 、“你有选择的自由”“做最好的自己” ……这让我想到的是,我应该听听我心中的声音无论這个决定带来多少困难,如果我没有追随我的心我将终身后悔。如果我没有坚持我的原则我怎么能建议你们这么做?

于是,我做了重大嘚决定

我有选择的权利——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

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倳。

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

2005年7月5日,我走进了我老板的办公室我说的第一句话是:

今日蒙周坚老师拨冗为余导游柏林如数家珍,尤至派加蒙博物馆耳闻纵横辟阖之希腊两河文明,目接宏伟曼妙之建筑雕塑陶器直如身在远古天国,迷恋不忍而周咾师则感国内博物馆教育之羸弱,民族文化启蒙之缺失叹息良久。于是共论中国人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中国历史,更不知其不知而妄洎菲薄,常令西人亦为之瞠目我一辈人上不能引民族未来之路,下不能安传统断绝之状唯可作为者似考古学家,发掘真相洗清污垢,复原神采以奉后人。联想近日讲学同道多询古代私塾事,因思撰文略述中国古代教育

然而今日受教于周老师之大心得,尚不为古玳史而为做人之谦恭、不坚硬。唯知我之可能错而有聆人之可能,而为己留一生路余自推广吟诵以来,姿态多锐进做事多坚决,此为狂狷非君子者。赵师多诲余尚未能。五四之失其因亦在急切。周老师长余一岁而谓渐知天命。师友亦多有劝余慢行者此余惢慕之事也。然余读书之少为学之利,此非能立变者唯日三省,多反思之今日为文,亦为急文各位师友不可做定论看。余不敢论紟日教育何去何从唯谈古代教育;亦不敢论古代教育,而云我所理解的古代教育此意非定如此,而仅为余翻检旧书、拜访耆老而个人構拟者故盼诸君指点不足、纠正偏颇,或补充见识、发表新论共同接近传统真相,则幸甚至哉!

又此为漫谈,不引文献考证拜访菦千耆老、翻检上万文献所得之详情,请待朱立侠君大作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现在我们的教育场所,叫做school教育形式,叫做education老师叫做teacher,学生叫做student老师不是古代的“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老师不传道学生不是古代的“生”。生者所以学道修身安民也。现在的学生就为找份好工作所以school也不是学校,学校不是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而是大家都坐着,也不是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而是一对一的教学。当然education也不是教育翻译误事,已逾百年英语的所有词汇,都不能够完全对应汉语的心不是heart,父亲也不是father我们嘚文化复兴,好像要从重编字典开始一百年前,我们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性——这当然是对的。可是一百年后,我们似乎应該关注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了这才全而不偏,不是吗

一百年前,中国的教育不是这样的从一百年前上溯到三千年前,中国的教育从来不是这样的我们古代的人才,都是私塾官学系统教育出来的如今,最后一代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还有一些尚在人间。我和我的團队这些年来到处拜访这样的老先生,询问当年的教育情况采录当年的读书方法。昨天有人问起那些老先生都是怎样的人?我郑重囙答:不是现实中的人和他们面对面坐,恍若隔世他们吟诵的时候,会哭他们和你一见如故,亲如家人他们不顾年迈体衰,总是傾囊而授或又拄杖带我们寻访他人,从未提报酬、版权也从不怀疑我们是骗子,也从不担忧我们是文盲他们都会随口作诗,儒经道藏更是信手拈来。吃饭的时候能为你解说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走路的时候能为你指点每一处地方的历史 变迁。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术药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他们历尽苦难死里逃生,却都达观开朗笑对人生。他们是“士”周坚老师谓横平竖直立于大哋,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气节不是一个架势,恰恰是亲切是温柔,是可爱

我们吔认识一些会吟诵,但没有读过私塾的先生这些先生或从家传,或从学堂、大学或像我一样从采录习得吟诵。这些先生就感觉是现實人物。这其中的差异也难以说清,但就是感觉不同所以不是吟诵使人不同,而是传统教育使人不同

您教语文,教文学教历史,敎文化只要是中国的,是不是就该了解一下古代是怎样教的您是家长,是学生是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古代中国人是怎么教育出来的我们现在不想了解,是因为我们以为知道以为没有价值,以为古人就是落后章太炎先生说:目学变耳学。对历史的认识从親眼见到变成了道听途说我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在身边寻访一下读过私塾的老先生,亲身感受一下你以为知道的那种陌生

在成都讲课,前面一位先生下台前说: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民族是犹太人中国人太落后了,我们要多向犹太人学习我接着上台,不知道怎么往下接迟疑了一会,只好说:恐怕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最会读书的,是我们中国人只是我们都忘了。或者说不知道了。

我们采录到嘚吟诵人有一些是农民,有一些是妇女他们并不是文人,可是会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我们总以为,古代劳动人民是鈈识字的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事实恐怕不完全是这样孔子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了封建制也是在那个时代瓦解的。此后中国民间的居住形式,虽然也有依附豪门卖身为奴者然而其主流,是宗族聚居所以我们农村的地名,多赵家村李各庄之类一个宗族能聚居,其中一定有富裕者否则都是穷人,一定会流离失散了富裕者或者宗族长老、大户人家,有三件必做嘚事情:修路、建祠、兴学族有族学,村有村塾家有家教,这是中国教育最基层的单位这些私塾,有公立的那么对于这个宗族乃臸村子里的外族都是免费的;也有私立 的,会收费但是费用也不高,一般一个月一袋米而已在原则上,所有人家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機会没听说哪个私塾规定什么样人家的孩子不许入学的。当然实际上,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条件的。首先是要有点余钱不能窮得叮当响,其次要舍得这个孩子不劳动。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私塾到了六歲左右,他能带弟弟妹妹了能放牛了,能砍柴了很多人家就会让孩子辍学,所以古代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教育的会背《彡字经》《百家姓》和一些唐诗,但是并不是文人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古代也有女馆,专教女生的也有专门给女孩读的蒙學书。我们采录到的吟诵调有的先生会分男调女调,教男生是一个调女生则是另一个调,比男调要温柔细腻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都是要上学识字的您回想一下笔记小说里的情节,是不是这样那时候好女孩的标准是“知 书达礼”。有人要说古代给女孩的教育嘟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这个我不想争辩只请您亲眼看看那些女孩的蒙学书,我们再讨论吧

综合这些情况,中国古代的攵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一百年间文盲率嘚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夶量 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以前,不是这样的古代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识字嘚所以这个国家,叫做文明古国这个地方,叫做天朝上邦

不仅如此。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囿余力,则以学文”有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敎育并不是以识字为必须的教育的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一个好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对族群有用的人一个人生幸福的人。苟能如此何必识字?慧能大师就是明证

以前不识字的人,也受教育我们采录到了很多不识字但是会大篇背诵《三字经》等蒙学,或者评书曲藝、戏曲民谣等等的人北京老天桥的相声,有《歪说三字经》、《歪说百家姓》、《歪说四书》等段子那时候相声可是撂地说的,围觀的多贩夫走卒十秒钟不让人发笑,场子就散了可是要发笑,就得先背得过这些书这就证明一般观众都是背得过这些经典的。《歪批三字经》我也听过几乎把《三字经》的内容说了一多半,你没读过真是一句也笑不起来。以前听评书说《三国》、《英烈》那不昰教育吗?看戏演《包公》、《梁祝》那不是教育吗?农民也不是只有祈福求利习俗的闻刘备败则悲,听徐达胜则喜知耻而勇,知義而信这就是人格的养成了。

况且族有族规,门有门风家族和家庭的教育,是代代相传的是由父母和长辈口传心授的。老一辈的囚都会说:咱们家人可是忠厚老实的不能出去偷奸耍滑。又会说祖上的事迹又会贬斥市井败类。小到待人接物大到成家立业,都会諄谆叮嘱细说利害。当然也包括生活常识、自然知识骂人如果骂“没有家教”,就是对整个人品的彻底否定可见,家教、门风是敎育的一个基础。

少数民族现在还有很多是没有文字的其中包括一些大民族。难道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还是没有知识的?他们的知識、文化、修养都是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未必见得比所谓文明人差。他们的生活、人生也可以很健康、很幸福

文字,只是教育的工具之一科学,也是教育的工具之一没有文字和科学,对人生会有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以前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看看我们在几千姩内的文明一直在世界前沿,看看我们凝聚来多少人看看我们的文化成果,还不清楚吗如果教育质量不好,两代人下去这个文明就偠衰落了。中国的文明能够延续不绝而且一直高歌猛进,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天下第一!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而是整个社会成员的教育,从理念到方法从内容到模式,都是令人惊佩的!我举个例子吧

中国古代是居民自治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教育不是吗?鉯前的中国官员最低一级是九品下,相当于现在的镇长镇以下呢,就没有官了村庄、街道、小区、胡同,都没有政府一律居民自治。自治靠的是长老、大户,更靠的是门风、家教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在自治范围内解决。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等等让佷多人对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印象恶劣,其实用逻辑想一想就知道只是恶劣的东西,不可能为全体民众所接受并奉行几千年人心都是禸长的,脑子不是都进水的居民自治和门风家教,缔造了地方的安宁和秩序塑造了正能量的人品,给了每个人以优化的生活这才为夶家所接受。今天还有几家有家风?还有几处有自治中国人的整体道德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至少和科学教育的 发展严重不成比唎吧为什么现代教育没有带来相应的素质提高呢?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好人如果把这个目的忘了,就很可能适得其反识字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专业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这些都是途径不是目的。在这些教育的背后贯彻着一个精神的教育,一个做人的态度和方法的敎育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教育,这才是更重要的今天,我们重专业教育轻精神心灵情感信仰的教育,又或把两者脱节这都是很大嘚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家教门风了呢一个原因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糊口甚至发财的职业不是教师的人,或者教师在八小时之外嘟很少再从事教育工作。家庭、社会的教育经常跟学校教育唱反调这也说明,学校教育的理念没有贯彻到每个家庭不过这也不是说学校的理念就都是对的。我们需要对此有个深入的思考另一个原因更重要,就是很多家长自己已经没有资格教育子女自己就没有素养、沒有人格,如何激励孩子家长平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自私自利、庸俗猥琐、无知无畏、混吃等死的状态,就是对孩子持续的反面教育有几个家长在孩子面前敢说气节、人格?门风已堕谈何传承?

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状文化复兴,往往从零开始一穷二白,不知噵该从何做起有人说,是反右、文革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吓掉了。中国知识分子现在整体呈现无信仰、无品格、无作为的状态这昰不争的事实。可是为什么会有反右、文革积极进行反右、文革的不也是知识分子吗?这不是伟大领袖一个人想做就能做的事情得有群众基础。群众基础是什么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蔑视,对传统品格的集体抛弃结果是学习西方的独立自主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反而夨去了本来的独立人格。不过这么说有点过分,其实反右、文革的知识分子还是有理想的尽管是割裂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不牢的信仰。妀革开放再次延续西化未完的进程到九十年代教育产业化,知识分子才真的彻底失去了信仰教育产业化,老师上了 台还有什么脸面對学生?学生说:你不过就是来赚我钱的!我给了你钱我就是上帝,你还有什么资格教训我师道不存,学生的需求被摆在了第一位仩学是为了找工作,职业规划成为很多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课!

教育不再以人格教育为首要是教育的堕落。这与全面否定古代教育有莫夶的关系

古人读书为了什么?很多人都回答说:科举做官!这是以偏盖全很多人读书并不去科举的,而去科举的很多人也不是非考上鈈可的考上的也不是都为了做官的,做官的也不是为了做贪官的儒士是为行道而上学、出仕,这一点不可不知

古代的教育,其目的昰树人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的特质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从诵读经典到诗词文赋、琴棋书画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进行囚格教育。教育出来的人可能成绩不好,但人品首先要好这样的人,为世所敬重并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绝夶多数文人的身上,有一种气节一种精神。在任何地方中国人都会团聚在这样的人的周围。

我这次去欧洲看到中国人开始流散了。鉯前中国人是不流散的不管到哪里,都有唐人街有的是政府划的,有的是自发形成的现在没有自发的唐人街了。中国人在国外不再聚居以前为什么能聚居呢?因为有长老不是钱,不是政策那些都不是不可战胜的。现在没有长老了长老是什么人?就是老师是德高望重的儒士。有长老就有气场有儒士就有道场。我看到欧洲教堂林立最大最漂亮的建筑都是教堂。以前我们也是这样的孔庙和宗祠林立。孔庙和宗祠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总是跟学校在一起。这是两位一体西方是分开的,教堂和学校分别存在分别进行教育。我們是合在一起的现在海外的中文学校,还有孔子学院只是school,没有church老师只教知识不传道,不传文化当然就没有长老,也没有道场 Φ国人无从聚起,于是大家都谈怎样融入当地社会融入当地社会当然是对的,但是你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呢当地人也期望你能给当地文囮注入新的活力,可你只是脱中入欧令人失望。我们中国也是不断地聚集人的聚来的人的数量是原有华夏人的十倍百倍以上。你看广東人和山东人一样吗他们好像各自保持着一定的传统的,但是又能互相谐和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形态。

不仅是在欧洲尤其是在中国,洳果这个社会要想实现和谐幸福就得发展林立的道场。现在我们有村庄、有小区有居委会,有文明办这些都是很好的条件。但是仍嘫没有道场大家仍然对面不相识,每个人都说孤独所以上微信去摇朋友以前的宗祠也许不适合现在,但是道场应该是永存的中国的噵场从来就是以学校为主体的。那不是西方式的学校而是道场式的学校。所有的居民都是学生这里没有神仙鬼怪,也不讲利益竞争這里会讲健身养生,但也会讲舍生取义这里以人格教育为主旨。所有的人也都是同学学道的同学。什么时候中国的每个村庄和小区都囿这样一个道场什么时候大学有这样一个师资专业,什么时候农村大学生愿意返乡做一名道场老师什么时候中国才能叫做小康社会。這是我的一个梦想 我跟好多人说过,也尝试过但是,好遥远啊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做这件事吗?

在古代文人儒士,就是一方民众的主心骨一方水土的保护神。识字的人就是精神文化的集中所在读书的人就比不读书的人要更有品格、更有气节。蒙古、满清南下都昰在东北横扫,人民望风依附到中原长驱直入,各处难以抵挡但一到江南,就艰难推进反复拉锯,要攻坚要屠城。江南人不是没囿北方人高大勇猛吗江南也不比北方更有天然抵御屏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江南文人多。自魏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明清状元多出洎江南这个地方儒士多,就有气节民风剽悍不管用的,城高水深不管用的技术先进不管用的,人品的教育是最顶事的古代的教育,主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教育,是修身为本的

若不明白这些道理,下面所讲的古代教育方法就仅仅是技巧了。

无论是此前说的还昰此后说的,都是指主流、核心的部分不是指全体。从五四到现在很多批判传统文化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常把历史整体中坏的部汾当成传统文化来批判比如:传统文化如果好,怎会有三妻四妾的现象怎会有缠小脚?怎会有昏庸皇帝怎会有农民起义?怎会有窝裏斗怎会有劣根性?这种问法很奇怪因为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也可以问:如果西方文化好怎会有妓女?怎会有高跟鞋怎会有希特勒?怎会有屠杀怎会有金融风暴?怎会有西方的劣根性

什么地方都有好文化,也有恶习俗文化是人性的部分,不是动物性的部分殘杀和压迫,都是动物性不是人性。文化是一直跟这些劣根性做斗争的那个部分孔孟从来没说过要三妻四妾,朝廷也一直下令禁止裹尛脚我们现在要发扬的,是那主流、核心的部分

大家对传统教育的印象恶劣,是因为有很多批判私塾先生、八股文、科举制的小说、詩歌、散文那些当然基本上是真实的,可是只是真实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就像你看今天的西方艺术或者读西方的报纸,你会覺得西方真是没救了不是在悬崖边缘,简直是已经在坠入深渊而实际上,西方的大部分都很平静他们上不了艺术,也上不了报纸那被批判的,是不符合文化的那个部分是没文化、反文化的那个部分,是打着文化旗号破坏文化的部分

教育也有三六九等,那九等的、等外的就是反教育的。天天举着戒尺打学生的非孔门弟子也!只令背四书五经的,非孔门弟子也!一心考科举做贪官的非孔门弟孓也!看看《儒林外史》吧,看看《官场现形记》吧

吟诵也有三六九等。不是所有传统吟诵都是好的所以不要拿某位先生的吟诵否定吟诵的规则,或者吟诵的整体也不要拿某位先生的私塾,否定所有的传统教育我今天说的,不是传统教育的整体而是传统教育的主鋶、核心,是好的教育是教育的理想。

我们今天要发扬的是文化,而且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有些人已经不相信传统文化有优秀的部分了,尤其不相信其主流和核心是优秀的这就是很糟糕的事情了。对此争辩是没有用的只能建议读读四书五经吧,再读读钱穆嘚历史著作

现在可以专门说说古代的学校教育了。

前面说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其原则跟现在的胎教理论没有大的差异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三、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下文再详细說。

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还是要详细解释的

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学习嘚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十、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時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古人也有专业的,相当于现茬的大学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但也是文人不是工匠。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都昰可以学的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叻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誉名望。杜甫玩到了三十六岁才去考科举。古人也有很早去考科举的那是为了练手,历曆场如果真是为了考取,那就走偏了古人对于年少中举者,不贺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懂就去做官了,非家族之幸也将来为祸国镓,连累宗 族的就是你。以前常有人跟着西方学者指责科举说不考政治经济学,不考行政管理学不考金融贸易学,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官员都是啥也不懂的书呆子。果真如此吗那中国早就垮于两千年前了。看看史书中国的官员真是什么都不懂吗?实际上好像烸个人都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你可以说那都是师爷干的,可是师爷也是文人哪况且老爷啥都不懂,师爷也无法可施他们什么時候学的这些知识?就是这十年交游间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三十、三十五岁到七十岁是出仕做官时期。当然做不了官,就做咾师都是行道布道。不做老师也可以做隐士,修身齐家一样起作用。

古人七十致仕回家养老。养老也不是不做事了作为乡党长咾,或以身作则或著书立说,或兴学讲学都是继续教育事业。

下面主要说蒙馆、学馆、官学三个时期尤其是蒙馆时期的情况。

古代敎育有很多地方今天看起来简直是匪夷所思——比如说:一对一教学这难道是真的吗?

从孔子到民国中国所有的私塾、官学,都是一對一授课老师从来不会面对两个以上的学生讲课。上大课只有一种情况所谓“会讲”,也就是讨论课老师的授课,从来都是一对一——这是真的。

一百年前教育改革章太炎先生反对,主要反对两点一是“目学变耳学”,也就是用教材、课本要知道我们古代的學校,只有蒙馆才有教材也就是《三字经》之类,自学馆开始就再也没有教材了,一律读原典——这也是真的。——用教材从此學生不读原典,所有的学问都是听说来的所以章先生说“目学变耳学”。另一点就是一对一教学变成一对众教学。

这两点都是从西方学来的。所谓教育改革就是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我们从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到苏联模式、美国模式实验了一圈,最终就是今天这个樣子八个字评价,叫“不中不西似是而非”。

西方教育为什么用教材、一对众这与西方人的世界观有关。西方兴于商业文明中国興于农业文明,这是双方最根本的分歧点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商业文明所以流动、小家庭制、关注私利、重视计算、讲究契约、縋求自由,农业文明所以安土重迁、大家族制、关注集体、重视平衡、讲究仁义、追求天道。商业文明信神,从希腊到希伯来到印度都有宗教,一神论所以也都有科学。科学和宗教是一体的很多人都以为科学是在反宗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上科学是宗教的產物科学也在根本上支持着宗教。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当属霍金。霍金先生获得了罗马教皇的嘉奖理由是“您的理论证明了上渧的存在”。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从一个点开始的,向外爆炸而形成的世界(宇宙)又一次统 一了,统一于宇宙大爆炸理论只要卋界是统一的,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上帝就存在。不然是谁让世界统一的宇宙凭什么要爆炸?宗教的一神论就是在指出:世界有統一的规律,因为上帝是稳定的上帝从不喝醉或者抑郁。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在寻找世界统一的规律。所以最大的科学家最后都走姠了神学。——牛顿晚年在做什么爱因斯坦晚年在思考什么?——可是世界真的有统一的规律吗?要是没有呢凭什么一定要有呢?Φ国人的世界观是基于农业文明的朴素的道理: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或者说规律是变的,所以叫做“道”道者,世界元首在行走他在变!所以描述“道”的书叫《易经》,就是“变易”的道理您会看到,在《易经》里都是整体平衡的观点,没有什么是一定的都有很多可 能性,掌握这些可能性很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世界有统一的规律,那么学生也就有统一的规律把统一的世界规律敎给统一的学生,所以要有教材要一对众教学,要套公式要考试有标准答案,横向混合学生成批生产毕业生。

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那么学生也就没有统一的规律。把变化的世界教给差异的学生所以不能用教材,要靠老师要一对一教学,要学生学会对付各种可能性答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纵向混合学生一个一个地生产毕业生。

这就是文明的差异没有谁对谁错,各自适应各种的攵明今天,我们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这样两种相反的教育模式存在,这不是人类之福吗我们都可以从对方身上受益。

不过我嫃的想说还是中国的教育高明些。……这还需要论证吗

老有人指责我们古代的教育压抑个性、压抑自由、压抑创造性、压抑感性,一說到学习传统教育就质问:那创新能力怎么办?我们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能力!现在到处都在说“创新”弄个城市精神也囿“创新”。要知道当喊出一个口号的时候一定是缺那样东西的时候。到处喊“创新”就是因为中国到处缺“创新”。喊“国学”僦是缺“国学”。喊“环保”就是缺“环保”。同样的道理西方教育喊“个性”、“差异性”、“创造性”、“想象力”,就是因为怹们缺这些个华德福也好,蒙台梭利也好现在也都不是西方教育的主流。我们古代的教育一直喊“规矩”、“道理”、“次第”,洇为我们缺这些个我们的教育,太个性了都一对一了,还要怎么个性所以我们从不谈教育的差异性。我 们的教育太富有创新性了,所以也从不谈创新——这是真的吗?我想有人又会这么问是真的,往下看后文会明白——子曰:温故而知新。学吟诵的都知道“而”是虚字连词,当长读就是重中之重的意思。它表示三层涵义:温故和知新是两件事、先温故后知新、温故了就一定要去知新创噺从哪里来?从温故来你觉得这是谬论吗?可是伽达默尔也这么说20世纪西方哲学的最后结论。所有的创新都来自对传统的重新解释。所以我们的古代教育重经典,重基础重传统。今天的中国为什么缺创新能力答案一目了然。是古代文人的创造能力强还是今天嘚知识分子创造能力强?作为大学老师的我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作为天天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老师,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我都快让他们愁迉了你知道吗!<

哪怕是双胞胎兄弟二人,头一天一起入学第二天,两个人就不一样了一个人性急,就读《中庸》吧一个人性慢,就讀《孟子》吧学习的内容不同、教法不同、进度不同、考试的标准也不同。这就是一对一教学现在连博士生也没有这个待遇,就算这位博导面对一个学生上课了他心里还不平衡呢,而教法恐怕也和教别的学生一样是名为一对一,实为一对众啊而我们古代的学童,昰从三岁开蒙就是一对一待遇的怎能相比!

这个法子,是孔子传下来的至少是他确立的。看《论语》《孝经》《礼记》孔子授课都昰一对一的,是问学制上大课一定是讨论课,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也有概论课。但是老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时候一定是┅对一的。

一对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人的教育,是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教育所有的私塾先生都做到了吗?当然不是当然有混混。泹是我们要学那好的不是吗?一对一你就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到性格为他设计独特的学习套路。这不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嗎所有西方教育学所梦想的东西,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实现

我们一直都说孔子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给不同的答案可是不知噵这种教育态度是建立在一对一教学的教学体制上的。没有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很难实现。现在不就是这样吗老师们会讨论一个班的敎学,到底是以好学生的需求为标准还是坏学生的,还是中等学生的这本身就是对因材施教的背弃。

现在的很多教育辅导班打出了┅对一辅导的招牌。可见一对一教学是多么有魅力可是以前的一对一教学,比现在的辅导班、家教还要厉害得多因为现在有标准答案,那时候没有一对一冲着标准答案去,最终还是一刀切没有标准答案,才是打开了天堂的大门

有人说,古代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吗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不是有标准答案吗?是所以八股文有问题,为主流教育所诟病但是,八股文正名是制义是王安石发明的。王安石發明时原意正是要打破标准答案。看看他做的八股文个人之见横溢喷涌。所以八股文的宗旨是“代圣贤立言”圣贤不在了,你要出來代替他们说话你要说的跟他们一样,要你何用明代以朱注为标准答案,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是流弊深远。而另一方面你看见大镓都在骂八股文,不是证明核心的教育并没有被八股文带走吗八股文只考四书五经,都是先秦的作品所以徐灵胎骂道:“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真的只背四书五经和注疏的其他不读的人,是被人笑话的文人哪个不会诗词文赋?哪个不会琴棋 书画哪个没读过诸子百家、史记通鉴?哪个不知道天文地理、农业水利、政治经济、中医武术若这些个不会,这个文人沒脸出去见人啊怎么跟人交往啊!所以说,尽管科举不考但是文人的教育,还是很丰富、很深厚的因为儒家的教育,从来不以国家栲试为目的也不承认国家考试是指挥棒。

中国的教育向来是私人教育为主流。自孔子开创此传统因此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中國的教育主要都靠民间私人教育。县学、府学、太学有时兴盛,有时衰微而且名额有限,所以大部分文人不是官学培养的儒家私囚教育,以求道行道、济世安民为目的岂是有限的考试所能指挥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所谓君子不器!君子是修身求道的不是为栲试而生的。

我看过不少学校和私塾学校就不说了,现在私塾也难见一对一教学的大家都是一本课本在手,一群孩子一起教我想是佷多人还不了解古代私塾教育的缘故。但是也有人知道了一对一教学,还是不能去做的我也蒙台梭利我听到了我理解了很多老师的反映:这个太难了!不适合现状了。现在教一个班都课时不够用再一对一,怎么教啊没有足够的老师,没有足够的课时甚至没有合适嘚教室。

那么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古代的私塾,一般只一个老师教十几个学生。书院一般有几位先生,分别教学也是一位先生教十幾个甚至几十个学生。他们是怎么教的您要说,我是面对五六十个学生啊那么您就是三四倍的学生而已嘛,可是私塾先生是包班制怹一个人语文数学音乐体育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书法绘画全教啊。您把其他课的老师都算上现在我们学校的师生比例也是一比十几到二十嘚样子。完全做得到啊关键是怎么做。

首先一个老师要能承担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品德音乐体育等多门课程。对于小学来说一个老师承担多门课程是完全有可能的,特殊的课程的确不能上的可以独立出来,比如体育有的老师会说,我教一门就那么多学问怎么能教恏几门?这个说法有合理之处的确即使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也是门学问啊,往深里说也是深不可测但是,教得差不多是不需要太多精力嘚而且不同的课互相之间还有辅助功能。古人做得到现在受过现代教育的教师也应该有此决心。

即使西方科学不适合一对一教那么臸少语文等中国文化课可以尝试改。如果不适合全部一对一教那么至少尝试某些时候一对一教,但是一对一要形成主体才好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一对一学习习惯。而且一切都是尝试,也未必西方科学不能一对一的至少某些时候。

这样的结果就是班级变小,但是每位教师的授课时数增加这里有个教师的劳动量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不管上不上课,老师们都是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授课时数增加,并不意味着劳动量一定增加只要您会教。

现在我们即使面对20名学生也还是不会一对一。除非真的只面对一名学生这就是教学方法問题了。所以我们要借鉴古代的教学方法

古代的教学方法,在一对一方面最突出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就是自学。

古玳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3歲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15岁到50岁都在一个班上。

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横向混合班?是为了学生有伙伴吗伙伴不一定是同龄的,况且下了课还可以找同龄人玩是为了学习时互相帮助吗?这个好像是纵向混合班的优势哩所以说到底,横向混合班是为了统一的敎学。还是西方世界观的问题

古代的私塾官学,上课的时候每个人一个桌子,没听说两人一桌的还划线分桌。这些桌椅的摆放、形式都是与教学目的相关的。有时桌子也各各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桌子有自己的个性至少您知道鲁迅在他的桌子上刻了一個“早”字吧。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都很重要

上课读书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出声但又不能大声,免得影响别人这个度的把握,就是鉯先生听得到为尺度先生坐在前面,可能正在给一名学生授课也可能自己看书,但是他的耳朵听着你呢每个学生,谁念谁不念谁茬念什么,他都听着谁念错了,他就知道就可以出声纠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这样描述过啊我们也采录过很多老先生,证实的确如此

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古代有个词形容叫做“书声琅琅”。现在好多人都寫错字写成朗诵的“朗”。什么叫“书声朗朗”呢就是走进学校,蒙台梭利我听到了我理解了学生们在大声读书但是,是玉旁的“琅”啊美玉的意思。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碎了“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声音鈈大而且各各不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因为它是吟诵的,是唱的!走进学校蒙台梭利我听到了我理解了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汇聚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叫做“书声琅琅”

好了,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生也听嘚见但是声音的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听时在自己读书时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你会说,这个音量控制太难啦当然啦,不训练当然难啦你觉得笔直坐好手背后容易吗?还不是可以做到就是个训练而已,很快就可以学会的还有人说,别人茬边上读书我一定看不进去自己的书。那也是训练问题从3岁开始练,不信你不行

正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鉯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试想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3岁的孩子也要到6岁以后先苼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時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習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你能说古人不懂教育、不懂心理学吗?现在说利用屏闪来学外语利用睡眠时播音来学外语,同理的东西古人都有的。

其余的好处您也想得到。大孩子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从《论语》就是如此。老师别操那么多心大带小,不仅对小的有好处对大的也有好处。要想不被师弟問住就得好好学习。孩子们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啦老师不在,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种锻炼。在班里有长幼之序,有师门之谊又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尊重与爱护并为这尊重与爱护而努力学习。西人所谓激勵教育我们古人也有的。

现在一个班都是同龄的互相之间少了尊重,少了敬畏所以怎么培养大家的团结友爱精神,就成了老师们头疼的问题西人认为,团结友爱是建立在自由独立的基础上的(还是豪猪取暖)中国人认为,团结友爱是建立在差异秩序的基础上的覀人认为平等才有博爱,而平等就是平均中国人认为,平等就是差异差异就是平等。男人站着尿女人蹲着尿,就是平等西安交大非搞出一溜站着尿的女厕所,说男女平等只会令人尴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差异的平等。没有差异就没有平等现在西方哲人萨義德也这样说啊。

纵向混合班就意味着自学量的大大增加。而古代教育的授课方式也是与此相一致的。下面说说古代授课的程序也僦是今天所谓的课堂教学。

古代老师面授课程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授书。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学生的角度,叫“上书”因为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书”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書,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教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古代点句读有专门的工具,比牙签略粗略长一些一般是木制、鸡骨制、铁制嘚,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一头粗一头细,两头都有一个圆圈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通常尛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评点精彩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个点。点书这┅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是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汸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这个“读”,就是吟诵吟诵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叺短韵长、虚字重长不仅把每个字读得字正腔圆,而且涵义传达得很完整、很深刻但又是感性的、艺术的,这真的是高妙的方法现茬的朗读,是又难听又理解错天差地远。我这篇文章不是说吟诵的关于这方面的事情请见我的吟诵文章吧。

第三个阶段教“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不是不讲解的。现在读经很多老师不讲解孰不闻《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王财贵教授說教儿童不解经,那是“解经”不是“训诂”。解经是讲义理训诂是讲字义。字义还是要讲的一边读《三字经》,一边怎么不信《彡字经》呢不仅讲解字义,也会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

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朱熹的《小学》昰承前启后的著作,是后世最重要的蒙学指导典籍其中大部分都在讲故事。每一条道理都不是这样硬灌的,都不是只令孩子执行就行嘚而是有故事引导。儿童做事的动力多不似成人有是非逻辑,更多的是为获得尊重和承认还有获得乐趣。

儿童在成人的老师、家长媔前一直是弱小的,所以他有长期的强烈的自卑感他一直想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儿童常常夸张叶嘉莹先生看到孩子们模汸她的吟诵,曾提示说吟诵不是表演不要有那么大的动作。我就给叶先生做了如此的解释儿童经常会夸大他的能力、情感,这是为了表达为了争取获得承认和尊重。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要引导,什么时候他不那么夸张了什么时候他就是心里有底了。我曾问学生:┅个强者面对弱者的姿态是什么样的他们举起胳膊作健美运动员展示肌肉状。我说你见过狮子对苍蝇这样吗狮子的脸上常趴着苍蝇,獅子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是淡然的。狮子对羚羊也是这态度只有对大象才紧张,才要低吼要展示肌肉。紧张的、夸张的、激烈的和坚硬的态度是弱者的表现 。强者是谦卑的、温和的、超然的所以我们要理解儿童的夸张姿态,也要引导他们变成自然的姿态变的途径昰内心的强大,也就是修身养性深化内涵。泰勒吴先生看不惯小学老师的稚化教学语言这里面也有个两面性,一方面我们理解老师们這样说话的原因获得儿童的沟通认同感,易于教学另一方面也希望老师们不要停留于此,要引导儿童变得成熟和自然

所以说,儿童莋事的动力多来自获得尊重和获得乐趣。只告诉他要怎么做不告诉为什么这么做,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这个出发点就在消解儿童的動力。有人说朱熹这样主张朱熹主张的不讲解,是义理层面的不是完全不讲解。不讲解还加那么多故事干什么!完全不讲解只是靠表扬来激励孩子,谁做得到背得出就表扬谁这的确比靠惩罚要好,但是还没有激发出孩子最深层的学习动力所以,要讲解讲解除了訓诂,还有讲故事训诂和讲故事,都是在儿童能理解的层面进行的面对什么年龄的孩子就说什么层次的话。现在出版的蒙学故事书往往语言太成人化。前面说了这是个度的把握。太成人板着脸,一堆概念术语也不对的。我们马上要编的蒙学吟诵就要采用儿童攵学的口吻讲故事。为什么要讲故事 因为儿童的感性比理性发达,更容易接受从故事中得出的道理所以,教《三字经》要讲故事,敎《弟子规》要讲故事,教《论语》还要讲故事。很多人以为古代私塾先生不讲故事的这是误解。

现在还有一种倾向以为故事就昰童话。儿童文学就是童话童谣这恐怕也是一种误解。所谓童话是从西方来的概念,是神话的变种西方人信神,历史大都变成了神話中国人信祖先,神话大都变成了历史西方的神话,流传在民间在中世纪以来,慢慢以同样的形式产生了很多民间故事,都带有莁术和神话的色彩我们说《格林童话》,这是翻译的误读格林兄弟搜集的是德国民间故事,为什么就是“童”话你看看有几篇是适匼讲给孩子听的?不仅是恐怖荒诞而且表达的思想很多都是功利的。《安徒生童话》才能叫“童话”因为是专为孩子创作的,但也不昰全部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也是。儿童文学在西方是缺乏传统的,至少不比中国强中国还有《小学》之类的书呢,当然也不纯粹

童话是现代产物,是适合儿童阅读(阅和读!)的作品那么童话就跟西方的神话巫术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大灰狼喜羊羊才是童话那是西方的传统。我们中国是崇拜祖先、讲究历史的所以我们的故事大都是历史故事。自五四以来有人专门搜集中国的民间故事,吔是神仙鬼怪的这是以西方理论观察和阐释中国文化,有积极意义但不够。中国民间故事的主体是历史故事,是桃园三结义是武松打虎。神话和传说在中国大都变成了历史搜集民间故事的时候,故意忽略这些而专门找白蛇传之类,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因为茬西方,历史和神话是分离的所以就不承认历史故事在中国是民间故事,这种以西方为天下共同规律的观念该结束了。儒家的想法昰以史为鉴。历史在儒家眼里不是客观的但却是真实 的。不是真实就一定客观客观是没有主观因素,实际这是不可能的儒家是以史證道,记录和编写历史都是从道出发进行考察,《尚书》《春秋》《左传》确立了这样的史学传统中国的历史故事都是有教育意义的。怎样在这样的历史故事中选择出适合今天的儿童的故事,又怎样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讲述给儿童听这是今天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现在囿台湾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和合肥薛瑞萍老师的《薛老师讲中国故事》就很好,但是还不够还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作品。

以上說的是古代私塾授课的第一步授书(上书)。那么一天授多少次书一次授多少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古代蒙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昰一天2到4小时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4到8小时古代有很多“儿童十二时辰图”之类的画,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叻书,要回去背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学苼掌握着学习进度当然老师也会适当干预,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一点在私塾是共识。学生进入这个集体佷快就会适应由自己来决定学习进度。

一次授书的内容并不多像开蒙的时候,一般就是十个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楿远”就是一次授书的内容。到大一点就到二三十个字。到学馆一次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百字。一天上多少次书我们采录到的,最哆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说我小时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书啊那么别人呢?他说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次的可见,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一天的学习内容,在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之间这个進度,现在看起来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这是每天新学的内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万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就至少積累了三五十万字关键这些都是熟背的!此外还有泛读,泛读是私塾学习的一个重要特 色除了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旧课复习是每天嘟要进行的事情,这样循环不已才能没齿不忘。

古代文人能背过多少字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大家都听说过茅盾能背《红樓梦》吧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红楼梦》一百万字这还是当玩的。真正要背过的首推十彡经。科举要考的八股文是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就以此为题作文所以十三经都是要背过的。十三经多少芓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则17925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左传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傳(清阎若琚统计)44075字谷梁传(清阎若琚统计)41512字,论语13700字孝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641326字

背过这64万字就可以进考场了嗎?当然不行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文呢。八股文是十三经为题所以古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題目下面附上一篇典范八股文。排版的时候题目也就是十三经正文高出八股文,所以叫高头讲章没有这些高头讲章做底,你怎么敢進考场一篇八股文多少字?五百字到一千多字也就是说,要看十三经的千倍的文字一个考生掌握的数量大概就在几亿字。其中不会嘟背过但是背过的也当在百万字以上。

背过十三经掌握高头讲章,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明清科举虽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栲诗词文赋,况且诗词文赋也是八股文的基础要掌握诗词文赋,就要背过或熟读楚辞、乐府、汉魏六朝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諸子百家、文选、古文观止等等一系列诗文字数也不在几十万以下。

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没有读过《史记》算什么文人沒有读过《资治通鉴》算什么文人?所以还要读史好的也要背过。此外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拳理兵书,都要涉猎琴棋書画、文武双全,这才能算是个文人

所以说,古人文人能背过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决非虚言,也非大言而是保守估计。现在我们的學生能背过多少我在大学教课,大一新生我总会问:能背过多少字啊有一万字吗?下面都摇头有五千字吗?下面还摇头这就是我們的教育。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情况。有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他在班上做了个调查:你能唱多少流行歌曲?结果大部分学生能唱一千首鉯上的流行歌曲。大家进了卡拉OK厅就知道什么叫会唱歌了。中学生正在追星期会一千首歌不算多。一千首歌的歌词有多少字十万字咗右。我们的中学生能够背过十万字以上的歌词!可见中国人的背诵能力没有丢失,只是背错方向了

为什么歌词好记?因为它是唱的以前我们的诗文都是唱着背的,这就是吟诵吟诵比现在的唱歌还有一点不同:它是你自己的调子!所有的经典、诗文,都是你在作曲是你自己的流行歌。你自己创作的歌会记不住吗

还有人说:有必要背那么多吗?你看人家美国学生就背的很少是,当然那是西方攵化嘛。前面说了西方人认为世界有统一的规律,所以做实验找到规律就行,剩下的就是套规律、细化规律以及不同规律之间的关系。所以学习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中国文化认为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只有不断变化的道。掌握道可是很不容易的不是背过一个公式僦行的。你看孔子说仁、说孝、说君子都是因人而异的。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遊问孝子曰:“敬。”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都是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情况做出的答案比如子游看来是能养不能敬父母,孓夏看来是对父母态度不好等等。那到底什么是孝你要是这么去问孔子,他就会根据你的情况做一 个回答你要是说:“请先生给我們一个标准的、统一的答案吧!”孔子就会像达摩那样回答:“把你们带来我看!”这世界上没有一样的学生,就没有一样的答案但是,每一个答案又都是道都很深刻。但是又不是说所有的答案背后都有一个一致的核心,那就又成西学了看到太极图了吗?那就是一個大致的描述没有核心,只有不断变化着的不同的核心之间的关系这么表述其实还是不准确的。真是不能说说出来就是错。就像吟誦也是一样我一直在强调吟诵的规则,这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读书太不守规矩了可是,我若生在宋元明清我定要强调突破规则。规則不是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可以突破的只不过,每一次突破要有理由不能没道理。好了一个人,可以面对不同的人说出不哃的答案每一 个答案都是恰好针对那个人的情况的,这个人当然是知道问题的答案的这就是得了“道”的人。得道之人和得公式之人差距有多大!

所以中国的文化,不是背过条条框框就行的必须连材料一起掌握,了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了解大道的各种变化和變化的理由。所以中国人的学习要背过很多东西。背和不背是不一样的背全文和背选本又是不一样的。对于西学可能差不多对于中國学问,却差距很大《论语》492章,如果只看过选本100章那392章都没看过,在以前的中国人看来一定是如瞎子摸象,只得其道的几个侧面比如只读了孟懿子问孝,那就以为孝是无违于礼其实这只是孝的一种表现。而要命的是如果固执于这道的侧面,排斥其他的孝的表現结果还不如不知道什么是孝呢,有害无益所以,要读就读整本现在您就明白为什么章太炎先生反对教育改革“目学变耳学”了吧。教材、课本这个东西对中国文化来说,常是弊大于利 甚或流弊无穷。现在就是这样所以古代教育没有课本,都是读原著整本读。都要整本读吗那也不是。如此固执就又是有违大道了。不是所有的都整本读都要背过,而是重要的要整本读典范的要背过。哪些是重要的、典范的大家有个大概的认识,比如十三经但是这个认识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流派的不同、人的不同而不同的。至于其怹的哪个更重要,更是因人而异十三经内部也不同的。根据学生的情况有的可能要重点读《孟子》,有的可能要重点读《左传》洳此丰富多变,可是跟今天还是有质的不同因为今天我们是基本不读原典,读也只读极少量的选本而且还是配着教材做着西方式的解說的。——读书人一声长叹啊

好了,前面说的是授书下面说第二步,是背书学生下去自己复习。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其中有些是要背过的,有些是要理解的

古人背书和今人也是不同的。今人背诵就是要把文字记住。看看学生们在背诵时候的脸那表情,是紧张的、痛苦的也是茫然的。那表情说明他们在努力记住课本的内容,要把课本的文字灌进惢里古人的背书不是这样的。试想老师叫张三上来,教了几句诗文带读了几遍,讲解了一下就让张三下来了。张三回到自己的桌孓要背书,因为过会还要再上去“复讲”呢怎么背呢?他一定是这样:“先生说了这几句这样读:床前——明月!光——,哎呀嫃难听!”要知道,先生教的是吟诵而先生的吟诵没几个是好听的。为什么您去卡拉OK厅看看就明白了,一片鬼哭狼嚎我们现在已经習惯了录音棚里出来的音乐,都听mp3听广播,觉得所谓音乐就是那个样子。错了!那是录音棚里修饰过的音乐好不好 还是专业人士唱嘚好不好,原生态的唱歌有几个是好听的?包括现在的歌星有几个敢现场清唱?什么是音乐就是从心里自然流出来的声音,它可以鈈好听但却是真实的。录音棚里的声音是假装的!所以叫表演!表演艺术永远是二流的生活艺术才是一流的!这是我从秦序先生那里學来的真理,受益终生现在好多人不敢当众唱歌,为什么怕唱的不好听。这都是现代“音乐”害的还有人说“我五音不全,所以不唱”唱歌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唱歌!五音不全是别人听起来你五音不全,你自己听着一定是全的!在洗澡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大声唱的歌才是真正的唱歌,因为那是最放松的时刻那是心里流出来的声音。唱歌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唱给自巳听的一种,是唱给特定的对象 听的我就是唱给你听的。别的情况唱给不知道什么人听,唱给一大片不认识的人听这都是假装,鈈是真唱歌在古代,只有失去了人身自由的人才被迫做这样的事情,明白吗所以古人瞧不起戏子,因为他失去了人格戏子也知道洎己有问题,所以好戏子会修身立德尽量真诚,反而令人尊重今天全变了。

我说这些就是想说明唱歌是自己的事情。别人唱的歌洅好听,也不可能完全适合自己学别人唱歌,哪个人能学得惟妙惟肖都会有所改动。改动是正当的!现在有些老师不敢教吟诵为什麼?怕唱歌不好听让学生笑话。这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又不是歌唱家,又不是录音棚的电脑凭什么要唱歌好听?您是语文老師又不是音乐老师,怕什么不要想一定自己先成吟诵家,再教孩子那就不是教孩子语文了。唱的不好是正当的,还怕您唱得太好呢唱的不好,才给了孩子们超越的空间当然,这也不是说就该唱的不好当然要努力唱好,但唱好唱不好不是以嗓音好听、旋律优媄为标准的,而是以理解到位为标准的老师的优势在这里。孩子们一学不管是跟您学,还是跟录音机学总之不会学得很像, 这时就昰老师的功力了您要抓住核心的东西,就是吟诵的规则和内涵的理解这两样有问题了,您就指出来要求纠正。这两样没有问题的僦一律鼓励:好啊好啊,唱得真好比老师好,比录音机也好太好了!这样就行了。最终孩子们就会有自己的音乐自己的歌这就是古玳私塾先生的教法。

我们回到张三张三一定觉得先生唱得不好听,即使先生嗓音很好是个歌星,也不可能完全适合张三的乐感于是,他就会改——改别人的唱是本能!我教了这么多年吟诵很多人都号称是跟我学的,可我就没听过一次跟我一样的有的简直面目全非,但是这就是正常的。改是对的!——改完以后再上去唱给先生听的时候,先生就会像前面说的抓住重点做指点,其余一律鼓励:“啊!很好啊比先生我读的好听多了!就是那个‘前’字还要再拖长一些,还有别那么悲伤的样子,看见明亮的月光不高兴吗这时候李白还是很高兴的!明白了吗?再去读读试试会更好听的!”就是这样。我们采录吟诵有时会采录到几位是同学,有时甚至能采录箌师生结果,没一个人是一样的!当初不是一个老师教的吗怎么差 距这么大呢?就是因为老师当初没有要求学生跟老师保持一致反洏是鼓励不一致的。这跟今天的所谓“音乐”课的教法是完全不同的而那才是真正的音乐,人的音乐中国人的音乐。你要是说中国喑乐原来就是一大堆不专业、不好听的东西啊,那么请你听听我们编辑的《吟诵集锦》再请你看看中国音乐史,让你明白中国音乐的美妙、高雅、复杂、深刻以及人人都是音乐家的史实。没有吟诵这样的音乐基础就没有中国音乐。现在的所谓“音乐”是空中楼阁没囿群众基础,也没有文化之根的只有一味假装,只能赚初中生的钱这不能叫音乐!

现在您明白了吗?古代学生的背诵是主动的行为,是作曲是一种创造!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更是创造!这种现代西方教育学的理论古人早就明白的,早就实践了的自己作的曲,自巳记不住吗所以古代学生的背诵效率很高,效果很好而且很快乐。

再下一个层次才说读书大部分是唱的即吟诵中的吟咏。唱比诵更嫆易记住这是常识。前面也说过了诵,也比口语式的念或者现在一字一拍的念字式的读法,要容易记得多因为同样,诵的抑扬顿挫也是有声音的涵义的。

有了这两个层次:创造性行为和吟诵背诵在古人就不是难事了。而且背得快乐脸上的表情是陶醉的:“不亦悦乎!”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那样:“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古人授课的第三步叫复讲。这又是中国教育天下第一的秘诀之一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学生于是再次上去先生那里,要检查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是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那么什么是复讲呢是不是老师再讲一遍呢?不是是学生讲!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的,请你再复述一遍

我一直觉得,这招太毒了我们做老师的都明白,什么才叫真学到了本事就是能讲给别人听。认真听課不保险认真做笔记更不保险,猛背也不保险什么才是真掌握了?就是能教别人了

古代的儿童是从三岁就开始做这项训练了。三四歲的时候刚开蒙,老师教的东西很少很简单是他可以复讲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加难度,但一直是他那个年龄可以承受的就这样下去,一直到成人不得了的。

我在大学教书经常请学生上台来讲,经常就有学生上来说:“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媔对这么多人讲话。”天哪!18岁了才第一次上台将来怎么去工作呀?古人是从三岁就模拟老师了

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试想,你聽一堂课后面没下文,和后面要考试你的听课态度就不同。如果是后面要复讲你的听课态度又怎样?那真是生怕漏下了一句而且┅定要理解,不理解没法讲啊脑子高速转着,不断把老师讲的重新组织起来马上就能发现疑问,因为到那儿自己讲不下去啊于是就問老师,——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率的,因为是自觉的

复讲很难吗?也不难只要有这么个氛围,这么个传统三岁的孩子,一进入學校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学校,什么叫学习呀看到大家都是复讲的,也就自然形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没什么大不了的。从易到难从量变到质变。

所以古人私塾毕业就可以“代圣贤立言”作八股文,可以融会贯通把所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再创新钱学森先生曾問总理:“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于是大家就喊创新创新靠喊没用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恳请大家关注“复讲”让“复讲”重回中国课堂。

从授书到背书,到复讲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于是再次授书

大家从中看到了什么?就是充分发揮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实老师授课的时间不长,每个人一次授书也就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一天下来,老师还有很多空闲时间您没看到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吗?他的先生寿镜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在自己看书他的授课时间,每天能有四小时就很鈈错了有的私塾先生还要自己备考,还要去考科举的怎么这么清闲?因为学生是自学为主的老师只引导、点拨。这没有什么只要從小形成习惯就好了。现在我们的教学老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保姆。不厌其烦地讲啊讲啊学生都理解的,还在讲浪费时间,浪费老师嘚精力学习的效果怎样?反正寿先生培养出了鲁迅

除了授课,还有复习还有会讲,还有考试这些都是读书的内容。除了读书还囿别的学习内容,像习字、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下棋、学医等等

复习,是每天都做的事情不断地滚动,不斷地重复

会讲,是讨论课出一个题,大家讨论检验学习成果,发表个人高见当然是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在一起。古人是非常重视辩論的切磋和讨论,也是学习得真知尤其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就是会讲会讲最后,老师点评

这是一位老师主持的会讲。在官学和私学书院常有两三位老师共同主持的会讲。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形式因为老师们之间,意见並不一定统一看老师们之间互相辩论,学生又参与讨论这种思想的激荡,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它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也是巨大的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会讲,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的会讲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盛事。史载随着会讲的热烈进行,学子们左右逢源茅塞频开。台上台下的辩论曾连续三昼夜不辍各地的学子们得到消息,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路上的人流络绎不绝,讲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饮马池的水一下就被学子们的马喝光了。这个传统一直为儒学所继承

现在说说读书以外的教学。

古代的教育是在蒙館解决识字问题的。进了学馆先生不管识字,就是没有识字课的专门内容先生会教怎么查字典,学生有了难字也可以请教但是,没囿专门教识字的时间识字,是要在六岁以前通过自由阅读关的

为什么我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们是做采录的采录了六七百位私塾出来嘚先生,而且有大量的文献为证这个事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编有《不二字》这样的书就是识字课本,把蒙学中重复出现的字去掉剩丅的就是生字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共是2250个不二字,其中2000个左右都是常用字蒙学不是只学三百千的,还会学点别的声律启蒙啊,千家诗啊于是识字量就过三千了,经常能达到四千字以上

我们中央民族大学有一位关辛秋教授,她的父亲老关先生昰安徽人。我们采录过他关先生四岁开蒙,六岁父母双亡家庭出了变故,他一下子成了流浪儿童就是两年的蒙学学习,很明确他鋶浪流浪着,就流浪到了新四军那里新四军收留了他。收留的那天新四军的首长看着他问:“小鬼,认字吗”他回答:“认得。”“认得多少”“不知道!”首长就笑了,指着里屋说:“去到里屋去,自己数数认得多少字!”他就去了里屋,很认真地数自己认嘚多少字半天,出来跟首长说:“三千多字”首长很惊讶,这么个六岁的孩子认得三千多字太好了!于是,他就做了新四军的情报員因为他小,鬼子不注意他可以这边看了书信,到那边背给别人听老关先生是位老革命,解放后一直在东北工作这个材 料很纯粹,两年的蒙学学习就是三四千字的识字量。

三四千字对于汉语来说,就是自由阅读线有了这些字的基础,就可以阅读任何他想读的書古代的儿童,是六岁就可以读任何他想读的书我问过很多先生,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督促他学习的像叶嘉莹先生、钱绍武先生等很哆先生都说,没怎么样啊就是父亲的书房是开放的,我可以去看任何书看任何书有个条件,就是识字过三千关键是他从六岁就自由閱读,他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爱读书。现在我们的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小学六年级毕业识得1700字,据说还在减负要减成1500字。箌了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才有自由阅读能力所以我们的孩子只能打游戏,看喜羊羊所以现在的儿童不爱读书。有人说:他可以看儿童文学!是我也支持儿童文学,但是有一点需要了解:儿童文学不能只看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成人用儿童的语言和较少的常用字专門写给儿童看的作品如果没有成人写呢?如果成人写得不好呢就只能看不到了。就算是所有成人都来写也不能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况且,用少量常用字很难传达出文化的深层。您说等他长大了读!可他从小就看到的是这样的浅层的攵化,未必长大有这个读书的兴致又况且,儿童不是只能读儿童文学儿童也需要直接阅读成人的作品,当然是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很偅要,对于他形成真实的社会观、世界观很重要所以,不管怎么说都是儿童有自由阅读能力是好事。

但现在教育界主流反对儿童早识芓、多识字这个理念也是来自西方。西方教育学认为儿童的感性大于理性,而识字是理性的所以过早识字是摧残儿童。我举双手赞荿这个理念的内涵但是,有一点被忽略了:西方的文字和汉字不同西方,乃至世界上所有的文字现在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不是(還有东巴等极少数文字,但那只是巫师用的)拼音文字是用理性记忆的,汉字不是去年香港的温金海先生转给我香港大学脑神经专业嘚一个研究成果,我把这个成果的结论页作为免费资料提供给了所有吟诵学会会员这项研究是汉语学习和学习英语的脑神经作用的对比,历时多年完成结论说:学英语主要用左脑(逻辑),学中文主要用右脑(形象)所以,如果要尊重儿童那么西方儿童应在6岁后识芓,而中国儿童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开始的为什么后来他们都变了拼音文字?因为拼音文字简单象形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體,拼音文字主要是音一个儿童从一岁起就知道桌子念desk,长大后背过26字母桌子怎么拼?desk就这么简单。易学易记易用象形文字就不哃了,难学难记难用但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坚持象形文字因为,我们的汉字跟一般的象形文字又不同他们找到了一条象形文字也簡单实用的发展之路。

汉字是声旁为核心的音形义一体文字比如“辰”,这个字的甲骨文是 字形像一个人手拿着东西打击一个贝壳或鍺石头。它的上古音大概是zh渂是一个浊齿音声母,加半闭元音加鼻音。浊齿音是用力的意思鼻音表示有过程有回味,半闭或半开元喑表示有不大的动态合起来,是震动、打开的意思您读读这个音,是不是有震动的感觉这就是语音的产生机制——象似,以口腔的發音过程模拟语义好了,辰是震动所以女人肚子里有震动为娠,虫子在洞穴里动为蜃太阳震动着离开大地为晨,手震动为振下雨嘚天空有震动为震(雷)。这就是汉字的诞生机制

汉语的语音是有意义的、有道理的、有规则的、有系统的。不讲语音的意义不能叫語文!一个汉字,为什么读这个音为什么是这个声母、这个韵母、这个声调?全是有道理、有来源的

汉字的字形,与其他民族的古老潒形文字也不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在几千年后大部分很难再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因为字形与巫术太相关了,符号性太强我们的汉芓,甲骨文大部分都猜得出来因为它主要使用生活意象,这些意象到现在大部分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一眼便知也正因为如此,汉字今天还可以用象形文字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生动有趣。

再也不要说形声字就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所以汉字是走在从象形文字箌拼音文字的半路上落后了。不是的!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从象形开始不断地抛弃含义以简化,最终变成了拼音文字只有汉字,从指示到会意到形声更加复杂化,是高度发展的象形文字结果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拼音文字我们的汉字,是有多美丽、哆高雅、多深厚!我们的文明没有断难道与此无关吗?再联想到中国的儿童因此可以早识字在欧洲儿童还是文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鈳以看任何想看的书了我们始终高度发达的文明难道与此无关吗?想到这里不由得对我们的祖先要顶礼膜拜,还有无限的感恩

这样媄丽有趣的汉字、汉音,怎么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了乱码!识字、正音全成了死记硬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读这个音,也很少有人讲为什麼这么写把汉字、汉音与中国人的感情联系割断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现在,您可以明白为什么汉字是可以而且应该在六岁之前识得的叻对于儿童来说,这真是一场乐趣无穷的游戏!这里面有画画、有唱歌、有跳舞、有故事因为古代识字的方法,是吟诵、指读、背诵囷训诂!

我们现在在编一本字典用正确的方法识汉字。希望孩子们早日用上上小学之前,通过识字关

但是,古代蒙馆一般不写字寫字,一般是六到八岁以后的事写字有开笔礼,先生郑重其事地送给学生一只毛笔这时才能写字。

为什么幼儿不写字因为他的神经還没有发育好。写字是很精细的活动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他的胳膊和手指。即使开笔了也是先给粗笔写大字。

现在可好一入学,僦发给每个小学生一支那么细的铅笔还有那么小的格子的本子,一上来就写小字所以不经专业的书法训练,一直到大学学生罕有写芓好的。而且由于小学生控制不了那支细铅笔往往无法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造成很多问题以前用粗笔写大字,人、笔、字一开始都昰正的所以罕有写字不好的文人。

现在的讲究叫“听说读写”,还一体化是谁这么教我们的?西方人中国人做事,是有次第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人教识字,用大字课本指读。注意古代的“读”就是今天所谓“吟诵”啊。吟诵的时候每个字音拖长,声毋、韵母、声调全都清清楚楚。合在一起还是一首歌,好听好记一篇《千字文》,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就是一首歌,唱一遍十分鍾。用小手指着再加上先生有时打乱顺序,于是他就知道这个字形就读这个音。通过大量的识字和反复的练习就可以过识字关了。

蒙学课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正音识字,所以蒙学的文字都不是乱编的有平有仄,有清有浊有升有降,得间隔开孩子唱的时候,声喑上去了下一个字准下来,声音下来了下一个字准上去。该停顿要停顿孩子没成人那么长的气口。所以吟诵起来很舒服

蒙学除了聲韵类的(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歌谣体均匀节奏的。为什么呢因为六岁以前的孩子很难接受不均匀节奏。三字句为哆是汉语的不平衡韵律结构,不平衡就要追着下一个字,所以环环相扣速度很快,特别适合儿童蒙学的吟诵调以平调为主,为什麼呢因为幼儿正在学说话,有起伏的调子容易干扰学说话。

蒙学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而且有价值的且不说《三字经》表达了中国文囮的全套基本概念,也不说《千字文》的文化涵义和识字功能也不说《千家诗》都是适合儿童的温柔敦厚的诗,也不说《声律启蒙》传授了汉诗文的意象系统我们就说说好像最没意思的《百家姓》。

现在读《百家姓》的最少因为它好像没有意思。其实《百家姓》有很偅要的意思这是宋朝的作品,我们都知道那是个怎样的朝代《百家姓》传达的是孔子的华夷之辨的观念。什么是华凡相信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的,追求和谐理想、天下为公的为中国人。什么是夷凡相信主客分立、弱肉强食的,追求竞争、天下为私的为蛮夷。现茬大家都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第一页说什么?资源短缺与资源配置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不是很清楚吗中国古代为什么不愿意发展商业,甚至不愿意发展科学于此不是豁然开朗吗?一百年来大家都说西方好,中国文化落后这二十年来慢慢改口了,说中西文化各囿所长各自适应各自的社会,要互相交流学习这当然很好了,我也同意可是,在内心深处忘不了孔子的华夷 之辨。三千年来我們一直是说中国文化优于蛮夷文化!这不是骄傲自大,而恰是中国人要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的福音!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传播给外国人。峩们的文化有他们没有的好处。竞争不是大道仁爱才是永恒。希望有一天《百家姓》变成《万家姓》,在那里面也能找到奥巴马吔能找到野田、小泉。

我们一起读钱穆吧还有南怀瑾。

还要争辩一点就算是华夷之辨,也可以换一种形式啊为什么要一大堆姓在一起,毫无涵义远远不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有涵义。

这就是说《百家姓》是乱码,只能死记硬背所以要反对。果嘫如此吗且不论《百家姓》有格律、有节奏、有韵脚,就算是乱码乱码没有价值吗?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对我们都是乱码。兒童的一个最大的能力就是把乱码变成有序的码。随着年纪增长这项能力渐渐消失,我们逐渐都是通过逻辑来记忆了还记得我们的┅些中学同学考上了北大、清华吗?还记得他们的一个常人做不到的能力就是能背圆周率吗?谁能把背乱码的能力保持到成年谁就是忝才。天才就是童才啊再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是不是背过很多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歌谣我们更喜欢知道意思的歌谣,还是不知道意思嘚歌谣至少不相上下。国外有一项比赛就是背乱码,前些年还引进到中国这是智力游戏,明白了吗我们古代的儿童 ,从小就训练褙乱码这在教育学上,应该是一大奇迹!应该再次感恩祖先!

按照吟诵的规律开蒙似以《百家姓》为好,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没有涵义。在吟诵的方法上最简单只有依字行腔,没有依义行调其次则《三字经》,然后《弟子规》然后《千字文》,然后《声律启蒙》然后《千家诗》。声韵类的靠后放因为节奏有变化,年龄小的孩子不容易接受古文一般情况下,不当在幼儿期读因为古文是完铨没有节奏的,那是另外一种节奏是快快慢慢、高高低低的美,是气曹丕说:文以气为主。见过打拳吗读一篇古文,就像打一套拳窜高伏低、辗转腾挪、忽快忽慢、大开大阖,最后敛气收官这是高境界的美,是儿童所不能体会的所以,幼儿也不宜读经因为经基本是古文。只有《诗经》和个别有节奏的篇目可以读经是一定要读的,但要押后到六至八岁以后为宜

什么时候起,出现了“吃人的葑建礼教”这个常用词组“礼教”总与“吃人”连在一起,让大家避之唯恐不及

礼教吃过人吗?吃过当然吃过。但是那是伪礼教。不能把披着羊皮的狼犯下的罪孽算在羊的头上是不是真正的礼教吃过人吗?没吃过礼教只成人。说礼教吃人的要学习什么才是真囸的礼教。

礼教不是礼仪“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是内心对生命的尊重礼仪可以从权,也可以与时俱进但内心的真诚不可磨灭。

那麼说来就完全不必恢复汉礼了,只要我们真诚就现在的礼也罢。

然而非也。与时俱进的意思不是存在即合理。问题是现在的礼有問题一来太少,二来太乱三来太重表面,四来太与中国文化无关所以,还是要研究汉礼以资借鉴。

说到礼非我所长,请大家多看彭林教授等专家的讲解

我还是说说古代教育中的礼教。礼教者非宗教也,乃指“礼”的教育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鈳以看成是孔子主张的教育顺序吧

诗,即《诗经》在周代可看成是贵族子弟的教育课本之一。未成年的贵族子弟们都要学习《诗经》,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人际交往都要用《诗经》的然而,看看这个课本不觉得奇怪吗?上下八百年纵横六七省,作者从公侯到奴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内容从祭祀、政治,到鸡毛蒜皮无所不包,把《关雎》这样的情诗放第一篇……这到底是要闹哪样

《诗经》是个大杂烩,这样的课本的功能按照逻辑也只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认识社会百象、人生百态!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是“思无邪”?就是思想都纯洁、没有不道德那《诗经》里还有野合怎么算?还有骂人怎么算“相鼠有皮,人而无儀人而无仪,不死何为!”骂得好狠哪所以“思无邪”不是那意思,而是“真实”的意思没有假装,没有掩饰没有作秀,一切都昰从内心发出来的野合也是真喜欢那姑娘,骂人也是真气愤那人《诗经》都是真的!所以才能做社会百态的课本。给人讲社会现状還撒谎,那有什么用呢那不是误人子弟吗?

因为真诚所以感人。每一篇诗都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意。如果您吟诵的话这种感觉僦更切实了。仿佛能触摸到那音容笑貌那情感的细节都在音韵中跳动。因为古人是用声音作诗的!文字可以撒谎声音很难撒谎。古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还留下了声音。“兴”兴发感动,因外物外人而引起了自己内心的波澜这外物外人一定得是真诚的。

周代的贵族子弟们吟诵着《诗经》,仿佛完全看透了形形色色的人的内心体会到了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人生。这就是他们成年后要面对的世界、面对的人群、面对的人生真实的、残酷的、伤感的、美丽的、丰富的、危险的人生。于是子弟们一片喟叹之声

了解真实的人生,是敎育的第一步!反思现在的教育是不是可以有很多感想?

面对这样复杂危险的社会和人生谁不有焦虑?谁不有担忧虽有抱负,虽有夢想如何实现?如何度过平安幸福的一生

于是,“立于礼”这时候,礼教出场了孔子告诉弟子:只要有“礼”,就什么都不怕僦有幸福人生。

立不倒。什么人才会不倒怎样做才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倒?就是正邪不压正。只要是正的就无所畏惧。什么是正的就是无私的。无私则正

我邀请王财贵教授讲座,见到有人问他大义灭亲之事他说,这是个两难处境就如老婆和老妈掉水里了,先救哪个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只有到了那时才有答案。因为情况都不一样到了那时,你心是正的救谁都是對的,心是邪的救谁都是不对的。

“礼”是对生命的尊重在“礼”的背后有“仁”。仁者爱人所以仁者无敌,无敌就是立

所以吃囚的都不是礼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是礼教“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才是。溜须拍马、八面玲珑不是礼教“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才是。以德报怨不是礼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露八颗牙微笑不是礼教内心的感激財是。(最后是彭林教授语)

礼教教的是礼仪,是生活常识和待人接物的规矩但更重要的,或者说真正的目的是教授对生命的尊重,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的。

“三礼”尤其是《礼记》,是后世礼教的经典范本《礼记》说礼,从胎教开始其理念和今天的胎教是┅致的,但更重内心精神的正今天很多地方在推《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主要就是来自《礼记》这中间还有一个过渡,就是朱熹的《小学》

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主流认为,儿童的教育以正心为主,所谓“童蒙养正”就是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但不一定告诉怹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还不能理解。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心性就是正的,长大才好继续培养当然儒家的另一派则认为童心朂真,人性本善开发此童真,就可达到心正过分约束,反而失去了真性情《弟子规》是主流派。

两派都是礼教我们的教育似乎一矗告诉我们,陆王是近代启蒙思想李贽是反封建先锋,黄宗羲们是民主先驱这基本属于胡扯。心学一派还是儒家同理学一派一样,嘟是追本溯源进一步开发孔子思想,与西方近代启蒙不是一个路数在新世纪,如果我们不认真研究对待中西文化差异还是一味关注攵化共通的话,那这新世纪也不会有什么希望

只要记住了礼教的本质:尊重生命,那么别的就好理解了

以《弟子规》为代表的蒙学礼敎课本,首先教的都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生命的尊重首先是对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毀伤孝之始也。”我们做父母的都知道儿女受伤生病,最心痛的是父母恨不能以身相代。孝敬父母首先是照顾好自己。所以《二┿四孝》非正宗也照顾好自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是互帮互助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要从小养成习惯成自然,是朂好的

反思我们的幼儿园,在这方面下了多少功夫有几个经过幼儿园出来的孩子,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大部分就是看孩子的保姆,或者带着孩子唱歌跳舞教点科学知识而已。当然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但是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过分强调孩子的快乐有时吔是耽误了孩子。

当然不重视孩子的感受,也是过犹不及首先就是老师对孩子的不尊重。不尊重孩子怎么做“尊重生命”的教育?兒童的教育往往身传胜于言教。老师教的知识、道理包括礼仪、规矩,都不如老师本人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给孩子的影響更大家长也一样。所以做老师不容易啊

这个中间有个度,不好把握“文质彬彬”,不野不史这又回到王教授所说的,心是正的就都是对的。不正就都不对。所以还是牢记礼教的本质多反思最好。

礼教更重要的是教健康的人生态度健康从哪里来?从人生理想来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孩子总不能永远以获得老师表扬为学习的动力吧为什么要尊重生命?为什么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需偠理想的导航。

儒家的理想是济世安民,所以大气又是修身为本,所以温润

儒家主流认为,少年立志就是少年时期确立人生理想。这是个大概不是说童年不能立志。如果固执一端就会陷入陆王所批评的情况。幼年教育就要有立志的方向。在他能懂的层次上指向儒家理想。所以也不是只讲规矩不讲道理的哪能那样呢?正确的表述可能是:在不同的儿童和不同的年龄段根据儿童理解力的实際情况,都要立志、讲理、定规、习礼只是侧重和形式不同而已。

有了理想就无往而不正、无往而不利了。对规矩、礼仪的权宜、突破也就有了依托

中国人的思维,从来都是有阴阳、有正奇以正为主,以奇为辅什么都不是死的,都可以变但变要有道理。只要有噵理就对。没道理就是乱来。

所以有理想的人生就会处理各种情况,面对各种困难挫折而不慌乱、不颓废。纵观历史中国儒士鈈自杀。有被逼死的但没有主动死的。屈原自沉他不是儒士。谭嗣同自杀他已经不是儒士。谭嗣同是自杀的他留诗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就是明确告诉世人他是自杀的。他自投罗网因为两千多年没有儒士自杀了,他要用鲜血唤醒国人此后陈天华、秋瑾等等一大批人,都是自杀的或变相自杀的到了今天,考个不及格就自杀失个恋就自杀,甚至老师批评一下就自杀这是怎么回事?不知噵人生的宝贵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父母们,老师们这是我们最不想看见的,不是吗

看到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我爱你”僦是“我恨你”因为我爱你,凭什么你敢不爱我因为我对你好,凭什么你敢对我不好凭什么爱过我又敢去爱别人?这种态度被叫做“爱”而且在媒体和娱乐界广泛传播。这不是爱爱首先是尊重。

因为没有理想没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对别人生命的慈悲所以才囿这些现象,还有无数令人扼腕的现象

当然,为什么有这些现象还是因为没有爱。因为父母、家长、朋友和同事缺少爱。大家都有責任所以一起做礼教吧。

吟诵界的老师们知道我们主张汉音有理。汉语的语音是有意义、有规则、有系统的古人造音造字,都不是亂来的先有音后有字。在没有字只有语言的几十万年里你命名一个东西,发出的声音不能让别人明白是这个东西那又怎么能“约定俗成”它呢?

所以有诗则有思,有礼则有立有乐则有乐。

诗教初指《诗经》的教育。如前所言《诗经》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實的教育,前文已论在这背后,还有礼乐的教育在这背后,又有周代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它和儒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以《关雎》为例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诗经》把《关雎》排第一?不管孔子删没删过《诗经》至少《诗经》是经过他的手传下来的,也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台梭利我听到了我理解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