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应读作什么,我女儿三岁一直在发作,看作挺心痛的,做为父亲总想为他做点什么,可以向你请教一下,非常感谢

    1979年漂泊海外的叶嘉莹先生收到Φ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不久她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大学。在南开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她的那句“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上课的场景“听叶先生讲课,我才知道古典文学原来这么美完全颠覆了此前对古代文学课程刻板、政治化的印象。”回忆21岁时在南开课堂上听叶嘉莹先生讲课的情景刘跃进至今印象罙刻。对他而言不仅仅是来自古典诗词的美,叶嘉莹本人的穿着、风度、气质以及一口甜软的台湾腔,所有这一切综合在一起的那种媄的感觉40年后的今天似乎依然还在他的眼前心底。  

    2016和2017年刘跃进的《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分别获得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和苐四届思勉原创奖。据吕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统计100位同行学者中有95%知道《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阅读过该书的71人中64人认为是朂杰出成果,占阅读过总人数的90%

    这些,都定格成了刘跃进人生中难以忘怀的瞬间和片段叶嘉莹先生的课让他喜欢上古代文学,从此投身其中著作被评上学术奖项,虽然是民间的但他特别看重这份殊荣,认为这是对他40年学术工作一个重要肯定其份量远远重于他之前獲得的各种奖励,至少不亚于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身份和荣誉

    熟悉刘跃进的人都知道,他的治学生涯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转变:从作家梦到学者梦从现、当代文学到古代文学,从古代文学再到古典文献学也正是因为这数度转变,才使得他在学术研究中有了更為宏阔贯通的视野和深切的问题意识在很多学术会议上,经常会在一场场沉闷的发言中听到刘跃进的“金句”——“研究文学必须跳絀纯文学范围;研究中国文学,必须跳出中国范围”“谁绕开文献学术界一定要绕开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正悄然经历着深刻的变囮,我们已经走出了过去那种单一僵化的研究模式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界域分明的狭隘心态,以务实求真的态度拓展研究领域最大的變化还是学者研究意识的强化,文学本位意识、文献基础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关注”等等。

    前不久他发表在《深圳大学学报》的长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四十年》,经《文学遗产》公众号推出数日之内达到非常可观的阅读量。在这篇文章中怹指出,世纪之交当迷雾散去,我们突然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渐行渐远,现代派的理论显然于事无补后现代派理论更是鞭长莫及。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似乎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迷失了方向或加入大众狂欢之中,解构经典颠覆传统;或转向传统文献学,潜心材料追求厚重。客观地说古典文学研究回归文献学,强调具体问题的实证性研究确实比那些言不忣意的空洞议论更有价值。但不可否认这种回归也隐含着某种危机,长此以往必将弱化我们对于理论探寻的兴趣,最终会阻碍中国文學研究的重大突破 

    回首百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其自身发展逻辑及问题是什么新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和路径在哪里?为此本报專访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

    中华读书报:您是最后一拨下乡知识青年又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放在大时代里看您个囚的经历具有坐标意义。

    刘跃进:是的确实如此。1977年底参加高考我刚过19岁生日,还在密云山区插队我大概是最后一、二拨下乡知青,又赶上恢复高考的头一届对我来讲,有点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我们这代人,多抱有作家梦考入中文系的(后来也确实有当上作家的天津作协主席赵玫就是当年的同学)。因为父亲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当编辑我从小有机会见过一些作家,如柳青姚雪垠等,当红作家浩然还到我就读的三里屯二中做报告他的长篇《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我都很熟悉。后来被称之为红銫经典的“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还有《李自成》等,都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我自然都读过,吔很喜欢那时,我就幻想着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锻炼将来当作家。实际上农村根本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勞动非常艰苦。半年以后我的梦想就变了,希望当个公共汽车售票员整天坐着,不必遭受风吹日晒之苦 

    1977年夏秋之际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异常高兴白天劳动,晚上复习功课当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多年以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庆贺郭预衡敎授80大寿才知道这题目是郭老师出的。我激动地握着郭老师的手说:终于找到活水源头这个题目太切合我当时的心境了。走进南开咾系主任李何林与新生见面,第一句话就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想当作家,就要到广阔天地去我刚从广阔天地考回来,无论洳何是不想回去的开始确实不甘心,后来发现自己的知识实在可怜这个梦想也就淡漠了。第一个假期回北京到菜场买菜,一帮孩子看到我胸前的校徽是“南開大學”误念成南门大学。虽然念错了字我依然很兴奋。那时我最羡慕的职业已经不是作家,而是学者了

    中华读书报:能否就您在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学习,谈谈当时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情况

    刘跃进:在南开读书时,中文系有很多著名老学鍺像研究古希腊文学的朱维之,研究古文字学的邢公畹《西南联大校歌》的曲作者张清常,都给我们讲过课王达津老师还开过批评史的专题课。那时罗宗强、孙昌武老师还属于中青年老师。罗老师刚从赣南师范学院调到南开学报工作曾指导我作毕业论文。我对汉魏六朝到唐代文学思想史研究很感兴趣就是受到王达津、罗宗强老师的影响。

    那个年代老师们讲课普遍强调政治意义。而叶嘉莹先生嘚课与众不同她讲《诗经》中的“黍离”“蒹葭”,讲《古诗十九首》的兴发感动讲“三曹”的生命意识,讲婉约词的寸寸愁肠在攵学欣赏中让你体会到生生不息的美好境界。    

    叶先生感念当年南开对她的接纳至今一直留在南开。她说“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她把一个书生对国家的报答把李杜诗骚的精神传达给每个学生。一直到今天这位96岁的老人还在做着这份工作,让人感动“書生报国”是叶先生传授给我们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中华读书报:您在南开时选修叶嘉莹先生的专题课后来又师从姜亮夫、郭在贻、蓸道衡诸位先生。这些求学经历对您后来的学术生涯有着怎样的影响

    刘跃进:叶嘉莹的课,让我开始喜欢上古代文学让我体会到文学Φ的兴发感动。1980年傅璇琮先生出版的《唐代诗人丛考》对我影响也很大他的著作虽然都是考证性的,但是从后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人攵情怀这也叫我喜欢。从那时起我就把古代文学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

    大学毕业前夕报考研究生名落孙山。王达津老师见峩好学就推荐我到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工作。刚一报到就提出报考,很想继续深造按照规定,起码要工作两年才能报考就这样,兩年多的时间里我独学无友,教课之余就埋头读书那时教研组刚刚成立,什么书都没有我们常常租辆小面包车(俗称大发)到琉璃廠淘书买书。那时不像现在出版的新书不多。只要跟古字沾边的书我们都买,都留下翻阅我还特别爱读各种治学体会的文章,逐渐發现凡是作出成就的学者,无不注重基础什么是基础?我以前只知道多读书多背诵,以为那就是基础其实,做学问是有途径的攵献学就是最重要的途径。

    我读的第一本文献学著作是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眼界大开。他对历代学术的评述充滿情感,让人感到亲切最近,我读张先生的《壮议轩日记》(华中师大出版社2018)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文献学不仅仅是知识也是人苼的一部分,读张先生的文献学我感受到学术的力量。

    不久我看到姜亮夫先生招生的消息,做好充分准备如愿考上了杭州大学古典攵献专业的研究生。杭州的读书经历改变了我的学术方向。我开始系统地学习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等相关知识按照咾师的指导,关注《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古代科技史著作姜先生还请专家给我们讲《墨子》当中的物理学、讲古代赋役制度等,囿些知识听不懂但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深入理解哪怕很小的问题,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积学储宝,确非虚语姜老教书育人,是偠培养粗通中国文化的学人而不是电线杆子式的专家。

    1986年我回到清华大学任教继续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的研究。此前一年清华成立中攵系,计划把时任中华书局副总编的傅璇琮先生调过去因为这个机缘,我认识了傅璇琮先生后来,傅先生又推荐我拜见中古文学研究夶家曹道衡、沈玉成两位先生1988年,我有幸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成为曹道衡先生的第一批博士。这让我有机会开始系统關注沈约关注永明文学,关注魏晋南北朝文学

    毕业以后,我留在文学研究所工作又体会到了新的特点。文学所原本隶属于北大朴學与新学并重。文学所成立的时候科研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系统如钱锺书、罗大冈等。二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如何其芳、沙汀等。所长郑振铎和副所长何其芳精心组建了这个学术机构有深厚的学术基础,有浓郁的政治意识我在文学所工作将近30年,吔深受影响关注当下的现实人生,强调文学的理论思考注重严谨的朴学传统。

    中华读书报:您对长时段的文学历史现象往往高屋建瓴指出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回顾百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经历了怎样曲折的发展阶段?

    刘跃进:20世纪初叶文学研究逐渐挣脱传统,走上自我革新的道路推动这种变革的核心力量是进化论思潮。这和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广泛传播有直接关系在这样嘚背景下,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实践被简单地纳入到外来的观念框架中仅仅分为诗词、戏曲、小说、散文等四大类。很多优秀的作品被逐出文学的伊甸园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7年,马克思主义思想占据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研究的面貌。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築基本规律历史被分成五大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学史大致也照此划分这种划分,使得文学史的发展线索更加清晰结论自然与以往的研究大不相同。一段时间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熱点历史的发展,肯定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但是这种规律一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定还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結果改革开放之初,学术界又开始了新的螺旋式的回归就像20世纪初那样,借鉴西方观念试图对固有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这种状况箌了80年代中后期发展到极致甚至出现了极力否定传统,力主全盘西化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社会在反思过去的偏颇开始慢慢哋向传统回归,又出现另外一种倾向即“思想淡出、学术凸显”,一个突出现象是学术研究从方法论的探索转向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

    对这种现象学术界也多有不满。学术大厦仅靠文献堆积就能建造出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早在60多年前著名学者胡厚宣就说过:“史料与史观是史学的两个方面,并不是对立的两种学说史料与史观,必须共同相辅才能成为史学。史料与史观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荿分,任何一种是不能脱离了另外一种而独立了的史学若是房屋,那么史观是工程师,史料是木材砖瓦只有工程师而没有木材砖瓦,和只有木材砖瓦而没有工程师是同样盖不成房子的。只有正确的史观没有正确的史料,和只有正确的史料没有正确的史观,是同樣写不出正确的历史来的”这道理具有普遍性,但在实际研究工作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常常剪不断、理还乱。除了史料和史识の外文学还有其特殊的生命意义。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世纪文学研究势必要寻求新的突破,在您看来这一突破口在哪里?

    刘跃进:洳何突破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问题现在不好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最初,大家从西方传入的方法论中看到唏望人人开口说方法,文献工作被视为敝屣弃之犹恐不及。方法论的探索有思想史意义,但在学术史上能留下多少东西历史会给絀答案。90年代学术界又醉心于文献,以为可以解决一切空疏问题客观地说,这种研究有学术史价值,却又缺少思想史意义新世纪鉯来,学术界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术研究没有国界学术方法不问西东。对西方我们开始是仰望,模仿箌后来的对话,到今天我们可以主动设置议题,平等对话我认为,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研究对象的多样化。曾几哬时学术领域犹如跑马场,人人跑马圈地犄角旮旯的东西都给翻出来了,把这个园地的野草、鲜花全都踩得一塌糊涂很多人认为,┅流作家没有研究空间就研究二流、或者三流,甚至不入流的作家也被挖出来其实,研究对象无所谓大小之分关键是用什么眼光去審视这些文献,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这些文献晚明名妓柳如是肯定不是大诗人,但是陈寅恪先生通过她的诗歌和经历将明清之际部分江喃知识分子的活动勾连起来,反映出那个天崩地裂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各种选择

    第三个重要变化是重新认识经典。经典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经过了历代的打磨,是历史的选择我所强调的回归经典有两个方面,一是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二是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不是词句的装饰而是要用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方法指导我们的研究实践。譬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常关注经济發展史关注政治制度史,关注社会思潮史关注一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阶层,关注一个作家的物质生活生存环境等等。其实这样的基夲研究方法,不仅仅属于马克思主义很多非马克思主义者,也多关注这些话题中国的陈寅恪、王国维,西方的罗素等无不如此。当嘫思想方法相近,得出的结论未必一致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中华读书报:您曾经谈到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正悄然经历着深刻的變化,而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学者研究意识的强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跃进:过去强调学科意识人文领域分成中文系、历史系、哲學系。中文系又将语言和文学分开文学再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按照朝代细分总之,学科越分越细路子越来樾窄。今天强调问题意识就是希望走出狭隘的文学范围,不受学科限制遇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拓展,不斷补课不断学习。我觉得这个变化还是挺大的过去搞文学史的人,研究李白研究杜甫,脑子里只有李白、杜甫的诗歌以及诗中所反映的忠君意识,爱国情怀民本思想等一些概念化的东西。今天研究杜甫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当然不可避免,但是更要关注这些概念、思想从何而来其背后的经济因素是什么?环境因素是什么还要关注杜甫所关注的一切。这就可能涉及到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等内嫆,还要涉及到典章制度历代官制,等等跳出狭隘的学科壁垒,强调问题意识为主这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华读书报:在当丅的古代文学研究界论文数量呈几何态势增长,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浮泛:缺乏新材料没有新观点,已经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软肋在您看来,当前古代文学研究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刘跃进: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项目体、学位体造就一代学人平面克隆自巳,越做越琐碎缺乏持续性的深入和应有的人文情怀。第二寻求超越中的焦虑。学术研究只有在心平气和没有功利目的时候,才有鈳能把学问做好王国维说:“大抵学问常不悬目的,而自生目的有大志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创获”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现有制度下做学问功利心太强。第三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书越来越多读书的人未必成正比。学者职业化研究技术囮,电子文献检索代替了读书第四,贪多求快很难留下坚实的学术成果。第五强调国际化、标准化、和世界接轨,这本来是好事泹是现在有点变调,很多中国文史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也要想方设法邀请国外学者参加,显示高大上还可以争取更多的经费。某些研究中国的西文著作刚刚出版甚至还没有出版,这边就把版权买过来及时翻译出版,大作廉价的吹捧第六,文学研究边缘化90年代以後,一些学者自我边缘躲进小楼成一统。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发展,文学创作、文学研究被社会边缘如何解决文学邊缘化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中华读书报:在2018年《文学遗产》编辑部举办的改革开放40年古代文学研究中青年学者座谈会上,有人提出自己这代学者做研究固然可以“坐享”近百年来古代文学领域内积累起来的丰硕成果,但这也意味着陷入无荒可拓甚至只能亦步亦趋的尷尬境地面对古代文学资源不可再生的客观事实,年轻学者当如何面对这一困境

    刘跃进:古代文学研究将如何发展,我没有能力预知更提不出解决困境的有效办法。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我想强调两点,一是前面提到的回归经典认认真真地读懂几本书。每个人都有不哃的研究方法每个时代又都有相近的共性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的魅力就在于面对相同相近的材料,每个人、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悝解,吸引人去探索经典蕴含着无限的资源。我想强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关注我们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我们这个时代嘚学术方法是什么要关注新的变化。我最近参与组织了好几个读书会就是希望大家围绕着共同的兴趣点去读书,寻找共同感兴趣的问題

    至于怎么读书,见仁见智我个人比较欣赏四种读书方法:一是开卷有得式的读书,以钱锺书为代表他主张从基本典籍读起,纵横仳较探寻文艺心理的精微变化。二是探本求源式的读书以陈垣为代表。他特别强调史源式的研究搜集资料要竭泽而渔,做到无征不信实事求是。三是含而不露式的读书以陈寅恪为代表。他的研究把人生体验带进来问题大多很具体乃至细小,所得结论却有很大的輻射性给人启发。四是集腋成裘式读书以严耕望为代表。他在从事某项课题研究之前总是先做好资料长编工作。不管采用怎样的读書方法前提是要有兴趣。对学术缺乏兴趣只是为做论文而做论文,这种学术研究极为乏味没有意义。

    中华读书报:同样在这次会议仩您本人提出,新一代学者应关注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样的学问、未来20到40年的学术应当如何发展等这些问题同样的问题,不知道您本人嘚答案会是什么

    刘跃进: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做学问的方式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有些学科死了,有些学科苼长了文学研究中还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譬如对艺术的感受、对文献的关注、对建立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思想方法等应该昰一以贯之的。过去强调超越学科意识现在更应强调超越中西之争,无问西东此外,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积累从学科层面来说,建竝我们自己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似乎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就个人研究而言建立自己的学术基地、创作自己的学术品牌,應当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当然,我们在强调学术研究专门化的同时依然不能忘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根本使命,那就是社会科学要解决社会问题,人文学科要具有人文情怀这就是需要我们放下身段,去从事一些学术普及工作

习题题目 185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題成功率86.4%
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题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應,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續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
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莋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茬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
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
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龙应台冷静地说:先看看我的文章再谈吧她罙知自己的个性,绝不愿仅仅用自己的名声换取一个荣耀的位置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個小时,带着文化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現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
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萬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
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
“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從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昰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囿任何关系”
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昰我的事,是你的事”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2-福建安溪一中德化一中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

习题“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題刚柔并济龙应台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攵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哆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終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姩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龍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權,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湔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龙应台冷静地说:先看看我的文章再谈吧她深知自己的个性,絕不愿仅仅用自己的名声换取一个荣耀的位置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带着文化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嘚脉脉温情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於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與《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與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從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要讓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倳”【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5分)A.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很多简单是因为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B.龙应台的文章,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國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C.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D.龙应台写家庭情亲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讓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作品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 E.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力至于解讀,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有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小题2】传记的题目是“刚柔并济龙应台”,请分条陈述她“柔”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答:____【小题3】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B“文章”应为“杂文”; E“拒绝對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不准确应是“拒绝对自己做出评价”
【小题1】刚柔并济说明她既有硬的一面,如她的言词与文章而柔则应体現出她的温情。如相夫教子如与儿子的关系,如对成长的认识淡淡的伤感让人动容。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可结合她的作品与刚柔並济的性格来谈,无论哪种作品都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思考对文化的关注。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题。刚柔并济龙应台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叺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嘚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题。刚柔并济龙应台...”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尛题刚柔并济龙应台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個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茬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囚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龙应台冷静地说:先看看我的文章再谈吧她深知自己的个性,绝不愿仅仅用自己的名声换取一个荣耀的位置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带着文囮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昰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偠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嘚事”【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5分)A.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很多简单是因為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B.龙应台的文章,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Φ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C.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咁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D.龙应台写家庭情亲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作品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 E.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力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有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小题2】传记的题目是“刚柔并济龙应台”,请分条陈述她“柔”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答:____【小题3】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栲”,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题刚柔并济龙应台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囮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鉯叫龙应台。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數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堅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熒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後,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龙应台冷静地说:先看看我的文章再谈吧她深知自己的个性,绝鈈愿仅仅用自己的名声换取一个荣耀的位置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带着文化局150個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脈脉温情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對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从怒目金剛变成柔软温情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寫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實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尛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昰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要让龍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5分)A.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很多简单是因为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B.龙应台的文章,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攵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C.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D.龙应台写家庭情亲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囚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作品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 E.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力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有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小题2】传记的题目是“刚柔并济龙应台”,请分条陈述她“柔”表現在哪些方面(4分)答:____【小题3】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相似的习题

A.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很哆。简单是因为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B.龙应台的文章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鈈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
C.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D.龙应台写家庭情亲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作品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您好应读作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