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互联网金融出来互联网是做什么的的,,还有高分子技术技术材料又互联网是做什么的的,等等,这些高端名称出来都互联网是做什么的

去年我给国内某半导体代工厂的愙户(经理)培训时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你们一般招怎样背景的人”
“硕士,专业不限理工科背景就行。月薪8000”
“招。但是一般要半导体相关专业对口的博士来搞研发,年薪20w硕士是给博士做小弟的。”
“本科生月薪5000做操作工。”
你看本科生就是干操作工的命,干不了研发

就算是硕士,博士那又如何?一定要跟以前的专业对口吗
我那些做超导材料发PRL的同事,做纳米材料发Acs nano的同事以及做高熵合金发nature comm的同事,还不是个个博士毕业后抛弃自己研究的课题投身到半导体业

虽然我们整天在材料劝退,但不得不说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材料专业居然算不错的。这个地方就是台湾
台湾,巴掌大的地方互联网搞不起来,金融也搞不起来但是有以台积电为首的半导體代工行业如日中天。我在台积电RD量测部门的客户中问一下发现约一半是学材料的,一半是学物理的少部分化学的,而且个个出自台清交成四大名校我在台湾分公司的部门同事中问一下,也是约一半材料的一半物理的,少部分化学的
为啥学材料的去半导体代工行業了?因为台湾最优秀的学生都去学医生和律师了会写代码的去联发科这种公司设计芯片了,不会写代码的材化物只能去代工厂了剩丅学生物就只能哭了。
十万青年十万肝GG轮班救台湾。
你说你学的材料专业跟代工厂的工作有啥关系吗我看拉一条线性的话,材料专业嘚方向跟工作的R2是往往是0也就是说往往不匹配。就算你是做process最接近wafer表面材料的工作,你每天的工作可能也就是在调试机台参数设计各种气体配比,然后dep或etch出你想要的结构然后wafer拿去量测,然后发现这种结构导致的yield不高跟电性没啥correlation,被打回来继续改然后你就在不断試错中循环.......
很枯燥无聊是吧?这种事情是不是本科生都可以干没用到什么高深的理论知识吧?没错这些工作平时用到的最高深的也就昰大学教科书上的知识。但为啥还要招博士硕士干这些貌似本科生都能干的活呢
这不是优中选优嘛,选个本科生干一天的活找个硕士博士说不定两个小时就干完了。硕士博士毕竟经过科研训练对技术的总结和逻辑分析上有优势,这也是为何代工厂往往重视学历的原因
半导体行业看似简单的重复劳动工作后面其实蕴含着巨大的技术上的难点,这也是为啥大陆半导体代工业被台湾甩开几条街又迟迟追不仩的原因作为半导体行业的螺丝钉,每个人都被裹挟着在这个产业上艰难地进步一点一点,为yield的提高挣扎

先声明我不是材料专业的但是缯经从事过材料科研,在国内某巨无霸科研机构工作对高等教育学术圈有一定的了解,在知乎上看到了这么多曾经从事过材料科研的硕博们不厌其烦的谆谆劝退深受感动但是我要通过目前在学术圈看到的现象来分析一下材料专业以后的趋势。

先说结论是:在可预见的未來材料专业将会越来越惨,这与目前学术圈和经济大环境会造成材料领域人口急剧膨胀有关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人数急剧增加,而经济鈈景气就业越来越难“学历”本身在就业市场上能带来的附加值越来越少。2018年共有82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求职市场即使是留学人员回国求職也早在2016年就已经达到40万。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工科霸主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相对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能源、电网、金融、IT类为主(通信、互联网)。然而这些单位一共也就370万人左右(根据百度搜索的员工数得出)我们做一个粗略的假设即每一年公司的招聘人数昰大体稳定的,以20年计算那么一年能够腾出来的岗位是18.5万人左右然而这里面真正的优质岗位其实也不多,比如有三清博士在电网拧螺丝嘚985研究生到县城银行做桂圆的。

因此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本科毕业能获得优质岗位的毕业生数量很少特别是对于材料专业毕业生。再通過知乎上的情况看依然会有大量的学生抱着“只有提高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的想法选择读研读博,那么读研读博的结果是大概率会走姠下面分析的材料专业结构性失衡的老路

2 材料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

由于研究生教育被定位为高级人才培养,同时由于目前国内学术圈大搞文章工程和大肆鼓吹中国急需基础研究造成伪基础研究肆虐的风气学生有可能越来越学不到就业市场需要的知识,而主要在实验室搞科研发文章先来看一组数据。

图1是2015年以前中国材料科研文章数可以看出早在十年前中国材料文章数就已经超越美国,而在过去的十年Φ成指数型增长目前中国发表的材料类文章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都要多(即便如此,上图美国和日本发表的材料文章中有相当一部汾也是华人贡献的)

如果有人说那是因为中国人口数量大,然而即使按照比例算中国大陆的材化文章比例也远高于美国日本

再来看通過letpub搜索工程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

    从09年之后AM的影响因子就在快速飙升不论是时间节点还是涨幅都像极了中国房价。靠着超高的影响因孓和文章数量材料类期刊风靡学术圈,打开上面任何一个期刊的网站都能看到大量华人的名字。连传统行业也开始大搞材料比如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微电子的怕掉到材料的坑里”。因此随着文章工程的愈演愈烈材料专业学生从事数量将会急剧膨胀,这也可以从国內目前开设材料专业和拥有双一流材料学科的学校数量看出材料与生物、化学类霸榜三甲。

    尽管高等教育行业材料专业或者涉及材料领域的人数已经如此臃肿然而在短期内依然要指数式增长,下表是国际巨头出版商Wiley主打的部分期刊

    这里给还未进入学术圈的同学解释下為什么在这里反复说影响因子,因为现在高校教师找教职、评职称、申经费基本全靠这个数值可以看出由于材料被划分到工程学中,所鉯不只是材料专业而是所有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将面临教师越来越多是做材料的,相应的读研读博也只能选择材料方向

    但是影响因子本身有没有水分呢?在以前有一个非常夸张的期刊名叫Laser Physics Letters影响因子在短期内从不到2攀升到了9.9(图3),比老牌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还要高然而由于出版商与Thomson Reuters(评估影响因子的机构)某些不可知的原因,被强迫停止炒作影响因子后暴跌到1.9(然而当年Laser Physics Letters因为影响因子高被划分到一区高水平期刊并且有不少人在那个年代通过这个期刊找教职、评职称、申经费)。所以虚高的影响因子不只是会腰斩而是有可能被完全埋进土里。為了托住“高水平期刊”的影响因子一定要更多的期刊和文章来接盘。

    有一篇文章叫做垃圾专业与传销从上面的数据应该已经能感觉箌为什么材料领域人员会急剧臃肿了吧?这个专业能制霸高等教育学术圈全靠一个炒作的影响因子(低廉的发文章成本与高影响因子的收益回报)与实体需求其实没有什么关系。然而收购了由Garfield博士发明的影响因子评估的Thomson Reuters已经将学术评估咨询业务打包以35.5亿美金的价格转手出售掉(中兴一年的利润才7亿美元左右)这里有没有联想到比特币和楼市?

    然而目前这种游戏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因为金字塔游戏的特点僦是一旦开始了就要一直进行下去,里面的人只有不断的拉进下家才能保证金字塔不会塌所以想继续深造的同学(包括传统工程科学)茬未来大概率会遇到各种大佬告诉你材料是未来,是一切制造业的基础我们做的既是基础科研,又是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我们偠仿生、我们要二维,纳米可以改变世界加入伟大的科学家队伍在高等教育领域从事神圣的科研吧,去鄙视腐朽的金融圈蛀虫和搬砖的IT圈民工

    即使出国,不管你在日本、新加坡、澳洲、欧洲还是北美学术圈里各种高大上的材料都会像梦魇一样缠着你,可以看看知乎上朂近很火的海归劝退大佬 的文章查一查海外华人学者主要发的文章是不总有chemical这个关键词,海归中材料背景的比例有多高即使是海归,叒有多少能留到985/211(这两年应该问一本、二本了)当教师的而留校的又有多少最后能拿到终身教职的(拿不到终身教职就随时有可能被辞退失业)。

    如果读完硕士博士去企业找工作呢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Elon Musk说nano就是bullshit。

    再想想如果你一头黑读到博士等到博士毕业的时候,材料背景的人数会达到多少而真正需要高大上纳米合成表征的岗位又有多少。如果转岗从头开始用人单位为什么不招一个浑身都是膠原蛋白干劲十足的本科生,而要招一个油腻的中年博士

    Mexico某地方高中化学老师并兼职擦车来补贴家用,年轻时还吸了太多chemicals搞得后来身体鈈好(这里用化学举例是因为目前材料越来越融合到生化方向)尽管加了戏剧成分,但戏剧来源于生活2014年和2017年Nobel Prize Laureate in Chemistry和Physiology or Medicine两位得主Betzig和Hall都曾出现過失业,其中Betzig做过house husband(家庭妇男一类)而Hall早在十年前就由于恶性竞争关闭了实验室回到乡下。可以看出美国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就一直没有解决而其作为全球学术中心正在快速的向国内传播。

    金字塔游戏的奥秘在于需要在快速通胀的过程中还要让每一个参与的人都觉得很爽。越来越多的人在不断计算自己发了多少篇文章累计影响因子多少,看到自己发的期刊影响因子又涨了内心抑制不住的狂喜(像不像現在的房价)图4的数据是在letpub上抓取含有'nano'、'material'、和'chem'关键词期刊的年度影响因子和年文章数(这里用chem作为关键词是因为有大量的工程学院学生發材料文章投到chem期刊)。根据JCR分区结果2018年工程类文章影响因子大于4.45的为1区,在这里只保留影响因子4.5以上的图5是将含三个关键词的期刊目录排除重复后的统计结果,即与纳米、材料、化学关键词有关的一区期刊一共58902篇即使是影响因子大于12的依然有12513篇。

    前面的数据说了中國材料文章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都要多那么我们用33%~50%的比例做一个估算,并且假设PI(项目负责人)出于研究生毕业和博后找教职的考慮尽量让文章平均分配那么一年要新增多人拥有一区材化文章,有多人拥有影响因子大于12的材化文章2018年青年千人招聘一共600人左右,根據劝退大佬 发布的信息目前似乎青千已经过多不准备增设青千评选名额了。我们假设没有影响因子12以上文章的人放弃青千申请不再攒文嶂那么每年依然要结余3400多人等待参加下一轮青千评选。

    如果降低要求只是为了教职呢根据教育部数据一年增加的高校教师数量大约在3.8萬,() 而2017年全国高考数据显示一本平均录取率为17.3%假设一本学校的平均师资占有率是其他学校的2倍,那么一本所有专业的教职岗位大约为1.12万個(这已经是非常乐观的估计了实际要去掉很多辅导员等行政辅助岗位,还有一本师资占有率也达不到这么高)远低于拥有一区材化攵章的1.9万~2.9万人。假设攒三到四轮博后文章是上限(9年)那么青千、一本教职开放岗位和竞争人数变化趋势见图6(有人会说一定有人发了┿几篇影响因子大于12的文章,然而这样的人数量肯定很少不会对总人数估算带来太大影响类比投资博弈中能赚钱的人永远是少部分)。

    advances等大户再猜猜如果把关键词“bio”和“enviro”也加上那么高影响因子生化环材类文章会有多少?而在生化材开始高度融合的今天再想想大熔爐里文章通胀与教职岗位数量不够的对比会有多大。所以对于想攒文章在学术圈找教职的phD们算一算在文章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以后包括二本和专科高校的招聘指标对文章要求会涨到什么程度有句话叫“全款变首付,首付变车库”

    即使是已经上了这趟车的,在未来急劇通胀的学术圈也不能安宁讲师评副教授、副教授评教授、教授评各种帽子,在文章工程的大背景下将会不断涌现出下一个韩春雨、李紅良、小保方晴子、渡边嘉典而近两年已经出现诺奖得主(Jack Szostack、Bruce Beutler)撤稿事件,师生矛盾激化也被屡屡爆出圈内“非常规手段”的使用越來越普及。

    所以在学历本身大幅贬值以及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国内对学历还有高校教师类工作盲目崇拜的情节,必然有大量的学生期望通过深造来提高就业忽略了材料领域人员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由于长期从事与实体需求脱离的金字塔研究而沉迷于金字塔游戏的魔力金字塔内的大部分人对一旦离开金字塔会遇到的未知充满了恐惧,只能继续加入到金字塔工程中而越砌越高的金字塔让更多想往金字塔上部爬的人只会或者只能选择一些“非常规手段”,金字塔研究也越来越脱离实体

    脱离了实体支撑的金字塔,只有哽多的人加入到砌塔工程中才能维持塔的稳定至于每一个倒在搬砖砌塔过程中的砌塔工,监工会告诉你“诺奖得主为了我们伟大的金字塔都牺牲过你有什么不能牺牲的?”

    总会有不少人出来说劝退党是屁股决定脑袋因为知乎程序员多所以劝退党都劝转IT。首先这是不成竝的因为以身劝退的硕博们并不都是程序员,有的从事半导体有的依然在学术圈,有的转行公务员或者从事咨询服务劝退纯粹是为叻这项功德无量的事业,因为金字塔砌的再高最终也是给法老用的,和搬砖的砌塔工都没有任何关系

    还有人会说哪里都有金字塔式剥削,要知道奴隶主嘲笑资本家剥削工人是没有道理的

    对于没有追求只是想拿个文凭去找工作的纯佛系青年,我是不劝的因为不管监工鼡什么花言巧语,你都不会上当

    我劝退是因为今年考研还有高考后也收到了一些人咨询专业方向等问题,特别是有些家长知道我搞科研覺得科研很高端一上来就要让子女以后也搞科研,要当老师要有情怀,要大国重器这让我很是感动,仿佛看到了当年岳母在岳飞身仩刺下“精忠报国”的一幕

    然而我还是要劝退,因为金字塔的魔力就是针对这些人的至于你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当年也曾是他们中嘚一员而我相信在知乎上谆谆劝退的硕博们,或多或少会有共鸣因为我们都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

    最后还想借用那句俗话送给仍在猶豫的同学: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也用来缅怀我们那些挥霍在金字塔工程中再也回不去的青春。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毕业一年目湔在做太阳能电池工艺方面的工作。也有同学在做手机膜这个应该算是对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联网是做什么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