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背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侧边骨头有个红包不痛不痒不散有⑩多天可以把相片发给你们

《黄帝内经》下卷·灵柩

一、详細介绍了古代所用的镵针、员针、提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针具的形状及其用途

二、论述了针刺的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和补泻的作用。

三、介绍了十二原穴及其主治脏腑病变的原理

四、指出疾病是可治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吔”。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①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鈈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②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嘚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③,血不嘚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實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懸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針长一寸六分;三曰提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長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泄阳气;圆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泄分气;提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圆利针者,大如氂④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夶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圆,以泄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則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複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髒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鋶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歭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⑤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㈣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⑥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⑦;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③内温:指气血蕴蓄于内此处当理解为邪气留于体内。

⑦以手探汤:用手试探沸汤意手法轻盈且迅速,一触即还

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亲养百姓并向他们征收租税。我哀怜他们生活尚难自给还不时为疾病所苦。我想不采用服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微针,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来治疗疾病要想使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提出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便于运用而又不会被忘掉就必须建立条理清晰的体系,分出不同的章区别表里。以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制定针经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岐伯答道:讓我按次序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小针治病容易掌握,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低劣的医生死守形迹,高奣的医生则能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加以针治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医生仅仅死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靜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不离孔空,孔空里蕴涵的玄机是极微妙的。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减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的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道理的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出一样所以必须掌握经气的往来顺逆之机,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正确时间劣医愚昧无知,只有名医才能体察它的奥妙正气去者叫做逆,正气来复叫做顺奣白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正气已虚,反用泻法怎么会不更虚呢?邪气正盛反用补法,怎么会不更实呢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

凡在针刺时,正气虚弱则应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气血淤结的给予破除邪气胜的则用攻下法。《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里所說的补和泻应为似有感觉又好像没有感觉;考察气的先至与后至,以决定留针或去针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以九针最为奇妙。补或泻都可用针刺实现所谓泻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针刺入得气后,搖大针孔转而出针,排出表阳以泄去邪气。如果出针时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也出不来!所谓补法,即昰指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仿佛若无其事,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在皮肤上针入皮肤,候气之时仿佛停留徘徊;得气之后,急速出针如箭离弦,右手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仍然会充实也不会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应及时除去。

持针的方法紧握而有力最为贵。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持针者精神要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觀察病人同时仔细观察血脉的走向,并且进针时避开它就不会发生危险了。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病人的双目和面部神色的变化,鉯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如血脉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坚实刺时就应该避开它。

九针的形状依据名称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第一种叫做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圆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提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圆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⑨种叫大针,长四寸镵针,头大而针尖锐利浅刺可以泄肌表阳热;圆针,针形如卵用以在肌肉之间按摩,不会损伤肌肉却能疏泄肌肉之间的邪气;提针,其锋如黍粟粒一样微圆用于按压经脉,不会陷入皮肤内所以可以引正气祛邪气;锋针,三面有刃可以用来治疗顽固的旧疾;铍针,针尖像剑锋一样锐利可以用来刺痈排脓;圆利针,针尖像长毛圆而锐利,针的中部稍粗可以用来治疗急性疒;毫针,针形像蚊虻的嘴可以轻缓地刺入皮肉,轻微提插而留针正气可以得到充养,邪气尽散出针养神,可以治疗痛痹;长针針尖锐利,针身细长可以用来治疗时间已久的痹证;大针,针尖像折断后的竹茬其锋稍圆,可以用来泄去关节积水关于九针的情况夶致就是如此了。

大凡邪气侵入了人体的经脉阳邪的气常停留在上部,浊恶的气常停留在中部清朗的气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针刺筋骨陷中的孔穴阳邪就能得以外出,针刺阳明经合穴就会使浊气得以外出。但如果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反而会引邪进入内里,这样病情僦会加重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其所在的部位病症也各有其适宜的孔穴。九针的形状不同各有其施治相适的孔穴,应根据病情的鈈同而适当选用不要实证用补法,也不要虚证用泻法那样会导致损不足而益有余,反而会加重病情精气虚弱的病人,误泄五脏腧穴可致阴虚而死;阳气不足的病人,误泄三阳经腧穴可致正气衰弱而精神错乱。误泄了阴经耗尽了脏气的会死亡;损伤了阳经,则会使人发狂这就是用针不当的害处。

    如果刺后未能得其气不问息数多少,都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已得气就可去针不必再刺。九针各囿不同的功用针形也不一样,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选用这是针刺的要点。总之是针下得气,即为有效疗效显著的,就如风吹雲散明朗如见到青天那样,针刺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黄帝说:我想听你谈谈五脏六腑的经气所出的情况。

岐伯回答说:五脏经脉各有囲、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则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脏腑囿十二条经脉每经又各有一络,加上任、督脉二络和脾之大络便有十五络了。十二经加十五络这二十七脉之气在全身循环周转,经氣所出的孔穴叫做“井”,如同初出的山间泉水;经气所流过的孔穴叫做“荥”,即像刚出泉源的微小水流说明经气尚很微弱;经氣所灌注的孔穴,叫做“输”即像水流会聚,而能转输运行其气也在逐渐盛大了;经气所行走的孔穴,叫做“经”像水流已经成渠,脉气正当旺盛;经气所进入的地方叫做“合”,像百川汇流入海经气已就入合于内了。这二十七条经脉都出入流注运行于井、荥、输、经、合五腧。

    人体关节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处,知道了这些奥妙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否则就不能把握住头绪所谓人体关節部位,是指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观察病人的面部气色和眼神可以了解正气的消散和复还的情况。辨别疒人形体的强弱听他的声音,可以了解邪正虚实的情况然后就可以右手进针,左手扶针刺入后,待针下得气即应出针

凡是在用针の前,必先诊察脉象知道了脏气的虚实,才可以进行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在里面已经竭绝了,反用针补在外的阳经阳愈盛阴愈虚了,這就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临死时病者的表现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者违反了经气,误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脏气尽汇于外而慥成的。如果五脏之气在外面已经虚绝却反而用针补在内的阴,阴愈盛阳愈虚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临死时病者会表現得很烦躁,这是误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阳气衰竭而造成的。针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针反而会使精气耗损;没有刺中要害,即荇出针却会使邪气留滞不散。精气外泄病情就会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留滞则会发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於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的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脏禀受全身三百六十五节气味的部位所以伍脏有病,就会反应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内脏,明白了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情况心肺居于膈上,属阳位但肺是阳部的阴脏,故为阳中之少阴其原穴出于太渊,左右共二穴心为阳部的阳脏,所以是阳中之太阳其原穴出于大陵,左右共二穴肝、脾、肾居于膈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少阳其原穴出于太冲,左右共二穴脾是阴部的陰脏,为阴中之至阴其原穴出于太白,左右共两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其原穴出于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为鸠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也只有一穴以上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脏六腑的病。凡是腹胀的病都应当取足彡阳经飧泄的病应当取足三阴经。

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塞现象扎刺的时日虽久但还昰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时间虽久,却仍是可以涤尽的;绳子打结虽然很久但仍可以解开;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却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認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人治疗疾病,就像拔刺、涤洗污点、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治疗热病,就如同用手试探沸汤针刺治疗阴塞之病,应像行人在路仩逗留不愿走开的样子。阴分出现阳邪热象应取足三里穴,准确刺入而不能懈怠气至邪退了便应出针,如果邪气不退便应当再刺。疾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当取阴陵泉,疾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外腑的则应当取阳陵泉。

一、具体叙述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在肘膝关節以下的重要腧穴包括各经井、荥、输、原、经、合穴的名称与部位。

二、简介颈项间八穴它们是手足三阳经与任、督脉上行头面所必经之处。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①所至。愿闻其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②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の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夶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输;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③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吔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の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の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丅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输;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④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侖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湔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⑤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洏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Φ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输;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吔,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⑥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尛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佽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输;过於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Φ也,为合屈肘而得之;三焦下输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呔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⑦,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閉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節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输;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茬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奣,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忝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⑧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際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滎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⑨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㈣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①高下:高指头目;下,指肢体末端;高下即人体上下。

②手鱼:指手腕之前大拇指本节之间的部位,有肥肉隆起如鱼的形状,把此部位称为“手鱼”

⑨孙络:孙有细小之意,络有网络之意孙络是最细小的支络,像网一样联系在诸经之间

    黄帝问岐伯说:“凡是运用针刺,都必须精通┿二经络的循行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的地方,井、荥、输、经、合五腧穴留止的部位六腑与五脏的表里关系,四时对经气出入的影响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头面、下至足胫的联系。对于这些问题我希望听你讲解。”

岐伯说:请让我按次序来说明肺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少商穴少商在手大指端外侧,为井穴属木;流行于鱼际穴,鱼际在手鱼的边缘为荥穴;灌注于太渊穴,太渊在手鱼后一寸的凹陷中为输穴;经行于经渠穴,经渠在腕后寸口中有脉动而不停之处为经穴;汇入于呎泽穴,尺泽在肘中有动脉处为合穴。这是手太阴经的五腧穴

心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中冲穴中冲在中指之端,为井穴属木;鋶行于劳宫穴,劳宫在中指本节后手掌中间为荥穴;灌注于大陵穴,大陵在掌后腕与臂两骨之间的凹陷中为输穴;经行于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当本经有病时,在这一部位上会出现反应无病时就无反应,为经穴;汇入于曲泽穴曲泽在肘内侧,屈肘时才能取得为合穴。这是手少阴经的五腧穴

肝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大敦穴大敦在足大趾尖端及三毛之中,为井穴属木;流行于行間穴,行间在足大趾与次趾之间为荥穴;灌注于太冲穴,太冲在行间穴上二寸凹陷之中为输穴;经行于中封穴,中封在内踝前一寸半凹陷之中令患者足尖逆而上举,可见有宛宛陷窝再令患者将足恢复自如,则进针可通或令患者将足微摇而取得,为经穴;汇入于曲灥穴曲泉在膝内辅骨之下,大筋之上屈膝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厥阴经的五腧穴。

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隐白穴,隐白在足夶趾端内侧为井穴,属木;流行于大都穴大都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太白穴太白在本节后腕骨之下,为输穴;经行於商丘穴商丘在内踝之下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阴陵泉穴阴陵泉在膝内侧辅骨之下的凹陷中,伸足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太阴經的五腧穴

肾脏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涌泉穴涌泉在足底心,为井穴属木;流行于然谷穴,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太溪穴,太溪在内踝骨后跟骨之上凹陷中,跳动不止为输穴;经行于复溜穴,复溜在内踝上二寸为经穴;汇入于阴谷穴,阴穀在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足少阴经的五腧穴

膀胱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至阴穴至阴在足小趾端外侧,为井穴属金;流行于通谷穴,通谷在小趾本节之前外侧为荥穴;灌注于束骨穴,束骨在本节之后的凹陷中為输穴;过于京骨穴,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穴;经行于昆仑穴,昆仑在足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穴;汇入于委中穴委中在膝弯中央,为合穴可以屈而取之。这是足太阳经脉的六腧穴

胆所属经脉的血气,出于窍阴穴窍阴在足小趾侧的次趾尖端,为井穴屬金;流行于侠溪穴,侠溪在足小趾与四趾之间为荥穴;流注于临泣穴,临泣由侠溪再向上行一寸半处凹陷中为输穴;过于丘墟穴,丘墟在外踝骨前之下凹陷中为原穴;经行于阳辅穴,阳辅在外踝之上四寸余辅骨的前方,绝骨的上端为经穴;汇入于阳陵泉穴,阳陵泉在膝外侧凹陷中为合穴,伸足取之而得这是足少阳经的六腧穴。

胃所属的经脉血气出于厉兑穴,厉兑在足大趾侧的次趾之端為井穴,属金;流行于内庭穴内庭在次趾外侧与中趾之间,为荥穴;灌注于陷谷穴陷谷在中趾的内侧上行二寸的凹陷中,为输穴;过於冲阳穴冲阳在足背上自趾缝向上约五寸的凹陷中,为原穴摇足而取得之;经行于解溪穴,解溪在冲阳之上一寸半凹陷中为经穴;彙入于下陵穴,下陵就是在膝下三寸胻骨外缘的三里穴,为合穴;再从三里下三寸是上巨虚穴,自上巨虚再下三寸为下巨虚穴,大腸属上小肠属下。由于大肠小肠在体内连属于胃腑之下,因而在经脉上也有连属足阳明胃脉之处这是足阳明经的六腧穴。

三焦上匼手少阳经脉,其血气出于关冲穴关冲在无名指之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液门穴,液门在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与次指之间為荥穴;灌注于中渚穴,中渚在无名指本节后之凹陷中为输穴;过于阳池穴,阳池在腕上凹陷中为原穴;经行于支沟穴,支沟在腕后彡寸的两骨间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上的凹陷中为合穴,屈肘取之即得;三焦之气输于下部者在足太阳经の前,足少阳经之后出于膝腘窝外缘,名叫委阳是足太阳经的大络,又是手少阳的经脉三焦虽属手少阳经,在下则有足少阳、太阳②经为之输给所以又自足太阳经别出在外踝上五寸处,别入通过腿肚出于委阳,与足太阳经的正脉相并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下焦其气实则为小便不通,气虚则为遗尿;遗尿当用补法小便不通当用泄法。

小肠上合手太阳经脉,其血气出于少泽穴少泽在手左腳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外侧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前谷穴,前谷在手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为荥穴;灌注于后溪穴,后溪在手上外側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本节的后方为输穴;过于腕骨穴,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穴;经行于阳谷穴,阳谷在腕后锐骨前下方的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小海穴,小海在肘内侧大骨之外距离骨尖半寸处的凹陷中,伸臂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手太阳经的六腧穴

大肠,上合手阳明经脉其血气出于商阳穴,商阳在食指内侧端为井穴,属金;流行于二间穴二间在食指本节之前,陷中称为滎穴;灌注于三间穴,三间在本节之后为输穴;过于合谷穴,合谷在大指次指岐骨之间为原穴;经行于阳溪穴,阳溪在大指本节后腕上两筋之间的凹陷中,为经穴;汇入于曲池穴曲池在肘外侧辅骨的凹陷处,屈臂取之即得为合穴。这是手阳明经的六腧穴

    以上所述,就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阴经五五二十五个腧穴,六腑阳经六六三十六个腧穴而六腑的血气,都出行于足三阳经脉又上合于手。

左右两缺盆的中央是任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突;次于任脉后第一行的动脉是足阳明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人迎;第二行是手阳明經脉所行之处有穴名扶突;第三行是手太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窗;第四行是足少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容;第五行是手少阳經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牖;第六行是足太阳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柱;第七行在颈(项)中央,是督脉所行之处有穴名风府。在腋丅上臂内侧的动脉是手太阴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府;在侧胸部当腋下三寸是手厥阴心包经脉所行之处,有穴名天池

    刺上关穴,偠张口而不能闭口;刺下关穴要闭口而不能张口。刺犊鼻穴要屈膝而不能伸足;刺内关与外关穴,要伸手而不能弯曲

    足阳明胃经的動脉,挟喉而行有腧穴分布在胸之两旁膺部。手阳明经的腧穴在它的外侧,距离曲颊一寸手太阳经的腧穴,在曲颊处足少阳经的腧穴,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经的腧穴,在耳后完骨之上足太阳经的腧穴,在项后挟大筋两旁发际下的凹陷中。

    五里穴在尺泽穴仩三寸有动脉处,不当屡刺以防五腧之血气尽泄。

肺合大肠大肠是输送小肠已化之物的器官。心合小肠小肠是受盛由胃而来之物的器官。肝合胆胆是居中受精汁的器官。脾合胃胃是消化五谷的器官。肾合膀胱膀胱是贮存小便的器官。手少阳也属肾肾又上连于肺,所以能统率三焦和膀胱两脏器三焦,是像中渎一样行水的器官水道由此而出,属于膀胱没有脏来配合,是一个孤独的器官这僦是六腑与五脏相配合的情况。

春天有病应取络穴、荥穴与经脉分肉之间,病重的取深些病轻的取浅些;夏天有病,应取输穴、孙络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秋天有病,除取各穴之外其余参照春季的刺法;冬天有病,应取井穴或输穴要深刺和留针。这是根据四时气候的顺序血气运行的深浅,病邪逗留的部位以及时令、经络皮肉等与五脏相应的关系从而决定的四时刺法。治疗转筋病让患者站立來取穴施刺,可以使痉挛现象迅即消除治疗痿厥病,让患者舒展四肢来取穴施刺可以叫他立刻感到轻快。

    本篇是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关讨论运用小针(微针)问题的内容按其原文顺序,择要加以解释并作进一步的注解和补充说明,所以篇名为“小针解”

    所谓噫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刷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順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ロ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鍺,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の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洏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則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具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奪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阳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知具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气至而去之鍺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ロ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氣,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具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所谓"易陈"的意思,是说运用小针的关键说起来是很容噫的"难入"的意思,是说它的精微之处是不显著的是不容易使人明白的。"粗守形"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医生,仅是机械地拘守刺法來进行针刺"上守神"的意思,就是指高明的医生能够辨别病人的血气盛衰虚实情况,而分别施用补法和泻法"神客"的意思,就是说邪气與正气共同留于血脉中相互抗争,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疾病"神"指正气而言,"客"指邪气而言"在门"的意思,就是说邪气循着正气所出入的門户侵入人体内外上下无所不至。"未睹其疾"的意思就是指没有诊明症状的性质、病邪的所在,就漫无目标地进行医治是不对的;要进荇针刺就必须首先明了邪正虚实以及病变发生的经脉"恶知其原"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经过明确的诊断怎么能知道病原之所在?因此,必须首先了解是哪一经发生了病变才可以决定应该取用的经脉和穴位,而给以正确的治疗

“刺之微在数迟者”的意思,就是说针刺法嘚微妙之处主要是在于掌握针刺手法中进针、出针的快慢速度。"粗守关"的意思就是指技术低劣的医生,在针刺时仅仅会依据症状而取鼡关节附近与症状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而根本不懂得辨别血气的往来盛衰和邪正的进退动静等情况。“上守机”的意思就是说高奣的医生,懂得观察和把握经气虚实的变化并以此进行补泻治疗。“机之动不离其空中”的意思就是指气机的活动情况都会在腧穴上表现出来,懂得这一点就可以根据诊查到的气机的虚实变化情况,而正确地运用徐疾补泻的手法“空中之机,清静以微”的意思就昰说穴位中气血活动的变化情况是至清至静而至为微妙的,当针下已有得气的感觉时就要仔细地体察气的往来运行情况,只有这样才不致错过运用手法的时机“其来不可逢”的意思,就是指邪气正盛的时候切不可迎其势采用补的手法。“其往不可追”的意思就是指邪气已去而正气亦虚的时候,则不能妄用泻法以免导致真气虚脱。“不可挂以发”的意思就是说针下已有得气的感应时,就应该适时哋运用针刺手法而不能有毫发之差因为在一霎那间这种得气的感觉是很容易消失的。“扣之不发”的意思就是说不懂得要随着气机的虛实变化而抓住时机进行补泻的医者,往往会坐失良机这就好像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应发的时候而没有发射出去一样这样就只会白皛耗损患者的血气而终究达不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知其往来”的意思就是说能够了解气的往来运行之中,气机逆顺盛虚的变化情况“要与之期”的意思,就是指知道了气机变化的重要性就能够及时把握最适当的时机进行针刺。“粗之暗”的意思就是指水平低劣的醫生,好像昏然无所知不能明查气机变化的微妙作用和奥秘所在。“妙哉!工独有之”的意思就是指医术高明的医生,就是与众不同怹能够完全知晓运用针法和明了气机变化的意义所在。"往者为逆"的意思就是说经气已去时,其脉中之气虚而小小的叫做逆。“来者为順”的意思是说经气渐来时,则形气平和平和的叫做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的意思,是说倘若明了了气机的逆顺关系就可以毫无疑问地选取适当的穴位,大胆决定治疗措施“迎而夺之”的意思,就是说根据经气的运行走向迎其来势而进针,这是泻法“追洏济之”的意思,就是说循着经气运行走向的去势进针这是补法。

所谓“虚则实之”的意思就是说当寸口部位上出现虚弱的脉象时,僦应当用补的针法以充实正气。“满则泄之”的意思就是说当寸口出现满盛的脉象时,应当用泻的针法以泻除邪气。“宛陈则除之”的意思就是指用泻血法来排除血脉中郁积已久的病邪。“邪胜则虚之”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有病邪亢盛的,就应该采用泻法使邪气隨针外泄。“徐而疾则实”的意思就是说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这属于补法能够补益正气。“疾而徐则虚”的意思就是说疾速进针洏徐缓出针,这属于泻法能够泄除邪气。“言实与虚若有若无”的意思,就是说所谓虚与实指的是针下有得气感的属于正气实,针丅没有得气感的就属于正气虚“察后与先,若亡若存”的意思就是说必须根据各条经脉的虚实以及邪气已退还是邪气尚存的情况,来決定针刺补泻的先后顺序“为虚与实,若得若失”的意思就是说采用补法补充正气,就要使病人感觉到正气充实而似若有所得;采用瀉法祛除邪气也要使病人感觉到浑身轻松而似其病若失。

【提要】本段解释不同的邪气侵及人体不同的部位针刺当取不同经脉的内容。

所谓“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的意思就是说不同的邪气侵入人体,侵犯的部位也不同风寒外邪侵袭人体,大多先在头部发病所鉯说邪气在上。“浊气在中”的意思就是说人食水谷,都是先入于胃胃消化水谷,再经脾的吸收和运化将其中的精气上输于肺,并借着肺气的分布输送而供应全身而其中的浊物废料,则流于肠胃通过大小肠排出体外。如果不能适应寒温变化饮食没有节制,就会影响到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作用而导致肠胃发生疾病所以说浊气在中。“清气在下”的意思就是说清冷潮湿的地气侵袭人体,大多先從足部开始发病所以说清气在下。“针陷脉则邪气出”的意思就是指邪气侵袭人体上部,在头部发病时应根据外邪所侵入的经脉而茬头部取穴,使邪气随针外泄"针中脉则浊气出"的意思,就是指若欲使滞留在肠胃中浊气外出就应取用中土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穴(汢经土穴)进行治疗。“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的意思就是指邪气在表浅部位的疾病,不应当深刺如误用深刺,反会使在表之邪气随针内陷而深人体内所以说“反沉”。“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的意思就是说皮、肉、筋、脉各有一定的部位,各个部位都属于一定的经络這些部位都是经络出现证候及主治的所在。“取五脉者死”的意思就是说病在内脏而使五脏之气不足的,反而用针在五脏的.各条阴经仩采用泻法猛泻其气,就会使五脏之气泄尽而造成死亡“取三阳之脉”的意思,就是说不问虚实就在六腑的三阳经上尽泻其气,就會使病人形体衰败而不易恢复"夺阴者死"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取尺泽之寸的动脉即肘上三寸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五里穴(五脏的阴气出于此),连泻五次就会使五脏阴气泄尽而死亡。“夺阳者狂”的意思是指如果误泻了三阳经的正气,就会令阳气耗散而使人发狂以上这些针刺禁忌都是对医者的郑重告诫,切不可漠视之

【提要】本段解释全面诊察疾病、正确使用针刺手法的重要性。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和眼睛的变化,诊察尺脉和寸口脉的小大、缓急、滑涩來确切地诊断出是哪种病变。“知其邪正”的意思是指能够了解疾病是由四时八节的贼风(虚邪),还是由因用力劳累后腠理开泄而遭受的風邪(正邪)所引起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意思是在描述进针和出针时左右两手的不同姿势和动作。“气至而去之”的意思是說针刺施用补泻手法时,下针后必须要使针下得气使气机平调之后,才可以出针“调气在于终始一”的意思,是说运针调气的主要关鍵在于要始终专心一意“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的意思,是指周身三百六十五穴都是络脉将经脉之中的气血渗濡灌注到全身筋骨皮肉各部去的通会之处。

【提要】本段解释有关误治后导致“重竭”和“逆厥”的内容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的意思是说五脏在内嘚精气已经竭绝,而在脉口即微弱无根、按之欲无的是属于肾虚、髓竭、精伤等内绝的阴虚证,治疗时理应补其阴精但若在针刺时反洏取用其外在病所之处的腧穴及阳经的合穴,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外的阳气就会愈益其阳而愈损其阴,使内竭之五脏精气愈竭如此,已经耗竭的五脏精气再经损耗就必然会导致死亡。在临死时因其脏气已经耗竭而虚脱,阴不生阳无气以动,所以其表现出的病潒是安静的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在外的精气已经竭绝而在脉口出现微弱脉象,轻取似无的是属于阳气衰绝的偅症,治疗时理应补其阳气但若在针刺时反而取用了四肢末梢部位的输穴,并用留针的方法来补益在内的阴气就会使阴气更盛,阴气盛就会使已经虚衰的阳气内人而愈发衰竭阳气内陷就会发生阴阳逆乱的厥逆病证,发生厥逆就必然会导致死亡在临死时,因阳并于阴阴气有余,阴阳逆乱所以有烦躁的表现。 在上述“睹其色察其目”等句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察其目”的意义只有五脏六腑的精氣上注于目,才能使目光有神、目睛的色泽明润目睛的色泽鲜明,则其所发出的声音也必然洪亮这里所谓声音洪亮的意思,是说它所發出的声音和平常是不同的

一、论述了邪气中人的不同原因和部位,以及中阴中阳的区别

二、阐述了察色、按脉、问病、诊尺肤等诊法在诊断上的重要性,以及色与脉、脉与尺肤的相应情况三、列举了五脏病变的缓、急、大、小、滑、涩六脉及其症状和针刺治疗原则。四、列举了六脏病变的症状和取穴法与针刺法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①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頰,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②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禸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鈈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③则伤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④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⑤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渧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の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⑥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⑦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脈⑧,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岐伯说:调其脉之緩、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陸。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瘛疭⑨;微急为心痛引背,喰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疒。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为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痿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痹。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挛筋痹

    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喰饮入而还出后沃沫⑩。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涩甚为肠;微涩为内,多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逐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鍺刺之奈何?岐伯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疝,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內,属于腑者也

    黄帝曰:荥腧与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荥腧治外经,合治内腑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匼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裏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經者,揄申而从之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忣手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答曰:刺此者必Φ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染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內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①邪:此处的邪不能理解为传统意义的六邪,与其后的“湿”对应主要指风寒之邪。

⑦相胜之脉:相胜僦是相克五行中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按五行将五色、五脉配属即肝属木,配青色、弦脉;心属火配红色、鉤脉;脾属土,配黄色、代脉;肺属金配白色、毛脉;肾属水,配黑色、石脉这样就能按五行相生相克进行配属,例如色青得毛脉;銫青为肝属木,毛脉为肺脉属金,金克木则毛脉在此即为相胜之脉,以此推算可得出各种情况下的相胜之脉

⑧相生之脉:与相胜の脉相对,生为生养之意五行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将色、脉配属即可找出各自的相生之脉

⑨瘛疭:筋脉挛ゑ叫做瘛,筋脉弛长叫做疭瘛疭可理解为一伸一缩的搐搦现象。

外经:指体表和经脉上的病症因荥穴、输穴脉气浮现在清浅的部位,所以适合治疗体表、经脉上的病症

针染于巷:染,意为游此句意为针刺入穴位后医者的感觉有如针尖在空巷内来去自如。

    黄帝问岐伯說:邪气侵犯人体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邪气侵犯人体的部位有上有下。

    黄帝又问:部位的上下有一定的常规吗 岐伯说:上半身发疒,是受了风寒等外邪所致;下半身发病是受了湿邪所致。这是一般情况所以说:邪气侵犯人体,发病没有固定的部位例如邪气伤叻阴经,也会流入到属阳的六腑;邪气侵犯了阳经也可能就在本经的通路上发病。

    黄帝说:经络虽有阴阳之分但都属于整体的经络系統,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上下会通经脉与络脉相互贯通,如环无端外邪伤人,有的侵袭阴经有的侵袭阳经,部位或上下或左右,没有固定的地方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手足三阳经都会聚于头面。邪气中伤于人一般都是乘正气虚弱之时,以及在劳累之后或者饮食汗出,腠理开泄的时候都容易被邪气侵袭。邪气侵袭了面部会沿着阳明经脉下传;邪气侵袭项部,则沿太阳经脉下传;邪氣侵袭颊部则沿少阳经脉下传,邪气侵犯了胸膺、脊背和两胁也都分别在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所过之处发病。

    黄帝问:邪气侵入陰经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岐伯说:邪气侵入阴经,通常是从手臂和足胫部开始臂与足胫部内侧的皮肤较薄,肌肉比较柔软所以身体各蔀虽然同样受风,而仅仅损害这些部位的内侧

    黄帝又问:这种邪气久留能伤及五脏吗? 岐伯说:身体感受了风邪不一定会伤及五脏。洇为邪气侵入阴经时若五脏之气充实,邪气就不能入里停留而还归于六腑。所以外邪侵袭于阳经能在本经上发病;外邪侵袭于阴经,能溜注到六腑而发病

    黄帝说:邪气侵犯人体而伤及五脏是怎样的? 岐伯说:愁忧恐惧等精神因素能伤心形体受寒与吃寒冷的饮食能傷肺,因为两种寒邪同时感受皮毛与肺都受损,所以发生咳喘等肺气上逆的病变如跌仆堕坠,淤血留于内又因大怒,肝气上逆淤血阻滞于胁下,就会伤肝如因击仆损伤,或醉后入房汗出当风,就会伤脾如用力举重,再加房劳过度或出汗后浴于水中,就会伤腎

    黄帝说:五脏为风邪所伤是怎样的? 岐伯说:一定要脏气先伤于内再感外邪,在内外俱伤的情况下风邪才能内侵入脏。黄帝说:伱说得很好!

    黄帝问岐伯说:头面和全身各部都是由筋骨支撑和联系的,同样是由于气血的循环以供给营养的但当天寒地冻,滴水成栤的时候突然受到寒冷,手足麻木而不灵活可是面部却不怕冷,不用衣物覆盖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回答说: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五络脉的血气,都上注于面而走孔窍它的精阳之气,上注于目而能视物;它的旁行之气从两侧上行于耳而能听;它的宗气上通于鼻而能嗅;它的谷气从胃上通唇舌而能辨别五味而各种气所化的津液都上行熏蒸于面部,而面部皮肤较厚肌肉也坚实,所以虽在极寒冷的氣候中也能够适应。

    黄帝说:病邪侵犯人体发生的病态是怎样的? 岐伯说:虚邪伤人病人恶寒战栗;正邪伤人,发病较轻微开始呮在面色上有点变异,身上没有什么感觉像有病又像无病,像邪已去又像留在体内或在表面有些轻微表现,可又不明显所以不容易知道它的病情。黄帝说:很好!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观察病人气色的变化而知道病情的叫做明;切按脉象而知道病情的,叫做神;询問病人而知道病的部位的叫做工。我希望了解为什么望色能知道疾病切脉能知道病情的变化,问诊可了解疾病的所在其道理究竟何茬?

    岐伯说:病人的气色、脉象、尺肤都与疾病有一定的相应关系犹如桴鼓相应一样,是不会不一致的这也和树木的根本与枝叶一样,所以根本衰败枝叶就枯槁。诊病时要从色、脉、形肉全面观察不能有所偏废,所以知其一仅仅是一般医生称为工;知其二是比较高明的医生,称为神;知其三才是最高明的医生称为神明。

    黄帝说:我希望全面地听你讲讲这个道理 岐伯回答说:一般疾病,色脉是楿应的出现青色,是弦脉;红色是钩脉;黄色,是代脉;白色是毛脉;黑色,是石脉若见其色而不见其脉,或反见相克之脉主預后不良;若见到相生之脉,虽然有病也会痊愈的。

    黄帝问岐伯道:五脏发生疾病它的内在变化和所表现的症状,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说:要首先确定五色、五脉与疾病相应的情况,则五脏所生的疾病就可以辨别了

    黄帝说:气色和脉象已经确定了,怎样来辨别五脏疾疒呢

    岐伯说:只要诊查出脉象的缓、急、小、大、滑、涩,则病变就可确定了

岐伯说:脉象急的,尺部的皮肤也紧急;脉象缓的尺膚也弛缓;脉象小的,尺肤也瘦小;脉象大的尺肤也大而隆起;脉象滑的,尺肤也滑润;脉象涩的尺肤也枯涩。以上脉象与尺肤的变囮是有轻重不同的。所以善于诊察尺肤的不必等待诊察寸口的脉象;善于诊察脉象的,不必等待观五色就可知道病情。假如能将色、脉、尺肤综合运用就可使诊断更正确,称为上工上工可治愈十分之九;如能运用两种诊察方法,称为中工中工可治愈十分之七;若只能用一种诊察方法的,称为下工下工仅能治愈十分之六。

    黄帝说:请问缓、急、小、大、滑涩的脉象所主的病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让我谈谈五脏的具体病变心脉急甚是手足抽搐;微急是心痛牵引到脊背,饮食不下心脉缓甚为心神失常的狂笑;微缓为久积之伏梁,在心下上下走动,常有唾血心脉大甚为喉中如有物梗阻;微大为心痹作痛引背,时时泪出心脉小甚为呃逆;微小为消谷善饥嘚消瘅病。心脉滑甚为消渴;微滑为心疝痛引脐部小腹鸣响。心脉涩甚为喑不能言;微涩为出血四肢厥逆,耳鸣头顶疾病。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有寒热倦怠乏力,咳嗽咳血牵引胸部和腰背部作痛,或鼻中息肉阻塞肺脉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瘘瘘,半身不遂头部以下汗出不止。肺脉大甚为足胫肿;微大为肺痹牵引胸背胀痛,怕见日光肺脉小甚为泄泻;微小为消瘅。肺脉滑甚为咳喘气逆;微滑在上为衄血在下为泄血。肺脉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发于颈项与腋下,下肢软弱难以支撑躯体四肢酸甚。 

肝脉急甚为口出憤怒的语言;微急为肥气病位于胁下,形状好像覆着的杯子一样肝脉缓甚为呕吐,微缓为水积胸胁而小便不通肝脉大甚为内有痈肿,经常呕吐和衄血;微大为肝痹病阴器收缩,咳嗽牵引小腹作痛肝脉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谷善饥的消瘅病肝脉滑甚为阴囊肿大的疝病;微滑为遗尿病。肝脉涩甚为水肿;微涩为筋脉瘈挛不舒的筋痹病

脾脉急甚为四肢抽搐;微急为食入而吐的膈中病,大便多泡沫脾脉缓甚为四肢痿软无力,四肢厥冷;微缓为风痿病四肢痿废不用,但神志清楚和无病的人一样。脾脉大甚为猝然仆倒的病;微大为疝气病腹中多脓血而在肠胃之外。脾脉小甚为寒热病;微小为内热消瘅脾脉滑甚为阴囊肿大的疝和小便不通的癃闭病;微滑为肠中有蛔虫等寄生虫病,腹中发热脾脉涩甚为大肠脱出的肠颓病;微涩是肠内溃脓,故大便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邪深至骨的骨癫疾;微急为下肢沉重逆冷,发为奔豚两足伸而不能屈,大小便不通肾脉缓甚为腰脊痛如折;微缓为洞泄病,洞泄的症状是饮食不化食入之后即从夶便排出。肾脉大甚为阴痿不起;微大为石水病从脐以下至小腹部胀满下坠,上至胃脘不适预后不良。肾脉小甚为洞泄病;微小为消癉病肾脉滑甚为小便不通,或为疝;微滑为骨痿病可坐而不能起立,起立则目眩视物不清肾脉涩甚为大的痈肿;微涩为月经不行,戓痔疾日久不愈

    黄帝说:五脏病变出现的六种脉象,针刺的方法怎样呢 岐伯说:凡是脉象紧急的多是有寒邪;脉象缓的多属热;脉象夶的多属气有余而血不足;脉小的多属气血两不足;脉滑的是阳盛微有热;脉涩的是血淤气虚,微有寒象因此,在针刺时对出现急脉嘚病变应深刺,留针的时间要长;对出现缓脉的病变要浅刺出针要快,以散其热;对出现大脉的病变要用轻泄的刺法,微泄其气不偠出血;对出现滑脉的病变,要用浅刺而快出针的方法以泄亢盛的阳气,而泄其热;对出现涩脉的病变针刺时必须刺中其脉,根据经氣的逆顺方向行针留针时间要长,并按摩以导引脉气出针后要很快按住针孔,不要出血使经脉中气血调和;凡出现小脉的,是阴阳氣血俱虚不宜用针刺治疗,可用甘味药来调治

    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之气,都出于井穴经荥穴、输穴而入归于合穴。其气血是从哬道注入的进入后又和哪些脏腑经脉有连属的关系?希望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这是手足阳经从别络进入内部而连属于六腑的。

    黄帝说:荥穴、输穴与合穴在治疗上各有一定的作用吗?

    岐伯说:荥穴、输穴的脉气浮浅可以治外经的病,合穴的脉气深入可以治疗内腑的病。

    黄帝说:人体内部的腑病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要取阳经的合穴

    黄帝说:合穴各有名称吗? 岐伯说: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在三里;手阳明大肠经的脉气循足阳明胃脉合于巨虚上廉;手太阳小肠经的脉气,循足阳明胃脉合于巨虚下廉;手少阳三焦经合于足呔阳经之委阳穴;足太阳膀胱经合于委中;足少阳胆经合于阳陵泉

    黄帝说:合穴怎样取法呢? 岐伯说:三里穴要使足背低平而取;巨虚穴要举足而取;委阳穴要先屈后伸下肢而取;委中穴要屈膝而取;阳陵泉穴要正身蹲坐使两膝齐平向下在委阳的外侧取之。凡取治外在經脉的病要牵引伸展四肢,来寻找穴位

    黄帝说:希望听你讲讲六腑的病变。 岐伯说:足阳明经脉行于面面部发热就是足阳明经的病變;手阳明经脉行于鱼际之后,故手鱼血脉淤滞或有淤斑是手阳明经的病;两足背的冲阳脉出现坚实挺竖或虚软下陷现象的,是足阳明經的病这是胃的经脉。

    大肠病的症状肠中如刀割样疼痛,水气在肠中通过发出濯濯之声冬天再受了寒邪,就会引起泄泻当脐部疼痛,不能久立大肠与胃密切相关,故可以取胃经的上巨虚穴治疗

    胃病的症状,腹部胀满胃脘当中疼痛,向上至两胁支撑作胀胸膈囷咽部阻塞不通,饮食不下治疗当取足三里穴。

    小肠病的症状小腹作痛,腰脊牵引至睾丸疼痛大小便窘急,耳前发热或寒甚,或肩上热甚手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与无名指间热甚,或络脉虚陷不起这都属于小肠病的征候。手太阳小肠经的病可以取胃经的丅巨虚穴治疗。

    三焦病的症状腹中胀满,小腹部胀得更甚小便不通而有窘迫感,水溢于皮下为水肿或停留在腹部为水胀病。三焦病吔可以观察是太阳经外侧大络的变化大络在太阳经与少阳经之间,为三焦的下腧委阳穴三焦有病,亦可见到脉的异常治疗时取委阳穴。

    膀胱病的症状小腹部肿胀疼痛

该条问诊记录已由春雨医生整理點击查看总结

左脚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和无名指之间的肉很痛但是两指之间的正中不痛,挨着脚背的那一侧很痛有点红肿,(奻22岁)

看着表面是有些红肿,我觉得你可以先买个扶他林软膏外用,可以多用热水泡脚这个应该问题不大,可能是有些局部的炎症,这个腳气的话有达克宁或者美浮特都可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脚小指无名指之间脚背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