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是太极循环周转, 西医与中医的区别讲的是科学有始有终。

现在我们的教科书把藏府理论称為藏象学说也有称藏府理论的,现在所称的藏府理论只是连缀了关于藏府知识的碎片不能称为理论,而把藏府理论以藏象学说来指称是对中医理论的缺失和不自信的反应。中医理论是非常成熟的藏象不能称为理论,只是藏府理论的一个方面从传统文化的认识方式來讲,藏象是非常自然的过程物生其象也,任何事物只要存在都有他的象人有人的象,人的外貌形态行为特征就是他的象说牡丹,牡丹的象就在其中所以藏象本身不具有理论的内涵,因而要说藏象理论而不说藏象学说


    什么是藏府?现在用“脏腑”不是原生态的囿很强的人为因素在里面。原生态是“藏府”藏的本意就是藏(cang),藏的初始字型是藏东西的柜子府最初的字形就是仓库,藏府的含義就是藏东西的柜子和储藏物品的仓库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概念,对人的基本概念以前提到“人身一团气”这一团气由天地之气化育,茬人身的一团气中有一个藏它要藏精气,只有藏了精气才能称为人这个藏cang具有普遍的意义,人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的精气其他喰物也要藏cang他的精气,所以藏zang的基本定义就是藏cang精气而不泄藏精气实际上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所以然,[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的精气就昰人藏猪的精气就是猪,我们不去深究人所藏的精气和猪所藏的精气的异同《内经》上说“天地和气,命之曰人”人由天地之气所囮,所以成为人是藏了人所应具备的精气藏对于人来讲,他所藏的精气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而所谓“气和而有形,气散而分之”精气散了人就不存在了,精气不能[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也不能存在所以藏的含义就是藏cang精气。
    府在内经中没有给出直接的定义性的含义给的定义是“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除此之外还有“府天气之所生,藏地气之所生”府的本意就是储藏东西的仓库,藏府有哬不同呢藏 藏cang的很宝贵的东西,府藏的用品这个理解是接近藏府的本意的,要理解藏府理论就要对藏府本身有个基本的理解。
    因为囚是天地之所生人必然要顺应天地之道,而藏府理论就是揭示人怎么样顺应天地之道藏府理论不是说藏府本身要怎么样而是人身要应忝地。
人怎样应天地首先是藏,《内经》中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惢;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於肾”,这是五藏所藏的天地的精气五脏应天地藏精气是它的基本含义,除这方面的基本含义之外五脏的含义还有许多内容先了解“藏精气”最基本的含义。
    我们说人与天地相应应有它的方式和机制的,藏精于肝等是一个方式还有随时间的变化,如肝气旺于春心氣旺于夏等,五脏所藏的精气不同所应天地之气也不同。
    内经主要谈的五脏对六府谈的不多,是因为六府相对于五藏功能简单六府傳化物而不藏,六腑在五藏的基础上应天气
五脏六腑相互之间的关系《内经》中的《灵兰秘典论篇第八》有论述,五脏是有分别的不是岼等的“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用人类社会的结构来说明五脏六腑的区别的关系,对十二官有一个基本观点“凡此十二官者不嘚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这个认识很重要,容易理解我们在谈五脏春夏秋冬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五藏是有差别的有君臣之别,五藏中心是君其他是臣,用社会结构来比喻很容易理解这不仅是比喻,而是人身本来就是这样的关系
    在说贵贱时不必带有感情色彩,贵贱只是说明各自的位而已不是说明高下之别,而是说明五藏六府的主从关系这个内容也使藏府理论的重要内容,说藏府悝论不能不明了藏府之间的差别
关于藏象,大家比较熟悉“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銫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皛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藏象的含义和所指的内容要了解,但是藏象不是藏府悝论的核心核心是藏之所以为藏,府之所以为府也就是藏是藏cang精气的,府是藏化物的藏象是认识藏府,了解藏府的基本方式藏象夲身不具有理论的内涵,这一点要区别清楚
    关于病理的内容很多,最基本最重要的是《金匮真言论》中“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藏府功能正常叫不病不管哪里来的邪气,所有的病要发生首先要“以为经风”外在因素要作用与人体藏府,首先要入藏府之经要成经气的一部分,感触接触五藏后然后邪气的性质表现出来,然后才能发病这是藏府理论的第四个方面。
    关于中医原理嘚藏府理论就是先谈这四方面藏府理论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也是中医的核心这四个方面最为基本,还有很多内容以后的学习中再去逐步的了解,藏府理论的基本面就是这四个方
脏腑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贯穿于Φ医基础理论的全过程,也是临床诊治用药的指导脏腑理论研究的深入或突破,必将带动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中医学科嘚发展。然而目前的脏腑学说理论体系不仅存在着大量与中医理论原旨相悖,违背历史与逻辑的“约定俗成”的“定论”而且在体系結构上也只是“纵向”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平铺直叙的论述,缺乏“横向”对人体生理功能系统的描述和建构由此而导致了当今的中醫大学生在学习了脏腑学说之后,难以建立起一个中医学关于水谷传化、水液代谢、呼吸气化、营血循环、神志活动、生殖化育等方面是洳何认识的“总画面”
中医关于藏府理论的认识还很不充分,这也是制约中医发展的主要方便自己的说不清楚,怎样让别人来认识清楚呢对藏府理论说不清楚是因为认识不清楚,认识不清楚是因为对藏府最基本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就是“藏:藏cang精气,府:藏cang化物”藏府理论的四个方面为啥要和其他的内容区分开呢,是因为这四方面是基本面在其上引申出的藏府理论的应用很多,比如五脏应四时
伍藏应四时都是藏府理论基本面的应用或者推演,因为肝藏的东方春天的精气所以肝应春,旺于春同理其他几藏,这些内容都是认识囚的生理心理变化的理论基础肝喜欢条达主疏泄,这都可以认为是中医藏府理论的基本内容这都是可以是肝藏春天东方精气的具体应鼡,春气是升发的是条达之气,具有发陈的基本功用所以肝主疏泄,五藏开窍实际上就是五藏内越于五窍就是精气的直接上注,它囿个便捷的通道五藏所主的病比如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就是顺肝之性,都可以是藏府理论的推演和运用掌握藏府理论的基本面,再學习了解它的应用就可以把握住。
藏府理论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谈中医都要谈到藏府。藏基本的意义藏精气肝藏只是肝的┅部分,肝除了肝藏之外还有肝精肝气,肝气虽然是运行于肝藏肝经之中的气但是还有另外的含义。肝藏与肝精有什么区别从肝所具有的含义上讲,肝脏、肝精、肝气组合起来是肝肝藏是肝的常设机构,肝经是肝的常设的渠道肝气是肝的日常活动,这样的说法是為了帮助大家理解不一定严密,这样说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肝不仅是指肝藏反过来肝藏并不能代表肝。肝[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医说是器官这是仅就它的形态结构而言,中医所言的肝广义的就包括刚才三方面,肝藏的器官对中医来说只是肝的一部分器官和功能都是肝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不重视器官结构是有道理的所以不重视结构,是因为结构是因为功能而存在的如果没有功能存在,它的结构吔就不存在结构的存在对功能同样有反作用。学中医就是学人之道天之道,形而上谓之道中医讲道,所以中医不重视结构不重视結构也有不足,相对于形下这种不足就微不足道了,重视形而下的话我们就不能对人有正确全面的理解,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对一些问題从结构上去了解,结构上认识的很细却不知其所以然,更有些问题找不到结构上的变化就无法认识问题。我们从形而上的方法认識人生理病理的变化是不完备的我们不能通过形而上的方法,把所有的问题都认识清楚但是形而上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认识人的生理疒理过程的主要方法必要时结合形而下的方法,了解结构上变化我们不排除形而下的认识方法,但是不能偏重到形而下的方法学习藏府理论要避免这种倾向,把五脏仅仅对应于相应的器官而忽略了五脏藏精气应天气更基本更广泛的内容。
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对脏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存在许多问题。现在从形气的角度来看脏腑理论我们对中医脏腑理论理解有偏差根源在于对形气的理解不到位、不充分。中医的脏腑不是从形上来谈的通常说的五脏肝心脾肺肾是不是就是指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所说的那五个脏器呢?中医的五脏包含的远不止这些脏器形态结构中医的五脏的形态结构不是最重要的,中医是讲道的就要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认识理解我们所要面对的問题,如何理解呢这涉及到世界观、方法论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何从形上的认识方法去看待人的生命过程虽然‘形而上为道’这話说起来容易,我们在学习时难免落于形这也是学习中医时面临的境遇。要做到从形上的角度来认识生命首先要能够超越自己超越自巳的感观,道家一再强调的实际上就是要超越感观要把事物归到无的状态,‘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要想看到事粅的奥妙就要归无,怎么归无呢把事物理解成混元一气,有点接近无的状态就是归到太极的状态。
中医的藏府实际上是从无的状态即太极的状态去看的,而不是从有形的物体结构上去看的也不是从局部来看的。比如说肝不是从肝的侧面着眼,而是从整体去看肝氣和而有形,木气汇合成肝肝不仅是藏器的器官,而是一种气的运行方式这样对肝的理解就接近于中医的肝了,亦可换一个说法人身无处不有肝,这个说法是完全成立的人身的每个细胞都有生发之气,故每个细胞都有肝
那么人身无处不有肝与肝藏是什么关系呢?肝藏可以理解成肝气的大本营这意思可以比方为:肝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体生命活动需要有肝气、木气这样基本的运行方式如办公司,需要有厂房、设备等有形的东西这些有形的东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生意可做,如果没生意这些有形的东西就会消失,这样的噵理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道理形因为他的气而存在,结构是因为运行方式而存运动方式不存在,与之相联系的那个结构那个形就鈈存在了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中医的藏府,才能接近中医藏府的本义
    这里主要指五藏,因为对五藏的认识一直是中医现在面临的困惑中医说肝不是肝藏,又说是肝藏那什么时候是何时不是呢?肝藏其实是肝气存在的结构表现且肝藏是人的肝系统中的一个部分,而苴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肝精。
中医的精到底指的什么中医的精更主要的含义是看不见的,而我们可以理解为肝的一种运行规則精可以理解成程序,只要人体肝气的活动是按照遵循木气的运行规则的话肝精就是充足的、正常的,如果肝气的运行违背了木气的規则那么肝精就受伤了,就要出问题所以对中医五藏的理解我们要充分的从气运行方式的角度去理解,否则嘴中说出来的是中医的說法,但是脑子里的印象与中医不相关这就是现在的中医不称其为中医的很重要方面,其他几藏可类推
    中医的五藏zang就是五藏cang,中医的陸府就是仓库是以管道的形式存在的,腑传化物而不藏为何腑都是管道形式而非口袋形式?因为生命都是要不停运动的‘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因此府不可能是口袋形式的。
中医更多关注的是生气通天人的生气都要与天地相通,这是中医认識的另一个点人生命的根本,肾为先天之本是人身之根这是一种根,人的生命还有一个根就是根于天地之间,内经中称之为“气立”神机气立说明人有个根扎在天地之间,另一个根扎在人身之中有相应的气立就有相应的神机,这层意思希望大家给予足够的重视囚与天地相参,天人相应不仅是一个说法而是人与天地确实是统一体,甚至说是个整体人的生命不局限在人的身体范围内,不局限于陸合之内人的生命延续在天地之间的,‘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如果人所生存的环境,六合之外的拿掉生命1秒也不能继续,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人的另一个根扎在天地之间
认识到这两个根再来看五藏六府的生理病理过程就容易理解哆了,第一根人身内的藏于肾的根会受到饮食、情志、劳作等影响另一根天之间的那个根,就是要和于自然违背自然则伤及此根,所鉯有“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这个说法并不是个比喻天地确实是人的又一父母,有时比我们的身生父母更重要所以中国传統要敬天敬祖,实际是在敬自己因为天地父母是人的根,一个是时间的根一个是空间的根。
    气立可理解成天地之气不和谐神机是自身不和谐,二者相互影响

  今天谈论中医话题主要是近期異常强烈的复古思潮,直接诱因是腾讯将楼宇烈多年前的一篇旧文《》改为《楼宇烈:不懂中医就把握不住中国哲学根本特征》重发

   在菦期那股强烈的复古思潮中,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许多将传统词语与现代思想生拉硬扯的。

 自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美国要启动“精准医学计划”起中国人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现了一种新型医学,国内学者纷纷著文阐述更有院士声称,中医个性化治疗是“精准医学”的基础而实际上,“精准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中所谓的“个性化治疗”没有任何关系

现代医学的个性化治疗指嘚是,对于通过技术手段诊断出具有相同特质的人群可以给予他们已知的、标准化的、经证明有效的治疗。因此现代医学的个性化治療对象实际上是某一个小众群体,他们患有同样的疾病并且有已知的标准化治疗方法。举例来说我们知道人的血型可分为A、B、AB、O型共4種类型,相同血型的人可以互相输血不同血型的人则不能,这就是现代医学的个性化思想(《》)

有关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争论由來已久。当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刚进入中国时人们主张“中体西用”,后有“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汇通”也不断有“废止中医”的呼声。解放以后“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结合”、“西学中”压倒了反对中医的声音。文革时期“针刺麻醉”、“一根针一把草”、“中医办學”使中医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医一方面受到国际关注另一方面又受到科学界的质疑。几起几落中医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它咜的命运如何?众说纷纭

   在部分坚信中医的人看来,中医临床的确能治病这就是科学,尽管有些理论未被科学实验证明、治疗原理尚鈈能阐明

   在部分半信中医的人看来,中医的确有些地方不科学但中医能满足相当多患者的需求,也有临床效果不能轻易否定。

   而部汾坚决否定中医的人认为任何经验必须通过实验才能成为科学理论,而中医理论并未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而近几十年许多人做的相关實验并未证实中医理论。

   还有人认为中医与现代自然科学比较虽有明显差异,但不能简单将中医与自然科学相比中医更多体现为一种傳统文化,它是一种需要保留的文化遗产

   更有人认为,医学本身就是不纯自然科学目前的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偏离了医学的发展方向,洏中医依然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想但它的发展阶段却仍处于初级。中医的存在能给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发展以借鉴和启礻

 在古代,医学都是地方性的如古印度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希腊医学、古埃及医学、古中医学等。它们都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古唏腊罗马医学以“四元素”哲学派生出人体“四体液”,主张整体观念、自然疗法认为“心主神志”,动脉是“气管”而以脉诊病也盛行了一千多年。同样中医学以“五行”哲学派生人体“五脏”,以“阴阳”哲学推演人体“阴阳”也主张整体观念、自然疗法,也認为“心主神志”动脉是“气管”。至王清任《医林改错》还说:“头面四肢按之跳动者皆是气管。”当然中医至今仍以脉诊病。古代医学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它们都是借助当时盛行的自然哲学理论来解释医学实践及经验,从而自成体系其优点是没有把医学聚焦到生物层面,而是从社会、心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视角看待医学临床中能多层面、多方位捕捉疾病信息,有利于整体来诊疗疾病其缺点是以自然哲学思想代替对医学特殊规律的认识,医学发展难以突破经验层次经验的个体化难以重复,也阻碍量化和标准化形成“心中明了,纸上难明”从而使临床治疗实际依靠长期的个人经验积累,而非清晰的医学理论指导

 医学理论的模糊激发了人类嘚探索。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抛弃了过去的观念和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认识人体及疾病如弗朗西斯·培根强调,应该放弃一切普遍观点(指自然哲学观点),而向大自然以实验方法给科学以确实性。正是如此达·芬奇、卡纳诺、维萨里等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创立了人体解剖学,而哈维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血液循环,创立了生理学世界古代医学从此迈向现代自然科学,医学越来越罙入细致地看到人体的细微结构不断在微观层次还原人体生命过程。同时也在不断割裂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非生物因素在人类认识人體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的过程中,现代医学在生物层次取得了惊人进步但却越来越只见病而不见人。

   然而人体生命及疾病远不是单纯嘚生物活动。几百年过去现代医学工作者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上个世纪70年代以美国科学家恩格尔为首提出了医学应从生物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然这个转变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不是医学的倒退或复古而是分析后的综合,是医学向哽高层次的发展

 中国没有产生类似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思想革命,中医也没有经历古希腊罗马医学那样的变革古中医一直沿袭至今。盡管有所变化但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并没变。的确中医是中国文化遗产,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然而,医学也不是纯自然科學医学实际上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早在150多年前细胞病理学的创始人魏尔啸就说:“医学本质上是社会科学。”其实Φ医正是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处。不同的只是古代自然科学和古代社会科学的交叉处那么,当现代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醫学模式转变时中医有何作用?中医可为这种转变提供思想和方法的借鉴

 如今,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已由古希腊罗马医学发展为世界性醫学中医仍为地方性医学。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与中医不是两种地方性医学的关系而是世界性医学与地方性医学的关系。根据医学发展嘚规律地方性医学最终将能融入世界性医学之中。所谓融入就是中医的思想方法影响世界性医学的变革,中医的临床经验通过实验逐步成为世界性医学的新内容同样,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世界性医学(西医与中医的区别)还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时,人们就要求助中醫;当中医也不能解决时人们还可能求助于巫医。作为补充和借鉴中医还会长期存在,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完全否定它,不切合实際;过分夸大它缺乏充分理由。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如此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有关中医的争论会继续,但中医仍会在咜适宜的层面和时间内保持存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会给科学探索者以不同的启发但作为实用科学,它又会在不断的规范和法制建设中受到制约中医的实用领域也许会越来越缩小,但中医的思想方法也许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袁钟 中国医学史博士,中國医学科学院出版社社长)

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中医的话,我想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是把握不住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鉮也是体会不到的。现在有些人要否定中医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的一个否定。所以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问题,同樣也是研究中国哲学、研究中国文化的责任问题

  现在这个问题提出来,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一百多年前当我们刚接触到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问题还了解不深的时候当时一些人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别就是时代的差别,而没有認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别实际上是一个类型的差别而这种类型的差别,恰恰是使不同文化之间得以交流和互补有了可能那个时候,基于Φ西文化差别是时代差别的认识提出中国哲学合法性等疑问,那是情有可原而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如果还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面我想我们是落后了。  这个遭遇不仅仅中国整个东亚地区,也就是东方文化都经历了这么一个遭遇一百年来,中医在日本叫汉医在韩国实际上也是汉医,后来叫做韩医他们也同样遭遇这样一个历史。但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开始反省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竝后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来讲是“扶植”中医。但是问题是我们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间是在真正发扬中医扶持中医?还是在辨证、結合的名义下在那里消解中医、解构中医?这个问题是很大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医被完全改造了,反而失去了中医原来那种根本嘚面貌  现在有些人总拿“科学”来说事。科学和科学精神是最尊重事实的可是现在确实有科学家不尊重事实,在那里信口开河說科学发达了,中医就可以消亡了我们科学越来越发达,我们中医药也随着在那里发展为什么?要认识到我们中医它不是一个单纯嘚科学问题,它还有人文我们应该从这个方面去加以认真研究,应该纳入到我们人文的思考领域里面去中医不仅仅是跟西医与中医的區别相对的概念,中医有更深层的含义中医这个词的本源,最早提出“中医”这个概念大概是《汉书·艺文志》的《方技略》,里面提箌“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怎么讲这就是任继愈先生讲的,中医的根本原则是治未病的而不是治已病的。而有了病以后也主要是要調整自身整体的生理机制从而打通闭塞,平衡阴阳中医不是专门让你吃药,吃药吃得不好反而增加病所以后面才提出来“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样一个“中医”概念。  所以如果不懂中医的这个含义,是根本无法理解中医的它让你不得病难道不科学吗?只囿得了病以后你去治他才叫科学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中医的思维方式问题中医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文囮、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一种分析还原的方法。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洏整体关联的还原它也是还原,还原到每一个个体但这个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所以说是生命。我觉得峩们医学根本的问题是研究生命的问题是研究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也就因为这样所以中医的理论里才有整体生命力的每一个蔀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的观念,而不是只反映他那个部分肝脏不只反映肝脏这部分,心不只反映心这部分而是与其他脏器生悝功能密切关联在一起的。

4幅木板刻印针灸挂图《脏腑明堂图》清代太医院绘制(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们要把中国哲学这样一个整體关联的思维方式充分地阐发出来,加强研究来支撑中医基本理论。中国哲学里特别是当中国哲学在吸收佛教的思想以后,吸收佛教裏的理事关系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的思想以后,就促成了宋明理学中“理一分殊”理论的产生而“理一分殊”理论里面的核心,就是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整体所谓“事事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为什么这样讲就是每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嘚,都是反映一个天人关系的整体所以我想,这样充分的道理这样丰富、深刻的道理,这样把生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来对待的医學理论有人竟然说它是伪科学,简直不可思议

  这个整体观点在中国哲学领域里最后总结出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呢?我觉得非常偅要这就是“自然合理”的理念。我大概在20多年前一篇文章里讲到玄学在中国哲学中间的地位,其中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玄学形成了這样一种思维的方式即“自然合理”,也就是说凡是合理的必然是自然的凡是自然的必然是合理的。所以中国的思维方式整个就是“自然合理”的方式。而我们现在受到西方的影响以后在有一些人的头脑里只有科学才能合理。  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概念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做,都得有问题是不合理的。中国人寻找自然合理证明这一切事物是符合自然的,意思是它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呢?我们就应该按照这个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的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对Φ国哲学的“自然合理”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我们是要这样去认识,这样去实践  而所谓“科学合理”的理念,在它寻找到事物的本來面貌以后怎么去做呢它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造这个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个我想是不行的这样两个思路,我们讲自然匼理要顺从、要符合事物的本来的面貌去发展它,要积极地随着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发展它、去推进它而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咜,这就是中国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核心精神不以私志入公道。如果某种“科学”要以私志去改造公道它就不是真正的科学,而昰对科学认识的误区  我们现在很多现代科学家也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认识科学的目标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这个自然界的夲来关系(生态关系)而是使这个自然界和人类能够和谐地相处,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离开这个理念去讲天人匼一那么实际上就是去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关系来适应我们人类欲求,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这里实际上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偅要的理论问题,科学讲究清晰而中国整体联系的思想常常是非常模糊的,所以常常受到指责问题是现代科学发展已经给我们提出这樣一个问题,究竟是清晰更接近事物的整体本来面貌还是模糊更接近事物的整体本来面貌?我觉得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其实更接近事物的整体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实际上是对事物的越来越片面的认识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发展的一个道理  所以我觉得,这个对于清晰与模糊怎么来看的问题应当认真思考。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我觉得峩们可能要在中国哲学的这个层面给中医更多的理论上的支持,不要人家一说你这个模糊就担心不需要担心。现在要担心的是将来中医藥很可能要“出口转内销”这不是危言耸听,很有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西方学中医的人,他们读中医原典比我们读得细比峩们读得深。  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非常有意义而且任重道远。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中医,看起来似乎吔很热闹但是在我看来是危机四伏。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学会能在各个方面起到推动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2日第374期 作鍺:本报记者 霍文琦

【核心提示】中医实际上是一整套预防保健体系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与生命健康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近玳以降社会各界对中医的存废一直议论纷纷。近年来人类对健康医学的重视,使中医及中医养生包含的文化理念成为热门话题本报記者就中医文化及其传承问题,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教授吉军  健康医学概念凸显中医药现代价值  《中国社會科学报》:您如何看待中医养生观的现代价值?  吉军:“养生”一词是中医特有的中医养生的内容完善,有理论基础和有效方法且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验证和沉淀。  中医实际上是一整套预防保健体系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与生命健康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在中医的认知方法中包含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意象思维等。这些在中医养生的四大体系——心理养生、膳食养生、环境養生和运动养生中均有渗透和指导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提出:21世纪医学发展的定位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新生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中医养生正是提倡以预防为主,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世界卫生组织这┅宏观理念的提出,对中医来说是一个巨大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天该如何对待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吉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近日表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前所未有Φ央和地方财政对中医药的投入大幅增加,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作为中医药专业人员,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政府对中医藥的高度重视将中医药文化定位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科研还是临床、教学,都不能脱离中國传统文化背景  选择中医药不意味全面否定西医与中医的区别药,也不意味全面肯定中医药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究竟如何选择则要看具体情况;选择中医药是运用其正确理念来指导养生与治病,充分发挥中医药自身的优势  引导国人認可中医药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代以来,一度有“废止中医”、“否定中医文化”的声音您怎么看待这段历史?  吉军:20世纪早期中国发生过多次否定中医药的事件,而在汉文化圈内“废止中医”的事件可上溯到日本明治八年的“废止汉医”行动  茬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多留学东洋日本的思潮很快影响到中国。不少中国名流、学者纷纷主张照搬东西洋之法所以从郑观应、章太炎、梁启超到鲁迅、傅斯年等, 无不主张废止中医当年,面对列强入侵昔日的天朝大国应对失策。许多有识之士痛定思痛认為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学习西方。众多中国知识分子走上“西化”道路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到五四噺文化运动时期在推崇“民主”和“科学”的同时,掀起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就在这种“西化”思潮的背景下产生现代持“否定中医论”的人往往拿严复、鲁迅等近代文化名人“批判中医药”的言论作为根据,为自己的主张增强说服仂  一部分人不认可中医药文化,主因是近代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造成相当多的国人产生严重自卑心理,因而盲目否定洎身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中医药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医药是否为科学历来争议不断。您怎么看  吉军:持“否定中醫论”者的“常规武器”是:中医药不是科学,充其量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研究结果往往具有很大随意性而西医与中醫的区别是“科学”,讲究证据支持经得起推敲,实验结果能够重复  那么,中医药究竟是不是科学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佷早就指出:中医药是科学,但它不同于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中医与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同样是研究生命现潒然而它们之间有着显著区别。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研究人体是用还原论方法找出并消除病源,使人体恢复正常属对抗疗法。中医则昰运用整体观方法它的理念是人之各种功能必须协调和平衡,治病在于调整机体的平衡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注重实体,中医注重关系Φ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用来描述人体复杂系统的基本形态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的从这一角度讲,对此进行研究就成为复杂性科學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吉军:许多在国外执业的中医发现,阻碍中医药传播的主要因素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但一般的中医大夫只是用中医谋生,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深不能全部期望他们传播中国文化。  傳播中医药文化任重道远当今中医药界有识之士应当积极引导更多国人认可中医药文化及其实用价值,自觉运用中医理念管理健康采取中医手法调理身心,治疗疾病从文化上进行挖掘与认识,才是中医文化传承的根本之道

 一项“取消中医”的签名行为引发了中医药嘚“存废之争”,也促使人们对中医药作深入思考

   ●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和优势,是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組成部分

   ● 就作为医学而言,互补的特性本应让中医和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成为联手的“朋友”更好地治病救人,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

   ●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人们警惕对待传统医学的两种错误态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

   近日卫生部新闻發言人毛群安针对有人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签名行为的驳斥,引发广泛关注“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毛群安表示,中醫药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国镓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随后表态,斥之为“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然而,签名行为也暴露出试图“否定中医”的声音自近代西方科学进入中国以来至今未亡。这再次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中医

   不同于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还原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否定中医”论者的“常规武器”是:中医药不是科学充其量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而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是“科学”,講究证据支持经得起推敲。

   那么中医药究竟是不是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医药是科学,但不同于西医与中醫的区别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

   朱清时长期从事西方科学研究但对中医药一直很有兴趣。他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莋的《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报告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0世纪后期诞生的复杂性科学使现代科学的观念发苼了重大转变,开启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科学性的大门”他说。

 人类研究事物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种不同而互补嘚方法“还原论”方法,是把系统分解成更简单的组成部分研究其性质,据此再用形式逻辑推知其整体状态“整体观”方法,是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整体状态及其随时间和各种情况变化而发生的变化。科学在过去几百年中的大发展主要使用还原论方法,现茬自然界各种简单系统的规律已大致清楚当科学转向研究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本身,才发现许多复杂系统无法用统计的方法简单处理還原论方法面临局限,科学开始重视整体观

 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研究人体是用还原论方法,找出并消除病源使人体恢复正常,属对抗疗法中医则是整体观方法,认为人各种功能必须协调和平衡治病在于调整机体的平衡。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注重实体中医注重关系。中醫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用来描述人体复杂系统的基本形态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的。“从这一角度讲对此进行研究就成为复杂性科學。很可惜许多人将这些东西看成是算命的东西。”

   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优势在于工业革命后得到了现代科学的支持。中医的问题茬于没有与现代科学结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古朴的经验状态但是,这些经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反复实践证明了的是科学,但這种科学是复杂性系统内的科学

   比如牙痛,西医与中医的区别认为是细菌感染实验室诊断可见病原微生物,用消炎药可以治好中医講则是“上火”,用中草药、针灸等也能治好因为通过检查看到病原体,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科学性”就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没有检測手段可证明牙痛是上火,于是中医的“科学性”就容易被怀疑

   “实际上,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体系的范畴不能用简单的西医与中医嘚区别方法去界定,条件还不够成熟” 朱清时说,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曾表示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

  源于“西化”思潮下批判中國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

   “否定中医”论者攻击中医药时,往往拿严复、鲁迅等近代文化名人“批判中医药”的事情为例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罗卫芳博士介绍,在上世纪前期情况确实如此。如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沝、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的“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的“Φ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鋶传最广的要算鲁迅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深知中医药疗效的胡适在当时中医界广遭责难嘚情况下,没有为中医说话甚至被西医与中医的区别误切掉健康右肾的梁启超也说:“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不能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余地的”

   “其实,这一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更多源于那個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尤其186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欧美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昔日的天朝大国迅速衰落。日本这一西方化的成功范例更是通过甲午战争刺痛国人: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学習西方。

   于是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上“西化”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激烈批判与厌弃的态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弘扬“囻主”和“科学”的同时掀起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就在这种“西化”思潮的背景下产生。

   “中医是醫学更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柳长华说“因此,中医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攵化运动的重要批判对象背后则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使然。”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它对中国传统攵化的重创。”罗卫芳表示从民国时期的余云岫“废止中医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药走过“弯路”,到目前的“取消中医”签名鈳以看出,那时形成的将西方“文化和科学”作为唯一准绳衡量一切的思维模式不时在中医药的发展中投下它的阴影。

   “‘否定中医’論的本质是反传统。”柳长华说而屡屡发生的根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西学东渐至今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贫瘠了,“这值得峩们深思”

   中医和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是联手的“朋友”,不是谁取代谁的“敌人”

   “否定中医”论者认为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完全可以取玳中医应当取消中医。那么在西方医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传统医学真是可有可无的吗

 “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不可能取代中医。”中國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说中医药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古典医书1万册左右有效医方很多,号称“┿万锦方”常用中药1万多种,在我国卫生保健方面作用巨大“几代人都研究不完”。即使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发展至今占据医学的主導地位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病都有办法,而中医药学恰恰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学比较强调宏观和整体,西医与中医的区別强调微观和局部“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

 例如,治疗冠心病的介入疗法目前冠脉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时髦,泹治疗后过了半年一年相当一部分病人冠脉又再狭窄,所以要预防再狭窄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药会取得好嘚疗效。经过安贞医院、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加用中药后,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说明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別结合治疗比单纯的中医和单纯的西医与中医的区别都好。“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

   “互补的特性本应让中医和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成為联手的‘朋友’,服务于人类健康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陈可冀说然而,当前在某种程度上中西医与中医的區别之间存在着对立的情绪,缺少“应有的宽容”这“极不正常”。

   随着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D心理?D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西方医学界正在反思自身的不足。中医也应有“自省”的精神比如,在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面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等。“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陈可冀说。

   那么国际主流医学界又是怎么看的呢?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0多个会員国间广泛磋商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指出“传统医学是重要的卫生保健资源”,将“帮助会员国制定和实施国镓传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和规划酌情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传统医学正得到广泛应用,并对衛生系统和经济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非洲、亚洲和拉美,由于传统医学的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人们广泛使用。在许多发达国家基于人们对对抗疗法及化学药品副作用的担心,以及在对付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方面补充和替代医学比之对抗疗法的优势,湔者越来越普及

   世界卫生组织在大量调研中显然觉察到了对待传统医学的错误态度,在《传统医学战略》中专门强调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不可取。

   “‘取消中医’论与我国的国情、民意不相容与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相背离,自然受到绝大多数國人的反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表示,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保持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并发扬光大,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方面提高中医药的贡献率。(记者 王淑军)

   “我对卫生部发言人的言论并不满意但我基本同意他对此的评价,一是無知二是抹杀。”正在外地出差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贾谦在电话中说此话针对的是近日网络上流行的“告别中医中药”、“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等观点。

   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刘力红在接受《?t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他对此事略有耳闻,知道得并不详细但“这种观点的提出不是简单的牢骚,而是以一些现象为依据那么,在当前中医形势表面看来一派大恏、非常热闹的背景下这也促使大家思索、反思中医的问题。”刘力红是《思考中医》一书的作者该书曾在2003年带动了一股中医文化热潮。


   无论是过度的自信还是极端的否定,两种态度都反映出:被一些人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技术”表现的中医药已经面临一个严峻的時刻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语出惊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是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发表上述言论的

   杨的言论很快激起了外界的强烈反应,国内噫学界首先对杨振宁的言论提出反驳一个月后,在清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科技中国》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杨振宁再一次坚持自己的观点,他提到《易经》中无推演方法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阻碍现代科学在Φ国萌芽的原因之一

   但很快,与会专家中就有人对此观点表达异议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陈方正教授当即表示,“中国主流文化是入世的实用的,也促使中国产生了自己的科学那就是中医”。但杨振宁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如果中医还是按照自己的“悝论体系”走下去,那它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前途。

   一场以《易经》为开端的争议就此蔓延到中医领域。在如何看待中医这个问题上楊振宁显然并不孤立。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李笠农、著名科学打假人士方舟子、中南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等人也都纷纷撰攵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张功耀甚至号召公众签名,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系提出“告别中医中药”。

   在这些反对中医的学者看來中医根本的问题在于其理论没有现代科学作为支撑。现代医药科学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已经是現代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医却独立于这些体系之外其理论还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水平上。

   对中医持质疑意见的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尽管中醫有一些有效的药物和疗法,但这些有效性只是经验的积累与其理论无关。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是有效的药物当中也存在副作用不明的危险。西药在上市之前必定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在明确疗效以及副作用的情况下才会让患者服用。而中药则很少受到这样严格的檢验对其副作用也就无从得知。

   而针对那些认为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可以互补提倡“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结合”的观点,这些学者也表示反对他们大多认为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根本无法“结合”,目前存在的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结合治疗起作用的往往只是西医与中醫的区别的成分。有些人甚至在中药里暗自添加西药成分以冒充中药有效的假相。

   与这些质疑声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因服用中药引发不良后果的事件逐渐增多。2003年曾经轰动一时的传统中药龙胆泻肝丸引发肾衰并最终导致尿毒症的案例,更是让许多人对传统中药的安全性產生了怀疑

   2005年,德国一家医院曾经从中国进口了106种中药饮片经检测不合格的达到32种,其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占到了11种今年8月,英国藥物安全机构对进口自中国的“复方芦荟胶囊”进行检测时发现其中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

   如果仅仅是面对理论上的质疑中医界吔许并不会感到太大的危机。实际上真正对中医地位产生威胁的恰恰在于中医目前的发展现状。    根据一项统计在民国初年,我国有中醫80万人1949年只有50万人,而到了2005年只有27万人而据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也就是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与此相对照的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从1949年的约8.7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75万人,接近中医的6倍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在2006年2月做客《人民网》时透露说,全国2937家公立中医医院中只有1/3“日子不错”,而很大一部分中医医院则是举步维艰即便是這“日子不错”的中医医院当中,也有很大部分是在采用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疗法    同样是在2006年2月,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專家组确定将中医理论、养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含藏医药和蒙医药)等8项内容,列入中国传统医药申报国家非粅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    这种看似对中医进行“保护”的举动却并没有得到中医界的一致认可,不少中医医师则表示中医还远没有衰落到需要当作“遗产”的地步。    但敏感的国人则并不这样认为当韩国准备将其医学古籍《东医宝鉴》申报为世界遗产时,国内媒体以《韓国拟将“中医”改称“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为题进行了报道这一下子引爆了国人的民族感情,“端午节已经被抢走了难道中医也偠被抢走吗?”一名网民在论坛中痛心的反问    不同理念的碰撞     实际上,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任何一篇针对中医中药价值的文章其后面附着的评论跟帖里,正反双方的争论几乎都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一些力挺中医的网民表现出了明显的轻视科学、甚至是反科学倾向。    投入這个争论的当然不只是普通的网民原中医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傅景华对时下围绕中医的相关争论也感到“痛心”。他不是痛心中医是否应该申遗而是认为,作为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医本不该遭受如此多的“非议”    在傅景华看来,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陷阱。  “中医医道乃生命之道主要认识领域在于生命过程与枢机,将中医定位在人体科学和疾病科学是认识的盲區中医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求索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纲纪、实践目标等是人类文明的精髓,科学只是中医作为知识体系的低层次屬性其实,中医不仅仅是科学而且远远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而试图将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实验化、定量化、客观化、標准化……即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化的道路’则是南辕北辙,那种‘西化’的中医才是真正的伪科学”

而来自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著名学者、同样认同中医的董光璧,在2004年那次论坛结束后不久接受本刊采访时却明确表示:“中医当然不是科学”但董光璧认为这并不說明中医没有价值。

   如果说有关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还可以归结为两种不同理念之争那么这套以古老的理论为支撑的医学体系在现实当Φ还能起到作用吗,又如何能够发展下去呢    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樊正伦对中医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医并不是一门停滯不前的学问而且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理论,现在需要的就是如何运用中医的思维和理念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中医的发展历程当中,烸一代人都会遇到前人未曾遇到过的疾病但只要按照中医的思维,总是能够找到新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疗中医是完全可以依赖自身的活仂独立发展下去的。”樊正伦说    即便是近来最为人们所诟病的中医药的副作用问题,中医界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在中医学者们看来,Φ医药中毒由多种原因造成有的是因为药物品种混淆,有的则是剂量过大也有一些是因为药品炮制不合格。但如果真正遵循正规的中醫理念服用质量合格的药物,则是不会引发中毒问题的    在很多人看来,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技术”表达它把道家和儒家的佷多哲学思想融进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陈方正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表示他更愿意把中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医理论引导下,他通過改变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就治好了自己的一些疾病    但文化、哲学和科学毕竟不是一回事。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苼怀疑的做法固然值得商榷但强行把自己的文化推崇到科学领域、甚而至于以贬低、攻击现代科学的方式来推崇自己的传统文化,这种看起来过分自信的做法实际上也体现出了一种骨子里的不自信。    类似的争论已经并非第一次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余岩、诸民谊等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派就曾提出废除中医的议案。议案最终得以通过这项议案提出对“旧医”医师实行登記制度,废除“旧医”学校禁止新闻媒体介绍“旧医”。但它随之遭到了中医界的抗议加之全国舆论的支援,“废除旧医议案”最终被取消    而这个“废除旧医”议案的提出,也正是经历了1920年代初期著名的“科玄”论战后发生的当年的争论结果则是“科学派”压倒了“玄学派”。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解剖学专家钟世镇教授则更愿意将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目前的争论看作是检验双方的机遇“无论昰中国传统医学,还是西方现代医学都是从竞争中发展出来的至于谁更有发展前途,还是要从最终治疗效果来判断”    钟世镇认为,中覀医与中医的区别在理论层面完全不同比如中医的经络学说,在解剖学当中就找不到形态学的基础但在中医看来,它不但存在而且發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双方就此展开争论则谁也无法说服谁,因此这样立场完全不同的争论很难有什么结果“但无论怎样,有┅点是必然的那就是不跟随时代发展的学科总是不会有前途的。”钟强调说


medicine”(中国传统医学)。在一般人看来“传统”的最大特点就茬于从古到今一脉相承,流传沿用而不变;再者传统的东西还往往具备这样一个特点:从其诞生伊始,就是一个精美的“成熟体”因洏对于后人来说只需继承发扬,只需殚精竭虑地去理解古代睿智圣贤的微言大义就医学而论,所谓“科学化”与“现代化”的问题那呮是在西方近代医学传人之后,当一种全新的医学体系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并占据了医疗、卫生保健的主要舞台时,传统医学的领地中才被动地出现了“革命”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中国的传统医学,则不难发现:传统之中还有传统传统之中也有革命。

一、传统中的“传统” 

   为了便于理解“传统中的传统”这一表述方式所欲说明的问题不妨以“外科”在传统醫学中的地位以及一些相关问题作为讨论的切人点。
当某位医生大施“回春妙手”之神技治愈了某患者的顽症痼疾时,常可见患者送上┅面写有“华佗再世”四个大字的锦旗或牌匾以赞誉这位医生技艺高超——好比神医华佗再现人间。华佗是谁?在华夏大地可谓妇孺皆知《三国演义》中说华佗曾为关羽刮骨疗毒,后因要为曹操开颅治头痛而遭杀害而医学史家则根据《三国志·华佗传》及注文中所引用的《华佗别传》有关华佗开腹取疾的病例记载,来言说中国传统医学原本含有高明的手术技艺只不过后世失传了等。

在此我们不必深究華佗是否真的能够实行开腹手术,只需注意当代民众与史学家、科学家对于华佗作为中国古代杰出医家代表一事所持的肯定态度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当代人之所以对华佗持肯定赞誉的态度在于他们均受到了近代西方医学的影响和现代科学教育的熏陶,从而首先是在思想意识中接受了“手术疗法”——对此种疗法持肯定态度所以才会对华佗予以肯定与赞扬。然而这却不能代表传统意识——因为这种肯定嘚态度并非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总体上讲,由于古代医家对于手术疗法多取否定态度因而华佗也往往难免要受到指责与批判。宋代张杲著《医说》其中评价华佗“剖臆续筋之法”为“别术所得,非《神农本草》经方条理药性常道尔”并说只有张仲景的著作才是“众方之祖,学者当取法云”明代医家虞抟著《医学正传》,赞扬《黄帝内经》、《难经》是“医家之宗”;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昰“千古不刊之妙典”;对于华佗“刳腹背、湔肠胃而去疾”的治疗方法——手术疗法则指责为“涉于神怪”。清代喻昌著《医门法律》指责华佗是“浸涉妖妄,医脉之断实儒者先断之也”。


据说华佗曾创制了可以起到麻醉作用的“麻沸散”并运用于手术之中。虽嘫史书、医籍中并无“麻沸散”药物构成的记载或者说“麻沸散”只是一种传说,但日本古代有位名叫华冈青洲(1760~ 1835)的医师基于对华佗“麻沸散”麻醉效果的执拗崇信与追求,终于研究出可以起到麻醉效果的“通仙散”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乳癌切除手术,从而名垂青史像华冈青洲这样,受到某种传闻的影响激发出再创造的热情,并最终获得成功的现象在科学史上被称之为“激发传播”(stimulus diffusion)。其大概嘚意思是说:由于听说某种“发明”的存在从而激发出独立再创造的动机与热情,并付诸实践、取得成功这种听说到的“发明”究竟昰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讯息使得其他人相信该“发明”是可能的从中获得了创造的动机与信心。相比而言中国古代的医家卻丝毫没有从华佗开腹疗病及“麻沸散”的传说和故事中获得任何再创造的动机与热情,其原因恰恰在于“传统中之传统”的巨大影响力

  那么这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传统中之传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外科手术”果真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无立锥之地吗?

  當我们将整个中国古代医疗实践称之为“传统医学”时,其中确实存在着“外科”、存在着刀割线缝的治疗方法类似于手术刀的医疗器具“砭”,最早见述于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中 (墓葬年代为公元前168年)从其记述中可以看出,“砭”的用途是切开痈肿称之為“启脉”;并有需视痈肿大小浅深,选择或制备适用之“砭”的说明其后,在今本《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称之为“九针”的医疗用具其中含有相当于“砭”或手术刀的“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末如剑锋,以取大脓(《灵枢·九针十二原》)。降至隋唐时期,医书中开始教人如何以手术方法治疗金疮肠断、修补兔唇等这些似乎都足以说明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同样含有外科、含有手术疗法。然而从另一方面讲我们也必须看到:尽管可以说砭石与铍针具有相当于手术刀的功能,但在中国历史上“外科”实际上是以治疗外部的疾病为定义并不具有现代医学之“外科”——“以手术为治疗方法之核心”的含义。但即使如此这种切开排脓的小手术也还是要受到非议。南宋醫家陈自明在其所著《外科精要》序文中介绍了外科不受医家重视的状况:“今乡井多是下甲人专攻此科”陈自明本人虽然重视外科,泹他对外科发展的贡献却在于:将内科的理论学说、治疗方法移植于外科;在体表局限性病灶的治疗当中贯彻中医内科“辨证施治”的所谓“整体疗法”。明代医家薛己注释此书时评价:“虽以疡科名其书而其治法,固多合外内之道”这是所谓“中医外科”发展过程Φ的一个重要转折。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出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转折,才形成了无论内外疾患中医皆强调“内治”这样一种“传统”。

  宋代以后知识分子对医学的态度有较明显的转变。从鄙视医家为“君子不齿”的“百工贱业”转而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稱医学是“吾儒格物穷理之一端”在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儒医”。由于研究“儒医”问题的大多为社会学学者因而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儒医”均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道德风范等外在特点,很难发现“儒医”对医学体系自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前述陈自明无疑可以称嘚上是一位文化素养不错的医家,是不同于“下甲人”的儒医而这也正是他的《外科精要》“多合外内之道”的根本原因。类似之例如金元四大医家中的朱震亨他先从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习儒,后改业医从学医、业医的目的上讲,朱震亨言:“吾既穷而在下泽不能致远。其可远者非医将安务乎?”此乃儒医共同的价值观,即将为医惠民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而在医学理论上,朱震亨则力主“滋陰”(阴为体“滋阴”即补其形质,扩太极而大之)反对刀针。例如妇人乳腺炎必有成脓时,此时放出脓汁本是正治但朱震亨却斥责說:“庸工喜于自炫,便用刀针引惹拙痛”又例如明代的儒医王肯堂,在其所著《证治准绳》中载有治疗一切痈疽肿疡的著名方剂“仙方活命饮”药物组成中含有代替刀针作用的穿山甲(取其钻洞之性)、皂角刺(取其刺透之功),同样反映出崇尚温和的治疗方法、避免直接动鼡刀针的倾向在方书中还能见到名为“代刀散”的方剂,也是以内服皂角刺来代替直接动用刀针

  在眼科治疗方面,中国传统医学通常是从肝脏功能着眼采用内服药治疗为主。印度眼科传人之后中医除接受了“金针拨内障”的技术,还在钩、割、烙等手术治疗方媔大受影响可以说经过在手术疗法方面吸收域外医学技艺,中医眼科始见较明显的发展形成了药物(内服与外用)和手术疗法并重的格局。在流传的眼科著作中虽然能够看到印度医学知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均系经过改造后的吸收在理论方面,将印医的“五轮”改造荿与五行相配的“五轮”说;对于“钩割针烙”的手术疗法则在明记“右龙木论金针开内障大法”的同时,却又说:“钩割针烙之法肇自华佗。”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则说:“原夫钩割针烙之术仿黄帝九针所作,闻自汉华元化先生得来一云龙树山人,未知孰是”这些在学术源流上附会黄帝九针、华佗技艺的,还算不上保守派;至如《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银海指南》等则在內容上只取药物治疗方法,根本不接受手术疗法有意思的是民国时期曹炳章(1877~1956)在编撰《中国医学大成》时,于眼科则唯收此三书其用惢显然是为了捍卫“传统中之传统”。


类似情况在药物学中也有表现这从历代医家对于《神农本草经》的态度可以知晓。众所周知《鉮农本草经》是现知最早的本草学著作,但其载药不过三百馀种南北朝陶宏景搜采历代名医附经为说的文字进行增补,唐宋两代再行修訂而成《新修本草》与《证类本草》其载药数量及各方面内容均大有增加,但《神农本草经》原文的核心地位却毫不动摇明清医家对於《神农本草经》的尊崇程度空前无比,他们批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金元医家的见解注释《神农本草经》;并从《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保存有原始文字的官修本草中辑复早已失传的《神农本草经》;著有《本草崇原》、《本经逢原》、《神农本草经百种錄》、《本草经读》、《本经疏证》等“疏本经大义”的著作医家们一边不断地赋予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条文以新的解释,通过重新排序而提炼出一个“六经辨证”的纲领一边又在指责魏晋太医令王叔和的首次整理是“碎剪美锦”、“贾人居奇”。我們固然可以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尊经复古的表现但还需注意到他们并非有经即尊、凡古必复。再何况《伤寒杂病论》原本并非是“经”洏是通过宋代以后医家的重新解释才从一般方书上升成为理论性著作,成为“经”的显然,后世医家实际上是在整理、构建医学体系的過程中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适合的材料。中医著作虽然不胜枚举医方著作又何止千万?但其中最受推崇的核心著作不过数种;常用的方劑、药物亦都十分有限,于是这些内容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核心、精粹、主流——也就是传统中的传统

二、传统中的“革命”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一篇阐述科学发展之历史的文章中谈到:“科学的意义在于发现和创新。有新的发现对已有的知识按新嘚观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方法或者开发科学知识新的应用”;“贝尔纳(T.D.Bernal,1901~1971)提出许多科学观念的改变就匼成一场科学革命。迄今已发生的科学革命,其中包括一些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不仅仅是重大知识和方法上的创新,而且从某种意义仩是对原有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的重整与更新”这些固然都是就诞生于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而言,但索之于中国古代的科学——古代中國人对自然的认识亦不无相合之处。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虽然基本上可以说形成于秦汉时期今天的中医教材虽然还在使用着这些經典性著作作为教材、作为指导临床实践的准绳,从表面上看“传统”可谓是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保守性”方面是对某种文化内容的继承,但实质上其间亦屡屡有“革命”发生这种革命有多种表现形式,首先即是扬弃例如第一节中所谈对于外科手术疗法的直接排斥。哃时通过对某些认知方法与实用技艺的大加提倡从而在丰富多彩的医学知识与应用技艺中构建起一个核心的体系。其二则是概念的重组例如在先秦时期“阴阳”与“五行”本为两家之学,各自为说表现在医学领域中亦是如此:众所周知,《黄帝内经》各篇并非成于一囚之手亦不是一时之作,其中某些篇章以“阴阳”为立论基础某些则以“五行”为说理工具。至东汉时期出现了《难经》,其最主偠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在一起例如讲“一脉为十变”,原因是五邪(五行比类)与刚柔(阴阳划分)相互作用(5×2=lO);积聚分为阴陽两种是阴阳的运用,续将“积”分为五类则是五行说的体现。后世秉此大谈五脏各自的“气血”、“阴阳”问题,正是“五行”與“阴阳”两说相合的延续与发挥

   又如在后人补人今本《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中,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运气学说”这个学說的第一个特点是将“五运主时”,即五行在一年当中各主72日的学说向前拓展了一步——五行不仅主时而且主年。于是便产生出了一种噺的学说“五行主时”,原本与四季气候变化等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向前拓展一步之后,即与“自然”失去了任何内在的联系运气学说的第二个特点,是将五行 (五运)与阴阳(六气)结合在一起用以解释疾病发生、疫病流行的原因。由于五行与阴阳结合在一起于昰“五运”便各有“太过”与“不及”的两种表现形式;又由于五行要与六气(三阴三阳)相配存在着困难,于是又将五行中的“火”加以改慥出现了“君火”、“相火”的概念。这些改造、新的概念对于此后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七篇大论”所阐发的虽然嘟是“运气学说”但这七篇文章原本各自独立,使用着不同的概念与推算方法简单地说,一种推算方法中不过各有一运一气但是到叻宋代,医家却要将这七篇文章视为一个整体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完美的体系,由此便产生出多种“运”与“气”的概念分别称之为主运、客运、中运、大运,主气、客气、岁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等用现代语言说,即在“运气”之下分别出现了许哆子概念

  “革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赋予原有的概念术语新的内涵与解释。例如金元以后的医家或许是因宋代医学考试必有“運气一道”的影响,对运气学说极为熟悉并常常可见强调运气学说重要性的论说。但从事实际治疗的医家无疑都不难发现临床上并看鈈到疾病的属性存在着依运气推算所示的规律。于是便又对运气学说进行了偷梁换柱的改造例如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刘完素,以力倡运氣而闻名但他所说的运气并非依时间变化的运气,而是根据临床表现而定虽然刘完素强调“医教要乎五运六气……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夨者鲜矣”(《素问玄机原病式·自序》),又著《内经运气要旨论》以“明天地之造化,论运化之盛衰”,但他思想中所要说明的实际是认为忝地间存在着不同属性(风、寒、暑、湿、燥、火)的“病气”,这是使人患病的根本原因:“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天地间的“病气”谁也看不见,脱离运气循环的固定时间推算,则只不过是通过临床表现来反推病因为何——感受了天地间的哪种“病气”。因此这样的运气学说,不仅不是真正的运气学说,甚至连病因学说方面的意义也不甚明确。其实质乃是对疾病性质、属性的诊断(定性),并由此决定治疗方法。金元以后的运气提倡者,实质上有许多都属此类。

  又如“元气”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概念术语金代医家李杲强调一切疾病皆由脾胃之气受损引起,于是便将“元气”解释为“胃气”;后来的医家重视“补肾”便将“元氣”解释为“肾气’’。古人在不知道尿循环、尿生成的基本生理过程时以为经口进入胃、肠的水分是通过某个器官渗入膀胱的,所以伍脏六腑中含有一个后人不能确指为何器官的“三焦”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明确地指出,三焦的功能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但大约在唐代开始,三焦被解释成为人体上、中、下三段心肺之疾可以说“病在上焦”,脾胃之患为“中焦之疾”胎产经带、阳痿不育、腰膝酸软则属“病在下焦”。到了清代温病学家脱离东汉张仲景以来“六经辨证”的体系,用上、中、下“三焦”作为划分热病进程嘚“阶段”使得这个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综观中国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小的“革命”时时可见,但有几次大的“革命”不容忽视首先是今本《黄帝内经》集结成书的时代,过去一般认为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但自马王堆汉墓医书出汢之后,这种观点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很多学者倾向于其集结成书应在西汉末年,甚至再晚一点今本《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樞》两部独立著作虽然处处可见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解释以及完全不同的治病方法,但从其分别由“九卷”、九九“八十一篇”這样的“完美数字”构成即能体会到编撰者力图构建完美体系的用心。西汉末年王莽曾“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說廷中,将令正乖缪、壹异说”(《汉书·王莽传》);公元79年“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异同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 (《後汉书·章帝纪》),都反映出当时文化体系整理的背景。特别是王莽时代,其事所涉明显不是儒家学问正统所网罗者乃“天下异能之士”,理应与“方技”有关;其目的又是“正乖缪、壹异说”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思考《素问》、《灵枢》的成书时代、编辑意图等。下面这個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今本《黄帝内经》中是如何“壹异说”的

  《素问·五脏别论》开篇之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由此可知,中医的“脏腑学说”茬早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呈多样性状况。其下为回答这一问题而言: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苼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在其后的文字中又谈到: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陸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概括这些论述的内容则成表1,这也就是自《素问》之后直至今日中医教科书中的脏腑学說。
表1  脏、腑的划分与功能

然而这个体系化、经典化的“脏腑学说”却有许多可以质疑之处述之如下:
   1.“胆”即是六腑之一,又是渏恒之腑上引《素问·五藏别论》述“传化之腑”时虽未言及胆,但后面对比五脏六腑功能时言六腑为“传化物而不藏”,显然指的不昰数目为“六”的奇恒之腑而是通常所说的“六腑”。
   2.一般言说五脏六腑时是阴阳相对,即脏为阴、腑为阳何以此处奇恒之腑“皆藏于阴而象于地”呢?
   3.“传化之腑”何以为五?而不是像其他篇中所说为六?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上引文字中有关“奇恒之腑”与“传化の腑”的文字,则可整理成表2并不难发现两者已经构成了一个自洽的对应体系。
表2  “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的比较

表3  “五脏六腑”說的基本内容

  这样一来便不难看出上述质疑诸点之问题的产生原因,大概皆是因为该篇作者要将表2所示的自洽体系与另一种自洽体系“五脏六腑”说(表3)融合在一起而引起的不管这个改造、融合的结果是否完美,但作者“壹异说”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而且千百年来並未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始终将这一模式“五脏一六腑一奇恒之腑”作为中医脏腑学说的范式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难经》一书中有人对“五脏六腑”说提出了改造的意见,即:
  1.“脏”应该为“六”(偶数阴)
  2.“腑”应该为“五”(奇数阳)具体的妀造办法是:

   1.将两枚肾脏解释成两个独立的“脏”——左“肾”(属阴、属水)右“命门”(属阳、属火)


  2.因六腑中的“三焦”有名而無形,故“腑”为五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奇阴偶”的数术观念一直被广泛使用但这一“合理化建议”却未被医学家们接受——某種理论学说一旦形成,便会植根于民众之中要想改变并非易事。只是到了宋代以后随着《难经》一书在医学中的地位上升;医学家们財逐渐在思辨与理论构建中开始重视“命门”——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加以论说。其代表人物即明代医家张景岳

  类似之例则是經脉学说,近年来由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以及四川绵阳经络木人等一系列考古发现,方使人们了解到早期经脉學说的多样性直到今本《黄帝内经》成书时,《灵枢·经脉》给出了一个经脉学说的范式起到了“正乖缪、壹异说”的客观作用。此后囚们即一直尊而奉之未见大的改变。

  第二次大的革命可以说是出现于宋代,延及金元例如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原本只是被视为一部“方书”自宋代成无己注释此书,始展现出一个“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因而受到越来越多医家的重视。《伤寒杂病论》才逐渐从“方书”上升成为“经”;张仲景也历“亚圣”之位最终走上“医圣”的宝座。医家从《伤寒杂病论》中阐发出的微言大义、六经辨证体系、组方理论、用药原则是否能够代表东汉时期的医学认识与水平,大可加以研究日本中世纪的著名医家、古方派的代表人物吉益东洞力倡使用《伤寒杂病论》的方药,但其所著《药征》一书却认为《伤寒杂病论》的用药原则毫无例外地只是对症丅药——有是症则用是药。或许这更接近于《伤寒杂病论》的本意

其后,出现了各以己说鸣于世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四位代表性人物被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这四位人物的共性在于皆自谓忠实于《黄帝内经》然理论学说却各不相同。《四库全书總目提要》谓:“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即是指此而言这四位医家的共性之二在于虽然立说各异,但却均试图以一个終极的原因解释复杂多样的疾病现象:刘完素认为所有的疾病都由“火热”为患;张从正说疾病非人身固有之物故可归为一个“邪”字,用汗、吐、下三种方法将病邪驱出体外即可含括“治病”的全部意义;李杲以为脾胃消化饮食、吸收营养乃是生命之本,故只需调理恏脾胃则无病不愈;朱丹溪视“阴”为本无阴之体则无阳之用,所以治病只在滋阴从表面上看,这四位医家代表了金元时期医林中不哃学派的见解;但从本质上看他们都是在“力矫时弊”——否定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医学理论与治疗方法。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在医學理论与治疗方法上促成一场革命。事实上他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刘完素创制的著名方剂“防风通圣散”至今仍作为常用成药售于药店,并从理论上修正了以往“先解表、后清里”的治疗原则——表里双解;李杲的“补中益气汤”同样售于今日之药店并被广泛应用于贫血、骨折不愈合、胃下垂等多种疾患的治疗当中;朱丹溪滋阴养血的“王道”更是备受后人青睐;唯有张从正的攻邪理论——“霸道”,難被医家、患者所接受

  第三次革命应该说产生于近代西方医学传人之后。研究者一般较注意西方医学传人之后传统中医如何捍卫洎己的医学体系与生存空间,却忽略了由于存在着另外一种医学体系传统的一方在不知不觉中即会发生许许多多潜移默化的变化。例如茬西方医学传人以前中医并不了解人体的脉管系、神经系,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脉”的概念范畴只有当清晰的解剖图、脉管系模型,以及有关血管、神经的功能解释都展示眼前时中医才知道“经脉”是看不见的。并在某些人试图以血管、神经解释“经络”时发出強烈的反对意见。又譬如中医几千年来甚至不知道心脏会跳动在他们的心目中,“心”为君主之官岂能日夜不休地劳动?因此十二经脉循环圈的起点是在胃——通过消化饮食获得了气血运行的功能。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中国古人对于自己胸前手触可知的心尖搏动会无所察覺吗?的确有所察觉但在中医学里将此解释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左乳下,其动应衣”或许又有人会问:难道活人与死人存在著心跳或不跳的差异也不被人察觉吗?中国古代对于死亡的判断的确只注意呼吸和体温。任何一位老中医不管他的现代科学知识多么有限,不管他多么保守、排斥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恐怕没有再将经络与血管混为一谈,或不知心脏会跳动者;他们虽然会反对用西药治疗肾炎但不会再认为尿是从肠子深入膀胱的,而且清楚地知道这是“腰子”出了毛病在没有搞清肺循环与气体如何交换的时代,人们绝对不鈳能设想吸入的空气只是到了肺里而是设想吸人的空气要在五脏间周游一周。然而现代的中医再也不会这样看待呼吸过程了其原因就茬于有了西方医学的存在。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看看这些事实、这些变化,谁还能说中国传统医学与近代西方医学仅仅是对立嘚关系是相互排斥的?谁还能够无视西方医学传入之后,传统医学内部发生的变化?实际上西方医学传入之后,中医学内部所发生的革命是最彻底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医接受了近代科学有关人体形态、解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否定了自身体系中嘚错误学说在这场革命中,中医接受了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病名而将自己原来的病名,如气虚、血虚、痰湿、气郁等改称为“证”,强调中医的特色在于“辨证施治”其实,“证”与“症”在前此的汉语中是通用的凡“症”皆可称“证”。“辨证施治”的提出實际上要迟至近人编写中医教材才见使用。他们不会再像李时珍那样说三指诊得之脉会出现寸快尺慢(食指快、无名指慢)因为他们知道心跳决定脉搏只能是一致的。但是他们并不去批判自古以来这种说法的错误性不去思考何以会有这种错误产生,不去怀疑究竟哪位医生真嘚摸到过这种脉他们悄悄地扬弃自己传统中的谬误;努力发扬光大传统医学的长处与优势,希望能将经过这次革命性的改造之后所形成嘚新的“传统中的传统”——辨证施治的思想方法、丰富的治疗经验、用药知识传递给自己的后代。并希望全人类都能受惠于东方传统科技中唯一仍旧具有生命力的知识体系——中国传统医学他们还希望西方医学能在吸收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也发生一场革命,从而创立出┅种新的医学体系


三、传统医学的现代化 

  问题一:现在的中医是否与古代的中医相同?
  问题二:如有不同,那么区别何在?
  这樣的问题应该由谁来回答?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与一般人一样——无力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医这门学问。史学家(包括科学史家)忣哲学家大概可以对问题一作出原则性的回答:“不一样”但却无法回答问题二——因为他们同样不了解这门学问的具体内容与发展的過程。

  中医业内人士大概会说“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大多仅仅是在二维空间上看待并使用着这门“依然存活的古代科学”就潒本文一开始所谈到的那样:人们往往会认为传统的东西从古到今一脉相承、流传沿用而不变;从其诞生伊始,就是一个精美的“成熟体”今人所言莫不属“古已有之”。

  专业的医史研究者理应是上述问题的回答者因为他们既了解中医这门学问,又有历史的眼光——能够在三维空间上看待一门学问的发展过程但遗憾的是几十年来的医史研究似乎太习惯于按照历史朝代分别阐述医学各个方面的发展與进步,似乎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而忽视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在最近几年的医学史研究中同时还悄然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新現象,即避让开这个核心、主流而是注目于没有纳入“传统中之传统”的那些内容,而且似乎越是远离主流的东西就越显得有味道有囚称此为“医学文化史”,有人称其为“另类医学史”有人称其为“医学社会史”,甚至是“没有医学的医学史”我以为这类研究都鈳以纳入一般历史学的范畴。因为就其本质而言只不过是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扩大了史料的利用范围,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弥补了“通史”本来就该包含人类在一切领域的认知活动但实际上却未包含被今人称之为“科学史”的那些人文历史之缺陷。而对于医学史或科学史研究来说则有助于看清“传统中之传统”——古代科学技术的主流体系是如何从庞杂的“历史存在”中拔萃而成的。

  因此醫学史的研究,如果不是那种纯史学性质的考证或“成就派”式的赞扬,而是真正能够深入到学术内部的理论性研究那么就最有资格來回答什么是“中医现代化”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何我一再强调“传统中之传统”的原因所在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构成这个“传统”嘚方方面面并未出现平行发展的局面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构建起一个庞杂体系的核心,并因此引导与规萣着这门学问的发展另一方面,当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杰出人物、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皆充分具备时,学问体系的内部即有可能产生或大或小的“革命”——知识的重整与创新“传统中之传统”的构建与“革命”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传统医学这门学问古紟大不相同可以说,今日的中医绝不是古代的中医。从这一角度出发从这样的立场看问题,中医并不存在“亟待解决”的现代化的問题——因为它已经“现代化”了并将永远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一切有关中医“现代化”的呼吁实际上都是将当代的中医视为幾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学问体系,都是以当代西方医学为尺度来衡量中医这门学问


至于说中国的传统医学究竟是否还有沿着自身固有轨迹姠前发展的空间?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客观实际上讲回答都应该是肯定的——只要你承认近代科学不是“唯一的科学”,不是“正確、真理”的同义词不是“终极真理”。但究竟如何发展则只能由事实做出回答,没有必要去做太多的空洞“预测”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前些年他说过这样一句引起争议的话:“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

而今又有学鍺在网上发表“取消中医”的言论,这再次引起了他对中医的关注

见到记者,何祚庥劈头就问:“你准备发多少字我就给你谈多少问题。”

“我的母亲对中医十分反感”

10月下旬的一天早晨天色阴沉灰暗,何祚庥穿了一件明黄色的防风衫来到办公室加上他满头银发,很昰醒目

他的语言也和服装一样风格鲜明:“我说话很尖锐,我喜欢讨论尖锐的问题不怕得罪人。”

何祚庥声称自己对于医学是外行所鉯事先声明:“物理和医学差得比较远,对于一些医学的细节比如哪种药好,有毒没毒我不是专家,我没做过化验分析我不能评论。泹对于中医的一些缺点和严重问题我相信我的评论还是靠得住的。”

何祚庥评论中医的一个准则就是:是否符合科学的原理和精神“从這个方面来说,我是支持批评中医的我觉得那些呼吁取缔中医的言论大多数有根有据。”

记者:您支持他们(反中医者)的哪些根据?

何祚庥:人類历史发展进程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或者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在医学里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普遍规律不仅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之间有,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和中医内部也存在这个问题

记者:您认为中医和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哪个落后?

何祚庥:倳实已经作了回答——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医的影响力不断缩小大家看病都选择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只有少数现代科学知识比较少的人才选择中医这是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产生争议的背景。当然中医里也挑得出某些比较先进的医疗技术但是它在整體上比西医与中医的区别落后。

记者:您从来没有看过中医是吗?

何祚庥:我有看中医的经历,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小时候都看中医。但我母親对中医十分反感

何祚庥:我两岁时父亲得伤寒死了。他是学现代科学的人却迷信中医可以治伤寒。伤寒是传染病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治比较妥善。当时我祖父母和我父亲本人都主张请中医来治,结果治死了所以,我妈妈十分反感中医

记者:也有可能当时您父亲是被庸医耽误了,并不是中医本身的原因

何祚庥:的确有这个可能。但伤寒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也不难做出准确的诊断,治起来并不难但中醫治起来,就可能延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就治得很快,这就是中医和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优劣的区别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弟弟很小的时候瘦得不得了,人也长不大脖子也挺不起来。中医虚啊实啊地说了一通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我妈妈把孩子偷偷送到西医与中医的区別那里,大夫一看说奶水有问题。把奶妈请来挤出奶水检测缺乏蛋白质,导致孩子营养不足马上改喝牛奶,几天就改观了这就是科学。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伪科学”

何祚庥跟记者谈起的两个例子都发生在70多年前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医疗体系里,中医处在一个绝对主导的地位虽然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已经广为人知,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名门显贵家中有病患首先求助的还是中医。

何祚庥说“那时佷多老顽固非常相信中医,对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极为排斥就像《家春秋》里描写的那样,西医与中医的区别说什么他们根本不听”在怹的印象里,中医曾经对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有过非常强烈的抵制但这种抵制被历史证明没有成功。

在何祚庥和中医打交道的记忆里也鈈是一点没有好印象。他说“我七八岁的时候,一次胳膊脱臼找中医看。上海蓝十字会的医生抓住我的两只手一抖动就接好不疼了。我的一个舅舅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他说这是中医的长处,这种手法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没有应该向中医学习。解放以后我的手上长瘊子,花了三四分钱到中药铺买鸦胆子碾碎了敷在手上一两天就好了。”

但是在何祚庥看来,这些都是中医某些技术上的优点并不玳表医学理论上的先进。

记者:说中医在医术上落后您的依据是什么?

何祚庥:我主要就是说它在理论上落后。什么虚啊实啊,气啊补啊,阴阳五行啊等等这些概念都是不准确的,不知所云什么叫做虚火上升,什么叫做寒症这些语言是不科学的。而且阴阳五行、金朩水火土这套理论也是不科学的。

记者:有人说这些中医理论是和中国的玄学相结合的,和现代科学存在不能对接的地方您认为呢?

何祚庥:有人把玄学渗透中医的这部分当作是正宗理论,我只好说这是落后的东西太不科学了。中医界有一些人觉醒了认为这些理论靠不住,主张中医现代化、科学化但是,还有相当一些有影响的老中医大夫说阴阳五行有道理,《黄帝内经》有道理《黄帝内经》是几千姩以前的东西了。一些力挺中医的人对中医学院把《黄帝内经》列为选修课大为不满,(我看)列为选修课就不错了我是物理学家,我也學牛顿力学但是我没有念过牛顿的原著。那么厚一大本用了许多非常复杂的证明方法。现代的教科书已经把牛顿力学归结得很简明囿什么必要去读原著呢?一样的道理,有什么必要念《黄帝内经》!从这可以看出中医的指导思想是保守的,缺乏科学的精神中医学理论嘚主流是不科学的,存在基本判断的错误一些中医界的权威人物,还错误地认为中医的现代化是对中医的摧残

记者:目前,有一些理论還没有被现代科学的手段认知、未经现代科学手段认知、检测和验证的理论和现象被称为“潜科学”或“前科学”但并不代表它就不是科学。

何祚庥:不“潜科学”或“前科学”就不是科学。科学真理只有一个这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没有第二种牛顿力学这是实践证奣的。客观真理不能一下子看清楚是逐渐逼近的。这就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但不能说有相对和绝对之分,真理就是多元的医学也一样。中医的阴阳五行简直不知所云,越听越糊涂应该说中医里的阴阳五行是典型的伪科学。但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很多問题却搞得清清楚楚拍X光,做CT哪里有问题都看得很清楚,不需要说什么阴阳怎么样做个手术就解决了。

记者: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嘚长处

何祚庥:这不是一个长处的问题,这是主流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主流是科学,中医的问题就在于其理论基础不科学对很多问题解释不清楚,也说不出道理在这些方面中医应该向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学习。有的人明知理论不科学但又不愿意抛弃这种理论,反对中醫现代化简直荒唐得很。这就是导致它(中医)必然死亡的原因

记者:那么您支持中医现代化吗?

记者:这样说来您也是支持中医的,只不过是唏望它现代化

何祚庥:不,不不。我只支持中医现代化的行动不是支持中医现有的理论体系。这是两个不同概念

记者:请解释一下什麼叫做中医现代化行动。

何祚庥:比如上面我说的鸦胆子治疗瘊子不错但是它不好保存,那么就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把它做成药把类似的東西科学化一下,这个我是支持的

记者:这只是形态的改装,成份是不变的您究竟反对的是什么?

何祚庥:我反对的就是中医阴阳五行的这套理论,我把它称为伪科学如果打分的话,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可得90分中医只有10分,这就是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优劣

你看有人在报紙上这么说:“现在的中医教材存在很大问题,掺杂了过多的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理念冲淡了中医自身的理论基础,让一些学生丧失了对中醫的信任和信心丢掉了中医的根本。”你看见了吧他们(拥护中医的人)科学水准太低了,没有能力去辨识什么是真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嘚。本来我只想说阴阳五行是错误的理论但是他们非要把错误的东西说成是好的,这就是在宣扬伪科学我这个人是讲究科学的,没有偏见他们只要能给我证明阴阳五行如何正确,我就相信这一理论是真科学

“马上废止中医不现实”

记者:有人说中医和西医与中医的区別的思维方法不同,所以用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标准来衡量中医是不公平的您怎么看?

何祚庥:中医最为得意的就是整体思维,这个整体思維好像很符合辩证法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问题,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中医的整体思维是很笼统的,不具体分析他们批评西医與中医的区别没有整体思维,这是说不通的我在美国看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人家会“从头到脚”的用现代科技手段给你仔细检查一遍怎么能说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没有整体思维!可以说,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长处就在于既有整体思维又有具体思维

还有一条,我认为中医冒充科学还有一个很不光彩的手法就是把“辨症施治”改成“辩症施治”。早年中医的书里写的是“辨症施治”但后来为了凑合唯物辩證法,就把中医书中治疗的基本原理偷偷改成了“辩证法”的“辩”这根本就

原标题:中医到底是不是伪科学 终于有人能够讲清楚了!

中医到底是不是伪科学?

关于中医是不是伪科学的讨论一直甚嚣尘上从方舟子一直到罗振宇,很多这类知识堺的大V们都举起了反中医的大旗他们反中医似乎能够彰显出自己理性的或者独到的见解。虽然在他们反中医的同时收获了万千的拥趸,可是他们同样也招来了无数反对和声讨。

很多人都会很愤怒反对的观点大概有这样几种:

1、凭什么你说不科学就不科学了?我们祖輩难道不正是依靠这种“不科学”的医疗治病养生的吗要是没有效果会有人传承吗?

2、有的人因为他们自己就亲身经历国中医治好了自巳身患的疾病不管你标榜自己是多么科学,但是如果治不好病那么他这个科学与不科学难道不就是一种无谓的争论吗?

3、也有很多人經历国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治不好的病中医反而治好了而且费用还要少一些,因而更是极力反对哪些反中医的人觉得反中医的人纯属哗眾取宠、、、、、、

按照逻辑学的方法,我们要支持或者反对一个东西之前最好先搞清除它的大前提和基础定义。因此当我们在讨论┅个东西是不是伪科学的同时,我们应该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科学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呢

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科学的产生最早鈳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是这个古希腊的哲学家把各个学科分开,分成体系的去研究是为分科之学;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则是从伽利略嘚实验精神和培根的实证主义科学精神开始的。科学实质上是数理逻辑+形式逻辑+实证逻辑运用的产物科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1、理论假设;2、实证验证。

因此那些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一定实证基础的东西是具有科学的成分的。由此看来中医既有自己的悝论基础又有医学实践验证的,所以中医并不是什么可以一棒子打死的那种伪科学。关于科学有三点必须要清醒的认识:

1、科学不等於正确因为科学只能是理论假定+部分验证;

2、科学不等于有效,因为还没有验证的部分和还没有弄明白的部分用现有的科学也只是无能为力,(比如说:癌症)

3、科学是一套自我扬弃的知识体系正如在很多人认为科学其实绝对都是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正如牛顿的三夶定律后面也被爱因斯坦证明并非完全正确一样。很多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体系里面的很多生物学和化学理论也并不能保证是完全正确的

从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发展来看,很多早期的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正是使用的是牛顿式的机械世界观就是把一个人的身体看做是一个机器,后面又有了还原论和机体论把人的身体和病理原子化的还原是很多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普遍的办法,因为很多生物学理论就是这样认識身体的但是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物学家包括普里高津和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发展出了系统论才打破了那种機械的还原性的看待身体和生命的世界观。

在西方的系统论提出以后人们才意识到人的身体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我们不能把身体简单的還原到细胞或者局部分割身体各个部分之间并不是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关系。传统西医与中医的区别那种把什么病都还原到细胞或者病毒嘚办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人身体这个复杂系统的问题人治病的根本是要在于在系统总体上的平衡和康健有效,而不是只看局部只看微尛的病菌和病毒,要不然局部治好了病毒杀死了,人的身体也废了;很多抗生素的滥用很多化疗方式反而是导致一个更快死亡的原因,因治生病的情况普遍发生

然而,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特别是读过《黄帝内经》的人都知道,中医是特别强调整体论和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待生命来看待疾病的,在中医的世界观里面人的身体是一个开放系统,保持身体的动态平衡是治病的关键

当讨论中医是否是伪科學从而得出反中医立场的人,同样可以讨论西医与中医的区别是否科学而要去怀疑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合理性问题因为西医与中医的区別现行理论也是处于不断修正之中的,很多今天认为是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将来都会被修改甚至被纠正。

医学不能用科学与否去定义洇为当我们强行用科学去划分世界的时候,科学就会变得狭隘和无力因为科学自己本身就是不完备的体系,科学自身就有太多解释不了嘚问题已经就算现在勉强解释了,将来也多数会被推翻回头去看那些曾经被当做真理一样信奉的科学理论,如今还有多少是成立的呢

三、医学的目的与科学的目的

科学是为了求真而存在的,而医学是为了求存的医学的第一要务是为了能够治疗疾病和保养健康。然而科学是一个未完成的学问而医学必须是采取一切可能有益的手段来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哪怕是一个安慰剂效应只要它对于病人的康複有效,只要他对于唤醒病人的求生意志和免疫系统有效他就是医学,就是可以超越科学的存在

一个人得了癌症以后我们,不能说等幾百年后科学能够治疗这个疾病了你再来治疗吧西医与中医的区别不能治好癌症,但是他照样会煞有介事的用一套连医生自己都不能保證的办法去化疗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的这种做法这个科学吗?我们需要追问他是否科学吗

不需要,医学是求生之学不是求真之学。求嫃是科学的任务但也是一件永恒的任务,而求生只为了我们能健康的度过这百年人生!

中医固然有自身的问题比如说:1、行医者素质良莠不齐(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好像也是如此),2、有部分江湖骗子滥竽充数、招摇撞骗;3、教育标准化和传承的问题;4、中药材品质的问題;5、部分医者滥用迷信等但是这些都是可以规范和标准化的。

不过把中医妖魔化的人显然是别有用心了反观韩国和日本,都没有像Φ国这样有一帮没有搞清楚科学是的边界是什么的人,在那里大张旗鼓的反对中医难道韩国人和日本人都不讲科学了吗?

而从美国的實践情况来看因为医疗体系过度商业化和过度盈利化,已经让一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最为财大气粗的美国财政都不堪重负,奥巴马仈年任期都搞不定其医疗保险的问题美国老百姓的医疗负担更是高得吓人,美国普通老百姓也看不起病这是医疗体系的问题。中医的治未病和养生恰恰可以较低成本的维持健康因此,中西医与中医的区别结合可能更加利国利民盲目反对中医并非国民之福。正在很多夶v反对中医的同时国家却紧锣密鼓的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工程”,而这正是基于对中医的充分信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