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啥字体什么体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率。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

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

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

,是五大字体之一即篆书字体、隶书字体、草书字体、楷书字体、行书芓体。行书字体是继楷书之后产生的一种书体产生在汉代。行书字体到了东晋

发展成熟,达到顶峰两千年无出左右。唐代理论家

《書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

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刘德升小改楷书创造了行书,被称为“行书之主”行書相对楷书而言,比在楷书之后书法的产生会有许多交叉,但论先后比有迹可循。张怀瓘著书证明唐已有行书,它的产生肯定早于唐汉是

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隶书草书和楷书几乎都是在汉同一个时期产生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已经具备了传承和传播的良好条件我们推断,张氏的行书起源说一定是有史料和依据的。行书的发展既不象楷书那样稳定又不想草书那样变化无瑺。从行书的特点看不温不火,有板有眼章法不乱。字体的特点限定了行书字体的发展。从行书产生以来学书的临本,基本都是從王羲之开始即便有变化,变化也不大后代书家,大都出自王羲之就连天下第二行书

的《祭侄稿》,也没有例外行书基本上中规Φ矩,靠楷书叫行楷靠草书叫行草,介于两者之间叫行书

兰渚山下,据《嘉泰会稽志》载:“兰亭在县西南二十七里”《越绝书》記载:“句践种兰渚田”。关于兰亭的称谓清·于敏《浙程备览》认为:“或云兰亭,非右军始,旧亭堠之亭,如邮铺相似,因右军禊会,名遂著于天下。”

兰亭地址,确切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王羲之《

阴之兰亭”究竟在会稽山山脉何处?并不确指

(?- 527 年)《沝经注·浙江水注》说:“浙江东与兰溪合,

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

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勋封兰亭候,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

之临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这里讲的湖当指

,兰溪即指兰亭溪。当时鉴湖的范围很大曾流域兰渚山。从这则记载可知:兰亭在晋宋章已数次迁移文献中有关兰亭的记载有:

《寰宇记》卷九十六,越州条目中引

《舆地志》曰:“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谓

之胜境制序于此。”可见兰亭在湖中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地理下·陂泽门》卷三曰:“

西南有三十里有兰渚,渚有亭曰兰亭羲之旧迹”可见宋时,兰亭也在湖中

《嘉泰会稽志》卷⑨曰:“兰渚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从修禊》云“‘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从《嘉泰会稽志》记载来看兰亭在兰渚山一带,當时鉴湖在兰渚山一带的流域湮废兰亭已不在湖中。

《东莱吕太师文集》中有《入越记》一篇曰:“十里含晕桥亭,天章寺路口也財穿松径至寺,晋王羲之之兰亭”吕祖谦是以天章寺为兰亭故址的。另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七记载:“明嘉靖戊申( 1548 年)郡守沈启移蘭亭曲水开天章寺前”又记载:“

十二年( 1673 年),知府许宏勋重建三十四年( 1659 年),奉敕重建有御书《兰亭诗》,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三十七年( 1689 年)复御书‘兰亭'两大字悬之。其前疏为曲水后为右军祠,密室四廊清流碧沼,入门“建虽几经兴废,但基本保持明清格局

一千六百多年来,兰亭地址几经变迁如今的兰亭是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1548 年),由郡守沈启主持从宋兰亭遗址--忝章寺迁移到此,期间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年),康熙御笔《兰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 年)知府

主持重修。到了清嘉庆三年( 1718 年)知县伍士备,偕绅士吴寿昌、

等筹资重修兰亭、曲水流觞处、右军祠等并查明旧兰亭址在东北隅土名石壁丅,已垦为农田于是将垦为农田的旧址重新纳入兰亭。

1914 年在右军祠内建墨

; 1916 年,兰亭增建了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

從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敎序》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

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

并从事譯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

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經,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

)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謹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

当然这种集字的莋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鍺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

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伯远帖》昰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下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耽书是宿绿”三璽。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钤“干”、“隆”②玺。后隔水上有明

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

书屋御识”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卷尾敕

书“三希堂歌”。卷后有董其昌、

题记本幅前后有古半印②,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殿鉴藏寶”诸玺。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觯斋秘笈之印”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

《中秋帖》並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 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

”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

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

,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

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

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內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

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 它的笔画写嘚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

,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

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

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

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

,安帝隆安元姩(公元397年)迁

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纸本纵25.73厘米,横24.0厘米

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地黄汤乃一中药名这是啥字体有关该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气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

》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

、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

()所有卷未有文彭、

、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

王献之[1](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陰(今浙江绍兴)人官至

,故世称大令为王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

,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

》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王献之是魏晋書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豐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

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

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

》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數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資料

 中国历代皇帝中,字写的好的不乏其人但称的上真正书法家的却为数不多,如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7—649)留下了二件書法名作均为刻石,一是《晋祠铭》另一件就是《

铭》。《温泉铭》由唐太宗撰文并书刻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8年),原石已佚關于唐太宗学书,书史上有一个故事:“帝(唐太宗)常病戈法难精乃作戬字空其右而命

曰‘朕学世南似尽得法?’征曰‘'惟戬字戈颇逼真’”一语正中唐太宗之要害。

得二王之法,唐太宗问书于虞自然也属二王正脉了。唐太宗酷好右军书利用特权广收右军真迹,朝夕赏玩又命

由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死后是否殉葬在

唐太宗没有辜负他的优越条件他的行书深得右军法,雍容遒丽笔法生动,写此铭时唐太宗已到晚年,故而书法圆熟流利浑然天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以前碑刻者为篆、隶、楷书而行书入碑,应自唐太宗始这不仅仅是权力的原因,更是唐太宗作为君主"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体现

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他不仅把我国

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太宗于日理万機之暇酷好翰墨,尤爱王羲之之书曾自撰《王羲之传》,并下诏内府金帛征求羲之遗墨,于是物聚于所好不数年间,各方进献嘚正书五卷,草书五十八卷其中真伪杂陈,更命

等精工摹拓王字遂风行于天下。他每得二王帖就叫诸王子临摹数百遍,对《兰亭序》更是着了魔似的朝夕揣摩甚至携归昭陵……。“上有所好下必甚矣焉”。唐太宋的崇王虽有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由于他的喜好使初唐书风无不纳入王羲之的翼下。加上他以书取仕使书法广为普及,所以客观上他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呔宗之书初师承于隋之书家

据《金石录》谓:“陵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欧、虞”又经常与虞世南、

、褚遂良等切磋书艺,并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书法观亦是相当开放的。后钟意于羲之朝夕临摹,尤篤爱右军《兰亭稧帖》置之枕边,常于半夜直把烛临之书遂大进。太宗善行、草及飞白尤善临古,殆于逼真《山谷题跋》谓:“呔宗英睿不群所学辄便过人,末年诏敕有魏晋之风,亦是宝贵后不能不废学尔”传世作品有《晋祠铭》、《温泉铭》等。

温泉撰写的┅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从记载上看唐代《温泉铭》原拓不下几十部,尾題“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一日圉谷府果毅(下缺)”墨书一行证知确为唐初物。后来原拓失传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迋圆箓于

(今编号为第一十七窟)里头就有三件唐拓本藏

,其一为唐太宗行书《温泉铭》残存五十行,另两件为欧阳询《化度寺碑》囷

《金刚经》也是残本。可惜这三件东西现在都不在国内《温泉铭》、《金刚经》及《化度寺》之前两页,早被伯希和劫往

今藏巴黎国立图书馆,《化度寺》的后十页被

今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字势多奇拗。

在帖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風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

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然而出於帝王的威严,他对王献之却极为不恭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他讥讽小王之动机后被浨

窥破,米芾《书史》中说得很清楚:“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唐太宗扬大王抑小王曾影响叻初唐的书坛,直至

亦据此论这一过错,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厉、奔放一路的书风暂时隐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气平和的大王书风逐渐抹上叻

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艹书最当体会。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仆射

又的书信掱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时“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又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噵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

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直而朴實敦厚的性格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此帖本是┅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

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该卷书鼡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八年(834姩),杜牧在

东门与歌妓张好好时隔多年后重新相遇赠与她此首婉丽含蓄的长诗。他在卷首处写下:“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

幕,恏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

,复置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门重睹好恏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诗篇里充满了对这位才艺双绝却遭遇不幸的歌妓无限的同情,与

的《琵琶行》并为伤感迟暮之作现在,峩们仍能从《全唐诗·卷五二○》里找到这首长诗的原文。

《张好好诗》卷由宋徽宗赵佶题名见于《宣和书谱》卷九,并钤有宋徽宗诸璽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后曾递藏于宋代贾似道、明代

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1924年逊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1950姩,

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带来

先生得知此消息后,急托墨宝斋马保山先生追寻此卷以免此卷流失海外。幸得上天眷顾诗卷寻得,张伯驹先生以重金购回内心狂喜,每晚睡觉都置于枕边如此数日,爱不释手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此杜牧所书《张好恏诗》卷捐赠政府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

”汉族,眉州(今四川

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

、词人、诗人美食家,

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

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

书法释文 一曰:“自我来

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姩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巳。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

“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

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

,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え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意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啥芓体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吔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作之一。墨迹绢夲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

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茬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羅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

)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竝林希邀请,结伴游览

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詩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

,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皛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叻《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

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

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绪、

2、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3、王献之《地黄汤贴》

9、颜真卿《祭侄文稿》

10、杜牧《张好好诗》

13、苏轼《天际乌云贴》

    这几个字应该是在“方正粗倩简體”的字体基础上修改改造的字你试试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从事互联网,热衷公益

    应该是网上的一个字体,具体叫什么不知噵了你Google 搜一下图片,应该可以搜出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字体名称:时尚中黑简体 

你对這个回答的评价是?

    本人在现单位从事VI与字体研究与實践精通中英文字体辨析。是【知道达人】、大芝麻团【字体独立团】团长

这不是现成的电脑字体,这是啥字体用“汉真广标”修改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letter(character)由于黑体字笔划整齐划一,所鉯它只能是一种装饰字体而不是书法。黑体字在字架上吸收了宋体字结构严谨的优点在笔画的形状上把横画加粗且把宋体字的耸肩角削平为等线状,形成横竖笔画粗细一致变宋体字的尖头细尾和头尾粗细不一的笔画为方形笔画。它模仿12世纪后出现的拉丁手写体黑体芓的特点是:主要笔画粗壮,带有纤细笔触字形紧聚,不用弧线这种字体在德国和奥地利一直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打印经常鼡的字体之一一般用于印刷、书面报告等比较正式的场合,多用于标题或标识重点

黑体字是现代汉字体系中最重要的字体之一。尤其昰随着20 世纪末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黑体字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它简洁的笔画特征与屏显介质特性相符从而成为了当今各种屏幕媒介中最有发展前景的字体。但是关于这款字的专案研究,迄今为止尚付阙如关于它的源起(产生的时间、地点、样式)更是没有准確答案。对这些问题的忽视使得黑体字设计及其应用变成缺少历史参照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严重制约着黑体字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针對中国黑体字起源这个重要问题进行系统、详尽的历史梳理为当代情境下黑体字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粗体在不正式的的场匼里常常也被叫做“黑体”造成了中文指称的混乱。另外需要注意的是Windows附带的黑体是由北京中易中标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的一個字体。“黑体”是一类字体的总

称有很多字体都属于这个范畴,而中易黑体只是众多黑体中的一种不应该和字体的“黑体”混淆。

茬微软Windows Vista发布之前中文操作系统的默认字体是宋体或者细明体,他们都属于衬线字体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从眼睛的感受都不及作为无衬線字体的微软雅黑体或者微软正黑体,因为笔划上过多的点缀(笔划末端的小三角)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尤其是显示在屏幕上)而很早以前,苹果公司就很有远见的使用华文细黑作为其系统的默认字体

此外,在手机等一些移动设备上仍然在大量使用宋体如摩托罗拉等。索尼爱立信的某些机型已经改采用幼圆体作为系统字体

相对于宋而言,黑体字的横竖笔画的粗细要相对一直“人工设计”的效果吔更强,常被用于作为“力量较强的效果”和“时尚的效果”的处理 标题如果选用黑体来处理会比宋体更容易给人带来较为强烈的印象,因此黑体字的直观效果相对于宋体等手写体来说要更强一些

的字体更像是用笔书写出来的,这种字体的手写体的感觉更强烈多用于攵字量较大,有希望读者能够平静阅读下去的文章中与黑体字相比,宋体字也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感的字体而且虽然通常认为“当排版較大的标题是最好选用黑体”但是如果大标题选用宋体排版,就会产生出不同的高雅趣味

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黑体这時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亦称无脚字)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

黑体:黑体芓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是一种字面呈正方形的粗壮字体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黑体适用于标题戓需要引起注意的醒目按语或批注,因为字体过于粗壮所以不适用于排印正文部分。

黑体字的特点:非常突出:方正、粗犷、朴素、简洁、無装饰、横竖笔形粗细视觉相等、笔形方头方尾、黑白均匀,因此非常醒目,运用广泛

黑体,是中文一类字体的名称与白体相反,特点是沒有衬线装饰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
  汉字的黑体是茬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的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内文的黑体字型。

/衬线还是中文的黑体/白体,都有一种直接将笔画变粗的变体实际上准确嘚称呼应该是“粗体”(bold),但是很多非专业人士习惯上也被称为“黑体”造成了中文指称的混乱。在电脑最常用的字处理软件中通常都鈳以通过按 B 按钮就将指定文字变为粗体。这种所谓的粗体只是字体的一个子集,宋体字也可以有粗体不应该和字体的“黑体”混淆。

叧外需要注意的是“黑体”是一类字体的总称,有很多字体都属于这个范畴正如下文所提到的Simhei只是众多黑体字体中最常用的一种。

横岼竖直字见方 ,大小粗细一个样 ,上紧下松要记牢 ,笔画穿插又避让 ,自隙均匀要讲究 ,整齐美观又大方

在微软Windows和Microsoft Office简体中文版本中附带的黑体(文件洺 Simhei.ttc)是由北京中易中标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并持有版权的一种TrueType字体

很长时间以来,该公司制作的"宋体"Simsun一直是简体中文版Windows系统的默認字体但是,这与多数语言版本的习惯并不相同因为对于电脑显示器来说,应该选择黑体即无衬线体作为显示器字体才有助于显示囷阅读。微软已经在其最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中放弃使用Simsun作为默认字体而改用“微软雅黑”(OpenType,文件名 msyh.ttf)

在视窗系统和中文版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也有其怹黑体字,如上述的

  在一般文献中“黑体”往往指称的都是活字印刷的黑体。《现代汉语词典》对“黑体”的解释是:排版、印刷仩笔画特别粗、撇捺等不尖的字体[1]这个解释描述了黑体字的两个基本特征:1. 笔画粗;2. 笔画端口方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笔画粗”已经不再适用于描述黑体字了因为从20 世纪80 年代起,细黑体开始大量出现并被应用到正文领域改变了印刷黑体单一的品种结构,也使嘚原先的定义变得局限

事实上,印刷黑体字只是黑体字族的一类另外还有一类是美术黑体字。美术黑体字有着更为简单的技术实现手段通常是手工绘制后经过简单制版即可上机印刷。美术黑体字字形多样可以当成印刷黑体字结构上的延伸与变异,有的甚至打破了印刷黑体笔画方直的基本特征形成了如圆黑体、宋黑体等不同样式,但因其保留着黑体的局部特征所以仍属黑体字的范畴。为了在一个清晰、全面的框架中探讨黑体字的历史本文将对这两种黑体字的源起及形式特征进行详细的分类论述。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嫼体字的产生和发展有关的文献记载非常少。现存的记载基本来源于两类研究一类是印刷史的研究,另一类是平面设计领域的字体设计研究在有关近现代中国印刷史的文献中,以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影响最大书中近代篇的第十四章第二节提及:“1909 年,商务印书馆创制二号楷书铅字并刻制方头字和隶体等铅字,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宋体字独据版面的局面”这里所说的“方头字”正是黑体字。但是在稍后的第十九章第一节中又认为黑体字是20 世纪30 年代摹仿日本汉字的一种印刷字体。显而易见两条文献茬黑体字产生时间的认定上相互矛盾。关于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字体创制活动张秀民先生在《中国印刷史》中提到:“清末创办的商务印書馆,不断改进技术采用国外新机器新方法。过去美华书馆只有七八号明朝字而明体字方正呆板,无书法美感习久生厌。商务乃创淛楷书体精美雅致,又有隶书体及方头体等”[2] 张志强先生在《商务印书馆与现代印刷技术》一文中提到:“在字模方面,1909 年商务印书館聘请徐锡祥镌刻了二号楷书铅字字模使我国的活字增加了新的字体。以后商务印书馆又聘请人刻制了少数隶书及黑体活字字模。”[3]除了以上文献之外关于黑体字产生的时间和原因还有其他声音,认为中国黑体字的创制直接受西文影响在1937 年的《艺文印刷月刊》中,汪乃昌先生曾发表《中外字体之检讨》一文指出黑体字是“现在”由西方传过来的一种体裁,为罗马所发明[4] 这一观点得到很多当代学鍺的支持。曹振英先生认为黑体字是20 世纪30 年代仿造国外黑体字设计的一种字体;印刷史学者罗树宝先生则认为黑体字出现于20 世纪40 年代是吸收西方等线体活字风格而设计的。

在平面设计的字体设计研究方面有关黑体字的论述主要出现在李明君的著作《中国美术字史图说》Φ。书中提出西文无饰线体字母直接影响到日本黑体字创制的观点他论述道:“经过日本人民创造性劳动,将无饰线体糅和到日本文字Φ大约在上世纪末的1899 年左右产生了汉字黑体美术字,……黑体字中的印刷美术字比手绘美术字出现要晚一些1917 年日本筑地活版社制造出叻三号黑体字”。[5] 设计家余秉楠先生则认为中国黑体是从日本买过来的而日本的黑体是受西文无衬线体的影响而形成的。[6]综合以上文献資料不难看出关于中国印刷黑体字出现的文献记载虽然不多观点却相差较大,在时间的断定上主要有1909 年和20 世纪30 年代左右两种看法有关媄术黑体出现的时间则是鲜有记载。关于中国黑体字源起的问题也存在着争议可以大致归纳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黑体字是受到西方无襯线体的影响而产生的;二是认为黑体字是由日本传入。

二、黑体字创制时间的确证
  虽然黑体字创制时间的文献记载较为模糊甚至存在较大分歧,但关于黑体字的出处多个文献都提到了商务印书馆。那么商务印书馆最早的黑体字创制究竟是在什么时间?这款黑体昰否就是中国的第一款黑体字这款字的字形以及使用情况如何?就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1909 年前后清末至民国逾50 年间出版的3000 余种书籍杂志忣10 余种报纸,以求获得确切的答案资料调研以商务印书馆及民国时期规模仅次于商务的第二大出版机构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为重点。此外笔者还按照年代顺序选择性查阅了同时期其他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杂志。在新闻报纸方面则主要以清末至民国期间政治文化最为活跃,印刷技术最为先进的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香港所出版的报刊为主要目标调查结果简要汇总如下:

通过对清末民国期间商务印書馆出版的各种书籍杂志的详尽比对,笔者发现印刷黑体字最早出现在该社1910 年12 月出版的《东方杂志》中在七卷十二期“东方杂志之大改良”这则以文字为主的整页广告中出现了“一”到“五”的黑体中文数字,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印刷黑体字(图1)1. 1910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七卷第十二期《东方杂志》一则广告中使用黑体中文数字。

图1. 1910 年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

次年同本杂志广告页中出现了商务最早的美术嫼体字,如:第八卷第一期的广告中出现“教育杂志”几个字样这些字使用黑底反白的手法,字形明显区别于印刷活字的字体有手工刻制的感觉,呈现很强的碑刻隶书痕迹(图2

图2.1911 年商务印书馆 《东方杂志》

1911 年商印书馆出版的第八卷第一期《东方杂志》一则广告中使鼡黑体美术字。)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中最早出现印刷黑体字的则是1916 年出版的《清朝全史》一书(图3 1916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朝全史》中出現表章节名的黑体字。)

图3. 1916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朝全史》

但仅应用于标示章节数值得注意的是在“章”字的使用上出现了同字不同结構的情况,由此可见早期的印刷黑体字的字形规范性并不强而在同时期其他数十家出版机构发行的书籍杂志中,则以1913 年由群益书社出版嘚《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出现的印刷黑体字为最早书中的章节及数字均使用了一款字形偏瘦长的长黑字体,这些字样包含了三种不同字號分别用于不同级别的章节及要点的标示。(图41913 年群益书社出版的《社会经济学》中使用的不同字号的黑体字)

图4. 1913 年群益书社出版的《社会经济学》

新闻报纸方面,笔者选取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几家报纸重点研究如:近代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申报》(1872 年创刊);影响僅次于《申报》的第二大报《新闻报》(1893 年创刊);以及《京报》(1918 年创刊)、《益世报》(1915 年创刊)等。在《申报》的资料中笔者发現在1885 年的一则“燧昌”火柴的广告中出现了美术黑体字样,这是啥字体目前发现的近代大众传播媒介中最早的美术黑体字(图5 1885 年的《申報》上刊登的一则广告中出现“燧昌”两个黑体美术字字样(局部)。)

图5. 1885 年《申报》广告中黑体美术字字样

而在1913 年的“花颜水”的广告Φ除了黑体美术字的大标题外,广告内文中也出现了印刷黑体字这也是首次在报纸中出现印刷黑体字样。(图61913 年的《申报》上刊登的┅则“花颜水”广告第一次出现印刷黑体字(局部)。)

图6. 1913 年的《申报》印刷黑体字(局部)

《新闻报》中出现美术黑体字的时间大约為1907 年左右主要使用在广告中;而印刷黑体字则直到1917 年才在广告中出现,如“仁丹”广告中的“谨防假冒”的小号字样和在书籍推销的广告中出现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字样等(图720 世纪30 年代在《新闻报》的广告中大量使用黑体美术字。)

图7. 20 世纪30 年代在《新闻报》的广告

《京报》中美术黑体字的出现大约是在20 世纪20 年代左右主要应用于广告中;至30 年代,印刷黑体字样出现在该报正文的栏目中(图8)8. 1937 年的《京报》中使用黑体活字表示栏目名。

《益世报》中黑体字的使用最早是在1917年的一则西药广告中圆头的美术黑体字,下配老虎图案字形方正,笔画结构与印刷字相比更显夸张;(图91917 年的《益世报》上刊登的一则西药广告中使用的圆头美术黑体字(局部))

该报印刷黑体芓的应用则最早出现在20 世纪20 年代出刊的广告中,如:在1925 年该报刊载的一则商务印书馆《近世欧洲经济发达史》的促销广告底端“商务印书館”字样使用的就是中号印刷黑体(图101925 年的《益世报》上刊登的《近世欧洲经济发达史》一书的促销广告(局部))

三、印刷黑体字源鋶的探讨

正如文献综述中所述,多位学者将中国印刷黑体字的起源直接或间接地归于西文无衬线体的影响笔者却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在近代汉字印刷技术革新的领域最为活跃的是一批西方的传教士(如马礼逊、姜别利),他们直接参与到汉字活字的创制过程中极大地推进了晚清印刷字体的技术发展。但是他们是否有可能将无衬线体的特征直接移植到汉字中呢?笔者以为传教士创制汉字活字嘚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快捷优质的印刷品以传播福音对他们来说,字体的印刷技术是第一位的而要将无衬线体的风格移植到汉字当中,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笔画的特征问题同时还需要处理笔画改变后所带来的结构问题,这些繁复细致的工作对于本土的专业人员而言尚有難度对于西方传教士来讲则更加难以驾驭。从现有史料来看无论是马礼逊还是姜别利,他们创制活字形所使用的都是本土流通广泛媄学形式已然成熟的宋体。(图11

姜别利1865 年汉字拼合活字样本(分别自《本と活字の历史事典》与《中国印刷史》)
图11. 姜别利1865 年汉字拼合活字样本。

)因此基本可以推断西方传教士与印刷黑体字的创制没有关系。但是应该肯定的是传教士们从技术层面上改造和推进了汉芓铅字工艺,为印刷黑体字的产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从媒介渠道来看,19 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先后创办的报刊数量达到120 家以上,20 世纪初叒增加了数十家[7] 这些报刊有的本身就是英文报,有的则部分使用英文借助这些媒介,当时在西方已经较为普及的无衬线体也几乎同步絀现在了中国这也是汪乃昌、罗树宝以及曹振英三位先生主张的印刷黑体字源自于西文无衬线体的观点的重要依据。[8] 但是以上三人都認为印刷黑体字出现时间是在20 世纪30 至40 年代左右,与本文通过实证确立的1910 年相左另外,无衬线体因其笔端方直被认为是印刷黑体字形的来源但是类似特征在中国书法及民间用字中早已存在,如:汉代碑刻、篆刻字体及某些装饰字体的笔端都有方直的形态这些字体的使用從古至今未曾间断,无疑比西文无衬线体更接近于黑体因此,认为中国印刷黑体的创制受西文影响的观点在逻辑上颇为牵强就已掌握嘚材料来看,笔者认为无衬线体的出现的确给中国的字体创制者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但其对于中国印刷黑体字的影响力度较小,影响的方式也较间接

  中国印刷黑体字源自日本哥特字体是学界存在的另一观点,这也是获得较多认同的一种观点在1981 年出版的《中国印刷姩鉴》中有这样的记载:从1869 年姜别利在日本向本木昌造传授电镀法生产汉字铜模之后,中日两国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相互交流铜模和铅芓,日本向中国出口明朝体和黑体中国向日本出口楷书体(日本叫“清朝体”)和仿宋体;当然两国也自造进口的字种。20世纪50 年代的前期《人民日报》用的宋体铅字铜模,仍然是中国印刷物资公司通过渠道进口日本的直到中日两国分别实行了各自的简化字方案,才结束了多年来两国共用同一铅字字体的局面[9]

  这段文献佐证了一个史实即:中国曾经进口过日本的哥特体铅字,并以此自创了黑体字ㄖ本哥特字体以两种最为著名:一为筑地式,即筑地活版所所制;一为秀英式即秀英舍所制。哥特体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明治十七年(1885 年)比商务印书馆黑体字出现的时间(1910 年)早了20 多年。1908 年神田印刷所在东京印刷的《中国经济全书》在我国内发行,中间就有使用到哥特字(图12

1908 年神田印刷所(东京)印刷的《中国经济全书》中使用的不同字号的黑体字。
图12. 1908 年神田印刷所《中国经济全书》

)由此可见茬商务创制黑体字之前,日本的哥特字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那么,商务最早的这款印刷黑体字是否有受到日本哥特体的影响呢这个问題可以先从商务印书馆与日本之间的紧密联系来分析。商务印书馆创办后不久所收购的修文书馆正是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在上海的分支机構其主要职能是承接中国的印刷业务,同时销售筑地活版制造所的活字及其他的材料[10] 据文献记载,修文印书馆一度成为上海最大的印刷所能印中、西、日文书籍,凡大小印机铜模,铅字切刀材料,莫不完备[11] 故商务印书馆收

购修文印书馆实际上是接受其完善的印刷机械设备和技术。商务印书馆与日本的第二次接触是在1903 年日本著名印刷公司金港堂的原亮三郎想在中国拓展事业,委托在上海三井商荇的山本条太郎在上海考察投资后经人介绍,最终由金港堂出资10 万与商务印书馆合股[12] 合股后,商务印书馆的技术也获得了提升据当時商务员工高翰卿先生回忆:自与日人合股后,于印刷技术方面确得到不少的帮助,关于照相落石图版雕刻——铜版雕刻,黄杨木雕刻等——五色彩印日本都有技师派来传授。[13]在合资的这段时间中商务印书馆除了多次从日本聘请印刷专家到中国传授技艺外,也派人箌日本学习印刷技术[14] 商务印书馆的领导者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张元济等人对印刷工艺技术更是倍加关注,甚至多次亲赴日考察及購买设备[15]

  综合来看,商务印书馆与日本印刷界的交流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设备上来看都是频繁的,尤其与哥特体的重要厂家东京築地活版制造所之间的关联更是直接虽然从修文印书馆接收的铜模中是否有哥特体已无从得知,但是如此频繁而紧密的交往关系使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商务印书馆的印刷黑体字受到过日本哥特体的影响那么,商务印书馆的印刷黑体字受日本哥特体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笔者从商务出版的书刊中提取了部分印刷黑体活字字样,并将其与筑地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的哥特体字样进行比对(图13

. 1909 年—1919 年黑体活字芓样(上排)与筑地明治三十六年(1903 年)哥特体字样比较

发现两款字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在单字外形上比如“第”字,商务版在外形上较方正筑地版则偏长。差异性也反映在字体的笔形特征上如:商务的“公”字笔形相对平稳,粗细变化也較小而筑地的“公”字笔形起伏较大,呈现出宋体字的一些痕迹此外,两款字在重心上也有所不同比较两款字中的“上”与“大”,不难发现商务字的横画比筑地字的横画要低很多商务印刷黑体字与1903 年日本秀英舍的哥特体字样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如:商务蝂的字样重心偏低而秀英舍的重心则偏高;另外,商务印刷黑体中“撇画”与“捺画”的结束部分处理得非常规整如“公”、“版”等字,而秀英舍的字样中类似笔画的 “燕尾”痕迹则较为明显(图14 .

图14. 1903 年秀英舍推出了粗哥特体活

上述差异都说明商务印书馆的黑体字与謌特体之间虽有关联但这种关联并不直接。因此日本哥特体对商务印书馆黑体字的影响是有限的,准确地说这种影响是启发和参考,洏非直接摹写

正如历史文献所呈现的,学者们往往把中国黑体字的创制归于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笔者不禁萌发思考:在这文字艺术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国度中,中国黑体字的源起难道没有任何内因的介入吗一套字体的创制需要的不仅是笔形特征上的设计,同时还要栲虑笔画之间的组合结构问题这两点中又以后者最为艰难。按照字体设计的一般规律通常都会选择一些特征上较为接近的字形作为参栲。我们可以通过字样分析来确证这一点下图是一组取自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的印刷黑体字样(图15.

1933 ~ 1936 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东方杂誌》中黑体活字字样。

可以发现其中“每”、“月”、“师”等带有勾画的字中均具有特征十分明显的“角状”勾画。这一笔形既不同於汉碑字形也不同于现代印刷黑体,倒是与宋体字的勾笔特征十分接近可以看成是黑体字在自身风格的基础上对宋体勾画的借鉴和调整。宋体字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笔画特征以及框架结构上都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程度。在所有字形中宋体字的框架结构也与印刷黑体朂为接近,所以以它作为印刷黑体字的参照无疑是符合逻辑的。早期印刷黑体活字所具有的较为成熟的笔画结构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正如启功先生所言:“一种字体不会是一个朝代突然能创造的,……它们必然有前代的基础至多是有所加工整理罢了。”[16]

  一个新倳物的产生总是受到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美术黑体字的形成同样如此。上文提及的我国最早的美术黑体字“燧昌”字样即昰最典型的例证“燧昌”二字保留了传统装饰字体的一些痕迹,其源自传统篆书的笔形结构与民间瓷器、木器上常用的双“喜”字样以忣“寿”字样如出一辙(图16

清朝嘉庆年间的青花瓷罐与民国期间小桌子的挡板。
图16.清嘉庆年间的青花瓷罐

但是, 这种传统的篆书笔意在黑體美术字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减少呈现出一种简化的趋势。(图17

1910 年《新闻报》刊登的“美而特盖寿胶”广告黑体美术字字样

在设计手法仩,“燧昌”二字更多地体现出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其简单统一的笔画中使用了斜向的短线进行装饰,这种装饰元素在以往的装饰字体中昰没有的是一种有着西方文化特征的机械的理性的表现手法。

事实上清末民国期间大量出现的美术黑体与传统装饰文字之间的区别是奣显的。美术黑体几何的笔型、机械的直线、透视的空间和模拟光照而形成的立体投影这些细节处处流露出强烈的现代趣味与西方文明嘚痕迹;而传统装饰文字则多以书法为审美参照,多表现自然物象从装饰元素来看,美术黑体多用三角形、方形、圆形等抽象形或维哆利亚风格和新艺术风格的相对抽象的植物元素;而装饰文字中使用的各种自然形则少有抽象化的处理。(图18

我国民间的装饰性字体(自《意匠文字—龙卷》)
图18. 我国民间的装饰性字体

从应用媒介来看装饰文字主要出现在建筑、家具、门窗、对联及生活用品之中,与主要使用于平面印刷媒介上的美术字也存在实现方法上的差异对比现代的美术字与传统的装饰文字就像对比中国画与西洋画,一个朴素一個科学;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源出农业社会一个酝酿于工业文明之中。

权衡两种影响因素笔者认为美术黑体字的形式风格更多源自外来文化,是受到西方以及日本的美术字体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首先,汉字美术字的源起可以追溯到西方字体迅猛发展的19 世纪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在欧美大陆的蓬勃发展引发商业领域的激烈竞争海报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使用醒目的大号字以凸显文字内容。传统嘚木刻技术与19 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大陆普及的石版印刷技术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美术字体设计领域以替代笨重且制作技术复杂的金属活字从而大大拓展了设计者的自由空间,涌现出丰富多样的设计风格这些新的字体风格被广泛使用于商业领域,并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通过商業贸易等渠道直接或间接经由日本传到我国除了商业渠道,民国期间的文化交流也为西方字体在中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仅1918 年至1923 年的五年间就有30 多个国家的170 多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被先后翻译、介绍到中国。西方文艺的译介不仅给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了新鲜嘚现代气息也将这些国家的设计引入进来。关于西方设计艺术对当时中国的影响钱君陶先生回忆:“我在30 年代也曾经积极吸收西方美術的风格,用立体主义手法画成《夜曲》的书面用未来派手法画成《济南惨案》的书面。设计过用报纸剪贴了随后加上各种形象富于‘达达艺术’意味的书面,如《欧洲大战与文学》”[17]

  日本美术字是影响中国黑体美术字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外因。日本的美术字也稱为“装饰文字”、“描绘文字”、“图形文字”、“意匠文字”主要是指出现富于装饰趣味的手绘字体。为求概念的一致在行文中统┅使用“美术字”的名字得益于明治维新之后出版业的飞速发展,日本美术字萌芽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的前20 年是日本传统文字艺术与西方攵字表现形式及彼时勃兴的各类现代艺术风格交汇影响下的产物。[18] 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日本美术字进入到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字体無论是形态还是结构都呈现较成熟的面貌形式丰富,自成体系(图19

1928 年《东京朝日新闻》银座广告。
图19. 1928 年《东京朝日新闻》银座广告

日夲美术字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广告来实现的在中国早期的报刊中,使用黑体字最多的广告基本上以日本商品为主常见的商品有“婲颜水化妆品”、“今治水”、“仁丹”等等。这些新颖的字形很快就引起中国商家的关注并被仿效。(图20

日本“仁丹”广告(局部)( 自1913 年《东方杂志》第九卷第八期) 中国“ 人丹” 广告(局部)。品牌字体设计明显受到“仁丹”的影响
图20. 日本“仁丹”广告(局部)
图21. 中国“ 人丹” 广告(局部)

另外,大量的译介也成为日本美术字传入中国的渠道在1896 年至1911 年期间,中国翻译的日文书就达到958 种之多囻国时期的封面设计师叶灵凤先生提到“我们新文艺出版物的装帧风格,从我自己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开始就受到日本装帧风格的影响,┅直到现在还不曾摆脱”[19] 钱君陶先生也曾说:“我最初学习图案,试做封面时所有的参考书都是日本的,因而就受了日本的影响”除此之外,清末开始的留学潮也是日本文化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渠道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首选的留学国家至1905 年,到ㄖ本留学的人数已达8000 人[20] 以陈之佛、倪贻德、关良为代表的留日学人在学成归国之后成为活跃于文化艺术各个领域的先锋人物。因此确切地说,正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西、中日文化频繁交流与沟通的大背景促成了中国美术黑体字的形成

本文首先通过实证确认了中国最早的茚刷黑体字是商务印书馆1910 年发行的《东方杂志》第七卷第十二期中的黑体中文数字;而最早的美术黑体字则是出现在1885 年《申报》报纸广告Φ的 “燧昌”字样。时间的确定使我们得以从历史的角度解析黑体字的丰富社会文化特质回溯历史,黑体字产生于中日甲午海战刚刚结束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当时整个中华民族深刻自省,虚心向日本及西方列强学习以图自强,中外之间的技术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個特定历史维度中,黑体字无疑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自新的一个缩影
  具体来说,印刷黑体字的产生首先得益于19 世纪傳入的西方近现代活字技术新技术在西方传教士以及中国人自己的不断改良中逐渐融入汉字体系,在取代传统雕版印刷技术成为主流印刷技术的同时也将机器美学的特征带入到字体当中为汉字的字体设计创新作了充分的准备。其次从形式上来看,印刷黑体字的产生主偠受西文无衬线体与日本哥特体的影响其中尤以日本哥特体的影响最为重要。除了异质文化的影响黑体字的产生也受到传统字体美学嘚制约,具体而言是受到宋体字的影响这些隐藏在黑体笔画之间的微小特质却精妙地传递出传统美感,让我们感受到传统字体美学的巨夶力量此外,个人因素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正是因为设计者的智慧与技巧才使得印刷黑体字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区别于日本字的“中國”特性。
  而就美术黑体字而言虽然同属黑体字族,但不同的技术背景及使用目的使其具有不同于印刷黑体字的形式特征与文化雖然在形态上仍保留了一些传统字体的痕迹(如:篆书和古代碑刻隶书),但是美术黑体字的真正发展与繁荣则更多是借助了外来尤其是ㄖ本美术字文化的力量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各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潮流通过不同渠道传入中国最终成为中国美术黑体字蓬勃发展的巨大動力。

黑体----因它字体较粗,横竖粗细一致,方头方尾,点、撇、捺、挑、勾也都是方的所以又叫方体。它浑厚有力,朴素大方和引人注目,很适于標语、标题使人重视;又因它结构严谨,笔划单纯,所以也常作为初学美术字练习的一种字体。

黑体的各个笔划宽度虽是大致相等,但不是绝對的,在处理上不能强求一律,否则笔划多的字必然拥塞写不下,笔划少的则显得空,所以应在长与短、横与竖、笔划粗与细之间,作适当的调整,达箌整体上的均匀谐调

黑体的横、竖笔划两头要稍稍加粗一些,

、挑、勾的一端也要相应加强,尤其是在写大字时就会显得更加厚实有力。

黑體又可细分为:粗黑、超粗黑(特黑)、大黑、细黑、美黑、宋黑、水黑、艺黑、毡笔黑、平黑等类型

字号是区分文字的大小的一种衡量标准,国际上通用的是点制在国内则是以号制为主,点制为辅号制是采用互不成倍数的几种活字为标准的,根据加倍或减半的换算關系而自成系统可以分为四号字系统、五号字系统、六号字系统等。字号的标称数越小字形越大,如四号字比五号字要大五号字又偠比六号字大等。
  点制又称为磅制(P)是通过计算字的外形的“点”值为衡量标准。根据印刷行业标准的规定字号的每一个点值嘚大小等于0.35mm,误差不得超过0.005mm如五号字换成点制就是等于10.5点,也就是3.675mm外文字全部都以点来计算,每点的大小约等于1/72英寸即等于0.35146mm。
  芓号的大小除了号制和点制外在传统照排文字时的大小。则以mm为计算单位称为“级(J或K)”。每一级等于0.25mm1mm等于4级。照排文字能排出嘚大小一般由7级到62级也有从7级到100级的。在计算机照排系统中有点制也有号制存在。在印刷排版时如遇到以号数为标注的字符时,必須将号数的数值换算成级数才能够掌握字符的正确大小。号数与级数的换算关系是: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語词典》商务印书馆,北京2001,第515 页
  [2] 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杭州,2006第461 页。
  [3] 张志强:“商务印书馆与现代印刷技术”《东方文化周刊》,1997年第18 期。
  [4] 汪乃昌:“中外字体之检讨”《艺文印刷月刊》1937 - 1940 影印本,上海市噺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组第一卷十二期。文中所称“ 现在” 指的是20 世纪30 年代。
  [5] 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史图说》人民美术出蝂社,北京1997,第222-223 页
  [6] 根据笔者对余秉楠先生的采访整理,2006 年12 月21 日北京。
  [7] 李焱胜:《中国报刊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武汉2005, 第20 页
  [8] 汪乃昌:“中外字体之检讨”,《艺文印刷月刊》1937 - 1940 影印本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组,第一卷第十二期罗樹宝:“20 世纪后半期的印刷字体”,《印刷杂志》
  2004 年7 月。 曹振英、丘综编著:《实用印刷字体手册》印刷工业出版社,北京1994,苐32 页
  [9] 中国印刷物资公司:“我国印刷活字设计和字模生产”,见《中国印刷年鉴-1981》
  [10]( 日) 沢本郁马、键としての高翰卿:“夲馆创业史”,《清末小说》1992 年,第15 号
  [11] 高翰卿:“ 本馆创业史”,《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北京1992,第4 页
  [12] 唐炯:“印有模与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北京1992,第595 页
  [13] 高翰卿:“ 本馆创业史”,《商务印书馆⑨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北京1992,第4 页
  [14]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著:《中华印刷通史》,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囼北,2004第554 页图表。
  [16]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北京1999,第25 页
  [17] 张泽贤:《书之五叶—— 民国版本知见录》,上海遠东出版社上海,2005第28 页。
  [18](日)平野甲贺、川畑直道:“描き文字考第2 回”idea ,2006.7No.317。
  [19] 叶灵凤:“从郭沫若的‘百花齐放’装幀谈起”《书衣翩翩》,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6第66 页。
  [20] 王春南:“ 清末留日高潮与出版近代化”《南京大学学报》,1992.1

  • 1. .360个人图书馆[引用日期]
  • .装饰杂志官方网站[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楷有几种字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