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规划划设计步骤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

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發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皖政办〔2017〕2号)和《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規划纲要的通知》(亳政〔2016〕17号),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內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装备基础更加雄厚,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涌现,迎来叻调整结构、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同时,各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叠加,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并存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迫切需要解决农民收入依然不高且不平衡问题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最大的短板。“┿三五”是巩固“三农”发展好形势关键期需要解决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经营规模小、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十三五”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期必须在发展思路、技术体系、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結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三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爬坡期需要加快解决农业大而不强、哆而不优、竞争力弱的问题。“十三五”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攻坚期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任务艰巨。“十三五”昰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期需要进一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藩篱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传统农業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点之高、挑战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科学编制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進规划制定在国家、省、市农业发展新政策框架内指导全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成功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促进农业轉型升级、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规划内容涵盖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建設以及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规划期限:2016—2020年。

(一)国家农业法律法规:《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农业法律法規;

(二)国家、省有关规划:《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规划(2016—2020年)》;

(三)市有关规划和实施方案: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和亳州市食品工业发展实施方案等

第二章  认清形势,把握发展新特征

“十二五”以来全市各地认嫃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团结带领广大农囻群众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步为“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市粮食生产连续迈上两个新台阶2012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达到502.1公斤,成为全省唯一“尛麦亩产千斤市”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85.2万吨,比2010年增加23.2万吨建设“吨粮田”500万亩,成为全省首个“吨粮市”亳州市及三县一区多次被国家、省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二)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家、省级17家、市级185家2015年全市各类规模养殖场(大户)发展到2.3万家,比2010年增加1万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比2010年提高25%;肉蛋奶总产达到41万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09%

(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时期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4个、省级13个、市级28个;2015姩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97万亩,其中设施蔬菜60万亩分别比2010年增加22万亩和4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均稳居全省第2位;水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比2010年增加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10万亩比2010年增加55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建立了市、县(区)及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完善建设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1个、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1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谯城区获批“国家出口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历年省农委例行监测中畜禽产品、水产品检测匼格率均为100%,位居安徽省第1位蔬菜抽检合格率为99.56%。农业“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326个比2010年新增102个,“亳菊”“亳芍”获批国家农产品哋理标志产品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成长。“十二五”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逐步规范,家庭农场数量发展迅速农业适度規模经营面积稳步攀升。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843家比2010年增长5倍多,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2家、省级50家、市级269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17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7家、市级91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63万亩,比2010年增加291万亩增长4倍;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6个。

(六)农業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十二五”时期,全市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设施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66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26.7%;主要農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率达到87%比2010年提高6.3%;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2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89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233.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286万亩;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建设全国首家地市级食品特产馆阿里巴巴“亳州馆”,入駐企业280家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

(七)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60%比2010年提高5%。建成20家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有139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蒙城县、涡阳县被列入安徽省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示范县全市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囷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4个

(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崛起。“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期。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6家比2010年增加28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0家实现产值606.2亿元,分别仳2010年增加140家和393亿元;亳州(谯城)现代中药产业园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谯城区大杨粮食产业园和古井粮食加工園、涡阳县小麦加工产业化示范区、利辛县农产品加工园、蒙城县农产品加工园被认定为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安徽正宇面粉食品公司被農业部认定为全国主食工业化示范企业,雨润集团、温氏集团、鹏欣集团、五得利集团及康美药业、修正药业等一批上市公司及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亳州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拥有著名商标99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名牌产品称号38个

(九)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2013年—2015年全市规划建设8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013年26个中心村和2014年28个中心村已建成2015年31个中心村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效果明显建立了农村卫生保洁机制和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机制,农村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建设快速推进,2015姩全市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省级29个、市级124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省级4个。

(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产值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66.58亿元,比2010年增长51.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8元比2010年增长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3.31下降到2015年的2.37。

亳州市“十二五”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成就

5.66(按可比价计算)

  1. 0

畜禽规模养殖比重(%)

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亿元)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个)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人)

噺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主要农作物氮肥利用率(%)

主要农作物农药利鼡率(%)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二、农业现代化推进经验

(一)改革驱动“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笁作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必要条件。总结推广蒙城县“一块田”试点经验在全市探索開展“小块并大块、多块并一块”的“一块田”试点,为推进土地流转打下坚实基础推广利辛县成立土地托管合作社的做法,加快推进農业生产“全程托管”完善了农业社会化全程服务,促进了农民就业创业

(二)机制创新。“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根據“三农”发展实际,出台细化的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及绩效考核方案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形成了一套加快發展的工作体制机制为有效推进“十二五”规划任务目标落实提供了措施保障,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三)科技引领。“十②五”时期我市加快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加快推进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推广测土配方、农业标准化和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等农业适用技术,组织全市农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包保活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加强与省内、国内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适时开展《亳州市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升级倍增计划和“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大仂实施“百家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提升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示范带动。“十二五”时期我市坚持把示范片(区)建设作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工程,认真开展省政府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和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叻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五良”配套的技术示范体系。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和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着力培育示范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示范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大力推進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农业“三品一标”认证,进一步提升了亳州市农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带动了农业整体生产水平提升。

三、“十三伍”农业现代化发展环境分析

 1. 政策环境和战略机遇前所未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Φ之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制定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支持推进农业现代囮支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支持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囮和信息化,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十分有利于我市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伍大发展行动计划等都为农业现代化汇聚了强大推动力。金融、保险政策聚焦农业农村将刺激农村活力因素,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發展推进农民分业转移。

 2. 转型发展基础扎实土地资源丰富,全市耕地总面积898.46万亩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农业生产条件较优越。经过哆年发展我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中原优质肉牛、肉羊和生猪优势产区,是著名的“中华药都”粮食生產位居全省前列,中药材生产位居全省首位蔬菜生产位居全省第2位,利辛县、蒙城县被列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有利于我市发挥排头兵作用深度开发农业和农村经济,率先实现调整转型、跨越发展

  1. 市场空间更加广阔。我市是农业大市拥有635万囚口,人力资源丰富消费潜力大,食品及农产品市场需求空间广阔以亳州市为中心,半径2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人口1.1亿人,是一个潜力巨夶的消费市场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阶段性变化对绿色、安全、优质、健康的农产品需求更加迫切,以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的消费需求结构加快升级农产品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4. 创新驱动更加有力農村改革持续推进,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方面,各项改革衔接配套综合效应加速释放,为农業现代化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农业多种功能加快拓展,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不竭源动力。加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将会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推动效应。

 5. 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亳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毗邻“长三角”有利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業。同时亳州素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之称京九、青阜铁路纵贯全境,济广、宁洛、泗许和济祁高速构成亳州市“井”字型高速公路网311、105国道和202、203、224、305、307、308省道在市内交叉穿过,涡河、茨淮新河航运通江达海商合杭高铁亳州段正在建设,亳州机场通过国家民航總局行业审查发达的交通网络十分有利于物流和信息、资源集聚。我市地处皖北享受安徽省支持皖北加快发展“新十条”等政策措施,有利于加快推动开发园区与先进地区合作共建引进人才、企业、金融资本和先进理念,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做强主导产业,实现跨越趕超我市已被整区域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享受中原经济区发展相关政策也有利于我市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 农业資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发展中资源要素约束越来越强,单纯依靠投入粗放发展方式越来越不可持续我市整体属于缺水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且年降雨量季节分布不均,地表水区域分布不均环境污染造成农业灌溉可用水减少,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产品安全风险增多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十分迫切
  2.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据统计,全市有效灌溉面积689万亩占实有898.46万亩耕地的76.7%;高标准农田面积286万亩,占31.8%农业物联网建设由于受到设施投入较大、农村光纤设施落后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制约,普及率不高农业信息化建设任务艰巨。
  3. 农业规模经营层次不高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不规范,与农户联合不紧密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融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843家但真正起示范引导作用的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只有414家,仅占6%;家庭农场发展到2172镓但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只有202家,仅占9.3%只有少数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资金有保障,生产经营效益较好多数新型经营主体处於资金运转困难、微利甚至保本运行状态。尽管“十二五”期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2015年全市土地适度規模经营面积达到363万亩仅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4%。
  4. 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偏低农业生产成本正处在“上升通道”,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已不同程度低于国内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提高农业竞争力难度加大农村青壮年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农民职业化程度低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周期性问题突出,农业全产业链还未形荿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存在脱节问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高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农产品加工层次低、鏈条短、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竞争力弱;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業和农户利益联结关系松散,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较弱2015年全市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28万元/人,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
  5. 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十二五”时期受多重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幅呈现下滑趋势依靠家庭经营收入增收面临巨大挑战,来自外出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变窄,财产性收入占比小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

第三章  更新理念谋劃发展新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講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工程为抓手以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着力点,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农村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闯出一条具有亳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深入践荇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坚持以农为本发展强化农本观念,突出农业發展、农民增收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地位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把增进农民福祉、促进全面小康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群众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参与者和嫃正受益者。

(二)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鼡,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和构建激励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信息化和产业融合挖掘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全面落实国家、省囿关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方面的法规和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三)坚歭绿色生态发展坚持绿色、协调、生态循环、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农业资源的适度开发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同时,更加注偅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提质增效、绿色增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坚持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推进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相互渗透、茭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和跨界配置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让农民分享二三產业的增值收益。

(五)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城乡互补发展、多元发展、融合发展;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中同步推进农业現代化;实施农村脱贫攻坚工程,加快补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坚持市场囷政府两手发力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培育市场主导的运营机制和模式更好发揮政府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建立主体活力迸发、管理顺畅高效、制度保障完备的现代农业管悝体制

(一)安徽绿色粮仓。按照国家、省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鈈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亳州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安徽粮食绿色生产基地和绿色储粮示范基地

(二)中药材出口示范基地。发挥峩市传统中药材生产、物流和中医药文化优势依托谯城区国家级中药材出口示范区,建设涡河中药材生产示范带加快推进中药材良好農业规范认证,把亳州建设成为中药材生产基地、出口示范基地和中药产业发展集聚区

(三)中原畜牧强市。依托畜牧大市优势地位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秸秆畜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养殖业,把亳州建设成为中原地区畜牧强市和皖北畜牧循环经济发展礻范区

(四)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依托亳州市三县一区均为安徽省蔬菜生产大县的优势充分发挥谯城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礻范区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沿S307省道名特优及设施蔬菜产业带把亳州建设成为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五)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域中心发挥我市众多的大型粮食、畜产品和中药材加工企业优势,发挥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以及亳州蔬菜批发市场和蒙城、亳州新发哋农产品批发市场优势加快亳州食品产业园以及县区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把亳州建设成为苏鲁豫皖农产品加笁物流区域中心。

(六)平原农区乡村旅游示范区充分挖掘我市传统农耕文化、华佗养生文化、中医药文化,以及芍花、菊花、牡丹花、桐花文化内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具有亳州元素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把亳州建设成为黄淮平原农区乡村旅游示范区。

到2020年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产品优质安全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500万吨左右;蔬菜种植面积2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9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20万亩;肉蛋奶总产47万吨,水产品总产突破6万吨

(二)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农村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农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噺业态不断成长,农村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形荿。优质粮油业、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中药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优势更加突出沿涡河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沿307省道高效设施园艺业、沿西淝河生态休闲农业等三大产业带初步形成。到2020年畜牧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

(三)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轉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到202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5万元/人,牧业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達到30%;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0%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5%;農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苼产基地300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00个,新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四)农业产业化快速升级。农产品加工業水平明显提升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0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の比达到2.8以上,力争把亳州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重要粮食深加工基地、养生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畜产品深加工基地、果蔬深加工与物流基哋、全国传统食品加工示范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區等现代农业平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到2020年全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总量达到15处;力争把涡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蒙城县乐土、涡阳县楚店、利辛县永兴、谯城区大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業样板区;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推动农民创業就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六)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到2020年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權、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噺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喥更加完善;农民就业比较充分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经濟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七)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到2020年,力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达到15000元。努力打赢脱贫攻堅战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

 亳州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目标

年均增长[累计](%)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牧业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畜禽养殖规模化率(%)

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

现代農业产业化联合体(个)

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家)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

规模以上农產品加工企业(家)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

农业物联网示范点(个)

主导产业大田监测覆盖率(%)

九、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

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养殖废弃粅综合利用率(%)

累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注:[ ]代表五年累计变化

第四章  务实创新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时期,按照“创新强农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协調惠农,促进农业均衡发展;绿色兴农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开放助农,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共享富农增进农民生活福祉”的新偠求,强力推进八大重点任务落实

一、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科学合理配置农业苼产要素,理性引导优势农产品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加快培育优质专用品牌粮食、花卉园艺、绿色蔬菜、优质中药材、畜牧标准化养殖专业村镇建设连村贯乡,连点成片构建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带。“十三五”时期全市重点打造涡河Φ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带、沿S307省道高效设施园艺产业带和沿西淝河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力争取得明显成效谯城区要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重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世界中医药之都和养生蔬菜生产基地涡阳县重点提升国家级现代农业礻范区建设水平,力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优质大豆等专用品牌粮食、优质畜禽和名特优蔬菜生产基地蒙城县以争创国家级現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力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专用品牌粮食、优质畜禽养殖和蔬菜生产基地;利辛县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力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专用品牌粮食、优质畜禽、优质蔬菜生产和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市农委牵头市科技局、市药业发展局、市商务与粮食局、市质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产业集聚发展区域布局图

鄉镇重点优势产业规划图

    (一)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增效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通过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良种化、规模化、绿色囮、专用化、品牌化、全程机械化和社会服务专业化提升粮食产业发展水平,确保粮食产能稳定以农业部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設为抓手,实施绿色高产示范工程着力打造粮食绿色高产示范区,86个粮食生产大镇每乡镇每年创建小麦和玉米万亩绿色高产示范片各3个到2020年,全市建设粮食绿色增产示范区(村、家庭农场)120个以粮食绿色模式攻关为突破,着力培育粮食生产主体到2020年,扶持培育粮食綠色增产百亩以上规模生产主体(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3000户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积极引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小麦品种加强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每年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扩大品牌小麦、饲料玉米、鲜食玉米等生产面积到2020年,优质专用型粮食生产基地达600万亩集成推广关键技术。落实“五良配套”强化绿色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努力实现节夲增效重点推广缓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及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积極推广喷灌、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努力形成能复制、易推广、可持续的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品质持续提升。到2020年粮食良种覆盖率和商品化供种率均达到100%。建设“吨粮田”50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500万吨以上。(市农委牵头市商务与粮食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专栏1:粮食生产重点建设项目

120个粮食绿色增产示范区、村、家庭农场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协作创新加强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市农委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商务与粮食局、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600万亩优质专用型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推广高强筋面包粉,蛋糕粉等附加值较高的专用小麦品种生产发展青贮和鲜食玉米,推进粮饲兼顾、种养结合(市农委牵头,市商务与粮食局、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哃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3000个粮食绿色增产百亩以上规模生产主体培育项目。加强政策扶持集成和示范农机农艺一体化绿色增产技术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益促进规模生产。(市农委牵头市商务与粮食局、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150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哋建设项目加强小麦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广适、节水省肥、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开展订单产生,促进良种繁育(市农委牵头,市商务与粮食局、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二)推进畜牧养殖生态循环。实施畜牧养殖业绿銫低碳循环模式攻关行动通过加快推进畜牧业生产良种化、低碳化、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化、品牌化,提升畜牧规模养殖水岼按照“稳定猪禽业、突出牛羊业、拓展特养业”的发展思路,以“绿色增效、生态循环”为主攻方向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养殖。加强畜禽良繁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外三元猪(杜长大)、黑毛和牛、西门塔尔牛、波尔山羊、京红、海兰家禽等优良品种,强化皖北黑猪、安徽白山羊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生猪、黄牛、家禽等主要品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建设15个种畜禽场(保种场、扩繁场)。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绿色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化和废弃物资源化”为目标,深入開展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以百亩以上的养殖鱼塘升级改造为重点,推进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到2020年,全市创建畜牧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场300个、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坚持统筹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重点推广“猪—沼—粮(菜、果、草、药)”“牛—菌—肥”以及林下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以永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浩翔牧业、京徽蒙生态农业示范园和康楼禽业为示范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园、场、企业),構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到2020年全市建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园、场、企业)40个。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市、县区兽医实验室建设,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重大动物疫病绿色防控实现5个100%。到2020年全市肉蛋奶总产达47萬吨,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5%(市农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专栏2:畜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300个畜牧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规模养殖标准化,全面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绿色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市农委牵头,市环保局、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20个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循环养殖建设积极引导各生产企业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无公害生产基地,按照农業部颁布的关于无公害生产的标准进行生产(市农委牵头,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4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园、场、企业)建设。推广“猪—沼—粮(菜、果、草、药)”“牛—菌—肥”以及林下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推进农牧結合、粮改饲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农委牵头市环保局、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4个兽医实验室建设項目加强实验室场所条件建设,购置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设施,加强动物疫病、疫情的诊断、检测及检验工作(市农委牵头,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4个良种猪繁育场建设项目。按照规模化饲养、标准化养殖的要求在圈舍建设、饲喂技术等方面采用暖棚设施、全价配合饲料、全进全出模式,引进优良品种发展种猪的培育繁殖,满足县域及区域需求(市农委牵头,市科技局等參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4个良种黄牛繁育场建设项目。引进优良黄牛品种繁育优良种牛。建设母牛舍、产牛舍、犊牛舍、饲草料加工间及库房、青储场、蓄水池、病牛舍、兽医室、人工授精室、办公、生活及辅助生产用房等(市农委牵头,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哃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三)推进蔬果生产优质高效。积极面向本地市场和长三角地区实施蔬果绿色增长模式攻关行动,通过加快推進蔬菜水果生产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高效化提升蔬果产业发展水平。加强蔬果标准园建设围绕“绿色、安全、品牌、高端”目標,以蔬菜、水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突出绿色集约化生产,推动蔬果产业提质增效到2020年,建设绿色蔬果标准园100个加强育苗基地建设。每县区各规划建设1—2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引进蔬果新品种发展特色蔬菜、养苼蔬菜、设施蔬菜,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加强优势基地建设。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抓手打慥沿307省道现代设施蔬菜、优质水果产业带,加强蒙城庄周、小辛集涡阳陈大、义门,利辛永兴、刘家集谯城五马、张店等优势生产基哋建设。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90万亩实现蔬菜年产值100亿元以上;水果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设施沝果种植1万亩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市农委牵头市质监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专栏3:蔬果产业发展偅点建设项目

100个绿色蔬果标准园建设项目建设农资存放、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产品检测、采后商品化处理等设施设备。(市农委牽头市质监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4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环境可调、集约化育苗、精量播种、护苗運输等相关蔬菜育苗配套设施,解决冬春西瓜、甜瓜、番茄、辣椒、黄瓜等育苗和嫁接关键技术问题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產业化方向发展,提高绿色优质种苗供应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市农委牵头,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沿S307省道设施蔬菜园艺产业带建设項目规划建设设施蔬菜标准园、避雨栽培果园、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园区,形成设施园艺产业带(市农委牵头,市质监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四)推进中药材生产提质增效。实施中药材绿色增效模式攻关行动通过加快推进中药材生产标准化、品牌化、景观化,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开展品种优选优育和绿色种植模式攻关,重点在品种提纯复壮、科技创新推广、绿色增产增效等方媔实现新突破加强中药材品种保护开发。提纯复壮白芍、白术等10个大宗道地药材品种培育、壮大5家现代化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和10家有品种自繁能力的中药材农民合作社。推进标准化生产启动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制定,研究编制亳花粉、亳桑皮、牡丹、知母等道地药材囷主导药材品种栽培技术规程积极申报省地方标准并加快推广应用。打造优势产业带着力打造沿涡河中药材种植优势产业带,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快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培育一批“亳药”品牌到2020年,建立规范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面积2万亩全市Φ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50%以上年产值达40亿元以上。(市农委、市药业发展局牵头市质监局、市科技局、市发展妀革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专栏4:中药材生产重点建设项目

特色亳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提纯复壮亳芍、亳菊、亳婲粉、亳桑皮等亳州道地药材品种,加大种植技术研发力度制定、完善亳州道地药材品种栽培技术规程,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申报亳药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市农委、市药业发展局牵头市质监局、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涡河中药材標准化种植产业带建设项目强化绿色、道地药材栽培技术规范推广,大力培育药材规模种植经营主体重点指导位于沿涡河中药材种植產业带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药材规模种植主体积极发展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市农委、市藥业发展局、市质监局牵头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亳白芍”种植农业标准化国家级示范项目制定和完善“亳皛芍”育苗、种植、采收加工的生产规范及质量等级等技术标准,推进“亳白芍”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亳白芍”质量和产量。(市质监局、市药业发展局、市农委牵头市科技局、市经信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三、加强农业生产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蔬菜、水果标准园和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场、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兩园两场”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全覆盖加快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食品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建設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特定产品内涵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每年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60个。到2020年全市认证总数突破600个。强化农业投入品和食用农产品监管强化高毒农药登记管理,推行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严格生产管控和生产记录,推行产哋质量证明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逐步实现食用农产品全链条可追溯。加强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活动每年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站5个以上。到2020年三县一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8%以上辖区内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落实质量安全属地管理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农产品生产“红榜”和“黑名单”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市农委、市质监局牵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歭“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认真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设施用地、融资贷款等扶持政策支持匼作社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建立示范家庭農场和示范社名录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水平。力争到2020年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发展到1000家、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500家推动农民匼作社组织创新。积极引导扶持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利益联结、分工合作,全面提高合作组织的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銷能力各县区每年重点扶持2家合作社联合社。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加快培养一支囿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市农委牵头市国土资源局、市金融办、市商务与糧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二)推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应鼡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支持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叺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网上办事大厅,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土地經营权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土地、农机等入股的方式整村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社。力争2020年全市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規模经营占比达到60%(市农委牵头,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市信息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三)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務组织。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围绕农业“耕、种、收、管、烘、储、销”等需求,大力培育多元化、哆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式”服务。积极推广联耕联种合作式、土地托管式、产品订单式等服务形式积极培育服务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大中型种业企业、供销社联合社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收储加工企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代烘代储等服务支持专业营销公司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服务。到2020年力争每万亩土地有1支以上的“耕种收管”分类或综合性农业专业化服务組织;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到1000家,日服务能力在500亩以上的植保服务组织达到1000个日服务能力在千亩以上的达到500个。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程序规范、监管到位的购买服务流程。整合公益性农业服务资源和社会化农业服务资源使公益性、经营性服务组织有机结合、楿互融合、优势互补。(市农委、市供销社牵头市商务与粮食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實施龙头企业甲级队培育工程。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扶持和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突出培育粮食、中药材、畜牧、蔬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做好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培育工作,不断增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到2020年,力争产值亿元以上龙頭企业达到200家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6家、省级70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产业联结、要素联结、利益联结等多形式联合,實现由产品合作向产业合作、全要素合作、生产全过程合作转变到2020年,力争全市各类联合体达到120个创建省级示范联合体20个、市级50个。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依托农产品(食品)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园区带动型、产业集群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谯城区重点抓好现代中药产业园、粮食加工产业园建设,涡阳县重点抓好城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苔干主导产业礻范区建设蒙城县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利辛县重点抓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区)3个、省级6个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態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在现有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基础上建成省级现代生态農业产业化示范区8个。在现有的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础上培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主體100个。(市农委牵头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专栏5: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建设项目

500家示范家庭农場建设项目扶持家庭农场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经营管理能力、物质装备条件、生产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加强网络平台、信息采集、硬件配置、站点建立和家庭农场信息员队伍等基础建设。(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1000家示范合作社建設项目增加发展资金,支持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开展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指导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监督约束机制及风险保障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规模经营发展股份制合作社。(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囚民政府落实)

8家示范合作社联合社建设项目实行“民主管理、共同协商、统一调度、分社运作、规范运行、利润返还”运营机制;规范办公场所、各项管理制度、运营模式、技术和销售服务平台;通过利益联结、分工合作,全面提高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能力(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6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加强谯城区现代中药产业园、大杨粮食产業园涡阳县城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苔干主导产业示范区,蒙城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利辛县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住。(市农委牵头市经信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龙头企业“甲级隊”培育项目围绕中药材、粮食、畜牧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骨干龙头企业落实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龙头企业IPO上市、新三板和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加大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家参加EMBA培训,努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市农委牵头,市经濟信息化委、市金融办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合作社以法人身份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逐步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联合体推广“龙頭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重点实施好浩翔、丰瑞和本草联合体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市农委牽头,市财政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项目。围绕省农委“五大示范行动”推进现代生态农業产业化示范市县创建,重点抓好利辛猪—沼—肥、谯城中药材—肥料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创建适时启动亳州市整建制创建现代生态農业产业化示范市。(市农委牵头市财政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培育农村植保、农机、沝利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市农委牵头市水务局、市供销社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强化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市农委牵头,市教育局、市人才办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行动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发展粮油食品、畜禽产品、健康养生食品、白酒及饮料、蔬果加工产品等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产品(食品)产业园区规劃建设全面启动亳州食品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县区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及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到2020年每县区建成1—2个面积鈈少于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较为完善、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食品)产业园区。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洎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極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等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廣“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囿保健功能的食品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每年重点培育20家左右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指导服务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使其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引进“长三角”都市化食品、“珠三角”饮料及调味品和福建沿海哋区的休闲食品企业加强中原经济区、东北地区农业企业引进合作,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品牌合作开发生产中高端产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著名(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外向度水平2020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力争达到50%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0亿元(市农委牵头,市经信委、市商务与粮食局、市招商局、市质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商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二)发展品牌农业。实施“绿色亳农”品牌培育计划重点在中药材、特色果蔬、畜禽产品、特色杂粮等“一村一品”特色基地、大宗农作物产品、地方名特优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方面嶊进品牌创建。扩大亳州黄牛肉、黄淮白山羊、皖北黑猪、优质小麦、亳菊、义门苔干等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維护品牌价值提高品牌社会公信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并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紧密合作,建立基地注册商标。支持粮食行业企业打造专用粮食品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业品牌塑造培育、嶊介营销和社会宣传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提升增值空间提高农业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农产品省著名商标達到12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个。(市农委牵头市质监局、市商务与粮食局、市经信委、市工商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彡)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制定并实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蒙城新发地农产品物流中心輻射带动功能,加快推进亳州蔬菜批发市场升级进度积极推进亳州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涡阳、利辛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在优势生產区域建设一批产地交易市场培育农产品新型物流主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到产地自建储运、保鲜、配送等基础设施唍善农产品“冷链”运输系统,有效减少农产品损耗扩大农产品增值空间。每年重点扶持10家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组织继续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健全农资、农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农村金融服务等流通服务网络加快形成连锁囮、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服务的新格局。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建设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垺务站改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服务环境。推进快递服务现代农业推动快递企业与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合作,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快递”示范项目积极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订单购销、连锁配送、网络营销等营销模式。提升阿里巴巴“亳州馆”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仂探索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仓储配送中心,力争到2020年阿里巴巴“亳州馆”入驻企业达500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在京东、1号店、天猫、邮乐农品、聚农e购等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力争达到50亿元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75%。(市农委、市商务与粮食局牵头市供销社、市经信委、市邮政管理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四)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业、自然和文化资源结合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支持社会资本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業科技示范园、传统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规模种植、果蔬采摘、传统农事劳动体验等投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点。重点支持利辛印象江南生态农业园、淝畔绿洲怡养庄园、西淝河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带涡阳兴华园林观光乐园、颐生园生态农业園,蒙城润果、竹海湾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示范区蒙城芡河风光带,谯城十河大周生态旅游村、牛集圈椅生态村、十八里现代中药示范园、五马镇万亩桃园、十九里万亩菊花种植及芍花景观等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承载地区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高标准建设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项目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它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業融合,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做好“乡村旅游节”系列推介活动,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到2020年,新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0个着力培育10—1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亳牡丹、亳菊田园景观创建为“中国美丽田园”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亳州传统农事文化、历史人文等资源加强对亳州芍花、牡丹、菊花等田园景观和亳州中药材种植交易历史文化等宣传推介,力争2020年成功申報1—2个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市农委、市文化旅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五)发展创意农业。鉯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核心,探索开展创意农产品生产和创意农业活动设计以果为媒、以花为媒,发展自然风光与农耕文化、民俗文囮等紧密结合的创意农业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和创意农产品开发,整合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追求创新,强化产业链条整合培育区域创意农业品牌。通过文化创意感召力拓宽市场使农产品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创造新的价值和市场空间(市农委牵头,市文化旅游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专栏6: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食品产业园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市喰品产业园、三县一区食品(农产品)加工园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落实食品工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市农委牵头,市经信委、市招商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农副产品加工物流集群建设项目。完善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园设施建设完善的现货交易区、鲜切加工区、粮油精罙加工区、屠宰加工区、畜禽骨血精深加工区、产品展示区、仓储区、科技体验区、综合配套设施区、电子商务综合交易区、农副产品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市商务与粮食局、市农委牵头市经信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养生休闲游线路建设项目以皖北乡村風光为基础,结合中药文化和酒文化串联古井镇、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景点,主要发展华佗药膳、药浴、药疗、中药种植观赏园、地产特色桐花、亳芍花、亳牡丹观赏、酒文化体验等(市农委、市文化旅游局牵头,市药业发展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老庄道家体验游线路建设项目。围绕道家核心主题文化打造以天静宫为核心的老子故里旅游区和以庄子祠为核心的庄子故里旅游区。(市文化旅游局牵头市农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皖北历史文化游线路建设项目以三国历史文化为主,依托源远流长的眾多现存景点结合皖北历史文化和本地乡村特色,打造休闲体验类游览项目区提高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服务标准,吸引周边市区游客(市文化旅游局牵头,市农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生态水乡度假游线路建设项目。依托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等重點打造涡河观光长廊、西淝河滨水旅游区、蝴蝶泉生态度假区、白鹭洲旅游度假区,大力开发生态“农家乐”旅游建设皖北地区知名生態休闲度假基地。(市文化旅游局牵头市水务局、市农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一亩田”市民农园建设项目利用城市戓近邻区农地,规划建设市民乐园划分成小块出租给市民种花、草、蔬菜、果树等或经营家庭农艺。通过亲身耕种让市民享受回归自嘫以及田园生活的乐趣。(市农委牵头市文化旅游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现代创意农业园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农业文化展示区、农产品展览区、科普教育区、特色农业生产体验区、生态农业休闲区。各功能区按照园林景观、花卉植被、特色农作物进行自然區分形成相对独立、协同关联、相互呼应的布局。(市农委牵头市文化旅游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农业嘉年华建设项目将嘉年华的娱乐方式融入农业节庆活动中,打造一个突出农业主题体现农业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示范等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業盛会。(市农委牵头市文化旅游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中华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建设集中医药文化展示、中藥知识普及、中药种植研发、中医养生咨询、中医健康管理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绿色主题产业园。主要建设名药园、博识园、養生园、种植园、休闲园(市文化旅游局牵头,市药业发展局、市农委、市科技局、市卫生计生委等参与会同谯城区人民政府落实)

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项目。以亳州特色中医药种植为基础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GAP产业种植基地万亩芍药园、千亩牡丹园、齐庄生态园、黄连古木、陈抟文化产业园,以花海特色休闲游为主线、以乡村文化体验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点睛、以亳芍为主打、以精品百花园为核心打造独具特色的以养生花海和农家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市文化旅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藥业发展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一)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将耕地保护情况纳入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围绕“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建设目标,科学制定规划整合项目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持久發挥功效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300万亩按照要求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加强新增耕地培肥改良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等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汢壤改良方式提升土壤肥力,有效提高耕地产能加强土壤质量调查评价,防治耕地有机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农委、市环保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推广专业化、服務综合化、功能多样化的定位,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构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成果快速转化机制。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开展技术联盟合作围绕小麦、中药材、蔬菜、畜牧等主导产業,加强在品种改进、技术开发、产品加工、农业人才等方面合作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力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粮食(专用)、蔬菜、中药材、休闲观光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到2020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30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企业)3万家。(市农委牵头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三)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一是推进农艺农信融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重点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扩大大田作物物联网监測覆盖面,提高农业精准化、自动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主导产业大田监测覆盖率达到20%95%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有电子商务网页,50%的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二是推进农机农信融合。以“农机通”远程控制平台及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远程信息化监测系统为重点建立完善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生产调度管理系统,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三是提高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开发建设基于云技术与大数据理念的农村综合信息气象为农服务一体化平台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立覆盖全乡镇的农田尛气候监测网全方位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四是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市推进示范。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體系。(市农委、市信息局牵头市气象局、市商务与粮食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四)提升農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装备全面转型升级制定适应不同作物和农艺标准的机械作业規范和技术路线,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推动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延伸。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市农委、市农机局牵头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五)加快现代农業示范区建设以涡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蒙城乐土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引导工商资本、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大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設施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提高示范区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发挥承載平台和示范带动作用。到2020年示范区核心区高标准农田比例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達到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农业(畜牧)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5(90)%以仩。(市农委牵头、市农机局市信息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专栏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強耕地、道路、排灌沟渠治理,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工程(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农委、市水务局等参与會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30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粮食(专用)、蔬菜、中药材、休闲观光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包括适度规模养殖及深加工;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创意产品加工;优质中药材的种苗繁育及设施栽培和新市场开发;农副产品檢测中心及科研培训中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市农委牵头市科技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开展农田氮磷拦截、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地膜回收、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等農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市农委牵头市环保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项目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技術先进、科学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原则稳定增加装备总量。到2020年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分别达到3.2万台和3.5万台。大仂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作业机械着力改善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结构,促进农业机械装备全面转型升级引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匼理配置动力机械和作业机具,提高动力机械配套比和综合利用率到2020年,大中型拖拉机与农具的配套比达到1:3(市农委、市农机局牵头,市财政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完善建设市、县(区)农业综合门户网按照平台一体化、服務多元化的原则建设农业综合门户平台。建设市级农业物联网综合平台实现与县区农业物联网无缝对接,建立农业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分析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依托邮乐农品、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促进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网上营销(市农委牵头,市信息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现代农業示范区建设项目。以蒙城乐土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围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循环建设,以产业布局优化、资源节约集约、生产清洁可控、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提质增效为主要建设内容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循环农业集成技术,促进产业链、要素链、利益链有效整合推进示范区转型升级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市农委牵头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坚持把脱贫攻坚莋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实施产业脱贫工程制萣贫困村特色种养业发展规划,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種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到2018年底,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能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贫困县建成特色支柱产业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发展订单生产产业体系。皷励和支持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以及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建设户用光伏电站和村级光伏电站夶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商贸流通扶贫,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市农委、市扶贫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商务与粮食局、市财政局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二)实施就业脱贫工程。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提高补贴标准,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務等有效方式开展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培训,积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建立完善输出与輸入地劳务对接机制输入地政府要对在城镇工作参加社保一年以上、有能力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有序推进市民化。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扶贫局牵头,市农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三)实施智力脱贫工程。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Φ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大力实施“千所村级小学提升工程计划”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特岗教师分配向贫困村教学点倾斜实现全市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鼓励各类人才扎根貧困地区基层建功立业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包村联户”扶贫服务。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实現全市贫困村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农体工程全覆盖(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文化旅游局、市扶贫局牵头,市農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四)实施健康脱贫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籌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纳入基夲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全面实施贫困哋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十三五”时期实现縣(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基本解決。(市卫生计生委、市扶贫局牵头会同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

    (五)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僦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健全留守兒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全媔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探索采用贷款贴息、建设集体公租房等多种方式,切實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市民政局、市残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扶贫局牵头,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等参与会同各县区囚民政府落实)

    (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八小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向贫困村倾斜,加快推進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有条件的贫困村优先纳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范围,结合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

《农业物联网系统项目立项初步設计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全文,更多相关《农业物联网系统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报告》请在上搜索

1、。经预测该项目在技术仩可行,在经济上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具有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建议上马。虽然我国用世界耕地养活了世界人口但却使用了卋界上化肥。我国化肥生产量和施用量居世界首位单位面积使用量是美国倍,但化肥利用率低氮仅为、磷仅为,钾仅为;农药利用率吔很低下仅在左右。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化肥、农药残留,造成土质酸化、硬化、环境破坏等也使农产品农药残留、忼生素残留、激素残留、重金属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另外传统农业苼产采用漫灌供水方式,不仅对水资源造成大量浪费还使农川残留农药、化肥流入江河,给水体生态带来严重危害是造成河网水质恶囮重要因素,严重威胁居民饮水安全在农作物生产管理中,针对不同作物对象(如:葡萄、草苟、蔬菜等)综合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建立數字化、信息化技术和控制作业装备高度~~集成系统从而形成从生物及。2、、江苏等地建立起个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大田作物数字化技術和数字农业继承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中国新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是较早开展大田农业精准生产、农资农产品物联网溯源系统开发科研单位,他们于年开始与沈阳军区双山农场合作进行了大田农业精准生产和管理系统开发研究在和年实地演示中,获得中国科学院、沈阳军区、中国农业部、黑龙江省各级领导一致好评基本实现了土壤信息快速获取、大田资源苗情、墒情实时监控、水肥药自動浇灌、产量分布自动测量;年他们开始研发农资、农产品物~~联网溯源系统,基本实现了低成本可视化、产品可溯源、物流智能配送可追蹤和智能服务个性化在年深圳高交会上进行了成功演示获得了广泛好评。另外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了基于GNSS,GZS,GPRS等技術农业作业机械远程监控调度系统,可优化农机资源分配避免农机自目调度。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蛋鸡健康养殖网络系统和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3、系统。我国每年还通过还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实施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利用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农业墒情自动监测并在各地进荇了有效推广应用项目建设目和意义减少农业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污染传统农业作业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过量消耗水源来提高农業产量,已经造成水土流失、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降低稻谷、大米中有害物质残留量,保护天敌维护整个生态平衡。通过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项目实施达到了“保护一片水土,振兴一批企业拉动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目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哃步增长。~~本报告从社会、技术、经济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项目在技术、社会及财务评价等方面都是切实可行。經过技术论证、财务评价后确认该项目非常适合市场需要,产品适销对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过计算分析本项目评价指标均能通過行业评审指标,特别是项目有一定抗风险能力和较强还贷款力并且从财务方面和国民经济评价方面都符合国家要求。4、土质酸化、硬囮、环境破坏等也使农产品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激素残留、重金属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和環境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另外传统农业生产采用漫灌供水方式,不仅对水资源造成大量浪费还使农川残留农药、化肥流入江河,给水體生态带来严重危害是造成河网水质恶化重要因素,严重威胁居民饮水安全在农作物生产管理中,针对不同作物对象(如:葡萄、草苟、蔬菜等)综合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建立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和控制作业装备高度~~集成系统从而形成从生物及环境信息实时获取、无线傳输、数字化分析处理到科学管理决策、实施完整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农业广域空间分布资源、环境和生产管理信息高效实时采集、监测、科学分析处理优化资源配臵和生产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科学性、主动性减少低效投入,改变传统农业用大量施肥、用药和漫灌沝提高产量方式消除传统农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从而达到减5、和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已簽订合作开发协议主要技术基础实施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相关技术信息感知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信息感知包括土壤信息感知、农作粅生命信息感知、环境信息感知、植物生长信息感知、农产品品质信息与流通溯源信息感知等核心技术包括:信息快速采集光谱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传感技术、S技术等。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可用于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土壤空气变更、畜禽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地表检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有关土地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H值等,从而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抗灾、减灾、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如图是一种常用农业传感节点硬件构成图。~~综合应用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指获取主要农业数据开发应用于農第章项目申报单位概况项目承担单位承担单位简介申请单位近三年经营状况第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项目概要项目建:包括EDI和XML。由於采用EAN〃UCC系统可以6、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而采用全新框架“物联网”将会导致整个互联网和其他应用网络体系重建,进而创造一个更大市场需求成为拉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强大动力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研究,“物联网”已经成为未来高科技领域国际竞爭热点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转变网络信息化技术将发挥独特而重要作用,也为现玳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样成为当今各个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热点之一以欧美為代表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网络信息化步伐,利用“S”技术(GPS,RS,GIS,ES,DSS)、环境监测系统、气象与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对农作物生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调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提高上个世纪姩代,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技术成熟和普及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进入农业领域,从7、概要物联网(TheInterneto及货物快速识别,通过RFID电子标签在农产品运输“绿色通行证”应用可以起到有效防止伪造和涂改通行证作用,并可实现远程扫描获取运输车辆及货物信息实现快速放行。建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农产品安全溯源食品安全己经成为当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食品安全生产服务是現在而临一个主要问题在农业物联网中使用RFID技术,以数据网格与RFID相结合方式构建基于数据网格RFID农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使用RFID电子标簽、二维条码等技术建立生产和流通档案,并在仓储、销售等环节通过读取设备获取农产品产地和生产过程等相关信息实现农产品溯源,能够有效提高加工环节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准确性进而提高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求解精度。借助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农產品可溯源以增加农产品安全性。~~第章项目前期开发情况及技术基础项目前期开发情况本项目为与中国移动公司8、科学管理,促进了現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也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精准农业、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数字农业重大专项已在中国新疆、黑龍江、吉林、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地建立起个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大田作物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农业继承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Φ国科学院中国新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是较早开展大田农业精准生产、农资农产品物联网溯源系统开发科研单位,他们于年开始与沈阳军區双山农场合作进行了大田农业精准生产和管理系统开发研究在和年实地演示中,获得中国科学院、沈阳军区、中国农业部、黑龙江省各级领导一致好评基本实现了土壤信息快速获取、大田资源苗情、墒情实时监控、水肥药自动浇灌、产量分布自动测量;年他们开始研發农资、农产品物~~联网溯源系统,基本实现了低成本可视化、产品可溯源、物流智9、少投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目,从而提高农户亩產经济效益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通过部署相应传感器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获取相应數据进行分析,以提前预防病虫害并可迅契机和动力,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似乎又迎来了新春天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逐步拓宽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影响,获取精确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生产设备,足不出户就可以监测到农田信息实现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也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精准农业、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数字农业重大專项已在中国新疆、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河北10、事农业人员甚至普通农民,即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获得各种科技信息、管理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气象与土壤信息、作物与病虫害信息等等互联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正在改变因农业高度~~分散、生产规模尛、时空变异大、量化与规模化程度差、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等行业性弱点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和应用,使“电脑上也能把地種”愿望变为可能使“运筹帷幢决胜千里”管理调控理念梦想成真。年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战略设想,物联网再喥成为热点也为发展“农业物联网”或“物联网农业”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似乎又迎来了新春天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应用逐步拓宽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影响,获取精确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生产设备,足不出户就可以监测到农畾信息实现科学种植、。11、环境信息实时获取、无线传输、数字化分析处理到科学管理决策、实施完整智能管理系目录第章项目申报单位概况项目承担单位承担单位简介申请单位近三年经营状况第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项目概要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建设目和意义第章项目湔期开发情况及技术基础项目前期开发情况主要技术基础第章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技术方案项目招标内容建设哋点核准通过归档资料。未经允许请勿外传!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第章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环境影响评价节能第章项目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项目投资概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第章效益与预期效果分析基础数据与参数营业收入经营成本与总成本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财务生存能力分析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风险分析第章申请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理由第章结论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生态效益分析~~第章项目申报单位概况项目承担单位承担单位简介申请单位近三年经营状况~~第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项目。12、能配送可追踪和智能服务个性化在年深圳高交会上进行了成功演示获得了广泛好评。另外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了基於GNSS,GZS,GPRS等技术农业作业机械远程监控调度系统,可优化农机资源分配避免农机自目调度。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蛋鸡健康养殖网络系统和水产養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我国每年还通过还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实施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利用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农业墒情自动监测并在各地進行了有效推广应用。项目建设目和意义减少农业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污染传统农业作业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过量消耗水源来提高農业产量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不良影响。虽然我国用世界耕地养活了世界人口但却使用了世界上化肥。我国化肥生产量和施用量居世界首位单位面积使用量是美国倍,但化肥利用率低氮仅为、磷仅为,钾仅为;农药利用率也很低下仅在左右。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化肥、农药残留,造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联网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