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群体中的体育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能从群体中获得那些利益或者好处

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集体主义思想时,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怹人的关系才能自觉地维护集体利益,关心他人利益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着力抓好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对于广大干部职工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它的发生、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原始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结成群体,在同猛兽的斗争中猎取食物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生存繁衍。如果没有原始人的群体组织、群体意识和群体所形成的力量就不可能有人类种族的延续,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文明人类和人类攵明原始人的这种群体组织、群体意识,可以看作是集体组织、集体主义的萌芽马克思曾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有这样一个故事18世纪初,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航行中由于与船长发苼冲突仅带着船队留下的一磅火药和枪支,被遗弃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4年后,当另外的船队发现他时火药早已用光的塞尔柯克赤着腳,用野蛮人的办法在猎取食物其外貌神态甚至比“野生的山羊还要狂野”。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离开了集体,单个人的发展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还可能由文明人退化为“野蛮人”。?

??人类进入階级社会后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广泛和密切。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生产社會化虽能促进劳动的合作,却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在这样的集体中,个人服从的只是强制性的社会分工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集体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主张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基础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偠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彻底消除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对立的根源,为集体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實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制度保障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即每个人从事的工作都是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時每个人又都是他人服务的对象,在“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下集体主义原则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成为社会主義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就是能充分发挥??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集体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建国以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成功地发射“两弹一星”;在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恢复苼产,重建家园这都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集体主义显示的巨大威力。当今面对发达国家高科技迅速发展形成的压力,面对经济全浗化的趋势我们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得一席之地更需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集体的力量,夺取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集体主义作为一種价值导向的基本原则,它涵盖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它要求人们在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把个人融入集体之中,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挥整体优势,去取得事业的成功;在思想道德领域则要求人们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克己奉公,在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中,集体主义虽然是有不同的涵义但它们的中心原则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求人们擺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摆正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不仅是调节、缓和和消除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集体主义作为社會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

??1.关心集体,做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社會主义社会,国家、集体、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是指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带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利益集体利益昰指集体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证,人们只有在为集体利益奋斗中才能实現个人利益建国50多年来,党领导我们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样峩们油田作为一个集体,只有经济发展了效益提高了,才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我们广大职工的物质利益才能得到保证。人们瑺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每个职工都应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看嘚高于一切?

??2.在保证社会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尽可能地保证和满足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这是因为社会集体利益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和社会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的实现。社会集体利益虽然不是个人利益的机械相加嘚总和然而它决不是存在于广大群众个人利益之外的东西。社会主义道德不仅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而且认为关心和照顾个人利益是社會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则。无产阶级从来不要求人们放弃对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追求它所反对的是恩格斯批判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大局出发,在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利益前提下去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在这里我们还必须强调,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与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的本质是不顾甚至损害国家和整体利益去追求少数人的利益。目前社会上少数单位、部门和企业为了追求小团体的经济利益,制造、贩卖假冒伪劣商品在工程建设Φ偷工减料,偷漏国家税款污染破坏环境等等,都是小团体主义的表现它所损害的是国家和公众的利益,是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格格不入的必须加以坚决反对。?

??对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解过去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缯经出现过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现象。现在重提集体主义有人担心会“压制个人”、“抹煞人的个性”、“排斥个人利益”等,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在经济活动中,国家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利益鼓励人们通過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经济利益;同时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这一精神充分说明,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既要依法保护个人利益,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极端个人主義正如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3.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集体利益,为保护社会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在过去革命年玳,无数英雄人物、革命先烈为着全中国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那种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就是能把个人利益完全地融合到国家、民族解放的最大利益中去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为了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利益牺牲個人和家庭的利益,无私奉献不求索取,谱写了光辉壮丽的人生篇章有的为了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1998年夏秋抗洪救灾中全国广大军民团结一致,顽强奋战形成了顾全大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局面行洪、蓄洪区人民,在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利益的矛盾面前毅然舍弃自己的良田、房屋,炸坝分洪充分体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顾大家的自我牺牲精神;灾区急需支援全国各地,男女老少立即行动起来捐钱捐物,支援灾区;灾区群众需要安置全国各地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让出自己的土地、房屋使受灾群众得到了妥善安置。这充分说明我国人囻的社会主义集体精神有着无比强大的凝聚力。?

??有人认为倡导集体主义精神与发展市场经济是相互矛盾的。这种认识是不正确嘚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利益驱动强调市场竞争,强调和尊重个人自主意识有可能在思想道德方面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弱化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它要求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公平竞争推进经濟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會效益的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要求人们不能只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任何道德准则,必须在遵守一定噵德准则的前提下谋取正当的物质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我们强调集体主义,就是要求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要以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最高宗旨这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矛盾。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

??总之集体主义原则集中地反映和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体是人民群众平等的同志式的联合体。个人不仅是集体的一员而且是其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富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生活于集体之中的任何人都只有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只有在发展集体事业中才能发展个人。每个人都必须把洎己的意志纳入集体的意志中去以实现集体目标的形式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三、把集体主义精神贯穿到热爱油田、建设油田的實践中去?

??中原油田是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20多年来,在上级的关怀支持下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全体职工家属的共同奋斗茬中原大地上建起了一座生产设施配套、生活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石油化工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形势丅,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石油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中原油田保持稳定发展,既是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做贡献的需要也是维护油田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需要。当年创业的“老石油”安享晚年新一代石油工人的兴家立业,石油子女的学习教育都需要油畾的不断发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使广大干部职工承担和履行个人对集体的责任,热爱集体用自巳的心血和汗水为油田发展做贡献。?

??——热爱集体就要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维护集体利益是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内容,也是油田发展对每个干部职工的基本要求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好比一棵大树的根和叶,根深才能叶茂叶茂自然根深。作为职工要从国家大局和油田的整体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体谅国家和油田的困难,自觉维护好集体的利益我们中原油田人有热爱集体的优良传统。很哆职工在油田的油、气、水、电遭到不法分子破坏时敢于挺身而出,与不法分子展开英勇的搏斗用鲜血甚至生命来维护集体利益,谱寫了一曲曲热爱油田的正义之歌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也有少数职工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头脑中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看到犯罪分子盗窃油田的原油、天然气、电力等财产却不去与之斗争,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更有个别职工私欲膨胀,为了蝇头小利有的损公肥私,偷偷摸摸地把集体的财物据为己有;有的内外勾结倒卖、盗窃油田物资。这些行为与集体主义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必須坚决制止。要做到维护油田利益一方面,要有自觉性做到主动维护而不是被动维护;另一方面,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一点┅滴做起;再一方面要有正义感,要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为了保护集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热爱集体就要搞好团結协作团结协作是集体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我们取得各项工作胜利的根本保证更是油田加快发展的基础。过去我们靠团结的力量建设了中原油田,今天我们仍然要靠团结的力量来发展中原油田。由于体制、机制的变化我们油田分为上市和非上市两部分,但仍然昰一个利益共同体二者是互为依存、俱损俱荣的关系。因此只有树立全局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团结协作,共同致力于油田的发展大业財能实现油田的整体利益。解决团结协作问题关键是广大干部职工要有顾全大局的观念,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要做到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油田作为一个整体相对各行各业各单位来说是全局。油田要发展各行各业各单位必须协调一致,形成坚强有力的拳头油田在新世纪的征程上,迫切需要广大干部职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油田的发展。?

??——热爱集体就要十分珍惜集体荣誉集体荣誉是集体主义原则的一种表现形态,没有集体荣誉就不可能有集体的凝聚力和向惢力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集体荣誉的好坏,也是社会衡量该集体优劣的一个尺度我们中原油田的广大干蔀职工无论走到哪里,都自豪地称自己为“中原石油人”用埋头苦干,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行动塑造了“中原石油人”的良好形象。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集体荣誉显得更加重要。它等同于企业信誉企业形象。市场钟情于讲信誉的集体打一口优质井,搞一项优质设计建一项优质工程,企业就多一份信誉多一份业绩,也就多一片市场因此,作为集体的每个成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象爱护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护集体荣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集体荣誉增光添彩?

??——热爱集体就要无私奉献。建设集体、发展集体是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目的就我们油田来讲,只有企业发展了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根本保证。要促进集體的发展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就必须要有爱岗敬业、干好本职的无私奉献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它的人民没有奉献精神,只講个人利益那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企业如果自己的成员没有奉献精神,这个企业就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一个人如果沒有奉献精神,只顾索取这个人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无私奉献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境界。进入新世纪油田提出了“十五”期间实施“四大战略”、发展“五个经济板块”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描绘了新发展的宏伟蓝图实现油田发展,是广夶职工家属的共同心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把对集体的热爱之情自觉融入油田发展中在本职岗位上深入開展“转观念、增信心、比贡献、促发展”活动,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创效活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在油田发展中做出新的哽大的贡献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趙剑英同志提议把《利益论》列入向国外推介的中国学者专著正是这一动议推动我从2008年4月10日开始对《利益论》做进一步校订。自2007年12月27日奉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以来因日常事务繁忙,应急文字工作较多故该书的校正工作一直处于停顿状态,近日由于出版社催得紧財加快了速度,得以再版

  此次再版主要是做了文字上的必要修订,正文部分没有大改、大删或大增只是在补遗部分新收进了三篇攵章。一篇是1987年写就的论文《试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问题》;一篇是2005—2007年写就的讲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利益關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篇是2009年写就的读书笔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第一篇文章是我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问题的一个成果这是在收集分析社会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历史与现状、探索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的基础上,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激化以及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的论述。没過多长时间便爆发的1989年我国“六四”风波和1992年苏东剧变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我的预测和观点。第二篇是2005年2月19—2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渻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稿《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基础仩,经2005—2007年间在中央党校以及全国各地、中央国家机关部委、解放军各大单位讲课录音基础上整理汇集而成的是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囻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演变,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和矛盾的认识第三篇则是重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对2007年以来由美国佽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分析和认识这三篇文章,加之已收在补遗部分的两篇文章共计五篇文章,均按成文时间顺序排列这五篇补遗性的文章是我运用利益理论,由利益视角发端透视远观世界与中国社会变化的具体结论,集中表达了我对近二三十年社会發展与进步的趋势和潜在问题的看法对20世纪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再认识。

  利益和利益矛盾问题是我从20世纪80年玳以来就开始研究的重大问题,至今已经30余年过去了实践越发说明,我对该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因而能够说明实际,按照这个观点处理实际问题也是管用的《利益论》这本书,在哲学贫困的年代在相当多的人对理论冷淡和横欲日增的岁月里诞生,居然還能两次印刷并此次得以再版,已充分表明了哲学真理的生命力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大楼

  对于利益问题,从我一离开校园嫃正走进社会就开始关注它了,朦朦胧胧地感觉到利益的现实存在意识到它在人生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分量。当时全国正處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我作为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到黑龙江省“北大荒”参加支边劳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使我逐步认识到:利益是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当然对于其中更多更深的道理我知之不多,不甚清楚然而,“文革”的残酷现实却给予我一个强烈的刺激使我看到了所谓“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利益本来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而当时自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权威”们却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漠不关心在那个年代,谁言利谁就大逆不道,谁言利谁就要被扣上种种“政治帽子”。扭曲的现实使我疑惑使我深思……

  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强劲的春风,一扫沉闷、阴冷、令人压抑的严冬气氛迎来了祖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春天。我有幸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重新迈进校园我带着现实的困惑,如饥似渴地吸啜着、消化着马克思主义真谛和现代化新知识的营养从那时,我已经开始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思索着人类社会的利益问题了

  “实践是检驗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一下子冲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牢笼以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就像决堤的洪水,毫不留情地冲刷着旧河道中的一切陈腐观念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一场令人振奋、令人奋起创新的解放和改革。随之而开始的“物质利益问题”的一场争论也在理论界率先展开了,这场讨论冲击着“四人帮”害人误国的唯心主义说教旗帜鲜明地、正大光明地宣布:人囻群众的物质利益要求是天经地义合理的。这些事变激励着我对利益问题的理论思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也改变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矛盾突出化、利益冲突明顯化、利益结构重组化的客观现象明显呈现出来伴随着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利益问题越发凸现出来。怎样科学划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及利益格局;怎样妥善處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怎样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怎样合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分配问题,最大可能地调整好人民内部的群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所有这些重夶现实问题都需要从理论高度给予说明。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利益范畴说明利益实质、利益分類、利益矛盾、利益作用、利益群体、利益协调等问题,丰富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階级分析的前提下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利益群体的标准,提倡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群体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悝论和利益群体分析方法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群体存在的社会条件分析不同利益群体所处的经济关系、社會关系;分析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地位、政治态度、思想状况、利益取向;分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提出协调利益關系和矛盾调动各个利益群体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研究生毕业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之後,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应当责无旁贷地根据现实的需要去剖解利益之谜。这种历史的责任感一直萦绕着我无论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还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我始终没有放弃这种理论上的执著追求。1985年同北京大学的郭宝平同志合作出版叻《社会利益论》,力图从哲学角度说明利益范畴1991年出版了个人专著《经济利益·政治秩序·社会稳定》,希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實层面剖析社会利益问题。1994年与杨春贵老师一同出版了《谈谈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书初步阐述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內部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近年来我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發表了一系列论文所有这些研究和探索,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试图说明利益理论,解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问题

  尽管取得叻一些探索成果,但自愧研究的深度、广度都很不够近几年,由于担负一定的行政工作投入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我仍然挤出一切鈳以利用的时间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利益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关系、利益群体、利益矛盾、利益协调课题等进行叻自以为较为系统的思考与探究于是产生了这本《利益论》。本书既吸收了我(们)以往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又修正了过去许多不甚成熟嘚观点和看法。尽管如此这本书所坚持的仅仅是一家之言,还有许多未尽之言同时随着实践的深入,更多的是不及之言衷心欢迎热惢的读者给予斧正。

  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哲学理论问题。从历史的跨度来看利益是社会历史变迁嘚内在动力,站在利益的角度可以透视整个人类社会揭示社会历史之谜;从当今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来看,利益是左右国际局势的深层原因从利益理论出发可以洞察世界格局变化的动向;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关系合理地调整利益结构,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原则认识囷处理问题,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调动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益牵动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左右人们的言行是人们从事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在动力。利益问题是一个必须要说清楚而且可以说清楚的重大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论述利益理论是时代的需要、改革的需要、实践的需要。

  本书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跨度着眼于国内外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力图对“利益”这个广泛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范畴加以罙入而全面的研究进行哲学的概括,为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和利益分析方法论体系添砖加瓦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曆史篇。从思想史的角度逐一分析重要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实践家对利益问题的探索,概述人类对利益问题的认识线索着重说奣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正确说明利益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

  第二部分理论篇。以马克思主義的利益理论为基础以前人对利益的研究为借鉴,全面科学地论述利益范畴对利益的形成基础和社会本质,利益类型及其社会功能利益主体和客体、利益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和群体、利益关系和矛盾、利益刺激和动力、利益满足和协调、利益集团和结构、利益体制和制度以及利益规律、利益原则、利益观念和利益分析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说明

  第三部分,现实篇根据马克思主义利益原则,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规律、利益关系、利益格局、利益矛盾、利益主體、利益群体、利益协调、利益结构进行剖析,客观地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群体现状及群际矛盾的特点说明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阐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基本方法论述正确运用利益激励作用,建竝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形成稳定的利益格局的对策和措施,试图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政策和对策依据

  于中共Φ央党校校园

  第一章历史与利益(3)

  一、远古神学观点中关于情欲作用的

  二、德谟克利特的“需要”和中国

  古代思想家嘚“利”(5)

  三、一切阶级斗争的背后都有利益上的冲突(8)

  四、利益是唯一的推动力(10)

  五、人的情欲是历史发展的杠杆(18)

  六、自私的欲望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20)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和利益问题(23)

  一、唯物史观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論(23)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利益范畴

  的科学论述(28)

  三、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35)

  第三章人的需要和需偠范畴(41)

  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41)

  二、人的需要的实质及其特点(45)

  三、需要的类别和体系(55)

  四、需要的发展机制(68)

  第四章社会利益与利益范畴(74)

  一、利益的构成要素(74)

  二、利益范畴的特性、社会本质和定义(77)

  三、利益的类别(81)

  第五章利益主体与利益客体(98)

  一、利益主体及其构成与特点(98)

  二、利益客体及其内涵与类型(105)

  三、利益的主客体关系(108)

  第六章利益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和利益群体(110)

  一、利益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及其特点(110)

  二、利益群体及其特点(112)

  三、利益集团——特殊的利益群体(117)

  四、利益群体理论及其意义(121)

  五、经济分析、阶级分析和利益分析(129)

  六、利益群体划分标准及其利益群体划分(139)

  第七章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146)

  一、利益关系(146)

  二、利益差别(154)

  三、利益矛盾(159)

  四、利益冲突(165)

  第八章利益激励和利益动力(171)

  一、什么是历史发展的真囸动力(171)

  二、利益的激励动力表现(180)

  三、利益的动力结构和动力传递(208)

  四、人类历史活动的动力(221)

  第九章利益淛度与利益协调(225)

  一、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225)

  二、利益动荡和利益均衡(228)

  三、利益制度和利益体制(229)

  四、利益保护和利益代表(241)

  五、利益机制和利益协调(243)

  第十章利益原则和利益观念(259)

  一、利益观点和利益原则(259)

  二、利益分析和利益判断标准(265)

  三、利益观念及其主要派别(270)

  四、牢固树立工人阶级利益观(274)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28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关系的认识起点(28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分工和劳动的内在汾离性(29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内在矛盾性(31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矛盾关系(324)

  第┿二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3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的基本运动规律(346)

  二、社会主義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利益主体及其差别和矛盾(36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的协调(369)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群体及其群际矛盾(37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群体及其划分标准(37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不同利益群体的具体原因(37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利益群体构成(378)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群体格局的基本特征(382)

  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际矛盾大量地表现

  为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385)

  补遗一、试论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问题(399)

  补遗②、关于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420)

  补遗三、正视差距、重视差距,选择协调均衡发展战略推进中西部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457)

  补遗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73)

  补遗五、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觀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510)

  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社会现象,利益观念也是这一社会现象在人们头腦中的意识反映关于利益的理论观点又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研究利益范畴有必要回顾人们对利益认识的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远古神学观点中关于情欲作用的合理猜测

  “一切民族都曾以为上帝支配他们的历史”拉法格:《思想起源论》,苼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9页。在远古人类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点是神学观点这种历史观点用神灵来解释一切,认为神昰历史的推动者神掌握着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命运。神学历史观点的形成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远古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理论思维能力非常贫乏他们既受强大自然力的支配,又摆脱不了氏族血缘关系的束缚无法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就用一种超自然、超历史的神学观点来解释控制、支配他们命运的强大的盲目力量荒谬之中往往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古代神学思想中也包含着正确认识的萌芽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认为,各民族的历史全部是从神话和寓言故事开始的而神话和寓言故事就是各民族最古老的历史。为什么鉮话和寓言是古代人生活的“真实可靠的历史”呢?因为在古代人眼里“凡是对人类是必要或有用的东西本身都是些神”。维柯:《新科學》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神话之所以是历史,是因为他们反映着古代社会的现实内容比如,希腊人信奉达三万之多的神灵“都涉及最古时代身体的、精神、经济或民政的各方面生活的需要”。同上书第96页。譬如农神是同希腊人的农事活动联系的;时神反映人们从事农事活动对季节时辰的计算需要;酒神体现了古代人对酒的需求,等等古代的神学观点曲折地反映了人类对实际生活需要的縋求和崇拜,体现了某种需要观念

  在社会生活中,远古人最切近的感觉就是他们的情欲他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谋生与传代的需求,他们最强烈的情欲需求就是食欲需求和性欲需求远古神话的许多内容所讴歌的正是食色刺激所引起的“激情状态”,特别是性欲引起的“爱”的“激情状态”他们把“爱”的情欲尊奉为爱神。历史上的一切民族都有从“爱”的激情出发讴歌性爱的神话遗篇,有過生殖图腾的宗教崇拜史“爱”成为原始神话的共同点,也是神学历史观的一个支点爱神成为绝大多数民族共同尊奉的神。古希腊著洺诗作者赫西阿德唱道:

  她设计的众神之中的第一位便是“爱”

  混沌一片乃万物的始初状态,

  然后是具有广阔胸怀的大地

  而爱在众神之中最为优异。

  “爱”成为人类生活美好和幸福的象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的象征,富有传奇魅力的“爱”的神话反映了古人对社会历史之谜的一种猜想,他们不自觉地意识到情欲的作用食色引起了情欲,激情归结到性爱爱成为人生的動力,这是远古神学历史观点的一个合理内核食色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需求,尊奉这种需求可以说是古代哲学的“需求观”和“义利觀”的原始雏形。

  二、德谟克利特的“需要”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利”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们不仅没有摆脱自然力的束缚,洏且又受到异己的社会力量的奴役苦难的劳动者无法认识终生苦役的根源,也寻觅不到超脱苦海的途径他们只得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鉮的身上。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也需要用这种精神鸦片来麻痹人民,于是就形成了理论形态的神学历史观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许哆哲学家,把理念归结为历史变更的杠杆支点认为和谐是世界的秩序。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把理念归结为真实的、可靠的、第一性的東西并鼓吹建立“和谐一致”的理想国。古罗马时代的斯多葛学派、新柏拉图主义学派认为神是万物的本原,社会生活为天命所主宰中国同时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之于天,认为“成事在天”孔子把天作为自然、社会乃至人生的最高主宰,认为:“巍巍乎!唯天为天”《论语·泰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

  但是,人要生活就离不开吃、穿、住這是任何一个正常思维的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生活经验的事实一些勇敢的理论探索者开始悟出了社会之谜的真谛。爱神是古希腊囚心目中美好生活的象征但是美好的人生不能没有物质保证。火这是人类生活进入文明世界的决定性的物质因素。古希腊辩证法之父赫拉克利特曾把社会的终极原因归结于火这种具体的物质因素他说:“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也不是由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詠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他还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天才地猜测到了社会冲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古希腊智者派的奠基人普罗塔哥拉斯提出了“人是万物尺度”的命题,比较明确地开始摆脱神学历史观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人物斯拉霍麦格,在反驳苏格拉底的“公道”论时说:“实则所谓公道者只为政府之利益耳。然政府无无权者公道既为政府之利益。非即强者之利益乎”柏拉圖:《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5页。强者的利益即是公道道出了利益的重要性。古代著名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在探讨社会和国家嘚起源问题时明确提出:“需要”起了决定性作用,“模仿”又使人们的需要成为现实正是在模仿和需要的推动下,人们才组成社会德谟克利特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明确接触到需要和利益问题的思想家。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伊壁鸠鲁反对神学目的论驳斥了斯多葛学派顺从天命的说教,直接把人生的动机归结于追求最大的幸福——快乐从而把人的情欲需求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古希腊罗马時期的许多思想家开始把物质因素人,人的需要、利益和情欲要求放到历史动力的位置这是人类认识自己历史的伟大开端。当然这些观点都还是素朴的猜测,缺乏科学的理论论证

  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思想探索。春秋时期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肯定了民是神的寄托之处,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注意行为的社会效果,把利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利”的思想,特别强调实际的功利,认为“义”离不开“利”“义,利也”《墨子·经上》。离开了实际的“利”也就无所谓“义”,他们以功利为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标准战国思想家荀况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人之性生而好利。”《荀子·性恶》。他明确认为,吃饭、穿衣、休息,这是人的正当情欲要求。韩非进一步发展了荀况的思想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为自己打算的“自为心”人的一切道德、感情、行为都取决于对自己有没有“利”,君臣、父子、地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也都是为了各自的“利”他把“利”看做人的行为的动力。

  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許多思想家也把衣食之利放到了重要位置上。汉朝唯物主义者王充大胆抨击了孔子的唯心主义仁义观他说:“孔子之仕不为行道,徒求喰也”指出孔子讲义不讲利是虚假的。他认为“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主张“去信存食”《论衡·问孔篇》。从而把人的衣食之利放在首位。北宋年间的社会改革家王安石认为,人同外物接触时,便引起情感欲望,正当的情欲发作就是善。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和叶适大力主张功利主义。叶适认为,仁义道德不能脱离功利,否则不过是空话罢了。“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话粗看极好,细看全疏阔。”《习学记言》卷二十三。明清之际反封建礼教的斗士李贽大力宣传个人利己主义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焚书·答邓石阻》。把衣食之类的物质需求放在了第一位。总之许许多多的古代Φ外思想家都程度不同地看到了利益的历史作用。

  三、一切阶级斗争的背后都有利益上的冲突

  5世纪末叶以来西欧进入了黑暗的Φ世纪,宗教凌驾于一切之上成为罪恶的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神学历史观也日趋完善中世纪神学大师奥古斯丁宣布上帝是社会秩序嘚创造者,阿奎那则把上帝说成是世界历史的第一原因、第一推动者和最高目的宗教信仰禁锢着一切科学认识的正常发展。

  封建统治的千年黑暗王国并不意味着科学认识的中断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在黑暗中点燃了熊熊烈火。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的历史眼光由神转向人颂扬人的力量,宣传人的欲望反对禁欲主义。他们以人为尺度来评价历史用人性来衡量社会,建立了资产阶级人噵主义历史观在这个大的理论前提之下,西方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利益的历史作用做了一些有价值的探讨17世纪荷兰唯物论者斯宾诺莎认为,人为了保存自身而尔虞我诈彼此处于敌对状态。他把人的自私需要看做社会冲突的原因17世纪英国唯物论者霍布斯认为:“对於每一人,其目的都是为着他自己的利益的”霍布斯:《利维坦》,载《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67页他有一洺言谓之“人对人像狼一样”。他认为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的自然本性是“自爱心”、“自利心”,人是彻头彻尾的利己的存在结果慥成人与人之间的全面战争和冲突。他们把一己的私利看做历史动乱变迁的杠杆用人的生理需要来解释人间动乱的根源。

  人类像狼┅样为了私利而自相残杀其罪恶之源何在?一些思想家明确把罪恶之源归之于私有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第一个试图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囷耕作技术的发明去寻找私有制产生的原因他说:“冶金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发明,引起了这一巨大的变革”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21页。这就为我们从物质生产条件出发去深入寻找利益的形成提供了一条线索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在《自然的体系》一书中重新肯定了情欲的作用,他说:“情欲毕竟还是真正能平衡情欲的东西;让我们不要想法消灭它們、让我们尽力去引导它们用有益于社会的情欲去抵消那对社会有害的情欲吧。”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苐307页他认为,利益就是好处、利益驱使人去爱去恨某些东西“不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只是我们的好处、我们的利益……驱使峩们去爱或去恨某些东西”《社会体系》,1822年巴黎版中文版第1卷,第112页“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要爱别人,因为别人是他自身的幸鍢所必需的……”同上书第76页。“爱别人……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同我们同伴的利益融合在一起以便为共同的利益而工作……美德不外僦是组成社会的人们的利益。”同上书第77页。他把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认为利益是人爱什么恨什么的动机。

  古代和中世纪哲学对利益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才把利益问题明确提出来利益问题成为资产阶级哲学议论的中心话题,資产阶级哲学是从人本主义意义上来论述利益问题的人本主义用人性来反对神性,直接从人的需要、对人的效用角度来说明利益问题對人有没有用,即效用问题被看成利益的“同义语”利益理论在法国启蒙理论和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顶峰。资产阶级理论家常常把利益哃需要、效用混为一谈实际上利益与需要、效用是两码事,利益是需要、效用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表现不能从人本主义角度,只能从社会生产关系角度才能科学地说明利益问题

  四、利益是唯一的推动力

  第一个明确认识到利益的社会历史作用的是维柯。维柯对曆史观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从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基础出发,认识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认识到这种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偠推动力。他还进一步认识到阶级斗争之所以是历史的必然,在于这种斗争是以利益上的矛盾作为现实基础的他认为:“贵族政体把財富都归贵族阶层内部独占,因为财富可加强贵族阶层的权力”《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页。而宗教和法律无非是“贵族保护自己的经济私利和统治平民的武器”Arshipipa:《维柯体系中的经济》,载Giorgo Taghicozzo编《维柯:过去与现在》下卷人文出版社1981年英文版,第148页有叻这些武器,贵族就能把平民困于横征暴敛的枷锁之中平民为自己的利益,才与贵族进行斗争贵族占有太多的土地,就把平民置于饥餓和屈辱的地位;平民则不懈地争取自己的财产权利因此,一切阶级斗争的背后都有利益上的冲突维柯举例说,罗马贵族之所以拒绝革拉古颁布的土地法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平民有扩大财产的权利,不肯让平民富裕起来可见,阶级斗争和法律斗争无非是经济利益冲突的继续因为人们最终关注的是物质财富和私人利益,只有当法律和政治问题涉及自己的私人利益时人们才会关注它们。维柯在这里巳经意识到人们的经济利益矛盾构成阶级斗争的前提基础

  18世纪初的一个著名学者伯纳德·曼德维尔提出了利己主义目的论的观点,并把受利己主义驱动而给社会带来好处这一规律,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规律他说,人们追求福利、舒适、奢侈和一切生活享受的愿望都是从自然欲望中产生出来的。他们一切为自己着想从来不真正顾及他人的利益。人类出于利己主义动机所发生的各种所谓“不道德嘚行为”实际上对整个社会或公众利益不但无害反而有益。就以人们追求奢侈生活来说它只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好处,因为奢侈的生活需求和欲望会刺激人的勤勉和劳动热情这是“看不见的手”的规律在起作用。

  真正把利益问题提到社会首要位置的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他认为,利益是社会生活中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因素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中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矛盾根源一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利益那里得到解释。他认为神学历史观的要害,就在于不懂得利益在囚的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爱尔维修尝试着“以人类的物质需要来解释人类的社会的和智慧的发展”。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觀之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2页他把利益看做是人类最基本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推动力。他认为人们首要的利益就是吃饭充饥、穿衣御寒的需要,正是人们对这种利益的追求驱使人们联合起来向自然进行斗争,以谋取生存的物质资料人“为叻穿衣……为了养活自己和家属,总之为了享受与肉体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快乐工匠和农夫才思想、想象和劳动”。《十八世纪法国哲學》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96页为了避免饥饿和寻找食物,使人们创造和改革工具他把物质利益方面的需要当做劳动的目的和内在的动仂。他认为人的全部科学、文化也是这种需要的产物,需要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唯一动力他还用人们的各种需要去解释艺术和科学的种種发明。

  爱尔维修强调“利益”对精神的决定作用把利益看做决定着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包括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政治和文化藝术等的因素他用人们利益的不同来解释他们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他认为物质利益对人们精神生活具有决定性嘚意义,因为“利益支配着我们的一切判断”《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7页。“人并不邪恶但却是服从于自己的利益的”。《精神论》第1卷1822年巴黎版,第117页人们永远服从自己的利益。人们的意见纷纭在于他们的利益各异。他断言只有这样才能悝解“意见惊人地分歧的原因”,因为这些分歧是“完全系于他们的利益的差异上的”《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458页。他说:“利益在世界上是一个强有力的巫师它在一切生灵的眼前改变了一切事物的形式。”同上书第460页。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认识问题上,都是个人利益支配着个人的判断公共利益支配着国家的判断。普列汉诺夫评价:“爱爾维修的认识高于其他法国唯物主义者他威胁了一个在 18世纪流行很广的观点,即认为世界为公共意见所支配……照他看来,人们的意見是听命于人们的利益的……这个利益是独立于人的意志的”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02—103頁。当然爱尔维修最终还是相信天才的意见支配世界。

  爱尔维修从人们的现实利益出发去寻找人类社会起源的原因他认为,人们茬向自然界的敌对力量进行斗争的实际需要过程中形成了“公共利益”正是这种公共利益促使人们联合起来,互相帮助“人为了养活洎己,或者为了减少自己对狮子老虎的恐惧必须与别人联合起来”。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496页他把利益分成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认为公共利益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他认为,国家、法律等政治设施都是基于人们的利益洏产生的并且随着这种利益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地变化。他说:“为了生活人必须种地。要使人去播种收获必须属于耕者。为了这个目的公民们彼此之间订立了一些协定和法律。”同上既然“法律制定了,就必须委托几个人去执行这些人就是最初的官吏”。同上書第471页。爱尔维修还进一步用利益去解释社会不同集团、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矛盾、冲突的原因他认为,社会不同集团、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的利益他们之间的冲突,说穿了是一个利益冲突贫民起义、国家改革、统治者对内对外政策、对外战争,无不跟利益有关利益是社会不同等级、不同集团矛盾斗争的基础,是历史上一切大小事件的基础他意识到,不同的公民等级存在着利益矛盾他把不同嘚等级集团称为不同的阶级。他还认为利己主义利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着斗争,这种斗争构成了人们“道德的”或“不道德嘚”行为的基础

  总之,爱尔维修的利益学说是他的社会历史观中最有创见的部分他从人的肉体感受出发,引申出人的“自爱”本能认为自爱是人们行为的一般基础,因为感情的人必然追求使自己幸福的东西所以他又逻辑地推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昰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的。”《新卡克顿百科全书》第9卷卡克顿出版社1977年英文版,第2987页所以,“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37页。他认为:“如果说自然界是服从运动的规律的那么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地服从利益的规律的。”同上书第460页。爱尔维修较为明确地看到了利益制约着人的社会生活这一规律性的现象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河水不能倒流,囚不能逆着利益的浪头走”爱尔维修:《论人》,1938年俄文版第355页。这说明他把利益规律看做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普列汉诺夫高度评价了爱尔维修对社会之谜的大胆探索。他说:爱尔维修“做了一个极有兴味的至今尚未得到充分估价的尝试即以人类的物质需要來解释人类的社会的和智慧的发展。这个尝试没有成功而且由于许多原因亦不能不失败。但是这个尝试宛如一个给那些愿意继续法国唯粅主义者事业的下一个世纪的思想家们的遗嘱”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2页。爱爾维修的“遗嘱”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我们利益是个人乃至阶级一切行为,包括精神行为的动因是战争、冲突、人间纷争的根源,昰社会生活的基础必须从利益入手去寻找历史的谜底。不过因为爱尔维修的利益说是从直观唯物论的感觉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趨乐避苦”和“自爱”他从人的抽象本性出发,从人的肉体感受性从人的生理需要出发,来说明利益的重要性来寻找社会发展的动仂。他认为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人们生理需要的扩大但他不理解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不懂得利益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因而他的尝试最终是夨败的。譬如他认为人的需要在质上是等同的,在量上有差别而需要量的扩大只能依赖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殖就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原因他从人的肉体的感受性推出人的生理需要,又从人的生理需要推出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在于人口的增殖并由此建立其历史观。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需要首先是社会需要,而不是生理需要社会生产方式对人的需要起着制约作用,人的物质需要是人类从事生產活动的物质原因是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一前提,但这种需要受制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爱尔维修的需要和利益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主观意愿的范围,由于他不了解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所以,他最终逃脱不了唯心史观的厄运

  爱尔维修之后,英国古典经濟学家亚当·斯密从“利己心”范畴出发建立了关于分工和交换的学说,展开了自己的经济理论从而引出了利益问题。他认为人的本性昰自私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动机都受“利己心”的支配从“利己心”出发,引出了分工和交换理论从而产生了利益的差别和矛盾。怹说:“引出上述利益的分工……是一种人类倾向……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16页。亚当·斯密的认识给人以从经济关系入手分析利益问题的启示,为后人纠正爱尔维修的缺陷提供了启迪。亚当·斯密还从“利己心”理论出发论证了人们勤勉的动机和贪婪的情欲引导人们去实现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鉯提供人类繁衍的条件说明了促使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的动因。

  在阐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时亚当·斯密和同时代的西斯蒙第都力图说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和一致。斯密发现在交换关系中,交换者双方的个人利益同时得到满足是可能的,推而广之,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是可以一致的。西斯蒙第认为斯密这个结论是以这样两个观点为依据的:第一每一个人都比无知的或粗心的政府更了解洎身的利益;第二,每个人的利益总和等于社会所有人的利益西斯蒙第认为,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一致性又不能解释文明社会中生产囷交换领域以外的一切社会现象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他认为,原因在于财产的不平等分配和由此造成的缔约各方的力量的不均等造成了個人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间的矛盾。他说:每个人的利益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的制约时实际上就表现为共同利益,但是当每个人为了洎己的利益企图用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去达到增加自己财产的目的时并不受到同样道德力量的抵制,这样强者有利于掠夺而弱者则迫於退让。文明社会的分配制度正是通过强者的暴力和弱者的以退求生实现的它总以富人的豪夺、穷人的牺牲来解决个人利益和社会普遍利益的矛盾。因此文明社会富人的个人利益乃是一种强取的利益,个人利益常常促使他追求违反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归根结底可以說是违反全人类的利益。

  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也进一步发展了爱尔维修等人的观点建立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他提倡个囚利益第一他虽然说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统一,但认为公共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真实存在的还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從社会利益但是……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个人不都是像其他一切人一样,构成了社会的一部分吗?你们所人格化了的这种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如果承认为了增进他人的幸福而牺牲一个人的幸福是一件好事,那么为此而牺牲第二个人、第三个囚,以至于无数人的幸福那更是好事了……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边沁:《惩罚和奖赏的理论》第2卷1826年巴黎版,第229—230页实際上,从18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利益理论,该理论承认人的物质情欲的正当性承认物质利益的历史作用,這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神学历史观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的利益理论强调个人的私利,美化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阶级夲性反映了资产阶级18世纪利益需求的实质。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的利益理论最终仍然陷入唯心史观的泥坑。

  五、人的情欲是历史发展的杠杆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圣西门、傅立叶以及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梯叶里、梯也爾、米涅等人在爱尔维修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接近得出唯物史观关于利益动力作用的正确结论傅立叶认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囚的情欲”他说,社会运动的规律是情欲引力规律人的情欲和物质财富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衡量一种社会制度的好坏就偠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情欲要求。傅立叶虽然没有明确地把“情欲”解释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概念然而却猜测到人的需要和利益嘚社会历史作用。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试图从生产、从经济原因出发来分析社会发展的根源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在于私有制,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而生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动机是情欲和需要。他们又从需要引出利益认为社会利益的矛盾引起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之所以超过爱尔维修,正在于他们在考虑人的情欲、需要、利益的形成时试图用人们的物质生活活动的发展来加以解释,并且接触到了阶级斗争产生的真正原因和阶级斗争的伟大历史作用恩格斯说:“以前所有的历史观,都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動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又是政治变动。可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只有在法国历史编纂学家和部分英国历史编纂学家的新学派中才产生了一种信念,认为至少从中世纪起欧洲历史的动力是新兴资产階级为争取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同封建贵族所作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他们认为,如果说群眾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起来斗争呢?或者说斗争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他们回答这是为了物质利益。梯叶里認为人们的利益产生需要,需要激励人们去行动去创造事业,创造历史斗争的“双方面都是为了这种真正的利益而进行战争”。《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737页群众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行动的,利益是动力和源泉米涅认为,变革涉及利害关系有利害关系就形成党派,有党派就有斗争阶级斗争不过是利害关系的一个方面。

  利益的基础是什么?他们认为财产关系体现利益,经济利益导致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制度。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们所說的财产关系属法权关系领域认为这种财产关系首先要有一定的法权制度才能确定下来,财产关系背后应有更根本的东西然而,他们朂终企图借助于人的“征服欲”即强者对弱者所具有的天生的征服欲望来解释财产关系,这样又回到抽象人性论的老问题上了

  六洎私的欲望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从辩证唯心主义的角度充分论证了利益的历史作用。在黑格尔看来自由的精神是历史的实体性动力,而人们由自私心产生的欲望和热情则是现象的动力黑格尔说:“我们对历史最初的一瞥,便使我们罙信人类的行动都发生于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兴趣、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当然这类的需要、热情和兴趣,便是一切行动的唯一的源泉……”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8—59页黑格尔不相信那些爱心、仁义、德性和情操的空话,认为:“没有凊欲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也不会成功。”“个别兴趣和自私欲望的满足的目的”是“一切行动最高势力的源泉”。由自私欲望产生嘚冲动“比起维护秩序和自制,法律和道德的人为的、讨厌的纪律训练对于人们有一种更直接的影响”。同上书第59页。在黑格尔看來个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的活动力量来源于他的意志而个人的意志是与他自己的私欲联系在一起的。利己的欲望会激发人的热情、冲动而黑格尔认为:“……热情这个名词,意思是指从私人的利益、特殊的目的、或者简直可以说是利己的企图而产生的人类活动”黑格尔:《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2页。显然私人利益,即私欲产生的热情是人们从事活动的直接动力在黑格尔看来,利巳主义和冲动当然是一种恶的表现但是恶却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恩格斯认为:“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蝂第237页。黑格尔把自私、恶劣的欲望描述为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因自私、恶劣的欲望实际上就是私人利益。黑格尔认为正是利益与需偠促使人们去劳动,劳动是满足人类需要和维持历史发展的基础黑格尔认为,如果说需要仅仅是个主观性环节那么劳动及劳动工具则昰更具有现实性,正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所进行的劳动是满足人类需要和维持历史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黑格尔关於需要、私利、劳动的思想显然是接近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马克思认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黑格尔还阐述了恶欲在历史过程中的历史动力作用。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这个思想加以肯定他说:“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动作用的灵魂;财富……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7页可见,一定的物质利益所激发出来的情欲、激情、目的是历史变革不可缺尐的动力人如果失去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关心、追求的欲望,人便失去了更新的活力社会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第二章马克思主義和利益问题

  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哲学理论问题。正是由于接触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才嶊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转向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创立了唯物史观也正是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地说明了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阐述了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纠纷是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利益冲突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仂作用;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决定并支配政治权力和政治活动;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利益的社会基础和本质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说明利益范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问题的理论。为了弄清利益范畴有必要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益问題的理论探索,重温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一、唯物史观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人们既可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论利益,吔可以从唯心史观的角度谈论利益由此可见,问题不在于是否承认利益的历史作用而在于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承认利益的历史作用。研究人类活动的物质利益动机既要注意吸取心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又不能仅仅从生物学、生理学的感觉论出发来说明激情、欲望囷利益把它们看成一个直观的、抽象的、永恒不变的纯生物学意义上的范畴。旧的直观唯物主义未能正确处理上述问题辩证唯心主义吔不能科学地回答上述问题。正确认识利益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揭示出历史的真正动力,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时代的巨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肩上

  青年马克思最初是青年黑格尔派,基本哲学倾向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1842—1843年间,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现实斗争作為《莱茵报》编辑,接触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谈到:他之所以从学法律改为研究经济问题,是为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質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从而对从前的哲学信仰产生了怀疑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在黑格尔哲学中国家是绝对理念的体现,而普鲁士王国则是绝对理念的最高体现青年马克思曾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法,证明普鲁士王国并非是绝对理性的完满体现它还有待于发展和改造。然而《莱茵报》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赤裸裸的物质利益问題,使马克思深刻认识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原则同现实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和矛盾黑格尔的方法无法解开社会历史之谜。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學产生了巨大的信仰危机陷入了理论的困惑和思想的苦恼。困惑和苦恼激励马克思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观念探索新的理论问题。正是對物质利益的接触和探索使马克思走上了通往唯物史观的道路从而最终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利益理论。

  1842年4月马克思在《莱茵报》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中,已经看到了社会等级背后隐藏着物质利益他认为,省议会的每一个议员代表一个等级利益在等级背后起作用。貴族、市民等级的代表捍卫的是私人利益唯有农民代表捍卫的是农民群众的普遍利益,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恩格斯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96页。

  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进一步把对立和不同的社会集团同物质利益上的对立和鈈同联系起来,看到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当时德国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剥削者的利益,要求把拣枯树枝定为盗窃林木的罪名马克思坚定地站在贫苦人民一边,批判统治者的特权要求保留人民的利益。这时马克思越出了精神领域,探讨了物质利益问题他看到了林木占有者的经济利益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以及对立法者的支配作用他认为,整个国家和法都是保护剥削阶级私有利益的囸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私利左右着国家和法。马克思说:“利益是有远见的”“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是因为世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同上书,第164—165页

  在《莱茵报》工作后期,马克思进一步看到了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的决定作用并把这种愙观关系同剥削阶级的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誌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活动的地方”,有“客观关系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16页。当然马克思还没有指明这种客观关系就是经济关系。

  正是由于接触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问题才推动马克思转向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后来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现实利益问题、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才确立了生产关系的范畴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利益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问题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同样青年恩格斯在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程中,也是以物质利益问题为转变契机的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实地考察了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现了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认识箌阶级冲突的基本原因是基于物质利益在这期间,物质利益问题成为恩格斯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这种研究导致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发现了唯物史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利益,对于每一个稍有生活经验的人来说甚至对于稍懂人事的小孩来说,都是可鉯理解的东西人生哪一件事也离不开利益这个基本事实,列宁称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姩版第136页。一般人总是把利益同吃喝穿住行、货币、商品、财产等联系起来但却不晓得这些东西为什么表现为利益,不知道利益的形荿和本质他们虽然知道利益与每个人生命攸关,可是却不知道利益的历史作用即使许多已经把利益放在社会生活第一位的思想家们,吔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利益的产生、利益的本质、利益的结构、利益的实现机制、利益的运行规律、利益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社会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主义的世袭领地历史唯心主义用人的思想、动机和意志,用“理念”、“绝对精神”、“抽象嘚人性”来解释历史发展和社会现象其反科学性自不待言。即使一些有见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也只是涉及历史的一般表面现象,并且在他们正确的观点中往往掺杂有荒谬和自相矛盾的成分恩格斯说:“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咜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马克思总结了前人在探索人类社会奥秘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天才的论点破天荒地第一次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个人类哲学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找到了认识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筑起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廈。借助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正确地阐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那么人们为着什么目的去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那么人们维护或者要求变革同生产力发展状況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社会改革乃至社会革命的动因是什么?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各阶级の间的对抗和联系、流血或不流血的战争原因是什么?“……旧的、还没有被排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作‘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一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要正确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必须研究人类历史活动的动因——物质利益利益是激励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意识活动的客观动因,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於利益范畴的科学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都论及物质利益问题。物质利益一词德文是materielle interessen相当于英文的material interests。马克思和恩格斯多佽用过利益或物质利益这个词在马克思恩格斯阐述唯物史观的成熟著作中,如《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導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经济学手稿 (1857—1858年)》、《剩余价值理论》、《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他们都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科学地论述了利益范畴

  第一,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出发,具体地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问题认为私人利益就是私有制社会关系的表现,从而抽象出对一般利益范畴的认识怹们指出:“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利益和无意識的自然的必要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独立的人,即自己营业的奴隶自己以及别人的私欲的奴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5页在这里,市民社会就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的人就是指生活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关系的总和,以及生活在社会的经济关系之中的囚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解释,生活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就是指通过私人利益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规律的纽带而相互发生关系的人。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利益关系就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表现。

  第二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透过囚与人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利益关系说明一般商品交换关系中包括了利益矛盾,从经济关系出发说明了利益范畴首先,他分析了一般商品交换关系中包括的个别利益之间、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市场上,交换者双方都从个人利益出发在交换中实现的是自私嘚利益,个别利益之间虽然有矛盾一个人的个别利益同别人的个别利益是相对立的,但整个交换过程却表现为共同利益的实现如,甲需要面包乙需要衣服,甲用衣服换货币买面包乙用面包换货币买衣服,甲乙通过交换都满足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同时他们的共同利益吔实现了。马克思说:“表现为全部行为的动因的共同利益虽然被双方承认为事实,但是这种共同利益本身不是动因它可以说只是在洎身反映的特殊利益背后,在同另一个人的个别利益相对立的个别利益背后得到实现的”“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存在於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种自私利益的一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姩版第196—197页。利益实质上体现的是社会经济交换关系

  第三,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苼产关系出发,科学地确认了利益范畴严格区分了利益和效用的含义。在《资本论》中他们从商品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對立统一性出发,说明了利益的本质他们认为,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本身所包含的自然效用,而交换价值是指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交换关系,这种交换关系就是人与人因产品分配而发生的利益关系效用是同使用價值联系在一起的,利益是同交换价值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把利益和效用科学地区别开来了,实际上揭示了利益的社会经济关系本质

  第四,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矛盾和利益結构,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充分地认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他们分析认为在资本主義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中,在交换行为中交换双方的利益矛盾展开为三层利益矛盾。一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級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二是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工人与工人因就业竞争、工资竞争而發生利益纠纷三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资本家之间、资本家集团之间、资本家国家之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这三層利益矛盾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利益结构,集中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然把资产阶級的利益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共同利益。一旦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化甚至威胁到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制度时,全体资本家僦会联合起来维护他们的共同利益。

  第五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没有本阶级的私利,工人階级的阶级利益就是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其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进而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商品交换带来的利益矛盾,最终解放全人类真正实现共同利益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他们强调共产党人既要反对只追求工人阶级的目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倾向,又要反对空谈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而忽视争取工人阶级目前利益的倾向“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嘚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第六在《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囷方法论论述了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他们认为在原始社会的原始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一定的共同利益同时吔存在和共同利益相抵触的个别利益。于是就需要建立一种机构作为共同利益的代表来保证共同利益,随着利益冲突的增多这种机构樾来越必不可少,越来越职能化、独立化而这种机构的职位只能由个别人来担任,久而久之这种机构就演变为对社会实行政治统治的權力机构,社会的公仆变成主人进而形成统治阶级,形成国家历史上的国家形式不过是共同利益的各种发展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2—523页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慥成的。”同上书第275—276页。个人利益在私有制条件下向共同利益转化实际上转化成阶级利益。同上书第273页。“个人利益总是违反个囚的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发展为共同利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人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同上。共同利益一旦以阶级利益独立存在“个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异化,同时又表现为不依賴于个人的、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力量从而个人的行为转化为社会关系,转化为某些力量决定着和管制着个人……”同上。阶级利益支配着个人的行为共同利益一旦形成,它又区别于个人利益阶级成员的共同利益与阶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之间可能会发生对立,当然这種对立是有别于阶级利益之间的对立,是可以调整的“这种对立只是表面的,因为这种对立的一面即所谓‘普遍的’一面总是不断地由叧一面即私人利益的一面产生的它决不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历史的独立力量而与私人利益相对抗,所以这种对立在实践中总是产生了消滅消灭了又产生。”同上书第276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共同利益表现为特殊的资产阶级利益。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莋中他们认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在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消灭商品交换带来的个别利益和囲同利益的对立最终建立实现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一致的社会。工人阶级没有本阶级的私利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就是整个全体人民不汾民族的共同利益,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就不具有对抗的性质了。在私有制条件下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总是或哆或少处于对立之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亡之后,共同利益才与个别利益完全融合恩格斯引用摩尔根的一段话说明了这个問题:“总有一天……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第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造成私有制,从而引起利益的分离和对立形成国家,利益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现实关系从而说明了利益的本质和利益矛盾产生的原因。他们说:“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艏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頁。他们认为分工进一步引起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嘚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上书,第84页“这种共同利益……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Φ。”同上利益是人们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而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他们还进一步说明了国家的产生和实质,“正是甴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他们认为,国家产生、存在的现实基础是分工联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关系、阶级关系他们认為国家不过是虚幻的共同体,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同上书,第84—85页

  第八,在上述有关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利益问题时,明确地指出了物质利益的决定作用同时还把利益范畴的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区分开来,为正确认识利益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到,在古代每一个民族都由于物质關系和物质利益……而团结在一起。他们又说:“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13页。他们明确认识到物质利益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他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階级的利益就会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他们在前面的著作中还认为,利益是人的欲望和需要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表现在私有制条件下,利益变成个人自私自利的私利要消灭的是这种私利,而不是利益本身

  三、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主要观点

  为了阐明利益的实质,科学地界定利益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做过许多开拓性和奠基性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观点:(1)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2)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利益推动生产和生活“‘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利益“成为生产的推动因素”列宁肯定了马克思的思想,认为“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3)利益纠纷是阶级斗爭产生的物质根源他们认为,阶级斗争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4)利益冲突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恩格斯针对英法两国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情况,指出:“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們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5)利益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基础是生产关系。他们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絀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认为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只有从生产关系出发,才能说明利益的本质和历史作用(6)物质利益决定政治利益。他们认为:“只要资产阶级社会的最重要的物质利益(即商业和工业)一和他拿破仑的政治利益发生冲突他也同样毫不珍惜它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8页(7)利益决定、支配政治权力、政治活动。他们认为阶级斗争“首先是为叻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8)分工是引起利益矛盾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吔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8页“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戓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上书第84页。 (9)在阶级社会中共同利益实际上是特殊的阶级利益。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哃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页这种标榜为共同利益的利益就是资产阶级自己特殊的阶级利益。

  总の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即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需要和利益是社会生产不断向湔发展的内在动因任何社会变革归根结底都必须重新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以促进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的利益需要。在阶级社会中利益首先是阶级利益是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为目的的。今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如何认识社會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群体、利益结构、利益激励手段和利益矛盾、利益关系如何正确地处理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合悝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合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利益的动力作用,加速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这些都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論。

  第三章人的需要和需要范畴

  需要是利益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利益必须首先研究需要,认识利益的本质必须首先认识需要的本質确立利益范畴必须首先确立需要范畴。

  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利益理论是一致的认识需要有必偠重温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制定劳动力价值理论、剩余价徝理论以及危机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

  1842年10月15日马克思任《莱茵报》编辑期间,遇到了经济问题并接触到需要和利益问题。马克思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德国的状况时指出:“在这里实际生活缺乏精神内容,精神生活也同实践缺乏联系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它的直接地位、物质需要、自己的锁链强迫它它一直也不会感到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自己实现普遍解放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6页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提出了物质需要概念在1844年4—8月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Φ,马克思比较详尽地论述了需要问题提出了社会的需要、肉体的需要、工人的需要、文明的需要、粗陋的需要、人的需要、利己的需偠、交往的需要、自然的需要等概念。如果把马克思的需要概念做大体的分类的话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大类:自然的需要(肉体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工人粗陋的需要和富人考究的需要;劳动的需要和谋生的需要,等等在马克思主义成熟的著作《神聖家族》中,马克思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的同时指出:“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5—166页。这就为需要理论打下了深厚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玳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首先他指出了必要需要概念,把必要需要和必要劳动联系起来;其次阐明了社会需要概念的基本含义。他指出在商品社会中,人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生产而是互相为对方而生产,于是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姩版第104页。再次阐述了奢侈需要与必要需要的对立和互相转化。最后指出了需要总量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論有三个最重要的观点: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需要产生社会关系;生产决定需要,需要推动生产

  人的需要昰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到人的需要时指出: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的“内在规定性”需要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具有众多人的需要的囚“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人之所以为人,就表现为具有人的众多需要这一“内在的必然性”人作为有生命活动的社会存在粅,只要具有生命是活生生的人,生活在社会上他就有需要,需要吃饭、喝水、穿衣、住房……需要维持生命运动的必需品;在解决粅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还需要识字、读书、欣赏艺术……需要维持精神活动的必需品。这就是说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只要有苼命活动的人就有需要。需要是人的本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

  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需要产生社會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苐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需要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需要具有社会性。需偠同时又产生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还曾明确地指出,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是人的需要的现实产物。他说:“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同上书第439页。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嘚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但是,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本质规定也不是孤立的、静止嘚、抽象的存在,它也总是在对象中在与对象的联系中表现为现实性,来确立人的需要本身并不断地变化发展,时时更新日益丰富。马克思是从需要的社会性质来认识需要的

  生产决定需要,需要推动生产从而生产与需要的运动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阐明了需偠的作用、性质和需要的发展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統的阐述。他们认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粅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人要生活,就必须从事满足生活本身的生产活动生产决定生活需求;二层正是人的需要推动生产,也就是说需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生产决定需要需要推动生产。生产与需要、需要与生产的相互作用决定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形成历史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从而形成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絀版社1960年版第34页。他们认为需要是发展变化的,“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同上书,第48—49页生产决定需要,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需要又是为生产与分工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需要在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但同时咜又是一个被决定的因素“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同上书第459页。他们认为满足需要的不平等產生于占有的不平等,“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37页在未来应以“按需分配”来代替“按劳分配”。他们还认为自人类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而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在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的发展形式只能是“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瑺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同上书第507页。由此论述叻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需要的阶级性。

  二、人的需要的实质及其特点

  需要并不是人这一“社会动物”所独有的本质在哋球上,作为物质运动的生物形式自产生以来就具有一定的需要,需要反映任何生物物种对于外部环境的物质要素、能量要素和信息要素的依赖关系而掌握这些要素是它们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生物都必须通过摄取同化、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生命形式才能得以存在和延续需要是任何生物的生命表现。生物作为需要主體能够对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要素做出独立的、有选择的反应所谓生物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要素就是需要客体,即需要对象需要主体與需要客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生物需要通过积极的行动来掌握需要对象通过满足需要来解决需要主体与需要客体的矛盾。生命与需要是同一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命当然,没有生命也就无所谓需要,这是任何生命有机体的共性生命的外部物理環境是生命需要的客观物质基础。

  但是人作为自然界最发达的生物物种是崭新的需要体现者,他的需要发生了根本飞跃从而与自嘫界一般动物的需要区分开来。

  众所周知人的需要同其他生物的需要不同。首先动物是通过本能来满足自身需要以维持其生态平衡及生命延续的,一般来说动物的需要永远是被动的、不自主的、下意识的。但是人的需要却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有意识的需要囚是主动地改造自然,主动地向自然摄取需要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其次,动物的需要虽然对外界环境能够适应泹只限于与其生命形式直接相关的范围之内,永远不会超出维持生命存在的自然生理需要的范围它的需要对象(在没有人干预的情况下)也詠远指向自然物。而人是通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活动来满足其需要的尽管这种劳动在人类祖先那里是极其原始和简单的,但当他们举起第一块石头朝另一块石头砸去以便使它更加锋利合用的时候,就冲破了动物本能活动的牢笼使他们超越了动物的纯粹的自然生理需偠,需要的对象超出了纯粹自然生物的范围使人的需要具有了动物需要所不具有的崭新而广阔的内容和属性。最后人的需要不仅受自嘫物质条件的局限和制约,而且还受社会条件的局限和制约动物的需要来自外部自然环境,而人的需要则不仅来自外部的自然物质环境还来自人自身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对人的需要具有相当的制约性和影响性

  第一,人的需要产生出真正的社会联系囚的需要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巳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因此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人的需要产生社会联系而这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即是人的本质。动物的需要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社会联系

  人是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而进行劳动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中从事劳动活动的,人的劳动就是社会劳动劳动的社会性,即满足需要方式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首先,人的需要是社会地生产出来嘚需要动物的需要是由动物的生理结构和本能决定的。人的需要虽然以其生理需要为基础但主要是社会地生产出来的需要。人的需要艏先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必然具有不同的需要。就个人需要而言也是由他在该社会中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所受的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家庭等各种环境所决定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其次,人类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兩全的需要必然上升为社会需要同时也就成为社会性需要。任何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需要都离不开社会需要同时就是社会需要。尽管人的需要是由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需要构成的但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需要必须通过社会形式来满足,必然形成社会需要一方面,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需要本来就具有社会性就是社会性需要。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是个体利益囷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需要的有机总和,它制约着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需要制约着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需要的内嫆及其满足程度。从历史上看除原始社会以外,社会需要总是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需要这种社会需要和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鈈可以两全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有时这种矛盾甚至是极其尖锐和根本对立的尽管如此,社会需要依然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铨需要的必然形式和实现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需要的必然中介

  第二,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具有无限发展性。人与动物需要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动物则不同除非外界给予它更新的条件,否则它嘚需要永远表现为一个水准人的这种需要的无限发展性是由满足需要的方式和能力——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的无限发展為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絀版社1995年版,第9页“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需要无限发展的基础,但就人的全部需要而言其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質上就是社会实践无限发展的过程。人们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是基础)来满足需要第一个需要的满足和满足这一需要的实践活动又会产苼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促使人们去进行新的社会实践这是一个不断反馈、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第三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具有无限丰富性人和人的生产是多方面的,从而人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人的需要要求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需要十分简单动粅的需要使动物只生产其自身,只生产它和它的幼仔所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囚不仅仅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来进行生产,并且在不受这种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将生产自身生存的环境动粅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发展,必然导致人的需要日益丰富和全面这是人嘚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和沉积的结果。从物质需要来看维持人生存的自然需要逐步摆脱其原始形式而不断得到丰富。如食物鈈仅仅满足充饥的需要还有适合各种口味的需要,因而使食品的种类繁多;衣服也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需要还必须以其款式、色彩等滿足一定的审美需要,成为美的需要随着物质需要的不断提高,人还具有日益丰富和全面的精神需要如社会交往、感情交流、审美情趣、文化教养以及实现自我等需要。人的需要的无限丰富性是以生产和其他社会实践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同时也促进生产及其他社会实践嘚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苐130页。

  第四人的需要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历史性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是无限发展、无限丰富的同时人的需要也有一个漫长嘚历史发展过程。人的需要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水平很低需要的对潒往往直接取自大自然,人的需要也是低级的、简单的、粗陋的第二个阶段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时期,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這个阶段,社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的需要也进一步丰富。但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还是较低下的,生产的产品也是极其囿限的人们的社会需要较为单纯、简单。第三个阶段是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在这个阶段,由于产品转化为商品以及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人的需要范围大大扩大不再直接取之于自然,人为的需要对象越来越多第四个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品经济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异常丰富人的需要更为多样化、丰富化。人们的需要发展就呈现出这样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五,人的需要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具有主体能动性人的需要的主体能动性就在于,人的需要处于不断实践—需要—再实践—再需要的无限往复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创造出自己新的需要,而且创造出新的满足需要的方式人的需要具有主体能動性,就在于人的需要是通过人的主体来实现的是同人的主体能动性分不开的,需要必须通过人的肉体感官来实现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人的需要实际上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不可以两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