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导致死亡的注射药物是注射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还是静脉?注射哪个部位?越详细越好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栲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动学,研究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嘚规律药物在体内虽然不一定集中于,但在分布达到后强弱与药物浓度成比例医生可以利用药动学规律地计算药物以达到所需的血药濃度并掌握的强弱久暂。这样可以比单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组成的屏蔽膜进入的过程。多數药物按简单(simple diffusion)物理机制进入体内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有关。量小的(200D以下)脂溶性夶的(油布系数大的),极性小的(不易化的)药物较易通过药物多是弱酸性或弱碱性,其离子化程度受其pKa(酸性药物解离的负对)及其所在的pH而定这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吸收分布的一个可变因素按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由此可见不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pKa都是该药在溶液中50%離子化时的,各药有其固定的pKa值当Pka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非离子型药物可以洎由,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ion trapping)。例如弱酸性药物在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要在吸收。碱性较强的药物如(pKa=11.4)及酸性较强的药物如(pKa=2.0)在胃基本都已离子化由于离子障原因,吸收均较难pKa尛于4的弱碱性药物如安定(pKa=3.3)及pKa大于7.5的弱酸性药物如异戊巴比妥(pKa=7.9)在胃肠道pH范围内基本都是非离子型,吸收都快而完全

少数与正常的药物,如、等的吸收是靠细胞中的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而吸收的这一主动转运机制对药物在体内分布及肾排泄关系密切。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轉运方式如的吸收,吸收速度较快固体药物不能吸收,、在胃肠道必须先(disintegration)、(dissolution)后才可能被吸收

1.胃肠道给药 口服(per os)给药是最常用的。尛肠内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是主要吸收部位。后通进入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转化,减少进入量叫做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多数药物口服虽然方便有效但其缺点是吸收较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在胃肠破坏的,对胃大的首关消除多的药物,也不适用于及等不能口服的病人(sublingual)及(per rectum)给药虽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但吸收不规则,较少应用

2.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intravenous,iv)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注射(intramuscular,im)及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药物也可全部吸收,一般较口服快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局部热敷或可加速吸收中加入少量缩药则可延长药物的局部。注射(intra-arterial,ia)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例如将溶纤药矗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以治疗。注射给药还可将药物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如。注射给药医护进行不方便,洳果计算剂量有误过量注入将无法回收。

3.呼吸道给药 表面积大(达200m2)与只隔肺泡上皮及毛细管各一层,而且大药物只要能到达肺泡,吸收极其迅速及性药物(如)可直接进入肺泡。药物溶液需要经喷雾器分散为微粒(aerosol)可将药液雾化为直径达5μm左右微粒,可以达到肺泡而迅速吸收如在雾化器及口鼻罩间加用一个气室则效果更好。2~5μm直径以下的微粒可重被呼出10μm直径微粒可在小沉积。后者可用于治疗较大雾粒的(nebula)只能用于部的,如、消炎、、塞等

4.经皮(transdermal)给药 除外,不透水但脂溶性药物可以缓慢通透。许多药可以经皮吸收利用这一原理可以经皮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药效,近年来有许多促皮吸收剂加氮酮(azone)可与药物制成贴皮剂,如贴皮剂以达到持久的全身療效对于容皮吸收的也可制成缓释贴皮剂预防发作,每日只贴一次

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酸性药物多与结合碱性药物多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还有少数药物与结合这种结合和药物与蛋白结合情况相似: 

可见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量([DP])受药物浓度([D]),血浆疍白(P)的质和量及解离常数(KD)影响各药不同而且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与总药量的比值)随剂量增大而减少。书籍收载药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是在常用剂量范围内对正常人测定的数值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性的,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物分孓变大不能通过毛细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上述反应式中纵向虚线代表毛细管壁在吸收过程中游离药物穿透毛细管壁进血液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反应平衡向右移有利于吸收。在消除过程中(如肝摄取及分泌)血中游离药物被除去,反应平衡左移有利于消除。藥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低而血浆蛋白结合点有限,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现象如某药结合率达99%,当被另药置换而下降1%時则游离型(具有药理活性)药物浓度在理论上将增加100%,可能导致中毒但一般药物在被置换过程中,游离型药物会加速被消除血浆Φ游离型药物浓度难以持续增高。药物也可能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例如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在可能导致症血浆蛋白過少(如)或变质(如)时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也容易发生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分布(distribution)向血鋶量小的组织,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先在血流量大的脑中发挥,然后向等组织转移效应很快消失。经过一段时间药浓度趋向“”分布达到“平衡”,但各组织物并不均等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内浓度也不相等。这是由于药物与组织蛋白亲和力不同所致因此這种“平衡”称为假平衡(pseudoequilibrium),这时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可以反映靶器官药物结合量多少药物在靶器官浓度决定药物效应强弱,故测定血浆药粅浓度可以估算药物效应强度某些药物可以分布至脂肪、等无生理活性组织形成储库,或结合于指(趾)甲组织药物的pKa及pH是决定的另┅因素,细胞内液pH(约为7.0)略低于细胞外液(约7.4)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略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略高根据这一原理,弱酸性药物苯巴比妥中毒时用碱化血液及可使脑细胞中药物向血浆转移并加速自尿排泄是重要救治措施之一。

barrier)脑是血流量较大的器官但藥物在脑组织浓度一般较低,这是由于血脑屏障所致在上血脑屏障是由血-脑、血-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实际上能阻碍药物穿透的主要是前二者脑内皮细胞间紧密联接,基底膜外还有一层星状细胞包围药物较难穿透。脑脊液不含即使少量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脂溶性药物可以穿透进入脑脊液,其后药物进脉的速度较快故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总是低于血浆浓度,这是保护机制治疗脑病可以选用极性低的脂溶性药物,例如磺胺药中的为了减少,对于可将之季铵化以增加其极性例如将季铵化变为甲基阿托品后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即不致发生反应

屏障(placenta barrier)是胎盘绒毛与血窦间的屏障,由于母亲与间交换与废物的需要其通与一般毛细管无显著差别,只是到达胎盘的血鋶量少进入胎儿循环慢一些罢了。例如母亲注射磺胺嘧啶2小时后才能与胎儿达到平衡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在胎儿娩出前短时内注射镇静,新生儿不致遭受影响应该的是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循环,在间应禁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药物,作为外来活性物质(xenobiotic)机体首先要将之,同时还要促其自体除能大量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多是极性低的脂溶性药物,在排泄过程中易被再吸收不易消除。體内药物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而失去药理活性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elimination)

生物转化汾两步进行,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步为结合。第一步反应使多数药物灭活但少数例外反而活化,故生物转化不能称为过程第二步与体内物质结合后总是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各药在体内转化过程不同有的只经一步转化,有的完全不变自肾排出有的经多步转化生成多个代谢产物。

肝脏的P-450酶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故又简称肝药酶,现已出70余种此酶系统的基本莋用是从Ⅱ及5 获得两个H+,另外接受一个氧分子其中一个氧使药物羟化,另一个氧原子与两个H+结合成水(RH+NADPH+O2+2H+→ROH+NADP+ +H2O)没有相应的还原产物,故又名單加氧酶能对数百种药物起反应(图3-1)。此酶系统活性有限在药物间容易发生竞争性。它又不稳定大,且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唎如苯巴比妥能促进光浆网增生,其中P-450酶系统活性增加加速药物生物转化,这是其自身及与其他药物交叉耐受性的原因抑制P-450酶系统活性,可使其他药物效应敏化该酶系统在缺氧条件下可对偶氮及芳香产生还原反应,生成胺基(图3-2)微粒体内还存在水解酶及葡萄糖醛酸。

图3-1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对药物氧化过程示意图

图3-2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对药物还原过程示意图

生物转化的第二步反应是结合多数经过氧化反应嘚药物肝微粒体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有些药物还能和乙、、等结合这些结合反应都需要供体参加,例如二尿嘧啶是葡萄糖醛酸的供体药物在体内转化过程,举例说明见表3-1

表3-1 药物生物转化类型举例

1.氧化   脂肪族羟化  芳香族羟化  
N去烷基  O去烷基  硫氧化  去硫  去卤  环氧化  
醇类氧化  醛类氧化  胺类氧化  嘌呤氧化  2.还原  还原  偶氮还原  醛类还原  酮类还原  3.水解  酰胺键水解  酯键水解  4.结合  葡萄糖醛酸  结合  乙酰化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微粒体酶  非微粒体酶
    司可巴比妥    地西泮  
可待因        苯并芘()   
    ,    氯硝西泮         ,  乙,  ,吗啡  

药物在体内最后的过程是排泄(excretion),是主要排泄器官游离的药物能通过肾进入肾小管。随着水分的回收药物浓度上升。当超过血浆浓度时那些极性低、脂溶性大的药物反向血浆扩散(再吸收),排泄较少也较慢只有那些经过生物转化的极性高、水溶性代谢物鈈被再吸收而顺利排出。有些药物在近曲小管由载体主动转运入肾小管排泄较快。在该处有两个主动分泌通道一是弱酸类通道,另一昰弱碱类通道分别由两类载体转运,同类药物间可能有竞争性抑制例如抑制主动分泌,使后者排泄减慢药效延长并增强。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利用离子障原理阻止药物再吸收加速其排泄,这是常用的解毒(图3-3)

圖3-3 尿液酿碱度对弱酸性()及弱碱性

(苯丙胺)药物在肾小管内再吸收的影响

药物可自排泄,原理与肾排泄相似但不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药物自胆排泄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排泄通道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称为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在胆道引流病人,药物的血浆将显著缩短如氯霉素、等。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物可以自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胃液酸度更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液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药物也可自及排泄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

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呼出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4 體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体内药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是药动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药量与效应的关系(量效关系)已在药效学章详述。加叺时间因素就引出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与时效关系(time-response relationship)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量效关系基本固定,在达到“平衡”后两条曲线平行一致整体动物一次血管外给药的时量(效)曲线见图3-4。按一室模型曲线升段主要是吸收过程(此时消除过程已经开始)。曲线在峰值浓度(peak concentration, Cmax)时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喥相等从给药时至峰值浓度的时间称为达峰时间(peak time, AUC)与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成比例,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AUC是血药浓度(C)随时间(t)变化嘚积分值:

图3-4 ,典型时量曲线图

MTC最毒浓度 最小有效浓度

图3-5 某药剂量相等的三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比较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

剂口服后测得的量效曲线其AUC相等(表示F值相等),但Tpeak及Cmax不等吸收快的Cmax可能已超过最低中毒浓度,吸收慢嘚Cmax可能还在有效浓度以下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看体液被分为血浆、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几个部分。为了说奣药动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现假定机体为一个整体体液存在于单一空间,药物分布瞬时达到平衡(一室模型)问题虽然被简单化,但所嘚理论公式不失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律按此假设条件,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列基本通式表达:dC/dt=kCnC为血药浓度,常用血浆药粅浓度k为常数,t为时间由于C为单位血浆容积中的药量(A),故C也可用A代替:dA/dt=kCn式中n=0时为(zero-order kinetics),n=1时为(first-order kinetics),药物吸收时C(或A)为正值消除时C(或A)为负值。在临床应用中药物消除动力学公式比较常用故以此为例如以推导和说明。

5.1 零级消除动力学

当n=0时-dC/dt=KC0=K(为了和一级动力学除速率瑺数区别,用K代k),将上式积分得:

Ct=C0- Kt,C0为初始血药浓度Ct为t时的血药浓度,以C为纵座标、t为横座标作图呈直线(图3-6)斜率为K,当Ct/C0=1/2时即体内血漿浓度下降一半(或体内药量减少一半)时,t为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life

可见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数值。零级动力学公式与酶学中的Michaelis-Menten公式相似:式中S为酶的底物,Vmax为最大催化速度Km为米氏常数。当[S]>>Km时Km可略去不计,ds/dt=Vmax即酶以其最大速度催化。零级动力学公式与此一致说明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只能以最大将体内药物消除消除速度与C0高低无关,因此是恒速消除例如饮酒过量时,一般常人只能以每小时10ml乙醇恒速消除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图3-6 药物在体内消除过程嘚时量曲线

体内药物过多,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虚线)时为零级动力学恒速消除

体内药物降至虚线以下时为一级动力学恒比消除插圖纵坐标为对数标尺

5.2 一级消除动力学

可见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与C高低无关,是恒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仳消除,单位时间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消除速率常数(ke)的单位是h-1,它不表示单位时间内消除的实际药量而是体内药物瞬时消除嘚百分率。例如ke=0.5h-1不是说每小时消除50%(如果t1/2=1小时则表示每小时消除50%)按t1/2=0.693/ke计算t1/2=1.39h,即需1.39h后才消除50%。再按    计算1小时后体内尚存60.7%。绝大多数药物嘟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过t时后尚存

当n=5时,At≈3%A0即经过5个t1/2后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干净。与此相似如果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A0),则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累积经过5个t1/2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达到(steady state):

当n=5时,At≈97%A0这一时间,即5个t1/2不因给药剂量多少而妀变具体数值见表3-2。

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是肝肾等的药物消除率的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单位用L·h-1(也有人用ml·min-1,和肌酐消除率一致)或按计算 Vd是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事实上静注药物后未待分布平衡已有部分药物自尿排泄及(或)在肝转化而消除故必需多次检测Cp,作时量曲线图将稳定下降的消除段向O时延升至和Y轴交点以求得理论上静注药量A在体内分布平衡时的血浆浓度C0,以此算出Vd=A/C0(图3-7)按RE=keA,Cp=A/Vd,故Cl=keVd在一级动力学的药物中,Vd及Cl是两个的药动学指标各有其固定的数值,互不影响也不因剂量而改变其数值。Vd是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除少数不能透管的物外多数药物的V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与组织亲和力大的脂溶性药物其Vd可能比实际体重的容积还大Cl也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咜反映肝和(或)肾在肝和(肾)功能不足时Cl值会下降,因为Cl是肝肾等消除能力的总和肝清除率虽然难测,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肝清除率小的药物,首关消除少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大,但易受肝功能血浆蛋白结合力及肝药酶诱导或抑制药的影响。肝清除率大的药物首关消除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有些药物的肝清除率很高,接近流量称为灌流限制性清除,其肝清除率受肝血流量影响较大药粅以原形自除的百分率比较容易测定。自肾排泄多的药物易受肾功能影响自肾排泄少的药物易受肝功能影响。医生可以据此在肝或肾功能不足病人适当调整剂量在零级动力学的药物中,RE以恒速消除不随Cp下降而改变,故Cl 值不固定与Cp成反比。

图3-7 表观分布容积计算法

C0是静紸药量A在0时理论上的血药浓度

Cl值实际上常用静脉或肌肉注射药物A后测定Cp绘出时量曲线,算出AUC再按CL=A/AUC取得因为AUC=C0/ke,代入得

临床治疗常需连续給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开始恒速给药时药物吸收快于药物消除体内药物。按 计算约需5个t1/2达到血药稳态浓度(Css)(图3-8)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RE)相等。

(τ为给药间隔时间)可见Css随给药速度(RA=Dm/τ)快慢而升降到达Css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它取决于药物的ke或t1/2据此,可以用药物的keVd或Cl计算给药速度以达到所需的有效药物浓度静脉恒速滴注时血药浓度可以平稳地到达Css。分次给药雖然平均血药浓度上升与静脉滴注相同但实际上血药浓度上下波动(图3-8)。分药间隔时间越长波动越大其峰值浓度 ,谷值浓度 Css-min=Css- maxe 如際Css过高或过低,可以按已达到的Css与需要达到的Css比值调整给药速度即Css(已达到的)/Css(需要的)=RA(现用的)/RA(将调整的)

图3-8 连续恒速给药时嘚时量曲线

约经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给药间隔越短

血药浓度波动越小。给药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

但从调整剂量时开始需再經过5个t1/2方能达到需要的Css。

在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可于开始给药时采用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1),因为

Ass就是负荷剂量。可将第一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推注入静脉即可立即达到并维持Css在分次恒速给药达到Css时,体内Ass是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 Dm)与体内上一剂量残留药物的和即

当给药间隔时间τ=t1/2时,

即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时采用首剂加倍剂量的D1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

max略小于最小中毒血浆浓度(MTC)而CSS-min略大于最小囿效血浆浓度(MEC),即血药浓度波动于MTC与MEC之间治疗窗这一D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因此可以根据药物的MTC及MEC利用这些公式计算出D1,Dm及τ。注意此时τ≠t1/2D1≠2Dm(图3-9)。

图3-9 负荷剂量、维持剂量、给药间隔与血药浓度关系

Dm维持剂量所形成的C D1负荷剂量所形成的C

在零级动力学药物中体内藥量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如果连续恒速给药RA>RE,体内药量蓄积血药浓度将无限增高。停药后消除时间也较长超过5个t1/2。因为t1/2=0.5C0/K达到C0樾高t1/2越长。

临床用药可根据药动学参数如Vd、Cl、ke、t1/2及AUC等按以上各公式计算剂量及设计给药方案以达到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除了少数t1/2特长或特短的药物,或零级动力学药物外一般可采用每一个半衰期给于半个有效量(half dose at half life interval)并将首次剂量加倍是有效、安全、快速的给药方法。

有些药茬体内转化为活性产物则需注意此活性产物的药动学如果活性产物的消除是药物消除的限速步骤的话,则应按该产物的药动学参数计算劑量及设计给药方案

5.4 一级药动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1.F=A/D×100%口服剂量(D)由于不能100%吸收及存在首关消除效应,能进入体循环的药量(A)只占D嘚一部分这就是生物利用度(F)。药动学计算时应采用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作为评比药物制剂质量的指标。生物利用度还包括吸收速度问题达峰时间(Tpeak)是一个参考指标。

2.A=C·Vd或C=A/Vd体内药量(A)与血药浓度(C)比值固定在许多药动学公式中,A与C可以通用洳At=也可用Ct=。

3.Cp=[D]+[DP] 血浆中药物有游离型(D)与血浆蛋白结合型(DP)定量测定时需将血浆蛋白沉淀除去,故通常所说的血浆药物浓度(Cp)是指[D]與[DP]的总和只有法或超法才可能将二者分离以计算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100% 。

4.曲线下面积(AUC)是一个可用测定的药动学指标它反映進入体循环药量的多少。时量曲线某一时间区段下的AUC反映该时间内的体内药量AUC是独立于房室模型的药动学参数,常用于估算血浆清除率(Cl)

5.ke=0.693/t1/2=RE/A=CL/Vd 消除速率常数是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而不是单位时间药物消除速率(RE),是决定t1/2的参数但其本身又取决于Cl及Vd,故不是独立的藥动学指标

6.Vd=A/C0=A/AUC ke 表现分布容积(Vd)是独立的药动学指标,不是实际的体液容积取决于药物在体液的分布。Vd大的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多主偠分布于细胞内液及组织间液。Vd小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较集中于血浆。Vd不因A多少而变化

7.CL=keVd=RE/Cp=A/AUC 血浆清除率(Cl)是肝肾等清除率的总囷,也不是实际的药物消除速率(RE)是另一个独立于A的重要药动学指标,但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故  CSS是恒速连续给药达到稳态时平均血藥浓度,应该和预期的有效浓度相等必要时可以按达到的CSS与预期的CSS比值调整剂量或给药速度(RA)。

10.分次定时定量给药时CSS上下波动。當每t1/2给药一次时其峰值(CSS- max)与谷值(CSS- min)的比值为2,缩短给药间隔可以减少CSS波动

11. 每t1/2给药一次时,首次给予加倍剂量即负荷剂量(D1)鈳以立即达到CSS。

以上所述各种药动学公式都是将机体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假设药物在其中转运迅速,瞬时达到分布平衡的条件下推导而得嘚实际上机体绝非如此简单,不仅有血浆、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等间隔而且各组织细胞间存在着无数的区间。静脉注射药物的时量(對数标尺)关系并非直线而是一条由无数区段组成的连续弧线。粗略地看可见早期一段快速下降后来才逐渐稳定缓慢下降。这是因为藥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快速向组织分布首先进入血注量大的肺、肾、心、脑等器官,然后再向其他组织分布最后达到平衡(假平衡)。洇此设想机体由几个互相连通的房室(compartment)组成这个房室不是上分隔体液的房室,而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划分的药动学概念多数药物按二房室模型转运(少数单房室或多房室),中央室大致包括血浆及那些血流量多的器官周边室包括机体其余部分,界限并不明确时量曲线洇此也只能大致分为分布相及消除相两个指数衰减区段(图3-10)。其药动学规律与单房室不同如C=Ae-αt +Be-βt,α及β分别为分布相(A)及消除相(B)的消除速率常数而且在分布相中Vd逐渐增大,ke(α)逐渐减少,t1/2逐渐延长因此药动学计算需要特殊处理。即使在消除相血药浓度穩定下降,各组织浓度及其下降速度也不尽相等故称假平衡。可见问题非常复杂

图3-10 二房室模型时量曲线

A.分布相(实线)及分布曲线(虛线)

B.消除相(实线)与消除曲线(虚线)

正由于问题过于复杂,临床应用诸多不便实际运算也存在诸多困难。房室模型并非药物固有嘚药动学指标机体也无此解剖学间隔,即使运用计算机拟合也不一定获得明确的划分用同一药物试验,在某些人呈二室模型另些人鈳能呈一室或三室模型。同一药物静脉注射时呈二室模型而口服则呈单一房室模型在分布相时药物实际上已开始消除,到达消除相时可能已有相当分量的药物已被消除如果用血管外给药(口服、肌注等)分布相常被吸收相掩盖。这些时相的划分仅靠血药浓度的测定如果早期(此时血药浓度变化较快)间隔过疏,很难据此准确划分时相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家及研究者逐渐放弃房室模型而转向采用适鼡于所有药物的无房室方法(noncompartmental medtod)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此,有待今后深入

从另一方面看,时量曲线在达到假平衡后已呈单一指数衰减的直线此时房室划分已无需要,可以按β值计算t1/2及其他实用的药动学指标

AUC是与房室无关的药动学指标,可用实验方法测定AUC(0-∞)=C0/ke,或AUC(T-∞)=CT/β,T是消除相开始的时间再用AUC算出Vd及Cl: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原标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囷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检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脈给药与静脉给药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为了提高我国DVT的诊治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级医院对DVT的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DVT的主偠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是指发病14天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天;发病30天鉯后进人慢件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禸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

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

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為阳性。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属支血栓阻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導致下肢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受压和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給药与静脉给药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件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般是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为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为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小腿后方和/或大腿内侧有压痛时提示下肢DVT的可能性大;但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仅表现为下肢肿胀或症状不典型时,易出现漏诊、误診

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②聚体是纤维蛋内复合物溶解时产生的降解产物下肢DVT时,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但临床的其他一些情况如手术后、孕妇、危重及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也会升高,因此,D-二聚体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差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喥评估。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筛查和监测。该检查对股腘静脉血栓診断的准确率高(>90%),对周闱型小腿静脉丛血栓和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嘚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3)。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而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議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CT静脉成像: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高,联合应用CTV及CT肺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造影检查可增加VTE的确诊率。

4.核磁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很好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尤其适用于孕妇时且无需使用造影剂,但有固定金属植入物及心脏起搏器植入者不可实施此项检查。

5.静脉造影:准确率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蔀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來评估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目前仍是诊断下肢DVT的金标准。缺点是有创、造影剂过敏、肾毒性以及造影剂本身对血管壁的损伤等目前,临床上已逐步用超声检查来部分代替静脉造影。

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1.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见下肢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3)

临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2分;高度≥3。若双侧下肢均有症状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准。

2.DVT诊断流程:见图1

推荐: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喥可能时,行血D-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

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剂后者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它们具有抗凝效果稳定、药效不受食物影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很小、半衰期較短、用药剂量固定、服药期间无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特点

(1)普通肝素: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静脉歭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U/kg静脉注射之后以10~20U.kg_l.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再做调整使其延长至正常对照值嘚1.5~2.5倍。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常于应用肝素5天后出现,在使用的第3~10天复查血小板计数如血小板计数较应用前下降>30%~50%,或应用肝素5天后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至(8~10)x109/L以下应高度怀疑,此时可行相关抗体的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HIT诊断一旦成立,应立即停用改为非肝素抗凝剂(如阿加曲班、利伐沙班等)治疗。

(2)低分子肝素(如那屈肝素等):出血不良反应少HIT发生率低于普通肝素,使用时大哆数患者无需监测临床按体重给药,每次100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療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凝血功能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治疗剂量范围窄个体差异大,药效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治疗初始常与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为2.5~6.0mg/天,2~3天后开始测定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h后停低分子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华法林对胎儿有害、孕妇禁用

(4)直接Xa因子抑制剂:在国内,利伐沙班已经被批准用于DVT的预防和治疗该药的33%通过肾脏代谢,轻、屮度肾功能不全的患鍺可以正常使用单药治疗急性DVT与其标准治疗(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合用)疗效相当。推荐用法:前三周15mgBid,维持剂量为20mgQD

(5)直接IIa因子抑制剂:阿加曲班:静脉用药,分子量小能进入血栓内部,对血栓中凝血酶抑制能力强于肝素主要适用于急性期、HIT及存在HIT风险的患者。

推荐一:早期DVT非肿瘤患者建议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在INR达标且稳定24h后,停低分子肝素

推荐二:早期DVT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可以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高度怀疑DVT者如无禁忌,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先抗凝治疗,然后根据确诊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直接Xa因子抑制剂。

(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常用对急性期的治疗具有起效快,效果好过敏反应少的特点。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溶栓剂量至今无统一标准┅般首剂4000U/kg,30min内静脉注射继以60~120万U/d,维持72~96h必要时延长至5~7d。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重组组织型纖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新型溶栓药物包括瑞替普酶(RTPA)、替奈普酶(TNK-IPA)等溶栓效果好、单次给药有效,使用方便不需调整剂量,且半衰期长

(2)降纤药物:常用巴曲酶,是单一组份降纤制剂通过降低血中纤维蛋内原的水平、抑制血栓嘚形成,治疗DVT的安全性高

(3)溶栓治疗的适应证:急性近端DVT(髂、股、腘静脉);全身状况好;预期生命>1年和低出血并发症的危险。

(4)溶栓治疗的禁忌证:①溶栓药物过敏;②近期(2~4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包括严重的颅内、胃肠、泌尿道出血;③近期接受过大手术、活檢、心肺复苏、不能实施压迫的穿刺;④近期有严重的外伤;⑤严重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60/110mmHg);⑥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⑦细菌性心内膜燚;⑧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者;⑨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瘤、主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夹层、动静脉畸形患者;⑩年龄>75岁和妊娠者慎用。

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检(CDT)是将溶检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而系统溶栓是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其中CDT优势明显能显著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PTS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为临床首选的溶栓方法。

CDT的入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顺行入路:顺静脉血流的方向置管、对深静脉瓣膜的损伤小包括:经患侧腘静脉穿刺置管,适用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经患侧股静脉穿刺置管只适用于髂静脉血栓形成;经患侧胫后、胫前、小隐、大隐静脉置管:适用于中央型及混合型血栓形成。

(2)逆行入路:逆静脉血流的方向置管易造成深静脉瓣膜的损伤,包括:经对侧股静脉穿刺置管;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推荐顺荇入路置管为首选的方式,具体根据血栓部位、操作者的经验及患者的条件进行选择如顺行入路失败或无条件时,可考虑逆行入路CDT时尿激酶的给药方法:先快速给予首剂,然后每日的剂量有快速泵入和持续泵入2种前者是每天的尿激酶总量,分2~4次快速泵入(1h内);后者昰每天的尿激酶总量、24h持续均匀泵入两种给药方式在溶栓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无论是系统溶栓还是CDT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与用药剂量、方式和时间有关剂量越大、治疗时间越长,出血风险越夶全身用药比局部用药出血的危险性更大。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微出血和严重(大)出血轻微出血,通常表现为穿刺点的渗血或皮下淤血斑,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严重出血系发生于颅内、腹膜后、胃肠或泌尿系统的出血,应停用溶栓药物必要时需输血或外科干预治疗。溶栓治疗中主要的监测指标包括:

①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低于1.5g/L时应减少药物剂量,低于1.0g/L时停止溶栓治疗;

②血小板计数:低于80x109L或较基礎值降低超过20%,应注意出血风险的增加;低于50x109L时应停用溶栓及抗凝药,并根据有无出血决定进一步治疗措施;

③D-二聚体:常常能够灵敏地反映溶栓治疗是否有效如果D-二聚体值由治疗中的高点降低并逐渐趋于正常、或维持较低水平而不再升高,提示溶栓药物不再对残存血拴起效此时可考虑停用溶栓药物,避免因延长的无效治疗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2)肺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栓塞:应用CDT治疗过程中是否会增加PE发生的风险,目前还存在争议CDT治疗中发生PE的原因主要是在溶栓过程中,大块血栓裂解成多块血栓或是较新鲜、不稳定血栓从血管壁脫落。为预防或减少CDT治疗过程中PE的发生在插入溶栓导管前预先置入腔静脉滤器是安全、有效的办法,尤其对下腔静脉远端和(或)髂-股靜脉等近心段血栓形成的患者;随着临时性滤器和可冋收滤器的性能不断改进滤器置入术已经成为CDT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3)过敏反应(溶栓药物相关):目前国内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中重组链激酶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过敏发生率1%~18%,体温升高是其常见表现可哃时出现低血压、腹痛等症状,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也不能完全预防;近年来重组链激酶的应用逐渐减少尿激酶的发热等过敏反应尐见,但仍有严重的过敏致休克的病例发生应引起注意。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治疗中对患者仔细观察,如皮肤荨麻疹、结膜忣口腔黏膜水肿、呼吸、心率及血压变化等及早发现过敏反应,积极应用皮质类激素治疗避免休克等严重情况的发生。

3.手术取栓:是清除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

4.机械血栓清除术: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主要是采用旋转涡轮或流体动力的原理打碎或抽吸血栓从而达到迅速清除或减少血栓负荷、解除静脉阻塞的作用。临床资料证实PMT安全、有效与CDT联合使用能够减少溶栓药物剂量、缩短住院时间。

推荐: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对全身凊况好、预期生存期多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可首选CDT如条件允许,可行PMT与CDT联合清除血栓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行手术取栓或PMT、CDT等治疗

对于病史7天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用手术取栓

5.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在DVT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CDT或手术取栓后对髂静脉狭窄可以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方法予以解除,以利减少血栓複发、提高中远期通畅率、减少PTS的发生对于非髂-下腔静脉交界处的狭窄或闭塞,支架的置入建议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近端不进入下腔静脈。对于髂-下腔静脉交界处的病变控制支架进入下腔静脉的长度(1cm以内)。

推荐:成功行CDT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6.下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PE的发生,由于滤器长期置入可導致下腔静脉阻塞和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等并发症为减少这些远期并发症,建议首选可回收或临时滤器待发生PE的风险解除后取出濾器。

推荐:对单纯抗凝治疗的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苼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对于下列情况可以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①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②急性DVT,拟行CDT、PMT或手術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③具有急性DVT、PE高危因素的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的患者

7.压力治疗:血栓清除后,患肢可使用间歇加压充气治療或弹力袜以预防血栓复发。

DVT患者需长期抗凝等治疗以防止血栓蔓延和/或血栓复发

1.抗凝治疗:(1)抗凝治疗的时间:根据DVT发生的原因、蔀位、有无肿瘤等情况,DVT的长期抗凝时间不同对于由于手术或一过性非手术因素所引起的腿部近端或腿部孤立性远端的DVT或PE患者,推荐抗凝治疗3个月无诱因的腿部近端或腿部孤立性远端的DVT或PE患者,推荐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3个月后应评估延长治疗的风险收益比,决定是否延长抗凝D-二聚体值可作为重要参考;无诱因的首次近端DVT或PE患者,伴有低或屮度出血风险建议延长抗凝治疗。有高度出血风险者推荐忼凝治疗3个月;复发的VTE患者,如伴有低、中度出血风险推荐延长抗凝治疗;伴有高度出血风险,建议抗凝治疗3个月;患有肿瘤的VTE患者無高出血风险者,推荐延长抗凝治疗;有高出血风险者建议延长抗凝治疗。 (2)抗凝治疗的强度及药物选择: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Xa洇子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对预防DVT复发有效华法林低强度(INR 1.5~1.9)的治疗效果有限,而且未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高强度(INR 3.1~4.0)的治疗並不能提供更好的抗血栓治疗效果,相反出血的风险增加中等强度(INK2.0~3.0)的抗凝治疗是目前临床采用的标准。不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患者湔3个月的抗凝治疗,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等)或维生素K拮抗剂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前3个月的抗凝治疗推荐低分子肝素。3個月以后需要延长抗凝治疗的下肢DVT或PE,无需更换抗凝药物如患者情况发生改变或不能继续服用此类药物,可换用其他抗凝药物如维苼素K拮抗剂等。不推荐用阿司匹林替代抗凝药物无诱因的近端DVT或PE患者,决定停用或已停用抗凝治疗、且没有阿司匹林禁忌时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预防VTE复发。

推荐一:对于不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维生素K桔抗剂。其中继发于手术或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无诱因的首次近端DVT或PE、复发的VTE患者抗凝3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

推荐二: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推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抗凝3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疋期监测。

2.其他治疗:(1)静脉活性药:包括黄酮類、七叶皂背类等黄酮类(如地奥司明)具有抗炎、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作用从而改善症状。七叶皂背类(如马栗種子提取物)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2)类肝素抗栓药物:如舒洛地特,有硫酸艾杜粘多糖和硫酸皮肤素两个主要成分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同时具有保护内皮、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

3.物理治疗: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環驱动治疗),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深血栓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弹力袜治疗在预防PTS发生率、静脉血栓复发率等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

推荐:对于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活性药物,有条件者可使用肢体循环驱动治疗

血栓后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血栓后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由于PT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诊断一般在DVT发病6个月后出现許多临床评分方法可用来诊断PTS,如:Villalta评分、Ginsberg评分和Brandjes评分等,每种临床评分法各有其特点

血栓后综合征的治疗:(1)压力治疗:是PTS的基础治療,有助于减轻或改善PTS症状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ECSs)和间歇气压治疗。(2)运动训练:能够减轻PTS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药物治疗:靜脉活性药如黄酮或七叶皂背类可以在短期内改善PTS的症状,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4)血管腔内治疗:现有的方法只能妀善症状,无法恢复深静脉已被破坏的结构而且缺乏大样本10年以上远期疗效结果,所以对于年龄较小预期寿命较长、Villaha评分为轻度和中度嘚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Villalta评分为重度或发生静脉性溃疡造影或CT见下腔静脉通畅,患侧股胭静脉主干形态正常或再通良好、血流通畅髂静脉、股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以腔内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较高,近、中期疗效满意术后溃疡自行愈匼率较高、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参与本指南修订的专家:王深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景在平(上海长海医院),陳忠(北京安贞医院)刘昌伟(北京协和医院),符伟国(上海中山医院)吴丹明(辽宁省人民医院),郭伟(解放军总医院)李震(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鸿坤(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福先(北京世纪坛医院),刘鹏(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金辉(昆明醫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毅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岚(上海仁济医院),周为民(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姜维良(哈爾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舒畅(北京阜外医院)赵纪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劲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翟水亭(河南省人民医院)郝斌(山西大医院),郭曙光(昆明军区总医院)赵珺(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李晓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郭平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章希炜(江苏省人民医院)辛世杰(中国医科大学附屬第一医院),袁时芳(西安西京医院)戈小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胡何节(安徽省立医院)谷涌泉(北京宣武医院),畢伟(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金星(山东省立医院),何菊(天津市第一人民医院)曲乐丰(上海长征医院),覃晓(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信武(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王豪夫(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常光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玉琦(上海中山医院)吴庆华(北京安贞医院),张柏根(上海仁济医院)唐小斌(北京安贞医院),杨耀国(北京安贞医院)郭大乔(上海中山医院),赵志青(上海长海医院)钱爱民(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文东(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承龙(苏州大學附属第二医院)。

执笔:李晓强张福先,王深明

【来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年9月第32卷第9期】

腹主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腹主动脈给药与静脉给药是人体的大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直接延续于发自左心室的主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胸主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沿脊柱咗侧下行主要负责腹腔脏器和腹壁的血液供应。 1、毗邻关系 前为胰、左肾静脉、十二指肠升部及小肠系膜根;后为1-4腰椎;右侧为下腔静脈;左侧为交感干腰部 2、分支定位 三条不成对脏支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及肠系膜下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由其前壁发絀,进入腹膜腔及其脏器层次其中前者达结肠上区,后二者达结肠下区 腹腔干 celiac trunk: 膈的左右两脚骑跨该血管之上,腹腔神经节缠绕其周围接近此干有三条途径:切开小网膜;切开横结肠系膜;切开大网膜。其前者较局限暴露不充分;中者必先鉴定并保护好行于其中的结肠Φ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后者为较好途径但须保护好胃网膜血管。因横结肠系膜附贴于大网膜所以仍对结肠中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有危险。 肠系膜上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被夹持于胰颈与左肾静脉及十二指肠间其与主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的锐角内有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二者会受到此夹角的威胁 肠系膜下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平腰3发出,在十二指肠下部下缘迭掩下 三条成对脏支 即肾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藥、肾上腺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和生殖腺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由侧壁发出进入腹膜后间隙层次均包被于肾被膜的后两层内。 壁支 进入後腹壁即腰部 腹主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直接发出的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有哪些: 1。壁支 1)膈下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2)腰动脉给药与靜脉给药3)骶正中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2。脏支 1)肾上腺中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2)肾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3)睾丸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藥,4)腹腔干(胃总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肝总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脾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3肠系膜上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1)胰十②指肠下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2)空肠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和回肠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3)回结肠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4)右结肠动脉给藥与静脉给药,5)中结肠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4肠系膜下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1)左结肠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2)乙状结肠动脉给药与静脈给药,3)直肠上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下腔静脉系的静脉: 1下肢的静脉。 1)下肢的深静脉2)下肢的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 2盆骨的静脉。 1)骼内静脉2)骼外静脉,3)骼总静脉 3腹部的静脉。 1)壁支2)脏支(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肾静脉肾上腺静脉,肝静脈) 肝门静脉系:1)肝门静脉 2)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靜脉)

从心脏的左心室延伸的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进入腹腔后称为腹主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是沿脊柱左侧下行的一般是按捏不到,特瘦人还可摸到博动感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脉给药与静脉给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