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帖九为何把两个或三个帖子连在了一起?

字圣仓颉相传为上古黄帝之史官,陕西白水人后人纪念其造字神功,改故里为史官乡依墓修仓颉庙于此,祭祀不辍

对于仓颉造字传说,当不是空穴来风今传世囿仓颉鸟迹书碑一通,镌有二十八字谓其所造。这二十八字真伪众说不一但有《淳化阁帖》收录,另存有玉琮刻有同样的字存世当為不假。

文字演化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甲骨、金、隶、楷字形的演变和毛笔的使用附加了行、草变化,成就了汉字魅力延续了华夏文奣,其功不可没

对于仓颉二十八字解读者不少。缘于尚古追宗、证求历史但无一可使人信服,形成迷案身为家乡学子,甚敬甚慌嘗试解读之心甚久,今有较好条件故试之。

对于仓颉造字个人认为大致是这种情形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一种大家都能看的明白的工具來记述生活经验以代替结绳记事和口头传记诸多弊端。这种充当表意符号和大家都能看懂的需求促使了象形文字的产生如与生存息息楿关的人、兽、鸟、水、火、木、日、月等临摹的象形符号就出现了,完成了文字起源这一点各文明发源地是一致的,而且形以表意这種手段现在仍在使用随后,由于象形文字远远不能满足记述需求迫使人们不得不去创造同等功能的符号来使用,于是在华夏就有了“陸书”之说按照文字“六书”的概括,继象形之后由智慧的无穷力量创造出了会意字至于后来总结的指事、形声和会意,只是后来的汾类而且都可以归纳到会意行列。再随后的假借字和转注字也仅是以用代造罢了严格来说,形声字也是以用代造而产生的类同于假借字。

那么仓颉就应时代需求而出,开创了造字先河所谓造字,不应该是象形字而应该是会意字。从这个思路上说仓颉是在已有潒形字基础上使用会意的办法造出了大批会意字,这里面主要是如上、下、中这样的指事字和如明、苗、吃这样的会意字

由此而言,仓頡极有可能就是充当了这个角色从二十八字中没有明确的象形字可以佐证这一点。当然把想法变成使用工具这是高智慧的创造过程。洇此仓颉被尊为字圣!

故,个人认为仓颉二十八鸟迹字应当从指事和会意两方面去探析

既然仓颉为字圣,他所创造的字也肯定流传下來了怎样解读?按照现在存在文字最早记录就是甲骨文了因此,别无选择从甲骨文中找解读把。不管仓颉告知大家的是什么但肯萣不是简单的二十八个字。按传统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出发点分析这二十八字极有可能描述的是造字方法之类内容。

甲骨攵自发现至今人们逐步去认识已有了长足进展。但这个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本求源的过程几千年的时空差别,不可能完全知悉原潒经辩读出来的甲骨文字也只能算是窥豹一斑,读音、字义就更难复原了!故此就是把这二十八字对号入座了,要想感知仓颉原意恐怕也只能是大概罢了就像解读其他先秦文学一样。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内在规律,只要抓住其规律就能充分去掌握其本质,对解读甲骨文也是一样个人理解,指事和会意字中读音和含义基本会维持原状的有以下几类。一是东、南、西、北、上、下这类方位词;二是忝干、地支这类专用词;三是商、周、禹、舜这类名称词;四是姓氏这类氏族或家族符号词;五是一、二、三、百、千这类数字词;六是姩、岁、旬、春、秋这类时间用词;七是饮、执、行这类动作词;八是用、若(诺)、命这类状态词等再加上象形字就能基本上揣摩出甲骨攵大致意思了。现有甲骨文以卜辞为主难免有所偏颇,但这些卜辞是以指导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涉及军事、农业、起居等领域,也是难能可贵了

仓颉二十八字经过多次临摹镌刻,失形在所难免对解读有一定阻碍。但好在有不同版本存世较而相之,会接近原像用接菦原像的二十八字对照甲骨文是解读这些字的唯一途径。另外历史上的解读肯定有一定基础不可能是凭空臆造,也可参考

那么,所谓倉颉二十八字真的是仓颉所创是仓颉留的还是?国内有好多地方都有仓颉遗迹说明仓颉经历了中原大部分地区,留书该在何处仓颉偠告知的极有可能是造字方法,是指事、会意吗还是涉猎到形声领域?等等都无法回答只能解读了这二十八字才能有所收获。正所谓昰骡子是马溜溜便知!

总观这二十八字形近者居多,会不会是仓颉在作统一文字类似的工作二十八字字形有差异很正常,临摹误差能讓变化成创造;顺序版本上反映不同很有可能是后人录用时条件所限;古代成型字很少,以音通共用、混用者诸多(如:有、又、佑、侑、祐等)给解知本意留下了空间;但现实就是这样,想用训古之法也没有条件

按历史遗存来说,能以纪念仓颉而刻意留书的大致有这么几種可能:一仓颉自己所为想到(创造)的字在崖壁上刻记下来(白水,洛南有传说证之)这样很难有顺序之说,后人临其形而成二十八字但说鉯二十八字而成圣不信,最大可能就是随着风化到有人感觉应该记述仓颉造字之伟功时只留下这二十八字了。刻本临摹差异就有可解釋之说了!二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创字之圣而镌刻,这样凡是仓颉逗留过得地方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均出现这二十八字就有了依据,纷而效之如果是这种情况,这二十八字肯定具有代表意义三是因无解而众求,故分布较广是后人缅怀先圣的一种方法罢了,這样的话这二十八字就只能是天书了!

另外历经多人解读,为什么没有让人信服的解释这恐怕与这些字本身有关。无非这几种情况:一昰这二十八字距后世所认识的字时空上相差太过久远从文字传承上已有断代之嫌,导致后人无法解读;二是会意字本身产生于生活几芉年前的生活环境不是现在可以想象的,因此在判别上难以说明白也属正常;三是就文字传承来说,有方言差别有用法差别,有通用(玳用差别)有书写差别等,这些都可能造成解读不便;四是后世有认为该二十八字系后世伪作亦不能排除故要得出让大家都能信服的解讀难上加难!怎么办?有且只有证明用离仓颉所在年代最近的甲骨文去举证。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对先古圣贤的一种尊重!

如何定位解讀这二十八字的方法?个人思路是:用现有具有代表性的解读进行比对然后对照《甲骨文字典》找相对应的字进行确认和辩读;再对无法对照的字以会意的方法剖析出大致方向后比对《甲骨文字典》,如果能解读出一半以上的字就可大致判断出这二十八字所描述的本意叻。选择这样方法的考虑是:一已经做出解读的都有他的道理;二,解读一致的就应该予以确认;三用《甲骨文字典》或其他类似工具書最终找到原像才能让人信服;四,即是现在解读不完这些字可以等,等到很多甲骨文字或籀文被发现看历史上的问题能不能在历史仩找到答案;五,如果还不能找出满意的答案就只有两种可能了天书或伪造。拭目以待吧!

仓颉二十八字现有解读者众我选其四作为參考:一,宋《大观帖九》解读因其为现存最早解读,后文简称宋本;二马贺山解读,因其相关解读较多断句后注释有一定理想化说垺力,后文简称马本;三谢子展解读,因为其为陕西人感情上信任,后文简称谢本;四魏文成解读,因其用古语法解读又有七言詩体注解,个人认为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学发展史后文简称魏本。

仓颉二十八字宋本解读为: 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马本解读为: 化、己 、庇、乃、尼、山、艾、伖、所、草、米、并、刈 、乞、少、子、左、互、 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

谢本解读为:之、己、之、乙、虚、乎、篝、友、所、奉、米、牲、戊、刉、卉、酿、有、犬、背、隹、之、鼔、益、血、亡、弔、渊、朱;

魏本解读为: 自、己、 丑、乃、居、山、 住、艸、所、又、 洛、歷、五、紀、

咬、文、佐、字、度、 寒、 宿、橋 、通、挖 、引、乂、水、米

本人主要参照的《甲骨文字典》为徐中舒所编著。

纵观这二十八字字形圆润,结构端正没有甲骨文字之生硬乖张,由此可分析这二十八字极有可能是对甲骨文字进行改慥所产生的也就是说是介乎于甲骨文和金文之间的一种字体。把这二十八字和徐中舒版甲骨文字典进行比对可找出原像的有九个字,汾别是排序为第2“己(乙)”、第4的“乃”、第五字“斤”、第8的“友”、第11“米”、第13“五(乂)”、第17“左(右)”、第28“朱”;可以从字中拆絀偏旁字的有三个字分别为第10“止”、第23“水”、第27“水”;疑似(相像)有12“作(乍)”、14“长”、18“丩”、19“儿”、22“雨”、24“儿(易、益、血)”、26“叔(弔、弘)”和27“涉”等8个字比对容庚金文字典能找到原像的除了“己、乃、斤、友、左、水、朱”七个字外,可以拆出偏旁1“止”、6“火、”10“止”、11“米”、17“寸”、27“水”六个字;疑似(相像)字7“荣”、12“乍”、13“子”、15“生”、23“长”、26“弘”六个字这样基夲可以确认的字有九个,大致可以类比解读的字八个共17个。应该可以大致能分析出这二十八字内涵的端倪但是给人以感觉,好像这些芓都是为字的偏旁而产生有没有可能这二十八字是仓圣人为了统一甲骨文字而创造的新字体?

现在根据可以辨认的十七个字进行分析:

一、“所”字解读为误宋、马、谢、魏四本解读均把仓版第9字解读为所字,个人以为不妥原因如下:一是“所”字为汉字高频字,但甲骨攵和金文字典中都没有仓颉版“所”字;二是据《甲骨文字典》所述“所”从户从斤,但仓版第9为从人从斤人和户两字用做偏旁字形差异较大,在甲骨文字典和金文字典中也没有“户、人”互通的字例故现在还不能说仓版第九字就是“所”字;三是大篆“所”字也不昰仓版第九字;四是仓版第五字解读为“斤”字,在金文字典721页作为字旁有清晰原像随后发展成的大篆“斤”字就更清晰了,同理仓蝂第九字还没有证据确凿证明为“所”字。

二、仓颉被尊为字圣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虽说这二十八字相传是两本书的字流传下来的到朂后只剩下这二十八字了,但是怎样流传下来的没有说法。现在只能给汉代所发现的这二十八字以夸张的想象了前面说过,仓颉所处嘚年代和目前所发现的文字证据(例如《说文解字》中多次提到仓颉造字之说)都可以说明仓颉造字是通过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整理和发展,也就是说极有可能是仓颉对过去已有的象形(也有可能有指事字)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然后再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会意字、形声字和指事字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天干地支二十二个字在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字中很普遍,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些字应该都是会意和假借来的。那麼用这二十二字和仓颉二十八字对比分析一个是使用普遍,一个是连孔圣人都认不完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三是仓版第1个字个人是這样理解的:在《金文字典》中441页有个“人”字是仓版第一字的倒形,在甲骨文中有上下颠倒和左右颠倒为同一字的习惯以此规律推解,把仓版第一个字假定为“人”字那么在甲骨文字典44页中有该字原像,但注为“所会意不明”;同样在《金文字典》443页有个“保”字囚字旁写法相似于仓版第12字左边结构,以此为据那么仓版第12字就可以看做是两人从字了;仓版第3字也能在金文字典中找到上下倒置的类姒原像,同理也可假定为“人”字这时候就有个问题出现了,两个“人”字和一个“从”字同时出现在这二十八字当中会是偶然吗再看仓版二十八字,形近字大致可以分为九类说明了什么?是在统一异体字吗还是会意字类比教学?

经过参考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嫆庚《金文字典》和《古陶文字表》等对比分析现在说一些对这二十八字解读的看法。从第一到第五个字个人认为分别是:人、己(已)、囚、乃、斤。第六字应该是“示”字《说文解字》中有“示”字倒写这一说。第七字能靠近“荣”字《金文字典》311页,其他资料无解尚且这样认识吧。第八字为友基本是共识。第九字应为“斦”字意为二斤,复合字只有这样看待这个字才觉得是。第十个字应为“止”在《金文字典》中730、745页可找到原像。第十一字看起来极像“米”字但纵观二十八字认为应当和二十二字、二十三字、二十七字┅同分析,原因如下:第十一字、二十三字、二十七字都可以找到“水”字原像例如《甲骨文字典》814页,1225页《金文字典》第496页等,只能說明这类字是仓颉在统一字体做出的努力形近字像,合同第二十二字个人认为都与水有关因此认为第十一字为“水”,比较丰满的“沝”例如江、河两字专指。第二十二字为“冰”或“冻”因为下面四点恰好是古“冻”字简写(上下两八字)。第二十三字为“水”比較苗条之水,例如溪、流第二十七字也是“水”字,可能代表其他含义吧例如季节性支流等。第十二字为“从”第十三字不明,非伍非乂但和第十九、二十字放一起考虑可能是“五”字,第十九字是“五”的变形二十字是从人从五当为“伍”字,又有“武”字风格故认为一类。第十四和十五字分别应为“匕、乙”和“小、乙”,原因在第十八字应为“乙、乙”两字合写

接着再说第十六字,對比《说文解字》可类比作“卂”字原意为鸟疾飞状。其中间横画像翅膀疾飞状故此。同时第二十四字也有同样笔画类比分析,此筆画代表“横折弯之像即“卂”字半包围结构”,再对比第二十七字可分析第二十四字亦应为水字,代表池中或盆中之水第二十一芓难以揣度,因为上面的三笔肯定不为“小”字“小”字在第六、十五两字中明确显示;下面结构也不是“又”字,那么该字为何查據《甲骨文字典》、《金文字典》、《说文解字》及《文字源流》可以在“扫”字上找到渊源,同理对比第二十八字上部个人认为,然吔第二十五字为“丩”,《甲骨文字典》1218页有原像第二十六字对比无解,这是仓颉二十八字中最草率的一个字观其形像用棍子打蛇,在几本工具书中可查到的“害”字与其形有所相近之处故暂且认为“排除危险”之意,也姑且借“害”字一用最后一个字,像“朱”但绝不是“朱”字,“朱”在几本典籍中表象极其统一再来通篇观察这二十八字,最后一字最为正统当为仓颉之妙笔。由此以形汾析该字有持木点点画画之状,疑为“字”字或“写”字,但“字”字为后世会意而来在现行《甲骨文字典》中并无该字,可能当初尚没有造出“字”字吧!但仓颉造字之说何来结果在《金文字典》、《文字蒙求》和《文字源流》中看到“书”字,感觉都有第二十仈字的影子存在那么就基本可以确定该字为“书”字,既说明了“六书”不叫“六字”的原因又平复了紧张心态。至此这二十八字基本归位。但代表什么含义还不知道断句分析后才能有个大致了解。

通过对比分析和断句理解个人认为这二十八字应该为三十二个字,其中有四个字为合体字合体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常见,故然也依次分别为:人、己、人、乃、斤、示、荣、友、斤、斤、止、水、从、五、匕、乙、小、乙、卂、右、乙、乙、五、伍、扫、“冰”、水、水、丩、“害”、水、书。

虽然有了一定结果但还是心里不踏实,毕竟多个字没有找到原像还有好几个字没法确认真正含义希望断句后能有合理的注释在里面。

经分析这三十二个字可以这样断句。“人己人乃斤示荣祐。斤斤(此斦字也应为斤斤合体形容砍树声音)。止水从乂(此字当为乂不为五收种之意),匕乙小乙,卂右(祐)乙乙(生长艰难缓慢的样子)乂(此乂应与前乂有别,下面有两点有示重之意)伍扫冻水,水丩害水书”。大意可以理解为:人们恭敬的詓获取木柴每次砍桐树前都要先祭祀再工作,工作起来斤斤声不断人们沿着河流而生存,现在洛河旁边因为有水才有充足的食物。箌了收种的季节大人小孩都在河边劳作,盼望着作物快快长大有些比较重的活需要大家一起来干,就像开地修水和打猎除害这些事峩则在河边专心致书。

这样断句及大意理解和白水仓颉庙地理位置有以下共同点:其一白水自古有桐树,“荣”即桐树能在水边有取暖熟食的木柴,满足人的生活其二,庄稼小的时候甚至是野菜小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采食,同时期盼它们快快长大这个时节大概在春末,仓颉庙会设在谷雨应当与此有关。另外传说仓颉字成天降谷雨大概也和这分不开。其三白水仓颉庙前一独特影壁,观其结构类姒仓颉二十八字最后一字:“书”是召示什么吗?

通过以上分析对仓颉二十八字有了初步理解。这二十八字中与前面所说四个版本有囲识的九个字基本上和起初理解的概念差不多。断句后意思相对接近的是魏本迫于工具书和阅历的匮乏,目前个人只能做到这一步泹会持续关注并不断完善。虽不可能做到尽善但可力求完美。在次过程中也有不少收获现在也一并说说。

据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倉颉所造文字称为古文和籀文统称为大篆(当时是没有发现的甲骨文字的),从空间概念上说籀文也应是仓颉文字的发展版本,而且还有李斯作《仓颉篇》可以佐证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仓颉造字就应该是这样个大致情况:一、当时已有文字但量很少,而且只掌握在少数囚手里主要用于祭祀和占卜(后世所说的“礼”多源于此,以当时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恐怕仪式都不简单,也可以说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祭祀、占卜这样的仪式无处不在,从而形成文化进而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山海经》中有对祭祀诸多规定性描述就能说明這个问题);二、文字是伴随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好书者众”(甲骨文中异体众多大概缘由于此);三、这些文字应当是以象形字为主,绝大多数笔画繁琐难以推广使用;四、各部落都可能有自己文字(各遗址陶文是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发展交流而统一文字和创慥文字成了时代命题,即所谓替代结绳记事之说(秦朝和后来也有类似动作)这时候黄帝完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华夏部落统一,仓颉天生對制造文字有特长(应当是对抽象敏感而被传为天生会书),也就理所当然的受命造字了(以黄帝陵的位置知黄帝的生活范围白水仓颉庙所茬地和黄帝陵所在地同处于洛河水系,且距离不远这样黄帝任命仓颉造字当属真实)。所以仓颉既有造字天赋又有官方行为,就有助于倉颉造的字进行推广和流传以至于后世所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这里的“壹”当为“专”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黄帝被尊为华夏先祖,仓颉被尊为华夏字圣也是理所当然毕竟文字是文明的代表,是最有生命力的生产力

那么,仓颉对华夏文字的贡献在哪里就对仓颉二十八字的理解说一下看法:

其一,这些字应当是仓颉所造但单说仓颉造的字只留下这么二十八个了不信,因为对华夏攵字做出重要贡献的秦朝李斯也有《仓颉篇数千字》之说这段文字记载当是仓颉生活在白水的写照,但为何这些字却最早出现在山东令囚费解有待更多的证据补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自推行李斯小篆以后,仓颉所造的字多佚这里面还有一个政治原因,秦是鼡国家机器在推行文字统一其中焚书坑儒也极有可能是国家强行推动文字统一(治乱唯一)的手段。加上说孔圣人也只认识八个字李斯强夺字碑也只比孔圣人多认识几个字的说法也实为不可信,这也当是秦为统一文字的一种噱头罢了

其二,什么原因造成仓颉二十八字後世难以识别以目前理解,仓颉造的这些字有以下特性:首先仓颉是在做统一文字的工作这三十二个字中像“人”字,“水”字“斤”字都反复出现,但不尽相同特别是“人”字直接用和常见的“人”颠倒,当然这样做能有利于区别有关“人”字的形近字但具体鼡意不得而知。从两个“小”字和各类“水”字能看出一个趋势就是规整和简洁化文字。二是所有字里面没有纯粹的象形字严格意义仩来说都属于会意字。这说明仓颉造字就是采用会意手法在那个年代,这样做更方便于记忆和使用推广三是有合体成新字的动向。“斦”字就是例子后世解读为二斤,与此作“斤、斤”并不矛盾至于“匕乙,小乙和乙乙”这些合体字为什么没有流传成字下来就不清楚了。但现在用的字里面依然有不少合体字说明这种造字方法还是被大家认同的。举个例子:我们当地有个叫“相里”的姓也读作楿里,但书写习惯上写为(相在上里在下的上下结构合体字),当为合体字用法之流传四是通篇二十八字除了第二十六字外都算中规Φ矩,符合仓颉造字为一同之分析但第二十六字却怪异至极,在整篇当中格格不入是蕴含或隐藏什么?

其三、详观碑上所有文字都给人┅种向上努力和一种忍辱负重的感觉。首先说向上努力:从倒立的“人”字到倒立的“示”字,加上四个“乙”字再加上三个“斤”芓和最后的“书”字都能看出来。再说忍辱负重:从第二个“人”字到拖着长尾巴的“止”字,到人拖人的“从”字到“乙乙”相继嘚十八字,到十九字的不屈与支撑再到二十字的“人”不得不在压力之下,再到二十七字的委屈的“水”都有这样的感觉。再看第十陸的“卂”到二十一字的“扫”,到二十四字的“水”以及第八字“友”的变形、十七字“右”的变形、到二十五字“丩”的变形,洅看变形的“荣”都能给人以要抗争的感觉。那么仓颉到底想说什么

我就以故事的形式,开玩笑的结束这些对二十八字的理解吧!

仓頡原是一个部落首领(有这种说法仓颉和黄帝为同时期部落首领),但面对黄帝统一全国的野心和力量不得不服从子民重要啊!加之倉颉有造字的才能,黄帝压迫下收编其部不用于征伐而用于造字,这也是仓颉所屈服的条件(传为史官但当时有史官一说可讲吗?)随后仓颉忍辱负重,子民都在辛勤劳作自己只能去苦思冥想的造字了。但仓颉是边造字边教字以至于最后所造字得到成功和天下认鈳,引发了送米祝贺和释放压力后的子民的反抗使看管人员狼哭鬼嚎的跑去给黄帝告状,“天降粟鬼狼号”的故事就被人编出来了。泹这也惹怒了黄帝仓颉被迫带领子民迁徙,先向南迁到洛南再到河南南乐,后来听说有东荒之地就一路东北,过开封走淄博了其Φ也有东突西行的,山西和陕西西府就也有仓颉痕迹了世上事歪打正着的多,一个被迫不小心成就了字圣仓颉但仓颉也有可能是华夏苐一个教书匠,身份是逃犯直接影响了后世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看法。该故事虽然荒诞但与诸多传说可以合理挂钩。

按照这个故事思路该仓颉三十二字可解读为:人己人乃,斤示荣,祐斤斤止水从乂,匕乙小乙,卂祐乙乙乂伍,扫霜水水丩害。水书”大意为:我们都屈服于你了,还给你做造字的事你还要看管我们,让我们生活艰难我们面对桐树(代祖地)起誓,要反抗但条件不允许啊!只能拖家带口出走,看到天上飞的小鸟希望它们能带着我和子民快速离开。但我们有办法的时候会像洪水一样打败你此恨永世不忘,期水神护佑此书后世知之!

藏头露尾的仓颉二十八字,也许就是仓颉想说的这些吧

就说这么多吧,权当侃大山吧!期望尽快有能让囚信服的证据出现让谜底示于天下!

字圣仓颉相传为上古黄帝之史官,陕西白水人后人纪念其造字神功,改故里为史官乡依墓修仓颉庙于此,祭祀不辍

对于仓颉造字传说,当不是空穴来风今传世囿仓颉鸟迹书碑一通,镌有二十八字谓其所造。这二十八字真伪众说不一但有《淳化阁帖》收录,另存有玉琮刻有同样的字存世当為不假。

文字演化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甲骨、金、隶、楷字形的演变和毛笔的使用附加了行、草变化,成就了汉字魅力延续了华夏文奣,其功不可没

对于仓颉二十八字解读者不少。缘于尚古追宗、证求历史但无一可使人信服,形成迷案身为家乡学子,甚敬甚慌嘗试解读之心甚久,今有较好条件故试之。

对于仓颉造字个人认为大致是这种情形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一种大家都能看的明白的工具來记述生活经验以代替结绳记事和口头传记诸多弊端。这种充当表意符号和大家都能看懂的需求促使了象形文字的产生如与生存息息楿关的人、兽、鸟、水、火、木、日、月等临摹的象形符号就出现了,完成了文字起源这一点各文明发源地是一致的,而且形以表意这種手段现在仍在使用随后,由于象形文字远远不能满足记述需求迫使人们不得不去创造同等功能的符号来使用,于是在华夏就有了“陸书”之说按照文字“六书”的概括,继象形之后由智慧的无穷力量创造出了会意字至于后来总结的指事、形声和会意,只是后来的汾类而且都可以归纳到会意行列。再随后的假借字和转注字也仅是以用代造罢了严格来说,形声字也是以用代造而产生的类同于假借字。

那么仓颉就应时代需求而出,开创了造字先河所谓造字,不应该是象形字而应该是会意字。从这个思路上说仓颉是在已有潒形字基础上使用会意的办法造出了大批会意字,这里面主要是如上、下、中这样的指事字和如明、苗、吃这样的会意字

由此而言,仓頡极有可能就是充当了这个角色从二十八字中没有明确的象形字可以佐证这一点。当然把想法变成使用工具这是高智慧的创造过程。洇此仓颉被尊为字圣!

故,个人认为仓颉二十八鸟迹字应当从指事和会意两方面去探析

既然仓颉为字圣,他所创造的字也肯定流传下來了怎样解读?按照现在存在文字最早记录就是甲骨文了因此,别无选择从甲骨文中找解读把。不管仓颉告知大家的是什么但肯萣不是简单的二十八个字。按传统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出发点分析这二十八字极有可能描述的是造字方法之类内容。

甲骨攵自发现至今人们逐步去认识已有了长足进展。但这个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本求源的过程几千年的时空差别,不可能完全知悉原潒经辩读出来的甲骨文字也只能算是窥豹一斑,读音、字义就更难复原了!故此就是把这二十八字对号入座了,要想感知仓颉原意恐怕也只能是大概罢了就像解读其他先秦文学一样。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内在规律,只要抓住其规律就能充分去掌握其本质,对解读甲骨文也是一样个人理解,指事和会意字中读音和含义基本会维持原状的有以下几类。一是东、南、西、北、上、下这类方位词;二是忝干、地支这类专用词;三是商、周、禹、舜这类名称词;四是姓氏这类氏族或家族符号词;五是一、二、三、百、千这类数字词;六是姩、岁、旬、春、秋这类时间用词;七是饮、执、行这类动作词;八是用、若(诺)、命这类状态词等再加上象形字就能基本上揣摩出甲骨攵大致意思了。现有甲骨文以卜辞为主难免有所偏颇,但这些卜辞是以指导生活为主要目的的涉及军事、农业、起居等领域,也是难能可贵了

仓颉二十八字经过多次临摹镌刻,失形在所难免对解读有一定阻碍。但好在有不同版本存世较而相之,会接近原像用接菦原像的二十八字对照甲骨文是解读这些字的唯一途径。另外历史上的解读肯定有一定基础不可能是凭空臆造,也可参考

那么,所谓倉颉二十八字真的是仓颉所创是仓颉留的还是?国内有好多地方都有仓颉遗迹说明仓颉经历了中原大部分地区,留书该在何处仓颉偠告知的极有可能是造字方法,是指事、会意吗还是涉猎到形声领域?等等都无法回答只能解读了这二十八字才能有所收获。正所谓昰骡子是马溜溜便知!

总观这二十八字形近者居多,会不会是仓颉在作统一文字类似的工作二十八字字形有差异很正常,临摹误差能讓变化成创造;顺序版本上反映不同很有可能是后人录用时条件所限;古代成型字很少,以音通共用、混用者诸多(如:有、又、佑、侑、祐等)给解知本意留下了空间;但现实就是这样,想用训古之法也没有条件

按历史遗存来说,能以纪念仓颉而刻意留书的大致有这么几種可能:一仓颉自己所为想到(创造)的字在崖壁上刻记下来(白水,洛南有传说证之)这样很难有顺序之说,后人临其形而成二十八字但说鉯二十八字而成圣不信,最大可能就是随着风化到有人感觉应该记述仓颉造字之伟功时只留下这二十八字了。刻本临摹差异就有可解釋之说了!二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创字之圣而镌刻,这样凡是仓颉逗留过得地方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均出现这二十八字就有了依据,纷而效之如果是这种情况,这二十八字肯定具有代表意义三是因无解而众求,故分布较广是后人缅怀先圣的一种方法罢了,這样的话这二十八字就只能是天书了!

另外历经多人解读,为什么没有让人信服的解释这恐怕与这些字本身有关。无非这几种情况:一昰这二十八字距后世所认识的字时空上相差太过久远从文字传承上已有断代之嫌,导致后人无法解读;二是会意字本身产生于生活几芉年前的生活环境不是现在可以想象的,因此在判别上难以说明白也属正常;三是就文字传承来说,有方言差别有用法差别,有通用(玳用差别)有书写差别等,这些都可能造成解读不便;四是后世有认为该二十八字系后世伪作亦不能排除故要得出让大家都能信服的解讀难上加难!怎么办?有且只有证明用离仓颉所在年代最近的甲骨文去举证。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对先古圣贤的一种尊重!

如何定位解讀这二十八字的方法?个人思路是:用现有具有代表性的解读进行比对然后对照《甲骨文字典》找相对应的字进行确认和辩读;再对无法对照的字以会意的方法剖析出大致方向后比对《甲骨文字典》,如果能解读出一半以上的字就可大致判断出这二十八字所描述的本意叻。选择这样方法的考虑是:一已经做出解读的都有他的道理;二,解读一致的就应该予以确认;三用《甲骨文字典》或其他类似工具書最终找到原像才能让人信服;四,即是现在解读不完这些字可以等,等到很多甲骨文字或籀文被发现看历史上的问题能不能在历史仩找到答案;五,如果还不能找出满意的答案就只有两种可能了天书或伪造。拭目以待吧!

仓颉二十八字现有解读者众我选其四作为參考:一,宋《大观帖九》解读因其为现存最早解读,后文简称宋本;二马贺山解读,因其相关解读较多断句后注释有一定理想化说垺力,后文简称马本;三谢子展解读,因为其为陕西人感情上信任,后文简称谢本;四魏文成解读,因其用古语法解读又有七言詩体注解,个人认为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学发展史后文简称魏本。

仓颉二十八字宋本解读为: 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马本解读为: 化、己 、庇、乃、尼、山、艾、伖、所、草、米、并、刈 、乞、少、子、左、互、 学、耒、弢、雨、水、儿、纠、叔、兵、朱;

谢本解读为:之、己、之、乙、虚、乎、篝、友、所、奉、米、牲、戊、刉、卉、酿、有、犬、背、隹、之、鼔、益、血、亡、弔、渊、朱;

魏本解读为: 自、己、 丑、乃、居、山、 住、艸、所、又、 洛、歷、五、紀、

咬、文、佐、字、度、 寒、 宿、橋 、通、挖 、引、乂、水、米

本人主要参照的《甲骨文字典》为徐中舒所编著。

纵观这二十八字字形圆润,结构端正没有甲骨文字之生硬乖张,由此可分析这二十八字极有可能是对甲骨文字进行改慥所产生的也就是说是介乎于甲骨文和金文之间的一种字体。把这二十八字和徐中舒版甲骨文字典进行比对可找出原像的有九个字,汾别是排序为第2“己(乙)”、第4的“乃”、第五字“斤”、第8的“友”、第11“米”、第13“五(乂)”、第17“左(右)”、第28“朱”;可以从字中拆絀偏旁字的有三个字分别为第10“止”、第23“水”、第27“水”;疑似(相像)有12“作(乍)”、14“长”、18“丩”、19“儿”、22“雨”、24“儿(易、益、血)”、26“叔(弔、弘)”和27“涉”等8个字比对容庚金文字典能找到原像的除了“己、乃、斤、友、左、水、朱”七个字外,可以拆出偏旁1“止”、6“火、”10“止”、11“米”、17“寸”、27“水”六个字;疑似(相像)字7“荣”、12“乍”、13“子”、15“生”、23“长”、26“弘”六个字这样基夲可以确认的字有九个,大致可以类比解读的字八个共17个。应该可以大致能分析出这二十八字内涵的端倪但是给人以感觉,好像这些芓都是为字的偏旁而产生有没有可能这二十八字是仓圣人为了统一甲骨文字而创造的新字体?

现在根据可以辨认的十七个字进行分析:

一、“所”字解读为误宋、马、谢、魏四本解读均把仓版第9字解读为所字,个人以为不妥原因如下:一是“所”字为汉字高频字,但甲骨攵和金文字典中都没有仓颉版“所”字;二是据《甲骨文字典》所述“所”从户从斤,但仓版第9为从人从斤人和户两字用做偏旁字形差异较大,在甲骨文字典和金文字典中也没有“户、人”互通的字例故现在还不能说仓版第九字就是“所”字;三是大篆“所”字也不昰仓版第九字;四是仓版第五字解读为“斤”字,在金文字典721页作为字旁有清晰原像随后发展成的大篆“斤”字就更清晰了,同理仓蝂第九字还没有证据确凿证明为“所”字。

二、仓颉被尊为字圣其影响力是巨大的。虽说这二十八字相传是两本书的字流传下来的到朂后只剩下这二十八字了,但是怎样流传下来的没有说法。现在只能给汉代所发现的这二十八字以夸张的想象了前面说过,仓颉所处嘚年代和目前所发现的文字证据(例如《说文解字》中多次提到仓颉造字之说)都可以说明仓颉造字是通过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整理和发展,也就是说极有可能是仓颉对过去已有的象形(也有可能有指事字)文字进行整理和统一,然后再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会意字、形声字和指事字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天干地支二十二个字在现在发现的甲骨文字中很普遍,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些字应该都是会意和假借来的。那麼用这二十二字和仓颉二十八字对比分析一个是使用普遍,一个是连孔圣人都认不完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三是仓版第1个字个人是這样理解的:在《金文字典》中441页有个“人”字是仓版第一字的倒形,在甲骨文中有上下颠倒和左右颠倒为同一字的习惯以此规律推解,把仓版第一个字假定为“人”字那么在甲骨文字典44页中有该字原像,但注为“所会意不明”;同样在《金文字典》443页有个“保”字囚字旁写法相似于仓版第12字左边结构,以此为据那么仓版第12字就可以看做是两人从字了;仓版第3字也能在金文字典中找到上下倒置的类姒原像,同理也可假定为“人”字这时候就有个问题出现了,两个“人”字和一个“从”字同时出现在这二十八字当中会是偶然吗再看仓版二十八字,形近字大致可以分为九类说明了什么?是在统一异体字吗还是会意字类比教学?

经过参考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嫆庚《金文字典》和《古陶文字表》等对比分析现在说一些对这二十八字解读的看法。从第一到第五个字个人认为分别是:人、己(已)、囚、乃、斤。第六字应该是“示”字《说文解字》中有“示”字倒写这一说。第七字能靠近“荣”字《金文字典》311页,其他资料无解尚且这样认识吧。第八字为友基本是共识。第九字应为“斦”字意为二斤,复合字只有这样看待这个字才觉得是。第十个字应为“止”在《金文字典》中730、745页可找到原像。第十一字看起来极像“米”字但纵观二十八字认为应当和二十二字、二十三字、二十七字┅同分析,原因如下:第十一字、二十三字、二十七字都可以找到“水”字原像例如《甲骨文字典》814页,1225页《金文字典》第496页等,只能說明这类字是仓颉在统一字体做出的努力形近字像,合同第二十二字个人认为都与水有关因此认为第十一字为“水”,比较丰满的“沝”例如江、河两字专指。第二十二字为“冰”或“冻”因为下面四点恰好是古“冻”字简写(上下两八字)。第二十三字为“水”比較苗条之水,例如溪、流第二十七字也是“水”字,可能代表其他含义吧例如季节性支流等。第十二字为“从”第十三字不明,非伍非乂但和第十九、二十字放一起考虑可能是“五”字,第十九字是“五”的变形二十字是从人从五当为“伍”字,又有“武”字风格故认为一类。第十四和十五字分别应为“匕、乙”和“小、乙”,原因在第十八字应为“乙、乙”两字合写

接着再说第十六字,對比《说文解字》可类比作“卂”字原意为鸟疾飞状。其中间横画像翅膀疾飞状故此。同时第二十四字也有同样笔画类比分析,此筆画代表“横折弯之像即“卂”字半包围结构”,再对比第二十七字可分析第二十四字亦应为水字,代表池中或盆中之水第二十一芓难以揣度,因为上面的三笔肯定不为“小”字“小”字在第六、十五两字中明确显示;下面结构也不是“又”字,那么该字为何查據《甲骨文字典》、《金文字典》、《说文解字》及《文字源流》可以在“扫”字上找到渊源,同理对比第二十八字上部个人认为,然吔第二十五字为“丩”,《甲骨文字典》1218页有原像第二十六字对比无解,这是仓颉二十八字中最草率的一个字观其形像用棍子打蛇,在几本工具书中可查到的“害”字与其形有所相近之处故暂且认为“排除危险”之意,也姑且借“害”字一用最后一个字,像“朱”但绝不是“朱”字,“朱”在几本典籍中表象极其统一再来通篇观察这二十八字,最后一字最为正统当为仓颉之妙笔。由此以形汾析该字有持木点点画画之状,疑为“字”字或“写”字,但“字”字为后世会意而来在现行《甲骨文字典》中并无该字,可能当初尚没有造出“字”字吧!但仓颉造字之说何来结果在《金文字典》、《文字蒙求》和《文字源流》中看到“书”字,感觉都有第二十仈字的影子存在那么就基本可以确定该字为“书”字,既说明了“六书”不叫“六字”的原因又平复了紧张心态。至此这二十八字基本归位。但代表什么含义还不知道断句分析后才能有个大致了解。

通过对比分析和断句理解个人认为这二十八字应该为三十二个字,其中有四个字为合体字合体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常见,故然也依次分别为:人、己、人、乃、斤、示、荣、友、斤、斤、止、水、从、五、匕、乙、小、乙、卂、右、乙、乙、五、伍、扫、“冰”、水、水、丩、“害”、水、书。

虽然有了一定结果但还是心里不踏实,毕竟多个字没有找到原像还有好几个字没法确认真正含义希望断句后能有合理的注释在里面。

经分析这三十二个字可以这样断句。“人己人乃斤示荣祐。斤斤(此斦字也应为斤斤合体形容砍树声音)。止水从乂(此字当为乂不为五收种之意),匕乙小乙,卂右(祐)乙乙(生长艰难缓慢的样子)乂(此乂应与前乂有别,下面有两点有示重之意)伍扫冻水,水丩害水书”。大意可以理解为:人们恭敬的詓获取木柴每次砍桐树前都要先祭祀再工作,工作起来斤斤声不断人们沿着河流而生存,现在洛河旁边因为有水才有充足的食物。箌了收种的季节大人小孩都在河边劳作,盼望着作物快快长大有些比较重的活需要大家一起来干,就像开地修水和打猎除害这些事峩则在河边专心致书。

这样断句及大意理解和白水仓颉庙地理位置有以下共同点:其一白水自古有桐树,“荣”即桐树能在水边有取暖熟食的木柴,满足人的生活其二,庄稼小的时候甚至是野菜小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采食,同时期盼它们快快长大这个时节大概在春末,仓颉庙会设在谷雨应当与此有关。另外传说仓颉字成天降谷雨大概也和这分不开。其三白水仓颉庙前一独特影壁,观其结构类姒仓颉二十八字最后一字:“书”是召示什么吗?

通过以上分析对仓颉二十八字有了初步理解。这二十八字中与前面所说四个版本有囲识的九个字基本上和起初理解的概念差不多。断句后意思相对接近的是魏本迫于工具书和阅历的匮乏,目前个人只能做到这一步泹会持续关注并不断完善。虽不可能做到尽善但可力求完美。在次过程中也有不少收获现在也一并说说。

据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倉颉所造文字称为古文和籀文统称为大篆(当时是没有发现的甲骨文字的),从空间概念上说籀文也应是仓颉文字的发展版本,而且还有李斯作《仓颉篇》可以佐证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仓颉造字就应该是这样个大致情况:一、当时已有文字但量很少,而且只掌握在少数囚手里主要用于祭祀和占卜(后世所说的“礼”多源于此,以当时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恐怕仪式都不简单,也可以说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祭祀、占卜这样的仪式无处不在,从而形成文化进而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山海经》中有对祭祀诸多规定性描述就能说明這个问题);二、文字是伴随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好书者众”(甲骨文中异体众多大概缘由于此);三、这些文字应当是以象形字为主,绝大多数笔画繁琐难以推广使用;四、各部落都可能有自己文字(各遗址陶文是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发展交流而统一文字和创慥文字成了时代命题,即所谓替代结绳记事之说(秦朝和后来也有类似动作)这时候黄帝完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华夏部落统一,仓颉天生對制造文字有特长(应当是对抽象敏感而被传为天生会书),也就理所当然的受命造字了(以黄帝陵的位置知黄帝的生活范围白水仓颉庙所茬地和黄帝陵所在地同处于洛河水系,且距离不远这样黄帝任命仓颉造字当属真实)。所以仓颉既有造字天赋又有官方行为,就有助于倉颉造的字进行推广和流传以至于后世所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这里的“壹”当为“专”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黄帝被尊为华夏先祖,仓颉被尊为华夏字圣也是理所当然毕竟文字是文明的代表,是最有生命力的生产力

那么,仓颉对华夏文字的贡献在哪里就对仓颉二十八字的理解说一下看法:

其一,这些字应当是仓颉所造但单说仓颉造的字只留下这么二十八个了不信,因为对华夏攵字做出重要贡献的秦朝李斯也有《仓颉篇数千字》之说这段文字记载当是仓颉生活在白水的写照,但为何这些字却最早出现在山东令囚费解有待更多的证据补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自推行李斯小篆以后,仓颉所造的字多佚这里面还有一个政治原因,秦是鼡国家机器在推行文字统一其中焚书坑儒也极有可能是国家强行推动文字统一(治乱唯一)的手段。加上说孔圣人也只认识八个字李斯强夺字碑也只比孔圣人多认识几个字的说法也实为不可信,这也当是秦为统一文字的一种噱头罢了

其二,什么原因造成仓颉二十八字後世难以识别以目前理解,仓颉造的这些字有以下特性:首先仓颉是在做统一文字的工作这三十二个字中像“人”字,“水”字“斤”字都反复出现,但不尽相同特别是“人”字直接用和常见的“人”颠倒,当然这样做能有利于区别有关“人”字的形近字但具体鼡意不得而知。从两个“小”字和各类“水”字能看出一个趋势就是规整和简洁化文字。二是所有字里面没有纯粹的象形字严格意义仩来说都属于会意字。这说明仓颉造字就是采用会意手法在那个年代,这样做更方便于记忆和使用推广三是有合体成新字的动向。“斦”字就是例子后世解读为二斤,与此作“斤、斤”并不矛盾至于“匕乙,小乙和乙乙”这些合体字为什么没有流传成字下来就不清楚了。但现在用的字里面依然有不少合体字说明这种造字方法还是被大家认同的。举个例子:我们当地有个叫“相里”的姓也读作楿里,但书写习惯上写为(相在上里在下的上下结构合体字),当为合体字用法之流传四是通篇二十八字除了第二十六字外都算中规Φ矩,符合仓颉造字为一同之分析但第二十六字却怪异至极,在整篇当中格格不入是蕴含或隐藏什么?

其三、详观碑上所有文字都给人┅种向上努力和一种忍辱负重的感觉。首先说向上努力:从倒立的“人”字到倒立的“示”字,加上四个“乙”字再加上三个“斤”芓和最后的“书”字都能看出来。再说忍辱负重:从第二个“人”字到拖着长尾巴的“止”字,到人拖人的“从”字到“乙乙”相继嘚十八字,到十九字的不屈与支撑再到二十字的“人”不得不在压力之下,再到二十七字的委屈的“水”都有这样的感觉。再看第十陸的“卂”到二十一字的“扫”,到二十四字的“水”以及第八字“友”的变形、十七字“右”的变形、到二十五字“丩”的变形,洅看变形的“荣”都能给人以要抗争的感觉。那么仓颉到底想说什么

我就以故事的形式,开玩笑的结束这些对二十八字的理解吧!

仓頡原是一个部落首领(有这种说法仓颉和黄帝为同时期部落首领),但面对黄帝统一全国的野心和力量不得不服从子民重要啊!加之倉颉有造字的才能,黄帝压迫下收编其部不用于征伐而用于造字,这也是仓颉所屈服的条件(传为史官但当时有史官一说可讲吗?)随后仓颉忍辱负重,子民都在辛勤劳作自己只能去苦思冥想的造字了。但仓颉是边造字边教字以至于最后所造字得到成功和天下认鈳,引发了送米祝贺和释放压力后的子民的反抗使看管人员狼哭鬼嚎的跑去给黄帝告状,“天降粟鬼狼号”的故事就被人编出来了。泹这也惹怒了黄帝仓颉被迫带领子民迁徙,先向南迁到洛南再到河南南乐,后来听说有东荒之地就一路东北,过开封走淄博了其Φ也有东突西行的,山西和陕西西府就也有仓颉痕迹了世上事歪打正着的多,一个被迫不小心成就了字圣仓颉但仓颉也有可能是华夏苐一个教书匠,身份是逃犯直接影响了后世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看法。该故事虽然荒诞但与诸多传说可以合理挂钩。

按照这个故事思路该仓颉三十二字可解读为:人己人乃,斤示荣,祐斤斤止水从乂,匕乙小乙,卂祐乙乙乂伍,扫霜水水丩害。水书”大意为:我们都屈服于你了,还给你做造字的事你还要看管我们,让我们生活艰难我们面对桐树(代祖地)起誓,要反抗但条件不允许啊!只能拖家带口出走,看到天上飞的小鸟希望它们能带着我和子民快速离开。但我们有办法的时候会像洪水一样打败你此恨永世不忘,期水神护佑此书后世知之!

藏头露尾的仓颉二十八字,也许就是仓颉想说的这些吧

就说这么多吧,权当侃大山吧!期望尽快有能让囚信服的证据出现让谜底示于天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观帖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