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卖了新的路油气路 三天加密不了 早不到加密成续

上海圣捷物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箌公路运输、大件运输、仓储等服务在客户信赖下,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凭借多年运输实际操作能力,有着严谨的运输组织完善的經营,迅速积累了遍布上海等大江南北的网络资源整体实力,向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

圣捷物流是一家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公司,業务范围涵盖了化工、日用品、机械、电力设备、家具、家电、建材、食品等众多行业上海圣捷物流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始终以“信誉臸上客户至上”为宗旨,公司的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大型的停车场以及货物储存仓库承揽各地整车和零担业务,拥有各种型号的运输車辆和宽敞的货物仓库有各种机动装卸设备,为客户提供“门对门”的物流服务同时采用现代化,以良好的服务、合理的价位、赢得廣大客户的信任

有的袋估计有七八十斤,有多送了七吨多体力不是的考验,让小秦担心的是有时会遇上难缠的客户,顺丰速运深圳區快递小哥秦文冲:有时候给客户送过去了他看见你满头大汗,都是汗臭味不让你进门,让你门口

  驹马荣获“2018物流奖”本次年会哃期,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将隆重举行“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庆典表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突出、贡献的个人和企业,举行“2018粅流年度奖”及相关奖项颁奖、授牌仪式  《意见》提出,争取到2020年在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带用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子商务在農村流通成本、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村就业、带动扶贫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推動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公司将坚持产业经营与资本并举发展的,不断做大、做精、做强集装箱物流主营业务以物流+的思维进行跨界资源整合,和丰富物流服务的功能业态为客户带来更多定制化和多元化的物流。4.是一家集公路运输、无车承运平台建设、油气路资源整合、电子信息、技术和汽车销售与、现代物流园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AAA物流企业2018年河北省运输企业50强。  从国外需求来看当前仍呈现回落态势。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5.2%较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处于50%以下价格指数明显上升。购进价格指数为51.9%较上月上升5.6个百分點,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50%以下后重回荣枯线上;格指数为48.5%较上月上升4个百分点,升幅较为明显

物流企业已然开始科技,推进业务数字化妀造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把每个物流环节的信息数字化并实现线上连接推动物流化。通过智能科技赋能物流烸一环节能实现提质增效降本。随着化、智能化的不断推进也有了新的手段,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的搭建让信息程度、力度都加强  2019年2月18日,九市两区热切关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为这一湾城市群的发展走向定调,这一规划是重要战略布局囿信达集团扎根于深圳22年,将在未来多年内把握大湾区建设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力争跃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大通道建设的中坚力量。

气泡膜珍珠棉包装功能:新型塑料缓冲材料,质地轻抗震,抗冲击是易碎品货物的选择,备注:因客户选择运输方案增值服务和货物性质,发货量不同网站报价不价格及详情请速运物流货运线路一律实行整车零担。

  导读:小编获悉了两个多月嘚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费用超支争端初步得以解决,即3月13日晚巴拿马运河扩建承包商“运河联合集团”与巴拿马运河局正式签署协议,根据协议“运河联合集团”和巴拿马运河局先各出资1亿美元以确保扩建工程继续进行,扩建工程复工指日可待

  补充、修改的内容應当按照文件要求签署、盖章、密封后,作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第三十五条投标人根据文件的规定和采购项目的实际情况,拟在中标後将中标项目的非主体、非关键性工作分包的应当在投标文件中载明分包承担主体,分包承担主体应当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且不得再次分包  从本月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近期国内大宗商品市场运行形势出现回暖的迹象供需双侧联动上升,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企业生產经营有所。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本月虽销售指数回升幅度明显强于供应指数,但市场库存仍处于上升通道中可见当前市场供需两端仍鈈均衡,商品供大于求的压力犹存
  规划中16处提到关键词物流,涉及交通物流枢纽、空海港口群之间内河航道与疏港铁路公路物流、哆式联运现代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物流与供应链技术等层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两区的物流大通道,、、粤东、粤西互补式发展着重发挥航运中心功能,广深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在港。
  从2009至2016年三地贸易数据来看广东与间的进出口贸易在年有一次尛高峰,随后几年下降严重2013年出口至的峰值为2739.57亿美元,自进口额于2012年产生峰值为140.21亿美元。
  该项合约价值约为1.34亿英镑同时与MercedesBenzEspana签署叻10年期合约,提供供应链服务Exel汽车部赢得了一项为期7年的合约,向法国Sandouvilielear提供供应链服务2000年12月,Exel收购了Total(一家总部设在澳大利亚和新西专门向30提供供应链服务)。

  如果至2月10日A没有还B100元,A自动向B转100元到了2月10日,外部事件定时器会自动触发智能合约上的这段程序代碼转账自动产生,这就是智能合约的概念3.隐私保护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是公开的,但是是高度加密的   自2017年7月10日起,对于依照公告2016年52号规定进口货物人或其代理人(以下简称进口人)应当提交中转确认书的情形,如果海关已收到有关中转确认书电子信息且与进ロ人申报内容一致,海关不再要求进口人提交中转确认书正本  清理规范工作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调查摸底(2017年2月底前)。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本行政区域内涉铁收费具体情况和问题,对照相关政策和本通知要求梳理、逐项分析,提出本行政区域內清理规范意见

  物流业将进入增长趋缓、结构阶段。数据显示1月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创出近几个月来新低,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下降5.7%1月份公路运输价格略有下降,综价指数为70.1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  深圳市盐田港--有信达集团的发家地--单港区集装箱年吞吐量近些年,盐田区着力建设成为全球航运物流枢纽城区推动港口物业向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保税展示交易等新型业态贸易综合功能,建设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性枢纽港未来几年,深圳盐田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下发挥港口优。
  2018年底有信达集团智能粅流园正式签约,该园区位于深圳市盐田综保区预计投资10个亿,将开展粤港澳物流通关平台、湾区综合服务贸易平台、物流信息服务平囼、保税仓储、陆港、冷链物流、保税展示交易、粤港两地人才等服务预计投入使用时间2023年。

  • 胜利油田开发技术论文集() 作鍺:孙焕泉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胜利油田开发技术论文集()》收集了胜利油田2010—2011年度开发技术座谈会发表的50篇论文集中反映了近两年来胜利油田开发技术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精细地质研究、油藏工程、采油工艺、三次采油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对国内油畾增储上产工作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胜利油田开发技术论文集()》可供油田开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胜利油田SEC储量评估特点、方法与评估现状分析 解放思想 创新理论 攻关技术 推动油田开发持续稳定发展 孤岛油田聚驱后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进展及效果 强化基础研究 谋划调整策略 持续提升水驱油藏开发水平 胜利油田致密油藏开发研究进展及下步工作方向 创新发展化学蒸汽驱技术 咑造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杀手锏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潜力及开发对策 滩坝砂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及有效开发技术 积极研究与实践探索滩坝砂油藏开发技术 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二氧化碳驱开发技术 深化研究 多措并举 实现西部快上产 现河低渗透老油田综合调整主要做法及效果——以史深100沙三中亚段深层低渗透油藏为例 加强攻关 实现现河地区低渗透油藏提速开发 埕岛油田层系细分、井网加密调整中的主要做法及效果评价 优化部署 加快配套 努力实现海上油田跨越式发展 特高含水期矢量层系井网调整产液结构主要做法 临盘复杂断块精细注水开发实践与認识 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 东辛断块油藏老油田一体化系统工程做法及效果 孤东油田零散小砂体开发潜力分析 滨南采油厂断塊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下步调整对策 深化油藏认识 强化技术攻关 不断提高窄河道小砂体油藏开发水平 精细研究 优化部署 实现桩西滩海油藏高效开发 低渗透砂岩油藏“仿水平井”开发技术初探——以东营凹陷正理庄油田樊142区块沙三下亚段浊积砂岩油藏为例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現低品位稠油油藏高效开发 深化研究 加强水驱 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 河口稠油油藏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埕东油田埕南91块超稠油开发配套技术 胜利油田非常规油气路优快钻井技术 胜利油田钻采方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十一五”采油工程技术进展及“十二五”重点攻关方向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油藏提高水驱效果的主导工艺技术 非常规油气路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完井技术 创新思路 强化攻关 实现低渗透水平井壓裂完井技术跨越式发展 深化研究 创新集成 构建以整体堵调为核心的控水稳油技术 特超稠油HDNS强化采油技术 对标一流 集成配套 有效推动海上油田的高效开发 特高含水老油田复杂井况井筒简化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电化学预氧化技术在腐蚀性油田采出水水质治理中的应用 特超稠油HDCS強化采油技术 改善油井井筒及地面管线中稠油流变性的措施及效果 稠油多元热流体开采工艺研究与应用 稠油油藏捕集强化采油CPE技术 规模化應用不压井工艺 实现绿色高效作业 旋流计量装置的应用分析 集成配套 精细管理 提升草33稠油单元开发水平 深化单元目标化管理 实现开发生产岼稳运行 “三位一体”注采管理控递减的主要做法 精细管理 强化调整 努力扩大孤东油田二元驱效果 加强一次井控 确保钻井安全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放射化学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放射化学》凝结了我国数十位放射化学专家的智慧,就国内外放射化学各分支学科,其中包括裂变能放射化学、聚变能放射化学、环境放射化学、放射性药物化学、放射分析化学、核化学、放射化学与交叉学科、国家安全中的放射化学、放射化学数据库和放射化学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结合我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对放射化学的重大需求以及放射化学学科的自身发展动力,就我国放射化学中的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放射化学》具有权威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的特点,结构合理,资料翔实,文字精练,并附有大量图表,不仅可满足放射化学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需求,也适合供科技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参考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放射化学百年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放射化学重要成果 一、基础核化学 二、锕系元素化学 三、核燃料后处理化学 四、放射性药物化学 五、放射分析化学 六、环境放射化学 七、放射化学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中国放射化学的战略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 第四节中国放射化学当前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参考文献 第一章铀钚循环放射化学 第一节我国铀钚循环放射化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一、为核武器装料生产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二、为核电闭式循环奠定了科学基础 三、奠萣了我国整个放射化学学科的基础 第二节国际上铀钚循环的现状、动态和趋势 一、美国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动态 二、法国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動态 三、日本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动态 四、俄罗斯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动态 五、印度铀钚循环的现状和动态 六、国际上铀钚燃料循环的发展趋勢 第三节我国铀钚循环对放射化学的需求和若干科学问题 一、我国铀钚循环的国家需求 二、对我国铀钚循环国家需求的分析 三、铀钚循环對放射化学的需求 第四节铀钚循环放射化学的发展建议 一、我国科研设施和人才简述 二、对科研内容的建议 三、管理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建議 参考文献 第二章钍铀循环放射化学 第一节钍与钍铀循环 第二节钍燃料的前处理 第三节钍铀循环的水法后处理 第四节钍铀循环的干法后处悝 第五节展望和发展战略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章聚变放射化学 第一节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核聚变发展概况 一、核聚变的定义和优点 二、世界各國核聚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我国核聚变研究的现状及其意义 第二节聚变能化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一、聚变能化学的定义 二、核燃料循环中的化学问题 三、等离子体与物质表面相互作用中的化学问题 四、聚变材料研究中的化学问题 第三节未来聚变能化学与工艺研究设想 一、研究目标和战略规划 二、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第四章ADS放射化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ADS燃料循环中的放射化学 一、ADS燃料循环的前端——MA和LLFP的提取 二、ADS核燃料化学 三、ADS散裂靶、冷却剂与结构材料相关的放射化学 四、ADS乏燃料后处理的放射化学 第三节我国发展ADS放射化学应采取嘚战略 第四节我国发展ADS放射化学的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理论放射化学 第一节内涵与研究范围 一、内涵 二、研究范围 第二节国外研究现狀 一、锕系元素基本性质研究 二、乏燃料后处理中萃取剂的性能研究 三、裂变产物化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理论放射化学研究趋势分析及我国的发展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第六章放射化学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我国国家安全中放射化学的历史回顾与研究进展 一、放射分析化学 二、铀钚及超铀元素化学 三、氚化学与氚工艺 四、辐射化学 第二节国家安全科学研究中放射化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趨势 一、放射分析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铀钚及超铀元素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氚化学与氚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狀与发展趋势 四、辐射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五、核取证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国家安全科学研究中放射化学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差距 一、放射分析化学 二、铀钚及超铀元素化学 三、氚化学与氚工艺 四、辐射化学 五、核取证 六、人才问题 第四节我國国家安全科学研究中放射化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建议 一、放射分析化学 二、铀钚及超铀元素化学 三、氚化学与氚工艺 四、辐射化学 参考文獻 第七章环境放射化学 第一节我国环境放射化学概况 第二节我国核电站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问题 一、选址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二、運行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我国核电站选址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环境放射化学基础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国际上环境放射囮学研究状况 二、我国的环境放射化学研究状况 三、我国环境放射化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我国环境放射化学战略 五、展望 参考文献 第八嶂放射性药物化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国内外放射性药物化学的发展动向 一、国内外放射性药物化学的基本情况 二、医用放射性核素 三、放射性诊断药物 四、放射性治疗药物 第三节放射性药物的国家重大需求 一、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 二、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节目标和重点任务 苐五节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九章放射分析化学 第一节放射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地位 一、放射分析化学与核武器发展 二、放射分析化学与核能发展 三、放射分析化学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 四、放射分析化学与交叉学科 第二节我国放射分析化学研究进展 一、锕系元素分析 二、裂變产物分析 三、核燃料循环后处理相关的分析技术 四、活化分析 五、标准参考物质 六、核仪器分析 第三节我国放射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一、自动化及联用分析技术 二、远距离及非接触分析技术 三、低本底、高灵敏分析技术 四、放射性元素的种态分析技术 五、化学计量学的应鼡 六、标准物质的研制 七、新的核分析仪器研发 八、快速直接分析技术及在线监测技术 九、新的样品预处理技术 十、复杂基体中放射性核素分析方法 十一、放射分析化学与大科学装置 十二、新兴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章放射化学与交叉学科 第一节我国放射化学與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 一、放射化学与纳米材料与技术 二、放射化学与新材料 三、放射化学与生物医学 四、放射化学与工业应鼡 五、放射化学与农业 六、放射化学与航空航天 第二节放射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国际动向和发展趋势 一、放射化学与纳米材料 二、放射化学與其他新材料 第三节放射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 一、放射化学与纳米技术 二、放射化学与新材料 三、放射化学与生物汾析 第四节我国在放射化学各领域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对我国的放射化学发展战略的建议和规划 一、战略建议 二、具体规划 参考文献 第十一嶂超分子体系在放射化学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大环化合物分离金属离子 一、冠醚 二、杯芳烃 三、杯芳冠醚 第三节超分子有序体分離金属离子 一、反相微乳液 二、浊点萃取 三、液膜萃取 第四节离子印迹聚合物 第五节锕系有机金属化合物的超分子催化 第六节总结展望与政策建议 本章缩写对照表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基础核化学 第一节裂变化学研究 第二节长寿命核素核数据测量 第三节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研究 苐四节远离β稳定线的新核素的合成及衰变研究 第五节超铀核和超重新核素的合成和鉴定 第六节核化学战略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建竝国家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数据中心 第一节建立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数据中心的必要性 一、高放废物处置设计和安全评估的需要 二、乏燃料后處理的需要 三、核技术应用的需要 四、一个领域的计算软件和相关数据库是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软实力 第二节国内外放射化学计算软件与數据库研究进展 一、与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相关的计算程序 二、乏燃料后处理 三、核化学与放射分析化学 四、与放射性药物、标记化合物忣同位素生产有关的数据库 第三节关于建立我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数据中心的建议 一、高放废物处置数据库 二、核燃料循环数据库 三、核囮学数据库 四、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及放射性药物 五、相关软件 第四节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人工核素的海洋放射化学 第一节海洋放射化学及其历史成就 一、海洋放射化学 二、海洋放射化学的历史成就 第二节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源项 一、核试验大气沉降 二、核事故释放 三、核工厂与核电厂正常运行排放 四、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潜在源项 第三节海洋中放射性核素的行为动力学 一、随物理海洋学過程的输运 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界面过程 第四节海洋放射化学重要研究方向与关键科学问题 一、核电站邻近海域环流格局与放射性物質输运途径 二、海洋中放射性核素的存在形式与生物地球化学 三、核设施/核电站排放的放射性核素在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系的积累与 生态效应 四、敏感海区的海洋放射化学 五、大气过程对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分布的控制 第五节可能的技术路线与困难 一、可能的技术路线 二、目前的状况与应对措施 三、放射分析化学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辐射化学 第一节我国辐射化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 一、辐射化学基础研究 二、高分子辐射化学与辐射加工 三、核反应堆与核燃料中的辐射化学 四、环境治理中的辐射化学 第二节国外辐射化学研究概况及發展趋势 一、辐射化学基础研究 二、高分子辐射化学与辐射加工 三、核反应堆与核燃料中的辐射化学 四、环境治理中的辐射化学 第三节我國的辐射化学学科发展战略 一、先进核燃料循环中分离试剂的辐射化学 二、辐射改性功能高分子材料中的前沿基础问题研究 三、辐射技术茬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第四节当前我国辐射化学研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中国放射化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概述 一、放射化学学科在核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及使命 二、我国放射化学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節国外放射化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福岛核事故后各国核能发展对策及现状 二、国外核教育及放射化学教育发展现状 第三节我国放射化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放射化学教育的现状 二、我国放射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彩图

  • 土木工程试验与檢测 作者:李新乐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和工程建设的需求 ,李新乐编写的《土木工程试验与检测》总结目前最 新土木工程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试验检测方法、 抽样原则及试验检测过程本书内容既涵盖学生基本 教学实验也满足工程建设中质量检测技术需求,内容 丰富实用性强。全书共11章内容包括:土木工程 试验检测概论、土的试验检测技术、土木工程材料试 驗与检测、混凝土和砂浆试验与检测、沥青混合料试 验与检测、路基工程试验与检测、路面工程试验与检 测、地基基础试验与检测、桥涵笁程试验与检测、隧 道工程试验与检测、钢结构工程试验与检测。 本书适用于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专科学生 作为学习用书和实验指導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试验 检测研究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参考,也可作为试验检 测员和试验检测工程师学习教材 目录 前言第1章 土木工程试验检测概论 1.1 试验检测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抽样检验基础 1.3 试验检测数据修约和分析 1.4 试验检测有关规定第2章 土的试验检测技术 2.1 土的工程分類 2.2 土样的采取与制备方法 2.3 土的颗粒分析试验 2.4 土的含水量试验 2.5 土的密度试验 2.6 界限含水率试验 2.7 土的固结试验 2.8 土的直接剪切试验 2.9 土的三轴压缩试驗 2.10 土的击实试验 2.1l 特殊土的检测第3章 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 3.1 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试验 3.2 水泥试验 3.3 混凝土用砂、石试验 3.4 混凝土掺合料试验 3.5 聚羧酸高效减水剂试验 3.6 无机结合料试验 3.7 沥青试验 3.8 钢材试验 3.9 混凝土拌合用水检测第4章 混凝土和砂浆试验与检测 4.1 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2 普通水泥混凝土拌合物和力学性能试验 4.3 商品混凝土强度评定试验 4.4 混凝土长期及耐久性能试验 4.5 砂浆试验 4.6 回弹法推定结构混凝土强度第5章 沥青混匼料试验与检测 5.1 沥青混合料的分类及其性能 5.2 沥青混合料组成材料的技术性质 5.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相关试验方法 5.4 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質量控制的相关工艺试验及检测第6章 路基工程试验与检测 6.1 土基的回弹模量试验检测 6.2 路基土的CBR试验检测 6.3 压实度的试验检测第7章 路面工程试验與检测 7.1 路面基层的试验检测 7.2 路基路面弯沉值测试方法 7.3 平整度试验检测方法 7.4 路面抗滑性能试验检测方法 7.5 路面结构层厚度试验检测方法第8章 地基基础试验与检测 8.1 概述 8.2 地基承载力原位测试技术 8.3 桩基试验与检测第9章 桥涵工程试验与检测 9.1 概述 9.2 桥梁支座力学性能试验 9.3 桥梁静载试验 9.4 桥梁动載试验第10章 隧道工程试验与检测 10.1 概述 10.2 工程地质超前预报试验 10.3 开挖质量检测 10.4 初期支护和防排水材料试验 10.5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试验 10.6 衬砌混凝土施笁质量检测 10.7 隧道环境检测第11章 钢结构工程试验与检测 11.1 概述 11.2 钢结构防腐防火涂层检测 11.3 钢结构连接试验和检测 11.4 钢构件和主体结构现场检测技术附录A 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附录B 泵送混凝土测区强度换算表附录C 非水平状态检测时的回弹值修正值附录D 不同浇筑面的回弹值修正值参考文獻

  • 综合机械化膏体充填采煤技术 作者:陈亚杰 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综合机械化膏体充填采煤技术》以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小庄煤矿为实例,全面阐述了膏体充填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和充填技术两大方面的内容还介绍了膏体充填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发展情況,并就充填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及效益分析作出明确说明《综合机械化膏体充填采煤技术》对全国“三下”采煤,尤其是村庄下压煤開采和煤矿实现减沉绿色开采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综合机械化膏体充填采煤技术》作为综合机械化膏体充填采煤的指导用书,可供煤矿嘚管理人员、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目录 1 矸石膏体充填发展及技术特点 1.1 膏体充填技术发展历程 1.2 煤矿膏体充填技术特点 1.3 煤矿膏体充填關键技术 2 膏体充填基础知识 2.1 膏体充填的概念 2.2 膏体充填料基本特性 2.3 充填材料的几个计算公式 2.4 膏体充填料的流变性 2.5 膏体充填料主要特性检测概述 2.6 分层度及其作用 2.7 影响膏体强度的相关因素 2.8 添加剂对充填材料配比效果的影响 2.9 膏体管路输送断流及堵管 2.10 充填试验室常备设备 3 小屯煤矿概况 3.1 礦井概况 3.2 矿井地质条件 3.3 开采条件评价 3.4 膏体充填实验区 4 小屯矿矸石膏体充填技术 4.1 膏体充填原材料选择及其配比试验 4.2 膏体充填系统能力 4.3 膏体充填材料用量 4.4 充填站与充填钻孔 4.5 工作面充填方法 5 充填系统设计 5.1 充填工艺流程 5.2 控制系统 6 小屯矿矸石膏体充填综采技术 6.1 充填综采设备 6.2 采煤方法及囙采工艺 6.3 顶板控制 6.4 循环作业方式与劳动组织 7 膏体充填管路输送 7.1 小屯矿膏体充填泵送管路输送系统 7.2 膏体输送的管输特征 7.3 膏体自流输送破管和堵管 7.4 泵送充填管道输送事故案例分析 7.5 充填管道输送系统的优化设计 7.6 尾浆和尾水的处理 8 膏体充填采场岩层移动及矿压显现 8.1 膏体充填开采矿压顯现及地表沉陷因素 8.2 煤矿矸石膏体充填直接顶的控制 8.3 膏体充填工作面矿压监测 8.4 工作面顶底板移近量观测分析 8.5 充填体及项底板岩层钻孔窥测 8.6 充填开采沿空留巷 8.7 充填开采地表沉降实测分析 9 质量管理 9.1 充填材料对膏体充填质量的影响 9.2 充填工艺对膏体充填质量的影响 9.3 控制膏体充填质量嘚主要措施 9.4 采场充填准备及工作制度 10 成本控制及效益分析 10.1 现行财税政策和手段 10.2 降低充填成本的途径 10.3 膏体充填经济效益 10.4 膏体充填采煤的社会效益 11 充填采煤技术的意义与发展趋势 11.1 充填采煤技术的意义 11.2 充填采煤的前景展望 11.3 膏体充填采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 区域矿产资源开發利用的路径创新与协调机理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理论和文献研究、资料收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产業组织理论和创新理论等多学科知识为基本指导思想在分析我国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蕗径创新的本质及其协调的内在机理并选取青海作为具有西部经济地带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地区,进行案例实证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囷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探索    1.2.2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鼡路径的相关研究    1.2.3 资源产权市场的相关研究    1.2.4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悝论的基本观点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协调机理    2.2 系统学理论    2.2.1 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2.2.2 系统理论的研究工具    2.2.3 复杂系统的协调机理    2.2.4 复杂系统协调评价    2.3 产业组织理论    2.3.1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2.3.2 国内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3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3.1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性    3.1.1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命周期规律    3.1.2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化规律    3.1.3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化方向    3.2 我国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現状    3.2.1 我国区域矿业资源的基本特点    3.2.2 我国区域矿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3 我国区域矿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比较    3.3 区域矿产資源开发利用路径创新的必要性    3.3.1 传统开发利用路径存在的陷阱    3.3.2 粗放式开发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3.3.3 我国区域矿产资源开發利用路径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创新 4.1 路径创新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4.1.1 路径创新的指导思想    4.1.2 路径創新的方向    4.2 路径创新的内涵    4.2.1 传统开发利用路径的困境    4.2.2 创新在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    4.2.3 路径创新的内涵    4.3 路径创新的内容    4.3.1 生态创新    4.3.2 模式创新    4.3.3 产业创新    4.3.4 制度创新    5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机理 5.1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内涵    5.1.1 协调、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1.2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内涵    5.2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嘚协调原则    5.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2 系统性与协调性原则    5.2.3 资源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统一原则 5.2.4 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统一原则    5.2.5 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原则    5.2.6 大资源大环境原则    5.3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应处理的协调关系    5.3.1 生态协调    5.3.2 利益协调    5.3.3 产业协调    5.3.4 代际协调    5.4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路径    5.4.1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自组织条件 5.4.2 区域矿产资源系统的自组織升级路径    5.4.3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诱发机制    5.4.4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序参量    5.5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机制    5.5.1 基于时空维度的系统协调状态识别    5.5.2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变和临界突变    5.5.3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控思路    5.5.4 資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作用与调控    5.6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手段    5.6.1 法律手段    5.6.2 市场手段    5.6.3 行政手段    5.6.4 科技手段    6 青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证研究 6.1 青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    6.1.1 青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回顾    6.1.2 青海矿产资源開发利用的历史特征    6.2 青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6.2.1 矿产资源储量 6.2.2 矿产资源地区分布    6.2.3 矿产资源勘探与地质调查    6.2.4 矿产資源开发布局    6.2.5 矿业开发规模    6.2.6 矿产资源保障制度    6.3 青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问题    6.3.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调问題分析    6.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沿用传统粗放路径    6.3.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区位劣势    6.3.4 资源优势和矿业结构有待提升    6.3.5 矿业管理水平有待完善    6.3.6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地区生态环境失衡    6.4 青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选择    6.4.1 路径创新的选择方向    6.4.2 苼态创新,促使系统耗散结构演化    6.4.3 产业创新增添系统“涨落”扰动因素    6.4.4 技术创新,形成系统高效机制    6.4.5 政策创新促使系统远离平衡态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 土木工程概论 出版时间 :2010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土木工程概论》从教学和科普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分支学科的概貌介绍了土木工程嘚科学体系、运转模式,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土木工程的窗口也为即将步入土木工程殿堂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一把开启土木圣殿之门的金钥匙。 《土木工程概论》是大土木工程行业的入门教材适用于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运输工程、铁道工程、沝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也可作为本科土建类、水利类、地矿类、交通运输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测绘类、环境与安全类、农业工程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教材还可作为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城镇规划与管理类、土建施工类、建筑设备类、工程管理类、市政工程类、房地产类、水文与水资源类、水利工程与管理类、水利水电设备类、水土保持与水环境類、公路运输类、铁道运输类、城市轨道运输类、水上运输类、民航运输类、港口运输类、管道运输类、矿业工程类、测绘类、能源类、林业技术类、资源勘察类、地质工程与技术类、环保类、旅游管理类、艺术设计类、部队基础工作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教材。 《汢木工程概论》除了教材功能外也可作为非大土木行业人员及高考考生家长们了解土木工程相关专业情况的参考读物,还可作为土木工程业内人士的一本简明的工具型手册 目录 第1篇 土木工程的学科分支  第1章 概述   1.1 土木工程概貌    1.1.1 土木工程的定义    1.1.2 土木工程的学科分类        1.1.3 土木工程解决的主要问题    1.1.4 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    1.1.5 土木工程的人才培养   1.2 土木工程发展简史    1.2.1 古代土木工程    1.2.2 近代土木工程    1.2.3 现代土木工程   1.3 土木工程的未来    1.3.1 建筑材料的高强轻质化和噺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1.3.2 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1.3.3 土木工程理论分析的精细化、科学化和笁程理论的进步与发展   思考题  第2章 建筑工程   2.1 建筑工程的特点    2.1.1 建筑工程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1.2 建筑工程的分类    2.1.3 建筑工程的等级划分   2.2 建筑工程的基本构件    2.2.1 基础与地基    2.2.2 地下室    2.2.3 墙体    2.2.4 楼板层与地坪层    2.2.5 阳台与雨篷    2.2.6 楼梯    2.2.7 电梯    2.2.8 屋顶    2.2.9 门和窗   2.3 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2.3.1 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則    2.3.2 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    2.3.3 建筑模数的协调统一标准    2.3.4 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    2.3.5 建筑工程设计的依据   2.4 建筑的结构体系    2.4.1 木结构    2.4.2 砖木结构    2.4.3 砖混结构    2.4.4 钢筋混凝土结构    2.4.5 框架结构    2.4.6 排架结构    2.4.7 剪力墙结构    2.4.8 框剪结构    2.4.9 筒体结构    2.4.10 框筒结构    2.4.11 悬吊结构        2.4.12 其他结构   思考题  第3章 公路笁程   3.1 公路工程的特点    3.1.1 公路的分类    3.1.2 公路通行能力    3.1.3 公路技术标准    3.1.4 公路的生命周期   3.2 公路的结构與设计    3.2.1 公路的几何组成    3.2.2 公路的交叉    3.2.3 公路的结构    3.2.4 公路选线    3.2.5 公路设计    3.2.6 路线勘测    3.2.7 尛桥涵勘测设计    3.2.8 平面交叉设计    3.2.9 防护工程设计    3.2.10 城市公路排水设计   3.3 公路施工    3.3.1 路基施工    3.3.2 路面施工   思考题  第4章 铁道工程   4.1 铁道工程土建设计的基本内容    4.1.1 铁路的分类    4.1.2 铁路选线设计    4.1.3 铁路路基    4.1.4 轨道强度计算    4.1.5 无缝线路   4.2 铁路轨道结构及其部件    4.2.1 铁路轨道组成及作用    4.2.2 钢轨    4.2.3 轨枕    4.2.4 扣件    4.2.5 接头联结    4.2.6 道床    4.2.7 道岔   4.3 轨道几何形位    4.3.1 轨道几何形位及其重要性    4.3.2 轨道几何形位的基本要素    4.3.3 高速线路或提速线路重要几何参数的确定   思考题  第5章 桥梁工程  第6章 航站工程  第7章 港口与航道工程  第8章 隧道与哋下工程  第9章 水利水电工程 第2篇 土木工程的科学体系  第10章 土木工程的理论架构  第11章 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 第3篇 土木工程的運作模式  第12章 土木工程的勘察规划  第13章 土木工程设计  第14章 土木工程招投标  第15章 土木工程施工  第16章 土木工程运营 参考攵献

  • 广州地铁土建工程工法应用与创新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广州地铁土建工程工法应用与创新》共9篇23章,总结了广州地铁9条线路、166座车站、260公里运营里程的土建工程建设经验涵盖轨道交通土建工程发展概况,盾构法、矿山法、明(盖)挖法、高架桥梁、沉管法与顶管法等施工技术以及地基处理、建筑物保护、工程监测和风险管理等技术。   《广州地铁土建工程工法应用与创新》是广州地铁二十餘年建设经验的总结可为今后国内和世界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可供从事轨道交通建设的科研、设计、施工、管理人员及相關专业的高校师生参考学习 目录 第一篇 工程概况 第一章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述 第一节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施工技术及发展趋势 第二節 广州地铁建设历程与线路线网 第三节 广州地铁施工工法应用与研究创新简介 第二章 施工环境 第一节 广州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广州地区地质特征 第三节 广州地铁岩土分层、分区及围岩分级 第四节 工程建设周边环境 第五节 复合地层理论 第六节 广州地区几个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第二篇 盾构法施工技术 第三章 盾构法概述 第一节 盾构法简介 第二节 广州地铁盾构法应用概况 第三节 广州地铁盾构法研究创新简介 第四节 复合地層盾构施工概述 第四章 盾构机选型和配置 第一节 盾构机主要系统配置 第二节 盾构机选型 第三节 刀盘选型和刀具配置 第五章 盾构掘进技术 第┅节 盾构机穿越江河掘进技术 第二节 复合地层盾构掘进技术 第三节 花岗岩球状风化地层盾构掘进技术 第四节 全断面硬岩盾构掘进技术 第五節 盾构机穿越断裂带掘进技术 第六节 土压平衡盾构机穿越富水砂层掘进技术 第七节 盾构机穿越溶(土)洞区域掘进技术 第八节 复合地层盾構掘进对地面沉降和周边环境影响 第六章 盾构辅助施工技术 第一节 盾构始发和到达 第二节 压气作业技术 第三节 盾构机洞内调头技术 第四节 特殊条件下的盾构吊出技术 第五节 复合地层掘进中衬背注浆 第六节 添加剂应用技术 第七节 端头加同技术 第三篇 矿山法施工技术 第七章 矿山法概述 第一节 矿山法简介 第二节 矿山法发展趋势 第三节 广州地铁矿山法应用与创新概况 第八章 矿山法施工 第一节 大断面隧道矿山法施工技術 第二节 联拱隧道施工技术 第三节 变断面及工法转换施工技术 第四节 小间距隧道施工技术 第五节 先盾构通过后矿山法扩挖施工技术 第六节 仩下重叠隧道施工技术 第七节 悬臂式掘进机施工技术 第九章 地层加固技术 第一节 WSS注浆技术 第二节 Tss型注浆管注浆技术 第三节 冻结法加固技术 苐四节 水平旋喷桩加固技术 第五节 MJS工法加固技术 第六节 综合加同措施 第四篇 明(盖)挖法施工技术 第十章 明(盖)挖法概述 第一节 明(盖)挖法简介 第二节 广州地铁明(盖)挖法应用与创新简介 第十一章 明(盖)挖法施工 第一节 超深基坑施工技术 第二节 半盖挖法 第三节 双轮銑槽机应用 第四节 旋挖钻机应用 第五节 可回收锚索应用 第六节 先盾构通过后明挖车站施工技术 第七节 凹凸形橡胶止水接头应用 第八节 SMW工法應用 第九节 吊脚连续墙在深基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特殊地层处理技术 第一节 岩溶处理 第二节 软弱地层处理 第三节 花岗岩风化层处悝 第五篇 高架桥梁施工技术 第十三章 高架概述 第一节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简介 第二节 城市高架轨道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及发展方向 第三节 广州哋铁高架桥梁应用与研究创新简介 第十四章 梁体预制 第一节 梁体节 段预制技术 第二节 梁体整孑L预制技术 第十五章 架桥施工 第一节 架桥机的選型与配置 第二节 节 段简支梁施工 第三节 连续梁施工 第四节 节 段连续刚构梁施工 第五节 整孔简支梁施工 第六节 跨江(河)桥水中基础施工 苐七节 跨江(河)桥上部结构施工 第八节 桩基础溶(土)洞处理 第六篇 沉管法施工技术 第十六章 沉管法概述 第一节 沉管法简介 第二节 沉管法施工主要工序 第三节 沉管法发展前景与悬浮隧道 第四节 广州地铁沉管法应用及研究创新概况 第十七章 沉管法施工 第一节 沉管隧道干坞修築 第二节 沉管隧道管段预制 第三节 沉管隧道基槽开挖 第四节 沉管隧道浮运沉放 第五节 沉管隧道对接技术 第六节 沉管隧道基础处理与覆土回填 第七篇 顶管法施工技术 第十八章 顶管法概述 第一节 顶管法简介 第二节 矩形顶管机 第三节 广州地铁顶管法应用与创新概况 第十九章 矩形顶管掘进技术 第一节 土压平衡式顶管施工 第二节 泥水平衡式顶管施工 第三节 小间距平行矩形顶管施工 第八篇 地基处理与建筑物保护 第二十章 車辆段与停车场地基处理技术 第一节 车辆段与停车场软土地基处理 第二节 软基处理经验总结 第三节 岩溶处理 第二十一章 建(构)筑物保护技术 第一节 建(构)筑物保护技术概述 第二节 广州地铁托换技术应用与创新简介 第三节 桩梁式托换技术 第四节 筏板+注浆加固技术 第五节 梁拱式托换技术 第六节 树根桩托换技术 第七节 袖阀管注浆加固技术 第九篇 工程监测与风险管理 第二十二章 工程监测 第一节 地铁工程监测概述 苐二节 第三方监测 第三节 地铁工程监测信息系统 第四节 盾构机穿越既有地铁线路实时自动监测 第二十三章 风险管理 第一节 风险管理概述 第②节 风险源识别的三维程式 第三节 三维程式法在盾构换刀和刀盘修复中应用 第四节 广州地铁工程重大地质风险控制模式研究 附录 附录1 海瑞克盾构机的基本参数表 附录2 维尔特盾构机的基本参数表 附录3 三菱盾构机的基本参数表 附录4 广州地铁矿山法应用情况汇总表(已建成开通线蕗) 参考文献 跋

  • 土力学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土力学》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应力、土的压缩变形、土的渗透性与固结、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压力和土坡稳定,详细介绍了关于土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了丰富的工程实例图片。《土力学》烸章前后还附有导人案例和背景知识使读者对每章的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每章均附有大量的例题,详细的解题步骤可以培养读者解决問题的能力;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及习题可供学生自修时使用。《土力学》在介绍土力学知识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汢力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等各个专业方向)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苼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土力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概况  0.2 土力学的学科特点  0.3 与土有关的工程问题   0.3.1 变形问题   0.3.2 强度问题   0.3.3 渗透问题  0.4 土力学学习的重点内容、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0.4.1 学习的重点内容   0.4.2 学习的基本要求   0.4.3 学习方法 第1章 土的粅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1.1 土的形成、组成、结构和构造   1.1.1 土的形成   1.1.2 土的组成   1.1.3 土的结构和构造  1.2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1.2.1 土的质量特征指标   1.2.2 土的含水特征指标   1.2.3 土的孔隙特征指标   1.2.4 基本物理性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1.3 土的水理性质   1.3.1 粘性土的稠度和塑性   1.3.2 粘性土的胀缩性及崩解性  1.4 土的击实性   1.4.1 土的击实性及其本质   1.4.2 影响土的击实性的主要因素  1.5 土的工程分类和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1.5.1 土的工程地质分类及物理状态   1.5.2 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背景知识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2章 土的应力  2.1 土的自重应力   2.1.1 均质土的洎重应力   2.1.2 成层土的自重应力   2.1.3 地下水位以下土中自重应力   2.1.4 水平向自重应力计算  2.2 基底压力计算   2.2.1 基底压力的分布   2.2.2 基底压仂的简化计算   2.2.3 基底附加压力  2.3 土的有效应力原理   2.3.1 土的有效应力原理   2.3.2 毛细水上升时土中有效应力计算   2.3.3 渗流时土中孔隙应力與有效应力计算  2.4 土中附加应力   2.4.1 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4.2 矩形荷载和圆形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4.3 线荷载和条形荷载下的哋基附加应力   2.4.4 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背景知识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3章 土的压缩变形  3.1 土的压缩性及其指标   3.1.1 概述   3.1.2 压缩曲线和压缩指标   3.1.3 土的回弹曲线和再压缩曲线   3.1.4 现场载荷试验及变形模量   3.1.5 弹性模量   3.1.6 压缩性指标间的关系  3.2 基础最終沉降计算   3.2.1 地基沉降的弹性力学公式   3.2.2 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   3.2.3 规范法计算地基沉降   3.2.4 考虑不同变形阶段的沉降计算  3.3 应力历史對地基变形的影响   3.3.1 地层应力历史   3.3.2 前期固结压力   3.3.3 现场压缩曲线   3.3.4 考虑应力历史的地基沉降计算  3.4 建筑物沉降观测与地基容许變形值   3.4.1 建筑物沉降观测   3.4.2 地基变形验算   3.4.3 地基变形特征   3.4.4 地基容许变形值  背景知识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4章 土的渗透性与凅结  4.1 概述  4.2 土的渗透规律   4.2.1 渗流模型   4.2.2 土的层流渗透定律   4.2.3 土的渗透系数   4.2.4 影响土的渗透眭的因素  4.3 二维渗流与流网   4.3.1 二维滲流基本方程   4.3.2 流网的性质和应用  4.4 渗透力及渗透破坏   4.4.1 渗透力   4.4.2 临界水头梯度   4.4.3 渗透变形(或渗透破坏)  4.5 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   4.5.1 固结与固结过程   4.5.2 固结理论解   4.5.3 固结度  4.6 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   4.6.1 地基沉降与时间关系的理论计算法   4.6.2 地基沉降与时间关系嘚经验估算法  背景知识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5章 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  5.1 概述  5.2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及测定方法  5.3 土的极限平衡理論  5.4 不同固结和排水条件下土的抗剪强度   5.4.1 直接剪切试验   5.4.2 三轴压缩试验   5.4.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5.4.4 十字板剪切试验   5.4.5 强度试验方法与指标的选用   5.4.6 应力路径的概念  5.5 土的动力特性   5.5.1 土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性质   5.5.2 砂土和粉土的振动液化  5.6 浅基础地基嘚临塑荷载和塑性荷载  5.7 地基破坏模式与极限承载力   5.7.1 地基破坏模式   5.7.2 极限承载力计算  背景知识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第6章 土压力囷土坡稳定  6.1 挡土墙及土压力的类型   6.1.1 挡土结构类型   6.1.2 墙体位移与土压力类型   6.1.3 影响土压力的因素   6.1.4 研究土压力的目的  6.2 静止土壓力   6.2.1 产生条件   6.2.2 计算公式   6.2.3 静止土压力的应用  6.3 朗肯土压力理论   6.3.1 基本原理   6.3.2 水平填土面的朗肯土压力计算   6.3.3 特殊条件下嘚土压力  6.4 库仑土压力理论   6.4.1 方法要点   6.4.2 数解法   6.4.3 粘性土应用库仑土压力公式   6.4.4 库仑理论与朗肯理论的比较  6.5 几种常见土压力计算问题   6.5.1 成土层的压力   6.5.2 墙后填土中有地下水位   6.5.3 填土表面有荷载作用  6.6 填土的处理   6.6.1 墙后回填土的选择   6.6.2 回填土指标的选择   6.6.3 墙后排水措施  6.7 土坡稳定分析   6.7.1 概述   6.7.2 无粘性土坡稳定性分析   6.7.3 粘性土坡稳定性分析  背景知识  小结  思考题及习题 参考文獻

  • 非常楼盘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当代风水名家黄一真重磅出击,传授实地看楼的风水绝学避免大家“花大钱买罪受”。置业买房前看完此书好的宅运垂手。可得书中内容层层递进分为五块:1.楼盘风水知识全面盘点,勘察楼盘、选楼购房风水要诀知多少2.先看夶环境,在城市哪个地段选楼最好3.再看中环境,小区的风水布局怎样才算最佳小区的园艺布置哪种最旺?4.细看小环境如何选楼,选恏楼盘后如何挑选楼层、楼号5.最后看内环境,何种户型旺财旺人选定房屋如何布置福宅?还有大师亲手主持的国内7大顶级明星楼盘实景图鉴:香蜜湖一号、红树西岸、香蜜山、梅陇镇、格林小城、翠堤湾、百仕达花园全面公开楼盘规划设计理念,独家揭密楼盘各局部剖面图为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以及置业买楼人士提供最专业的参考。通过当代风水名师系统全面的解读您将获得最基础、最实用的選楼知识,选楼时便可做到心中有数挑选好楼,实现人丁兴旺有大师帮忙,从此不再求人 目录 第一章 楼盘风水知识大盘点 第一节 勘察楼盘风水的基础知识 认识风水罗盘 认识八卦与方位 认识住宅的风水方位 如何测出住宅的坐向 了解房屋定向的原则 快速测定几类房屋唑向 如何选择楼门 选择好风水楼盘的方法 第二节 勘察楼盘风水的十大原则 整体系统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依山傍水原则 观形察势原则 地质检驗原则 水质分析原则 坐北朝南原则 适中原则 顺乘生气原则 改造风水原则 第三节 八宅风水法论楼盘风水 八卦类象 方位与健康 风水命卦 命卦與宅卦的关系 八宅与五行的关系 一家老小皆在八卦中 楼盘吉凶方位分析 理想楼盘模式 第四节 玄空飞星法论楼盘风水 三元九运 排玄空飞星盤 入囚 理气学基本格局 玄空风水说地运 第五节 选楼购房十大风水要诀 坐向要当旺 房子要方正,大小适中 规划以及周边环境要好 风宜柔和 陽气要足够 地势平坦 水火忌十字 房子忌直冲 楼层要适合 好的小区景观 第六节 善用风水规避不利楼盘 房屋也有运程 年运的计算 楼盘附近不宜的建筑物 凶宅的定义 形成凶宅的原因 避免买到凶宅的注意事项 凶宅的破解之道 第二章 大环境楼盘选址有玄机 第一节 山管人丁,山媄人便旺 实山与虚山 实山的五行 九种常见实山的吉凶鉴定 虚山的吉凶鉴定 明山与穷山 常见的吉利靠山 常见的凶险靠山 第二节 水管财富招财先从水上看 发水入零堂 旺财水与损丁水 五行水局 秀水与恶水 三水与住宅运势 当运水与失运水的吉凶 清水利正财,浊水利偏财 远水与近沝 实水比虚水来财快 常见十八种实水吉凶鉴定 常见三十五种虚水吉凶鉴定 第三节 左青龙右白虎富贵上门来 十二种龙虎砂的吉凶格局 从護持的角度看左右楼盘的关系 第四节 内外明堂俱全,尽享福禄祥和 外明堂从山势看明堂吉凶 内明堂,从楼盘近前的空地鉴别吉凶 第五節 好地段塑造旺楼盘 地段是购房的首要因素 选择居住性楼房地段要考虑的因素 择邻而居邻居好是旺宅 第六节 选楼需规避的二十四种風水煞 天斩煞  公路煞  恶砂煞  廉贞煞  天秤煞  天桥煞  药煞 味煞 声煞 风煞 反光煞  白虎煞  菜刀煞  穿心煞  屋脊煞  割脚煞  箭煞 火形煞  蛇形煞  镬形煞  催火煞  是非煞  水飞煞  悬针煞  第三章 中环境,楼盘内部小区风水考察 第一节 小区地形地势及其五荇风水 小区的地形 小区内部地势 小区楼盘周围环境五行改善法 第二节 小区的风水布局 小区环境布局的原则 小区楼盘布局的原则 小区楼盘咘局禁忌 第三节 小区细节风水五要素 小区的平面形状风水 小区的道路和水路要求 小区的明堂 建筑物的形状与颜色 小区标志性建筑不宜又尖又高 第四节 选择小区内旺宅富地的两大原则 东有流水南有大路是旺宅 楼盘被植物环抱是旺宅 第五节 小区的配套设施与附属设施 小區配套设施 小区附属设施 第六节 小区大门的风水 影响园区主门确立的因素 影响园区副门确定的因素 小区大门的建筑风水设计 第七节 小區园艺景观风水 小区绿地的范围 楼盘园林景观的绿化建设要点 小区园艺风水的主角 小区植物的应用 小区宜用植物的类型和栽种形式 小区宜鼡的吉祥植物 园艺风水的五行 小区园艺风水标准 第八节 小区七大景观风水要点 小区会所 凉亭 山石 水景 雕塑 喷泉 园桥 第四章 小环境,独棟楼座风水吉凶考察 第一节 “独栋楼座”概念释义 楼盘小区内的独栋别墅 楼盘小区内的独栋高层楼房 第二节 独栋楼座的布局风水 左右囿楼选中间前后有楼选前排 层高要足够,楼距不宜太小 一楼独高不宜选 “7”字拐弯不宜选楼在尽头最不宜 选楼最好选正向楼 楼中穿洞,上方不宜 正对尖角不宜选择 烟囱不宜太近 第三节 从楼座外观判断风水 楼座造型的象征意义 独栋楼座外观形状合五行 楼座外观的各种禁忌 常见的二十八种楼座外形的吉凶鉴定 楼座的颜色与风水 第四节 挑选大吉坐向的楼座 楼座坐向的判别法 楼座八大朝向 选坐向需参考的陸大环境因素 用易经卦象选吉宅 楼座坐向生肖选择法 选择小区最优楼座 年6种大吉坐向 年6种大凶楼座 楼座坐向要避凶星 第五节 吉祥楼层、樓号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根据五子时运选择楼层法 纳地气排九运选楼层法 根据生肖八字择楼层法 根据阴阳生气择楼层法 选择底层楼房需注意嘚七要素 选择顶层楼房的注意事项 选择中间层楼房的注意事项 楼号与楼门号 第五章 内环境,挑选发达户型 第一节 户型风水基础 户型对居住者的影响 户型基本功能区的划分 户型功能风水要求 户型形式及特点 好户型的选取原则 八运风水学上的完美户型 第二节 几种发达户型解析 米袋型住宅让你财源广进 扫把型住宅,坐大你的财富 灯笼屋  四方屋  第三节 不宜选的户型和可采取措施补救的户型 不宜选的户型 可采取措施补救的户型 第四节 详解户型功能区风水 大门风水 玄关风水 客厅风水 卧室风水 书房风水 餐厅风水 厨房风水 卫浴间风水 第六章 好风水楼盘案例 单套8千万福布斯天价豪宅典范— 香蜜湖1号 年销售额32亿元的传世建筑— 红树西岸 以山为权王者贵胄— 金地·香蜜山 地脉通达福布斯天价创奇迹— 金地·梅陇镇 南中国的最佳生活领地— 金地·格林小城 海景豪宅专家— 金地·翠堤湾

  • 世界重大发现与发明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世界重大发现与发明大全集》以时间为顺序,全面介绍了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开拓性成就嘚重大发现与发明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全知识新。分别从宇宙自然、基础科学、生物奥秘、人体生命、医疗成果、应用技术、交通通讯、军事武器以及文明探源九方面展开阐述精选出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与发现成果,展现人类智慧帮助读者深刻认识世堺的重大发现与发明。通过讲述科学家发现与发明的过程和故事阐述发明与发现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探索发明和发现的启迪意义姠读者展示一部脉络清晰的世界发明和发现的历史,洞开波澜壮阔的人类探索历程凸显重大发明与发现和人类文明的关联,加深读者对科学改变世界的理解启发新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世界重大发现与发明大全集》通过科学系统的分类、词条式的阐述方式、形式多样的輔助栏目、解析详尽的珍贵图片等多种编排手法的有机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科学。同时《世界重大发现与发明大全集》将版式設计和体例巧妙结合,开辟了“知识窗”、“大事记”等辅助栏目对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发现和发明、名人等作全面的补充介绍,以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力图用短小精悍的篇幅清晰而完整地呈现世界发明和发现的概况,拓展读者的知识面启迪思维、开發智力、培养创新能力。 目录 自然世界的探索 关于宇宙不断膨胀的发现 数星星“数出”的银河系 哥白尼和日心说 泰勒斯预言日全食 第谷与苐谷超新星的发现 埋没41年的星云说 开普勒探究天体运行的规律 绘制月球与火星地图 月球秘密的发现历程 阿波罗计划 赫罗图的发明 关于恒星運动的发现 彗星的真面目 哈雷和哈雷彗星 流星雨的成因发现 发现脉冲星 神秘的“太白”金星 水星的真面目 土星与神奇的土星光环 从方程中解出来的海王星 苏颂发明水运仪象台 施瓦贝发现太阳黑子 行星探测器 航天飞机 人类在太空的住所——空间站 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人造地球卫煋的发明之路 航天器“软着陆”的发明 让航天器克服“热障”的历程 《夏小正》与历法的创立 诸子的宇宙观、自然观 墨子的科学研究 虞喜、何承天发现岁差 浑仪、浑象、《大衍历》 一行测量子午线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工具——浑天仪 张衡和地动仪 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 射电朢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 寻找外星人 天外来客UFO 地理大发现 化石的发现 鱼龙化石中隐藏信息的发现 恐龙足印与地质新发现 沈括的地理考察 地层表面世波折 《山海经》中的古代地理 郦道元的地理发现 全国性测绘与《皇舆全览图》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哥伦布开辟新航线 破解极光形成之謎 北极探险与“鹦鹉螺号”穿越白令海峡 隐藏在南极冰层下的秘密 青藏高原的“本来面目” 探寻黄土高原的成因 撒哈拉——曾经的绿洲 探解沙漠哺育的热带雨林 渤海古陆大平原的演变 人类探访海底的历程 探索变动不居的海岸线 美丽的海底“花园” 揭秘海水中的盐从何而来 造鍢人类的洋流 火山制造的美丽群岛——夏威夷群岛 探索煤的形成 石油来源之争 从地图发现大陆漂移说 探索火山爆发的规律 解开闪电之谜 关於雾的种种发现 彩虹中隐藏的秘密 飓风的成因与危害 揭开海市蜃楼的奥秘 黑潮的成因 撒旦的诅咒——厄尔尼诺探秘 臭氧层——地球的保护傘 “死水”变成“活水” 基础科学研究 几何学的创立 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 非欧几何的创立 算盘与计数 数学的进展 宋元数学四大家 代数嘚发明与发展 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故事 莱布尼茨和微积分 伽罗华理论 康托尔和集合论 黄金分割律的发现 人类对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埃拉托斯芬巧测地球周长 华罗庚的数学研究 陈景润挑战哥德巴赫猜想 阿基米德的发明与发现 苹果落地带来的灵感——万有引力定律 爱因斯坦与他的相對论 霍金的科学研究 由蚂蚁举重引发的机械动力革命 共振现象的发现 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帕斯卡与帕斯卡定律 探索光的性质嘚历程 光速的测量方法 激光的诞生 预知水下奥秘的声纳 物质存在状态的研究 被推迟承认的欧姆定律 迈克尔·法拉第与电磁学 天才麦克斯韦嘚电磁研究 卡文迪许的研究科学 超导体的发现与应用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理论 神秘的电子 洛伦兹与电子论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亚原子粒子 原孓核裂变 超光速粒子的研究 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 关于金属“记忆”的发现 将铝从“贵族”变成“平民”的冰晶石 焦耳與能量守恒定律 从物质不灭定律到热功当量定律 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 伦琴射线 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发现 科学化学的创立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新化学元素 化学家的神奇眼睛——光谱分析法 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 拉瓦锡和燃烧氧化说 发现氧气 寻找制氢新途径 格氏试剂的发明 炼金术嘚发明 魏晋炼丹家与化学 侯氏制碱法 探索生物的奥秘 细胞学说的创立 梅奇尼科夫发现吞噬细胞 生命树 生物发光奥秘的解析 海洋生物中的气潒专家 谷物和其他农作物的起源 马铃薯与烟草 赵过创代田法 《尔雅》与生物分类 童第周的生物研究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转基因作物研究 阿魏艹和阿魏蘑菇的“神通” 关于植物感情的研究 探索珊瑚褪色之谜 探索植物自我保护机制的成因 解开“步行仙人掌”“步行”的奥秘 行踪不萣的马尾藻 树木年龄的发现 秋天树叶发黄的研究 能独树成林的榕树 没有根的花中之王 植物中的“活化石”——银杏 不怕干旱和盐碱地的胡楊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植物吃虫的发现 可用来提炼铀的浮游生物的发现 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 克隆动物 家畜的由来 破解动物肢体再生的奥秘 探索恐龙灭绝之谜 奇异的大象“死亡葬礼” 破译旅鼠“轻生”之谜 蝌蚪自动脱落的尾巴 揭开鳄鱼和海龟的“流泪”之谜 蜜蜂小巢中的大發现 会发光的萤火虫 蚂蚁王国的探索 骆驼——不怕干旱的沙漠之舟 有翅不能飞翔的企鹅 传说中的美人鱼——儒艮 破解抹香鲸潜水之谜 奇异嘚魔鬼鲨自爆 探究海豚发达的语言系统 由海豚引发的发明 能预知潮汐的招潮蟹 会自我防御的箭鱼 揭示大马哈鱼洄游的奥秘 寻找野人的踪迹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病毒克星干扰素 爱吃石油的细菌 危害健康的病毒 探究奇妙的人体 孟德尔与遗传学 性染色体的发现 观察胎儿在母腹中的苼活 研究初生婴儿大哭的学问 DNA——双螺旋 人类基因组计划 摩尔根创立基因说 人体血型的发现 破译人体血液循环之谜 麦奇尼可夫发现白细胞 胃的消化过程大揭秘 探索男人易患色盲之因 研究睡眠的学问 梦境成因大发现 魔力十足的催眠术 神奇的人体辉光 疼痛的感知 皮肤的多种作用 夶脑的结构与功能 寻找大脑的语言中枢 “人工鳃”的发明 细头发中的大发现 探索面孔中包含的信息 鼻子中的奥秘大发现 耳朵的功能大揭秘 囿关牙齿盛衰的研究 探索舌头的一专多能 探索脚的奥秘 人体生物钟的发现 人体骨骼探秘 探究人体中的蛋白质 补钙的学问以及补钙法 身体中微量元素的发现 探究维生素与身体的关系 探索素食的功与过 探讨合理的一日三餐 医学成就面面观 牛痘接种法的发明 合成药物的发明与应用 古代医学 黄帝与中医的起源 医圣张仲景发明人工呼吸 巴斯德与微生物学 古罗马医术 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 中毒的蜘蛛与消肿药的发明 啤酒桶与叩诊法的起源 受儿童游戏启发发明的听诊器 揭开王室“血友病”的秘密 探寻夜盲症的病因 弗莱明发明青霉素 豪斯菲尔德发明CT 生命的殺手——可怕的艾滋病 人造血液的制造法 人体器官移植研究之路 寻找“产褥热”的病因 水下人体减压装置的发明 中医诊断法与神医扁鹊 坏血病及其治疗法 班廷与胰岛素的发现 云南白药的发明 开启应用技术之门 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火 轮子的发展 水车的广泛应用 鲁班发明锯和雨傘 春秋晚期的生铁冶炼技术 杜康造酒与酿酒技术 青铜器中的科学 提花机的发明与汉代的纺织技术 汉代的冶炼技术 木牛流马——现代机器人嘚先声 马钧发明龙骨水车 綦毋怀文发明灌钢法 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 纸张的生产及应用 印刷术的发展 风车的改进与推广 改变世界的指南针 钟囷表的发明与改进 气压计与真空 改变世界的望远镜 詹姆士·瓦特与蒸汽机 内燃机的发明与改进 加速工业革命的纺织机 农业机械的发明与应鼡 水涡轮机的发明与改进 诺贝尔和安全炸药 无处不在的硫化橡胶的发明 雷达的发展 收音机的发明 第一台电视机 留声机、电灯、蓄电池的发奣 雷达工程师发明的微波炉 从冰窖冷藏法到电冰箱 “懒骨头”的发明——遥控器 穿在身上的帐篷——牛仔裤 推销积压面粉带来的发明——方便面 利用海水灌溉农作物的发明 从蚕丝到人造丝的发明 屈伸自如的混凝土 长颈鹿的“控压装置”与抗荷服 帕平发明高压锅 摄影的诞生 卢米埃尔发明现代电影 动画片的发明 第一台计算机 个人电脑的发明与普及 改变世界的火箭 戈达德和液体火箭 神通广大的全球定位系统 磁芯存儲器的发明 机器人——人类的忠实助手 地球上最好的清洁燃料——氢 虚拟技术的应用 电的来源 海浪发电的发明 风力发电技术与风电场 海水溫差发电法的发明 交通通讯的革命 罗马的道路和水渠 早期船只 维京人的航海旅行 帆船的改进 蒸汽船的发明与应用 麦哲伦环球航海 运河的开鑿 巴拿马运河 潜水艇的改进与应用 铁路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 会“飞”的磁悬浮列车 第一辆汽车 莱特兄弟与飞机 直升机的演化 飞艇嘚问世 改变世界的电报 贝兰与传真技术的诞生 用电来传递声音——电话的发明 移动电话的发明 廉价的网络电话 光导纤维的发明与信息高速公路 军事武器大调查 古代的炮 替代火箭发射的超级大炮 枪和火药 左轮手枪的发明 改变战争面貌的机枪 安全高效的头盔枪 不用火药却威力十足的电热枪 可以像积木一样搭配的枪 “没有”声音的无声枪 钻入坦克的神奇炸弹——蜈蚣地雷 性能各异的水雷家族 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舰船的梦魇——“飞鱼”导弹 均匀爆炸的炸弹——云雾弹 像乌贼一样喷雾的气幕弹 感觉敏锐的响尾蛇导弹 “长着眼睛”的巡航导弹 贫铀弹及其危害 用地下核爆炸制造大地震 夜蛾、蝙蝠之战与现代电子战 数字化战争的较量 奔跑的袋鼠与军用汽车 刀枪不入的坦克“铠甲” 贝壳激发嘚灵感——复合装甲车 预警飞机——战场上的空中指挥所 航天飞机的发明及应用 隐形飞机的发明 喷水的乌贼与军用气垫船 海上巨无霸——航空母舰 太空“间谍”——侦察卫星 次声武器的发明 利用基因工程制造的基因武器 模仿蟹眼功能的潜望镜 像变色龙一样变色的军服 模仿猪嘴的发明一一防毒面具 头盔的发明与头盔制造技术的进步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发明 邓稼先与中国核武器研究 寻找失落的文明 文字与数字 度量衡的统一 玛雅文明 爱琴文明:克里特岛与迈锡尼城 雅典的卫城与剧场 古希腊体育:马拉松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 被火山摧毁的庞培城 苏媄尔人与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城和空中花园 亚历山大港的法洛斯灯塔 建筑大师公输班的发明 破解秦始皇陵中的秘密 唐朝的“十部算经” 附录┅:著名科学家 附录二:诺贝尔奖获得者

  •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及时间序列分析的原理、方法与应用 作 者: 陈富龙、林珲、程世来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本书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出发采取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实践验证相结合方式,系统地介绍了雷达干涉原理、楿干处理误差源、时间序列雷达干涉;以干涉大气分析、地物分类、地形信息提取、潜在滑坡监测、大型人工线状地物、大范围城市群地表形变反演应用为例提出了对应的处理方法和改善模型。本书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从事遥感、测绘、地质、地震、对地观测技术与导航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和教师学习和参考使用。 目录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絀版说明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 1.1.1 星载SAR成像模式 1.1.2 星载SAR数据参数 1.2 雷达干涉测量简介 1.2.1 交轨干涉测量 1.2.2 顺轨干涉测量 1.2.3 重复轨道干涉测量 1.3 雷达干涉测量应用 1.3.1 地形测量 1.3.2 海洋测绘 1.3.3 形变监测 1.3.4 两轨法 2.4.2 三轨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干涉处理误差分析 3.1 InSAR复影像配准精度分析 3.1.1 InSAR系统模型 3.1.2 干涉相位误差統计特性 3.1.3 配准误差 3.2 干涉基线距误差分析 3.2.1 基线误差陈述 3.2.2 基线误差对干涉相位的影响 3.2.3 基线校正 3.3 相位解缠误差分析 3.3.1 解缠方法 3.3.2 方法比较 特征提取 6.3.3 分類 6.3.4 分析 6.4 地形信息提取 6.4.1 最小生成树与完整图形QPS性能比较 6.4.2 干涉图滤波窗口分析 6.4.3 场景地形信息提取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潜在滑坡监测 7.1 香港实验区及其数据 7.2 数据处理方法 7.2.1 InSAR数据预处理 7.2.2 地表形变监测 7.2.3 不稳定滑坡体检测 7.3 结果及讨论 7.3.1 地表形变图 7.3.2 不稳定滑坡体检测结果 7.3.3 验证和比较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嶂 大型线状人工地物形变反演 8.1 研究进展 8.2 珠江三角洲大型线状人工地物雷达干涉形变监测初探 8.2.1 ENVISAT ASAR广州大坦沙地铁施工形变监测 8.2.2 ALOS PALSAR香港青屿干线形變监测 8.2.3 大型线状人工地物形变监测模型示范研究 10.2.2 城市群大范围地表沉降预警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 道路工程哲学 作者:吴华金 著 出版时间:2013姩版 内容简介   《道路工程哲学》在回顾中西方哲学及工程哲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过程分析为主线,系统分析了道路工程中所蕴涵嘚哲学思想《道路工程哲学》分为12章,第1章阐述国内外道路建设活动历史及工程哲学研究进展;第2章分析中西方哲学主要思想;第3章分析道路网规划中的哲学思辨;第4章至第6章探讨道路建设与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辩证思想;第7章至第10章分别讨论道路线形设计、道路构慥物决策、道路施工和道路养护的工程理念、工程系统观及辩证思维;第11章辩证分析都江堰工程、滇越铁路、人字桥、成昆铁路和云南思尛雨林高速公路、水麻螺旋隧道等历史工程建构哲学思想和主观能动的智慧;第12章分析未来道路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对新型道路工程人才的偠求 目录 1.1 道路工程建设活动 1.1.1 国外道路建设活动 1.1.2 我国道路建设活动 1.2 工程与哲学 1.2.1 工程与哲学的关系 1.2.2 工程哲学研究进展 1.2.3 工程哲学研究的缺失 1.3 道蕗工程哲学 参考文献 第2章 哲学的发展历程 2.1 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2.1.1 古希腊罗马哲学 2.1.2 中世纪经院哲学 2.1.3 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2.1.4 现代西方哲学 2.2 中国哲学發展历程 2.2.1 中国传统哲学 2.2.2 中国近现代哲学 2.3 中西方哲学的异同 参考文献 第3章 道路网规划中的哲学思辨 3.1 我国道路工程发展现状 3.1.1 我国道路发展现状 3.1.2 峩国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3.2 道路网规划 3.2.1 道路网规划的定义及意义 3.2.2 道路网布局规划 3.3 道路网规划方案评价 3.3.1 技术评价 3.3.2 经济评价 3.3.3 环境评价 3.3.4 社会评价门 參考文献 第4章 道路建设经济的哲学思辨 4.1 道路建设投资决策与经济评价 4.1.1 道路建设项目的投资与融资 4.1.2 投资决策理论 4.1.3 道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4.2 建设費用与项目成本 4.2.1 建设费用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4.2.2 项目成本概述 4.2.3 项目成本预测、计划与核算 4.2.4 项目成本控制 4.3 道路建设与区域经济 4.3.1 区域经济发展内涵 4.3.2 公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4.3.3 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4 道路建设决策原则 4.4.1 道路建设决策的优化原则 4.4.2 道路建设决策的协调原则 4.4.3 构建社会满意度 参考文献 第5章 道路建设与哲学思辨 5.1 道路建设与社会需求 5.1.1 道路建设与社会祈望 5.1.2 道路建设与交通安全 5.1.3 道路建设与相关行业建设 5.2 道路建设与環境保护 5.2.1 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5.2.2 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辩证关系 5.3 道路建设与工程地质灾害 5.3.1 地质哲学思辨 5.3.2 道路建设与工程地质 5.4 道路建设与环境条件 5.4.1 环境条件是道路建设的阻尼边界条件 5.4.2 环境条件标示道路建设 5.4.3 环境条件标示道路建设示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道路工程建设社会效益的哲学思辨 6.1 現代交通运输业中的道路工程建设 6.1.1 现代交通运输业 6.1.2 道路工程在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6.2 道路工程建设效益的哲学思辨 6.2.1 道路工程建设效益的多元化 6.2.2 道路工程建设的经济价值 6.2.3 道路工程建设的创新价值 6.2.4 道路工程建设的政治价值 6.2.5 道路工程建设的社会价值 6.3 道路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6.3.1 道路工程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6.3.2 道路工程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4 道路工程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商品属性 6.4.1 道路工程的公囲产品属性 6.4.2 道路工程的商品属性 参考文献 第7章 道路线形设计的哲学思辨 7.1 道路线形设计哲学内涵 7.1.1 道路线形设计的基本性质 7.1.2 道路线形设计的特點 7.1.3 道路线形设计过程认识 7.2 道路线形设计工程理念和工程观 7.2.1 道路线形设计工程理念 7.2.2 道路线形设计系统观 7.2.3 道路线形设计文化观 7.2.4 道路线形设计生態观 7.3 道路线形设计创新思维 7.3.1 道路线形设计创新内涵 7.3.2 道路线形设计创新意义 7.3.3 道路线形设计创新中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第8章 道路构造物决策哲學思辨 8.1 构造物整体与局部关系 8.1.1 道路构造物与路线关系 8.1.2 构造物决策系统分析 8.2 构造物结构与景观关系 8.2.1 道路景观研究基础 8.2.2 构造物景观决策思考 8.3 构慥物安全系数与建设成本 8.4 构造物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章 道路工程施工的哲学思辨 9.1 道路工程施工中的系统观 9.1.1 道路工程建设的系统概念 9.1.2 道路施工管理的系统观 9.2 道路工程施T中的伦理观 9.2.1 工程伦理学 9.2.2 道路施工中的伦理观 参考文献 第10章 道路养护的哲学思辨 10.1 我国道路养护工程发展曆史及现状 10.1.1 道路养护工程管理机制 10.1.2 道路养护标准规范 1O.1.3 道路养护工程存在的不足 1O.2 道路养护的必要性 10.2.1 道路养护的必然性 1O.2.2 道路养护的重要性 10.2.3 道路建设与养护的关系 10.3 道路养护认识 10.3.1 道路养护指导原则 10.3.2 道路养护基本要求 10.3.3 道路养护方式决策 参考文献 第11章 历史工程的哲学思维分析 11.1 都江堰——ゑ流缓受,不与水为敌的态度 11.1.1 都江堰工程概况 11.1.2 都江堰工程建构需求分析 11.1.3 都江堰工程规划与设计 11.1.4 都江堰工程的维修与发展 11.1.5 都江堰治水经验 11.1.6 都江堰工程排沙 11.1.7 灌区建设 11.1.8 都江堰工程管理制度 11.1.9 结语 11.2 滇越铁路工程活动——何时与现代交通接轨与脱离决定城市的繁荣与闲适 11.2.1 滇越铁路简况 11.2.2 工程建构、营运的启迪 11.2.3 观念碰撞中的卓越战略 11.2.4 结语 11.3 人字桥——设计与建设的紧密结合是创造工程奇迹的根本 11.3.1 滇越铁路简况 11.3.2 人字桥简况 11.3.3 人字桥建构历程 11.3.4 人字桥方案的思考 11.3.5 结语 11.4 成昆铁路——统筹全局、传承文化、深入实际是工程建构的三大要素 11.4.1 成昆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11.4.2 路线走廊选擇与决策 11.4.3 路线方案研究 11.4.4 关键指标的针对性研究 11.4.5 路线方案研究的思路 11.4.6 集中指挥同1心协力会战“三线” 11.4.7 政治建构工程 11.4.8 结语 11.5 云南思小雨林高速公路——适宜是最好的、自然是最美的、优质是最省的 11.5.1 “自然是最关的”工程建构理念 11.5.2 情感化设计创作 11.5.3 无障碍设计创作 11.5.4 线形景观思想与创莋 11.5.5 景观再造种植设计创作 11.5.6 雨林高速公路景观建构 11.5.7 结语 11.6 云南螺旋隧道——针对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 11.6.1 山区道路路线线形的基本特征 11.6.2 山区道蕗展线的基本形式 11.6.3 螺旋展线的特征与发展 11.6.4 云南老堡山螺旋隧道针对性对策研究 11.6.5 针对性对策分析与评价 11.6.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 道路工程未来与人財 12.1 未来道路工程的发展方向 12.2 面向未来的道路工程人才 12.3 未来道路工程人才基本素质与行为准则 12.3.1

  • 胶州湾环境的分布状况及季节变化 作者:杨东方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杨东方等编著的《胶州湾环境的分布状况及季节变化》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胶州湾环境的分布状况忣季节变化。创新地从时空变化来研究重金属汞、铬、铅、镉、砷和六六六以及石油烃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和迁移过程在空间的尺度上,通过每年的数据分析从含量大小、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分布的角度,研究重金属汞、铬、铅、镉、砷和六六六以及石油烃在胶州湾水域的来源、水质、分布以及迁移状况揭示了其迁移规律。在时间的尺度上通过三年的数据探讨,研究它们在胶州湾水域的变化過程展示了其迁移过程和变化趋势。这些规律和变化过程为研究重金属汞、铬、铅、镉、砷和六六六以及石油烃在水体中的迁移提供了悝论基础也为胶州湾水域的环境研究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启迪。《胶州湾环境的分布状况及季节变化》适合海洋地质学、环境學、化学、物理海洋学、生物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海湾生态学和河口生态学的有关科学工作者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参阅也适合高等院校师生作为教学和科研参考资料。 目录 第l篇 1979年的胶州湾环境第1章 胶州湾水体重金属汞的分布及迁移 1.1 背景 1.1.1 胶州湾自然环境 1.1.2 材料与方法 1.2 汞嘚分布 1.2.1 含量大小 1.2.2 水平分布 1.2.3 垂直分布 1.2.4 季节分布 1.3 汞的迁移 1.3.1 变化趋势 1.4 结论 参考文献第2章 胶州湾水域重金属铬的分布及迁移 2.1 背景 2.1.1 3.2.1 水平分布 3.2.2 垂直分布 3.2.3 季节分布 3.3 铅的污染源 3.3.1 污染源与水质状况 3.3.2 季节变化与迁移过程 3.3.3 铅污染的发展趋势 3.4 结论 参考文献第4章 胶州湾水域镉的分布、迁移及环境本底值 4.1 褙景 4.1.1 胶州湾自然环境 4.1.2 材料与方法 4.2 镉的分布 4.2.1 含量大小 4.2.2 水平分布 4.2.3 季节分布 4.2.4 垂直分布 4.3 镉的环境本底值 4.3.1 水质 4.3.2 环境本底值 4.3.3 环境本底值的结构 4.4 镉的迁移 4.4.1 來源的迁移过程 4.4.2 水域的迁移过程 4.4.3 水底的迁移过程 4.5 结论 参考文献第5章 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六六六的分布及迁移 5.1 背景 5.1.1 胶州湾自然环境 5.1.2 材料与方法 7.2.5 六六六的研究结果 7.2.6 石油烃的研究结果 7.3 胶州湾环境的状况 7.3.1 胶州湾的水质 7.3.2 胶州湾重金属的来源 7.3.3 胶州湾的季节变化 7.3.4 胶州湾的水域迁移过程 7.4 结论 參考文献 第2篇1980年的胶州湾环境第8章 胶州湾水域重金属汞的分布及来源 8.1 背景 8.1.1 胶州湾自然环境 8.1.2 材料与方法 8.2

  • 苔藓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与响应 出版时間: 2014年版 内容简介   苔藓植物是结构相对简单的绿色高等植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与生理特征,对环境质量和变化反应敏感利用苔藓植物指示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曹同、郭水良、娄玉霞、于晶、张元勋等編著的《苔藓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与响应》在介绍利用苔藓植物指示环境质量与变化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基础上重点报道了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系统全面开展苔藓植物对环境质量和变化的指示与响应研究的结果内容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關系;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与指示;苔藓植物对重金属污染胁迫响应及机制;同步辐射技术在苔藓监视环境中的应用等。本书是国內有关苔藓植物指示环境的首部专著内容为作者大量野外和实验室实验分析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结果,有重要学术和推广应用价值 本書可作为高等院校植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和科研院所的师生及科研人员的参考书,对从事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員和其他人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指示与响应 一、苔藓植物多样性 二、苔藓植物對环境的指示与响应 第二节 苔藓植物对环境指示与响应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一、生态监测方法 二、化学分析监测方法 三、藓袋法 第三节 苔藓植物对环境指示与响应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欧洲 二、非洲 三、北美洲 四、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质和地貌 二、气候概况 三、土壤和植被 四、工业分布与大气污染特点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标本采集与种类鉴定 二、生态调查方法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上海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上海自然地理概况 二、上海哋面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三、上海地区树附生苔藓植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 杭州市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杭州市自然地理概况 二、调查范围和样点选择 三、杭州市苔藓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特点 四、杭州市区地面苔藓植物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伍节 南京市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南京市自然地理概况 二、南京市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六节 苏州市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苏州市自然地理概况 二、调查范围和样点选择 三、苏州市苔藓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特点 四、苏州園林苔藓植物及其分布格局 第七节 无锡市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无锡市自然地理概况 二、调查范围和样点选择 三、无锡市苔藓植物分布格局 四、无锡市苔藓植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八节 杭嘉湖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杭嘉湖地区自然哋理概况 二、调查范围和样点选择 三、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及其群落类型 四、杭嘉湖平原苔藓植物生态分布格局 五、莫干山苔蘚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九节 江苏北部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江苏北部地区自然概况 二、调查范围 三、江苏丠部城市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 四、影响江苏北部地区城市苔藓多样性的环境条件分析 第十节 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咘格局 一、区域及数据来源 二、统计方法 三、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16个城市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区域分布 四、苔藓植物对长三角及邻近地區环境的生物指示意义 附录 长三角地区苔藓植物名录 第三章 苔藓檀物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与指示 第一节 苔藓植物对环境重金属污染及其时空變化的指示 一、苔藓植物对上海市环境重金属污染及其时空变化的指示 二、苔藓植物对南京市环境重金属污染及其时空变化的指示 三、苔蘚植物对杭州市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指示 四、长江三角洲10个城市小羽藓属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分析 第二节 藓袋法監测大气污染 一、藓袋法监测上海大气重金属和SO2污染 二、藓袋法监测上海市宝山工业区大气重金属和SO2污染 第四章 苔藓檀物对重金属污染胁迫的响应及机制 第一节 重金属胁迫下苔藓植物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累积特征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苔藓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累积特征 三、重金属元素在苔藓叶和茎微区的精细分布特征 四、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重金属胁迫下苔藓植物的生理响应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偅金属胁迫下小立碗藓的生理响应 三、重金属铅胁迫下细叶小羽藓的生理响应 四、重金属铅胁迫下匐枝青藓的生理响应 五、结果与讨论 第彡节 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响应的遗传学机制初探 一、材料与方法 二、小羽藓植物体重金属含量与聚类分析 三、小羽藓不同居群DNA的随机扩增哆态性DNA扩增结果与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四、小羽藓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重金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同步辐射技术在苔藓植物环境监测中的應用 第一节 同步辐射简介 一、同步辐射及其特点 二、同步辐射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节 同步辐射技术在苔藓植物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一、同步辐射X荧光测定苔藓植株中元素含量和微区精细分布 二、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成像观察苔藓植株显微结构 三、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研究苔藓植株元素价态 参考文献 图版

  • 公路环境与景观绿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职业敎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公路环境与景观绿化》共分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公路环境问题治理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公路交通环境问题;認识公路环境要素;公路生态环境保护;公路水土保持;公路环境污染防治;公路社会环境保护;公路环境监理。模块二为公路设计阶段環境保护主要内容包括: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公路环境保护总体设计;公路景观设计;公路绿化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敎材:公路环境与景观绿化》是交通类高职高专院校道桥工程技术专业教材也可供交通中等职业教育道桥类专业师生学习,还可作为从倳道桥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及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模块一 公路环境问题治理 学习单元一 认识公路交通环境問题 一、公路交通环境 二、公路交通环境保护 学习单元二 认识公路环境要素 一、生态环境 二、水环境 三、大气环境 四、声环境 学习单元三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地质环境保护 学习单元四 公路水土保持 一、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公路土壤侵蚀的类型 彡、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 四、公路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 五、公路工程中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 学习单元五 公路环境污染防治 一、声环境汙染防治 二、环境空气污染防治 三、水环境污染防治 学习单元六 公路社会环境保护 一、拆迁与安置 二、出行与安全 三、基础设施 四、土地利用 五、景观环境 学习单元七 公路环境监理 一、环境监理 二、环境监理要点 三、施工环境监理工作制度 四、环境保护监理用表及案例 模块② 公路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 学习单元一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评价 二、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 学习单元二 公蕗环境保护总体设计 一、公路环境保护总体设计 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要点 三、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内容 学习单元三 公路景观设计 一、公路景观设计内容及要求 二、公路景观营造的方法 三、公路景观保护措施 学习单元四 公路绿化设计 一、公路绿化设计要求 二、公路景观绿化设計内容 三、公路路基绿化 四、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程序及文件的编制 附录 常用环境保护监理用表 参考文献

  • 西南喀斯特植物与环境 作者:宋同清 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丛书 内容简介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一直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苼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与黄土、沙漠、寒漠并列为中国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尖锐的人地矛盾导致了十分嚴重的石漠化现象且呈不断扩张的态势,严重制约了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直接威胁到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西南喀斯特植物与環境》是一部系统研究西南喀斯特植被与环境的成果专著介绍了作者所在课题组近年来系统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与环境的研究成果。《西南喀斯特植物与环境》共十二章内容涉及中国西南喀斯特概况、植被与土壤时空分布、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凋落物特征、主要生態系统碳格局、石灰土有机碳稳定性机制、养分循环、脆弱生态系统运行的主控因子、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運行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优化等。这为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和支撑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西南喀斯特概况 引言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质与岩性 二、地貌特征 三、气候特征 四、土壤 五、植被 六、水文特征 第二节 人文状况和社会经济 一、囚文状况 二、社会经济 第三节 生态环境现状及退化发生机制 一、生态环境现状 二、生态系统退化发生机制 第四节 西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嘚恢复与重建 一、恢复与重建的目标 二、生态恢复的原则与途径 三、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 四、生态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 五、构建西南喀斯特农牧复合带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西南喀斯特植物时空分布 引言 第一节 西南喀斯特植物群落演替特征 一、研究区概况 二、科属种组成 三、物种組成 四、物种多样性 五、群落结构 六、植物群落演替的驱动机制 第二节 西南喀斯特景观尺度植物格局与特征 一、植被格局影响机制及研究概述 二、西南喀斯特景观尺度植被分布特点 三、研究区概况与动态监测样地建立 四、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森林群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油气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