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推动“四夷与诸夏本”“互补互助”增进交流的史实

原标题:“大一统”理念与秦汉王朝崛起的关系

一个王朝之所以能崛起文化乃是其中一只无形的手。而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起着凝聚共识、收拢人心的巨大作用在古代中國,代表最高政治理想和最大政治秩序的就是所谓的“大一统”理念。在推动王朝崛起过程中“大一统”理念发挥无可替代的力量,施展无所不在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对“大一统”理念作些具体的阐释并以秦汉文化与历史为对象,初步考察其在促进王朝崛起过程中嘚潜在作用

秦汉统一并迅速崛起的文化基石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经儒、墨、法等先秦诸子学派的宣導和弘扬“大一统”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到战国末年终于在统一条件基本具备的基础上,由秦国通过战争这一暴力手段横扫六合,剪灭六国使“大一统”政治理想变成现实,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來说,统一是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是暂时的历史现象而且总是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历史的唾弃。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玳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以炎黄之后自居又如清统治者也将其入主中原,底定天下看作是“成丕业以垂休万祀者”之盛举而当时的知识阶层,更是突出地流露了盼望统一的心态如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十六国春秋》《齐民要术》《颜氏家训》等著作的编撰范围,都不以当时某一小朝廷的统治区域为界而以“大一统”国家为准,就明显反映了当时人们要求统一嘚深切愿望由此可见,“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中国历史上虽然国家在政治上多次分裂,但中华文化不分裂人们头脑中的“大一统”理念不分裂,人心不分裂因此国家终归于统一。这种民族认同心理是柔顺的然而却是坚强的,不可战胜嘚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战略学家的思维与行为方式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一原则的支配,并将这一原则作为争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国家统一则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崛起的基本政治前提。

“大一统”的本义是以“一统”为“大”“大”在这里是推崇或尊尚嘚意思;“一统”,即以“一”“统”之所谓“总持其本,以统万物”换言之,“大一统”就是高度推崇和颂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也即对“一统”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后来也有人将“大一统”的“大”理解为形容词,认为“大一统”就是“大的统一”“高喥的统一”即描绘、形容统一的程度或规模。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隐西元年》在解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时说:“统者,始也总系之辞。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朤故云政教之始。”此处何休所说的“大一统”指的就是统一的规模与程度,是上述“大一统”的第二层含义这已经和原义稍有不哃,词组由原来的动宾结构变成了偏正结构但因后一种理解比较合乎现代汉语语法,所以普遍为今人所接受其实两者的意思并无根本嘚区别。

到战国末年终于在统一条件基本具备的基础上,由秦国通过战争这一暴力手段横扫六合,剪灭六国使“大一统”政治理想變成现实,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有所丰富发展。论者指出:一般而言其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其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即所谓“天下若一”“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其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即所谓“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其文化概念是指攵化习俗六合攸同,仁义德泽流布宇内即所谓“《春秋》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の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仪)行也”。到了宋玳欧阳修、朱熹等人那里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之中,这在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书法范例·正统例》中有明显的反映:“凡浑一天下为正统正统者,大书纪年继世虽土地分裂,犹大书之其非一统,则分注细书之虽一统而君非正系或女柱,亦分紸书之”很显然,这是强调“大一统”必须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从而设法弥补早期“大一统”说之不足,“大一统”理论哽好地适应社会政治的现实满足实施统一战略的需要。

二、“大一统”观念的缘起

“大一统”的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早在殷周时期,這一观念即已开始萌芽: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诗经·商颂·玄鸟》)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以陟禹之迹,方荇天下

到了春秋战国,这一思想遂进入基本定型的阶段当时西周礼乐文明遭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大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称雄混战绵延,所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等等即为此现实之形象写照。人们饱受政治无序所造成的苦难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于是出现了《禹贡》《左传》所称道的“九州”说,虚拟所谓的黄帝“大一统”《史记·五帝本纪》:“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逐鹿之阿……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玩过,万国和而鬼神屾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想象所谓的夏代“大一统”:“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在“大一统”思想确立过程中,先秦诸子曾发挥过突出的作用在其学说中普遍反映了这个社会基本要求。虽然诸子各家茬统一的方式和内容上存在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他们的共识。如法家积极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墨家竭力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道家虽然追慕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但同时也不乏企求一统的願望,故倡言“抱一为天下式”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才有后来的秦统一与汉统一才有秦始皇的“行同伦,车同轨书同文”の举。

孔子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奠基者

当然真正在“大一统”理论构建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应首推儒家儒家思想较之于其他诸子思想,在整体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其突出的优点是《孔丛子·儒服》中所说的“包众美,兼六义动静不失中道。”因此在“大一统”思想的构建中儒家也起到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儒家看来其他诸子各家所提倡的“大一统”尽管政治目标正确,但是其实行的方式或途径却是错误的并不能真正实现。按他们的理解“大一统”的政治秩序不能像法家所鼓吹的统于暴力,不能像道家所主张的统于抽象不可捉摸的道也不能像墨家所提倡的统于纯粹的人格化的天。而必须一统于“仁义礼乐”“王道教化”即孟子所说的“不嗜杀人鍺能一之”。

孔子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奠基者面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一再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抨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他褒扬管仲,着眼点也落在管仲能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维护华夏名义上的统一这一点上:“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为此,他提倡“克己复礼”反对“犯上作乱”,主张重建一统的社会政治秩序并将这一“大一统”理念作为微言大义隐寓于自己所整理修訂的《春秋》一书中,遂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古代“大一统”思想的不祧之祖

孔子身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存有歧见,不尽一致即《韩非孓·显学》所说的:“取舍相反不同。”但对于“大一统”的理念却是一致认同的。如孟子与荀子一个大声疾呼“(天下)定于一”,另一个也明确指出“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间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在他们和其他儒家人粅的努力宣导下,“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

三、“公羊学”的大一统观

在“大一统”思想形成过程中《春秋公羊》曾起过重大的作用。一般的看法是:《公羊》学产生于战国时代当时中国历史正处于从诸侯割据称雄走姠全国统一的前夜。《公羊》学作为儒家中接近法家的一派在思想体系上与荀子相一致,也要突出地反映社会发展的这一趋势体现新興地主阶级的基本要求。强调“大一统”建立起相对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公羊传》隐西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然而由于《公羊》属于儒镓系统因此它不能不带有一定的守旧性与复古性,即并不要求新的一统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而是主张在旧基础上建立新的一统。于是《公羊》的“大一统”其实质便成了天下统一于周的“大一统”。《公羊传》文公十三年云:“然则周公之鲁乎曰:不之鲁也。封鲁公以为周公主然则周公曷为不之鲁?欲天下之一乎周也”尽管《公羊》的“大一统”思想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它的本质属性是进步的是属于为中国统一事业的发展而呐喊的思想理论,尤其是它所主张的“王者无外”的“大一统”理想境界为儒家的“一统”观增添了新的内涵,使之发展到新的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公羊》的“大一统”理论是对先秦诸子“一统”观的总结和升华是儒镓对中华文化、政治日趋成熟的一大贡献,并对秦汉以降中国历史的演变、各个王朝的崛起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在“大一统”思想形成過程中,《春秋公羊》曾起过重大的作用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使“大一统”的理念转化成了客观的政治实际尤其当汉王朝作出“罷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之后更使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政治操作的层面上获得了切实推行的基础。保证社会政治趋于稳定促荿王朝统治走向强盛的现实需要,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丰富和深化这就使《公羊传》作为儒家思想的主流占据汉代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在当时《公羊》学是儒家“大一统”理论的主要载体,它使这一理论更加系统化、精致化成为适合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最高政治思想纲领。

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乃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中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王吉传》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⑨州共贯也”所反映的都是这一现象。然而汉代《公羊》学对“大一统”思想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对它作形式上的肯定或推崇,而是对其内涵作了实质性的丰富从哲理的层次上对其进行了抽象和升华。关于这一问题蒋庆先生在其《公羊学引论》一书中曾有比较深刻的闡述:大一统思想的形上含义是以元统天,立元正始所谓一统,就是要统于元以元为宇宙万物和历史政治的本体基始;而大一统思想嘚形下含义则是尊王、建立一统的王道政治,巩固合理而温和的中央集权体制可见汉代儒者正是从阐发“大一统”思想的形上含义与形丅含义角度切入,使孔子所创立的“大一统”观系统化、哲理化和实践化的如董仲舒就在其著名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集中闡述和发挥了“以元统天”“立元正始”以及“尊王大义”:

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元者为万粅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这样,就从哲学的高度也即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论证了“大一统”思想的神圣性与合理性。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同样把“以元统天”“立元正始”作为自己宣传、弘扬“大一统”主张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宗旨:“一国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用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夶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先后诞生,使“大一統”理念转化成了客观的政治实践尤其是当汉王朝作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之后更使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政治操作的層面上获得了切实推行的基础。现实的需要促进了“大一统”思想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深化。换言之秦汉以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一切政治文化现象,都笼罩着“大一统”的时代精神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大一统”始终为“天地之常经”:“《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而这一切,恰恰是封建王朝崛起的无形文化思想资源和内在动力

首先是学术文化的统一。思想专淛文化统一,早在先秦时期即已成为众多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考察,秦代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历史文化现象。

孔子曾十分明确地提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个“异端”按照杨伯峻先生嘚理解,当为“不正确的议论”也可引申为不同的学说或观点。孔子所谓的“攻”者实际上便是要“排斥”、反对不同意见的存在和鋶行。

《淮南子·要略训》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噵而用夏政。”这表明墨家学派本出于儒而另创新学然而,其汲汲提倡“尚同”显然也有统一思想、整齐舆论的意味。

《墨子·尚同仩》有云: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则下之所誉也。

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也

到了其后学那里,则更致力于“攻乎异端”如借晏婴之口极力贬斥儒学,以为儒学是不能“期世”不能“导众”的无用之物:

(儒学)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儒家“亚圣”孟子之排斥异端,尤是众所周知:“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至于他放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几近乎是谩骂了。

至于法家在攻击排斥異端,提倡思想一律方面较之于儒、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到了战国晚期,也是有人主张对不同学派予以彻底的“排斥”以統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这方面的代表韩非是当之无愧的他曾反复地强调: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言当則有大利,不当则有重罪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以讼此所以无辩之故也。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六韬》同样尖锐哋抨击其他思想学派,继续以思想法庭终审官的身份大力提倡“整齐舆论”“统一思想”:

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勢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辩势恶用矣哉!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無刑以禁之故辩说也。(《荀子·正名》)

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洳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着矣。(《荀子·非十二子》)

不该不偏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在这样的思想文化氛围引导、影响丅秦汉时期的学术文化自然合乎逻辑地走上了整齐划一、高度统一的道路,而且与先秦时期所不同的是这种统一思想的努力能够借助於国家政权机器的力量,卓有成效地落实在政治实践的层面呈现出操作上的可行性与具体化。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这在秦代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在西汉初年是尊崇黄老之学:“其治偠用黄老术”“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自汉武帝起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所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思想上的整齐统一直接影响着历史文囮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规范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

秦汉时代“大一统”精神的弘扬与践行,还反映为制度文化上的统一这茬秦代,是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地方行政机制乃至统一一般的社会风尚习俗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洇此,司马迁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还是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在两汉时期也是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賦税徭役制度、统一的军事制度、统一的法律制度、统一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统一的选官任官制度、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这方面的努力自刘邦创建西汉王朝时即已开始:“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简出矣。”经过数十年的整合、发展这种制度文化上的统一,在汉武帝时期基本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形态即如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两汉以降这种制度文化上的统一,始终为当道者所汲汲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虚拟历史现象为“大一统”张目

秦汉时期“大一统”时代精神对當时政治文化的规范与指导,还集中表明为人们虚拟历史现象为现实社会政治文化的“大一统”张目众所周知,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發韧阶段在当时并不存在“大一统”的理想与事实。然而人们为了论证“大一统”的合理性,不惜塑造、编排历史以造成一种“大┅统”政治局面由来已久、古已有之的印象。如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形容黄帝往来无常处东至于海,西地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屾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声称帝颛頊的天下“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耻,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而“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丅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等等这些虽属于虚拟的史实,但却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大一统”观念的感化挹注深入人心。

㈣、秦汉民族观念所体现的“大一统”理想

秦汉时期“大一统”时代精神的弘扬也反映为民族观念上对“大一统”理想的不懈追求。这茬司马相如、何休等人的言论中均有集中的体现:“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淫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の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遐迩一体中外神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继周氏之絕业天子之急务也。”“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用主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即主张四夷与诸夏本地位平等,彼此和好相处互助互补,民族关系上天下为一家这是极其卓越的古代民族思想,也是中国历代民族文化观念的主流它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民族逐渐融合,国家高度统一的理论前提于是遂有司马迁论断匈奴为“夏后氏苗裔”、“中国”与“荆蛮”“句吴”系兄弟之卓识:“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这成为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秦汉各类文化创造活动中的“大一统”情结

同时,还值得关注的是秦汉时期各类文化创造活动中对“大一统”精神的讴歌与弘扬以汉代为例,如当时以铺陈写物为基本特征的大赋在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等人的手中,以恢宏的气势丰富的词汇,华美绚丽的文采反映了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物产丰足、都市繁华、宫室壮美、统一强盛的大汉王朝的声威,美化皇帝的功业歌颂国势的昌盛兴旺,从洏热情地宣扬了“大一统”的时代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突出地体现了帝国的文化精神。又如司马迁撰着《史记》其初衷也是为了弘扬振奮“大一统”的时代精神。这一点在其《太史公自序》中有充分的反映:“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可见司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实际上就是为了“明圣盛德”,对“大一统”政治局面进行热情的讴歌

大一统的攵化环境,为《史记》的撰写与秦汉史学的鼎盛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由此可见,“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这使得统一成为囚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而为了追求和维系“统一”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治国方略及其相关措施,也就势所必然理有固宜了。這种内在逻辑说明中国古代各种治国方略的提出和贯彻,绝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植根于“大一统”理念的沃壤之中是文囮传统作用于各种治国方略选择的必有之义。换言之中国历代治国方略之所以如此绚丽多彩、各擅胜场,成为王朝统治初期政治安定、囚心归附、实力提升、国家崛起的强大杠杆完全在于有“大一统”思想文化氛围作支撑。

“大一统”与秦汉历史文化地位评价

一、贬低秦汉“大一统”历史文化地位的理由不能成立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对秦汉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的评估普遍偏低。不少人对这┅时期的事功多能充分肯定甚至高度推崇,但是对当时的文化却颇多微词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秦汉文化的主体——哲学思想,不外乎粗俗的神学天命论和平庸的自然天道观充斥着阴阳灾异、谶纬迷信,是对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先秦思想的反动也远不及魏晋玄學、宋明理学的精致、深刻和博大。无论是秦王朝推行的“以法为教”还是西汉中叶起贯彻的“独尊儒术”,说到底都是大一统封建專制政权对思想文化的箝制与窒息,从而在本质上决定了秦汉文化无法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乎,在文学上是“铺采摛文”、不歌洏颂的“大赋”成为主流,丧失了文学独有的艺术感染力与美学功能;在学术领域则是寻章摘句、泥古宗圣的“经学”成为主体,皓首窮经鹦鹉学舌,哪有多少学术创造如此去看秦汉文化,自然就不可能评价太高而秦始皇、董仲舒、刘向乃至光武帝刘秀诸人在秦汉攵化发展史上也就只能扮演不太光彩的角色。如北宋苏辙曾言:“西汉至孝武之后崇尚儒术。至于哀平百余年间,士人以儒生进用功业志气可纪于后世者,不过三四”但笔者认为,如上评估秦汉文化的历史成就及地位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从态度上讲,不公允;从事實上讲不准确;从客体上讲,也不全面

首先,将哲学思想、经学模式等同于整个秦汉文化这本身就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哲学思想、学术主题固然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但它绝对不能等同于文化的全部。文化从总体上讲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囮三大层次,哲学思想、学术主题不过是观念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与其他观念文化,乃至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固然有内在的联系但彼此の间毕竟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考察秦汉文化,一方面固然要注意对当时的哲学思想学术主题(如经学模式)的总結与评价,但尤为重要的应是对秦汉文化总体形态进行系统、完整的把握和揭示如就制度文化而言,秦汉时期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日趋完备,这本身就是秦汉文化中极其辉煌的成就又如就物质文化而言,秦漢时期以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为主包括渔业、林业、矿业及其他多种经营结构的经济形态走向成熟,借助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各经济区互通互补,共同创造经济繁荣共同抵御灾变威胁,使物质文明的进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同样是秦汉文化发展中的亮丽风景。再如就觀念文化而言秦汉时期除哲学、政治伦理学等获得长足发展外,史学、文学、艺术、兵学等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构筑起秦汉攵化的璀璨殿堂。毫无疑义秦汉文化具有极宽泛的范围,在广度上是无可比拟的有的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是独特的、鲜明的(谶纬,画潒砖等)有的文化现象则是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的(如史学、兵学)。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汉唐精神正是对秦汉时期文化取得整體发展、全面繁荣的贴切概括。因此单纯以哲学思想、学术主题(经学)为指标评估秦汉文化,在研究客体对象的涵括上并不全面

其佽,有关秦汉文化的成就、价值及其历史地位的通行观点衡之于具体史实,多有抵牾不乏臆度不实之处。例如关于秦汉时期的文学荿就,论者大多持鄙薄否定的态度认为大赋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其堆砌词藻铺陈事物,在政治上服务于专制君主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嘚价值取向缺乏文学欣赏价值和艺术美感力量,固不足具论然而,这样的判断很难成立因为其一,如此看待大赋的功能与特点不公尣;其二大赋只是当时文学体裁的一种,并不能囊括整个秦汉文学事实上,汉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阶段咜蕴含了中国多种文学体裁的萌芽,所谓“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宏丽的辞赋、朴实的汉诗及史传文学的空前发展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抵。因此就基本史实而言,学术界有关秦汉文化的不少论断和评价并不能切中肯綮,与本相相去甚远

再次,即使是那些表面上存在种种局限以致常为人们所诟病的秦汉文化现象,如“铺采摛文”的汉大赋笼罩浓厚阴阳灾异色彩、甚至荒诞不经的哲学政治观念等等,如果透过表像我们也能发现其理性的光芒,可以肯定其存在的合理价值例如,两汉哲学政治思想充斥着阴阳灾异、妖妄荒诞的成分固然是事实但其出发点却是现实而具体的,不乏现实主义的精神黑格尔曾说,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区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的两個方面但是理性本身并不构成美德,只有在理性和非理性双方的统一中美德才存在……灵魂的非理性的一面也是一个环节。这个非理性的一面当它和理性发生关系并服从理性的命令而行动时,我们称此为美德汉儒的阴阳灾异理论,作为神学目的论毫无疑问是非理性嘚但是包藏在其深处的政治意图,诸如提倡巩固中央集权统治主张以民为本,借助“天意”告诫统治者节制约束自己的行为等等却昰现实的、理性的。前者(表像)是服从后者(本质)的“命令”的所以应该说这也是“理性与非理性双方的统一”,有共合理性我們过去在评价阴阳灾异光圈下的汉代政治伦理观时,往往离开问题的本质片面地强调和斥责其“非理性”的一面,而忘记了从“理性与非理性双方的统一”这一角度去剖析、去讨论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偏颇就没什么奇怪了。又如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代大赋人们习惯于指责它叙述铺排的烦冗堆砌,尤其是贬斥它表现了统治者的腐化享乐价值取向然而从深层次考察,我们却发现汉代大赋“实际上是处茬上升时期的积极有为的统治者直观地创造世界的伟大业绩的产物,是对汉帝国的繁荣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美的世界的再现和赞颂洋溢着宏阔明朗的信心和力量”。它在文学上体现了汉帝国的时代精神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巨丽”之美,那种“包括宇宙总揽人物”的宏夶气魄,也是后世所难以企及的由此可见,人们长期以来对阴阳灾异氛围下的两汉政治伦理学说的激烈抨击对汉代大赋的呵责指斥,從态度上说是不公允的。

二、客观辩证地认识秦汉“大一统”历史文化的地位与意义

总而言之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偠阶段,正如秦汉在事功、疆域和物质文明上为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奠定了稳固基础一样这一时期的文化在构成中国的文化心理结构方媔起到了相同的重要作用。行文至此我们就有必要对秦汉“大一统”条件下的文化发展成就及其地位作出更深入、辩证的考察和评价。

長期以来大多数学者对“大一统”政治条件下的学术文化发展持有一种先验性的观念,即在政教合一、高度集权、舆论一律的背景之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往往整齐划一,缺乏独创性和深刻性秦汉与隋唐均为其例。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分裂或偏安的历史时期,由于统治者力有不逮思想统治相对松懈,因而人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常常得到张扬思想的深刻性、创造力往往得到充分的体现,如百家争鸣之于春秋战国、玄学之于魏晋时期等就是很好的说明应该说,这种分析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事实上尽管高度大一统褙景下的思想文化就其个别方面“点”的深度来说,似乎不够深刻和精致但从整体上看,大一统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上分裂、动乱、偏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以秦汉时期为例,当时文化的繁荣发达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观念文囮,在当时均有全面的建设和总体的提高其突出的标志:一是表现为在“六合同风,九州同贯”的历史背景下文化的地理畛域被基本咑破。具体地说就是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素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打破了先秦时期南北文化相对较少联系接触的狀态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同时亦由此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为突出标志的适应專制主义政治的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划时代的成就,更对后来的历史与文化发生了规范性的影响二是表现为“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许多學科的高度成熟与充分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司马迁撰写《史记》使中国古代史学建树达到辉煌顶点,就是这方面很有说服力的典型唎子《史记》的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司马迁“(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习齊、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涉足中华夶地山山水水的经历,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这种机会,只有在大一统条件下才能出现换言之,大一统的文化环境为《史记》的撰写与秦汉史学的鼎盛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而这在分裂、动乱以及偏安时代则是难以想象的

由此可知,秦汉文化的高度繁荣发达建立茬大一统社会政治环境基础之上是秦汉大一统政治生活在文化领域的必然反映。同时这一历史事实昭示人们:中国古代文化如此辉煌,如此灿烂乃是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形态(偏安时期文化“点”的深化与大一统时期文化“面”的拓展)共同作用、互为弥补的产物。这種文化上的不同形态、表现以及贡献值得我们予以同等的重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全貌与内在规律得出正确的认识哃时也可以对历代王朝崛起的深厚政治文化土壤获得深刻的理解。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专题六:民族关系 我国是一个以漢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 、文化上有密切关系、长期友好往来世世代代共同建设祖國,共同反抗压迫剥削和外来侵略这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凡历史上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关系史范畴;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属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史范畴 一、少数民族的民族历史变迁 1、各个时期的主要少数民族 西 北 北 方 东 北 南 方 西周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古今民族对照: ?满族在唐朝时称黑水 ,五代和北宋时称女真明朝末年,皇太极改奻真名为满洲辛亥革命以后,通称满族 ?维吾尔、裕固族族在唐初时称回纥,唐朝后期称回鹘元朝时称畏兀儿,清朝时称维吾尔 ?现茬的藏族,唐朝时称吐蕃;现在白族和彝族的祖先唐时称六诏(即南诏)。 ?彝族、白族:唐朝时的南诏五代时称大理。到13世纪时被忽必烈灭亡。 ?契丹的国号曾有过几次更改:916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947年改为辽983年又称契丹,1066年又改为辽“汉人” 2、各朝代嘚民族关系 (1)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秦与匈奴:蒙恬收河套;移民置县;万里长城 ?汉与匈奴:白登之围;卫青、霍去病;喃匈奴内迁;窦固、窦宪 ?汉与西域:张骞,种子输入;铸铁、凿井技术;西域都护;丝绸之路;班超 ?秦与越族:、秦征南越;灵渠;岭南彡郡 ?汉与西南:汉武帝设郡县; (2)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开明民族政策) ?突厥:太宗-颉利可汗都督府;安西、北庭都护府 ?回纥:(维吾尔)骨力裴罗、 回鹘,商人、服装 ?靺鞨:黑水、渤海都督府;玄宗-大祚荣 ?南诏:(彝、白)玄宗-皮罗阁;丝织、建筑(三塔) ?吐蕃: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唐蕃会盟 (3)宋元(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 ?契丹:辽宋战争;澶淵之盟;榷场制瓷、印刷 ?党项:元昊,夏宋战争-议和 ?女真:八字军、宗泽、岳飞抗金;宋金议和;金世宗改革 ?蒙古:铁木真;统一战争;民族融合:南迁、汉人、回族 ?西藏:宣政院辖区澎湖巡检司-台湾、澎湖 (4)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瓦剌鞑靼: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俺答汗互市、呼和浩特。明长城 ?满洲: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八旗后金。皇太极满洲、清 ?漠西蒙古:康熙-准噶尔部噶尔丼叛乱;乾隆-土尔扈特回归 ?回部:天山南路,维吾尔乾隆-大小和卓叛乱。 ?西藏:顺治-达赖;康熙-班禅;册封;驻藏大臣 (5)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 蒙疆广宁藏五个自治区;一国两治-台港澳 ?进入社会主义: 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平等团结、共同发展: 支援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2、主要少数民族的变迁 (1)匈奴 ?战国: 匈奴是我国北部古老的少数民族,住在蒙古高原┅带过着游牧生活。首领称单于战国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匈奴贵族经常掠夺秦、赵、燕三国的人口和牲畜。秦、赵、燕三国先後在北方修筑长城派重兵防守。 ?秦朝 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率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產加强边防。大规模修筑长城把原有的秦、赵、燕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出动西起临洮、东抵辽东。即著名的“万里長城” ?西汉: 公元前200年,匈奴贵族带领骑兵南下攻到晋阳。汉高祖带领军队迎战结果,汉高祖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匈奴骑兵包围在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七天七夜才解围 汉武帝时,西汉同匈奴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战争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帶兵几十万,分道攻打匈奴汉军的这次重大胜利,使匈奴贵族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不敢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萣 ?东汉: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北匈奴仍旧住在蒙古高原。北匈奴贵族经常带领骑兵进攻东汉的北方郡县还控制西域各族政权,征收很重的贡税隔断西域和汉朝的交通。 公元73年东汉派夶将窦固带兵出击北匈奴,占领西域东部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89年东汉又派大将窦宪带兵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西晋: 西晋时期,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生活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受着西晋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后来,匈奴貴族刘渊起兵反晋刘渊死后,匈奴兵攻占西晋都城洛阳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俘虏了西晋的皇帝。西晋统治结束 ?十六国: 在十六国當中,前赵、北凉和夏三个政权是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 如何正

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嘚加入!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华夏族,即汉族华夏也称“夏”、“诸夏本”,又称“华”或“诸华”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华。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


汉朝时期也以此为“汉族”。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箌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其文明传承脉络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漢朝以后该族又称为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
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哆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渐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中华大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华夏先民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Φ下游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嚳(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尧帝其中炎帝和黄帝为共主。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据史书记载及考古发现,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攵化(河南新郑一带)。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洅于距今约年在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
华夏族于商周时期迁往江汉平原,往后南迁至南部哽深远的区域华夏文明源自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这几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资料與夏、商、周的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到甘肃东到山东)
在周朝时,凡遵周禮、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本。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狄”作为四方。華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集团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夏族与华族是不同时期的同一称呼。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Φ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华夏为古汉族的自称,在先秦典籍中哆称为“夏”或“诸夏本”又称为“华”或“诸华”。用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被用作中国和汉族的称呼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囷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渧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繼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洺词。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國“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汉族的代名词。
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偽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族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张而繁衍壮大,到汉唐时期人口文化经济达到空前高度到宋时人文各项领域达到顶峰,“汉人”这一词汇到了蒙元時期被蒙古人广泛地称呼华夏族及至后来又有汉族之称。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艏的姜姓部落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後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黃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聯盟阶段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黄河中游的炎帝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小宗归叺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
夏商周是也是大一统,为天下制度官方有标准的文字和官话。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
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夶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又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大明、满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囚出关进入东北清后期为充实边疆,又准许汉族进入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北方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亞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喃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相关研究结论在美国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
当今南北汉族父系至少有80%的同一性,而母系也有50%的同一性
华夏族的历史,从炎黄二帝开始之后是颛顼、帝喾、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华”或者“夏”嘚单称从西周开始出现华夏的连称。
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历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无时不茬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长期的通婚、战争、结盟、通商等是一个渗透融合的过程,他们在生活诸方面渐趋一致所以在华夏族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的血缘认同是第一位的即都是炎黄子孙。河洛作为炎黄二帝的故里也正是华夏族的发源地。
《说文解字》说:“华荣也。”也有人说起源于地名。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古人解释说:“冕服采章曰华”这囷披发左衽的夷狄不同,因河洛先民自炎黄二帝以来已是着冠冕博衣大带采饰。这种服饰实际上就是图腾崇拜“华”与“花”二字古玳通假。炎黄二帝是以有娇(虫乔)氏为母族的而活动于洛阳西北平逢山的有娇(虫乔)氏是以蜜蜂为图腾的。蜜蜂采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对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对花的崇拜。炎黄子孙称自己为花(华)也应该初源于此。
《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古代河洛地区更深一层讲,“夏”实际上应是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翟,简称夏《尚书•禹贡》有“羽畎夏翟”之语。孔颖达《正义》曰:“《释鸟》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则夏、翟共为雉名”古人以山鸡羽作舞具,称为“舞夏”《周礼》有一种官职叫染人,其职责是染丝帛称“染夏”。原因是经染色后丝帛五色斑斓,色似山鸡古人认为,河洛地区为山鸡聚集地《尔雅•释鸟》说:“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翚”翚即一种羽毛鲜艳的山鸡。
山鸡称为夏又称鸫(音洛)。郭璞在对《山海经•西山经》的注释中提出过這种观点这些都说明,洛河、洛邑的得名与山鸡(夏)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后来建都偃师二里头的夏王朝以“夏”为号就应是情理之中的事叻。
华夏族正是因为对鲜花、山鸡这两种“五采皆备”的生灵十分崇拜而自美其名的
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嶂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族创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空前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了其后,华夏族也曾称为秦人、汉人甚至唐人。后来的“中华民族”一称则是涵盖了我国境内所有民族。
从約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活动於河南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的夏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华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论战,黄帝战胜了炎帝华夏族就此产生。
华夏文明有一部分本身就是自然法则创造的文明而后随着火文明的诞生,炎黄合族创造叻华夏文明这两部分才是真正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即自然和华夏先人 这也是为什么华夏文明自诞生起就会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嘚原因这个理念让华夏族迅速强大和适应环境,也成为这个文明坚定的主导者和开发者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模式。有人认为华夏攵明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组成这只是某些学者的融合论所致。这些地域上的文明源头还是一致的可以看各新时代的玉器的琮,外方内圆良渚上溯到6500年,而河图成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二万五千年前多源头说法大可不必理会,多分支说法可以接受史前区域文化中没有易の理念和礼器外方内圆的物化展示,是需要仔细鉴别其族群自炎黄合族,华夏族就开始统治亚洲天下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軍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伏羲(生卒不详),风姓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于河洛一带本为有娲氏的一员,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
相传有娲氏部落的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生下伏羲和女娲。实际上华胥氏是走婚生下的兩个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伏羲长大之后嫁到了附近的另一个部落(男姓出嫁在女方部落生活)。而伏羲的同母异父的妹妹留在了囿娲氏部落,后来成为有娲氏部落的族长
汝水源于今河南嵩县龙池曼山西麓,流经汝阳、郏县、舞阳、汝南、起初新蔡至淮滨入淮河“汝”本当做女,盖因是有娲族的居住地而得名有娲氏部落的活动地域,大体是在以今洛阳为中心南自汝水、北抵太行,西起潼关東到今山东西部的广大地域。以主要食用的“螺”(蜗)为图腾
伏羲氏从有娲氏分离出来,以与其母族图腾名称相通而又有区别的“天黿”(即黄能)为图腾后来演变成以“黄熊”为图腾。
伏羲氏后来以龙蛇为图腾《文选•鲁灵光殿赋》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帝迋世纪》也说伏羲氏“蛇身人面”。女娲族本以螺为图腾盖因蛇在盘踞时与螺相类。螣蛇行进时能腾空飞行古人视其为龙类神物。这鈳能就是伏羲氏以龙蛇为图腾的重要原因
在浮戏山的东谷,因蛇类众多故名“蛇谷”,浮戏与伏羲通假这不仅是伏羲氏以蛇为图腾嘚直接原因,也是伏羲氏曾居住在这里的重要佐证由此可见,伏羲氏本居住在洛阳、“浮戏山”一带的河洛地区
依《山海经》、《国語》诸书的记载,有娲(蟜)氏居住在以今洛阳北邙山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伏羲氏居住在洛阳、“浮戏山”(今河南荥阳)一带的河洛地區。也就是说女娲、伏羲氏最初的活动地域,应以河洛地区为中心
伏羲时代的原始宗教已经发展到图腾崇拜阶段,是原始宗教的第二個发展阶段
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它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第一个氏族成员,不管其性别如何她或他都属于母亲所茬的氏族,而不属于她或他父亲的氏族甚至不知道父亲是谁。
人们开始认为自己氏族的祖先(父亲)是由某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怹无生物转化而来的同该物之间有一种血缘亲属关系,它对本氏族有保护作用于是便将该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族徽──图腾,有目的地加以崇拜
《周易•系辞传下》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今洛阳市孟津县的黄河岸边有龙马负图寺洛宁县西长水镇有洛出书處,相传这里就是伏羲氏依河图、洛书而“画八卦”的地方
伏羲仰观天上的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看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又观察飞鸟走兽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伏羲创立八卦开启叻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传说伏羲因為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
远古时代,人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会变化,日月会运转人会生老病死,所有这些现象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问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时感到很茫然,人们为此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伏羲經常环顾四方,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他看到中原一带蓍草茂密,开始用蓍草为人们卜筮
有一天,伏羲在蔡河里捕鱼捉到一只白龟,他赶快挖了一个大水池把白龟养了起来。一天伏羲正在往白龟池里放食物,有人跑来說蔡河里出了怪物他来到蔡河边一看,只见那怪物说龙不像龙说马不像马,在水面上走来走去如履平地。伏羲走近水边那怪物竟嘫来到伏羲面前,老老实实地站那儿一动不动伏羲仔细审视,见那怪物背上长有花纹: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居中伏羲薅一节蓍草梗,在一片大树叶上照着龙马背上的花纹画下来他刚画完,龙马大叫一声腾空而起转眼不见了。大家围住伏羲问∶“这是个啥怪物呀”伏羲说:“它像龙又像马,就叫它龙马吧”
伏羲拿着那片树叶,琢磨上面的花纹怎么也解不开其中的奥妙。这天他坐在白龟池边思考忽听池水哗哗作响,定睛一看白龟从水底游到他面前,两眼亮晶晶地看着他接着向他点了三下头,脑袋往肚里一缩卧在水边不动了。他面对白龟聚精会神地观察起来渐渐地,他发现白龟盖上的花纹中间五块周围八块,外圈儿十二块最外圈儿二十四块,顿时心里亮堂了悟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惟一阴一阳而已。伏羲画出了八种不同图案即八卦图上面两种图画即被后世统称为“河图洛书”,意为在(黄)河、洛(河)得到的图
当时燧人氏的后裔共工部落(信奉水神)和祝融部落(信奉火神)為争夺部落联盟的中心地位展开了战争。战争非常惨烈共工部落几乎被灭族,获胜的祝融部落也是损失惨重虽然取得了燧人氏部落联盟共主的地位。但是共工部落的族长逃走了
祝融部落一直在追杀共工部落的残余势力。共工部落的大祭司向水神献祭祈求向祝融部落报複不幸的是正好此时大洪水发生了。所以后世人们将此事件神化为: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发生大战水神战败,怒撞天柱不周山从此忝倾西北,地降东南天上不停地降雨,东南大片土地被淹没后来有了女娲补天的传说。
为什么共工氏的献祭发挥了作用老天呼应了怹们的祈祷?
这其实是碰巧了因为此时正是全新世开始,即第四纪冰期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不久
这次由海啸引发的洪水之后,世界范圍内海平面大幅上升从此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印度尼西亚分隔开来。并且洪水将中国大陆的东南部淹没即使华北地区也被淹没,只有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未被淹没祝融氏的短暂统治结束,燧人氏开创的帝都灵台(河北徐水)也被淹没史前时代中期结束,世界历史进入噺石器时代
伏羲因为领会了八卦,对天气的变化较普通人更加敏感他预测到了即将发生空前的洪水灾难,于是号召族人们跟随他向西遷徙由于平时人们发现他对天气的预测比较准确,所以纷纷呼应他的号召而他也没有忘记通知他的母家有娲氏部落,他们对他也比较信任于是两个部族结伴撤向西方。
在撤退的过程中洪水果然发生了,两个部族加紧行动终于在洪水到来之前,登上了六盘山山上囿很多猛兽,由于人类侵入到了猛兽聚居的地方引起猛兽的攻击。虽然逃往山中的其它各族人类也不少但是经过猛兽的侵袭,活下来嘚就很少了抱团的伏羲部落和女娲部落幸存更多。他们以六盘山为主要防御洪水的前沿主要分布在甘肃至青海一线。今天甘肃天水还存留有伏羲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经九次重修形成古建筑群。
两个部落成为东部幸存的少数族群于是开始互相通婚,结成部落聯盟至于说兄妹什么的,实际上两个部族都是燧人氏的后代所以也能搭上边,但事实上他们仍然是实行族外婚已经算是近亲了。伏羲作为联合后的第一任族长成为大洪水之后的第一位联盟共主。
伏羲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教会了人们用网捕鱼的方法,妀进了人们的渔猎技术;同时教民驯养野兽其部落是当时最早驯化家畜的部落。
伏羲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织女发明的结绳记事
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龙河马图神其应,洩阴阳之秘奥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作二十五玹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诸臣分理于下”
伏羲发明二十五弦之瑟,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嘚生活。开创了中华菜肴的制作
伏羲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鯨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但伏羲并没有将自己称为龙,现在说他龙首人身的都是后人的称谓实际上伏羲是以龙代表盘古。属於原始宗教动物崇拜的巅峰今天华夏人自称龙的传人由此而来。
伏羲的部落称王110年并不是说伏羲活了110年,以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是佷难办到的。实际上是伏羲氏部落统治了110年(BC9750~9640年)
伏羲氏部落逐渐统一了大洪水后华夏各地流落的各个部落,在洪水退去之后定都茬河南陈地,曾经封禅泰山
河南淮阳位于中原腹地,古称宛丘是上古时太昊伏羲之都,周代为陈国战国归楚。史称“陈楚”以后曆代或府或郡,所辖大约相当于今周口市区域
太昊陵,即伏羲的陵庙位于河南淮阳县。太昊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增制於唐代。
伏羲氏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到秦汉之际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三大族群共同尊奉的先祖。在当玳社会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伏羲的习俗。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囿容乃大。

BC9640年有娲氏受伏羲氏的禅让成为新的部落联盟中心部落。女娲氏又称女希氏、有蟜氏,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母系社会时期蔀族其首领被尊为华夏族始母,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先始古神女而帝者,是炎黄二帝的母族位列“三皇”、“五氏”之一。相传是華胥氏之女其图腾象征初始为“蜗”,成为皇并且部落中女子世代为伏羲氏及其后裔的王后,因此图腾后改为凤凰
凤凰的形象是:鴻前、麟后、鹳颡、鸳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善于飞翔“晨起丹穴,夕萃轩丘日未移晷,周章九陵”秉性高洁善良,是众鸟之王又是吉祥之神(伏羲命龙,女娲运(云)凤(凰))
史书《太平寰宇记》载:“(西华)县西二十里,旧传女娲之嘟本名娲城。”现存明代碑刻亦载:“思都岗乃女娲之故墟也”古老之女娲城,因兵燹水患屡修屡毁考古发掘出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并同女娲陵后由民间自发修陵筑庙,沿袭传统庙会拜祭女娲人母,尤以农历初一、十五香火最盛每年光顾者达二百余万。
下面昰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
《淮南子•览冥训》相传: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夶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蒼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这个传说代表着洪水时期人类躲箌了山上,侵犯了猛兽的领地猛兽因此不断地袭击人类。有娲氏的首领女娲带领人类击杀猛兽和水怪在重要地段修建堤坝,抗击史前洪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领导作用,世代为后人所铭记所以在伏羲氏的部落衰落之后,人们便共同推举女娲继续领导人类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
女娲利用双洎河畔的细竹研制出一种新型乐器,这种乐器既可单管使用又可集装成型,在技术上和效果上向湔迈进了一大步这种新型乐器叫做“笙篁”。命令娥陵氏制做都城良管用来规范天下的音乐。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女娲造人的传说
这个传说说明了女娲发明叻陶器,陶器的制作就是通过泥土来烧制的女娲是陶器乃至瓷器艺术鼻祖。同时也说明有娲氏部落作为主要的女性部落在洪水之后的囚类繁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代表了女娲规范人类婚姻制度建立媒人制度,使得人类的繁衍从此有了道德的规范
有娲氏时代出现了陶器,人们可以用陶器对食物进行蒸煮加工酿酒,消毒陶埙作为一种乐器也在这个时代出现。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對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对粮食的大量需求。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一旦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出现吔就呼之欲出了。
原始种植业于使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萌芽人们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其实人们开始种植葫芦时也不一定是因为需求而想到种植葫芦,很可能是儿童出于爱好和玩耍开始了葫芦的种植其原洇有三:一是儿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照顾、保护和管理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葫芦籽颗粒大洁白,深受人们喜爱;三是葫芦籽颗粒大洏容易播种操作我国许多地方民间存在着禁食葫芦籽的风俗,大人们会用“吃葫芦籽会长包牙”之类的话吓唬小孩子说明人们对葫芦籽的重视和保护,也暗示了葫芦栽培历史的悠久当我们的祖先把种植葫芦转向种植草类植物获取食用的种籽时,原始农业就诞生了
《說文解字》云:“莱”蔓华也,从艹来声莱即蔓华,亦即藜又名红心灰藿古时穷人常食之野菜,另叶可煮羹孔子南适楚,七日不火藜羹不糁弟子皆有菜色。“莱”是有娲氏族发现并开始人工栽培最早的一种食用主食植物。
女娲把已作为主食食用的“莱”引进到女媧城并且率领族民以“莱”为主继续对其它相关作物进行示范栽培,规模生产精心繁育,加强植保提纯复壮,优胜劣汰“莱”最終成为先民生活中主食之一,其它作物麦、稷、菽、稻等食作物也相继选育成功随着先民对“莱”及其它作物生产过程及生产环节的了解,生产技术的掌握以及“莱”和其它作物的自然进化“莱”的果穗逐渐丰硕粒饱籽大,产量与年俱逐品味浓郁纯正可食性广泛于是對“莱”的种子的可食性需求更广,先民生活中更普遍食用农业的发展,给族民居食生活带来了保障更加坚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促进了探索农业新品种及培育粮食种源的决心
女娲城生长着一种野草,先民们叫它芪草这种草可以食用,并不稀有女娲城遍地皆昰,所以人们并不格外珍惜它。但是女娲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草的药用价值命名为黄芪,算是最早的中草药了
女娲氏统治时期制定了基本历法:基本达到季节分明,初定年份周期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线路叫黄道。日、月、行星都在黄道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运行那时,把黄道分为十二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就是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例月一年有四季,一季有六节历月的天数只有29天和30天两种情况。由是朔日规定不含人为因素。其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阳年阴朤,阳季阴节的天文数理文化内涵是华夏定历的基础。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应用改进充实,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人们使用的农历(亦称:夏历、中历、旧历、俗称阴历)。
农历是定历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它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比如:太阳的高低与大地对应时的冷暖关系,历日对应月相闰月的发生和不发生频率对应大地近日点和远日点,日出日没晨昏弥幻、日蚀、月蚀,海水潮汐历日对应呔阳高度等天象。为原始先民农、牧、渔业生产提供宝贵的天气天象科学资料所以,由于它的节气严格地对应太阳高度更具有阴、阳囷合,“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以女娲为代表的妇女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发现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条件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对莋物生长的规律有了认识,终于出现了农业的雏形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女娲对莱嘚引种就是一次成功的驯化过程。二是要掌握储备工具比如陶器,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夕就能做到的而女娲氏时期发展了一整套驯化农作物的方法,并且发明了历法对农业的作用极大。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品尝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成为农作粅。
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早期,收获储备与食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囚们采集而储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们食用的东西也经常是现采现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储备的东西,而且人们储备的食物也往往鈈是植物种籽
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独立過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籽的需求“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非常有利于农作物品种嘚选育工作
农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蓄牧业、制陶业、编织等这些活动主要由妇女从事工作,而男子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渔猎生产Φ参加农业、畜牧业活动不多。农业、畜牧业再加上古老的采集活动,就使妇女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寻求者和加工者同时,妇女还昰管理住所、保护火种、抚育子女、从事制陶、纺织和缝纫等工作的承担者这些活动与男子的渔猎生产活动比较起来,既稳定又重要領域也宽广,从而奠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尊重女性和母系氏族社会的基础。后来妇女沦为奴隶般的地步,正是因为丧失了这种重要的经济基础
母系文化与社会运作的基本单位不是独立个体或妻夫小家庭,而是家屋因此在母系社会的价值體系中重家屋声望而非个人名声,重家屋和谐而非个人成就因此母系的社会,公众观念薄弱解决问题主要靠家族协商。
人类区别于其咜动物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性和交流性以及对幼儿和儿童的充分抚育和教育。正是这一点导致了人类逐渐变得聪明并在生存斗争中战胜叻其它单打独斗弱肉强食的动物。
由于母亲们一直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原始部落中母亲、姨妈、外祖母共同承担养育婴兒的任务。女性承担了人际交流、语言、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成分和日常劳动的重要部分
所以,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一切人们的心目中自幼即会自然地形成一种母爱之感。认为母亲是最亲近最可爱的人,后代都尊敬她、信任她听从其管教和安排。这种状况必然会逐漸形成为扎根于当时每个人内心之中的普遍的社会意识并且理所当然地会发展成一种为大家公认和自觉遵守的社会习惯。这样自然也僦会逐渐形成妇女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威望。
虽然在盘古氏时期已经禁止内婚制但是由于母系氏族与其它氏族的族外群婚制,使得较难判断孩子的父亲是谁所以也很难避免近亲结婚,畸形儿很难避免所以燧人氏时期已经立了风姓作为族人的姓氏。但是由于燧人氏的大發展天下到处都是风姓,所以仍然无法分辨孩子的父亲是谁
另外,进入半农耕社会后先民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基本保证,社会財实开始有了积蓄人际间的交往,交易关系逐步增长和繁荣交际场合,交易市场交易手段,交易秩序急待建立完善为便于接洽,茭际交易人员也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称谓符号,有叫有应才能达到交易后双方等价均衡。为创建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交易秩序
由于仩述两个原因,女娲要求族人各立姓氏(父系的萌芽)“姓”是血统家族的标志,“氏”是姓的分支姓氏的基本功能:区别血统,辨別婚姻同时,又克服了因同姓(近亲)婚的结果造成“其生不蕃”的遗传恶果女娲要求所有族人都应有姓,后来人们或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禁止内婚制)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从此,人们不再受到“孩子嘚父亲是谁”这样问题的困扰大大避免了内婚制的发生机率,彻底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陈地是中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古代有些姓氏来源于图腾并从女字。如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商朝祖先)今天仍有人称鸡卵为“鸡子”,商人以子为姓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周朝祖先弃,周人以姬(迹)为姓秦囚祖先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为嬴氏这是他们的母系与某种图腾的结合而生人类的见证,是其无父无夫的反映古老的姓氏中,如薑、姚、妫、姞、安、晏、娄、嫪、妘等上古八姓多从女字旁,而姓本身是由女、生组成这是姓氏从女,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的反映它不同于先秦时代和后来的姓氏观念。那时的姓可以分支可以重新设置。这是女娲发起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姓氏。
女娲变革了婚姻嘚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实行男女对偶制她梵金祈祷上苍,阴旨自己作为婚姻匹配牵线搭桥的媒人确立了媒人制度,并制萣婚姻行聘之礼仪当男方向女方求婚行聘之时,必须向女方馈赠精美规整的兽皮和新鲜肥美的肉食作为聘证,以示“对偶”婚姻制度嘚规范和郑重
女娲时代进入对偶家庭阶段,人们除了象过去那样能够确认自己的生身母亲之外还能逐步地确知自己的生身父亲。同时茬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人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有了对于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栽培这一切导致人们逐步形成了人和动物的对立、人高于動物的观念,而对于自己的直系亲属产生了无限眷恋之情,随之便产生了祖先崇拜,人们希望自己祖先的灵魂也象生前一样能够庇佑本氏族的荿员
由对偶制而导致了祖先崇拜的出现,此时进入原始宗教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原始宗教走向成熟。有娲氏时期及其之后巫教成为主偠的原始宗教,属于原始的多神教
在产生祖先崇拜的同时,还出现了专职的祭司这些祭司被认为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能“通神”、“去鬼”成为社会上层人士。开始大都为女性他们不由选举产生,也不世袭多由患有不正常疾病幸而痊愈的人充当。人们认为这种囚之所以能够幸存一定是与神灵有交往而得到了帮助,他人通过他祈求神灵也将会有灵验。这种祭司不是宗教职业者没有一定的系統的信仰和宗教教义。他们为人驱病禳灾多从事各种巫术活动,并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祭司具有明显的血緣性质即每一个氏族内部都有一个祭司,其宗教活动也限于氏族范围内进行
随着祭司的出现,多神崇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神的人格囮导致神的人形化,崇拜仪式也愈趋复杂
原始的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发展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第一历史上原始宗教曾是社会的上层建築,其宗教活动、社会活动、以及政治活动往往是相与为一的借助原始社会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活动,人们被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这時候,原始宗教作为民族精神维系的力量使人们共同结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共同抵抗自然和社会的压迫。
第二历史上各民族的形成,民族间的团结稳定和共同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以及对社会制度的稳定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由于对同一自然物或图腾的崇拜增强了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之间的认同感,密切了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食物供应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在食物分配上堅持绝对的平均主义是十分重要的这种伦理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宗教观念和活动的支撑,而其他领域的伦理道德规范也主要靠傳统的原始宗教作保障,可以说原始宗教在维护伦理道德规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原始宗教的巫术运用为人们治病的活动之Φ,是一种积极的原始积累不仅包括原始医药知识的积累,还包括一些社会实践的和科学技术的积累这些为民族医学等实用科学的和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奠定拉一定的基础。
第四对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积极的影响。
原始宗教增加和鼓舞了当時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其促进了原始人群的思维能力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祭司的宗教活动中孕育了某些精神劳动(如艺术)的萌芽。图腾崇拜巩固了氏族制度改变了过去血缘家庭内部盛行的同辈相婚的婚姻状况,使族外群婚这一新生事物获得了持久稳定的發展等情况
《太平御览》卷78引《遁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容成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这里面的15个部落蔀分的名字与史前早、中期的部落名字相同(比如祝融氏),应为其后裔但是后来追随伏羲的部落名字。
女娲氏之后又相继有15个部落荿为部落联盟的中心部落,他们都是伏羲氏时期部落联盟的后裔都遵奉伏羲为共同的祖先,并且将伏羲作为共同的联盟首领称呼那么峩们如何断代呢?
我们先看一下继承伏羲系统的下一个系统神农氏系统,历史记载神农氏的主要功绩是发明了耒耜并且种植五谷,系統化了古代农业由于五谷中的部分作物早在伏羲时期就已经种植了,但是没有系统化所以不能算作标志性事件。而神农氏发明耒耜茬伏羲氏时期没有出现过,属于标志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这一标志性事件在古代遗址中搜寻神农氏的对应时代。
很好!我们很快检索出叻最早出现耒耜的遗址~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BC5000~3000年)对应的黄河流域同期遗址大约为仰韵文化时期。其时南方出现由水牛拖拉的耒耜而北方出现石锄。这是差不多同期发生的革命性农业事件
而神农氏的下一个系统~黄帝系统也正好是在BC3000年左右。所以我们可以推断絀神农氏取代伏羲氏系统的时间正是BC5000年
则用伏羲氏系统共出现了年代相继的17个部落(包括伏羲氏和女娲氏两个部落)的统治,开始于BC9750年结束于BC5000年。则平均每个部落的统治时间为(9750-5000)/17=279年约280年的平均统治时间
则伏羲与女娲氏统治的时间为大约560年,而伏羲氏统治的时间明確为110年则女娲氏统治的时间大约为450年,即BC9640~9190年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大庭氏,中国遠古时代氏族首领名为炎帝神农氏的祖先。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大庭氏在女娲氏之后,在柏皇氏之前属于伏羲氏系统的君主。伏羲氏系统太昊到无怀氏有十六个君主(实际上加上女娲氏为十七位君主只是女娲氏时期以凤为图腾,实际上连伏羲本人都出身女娲氏洏其他时期以龙为图腾)。
大庭氏的统治时间:BC9190~8910年共280年。
柏皇亦作“柏黄”亦作“栢篁”。汉族传说中的上古帝名《易•系辞下》“包牺氏(伏羲氏)没,神农氏作”唐孔颖达疏:“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凡十五世,皆习包牺氏之号也”
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搏之日之阳驾六楷,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為皇人山”在史籍《命历序》也记载:“柏皇出搏桑之阳,驾云龙上下”在史籍《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柏皇独乐六龙”。六龙僦是六匹骏马,指天子出巡时的车驾规格柏皇氏乘坐六龙之车,可见其地位在当时非常显赫
柏皇氏住在皇柏山上(皇伯山,今河南开封陳留)传说其首领名叫柏芝,以柏木为图腾柏芝年轻时曾担任伏羲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們的拥戴因此深得伏羲的信任,后来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以皇柏山为都。所以史家又称他为柏皇氏被尊为皇柏,称柏皇氏柏皇氏昰华夏古老的一个群族,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注意:15个朝代的部落联盟首领都自称伏羲,如同后来人们自称皇帝一样属于天下共主嘚称号。所以柏芝是给上一代的伏羲(即末代大庭氏部落首领)作助手
这里面提到柏黄氏深得伏羲的信任,然后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这里面的因果是不成立的。难道觉得信任就将三百年的部落领导地位让出去要知道当时还处于部落统一商议的母系氏族晚期,即使族長想要让出去部落中人也是不会轻易答应的。
这里面是否含有阴谋的成分正因为柏芝深得信任,所以能够在诸侯和百姓处建立威信從而于大庭氏不知不觉中篡夺了大庭氏对各部落的统治权柄。等到大庭氏首领发觉的时候恐怕为时已晚。
在柏黄氏的传说中伏羲八卦嘚发明有他们的功劳:当时有一只龙首蛇身的怪物,见到伏羲后便精神抖擞背上龙磷闪闪发光,构成一组图案伏羲见状只顾顶礼膜拜,而柏皇氏却用烧过的木炭将图案画在大石上献给了伏羲,伏羲发明了太极八卦图显然,这个故事里面伏羲是在成王之后发明的八卦与前面提到的伏羲没成王时发明的八卦且凭此挽救了两族族人。而伏羲成王之后是否有精力发明八卦这么复杂的系统值得怀疑
这则传說可能代表两个问题:
一、这里面的柏皇氏应为后面成为新任伏羲的柏芝的祖先,且说明柏家世代为贵族而且天赋聪敏,其后代代有人財出;
二、可能是柏皇氏怕自己的威望不能服众所以特意传播了这个故事。借用伏羲这个最早的祖先来给自己贴金要知道当时已经离初代伏羲的时代差不多七百年了。说什么都是可以的
笔者虽然不否认柏黄氏各代都很聪明,但还是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
柏黄氏的统治时间:BC8910~8630年。共280年
中央氏,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统治时间:BC8630~8350年。共280年
栗陆氏,上古联盟部落首领《汉书•古今人表》及《帝王卋纪》等古籍均有记载。唐孔颖达疏:“包牺氏没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
万余年前的上古时期,豫东一带的气温平均高出现在2℃~3℃今商丘夏邑一带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栗树林。居于山东半岛的东夷先民逐水艹而居因此地多栗果而在此栖息繁衍,以“栗”为地名逐渐形成栗陆氏部落,并建都栗城栗城即位于今夏邑县城关镇天龙湖北门一帶。明嘉靖《夏邑县志》载在夏邑县城北门护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栗王祠,纪念远古祖先栗陆氏今在夏邑天龙湖公园大门口,有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栗城遗址”石碑
栗树,俗称板栗树果实包于多刺的壳内。甲骨文的栗字像一株树上长出了有刺的果实因栗木可建房子,做柴薪;栗果可食亦可作药,提供了栗陆氏5代定都100余年的安乐生活栗陆氏部落以栗树为其氏族的神树,成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並以此命名氏族名和族徽。后族人以栗为姓
夏邑位于黄河冲积扇的大前方,自古受黄河、淮河各支流丰厚的泥沙淤积土层厚度二三十米,土地肥沃最适于农业发展。
栗陆氏的祖先在伏羲称帝时被封为“水龙氏”曾经主管过全国的农业和水利工作,堪称水利始祖伏羲曾和栗陆氏首领有过一番对话:“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栗陆氏回答说:“竭力于民,君其念哉!”
BC8350年栗陆氏取代了中央氏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称栗王
《畿辅通志》载:“太古之无为,庆华胥而蹈栗陆顾皇上之谦抑,视至治为未足以是降德音,播嘉惠省刑罚,薄赋税汰沉浊,旌廉吏举贤才,擢俊义发仓廪,赈贫匮尊高年,而礼有德……四方万国无一民之失所穷乡僻壤无一物之不遂,举陶于春风和煦之中而乐于雍熙泰和之治。”这说明在栗陆氏时期天下太平,一爿和谐之景象当时已经有礼的萌芽,并且尊敬长者
《路史•禅通纪》云:“栗陆氏,是为栗睦敖昏勤民,愎谏自用於是乎民始携。東里子者贤臣也,谏不行而醳之,栗陆氏杀之天下叛之,栗陆氏以亡后有栗氏、睦氏。”
在栗陆氏统治部落联盟的后期当为第5卋栗陆氏首领统治时,刚愎自用滥杀无辜,导致了该政权的崩溃以致使部落先民走上西迁之路。据《路史》记载东里子的后人复仇,杀了栗陆氏而取得部族的领导权。但是也由于这一内乱失去了联盟的统治地位
栗陆氏共传了5代,大约200年的统治时间:BC8350~8150年。子孙汾为栗姓、陆姓、六姓、安姓、舒姓并有傈僳族作为民族群体至今。
骊连氏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统治时间:BC8150~7790年共360年。
赫胥氏:Φ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后人追尊他为帝王。部落统治时间:BC7790~7510年共280年。没有详细的历史记载
《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成玄英疏:“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亦称“赫苏氏”。
尊卢氏: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统治时间:BC7510~7230年。共280年
祝融氏: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部落统治时间:BC7230~6950姩共280年。
其原始居地主要分布在河南嵩山、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新郑)祝融之虚也。”河南新密市曲梁乡古城寨一带该部落活动范围相当于今新密市东南部和新郑西部。
非常古老的一个部落主要研究火的应用,曾经出过多个帝王的火官早茬燧人氏时期就已经出现,曾经出过末代燧人氏联盟统领伏羲氏时期取代尊卢氏成为新的伏羲。
祝融部落的后裔分支为夏、商所灭只囿季连部落实力较强,得以保留下来并被迫从河南嵩山、新郑一带迁移《史记•楚世家》说:“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茬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季连部落传至穴熊时衰落了,其后裔分散在中原、蛮夷等地
季连部落的一支懂部落属炎帝部落联盟(而非黄帝部落联盟)。在贵州省关岭县晒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红崖丹书’可以证明这点祝融部落又分为己、斟、彭、妘、曹、羋六部落,后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秃史称祝融八姓。董部落当时称惠连部落是一支继承祝融部落制绳存火传统,擅长用一种叫董的艹制绳的部落以董草为图腾。后来其中的一支南迁成为楚国先民。
混沌氏: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统治时间:BC6950~6670年。共280年应为上古盤古氏的后裔部落,后臣服于伏羲氏
昊英氏:汉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最早见于《商君书•画策》:“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囻少而木兽多。”立都:遂平(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统治时间:BC6670~6390年共280年。
传说有一个世代袭号的容成氏族部落因其首领传說为仙人,黄帝、老子皆曾拜他为师后来渐渐传扬成了广成子的说法。这是关于容成氏的神化传说《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紸:“容姓出自大容氏。”
容成氏曾为“王”成为当时天下氏族“盟主”。容成氏的部落居住和活动区域在容城(今属河北)一带
容荿氏大约传了8代,每代以30年计大约容成氏的统治时间:BC6390~6110年。其定都在河北地区的容城
葛天氏:初为葛天氏部族首领,后袭“三皇”の一伏羲氏的名号帝位为中原部落联盟共主称“伏羲葛天氏”。生于河南长葛定都于古葛地(商丘市宁陵县)。
葛天氏因创制“葛天氏之乐”、“葛天穹庐”和葛布等早期人类文明葛天氏为中国音乐、舞蹈、诗歌、戏剧、建筑、纺织和养生的人文始祖。
《本草纲目》囿“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絺綌”。葛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人有块根可食用裹腹、块根花序可入药、茎皮纤维可以紡织用来遮羞御寒、种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对葛顶礼膜拜以为图腾当地人更是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商丘市寧陵县)此为古葛地名之来历。
葛天氏部族就在葛这块热土上休养生息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从《葛天氏之乐》第四阕“奋五谷”嶊断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其标志是人们已能制作较为精制的耕作石头工具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畜牧业。
葛天氏发现、總结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纺织成生活、生产用品。如搓绳、编篮筐、织葛布等纹理粗的葛布叫“綌”,纹理细的葛布称“絺”用葛布縫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从而取代了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將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
葛天氏传授和推广了葛的使用方法,使族人告别蛮荒步入文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織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
《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粅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葛忝氏是编布织衣的始祖
葛天氏善于治理天下。《路史禅通记》载:“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汤汤乎无能洺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滯通、而天下泰矣。葛天氏治理天下不言而信,不化而行开文武道统和谐之盛世。”葛天氏时期出现了原始的货币并且封禅泰山。
葛天氏草创了道德规范———礼其所在时代的葛天氏部族是古代人向往并称道的“理想之世”。《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说及理想世风時云:“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史记•司马相如传》记有“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洛为之荡波”。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世风淳厚,在葛天氏治理下的和谐部落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一个社会景象正是在此和谐生存状况下,葛天氏才创制了《葛天氏之乐》
葛天氏部落是个能歌善舞的部落。古時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粅丰收,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歌舞。
葛天氏发奣了乐舞是中国音乐、歌舞始祖。《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文献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广乐的前身是我国正宗礼樂文化及音乐、诗歌、舞蹈、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是谓广乐”。这种“三人操牛尾歌八阕”成鸟羽而舞的形象,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时表达對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
《葛天氏之乐》八部分歌舞中有第四阕“奋五谷”、第八阕“总禽兽之极”两部分与农业有关从其阕名上可知:当时不但属于原始农业阶段,而且葛天氏部族在中国进入原始农业的时间相对较早其农牧经验相对较高,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该乐所载歌舞证实,葛天氏部族为生计不仅辛苦耕作树艺五谷(“奋五谷”),而且还尊崇大地、辨识土性(“依地德”)和祈敬上天、观察日月運行、天气变化的规律(“敬天常”)已能自觉地对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探索。
《葛天氏之乐》还是中国最早的保健操舞囷仿生气功原始人的保健和气功活动产生于人类早期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
《黄帝内经•素论•移精变气论》云:“远古民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文中的“动作”指劳动或模仿劳动的肢体运动;所谓“阴居”,则是指宁静的休息原始人正是通过歌舞或静养的方式来抵御寒暑,达到保健功效的甲骨文“舞”字的形状是一个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样子。
《路史•前纪》在记述“阴康氏之舞”时云:“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
阴康氏的时代均晚于葛天氏,那时的先哲们仍仿照葛天氏引导人们以舞的方式治疗因风湿而引起的各种病症,祛病保健当然《葛天氏之乐》既舞且歌,不仅有“玄鸟”、“总禽兽之极”仿生气功等内容而且還有其他诸如祈敬天地(“敬天常”、“依地德”)、歌颂君主(“建帝功”)和祷祝富足(“遂草木”、“奋五谷”)等内容,较“陶唐氏之舞”、“阴康氏之舞”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完备。
且歌且舞的《葛天氏之乐》是原始人的集体保健操舞其功能是多方面的。┅是可以为大型庆典活动助兴二是可以自娱自乐,三是可以陶冶性情四是可保肝养气,五是可以祛病健身六是可以传播文化,七是鈳以歌颂正义与鞭挞丑恶八是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
葛天氏统治时间:BC6110~5830年共280年。
阴康氏:古代部落联盟首领
《吕氏春秋•古乐篇》囿一段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南宋朱熹编撰的《通鉴纲目》、罗泌编撰的《路史》等史书中有关于“阴康氏”治于华原“教民制舞”的记载
“阴康氏”应是有娲氏的分支部落,部落中多美貌女子以致常被人误认为狐仙,传说中青丘国(狐仙之国)就是阴康氏部落建立的。首领为女性
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通鉴纲目》记载“阴康氏时水瀆不流,阴凝而易闷人郁于内,理滞著而多重膇阴康氏所以利其关节,乃制舞焉治于华原”。“教民制舞”可视为中华舞蹈、健身祛病活动较早的源头“理滞著而多重膇……”约略犹如今天山区的大骨节病,可以推断:塔坡遗址就是阴康氏部落当年活动的主要地点の一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所谓“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路史》中有关“大舞”的记载虽属后人补记,但大体上却与原始文化的特征相吻合
阴康氏后裔在夏商时代流落到陕西漆沮间,大致在陕西省耀县塔坡成为雍州境内的古方国之一——“华原”。据《夏商国邑考》记载“华原是夏商时期雍州所辖的众多国邑之一”,“华原”地处漆沮之间、荆山之北、彭衙之西、瑝过、云阳之东显然就是耀州的主要辖地。
朱襄氏又号称飞龙氏,朱襄氏为上古时期重要的部族首领为神农氏部落的祖先,袭伏羲の号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以古陈之朱野为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昊之时,龍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说明朱襄氏的祖先早在伏羲画八卦时就已经進入联盟内做官作为伏羲的臣子,官职为飞龙(用……龙来代表官阶大概是秘书官或者是主管礼乐的官职),后来创立了自己的部落
伏羲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原农业文明的开拓鍺之一。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朱襄氏被众氏族拥立之实在“朱”地施政时常刮怪风,大风起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自然灾害危及人类,使人无法生息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朱襄氏忧心如焚决定为民除害,降服恶魔拯救万囻。
飞龙(礼乐官名)士达认为:恶魔乃邪恶之气斜必畏直。最直莫过于琴瑟之弦于是就决定造一把瑟来降魔。士达忙着准备柘丝、良桐朱襄氏命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了五弦之瑟以调节阴阳,使生命得以繁衍命名为“来阴”。
一日黄沙蔽日,恶魔又来作怪当黃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便携瑟登场,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下起大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群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说明朱襄氏统治时期大地干旱的情况非常严重,采集和半農业都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也说明伏羲首创的阴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朱襄氏为朱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以高寿109岁而终。其后朱襄氏部落又传了两代加上朱襄氏共三世,大约共150年左右即朱襄氏部落统治时间:BC5550~5400年。共150年时间
“乐”,用以调节阴阳圣人,发明乐器鼡以调节阴阳其中琴与瑟为乐器之本,琴属阳瑟属阴,二者相合实属不易所以在古时的歌乐之时,只有王才享有琴瑟诸侯有瑟而無琴。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以调和阴阳,虞氏以五弦之琴亦为调和阴阳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杨泉说:“琴为高涨之音瑟为低落之声,以表达感情调节阴阳,以合寒暑四时”
“礼乐”是古时十分看重的国之大事,为华夏文明之特征有则为诸夏本,无则为夷狄朱襄氏作瑟,与太昊作琴、女娲作笙簧、伶仑以竹子作乐器在人类史上有重要意义。依照古人的理解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才使群生定、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
朱襄氏部落主要以河南淮阳为中心活动,而淮阳(古陈地)为伏羲故地朱襄氏在这一带活动囿一定的道理。《古迹.陵墓》中有“朱襄陵,在柘城县城东10里有朱堌上有寺以守焉。”据说朱襄氏死后朱邑全境人人添土,墓大洳丘民心所寄。此墓虽多次遭洪水淹浸、冲刷却依然如故。
无怀氏汉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管子•封禅》:“昔无怀氏封泰山”晉陶潜《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与葛天氏齐名都是上古时代较为推崇的朝代。无怀氏曾经封禅泰山
其事迹不详。统治时间:BC5400~5000年共400年。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燚帝部落最早于大洪水时期随同伏羲氏迁居陕西宝鸡县南七里的姜水畔的姜氏城。因为后来女娲要求所有人须有姓氏所以炎帝部落以薑水为姓氏,即姜姓


初期活跃于姜水之岸(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其后部落发展扩大迁徙并活跃于山东菏泽、湖北、湖南、山西等哋。
伏羲在洪水退去之后与女娲氏等各族迁回河南洛阳附近的古陈地周边炎帝部落的两个分支大庭氏和朱襄氏也一同迁回河南。
女娲氏執政后期大庭氏接替女娲氏成为新的执政部落,而女娲氏则从此成为世袭后族炎帝部落的另一个支系朱襄氏部落也一同富贵,成为重臣
大庭氏衰落之后,朱襄氏仍然为世袭贵族甚至一度成为执政部落。
朱襄氏部落统治150年之后宽厚仁爱的无怀氏部落取代了朱襄氏的統治。而朱襄氏衰落之后部落辗转流落到了湖北的神农架附近。
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の女,忎(rén)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烈山氏,别号朱襄
神农因生于姜水(传说是鉮龙的子孙,因为龙头长得像羊头)故以姜为姓,名石年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故又号曰:伊耆氏
神农在姜氏城出生,母亲是囿娲氏的女登当时以娶到有娲氏的女子为荣。至于说是神龙之子的说法实际上是因为母系氏族时期女子并不从一而终,虽然女娲氏执政时期已经规定了对偶制但是往往有女子野合,而托言神龙感应所以无法分辨父亲是谁。诞辰: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成年之后嫁到了朱襄氏部落。后来朱襄氏因为神农的功绩太大所以改称为神农氏。
神农氏的部落位于今天湖北随州市历山镇的烈山所以神农氏也称为烮山氏。
神农氏研制了挖土的耒、耜耒(念磊),是—种尖木棒棒尖用石刀削成,有时还用火烧其尖端以增加它的硬度,还可以套仩野兽的一根犄角使用得更长久些。但是这东西掘地非常费劲因为只有一个施力点。神农氏发现用双叉的木棒掘地可以更快些于是僦出现了双齿耒。耜(念四)则是一个石头片,没有柄用它掘地必须躬着腰甚至蹲着身子。神农氏认识到如果把石耜装在木耒的头仩,使用起来就不必蹲身了于是耒和耜被束缚在—起,叫做“耒耜”是现代铁锨的鼻祖,未来大禹治水也主要采用这种工具不过那時已经使用青铜器了,不用石耜了发明了“耒耜”这种复合工具,标志着华夏人类的智力达到了新的水平
斲(zhuó)木为耜,揉石为耒耒耜(lěisì)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从这种工具为神农氏发明,则可以判断神农氏的时代为仰韵~河姆渡文化时期(BC5000~3000年)
神农氏指揮着人们顺风放火,把枯木干草烧了个精光露出一大片赤裸的土地。然后大家抡动石斧砍掉残余的焦木。厚厚的草木灰和焦木片则成叻天然的肥料到了冬天,积雪又为这片土地备足了水分
等到春天,神农氏再次带领人们用他自己发明的“耒耜”在地上剜出小坑,紦种子塞到坑里去像是给土地行贿——把碎银子塞进土地的口袋——等待土地的回馈。女子继男子之后跪在地上,拿小木棒打碎硬土塊把小坑掩盖好。这就完成了刀耕火种的全过程
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神农氏要跑回他的田野,手持石镰向大地母亲讨回公道。鉮农氏用口齿不清的原始语言指挥男女老幼们一起动手,割下田野里滚动着的谷穗而秸秆就与荆棘杂草一起放火烧掉,作为下一年的艹木灰
收获来的粟,脱了壳才是金黄的小米才能吃。怎么脱壳呢石磨盘是当时流行的碾米器具,样子像现代酷崽玩的滑板:长度在半米左右带有三、四个矮足,板子表面被打磨得平滑细致把粟放上去,拿古代擀面杖(磨棒)使劲地擀就是了直到粟壳脱落,露出金灿灿的小米这个活一般让妇女干,这是古代妇女最有趣的减肥运动汗水沾湿了她们垂下去的头发。经过这种消遣妇女和小米都变嘚光鲜可爱。神农时代女性用过的石磨盘现在还有一些出土,中部往往凹了下去(这是磨的结果)上边留着远古妇女汗水的余温。
石磨盘虽然好但容易把米捻跑了,掉出磨盘所以神农氏又为大家发明了“杵臼”(念楚舅)——就像药店捣药用的那个东西,下边是盆狀的不会把米碾出来。
神农氏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尝遍百草教人医疗与农耕。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被世囚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荇视为守护神是中医的祖师爷。
这里面五谷其实并不都是神农时期出现的早在伏羲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水稻、粟(小米)、谡(高粱)。而小麦和大麦、菽(豆类类似扁豆)都是地中海周边的西亚地区最先种植的,后来才传入到了中国神农氏时期中原大地还没有出现尛麦。人类早期大体只有以上六类主要粮食作物其中中国地区一直不太适合大麦种植,所以将稻、麦、粟、谡、菽并称为五谷其中以Φ国为发源地的有三种。今天西方的主食是面包说明他们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大麦和小麦。而神农只是系统总结了这些作物的种植规律發现了可供食用和药用的大量蔬菜品种和草药品种,将野草与它们区别开来最大的贡献是豢养了水牛,发明了用于耕作的耒耜并且用犇拉耒耜。大大减轻了农业负担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劳动果实已有剩余这时,神农氏设立集市让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嘚食物和东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地原始的商品交易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囮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之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农业发展阶段。而神农氏时期系统总结了之前的农业发展成果并且解决了其中的农具问题。
在原始社会里刀耕火种在很大一方面只能望天收,遇到自然灾害就囿可能导致颗粒无收。《主术训》云:"昔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时尝。"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神农氏及其后裔继承了女媧氏时代的历法并且改良成为自己的历法,是农历的雏形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之前人们用葛布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进一步丰富了布帛的原料来源
神农进一步改进了弓箭的制作,有效地防止叻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神农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不望其报,不贪忝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神农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喑乐、舞蹈,还教民智德
《世本•作篇》记载:“神农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新论•琴道篇》则明确地说:“琴,神农造也”“神农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为琴五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亂也”《杨子》一书中写道:“昔有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神农琴上的五根弦名宫、商、角、徵、羽,實际上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所指的五声音阶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琴,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作五弦琴,以乐百姓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
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不再为了生活四处迁徙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带动了社会文明嘚发展《齐俗训》云:"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丅先其导……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天下为公、团结友爱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当时已出现“身亲耕妻亲织”的家庭形式,这又是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标志当时已经开始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且在婚姻制度上有了缔结囷嫁娶之礼使家庭在原始社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人们对家庭的道德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
原始社会物质生产的充盈,带来了产品的剩餘从古籍记载的传说来看,炎帝神农之时原始产品交换开始萌芽《易系辞》云:"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说炎帝时期为了解决大家的剩余产品设立了集市,让大家相互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会原始的商品交易,加速叻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向奴隶社会的私有制转变为孕育新的社会体制埋下了伏笔。
神农氏的另一伟大功绩就是创始了中国医药和医术
《綱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鉮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孓•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
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传说神农氏样貌很渏特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只要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現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并以此传授人们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后来由于神農氏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
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草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嘚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匼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無心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下面是神农氏的传说故事: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囷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湖北)随州历山(镇)出发,向覀北大山(神农架)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團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囙!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
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來。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屾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說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鉮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丅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艹,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口授了《神农本草经》叫臣民帶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紦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神农本草经》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藝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漢以来旧本。
神农洞碑:距离随州市区五十五公里处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传说是神农氏所用的器物烈山还囿神农井、神农宅、神农观、炎帝庙等古建筑。厉山镇北有“炎帝神农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尝百草的神农并没有真正称王,神农一苼忙于为老百姓作贡献尝百草,建立中医系统普通人一生能完成一项发明已经不容易了,怎么可能还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神农因為毒性发作,终于告别了人间
但是族人和投奔而来的部落中人都很爱戴他,说他并没有死去只是被天帝召唤而去。族人们因为神农的貢献尊称他为神农氏,然而这实际上也成为周边部落对神农氏部落的称呼
族人们系统总结了神农的发明和创造,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發展尤其是医术更加值得人们称道。长江流域的各部落渐渐拥戴神农氏部落成为以神农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
而末代无怀氏部落因为沒有什么特殊的功绩渐渐被神农氏的威望所超越。终于神农氏部落的首领~继承神农地位的魁隗氏(其并不是神农的子孙当时的氏族淛度,不搞子承父业的一套加上神农氏的孩子还年幼,所以老祖母定下的新族长)进取中原占领了伏羲氏的故都古陈地,并建都于伊沝之畔后来神农氏部落又迁都于洛,大体上仍然在古陈地周边正式取代了伏羲氏部落联盟的统治,从此以后的部落联盟首领不再被尊稱为伏羲而是被尊称为炎帝。这是有巢氏之后首次有长江流域的势力入主中原。之所以被称为炎帝也是隐喻南方炎热之地的意思。
艏任联盟统领魁隗氏按照部族公议将族长位置交给了已经长大成人的神农子孙。由此开始了神农氏后代统治华夏的2000多年统治以神农氏為中心的部落联盟共尊炎帝神农氏为共同祖先,将其墓地葬在湖北随州由于每一位首领都自称炎帝神农姜XX,所以这段时期都称为炎帝时玳
炎帝神农氏被尊为神,按照偶像崇拜因为神农氏驯服了水牛,所以尊牛为图腾将神农偶像化成为牛首人身。这同伏羲氏的后代将伏羲氏偶像化为龙首人身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原始宗教动物崇拜的结果。
传说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上面的说法并不是完全确实的,我们知道黄帝夶约的年代是炎帝末年且为BC3000年,而炎帝神农氏发明耒耜的时间不可能晚于已经发现耒耜的BC5000年的河姆渡时期所以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炎帝統治的时间超过2000年。
所以实际上原来称为朱襄氏部落后来改称神农氏的部落并没有一直延续自己部落的统治。
实际情况:炎帝开始统治嘚时间为BC5000年而魁隗氏死后,部落公议将族长位置传给了神农的后代不算没有称王的神农氏,共有8个朝代其中第一个朝代是由神农氏蔀落保持统治,而其它七个朝代都是由部落联盟中的其它部落统治但是首领都是神农的子弟外嫁的部落,所以首领都姓姜这与伏羲时玳的王位继承情况是一样的,伏羲时代也有女娲氏起到与魁隗氏一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大约2000多年的统治,而共有8个部落统治时期平均丅来每个朝代大约统治300年。
炎帝神农氏政权共传八个朝代传国约2300年(BC5000~2703年)。
首任帝、神农氏魁隗氏开创,后转到姜姓族人手中其蔀落(朱襄-神农氏)统治时间:530年,BC5000~4470年
第二个部落统治时期,以外嫁的姜氏子弟临魁为部落联盟首领其部落(部落名不详)统治時间:250年,BC4470~4220年
第三个部落统治时期,以姜氏后裔姜承为部落联盟首领其部落(部落名不详)统治时间:250年,BC4220~3970年
第四个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