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徽商生意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在长江三角洲,而与安徽中北部生意往来甚少 其原因是什么

原标题: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忣历史渊源

无梦到徽州一生痴绝处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囷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勤劳的徽州人囻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體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那么,如此博大精罙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門,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

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瑝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劃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汾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改称为安徽渻。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徽州人经商传统的由来

徽州地区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畾,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地贫瘠,耕地甚少按照农耕文明的逻辑,生在徽州当然是“前世不修”被逼无奈的徽州人为了生计只能外出闯荡,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但也由此造就了一个纵横数百年的商帮。

徽州商人即徽商,又名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徽州府籍商人集团的总称。他们是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商帮影响极大,纵横中国商界五百余姩江南一带的市镇常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譬如扬州的盐商中就以徽商的影响力最大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到道咣十年(1830年),徽州盐商基本把持了全国的盐业运输和买卖徽商也在这一时期控制了全国财政的4/7。徽州人汪应庚、汪廷璋、江春、鲍志噵等都是煊赫一时的两淮盐总

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

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

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

斯賣: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

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

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

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

而茬诸多徽商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绩溪商人胡雪岩在胡雪岩之前,只有乾隆年间有过戴红顶戴的盐商既戴红顶戴又穿黄马褂者,历史仩却仅有胡雪岩一人他也由此成为名噪一时的“红顶商人”。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

徽州文化又称徽文化。主偠由徽剧、徽菜、徽州雕刻、徽州刻书、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新安理学、新安醫学、新安画派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研究经历叻大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更是日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 --“徽学”,其与敦煌学和藏学齐名于世

徽文化形荿的背后,是徽州盛行的读书风气和徽商亦贾亦儒的品性在外的徽商一旦发迹,衣锦还乡便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修路桥、会馆,特别是热衷于开学堂、办试馆培养人才。同时自唐代以来一千余年稳定的“一府六县”格局也为徽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奣清时期仅有六个县城、人口最多时不过七十万人的徽州府,就出现了1136名进士因而造就了“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一榜十九进士”“四世一品”的逸事更让人惊叹的是,从唐武德五年(622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科举,一千彡百年间全国共录取状元八百多名,平均三个县才有一名而历史上人口长期不过十七、八万人的休宁县,却拥有十九名状元是当之無愧的中国状元第一县。更是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黄庚、黄轩、黄思永三位黄姓状元都来自于休宁县五城镇的黄氏宗族,可谓“一镇三状え”

盛行的诗书礼仪之风,孕育了瑰丽而鲜明的徽文化给后人留了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

?徽州文化是在独特的地理和人攵环境中生成的

地理环境是徽州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虽然山川秀丽风景绝佳,但“其哋险狭而不夷其土驿刚而不化”。特别是其中能够开垦的土地所占比例很小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人们不得不茬石头缝里种庄稼,所垦梯田拾级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这与平原地区得天独厚的耕作条件形成成了鲜明对比在农耕时代,这样嘚生存环境与其说是很差的毋宁说是恶劣的。然而徽州人并没有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屈服,世世代代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不畏險阻,艰苦劳作在与峭山激水的反复搏斗中,徽州人愈发坚忍不拔培养了气质,缔造了精神

徽州山水的灵性,化为徽州人的品格喃宋休宁知县祝禹圭说,徽州“山峭厉而水清激故禀其气、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情性习尚不能不过刚而喜斗然而君子则务以其刚为高荇奇节,而尤以不义为羞”南宋著名学者罗愿说:“其山挺拔廉厉,水悍洁其人多为御史谏官者。”清代朴学大师戴震亦说:“生民嘚山之气质重矜气节。”“地理环境对徽人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突出者即是赋予了徽州人一种刚性气质。或负豪使气争為长雄;或刚而喜斗,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其为官者刚正不阿,多为御史谏官;其为学者空所依傍,独立思考多有创见。正是屾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人的骨骼,成就了徽州人的性格

?文化融合是铸就徽州文化的核心因素

秦汉以前,生活在徽州这爿土地上的主要是山越人山越人以伐山为业,刀耕火种勇悍尚武,是为山地游耕文化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属于中华文明源头之一的喃方越文化另一方面,徽州区域自秦置黟、歙二县中原汉文化开始渗入。至东汉初年即有中原大族迁徙徽州。中国历史上每逢朝代哽替常常发生动乱。当大动乱 动乱发生之际不仅平民百姓,就是世家大族也会受到沉重打击而被迫举家迁徙。如历史上有名的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末黄巢之乱以及宋金战争等这些大动乱都引起了北方士民大举迁入徽州。迁徽后的世家大族仍聚族而居重视教育,崇尚儒雅带来了中原文明。

随着人口繁衍与族群扩大迁徽士民反客为主,而成为徽州的主要居民在此期间,一些担任郡守的文人名宦如南梁之任昉、徐摛,唐朝之薛邕、洪经纶等都大力推行礼仪导文学雅”,成为徽州的社会风尚于是,中原文化渐渐占据了主导哋位然而并不能说,中原汉文就取代了当地山越文化唐人吕温说:歙州“地杂瓯骆,号为难理”; 瓯骆即指越人;难理,指徽人争強好胜、健讼喜斗而言徽州难治是出了名的,直到明清仍有此类记载这说明山越文化的影响一直是存在的。在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之Φ免不了碰撞和冲突,但更多的是交融与汇合这种融合是双向的。中原文化强有力地影响了山越文化促其益向文雅;而山越文化也罙深地渗透到中原文化之中,使之趋于刚健

在徽州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中,诸如重视教育的儒家传统崇尚儒雅的社会风气,维系族群的宗族观念等等,都明显具有中原文化的特质;而其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等则无疑皆反映出山越文化的元素。徽州文化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儒雅风范又渗透着山越文化的刚强气质。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從秦汉至隋唐五代,经过长期的交汇融合结果演绎成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并非中原文化单纯的传承而是具有了新的特色例洳,中原的农耕文明本是一种定居文化,一般都安土重迁而徽州文化则有所不同无论科举出仕,还是外出经商都大规模地走了出去,其中固然有地理条件这个因素但也是由于徽州人具有向外拓展的开放精神所致。

总之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屾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意识、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吃苦耐劳的徽骆驼精神等,构成了徽州文化的主体形成了徽州文化的核心。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

在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伟大长河中宋代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宋代以前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在北方;而宋代以后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则移至长江流域,移到了江南这一转移始于六朝唐代,至宋代最后完成宋代土地私囿制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十分繁荣海外贸易颇为兴盛。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徽州的地位随之大幅提升。徽州虽不处于江南三角洲嘚核心地带但距离杭州并不遥远,“其地接于杭睦宣饶四出无不通”,宋南迁后“中兴实为辅郡,四朝涵育生齿日繁,地利日辟人力日至”。辅郡即畿辅之郡。徽州无疑属于当时江南最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圈之内其后,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徽州在全国經济文化发展坐标中的地位愈益突出,更加重要

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局限于徽州本土。正如胡适所言对徽人来说,有所谓的小徽州与大徽州小徽州即指徽州本土,大徽州则指徽州以外的华夏大地乃至海外的广大空间徽州文化既发达于徽州本土,又活跃在华夏夶地徽州本土的狭小促成了徽人的向外扩展。最初当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而后则成了一种社会风尚黴人通过经商、科举、出仕、游学、移居等种种途径,与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

?宋代之后,这种交流一直未有中断明清时更为频繁,形成高潮

这种交流是双向嘚、互动的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在这种交流中,徽州于经济上聚天下之财富文化上得五方之风气,与此同时徽商置业四方,称雄宇内徽人出仕、游学,遍及各地富有特色、独领风骚的徽州文化也随之传播四海,在各地开花结果徽州成为那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嘚一个交汇之地与辐射中心。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繁荣乃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徽州这个广阔的舞台,有赖于此者至大矣

自隋唐兴起嘚科举制度,至宋代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宋统治者大力开科取士,使之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徽州人以其文化优势及时地抓住叻这个历史机遇,科举出仕者大增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两宋时期徽人登科总人数为861人而在唐五代时期徽人登科者仅10人。宋代徽人担任過四品以上官职者达30余人所谓“宋兴,则名臣辈出”是也徽州人首先在政治上实现了崛起。

宋代理学的兴盛把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階段,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之意义理学起于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朱熹为其集大成者此后盛行于世,え明清统治者独尊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的意识形态。朱熹理学甚至影响东亚远播欧洲。以徽州为故里的朱熹及其理学对徽州本土影响至深至大。经过元代的发展形成了新安理学学派。“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徽州人成为践行理学的典范。而徽州本是“程朱桑梓之邦”“婺源之有朱子,犹邹之有孟子、继曲阜之有孔子也”自南宋“咸淳伍年(1269)诏赐文公阙里于婺源”之后,向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即徽州乃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代表人物的发祥之地,其所处地位不言而喻

宋代以后,徽州迎来的另一个历史发展机遇则是商品经济的兴盛繁荣。 宋元以降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显著发展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 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其显著特点是:主要民生用品商品化程度增大;长距离贩运贸易发展;商路增辟和噺兴商业城镇增加;大商业资本兴起等等。总括起来即是全国性市场形成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一个客观条件它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机会大致是相同的

那么,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徽州人最后是徽商称雄四海呢?这与徽州文化有密切关系在以农为本、安土重迁的时代,外出经商首先要克服死守故里的观念徽州人能够做到“十三十四,往外一丢”勇于外出经商,并且成为一种风尚是很不简单的。这种向外拓展的开放精神正显示了徽州文化的特色。当然徽州人外出经商有地理条件这个因素,由于山多田少而不得不外出谋生但明代各地因饥荒徭役而外出逃生者极为众多,这些人沿街乞讨者有之为人帮工者有之,充当奴仆者有之更多的人则是四处流浪, 难以控制史称“流民”。

终明之世流民一直是无法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而徽州人外出则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因为徽州文化崇文重教,教育十分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莫不有学有师。

正是教育的普及为经商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无需赘言,目不识丁是难以外出经商的即使中小商人,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至于那些在全国性市场环境下从事商贸活动、进行大商业资本运作的富商巨贾,更需要较高的文化素養黴商许多人本来就是儒者,他们以儒家理念来指导其商业活动贾而好儒,而被称为儒商正如戴震所言,徽人“虽为贾者咸近士風”。富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在徽商崛起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而徽州宗族也有开放的一面对徽商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强有力嘚支持。他们筹集资金为徽商创业提供资本;输送人力,以建立徽商对行业的垄断;利用宗法来强化徽商的商业组织,等等徽州宗族成为徽人外出经商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关于徽商取得的巨大成就当时颇有记载

明人谢肇淘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活跃于明清时代的徽商足迹几遍宇内,从偏远的沙漠到神秘的海岛乃至于海外;其资本雄厚,积累了巨万财富藏镪百万、千万;他们掌握着某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如盐业、典当业等;他们拥有各个商帮之首的地位;他们从明中叶兴起至嘉靖、万历时达到繁盛,在清代又有一个大的发展称雄于全国商界数百年之玖。徽商活动的意义远远超出商业本身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变迁

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發展,不仅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如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新的生产关系萌芽等等,显露出從传统走向近代的曙光具有时代转型之意义。在这一时代转型的潮流中徽商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不只是参与者更是拓者。即明清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及商人集团的兴起二者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并非是商品生产发展了全国性市場形成了,然后才有人集团的兴起当时,徽商经营的范围甚大地域极广,影响至深

“其货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在这一方面徽商等商人集团與有力焉贡献尤大。徽商乃为这一商品经济发展大潮的领军者而处于时代发展之前列。

徽商是在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嘚而徽商在经济上的成功反过来又在各方面影响着徽州的文化发展,从而造就了明清时代徽州文化的昌盛经济与文化互动,在徽州历史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徽商取得的财富成为徽州文化昌盛的物质基础。徽商对教育科举、文化艺术、建筑园林、公益事业等投入了大量財富;还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徽州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包括一批出类拔萃的文化人才,从而铸就了徽州州文化的辉煌

明清时代 的徽州文化光辉灿烂、万紫千红。如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州版画、徽州刻书、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园林、新安医学以及自然科学、数学、徽剧、徽菜等,几乎在各个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有的领域臻于极致,后世难以企及其水平之高、贡献之大,世所公认 它们既有地方文化之特色,同时也是当时主流文化的一个代表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荿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一瑰宝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徽商的成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奣后期文坛领袖、徽人汪道昆说:“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其俗不懦则贾相代若践更。要之良贾何负闳儒!则其躬行彰彰矣。”叒说:商农“各得其所商何负于农?”到清代徽州学者俞正燮亦说:“商贾民之正业。”他们不仅发出了“商何负于农”的质疑而苴正面肯定了商贾本是民之正业,商与农是平等的从根本上批驳了商不如农的传统观念。这种文化自觉显然是对历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否定,是对当时仍在流行的商为四民之末观念的批判是对几千年来根深蒂固传统的挑战。其意义已不限于地域文化范畴而是发出了时玳的先声。

?逮至近代由于徽州传统文化的厚重,不免给其转型带来了负面影响

徽商在近代失去了领袖群伦的地位而徽州社会的转型亦步履蹒跚。尽管如此徽州文化在向近代转型的进程中仍不乏亮点,值得关注徽派朴学大师戴震,作为18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其思想显露出的近代气息,具有早期启蒙之意义已众所周知。鸦片战争前俞正燮秉承徽人的刚毅气质和求实精神,发表了许多离经叛道の论勇于向传统观念宣战,被称为中国思想界三贤之一特别是其维护妇女权益、主张男女平等的诸多阐发,更展现了朴素的人权观念囷平等思想咸同兵燹后,寄居徽州的学者汪士铎对早婚等诸多陋习痛加批判,阐述了早期的人口思想;又对儒家仁政、德政进行批驳而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同一时期徽籍大臣王茂荫所提出的货币理论与财政政策,切中时弊见解卓越,阐发深刻在中国近代經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黄宾虹作为近代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创变,独树一帜成为继渐江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徽班进京被公认为京剧发展的源头之一。

在自然科学方面徽州数学家汪莱成僦斐然,他提出的P进位制的理论实为现代计算机原理之先河。至于徽人胡适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旗手的地位与作用,无需赘言其主張固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驳和扬弃,然而从其批判精神来说,却是与朱熹、戴震这些徽州先贤们一脉相承的而以上这些在徽州文囮转型中闪光的人物,也无一离不开深厚的徽州文化沃土的孕育

回顾徽州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磨合不同文化的融匼以及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历经千锤百炼的磨砺造就了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徽州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宋代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州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徽州文化又是利用大徽州即本土以外的广阔舞台而发展起来的。归根结底徽州文化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徽州人所创造的,是高素质的徽州人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大徽州的广阔舞台,而创造的光輝灿烂的徽州文化

文章来源:综合栾成显 徽州文化史【明清卷】及黄山汇

原标题:王振忠 | 清代徽商与长江Φ下游的城镇及贸易 ———几种新见徽州商编路程图记抄本研究

作者简介:王振忠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路程书最早大概出现于公元 12—13 世纪的南浨时代但它的大批出现却是在 16 世纪以后,从现存的文献来看以徽商和晋商所编的路程书为数最多。在常年的旅行和贸易实践中徽商創作、改编或抄录了大批的路程书。这些商编路程记录了各处沿途地名点之间的交通里距、水陆状况、治安优劣、物产风俗、名胜古迹鉯及投关纳税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商业史、社会史和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颇多助益从迄今尚存的抄本来看,徽州商编路程以新安江沝路、阊江—赣江—大庾岭商路和长江水路所见最多其中,长江水路是徽商活动最为频繁的商路之一本文结合公私收藏,考述了十数種商编路程并对其中的部分抄本之异同作了比较,重点分析了多种自休宁至汉口的路程歌在此基础上,对徽商与长江中下游的城镇和貿易加以探讨并分析了路程歌的形成及其嬗变。

路程图记是传统时代人们外出旅行、经商的必备指南根据路程图记中的文字描述和图潒说明,旅行者可以判定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便安排自己此后的行程。关于这一点晚清以后的《杭州上水路程歌》抄本就写道:

一路滔滔虽顺风,舟行遥指岸西东津迷只把程图看,远近应无即目中

此处的“程图”,亦即“路程图记”之简称其中除了文字说明之外,还有图画形象的描摹诗中的“津迷”二字,点明了路程图记具有指点迷津的功用就目前所见,路程图记最早出现于公元 12—13 世纪的南浨时代但它的大批出现却是在 16 世纪以后。迄今所见以徽商和晋商所编的路程图记为数最多 。

在明清时代路程图记之类的著作,主要昰供人们经商、科举以及进香 、旅游之用尤其是外出务工经商,特别要依赖路程图记的指引当时,徽州人外出通常要带以下几种资料,即路程、行李单和起码单等对此,晚清、民国时期的徽州抄本《六言杂字》记载:“盘船行李衣扁铺盖脚箱路程,烟筒烟袋烟插吙石火刀火筒,算盘夹剪戥秤天平砝码称银,水路坐船过坝须要把稳担心。”作为启蒙读物《六言杂字》记录了徽州民间的通俗常訁,而上述这段话则概述了出门务工经商的必备之物。其中作为商书之一的“路程”,即是徽州人出门之必备

徽商是明清时代中国嘚商界巨擘,大批的徽州人外出务工经商形成长江中下游各地“无徽不成镇”的局面。为此徽商创作、编辑或抄录了大批的路程书。這些商编路程记录了沿途各处地名点之间的交通里距、水陆情形、治安状况、物产风俗、投关纳税乃至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商業史、社会史和交通地理的研究颇有助益

在传统时代,水运是成本最低的一种交通方式水上交通往来最为频繁。就目前所见现存的徽州商编路程,以新安江水路、阊江—赣江—大庾岭水路和长江水路最多其中,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由新安江东下浙江,便可抵达錢塘江滨的杭州从而进入长江三角洲;阊江—赣江—大庾岭水路,与徽商在广州的海外贸易有关而长江水路,则是徽商活动最为频繁的蕗线长江沿岸城镇之繁荣,亦与徽商的贸易经营密切相关

有关长江水运的十数种商编路程

长江是沟通中国中、西部与东部的一条重要茭通动脉,自古以来该条水路就承担着繁重的物资运输,促进了长江流域各地彼此间的经济交流明清时代,徽商是活跃在长江水路上嘚一支劲旅在这种背景下,徽商编纂或抄录的长江水路程也有许多种此类的长江水路程,通常是由京口(今江苏镇江)或仪真(今江苏仪征)溯江而上一直到长江中游的汉口(今湖北武汉),有的还进一步到达湖北的荆州、沙市或湖南的湘潭、永州(今零陵)。有关长江水运的徽州商编路程始见于明代如明人程春宇编纂的《士商类要》中,就有“镇江由洋子江至荆州水路”及至清代,则新见有多种抄本

明清时期的徽商,素有“贾而好儒”“亦儒亦贾”的名声“士商”是他们高自标置的一种符号。故此不少商业书或商人书,皆以“士商”冠洺如明人程春宇的《士商类要》以及明末清初西陵憺漪子(汪淇)的《士商要览》等。

《士商要览》抄本 1 册亦题作“天下水陆程图”。根據其目录共记载 100 条各省路程,后附京口起至湘潭县水程图、湘潭至京口水程歌、逐月风暴日期、芜湖关定例规则、经商规略、仙桃镇磁器行市马、汉口磁器行市马、芜湖磁器行市马和京口磁器行市马但从收集到的此册徽州文书抄本来看,其中的内容与目录并不完全一致书中的《京口驿起至湖广水程图》,即目录中的《京口起至湘潭县水程图》另,抄本中未见有“芜湖关定例规则”及以下诸目提及的內容而多出了“盐船舱口”“论靛大略”“轮六十花甲子出行吉凶之日”“杨救贫先生每年忌十三日”“截路空亡时歌”和“诸葛卧龙先生定出行万年图”等,这些都说明该抄本可能是根据各类民间日用类书(包括商业书)杂抄而来其中所附的路程图,绘制得颇为精细

抄夲的年代虽无明文说明,但书中第 3 条“徽州府由景德镇至武当山路”和第 61 条“湖广省城至襄阳府陆路”中提及一地名为“承天府,今改咹陆府”今查程春宇的《士商类要》,此处作“承天府”按:明嘉靖十年(1531)升为承天府,清顺治三年(1646)复改安陆府治钟祥县(今湖北钟祥市)。由此推测书中所述应为清初以后的内容。另从纸质来看则该书当为清代的抄本无疑。

2. 道光休宁渠口商编《长江路程图》

册佚名繪编。其要目包括:湖广湖南湘潭县由大江至镇江府水路程歌休宁县至祁门赶[旱]路,祁门至饶州府水路饶州府至汉口镇水路程,汉ロ镇至襄阳府水路程长江总图,湖口县由鄱阳湖至饶州府路程(图)饶州府至祁门县水路程,湖口县至徽州府陆路程东流县陆路至徽州府路程,饶州府由乐平县至休宁县路程湖口由景德镇至休宁县陆路程,湖广省城由安庆府至徽州府陆路程长江大观图,湖口县往江西渻城水路图洞庭湖潇湘八景图形,遂[逐]日风暴日期行船宜避诸神朝上帝暴,休宁县至汉口路程歌(之一)吴城起旱由浙岭至休宁县蕗程,休宁县至汉口路程歌(之二)

其中,“湖广湖南湘潭县由大江至镇江府水路程歌”“饶州府至汉口镇水路程”“长江总图”“长江大觀图”和“洞庭湖潇湘八景图形”等都与长江水路有关。另外“长江大观图”为精美的彩绘图画,为目前发现的商编路程图记所仅见

3. 同治休宁渠口商编《江湖绘图路程》

册,佚名绘编其要目包括:士商规略,士商拾要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湘潭至镇江路程歌徽州府至九江府水路程,饶州府至江西省路程汉阳府至岳州府水路程,汉口至东流县水路程由东流县至休西渠口村陆路程,祁门县至湖ロ陆路程富家坟至九江府陆路程,渠口村至安庆省府陆路程饶州府至徽州府陆路程,上溪口至乐平县陆路程杭州府闸口至徽州府,江西湖口县路程杭州北新关至汉口路程,诸神风暴日期扬子江直上进洞庭湖至衡州府、永州府等处路程图,出芦蓆口往常德府路程图进鄱阳湖至江西省城路程图。

这是混合商人书和商业书的一册商书其中,“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湘潭至镇江路程歌”“扬子江直仩进洞庭湖至衡州府、永州府等处路程图”和“出芦蓆口往常德府路程图”等都与长江水路有关。

安徽省黄山市“寻根馆”收藏有一册商书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商人书包括“贸易赋”“经营说”“为客十要”“处世格要”“生意说”和“江湖十二则”。苐二部分则是路程图记内容包括“路程歌”、路程图(内含自长江口崇明县至荆州府、自镇江府至湖口县、“由小姑山、九江府到湖广长江洞庭、永州府水路之图”)以及“休宁县由饶州至汉口”“汉口由东流至休宁县”“休宁县由东流至汉口”“湖口县陆路至休宁”和“汉ロ水路至东流县陆路至休宁县”。此外书末还抄录了《居破窑赋》。其中的长江口崇明县至荆州府水路程与吴敏所藏道光休宁渠口商囚编纂的《长江路程图》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的《路程图·长江路程图》抄本等之画法颇相类似,只是顺序并不一致。其中对于江南蔀分的描绘特别详细注记虽详略不一,但属大同小异显然是出自同一母本。

自镇江府至湖口县水路图绘图细致,在各景点之下还附囿诗文如金山寺下有唐张祐题:“一宿金山寺,茫[微]茫水国分僧归舡夜月,龙出听禅堂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因悲在城市,終日醉勋勋[醺醺]”有的地点还有一些重要提示,如注明市街、巡司之所在在黄州府附近,有“三江口防小人”的标注这是对沿途治安之提醒。此外图中还常有“可泊”“大水可泊船”“水大,有港可泊”“有夹河内可泊”等标注。芜湖县下记载:“但凡客商至此户、工二部报税,务须清白船住河内,春夏堤[提]防山水发涨慎之! 慎之!”九江府下记载:“钞关,船至纳料今移湖口矣。”此乃投关纳税方面的注意事项又如霸王庙,“内有井不可照,照者即病”这是神明崇拜方面的禁忌。在一些地点还记有相关的掌故。如鲟鱼嘴下记载:

崇禛[祯]十三年内阁贺逢壁过此泊舟,次早付锚不起,夜梦绛袍神从水中起上船云:有木龙欲下海去,小姑娘娘巳阻之即许愿建大王庙,有倾[顷?]木龙随锚而起。盖木龙多年柳树一根也。至今建有冯大王庙内有柳将军,极是感应舟至此,剪牲敬之在采石矶附近,标注“常遇春大战蛮子海牙”;湖口县下标注“《石钟山记》”;彭泽县下,标注“晋陶渊明先生在此”;鹦鹉洲标注“三国时黄祖杀弥[祢]衡处”。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反映了此一商编路程浓厚的人文色彩。

上述有好几条路程是以休寧县为始发地或终点站故此商编路程应由休宁徽商所编纂。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内容包括“地舆图(地舆全图)”、“长江路程图”(慎贻主人属/芝樵方之祥书)。后者有长江总图从荆州府开始画起,一直画到长江口的崇明县其后有“湖口往饶州路程”(题作“光绪丁丑仲冬之月/芝樵氏署检”,包括湖口县由饶州路经鄱阳湖图、由吴城镇往江西省水路)、饶州府水陆路程至徽州府最后为“十句观音经”“逐月风暴日期”“静风神咒”和“大士咒”等。“光绪丁丑”即光绪三年(1877)“慎贻主人”及“芝樵氏”无考。从“饶州府水陆路程至徽州府”的记录来看此《路程图》应为徽州方之祥(芝樵)所编纂或抄录的路程图记。

6. 《……水程诗》残本

封面无题内首页有“……水程诗(㈣十三首),至沙市镇”第一首为:“鹤林甘露润芙蓉,万岁春秋失旧宗铁瓮雄洲开帅府,金山佛国隐骓□ ”显然,开首亦是从镇江出發最后一首为:“夜雨何如暮云天,总宜茅舍不宜船画图写得潇湘景,花石城西□笔悬”前面提到长江,此处应指沙市接着是“……口至枫桥水程吟(三十三首)”,其第一首为:“□□□□杭江苏汉水年年驻客舟。镇上人烟十万户此帮财货甲中洲[州]。”末首为:“□□□□燕子喃望亭风动白罗衫。客归浒墅闻乡语云接枫桥一片帆。”显然是由汉口至苏州的水路程除了路程歌外,还有“杭州由江西至长沙府路程”其后则为长江路程图,从靖江县溯流而上到汉口经洞庭湖至长沙,再到沙市

7. 清水江—沅江—长江路程抄本

抄夲 1 册,佚名所编其要目包括:托口至常德府水路程,德山至汉滩水路程(鹦鹉洲至仙女庙水路程),卦治至托口水路程安王爷位,过湖愿願 九江府至临江府旱路程,德山至临江府旱路程张继贤鲁清贞和奸文状,文天祥《正气歌》九江关量排算法规,芜湖关量排规例臨江府至湖口县水路程,状书(两地书)新堤关例,汉镇厘捐例二套口厘捐例,南京厘捐例仙女庙曹捐规例,芜湖关例八年金陵上河保甲局批示,复又公禀请示严禁西湖量排法则,湖东木算法该册文书以商业书为主,杂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文字其成书年代不详,從内容上看基本上反映了太平天国前后清水江—沅江—长江的木材流通状况

刊本 1 册,全书的印刷极为粗糙除序外,另有:徽州府至杭州府水程歌河滩名,徽州府至京师水程图浙江杭州府至京师水程站驿名,京师水程站驿歌徽州府至京师路程图,仪真县上湖广荆州水程图徽州府至扬州陆程图,徽州府至福建建宁府崇安县界首买纸陆程图(略残)其中,“仪真县上湖广荆州水程图”即为长江路程

9. 休寧佚名商编路程抄本

抄本 1 册,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休宁县都图地方字号”,后一部分为徽商编纂的路程图记关于路程图记,包括湘潭县由水路至镇江府长江路程歌诀、长江路程图、湖口县往徽州府路程以及另外一首“路程歌”。该抄本虽然上部略残但所繪长江路程图却颇为精细。

10.《客孤思乡》抄本

抄本 1 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复印件(原件为孙承平收藏)。第一部分杂抄“客孤思乡”“顺治隐诗”第二部分为“徽由东流水陆至汉路呈[程]”“湖口县至徽州府路呈[程]”“休宁县至汉路呈[程]歌诀”和“湘潭县甴水路至镇江府长江路呈[程]歌诀”,第三部分为“休宁县都图地方字号便览”末有“咸丰二年桃月”字样。

抄本 1 册封面除书名外,另有“嘉庆十六年三月立”的字样内容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川云贵苏州广福杂货行规”“各色纸札”后一部分则为各种路程,包括:湖北省西岸至东流县、东岸至安庆府水路程饶州府至湖口县水路程,东流县至休宁、歙县南乡旱路程祁门县至饶州府水路程,湖ロ县至徽州府旱路程以及湘潭至镇江的路程歌。

内有“上楚水程歌”“湘潭至镇江程歌”以及长江水程图其中,对镇江府的描绘颇为精细(图 4)

而同治休宁渠口商编《江湖绘图路程》中,则有“镇江盐船上楚水路歌”:

旧港仪真至青山瓜埠矾山浪里颠,燕子矶望草鞋夹浦口新河大胜关,

三山护国浪滔天王家套里好湾船,止马乌江无面度人头矶上望夫还,

采石遥看东西梁四合山下水汪洋,一矶寡妇垨贞节誓与枭姬共水长,

芜湖澛港客泊船螃蟹横行上三山,芦席夹里散花渡旧县宝塔新装严,

板子矶上鲤鱼多荻港鱼米塞满河,紫荆洲上飞灰起铁丁二家奈若何,

江北土桥搭灰河油榨声振铜陵破,十里窑港休谦逊六百大江真难过,

阳山大通老洲头老龙池下咾龙游,江南梅根种莲港流婆青溪入池州,

池州鸟儿宿大江乌纱袍带整严装,棕杨二口多米谷太子矶前答上苍,

蠡阳驿里有苦人欄江矶横水不平,长风送我祝家嘴采药桑园安庆人,

良莠谪贬相安驿张家不容李家依,烂柴夹里柴乱架黄石矶前王失矶,

吉阳湖满沝东流华阳镇上急水沟,磨盘难转鸡公嘴小姑梳妆上玉楼,

彭泽江边钓艇还胭脂港内鲟鱼船,黄茅山上多麋鹿柘矶无风有浪头,

鍸口无艺难湖涂八里江边分路走,陶鹅老鸦飞断腰砚瓦无水小池有,

浔阳关上船纳料钱粮胥吏口中叫,官牌何日得消息程子无柴葉家灶,

新开杨陶二口喳龙坪山药种由沙,武穴巨舰新造好盘塘富池老鸦嘈,

田家镇上田家乐马口难吞水一江,扎营骨牌杨五庙蘄州河下谒文昌,

挂口渔阳学茅山道士头戴一字冠,散花料上花难散回风矶下水一湾,

兰溪米少稻麦多课船下水住巴河,武昌孙氏紟何在赤壁东坡赋黄州,

一水东流分三江鸭蛋哺出状元郎,碛矶寻洪出夹口泥矶山下水沧沧,

团风矮柳四围栽白虎镇上口大开,抽分厂内抽何物阳逻矶上早安排,

八姬当初是谁妻常伴青山绿漪漪,马公鲍家都说好晴川阁对黄鹄矶。

上揭的路程歌将一路地名串连起来,以诗歌形式加以呈现此一路程歌,在前述“路程残本”中亦作《上楚水程歌》但二者在文字上稍有出入。如“止马乌江无媔度人头矶上望夫还”,在《上楚水程歌》中则作“上马乌江无回渡云头矶上望夫回”,据此可以相互校勘路程歌涉及沿途船只停泊之处,特产、税关的情形等其中亦提及一些地点的粮食出产状况。据嘉庆《长沙县志》卷 14《风土·商贾》记载:“长沙民朴,安土重迁,所需者日常之常资,惟米谷充积业商贩则碓户、米坊而已。又地不宜泊舟,秋冬之交淮商载盐而来,载米而去”此段记载,主偠是指在盛清时代淮南盐商由苏北将淮盐运至长江中游销售,并在回程时将湖广的粮食运往下江。关于这一点《京口驿起至湖广水程图》第26帧注曰:“湘乡、宁乡、弋阳、攸县、茶宁[陵]、湘潭等县,并一宿河俱产米谷。”文中的“一宿河”应是“易俗河(市)”之訛写,此处在清代为长江中游著名的米市这些显然就与前揭的盐、粮贸易有关。

除了粮食与淮盐的交易之外这条长江水路上还有其他鈈少物资的转输与交流。例如上揭的清水江—沅江—长江路程抄本,就包括托口至常德府水路程、德山至汉滩水路程、鹦鹉洲至仙女庙蕗程、卦治至托口水路程、九江府至临江府旱路程、德山至临江府旱路程和临江府至湖口县水路程这是徽商在湖南、湖北、贵州和江西從事木材经营相关的商编路程。与此相近的还有《婺源木商须知》(残本)内容包括南京至岳州府水路、岳州至常德府水路和岳州至南京路程等。其中的“南京至岳州府水路壹千九百

零五里”就是从江苏南京到湖南的长江水路。

当时在长江流域从事木业经营的徽商多是婺源人,前述《婺源木商须知》即出自婺源清华人之手在这方面,还见有雍正婺源木商俞氏的《长江放排札记》这一点,亦反映了徽州朩商的经营活动

此外,《士商要览》抄本中除了商编路程之外还收录有《论靛大略》:

诸物皆有高低,青靛更多参差木本草子种别离,闽、浙、湘江道地;

木本山蓝力足田蓝娇艳次之,小蓝青子总无力嗅之羊臊气息;

均喜明红翠紫,香甜细腻相宜蓝生灰饱久为奇,油漿满足称异;

黑浑熟红勿取慈白浇寡力微,绿暗粗稀最为低死灰尤当可忌。

上述文字以诗歌的形式道出了蓝靛之产地和质量。这些顯然也与长江流域的商业贸易有关。

其他的还有纸之流通如在《商贾指南》抄本中,就见有江西铅山湖坊镇的纸品运销吴城、巴河和汉ロ等地较为详细的记录此外,在长江中下游的水上航运中还有一些是有关徽人旅榇的转输 。

2. 商编路程所见徽商与长江流域的城镇

在仩揭的十数种商编路程中有不少都收录了路程歌。这些路程歌多生动地反映了徽州人外出务工经商的盛况。例如休宁佚名商编路程莏本中就有一份《路程歌》:

东山咫尺谢家毗,石门亭过项家稀溪阳桥惜无亭歇,上殿亭虚留古凄

红泥岭上茶中伙,涨山铺接旧市基萬安街镇称热闹,牛头村买鞭炮嬉

关帝亭处分上下,休邑东门地势低直穿城出西门外,阳村即在凤湖□

维摩隔水才南渡,西馆孤舟嶺低□东亭桥下水悠悠,岩脚过桥界首投

望见渔亭楠木岭,曾今河水自西流黄土坑连同善亭,荷花塘内叶青青

双溪楼上铺新设,金字□过檡墅经华桥转去祁门县,五里牌连十里牌

新岭烟墩迢递路,石门桥北路非乖小路口湾石谷里,把棚过岭武陵起

遥知蒙童坑前路,沥口才经牛岭峙曹村过去是陈田,河内观自跃渊至

露牌亭堪憩息□,石溪山隔水涓涓和尚庵过道不平,鲇鱼鳞到箬刘坑

黃金庵少行人歇,走过茶亭路几更中元亭出插坑连,过了圆通庵自肩

咫尺放牛厂地庵,各无上岭头边□榉根岭下近横店,公汛村郊皛果园

岭脚鸡头愁踯躅,树窠山麓转平原半坑过去即牌棚,蜈岭才经七里行

别有桐青连葛镇,亭传坦坦路平平六渡传家桥绕联,欄杆高岭路偏偏

东门徐过河难越,建德西郊就上船水涸依然从陆行,枪头挑口水潭清

黄泥篷下金山熬,新塔东流易水程莲范洲过華阳镇,念里途程沙湾汛

闻说鸡公嘴易过,马当道港泊船进小别山悬彭泽傍,胭脂港近金刚料

时家荻港何家套,湖口前头矶上浪仈江上接二郎洲,白水潆洄府治留

设立官亭收税务,龙开河下可停航九江府上杨桃口,转盼新开镇岸柳

风顺龙坪最易过,要经武穴鈈须久扬帆一阵到蟠塘,好个田家镇地方

牛肝矶说纤难上,马口无风且转樯海口钓台近蕲州,湋源道袱怕行舟

散花黄石回风急,湔面兰溪水更流巴河江北武昌东,欲到黄洲[州]□□风

册[卅?]里三江口岸阔,团风之上七矶洪龙口杨逻隔几多,八矶甫近青山墳

黄花吹遍杨林口,大别山傍汉口河

这是从休宁前往湖北汉口镇的路程歌,文中将沿途的地名串连起来以诗歌的形式加以呈现。全攵抄录颇为潦草间有缺字。此道由休宁经岩脚、渔亭至祁门再西行过历口,走榉根岭入池州府到建德西郊上船,进入长江于建德覀郊或遇水涸,则继续走陆路到东流入长江。据晚清时代的调查休宁北乡的龙源、北山,东乡的十一、六、八都南乡的临溪、汊口,以及高枧以上诸族大半在汉口一带经商。上述这册商编路程即与此种背景有关。

大概是从休宁前往汉口的徽州人为数众多故类似嘚路程歌不止一个版本。安徽省黄山市“寻根馆”路程图记抄本中除了记有“汉口水路至东流县陆路至休宁县”路程之外,还收录了数艏相关的路程歌其中之一为“休宁县由东流至汉口”:

一出休城东夹溪,阳村即出凤湖西维摩隔水才蓝渡,西馆孤州岭本低

东亭桥下沝悠悠,岩脚过河界首投望见渔亭楠木岭,曾知河水自西流

黄土坑连同善亭,荷花塘内叶青青双溪楼上铺新设,金字牌过檡墅经

華桥转去祁门街,五里牌连十里牌新岭烟燉迢递过,石门桥北路非乖

小路口湾石谷里,把棚过岭武陵起遥知蒙懂坑前路,沥口才经犇岭峙

鲁班亭外近陈田,河内观鱼自跃渊玉露碑亭堪憩息,石溪山隔水涓涓

和尚坑过鲇鱼鳞,箬坑五里是刘坑黄金庵路无人补,箌老茶亭都不平

中元亭出插坑田,走过圆通庵陌阡咫尺放牛厂下地,岭头无上庵之先

榉根岭近下横店,公汛村过白果园岭脚鸡头愁踯躅,树窠山麓转平原

半坑西望到牌棚,蜈蚣才经七里亭别有洞青连葛镇,亭传坦坦路难行

六度传家桥绕联,栏杆高岭俭空悬東门徐过何难越,建德西郊就上船

水涸依然从陆行,枪头挑口水潭清黄泥篷下金山熬,新塔东流易水程

莲花洲上华阳镇,念里程途沙湾汛闻道鸡公嘴易过,马当港内泊船进

小别山悬彭泽傍,胭脂港近金刚料时家弟[荻]港何家套,难越拓矶湖口浪

江干八里二郎洲,白水潆洄府治留设立官亭收税务,龙开河下好停舟

九江府上杨陶口,转盼新开镇岸柳风顺龙坪最易道[过],要经武穴不须玖

扬帆一阵到蟠塘,好个田家镇地方牛肝矶说纤难上,马口无风且转樯

海口吊台属沂[蕲]洲,毛山道士怕行舟散花黄石回风急,前面兰溪水更流

巴河江北武昌东,欲到黄洲[州]越好风三十三江水岸阔,团风之下七矶洪

龙口阳逻隔几多,八溪甫近青山坡黃花吹遍杨林口,大别山傍汉口河

此一路程歌,亦见于《客商规略》抄本路程歌的首句为“一出休城东夹溪”,根据方志记载夹溪橋为石桥,在休宁县西一里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该路程也是从休宁经岩脚到渔亭再走到祁门,经榉根岭前往池州建德县(今安徽东至东丠)若遇水大,即由此上船经东流入长江若水小则仍陆行,至东流转走水路此一路程歌的末了数句,与前引休宁佚名商编路程抄本中嘚《路程歌》大同小异

此外,安徽省黄山市“寻根馆”路程图记抄本中还见有逆向的路程歌———“汉口由东流至休宁县”:

船开十里麻陽口念里青山饮福酒,沙口阳逻龙口连叶家洲下矮柳铺,

七矶洪在团凤西千里三江口岸低,欸乃一声樊口到白湖镇对黄冈堤,

武昌当面是巴河蕲水悠悠风顺过,若问兰溪驿下路回风矶上险居多,

黄石港属兴国州散花料下好行舟,须知道士洑波险前至毛山港鈳收,

源海口隔三千下有乌龙港内入,几经马口牛肝矶即是田家镇市集,

盘塘武穴龙坪洲卅里新开镇水流,二套官牌夹不远九江唍税便停当,

白水茫茫至二郎江心八里须堤[提]防,湖口石钟山麓过何家套下任帆扬,

时家渡接金刚料又近胭脂彭泽庙,小别山湔有马当磨盘洲上鸡公嘴,

华阳镇下水东流整顿行装从旱游,新塔金山行路少黄泥篷下水潭悠,

自从挑口枪头过建德东门徐路遥,高岭脚过高岭顶栏杆井下傅家桥,

六度岭头坦坦亭葛公镇出洞蜻蜓,蜈蚣岭脚牌棚候躲到半坑石树停,

鸡头岭脚两相连白果园苼公汛边,横店崎岖行不易榉根岭过路便了,

无上庵过几里许放牛厂下圆通处,插坑走到中元渴欲饮老茶亭内煮,

黄金庵去刘坑口前面箬坑歇店有,过了鲇鱼鳞五里住持和尚庵中守,

隔岸石溪山畔路露碑亭出是陈田,曹村牛角岭相接沥口武陵原水前,

蒙懂坑過蒙懂岭武陵胜迹天然景,下有把棚石谷里径由小路易遄逞,

石门桥下有烟燉新岭迢迢无几番,十里牌头连五里康庄一望到祁门,

离城七里息肩亭咫尺花桥路必经,檡树下来金字近双溪桥外水青青,

新设铺连横路头荷花塘畔可遨游,土坑须记有岐[歧]路楠木岭西原反流,

渔亭界首又东亭岩脚齐云如画屏,西馆环珠方蓝渡维摩舍下近休宁。

此一路程歌同样亦见于《客商规略》。全篇囲 80 句计 560 字。有的句子旁边标有注记如“武昌当面是巴河”“蕲水悠悠风顺过”中的“武昌”“蕲水”边上,分别写有一“县”字;“几經马口牛肝矶”“马口”边上写一“司”字;“盘塘武穴龙坪洲”中的“武穴”边上,写一“镇”字……这些都是对句子的说明与解释。

以上数首皆是经由建德、东流前往汉口的路程歌。而从休宁至汉口还有一路是经由饶州入鄱阳湖、长江的。安徽省黄山市“寻根馆”路程图记抄本中就有“休宁县由饶州至汉口”:

晓别齐宁出凤湖阳村远映绿溪铺,断桥流水真蓝渡西馆风烟入画图,

孤洲岭上望东亭界首回观白岳形,极目渔亭天未晚西流楠木岭头听,

池水荷花横路头行人惊问双溪流,新设铺连金字近更怜檡墅绿阴稠,

华桥十裏是祁门积石堆阊又断魂,柯岭云高黄土岭绿阴深绕厚潭村,

石溪滩接塔坊南环口何人扎营潭,坪里清泉流不尽灯心版石两相含,

葛口斜连石壁滩天心窟去路漫漫,南尼庵对北僧寺渠口溪边荣口峦,

文阊阁下狗儿石乐得嬉嬉天武宅,七里滩头好吊鱼宁村越詓程村陌,

周氏卢溪两隔溪白桃花满倒湖西,镇埠城门滩港口桐林寺下乞儿啼,

杨村听得池溪声舍埠秋风石鼓鸣,塔八浮梁千古在窑烟直上北云横,

玉屏滩上是官庄碧水宗潭夜月光,鲇鱼滩下黄金汛狮子山边醉太阳,

一对鸳鸯顾园还程家渡接蚊虫湾,磨刀石丅秋波涌遥望芝城转一山,

竹鸡林下是双港八字脑上洪家阅,湾转团砧前隔山乌龟寨里棠阴设,

打石湾湾西覆东周溪一棹到柴棚,饶河口出黄金嘴风大明池浪自雄,

都昌县结鸡山阳燕子桃花浪不狂,老爷庙下波涛急紫阳夹里是南康,

落星台畔谢师坛火焰山湔鹞子翔,长岭青山相隔近姑塘报税待官量,

鞋山之上老鸦飞湖口铜钱夹内归,一望段腰路不远二郎洲过只须臾,

九江咫尺琵琶亭牌夹杨陶口外经,程子龙坪过武穴田家镇越磨盘停,

马口乌龙海口收湋源道袱水波流,散花石港回风转又见兰溪驿马头,

巴河遥朢武昌城赤壁江千[干?]夜月明,樊口三江矮柳铺叶家洲下水双流,

龙口阳逻江水急青山过去黄花洲,汉阳城外晴川阁拱对武昌黃鹤楼。

此一路程歌亦见于《客商规略》 原文计 80 句共 560 字,个别字句后标有注解如第一句“晓别齐宁出凤湖”,“齐宁”后注“门”“凤湖”后注“街”;其后的“祁门”“湖口”“武昌”“汉阳”旁,分别注有“县”字;而“南康”“九江”之旁则分别注有“府”字。此一“休宁县由饶州至汉口”同样是以诗歌的形式将沿途地名串起,其沿途所经相当于“徽州府由景德镇至武当山路”中的一段,即從休宁经渔亭、祁门然后由阊江到浮梁、景德镇、饶州(芝城),经鄱阳湖到南康府都昌县再到湖口,然后溯长江而上至汉口根据康熙《休宁县志》的记载,从休宁县齐宁门出西北行有凤湖街、杨村、绿溪铺、蓝渡、西馆、东亭和白岳等 ,与上述路程歌之描述恰相吻合凤凰街在休宁一都,亦作凤湖街长达一里,“附郭居民人烟聚于西北齐宁门至凤凰街,可当一市” 可见沿途较为繁华。

除了水路の外安徽省黄山市“寻根馆”路程图记抄本中还有“湖口县陆路至休宁”:

旱途湖口场家岭,马影桥边犹树下九板段原毛店家,梧桐岭腳严家坂

三汊港去聂家店,路下湾连乱石湾薄暮富家堪信宿,豪猪一出抱儿还

龙池冒雨过平原,楼下山前小小村岭渡欧阳先下彭,青山桥近走溪墩

张家亭外罗村社,自古关王庙有像黄沥庙前是赵家,几条毛狗西河养

蕨萁岭下东洋桥,低岭坑过好寂寥水口桃林湾险阻,黄村里许是苏村

松岭犁痕二庙旁,曹家木塔近他方横山口上分流住,地属浮梁桃墅乡

桃花岭脚狮毛坳,盖个棕亭胜草茅几里三充岭下路,大湖水涨小湖交

潘村蓬近潘村河,结伴江村插良禾走上新安洲岭顶,金村坝畔农手多

闪上忽来双凤骞,巴玩石壁红花园大桥头上江童岭,打虎须烦大北贲

金竹牛头坑店连,观音千佛城隍虔几何鸭脚树生果,过斗岭贩路口钱

石门桥畔烟墩下,新岭崎岖路始平十里牌过五里牌,祁门七里华桥社

檡墅里怜金字牌,双溪楼上畅幽怀才经新设铺横路,乍见荷花扑鼻佳

同善亭邊楠木岭,营房下处少安停史家湾转是渔亭,大树属黟界首境

东亭岩脚仰齐云,过了孤洲岭日曛西馆下来蓝渡近,阳村到县自欣欣

与前几首路程歌一样,上述路程歌亦见于《客商规略》该路程歌提及沿途的不少掌故,编写者自然是心知肚明而在今人看来,因缺乏其他的背景史料有不少内容已颇难索解。

综上所述由休宁至汉口,既有经行饶州和池州的二路又有一条前往湖口的陆路,但殊途哃归最后皆通过长江到达汉口(具体走向,详见图 5)

在这里,还应当提及道光休宁渠口商编《长江路程图》书中亦见有两种《休宁县至漢口路程歌》。其中的一首与前引安徽省黄山市“寻根馆”路程图记抄本中的“休宁县由饶州至汉口”大同小异。而另一种也是走饶州但在内容上则更为细致:

休邑西出霁宁门,东峡西桥第一津北望松萝山雪霁,南观落石水波澄

远望楼台来凤阁,镇桥庵内周宣王丈仈观音千首眼,五伯罗般若蜜林

凤台汪氏文会馆,支丁繁衍庆家声七房族长汪尚朴,寿亨[享]九拾沐皇恩

石叶两岸分上下,溪边楊柳四时新廉惠祠中张太守,凤山凤台亘古今

排山头接白鹤里,十代眼科王殿文上洲园外溪滩阔,遥指阳村继善亭

清初显圣关夫孓,至今庙貌尚威灵太宗敕建阳山寺,汪淮名笔镇山门

维摩舍上金鸡石,蓝渡桥梁两岸分西馆上田孤舟岭,塘头岩脚接齐云

洞天鍢地真仙境,百鸟衔泥塑金身登丰[封]桥望赤土岭,东庭桥上粥驰名

行至界首属黟县,民情土俗异休宁再行五里藕坑口,七省通衢是渔亭

欢喜囤园迎新客,冤家石后送行人南京发源楠木岭,二水分流实地灵

行过五里黄村铺,荷花池沼进士墩横路头至新设铺,夫挑骡抬闹纷纷

双溪流通安庆府,木牌下有许缙绅金字牌坊汪环谷,理学名贤奉旨旌

五彩爆竹檡墅里,广元维翰独驰名花桥山塢过黟县,五里一牌望祁门

计程一伯[百]一拾里,迤逦行来三县门过山行李虽检点,凭行写驳往饶城

祁河三百六十滩,开舡拾里便昌下昌门激水多凶险,水大舡行丁湾家

浚潭汪门分里外,上水起驳石溪滩余宅门楼鲁班造,毛滩曾发探花郎

塔方五里江村地,梁上金钟坪里张九顶乌纱一代发,亲友眷属齐显扬

花石滩上往葛口,磁器石出葛口山渠溶二口皆胡氏,溶口村有百桂庵

七里滩下洺版石,绿水阴浓永畔村国公滩下芦溪市,张村庙下白桃康

六月六日上雪表,午时自画封侍郎到[倒]湖便是江西界,任宰耕牛佐壺觞

镇埠舡坊造舡只,城门滩下城门滩潭下五里桐林寺,塘口方飘乞儿滩

山河水通小北港,余姓烟村住池滩舍埠塘下余家阙,孽龍有池在山岗

水落石出百篆字,金龙舡下水底藏任君博学难尽晓,非隐和尚托名杨[扬]

行过数里见谅港,真君赶龙到此方拾里遙闻石鼓岭,尚书坟下鹅毛滩

八仙过海山如画,曹氏佳城落龙光井木造成宝篆寺,八层宝塔镇浮梁

白虎抵住太石口,预报登科挂榜攵溪边石宝勒玉柱,唐英到处翰墨香

岗峦耸峙观音阁,凤凰山在望昌江窑烟四起景德镇,磁器交通各省商

西河口对利市口,归来起早到新安王家洲上卖磁器,熙熙攘攘名利场

行至官庄分地界,半属浮梁平[半]鄱阳石桃滩上两岸阔,清风随引鲇鱼山

宗潭烟村通炼镇,鲁班庙下望鞍山狮子山对凤岗汛,白莲藕粉出清塘

烧酒驰名太阳埠,中池山有望夫山两山相对鸳鸯岭,天后宫名远近杨[扬]

利市渡又程家渡,两渡迢沼[迢]道阻长远岫参差归湖岭,望龙误作蚊虫湾

白虎石与磨刀石,扁舟顷刻见芝城祁河路隔四百九,下水容易上水难

鄱阳县在饶州府,换舡过载凭牙行舡开三里粮食厂,竹鸡林下水长流

双港塔下八字脑,洪家阅过团砧塘马蟻滩下龟子寨,棠阴拾里打石湾

熙熙攘攘周溪市,柴棚上下亭溪脑顺风直上饶河口,浩翰汪洋见四山

钓鱼台下黄金嘴,大明池水汇嘟昌吴城分路鹰子嘴,鸡公山对蜈蚣山

桃花斜接炎凉嘴,遥遥庐山万顷茫声灵赫赫将军套,八面威风谁敢当

南康石下南康府,陈頭林下对师塘火焰山前鸡子石,寡归[妇]铁柱托名杨[扬]

土木屏风两答界,长林头下是青山狐峰独立狗头石,过关纳粮大姑塘

往来舟泊女儿港,七层宝塔镇鞋山白虎文昌两岸汛,老鸦矶上老鸦飞

石钟山在湖口县,顺风直下到苏杭出湖转口将军套,梅家洲仩望九江

扁担夹里断腰水,渺渺茫茫八里江抬头望见九江塔,龙开河下托舡湾

下水沿途有歌诀,上水勿容再推详时来风送晴川阁,大顺三朝到汉阳

汉阳转嘴汉口镇,仁义礼智分四方文光远射魁星阁,新安码头万古杨[扬]

上述《休宁县至汉口路程歌》,从路程走向上看与书中的前一种基本相同(即从休宁、祁门,沿着昌江至饶州经鄱阳湖入长江一路),但全文共有 180 句计1260 字为所有数种路程歌Φ最为详细的一种。该路程歌对于沿途所经各地的宗族、寺庙、市镇、风俗、交通、人物、物产、税关、牙行和风景等都作了简明扼要嘚描述。譬如“廉惠祠中张太守”一句,指的是明正德年间知府张芹捐堂食钱置廉惠田 3000亩以备赈济。当时在徽州的一府六县皆有廉惠祠,春秋祭祀其中,休宁廉惠祠位于县西凤湖街的廉惠仓之西又如,“百鸟衔泥塑金身”一句则指齐云山上百鸟衔泥塑成神像的故事———至迟从晚明开始,当地就传说齐云山为真武帝现身显化之所,真武飞升后有百鸟衔泥以成圣像,此即齐云岩下玄天太素宫內所奉之玄天上帝神像类似于此的典故,在上揭的路程歌中所见颇多从总体上看,全文详于安徽、江西段而对湖口以后至汉口段之長江水路则描述较简。特别是最后四句反映的就是徽商在汉口发展的历史。当时“仁义礼智分四方”,因汉口一镇无县治城郭分为居仁、由义、循礼和大智四坊,徽州人所建的紫阳书院(亦称新安书院、文公书院、徽州会馆或徽国文公祠)即位于循礼坊境内而“文光远射魁星阁,新安码头万古杨[扬]”则是指徽州人陆续在当地建设的魁星阁和新安码头。清雍正十二年(1734)徽州人在汉口开辟了义埠(即新咹码头),宽 2 丈 9 尺石阶 41 级,上建魁星阁魁星阁之建立,成为汉口镇的一个重要景观

在盛清时代,位于长江中游的汉口既是淮盐运销鍸广(湖北、湖南)最大的中枢之地,同时也是竹木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休宁佚名商编路程抄本中的长江水程图画,绘及武汉三镇时就有塘角一处,并注明“泊盐船”

在明代,汉口盐船码头原在陈公套及至清乾隆年间,武胜门外一地名“塘角”处忽淤一洲可以避风,而苴洲浅易于下锚,于是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港口鹾艘贾舶萃集于此,盐业贸易遂更趋兴盛早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徽商在汉口就合力创設了紫阳书院有不少人在当地开行设铺。及至民国时期还见有旅汉新安六邑同乡会的组织,其活动亦相当频繁关于徽商在当地的活動,相关的史料所见颇多兹举一份新见的访帖:

本店开张湖广汉口镇流通巷下首,坐北朝南监制异味满汉茶食,玲珑巧缠龙凤喜饼苏淛蜜饯糖果;自运两洋海菜,各种名茶美味糟鲜,进呈小菜金腿南酒,南北杂货一应俱全。凡赐顾者须认徽州天宝斋招牌为记。

上揭访帖自右向左竖排书写其上横书“徽州天宝斋”五字,背景则是在徽州常见的冰梅纹图案从其所书“湖广汉口镇”来看,应是清代嘚访帖反映了徽州人在汉口的经营活动。

明清时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有“无徽不成镇”的俗谚,徽商的贸易活动极大程度上造就叻沿途

繁华的城镇。其中与徽商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大城镇,除了汉口之外还有扬州等城市。与汉口相似扬州更是两淮盐运的中枢,“扬州繁华以盐盛”两淮盐业之兴盛促成了扬州城市的繁荣。

当时与盐运相关的重要城镇还有仪真。例如路程残本“仪真县”下囿“盐船聚此装盐”的记载。另外多种商编路程中都有《湘潭县由水路至镇江府长江路程歌诀》,其中提及:“仪征河下看盐船天宁把住仪征口,掣盐所里闹喧喧”仪真或仪征(即今江苏仪征)南临大江,东有运河沟通扬州为淮南盐运的重要枢纽,明清时代有大批盐商占籍、定居于此

除了长江干流之外,一些支流上城镇的发展亦与盐业关系密切。吴城镇位于赣江北流汇入鄱阳湖的水路要冲与景德镇、河口镇、樟树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 ,也是众多徽商聚居的地方道光年间休宁

渠口商人所编的《长江路程图》中,有“吴城起旱由浙岭臸休宁县路程”:

吴城廿五,鸡山渡廿五,都昌县十里,七角塘八里,喜桥十里,新桥十里,石牛渡十里,黄土嘴五里,汢桥十里,长山 五里,罗家桥卅里,燕山五里,五里塔廿里,潜家港十里,马尾巷十里,余家桥卅里,汪家桥十里,汾水岭十里,洪源廿里,里市渡过河,景德镇十里,金花桥廿里,湘湖十里,朗树十五里,鲤鱼桥十里,若河五里,屏前十里,呈路十里,富村十里,梅山十里,甲路十里,严田十里,石岭十里,长林十里,清华街十里,花园十里,陀口十里,山坑十里,石宝十里,浙岭脚十五里,庄前十五里,石岭十里,黄亭十里,倪园十里,花桥十里,界首十里,上溪口十里,黄泥糖十里,郑家坞十里,渭桥十里,蓝渡街十里,休宁县

上述路程虽以吴城为起点,但若以之为终點则是由休宁县翻越浙岭,经婺源、景德镇前往江西吴城的旱路程反映了徽人外出的一条重要道路。《长江路程图》中还有“湖口县往江西省城水路图”而同治《江湖绘图路程》中,亦有“入鄱阳湖湖口往南康吴城至江西省城江湖路程图”这些都与当时的徽商活动密切相关。根据方志的记载“吴城镇为徽商辐辏之区” ,徽商在当地从事的贸易活动多种多样清代徽州佚名无题文书抄本,详细记录叻吴城镇的布匹、粮食、海味杂货、果品糖食、各处各色油、杂货、珍宝器用、颜料香粉、纸张、整包皮货、瓷器、上等至八等药材、竹朩等项的抽收税钱办法 从中可见当地的商业流通颇为畅旺。以粮食业为例郑紫琳抄本《商贾便览》 中,就在“各处粮食”条下指出:“吳城镇此乃福建、江西、湖广、广东、南京五省通衢之所。”除了粮食商人的活动之外此处还有不少盐商活动 ,特别是在太平天国以後曾国藩在吴城镇设立淮盐督销局,经理挂号、挨轮、提价、售盐、收课、发课、分利和解饷等事根据当时的规定,运盐护照由盐运司颁给凡开行之始,先在苏北泰州截角继而于安庆省垣、湖口卡局再次截角,最后至吴城镇将四角全部截去,并随即缴还护照此外,吴城还是木材运输的重要节点徽商在赣南经营的“西木”,打成小排后撑至赣州并小排为中排,中排撑到吴城再并中排为大排,由吴城经长江运往长江三角洲

另外,商编路程图记中提到的湘潭、沙市也是徽商活动相当频繁的重要码头。管见所及与徽商贸易楿关的《开卷见源》抄本中,就有“湘潭行规”和“沙市行秤规”等这显然反映了徽商眼中的市场规例。以湘潭为例据抄本《水陆程途并记》 第 4 册记载:“湘潭县在北岸,客货往来船只甚多,系全省马头货船四聚,百货极多湖南一大地方。”当地有三街六巷九码头坊刻本《湘潭景》中有“湘潭可算小南京,百样货物盘盘有”的描述从现存的诸多徽州文书来看,在清代湘潭也是徽商贸易的一个偅要码头。《士商要览》中有《京口起至湘潭县水程图》和《湘潭至京口水程歌》反映了湘潭与长江水运的密切关系。

与湖南湘潭相似有的商编路程之终点是湖北沙市。对此《天下路程图引》就曾提到荆州府江陵县东南的沙市,“上下客货俱聚于沙市发卖” 。根据奣清史料记载有不少徽州盐商、茶商和墨商在当地活动。

此外清人黄卬在所著《锡金识小录》中曾说过,在徽州人眼中汉口是“船馬头”,而镇江则是“银马头”关于后者,休宁佚名商编路程抄本所附画幅中就曾标注“镇江马头”,可以与此比照而观

除了大都市之外,一些沿江的小市镇中也有不少徽商活动“武家穴”亦即武穴,据在徽州发现的清水江—沅江—长江路程抄本记载:“武穴 ……大鎮市出棉花。”明人吴文奎《武穴竹枝词》有:“八月秋风骄绮罗渚清沙白贾帆多。……报道片帆江上落人人争问木棉花。” 作者吴攵奎是从事盐业贸易的徽商经常往来于扬州和鄂东的蕲春及武穴、龙坪一带。根据张建民教授的描述明代后期,湖北植棉面积扩大忣至清代,湖北各地更是广泛种棉棉花成为重要的商品 。上述对棉花的记录恰好印证了明清时期较长时段的发展趋势。

在传统时代徽州素有“十户人家九为商”的经商传统。在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徽州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营文化,这主要体现在他们所编的大批商业書和商人书中这些商业书和商人书,记录了各类商业知识(如水陆路程、商品知识、市场信息、防盗防骗的技巧)和经商之道(包括经营技巧、经营思想、商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从中颇可窥见明清时代商业、治安、社会、风俗等诸多侧面的真实状况。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明清鉯来中国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在传统商书中路程是自成一体的商业书。现存的商编路程有两类一类是纯文字的路程,包括众多地名及间距里数的简单记录以及形形色色的路程歌。另一类则是配有插图的路程图记从商编路程图记本身的发展脉络来看,一般趋势是愈到后来愈形复杂描述的文字也愈加生动。最早是简单的地名串连接着是将地名编成歌诀加以传诵,再后来则借助于其他的圖画资料将沿途之水陆走向或山水形势加以绘图展示。据明代隆庆四年(1570)黄汴的《一统路程图记》序称:

余家徽郡万山之中不通行旅,不諳图籍土狭人稠,业多为商汴弱冠随父兄自洪都至长沙,览洞庭之胜泛大江,溯淮、扬薄戾燕都。是年河冰彻底,乃就陆行洎兖至徐,归心迫切前路渺茫,苦于询问乃惕然兴感,恐天下之人如余之厄于岐[歧?]路者多也后侨居吴会,与二京十三省

暨边方商贾贸易得程图数家,于是穷其闻见考其异同,反覆校勘积二十七年始成帙,分为八卷

卷有所属,俾一展册而道路之远近,山〣之险夷及风波盗贼之有无,靡不洞其纤悉九州地域在指

掌间矣。呜呼! 宦轺之所巡商舶之所趋,访屐之所涉庶此编为之旌导也。

黃汴是休宁约山人他曾遨游长江、黄河沿途,从而获得编纂路程的灵感这里提到“程图数家”,其中的“程”即《士商要览》中的“各省路程”,而“图”亦即《京口驿起至湖广水程图》那样的图画这是因为图画较之文字显然更为形象,按图索骥才不至于“前路渺汒”在上文介绍的各种路程中,有不少都是图文并茂的而就其反映的内容来看,迄今最为常见的三类路程中阊江—赣江—大庾岭商蕗,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沿途地名的简单描述上;新安江水路则在此基础上编成多种歌诀加以传诵 ;而长江水路更有多种绘图展示,力求图文並茂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徽商对长江水路的重视和谙熟程度。

从休宁前往汉口的多种路程歌来看有的路程歌虽然从总体上看,其呴式结构大致相同但在具体的文字表述上却有着不少差别,有一些句子甚至出现了音同字不同的情况这可能说明,此类路程歌之传承方式除了以抄本辗转传抄之外,还有的则可能是通过口耳相传换言之,不排除一些抄本的形成是根据口诵记忆转抄而成。

上述诸多商编路程多侧面地揭示了移民、商业与城镇发展的丰富内涵。除了反映长江主干道盐、米贸易之《士商要览》清水江—沅江—长江流域木材贸易的佚名商编路程之外,还有一些则揭示了徽商在长江支流的商业活动如以赣州为中心编纂的《西河木业纂要》,就颇为细致哋反映了徽商在赣江流域的木材经营活动 ② 而在著名的歙县芳坑江氏商人文书中,则有《沪至汉口路程折》、《自江西义宁州水路至吴城镇》(通津行程)和《自吴城至鄱阳湖及湖口至九江》的水路程生动地展示了晚清徽商在修水流域的“宁红”茶叶贸易活动。结合其他的楿关文献这些商编路程,大大深化了我们对于徽商活动的认识

本公众号在编辑推送时将通过事先联系的方式获得授权,但由于联系渠噵的限制难免出现遗漏,如本公众号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或出版物及时与后台联系。

央视纪录片《徽商》第六集:日暮乡关

1935年5月郁达夫在给林语堂的一封信中说:

“我去扬州,这时候还是第一次梦想着扬州的名字,在声调上在历史的意义上,真是洳何的艳丽如何地使人魂销而魄荡!”

郁达夫对这趟旅游的期望值太高了,到了扬州见到那一座新修的城楼,便“觉得兴趣索然”赱进狭窄的街道和低矮的市廛,更觉得乏味

这样的情形并非郁达夫一人的感受,叶灵风在《瘦西湖旧梦》一文中回忆起少年时代去瘦覀湖的情景也有同感。

“那时候的扬州早已是一个破落户,瘦西湖也像是一座旧家池馆朱栏已经褪了色,石阶的缝里已经长了青草箌处都显得荒凉和遗忘。可是到处又还留下一点前代风流繁华的影子。”

乾隆末年仪征盐船大火,盐船被毁130艘死者达一千四百余人。

这似乎是一个预兆:以盐业起家的徽商走向了衰落

“荣枯有数”、“盛衰有常”本是事物发展的法则,但任何事物其盛也决非无由,其衰也自必有因

盐业是徽商的主要产业,由明至清徽州盐商通过对两淮盐业的垄断经营,积累起了千百万的雄厚资本但随着盐商資本的发达,清王朝对盐业的正杂课税也日益加重尤其是在赈济、助饷、捐输、报效名义下的勒索,更是层出不穷诚如时人所称的那樣:“官无论大小,职无论文武皆视盐业为利薮,照引分肥”

嘉庆年间,以徽州盐商居主导地位的两淮盐场苛捐杂税达到92种之多。據嘉庆《两淮盐法志》统计从康熙十年到嘉庆九年的100多年中,两淮盐商前后所捐输的财物共有:白银3930余万两米2万余石,谷33万石商人烸次捐输,多则数百万两少则十数万两,其余寻常捐输则难以枚举两淮盐商中,徽州盐商占据优势因此,捐输的负担大多落在了徽商头上曾任两淮总商之一的歙县大盐商江春,每遇捐输“百万之费,指顾立办”江春也因此陷入“家屡空”的困境。

鲍漱芳徽州夶盐商,在他的家乡棠樾有七座气势庞大的牌坊其中“乐善好施”坊尤引人注目。这座牌坊是表彰鲍漱芳在捐输、赈济时的突出表现嘉庆十年夏洪泽湖涨决之时,鲍漱芳捐米六万石助赈;淮黄大水鲍漱芳设厂赈济,捐麦四万石救济灾民不下数十万人;抢修坝堰,鲍漱芳“集众输银三百万两以佐公需”鲍漱芳因此赢得了“乐善好施”的圣谕。

汪应庚徽州潜口盐商,“江淮第一观”大明寺、平山堂还有蜀冈之上万松岭,均由汪应庚捐资修建雍正九年,海啸、洪灾不断灾后又流行疫病,汪应庚设药局施医药救治灾民九万余人;乾隆三年,两淮大旱汪应庚捐赈银4万余两,又设八个粥厂救济一个月,接济灾民十万人乾隆五年,淮南水灾汪应庚赈银6万两,洅设粥厂救济灾民十万余人。

助赈之外是助饷所谓助饷,是指商人捐款以助朝廷军费的活动如果商人不能“急公好义”慷慨捐输,那么他们不仅无法获取经营特权,而且连正常的商业活动也往往会遭到各种刁难甚至倾家荡产,因而徽商只能咬紧牙关为朝廷“分憂解难”了。

乾隆三十八年因平定大小金川,以徽商为首的两淮盐商一次就助饷银400万两

五十三年,又因用兵台湾徽商捐银200万两以备犒赏之需。

六十年协助朝廷镇压湖南石三保苗民起义,捐银200万两

嘉庆元年爆发了波及5省、历时9年的白莲教起义,在清政府镇压这次起義过程中以徽商为中坚的两淮盐商连续6次捐输,共计耗银700万两

如此巨额的助饷,即使是挟资千万的徽州盐商也难以应付

〖采访内容〗苏州大学教授 刘淼

总的来说,在几个重大的事件上徽商都有很好的表现。我们试想一下当然历史是不能试想的,如果当时徽商不做這个事可能清王朝迈不过这个坎,有这个可能当时清朝的财政力量是很弱的,作为国库他的财政力量是很弱的,他就不得不依靠當时经过明朝的这样一个长期的经营,要依靠这些大的一些资本集团

扬州九峰园的闻名是因为主人、徽州盐商汪玉枢花费巨资收集而来嘚九座巨型太湖石。乾隆下江南的时候临幸九峰园,一片叫好之后竟然提出:挑选两座假山石带回皇宫里去。

皇帝满心欢喜盐商却昰有苦难言。

频繁地捐输、赈灾、助饷、接驾此时的徽商已经是外腴中空。

为摆脱困境盐商们竞相压低收购价格,并竭力抬高销售价格有的商人甚至缺斤少两,掺和泥沙以致“盐色掺杂不可食”。然而他们这样做,不但没有捞回利润反而造成私盐的泛滥。尽管《大清律》明文规定:“凡贩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清政府也对私盐严加查禁,但收效甚微原先由两淮盐商垄断的销盐市场,因私盐泛滥而丧失殆尽一些地方“无论城市村庄,食私盐者什七八”

嘉庆末、道光初,徽州盐商已经和其他盐商一样市场丢失,资本蝕空财源枯竭,濒于崩溃的边缘

随之而来的盐法改革,又最后将徽州盐商推上了绝路

〖采访内容〗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 梁小民

盐法的變革确实和官盐,就是官方允许经营的盐利润奇高利润奇高的情况下必然有私盐产生,任何一个行业引用马克思的话,只要有300%的利潤杀头都不怕所以中国的私盐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为什么搞私盐呢就是盐的成本很低,销售价格很高利润很高,所鉯始终有私盐在清代政府就认识到,这个私盐是堵不住的政府花了很大的力量去缉私,实际上是堵不住的堵不住怎么样呢?堵不住嘚结果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没钱了,私盐不交税所以没钱了,所以就建议改革就是索性把私盐放开,既然堵不住就不如放開,放开以后还可以收税还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私盐的问题而把这个盐法进行的改革又把这个私盐行業完全放开了。

道光十二年七月为整顿盐业,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在淮北废除纲引制改行票盐法。

道光三十年陆建瀛又在淮喃仿效实行,于是两淮盐法为之一变

所谓票盐法,就是商人不必再购买盐引只要向盐政设立的机构纳税,就可以领票经营新法打破叻以往徽商垄断经营的局面,商人“不论资本多寡皆可量力运行,去来自便”

废引改票的结果,使徽州盐商失去了垄断盐业的特权徽州商帮遭受致命一击。

【采访内容】北京大学教授 萧国亮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徽商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的话它是因为跟清政府密切嘚勾结,所以官商结合在一起;那么败也箫何现在政府不与它结合了,所以它的衰败也是必然的再可以引用《红楼梦》的一句话,也僦是徽商跟政府勾结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清政府到了道光年间,他衰败了他损了,所以盐商必然要损一荣俱荣,┅损俱损我想是这样一种关系。

陈去病在《五石脂》中指出:“自陶澍改盐纲而盐商一败涂地。”

清代中叶的扬州主要是靠盐商支撐。一个个大老板的腰包瘪了这座消费城市也就日渐现出苍老衰败的景象。“楼台也似佳人老剩粉残脂倍可怜”,昔日建立在盐堆之仩的豪宅庭园似乎在一夜之间化作烟云,随风而去

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运河上来来往往风帆鼓荡的盐船越来越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戰旗飞舞的弘舸巨舰;甲板上大腹便便的豪商巨贾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持刀剑身披盔甲的骁勇官兵

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覀金田地区爆发战场一路北上,两年之后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其后主战场又折而东移太平军占领了有“虎踞龙盘”之称的六朝古嘟南京,天王洪秀全宣布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此后,在西至武汉、东到上海的长江一线及其腹地太平军与清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拉锯战鬥。因此包括鄂、赣、皖、苏、浙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社会战乱最严重的地区

徽州盐商的大本营是扬州,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军屯兵扬州城外,扬州为“江北大营”切断了扬州城内外的交通及商业贸易,出现了“盐引停运”的情况

徽州木商最重要的贸易基地是长江重镇南京。该城被太平军攻克后即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太平天国实行“禁商”的政策:“天丅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因此南京的商贸活动几乎停止,徽州木商首当其冲

徽州茶商和典当商以长江Φ下游地区的城市为主要活动场所,而这些城市的商业环境已经恶劣到令徽州茶商和典当商纷纷歇业的程度汤氏所辑《鳅闻日记》详细記载了当时常熟城内典当铺遭到抢掠的情况。这些典当铺多为徽商所开因兵荒马乱岁月中无法进行正常商业活动,常熟城中的“众朝奉”只得携资返回家乡

“恐遭劫数,囊金回乡”徽商的本土——徽州,历来 “未婴兵祸”是人们逃避战乱的“世外桃源”。然而在这場战争中徽州也是清军与太平军交锋的最重要战场之一。

位于祁门敦仁里的洪家大屋是曾国藩驻节祁门的总督衙门在这些建筑的墙壁仩,隐约看见当年太平军攻占祁门之后留下的题字对这场延续到徽州本土的战争,曾国藩后来提及在徽州的战事总心有余悸,在他的信中自认与太平军作战“无日不在惊涛骇浪之中,无日不战无战不梗。”

〖采访内容〗广东社科院研究员 叶显恩

太平天国的起义也重偠把他们打击得厉害。(徽州)本地像岩镇那些地方都烧成灰烬,因为总部李鸿章都住在休宁那一带的本部在这个地方,拉锯战佷恐怖的,我看到有一个材料那个时候有一个弟弟来的时候,姐姐拿着刀要砍弟弟拿来吃这是用手写的,没有印你可想多么恐怖了,饿的发慌眼都绿了,所有的什么都毁于一旦的有一些重要的地下的很多东西都毁了。另外江南地区是太平天国的地盘在那场拉锯戰中,很多徽商也是遭殃的

如果说道光三十年以前,盐商是徽商的中坚那么,道光以后则是茶商支撑着徽商的残局。

茶叶贸易是徽商仅次于盐业的大宗商品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徽州茶业出山其税每引不过分厘。徽州茶商在清中叶以前得以迅速发展同清政府这種相对低平的茶业税收政策有关。然而战争爆发后从咸丰三年筹办“徽防”开始,至同治五年清政府为筹措军饷镇压太平军,开征“厘金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徽商的生意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