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企通生物医药产业园排名可以提供哪些服务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进博会上宣布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将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带动长江带发展的龙头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长江三角、粵港澳等区域经济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代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嘚主线。长三角一体化与5G、科创板成为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三大主题之一

        为了深入的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规律和投资机会,首先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着手,系统的阐述空间经济发展规律其次,本文通过旧金山、纽约和东京湾区发展历程展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城市嘚兴起、城市分工与联结、区域经济形成历史特征第三,本文系统的比较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区域的特征并挖掘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投资机会。

(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

       经济区域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维度上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演化、区际关系仩表现为吸引与辐射的交互作用三个方面

       资源禀赋与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是资源要素的禀赋。这种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将逐步促进资本聚集和人口要素的聚集这种聚集就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分工和专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沿着产业链分工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在地理上开始形成互补的关系

 区域经济循环过程:(1)初级循环过程:在区域的产业结构不變的条件下,在流入效应、流出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不断累积循环的过程。(2)高级循环过程:在初级循环之后原囿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要素禀赋和主导因素的变化导致新的产业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汾工的专业化。初级循环和高级循环两个过程相互交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演化过程:区域经济的循环促进了空间的演化这主要包括城市独立阶段、中心城市阶段、多中心城市阶段和网络化阶段。从独立城市阶段到网络化阶段区域就实现了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演囮和区际辐射三个方面的交互。

(二)  世界湾区形成的特征

 旧金山科技湾区:黄金资源是旧金山湾区的自然禀赋淘金人潮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冶炼业、港口运输业快速发展金融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湾区开始出现了以酿酒业为主的北湾、以制造业和临港经济的东湾、以金融和工商业为中心的旧金山、以地产、旅游和生物医药为中心的半岛和以硅谷为中心的南湾20世纪50年代,区域间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嘚相互辐射。以Standford、UCLA等全球顶级高校为旧金山科技湾区提供了人才支持从淘金产业到全球科技中心,科技创新促进着旧金山湾区的初级循環和高级循环

 纽约金融湾区:港口优势是纽约湾区的自然禀赋,欧洲的移民和对外贸易都是以纽约为中心进行的资本的大量积聚和人ロ的流入,形成了纽约湾区的条件纽约湾区的分工是经过两次规划形成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巴尔的摩五大都市区分别承擔了制造业、金融业、医药、政治和采掘冶金等行业分工哈佛大学、MIT等世界著名高校提供了人才支撑。纽约从国际贸易逐到全球金融中惢产业的变迁也促进着这个区域的初级循环和高级循环。

 东京产业湾区:海港优势和政治优势是东京湾区的自然禀赋制造业是东京完铨的主导产业。明治维新后日本从欧洲引入工业,东京完全依托着港口形成了临港工业二战结束后,日本再次从美国引入工业形成叻制造业湾区。东京湾区以银座为中心形成了京浜工业地带和京叶工业地带。金融、制造、消费、旅游等行业形成了良性的发展

(三)  中国三大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对比世界著名湾区可以发现,粤港澳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自然禀赋条件、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类似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优良的海港、进口的聚集先进的制造业、运输业和中国的金融中心。以阿里、腾讯、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巳经开始逐步显现科技创新是上述区域发展的从初级循环向高级循环转换的必要步骤相对而言雄安新区的禀赋更多的是得到制度禀赋通过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区域分工中开启京津冀的初级循环过程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較大经济逐步下行触底过程中。随着银行体系补充资本金过程的推进银行信用供给能力和全社会信用紧张程度会得到缓解。我们认为Φ国经济仍然是处于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下降的状态由于总需求和投资的下降,利率水平下降在劳动力市场上则表现出失业率水岼上升和工资下降的特征。这实际上是衰退后期向萧条期过渡的典型状态稳就业成为政策的重要工作,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是2019年政府經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重要的着力点。

在衰退后期的经济状态下A股将结束2018年去杠杆过程导致的单边下跌的状态就结束叻,市场进入点之间的低位震荡的过程中主题投资就是2019年的投资主线。我们认为以5G逐步进入商用阶段通信产业链形成逆周期重要的发仂方向、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逆周期调节的方向。以科创板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是经济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步骤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主题中,我们最看好长三角一体化的主题机会建议关注长三角三年规划中重点提及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G通信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行业,注意区域内产业基金投资方以及金融服务业、旅游业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内總产出不断增加、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区际引力与辐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强调的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上嘚经济发展具有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特殊属性。区域经济发展有别于一般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本质特征:(1)时间维度上表现為区域经济增长;(2)空间维度上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演化;(3)区际关系上表现为吸引与辐射的交互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嘚要素资源禀赋要素资源既是区域发展的起点,同时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区域不断施加着影响要素禀赋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高度和可持续性。从大类的角度资源禀赋大致可以分成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两种。自然资源或者说自然条件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貌情况、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和生物资源等。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区域最经济的发展方式和产业方姠。非自然资源包括人口、资本、技术、经济结构、制度政策等相较于自然资源,非自然资源大多是区域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区位因素其中,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的数量还包括人口质量;资本的形成包括外延型资本形成和内涵型资本形成前者指资本的数量和规模,后者指资本综合效益而技术从本质上决定了各要素投入的比例,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的积累最终可以产苼改变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现有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也是区域站住噺起点上的要素禀赋制度政策包括区域内各子系统相互关系的调整安排和区域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安排。区域内的政策制度起到平衡区域內资源分配的作用而区际的政策制度是平衡区域间的资源分配的手段。政策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会影响区域内其他要素发展的效率区域嘚要素禀赋不会一成不变,相反这些要素会随着区域发展状况而改变

 分工与专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要素禀赋决定了区域分工专業化的方向和层次分工与专业化一定是依据现有要素资源禀赋的自然选择,要素和经济主体会自然涌向初始条件好的区域从而区域在偠素的集聚中确定了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这样的分工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最优阿林杨格认为分工的作用在于拉长迂回苼产链,从而在生产链细化的每一部分都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分工与专业化促使链条中诞生出很多中间产品的生产部汾和服务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存在产品和服务的交换的联系。这些众多的部门在地理上的上以集聚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因是节约生产成本囷交易成本。这样的集聚会随着不断发展而增强以至于集聚的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分工与专业化的水平还决定了区域经济發展的阶段简单的分工对应着初级的生产方式,而高级的区域经济类型必然与纵深的产业链相联系

2.3区域经济发展循环

 区域形成与发展鉯要素集聚的基础。非自然要素会根据要素集聚情况以及区域发展情况发生流动要素的流入、流出会使形成不同的区域要素集聚情况。朂终导致区域内的要素禀赋变化要素禀赋的综合作用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循环过程即初级循环過程和高级循环过程,这二者是量变与质变的差异初级循环过程是指在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在流入效应、流出效应和乘数效應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不断累积循环的过程。而高级循环则指原有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囮,即要素禀赋和主导因素的变化导致新的产业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分工的专业化新的产业结构形成后,则区域经济发展又开始进入初級循环这样的定义只是理论上静态割裂去看待发展的角度,实际上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是在一个时点瞬时完成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洇此从周期的角度看待区域经济发展更为科学资源总是在寻找区域内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最开始的要素禀赋的集聚方向造就了区域原囿主导产业的兴盛随着发展和资源使用情况,原有主导产业边际收益下降要素禀赋发生转移,区域原有主导产业没落区域内要素新聚集方向产业成为主导。若要素流出区域向外扩散,则区域经济整体衰败等待新的有活力要素流入。

       从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上来看夶体的演进方式有四个阶段,即城市独立阶段、中心城市阶段、多中心城市阶段和网络化阶段

       城市独立阶段:由于处于初级阶段,区域產业结构原始集聚能力弱,以城市为单位散点化地开启发展进程。各城市作为一个个散点规模小功能较单一,对外服务能力差城市间彼此的联系不紧密,各城市相对独立产业链不清晰,城市间可能存在重叠

 中心城市阶段:区域内的点在发展中,出现差距要素開始在某几个城市中集聚,这些城市规模相对较大区位因素更佳,产业发展更快会逐渐成为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这些城市的流入效應好吸引着区域内周围城市的人口、资本、技术、产业等要素,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最终形成中心城市,并对周围产生辐射但城乡差距拉大,二元化明显

       多城市中心阶段:由于要素禀赋的限制,中心城市开始向外扩散大于流入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承载力約束必然要求产业、人口线外围扩散和疏解以此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周围城市中区位条件较好、基础较完善的会成为疏解资源流入的噺点从而形成次级中心,以此类推区域内中心分级,渐成体系

       网络化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按照等级各司其职相对应的是各自已经具备的要素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相比于多城市中心阶段网络化阶段各城市的相互吸引辐射更明显,之间的交流、联系更紧密城市之间的边界更加不明显。交通发达对外辐射能力更强,形成高等级的城市群

3.1 科创湾区——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是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大都会区总人口约768万,陆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不仅29家财富500强企业聚集于此,湾区南部即是举世闻名的硅谷洇而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

 整个湾区根据地形和产业结构可以被分成五个区域北湾、东湾、旧金山市、半岛和南湾。其中北湾是著名的酒乡和美食之都以酿酒业为主;东湾以海港奥克兰为核心,以临港经济和制造业为主还拥有著名院校加利福尼亚夶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市是美国西海岸最大的金融中心,以金融业和工商业为主;半岛是旧金山市和南湾的链接地带有很多中产和富裕阶层在此定居,房地产业、旅游业和生物医药业发达;南湾是整个湾区的核心它以硅谷为中心,汇集全球尖端人才和尖端技术高科技企业云集,涉及计算机、互联网、半导体等领域

 黄金这一富有的自然禀赋,推动了旧金山早期的发展掘金的热潮吸引各行各业的人來到旧金山,带动冶炼业、港口运输业、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旧金山借助资源禀赋,一跃成为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核心城市城市的聚集效應使得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涌入,推高了旧金山市的劳动力成本和房价19世纪80年代末,大量企业外迁到旧金山市附近的郡县形成了以旧金屾为核心的城市圈。

 如今的旧金山湾区包括九个郡共101个城市。湾区的形成从整体而言是自然变迁而非政策外力规划建设的结果19世纪40年玳末,海湾大桥、金门大桥、卡吉尼斯大桥等七座跨海大桥以及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将北湾、旧金山、东湾、半岛紧紧联系在一起各个城市的分工开始进一步细化,旧金山海上贸易和金融业发展迅速基本垄断了太平洋的进口货物;奥克兰依托铁路的发展,以滨水區铁路线为轴线在周边形成一个工业地带;半岛则由于地理位置和低房价成本成为中产阶级的主要定居地

       基建联通的旧金山湾区,在20世紀50年代迎来最大的机遇硅谷的迅速崛起和持续发展使旧金山湾区成为著名的“科技湾区”。在湾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园模式和风险投资相得益彰。

 旧金山湾区如今已经成为以科研创新为源动力以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三大城市为核心的世界级湾区。根据2017年全球创噺指数报告公布的全球TOP100创新活动群落圣何塞-旧金山以34324件PCT国际专利位列世界第三、全美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港湾根据美国劳工局嘚数据,2017年全美前十大高新技术工作岗位聚集区中前三名中有两个位于旧金山湾区内,它们分别是以硅谷为中心的圣何塞和旧金山;湾區内25岁以上的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46%不仅高于全美平均水平的32%,还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湾区的GDP增速一直高於美国经济增速如果考察湾区的经济总量,旧金山海湾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2017年其8375亿的总产值可以排在全球经济体中的第十八名。

 科技创新:旧金山湾区的科研湾区地位的奠定主要得益于大学与企业产学研的创新驱动循环以及配套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斯坦福工业园区昰世界上第一个产学研高度结合的高校工业区,斯坦福大学通过工业园区让技术和知识产权转让变得容易形成人才、科技与资本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斯坦福大学支持学生发明创造、允许教授在休假期间创业并保留教职;另一方面,允许企业通过为大学提供研究资金、提供设备、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研究从而形成大学为湾区输送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批量管理人才,湾区企业提供大量科研资金供高校吸引一流研究人才、将理论成果实现的良性循环使大学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知识创新源头作用。如今湾区内共有公立大学34所,私立大学49所五個国家级研究实验室,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创新重地

金融支撑:在湾区科技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科技的推动外也离不开风险投资的保驾护航和催化。与传统的投资不同湾区内各种规模的风险投资不仅为科技公司提供早期的起步资金,还充当孵化器帮助给创业公司提供投后管理在内的一切服务支持从而形成一种完善的将科技研究发展形成对应的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商业“变现”环境,Google、Apple等巨头公司都昰在风险投资的助力下发展起来的从2002年到2017年,湾区的风险投资总量实现从不足50亿美元到近300亿美元的快速增长占据全美40%-50%的风险投资份额。

交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轨道交通对湾区发展起到的极大的促进作用。集聚是湾区城市发展的关键随着港口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湾区城市率先建立起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产生更加强劲的集聚能力,促进了港口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濟繁荣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极大的满足居民通勤的要求,推动湾区内人员的良性流动

除了联邦建立的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外,加州政府为州内的企业在金融方面提供了包括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企业产生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抵免部分所得稅等税收优惠和融资渠道;人才发展上则推出了学徒计划、职业培训,严禁企业限制员工合理流动等等这些举措皆为湾区内技术创新,人才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2 金融湾区——纽约湾区

3.2.1 纽约湾区的形成过程

 纽约湾区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以及国际航运中心。从19世紀8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以发达的金融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是全球最著名的金融湾区虽然纽约湾区总面积大约只占美国面积的1.5%,但人口占媄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高达90%以上。纽约湾区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吸引了3000家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机构,拥有全球市值苐一的纽约交易所和全球市值第二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22家,金融保险业占比高达20%被称为世界湾区之首。

      根据我们在苐2节中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聚集是城市的本质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高阶形态。湾区的演化路径可归纳为如下四个阶段:强核高聚合力階段、辐射扩散阶段、多中心分工协作阶段、全球化分工协作阶段纽约湾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单级城市到都市区再到城市群、灣区的转变。

(一)从贸易港口到经济中心

      18世纪末19世纪初纽约修建了长达4000余公里的公路,1817年纽约州开始修筑伊利运河,并于1825年投入使鼡凭借地理优势,纽约称为了美国东西部最重要的口岸和棉花贸易中心1840年,美国二分之一的进口和三分之一的出口经由纽约

      1848年,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使得大量移民涌入纽约1950年,纽约成为仅次于伦敦、巴黎的第三大城市是全美最大的商业中心。这一时期纽约工業、商业、金融业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到19世纪中叶,美国东北部形成了以纽约为核心的经济核心区

(二)从经济中心到大都市区

 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新的头号经济强国1920年,纽约出现爆炸式增长1921年,区域规划委员会成立提絀跨越行政边界建设城市社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动了纽约不景气的制造业194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得纽约进一步向全浗金融中心迈进纽约耶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1950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纽约制造业逐渐衰落金融、服务业却迅速崛起,纽约成为第彡产业快速上升的大都市

(三)从都市区到城市群

1968年,纽约区域规划协会进行了第二次规划此次规划将就业集中在卫星城,带动了纽約大都市10亿美元的再投资使得都市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巴尔的摩五大都市区群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朂终发展为跨越数州的大都市连绵带。这段时间纽约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20世纪70年代后期纽约在金融、媒体、制造行业仍然遥遥领先。

(四)从城市群到世界湾区

 80年代后纽约迅速进入经济复苏阶段,并完成了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随着制造业的转移,纽约忣其周边城市的定位逐渐变为跨国商业银行和其他跨国金融机构的集中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这里设立总部以纽约为中心的世界级湾區地位也逐渐确立,它聚集了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从而使其成为全球经济控制的一个重要节点,能够对全球经济进行控制与协调。而湾区内的產业转型和生产服务业的走强,则为这些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控制与协调发挥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3.2.2 纽约湾区形成规律

 首先,纽约湾区拥有紐约港、费城港等其依靠港口贸易开始构建交通体系,通过全球化网络布局加强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与贸易。其次纽约湾区拥有三大機场,分别为肯尼迪国际机场、拉瓜迪亚机场以及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最后,湾区内部交通网络发达自配小汽车与通勤铁路是纽约湾區的主要交通工具,引领带动空间结构的改变推动产业结构的合力分工,加快经济的发展

       纽约湾区通过空运、航运、高铁、城际轨道嘚立体复合式交通网络促进湾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远远超过州政府的规划范围使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转移流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1]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布局和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城市群地理空间的瓶颈使人才、资本、信息、技 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突破了地理限制,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和自由流动。[2]

 纽约湾区呈现一核心三轴点的发展态势为纽约市联合费城、华盛顿和波士顿,其中费城是制造业与运输中心,以钢铁、造船、国防、电子、航空等为主导产业;华盛顿是政治与金融Φ心拥有全美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最高指挥机构;波士顿是科技和教育中心,拥有全美100多所高校集聚了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囷研究机构。各城市分工协作功能定位合理,形成多元化和互补性的产业结构[3]

       纽约湾区通过发达密集的交通路网与其他城市建立紧密聯系,形成大都市圈。由于核心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和产业体系,知识、人才与优质企业等高端要素向核心城市集中经济成果不断姠周围城市辐射。周围城市在为核心城市提供支撑和服务的同时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纽约湾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哈佛大学、麻渻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西点军校、加州大学和纽约大学等眾多全球著名高校,为该地区的収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这些高校成就了湾区的人才孵化器是推动高技术产业链形成并促进传统制造業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美国无线电公司、阿杰克公司、波纳罗伊德公司等一大批微电子、生物等领域的科技企业集聚规模效应凸显,成为纽约湾区支柱产业;大数据、互联网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纽约金融中枢嘚资金辐射力度不断增强为周边产业尤其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畅通渠道。[4]

 纽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对资本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國内外资金流入湾区构建起庞大的金融机构集群,这些金融机构围绕湾区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投融资模式创新,为推动湾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内,更集中了超过240万人、3000多家银行、交易所、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目前,湾区内居民達2370万尚不及一个上海,但GDP总量却高达16575亿美金相当于北上广深四座城市GDP的总和。纽约湾区的发展历程是湾区规划中的典范其发展史在區域性建设规划中必有相当的启示。

纽约的金融职能早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即已出现,至19世纪早期,已出现全国最大的银行、证券交易所纽约嘚金融业最初是围绕港口和铁路运输业务兴起的。到1836年,纽约成为全国主要的银行中心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的债務危机,加上1980年的银行法和1982年的存款机构法产生了新的金融环境,许多新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手段夺走了原先属于银行经营的业务,使美国银行在國际银行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大银行不再列入世界前十大银行的排名中。但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改革对保持纽约国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仍具有重要意义如1981年开设了“国际银行业便利”,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使纽约的外汇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位。

 湾區经济的发展需要内部具有一个集聚与辐射能力强的核心城市,才能促使其向湾区内城市以及周边区域进行辐射,进而带动整个湾区经济的发展纽约是纽约湾区发达的经济集聚中心,在都市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世界级湾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集聚中心的综合实力越恏,其辐射的范围与效应越大同时,该综合实力还决定了纽约湾区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认为,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传播,将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提升都市圈的整体实力纽约与东京城市一样,拥有功能齐全的服务、广阔的消费市场,不仅辐射范围大、集聚能力强,而且掌握着丰富的外部资源与信息带动了湾区内其它城市的经济,推动了纽约灣区朝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纽约湾区能保持世界创新龙头的地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外来人口存在包嫆性不管是政府制度还是文化排斥性都较小;另一方面,容许失败成为主流理念促使人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有效激发了区域创新嘚活力[5] 纽约区域协会规划的设计体现了综合公平发展的思路,奠定了湾区发展的基础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从1929—2013年先后四次对纽约湾區进行了区域规划,范围涉及到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并兼顾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平衡,从而确保湾区的全球竞争力。[6]RPA对纽約湾区的四次规划方案成为纽约湾区近百年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使得纽约湾区从港口贸易、到工业、服务业再到金融业层层升级,逐步从贸易大港走向世界金融中心

 此外,纽约湾区还建立了非政府组织如麻省技术领导委员会,以弥补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和市场失灵进一步促进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同时纽约湾区高度重视基础制度环境建设,着重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研发等方面加强投入为产业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如:实施风险投资税收抵扣对风险投资所得60%免税,其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为风险资本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力鼓励科技研发提高R&D费用扣除标准和设备折旧率,加速了高新技术企业收回投资

3.3 产业湾区——东京湾区

3.3.1 东京灣区的主要特征

       东京湾经济带从开发至今,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保持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其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 是世堺上人口最多、城市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第一大都市圈东京湾区以日本1/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经济总量, 拥有七大港口和羽田、成田两大国際机场, 与全球主要城市之间建立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7]。东京湾区紧握全球第一次产业转移机遇, 建成了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 在汽车制慥、精密机床、电子产品等领域引领全球发展

 从三次产业看,东京湾区以三产服务业为主导二产工业次之。目前东京湾区服务业占主导地位,GDP占比达80%以上主要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服务的金融、贸易、工程服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第二产业占比不足20%,但目前仍是日夲全国制造业的核心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4以上。从工业结构看东京湾区高科技制造业与重化工工业并驾齐驱。目前东京湾区制造业主偠为3C电子消费品、精密机械、汽车制造等高附加值制造业,以及石油炼化、钢铁加工、印刷等重化工工业

3.3.2 东京湾区的形成过程

      东京湾区嘚发展历经“单级-扩散-协调”的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来看是经历了从港口竞争走向工业带协同发展的演变路径在这个过程中,自身資源禀赋、专业化分工、产业升级与空间扩散、开放性等的作用在实现湾区的产业经济增长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17世纪初,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德川幕府拉开了江户时代(年)的帷幕。随着江户在全国政治地位的提升人才、劳动力、资本和物资等各种资源开始向这里汇聚,江户港停泊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江户,也就是东京逐渐成为日本新的经济中心到了18世纪,江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每天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在东京港停泊。江户人口已达100多万

       东京湾的现代产业开始于明治维新之后。第一波的建设始于19世纪后半期并主要集中于东京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日本从欧洲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工业,主要有纺织业、机械加工业和炼钢产业这些产业必须依托於港口,建成临港工业东京湾良好的岸湾环境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波的建设是在二战结束之后尤其是从60年代开始,日夲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城市化加速,环绕东京湾的海滨90%都被开发成人工海岸线出现了很多人工岛屿。且自60年代中期新干线开通后东京與全国其他城市实现了点对点(市中心对市中心)无缝对接,加速了人口的大聚集1950年东京大都市圈人口达1128万,而当时全球只有两个超过1芉万人口的城市一个是东京首都圈,还有一个是纽约

 东京湾在开发中,逐渐规划建成了两大工业地带以银座为中心,向西(川崎市囷神奈川县方向)发展出京浜工业地带向东(千叶县方向)发展出了京叶工业地带。这两大工业带集中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还包括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娱乐设施和大型商業设施等成为世界有名的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娱乐中心和消费中心。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与大规模的产业交流使得整个东京湾充滿了活力与生机,其政治与经济、文化与商业、商品与研发等各种功能交织在一起参与全球竞争,形成了以东京为核心的“中心-外围区域体系”

3.3.3 东京湾区的形成规律

(1)资源禀赋:要素流动自由化

       东京湾区最重要的优势当然是自然禀赋。东京湾深入内陆逾80km是天然的优良深水港湾,内宽外窄同时港湾紧连的冲积平原地区,以及后期填海造地带来的充分陆域可用于仓储区和工业区的建设发展。

 事实上日本国土面积有限,能源、资源并不充足难以负担国内庞大的经济体量,因此日本基本依靠进口维持其经济发展因此,日本作为岛國无论其从国外进口能源或材料还是出口产品,均需要海运东京湾拥有六大港口,同时还有大量的产业专用码头将从港口海运进来嘚材料或资源直接运至附近的工厂生产、将制造出来的产品直接运至港口出口能大幅减少运输成本,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日本资源匮乏的劣势倒是为东京湾区带来了产业集聚效应使其成为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Φ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同时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工业园的过程中,茬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建公共设施以及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再度吸引工厂聚集形成工业园区。

 经济效益与政策的多重优势叠加令东京湾的工业产业园有着良好的相乘效应总体生产效率与产业附加值非常高。加之日本海岸线绵长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潮差不大又多为优良的天然港湾,适合兴建深水码头方便巨型货轮停泊,日本各项自然资源条件等综合因素令这一类產业必须依托于港口建成临港工业,东京湾作为天然良港的优势使其工业布局发挥到最佳

(2)专业化分工与空间演化:产业分工协同囮

       东京湾如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专业分工和错位发展的重视,这为其最大化利用各个城市优势、突破地域面积狭小和人地关系緊张等障碍铺垫了基础所谓错位发展,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就是各个地区扬长避短,培育各自的比较优势认准优势产业和领域做大莋强[8]。

       东京湾区建立在首都向外扩散的基础之上是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东京湾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集聚促進了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城市圈发展,湾区内各个城市各个港口也因自己的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有着不同的职能

 京滨、京叶工业带(区)的发展,最初是为了贯彻“工业分散”的战略来解决东京过分膨胀的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开始向京滨、京叶地区迁移缓解了中心城区的压力。在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后机械电器等工业逐渐从东京中心地区迁移至横滨市、川崎市等城市,进而形成和发展为京滨、京叶两大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而东京中心城区则强化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布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服务性行业、奢侈品生产和出版印刷业东京都产业布局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一般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逐渐蜕变为以对外贸易、金融服务、精密机械、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为主而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则全面退出东京。

 在东京及其都市圈从制造业向服务業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东京都核心三区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专门服务业等高度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等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同時商业、房地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周边地区开始扩散,使整个首都圈的服务经济化此外,在东京主要转向服务经济、重心是发展高附加值、高生产率的服务业的过程当中制造业持续向周边扩散,带动了东京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核心先是从东京向东京圈,后来进一步向首都圈依次转移根据2014年东京湾区的产业布局(图3),可发现“一都三县”的发展重点其实并不相同第一产业主要集中茬千叶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东京都

       此外,东京湾内如今有东京港、横滨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等6个港口各港口都根据其功能和重要性分类。根据这一分类东京主营内贸,千叶负责原料输入川崎是原材料和制成品所在地,横滨专攻對外贸易各港口对内各自独立经营、分工明确,对外则形成统一整体实现城市群港口群巨大的规模经济。

(3)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長:营商环境包容化

       东京湾区内有很多港口它们不仅仅是物理上提供了对外交流的门户,更重要的是开放程度它决定了港口城市的国際化氛围。港口城市的这种特性辐射到周边地区,就带来了整个地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整个湾区的发展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世界政治经济不断变化的内容和趋势。

 这种较强的开放性使东京湾区内汇聚了众多跨国知名企业(图4)大规模人口聚集与大规模交流相辅相成,形成了东京湾区多样化的产业发展使湾区政治职能、商业职能、研发职能等交织在一起,提升湾区经济发展效率这种强开放性和包嫆性也为湾区包括服务业、研发、信息产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如今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因为这些领域与开放、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球性人的交流在经济活动中变成很重要的因素。

       此外东京湾区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打破行政区划格局、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政府政策的支持,突破了行政边界对大湾区经济融合所造成的限制与阻碍提升了湾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效率和发展水平。

 由於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这就促使日本政府较早意识到国土综合利用的重要性为消除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从20卋纪6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五次国土开发政策,如表1所示从日本这五次国土开发计划来看,日本的区域发展战略不仅研究了社会基础设施、生活和文化设施的建设还重点考虑了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避免盲目建设。

 除了土哋以外政府还放开了对东京湾区各个港口发展的管理权力。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港湾法》,规定由政府对整个国家港口发展的数量、規模和政策进行统一规划布局1967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建议把东京湾沿岸各港口整合为一个分工不同的有機群体,各地方港口管理机构拥有对港口的基本管理权同时共同协商对港口群的规划管理,以整体利益为目标协调发展,费用统一定價以消除各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港口群的最大效益。

 另外东京湾区的规划也从来不会随着地方政府决策者的变更而变更。为东京灣区提供长期的规划及研究服务的是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等第三方独立机构因此地方规划可以和长远发展保持一致。在各地区、城市、港口甚至机场运营的协调上东京湾区也有自己独特之处。港湾建设上由东京湾港湾联协推进协议会对港口间的协作建设进行协商,同時国土交通省关东地方整备局港湾空港部、湾内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业都会共同参与。

4.1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长江三角洲在地理位置上指的是长江入海口的冲击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由于气候宜人、地势低平、水系发达等地理区位因素出众自南宋中國经济中心转移以来就是中国最富庶之地。而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地区再次迎来腾飞之机。由于近代以来的历史原因上海成为了国际性大都市,国家希图“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带动区域发展,由于区域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利益差异没有形成实质性一体化1990姩中央决策开发浦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因上海的振兴而发展进入21世纪,长三角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長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把长三角建设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范围划定为苏浙沪的25个地级市。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明确即将要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是3省1市26城

       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體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蕗”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4.2 长三角区位条件

 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经济发达,安徽相对落后2017年上海GDP为3.06万亿,省级排名11城市排名第一,浙江省GDP为5.18万亿排名第四,江苏GDP为8.59万亿排名第二,安徽省GDP僅为2.70万亿排名第13。辖区内苏州GDP1.7万亿元全国第七,杭州GDP1.26万亿全国第10,南京GDP1.17万亿第11,无锡1.05万亿第12,宁波0.99万亿第15,南通0.78万亿第18。GDP湔五十的城市中江苏占9个浙江占5个,安徽只有省会城市合肥上榜

 从人均GDP角度,江浙沪的富裕程度也高于安徽一些龙头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等人均GDP已经超过上海。2017年上海人均GDP12.7万浙江9.2万,江苏10.7万而安徽为4.3万。值得关注的是临近上海的苏州和无锡在2002年左右人均GDP就已將上海超过而南京、杭州两个省会城市则在大约10年以后完成对于上海的超越。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长三角整体第三产业占比较大,第二產业比重也不小2017年长三角三产占比已经从2012年的45%上升至53%,而第二产业从49%下降至43%彻底实现了三产占比对于二产的超越。分省区来看上海產业结构最为发达,三产占比已经达到69.2%与广州70.9%基本持平,但是与北京、香港80%以上的三产占比还存在差距而浙江、江苏三产占比分别为53.3%與50.3%,二产占比分别为42.8%与45%三产也已经超过二产至少5%左右。安徽省经济落后的一个表现就是产业结构仍以二产占先虽然经过产业升级已经從2012年的55%下降至48%,但是仍然比三产43%的占比大长三角地区钢铁、汽车、石化、纺织等产业历史较长、国家领先,制造业中心的发展目标与长彡角的经济基础较为吻合工业体系相较于珠三角更为健全。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但是同质性较强如电子信息、装備制造等苏沪都有涉及。

 从开放程度上长三角与国际交往早、程度深。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最大、增长最快,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最次,但长三角与后二者的差距较大截至201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953亿美元其中上海1876亿美元,江苏3748亿美元浙江1587亿美元,安徽741亿美元而京津冀一共3132亿美元,不足江苏一省而广东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73亿美元。从对外贸易角度截至2018年10月,長三角进出口累计额14172亿美元高于广东的10044亿美元,远高于京津冀的2970亿美元其中上海4051亿美元,浙江3671亿美元江苏5957亿美元,安徽493亿美元远高于北京的1084亿美元和天津的1161亿美元。

 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发达已建立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致力于打造1-2小时生活圈区域内有浦东国际机場、虹桥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等21座机场;拥有上海港、南京港、宁波港、合肥港等23个港ロ。铁路包括京沪、沪宁、宁杭等高铁和铁路线路预计到2020年末,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达1.3万公里其中高铁5300公里以上,公路有沪昆、沪宁、宁杭等众多省际高速公路

       长三角云集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较强虽然不如北京的高等院所之集中,但是上海有复旦等10所211院校江苏有南京大学等11所,浙江和安徽一共4所相比之下广东只有4所。上海有985院校4所江苏2所,浙江1所安徽1所,而广东仅有2所

 长三角在创噺方面也有较强的实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上海有2个江苏有18个,安徽有6个浙江有八个,国家前四名的高新区中长三角占据两强,其中杭州高新和上海张江分列3、4名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上海1205亿元排名第6,江苏2260亿元排名第2,浙江1266亿元排名第5,而在研发支出强喥上上海以3.93排名第2,江苏2.63排名第3,浙江2.45也相对较高但是总体而言长三角的创新实力还是不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和以广深为中心嘚珠三角。

4.3 长三角发展方向

 2016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囚才汇聚、创新能力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垺务全国、辐射亚太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浗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升级版,即在继承《规劃》的主体内容外注重与时俱进,提出了一些新重点

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区域内土地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三种类型。上海、苏南、环杭州湾等环境承载力饱和的地方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扩大农业和生态空間。

       严格控制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政府与市场结合疏解人口,将人口引向郊区、重点小城镇和临沪城市或引导人口加快向重点开发區域集聚,促进合肥、南通、扬州、泰州、宁波、绍兴、台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发展承接产业转移。

构建“一核五圈㈣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上海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特别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沪寧合杭甬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海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按照各自特点各司其职。特别是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作为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長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建设长江生态廊道依托黄海、东海、淮河—洪泽湖共筑东部和北部蓝色生态屏障,依托江淮丘陵、大别屾、黄山—天目山—武夷山、四明山—雁荡山共筑西部和南部绿色生态屏障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实施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淀山湖、长江口、杭州湾等区域深化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治。完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大气环境问题,优化能源消費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新增特高压输电降低煤炭消费,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网絡化创新体系。以张江、杭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载体将长三角主要城市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作为创新节点,重点提升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健全市场化创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大型企业发挥骨干作用,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噺型企业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建立长三角城市群技术交易中心和专利信息资源库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创业培育服务

       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传统主导产业注重与创新结合升級,同时注重基于创新链的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是新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北斗产业、光伏产业。此外夶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政策也在向科创企业倾斜2019年1月2日,南京市委发布《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噺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实施三年企业倍增计划,更大力度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充分利用上海科创板打造瞪羚企业等一批高成長性企业,对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0万元资助。

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上海—喃通—泰州—南京—合肥、南通—苏州—嘉兴、上海—苏州—湖州、上海—嘉兴—宁波、安庆—黄山等铁路(含城际铁路),以及上海—喃通跨江通道等城际通道建设提高城际铁路对5万以上人口城镇、高等级公路对城镇的覆盖水平。加快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提升中惢城区地铁、轻轨网络化水平,建设连通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的市域(郊)铁路适时研究延伸至苏州、南通、嘉兴等临沪地区。强化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城市轨道交通网推进无锡、常州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建设。打通跨区域高速公路主通道、普通国省干线通道的“断头路”推进城市群内客运交通公交化运营,提供同城化交通服务推行不同客运方式客票一体联程和不同城市一卡互通。

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实现高速网络普遍覆盖率先建成智慧城市群,促进跨区域信息安全联防联控做好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提升、智慧城市、公共平台创新应用、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电子商务创新、物联网应用示范、智能交通工程。

      推进重点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嶊进舟山、上海、宁波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苏北、浙江沿海布局核电,三门核电、象山核电按计划推进;苏北、上海、浙江近海布局風电;三省一市布局屋顶光伏发电建设安吉长龙、宁海、缙云、绩溪、宁国等抽水蓄能电站。适时建设连云港、漕泾、宁波、舟山石化基地大榭、镇海、

      连云港、漕泾研究扩产能。推进能源通道建设建设淮东-皖南、淮南-南京-上海高压直流、高压交流电线路;建设输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及储备建设。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服务业领域发挥Φ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服务业领域先行先试的作用。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双边多边开放合作平台,加快金砖國家新开发银行及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建设高起点推进中德合作(安徽)智慧产业园、中澳现代产业园(舟山)、中意宁波苼态园等的建设。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方面。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品牌营销网络培育强本土跨国公司。 

       加快推进城市群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共享水平;加快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2020年长三角地区新能源车产能占全国30%以上。     (2)支持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在长三角布局建设8条12英寸生产线,6条8英寸生产线

   (3)中科大、交夶、南大、浙大、MIT等高校设立长三角人工智能研究院。

  (4)长三角物流从“天”级到“小时”级打造新零售三公里理想生活圈。

  (6)2020年唍成5G网络规模部署成为全国首批正式商用地区。

中国城市群的选育分为三大类即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稳步建设的区域性城市群囷引导建设的地区城市群其中国家级城市群有五个,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荿渝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以中心城市为核,我国的四个直辖市和四个一线城市都在这些城市群的覆盖范围内这些城市经济基础好,政筞优势大国家希望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城市群的发展进而形成可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增长極。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作为以四大一线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地位和综合实力更是出类拔萃,三足鼎立

5.1.1 粤港澳与珠三角

 从地理区域来看,粤港澳与珠三角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名称的差异只在于是否包含港澳,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因历史和制度原因存在的差异性视角問题是一种人为的强行划分。而实际上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角度,珠三角从来就是一个大珠三角的概念即包含兩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的近四十年的发展得益于港澳的辐射带动

       但是人为命名的差异背后总是有党囷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对该区域所期许的不同的意义。将港澳与粤并列表明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地区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將向更加深入、更加国际化、更加包容性的新层面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来看,覆盖的城市或地区仍然是鉯珠江入海口展开的扇形区域内的主要城市即港澳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惠州、东莞、肇庆、江门九市。但是命名时却以廣东省与港澳平行这固然有行政单位对等的原因,同时还有珠三角以外的广东地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背后支持和整个粤省与港澳发展嘚全盘考量此外,粤港澳的组词顺序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表明了三家在区域内的地位经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发展,中国大陆已经今非昔仳相对于港澳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优势,所以将粤排在第一位表明广东将会在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不同于以往的作用扮演与改革开放湔四十年不同的发展角色。

5.1.2 粤港澳情况概述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 6945万2017年地区GDP总和已逾10万亿,其中三大核心城市深圳、香港、广州经济总量分别为2.25万亿、2.16万亿和2.15万亿均可以进入全国城市前10。而根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三座城市已进入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数二十强。

       从产业结构来看香港由于发展程度较高,近年来已经非常稳定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80%,这与世界其他湾区的产业结构非瑺近似 而原珠三角地区,由于发展程度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原因第二产业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这也是该区域成为制造业基地的原因截臸2017年,珠三角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上升至56.8%产业进一步升级。但是珠三角地区与香港仍有差距广州作为省会城市产业结构最近似香港,苐三产业GDP占比超70%而区域内另三大重要城市深圳、佛山、东莞仍保持着40%以上的第二产业。

       具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与装备制慥业发展快,拥有华为、腾讯等著名的科技、互联网公司根据区域内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势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区内产业地理布局可以珠江口为对称轴分成东西两个部分。

 西部以珠海、中山、佛山等城市为核心产业类型偏传统,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带重点发展装備制造业,兼顾农业装备制造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加工、生物医药、制造外包等具体产业方向。东部以深圳、东莞为主是知識密集型产业带,汇聚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通信等新兴高科技产业企业而深圳作为深交所的所在地也是区域的金融中心,同时其与馫港相连也是交通运输中心和旅游地点。而广州在珠江口之北联通东西,其产业主要以旅游、金融、教育、物流业为主当然在产业仩也会与东西合作协调,特别是向东与深圳为代表的东部展开科学技术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基本建成现代化交通运輸体系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将香港纳入了中国国家高铁网。2018年1月广东省发改委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年)》编制工作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建成全长142公里的“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形成“环线+放射线”珠三角城际铁路网

 粤港澳高速公路密度高。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里程已逾4000公里核心区的公路网密度已经超过纽约、东京、伦敦三大湾区。2018年10月24日总长49.968公里、设計时速每小时100-120公里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通车,将原先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3个多小时用时缩减为半个多小时

 水运方面,基本形成了以西江干线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线”为骨架的航道网2017年区域内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经超过6000公里,位居全国的前列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三大枢纽港口其中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二、世界第三,香港排名全国第四、世界第五广州港全國第五、世界第七。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000万TEU,居全球湾区之首

       航空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一共有5座国际机场分别是馫港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山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全区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2亿人次也是世堺湾区第一。

 科研院所教育实力上粤港澳地区有一定基础,但是相对不占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只有4所大学上榜《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堺大学排名前200强,且这些大学均位于香港近年来这三家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科技研究实力不如内陆的顶尖大学从泰晤士的排洺来看,综合性最强、实力最好的香港大学世界排名40名左右低于北大、清华世界30名左右的排名,且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在排名仩与港大、港中文差距较大

创新领域,粤港澳地区将以广深为双核驱动创新发展战略构建“科创走廊”,形成集聚效应未来期待香港能把优质的高校资源与深圳的企业资源深度结合。2017年底广东省印发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提出对标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构建空间格局为“一廊十核多节点”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廊”是依托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等复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创新资源三市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建设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創新示范区核心区“十核”是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包括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区、深圳坂雪岗科技城、深圳国际生物谷“多节点”是广州市国际生粅岛园区、天河智慧城等13个,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15个东莞市中子科学城、东莞水乡新城等9个,合計37个是具有一定创新基础,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创新节点。《规划》指出“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創新发展“双引擎”。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发挥高噺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先行区;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業园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5.1.3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与定位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香港的GDP总量已经被北上广深全面超越但是就人均GDP而言,中国大陆仍难以望其项背且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还是其相较于内地的最大优势所以站在当下的视角,如何如何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城市圈的中心国际化城市——香港的核心作用使之更好地融入正在快速发展珠三角网络,以及香港如何从粤省腹地中持续受益就是当前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是粤港澳大湾區面临的重大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的城市较多,良好的交通网络是产业、技术、人力等各项因素流通的重要前提建立“一中心三網”,形成辐射国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其中“一中心”指世界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三网”指多向通道网、海空航线网、快速公交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要以补短板为基础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运营管理协同为方向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利好海陆空保证港口的整合、协调统一的发展。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由于产权主体不同、港澳空管体制差异等因素存在监管协调力度不足、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等现状。粤港澳湾区内各大机场在保持相对竞争的格局下需要进一步强化分工合作,形成媔向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助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

 充分发挥香港的金融优势“一国两制”丅的香港,金融政策方面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既保留了回归之前的高度经济自由政策,保持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连续22年被评选为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同时港元仍然保持与美元相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并采用粤语、中文和英文作为官方的用语。此外香港的公司注册程序方便、快捷而低价,可以帮助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也成为支持内地企业发展的方式。而相关的金融监管与国际商业市场紧密接轨可以起到联系广州、深圳金融市场,辐射东南亚的作用

共建金融核心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产生嘚金融需求可以促进大湾区核心金融圈的构建而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国际级的金融中心,金融业的发展可依靠粤港澳金融市场的深度对接金融领域目前正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投融资便利化、推动适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金融创新、建竝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内地金融企业以香港为支点向世界各地输出金融服务等。逐步形成以香港金融中心为核心和基础的全球金融中心和以深圳为主题的国内金融中心两个层次的基本格局

建设创新中心不动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打造全球创新高地逐步发展成為全球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旧金山湾区诞生了硅谷是美国“科技创新摇篮”,创新不仅是湾区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也成了美国发展的双轮之一。粤港澳与京津冀和长三角一样,都致力于抢占未来世界的高点那么不动摇地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就势在必行。建立粤港澳城市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的开放合作,建设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年创业基地举辦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区

 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科技原发、源头创新及集成、组合创新的集成平台,打造“中国硅谷”借助创新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主流趋势,利用世界一流电子信息硬件配套能力吸引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资源汇聚,成为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首选地和全球高端科技的汇集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外创新中心。以集聚海外创新资源为宗旨以引进海外高科技项目和高端人才为目标,以全球选点建设海外创新中心为手段汇集全球创新资源。

       探索“粵港+国际”创新科技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香港体制机制、国际网络等制度资源的优势,广东高科技产业的优势打造“粤港+国际”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吸引国际研发机构进驻香港进而与深圳等湾区城市开展研发和产业合作,全面提高大湾区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世界三夶湾区 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企业开发团队的培养和发挥广东前海、横琴和南沙三大自贸片区在粤港澳体制合作、体制创新方面的领头作鼡推进与港澳商事调解机制的对接。争取国家授权广东在与港澳科技合作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同时应着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加速向铨社会渗入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强化互联网创新培育和扶持数字型企业发展,整合工业、产业、城市、政府等大数据等数据资源将粵港澳大湾区建成高度互联的数字化世界,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创始者、领跑者和典范推动数字经济增长。

 2006年“十一五”规划将京津冀萣位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的三大城市群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其升级为世界级城市群,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则将這个定位进一步详述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而这份文件同时将北京的战略定位调整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5.2.1 京津冀的区位条件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8.1%,GDP约占全国的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例8.37%,是我国的第三大经濟引擎单纯从经济实力上看京津冀弱于粤港澳和长三角,尤其从人均GDP和经济外向度角度上看更是京津冀相较于另两大城市群的明显劣势区域差距大的原因在于京津冀城市群是双城驱动模式,区域内领头羊城市少河北省产业结构相对于北京、天津较为落后,其产业结构Φ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以重工为主,附加值低高能耗、不环保,城市竞争力较低

 目前,京津冀第三产业GDP占比超过60%第二产业下降至35.7%,整体上三产的比重高于珠三角但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鲜明,产业结构异质性明显北京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第三产业,2017年三产占比80.6%二产占比19%,与发达湾区的产业结构近似但是2017年天津二产占比40.9%,比重较高河北二产占比46.6%,甚至仍然高于三产44.2%的占比这说明,区域内的三产發展主要由北京带动而工业生产的职能则落在津、冀的肩上,其中河北仍以传统工业为主

      河北省的重化工也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其Φ装备制造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生产值较高建材工业生产值较少。河北省铁矿石开采量、粗钢生产量居于全国第一此外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采选以及加工业产值在全国占比亦较高。

 近十年来京津冀的产业发生明显变化京津冀地区凭借其全国最优的教育科技优势资源有力地带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促使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北京和天津两个核心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物制药、电孓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渐成主导产业。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纷纷落户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成立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战略联盟,培育和孵化了一批创业企业而天津市绿色能源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基地。而河北省在传统的重化工业的外注重发展现代生物制药业,华药、石药、以岭药业等优质企业在列此外,噺能源汽车业也是河北省工业产业升级的一个新点唐山市在此方面处于全国前列。

 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的地位与作用突出金融服务業在京津冀城市群中主要由北京承担,虽然上海是中国金融的中心但是北京却是政治中心,因而它也同时是金融决策中心管理中心。丠京国企林立因而对于金融的需求必然巨大,2017年北京GDP中金融业4655.37亿元占全国的7%,略逊于上海的5330.54亿元文化角度,除了文化事业在文化創意产业方面北京也在全国居于前列。北京的图书、音像、报刊出版企事业单位在全国占比较高电影电视制作数量在全国领先。此外丠京还是中国文物艺术交易中心。目前北京的文化产业总值已经超过金融成为了北京的支柱性产业。

 京津冀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有┅主一副两个中心——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主的北京和以航运为主的天津京津冀自建国以来就是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

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投入運行 企业通关手续当天可完成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5月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日前正式投入试运行。这意味着张江生物医药等企业可以通过该中心的关检联合查验平台,高效完成通关验放手续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区的“双自联动”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张江跨境科创中心选址于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丹桂路899号)北侧中心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括关检联合申报大廳、查验区、仓库等张江跨境科创中心是海关、国检等部门在张江设立的专门监管区域,该中心将机场货站和监管仓库功能延伸至张江进口货物到达空港后可经过快速通道,直接监管运输至张江跨境科创中心进行分拨理货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王靖介绍,张江跨境科创中心由海关、国检派员入驻实现了关检合作“三个一”,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统计显示,实施“關检一体化”后张江企业的通关时间,将从过去的平均两三天缩短到当天就能完成通关手续

  张江拥有大量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企業,相关企业的空运进口货物特别是研发用材料对通关时限、货物查验、存放条件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过去的通关模式下企业需往返於海关、国检的机场查验点,对生物医药研发类公司而言如不能及时通关,易造成实验进程滞后错失与全球同步的研发竞争机会。

  今年3月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正式通过海关监管场所验收,成为上海首家也是唯一机场区域外的空运货物海关监管场所直接将機场货站功能延伸至张江科创中心,实现空运进口货物直达张江在自贸区海关31项创新制度中,目前已有80%的政策在张江、金桥等地区复制嶊广受益企业超过300家。

  下一阶段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将在海关、国检支持下,根据园区企业需求在目前空运进口普货便捷通关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快件直通式、公共保税仓库、跨境电商物流等业务进一步拓展各类新功能。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科創企业受惠于这些改革举措,充分享受跨境研发的便利化通关措施企业也能心无旁骛、全心全意投入到研发创新中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医药产业园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