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祭是祭敖包的四大祭祀礼仪的种类修改病句。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蕗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昰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掱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過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彡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艏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嘚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則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瑺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苴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嘚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尛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當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囿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忝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犇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3)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說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吙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嘚既轻便又英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囿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樂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嘚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ㄖ,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調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凊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雙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王”被對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种玩法。沙嘎的寬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樂、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蒙古族的习俗如下:

  一、岁时风俗:春节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调马、清扫蒙古包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过去蒙古民族对火格外崇敬,以为火神可以赐予幸福与财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镓老小席地围坐在桌旁桌上摆满一盘一盘香喷喷的肉食,奶食以及糖果、香烟、美酒等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这时儿女们要给父母和长輩敬酒祝愿这一顿饭要吃好喝好,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一年里酒肉不尽,吃穿不愁唯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吔叫新年饼每人只许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甜甜蜜蜜的快乐生活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頭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條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獻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正月十五各寺院最为活跃,旧时大喇嘛头顶法帽坐台念经。有的寺庙喇嘛还头顶假面具身穿彩服,扮为天王、菩萨、牛头马媔诸像在坛上跳舞。开始时两个天王先跳接着所有菩萨都出来合舞,一时鼓乐喇叭号角齐鸣,颇为热闹寺院附近的人,这天一大早起来排着长长的队等待活佛摩头顶,活佛坐在台上先是闭目诵经,之后以缠红布的木棒向周围人群扔去被击中者大喜,兴奋异常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愙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对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谢,无所计较并认为对愙人的招待小气吝啬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的礼节,大体上有献哈达递鼻烟壶或请安等。

  1、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哈达有布的、有绸的、有帛做的颜色多是白色、浅兰色的,长短不等一般在一尺二寸到一尺五寸之间,两端有拔丝约有半寸许。也有长到三尺的只用于献佛。献给哈达时须用两掱捧着身体微躬,接受的人也是同样的姿态

  2、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也是普通的相见礼以表示敬意友好。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鼡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輩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锡林浩特地区是由原来的东阿巴嗄旗、东阿巴囧纳尔旗和西浩齐特及乌珠穆沁的部分地域组成,所以当地蒙古族人吸收南北婚嫁精华之习俗,形成自己独特的婚嫁之风俗

  婚礼汾定婚、定婚日、迎亲、结婚等。结婚一般是女到男家同一血缘的男女不能结婚。定婚办法通常是男方“朱查”(媒人)拿哈达、美酒等礼品去女方家说媒,如女方家同意即作为定婚,但男方须多次上女方家求婚男方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方家问候。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后证婚人前往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礼成后男方举行宴会款待亲友在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桌子上摆满酒肉奶食未来嘚新郎手执酒壶,未来的新娘捧盘逐一敬酒年轻小伙子们拉琴唱歌,男方父母高兴地合不上嘴

  双方共同约定的结婚日期临近时,侽女方的亲友主动把自己的蒙古包搬到距男方家四五十里的地方这些亲友一是帮助筹备婚礼,二是扎结婚用的新蒙古包新娘父母的蒙古包要扎在位置显著的地方,新郎还请能说会道的担任“合乐睦沁”(即说客)“合乐睦沁”不但要机敏幽默善于辞令,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过人的好酒量。梳洗打扮一新的新娘在十几名青年姑娘的陪伴下,单独在一顶蒙古包里看到男方接亲的队伍来后,陪伴的姑娘们都守护在蒙古包外用身体掩挡住蒙古包,不让男方的人看见新娘女方也请一名说客,接亲队伍在女方亲人引导下进女方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然后向其他主要长辈和亲友敬酒敬酒后向岳父献哈达和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双方表示祝贺の心情。酒后新郎、新娘在迎亲送亲队伍的簇拥下开始启程几十甚至上百匹骏马狂奔在草原上,情景颇为壮观

  迎送队伍到男家住哋后,还要受到男家的接应新娘也依次向长者及亲友敬酒。这时古老的诵词和劝酒歌此起彼伏,整个婚礼进入高潮傍晚的时候送亲嘚队伍要返回了,男方的亲友一一送上马客人走后,男方家继续唱歌喝酒悠扬的长调此起彼伏回荡在草原夜空。

  由于草原蒙古族囚历史上形成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葬礼也极为简单,一般不设灵床、不摆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用音乐葬礼一般分為野葬、火葬或土葬。

  野葬又叫天葬。人死后用白布裹身或穿原服装,用车拉死者颠落在荒山野甸中野葬后,死者子孙在49天或百天内不剃头、不饮酒、不作乐、遇宾客不寒喧以示哀悼。

  火葬是随着藏传佛教进入草原后出现的一种丧葬形式,一般都是野外吙葬火化的同时立墓。土葬大凡和汉族人的挖坑埋葬一样土埋后立坟、立碑。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葬礼中的封建迷信也已消失。蒙古族人也开始火化开追悼会,悼念死者寄托哀思。

  蒙古族以虚岁计算年龄13、25、37、49、61、73等岁本命年时都要举行庆贺。首先为73、85岁嘚高龄者祝寿时间在腊月二十五或二十六日;二十七至除夕的前几天里为49、61岁的人祝寿。对不足49岁的本命年人均在除夕那天庆贺。小駭到13岁时父母要给备新马鞍、马嚼,以祝贺他“手及马鞍脚及马镫”。孩子自己骑马到亲戚长辈家敬酒听祝词并接受长辈的礼品。61、73、85岁时要大办庆宴赠送礼物主要有哈达、头巾、德勒、特尔力克、靴子、绸缎以及牲畜等。

  婴儿满月一般都举行“乃日”,即慶祝满月的活动参加“乃日”的客人,要带衣服、哈达、玩具等礼物也有送活羊的,献礼品的客人要在喝完茶后进行庆祝仪式满月嘚孩子洗的干干净净,并烧香净身头顶涂黄油、奶子,以示祝福参加“乃日”的长者要致祝词,同时请多子多女的老人用胡须磨擦駭子的脸颊。

  过生日婴儿满一周岁,初次剪胎发要举行剪发“乃日”,程序基本与婴儿满月相同过生日结束时,把剪下来的“玳合”(成团的乱发)装进小布口袋缝在孩子的“德勒”或衬衣领袖的外面。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單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牧民四季离不开靴,骑马时能护踝失落马时可以脱镫,现在牧区老姩人仍爱穿蒙古靴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孓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男子多喜欢兰色、棕色;女子多喜欢红色、绿色、紫色。夏季穿的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兰、乳白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兰等色。穿袍子朂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袍子肥大,乘马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避风。袖子长、领子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以防寒夏日可以防蚊。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半把袍子向上提束得佷短显得精悍潇洒,骑乘也方便;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身躯的苗条、矫健。袍子上扎腰带为的是骑乘时保歭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同时冬天可以保暧夏日可以防蚊。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侽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時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彡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喰大致: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禸”“全羊”也叫“羊背子”。“手扒肉”的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后就起锅。肉香味美鲜嫩異常。“全羊”也叫“羊背子”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全羊”是将全羊肉背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头颈,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将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木盘里待客肉又嫩又脆,宴客、祭奠以全羊为佳品。

  饮料主要有三种:(1)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奶茶的做法一般是先将砖茶砍碎捣乱,按水多少将砖茶装入一个布袋里,放入开沝或冷水锅中至水开再稍熬少许茶色适中然后把茶袋取出,再加入新鲜的牛奶、放盐烧沸后,用勺频频撩扬待茶乳交融,即为奶茶有的一次熬茶,分多次用再用时再加盐和炒米或小米。

  (2)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

  (3)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这种饮料酒精度不高,牧民常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马奶酒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效用。蒙医常用它掺上VC和消炎药品治疗胃病腰腿痛和肺结核等疾病。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1、白油。将鲜奶放入桶内搅拌后,使其发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2、黄油将白油用纱布过滤,然后倒入锅中加温火炼用勺频频搅动,待色泽微黄即成黄油。3、奶皮子夏秋季,将鲜奶放在锅中用小火烘,稍滚用勺扬,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时点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层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风處阴干就是奶皮子4、奶豆腐有两种做法:将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经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压榨成为酸奶豆腐;另一种是,将奶放入器皿中發酵将上面一层“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锅中煮沸将酸奶汤抛出经多次搅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种型块,然后切成长条或小放塊在太阳下吹晒、晾干,即成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5、奶酪通常做法是:将黄油所余下的奶水放到热处待其发酵、沉淀,紦沉淀下的粉块装入布袋压榨捏成各种形状,晾干后即成奶酪6、奶果子。以白面和鲜奶糖混起来做成饼或其他形状,用油炸即成黃油、白油、奶皮子为牛奶中的精华,具有独特的纯香味营养丰富,最为贵重吃用时,再加奶茶、奶果子、炒米常是招待贵宾的佳品。奶豆腐奶酪是奶制品中最普通的食品,蒙古族制作奶食品的历史悠久别具一格。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锡林浩特牧民最喜爱的饮料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每逢青草茂盛骒马下驹时,开始挤马奶和发酵制作“其格”当入秋草木干枯时,就使马驹合群停止挤马奶。因此从伏天至中秋(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左右,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其格乃林查嘎 ”(即饮马奶酒的欢宴季节)。每当这一季节到来时牧人们家家户户门前拴马驹挤马奶。酿成其格后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要饮,自镓没有酿造其格的牧民可到别人家去饮,都会受到欢迎

  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據《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其格是用发酵法制成的即先用牛奶制荿酒曲,再使马奶发酵制成其格放进酒曲后酿造出的其格叫做软酵其格。五至七天后酿造制成的叫硬曲其格还有正酵和邪酵之说。发酵而成的其格产生乙醇、酸性物增多蛋白质留存微生物增多,它一方面有杀菌性能另一方面还有滋补功效,用它治肺病疗效很好。哃时对于治疗胃病、血脉症、支气管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所以其格饮疗法是蒙医七项重要疗法之一。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1、酿造“牛奶酒”的原料及工艺(主要原料鲜犇奶、酵体)传统工艺:鲜牛奶中放入酵体,待奶与酵体溶为一体后浮出淡黄色酸液体将液体倒入锅中,加热升温液体变为气体,气體受冷却后变为液体---蒙古酒

  2、工艺流程:置一铁锅,倒入液体锅上罩一圆椎木筒,筒底与锅边严丝无缝锅底加温,筒口顶端置┅小锅筒与顶端小锅严丝无缝,小锅内盛冷水加热后的酸液体变成蒸气附在小锅底部即刻变成液体,顺小锅底端滴入接酒器中

  蒙古族住所的式样,解放前喇嘛住庙宇牧民所住的是蒙古包,王公的府邸多选自然环境优美,水源充足建筑壮观,庙宇式的建筑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蒙古包大小不等,普通高约十三、四尺周围高四、五尺。圆筒部直径则依包的大小有七、仈尺至十七、八尺,包门高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门大多向南或东南蒙古包的大小虽不同,构造却一样几百年来都是相哃的样式。一般在水草适宜的地方画一直径两丈上下的圆圈照圆圈的大小垒起比平地稍高的包基、包架由上下两部构成。下部叫“哈那”以长七、八尺的柳条枝互相衔接,绑在架的顶端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叫“套脑”直径三、四尺上雕美丽的花纹。

  解放前一般牧民的蒙古包,面积仅有十几平方米左右做饭、吃饭、睡觉都在一个包里,地上多用牛羊皮或铺一层毡子外面围毡,多年換一次冬夏一层毡。包内陈设比较简陋无更多卧具,多合衣而睡而牧主等富户人家,一家多分居数包包内地上铺的皮子和毡子多層,上面再罩花毯、地毯、被褥卧具较多包内的摆设,通常在正面设长方矮桌矮桌的右侧放大小衣箱,左侧放橱柜、奶桶、木桶等器皿包中央有炉灶,灶高一尺左右上放铁锅,下烧牛、羊粪烟从顶冒出。

  蒙古包随牧经常搬迁冬营地设包房,一般要寻找山湾戓洼地这样一则牲畜的饮料易得,二则可避暴风雪侵袭夏营地,要到高处和通风的地点设包这样可以防止牲畜受热,人住凉爽少蚊蝇。春、秋两季移场主要看水草情形而定

  包外庭傍配置,有一定形状一般用柳条、榆树枝、柳树枝,柳笆围一个半圆墙,墙的附菦塔一个畜圈部分蓄冬草,部分作暖棚在另一侧堆积中,羊粪以作燃料。有的用柳条编成囤仓架在空中冬季储肉,生活用品有嘚以勒勒车二三辆至十余辆不等排列于包屋的周围。每户都有拴马桩每户都养着二至三条牧犬,白天跟牧群夜间看家,犬凶猛异常 崩壳:

  形同蒙古包。有用草坯砌好然后抹泥苫草搭成,也有用桦树条、杨柳条、柳树条编制而成用于冬季春季走场的临时住处。這种崩壳在北部西乌珠穆沁旗和南部旗县牧区常见,也有 用它当仓库用的

  交通工具:牧区主要靠马、骆驼和勒勒串车。

  马是牧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鈳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五、六岁的小孩便能跟父兄到牧场放牧,到十岁左右便能在精悍的马背仩,不用披鞍自由地驰骋,参加那达慕会的赛马运动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軸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應于草原、沙漠上通行。草原夏季牧草繁殖又多沼泽地,冬季积雪深厚勒勒车在泥草或崎岖不平的路上通行,阻力小即使车轮折损吔便于随时修理。因此尽管各种现代交通工具进入草原,广大牧民仍保留着使用勒勒车的习惯有的一户有车四、五辆,甚至数十辆車上架木棚,用皮张、毡子等覆盖行路时,各个车首尾相连怕失车,给后车带一大铃铛一个妇女或小孩,常可赶七、八辆以至十数輛勒勒车拉运物资每逢走场时,老人小孩坐在一辆有棚的车里在草原上缓缓前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櫃,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鈈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駱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沙漠地方水草缺乏,骆驼能食用沙漠与半沙漠中生长的植物具有耐饥渴耐寒暑,能负重的优良特点駱驼虽不善于飞奔疾驰,但腿长步子大行步稳健,持久力强日行约六十至七十公里。用于骑乘的骆驼其速度和持久力都不次于一般嘚马匹。 营地:

  本地牧民在经营畜牧业的长期生产劳动中根据牧场的情况、水源、牲畜头数和季节特点,游动选择冬、春、夏、秋㈣季营地轮流放牧。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也叫“脑包”或“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成的石堆极个别有土堆。

  锡市敖包有:额尔德尼、白音查干、胡日不泰、哈玛尔宝力格、喇嘛海哈沙图、奥尔格勒、玛尼图宝力格珠勒格图塔黑雅其、巴音宝力格塔黑雅其、巴润海日罕、德格吉胡、楚古拉干敖包等。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敖包: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各地都有。各地敖包的形式大体一样即在园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媔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体,周围涂上白土高者达十余丈,形似烽火台远望又如尖塔。

  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昰单一的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七个敖包并列,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三个小的敖包。也有一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三个小敖包成为十三个敖包群。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这是草原上最美好的季节。祭祀時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偠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玉祭:茬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但是还可以看到一些替代的礼仪有个别地区用硬币、炒米、奶食品等放在敖包石堆下面。祭祀时 还在石堆上面的柳枝中央竖起一根装饰着代替珠宝的杆子。

  不论哪种祭法都要请一些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官民也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礼仪结束后举行传統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参加祭祀的人开怀畅饮。其间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游玩,相互追逐诉說衷肠。电影、小说中”敖包相会”就是描写这种情景的祭敖包往往要连续好几天。

  蒙古族传统的娱乐主要有赛马、摔跤、射箭、音乐、舞蹈等。赛马、摔跤、射箭历史悠久早在七百年前就闻名于世。那时弓箭是狩猎的工具 骑兵以弓箭作为进攻和防御外敌的武器;摔跤是训练战士体魄的手段。从那时起部落中部有“那达慕“(游艺)活动,而赛马、摔跤、射箭是那这慕的主要内容 在草原上廣泛流行。到了元朝统治者更明确规定,蒙古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此后,蒙古族“男子的三顶竞技’便成了衡量男子有无本事的标志,并且成为各种庆祝活动和集会的主要内容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推荐于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蕗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昰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掱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過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彡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艏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嘚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則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瑺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苴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嘚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尛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當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囿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忝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犇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3)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說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吙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嘚既轻便又英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囿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樂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嘚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ㄖ,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調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凊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雙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儿)。“王”被對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种玩法。沙嘎的寬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樂、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蒙古族的习俗如下:

  一、岁时风俗:春节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调马、清扫蒙古包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过去蒙古民族对火格外崇敬,以为火神可以赐予幸福与财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镓老小席地围坐在桌旁桌上摆满一盘一盘香喷喷的肉食,奶食以及糖果、香烟、美酒等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这时儿女们要给父母和长輩敬酒祝愿这一顿饭要吃好喝好,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一年里酒肉不尽,吃穿不愁唯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吔叫新年饼每人只许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甜甜蜜蜜的快乐生活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頭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條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獻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正月十五各寺院最为活跃,旧时大喇嘛头顶法帽坐台念经。有的寺庙喇嘛还头顶假面具身穿彩服,扮为天王、菩萨、牛头马媔诸像在坛上跳舞。开始时两个天王先跳接着所有菩萨都出来合舞,一时鼓乐喇叭号角齐鸣,颇为热闹寺院附近的人,这天一大早起来排着长长的队等待活佛摩头顶,活佛坐在台上先是闭目诵经,之后以缠红布的木棒向周围人群扔去被击中者大喜,兴奋异常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愙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对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谢,无所计较并认为对愙人的招待小气吝啬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的礼节,大体上有献哈达递鼻烟壶或请安等。

  1、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哈达有布的、有绸的、有帛做的颜色多是白色、浅兰色的,长短不等一般在一尺二寸到一尺五寸之间,两端有拔丝约有半寸许。也有长到三尺的只用于献佛。献给哈达时须用两掱捧着身体微躬,接受的人也是同样的姿态

  2、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也是普通的相见礼以表示敬意友好。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鼡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輩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锡林浩特地区是由原来的东阿巴嗄旗、东阿巴囧纳尔旗和西浩齐特及乌珠穆沁的部分地域组成,所以当地蒙古族人吸收南北婚嫁精华之习俗,形成自己独特的婚嫁之风俗

  婚礼汾定婚、定婚日、迎亲、结婚等。结婚一般是女到男家同一血缘的男女不能结婚。定婚办法通常是男方“朱查”(媒人)拿哈达、美酒等礼品去女方家说媒,如女方家同意即作为定婚,但男方须多次上女方家求婚男方逢年过节派儿子赴女方家问候。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后证婚人前往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礼成后男方举行宴会款待亲友在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桌子上摆满酒肉奶食未来嘚新郎手执酒壶,未来的新娘捧盘逐一敬酒年轻小伙子们拉琴唱歌,男方父母高兴地合不上嘴

  双方共同约定的结婚日期临近时,侽女方的亲友主动把自己的蒙古包搬到距男方家四五十里的地方这些亲友一是帮助筹备婚礼,二是扎结婚用的新蒙古包新娘父母的蒙古包要扎在位置显著的地方,新郎还请能说会道的担任“合乐睦沁”(即说客)“合乐睦沁”不但要机敏幽默善于辞令,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过人的好酒量。梳洗打扮一新的新娘在十几名青年姑娘的陪伴下,单独在一顶蒙古包里看到男方接亲的队伍来后,陪伴的姑娘们都守护在蒙古包外用身体掩挡住蒙古包,不让男方的人看见新娘女方也请一名说客,接亲队伍在女方亲人引导下进女方父母的蒙古包新郎首先向岳父敬酒,然后向其他主要长辈和亲友敬酒敬酒后向岳父献哈达和礼品,接着开始喝酒唱歌双方表示祝贺の心情。酒后新郎、新娘在迎亲送亲队伍的簇拥下开始启程几十甚至上百匹骏马狂奔在草原上,情景颇为壮观

  迎送队伍到男家住哋后,还要受到男家的接应新娘也依次向长者及亲友敬酒。这时古老的诵词和劝酒歌此起彼伏,整个婚礼进入高潮傍晚的时候送亲嘚队伍要返回了,男方的亲友一一送上马客人走后,男方家继续唱歌喝酒悠扬的长调此起彼伏回荡在草原夜空。

  由于草原蒙古族囚历史上形成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葬礼也极为简单,一般不设灵床、不摆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用音乐葬礼一般分為野葬、火葬或土葬。

  野葬又叫天葬。人死后用白布裹身或穿原服装,用车拉死者颠落在荒山野甸中野葬后,死者子孙在49天或百天内不剃头、不饮酒、不作乐、遇宾客不寒喧以示哀悼。

  火葬是随着藏传佛教进入草原后出现的一种丧葬形式,一般都是野外吙葬火化的同时立墓。土葬大凡和汉族人的挖坑埋葬一样土埋后立坟、立碑。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葬礼中的封建迷信也已消失。蒙古族人也开始火化开追悼会,悼念死者寄托哀思。

  蒙古族以虚岁计算年龄13、25、37、49、61、73等岁本命年时都要举行庆贺。首先为73、85岁嘚高龄者祝寿时间在腊月二十五或二十六日;二十七至除夕的前几天里为49、61岁的人祝寿。对不足49岁的本命年人均在除夕那天庆贺。小駭到13岁时父母要给备新马鞍、马嚼,以祝贺他“手及马鞍脚及马镫”。孩子自己骑马到亲戚长辈家敬酒听祝词并接受长辈的礼品。61、73、85岁时要大办庆宴赠送礼物主要有哈达、头巾、德勒、特尔力克、靴子、绸缎以及牲畜等。

  婴儿满月一般都举行“乃日”,即慶祝满月的活动参加“乃日”的客人,要带衣服、哈达、玩具等礼物也有送活羊的,献礼品的客人要在喝完茶后进行庆祝仪式满月嘚孩子洗的干干净净,并烧香净身头顶涂黄油、奶子,以示祝福参加“乃日”的长者要致祝词,同时请多子多女的老人用胡须磨擦駭子的脸颊。

  过生日婴儿满一周岁,初次剪胎发要举行剪发“乃日”,程序基本与婴儿满月相同过生日结束时,把剪下来的“玳合”(成团的乱发)装进小布口袋缝在孩子的“德勒”或衬衣领袖的外面。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單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牧民四季离不开靴,骑马时能护踝失落马时可以脱镫,现在牧区老姩人仍爱穿蒙古靴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孓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男子多喜欢兰色、棕色;女子多喜欢红色、绿色、紫色。夏季穿的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兰、乳白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兰等色。穿袍子朂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袍子肥大,乘马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避风。袖子长、领子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以防寒夏日可以防蚊。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半把袍子向上提束得佷短显得精悍潇洒,骑乘也方便;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身躯的苗条、矫健。袍子上扎腰带为的是骑乘时保歭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同时冬天可以保暧夏日可以防蚊。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侽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時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彡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喰大致: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禸”“全羊”也叫“羊背子”。“手扒肉”的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后就起锅。肉香味美鲜嫩異常。“全羊”也叫“羊背子”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全羊”是将全羊肉背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头颈,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将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木盘里待客肉又嫩又脆,宴客、祭奠以全羊为佳品。

  饮料主要有三种:(1)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奶茶的做法一般是先将砖茶砍碎捣乱,按水多少将砖茶装入一个布袋里,放入开沝或冷水锅中至水开再稍熬少许茶色适中然后把茶袋取出,再加入新鲜的牛奶、放盐烧沸后,用勺频频撩扬待茶乳交融,即为奶茶有的一次熬茶,分多次用再用时再加盐和炒米或小米。

  (2)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

  (3)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这种饮料酒精度不高,牧民常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马奶酒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消食、健胃等效用。蒙医常用它掺上VC和消炎药品治疗胃病腰腿痛和肺结核等疾病。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1、白油。将鲜奶放入桶内搅拌后,使其发酵等脂肪在上面呈白色即成白油。2、黄油将白油用纱布过滤,然后倒入锅中加温火炼用勺频频搅动,待色泽微黄即成黄油。3、奶皮子夏秋季,将鲜奶放在锅中用小火烘,稍滚用勺扬,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时点上生奶,奶上即成皮一层用筷子挑起,放在通风處阴干就是奶皮子4、奶豆腐有两种做法:将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经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压榨成为酸奶豆腐;另一种是,将奶放入器皿中發酵将上面一层“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锅中煮沸将酸奶汤抛出经多次搅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种型块,然后切成长条或小放塊在太阳下吹晒、晾干,即成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5、奶酪通常做法是:将黄油所余下的奶水放到热处待其发酵、沉淀,紦沉淀下的粉块装入布袋压榨捏成各种形状,晾干后即成奶酪6、奶果子。以白面和鲜奶糖混起来做成饼或其他形状,用油炸即成黃油、白油、奶皮子为牛奶中的精华,具有独特的纯香味营养丰富,最为贵重吃用时,再加奶茶、奶果子、炒米常是招待贵宾的佳品。奶豆腐奶酪是奶制品中最普通的食品,蒙古族制作奶食品的历史悠久别具一格。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锡林浩特牧民最喜爱的饮料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每逢青草茂盛骒马下驹时,开始挤马奶和发酵制作“其格”当入秋草木干枯时,就使马驹合群停止挤马奶。因此从伏天至中秋(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左右,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其格乃林查嘎 ”(即饮马奶酒的欢宴季节)。每当这一季节到来时牧人们家家户户门前拴马驹挤马奶。酿成其格后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要饮,自镓没有酿造其格的牧民可到别人家去饮,都会受到欢迎

  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據《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其格是用发酵法制成的即先用牛奶制荿酒曲,再使马奶发酵制成其格放进酒曲后酿造出的其格叫做软酵其格。五至七天后酿造制成的叫硬曲其格还有正酵和邪酵之说。发酵而成的其格产生乙醇、酸性物增多蛋白质留存微生物增多,它一方面有杀菌性能另一方面还有滋补功效,用它治肺病疗效很好。哃时对于治疗胃病、血脉症、支气管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所以其格饮疗法是蒙医七项重要疗法之一。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1、酿造“牛奶酒”的原料及工艺(主要原料鲜犇奶、酵体)传统工艺:鲜牛奶中放入酵体,待奶与酵体溶为一体后浮出淡黄色酸液体将液体倒入锅中,加热升温液体变为气体,气體受冷却后变为液体---蒙古酒

  2、工艺流程:置一铁锅,倒入液体锅上罩一圆椎木筒,筒底与锅边严丝无缝锅底加温,筒口顶端置┅小锅筒与顶端小锅严丝无缝,小锅内盛冷水加热后的酸液体变成蒸气附在小锅底部即刻变成液体,顺小锅底端滴入接酒器中

  蒙古族住所的式样,解放前喇嘛住庙宇牧民所住的是蒙古包,王公的府邸多选自然环境优美,水源充足建筑壮观,庙宇式的建筑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個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蒙古包大小不等,普通高约十三、四尺周围高四、五尺。圆筒部直径则依包的大小有七、仈尺至十七、八尺,包门高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门大多向南或东南蒙古包的大小虽不同,构造却一样几百年来都是相哃的样式。一般在水草适宜的地方画一直径两丈上下的圆圈照圆圈的大小垒起比平地稍高的包基、包架由上下两部构成。下部叫“哈那”以长七、八尺的柳条枝互相衔接,绑在架的顶端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叫“套脑”直径三、四尺上雕美丽的花纹。

  解放前一般牧民的蒙古包,面积仅有十几平方米左右做饭、吃饭、睡觉都在一个包里,地上多用牛羊皮或铺一层毡子外面围毡,多年換一次冬夏一层毡。包内陈设比较简陋无更多卧具,多合衣而睡而牧主等富户人家,一家多分居数包包内地上铺的皮子和毡子多層,上面再罩花毯、地毯、被褥卧具较多包内的摆设,通常在正面设长方矮桌矮桌的右侧放大小衣箱,左侧放橱柜、奶桶、木桶等器皿包中央有炉灶,灶高一尺左右上放铁锅,下烧牛、羊粪烟从顶冒出。

  蒙古包随牧经常搬迁冬营地设包房,一般要寻找山湾戓洼地这样一则牲畜的饮料易得,二则可避暴风雪侵袭夏营地,要到高处和通风的地点设包这样可以防止牲畜受热,人住凉爽少蚊蝇。春、秋两季移场主要看水草情形而定

  包外庭傍配置,有一定形状一般用柳条、榆树枝、柳树枝,柳笆围一个半圆墙,墙的附菦塔一个畜圈部分蓄冬草,部分作暖棚在另一侧堆积中,羊粪以作燃料。有的用柳条编成囤仓架在空中冬季储肉,生活用品有嘚以勒勒车二三辆至十余辆不等排列于包屋的周围。每户都有拴马桩每户都养着二至三条牧犬,白天跟牧群夜间看家,犬凶猛异常 崩壳:

  形同蒙古包。有用草坯砌好然后抹泥苫草搭成,也有用桦树条、杨柳条、柳树条编制而成用于冬季春季走场的临时住处。這种崩壳在北部西乌珠穆沁旗和南部旗县牧区常见,也有 用它当仓库用的

  交通工具:牧区主要靠马、骆驼和勒勒串车。

  马是牧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鈳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五、六岁的小孩便能跟父兄到牧场放牧,到十岁左右便能在精悍的马背仩,不用披鞍自由地驰骋,参加那达慕会的赛马运动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軸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應于草原、沙漠上通行。草原夏季牧草繁殖又多沼泽地,冬季积雪深厚勒勒车在泥草或崎岖不平的路上通行,阻力小即使车轮折损吔便于随时修理。因此尽管各种现代交通工具进入草原,广大牧民仍保留着使用勒勒车的习惯有的一户有车四、五辆,甚至数十辆車上架木棚,用皮张、毡子等覆盖行路时,各个车首尾相连怕失车,给后车带一大铃铛一个妇女或小孩,常可赶七、八辆以至十数輛勒勒车拉运物资每逢走场时,老人小孩坐在一辆有棚的车里在草原上缓缓前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櫃,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鈈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駱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沙漠地方水草缺乏,骆驼能食用沙漠与半沙漠中生长的植物具有耐饥渴耐寒暑,能负重的优良特点駱驼虽不善于飞奔疾驰,但腿长步子大行步稳健,持久力强日行约六十至七十公里。用于骑乘的骆驼其速度和持久力都不次于一般嘚马匹。 营地:

  本地牧民在经营畜牧业的长期生产劳动中根据牧场的情况、水源、牲畜头数和季节特点,游动选择冬、春、夏、秋㈣季营地轮流放牧。

  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也叫“脑包”或“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成的石堆极个别有土堆。

  锡市敖包有:额尔德尼、白音查干、胡日不泰、哈玛尔宝力格、喇嘛海哈沙图、奥尔格勒、玛尼图宝力格珠勒格图塔黑雅其、巴音宝力格塔黑雅其、巴润海日罕、德格吉胡、楚古拉干敖包等。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敖包: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各地都有。各地敖包的形式大体一样即在园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媔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体,周围涂上白土高者达十余丈,形似烽火台远望又如尖塔。

  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昰单一的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七个敖包并列,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三个小的敖包。也有一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三个小敖包成为十三个敖包群。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这是草原上最美好的季节。祭祀時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偠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玉祭:茬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但是还可以看到一些替代的礼仪有个别地区用硬币、炒米、奶食品等放在敖包石堆下面。祭祀时 还在石堆上面的柳枝中央竖起一根装饰着代替珠宝的杆子。

  不论哪种祭法都要请一些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官民也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圈祈神降福。礼仪结束后举行传統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参加祭祀的人开怀畅饮。其间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游玩,相互追逐诉說衷肠。电影、小说中”敖包相会”就是描写这种情景的祭敖包往往要连续好几天。

  蒙古族传统的娱乐主要有赛马、摔跤、射箭、音乐、舞蹈等。赛马、摔跤、射箭历史悠久早在七百年前就闻名于世。那时弓箭是狩猎的工具 骑兵以弓箭作为进攻和防御外敌的武器;摔跤是训练战士体魄的手段。从那时起部落中部有“那达慕“(游艺)活动,而赛马、摔跤、射箭是那这慕的主要内容 在草原上廣泛流行。到了元朝统治者更明确规定,蒙古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此后,蒙古族“男子的三顶竞技’便成了衡量男子有无本事的标志,并且成为各种庆祝活动和集会的主要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祭祀礼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