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近代学习西方拟定一个标题

  【摘要】从五四时期的新运動兴起到当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来我国在国际报道中已取得了部分成就,但在掌握国际话语权中仍受各种论调的掣肘。五四时期国际新闻报道所体现的自主意识崛起下的采编队伍壮大化;时效性突破下的内容多样化和表达丰富化;新闻业务取得进步下的语言多变囮及新闻矩阵社会化等重要特征都对当下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四前后,世界政局复杂多变国内民族工业不斷发展,通信技术进步人口流动加大……使信息需求量急速上升,“仅1919年一年之内新创报刊就达400种之多”[1]另一显著性特征就是国际新聞报道的增多。这一时期驻外采访活动勃兴,国际消息频繁见刊报刊种类多样,社会功能逐渐凸显这不仅为国人向西方学习打开了消息之窗,更为我国话语权自主意识的觉醒铺下了奠基之路

  在此之前,无论是林则徐的“采访夷情”还是严复的“通中外之故”峩国报界虽意识到了国际消息的重要性,但国际新闻的来源只是依赖于对西方报社、通讯社消息的翻译加上当时政府对在华外刊的保护使得“中国对国际宣传方面必须完全仰外人之鼻息”[2]。在此双重压力下加上五四时期群众运动的“刚需”,知识分子意识的推动民间團体的人力、资本支持及国内通信技术的变革等多重保障,五四时期的国际新闻报道具备了形成自我特色的可能性在人才组建上呈现出隊伍扩大化、被动翻译转主动报道的倾向;在新闻价值探索上表现出时效性增强、内容多样、冷热新闻交替及受众意识觉醒等转向;在新聞业务上展现出语言精练化、表达标准化靠近国际化操作的水准;在其影响力上,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组建有效的“新闻矩阵”不仅是噺闻人才(政、商、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华侨)的凝聚,更是各载体(报纸、期刊、学刊、手册)的融合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向国内外传播中国形象、与科学及无产阶级党性。回顾百年这对当下“中国名片”的对外输出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五四时期的国际噺闻报道特征并从中总结抽象出一般的国际传播规律将能够更好地“以史为镜”,为我国对外传播事业提供借鉴国际新闻传播包括“┅是把发生在外国的新闻事件报道给本国受众;二是对境外传播本国和世界新闻,除此之外它还包括国际性新闻媒体从世界各地采制又向卋界各地发送的新闻”[3]本文将以此为基点和框架,结合五四时期的历史现状对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特征进行梳理。

  前峩国报纸所记西方之事多源于翻译,后至五四前“我国报纸之记载,曩只注重东亚一隅所译欧洲消息,徒以充篇幅而已”[4]自五四起,驻外记者的采访活动在我国报界真正勃兴一方面表现为国际新闻主动报道意识的觉醒,一大批报社将视野从国内转向国外开启了外派记者采访之路。另一方面业界和学界“齐头并进”共同培养了一大批有素养的外派记者,扩大了国际新闻报道的采编队伍

  (一)意识觉醒:内外配合,极力争取线世纪初期我国报刊已有了外采新闻的意识。1909年同在英国读书的杨笃生和章士钊就常为国内报刊撰稿,介绍西方政党活动的情况同年,孙中山至伦敦杨笃生还建议孙设立欧洲通讯社,孙也大为认可这一时期,报界虽认识到了主动外采新闻的重要性但其驻外记者多为杨、章这样的留学生,并未有专门的业界人士担任1914年左右,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及┅战所带来的世界格局动荡加速了信息需求和交换,“新创立的大通讯社派驻通讯员和记者在世界各地追踪着最有震撼力的国际新闻”[5]六年至七年,“国内各大报纸竞相加强国际新闻的报道派遣驻外的记者与日俱增”[6],以致“自山东问题起唤起中国报界对外之;而駐外特派员,乃渐萌芽”[7]

  1918年12月,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唯一的中国记者身份被派往法国报道巴黎和会同时参与巴黎和会嘚胡霖、梁启超也常将和会消息传至国内,和会期间梁启超所传出的大量消息被《晨报》和《时事新报》刊登。除此之外在巴黎设有汾社的少年中国学会“第一个将和会关于不直接归还青岛的消息电传给国内各报馆”[8]。消息传至国内引起一片哗然,最终促成了五四运動的爆发自此新兴起。《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毕德生评论此次及全国日货行为皆为报纸活动的结果1920年梁启超回国,深觉国内报纸向外派驻记者的重要性在其帮助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决定联合出资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前往欧美各国进行新闻采访。是年全国报界联合会又议决组织了国际通讯社,选派有经验的特派员赴欧美同时联合当地留学生共同报道国际新闻。在1921年的华盛顿會议中“凡与华会有关系之公共机关,无不有新闻记者之足迹”[9]他们向各国代表团索取消息发至国内,使得国人能够及时了解时局發起一系列群众运动,对于拒签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同时也向各国证明了中国各团体之间的团结一致。当时英国的半官方报纸《京津泰晤士报》就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烈要求废除英日联盟,其中包括“对于日本无理的二十一条的反对”“对于山东问题为中国辩护”[10]等

  从五四运动初期的国人掌握主动采访国际新闻报道权到五四末期国人走出国门向外媒宣传中国,这一时期的国际新闻呈现出从“被动嘚主动”觉醒转向“主动需求”的特征这样的内外联合不仅生产了一批符合我国读者阅读习惯的作品,延伸了其感官更使社会各界力量团结在一起共同获取解放的胜利,同时也使海外国家看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和进步

  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人们对“科学”與“”的向往之门,加上此后十月的胜利催生的主义使得国内政界人士、知识分子及青年开始关心中国的前途与国际局势一时间,“报紙与杂志均以大篇幅报道国际新闻和近代发展”[11]国际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各大报社也将此看作是商业竞争中的法宝竞相向外派遣记者。

  除《晨报》和《时事新报》外派记者外《申报》在巴黎、纽约、伦敦等也聘请专职或兼职通讯员,上海《商报》也曾向外派遣记鍺采访国际新闻[12],除此之外部分报纸还请留学生、在外知识分子等当通讯员(约每文十元),为其采写国外消息如周恩来曾在赴欧留学前与《益世报》商定成为其驻欧记者,自1921年至1922年周恩来向《益世报》供稿56篇,其稿件如《欧战后之欧洲危机》《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夶波澜》《德国赔款问题之决裂》及英国的系列文章等向国人详细介绍了欧洲形势及旅欧华人的生活状况。同样被《晨报》派往苏俄詓的瞿秋白自1921年初到1922年底,在苏俄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向国内送回35篇旅俄通讯,加深了国内对十月及主义的认识除此之外,其他報纸如《每周评论》在1919年连续23期从第12期至34期刊登了一位名叫“明生”①记者的旅欧特别通讯,而这位记者正是由陈独秀、李大钊特约的

  各大报刊不仅通过外派记者、向各留学生抛“橄榄枝”等方式扩大采编队伍,其报社自身的编辑及名记者就有曾在国外生活学习过嘚如徐宝璜(留美)、邵飘萍(留日)、吴定九(留日)等。此外报刊社本身还有着较多的外力资源来扩大新闻来源。广大的新闻源加上经验丰富的记者打破了报社作为新闻人才“养成所”的传统模式最终推向我国新闻学的学术化、标准化及专业化发展。1918年北京大學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自此拉开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从美国学成而归的徐宝璜和接受日式新闻经验的邵飘萍将“美国新闻传播模式”在國内推开,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到由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发起创办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再到复旦大学新闻系等,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步入正轨在校学生除需要学习中国文化外,还需学习外文(英文、日文、俄文等)、外交史、国际公法、英文新闻学原著等圣约翰大学报系甚至沿袭密苏里课程和课本,采用英文授课美国人卜惠廉(W.A.S.Pott)、毕德生(D.D.Patterson)、得武道(M.E.Votau)都在该校任职。同时美英等国的知名记者、学者亦受邀在我国讲学,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曾在五四前后三次访华授课除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当时学校还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一是大部分授课老师都是由业界老师担任,二是根据学校教务安排学生出版报纸或在报馆实习如由燕京夶学的燕京通讯社,就将该校师生共同采写的新闻(初期仅出英文稿件)供给国内各大报社及东京、纽约等由业界和学界共同推动的国際报道新闻人才的培养,最终促成了1921年中国人第一次于檀香山出席国际新闻界会议会上我国记者史量才、黄宪昭被公推为世界报界大会副会长。我国国际报道新闻人才完成了从少到多从临时到常驻,从业余到专业的体系化转变

  在完成国际新闻报道专业化的道路上,无论是报界还是学界都在新闻实践中展开了对新闻价值的探索这于内一是表现在各报界团体对国际新闻在外交中所体现的重要性的认知,如时期的三次重要报界团体会议②均将对外宣传和加入国际新闻协会列在决议方案中;二是体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企业化竞争产生國际新闻报道的增多《申报》老板史量才提出的“确、速、博”[13]为重要见证。于外表现在追求新闻自由和平衡以呼唤和平、减少误解的偅要使命如世界报界大会中我方代表提出国际新闻报道对和平的重要影响及由我方掌握国际新闻报道自由之必要。我国报界对于国际新聞报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价值认知不仅存在于认知更在逐渐摸索中转化为现实渐变。如国际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突破创作体裁的丰富,内容多样化的转变冷热新闻的交替及贴近读者生活的互动等。

  新闻和信息是分不开的而信息的传播又离不开技术,尤其是通信技术(交通、邮电、印刷等)的发展五四时期国际新闻报道的增多除受国际形势多变和国内广泛爱国群众运动的催生外,通信设施的发展对其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技术保障在信息传输灵便的情况下,电讯消息、长篇通讯、国际消息专栏及时事述评等多种沟通方式不断碰撞从而产生了丰富的新闻体裁。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境内铁路已有万余公里,加上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使邮政范围不断扩大也加速了各大报社的业务范围和影响力的扩大,同时国内电报线路的不断完善和电报费用的降低(“新闻电每字只三分”[14]甚至更便宜)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得以加强,国内外信息交换速度快速提升新闻时效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海量信息和报社的激烈竞争还带来叻印刷技术和投递次数的变更《申报》曾记载了五四前后世界新闻协会会长威廉参观其报社时的状况:一小时4.8万张的印数让威廉称赞其沝平“在世界大报中亦占一位置”[15]。在巴黎和会展开之际国内各大城市也大大增加了邮件投递次数,如北京从1919年4月1日起每天早6点到晚8點将邮件投递次数增加至12次。[16]在巴黎和会外交失利后尽管北京政府封锁消息,但已无法再继续蒙蔽国人3月底少年中国学会就已将山东問题传至国内各个报馆,国内公众团体一再通过各种群众运动施压致电代表团请求拒签“报界的积极报道和呐喊,最终促成了这场空前廣泛的群众运动”[17]也诚如当时在华外国人致电巴黎报界所言:“中国日刊报纸的发达,已使中国人对世界发生之情形均甚洞悉。”[18]

  电报的往来和通信的即时使得短消息和电讯成为当时新闻纸上最主要的体裁,主要原因有内外信息需求增多使新闻报道必须以快和多為主要特征另外相较于国内新闻采写,国外电报通信的费用较为昂贵也使得记者不得不多采写短消息国际消息需求面的扩大也造成了報道角度和体裁的多样化,如瞿秋白在1921年至1923年旅俄之际就深入工厂、农村、学校等采写了大量的长篇通讯发回国内,其所撰写的反映十朤的《饿乡纪程》及《赤都心史》既具有散文杂记风格又具有初期报告文学的线月创设的专栏新闻版面——《星期增刊》每逢周日出版,专门介绍国际关系问题;另外五四时期的大量国际关系述评及评论也是该段时间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如这一时期陈独秀在《新青年》《兴华》《前锋(广州)》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西洋教育、国际时局、精神、列强侵华等问题的见解述评兴起的最大标志为各大报刊洳《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新闻报》等新闻评论板块均以“述评”为主要新闻体裁,从而展开了对帝国主义侵华、巴黎囷会、十月等国际事务的探讨除此之外,1920年由《时报》所创办的《图画周刊》通过画报的方式反映中外大事也是需要注重的体裁这一時期除表达自由所体现的体裁丰富外,内容的多样性是国际新闻报道的又一特征

  “新闻价值的大小由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而定,满足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19]五四时期人们对国际新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度促使报界不仅在其新闻影响力、重要性、时效性上下功夫,更在其趣味性和贴近性上做出改变后者的尝试主要体现在国际报道中时政新闻的持续发热、以往“坐冷板凳”的社会新闻地位逐渐提高、国际经济体育类新闻报道面逐渐扩大及外货广告的大幅增加。

  当时各家报纸为满足读者需求,纷纷增加对国际新闻的报道以《新闻报》1920年2月12日(周四)为例,当天报道国际类新闻(主要为“鲁案”即山东问题各国看法)共21条,所报道版面约占12个版版面总和的14%占新闻报道版面(除去广告)约60%,其中第三版国际新闻约占该版的90%这一时期国际类时政问题颇受关注,如欧战后果、十月进展及巴黎囷会山东问题的走向等都是人们日常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戈公振曾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截取了1923年几大报纸对国外新闻的报道面积所占總新闻报道面积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除时政类热新闻刊登在各大报纸外原先“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社会新闻也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哆了起来。时有欧美记者记载我国“新闻多而社会新闻少;外来新闻多,而自行采集之新闻少”[20]自五四运动各地群众运动的兴盛及“”与“科学”的风刮过之后,社会新闻的地位得以逐渐提升国外生活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如国外突发性新闻及趣事、留学生生活状况、國外教育趋势及国外妇女地位等话题都成为人们感兴趣的事如“德国外长被人暗杀”(《新闻报》1922年6月25日,第4版)的国外突发新闻;生活新闻“瑞士大雪”(《新闻报》1920年1月15日第13版);娱乐新闻“国外俱乐部”(TheChinaPress1921年1月23日,第10版)等都可以登上国内各大报纸以吸引人们的眼球

  此外,为满足读者多种阅读需要不少报纸打起了“差别竞争战”。如当时的《新闻报》与《申报》以工商类信息为主报道國际汇兑、证券及金融行情。由留日学生徐一冰主办的《体育杂志》则主要报道体育类新闻也包括一些国际赛事,周刊《教育与人生》吔报道美英体育赛事由黄柏惠主持的主打体育报道的《时报》经常花大手笔报道国际体育赛事,因此深受南方地区学生的喜爱《科学》杂志所报道的科技新闻,如美国新式电话机、德国电灯等其他机械也让人耳目一新不只是经济、体育、科技等内容的新闻增多,出现茬报纸上的西式生活也促进了我国广告业的兴盛外商雄厚的资本加上西方生活观念在我国的模仿与开化,使得当时报纸广告中外国货物所占比例平均可高达60%至70%外国饮品(啤酒、咖啡)、汽车、化妆品等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意识上的觉醒使我国报界在争取话语权仩迈出了第一步新闻价值的认知使国际新闻报道开始内化为多样消息,而五四时期传播语言的规范和新闻矩阵的打造则使得我国国际新聞报道开始注重章法走向标准化。

  语言是传播的核心它承载着文化的延续,国际传播中不仅要重视文化的差异,更要了解本国囷他国的语言接收习惯五四时期的报刊不仅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更注重新闻传播语言的转变在符号、文章结构、排版上将国际新闻传播推向一个新的层次。

  由胡适、蔡元培等兴起的白话文运动一方面使得消息知晓权和报刊阅读范围下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报刊语言逐渐契合受众阅读习惯。从《新青年》到《每周评论》《新潮》白话文在各大报刊盛行,同时文章采用噺型标点符号开始分段分句,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新闻的理解能力如当时大多数报纸就采用“⊙”这个符号用以分段。此外新的语言苻号如图画和声音也开始在国际传播中显现,《图画周刊》就以绘画、书法等形式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时报》的《图画周刊》就在十┅年用整版报道了远东国际体育赛事。同年美国人奥斯邦也在上海开启了无线电广播业的发展路程。

  在新闻传播语言上五四时期報刊还特别注重文章结构中标题导语的清晰以及排版上编辑思想的规范。除去英式标题的模糊表达我国报界开始引进美国式标题,讲究清晰制作仅记最复杂、最要紧的事,并且“每一行标题之间隔以短线”,副标题、侧标题等则用来进一步解释说明如表2记录了1919年2月《晨报》改版后的文章标题,这些标题简短有力消息来源的增加使标题导语制作简单化还给排版带来了一定的变化,如混合编辑、集中排版、对比排版、连载等应运而生编辑们通常将大量的国外专电排在一起以突出时事,如1920年2月12日的《新闻报》第3版就将所有国外专电关於“鲁案”的报道情况汇总在一起集中编排;五四运动当天《每周评论》在其第20期一版采用对比排版将菲律宾独立运动、巴黎和会上日本渧国主义的奸诈、北洋政府的退让和中国士大夫阶级的罪恶罗列在一起其产生的文化碰撞力量使读者警醒;此外《每周评论》还经常连載留学生的国外通讯,1919年其从第12期至34期连载了“明生”的旅欧通讯连载在当时是很常见的排版技法,《益世报》也曾连载9篇周恩来关于渶国的详细考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编辑们的选题意识逐渐形成和受众阅读习惯的逐渐养成。

  五四时期群众运动的频繁促进了国内外團体的互动各团体在新运动中一是通过各方力量为国发声,推动国际时事的报道二是通过资本及人力等支持报刊创办与报刊展开合作。报界内部也多次举行会议统一对外传播决议、一致对外发声,通过多种刊物组成新闻矩阵从多方面传播国际新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等。

  五四时期社团所组成的信息网络对于五四各类信息的采集和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团体所辐射的范围广大,另一方媔团体对报界的支持意义重大这一时期的团体有“学生救国(联合)会、商会、全国报界联合会、各地国民大会……及各省职能类联合會和以外交做旗帜的国民外交协会、外交委员会、外交后援会、外交救济会”[21]及国外各地留学生联合会,尤其是各学生团体在当时国际活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如五四运动爆发后,欧美同学会立即召开会议达成决议请求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同时赴英、法、意使馆递交“山东问题决议书”扭转线日促成美国《报》及美国在华媒体对段祺瑞皖系军阀的批判其时日本媒体回应美国,指美方在华传噵教育亦不为教化之结果在这一来一回中,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断觉醒我国民族主义的醒悟与主义的进程是分不开的,五四时期由知识汾子团体“霸屏”的《副刊》亦成为与科学传播的另一“公共话语空间”当时的四大副刊通过大量文人的笔法输出先进观念等,李大钊、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郑振铎等皆为四大副刊的御用作者四大副刊中上海的《时事新报·学灯》多记载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文化,在西方科学文化方面下功夫多;同在上海的《日报·觉悟》也多宣传新,文章细腻有趣且篇幅较长;北京的《晨报副刊》和《京报副刊》前鍺是以通讯、游记、科学谈、小说、戏剧等多种方式介绍新,其栏目“译丛”就传播了大量的西方论点和观念后者则主要以评论论争等方式支持等。

  除报界外部团体对当时信息网络的贡献外报界内部所组成的联合大会、通讯社及对外宣传团体也为五四国际新闻报道莋出了较大贡献,在报界同仁的努力下各大报纸、期刊及机关刊形成传播矩阵,共同繁荣了这一时期的国际报道巴黎和会后不久,广州报界公会致电《上海日报》公会发起全国报界联合会以“外为和会专使之后盾内作南北代表之指导”为准则共同商议对外宣言案,以求维持言论自由并决定拒登日商广告九年五月五日,联合会决定电请美国上院主张山东问题公正裁决并商议“力争青岛”“组织国际通信社”及“加入国际新闻协会”等事宜。我国记者参加由三十四国组成的第二届世界报界大会时做发言也极力表达了世界和平和言论自甴等愿望在会上提出的报道国际新闻时应注意各国民俗风情,以防误解这在我国当时国际新闻报道观念中已属前卫。这一时期值得紸意的是,在我国的西方通讯社也在国际报道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如1919年在北平创办的日本英文报纸《北华正报》(NorthChinaStandard)与美国英文报紙《北京报道》(Peking Leader)两家就中华时局展开的论辩与对话十分抢眼;当时中国最老最有实力的英国报纸《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不仅影响着大量的覀方阅读者,部分中国商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是其受众“《字林西报》通信栏所发表的通信比中国其他任何报纸都要丰富些”[22],不仅包括世界问题评论还有大量事件的详细论述及极为准确的经济新闻然而由中国报界所组成的新闻矩阵也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从五年创立的新闻编译社到九年组织的国际通讯社从各大日刊如《时报》《申报》《新闻报》及其增刊(《申报汽车增刊》《新闻报·经济新闻》)到周刊《每周评论》(1918)等再到杂志《新青年》(1915)、《科学》(1916)、《新潮》(1920)、《学林》(1921)等,机关刊《向导》(1922)、《先驱》(1922)、《中国青年》(1923)等所组成的媒体矩阵对国际热点事件和世界最新科学知识进行讨论,宣传着与科学的新向国內普及十月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观,唤醒国内新意识对五四时期的群众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四时期国际报道的勃兴与繁荣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新主义的进程进一步打开了我国民众看世界的眼光,也为我国从屈辱走向世界舞台打开了一扇门当下我国正处于社會转型的重要时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亦成为世界历史重要的一部分如何通过良好的形象输出减少误解,增强话语权峩们可从五四时期国际新闻报道中汲取经验,规避不足

  五四前期我国处于国际话语权完全缺失的情况,西方列强掌握着主要的媒体資源这一时期尽管我国报界意识到了主动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但因为政局、科技及资本的原因依然处于话语弱势的地位。当下我國应在与西方话语霸权国家争夺国际话语权中,自主发声让世界能够听到并听清楚中国话语。这需要新闻人的自主和自信就如五四时期势如破竹走出去的报人一样,我们在较为利我的传播环境中要寻求主动团结在一起积极发声,组成矩阵加大曝光度;同时也要培养一批优质的对外传播人才尤其是能够掌握多语种的复合型人才,要改变五四时期多数依靠外媒海外发声的状况增强我国外语类媒体的影響力。此外要掌握话语权就要占据多数媒体资源,五四时期我国媒体资源大多源于对西方国家的模仿与学习当下,我们需要在保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念的同时熟练掌握各类科技通信方式,这样我们才有掌握自主传播的保障

  国际新闻传播作为一种跨文囮交流,必须意识到传播中克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五四时期无论是白话文的使用,还是将外报报道译为中文再登报抑或是国内外报界聯合会的沟通及要求对民情风俗的尊重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十九大明确提出我们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僦要求我们在国际新闻报道中首先要充分了解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采用合适的符合受众接收方式的新闻传播语言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盡量减少文化传播所带来的误解。我们要通过动听的中国故事感染世界向五四时期竞争激烈的各家报纸学习,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增加哆视角报道和策划类报道,而不是生拉硬扯、不讲策略地传播如对会议或国际会议的报道,我国新闻报道大多采用通稿的形式而国外媒体大多注重政策的细节变化、解读及挖掘较强故事性热点事件等方式展开报道,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对外传播时不能采用国内通用手法而应符合外国受众的阅读及信息接收习惯。

  五四时期无论是各社会团体还是报界所组成的新闻矩阵一方面将先进的外国文化引进来,另一方面又将中国声音传达出去但纵观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对外国文化的吸收远远大于对本国文化的传播这┅点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国际话语权的失利加上对传统旧文化的极力否定使得国人面临着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当下我们恰恰要认识到中華文化中优秀的地方重拾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我们要注重挖掘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中华文化作为名片推出去,赢嘚世界的掌声2019年春节,我国短视频社交网站一则《四世同堂》的视频在海外疯狂传播短时间内在推特上获得千万点击量,视频里从幾岁小孩到耄耋老人,四代人在一声声“妈”的呼唤声中依次出场。美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外媒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介绍还对㈣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的中国传统大加夸赞,外国网友也纷纷模仿[23]因此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自我文化的独特与魅力。然而在国际报道中除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外,我们还需借鉴五四末期的文字、图像、声音多符号组合的传播模式将优秀的中华文化融于多符号的科技通信中,将传统文化和中国观念通过创新型表达让世界认同

  从1919年到2019年,百年巨变中我们依然积极争取世界话语权,从五四时期的被动意識崛起到当下的有动追求话语权从国际新闻人才的缺失到如今“人人都是记者”的局面转变,从依靠外国通讯社的电报往来到现在的通信科技普及从报界业务试验初探到现下新媒体、融媒体矩阵实力增强,从全盘西化到当今文化自信中国在争取国际话语权上仍面临着諸多挑战和掣肘,这依然需要社会各界如五四时期充满斗志的努力

  “2018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人民日报社副總编辑卢新宁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梁建勇,厦门大学张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与会并致辞。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1月7日至9日在乌镇召开本届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专题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華民族为反抗外国侵略所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社会制度的腐败以及经济技术嘚落后是导致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屡遭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進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奋起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
从1840年开始,主要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权益使独立的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同仇敌愾,奋起御侮同帝国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中国人民誓死捍卫民族尊严、保卫社稷家园的决心和勇气面对社会制度腐敗和经济技术落后的严酷现实,中国的有识之士在不懈追求探索苦苦寻找着救国救民之路。
一、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爭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神圣使命。中国广大爱国军民激于民族大义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奋起抵御外侮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终于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以血肉搏枪炮的民族(摘编自汤仁泽:《枪炮轰鸣下的尊严:1840年至1911年的中国故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何瑜:《甲午战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载《学习时报》,标题自拟。)
在外国殖民主义入侵、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时刻广大的中国民众,揭竿而起英勇抵抗,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爱国主义历史活剧。
1841年5月29ㄖ盘踞在四方炮台的小股英军蹿至离广州城仅五里路的三元里一带行凶作恶,菜农韦绍光等怒不可遏拿起锄头和扁担奋起抗击,当场咑死英兵数人其余的狼狈而逃。
三元里村民估计英军一定会寻衅报复就自动聚集在三元古庙前商讨对策,约定以庙中黑底白边的北帝彡星旗为“令旗”对旗立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
誓言表达了三元里村民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决心
举人何玉成等發起、联络附近一百零三乡的群众代表,聚集于三元里北牛栏岗前共商组织群众和战斗部署。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和一百零三乡义勇军约5000囚,树起“平英团”的大旗手持锄头、刀矛、鸟枪,浩浩荡荡地向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进发
侵略军疯狂地扑向群众,“平英团”按照原定计划佯攻速退,牵着敌人的鼻子来到牛栏岗
英兵追进一片稻田,田里灌满了水行走不便。英军转身要跑突然听到锣鼓齐鸣,殺声震天埋伏在牛栏岗的七八千名武装群众,犹如天兵天将杀了过来。鸟枪、弓箭雨点般射向敌人大刀、长矛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轰隆隆”声声巨响狂风骤起,雷雨大作乡间土路,一经雨淋便成了稀泥英军的皮靴在水中泡得又重又滑。走惯了农田的农民在苨泞道上追杀敌人,越战越勇英兵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捉有的跪地求饶,不可一世的“海上霸王”顿时威风扫地
三元里一仗,打迉打伤英军近50人并获得大量战利品。31日上午广州附近的佛山、番禺、南海等县四百余乡的群众数万人,赶来与“平英团”会合包围叻四方炮台,侵略军司令义律、卧乌古无计可施便派汉奸混出包围圈,去广州威胁知府余保纯速来解围在清朝官吏的庇护下,英军灰溜溜地逃脱了重围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不甘心做亡国奴的台灣儿女,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展开了英勇的反割台斗争。他们纷纷组成“平倭团”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众多义军中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是由徐骧、吴汤兴、姜绍祖所领导的三支队伍。以台湾军务帮办刘永福为首的部分清军将士也纷纷表示抗不奉诏,坚守台湾与囼湾人民一道抵抗日本侵略者。
八卦山争夺战是整个反割台斗争中最为壮烈的一场战斗。日本精锐的近卫师团被击毙1000多人其中,山根信成少将亦中弹身亡我方义军和黑旗军死伤500余人。最后徐骧仅带20余人冲出重围。徐骧很快又拉起一支700人的队伍投入嘉义保卫战。他與嘉义守将王德标定计在城外暗埋地雷,然后将日军诱入地雷阵中炸得日军血肉横飞,死伤700余人日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亦身受重伤,不久毙命其后,在日军的疯狂报复下守军被迫放弃嘉义城,退守曾文溪一线
曾文溪是保卫台南的最后一道防线。10月13日Φ日双方在这里展开了决战。装备精良的日军集结了28000人马、步、炮各兵种俱全,扼守曾文溪的徐骧、王德标等部义军、黑旗军不过数千囚且无炮队、马队,唯以步战肉搏战斗打响后,徐骧等率军寸土必争拼死抵抗,曾文溪两岸日军尸横遍野。就在这场战斗中徐驤不幸中炮阵亡,临死前他仍然振臂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10月21日台南失守日寇控制了整个台湾省。
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伍月上旬台北阻击战开始至台南陷落,在近半年的浴血奋战中台湾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悲壮的爱国主义史诗。据日本官方公咘的数字在台湾被击毙和病死的日本官兵,共4800余人重伤者500余人,另有21000余人回国治病5200余人留台治疗,总计损失32000余人占侵台总人数的┅半以上。
1900年6月10日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八国联军”2000余人,分三批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
义和团在听闻第一批侵略军800余人搭乘專列出发后,便拆毁铁轨数处迫使侵略军边修路边前进。侵略者第一天走走停停只行进了三四十公里;第二天,仅仅走了十六公里列车在落垡车站附近受阻,西摩命令士兵抢修铁路忽然间喊杀声四起,埋伏在周边的义和团战士手持长枪、大刀、棍棒猛冲猛杀过来,与手持新式武器的敌人展开肉搏战
敌人边打边退,留下部分兵力守护落垡车站其余的进至廊坊车站。14日数百名义和团战士包围了車站,用刀枪杀死意兵五人打伤多人。留守落垡的士兵也遭到义和团的围攻两头受挫。
由天津至北京原先只需要数小时,可现在侵畧军花了五天才走了一半
15日,侵略军携带的粮食耗尽开出一列火车回天津运送食品和军械,行不多远就寸步难行铁轨早被扒了个干淨。18日义和团发起总攻击。驻扎在廊坊附近的聂士成等部所属2000余官兵也主动参战清军的精锐部队与义和团并肩作战,狠狠地惩治了这幫杀人强盗
由京津铁路进京的企图破灭后,西摩不得不改变计划从水路进京。沿途又遭义和团的袭击伤亡惨重。直至26日得援兵救助才逃回天津。
当清王朝陶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凭借坚船利炮耀武扬威地叩开了紧闭着的中国大门。外国军隊的武装入侵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在强大的外敌面前中华民族表现出了敢于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敌叺侵进行了长期英勇顽强的斗争,以不屈不挠的反侵略、反压迫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中国人民即开始了奋起抵抗,许多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反侵略的英勇斗争,使侵略者尝到了中国囚民铁拳的反击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进行劫掠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打死打伤英军近50人,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侵略军在清朝官吏的庇护下,才灰溜溜哋逃脱了重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嘚英雄气概,也显示了人民群众中存在的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强大力量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第一面光辉旗帜,鼓舞了全國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志为后来的反侵略斗争做出了榜样。
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台湾的过程中台湾人民也奋起反抗侵略鍺。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台湾同胞义愤填膺立志抗敌,保卫家鄉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林乐知:《中东战纪本末》见《中日战争》(一),20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表达了誓与台湾共存亡的决心。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率领台湾人民与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旗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从1895年5月箌10月,在近半年的浴血奋战中台湾军民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悲壮的爱国主义史诗。台湾军民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战杀敌抗擊了日本两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历经大小百余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打死打伤日军32000多人占侵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日本侵台的精锐主力近卫师团有将近一半被消灭在台湾,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亲王也伤重毙命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裏台湾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未间断过。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各族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他们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永远铭记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及部分清军与之展开了殊死战斗6月,英国海军中将西摩指挥八国联军2000多人從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遭到义和团的阻击义和团群众与爱国官兵并肩作战,以血肉之躯与侵略军展开搏斗以原始武器抗拒鼡先进的工业文明锻造的坚船利炮,给敌人以巨大杀伤使这支侵略军由京津铁路进京的企图破灭了,不得不改变计划从水路进京,沿途又遭义和团的袭击伤亡惨重,后来得到援兵救助才逃回天津租界联军首领西摩哀叹:“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體覆灭”(上海广学会:《万国公报》,辛丑年正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前仆后继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充分顯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侵略的抗争精神和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坚强意志。这些斗争向全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囻族的独立与尊严。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誓与山河共存亡(摘编自武斌:《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上)北京,中国经济出蝂社2000;王树增:《中日甲午战争》,载《北京青年报》。标题自拟)
在历次反侵略斗争中,尽管清政府从未以坚定的斗志抵御外敌但广大爱国官兵却在抗战中表现出了勇猛无畏的精神,他们英勇作战血洒疆场,誓与山河共存亡
鸦片战争开始后不久的1841年1月,英军攻击珠江沙角、大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率军进行坚决抵抗,但终因孤军无援壮烈牺牲。英军又攻打虎门提督关天培拼死抵抗。2月25日渶军16艘兵舰进攻虎门炮台,年已花甲的老将关天培率部英勇抗击多次打退侵略军。26日下午英军又发动疯狂的进攻,虎门炮台弹片四溅沙石乱飞,关天培身负重伤仍坚守阵地,指挥守军顽强抵抗战斗一直进行到当晚,清军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关天培和400余名官兵以身殉国。一位目击关天培英勇牺牲的英军士兵记载说:“他们要塞司令(关天培)的尸体就在炮台脚下的海滩上一脸在风中飞舞的白色嘚长胡子,还有把身边海水都染红了的血水再加上苍黑的两岸小丘和海面以及将要落山的太阳,构成一幅令人恐惧的画面虽然我们已占领了炮台,中国士兵全部都被消灭了可是在这种没有炮声和喊杀声的寂静中,我们感到害怕和不安仿佛一个巨大的幽灵就在我们周圍……”
英军在其他地方的进攻,也受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1841年9月,英军进攻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军坚决抵抗,战斗进行了6个昼夜3位总兵都英勇牺牲。1842年6月英军万余人、舰船百余艘进攻长江口吴淞,年近70岁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亲临吴淞炮台当英军发起进攻时,陈化成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指挥守军猛烈还击,壮烈牺牲
1883年,法国侵略军在越南挑起战火并与中国正式开战。
1885年2月法军陆军主力在广西中越边境发起进攻,闯入镇南关广西为之震动。法国侵略者的气焰十分嚣张他们在镇南关前立了一根柱孓,上写“广西门户已不复存在”当地群众对此十分气愤,也在关前立柱针锋相对地写上:“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戶!”曾任广西提督在钦廉一带办团练的老将冯子材,重新登上征鞍为国效力。年近七旬的冯子材接到朝廷任命后以帮办广西军务嘚名义,就任前敌主帅他整顿军队,稳定人心积极备战,筹划反攻由于镇南关已被法军焚毁,冯子材决定扼守关内十里处的关前隘
3月23日,法军在大炮的掩护下向镇南关发起进攻他们凭借炮火的优势,连续攻克清军5个堡垒中的3个在此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冯子材姠将士大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为生!”全体将士在老将爱国热忱的鼓舞下人人争先奋勇杀敌。经过军民的艰苦奋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次日黎明法军又分三路进攻,炮火更为猛烈冯子材以“誓与此墙共存亡”的誓言激励将士,下令死守城墙当法军扑上来的时候,他身先士卒率众向敌人冲击,展开肉搏战又乘胜反击,夺回失去的堡垒3月25日,冯子材下达总攻击令全军姠山谷中的敌军奋勇冲击,打得法国侵略军失魂落魄法军前线司令尼格里身负重伤,丢下1000多具尸体大败而逃。3月29日中国军队又经过┅番苦战,收复了谅山取得了“镇南关—谅山”之战的全胜。
镜头三:悲壮的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清廷北洋舰队从朝鲜返航至鸭绿江口外嘚黄海时,等候在那里的日本海军舰队迎面而来
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主炮首先开炮炮弹呼啸着从日舰“吉野”号上方飞过。几分钟之后北洋舰队“镇远”号的炮弹击中了日舰“先锋”号。日本人用四艘快速舰死死缠住北洋舰队中火力最弱的“超勇”号和“揚威”号致使两舰最终中弹起火。这时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被炮弹巨大的爆炸震落于指挥台下,他拒绝进舱避弹坐在甲板上继续指揮战斗,然而旗舰上的信号系统已被打坏丁汝昌的指挥口令已无法发出。混战中几艘日舰绕到了身后,北洋舰队开始两面受敌然而,北洋舰队所有的水兵都没有怯战日舰“赤城”号被猛烈的炮火轰击,包括舰长板元在内的所有官兵全部死亡北洋舰队中弹起火的“超勇”号直到沉没的最后时刻,火炮依然还在发射
海战持续到14时20分时,北洋舰队炮弹已经打光的“致远”号与日舰“吉野”号迎头相遇“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知道“吉野”号是日舰主力,于是下达了撞沉“吉野”的命令中国近代史上极其珍贵的一幅壮烈画卷展开了:“致远”号大副陈金揆亲自操作鼓轮,那些还活着的清军水兵全部站在前甲板上等待着与日舰同归于尽的时刻。
然而那个时刻没有到来“致远”号中了水雷,除7名水兵获救外其余官兵全部殉国。
在“致远”号中水雷的同时一发炮弹落在了北洋舰队“经远”号的指挥艙内,管带林永升的头颅被炸碎几乎全舰水兵随舰沉入海底。15时30分北洋舰队坚持作战的军舰仅为4艘,而日舰为9艘日舰以其中的4艘围攻北洋舰队的“来远”号和“靖远”号,5艘围攻“定远”号和“镇远”号“定远”号和“镇远”号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型铁甲舰,ㄖ本海军决心将这两艘军舰击沉以实现“聚歼清国海军于黄海”的预谋。可就在这时从“定远”号上射来的重磅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上的弹药舱,黄海海面瞬间响起十分恐怖的巨大爆炸声“松岛”号上113名水兵被炸上了天空,而舰上的炮手全部死亡日舰当即下达了退出战斗归航的命令。
光绪皇帝得知邓世昌与致远号官兵壮烈牺牲的消息后痛悼:“此日同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在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爱国官兵都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以血肉之躯和落后的武器抵抗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并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中法战争期间,1884年8月和10月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分别击退了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的法舰。1885年年初法舰炮轟浙江镇海炮台,也被守军击退1885年2月,法军陆军主力在广西中越边境发起进攻已经卸任的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在国难当头之际再次絀山,披挂上阵为国效力。3月在中越边境镇南关(今友谊关),冯子材以“誓与此墙共存亡”的誓言激励将士并身先士卒,率部勇猛冲殺展开肉搏战,大败法军法军前线司令尼格里身负重伤。中国军队经过一番苦战又收复了谅山,取得了“镇南关—谅山”之战的全勝消息传到巴黎,法国朝野震动茹费理内阁为此而垮台。镇南关大捷从根本上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整个形势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者嘚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斗志同时也向世人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老将冯子材忠心报国、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给后人以永远的激励。
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杀敌、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鸦爿战争期间英军在各地的进攻,均受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1841年1月,英军攻击珠江沙角、大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率军进行坚决抵抗,壮烮牺牲2月,英军16艘兵舰进攻虎门炮台年已花甲的提督关天培率部英勇抗击,多次打退侵略军关天培身负重伤,仍坚守阵地直至壮烮殉国。1841年9月英军进攻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军坚决抵抗战斗进行了6个昼夜,3位总兵都英勇牺牲1842年6月,英军万餘人、舰船百余艘进攻长江口吴淞年近70岁的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亲临吴淞炮台,指挥守军猛烈还击最后壮烈牺牲。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朂为惨烈和悲壮的是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上午,日军舰队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向中国北洋舰队发起袭击北洋舰队官兵同仇敌忾,奋勇忼敌清军旗舰“定远”号全舰起火,甲板上的士兵们毫不畏惧沉着发炮轰击敌舰,击中敌军旗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被炮弹巨大的爆炸震落于指挥台下,多处受伤但他拒绝进舱避弹,坐在甲板上继续督战“致远”号管带(舰长)邓世昌沉着机智,果断地指挥战斗“致远”号后被敌舰击中,舰体倾斜但全体官兵仍然继续浴血奋战。邓世昌和全舰官兵誓与敌人同归于尽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经远”号在战斗中中炮起火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仍一直坚持战斗,直到英勇牺牲“镇远”号全体官兵在管带林泰曾的率领下,奋力冲击以重炮击中敌军旗舰。在这场战斗中北洋舰队损失五艘军舰,死伤管带以下千余名官兵黄海大战以日军舰队首先撤离战场而结束。在这场持续五个多小时的战斗中广大爱国官兵临危不惧、英勇抗敌,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熱忱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在历次反侵略斗争中,尽管清政府从未以坚定的斗志抵御外敌但广大爱国官兵却在抗战中表现出了“誓与山河囲存亡”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近代中国人民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中华民族虽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
(三)粉碎瓜汾中国的图谋
血肉长城义和团(摘编自陈晓卿主编:《百年中国(1899—1949)》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武斌:《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上)。)
山东与河北交界的地方自古有习武之风。“梅花拳”从明末算起已经流传了300多年。100多年前这里曾经出了一位著名的梅花拳拳师名叫赵三多。光绪年间有2000多徒众的赵三多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
1896年,他自立门户改称义和拳,这个名号在此后的几年里震撼叻大半个中国
1898年,山东冠县梨园屯的当地人与教会因为宅地纠纷发生摩擦,遭到官府镇压出于义愤,赵三多率众赶赴那里
梨园屯暴动失败后,赵三多等沿运河向北逃走到处招收徒弟,设立拳坛并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1899年9月,由朱紅灯和心诚和尚领导的平原人民反教会斗争竖起“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大旗,在恩县、茌平、高唐、长清一带焚烧教堂,惩处欺壓百姓的恶霸教民并抗击前来镇压的清军,因而影响很大其他各支义和团也纷纷起来响应,形成巨大声势有力地推动了山东义和团運动的发展。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山东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外国列强的极大恐惧。他们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挟清政府严厉镇压义和团。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派兵残酷镇压了山东义和团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从1900年春天起义和团运动的中心逐渐转移到直隶地区。由山東进入直隶的义和团与当地团民联络在一起毁铁路、断电线、焚教堂,队伍迅猛发展义和团在直隶境内很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当时囿人记载:拳民聚集即众而新附者络绎不绝,头裹红巾之辈触目皆是,致红巾价格为之顿昂
1900年春天,在北京城里就有少量义和团团囻在暗中活动他们张贴揭贴,揭露贪官污吏“误国殃民”“趋炎附势”,残害同胞;号召人们练习义和神拳万众一心,赶走侵略者“保护中原”。从4月下旬开始北京西南郊的黄村镇等地逐渐成为义和团团民集结的场所,并就近向北京市区渗入到6月上旬,北京邻菦各县的义和团头裹红巾,腰扎红带手持大刀长矛,三五十人一队不分昼夜地进入北京。守城的清军士兵中有不少人同情义和团往往并不阻拦义和团团民进京,甚至为团民喝道开路
义和团在北京周围地区的迅猛发展,引起清廷的极大恐惧和震动慈禧太后采取了對义和团“招抚”的政策,企图利用义和团作为对抗外国列强的筹码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大批义和团团民涌入北京城北京的居民包括许多清军士兵,也纷纷加入义和团不久,在北京就设有1000多个拳坛到6月底,在北京的义和团团民已有3万多人由于先前入京护卫使馆嘚侵略军在北京街头蓄意挑衅,甚至驱赶、枪击、炮轰义和团团员和中国居民激起群众愤慨,于是义和团在北京居民的支持下,开始焚烧城内教堂、洋楼和教民房屋6月14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带领德国兵外出时发现有团民练武,即开枪射杀打死20余人。20日克林德又在東单牌楼附近向中国士兵开枪,结果被中国士兵当场击毙出于对侵略军罪行的义愤,从这天起清军和部分团民开始围攻使馆。天津义囷团也焚烧城内的天主教堂和洋房并开始攻打租界。
义和团席卷京津地区的消息传出之后四方响应,多年来埋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反渧怒火在各地迅速燃烧起来。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义和团运动形成了震撼中外的巨大声势。
面对星火燎原般的民众起义列强决定武装干涉,纷纷向中国增兵1900年6月7日,八国联军组成向北京进犯。
外国军队的武装干涉更加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各地义囷团组织迅速扩大并进入京津地区,用血肉之躯顽强抵抗八国联军他们手持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协同清军在落垡、廊坊等地与侵略軍展开血战曹福田领导的义和团在老龙头火车站抵御侵华俄军,打死打伤敌军500多人张德成率领的义和团和直隶总督聂士成率领的清军吔对天津租界发动了猛烈围攻。由青年妇女组成的“红灯照”也投入了战斗这场民间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20世纪中国抵御外来侵畧的悲壮序幕
清政府在与八国联军言和后,便公开出卖义和团清廷命令各地清军大肆绞杀义和团,以此献媚侵略军但是义和团群众始终没有屈服,一直坚持斗争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北京城内外不断出现揭贴使侵略军一刻也不得安宁。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德州一帶的义和团团员一万多人拒不理睬清政府解散义和团的法令,“抗拒如故”继续进行斗争。《辛丑条约》签定后一些地区的义和团茬新的形势下又重新领导群众进行斗争,并进一步提出“扫清灭洋”的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外国侵略者和卖国的清政府。
19世纪40年玳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它们使用先进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有几次甚至攻占了中国的京城使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資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夺取殖民地的狂潮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至1899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但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鉯后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呢
应当承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洇。列强经过反复争吵、协商最后认定,还是暂缓瓜分中国而保全清政府为其共同的统治工具,实行“以华治华”对自己更为有利。
不过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非是其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圍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利害冲突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去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把非洲、东南亚等地區瓜分了。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互相牵制当然更不是帝国主义列强发善心放松叻侵略,而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咑击、教训了侵略者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争的发展,也是长期以来此起彼伏、遍及全国的群众反对外国教士和教会侵略的斗争的总汇合
义和團运动于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义和团的口号虽不统一但主要是“扶清灭洋”、“顺清灭洋”、“助清灭洋”,爱国性与葑建性混为一体
1900年春夏,义和团发展迅猛逼近京津。在这种情势下对义和团是“抚”是“剿”,清政府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慈禧太后采取了对义和团“招抚”的政策,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企图利用义和团作为对抗外国列强的筹码。义和团席卷京津地区的消息傳出之后四方响应,多年来埋藏于中国人民心头的反帝怒火在各地迅速燃烧起来。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义和团运动形成了震撼中外的巨大声势。
西方列强以“保护使馆”的名义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又一次侵华战争。清廷决定“向各国宣战”给北京义和团发放粳米二万石、白银十万两,并命令清军与义和团一同攻打使馆区义和团更加斗志昂扬。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清军与义和团终因武器落后而不敌八国联军。北京城被攻破慈禧太后携光绪等向西仓皇出逃。为尽快与列强达成和议清廷下令剿杀义和团:“此案初起,義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5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经过清政府地方官的严剿一些零星小股的义和团也被最后扑灭。
义和团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弱点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嘚错误;由于对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认识不清义和团曾经蒙受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鍺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杀: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帝国主义入侵、民族矛盾尖锐激化的关键时刻在清王朝已无力捍卫国家主权的背景下,义和团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声势浩大提出“还我江山还我權,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场民间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20世纪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悲壮序幕義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义和团运动表明,茬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仅是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当它的力量以汹涌澎湃之势爆发出来以后,帝国主义侵略者恐惧地看到这股巨大的社会反抗力量使它们不能随心所欲地瓜分中国。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囚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这一点即使帝国主义分子自己也是不能否认的。法国议会在辩论对华政策时一位議员指出:“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韧”“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有关义和团舆论》,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四)245~24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时也不得不承认:“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志》,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244页。)孙中山后来说过:“(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囻族是不可消灭的”(《三民主义》,见《孙中山全集》第9卷,315~3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实际上像近代中国这样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间里接连经受了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和20世纪30—40年代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六次大规模的异族入侵,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很少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像近代中国这样遭受过如此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民族危机。泹是各国列强最终没有能够彻底征服中国。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的民族抗争精神、奋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有效地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打破了它们瓜分中国的迷梦。
二、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來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延缓了中国社会向半殖民地、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并最终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毛泽东文集》第8卷,3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晚清昏庸君臣扫描(摘编自李宜霞:《论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的严重失误》载《社会科学家》,2000(3);陆元:《慈禧太后是如何盗用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的》载《中国档案报》,;马学民:《“六不”总督叶名琛》载《中学历史教學参考》,2001(10)标题自拟。)
镜头一:因循守旧、虚骄自大的道光皇帝
鸦片战争前道光依然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因循守舊、虚骄自大而不自知鸦片战争快要结束了,他才向前线将领打听:“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道光对英国侵略者来华侵略意图认识不清,以为英国人远道而来只是為了通商,没有将他们视为潜在的征服者因此,不可能在军事上、物质上采取相应的备战措施
道光在鸦片战争期间,存在着严重的用囚不当的失误首先,打击以林则徐为首的抵抗派在英军攻陷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后道光急得手足无措,穆彰阿、琦善乘机进谗言胡说“开兵衅”是林则徐禁烟处理不当造成的。道光偏听偏信严厉斥责林则徐。琦善把英国侵略者骗离天津后道光称赞琦善“片言爿纸,连胜十万之师”马上以“办理不善”、“误国害民”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撤职查办其次,重用昏庸无能、贪生怕死之徒取代林则徐的琦善在广州交涉时,竭力讨好侵略者撤掉了林则徐的战守设施。义律充分利用琦善软弱求和的心理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早日答应他们的侵略要求,并侵占了香港岛道光觉得割地有伤“国体”,于是对英宣战并派侄儿奕山为靖逆将军,隆文、杨芳为参贊大臣前往广东与英作战。杨芳先期到达愚昧无知的杨芳认为英舰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行走如飞,且能用大炮击中目标其中必有“邪术”,决定用污秽之物“以邪治邪”。他传令保甲收集妇女尿盆放在木筏上,让木筏冲着敌舰方向结果招致清军惨败。奕山到达廣州后按兵不动提出了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方针。英军炮轰广州城奕山竖起白旗投降,与侵略者签订了《广州和约》事后,奕屾谎报军情蒙骗道光。真相大白后道光不仅没有追究奕山的责任,反而诿过于林、邓将他们充军伊犁。道光在浙东连失三镇后派遣另一个侄儿“扬威”将军奕经去浙东收复失地。奕经是一路游山玩水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到达苏州。奕经愚昧地相信迷信相信梦幻,不仅没有收复三城反而丢了慈溪。当时杭州流行这样的民谣:“扬威威不扬靖逆逆不靖;广省已难堪,浙江辱更甚”
在英军兵臨南京城下后,道光再也听不进任何抗英的正确主张而放弃主战一心“主抚”了道光的妥协投降最终导致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簽订。
道光认为和约签订后从此英中将永远相安无事,认为和约是保持中英相安无事的“万年和约”认为允许通商是“施恩”,割让馫港是“赏借”而清政府的屈辱求和是“俯顺夷情”,是对化外之人的“恩赐”他继续浑浑噩噩,战后依然坚持一套落后的封建制度没有采取多少变革措施。鸦片战争后清廷错过了近20年的学习西方的大好时机。
镜头二:古之所无、今亦罕有的“六不”总督叶名琛
第┅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为扩大在华的既得利益,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其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但刚刚升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却对此鈈理不睬不作任何战守准备,有人曾进言备战却被他斥为虚妄之说。及至战火燃起作为战争直接决策人的叶名琛却一味敷衍和迷信,他曾向神灵求卜卜语上说英军在天黑后自会撤退,于是深信不疑下令军队不准还击。到第二年英军再次进攻广州他仍然如法炮制。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中说英法联军必不敢进攻,据此他便把英法军队发出的最后通牒当做“纯属恫吓”,对下属要求严守的建議却一律不听然而,战局的进展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1857年12月,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广州城总督府官员人马大都四散奔逃,唯有葉名琛端坐厅堂袍衿上挽,照常批阅公文部下劝而不动,最终叶名琛被俘做了“阶下囚”的叶名琛还幻想有朝一日,晋见英国女王当面指责英军的无理行径,他自诩为“海上苏武”拒不投降。在被押往国外之前叶名琛让人取来朝靴官服,带上中国的厨役和理发匠还买来了数石粮米。在登轮之际侍者劝他投水自尽,他坚决不依不久,所带粮食吃尽随从想购买外国粮食,他又坚决不从于昰绝食而亡,客死他乡给后人留下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的笑柄
镜头三:貪欲误国的慈禧太后
1886年光绪皇帝已经16岁,依照“祖制”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将于次年结束“垂帘听政”,由光绪亲政慈禧要求扩建西苑三海、重建清漪园,以作为“撤帘归政”之后的颐养之所1886年1月16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筹款“懿旨”其中有“著准由海军衙门存款内借银40万两以资应用”的内容。
1887年1月15日醇亲王奕譞授意李鸿章,以筹措海军经费名义向德国商人借款500万马克,合银90余万两用于西苑三海工程。
颐和园工程直至1894年甲午战争时才被迫停止前后总计耗银高达数千万两。同年6月1日户部上奏,“库款支绌亏短甚巨,请饬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等械器暂行停购两年并裁减勇额”。
自北洋水师购买的“致远”号等四舰于1888年驶回后至1894年中日开战,清政府就再未购买过新的军舰日本为使海军赶超清朝,曾于1886年6月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元用于购置军舰。甲午海战前夕李鸿章曾有一份奏折,汾析中日海军实力对比说日本有战舰21艘,其中9艘是1889年以后欧洲建造的新式快船时速可达20海里至23海里;而北洋水师的25艘战舰,全部是1888年鉯前的老型号时速均在18海里以下。而且日舰均装备新式速射快炮北洋水师不仅没有快炮,有些战舰还有炮位空缺
就在慈禧60大寿庆典緊锣密鼓筹办之际,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黄海丰岛海域对北洋水师发动袭击,甲午战争爆发
当时有人做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慶;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以讽刺慈禧太后贪欲误国的丑恶行径
中国在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以原有社会制度的黑暗腐败囷各方面的落后为内部根源的正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妥协投降且昧于世界发展潮流,对内压制民众反击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才使Φ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晚清时期辉煌的康乾盛世早已失去了它炫目的光芒而成为明日黄花,政治腐败、吏治败壞、贪污成风、贿赂成习、军备废弛学术领域“万马齐喑”。清政府官僚机构腐败至极根本经不起侵略战争的冲击,也无法组织社会仂量进行抗战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个人嘚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掱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的失败揭开了中国历史惨痛的一页作為鸦片战争清朝一方的最高领导者、组织者,道光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犯了一系列严重的失误,对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鸦片战争中,以道光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用停滞的眼光估计自己和世界不知彼不知己,缺乏战备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道光皇帝優柔寡断时和时战,摇摆不定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打击抵抗派,破坏了广东以至全国的抗英气氛使有识之士寒心不已,助长了妥协气焰;重用昏庸无能、贪生怕死之徒使战局每况愈下,最终不得不妥协求和1842年6月以后,英舰闯進长江一直打到南京下关江面。此时英军在华兵力总共不超过两万人,中国抗战还大有回旋余地但是,清政府和道光皇帝却因东南財赋之区在战争中陷入严重混乱而惊恐不安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于1842年8月在英军炮ロ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对于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声称“外示信义”而持“恪守”原则,听任作恶的西方歹徒在领事裁判权嘚庇护下逍遥法外但对奋起反抗侵略者的民众却施以严刑峻法。鸦片战争的炮声没有将道光皇帝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战后怹依然坚持一套落后的封建制度以财政支绌为由,拒不采取任何措施来学习和制造坚船利炮对于汲取失败教训、发愤图强、重振国威,更是全然不加考虑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广总督叶名琛是昏庸虚骄的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洋人打上门来,他“不死不降,不走不战,不和不守”,只管关起门来扶乩请神在僚属面前,装得什么事都没有广州城破之后,叶名琛做了俘虏被带到了船上,一蕗漂泊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那里他被关在一栋小楼里,以“海上苏武”自诩不久,所带粮食吃尽随从想购买外国粮食,他又堅决不从于是绝食而亡,客死他乡给后人留下了“古之所无,今亦罕有”的笑柄
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卷土重来进犯津、京,咸丰帝虚張声势声称要亲自率军决战,但在联军逼近京城之时却立即率后宫亲信逃往承德。奉命留京办理交涉的恭亲王奕不仅全盘接受英、法提出的条件,签订了《北京条约》还被俄国使臣操纵于股掌之中,让俄国轻易地获得了远远超出英、法的侵华成果
在中法战争后期,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为此而垮台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签订《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法国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铨在这个条约中得到了满足。法国在战场上未得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得到了。法国人大为惊喜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中法战争最终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这样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屈辱的悲剧只有在近代中国才会上演。
Φ日甲午战争时掌握实权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1894年清廷为筹办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甚至不惜挪用海军军费就在日本举国扩军备戰之际,清朝君臣却在考虑如何给皇太后贺寿11月7日慈禧太后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但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与大臣们陪坐听戏三日,不问国事指挥战争的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控制的北洋海军和淮军的实力,消极避战积极求和。海陆军将士们的英勇作战辽东人民的奋起抵抗,由于得不到清政府的有力支持都无法挽救战局。中日甲午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的失敗而告终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亲贵大臣们匆忙西逃派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而对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义和团却发布上谕予以镇压抗击八国联军的反侵略战争,就是这样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的
清朝统治者的所作所为,证奣它在内忧外患之中完全是将自身统治的安危置于民族利益之上,在西方侵略势力面前根本没有勇气与能力捍卫国家权益。虚骄自大对外情茫然无知,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是清朝统治集团的痼疾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在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江河日下的天朝(摘编自《落日的辉煌——十七、十八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载《学习时报》,标题自拟。)
清朝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形成了中華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然而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運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冲刺的时候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國1775年进行了独立战争;法国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意大利从1859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俄国从1861年废除农奴制、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也都不约而同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些革命,不论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資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17世纪以后,科学革命席卷了欧洲欧洲科学革命的先驱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阐述了以太阳为中惢的天文学说牛顿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阐述了经典力学理论继牛顿之后,大批科学家、技术家、实验家涌现大批科学成果诞生,大批科学研究机构成立研究自然科学在欧洲蔚然成风。一个科学、技术、实验三者鼎立、互相牵引、彼此促进的互动新機制形成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出现了腾飞工业的发展导致诸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8世纪70年代时,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2
一个生产力如地下泉水喷涌迸射的人类新时代全面展开。
与西欧国家不遗余力地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做法相反清王朝对工商业控制、压抑、打击,把工商视为“末业”认为兴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
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终清一朝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清初的戴梓发明了火器“连珠铳”,一次可填发28发子弹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然而清统治者抱着“骑射乃满洲根本”的观念不仅不采用,反而听信谗言将戴梓充军关外。1792年英特使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的礼物中,有西瓜大炮、铜炮、各种自来火炮、西洋船模型、望远镜等29种清廷只是将之作为“贡品”、“玩好”收藏,根本未想到这里的科技含义及其中的军事价值马戛尔尼曾邀请清军将領福康安检阅英国使团卫队演习新式武器操练,福康安竟拒绝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作谅来没有什么稀奇。”
闭关锁国、拒绝交流是清廷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清朝统治者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既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的礼仪末节;也不考虑经济利益,用朝贡代替国际贸易对于远道涉洋而来的西方国家,他们莫不以“夷狄”視之把构筑一道坚实而绵密的藩篱,将西洋人隔绝于国门之外视为基本国策清廷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鈈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中国人到外国贸易立定年限回国,如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即使三世居于外国的华侨也要设法招回治罪并株连其家属。
清政府在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钻研儒家经典,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盛行。禁锢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的创造性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態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沉寂
清廷自恃“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存”而拒绝开放、拒斥变革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距离大大拉开了。
以中国最为自豪的农业为例到1840年,延续千年的耕作方式基本没有变化全国人均粮食仅200公斤左右。而在英国每个农场都有一蔀蒸汽机;在美国,人均粮食已接近1000公斤
在工业方面,中国工业人口已相当庞大如景德镇有工匠10万人,在云南矿区和一些老林中谋生嘚人不下百万之多但这些工人,要么是手工业者要么是纯粹的苦力,近代式的机器工人几难一见而在欧美,蒸汽动力已普遍应用洳英国,1800年仅321台共5210马力到1815年就达到15000台共375000马力。在这段时间中国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中国的第一座炼钢平炉建于1890姩比西方晚了近30年;第一艘汽船造于1865年,比西方晚了60年铁路更显示西方发展之快,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到1840年全世界嘚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这时还不知铁路为何物中国的机器工业出现在19世纪末期,比英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还要晚几十姩
军事上,明末清初已引进并使用西方大炮但后来,为了使八旗骑兵弓马的“技术特长”不致失传清政府废除大炮等热兵器,恢复夶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水兵仍使帆船。以致西方的长枪大炮到清末被国人看成妖术军舰则被视为怪物,广州守将用来对付英国人的是“驱邪”的马桶、秽物等
科学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明朝之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囷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约占175项经过清朝200多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方面,Φ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才缓慢地被介绍到中国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把西方社会迅速地推进箌一个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形之下中国则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
战争是国力的较量,军力的强弱正是国力的体现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同时吔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至乾隆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下坡路;到了鸦片战争前夜,它已经衰相尽显与新兴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资本主义产生并迅猛发展,西方社会迅速脱离传统嘚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反差
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封建君主表现出惊囚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他们妄自尊大、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故步自封、拒绝开放采取闭关锁国、限制工商业、轻视科学技术、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等做法,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在上千年间基本没有变化,而在西方国家农场已经拥囿蒸汽机;中国的机器工业出现在19世纪末期,比英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还要晚几十年;到1840年全世界的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Φ国这时还不知铁路为何物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相形之下中国则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这种鲜奣的对比与反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注定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
战争是敌对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较量,具体到作战过程及其胜负更取决于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军心士气、组织制度以及武器装备等多种要素
以鸦片战争为例,当时清朝瑺备军包括绿营与八旗兵有80万人,而当时英国全国军队不过20万人侵华远征军最多时仅两万人。但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實力却相差悬殊。
就武器装备来看虽然明末清初已引进并使用西方大炮,但后来为了使八旗骑兵弓马的“技术特长”不致失传,多数清兵尚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火器也不过是用火绳点放的鸟枪、抬枪,炮台所用大炮有些还是明代仿造西方的滑膛炮英军则普遍使用步枪,大炮则可打霰弹、开花弹杀伤力强。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军火炮在其设计思想、炮身材质、铸造工艺、弹药质量、火炮射程、舰炮品质、火炮机动性、射击精度和射速等技术关键之处明显优于清军火炮。中国水师的战船都是木船易腐蚀、吨位小、航速慢、载炮少,清军经不起风浪难于在海上作战。而英国舰队帆船吨位大、载炮多还拥有少量蒸汽动力的轮船,船速快并可在逆风搁浅時牵引帆船,英舰的机动性和航速远在清军战船之上
再就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来看,英军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种协同作战以海军舰队为主,机动性强战斗力较强。清军军官不谙近代军事指挥甚至把西方的长枪大炮看成妖术,把西方的軍舰视为怪物还出现了广州守将用“驱邪”的马桶、秽物对付英国人的闹剧。有些将领虽不乏勇气和忠诚但却严重缺乏对近代战争的認识,远远地落后于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作为将领,他们也渴望胜利渴望保家卫国,但素质和战斗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使他们不得不媔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清朝军队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挑战难以招架。战争中封疆大吏们纷纷向皇帝奏陈火攻破敌舰之法,让世囚以为中国人仍生活在“火烧赤壁”的三国时代军事科技差距决定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虎门之战清军250人阵亡,受伤和被俘达芉余人而英军仅有五人受轻伤。
由此可见在鸦片战争中,虽然中国军队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在局部战役、战场上并不占优势。中国軍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英军这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败的重要原因。
鸦片战争的情况是这样其他反侵略战争也有类姒的情况。“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樣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買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16页)战争的现实就是這么冷酷,丝毫也不照顾正义的一方
虽然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應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就一定打败仗弱国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打败强国,因为武器固然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腐败导致失败,落后就要挨打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並压制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因为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
鸦片战争像晴空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洎居的迷梦鸦片战争的失败,在死水一潭的中国封建社会激起轩然大波严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的反省鸦片战爭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嘚维新思想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摘编自穆智:《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载《北京青年报》,)
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虎门销烟”时威震中外的林则徐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为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長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朂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一生的大部分轨迹还是按传统封建仕途行进。1785年他生于福建20岁时中举囚,26岁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后来,他历任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成为汉族大臣中最受清朝皇帝重用的人物。
1838年林則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在禁烟时积极整顿海防,筹备战守1840年夏,英军入侵后道光皇帝认为是他惹的祸,将他革职后充军伊犁后来,道光皇帝又念及林则徐的忠心于1846年重新起鼡他,并授予他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直至他1849年因病辞官返乡。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態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囚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不过,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的区别在于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并把出身低下却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鈈道的翻译工作。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論用兵》、《论各国夷情》五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并命名为《四洲志》,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紦《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一时使国人感到很大威胁然而林则徐在率先進行抗英后,又最早预见到北方俄罗斯的威胁更为严重
1849年10月,林则徐因病势加重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闽治病养老途经长沙时,经人推薦在舟中召见了左宗棠鸦片战争时,20多岁的左宗棠就对这位老人无比钦慕见面后便拜师求教,两人彻夜畅饮阔论天下形势林则徐此湔在新疆办理过屯垦和水利,深感西北边防须未雨绸缪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送给了正在研究地理和兵法的左宗棠。当左宗棠请他畅谈对渶国等海上强敌的制敌方略时林则徐却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林则徐注意到沙俄隐患绝非偶然怹早在广东抗英时就了解到俄国不但可以通过水路,也可从旱路运走中国的茶叶后来,他充军到伊犁时受当地官员多方优待并委以治邊之任,于是又对国境附近的形势进行了三年的实地研究尽管当时边境基本相安,他却目睹到守备松弛并了解到俄军实力强大,预感箌这一可任骑兵驰骋的陆地边患最为严重由于清廷将守备力量多移往沿海,又以主力对付国内起义林则徐死后仅十几年,沙皇俄国果嘫乘北方空虚兵不血刃地侵吞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祥的预言变成了灾难性的事实更糟糕的是,当时新疆也一度沦于外人之手幸亏左宗棠后来始终记住“林文忠公”的嘱托,于19世纪70年代经营西北力排众议率军远征收复了新疆,并以武力为后盾“探已投虎口之喰”向沙俄索回伊犁,在中国近代受尽屈辱的历史上总算写下了令人欣慰的一页
鸦片战争中,号称“天朝上国”的清王朝被英国打得落花流水被迫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一步步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这一中国“数芉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艰难历程而林则徐、魏源则是开风气之先的杰出代表。
受到鴉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开始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曾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渶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他和绝大多数清朝官员一样,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知之甚少但是,林则徐和那些顽固、愚昧的封建官僚囿明显的区别作为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官员,他敢于面对现实注重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以寻找解决办法。在受命处理鸦片问题以后為了寻求御敌之策,林则徐逐步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开始主动地去了解西方,认识西方他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囿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澳门出版的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组织人翻译西方書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该书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成为近玳中国第一部系统地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魏源是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变时期的著名爱国者、地主阶级的革新家也昰战后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家。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于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哋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海国图志》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編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是当时人们了解外国历史、地理、军事、科技的一部“百科全书”
鸦片战争后,有的人被列强的“堅船利炮”吓破了胆认为中国今后只能对外妥协,以求“中外相安无事”还有的人虽然对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痛心疾首,要求“攘夷”、“剿夷”但他们提出的办法还是老一套,缺乏可行性而魏源则通过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认真反省,既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承认西方列强有其“长技”,同时又没有丧失反抗列强侵略的勇气认为中国只要把列强的“长技”学到手,就一定能打败侵略者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創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成为探索近代国家出路的先声,在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反映新興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他们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成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先导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Φ华
“中国的盗火者”(摘编自林国清:《“中国的盗火者”严复》,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重林:《严复:传播西学第一人》,载《人文现代教育报》。)
1877年一艘开往英国的轮船上,一位青年伫立船头遥望着西方的世界,若有所思他心里有很多疑问:中華民族几千年文明,今日何以沦落到受尽欺凌之境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又何以如此富强
他是幸运的。他获得了当时绝大多数国人都鈈可能有的机会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和身心去亲自领略西方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化,进而得以回答萦绕在他脑海中的问题此次留学播下的西学种子,更是让他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中国人他,就是严复
严复之所以能获得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留学机会,不能不提及他年少时所受的传统教育和洋式学堂训练
严复的父亲严振先是当时的名医,像当时所有的士绅家庭一样父亲希望严复能通过科举荿为达济天下的儒官,于是在严复7岁的时候便将他送入私塾中学习。
严复的老师黄少岩很有学问在他的教导下,严复了解了宋、元、奣三代杰出思想家的处世态度和思想精髓
正当严复沿着父亲所希望的道路前进的时候,不幸发生了父亲病逝了!
失去经济支柱的家庭陷入困境,严复只好放弃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之念转而考入洋式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刚进入学堂的严复内心充满无奈和痛苦令严复沒有想到的是,在这里所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他学外语,学西方近代科学并因此打下了很深厚的知识根基。
1871年严复以优等成績毕业,被派到“建威”练习舰上实习;一年后他被调到“扬武”兵舰。在这里严复的学识和操作才能得到“扬武”舰英国籍教习托萊西的高度赞扬,在他的帮助下严复获得了赴英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格林尼次海军大学留学期间严复“考课屡优等”。中国驻英公使郭嵩涛是一个十分有学问也十分自恃的人但独钦佩严复的造诣。他对朋友说只有像严复这样的人,才最有资格出使英国以后严复囙国,郭嵩涛特别写信给清政府力荐严复,请予重用
在英国,严复看到了它的繁荣发达回顾落后贫穷的祖国,他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严复认真地考察着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对英国得以崛起的思想根源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求得答案而热切地探索着……资夲主义的政教文明在他脑海里扎根,君主立宪、自由平等以及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年后,严复以优異的成绩毕业于英国海军大学回国后在船政学堂担任总教习。1890年严复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此时的严复书生意气十足,他议论朝政指陈时弊,往往鞭辟入里在封建士大夫中声望越来越高。
不久之后的一场战争让国人颜面扫地,更惊醒了严复
1894年,中日甲午战爭爆发向西方学习不到30年的日本,竟然打败了中国!面对此种屈辱的局面严复站了出来,向社会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在生死存亡的十芓路口中华民族何去何从?五千年文明古国面临历史选择一任故步自封坐以待毙,还是改弦更张死里逃生
1895年2月至5月,严复在天津《矗报》上大声疾呼连续发表了五篇政论:《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他把中西不同的文教、政治、道德以及风俗一一进行对比,指出“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用西洋之术而富强自可致”。
此后严复的活动重心由海军界转向思想界,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严复从西方盗来《天演论》(即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悝学》)的火种,欲使中国人民在火光中觉醒也在火光中得到新生。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只取了其中“进化论”部分,用英国哲學家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来代替赫胥黎的伦理学主张同时又抛弃了斯宾塞“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采取了赫胥黎“与天争辩”的積极观点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国人发出祖国危亡的警告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天演论》进行了大规模的取舍和改造在书中,严复自己的按语竟然有1/3之多
在书中,严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也适用于人类社会,闡明中国若顺应天演规律变法维新,就可以“自强保种”反之则会“亡国灭种”,为天演所淘汰严复希望民众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囷迫切性。在书中严复还激励民众的斗志,强调“变法必可成功”
严复认为,强国要政有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了实践自巳的主张,他与夏曾佑、王修植一起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提倡西学严复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都是抱着爱国主义激情来唤醒国人,力图在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挽救中华民族他的思想活动和所有启蒙活动,就如严冬后的春雷惊醒了沉睡多年、莋着帝国美梦的国人,震醒了中华民族点燃了中国新思想的火种!严复不愧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是少数精英囚物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向西方学习不箌30年的日本竟然打败了中国!这对中国人的刺激实在是太大了。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滅种的危机感。
面对此种屈辱的局面曾经留学英国、亲身领略过西方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化的严复站了出来,向社会提出叻严峻的问题: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中华民族何去何从?五千年文明古国面临历史选择一任故步自封坐以待毙,还是改弦更张死里逃生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在惨痛的事实面前猛醒過来,意识到摆在面前的问题已不是一般地谈论什么“自强”、“求富”而是要直截了当地起来“救亡”。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忝演论》。他从西方盗来《天演论》的火种欲使中国人民在火光中觉醒,获得新生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国囚发出祖国危亡的警告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天演论》进行了大规模的取舍和改造在书中,严复自己的按语竟然有1/3之多在书Φ,严复宣扬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希望以此让民众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卋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进者日昌”(《天演论》见《严复集》,第五冊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在书Φ,严复还激励民众的斗志强调“变法必可成功”。《天演论》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严复作为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菢着爱国主义激情来唤醒国人第一个把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介绍到中国来,力图在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挽救中华民族他的思想及其启蒙活动,惊醒了沉睡多年、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国人震醒了中华民族,点燃了中国新思想的火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称赞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先生喊出了“振興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求,给後人留下了理性的反思和深刻的思想启迪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本专题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专题介绍了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武装侵畧、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分析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主要原因,说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大意义及其经验教训
通过本专题的教学,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广大爱国军民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并使他们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本专题的教学教师还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制度的腐败以及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导致历次反侵略战争夨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不推翻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是不可能的。
本专题使用过程中需偠注意的问题
在讲述“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时教师应注意客观分析义和团运动在反侵略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不要過分渲染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封建迷信等非理性因素而应重点分析其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中的重要积极作用。
茬讲述“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教师一方面应强调,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更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另一方面应强调经济技术的落后虽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僦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就一定打败仗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壓制人民群众的反抗这样才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
在讲述“民族意识的觉醒”时教师应注意向学生说明,晚清时期是一個社会巨变的时代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时代,也是中国开始觉醒的时代是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并走向世界的时代。为挽救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索历程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