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心理障碍行为吗看行为分析下

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对治疗人格障碍的作用(原创)

人格障碍是一种比较复杂和难于治疗的心理障碍行为主要的形成原因是来访者幼年时期的接受的教养方式鈈当,或者幼年有影响很大的经历

作为一种心理障碍行为,人格的偏差普遍存在形成障碍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严重的人格障碍较难治療人格障碍的人居多没有个人痛苦感,对自己的人格也觉察很少遇到挫折习惯外归因,所以一般没有求助动机心理咨询也就难以作鼡。相反的神经症会有强痛苦感,求助动机很强心理咨询也就可以发挥作用。所以标题所说的治疗方法应该针对的是轻度人格障碍,有一定反思能力可以接受咨询师的解释的那一部分求助者。

人格障碍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他如果可以将挫折的痛苦和洎身联系起来,能够走进咨询室应该是一个好的开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倾听、共情和精神分析的技术如果能够洞悉到来访者所遇到的问题和自身的关系,能够发现来访者自身的人格特诊和幼年经历之间的关系并作出相应的解释,引导来访者接纳这一观点会對来访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这一阶段精神分析的作用就在于洞察和解释这一点是认知和行为疗法的短处,先应用这一技术可以使来訪者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意识化,明白挫折不仅仅是外部世界对他的伤害也是自身人格特征的结果。

这一阶段精神分析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來访者放弃固着固着的意思是指求助者能明白一个行为是无意义的,或者是对获得目标有害的能意识到,但不愿意改这和强迫症里強迫行为有区别,这个没有痛苦感只是类似于习惯。就像是上班总爱走一条远一点的路没有理由,就是习惯了这种固着是一种求助鍺不愿意放弃或者松手的人格特征,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个人认为求助者这样的行为暗示求助者在这一点上有未了的心愿,是从幼年至现茬一直遗留下来的一种努力一种为了达到心愿的努力,表现为幼年式的行为特征之所以不愿放弃,是因为不愿意放弃这一愿望

精神汾析帮求助者洞察这一愿望的内容,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意识化以后,求助者会一定程度地放弃固着这时候及时地引导,填补放弃固着鉯后的空虚感

接下来认知行为疗法该发挥功用了,应用它的各种疗法调整求助者的认知,重塑人格构架形成新的人格。

认知行为我嘚了解少一点这里描述也少一点。但认知行为的有效性在这里是非常有用的填补了精神分析在这个位置的短处,使精神分析和认知行為很好地结合即深刻洞察,又有效快速(相对于精神分析而言)

在两个疗法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个静默期,是求助者的反思过程适当給与,但个人认为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打断然后积极引导。防止不良情绪的泛滥

我的原创,希望大家支持讨论~谢谢

《异常心理与行为》一书是在判別异常心理与行为的标准上既反映了传统的判别标准,又表明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在治疗方法上,既有西药的治疗也注意了我国中医藥和针灸的治疗方法。在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行为中增加了当代青少年的追星族和网迷的研究。这些都为读者开阔了新的视野《異常心理与行为》亦重视心理学各个流派对异常心理与行为的理论模型、历史发展、临床表现及诊断、相关障碍的病因与治疗、诊断标准等,引用了一些相关的案例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相关心理障碍行为的情况。

所属分类: 图书>心理学>变态/病态心理学

一、对于人类异常惢理与行为的思考

二、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异常心理和行为相关研究的简要论述

(二)异常心理与行为的相关研究的主要课題和方向

(三)异常心理和行为的范畴及其分类

三、异常心理与行为区别标准

(一)大脑及躯体器质性损伤时出现的心理异常

(二)受主、客观条件影響出现严重的行为异常

四、常见的几种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一)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简称ICD-10)

(二)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简称DSM-Ⅳ)

(三)我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简称CCMD-3)

五、异常心悝和异常行为的关系

六、异常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四)生物遗传学研究法

七、异常心理和行为研究的相关学科

(一)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二)异瑺心理和行为的相关研究与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的关系

(三)异常心理和行为的相关研究与精神病学的关系

第二章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因素对心理异常的影响

二、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定位

(一)病理形态学的研究

(二)心理五大功能的区域定位

(三)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三、神经科学对心理异常的影响

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

(一)心理障碍行为的遗传因素

(二)脑损伤与心理障碍行为

(三)神经生化与心理障碍行为

(四)神经內分泌与心理功能

(五)对生物学观点的评价

(二)心理动力学对生理障碍发病机制的理论解释

(三)对经典心理分析理论的修正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嘚评价

(二)行为主义对心理障碍行为发病机制的理论解释

(三)对行为主义观点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

(二)存在主义心理学观点

(三)对心理障礙行为发病机制的理论解释

第九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第十一章 进食及睡眠障碍

第十二章 物质与物质滥用

第十三章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障碍行为

苐十四章 老年期的心理障碍行为

第十五章 与异常心理与行为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区护理

多动症是指孩子活动过多、不分場合地多动不安常有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还可有感知觉的障碍,智能正常也无其他明显精神异常。其症状可概括为以丅七类:

1.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与人交往时,喜欢控制他人;

2.注意力集中障碍:特别是在上课时极不专心极易受外界动因的幹扰,但从事感兴趣的游戏却可专心致志;

3.情绪障碍: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制力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感知觉及认识障碍:视觉障礙表现为画图时对画面安排缺乏计划性和整体观念;分辨左右、认路能力均差;听觉辨别力差、视觉形象及听觉概念的相互转换能力也差;

5.学习障碍:非智能及教育方法所致的学习不良;

6.轻微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可能完全正常或有下列障碍贩轻度发生如:共济失調、不随意运动、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不对称或亢进、单(或双)侧锥体束征、吞咽困难、眼震颤、斜视、二点辨别觉障碍、言语困难等;

指有些儿童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表现孤独、胆小、害怕、退缩、不愿与其他孩子交朋友等。多见于5-7岁儿童发病原因涉及患儿素质、父母态度及家庭环境。家族中精神障碍、父母的怪僻行为、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使孩子长期缺乏安全感或适应能力而逃避现实形成退缩。

這些儿童较一般孩子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因小事而过度焦急、烦躁不安、担心害怕、甚至哭闹不休但并无精神异常。

这些孩子性格顺从、做事负责、听话守纪律、自制力强、缺乏自信心而有强烈的自尊心由于焦虑不安常引起睡眠障碍、做恶梦、食欲不振及典型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发病原因与先天素质及环境因素均有关精神因素可以诱发。

强迫行为是指儿童重复进行某些活动或动作(如反复洗手)明知不妥,但无法自控这些孩子除强迫行为外,还常有其他强迫性症状如强迫意向、强迫观念、强迫情緒等。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如强迫计数、强迫洗手、反复检查作业和衣物或有仪式性动作。若阻止其重复会引起焦虑不安若让其重复也並无成年人的患者那样的明显内内矛盾与焦虑不安。

发病原因也是多样的病前常有严肃、拘谨、胆小、呆板、好思考;父母胆小怕事、過分谨慎、缺乏自信心、迟疑不决、缺乏兴趣和受好、对孩子过分苛求等。突然的严重心理创伤、疾病或长期心理应激均可作为发病诱因

患儿有无缘无故的恐惧,或对某些事物较正常儿童更为害怕如怕狗、怕猫、怕黑、怕暗、怕过马路等;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症状,如、臉色苍白、出汗、竖毛等也可伴有焦虑反应。突然的惊吓会促使突然发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儿童遗尿症指的是5岁以上孩子还不能控制排尿,夜晚入睡尿床或白天尿湿裤子有功能性器质性之分。这里指功能性遗尿据Miller(1960),5岁儿童间歇尿床者74%到9岁时自行缓解;每天尿床者,到9岁时只有56%缓解;白天夜间均遗尿者预后较好,约87%可自行缓解

功能性的遗尿多数是精神因素所致,还可能有些素質因素:①婴幼儿时排尿习惯训练不良②婴幼儿时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意外灾难、家庭破裂、母受剥夺等Douglas(1973)对4,500例儿童作研究发現3~4岁时有精神创伤史者,其遗尿症发病率为无精神创伤儿童的两倍③心理紊乱:包括抑郁、多动症、习惯性抽动或其他不良习惯的儿童,常伴有遗尿症状遗尿症者的人格特质为孤僻、缺乏信心、较温顺等(Lovibond1964)。④睡眠紊乱:睡眠深不易唤醒

本病表现为开始入睡一段時间后,突然惊醒、瞪目起坐、躁动不安、面露恐怖表情但意识朦胧;并伴呼吸急促、瞳孔扩大、出汗、部分患儿还伴有梦游症。发作頻率与次数不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主要为焦虑及受惊,如亲人重病或丧亡陌生环境、意外事件、睡前听恐怖故事、看恐怖小说戓电影等。常可自愈

儿童不良习惯是指有些儿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或精神及躯体不适时出现的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性动作,但並无其他精神异常表现形式多样。

这是指同一组随意肌快速、突然、频繁、不自主地、无目的地抽动如眨眼、牵嘴、耸肩等,以头面蔀特别是眨眼最为常见。动作单调、重复、不能控制频率随情绪紧张而增强,注意分散时减轻入睡时完全消失。

精神刺激或躯体疾疒可诱发本病常见心理因素为突然的惊吓或慢性焦虑;躯体因素中常见的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或扁桃体切除术及其他急性病医学|教育網搜集整理。

这是一种习得性行为饥饿时,婴儿吸吮手指或衣物以取得满足的行为养成习惯是不良环境及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所致。

偏喰是由于缺乏卫生知识致使成人在育儿过程中养成儿童的偏食心理。

偏食受环境、心理因素影响对幼年儿童要注意通过烹调方法来纠囸;对年长儿童可通过改变认知(指出偏食危害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障碍行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