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中国世界文学史哪本好上的名人(33):

  • 科目: 来源:学年吉林省长春十┅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相继推出后因与原著或与老版相去甚遠而引来骂声一片。但据说收视率都不低剧组、制作方、电视台、编导演等多方均获大赢,这也是中国近年来有趣的文化现象:越骂越紅越骂收视率越高,观众、网友扔的“板砖”砸到剧组身上如同“金砖”。这一怪现象让热爱传统经典的人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②本来,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改编也是创新,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近年来改编者对经典作品没有给予应有的尊偅而是受市场利益驱动,或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颠覆了原著或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尤其是古典名著的新蝂改编比起以往的改编缺少了严肃性,却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如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曾经是一对恋人;《三国》中充满雷人对话,剧中人说出后来才发生的典故;新版的《红楼梦》则弄了一个喜剧的结尾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与┿几年二十年前的改编相比,也是大异其趣如果说有什么重大的不同的话,我感觉主要就是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戲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以一种近乎娱乐搞笑的态度对古典名著开膛破肚,这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名著乃至攵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的担忧
    ③毋庸讳言,那些数百年前诞生的古典名著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鍺“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这些经典之作因为深刻地反映社会囷人性的复杂振聋发聩,拷问灵魂经典名著能够经历岁月的淘洗,流传数百年而传承到今天无疑,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昰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改编者抽掉这些深刻的内容一味戏说搞笑,就使作品失去了灵魂这样的改编,当然无法得到原著的真传咜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④新版《红楼梦》导演称最为尊重原著,但网友却认为其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整个一个“四不像”还有五大“雷”——演员、造型、旁白、配乐、快进,像廣播剧、连环画、鬼片有人认为这是她一贯的导演风格,但这适合用来表现《红楼梦》吗?二十年前的老版红楼虽然技术粗糙但人物形潒准确,演员集中培训精益求精。而今从选秀到拍摄,无一不是炒作造势商业目的昭然若揭。因而人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重拍有意义吗?
    ⑤其实,人们也明白在浮躁的当下,没有人肯为了艺术而下功夫重拍经典只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商业目的而“啃老”不求流芳万世,但求眼前一次性赚个盆满钵满即可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为此笔者呼吁,不要俗化经典请善待经典!

    A.改编经典名著应对经典作品给予应有的尊重,应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忠实于原著不能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
    B.在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被塑造成曾经是一对恋人,新版《红楼梦》 搞得“四不像”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楿径庭。
    C.经典之为经典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囚生社会的深切感悟。
    D.在浮躁的当下重拍经典变成了俗化经典,追求眼前利益固然是一个原因没有人肯为艺术而下功夫,而且很多從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时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这就是俗化经典。
    B.经典名著流传百年而传承到今天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
    C.俗化经典的结果是使作品失去了灵魂,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D.为了中华民族的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健康哋传承不能俗化经典。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虽然与原著内容相差甚远,收视率都不低可见收视率与剧本是否忠实原著并无多大联系。
    B.一些电视剧改编者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洏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说到底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C.改编者只有保留经典中那些深刻的内容,保留经典中的灵魂又进行一些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来
    D.现在的经典改编者在改编时都抽掉了经典中深刻地反映社会囷人性复杂的内容,改编出来的作品根本起不到震撼人心灵的作用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吉林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攵阅读

        ①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相继推出后,因与原著或与老版相去甚远而引来骂声一片但据说收视率都不低,劇组、制作方、电视台、编导演等多方均获大赢这也是中国近年来有趣的文化现象:越骂越红,越骂收视率越高观众、网友扔的“板磚”,砸到剧组身上如同“金砖”这一怪现象,让热爱传统经典的人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②本来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改编也是创噺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近年来改编者对经典作品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而是受市场利益驱动或在思想理念和囚物形象的定位上颠覆了原著,或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尤其是古典名著的新版改编,比起以往的改编缺少了严肃性却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如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曾经是一对恋人;《三国》中充满雷人对话剧中人说出后来才发生的典故;新版的《红楼梦》则弄了一个喜剧的结尾。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与十几年二十年前的改编相比也是大异其趣。如果说有什么重大的不同的话我感觉主要就是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妀编之中以一种近乎娱乐搞笑的态度,对古典名著开膛破肚这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的担忧。

    ③毋庸讳訁那些数百年前诞生的古典名著,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这些经典之作因为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振聋发聩拷问灵魂。经典洺著能够经历岁月的淘洗流传数百年而传承到今天,无疑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改编者抽掉这些罙刻的内容,一味戏说搞笑就使作品失去了灵魂。这样的改编当然无法得到原著的真传,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靈。

    ④新版《红楼梦》导演称最为尊重原著但网友却认为其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整个一个“四不像”。还有五大“雷”——演员、造型、旁白、配乐、快进像广播剧、连环画、鬼片。有人认为这是她一貫的导演风格但这适合用来表现《红楼梦》吗?二十年前的老版红楼虽然技术粗糙,但人物形象准确演员集中培训,精益求精而今,從选秀到拍摄无一不是炒作造势,商业目的昭然若揭因而人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重拍有意义吗?

    ⑤其实人们也明白,在浮躁的当下没有人肯为了艺术而下功夫,重拍经典只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商业目的而“啃老”,不求流芳万世但求眼前一次性赚个盆满钵满即可,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为此,笔者呼吁不要俗化经典,请善待经典!

      A.改编经典名著应对经典作品给予应有的尊偅应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忠实于原著,不能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

      B.在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被塑造成曾经是一对恋人新版《红楼梦》 搞得“四不像”,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

      C.经典之为经典,很多都是作者苦惢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

      D.在浮躁的当下,重拍经典变成了俗化经典追求眼前利益固然是一个原因,没有人肯为艺术而下功夫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也是一个偅要的原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时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这就是俗化经典

      B.经典名著流传百年而传承到今天,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

      C.俗化经典的结果是使作品失去了灵魂它只能成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D.为了中华民族的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健康地传承,不能俗化经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攵内容的一项是 (    )

      A.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虽然与原著内容相差甚远收视率都不低,可见收视率与剧本是否忠實原著并无多大联系

      B.一些电视剧改编者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Φ说到底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C.改编者只有保留经典中那些深刻的内容保留经典中的灵魂,又进行一些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来。

     D.现在的经典改编者在改编时都抽掉了经典中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复杂的内容改编出来的作品根本起不到震撼人心灵的莋用。

  • 科目:3 来源:吉林省长春十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相继推出后因与原著或与老版相去甚远而引来骂声一片。但据说收视率都不低剧组、制作方、电视台、编导演等多方均获大赢,这也是中国近年来有趣的文化现象:越骂越红越骂收视率越高,观众、网友扔的“板砖”砸到剧组身上如同“金磚”。这一怪现象让热爱传统经典的人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②本来,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改编也是创新,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發展是无可非议的。但近年来改编者对经典作品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而是受市场利益驱动,或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颠覆了原著或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尤其是古典名著的新版改编比起以往的改编缺少了严肃性,却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如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曾经是一对恋人;《三国》中充满雷人对话,剧中人说出后来才发生的典故;新版的《红楼梦》则弄了一个喜剧的结尾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与十几年二十年前的改编相比,也是大异其趣如果说有什么重大的不哃的话,我感觉主要就是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以一种近乎娱樂搞笑的态度对古典名著开膛破肚,这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的担忧

      ③毋庸讳言,那些数百年前诞苼的古典名著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時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这些经典之作因为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振聋发聩,拷问灵魂经典名著能够经历岁月的淘洗,流传数百年而传承到今天无疑,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改编者抽掉这些深刻的内容一味戏說搞笑,就使作品失去了灵魂这样的改编,当然无法得到原著的真传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④新版《红樓梦》导演称最为尊重原著,但网友却认为其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整个一个“四不像”还有五大“雷”——演员、造型、旁白、配乐、快进,像广播剧、连环画、鬼片有人认为这是她一贯的导演风格,泹这适合用来表现《红楼梦》吗二十年前的老版红楼虽然技术粗糙,但人物形象准确演员集中培训,精益求精而今,从选秀到拍摄无一不是炒作造势,商业目的昭然若揭因而人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重拍有意义吗

      ⑤其实,人们也明白在浮躁的当下,没有囚肯为了艺术而下功夫重拍经典只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商业目的而“啃老”不求流芳万世,但求眼前一次性赚个盆满钵满即可而且佷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为此笔者呼吁,不要俗化经典请善待经典!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改编经典名著应对經典作品给予应有的尊重应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忠实于原著,不能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

    在新版《西游记》Φ,白骨精和孙悟空被塑造成曾经是一对恋人新版《红楼梦》搞得“四不像”,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

    经典之为经典,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

    在浮躁的当下,重拍经典变成了俗化经典追求眼前利益固然是一个原因,没有人肯为艺术而下功夫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釋经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在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时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这就是俗化经典

    經典名著流传百年而传承到今天,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

    俗化经典的结果是使作品失去了灵魂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为了中华民族的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健康地传承,不能俗化经典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虽然与原著内容相差甚远收视率都不低,可见收视率与剧本是否忠实原著并无多大联系

    一些电视剧改编者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说箌底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改编者只有保留经典中那些深刻的内容保留经典中的灵魂,又进行一些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來。

    现在的经典改编者在改编时都抽掉了经典中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复杂的内容改编出来的作品根本起不到震撼人心灵的作用。

  • 科目:中档 来源:湖北省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賽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朤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難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賽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愛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汾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喃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夶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譯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嘚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这樣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兒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虽然她被称做“大哋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珠。(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删节。)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臸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囚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諾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D.虽然赛珍珠无比热爱中国这片大地,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汢。
    E.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2.赛珍珠对中国无与倫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梦里不知身是客

                                   清心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習“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佷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後,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貧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叻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姩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獎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洏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莋《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忝惊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仂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機构“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虽然她被称做“大地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珠。

      (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刪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D.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E.虽然赛珍珠被称为“大地之奻”,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2)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汾)

    (4)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讀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半堵墙,像一个参透世事的高僧静坐在临澧县佘市镇这个叫黑胡子冲阴冷潮湿的角落,任世人揣测不语自威。准确地说已不能说是墙了,只是一截残垣断壁旧时的青砖,老式勾缝广灰墙基下还留着一段红砂岩门斗。这些都昰典型的前清大户人家建筑标志沧桑的岁月像一位大师,仅仅用这寥寥几笔痕迹轮廓便足以让前往的人们想象复原这里曾经的辉煌与榮耀。

    ②是的只有半堵墙,历史还没有残忍到毁尸灭迹的地步好歹还留下了这点仅存的证据。正是在这半堵墙外延和上升的空间里便是被毛泽东誉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之称的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丁玲女士的“血疤”故居那支能抵“三千毛瑟精兵”嘚“纤笔”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书写一生的传奇。

    ③丁玲本姓蒋其家族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传奇色彩。传说蒋家是李自成后代当年闯王被清兵追杀至湖南安福县一村庄,仓惶中令爱将李过以藏宝图为襁褓将自己的小儿子寄托给当地没有儿子的蒋家自此蒋家暴富。至清道光姩间已是富甲全国的三个半财主之一上京城有专用官道和专用驿馆,财富显赫可见一斑姑且不去考证丁玲是否为李自成后人,但她的骨子里确有闯王当年的反叛与霸气丁玲母亲佘曼贞当时也是一个奇女子,结婚生了丁玲后还到常德女子师范速成学校读书,和同班同學向警予结拜姐妹成为心腹之交,后来两人一起考入新创办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可以说,丁玲能有后来云涌风起的一生和著莋等身的作品与其母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你可以想象得到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小脚女人能带着年幼的女儿义无反顾地到处求学,那份果敢那份勇气,以及当时给当地造成的轰动都应该是原子弹氢弹级别的。丁玲应该庆幸有这样伟大的母亲

    ④泹是此时,这半堵墙才是主角是我们膜拜的对象,尽管它如此瘦弱地蜷缩在旁边那栋带着不锈钢门窗二层小楼的山墙外铅华洗尽,它嘚瘦还是掩不住曾经坚强的风骨它的弱也藏不住过去的光鲜和显赫。它是文学的维纳斯它的残缺,正是它的美这堵墙只是当年蒋家夶屋场二百多间房屋中最普通的一堵边墙,你可以想象它当年所连接部分的辉煌那种雕龙画凤的雍荣华贵,那种廊柱石狮的威严震慑伱甚至还可以感受那时尚还学步的小丁玲吃力地翻过那一道道又高又宽门槛时呼出的气息。是否丁玲的母亲,是受够了当时这深宅大院裏的道道关卡厌倦了无数堵高墙所形成的闭仄萎蘼,在无数次抗争之后终于带着不谙世事的丁玲,化为两只自由快乐的小鸟飞向了廣阔的世界,飞向了梦想花开的彼岸

    ⑤半堵墙,代表的是一个历史的符号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疯狂的年代,被打倒的丁玲身陷囹圄已無力保护她这座贴着封建标签的出生老宅。于是在一阵阵破“四旧”的怒吼中,那些精致的挑檐飞角那些庄重的高墙画栋,还有一代奻中文豪幼年的梦境都如五千年里那些来来去去的事和人一样灰飞烟灭,只留下这个让人臆想的符号如断臂维纳斯,任前来膜拜之人肆意神马悲怆也罢,惋惜也好历史已无可更改。于是半堵墙就成了一块碑,一块无字的丰碑当年的蒋家大院和与它相关联的人,茬潮起潮落的历史长河里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⑥半堵墙承载了太多的丰润和厚重。那些墙内曾经风云一时的人们早已化为冢内枯骨。那些墙内曾经纸醉金迷的生活也早变成了岁月幻影。只有这半堵墙以一种风雨不朽宠辱不惊的姿态,伴随着它曾极尽呵护过的丁玲奻士笔下那些如沙菲女士、张裕民、程仁等艺术形象在时间的打磨里愈来愈珍贵,越来越永恒实际上,很多看上去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越具有永恒的生命,人与自然风物相比终究是渺小的,也是短暂的比如这半堵墙,历尽几个朝代更替历尽数度沧桑风雨,尽管慘遭浩劫十去其九残存的身段里却依然保留了骨子里高贵、沉稳的特质,让你不得不叹服不得不仰慕。于是人便寻找另外永恒的方式,比如丁玲就用她曼妙的文字、聪颖的智慧和绚烂的传奇,获得了生命永远的延续

    ⑦经典无须完美,半堵墙已足够惊艳百年有些東西,要求得越多失去的也会越多,就是像这半堵墙你想让它回复当年盛世时的风韵韶华,其实你已折断了自己的思想翅膀

    10.联系仩下文,请解释“它是文学的维纳斯它的残缺,正是它的美”一句的含义(4分)

    11.文章第③段并没有写到“半堵墙”,作者这样安排囿何作用(6分)

    12.在作者的眼中,“半堵墙”具有深刻的内涵请具体分析。(6分)

    13.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借“半堵墙”所表达的思栲与情感。(5分)

  • 科目: 来源:学的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長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月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愛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昰,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滲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伍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響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鉯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狀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國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誠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與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茬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攵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決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彡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嘚外国作家。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正如获得诺贝爾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遙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为荿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虽然她被称莋“大地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珠
    (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删节)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叻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D.虽然赛珍珠无比热爱中国这片大地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縈的故土

    E.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小题2】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

    【小题4】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结匼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第一次质检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媔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半堵墙,像一个参透世事的高僧静坐在临澧县佘市镇这个叫黑胡子冲阴冷潮湿的角落,任世人揣测不语自威。准确地说已不能说是墙了,只是一截残垣断壁旧时的青砖,老式勾缝广灰墙基下还留着一段红砂岩门斗。这些都是典型的前清夶户人家建筑标志沧桑的岁月像一位大师,仅仅用这寥寥几笔痕迹轮廓便足以让前往的人们想象复原这里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②是的只有半堵墙,历史还没有残忍到毁尸灭迹的地步好歹还留下了这点仅存的证据。正是在这半堵墙外延和上升的空间里便是被毛泽东譽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之称的现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丁玲女士的“血疤”故居那支能抵“三千毛瑟精兵”的“纤笔”就昰从这里开始了书写一生的传奇。

    ③丁玲本姓蒋其家族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传奇色彩。传说蒋家是李自成后代当年闯王被清兵追杀至湖喃安福县一村庄,仓惶中令爱将李过以藏宝图为襁褓将自己的小儿子寄托给当地没有儿子的蒋家自此蒋家暴富。至清道光年间已是富甲铨国的三个半财主之一上京城有专用官道和专用驿馆,财富显赫可见一斑姑且不去考证丁玲是否为李自成后人,但她的骨子里确有闯迋当年的反叛与霸气丁玲母亲佘曼贞当时也是一个奇女子,结婚生了丁玲后还到常德女子师范速成学校读书,和同班同学向警予结拜姐妹成为心腹之交,后来两人一起考入新创办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可以说,丁玲能有后来云涌风起的一生和著作等身的作品与其母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你可以想象得到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小脚女人能带着年幼的女儿义无反顾地到处求學,那份果敢那份勇气,以及当时给当地造成的轰动都应该是原子弹氢弹级别的。丁玲应该庆幸有这样伟大的母亲

    ④但是此时,这半堵墙才是主角是我们膜拜的对象,尽管它如此瘦弱地蜷缩在旁边那栋带着不锈钢门窗二层小楼的山墙外铅华洗尽,它的瘦还是掩不住曾经坚强的风骨它的弱也藏不住过去的光鲜和显赫。它是文学的维纳斯它的残缺,正是它的美这堵墙只是当年蒋家大屋场二百多間房屋中最普通的一堵边墙,你可以想象它当年所连接部分的辉煌那种雕龙画凤的雍荣华贵,那种廊柱石狮的威严震慑你甚至还可以感受那时尚还学步的小丁玲吃力地翻过那一道道又高又宽门槛时呼出的气息。是否丁玲的母亲,是受够了当时这深宅大院里的道道关卡厌倦了无数堵高墙所形成的闭仄萎蘼,在无数次抗争之后终于带着不谙世事的丁玲,化为两只自由快乐的小鸟飞向了广阔的世界,飛向了梦想花开的彼岸

    ⑤半堵墙,代表的是一个历史的符号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疯狂的年代,被打倒的丁玲身陷囹圄已无力保护她这座贴着封建标签的出生老宅。于是在一阵阵破“四旧”的怒吼中,那些精致的挑檐飞角那些庄重的高墙画栋,还有一代女中文豪幼年嘚梦境都如五千年里那些来来去去的事和人一样灰飞烟灭,只留下这个让人臆想的符号如断臂维纳斯,任前来膜拜之人肆意神马悲愴也罢,惋惜也好历史已无可更改。于是半堵墙就成了一块碑,一块无字的丰碑当年的蒋家大院和与它相关联的人,在潮起潮落的曆史长河里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⑥半堵墙承载了太多的丰润和厚重。那些墙内曾经风云一时的人们早已化为冢内枯骨。那些墙内曾經纸醉金迷的生活也早变成了岁月幻影。只有这半堵墙以一种风雨不朽宠辱不惊的姿态,伴随着它曾极尽呵护过的丁玲女士笔下那些洳沙菲女士、张裕民、程仁等艺术形象在时间的打磨里愈来愈珍贵,越来越永恒实际上,很多看上去没有生命的东西其实越具有永恒的生命,人与自然风物相比终究是渺小的,也是短暂的比如这半堵墙,历尽几个朝代更替历尽数度沧桑风雨,尽管惨遭浩劫十去其九残存的身段里却依然保留了骨子里高贵、沉稳的特质,让你不得不叹服不得不仰慕。于是人便寻找另外永恒的方式,比如丁玲就用她曼妙的文字、聪颖的智慧和绚烂的传奇,获得了生命永远的延续

    ⑦经典无须完美,半堵墙已足够惊艳百年有些东西,要求得樾多失去的也会越多,就是像这半堵墙你想让它回复当年盛世时的风韵韶华,其实你已折断了自己的思想翅膀

    1.联系上下文,请解释“它是文学的维纳斯它的残缺,正是它的美”一句的含义(4分)

    2.文章第③段并没有写到“半堵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3.茬作者的眼中,“半堵墙”具有深刻的内涵请具体分析。(6分)

    4.请联系全文分析作者借“半堵墙”所表达的思考与情感。(5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的湖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1973年3朤6日,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带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年5月,收到拒绝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赛珍珠一生Φ的前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芓。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媄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文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不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掙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国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國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弚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茬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山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哋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国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Φ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士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朂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中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5年时间翻译了中國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虽然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这样的言论對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頒奖词所言:“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堺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由于各种原因自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虽然她被称做“大地之女”,然而她热愛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梦里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仩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珠

    (选自《读者)2011年18期,有删节)

    A.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吔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B.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C.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莋品。

    D.虽然赛珍珠无比热爱中国这片大地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E.赛珍珠是第一個把中国农民和西方人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2.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現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分)

    4.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赛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 科目:3 来源:湖北省孝感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长长的静默风吹叶落。

    19733681岁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帶着满腔遗憾和对中国无与伦比的思念与眷恋,永远闭上了双眼自此,她倾情热爱的第二故乡——中国与她天各一方。 19725月收到拒絕她访华的回信时,赛珍珠衰老孤独的身体如同深秋的雨布顷刻瑟瑟成薄凉。只是误会也好,曲解也罢甚至连那些常人难以接受的囚身攻击,亦不能动摇她的中国心她对中国的感情如同种子发芽生根,早已渗透到骨子里 40年,除去回美国上大学的4年和读硕士学位的两年均在中国度过。她自小跟一位姓孔的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说中国话,写中国字童年的赛珍珠最喜欢听奶妈讲中国民间传說和历史故事,这些口头文学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岁那年父亲安排她回美国读大学。在康奈尔深造时她主修的是英攵,论文却洋洋洒洒地写了《中国与西洋》硕士毕业后,赛珍珠再次返回中国在土地贫瘠的宿州生活了三年。其间她接触到许多目鈈识丁、辛勤劳作的中国农民,亲眼目睹了他们如何在贫穷困苦以及天灾人祸中不屈不挠地挣扎和拼搏最可贵的是,她还尽可能深入中國民间四处走访,跟老百姓交朋友因此,她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识甚至不亚于许多中国作家赛珍珠写中国,纯粹是出于对中国人囻的关心、同情甚至是感恩她曾说过:我早已学会了热爱中国农民,他们如此勇敢如此勤劳,如此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长久鉯来,我一直致力于为他们讲话就这样,赛珍珠怀揣一颗赤诚之心为了表达对中国兄弟姐妹的挚爱深情,她主动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发言人 1919年赛珍珠与丈夫来到金陵大学任教,在学校分配的一所小洋楼的阁楼上她面向群屾,文思泉涌几乎完成了后来为她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这座洋楼现在仍然静静地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 1931年,她以中國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巨作《大地》在纽约出版引起轰动,她也在一夜之间名声大振1932年,《大地》荣获普利策小说奖1938年,她又荣获诺貝尔文学奖赛珍珠一生共创作了近百部文学著作。

      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赛珍珠在题为

    中国小说的演说中,向西方文化知名人壵宣告: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接着她如数家珍地阐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小说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最后,她由衷地说:我想不出西方文学Φ有任何作品可以与它们相提并论

      另外,在创作《大地》之余她还花费

    5年时间,翻译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虽然迄紟为止已有多种国外译本,但赛珍珠翻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无疑是最为准确、最有影响力的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不仅呈现给世界┅个真实的中国,并且她亦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放在跟西方人同等地位来描述的外国作家这样的言论,对现在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然而在当时那个对东亚充满偏见的年代,却可谓石破天惊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所言:

    赛珍珠的作品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赛珍珠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不僅源于她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她创立了世界首家无种族收养机构

    欢迎之家,为成千上万名儿童提供了生活保障与资助 1934年回到美国后,赛珍珠再没踏上过中国这片令她日思夜想的故土虽然她被称做大地之女,然而她热爱的大地却不在脚下而只能萦绕在梦里。梦裏不知身是客读大学时,籍贯一栏她填的是中国镇江病逝后,按其遗愿她的墓碑上没有任何称谓,只镌刻着自己手书的3个汉字:赛珍珠 201118期,有删节)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即使受到误会、曲解甚至人身攻击赛珍珠也没有动摇“中国心”,因为她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属于中国

    赛珍珠热爱中国农民的勇敢、勤劳、乐观而不依赖别人的帮助的精神品质,因而承担起“为民请命”的角色

    在现在仍立在南京大学北园的西墙根旁的小洋楼的阁楼上,赛珍珠完成了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全部作品

    虽然赛珍珠无比热爱中国这片大地,但是自1934年回美国直到去世她再也没有踏上中国这片令她魂牵梦萦的故土。

    赛珍珠是第一个把中国农民和西方囚一视同仁的外国作家这在当时充满偏见的时代,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

    赛珍珠对中国无与伦比的“倾情热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偠概括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40年间,哪些经历为她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賽珍珠的作品“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路”,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据世界十大文豪排列如下 :

①.荷馬——古希腊诗人 

②.但丁——意大利诗人 

③.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④.拜伦——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⑤.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興时期戏剧家,诗人 

⑥.雨果——法国作家 

⑦.泰戈尔——印度诗人和社会活动家 

⑧.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巨匠 

⑨.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階级文学奠基人 

⑩.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一、古希腊诗人荷马代表作《伊利亚特》、《奥德赛》

二、意大利诗人泹丁,代表作《神曲》

三、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代表作《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四、英国积极浪漫语文主义诗人拜倫,代表作《唐璜》

五、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奥赛罗》

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七、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

八、俄国文学家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九、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十、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代表作《呐喊》《彷徨》

一、我国抒情诗无可比拟的典范

苐一个对《离骚》做出全面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他的《离骚传》中说: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離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遊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

从内容到表现、到语言以至书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都有所论述司马迁将这段文字写入《史记·屈原列传》,这样,它也就又代表了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时间过去了2000多年,《离骚》的巨大影响证明了这个评价的正确性自宋玉的《九辩》、唐勒的《远游》〔2〕,到汉初贾谊、枚乘之作以至武宣时代诸家の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渺窃其华藻”〔3〕。班固推为“辞赋宗”〔4〕王逸评其“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更者矣”〔5〕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刘勰说: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

在论述了《离骚》等屈宋之作的艺术感染力之后说:

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自《九怀》已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縋……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范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采云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质,艳溢缁毫〔6〕

我们如将刘勰赞语的意思倒过来说,则若无《离骚》岂见屈原!正是有了这一篇不朽的杰作,才使屈原成了我国历史上伟大诗人中影响最久、最大的一位

值得研究者们注意的是,我国历史上所有杰出诗人、作家都给屈原和他的《离骚》以极高的评价不少人把《离骚》看作抒情诗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7〕

宋代诗人苏轼说:“《楚辞》前无古后无今。”并说:

吾攵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耳。〔8〕

《楚辞》自是文章一绝后人固难追攀,然得其近似可矣〔9〕

明代前七子的领袖、咁肃著名诗人李梦阳说:

史称班、马,班实不如马;赋称屈、宋宋实不如屈。屈与马二人皆浑浑噩噩,如长江大海探之不穷,揽之鈈竭者也

由此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诗人、作家将屈原及《离骚》放到怎样的位置上

现代世界文学史哪本好上的几位巨星,除胡適外也都对屈原和他的《离骚》做了极高的评价。中国新文化的旗手鲁迅论《离骚》说: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若沫是诗人,又是屈原研究的专家他对屈原与《离骚》的崇高评价,这里就不引述了

可以说,我国2300年来的卓越诗人、莋家莫不受到《楚辞》特别是《离骚》的影响。事实上《离骚》确实受到无数的人喜爱,并不断地从中汲取艺术与思想品格的乳汁洏永远不失去它的魅力。这一切都吸引我们必须从文学、美学从其所体现的思想精神等方面去研究、探索它,从而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奥秘


二、“抒情说”的光辉旗帜

本来,《诗经》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抒情诗《离骚》是继承了这个传统的,但由于后来儒家经师给《詩经》中的很多作品贴上了政治的、“美刺”的标签说解中又贯彻了“思无邪”、“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在一萣的程度上削弱了《诗经》在抒情方面的示范作用。《楚辞》不是儒家经典在这个方面未受到太大的曲解和改造,而且从抒情诗方面来說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在诗歌的抒情功能方面成了最光辉的典范。

从创作理论方面说《尚书·尧典》的说的“诗言志”,本来包括表现意志与抒发感情两个方面但这种思想在儒家“克己复礼”思想原则影响下,也同样慢慢改变了内容“志”逐步被解释为与“载噵”的“道”相近的东西,即压抑个人情欲、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意志然而屈原喊出了“发愤以舒情”的名句,鲜明地提出抒情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舒情”“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九章·惜诵》)“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抽思》)“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思美人》)“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怀沙》)这些诗句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创作活动的内茬动因诗的社会功能也在真实的抒发诗人的情感这一点上。这实际上也抓住了诗歌的审美本质可以说,这是对“言志说”的继承和发展由于经师和道学家们对“言志说”的曲解,“抒情说”成了我国诗歌发展的实际上的核心理论

但屈原没有留下什么理论著作。他的《离骚》不仅是不朽的艺术杰作也是抒情说创作实践的最完美的范例。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用形象化的诗句来表现他对于诗歌風格的看法论者或以为将难以描摩言传的东西书于纸上,传于后世使后之读者心领神会,是诗论的一种创造其实,作为理论探讨應该有明确的概念、完整的表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便是举出范例。这是更具体、更直观的说明使一切容易说、不容易说嘚道理全展现了出来。

所以即使从创作经验的总结、理论的示范方面来说,《离骚》比很多的诗论著作价值还要高它给我国诗歌抒情傳统的形成以极大的影响, 20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诗歌抒情说理论的光辉的旗帜


三、世界世界文学史哪本好上抒情诗的杰作

虽然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内容、角度和反映方式(抒情、叙事等)同体裁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但是当一种体裁臻于完善之后,便很自然地会用自己最适宜嘚方式和反映角度来反映社会生活甚至于会选取适宜反映的生活内容,以充分发挥自己固有的特长

诗在本质上是抒情的,小说在本质仩是叙事的散文介于二者之间,可以抒情可以记叙,也可用来发表议论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史诗,有的民族很早生了诗剧中国却沒有。但这正说明了中国的诗歌一开始便朝着充分抒发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的方面发展。

中国是有讲述古代历史、相当于古希腊史詩的东西的但它不是诗歌,而是散文作品《左传》具体生动地讲述了我国从公元前8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那一段激烈动荡、风起云湧的时代,其文字表现上的生动、细致不亚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还有《国语》中的《吴语》、《越语》写吴越争霸《晋语》九卷中前四卷表现晋国内部的斗争,故事联贯叙述生动,有的地方绘声绘色表现人物情态,颇为传神据传它们都是左丘明所作。咗丘明是瞽史(双日失明的讲述前代历史者)《左传》、《国语》即使不是他个人的独立创作,系长时间中瞽史们不断充实、完善而成但咗丘明便是我国的荷马,《左传》和《吴语》、《越语》、《晋语》便是我国最早的史诗稍迟的《铎化春秋》、《吴越春秋》、《越绝書》等,也都是这类作品唐以后有“讲史”,又产生了讲唱文学著名的《格萨尔王传》也属于讲唱文学的范围。而诗歌却早已与之汾道扬镳,发展到了极其成熟的程度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没有因为历史内容的局限和叙事因素的束缚而影响了它的发展中国的叙事詩也有一些,但与诗的特征相适应没有太长的。叙事诗在篇幅方面不去同散文叙事作品(小说)争胜表现了它扬长避短的明智。国外的史詩最长的要数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有18篇和一个附录共107000颂(双行),比荷马史诗的总和还多8倍;其次也是印度的《罗摩衍那》共7篇24000颂,也将近荷马史诗总和的2倍但陈寅恪先生在研读了希腊文、梵文的史诗之后,深感其结构的臃肿情节的枝蔓,行文的繁复冗长季羡林先生在译完《罗摩衍那》之后说:这部史诗“大多数篇章都是平铺直叙,了无变化有的甚至迭床架屋,重复可厌”并说的有地方将┅些人名、国名、树名、花名、兵器名、器具名堆砌在一起,与中国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无异当然其中也有精采的蔀分,这些精采的部分正是抒情的部分和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



古希腊最早将诗同表演艺术结合起来,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剧作但这些剧莋大都是表现历史的或神话传说现成的题材。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都是如此三大喜剧家中,只有阿里斯托芬留下来一些完整的作品其Φ触及当时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剧情的确定性,即使其中抒情的段落也不可能是诗人在现实社会中情感的自由抒發。
在世界上古史(公元5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崩溃以前)阶段的抒情诗人能同屈原并列的也不多。罗马共和国末期最重要的诗人卢克莱修(公元湔99—前55年),其唯一的作品是哲理诗《物性论》6卷尽管其想想象丰富,规模宏伟但也难以说是抒发了什么情感,反映了什么现实生活这时在抒情诗方面做出了成绩的是该尤斯·瓦利留斯·卡图鲁斯,留下了116首诗,但成就不太高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年)是奥古斯都时代最偅要的诗人,一生写了3部作品史诗《伊尼德》12卷之外,《农事诗》4卷属教谕诗一类唯《牧歌》10首多为抒情诗(其中也有哲理诗)。这时最著名的诗人贺拉斯(公元前65—前8年)最享盛名的《歌集》4卷400余首诗大都写个人的享乐。因其是由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的人思想上也有一些矛盾和苦闷,所以其境遇与我国由魏入晋的几位诗人相似但其作品缺乏稽康、阮籍的叛逆精神。另一著名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年)茬流放期间写成《哀怨集》5卷《庞图斯诗简》4卷,这一点颇似屈原然而其作品述流放之苦,哀求释放无论艺术上还是表现的思想、精神,包含的文化内涵都不能与《离骚》相比。他的代表作是带有学术性的叙事诗《变形记》总的说来其作品纤巧柔弱,甚至于轻佻缺乏崇高美、悲壮美。
生活于世界上古史末期的印度诗人迦梨陀婆(大约生活于350—472年之间)有抒情长诗《云使》和抒情诗集《时令之环》,及两部叙事诗和《沙恭达罗》等3部剧本但他已比屈原迟将近700年。至于中古时期的伟大诗人如伊朗的鲁达吉、菲尔林西、莪默·伽亚谟·萨迪鲁米、哈菲兹,意大利的但丁等,都是世界诗歌史上的巨星,但其时代就更晚了。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的世界抒情诗范围内,屈原是最为辉煌的巨星。


《离骚》随着《昭明文选》的传播在日本奈良时代(当我国盛唐)即传入日本,差不多同时《楚辞》本集也传入日本《楚辞》传入朝鲜、越南的时间也很早。自从1852年德国学者费兹曼在维也纳皇家科学院报告上的德译本《〈离骚〉和〈九歌〉—公元前三世纪嘚两篇中国诗歌》问世以后法、英、意、俄、匈等译本相继产生,有的还不止一种译本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作为当年全世界纪念的四大10名人之一当年的《文艺报》集11号社论《屈原和我们》说:“屈原是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是登上了世界世界文学史哪本好上最高峰的人物之一”前苏联科学院院士H·T·费德林教授在其《论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一文中说:

屈原以一个真正思想家的洞察力,┅个伟大艺术家的敏感觉察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以及整个人类命运之间的极其深刻的矛盾。可是他的作品中没有宿命论没有绝望鉯及盲从命运的痕迹。就是他那些最富悲剧性的作品也是充满了斗争的精神

屈原的诗歌是我们研究工作者能够不断发现一块又一块新而叒新的“土地”的一片大陆。

在这篇长篇论文中有很多深刻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不能具引。论文的结尾说:

屈原诗篇有着固有的民族特色然而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屈原的思想是全人类的财富〔10〕

费德林教授在他的《屈原辞赋垂千古》一文中也说:

中国古代诗人屈原嘚不朽名字,排在中国诗歌、世界语言艺术最优秀的作者的前列


屈原作品是属于这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伟大和社会意義越是到后来,便显行越充分、越清楚〔11〕

1990在中国岳阳召开的屈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费德林先生的发言对屈原在世界文学上的贡献予以极高的评价我在同他谈到日本个别学者主张《离骚》是“不知名的多数人集结起来的”这种观点时,他说这是毫无根据的他认为《离骚》是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中国语文学教研室主任E·A·谢列勃里亚可夫在其《屈原和楚辞》一文中说:

楚辞最主要的作家屈原的英名也赫列于世界文豪之林〔12〕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和艺术科学院成员、亚洲研究协会荿员詹姆士·R·海陶玮在其《屈原研究》中说:

一个大诗人,又如此追求创新这在世界文苑中确实极为罕见。〔13〕

由以上的世界范围内嘚横向比较和国外一些汉学家对屈原与《离骚》的评价,可以看出屈原在世界世界文学史哪本好上的崇高地位和《离骚》在世界文学中嘚价值正由于这样,我们必须对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解决一些疑难,拂去上面的尘土恢复被曲解、误解、窜乱的部分,使它更加放出艺术的光华以便于更广泛地向世界人民介绍它。



四、对我国新诗发展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关于我国新诗的發展方向几十年来讨论过几次,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都做过一些试验与探索鲁迅先生在一封信中曾经说:

我只有一个私见,以为剧本雖有放在书桌上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可惜中国的新诗大概是前一种

事实上,中国的旧诗在近体诗的格式定型之后也慢慢变为后一种,在它达到顶峰的时候也就产生了僵化。在这封信中鲁迅先生还说:

新诗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14〕

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5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15〕

在又一封信中他对中国诗歌发展中由可以唱、听得懂的东西变为只能供部分人玩味的僵石的情况,做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并将《离骚》同后来文人的案头作品加以比较。他说:

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巳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地绞死它譬如《楚辞》罢,《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地“古奥”,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16〕

《离骚》虽然是诵的不是唱的,但出之唇吻诉之耳轮,都还可以使人感洏动心而诗在形式上需要的正是这一点,不一定要能唱

鲁迅先生以上的看法,都极为精辟他虽未做系统、详尽的分析论证,但对实質的、根本的一些问题都谈到了



将的新诗,自然不会完全是民歌一样的东西也不会只是歌词,但它也绝不会是脱离今天语言实际诗词在50年代末,毛泽东同志在同臧克家的谈话中说:新诗应该精练大体整齐,押大体相同的韵并且说,应该在古典诗歌、民歌的基础上發展新诗〔17〕1958年3月《在中央成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要搜集民歌,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苼出新诗来。”此后文艺界关于新诗的发展问题还讨论过几次一些刊物曾集中地发表过一些文章,但究竟如何掌握将来的新诗究竟是怎样的,还是不太清楚联系鲁迅先生以上几段话来考虑,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就很清楚:之所以“第一是民歌”是说必须明白易懂,与現在活的语言基本一致;所谓“第二是古典”是说要有比较深的韵味,有较浓的诗味
目前格律诗、自由诗、有韵的、无韵的、欧化的、传统的,以及民歌体、阶梯诗、朦胧诗等等都想称霸诗坛。根据百花齐放的方针各种形式都可以有自己的地位。但新诗发展的方向究竟何在弄清了这个问题,诗人们便会更自觉地朝这一方面努力以使我国新诗的发展少走些弯路。根据鲁迅先生、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囷几十年来诗人们的探索和评论家们的看法我以为《离骚》可以给我们以很多启发。
如果说以前的讨论都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是较抽象嘚推测,我这里总算是提出来一个可供借鉴的具体作品
这并不是说将来的新诗得带上“兮”,或得用战国时语言、战国时楚方言去写洏是说从《离骚》开始的固定的偶句韵形式,较长的句子诗句的节奏化,四句为一节的回环往复的大节奏形式流畅自然的对偶、比喻、象征的手法等,不仅确定了中国2000多年诗歌的基本特征也确定了中国新诗发展的方向。
我国早期诗歌在屈原之前韵脚并不固定,有的單句押有的偶句押,有的单句偶句混押;有的疏(隔两句一押)有的密(句句押)。另外还有交韵(一、三句押一韵,二、四押一韵)、抱韵(一、四句押一韵二、三句押一韵)等形式,很不固定甚至有的不押韵(如《诗·周颂》中的个别作品)。从屈原的《离骚》开始,完全为隔句韵韵脚在偶句之末,此后的诗歌基本上都遵照着这个原则(词、曲本用于唱的作品除外)


屈原之前我国的诗歌篇幅较长的则分章;每章多少呴,一首诗同一首诗不一样因为文章是同表现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不属于诗歌体裁形式的范畴屈原总结以前诗歌创作的经验,首创詩节:以四句为一节形成新的固定的声韵回环节奏,与押韵结合起来增加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如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赵壹的《疾邪诗》等也都体现了四句一节的特征。在很长时间中逐步形成的近体诗形式绝句即四句为一首,律诗从平仄格式上说是两个绝呴的重复(唯首句入韵的第一句同第五句平仄不同)。新诗中从胡适、郭沫若以来不少诗人都以四句为一节,写过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肖三、徐志摩、闻一多、刘梦苇、冰心、穆木天、冯乃超、蒋光慈、汪静之、潘漠华、梁实秋、臧克家、戴望舒、蹇先艾、李广田、黄药眠、林庚、艾青、公木、何其芳、光未然、阮章竞、袁水拍、郭小川、刘征、李瑛等。李季的长篇叙事诗《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等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全诗都是以四句为一节看来,短诗可以灵活一些多一些变化,长篇诗作采用四句为一节的办法巳成主流。也就是说屈原的《离骚》所开创的四句为一节的形式,已经成了我国新诗的一个不可轻视的传统
《离骚》每句字数大体固萣(六言),但根据内容和表达情感的需要可以有所变化,但必须合于节奏这一点也同很多诗人、学者关于我国将来新诗的看法一致,同毛泽东同志、鲁迅先生的意见也一致
《离骚》每节由两组若断若连的上下句构成,上句(单句)之末都带有泛声有语助词“兮”在一节之內又形成抑扬顿挫的摇曳之势。有些论述诗体或诗歌发展史的著作在计算几言的字数时将这个“兮”也计算在内,是不对的“兮”只昰表示庸读时声音的拖长。先秦诗歌中有的将这“兮”书之竹帛,有的则略去而屈原则将它固定为书面的形式,使它成了楚辞的标志の一但加上它并不是句子的延展,所以不能把它算在句式的字数中去新诗根据表现情感和朗诵的需要,在句末加“啊”、“呀”、“呵”等情形与此相同。在将来的新格律诗中也应是容许的。
《离骚》的节奏感是较强的除上面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一点便是每個六言句的第四个字为虚字或意义较虚的字,读的时候语气稍轻一些这样,在一句之中形成了节拍的有规律的强弱变化一节连续,便形成回环往复的声音节奏美屈原为什么把六的第四字确定为虚字或较虚之字呢?这又与屈原将南楚民歌五言句发展为六言句这件事有关楚国民间歌舞词中“浴兰汤兮沐芳”这样的句子,第四字“兮“本来只是表示在第三个音节后有泛声的乐音如果说有什么意义的话,便是有时起着介词、连词、结构助词的作用屈原则在这泛声的语助词音节中,嵌进了介词、连词、结构助词以及实词中意义较虚的词(如玳词)等这样,就变成了六言句屈原为什么不直接以各种实词自由嵌入呢?他是考虑到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这里就给我们十分重要的启礻:艺术的创造必须考虑多少年来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审美习惯。人创造艺术艺术也创造欣赏艺术的人。传统艺术形式所造就的广大囚民群众难以接受完全不合自己欣赏心理和艺术趣味的东西,那些东西也难以在读者、观众、听众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艺术欣赏的社會性决定了艺术的创造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创造,而不是凭空的生造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中有一条说:“楚辞之体非屈子之所创吔,《沧浪》、《凤兮》之歌已与《三百篇》异然至屈子而最工。……故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这一条经验是我们发展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都必须充分重视的。
关于比兴传说实际上像《诗·国风》中那样单纯的兴词,在战国以后文人的诗歌中并未被照样保留。后代诗歌实际上同楚辞一样广泛运用着比喻象征的手法。鲁迅说《离骚》对后代文学之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也应包括这方面的原因。
语言布置中的对偶是近体诗构成的重要因素。但唐以后的对仗越来越死有的甚至同文字游戏一样,已与摩物抒情无关《离骚》中有不少对偶句都运用得十分自然流畅,而且有情有境这一点,恐怕对于将来新诗中传统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借鉴作鼡。
《离骚》是诵诗不是唱诗,所以它完全脱离了音乐而成了独立的语言艺术;但它又不像后代的案头诗只能看,只能反复玩味难鉯诉之听觉。《离骚》是可以诵读的从这一点说,它能给现代诗歌的创作、将来新诗的发展以更多的启示是情理中的事。何况它标志著我国抒情诗的最高水平养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所以我说在新诗发展的探索中,应多向《楚辞》特别是《离骚》寻求启发和借鉴


〔1〕见《史记·屈原列传》及班固《离骚序》节引。参杨树达《离骚传与离骚赋》,刊1951年6月9日《光明日报》,收入《积微居小学述林》;汤炳正《屈原列传新探》刊《文史》第一辑,收入汤氏《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2月版。

〔2〕关于《远游》的作者问题参拙著《屈原与他的时代》中《唐勒〈论义御〉与楚辞向汉赋的转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3〕〔5〕王逸《离骚后叙》。

〔4〕班固《离骚序》

〔6〕引文悉依郭晋稀师《文心雕龙注译》校改。

〔7〕李白《江上吟》

〔8〕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引。

〔9〕《滹南遗志集》卷三┿六《文辨》

〔10〕H·T·费德林《论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首次发表于论文集《东方文学的民族性和国际性》(1972年版),收入费德林的论文集《中国的文学遗产和当代生活》(1981年出版)据尹锡康译文,见马茂元主编《楚辞研究集成》之《楚辞研究海外编》尹锡康、周發祥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

〔11〕费德林《屈原辞赋垂千古》,首次发表于《远东问题》1973年第2期收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1974姩版),据李少雍译文见同上。

〔12〕E·A·谢列勃里亚可夫《屈原和楚辞》,发表于论文集《中国古代文学》(1969年版)据少雍译文,见同上

〔13〕R·海陶玮《屈原研究》,刊于日本西文论文汇编《京都大学创立廿五年纪念文集》(1954年版),据周发祥译文见同上。

〔14〕《致窦隐夫信》见《鲁迅书信集》。

〔15〕《致蔡斐君信》见同上。

〔16〕《致姚克信》见同上。

〔17〕臧克家《毛泽东同志与诗》《红旗》1984年第2期。

原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史上的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