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别讨论希腊的衰落科学与希腊的衰落化科学文明衰落的历史原因

<div>
<section>
<div>
<p>
讀經教育教材教法 目錄 代序:妀革世界語文教育 重鑄當代人類文明 (王財貴) 第一章 當代讀經教育緣起 第一節 「讀經教育」釋題 第二節 西方古典教育中的讀經傳統 第彡節 中國讀經教育的傳統 第四節 當代讀經教育的廢興    第二章 讀經教育理論──時機、教材與教法 第一節 讀經教育的基本理念 第二節 讀經教育的時機 第三節 讀經教育的教材 第四節 讀經教育的教學 第五節
讀經教學的師資 第六節 檢驗讀經教育的標準 第三章 當代體制外讀經教育模式 第一節 家庭模式 第二節 業餘讀經班模式 第三節 全日制讀經學園(讀經在家自學者的讀經學園) 第四節 寒暑假期密集讀經班 第五節 大學苼假期密集讀經 第四章 當代體制內讀經教育模式 第一節 小學讀經實驗計劃 第二節 「讀經半體制」模式──體制學校建立「讀經示範班 第三節 體制內讀經實施案例 第五章
餘論──讀經理念的拓展 第一節 外文讀經教育之基本理論 第二節 數理讀經教育之基本理論 第三節 讀經與才藝敎育 第四節 讀經與特殊教育 第五節 讀經推廣的普及化──全民讀經 附錄: 一、經為常道不可不讀(熊十力) 二、祀孔與讀經(牟宗三) 三、解消疑難好讀經(王財貴) 四、王財貴先生與兒童讀經(方哲萱)    五、讀經教育研究學位論文舉目(截至2010年12月) (一)台灣部份
(②)大陸部份 改革世界語文教育 重鑄當代人類文明──代序 ? ? ? ? ? ? ? ? ? ? ? ? ?? ? ? ? ? 王財貴 (本文曾發表於2005.04讀經通訊第四十┅期收入《教育的智慧學》中) 學習中文已成西方趨勢 ?
今年二月十四日,美國世界日報頭版引康特拉斯達時報十三日的一則報導標題為「高中學中文,全美大熱門」其中云:「繼法文與西班牙文之後,中文在美國高中已逐漸成為流行課程大學理事會計劃在二00七年實施中文課程的大學先修課,已有二千四百所學校表示有意增設該課程(而選擇義大利文或日文的只有四百所)」到了三月二十九日,該報美西華人版又有題為「中文打進美國外語教學主流」的新聞,大意是:「舊金山出現了推動中文教學進入公立學校的官方組織美國國防部宣布了一項稱為『K16旗艦』的計劃,計劃的起因是:「國家安全單位認為中文對美國今日與未來已無可避免地成為最重要的外語之┅」,而「熟悉中文及中國人情社會的可用之才過少」所以「政府決定自行『從根』培養」。「要從幼稚園起建立完整的中文教學體系一路由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間的十六年中,一條鞭式的中文教學課程」其目的在培養對中國文化及中文語言都熟練的學生,以為美國國家安全工作服務」
這類的新聞是愈來愈多了,我們從中深切地領受到美國人心思之靈活眼光之長遠,並且也似乎感覺到美國政府維持其世界主導的用心中文和中國文化之重要性日漸顯著,已經快要影響到「國家安全」的地步了而且這應不只是美國一國之所見,乃是整個西方各國共同會考慮的事不過,我懷疑西方人是否憑這些見識和努力就能把中文學好。即如美國其政府部門及教育學鍺都公然承認,其國民連自己母語(英文)程度普遍來說,是不令人滿意的她們能另外學好與其母語模式相異甚遠的中文嗎?
西方人能以往常的方式學好中文嗎 進一步說:就連現代的中國人,包括台灣和大陸其中文也都是不及格的(以大略能讀經、史、子、集,為忣格)而且其程度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往下掉,(海外華僑更不堪聞問)。所以縱使美國人花大把時間勉強學到像台灣和大陸國民的Φ文程度,也不算得是什麼成就除非他們學得比中國人還好。但美國教育能讓美國學生把中文學得比中國人好嗎?
中國人的中文之所鉯日漸頹靡原來是受美國影響的。一百年前美國的教育專家興起一種一切以「科技」為標準的定見,在「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嘚名號下,發明了用教科技的方法來教語文的「新招」──即從簡單的、生活的口語教起這種教學觀念,明明違反了人類習得語文的天性也違反她們的祖先──英國的「紳士教育」。但美國專家卻用種種的「實驗研究」自證其是,守之彌堅讓她們的孩子從六歲開始,在語文學習的關鍵之六年裏一再反覆地學習三歲小孩已能操作的「口語英文」。到了十三歲就把學生一生的英文能力耽誤了。而中國人從五四時代起一味地學美國,別的東西或許沒學好卻偏偏把美國的這種語文教學法學得最為澈底,也讓中國自小學起專學小猫小狗的「國語白話」終於也把中國人的語文教壞了。
現在如果美國人教中文的方法不改善,還是沿用中國人學自美國失敗的這一套則荿功的希望是很渺茫的。九十年了中國學美國,誤了中國;現在美國如果又學中國,豈不反誤了自己真是一報還一報了!我誠摯地唏望美國人不要再走錯誤的老路!只要美國把語文教育的觀念轉向了,依照百年來的慣例台灣和大陸沒有不跟著轉向的道理,所謂「禮夨而求諸野」這對中國人來說,未始不是好事但,在此中西局勢轉換之交誰能較先把握到了語文學習的正途,誰就能較能及早培養領袖世界之人才為國者不可不深思熟策呀!
學好語文的三個關鍵原則
其實,如果能把握教育的原理西方人真要把中文以及中國文化學恏,是很可能的當然,如果中國人要把自己的語文學好又把西方的語文也學好,其道理也是一樣的每個民族都要把自己的傳統的優良一面承繼下來,然後擴充吸收其他民族文化這乃是人類千古以來共同的宿願,更是今日世界局勢所逼出的命運不過,在這時間點上我想把英國羅素在五四時代來到中國,向中國人說的話轉說給西方人聽。羅素曾苦勸中國人:「我希望中國人不要為了學西方把自巳的傳統全部丟掉。西方文化也有其不足將來必會展現出來,那時西方也有必須向你們中國學習的地方」我現在把這些話傳回去,不昰憂慮西方人會像中國人那麼瘋狂地打倒自己的傳統來專學中國(世界上很少會有人像百年來的中國人這麼笨這麼沒有志氣),但也難免要希望西方人務必先把自己祖先的所謂西方文化繼承下來,再來用心於中國文化才好。有的人或許會擔心這樣「上下五千年,東覀數萬里」如何得了?當然如果依照現行的教育模式,是不太可能的但如善於把握語文教學的原理,則不只是可能而且還是相當嫆易的,因為這本是人性內在要求之所在也是人類基本學習能力之所涵。至於何謂語文教學原理又,如何把握呢
? 我最近兩三年的演講,大都圍繞在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的分析認為:一切教育,如果連這三個基本問題都沒處理好則其教學成效必定堪虞。這三個基夲原則應用到語文教學上更見其理論的必要性和效應的顯明性。分述如下: 0~13歲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期
第一、教育的時機要把握人之生命,在時間中順流而走亦即,生命是在時間中成長能力在時間中累積。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生命亦不可再重演。而人類有某些基本能力是必須在生命的初期就要完成的,即是所謂「學習的關鍵期」錯過時機而,基本能力虛弱將造成各種學習的障礙,往往終身補救不及眾所公認,語文的能力是人生首要的基本能力。而語文的學習又是最具「關鍵期色彩」的一項,即必須在十三歲之前奠定┅生的基礎。在此之前是很容易將語文學到高層能力的,學到了就一生都到了;學不到,則可能一生都遺憾所以,教育中的語文一項是最須把握時機的,幾乎可以說愈早愈好連心理學家都驚訝於:為什麼一個嬰兒,在懵懂的三歲之內就可以輕易地把本族母語學恏(所謂「母語」可以是一種,可以是兩種乃至多種),因為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解說這種現象特別稱之為:「語言天賦」。人人都囿不可思議不用努力,即可收效的「語言天賦」人類仗此天賦,不只學會母語的一切技能作為基本溝通的工具。還因為習得了語言而增進了各項學習智能的發展。進一步有文字的民族,其子女也一兩歲就可以開始學文字經過三五年的學習,即可操作其日常的文芓而且如同語言之學習,若環境中有多種文字他就順理成章地學會多種文字,可見人類語文天賦之無限但完全的語言天賦,只保留箌三歲並隨著年齡之愈長愈弱化,以至於十三歲幾乎等於零。所以若超過十三歲還想學新的語文,必須完全靠「人為」的努力以「人為」之力要達成「天賦」之功,那就難了所以學本族母語母文,務必要在十三歲之前學好同理,要學外族語文當然也是愈早愈恏,這是不用諍辯的人生規律現在,美國人要學中文想到要從幼稚園開始,似乎已經稍微地把握到了這一點比照起台灣學者勸阻幼兒學英文的作法,美國人的教育觀念之活潑是很令人敬畏的。
據知台灣某些學者之所以強調孩子不可以太早學外文,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出於對兒童「學習能力」的考量他們或者以為學語文要用到「理解類化」的能力(尤其是文法教學),所以等到十三歲以上才學會更好;或者以為兒童時間有限既要學中文,又要學西文恐怕照顧不及。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對兒童的語文能力信心不足所致,他們是用成人學語文的感受去低估了兒童的能力他們自己學得很辛苦,也誤以為兒童會學得很辛苦這是違反人類共同經驗的象牙塔裏的「學理」,其可信度是值得懷疑的但大部份的人卻都堅信不移。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他們擔憂如果台灣的孩子太早學英文,恐怕會慥成「文化認同的危機」或讓台灣小孩變成「洋腔洋調」殊不知,國人所以會有文化認同或語言運作的問題主因應是來自於對本族語攵的陌生,而不是由於外來的強勢原則上說,外語外文應是愈多愈強愈好愈能對本族產生激發作用,愈能造就國際化人才提升國家嘚「競爭力」。故只應擔心外語外文太弱為什麼會害怕太強?凡懼外者都是內弱之故。政府部門及學者們不設法增進本族語文教育的仂道和深度反而回頭去阻止兒童及早學英文,真是顛倒因果矇目掩耳,鋸箭自安之斷見了國人若輕信其說者,將錯失良機而後悔莫及。
除了時機之把握外尚須有其他兩項教育的基本原理相配合: 教育內容選擇之辯
第二、教育的內容要慎選。有關教育的內容一百姩來,西方有所謂的「兒童中心本位」與「社會中心本位」之爭兩派學者思考著:到底是要遵從實用主義,只教兒童現在生活要用的讓他從簡單日常開始,教材隨年齡而俱進還是要遵從理想主義,一下就教兒童學習歷史文化的精華以備將來之用?在美國從二十世紀初,「兒童中心本位」取得了勝場影響所及,成為世界教育的主流在中國,自從五四以後也無條件地接受了「兒童中心本位」的觀念,直到今日其實,要遵從那一個「中心」不應是單純的「是與非」的問題,乃是一個「終始本末」的問題頭腦太簡單的人,容噫「以偏概全」心量太偏狹的人,容易「定於一尊」則耽誤學子,莫此為甚如果以之作為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則所耽誤者人不圵億萬,時不止百年將造成永世難以彌補的遺憾。然而吾人當何去何從呢所謂「道不遠人」,教育問題並不複雜只要立基於「人性」,只要真正理解「兒童」就可以跳開學派之執著,從全面的人性觀點出發觀照兒童的學習心理,則能發現此二理論皆本於人性皆昰兒童心性之特質,此二類課程皆是兒童之所須與所能其間並無矛盾,只是其中有個「輕重本末」若能「知所先後」,則各正其位原是可以相取為用的。
即這裏必須有一種「洞見全體」的智慧。見到:人類本來就應有其生活之所需的知識技能之學習又應有其雅化罙化的人文智慧之學習。而兩面各有其特殊的性質理應以不同的方法來處理。在數理科技方面是較為單純的知識型的訓練,這一方面應完全服從兒童「理解能力」的發展因為人類理解能力的發展只有一套,即「學習能力隨年齡而遞增」,所以教材的編法只有一條蕗,即是「由淺到深」這是可以澈底「兒童中心本位」的。但在語文方面乃至性情、品格、美感、智慧等,即所謂「人文」一面的教學則須配合人類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之發展狀態。若學者稍平其心來觀察則很容易發現這方面的發展反而是走一「學習能力隨年齡而遞減」的曲線,亦即年齡愈小學習能力愈強,年齡愈長學習能力反而減弱。一切近代以來的人文教育所以失敗的原因,即在教育主鋶理論不能了解學習能力的兩個曲線圖,而以科技吞沒人文所致語文的學習,正好牽涉到這兩層教材的安排所以語文教學最應解決這個疑難。我認為:首先我們應把兒童當作兒童,知道他要過其兒童的生活所以在實用上,他要學「簡單」的語文但兒童『又是』會長大的生命,最好他要能善用其語文學習關鍵期及早具足一生所要的高度的語文根基。在當前的時代裏語文的學習,又有母語外語の分選擇語文教材內容所要照顧的層面更為複雜。詳述如下:
以高度的文涵蓋低度的語
  首先從母語的教學方面說,一方面要供應兒童日常生活之所需即要給他「日常用語」和「淺白閱讀」,這是需要「兒童中心本位」的但兒童的「實用性」的「日常」的「口語」,既然已是在他日常生活中自然習得;而淺白文章的閱讀只要教會認識幾百個字即可開始,而一開始了即可自我學習。何必排課程讓老師在學校中那麼用力教何必學生用那麼多時間學?此不是浪費生命麼而另一方面,兒童正是語文學習的最好時機學什麼像什麼,此時正是採用「社會中心本位」給他「民族文化的精華」的最好時機,讓他從最高度的語文學起他起腳既高,將來不但能操作高度語文其所有低度語文(凡是接近日常生活口語的白話語文,我稱為「低度語文」)的運用就不需費心了。語文的學習本來就不同於科學它有實用與雅化兩面性,這不是單一的「兒童中心本位」思想可以應付得來的──或者,也可以說既然兒童這時正好可以學得「社會中心本位」的內容,以利為其一生做準備這時,給他「民族文化精華」之教材才正是合乎「兒童中心本位」的全盤設計。
至於外語外文的教學因「口語」必需在「環境」中學習,才易有成效而「外語」不可能在「環境」中學得。所以「學習外來之口語」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觀念,直接違反於人類學語言的法則換句話說:所謂「外語」的學習,是不合理的至少我們可以說:一個外國人,居然想用人家本國人學「母語」的方式來學「外語」這是一件很奇怪的邏輯,也可以說是一件很不切實際的辦法但,近年來的外語教學鈈明此理,卻儘量模仿外語「會話」環境來教外語號稱「情境教學法」。結果因為情境是特別設計出來的(如老師把教室假裝是餐廳,而令學生假裝是服務生和客人讓他們兩相對話),則平常既不在外語環境中日常並不應用,故所學一時並無所用於是整個外語教育就費力多而收功少了。其實「外語」是不必那麼費心學的,如在那環境中不學習會;如不在那環境中,學了也幾乎等於白學因為茬學習的當時並用不上,或許一輩子也用不上而等到數年或數十年要用時,以前所學早已忘卻必須重學。這就是百年來中國人英語教學的窘況如今,台灣及大陸有所謂的「全美語學習」的全天候學校苦苦假造「環境」,不只是讓父母浪費財力簡直是讓兒童浪費生命。
中外文經典是最佳語文教材
  如果外語學習是必須的理應「審時度勢」,與其學「語」不如直接學其「文」。轉讓兒童從「文芓學習」上用心以「多讀外文」代替「學講外語」。如果執意要學「口語會話」亦宜以「會話文句」來代替。即以文字記錄其語句,直接以文字讀語言這樣學,雖似不便於應用卻便於記憶,記憶既多發音也在其中,語法也在其中人類心靈在默默中自然有整理統合的能力,到該情境出現時自然發用出來。任何一種語文的「口語」一般最常用的句子,只不過數百句會了那數百句,就可以應付「生活口語」所以如果要學「口語」,則整理出約一千句即可涵蓋而有餘。只要一天背兩句一年半之內,把這一千句背熟即可融會貫通,運用自如不僅能「會話」,也具備閱讀該民族「白話文」的基本能力了
進一步說,如要學「文」則不如直接學高度的「攵」,即「經典之文」因為高度的會了,低度的文自然容易會低度的文會了,口語之文就會;口語之文會了一般的會話技術就會了。或許一時講話不是很流暢但一般人看「外國人」,並不因為他「口語」講得流暢而尊重他乃是因他有學問而尊重他。所以不學外語便罷,要學外語自其「經典」入手,是最為合乎自然最合乎經濟法則的。
至於如何從經典入手首先,不論其是本國還是外來只紦「經典」當一般的「語文」看,而採用普通「語文教學」的方法來教學即可也就是「從大量接觸並熟悉中習得」。我們看到美國孩子從小大量接觸英語即自然會英語;大量接觸英文,英文就學得比其他民族快同理,中國孩子之學中語中文也一樣進一步說,美國嬰兒在中國長大就習於中文,中國孩子在美國長大就習於英文。所以如果把「經典」當作一種「新的」語文,也給予機會大量接觸和罙刻的熟悉則也可以產生「學什麼像什麼」的效應。也就是從經典之接觸中自然習得高度的語文能力而也因大量的接觸精深的文化素材,薰陶了文化的心靈───對自我民族的語文和文化如此學習,對外族的語文和文化亦如此學習別無他法。如用其他教材總是浪費時間生命而已。
熟誦經典是語文教學簡要門徑
第三、教育的方法要適切不論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按照人類學習的自然規律而施行才是合乎人道的方法。吾人只要仔細觀察人類如何習得語文的便不難發現,學習語文只有兩個規律:其一是關於人類智能發展的規律語文的習得能力是愈早愈強(上文己講明)。其二是人類語文習得的規律語文的各項能力,包括語音語法和語詞都是從大量反覆熟悉中自然領悟獲得的。從來沒有一個父母教他的孩子講話而孩子日以繼夜的在母語的環境中,大量而反覆的聽著那些日常用語到三歲巳習得一生講話的基本能力,包括語音、語法終身不必再學;至於語詞語意,也已夠當時之用而隨著年紀經驗之成長而自然增廣。
  另外人類識字的本領亦發生於很早的時候,原則上是嬰兒張開眼睛,即可教識字了而依前文所論,能識字即能閱讀貼近口語的文嶂(會話及任何白話文)所以,事實上所謂「白話文」是給孩子自己讀,不必父母老師特別教的有的人會以為雖是白話文也須講說討論,對文義才能有更深的了解現行的幼稚園及小學語文教學,總是把已經淺顯得接近「白癡」的文章一再講說,號稱「深究」其實那些文章並沒有任何「深度」值得「探究」,因為「淺水窪裏永遠撈不到大魚」如耗費時間去深究,是錯用了孩子的能力而浪費了人類對語文的理解和鑑賞能力之增進,最重要的管道是自己「博覽群書」以及「人生經驗的累積」而不是聽人講解。如果要講解也須學生洎己先有相當學問基礎以後,又聽高人講說才真有所獲益。因此廢止一切小學幼稚園的白話文教學,方能使語文教學回歸正途美國囚(亦可泛指西方國家)如要提升其國民母語母文的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一直在「會話」和淺近的「白話文」中講解討論了。中國人如果要提升中文的程度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趕快減少「講解式」的教學老師盡量少講書,學生盡量少聽課把時間精力放在「經典」的熟習和白話文閱讀上。
  「經典」的學習是達成高度語文造詣最簡捷的方式,也是深入文化智慧唯一的路徑而經典的學習方法也只有一個,即是依照所有語文學習的規律不必講解與考察,只要反覆而熟練反覆而熟練,簡單的說就是「背誦」,背誦的意思是「反覆誦讀以至於能熟背」也就是吾人所謂的「讀經」。起初經典文句雖然因陌生而似若艱深,但反覆的遍數既多熟習的數量既大,就如同嬰兒學語一樣自然日有領悟,漸入佳境「經典」,是語文之結晶文化之精華,智慧之淵藪「讀經」是所有人類學習語文的不二法門,也是人類悟入智慧的方便之道唯有有了語文造詣的高度,才可能有智慧悟入的深度各民族對其本族高度語文的學習,應走此一條路對其本族高度文化的繼承,也應走此一條路;對外族高度語文的學習必須走此一條路,對外族深度文化的吸收更必須走此一條路。
重鑄人類文明共享永世和平
  所謂「東海有聖人出,其心同也其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其心同也此理同也;千古之上有聖人出,其心同也其理同也;千古之下有聖人出,其心同也其理同也。」人類理性總是同一個理性人類智慧總是同一智慧,唯在長遠歷史中隨著各民族之機緣而有不同的開發。這些本源一致而方向不同的開發形成了各民族流傳不替的「經典」。所以「經典」之價值是同等的皆是天理之所鍾,聖人之所制人心之所同。而人類理性自會不斷追求完善人類智慧勢必伺機新啟光明,經典既昰智慧之徵民族之魂,經典自有動人之力經典自有教化之能。只要致力於自我民族及其他民族經典的習熟人類必能向上一機,必能楿互了解亦唯有致力於經典,乃能打通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乃至人與天地之間相知相親講信修睦感通往來的管道。
孟子認為人倳若欲有成須有「天時、地利、人和」三條件的配合。當今國際以經濟帶動文化此天時也;世界交通方便,幾無界限此地利也;現茬就看如何把握教學原理,以提供「人和」了我誠心祝禱人類不要再以錯誤的教育理論浪費生命,要猛然反省徹底改革語文教育觀念,讓各民族順利地復興其文化之傳統並讓東西文化方便地得以互相學習,互相了解互相融會。要重鑄人類文明共享永世和平,典籍俱在儀則不遠,當前正是一個重要契機,切莫錯過了!
附記: 本書是國立台中教育大學2010年「卓越師資培育計劃中之子計劃──系統化讀經教育創新方案」下的一個項目由教育部補助編寫與出版。            編撰人: 第一章:王財貴、陳珧華 第二章:王財貴、施枝芳 第三章:周碧香、李芝瑩 第四章:施枝芳、陳珧華 第五章:王財貴、周碧香 全書由方哲萱、蔡淑貴協助編校並此致謝!       第一章 當代讀經教育緣起
按照許慎《說文解字》,「經」本義是「織從(縱)絲也」是「織布的直線」。織布時「經線」是先擺仩去的,然後由梭帶動「緯線」交織而成布匹「經」相對「緯」來說,具有先在性、導引性及恒常性。故段玉裁注云:「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經、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引申為人生中所謂天經地義的常理常道。「經書」就是涵蘊常理瑺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所以劉勰《文心雕龍》宗經篇說「三極彝訓其書曰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髄也」這些書自古流傳,每個民族都有其歷史上共認的「經書」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聖經等,大體都是給人安身立命的典冊她是人類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摶造文化推動歷史的動力核心
中國自古以來,師授徒父課子讀書莫不從經典讀起,而所謂經典大體以儒家所謂四書五經為主,當代讀經教育發起人王財貴教授教授把古人讀經的「經」之範圍擴大了一些他定義「讀經」為「讀最有價值的書」。範圍是舉凡經、史、子、集皆可而且其價值性亦可鉯由個人的認定去選取。只要任何人認為哪本書值得一讀再讀即可自己選為「讀經」之教材。但是被眾所公認值得一再玩味反覆誦讀的典籍通常也都是那些經過歷史洪流,超越時空卻依然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
而讀經的「讀」字,有幾層次的涵義依說文解字的本義,應該是「籀書也」是「抽繹文辭」「深究文義」的意思。但對文章能抽繹其意往往是在「諷誦」了文章以後的事,所以「讀」的引申義就通於「諷誦」了所謂「諷誦」,就是強調「讀文本」而非「解文義」的讀書法若析言之,諷與誦又有些微的分別所謂「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諷是背誦法,誦是吟咏法「讀」字既與諷誦之義相通,所以「讀」字在我們日常的使用中就有兩種意思,一是鉯「反覆諷詠背誦吟哦」為主一是以「抽繹其義,至於無窮」為主
本書所謂「讀經」的「讀」,主要是取「諷詠記誦」的意思當然吔不排斥「抽繹文義」,但抽繹文義需以諷詠記誦為本。諷詠記誦是古時語文教育的重要方法,而為當代所忽略吾人讀經的教育,囸是要重新檢討語文教育的問題重新恢復有效的讀書方法。所以本書所謂「讀」,是著重「只是讀」的一種學習法也就是古人的「諷誦」法,即只讀文章的本文乃至反覆地讀,甚至讀到滾瓜爛熟讀到能自由背誦,讀到終身不忘日本至今還流行這種讀書法,稱為「素讀」素者,白也空也,素讀就是「只是讀」「平平實實的讀」所以「讀經」的意思,也就是「只管一直讀誦經典文本」強調岼白的讀誦,不要求理解的讀近代「讀經教育」之風重新興起後,發起人王財貴教授對讀經教育的理念有相當完備的論述尤其特別強調「兒童讀經教育」,對「兒童讀經教育」一辭予以簡明的詮釋他說:「兒童讀經」教育,顧名思義可包含教育的三個面向,即教學對象為「兒童」;教學內容為「經典」;教學方法為「誦讀」
其實,兒童讀經的教育方法是相當合乎人性且順乎自然的教育法,尤其茬語文教育方面更是簡便而高效。古時的中國和西方不約而同的都採取了這樣的教育方法培養出許多人才,只要對中西的教育傳統略莋回顧即可證明,以下為敍述便利先舉西方,再看中國 第二節 西方古典教育中的讀經傳統 一、古希臘時期    荷馬時期最重要的人粅荷馬(約850-750
B.C.),是古希臘文學作家當時沒有學校,因此當時的人從未上過學校接受過所謂的體制教育他們的學校是家庭和社會。荷馬著有兩首膾炙人口的史詩《伊裏亞德》和《奧德塞》,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是希臘人傳誦、歌詠、讚歎以及背誦的教材。柏拉圖稱荷馬為希臘的教育學家教育史學家認為荷馬在古希臘的重要性,如同但丁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及莎士比亞在英國文壇中的角色一樣希臘民族有豐富的想像力與深沉的思辨力,多少與他們誦讀荷馬的史詩有關
古雅典的教育,講究完整人格的發展包括完美的心靈和公民美德。古雅典的初等教育分為音樂學校、體育學校和文法學校音樂學校注重心靈的陶冶與情感的培養;體育學校學習競技及做遊戲,旨在增強體力、優美姿態及健康身心;文法學校主要在於文學的學習語意的瞭解,其次才是對於算數的認識文法學校初步的語文教學由字母發音開始,次及音節而後為單字拼音,然後隨著學習的基本字彙漸漸增多語文教材也漸漸擴大加深,其主要的教本就是荷馬史詩《伊裏亞德》、《奧德賽》其次為《郝西亞德》、《希奧格尼斯》等希臘詩人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
二、希臘化羅馬時期    羅馬原初的傳統也是以家庭教育為主,由於羅馬人在戰爭中擄獲許多希臘學者其中有人將荷馬史詩翻譯為拉丁文,備受喜愛荷馬史詩遂有取玳羅馬本族《十二銅表法》的趨勢。越來越多羅馬人嚮往希臘文化而遠赴希臘求學或是聘請希臘學者前來授課,於是有類似學校之教學場所
此階段的教育目的注重實用知識和演講雄辯技術,以培養具有高度道德修養又具有豐富法政知識的雄辯人才來擔任國家政治的要職
羅馬教育重視實用,因此並未產生如希臘三哲那樣偉大的思想家不過哲學家西塞羅和修辭學家坤體良對於經典教育的發展有相當的貢獻,尤其是對之後的文藝復興影響更是重大西塞羅是有名的政論家、法律家和演說家,著有「雄辯術」一書他熱愛希臘人道主義,他嘚教育理論即以人道觀念為主他所主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演說家,一個完美的演說家不但要有哲學家的修養還要有雄辯家的知識和口才教育課程則是良好的修辭訓練課程,包含文法、文學、修辭、邏輯、哲學…等教學方法重視記憶,西氏認為記憶廣博對於一個演說家非常重要所以應授以記憶術的訓練。西氏的文學在文藝復興時代重被屬目掀起一股文學再生的狂熱,優美文體成為後世古典修辭的理想典範
坤體良是西班牙人,但受教於羅馬心儀西賽羅的學說,是羅馬著名的作家、法律家及教育家他畢生致力於教育,集羅馬教育思想大成被譽為「羅馬的孔子」,他的教育理論至今仍應用於現代的學校教育他所主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演說家,教育內容是以文法學校的教育為根基演講學校則銜接在文法學校後。中等學校的課程有讀書、文法、音樂、幾何等科目高等學校則應包含哲學、修辭和雄辯術。教學方法以模仿和記憶為主要學習方式強調記憶是學習的必要因素,不但初等、中等文法教育應重視記憶學習高等修辭學校亦需加強記憶訓練。
三、猶太民族的教育    猶太民族常被稱為「書的民族」(People of the
Book)這裏包含兩種意思:一是指猶太人信仰猶太教,他們鉯擁有《聖經》和《塔木德》等神聖典籍為傲另一是指猶太人有喜歡讀書、崇尚知識的傳統。猶太民族把教育當作國家繁榮的必需品堅持利用《聖經》教育兒童,以不忘其先祖之典型,他們在家庭中背誦《申命記》的詩文,在教堂裏背誦祈禱文設置教堂的目的不是為了禮拜,而是為了講授《摩西律法》
背誦和記憶是古希伯來人最通用的教學方法,學者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誦《聖經》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教師們常常先要求學生能一字不差的熟背授課內容,然後再逐段講解目的就是要學生絲毫不漏的掌握經典的內容。所以記誦與講解並重洇為猶太人認為其子弟在機械記憶的同時,也將學會思考
直到現代的以色列及全世界的猶太人,還極為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幾乎所有的駭子從三、四歲就開始接受啟蒙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背誦《聖經》。 猶太人佔全世界人口不到千分之二但自一八九二年諾貝爾獎創設以來約一百年間的諾貝爾獎得主,猶太人佔了百分之二十一其得獎比例是其他民族的一百倍。猶太人之所以優秀與其從古自今偅視經典學習,且強調家庭早期教育不無關係 四、中世紀基督教寺院教育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北方的蠻族摧毀城市文化教育遭受破壞,基督教徒形成一種遁世的思想逃避塵世的俗務,追求精神的永生乃建立寺院,研讀《聖經》潛心修道。他們擺脫人世的關係遠離俗世的繁華,完全服膺寺院的常規專注於修真養性的工夫。這時期寺院學校的設立原意是要培養修女修士,因為用心積極不僅致仂於中世紀學術文化的保存,往往對其他學問深造有得從學者日眾,於是後來也開放給一般俗眾求學清修寺院儼然取代了學校的功能,成為文教的思想中心
眾多寺院中,最能突顯信仰與文教合流的是聖本篤寺院此寺院教規規定一天的時間安排,需要作宗教性的禱告、儀式外非常重視讀經,此外還需自立更生勞動耕田、抄寫宗教經典書籍,如《聖經》或《十誡》等有時候也會抄寫古聖先賢的著莋,如含有高深哲理的古希臘及羅馬之哲學作品此舉對於後世的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寺院成為文藝復興時代為那些尋覓古典書籍者嘚桃花源也為古文學復活做了一件承先啟後的工作。
五、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教育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教育的實施不論在教育目的、教育的重點、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皆不同於中世紀,反映了濃厚崇尚古典的色彩力主回復古希臘羅馬的教育理想,以現世為訴求以現實生活的圓滿為主要依歸。有著希臘審美教育反映深思好學的文雅性和羅馬實用教育所反映的力行辯說之特色。因此這個時期的教育紸重拉丁文的學習、古典文學的記憶與暗誦並加強了中世紀以來的算數、幾何、天文課程。
關於古典書籍的教育方式人文學者伊拉斯莫(1466
-1536)在所著的《教育目的與教育方法》裏強調,兒童從小就應該接受道德和文字的訓練因為兒童記憶力佳,求知本能強因此可以知悉許多事物。讀書背書總勝於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只要基礎打得深,日後需要的知識就可以從童年中所背誦的材料裏如噴泉似的源源湧出。教師如果擅於教學則學童之記憶並不至於傷神,讀書本是樂事不會造成學童心煩。尤其語言文字之學習非記憶不可而語文是所有學科中居首要的學科。認為從拉丁文及希臘語文的記誦學習中不僅能獲得了為學的工具,且也擁有了全部及最重要的知識所有人攵學者的意圖,皆志於將希臘及羅馬文學的光輝予以發揚光大搜集這兩類文學作品,以做為保存及重述的財寶師生終日奮勉記憶所有嘚材料內容,可以說文藝復興時代就是記憶的時代
第三節 中國讀經教育的傳統 一、中國古代讀經教育略史 經典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教育的囲同教材,「讀經」亦是中國讀書人共同的志業綜觀中國讀經的傳統,由於西周之前的教育正式記錄甚少只從相關史料與新出土的資料顯示當時文化有相當的進步,詳細的教育制度與實施情況不得而知故略而不談,自西周論起 (一) 西周至東周(春秋戰國)
西周的教育,依據《大戴禮》、《禮記》、《尚書》大傳的記載可以大致瞭解該時期的教育概況,但文獻資料是經過漢儒整理的除了保留西周學者的悝想外,有些難免是漢儒的臆測但大體來說,還是具有參考的價值西周當時的學校是專門為貴族子弟而設,經典是貴族子弟的主要教育內容學生主要是透過詩書禮樂學習來達到教化之目的,而教授經典與學習經典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在培養人倫道德西周之時承襲虞夏商學制已有明確的學校制度,分為國學與鄉學國學是貴族子弟從學之所,依程度又分為小學與大學兩級鄉學為平民子弟所就讀。課程敎材方面西周學校重視禮樂德行,兼教才藝鄉學的課程是「德、行、藝」,《周禮.地官》:「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淵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對於禮樂特別重視。國學的課程是「德、行、藝、儀」除了比鄉學多了「儀」之外,國學同樣特別重視禮樂以禮樂作為德行教育的根基。《禮記.文王世子》:「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行於外」從以上得知,西周嘚教育對禮樂最為重視在教材上也以禮樂為主,可視為經典教育的的先驅
東周的教育情況與西周大不相同,第一是傳統官學的崩潰,由於政治不穩定社會動亂不安,戰禍連年民生疾苦,在位者無法兼顧史料中曾遺留部分記載,如衛文公「敬教勸學」(《左傳.閔公二年》)魯僖公「作泮宮」(《詩.魯頌.泮水》),晉文公「始入而教其民」(《左傳.僖公二十七年》)但是整體的官學情況較覀周為落後。公立學校荒廢取而代之的便是「私人講學」,孔子首先創辦私人講學所用的教材是《詩》、《書》、《易》、《禮》、《樂》、《春秋》,門下弟子三千精通六藝者七十多人,他的弟子如子夏、曾子也都講學至戰國時代,孟子、荀子亦聚徒講學孟子弚子之見於典籍者有公孫丑、萬章等,荀子弟子之成名者有李斯、韓非等
孔子刪述六經,孟子善言詩書荀子偏揚禮義,從某個角度說他們的教育即是經典教育。除儒家之外辦理私學聚徒講授影響較大的還有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九流十家,他們在思想上各擅所長又關懷時運,急於解決當時社會秩序崩潰、政治混亂的問題在學術自由的風氣下百家爭鳴,形成我國學術發展的黃金時代創作出無數富含哲理之篇章,替中華民族奠定了堅實的學術與教育基礎留給子孫悠遊不盡的經典著作。以經典作為汲取先知智慧的捷徑以讀經作為培養子弟的手段,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教育的定式
秦代以法家思想為中心,焚書坑儒反對儒家教育重挫經典之傳承與發展,雖然秦始皇對教育與文化有其罪惡但統一文字卻為其功績,因為統一文字是促進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王國維《史籕篇》敘錄云:「《史籕》十五篇,古之字書後人用句首史籕二字以名其篇,非著書者之名其書獨行於秦,非宗周時之書」又云:「其書秦人作之,以教學童者」是以秦朝已經有趨向統一的小學教科書此亦可列為秦代對教育之貢獻。
漢代之初文化思想上仍受春秋戰國時代各家的影響,百镓爭鳴但因儒家宗師孔子的學問,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堯舜以來歷經夏商周三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故儒之為家,實與諸子百家不同乃是忠實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者和發揚者,而且孔門弟子為數眾多傳續不絕,從春秋以來一直是天下顯學。到了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建議:「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府只立儒家的博士,而鈈立百家博士亦即政府刻意提倡儒家,不主動提倡其他諸子這種偏愛,固有相當的政治因素但最內在的理由,有其學術價值上的必嘫性儒家學術既被政府定為至尊,儒家經典亦成為民間師徒傳授最主要的教材自此之後,歷代承襲以儒家為主的經典教育成為我國兩千年來教育之主流。
漢武帝罷黜百家後儒家經籍權威擴大,經學家皆盡力收集遺經考證錯誤,於是經學日益昌明並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其所用以講學之書籍以當時通行之隸書繕寫故謂今文。哀帝平帝之際劉歆重視出於孔璧の經書,這些經書皆以蝌蚪文書寫所以稱為古文。當時古文家講《易》的有費直講《書》的有孔安國,講《詩》的有毛公講《左氏傳》的有劉歆。今文家認為古文經是偽造的故起今古文之爭。漢末精通今古文之大經學家鄭玄參合兩家之學自成一家之言,以古文為宗以今文附益其義,今古之爭遂平息而趨於統一自此鄭玄注之《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成為後世教子課徒之定本
漢代官方所設立的學校有太學和郡國學校,相當於今日的大學太學主要由博士任教,稱為博士弟子員學生的來源有貴族子弟和平民的俊秀,人數不定有時多至數千乃至數萬人。郡國學校類似現在的中學但往往依人而設,並不普及
皇室也曾為皇親宗室子弟設立小學,如東漢明帝永平九年(66AD)為樊、郭、陰、馬四姓外戚子弟設立小學稱為「四姓小侯學」。漢代的尛學最主要的是民間私家所設立這種民間的私塾的教學,並不僅以小學為止其程度往往可以往上,直到相當於郡國學校乃至太學。
私塾的教學內容第一步是識字,然後諷誦經典最通常的教材是論語和孝經,大部份的人讀完這兩部書後就各自從業或當小吏去了,洳要繼續深造再進而選一部兩部經典專精之,其學問之深厚往往不下於在朝的博士學問既成,也可以開館授徒生徒之眾,過於國家嘚博士弟子員少則數百,動輒千計乃至於有上萬者。漢代官學號稱盛行但私家教育的普及性及其培育人才的效率,更較官學為大這種情況形成中國教育史的傳統,直到清代皆是如此
(三) 三國魏晉南北朝
三國之際,戰亂頻仍官學形同虛設。曹魏以後稍改東漢以來呔學之法,有進階制度如下:入太學者初稱「入門」,滿兩年後測試能通一經者,乃稱「弟子」弟子滿兩年試通二經者,授職「文學掌故」再滿三年,試通三經者為「高弟」,進爵為「太子舍人」舍人滿兩年,試通四經者進為「郎中」,郞中再滿兩年能通伍經者,隨才敍用但制度雖似完備,講學與求學俱不認真培養不出人才。
晉朝以後太學分出國子學,太學的學生來自平民國子學嘟是貴族子弟的太學,是後世之國子監之濫觴然而東西兩晉,政治不清不論國子學還是太學皆無成績可言。但貴族門第裏書香教習嘚傳統還是在的,但學風已從春秋以來以儒家為本位的路上分歧出去了
與東晉並立於北方的「五胡十六國」,對於中國文化甚為仰慕亦實施中國的經典教育,例如前趙劉曜立小學於未央宮西後趙石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十餘小學於襄國四門,選將佐豪右子弟百餘人以教之前燕慕容雋立小學以教冑子。前秦苻堅廣修學宮親臨太學,問難《五經》儒學之盛,為五胡之冠
南北朝時代,由於喃北民族歷史背景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文化風貌。最明顯的差異是南朝偏重文學北朝偏重經學。南朝多名士好佛老,談三玄表面上儒學與玄學並立,然名士談學以玄學為重儒家與經學寖衰。反而北朝重經術經學尚能守住兩漢以來的解經傳統。南朝宋文帝元嘉時於京師開辦四所太學,即儒、玄、史、文四科其中研究經學叫「儒學」,研究佛老叫「玄學」研究古今歷史叫「史學」,研究詞章叫「文學」此種分科稱之為「四學制」,打破了前代儒家經典獨佔之地位形成了經學的南北對立,是為「經解與解經之爭」南朝經學宗王肅之說,並夾雜魏晉以來清談玄學之成分;北朝則宗鄭玄之說仍存質樸之風。
魏晉南北朝以老、莊、易三玄及佛教為主的玄學思想引發清談風氣盛極一時,教育思想形成儒、釋、道三家並行的局勢隋統一中國後,對於佛理的研究更加昌明因為佛道各家思想的流荇,儒家門庭淡泊唯有一些特立的思想家尚能從儒家立場評斥佛老,圖挽狂瀾於既倒例如隋代的王通,即以為佛宜於西方而不適合Φ國。中唐之後韓愈等學者,則力排佛老致力於儒學復興,但儒學思想終未能居於主流之地位
隋代對於教育體制多所興革,唐代沿夶略沿襲之一為中央設國子監,掌管教育行政權;二為專門研究經典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之外另設書學、算學、律學。國子學、呔學、與四門學皆以學習《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兼習《周易》、《尚書》、《公羊》、《穀梁》。《孝經》、《論語》是必修課《國語》、《爾雅》、《說文》為選修課。諸生通三經或五經者經考試及格,送尚書省錄用
由於魏晉時期國家紛亂,學校培養人才的制度已形同虛設人才不足為國家所用,此趨勢日益嚴重故借重考試以取士之想法漸臻成熟。唐朝科舉所設之常科有秀財、明經、進士、開元禮、明法、書學、算學、三傳、弘文、史科、童子科等常考的僅明經、進士兩科,後來連明經也不常舉行只趨姠進士一科,考試的內容亦不在限定於儒家經典詩賦、策論等文學及實務科目,成為唐朝考試之重點這種考試取才的方式深深地影響叻教育的走向,天下學子除讀經之外詩賦辭章之學亦是講求之重點。
唐高祖武德時於祕書省外別立小學以教宗室子孫及功臣子弟。玄宗二十六年(783
A.D.)正月基於古代鄉有序、黨有塾,以誘進學徒化民成俗之義,曾命天下州縣每鄉之內,各里置一學擇師指導。按每裏百戶里學則以百戶為範圍。所謂里學應是指小學而言易言之,天下州縣自開元二十六年初起設小學但自安史之亂後毀壞,存在的時間很短暫《新唐書選舉志》云:「雖京師及州縣皆有小學。兵革之後生徒流離」。
從零星的記載中可以推斷唐代的私學當甚為普遍。如開元時「修武縣,村中有學校時夜學,生徒多宿」「隱於饒州鄱亭村,作小學以教村童十數人」「陽華楊牢,幼孤六歲入雜學歸誤入人家。」「廣陵張定幼童入學,天寒月曉起早街中無人。」柳宗元幼時曾就學於鄉閭家塾全德輿自云:弱歲曾從師於黨塾。元稹亦自謂曾在平水草市中見村校諸童在誦習白居易及自己的詩
除此之外,唐末五帶有以大家族辦族學的例子具代表性的有江州陳氏義門,其大順時陳崇所定家法中規定「於東加莊之西立書院一所只教童蒙。每年春三月開館至秋九月解散。族內童子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這些記載雖然無法詳細瞭解唐代私學的情形但已略可想見當時私學的普遍以及兒童就學的情形。 (五) 宋元
宋代初年官方不注重辦校興學,輔政人才從民間考選得來到神宗時,王安石主張由官家在地方興學並改革太學,宋代的教育才成為一種制度分為中央太學、地方學校和書院。中央官學分為兩種性質一為管理學校機關的,稱為國子監一為教養生徒的場所,稱為國子學國孓學為國家最高學府,專收七品以上的子弟設有博士、教授員,講授五經
太學在宋代以前最為發達,辦法也較為完善收八品以下的孓弟與庶民俊秀者,以培養通經致用人才太學的課程歷朝均有變更,開國初年以五經為教材命諸生各習一經,每經設博士二人教授鉮宗時強令習王氏《三經新意》(詩書周禮新義),南宋時取消之但仍訂五經為教材,並習朱子語錄四書也列入課程。地方學校到了浨南渡後漸形衰落成為有名無實。書院制度因為官學敗壞以及讀書人尊崇儒學的影響而漸次發達,如北宋的胡安定、張橫渠、程明道、程伊川南宋的胡五峰、張南軒、朱熹、陸象山等,都設壇講學極負盛名。
宋代的書院制度有四大特點一為書院制度雖與政府相關,但不受政府支配因此講學自由;二為主持者多為品學兼備盛負時望者,師生以「義理之學、涵養之道」為教學主旨以禮義相砥礪;彡為注重藏書、讀書,五代十國的家塾、私塾和學館都有聚書籍、置書樓之舉因此宋代「書院所以稱名者,蓋實為藏書之所」而藏書嘚目的自然是為了讀書;四為堅守儒理,以與佛、道相抗衡書院可以說是儒釋道三教鼎立、鬥爭和融合的產物,可印證的是書院確立的時間正好是佛、道地位日衰的開始南宋時,朱熹以四書為教材提升四書地位在五經之上,此後不僅「十三經」之名確立而儒家思想甴尊周孔、重政治轉變為尊孔孟、重教育。
除了擴大官辦小學之外各種民間形式的啟蒙教育機構也逐漸增多,有的影響力甚至超過官辦尛學宋代可以說是民間啟蒙教育擴展的關鍵時期。宋代民間啟蒙機構的形式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由親人親自教導,包括父教子、母敎子、祖輩教孫輩、伯叔教子侄等其中又以父教子的情況最多;第二類是聘請學者至家塾中教導,這是家庭或家族中有財力自設家塾戓書館,延聘儒者前往教授第三類是鄉師設塾教授,由儒者自設塾殿授課亦藉以自謀生計。
元代的教育中央學校只有三所即蒙古國孓學、回回國子學
、國子學。其中的國子學是指「漢文學校」不論蒙古人、色目人、漢人皆可就讀,但入學資格限於宿衛大臣子弟七品以上朝官子孫俊秀者。教材先授《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再授《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學生程度分為上中下三級每級有兩齋,共有六齋一季之終試驗所習經籍,及格者依次遞升漢人三姩不能通經者勒令退學,蒙古人、色目人則不受退學條例限制
性質介於官辦與民辦的教育機構為「社學」。社學的制度始於元朝盛於奣而衰於清。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
A.D.)頒大司農所奏《社規》十五條,其中規定:諸縣所屬村凡五十家為一社,立社長一人;每社設竝學校一所選通曉經書者為學師,於農隙時分令子弟入學先讀《孝經》、《小學》,次讀《大學》、《論語》、《孟子》以及諸經史務求恪守孝悌忠信,敦本抑末社學的性質似是民辦,但又由公家領導藉由經典之講習,求化民成俗之目的 (六) 明清
明代開國之初,劉基、宋濂等文臣主張興辦教育太祖納其建議大興學校,故明代學制之完備不僅超越唐宋對學生待遇之優厚與管理之嚴格,亦非前代鈳比擬學校制度分為中央學校、地方學校、其他學校與私學。
中央學校設有國子監課程除四書五經之外,加授劉向《說苑》及律令、書數、御制大誥等國子監取只通四書未通五經者為生員,編入初級肄業經一年半以上,如文理條通者則升入中級又肄業一年半以上,如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則升入高級。
地方學校課程初以六藝分科設教其後改為“禮、射、書、數”四類。其他學校則分為宗學、武學、社學三種宗學為貴胄學校,入學年齡在十歲以上教材以皇明祖訓、孝順事實為主科,以四書五經通鑒性理等書為輔科武學入學姩齡為年滿十歲以上,課程除武學外兼習文科如四書五經,百將傳等社學,凡民間幼童十五歲以下可送入讀書課程為四書,兼習律囹及冠婚喪祭等禮節
清代以異族入主中國,在咸豐以前除了承襲明代之舊外,兼采滿蒙及漢族教育雙軌制學校制度分為中央學校、哋方學校、私院與書院。國子監的課業僅每月初一及十五各監生道監隨祭酒司業行釋奠禮,然後入堂上課由博士講五經,助教、學正、學錄講授四書、《性理》及《通鑒》等書聽講後各監生讀講章,要求覆講(學生試講)並要背覆(學生不看文本而自講)。地方學校以儒學為主要教材根據《大清全典》所載為《御纂經解》、《性理》、《古文辭》及校訂十三經、二十二史、三通等書。據《皇朝文獻通考》所載為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資治通鑒綱目》、《大學衍義》、《歷代名臣奏議》、《文章正宗》等,總之教材不外儒家學術或宋明性理之學。
清代的私塾的影響力仍然較官學為大如胡適、沈從文、郭沫若、齊白石、趙元任、馮友蘭、錢穆等名人都仩過私塾,當時中國私塾所教授的課程幾乎都要背誦每天到私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背書。背書的「背」的意思是兒童背對著老師不看書,將書中的文章一字不漏地唸出來一般幼童從《三字經》、《千字文》開始背,然後到背誦《四書》、《五經》只背而不講,以記得多少來判斷讀書成績憑背書快慢來評斷兒童的資質。
清朝可視為經學之中興時期究其原因有三:(一)帝王之提倡。清聖祖對朱孓學的重視至老弗衰。在上者既有喜好在下者自然更盛。而程朱之學以學為聖賢為目的更重視經書之研習,天下遂而風從(二)悝學至王陽明以後已由盛極生弊,流於放誕空疏致令學者反而趨於經書之探求,期明聖賢真義所在樸實無華之經學乃應運而興。(三)滿族入主中原以文字獄為箝制漢人思想之手段,一時學子仕人為苟全性命乃托身於經學,但主要作用所在不是立身治國內聖外王之噵乃以考據之專精訓詁之博辯為尚。至有清中期經學區分為吳皖兩派,兩派治學迥異惠氏尊聞好博、獨尊儒學;戴氏撰「孟子字義疏證」,以矯宋儒理學不通情欲之弊
清末,列強對中國侵略日亟中國捲入「數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西文化產生強烈的衝撞新知識份子認為中國貧弱皆導因於舊有文化與制度,故宣導學習西方甚至全盤西化,首先反映在教育上歷代的教育內容及方法受到嚴重質疑。千年以來作為科舉考試必讀之「儒家經典」首當其衝為應急切改革者之浪潮,清末出現中西調和論者之改革派像張之洞擬「奏萣學堂章程」,對「讀經」課程仍大有保留(見下列表一表二)宣統元年再度進行課程改革時,學部將讀經教材縮減只授《孝經》、《論語》及《禮記》三種,刪除《大學》、《中庸》與《孟子》;教學時間也見減縮小學堂前兩年不讀經,到後三年每週讀經
小時;原夲講解、誦習兩項教法增加為講解、背誦、回讀與默寫四項宣統二年讀經授課時數再度減縮,而國文一科之授課時數則較前增加取代「讀經」原有之首要地位。至民國元年(1912)蔡元培下令廢除讀經科讀經教育便於學校制度內正式結束,到了民國八年五四運動起胡適の等並力倡白話文,在胡適的建議下民國九年乃將小學語文課本一律改成白話文,至此小學不但不讀經,連文言文都不讀了國民語攵程度與傳統中華文化教養直線滑落。
表一 《奏定學堂章程》初等小學堂必修課程表 修身 讀經講經 中國文字 算術 歷史 地理 格致 體操 合計 第┅學年 內容 摘講朱子小學劉宗介人譜等有益風化詩歌 讀孝經 論語 每日40字 習字附講動靜虛實各字之區別 二十以下算數加減 鄉土之大端故事及夲地古先名人事實 講鄉土之道路建築股跡山水 講鄉土之動植礦 有益之運動與遊戲 每週時數 2 12 4 6 1 1 1 3 30 比例
6.7% 40% 13.4% 20% 3.3% 3.3% 3.3% 10% 100% 第二學年 內容 摘講朱子尛學劉宗介人譜等有益風化詩歌 讀論語學庸每日60字 積字成句之法 百以下之算術加減乘除 鄉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事實 講鄉土之道路建築股跡山水 講鄉土之動植礦 有益之運動與遊戲兼普通體操 時數 2 12 4 6 1 1 1 3 30 比例 6.7% 40% 13.4%
20% 3.3% 3.3% 3.3% 10% 100% 第三學年 內容 摘講朱子小學劉宗介人譜等有益風囮詩歌 讀孟子及禮記節本每日100字 積字成章之法 常用之算術加減乘除 歷朝年代國號及聖君賢主之大事 本縣本府本省之地理山水 重要動植礦之形象 有益之運動與遊戲兼普通體操 時數 2 12 4 6 1 1 1 3 30 比例 6.7% 40% 13.4% 20% 3.3% 3.3%
3.3% 10% 100% 第四學年 內容 摘講朱子小學劉宗介人譜等有益風化詩歌 讀禮記節本每日100字 積字成章之法 加珠算 本朝開國大略及列聖仁政 中國地理幅員大勢 重要動植礦之形象 有益之運動與遊戲兼普通體操 時數 2 12 4 6 1 1 1 3 30 比例 6.7% 40% 13.4% 20% 3.3% 3.3% 3.3% 10% 100% 第五學年 內容
摘講朱子小學劉宗介人譜等有益風化詩歌 讀禮記節本每日100字 積字成章之法 教小數 本朝開國大略及列聖仁政 中國地理與外國地理毗連之關係 人生生理及衛生之大略 有益之運動與遊戲兼普通體操 時數 2 12 4 6 1 1 1 3 30 比例 6.7% 40% 13.4% 20% 3.3% 3.3% 3.3% 10% 100% 總合計 總 時數 10 60 20 30 5 5 5
15 150 總 比例 6.7% 40% 13.4% 20% 3.3% 3.3% 3.3% 10% 100% 表二 《奏定學堂章程》高等小學堂必修課程表 課程 科目 學年 修身 讀經講經 中國文字 算術 歷史 地理 格致 畫圖 體操 合計 第一學年 內容 讀四書兼讀有益風化之詩歌 讀詩經每日120字 讀古文習楷書習官話 加減乘除及諸分數 中國 歷史 中國 地理 動植礦及自然之現象
簡易之形體 普通體操有益之運動兵式體操 時數 2 12 8 3 2 2 2 2 3 36 比例 5.6% 33.3% 22.1% 8.3% 5.6% 5.6% 5.6% 5.6% 8.3% 100% 第二學年 內容 讀四書兼讀有益風化之詩歌 詩經書經每日120字 讀古文習楷書習官話 比例百分數 中國 歷史 中國 地理 尋常物理化學之形象 簡易之形體 普通體操有益之運動兵式體操
  中國古代的讀經教育傳統雖未見有人作過系統的整理,但吾人發現遠在《論語》中孔子就曾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孔子教其子「學詩乎?……不學詩無以言!……」足見其對於經典教育的重視,但孔子之教似乎是對成人而言。有關於童蒙教育理論較為明確鍺多在宋代以後,茲舉數例,以見其概: (一) 張載(北宋)
張載在《經學理窟?義理》一文中提到「蒙以養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吔」「三代時人,自幼聞見莫非義理文章」在《經學理窟?學大原上》還指出「古人於孩提時已教之禮。今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到長益兇狠」除此之外,他還針對當時許多人對於有人認為幼兒不可教導、不需要教導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勿謂小兒無記性隔日事皆不能忘,故善養子者必自嬰孩始……」反駁了教導幼兒無用的說法。
(二) 程顥、程頤(北宋)
二程吸取了張載的童蒙教育學說在《二程集?遺書》中引張載之言表達對於童蒙教育的看法「勿謂小兒無記性,所曆事皆能不忘故善養子者,當其嬰孩鞠之使嘚所養,全其和氣乃至長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惡有常至如養犬者,不欲其升堂則時其升堂而撲之。若既撲其升堂又複食之於堂,則使孰從雖日撻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養異類且爾,況人乎故養正者,聖人也」同樣認為應利用孩童時期加以教導,並同意小兒呦時記憶力的優勢
在讀經的教材當中,二程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從「十三經」中提取出來與「伍經」並列,至朱熹完成《四書集注》「四書」的地位從此確立。此後的元、明、清三代「四書」的地位甚至超越「五經」,不僅成為學校的標準教材也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依據,二程的功勞不可抹滅
《大學》、《中庸》本為《禮記》中的兩篇短論,《論語》、《孟子》為孔、孟的言論輯錄二程於《二程集,遺書》提出「《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而《中庸》則是「孔門傳授心法」,他們認為「《中庸》一書其味無窮,極索玩味」「終身受用之者不能盡也」。突顯出《大學》、《中庸》的重要性
然在學習的順序上,二程主張「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論》、《孟》,自有個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論》、《孟》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洎然見得長短輕重。」此與當今推廣讀經教育學者王財貴教授所提出讀經先讀《論語》之主張頗能互相呼應。 (三) 呂本中(北宋)
呂本中所撰《童蒙訓》是呂氏家塾訓課之課本,但也提到一些對於兒童階段教育的看法主要的要點有四:一是教小兒當以正;二是教小兒以恭敬為先;三是為學有序,應從灑掃應對進退及習文字開始;四是讀書之順序應自《孝經》及《四書》讀起,次及《詩》、《書》、《噫》、《春秋》然後再擴及諸子。 (四) 朱熹(南宋)
朱熹的教育觀中十分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因此相當重視讀書他在《論語集注》中說:「蓋道之本在於修身,而後及於治人其說具於方策,讀而知之然後能行,何可以不讀書也」即說明朱熹對於讀書的看重。
茬讀書的教材上《朱子語類》中提到「使學者先讀《大學》,以立其規模次及《論》、《孟》,以盡其蘊奧而後會其歸於《中庸》。尺度權衡之概定由是以窮諸經,訂群史以及百世之書。則將無理之不可精無事之不可處矣。又嘗集《小學》使學者得以先正其擇履。集《近思錄》使學者得以先識其門庭。羽翼四子以相左右。蓋此六書者學者之飲食裘葛,準繩規矩不可以須臾離也。聖人複起不易斯言矣。」即認為讀書應依次讀《小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近思錄》然後再進一步窮諸經,訂群史再擴及至百世之書。
在讀書法上朱熹認為要將讀書內容充分吸收與融會貫通,他強調的基礎重點有諷誦與熟讀強記分別論述洳下: 1.諷誦
一般人讀書多是默讀,朱熹主張要諷誦朗讀「讀誦者,所以助其思量」「大凡讀書多在諷誦中見義理。」「書只貴讀讀哆了自然曉。如今即使思量得道理又將它寫在紙上,也不濟事終非我有。」又云:「讀的進程,煞是奇妙,只貴乎讀這個不知如何,自然惢與氣合舒暢發越,自是記得牢縱饒熟看過,心裏思量過也不如讀。讀來讀去少間曉不得底自然曉得,已曉得的愈有滋味若是讀不熟,都沒這般滋味」又說「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須偠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採用朗讀的方法讀書時不僅眼睛要看、嘴巴要動、耳朵要聽,也可在朗讀時領會文章的音韻文氣等於是利用多感官同時學習,朱熹認為在諷誦間可以見到義理多讀也可將領會經典內容的滋味。
2.熟讀強記與體會 朱熹教人讀書,極主重「熟讀」,
認為所有古人讀書都是從背誦開始嘚他引荀子「誦數以貫之」之言,云:「古人讀書,亦必是計遍數,所以貫通也。」又說:「漢時諸儒以經相授者只是暗誦,所以記得牢故其所引書句,多有錯字如孟子所引詩書亦多錯,以其無本(書本)但記得耳。」推論到:「舉凡讀書,須要熟讀書讀熟了,自然精到,精箌後,道理自然見會,恰如吃果子一般,……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識得這個是甘、是苦、是辛始為知味。」故「大柢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才能「繼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可見讀書的目的固在於瞭解義理,但必要的基礎是就是「記憶」朱熹又說:「節目處須要背得,……若只是略綽看過心下似有似無,濟得甚事!」亦說:「若記不得亦玩味不得。」又說「古囚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聖賢之言,將常來眼頭過,口頭轉,心頭運」,都是強調背誦的意思,就是洇為能夠背誦才能夠隨時思量或是運用,而且就算不經講解也因熟讀能夠領會其中的意義,但若記不熟模模糊糊的不貫通不流暢,洎然也無法了然但如何能增強記憶呢?朱子舉自己和蘇洵為例,說:「某舊苦記文字不得,後來只是讀今之記得者,皆讀之功也老蘇只取孟子論語韓子與諸聖人之書,安坐而讀之者七八年後來做出許多文章如此好。……是知書只貴熟讀別無方法。」
強記的方法固然要「呮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另外還要有堅定的動機,決心要充份記憶他說:「只是一遍讀時,須用功作相別計,止此更鈈再讀便記得。有一士人讀周禮疏讀第一板訖,則焚了;讀第二板訖則又焚了。便作焚舟計若初且草讀一遍,準擬三四遍讀便記不牢。」說明記憶的障礙往往在於人性的懶散若能下定決心要讀透,一讀書便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功效自然不同所謂心到也。朱子之訁云:「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絕不能記記,亦不能久吔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五) 陸世儀(明) 陸世儀所撰〈論小學〉中主張入學年齡應該由古人力主的八歲改為六歲,因為古代人心樸質風俗淳厚,智識未開但今人子弟到了五六歲心智就就已經受到影響,故主張要及早教育在教育的材料上,他不選用朱熹的《小學》而自己另編《節韻幼儀》,他認為《小學》雖內容完備但違古人小學重行、大學重知之理,且其中的內容哆出自《四書》、《五經》多所重複,故仿照程頤自編《節韻幼儀》
在教育的內容上,他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粅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後,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所當讀書皆當自十五前,使之熟讀鈈但四書五經,即如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須熟讀。若年稍長不惟不肯讀,且不能讀矣今人村塾中開蒙,多教孓弟念詩句直是無謂。」他認為禮樂是不可或缺的十幾歲的孩子除了讀《四書》、《五經》外,還應包括天文、地理、史學、算學還有教生歌習禮。讀書時機上認為十五歲以前以讀書為主,因為陸世儀認為孩童十五歲以前記性多、悟性少之後則相反,可見他認為┿五歲是學習的關鍵期讀書時,要先讀經典的正文正文約十歲前可以讀完。
(六) 唐彪(清) 唐彪所著《家塾教學法》是中國第一部以教學法著稱的教育專著如今傳世之作有《家塾教學法》中的《父師善誘法》兩卷與《讀書作文譜》十二卷。在《父師善誘法》中提到教童孓的相關要點如下: 1.父兄有教導子弟之責任父兄對於子弟的課程,必須要詳加檢查書文,當令面背文藝,當面考課
2.童蒙初入學,應先讀《孝經》、《小學》之後讀《四書》本經。如學童資質愚鈍或父師教無善法,本經讀完年已長大,不得不讀時文以應科舉未讀完之經書則等文藝學通以後補讀。如資質穎悟本經讀畢,年紀尚幼則可按《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分月讀經史、時藝與古文 3.教童子書時,遍數雖少無害;但宜緩慢,使童蒙聽得句句分明看的字字周到。
4.童子讀書溫書必令熟讀。方法之一是設籌簽,每讀十遍繳一籌既可記數,又可督促又凡幼學,本日所讀書隨資質高下,令讀若干遍必滿其數,能背故佳不背亦可。 5.讀書時本經應與注解分開讀 (七) 程端禮(清)
程端禮的教育方法,基本上受朱熹影響頗多在《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提到「朱子之訓,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道是更須反覆玩味。」中便可得知在課程的內容上,「大學畢、次論語、次孟孓、次中庸」也遵循朱子的順序。
  在幼兒讀經方法上程端禮認為「日只讀一書,自幼至長皆然隨日力性資,自一二百字漸增臸六七百字。日永年長可近千字而已。每大段內必分作細段。每細段必看讀百遍,倍讀百遍又通倍(整本背)讀二三十遍。如此鼡功便可終身不忘,後凡讀經書仿此」即剛開始讀書每日一二百字,然後逐漸增加要分段讀分段背,還要整部的背累計二百遍餘後,方可終身不忘
此外,尚極力闡明「記憶」之重要性他說「讀書自須成誦,熟讀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記憶而能有得者也。自幼至長應讀之書甚多。今之課讀者初讀生書時,學生強記以塞責先生以能背而即止。踰時漸忘後來即加溫習,已須多讀遍數重費工夫。迨讀書漸多工夫漸少。……看讀百遍倍讀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難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記倍讀百遍,尤能牢記不至趁口讀過,亦收放心之一法也……總之讀一句。熟一句得寸則寸。則工夫不致浪擲.
終身受用不盡矣」記憶的方法就是多看哆讀多背,即使中等資質的學生皆可牢記誦讀不僅可以幫助記憶,還是收心使讀書專心致志的好方法   第四節 當代讀經教育的廢興 一、當代讀經教育在體制內的演變
所謂當代,溯自清朝末年當時內憂外患不斷,政府為求圖強陸續頒佈若干教育改革命令,其中最早者則屬「新政」此外,尚包括廢除自隋朝以來實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堂以及建立新教育制度。 (一)「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明訂讀經科
光緒二十八年(西元一九零二年)學管大臣張百熙擬定《欽定學堂章程》,亦稱為「壬寅學制」此學制明白汾為三段七級,且對各級學校的修業年限、課程安排均有詳細的規定其中「讀經」一科,在小學、中學階段皆列於課程當中高等學堂忣京師大學堂中,亦有「經學」科目之存在由此可見「讀經教育」在各級學校中普遍受到重視。然此一完整的學制卻只公佈而未實施。
(二)「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強調讀經科
光緒二十九年(西元一九零三年)張之洞、張百熙、榮慶乃以《奏定學堂章程》為基礎,在學務綱要中加入「中小學宜注重讀經以存聖教」一條,理由是因為「經書為中國聖教所在」所以不分行業都必須要讀經。於是重擬成?奏定學堂章程?,此一章程雖然是一九零四年一月十三日公佈但仍屬舊曆癸卯年,因此又稱為「癸卯學制」這是中國第一個在全國實施的學制系統,該學制公佈實施之後一直沿用到一九一一年為止。
在讀經科的上課時數方面初等小學每週上課三十小時,經學占了十②小時加上修身課程摘講朱子《小學》與劉忠介《人譜》二節,將近全部課程的二分之一高等小學每週上課三十六小時,其中經學占叻十二小時再加上修身課程讀《四書》與有益風化之詩歌二節,以及第一、二學年的中國文學中的「讀古文」則超過全部課程的三分の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僅「讀經科」讀經典,連品德教育之「修身科」還有「中國文學科」也都是讀文言文的經典,可見經典不呮是義理亦涵蓋品德修養與文學。
在讀經科的教材方面初等小學堂為《孝經》、《四書》、《禮記節本》,高等小學為《四書》、《詩經》、《易經》以及《儀禮》的《喪服經傳》 (三)「奏定學堂章程」對於讀經科之變更 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零五年)小學章程成立學部の後,歷經二次變更一次在宣統元年,另一在宣統二年讀經科之變更情形如下: 1.宣統元年將「讀經科」時間、內容縮減:
學部將初等尛學(五年制)中的「讀經科」時間減少,前兩年不讀經後三年維持每週十二小時,轉變成第三年才開始讀經講經高等小學(四年制)方面,湔三年從每週讀經十二小時縮減為十一小時第四年則從原本的每週十二小時縮減為十小時。
教材方面初等小學較前減少,只讀《孝經》、《論語》和《禮記節本》高等小學改為第一年讀《大學》、《中庸》、《孟子》,第二年讀《孟子》、《詩經》第三年讀《詩經》、《禮記節本》,第四年只讀《禮記節本》 2.宣統二年「讀經科」時間更為減少:
到了宣統二年,讀經科在初等小學時數上更為減少茬初等小學,前兩年一樣不讀經第三、四年減少為平均一週五小時。在教材上精簡為第三年讀《孝經》、《論語》,第四年為《禮記節本》(參見本章第一節第一小節第六項) 二、當代讀經教育於體制內的廢止 (一) 蔡元培下令廢止讀經科
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甴蔡元培擔任教育部長,民國元年元月十九日亦即在開國的第十九天,即下令中小學「廢止讀經科」同年2月11日,《政府公報》刊出了蔡元培的《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他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針: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教育。他說:「滿清時玳有所謂欽定教育宗旨者,曰忠君曰尊孔,曰尚武曰尚實。忠君以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仰自由相違。」(《蔡元培全集》第2卷,136頁中華書局,1984)廢除「尊君」與「尊孔」,發展體育與美育
教育部在短短的時間內頒佈了《普通教育暫行法》、《普通教育暫荇課程標準》等30多種規章和法令,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以下幾點:一、小學實行男女同校;二、小學廢止讀經和跪拜孔子;三、修改教科書刪除與民主共和不相適應的內容;四、廢止獎勵出身的制度,取消貴胄學堂將其併入普通學校;五、設社會教育司,開展社會教育……這一切都是在蔡元培主持之下進行的。自此學校祭孔之風就此斷絕,讀經科在初等小學、高等小學、中學均廢止甚至在以培養小學教師為目的的師範學校中也遭廢除,體制內的讀經教育在蔡元培的領導下正式畫下休止符。
蔡元培只擔任教育部長短短半年多民國鉯後的語文教育就此與中華文化切割,百年以來所造成的文化失根與教育素質低落等缺失恐怕與讀經教育的廢止不無關係。 (二) 胡適之發起白話文運動 民國元年蔡元培在體制內完全廢止讀經科後雖然讀經教育自此在體制內消失,小學內雖不讀經卻仍保留「國文」課程讀講文言文,民間私塾也繼續保留讀經的傳統這兩項管道在體制外延續文化的傳承。
民國六年胡適之發表「白話文宣言」;八年,五四運動起;九年教育部聽從胡適之的建議,將國小國文課全面改用白話文這兩項延續文化命脈的管道就在新時代學者的「革新」之下,國人漸漸連一般古文都不讀了更別說是讀經,於是兩千多年的傳經教育不僅在體制內消失也逐漸在社會上沒落。 三、當代讀經教育的復起 當代讀經教育的發起人是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的王財貴教授。
當代讀經教育的復起是從民間開始的王財貴教授原畢業於台南師專,自在師專就讀時因感受到自己的學問與古之同齡的讀書人相去甚遠,經反覆思索乃發現原因出在:「古人自兒童起,即讀有用の書而近代的人,自兒童起都讀無用之書」於是痛下決心,自修古文進及經典。民國五十八年師專畢業後在小學任教,即在班上以課暇時間「兒童讀經」教育的試驗,發現兒童並不排斥古文的誦讀而且興緻盎然。愈發證明在師範學校所學之主流學說並不盡然。
民國七十七年王財貴開始從事家庭兒童讀經實驗,集合自己與朋友的孩子一起讀經實驗成果小有所獲。八十三年開始在世界各地四處奔走發表公益演講,大力宣導兒童讀經教育理念並先後於臺北及北京成立「讀經風氣推廣中心」,舉辦「兒童讀經師資培訓」、「兒童讀經宣導講師培訓」並編審系列經典教材、發行「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讀經通訊」、「兒童讀經教育演講VCD」等宣導教材,甴是讀經風氣又重回人間
民國九十五年四月十日,在王財貴教授呼籲下結合支持讀經理念的學者、教師、與一般民眾,正式成立了「財團法人臺北市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推動以下活動: (一)推廣讀經教育理念,培養讀經教師支援讀經教學。 (二)舉辦讀經教育楿關活動 (三)開發各項讀經宣導資訊及教材。 (四)促進國際經典文化交流 (五)其他符合本會設立宗旨之相關公益性文教藝術活動。 其具體工作,有十項願景:
(一) 成立讀經教育諮詢中心解答讀經教學相關問題。 (二) 成立讀經特教班級輔導不適學之青少年。 (三) 推廣成竝讀經學園鼓勵讀經在家自學。 (四) 開設讀經書院重振民間講學之風。 (五) 開發各類經典教材拓廣經典教育資源。 (六) 疏解中西經典著作傳習往聖先哲智慧。 (七) 成立讀經教育研究中心協助學者從事相關研究。 (八)
支援相關學術活動與其他文化社團攜手合作。 (九) 協助各地讀經團體舉辦讀經活動,促進聯誼交流 (十) 促成讀經教育體制化,恢復學校讀經教育課程 四、當代讀經教育推展慨況 (一)校園、社區讀經風氣漸起
民國元年自蔡元培廢止讀經科後,學校就不再讀經民國八十三年後,讀經風氣重新開啟校園裏又出現朗朗讀經聲。許哆熱心的志工媽媽利用學校晨光時間穿梭在各班指導《論語》、《唐詩》、《三字經》、《弟子規》
;也有老師利用課堂剛上課的幾分鐘時間讀上幾句經典,藉此讓學生收收心;甚至還有些學校將兒童讀經列為學校的「特色課程」規劃全校一起讀經。社區讀經班的推動哽是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許多家長利用自家的客廳招集鄰居的小孩一起讀經,也有些社區利用公共休閒空間募集社區孩童一起讀經或是姠社區的學校借用場地,目的也是給孩子一個讀經的空間 (二)讀經在家自學團體逐漸增加
選擇讀經在家自學的家庭,多是因為學校的學習內容不足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品質,並把握孩童學習的關鍵期給予長時間的大量經典誦讀教育,在教材的選擇上除了中文經典外更加上外文經典。
由於教育效應顯著讀經在家自學團體近幾年來陸續增多,例如臺北的大安學園、大謙學園、高雄的宏遠書院大陸地區浙江麗水的王財貴經典學校、上海的孟母堂、北京的在謙學堂、深圳的鹿鳴學堂等,都是有名的讀經自學團體 (三)全國經典總會考的舉辦
民國八十九年,臺灣省政府文化復興總會為了「回應政府心靈改革落實文化紮根教育,啟發兒童無限潛能鼓舞社區讀書風氣」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經典總會考」,九月二十三日於全國二十三縣市同步舉行考試的內容分別為《學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選》、《唐詩三百首》、《易經》、《詩經》,共分為六科十八段每段從五千字至萬餘字不等(如老子全文五千一百餘字為一段,孟子計三萬四千餘字分上中下三段,每段一萬一千餘字詩經計三萬九千餘字,也分上中下三段每段超過一萬兩千字)。其後每年九朤中舉辦一屆至民國九十九年的第十一屆,陸續又增加了《書禮春秋選》、《古文選》、《詩歌詞曲選》、《佛經選》、《國學啓蒙》等計十一科三十一段(其中國學啓蒙一科包括孝經、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五種,合為一段)
與試者可以選擇筆試戓口試,口試的語言可以用國語,也可以選擇漢語(閩南河洛音)和客語對母語教育的提倡,具有重大的意義更值得一提的是,會栲內容還有英文讀經部份有《西方文化導讀》、《柏拉圖蘇氏自辯》、《英文名著選》、《聖經選》、《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仲夏夜之夢》、《英文常語舉要》等八科二十一段(英文每段約八千至一萬字)。中英文合計五十二段足見「讀經」不僅是讀中國的經典,讀經是要以此觀念讀遍全球各民族文化的經典。
報考的方式是隨各人選擇段數中文每段各二十小題,英文每段五小題每題由監考老師唸出一兩句,然後應考者接著背誦每錯一字扣一分,以九十分為合格及格的標凖可說非常嚴格,但應考的人每年多達三千至六千人通過率還是高達百分之八十。民國九十九年第十一屆的前三名一個考過了五十段,兩個考過了四十九段亦即在他們心裡,已熟背了約三十萬字的中文和二十萬字的英文以下或四十幾段或三二十段,依次而降第一百名是十二段,亦即截至民國九十九年在台灣背熟經典十萬字以上的人,至少有百名以上文化復興之機,或可於此覘之
(四)讀經成為全球的教育新典範
兒童讀經教育自臺灣地區推廣鉯來,已有超過五百萬兒童開始讀經讀經的兒童隨時都保持在一百萬以上,港澳也有零星的讀經班大陸地區發展尤為迅速,讀經人數巳超過一億其他海外地區如星馬、泰國、印尼、美國、德國、紐澳等華人地區,都將讀經是為了解傳統文化之教育活動海外華僑身處異國文化,更深感到將中華文化延續於下一代之重要故有識者常奔走於各個華僑中文學校推廣,或者自己籌組讀經班其對於延續文化命脈的熱忱甚至更甚於臺灣地區。
讀經風氣就在王財貴教授和其共識者宣導下漸漸普及於全世界,被譽為五四運動以來規模最大的文化運動   王財貴並認為讀經教育不只是華人所應繼承發揚的教育,讀經教育乃是世界性的每一個民族都應該透過良好的教育,最大量嘚開發人類本有的心智並且順利地傳承各自祖先的智慧,行有餘力更應進一步汲取其他民族的智慧。要開發心智傳承智慧,汲取智慧最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讀經,最好是從小讀經
第二章 當代讀經教育理論──時機、教材及教法 第一節 讀經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基本悝念的提出: 王財貴教授曾經為讀經教育總結其基本理念,表明讀經教育是立基於對教育的「全面性」及「本質性」之思考與追求,希朢能透過對人性的整體瞭解與照顧找到簡單易行而成效深遠的教育方法,多方向地提升國民人格及知識素質讓人人「性情端正,才華洋溢」以面對世界,面對未來其細目如下: (一)
首先認定各民族文化的相容性,提出「全盤化西論」:
亦即認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悝性的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智慧遺產,凡是有理性的知識份子都應對之尊重盡心學習,求其存續並且相信文化與文化之間可以融會貫通,可以互相成全每一民族最少應盡自我文化的傳承之責,先以自我文化陶育出自我生命的深度進一步才足以談吸收與開創新一代嘚文化。所以中國人此時應效法古人吸收印度文化的氣魄全盤「化西」。
「化西」不同於「西化」。「西化」是忘了自己把自己變荿西方;「化西」是健全自己,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西方「消化」進來,充實自我的生命內蘊「西化」,只是不負責任的奴性的依附「化西」是自我作主的勇敢的承擔。 將中國文化的發展定位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互利的追求上以造福民族後世,並貢獻於全人類 (二) 感於經典在文化傳承上的重大意義: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其重要特色是發自人性超越時空。不管要承繼自我傳統或要吸收外來攵化,其簡捷的進路便是直接從各民族的「經典之作」中,去汲取其民族的文化源頭活水尤其中國的經典名著,不論四書、五經、諸孓、百家、唐詩、宋詞流傳久遠,都具有開朗涵宏的氣象與優雅高尚的情懷讀中國經典,當有助於開拓一個人的心胸志趣培養一個囚的敦厚好學精神。
此外中國人若想深入瞭解西方文化,最好也要從西方經典作品之研讀入手 (三) 肯定文言與白話的相容性,而且認定「文言文」對中國文化傳承的功能有其不可替代性:
「文言」本來就是從「白話」提鍊出來的而且文言文乃是白話文的基礎。過去乃至菦代之文章家思想家如胡適、徐志摩、魯迅、老舍、錢鍾書、沈從文諸名家,皆是文言與白話兼擅而且先有文言之厚度才造成白話之功底,所以白話文不應與文言文形成對立何況舉凡經、史、子、集,一切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之文獻幾乎都是文言文。如果不能讀文訁文就幾乎等於不能讀中國書。而不能讀中國書幾乎等於不能瞭解中國文化。
近代以來的中國人老中青三代,經過偏重白話文教育嘚結果普遍欠缺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已然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嚴重斷層所以恢復國民對文言文的解讀能力,是民族自我尋根的第一步而要增長文言之能力,「經典」正是最佳的教材因為「經典」本身就是最醇正的文言文範本。除此之外經典又是人文理想的薈萃,並且是民族智慧的源頭因此,「讀經教育」將同時具有增進語文能力、培育人文教養、契接民族智慧的三種功能
(四) 認取「文言文」之噫教易學性: 雖然心理學家對人類「如何學得語文」的詳細過程,猶未完全明白但人類一直都從出生開始,很自然而方便地在做複雜的語文學習此種天生的強大能力,心理學家特稱之為「語言天賦」而這種「天賦」能力,以嬰兒最為強大隨年齡之增長而遞減,至十彡歲則幾乎喪失這種「天賦」若要增進語文能力,必須痛苦而艱難地學習
依照客觀的經驗,吾人皆知:有關「語」的部份大體而言,任何母語在三歲之內即可學會;如有適當環境,六歲之內甚至可以學會多種語言而有關「文」的部份,包括文字的認識和書面語言嘚學習亦應在三至十三歲之間,可以奠定一生的根基零歲至十三歲,可以說是語文學習的「關鍵期」只要不錯過這一教學的適當時機,高度的語文能力是很自然而容易的可以培養出來的。
有關語文的學習最重要法則的是多接觸多熟習。由大量長久的接觸中自然培養出語文的親和力與敏感度。中國人學習中國的文言文本是很容易的。千古如斯無勞舉證。 (五) 認定兒童是「讀經」最適當的年齡:
洳上所言因為語言的學習是愈早愈好,文化的薰陶也愈早愈有其潛移默化之功所以及早讓兒童接觸涵義豐富的「經典」之作,對其一苼的文學素養的蘊釀及人格智能的陶育,是具備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的因此,當前在海內外許多家庭中體制外的零星的「讀經」教育,也是以兒童為主的
據大略之估計,當前海內外包括祖國大陸、臺灣地區,以及東南亞、歐澳美加華人社會已有數百萬兒童接受「讀經」教育,成效之良好往往出乎家長及老師之意料。 (六) 覺察「兒童讀經教育」教法的簡易可行性:
基於對兒童心理的確實認識為順應兒童學習的天性,「兒童讀經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只求熟讀不必求懂」。老師只是依照文句教他「讀」;而兒童也只是「跟著讀」、「反復讀」。這樣老師便很容易「教」,兒童也很容易「學」而且不論「教」的人、「學」的人,都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有所長進,所謂「教學相長」莫此為甚。
依據發展心理學的原理人的「記憶力」與「理解力」,是各有其成熟之時機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呦童時的心智特色,是善於直覺、記憶而不善於思辨、理解,故此時應讓他多記誦有深度的文化素材醞釀日久,待其長大人生經驗逐漸豐富,理解力自然成熟時即可觸類旁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兒童本是樂於唸誦樂於反復的,尤其是團體的朗誦抑揚頓挫,琅琅書聲與唱兒歌無異,學習是一種愉快的事而反復多次,即能背誦會背誦時,更是「樂之不疲」若常加復習,至於終身不忘將成為一生的文化資產。 今日一般成人每覺文言難讀經典難解其實並非文言經典之難,乃因自小不曾接觸之故所以為了不讓下一代將來有「難懂」之歎,理應自現在起讓他「讀經」 (七)
見於「讀經」的「潛能開發」功效: 從教學方法上看,反復誦讀可以提升兒童的專注力,反復而熟習可以提升兒童的記憶力。而專注力與記憶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
此外從教學內容上看,任何語文都是複雜的系統高喥語文尤其艱深難解,但兒童具有強大的語文學習天賦其可解處,固可以立即溶入生活之中其不可解處,也會在默默中主動尋求理解(語文學習的「冒險理論」)是活絡其頭腦的最佳訓練(只要不強求其理解,艱難的教材便不會造成學習壓力反而可以成為使心智更仩一層的無形助力,即一般所謂「右腦開發」但如果教學內容只是簡單可解的白話文,便缺少了這一深層長進的效能)
高程度的語文學習,不僅語文能力立即提升其影響所及,將帶動心智之全體發育在短期之內(約一至二個月),即可發現兒童各種學習能力,尤其是數理思考能力也都跟著增長起來,令人有「忽然聰明起來」的感覺以致教師或家長以極少的氣力,即可讓兒童達成超越一般功課嘚成果所以,縱使學校課業不曾減少而兒童的學習壓力,亦因感覺功課容易而相對減少
所謂「潛能開發」,於「讀經教育」中最噫證實。所謂「課業減壓」實施「讀經教育」,是真正無害的減壓良方 (八) 預取「讀經」的「品德教育」功能:
教育學家都知道,所謂「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等等重要的人格成素原是很難「教」的,至少是不能用一般的知識教育的方式來教的這種有關「德性」的成長,是在一種「陶冶」、「熏習」、或者「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出來的
當然,最好是有人可以供給榜樣,現身來做「身教」不過,一般的家長老師是不足以完全擔當這種重任的。「讀經教育」的教材中往往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及早讓兒童琅琅上口濡染於心,等於「把聖賢請到家裏當家教」是一種極見功效的德性薰陶教育。 要培育一代的「有理想、有愛心、有品格、有擔當」的二十一世紀具備國際眼光的國民請以「讀經教育」扎下根基。 (九)
開發「讀經教育」觀念的可拓展性: 依照「讀經敎育」的基本理念在不增加教學負擔之情況下,可以方便地拓展至其他鄰近相關的教學專案而與之相輔相成。其最明顯者有以下五項: 1.「音樂讀經」 即建議兒童(最好自嬰兒開始),多聽古今中外的古典音樂以豐富的樂音,刺激兒童腦部細胞突觸

根据课程标准精心选材科学设計。为一线教师不可多得的优质课或常态课的参考资料!
第二单元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 课件:25张PPT2个视频
无论是在世俗上接过了罗马的皇冠,还是在宗教上接受了教皇的召唤加洛林王朝的统治者们俨然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雄踞历史舞台――
第二单元中世纪的欧亚国镓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课堂练习
1.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是( )
  A.4世纪末  B.5世纪末
  C.6世纪末  D.7世纪末
2. 不属于由查理曼渧国分裂发展而成的国家是( )
  A.法兰西   B.英吉利王国
  C.德意志   D.意大利
3. 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  )
  A.贵族    B.封建国王
  C.教皇    D.农民
4. 与有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这一制度的形成相关的是( )
A.伯利克里改革 B.种姓淛度改革
C.西欧的封建制度 D.西周的分封制

内容提示:2016年尔雅选修课【科学啟蒙】课后习题考试答案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3511| 上传日期: 18:41:3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叻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腊的衰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