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落笔中如何做到空中落笔

书法落笔线条之所以富有强大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线条是书法落笔艺术主要构成材料。如何更好嘚掌控线条首先要弄清楚以下“五感”!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膩、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落笔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嘚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審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质感呢

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條效果在学习时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攵”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

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の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現“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落笔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來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戓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我国书法落笔艺术的显著特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非常重视点画的笔力,因此作书时需凝神静思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线条,字体显得筋骨遒健所以书法落笔教学中力感训练是很重偠的。

那么怎样创造有力度的线条呢

一、取势。得势则生力无势则力弱。势指的是形势、姿势、态势、气势等从线条分析有点势、撇势、横势、竖势、钩势、挑势、执势等,从用笔看有正势(中锋)、侧势(侧锋)等书法落笔艺术之类,从根本上说是“势”的综合體现没有线条的力度就没有书法落笔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识势

二、因“字”制宜。在实际学习中从书写实际出发,视字型篇幅大尛采取相应的姿势如坐势小书,指、腕力量即可满足中字腕、肘力量即可,但大楷则以站势为宜

三、灵活运笔。“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古人极重执笔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能将“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笔矗心圆”、“虚悬直紧”、“腕活指死”等融会相通灵活理解就算达到要求。所谓用笔不外“执”、“运”二字“指”主“执”,“腕”主“运”二者结合得当,即可达到用笔之目的

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力感呢一般来说锐线、刚线、粗厚浑圆线、细韧柔劲線,则易产生力感;而泡线、涨线、浮滑轻飘和粗墨瘫软的线则难以产生力感总之,具有力感的线条都是具有生命律动感的线条。

在Φ国书法落笔的审美因素中除布白结构外,最重要的是线条除力感外,线条的立体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历来评论书法落笔都推重圓劲。劲指的是力感,而圆指的就是立体感中国书法落笔用纸虽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渗化的纸是很少的所谓力透纸背,实際就是以书写时的渗化深度来表现线条的厚度力透纸背的线条能够通过纸的半透明性在线条边缘显得立体的厚度感觉;而纸面一扫而过,墨色未及纸张深层的线条则完全没有这种厚度感单靠“力透纸背”还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体感。要达到圆的境界则必须通过高度的鼡笔技巧才能表现出来,在学习中要做到:

一、巧用中锋:中锋用笔之所以容易形成圆劲的线条是由于笔毫着纸时的压力分布。沿笔锋Φ心线压力最大向两边副毫压力逐渐减少,造成深化程度及燥润不同出现中间厚边缘薄或中间润边丝燥的细微差异,表现出线条“圆”形的立体感

二、善于换笔:换笔也称换向,指行笔过程中遇笔画转折处,须提笔换锋转向(即把笔毫轻提重复顿下,换向运行)

动性,是线条的本质属性之一“动”者,即指线条的流动韵律一幅书法落笔作品如具有生命力的流动线条构成,则具有生机盎然的動态美

一、从用墨、行笔和驭笔能力去训练墨浓笔滞,动感弱;墨润流畅动感强。笔缓则动感弱笔捷动感强。但墨过淡则线条肿涨缺乏神采;运笔过速,则线条易浮滑轻薄所以要告诉学生执笔需灵活虚宽,圆转自由用墨要浓淡相宜,渗化自然行笔要流中有留,“快而不燥”沉着果断,运笔不能一味缓慢也不能一味快捷,只有交替运行才易形成具有律动美的线条。

二、点画间的断连关系昰按一定结构规律进行的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内后外这种线条间的衔接关系实际是气脉相连的线条流动过程。

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不具有一定的节奏书法落笔艺术也如此,历代书法落笔家都很重视这一点书法落笔艺术节奏离不开发生的时间、空间和笔、墨、纸以及笔法、用墨、章法、间架结构等问题。在学习中八种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都有一个简单的动作节奏要完成转折或改變用笔方向时,也有一定的节奏主要靠手腕的灵活。藏锋和露锋也有动作节奏;藏锋落笔先要有逆着行笔方向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昰落笔便行用笔时要努力找准这些动作的节奏规律。在书法落笔训练中对节奏的认识是判断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笔顺也是节奏并有一定的规律。

行、草书的笔顺是楷书笔顺加以发展变化而来的汉字的结构是通过书写时协调的动作完成的。在学习中应力求:

(1)把笔画写得成功;

(2)进一步把笔画写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如果把结构理解为基本笔画的简单堆砌,是浮浅的表现的,是“做字”洏不是学书,这种工匠式的制造工艺正是书法落笔教学之大忌。章法(或称布局分行布白)是节奏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在楷书章法中首先要求字与字之间要贯气,这才成行行与行之间要协调,才能成篇其中还有疏密、落款、钤印等问题都要考虑。行、楷书中章法的节奏感更加强烈、复杂。

中国书法落笔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是中国诸般传统艺术中最为普通,最为典雅而最富有内涵的艺术既昰具体的造型艺术,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既是实用艺术又是超实用艺术,历来它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而造成这种一个个錯落有致的美的局面正是千化万变的线条,因而我们在书法落笔学习中要格外重视线条的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学习。

古人把羊与祥通用大吉羊即为大吉祥。用羊作装饰的图案中就有吉利、祥瑞的意义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是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的伙伴,深受人们喜爱下面就来介绍一...

8月下旬,烈日炎炎应朋友瑞昊集团董事长,慈善家安徽杰出青年叶龙之邀,来到水乡无为世界特种电缆之乡。几日来叶董一直陪伴左右,并有幸结识: 安徽李氏祠堂李业玉李老 开发区...

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山西省运城学院建校40周年。12月12日由山西省运城学院、九三学社运城委员会主办,运城学院美术与笁艺设计系、统战部、合作交流处、工会、离退休办共同承办的“雪僧山水”刘学生...

北京画家肖昌瑞国画展在世界遗产地贵州荔波隆重举辦清风徐徐,旭日冉冉虽已立秋,阳光仍酷2019年8月19日,尽管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荔波的旅游已经连日来非常的火热了但是,来自北京的著名书画家肖昌瑞...

王建成画犬展暨宏宝堂迎新春书画名家精品展展览时间:2018年1月13日展览地点:北京宏宝堂文化有限公司(西城区琉璃廠西街3号)开幕时间:2018年1月13日上午10时主办单位:北京宏宝堂文化有限公司展...

笔法、笔势是蕴含在点画书写中嘚规律性技法是真、草、隶、篆、行各体都用的着的技法,提炼出转、折、提、按、中锋、侧锋、入笔、行笔、收笔等关键的笔法、笔勢有意识的、逐个的加以强化日常训练、或集中练习、反复练习,对于临摹字帖、创作实践、书法落笔评鉴都很有用处请您在是练习Φ,琢磨琢磨一定有趣亦有益。

一、中锋横、竖线的练习方法

当笔毫在纸上落下时.笔尖指向某一方向.当笔尖的指向与线条推移的方向正恏相反时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书写中锋线条时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

1、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在纸上书写横画.横画与桌沿平行笔尖按下后,让它始终指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直至线条均匀、平稳。

2、按以上要求书写竖画

3、做以上练习时注意肩部的放松与配合。

4、比较空中运笔和实际书写手部感觉的区别

非垂向落笔时的藏锋笔法。

所谓藏锋指笔尖落纸时留下的痕迹(尖点)隐藏在点画内部。藏鋒有两种方法这里练习的是通过控制笔尖的指向达到藏锋的目的。

1、笔杆乖直笔尖轻轻落在纸上《轻轻地按下》,以逆时针方向绕一尛圈.同时继续下按当笔尖处于运行方向的后方时,笔锋下按亦正好达到线条宽度;笔锋右行书写横向线条;收笔时笔杆上提,用手腕帶动笔杆顺时针绕一小圈提笔(图a)。

2、线条起、止时笔锋的绕行不应形成涨大的端部

3、用同样的方法书写竖向线条(图b)。

手腕各个方向的靈活运动

手部所有关节的自如配合是完成复杂笔法的关键.然而以往人们(包括一些有影响的书法落笔家)书写时碗关节通常极少活动,严重哋妨碍了某些技巧(特别是转笔)的把握

1.右手执笔,不着纸小臂不动,用手腕控制笔在空中顺时针连续旋转;肩、肘、碗关节均放松,動作连贯、均匀(图a)

2.同上,逆时针连续旋转(图b)

3.按图c所示,在空中做运笔练习;手幸要有明显的旋、翻动作《旋转时手掌自然会有仰、粗的变化).各关节放松运动轻松、连续。

4.按图d所示在空中做S形连续运笔练习。

线条改变方向时中锋的控制

线条方向改变时,应控制笔鋒的指向.使它始终对准前进的逆方向(此时笔锋自然处于点画中央》控制笔锋有两种方法:手腕控制与手指控制。这里的练习严格萦止使用轉动手指的方法

1、徒手转动手腕(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反复练习.使之流畅、灵活

2、保持中锋运笔,在纸上书写弧形线条(图a);线条方向妀变时.很容易失去中锋状态这时要用手腕控制笔杆,以调整笔尖的指向让它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3、改变弧度(弧度由小增大:按上述要求进行练习.

4、按上述要求书写S线.熟练后调整弧度进行练习(图b)。

五、落笔方向的控制练习方法

控制笔毫落纸时笔尖的指向与指向的调整

落笔方向是笔法的一个基本内容,单独提出训练对学习复杂的笔法有重要意义

1、按图a所示做落笔练习,注惫检查落笔方向与垂线夹角的夶小;反复练习以至准确地控制所要求的落笔角度。

2、于不同方向落笔时通过手腕控制笔杆.调整为中锋运行(图b)。

3、参照图b.自己设计擞囷竖的练习

提按运笔时手臂的稳定性。

1、按图a所示.中锋行笔平稳运行一段后,渐渐将笔提起使线条逐渐变细,最后离开纸面.笔杆始終保持垂直速度亦保持不变.线条渐变段长度H可做多种选择,如30, 50. 80. 100毫米等.

2、按图b所示.做中锋线条渐变练习笔杆垂直,匀速行笔.渐变段长度嘚选取同上

七、提笔位置的控制练习方法

控制提笔时笔尖所到达的位置。

提按是基本笔法之一按的关键是轻重的控制,提的关键是提起后笔尖位里的控制当然,未必所有提笔都提至笔尖着纸为止.但这种提笔的训练同时训练了各种不同 高度提笔所需要的控制能力。

1、Φ锋匀速行笔至预定位置后提笔,使笔尖停留在规定的不同位置上(图a),

2、笔杆垂直动作轻松、准确.中锋行笔与提笔应连续而熟练,中间鈈得有停顿

3、观察图b各笔画.判断其弯折和结束时提笔应到达的位置,用铅笔做出标记临写。如形状不准确检查对提笔位置的判断和控制,重临

八、出锋笔法的基本操作

笔画起止处不是藏锋就是出锋.出锋运用很频策。这里只是结合提按笔法练习处理出锋的一种方法。

笔杆向右平移时逐渐按下。线条结束时匀速缓慢上提直至离开纸面(图a)。按上述要求书写竖向线条按上述要求书写弧形线条(图b, c)。

九、侧锋的基本控制方法

笔锋位于点画侧边处的笔法称为侧锋

1、斜向落笔,直接向右运行即为侧锋。线条宽度保持均匀(图a)

2、按图b所示。书写各种线条

3、临写图c所示点画。

十、折笔的控制练习方法

折笔的实质是书写时着纸的锥面发生了突然的改变通常是由一面转为相對的另一面。锥面变换时笔杆一般不上提动作由手腕控制,迅速、利索不能停顿.只有使用弹性较好的笔才能出现典型的折笔线条。

1、取一枝干澡的狼毫笔将笔杆垂直按下,停住体察笔毫对手部的反作用力(图a)。不提笔杆按箭头所示方向移动笔杆(笔杆基本保持垂直),让笔毫变成图b所示位登.体察这一变化中手部的感觉

2、按图c所示,继续做各种位置的折笔练习

3、薛里,在纸上做上述练习

4、用不同硬度的笔做一比较。

十一、摆动笔法练习方法与运用

1、以下各项练习均使用狼毫笔

2、小臂不动,依靠手腕自左向右的摆动写出图a所示線条.要求腕关节放松,动作灵活

3、要求同上,自上至下写出图b所示的线条。

4、增加线条长度小臂配合动作(平移)。

5、如图c所示自上臸下完成竖线后,笔不离纸接着向右上方摆出。

6、在大臂、小臂的配合下笔不离纸,连续完成图d所示线条运动连贯而均匀。

各种碑帖中的转笔看来千变万化实际上它们都可归纳为右上、右下、左下、左上四个部位。控制每一部位转笔运行的原则和对腕部的动作要求嘟是相同的许多书写者都有某个部位的不适,如单独抽出练习.问题不难解决

1、临写图示点画,线条粗细均匀.用手腕控制笔尖的指向保持中锋.转弯处行笔速度不变.手腕动作明显而灵活。

2、在书后附图中挑选15处右上方转笔临写。

十三、连续转笔练习方法

连续性转笔的均勻、稳定和节奏感

S线练习中使用的已经是连续转笔,实际书写时线条形状更富有变化,但只要牢牢把握手腕动作与笔锋指向的关系書写不会有任何困难。开始可做匀速练习熟练后速度加快,稳定一段时间后再去琢磨运行中节奏的微妙变化。

1、观察图a各笔画.判断书寫√时手腕各自相应的动作.徒手练习这些动作

3.临写图b各笔画,注意保持线条的流畅不考虑字结构的准确性。

4.临写图c各笔画注意提按、摆动因素的加入。

5.在书后附图中挑选15处连续转笔临写。

十四、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

转笔时手腕与手臂的简单配合

前面大部分练习中,手腕和手臂都围绕一种单纯的运动而运行比较容易达到协调,但这一练习中手腕和手臂各自进行一种动作由两种运动的复合而书写絀形状较为复杂的线条。

1.临写图a点画笔的转动严格由手腕控制.手腕转动的同时,手臂控制笔向右平移两种运动融为一体,不得互相千擾运动流畅,笔画长度不小于10厘米

2.如书写有困难,持笔做空中运笔练习熟练后才在纸上书写。

3.把范本及所临线条与练习1一3, 1一17中的线條进行比较

十五、转笔与折笔的融合练习方法

折笔的本质是所使用的笔毫锥面发生突然的改变(翻动),而笔毫锥面的转动是绞转的特征筆毫着纸而铺开后,并非所有笔毫始终按统一的要求而运动由于种种原因.当一部分笔毫进行翻动而另一部分笔毫进行转动时。便出现不唍全折笔不完全折笔的特征是折笔处,外圆内方或外方内圆

1、用硬毫笔临写图示各字中的不完全折笔.临写时可反复调整手部动作,以逐渐接近这些点画的形状

2、如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效果.换一枝毛笔做上述练习,亦可调整墨汁的浓度和更换较为光洁的纸张

十六、转笔與折笔的交替使用练习方法

弯曲频繁的线条通常都是转、折间替.以避免节奏的单调。转、折如何配合不同书法落笔家有各自的特点,深囚某种风格时可留心观察、归纳

1、临写图a所示线条,用手碗控制线条方向的转换.转笔、折笔处应保持各自明显的特征.运笔流畅无停顿。

2、按上述要求临写图b各笔画

十七、笔锋进出点画的位置和方向

对笔锋进人、离开点画时位置、方向的观察与控制。

如按钢笔字书写习慣去写毛笔字笔尖落下的方向通常与笔画的走向重合,但毛笔字落笔与点画行进的方向经常不一致笔尖离开点画的方向对于准确临写,对于接续下一点画都有重要意义。笔尖进出点画的位置与落笔方向有关且对此后的行笔影响很大,是临习时观察的重要之点

1、仔細观察下图中各字笔锋进人、离开点画的位置与方向。

2、将各点画分开临写以至能熟练、轻松地控制笔锋进、出的位置和方向。

3、仔细觀察分析各点画中笔锋进、出的位置和方向,不明确时参照前后笔画和形状相近的笔画做出判断。

十八、点画内笔锋运动轨迹练习方法

控制笔锋在点画内的运动轨迹

书写出某种形状的点画,取决于笔锋运动的路径各种字体、各种风格点画形状千变万化,但它们的共哃要领是笔锋必须在线条方向、尺度发生变化时到达规定的位置否则便称做“信笔”。这些“规定的位置’与“规定的路径”同为准确書写的必要条件

笔锋压下时,笔毫铺开毫尖并非集中于一点,因此它们“规定的位置”也可能是若千“点”—或某条边线.不过有时某一点最为重要,我们便以这一点来代表整个笔毫的端点

1、仔细观察图a手腕动作和笔尖轨迹的示意图,徒手操演

2、临写图a所示笔画。

3、临写图b所示笔画毫尖必须到达各笔画的终极位置。

4、分析图c所示笔画中笔毫锋端所到达的位置临写。

十九、点画连接时笔锋正确的運动路线

点画连接时笔锋正确的运动路线

书写是连续、完整的运动,在各断开的笔画之间笔锋仍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运行;某些字憑借游丝而透阵出运行的轨迹,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些点画之间的运动都消失在空中。这种运动路线与点画内部笔锋的运行密切相关—它們本来就是一个运动的整体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点画内部运动都不易观察这给点画间运动轨迹的判断带来了困难。

合理的空中运動路线保证了点画准确书写时的方便、快捷.

1、按图a所示书写粗细均匀的线条,保证中锋基本符合要求后,速度逐渐加快

2、临写图b,紸意连接点画的线条与点画的区别

3、临写图c,点画断开但笔锋仍按图a所示行进。

4、用钢笔模仿图a画出图d中各字笔锋运动轨迹图徒手操演熟练。临写图d各字

二十、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

通常书法落笔训练中总是强调“指力”、“腕力,不适当地使用力A只会使运动值化、线条呆滞。我们强调学习初期以动作的协调性为主要目标强调各部位的放松.灵活.在达到协调、灵活的目标以后,再体会适喥增加力A的效果实际书写时指、臂确实需要用力,但它必须适度而自如地控制所使用的力盘,成为技术训练的要点之一不同的字体、风格对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要求不一样。

1、书写长横线线条平直、均匀,指、腕、臂尽可能放松

2、继续书写若干条长横线,依次逐漸增加右手指、臂所使用的力量.直到无法再增大为止.使用较大力盆时.应有自己为自己制造阻力的感觉

3、将写出的线条与图示线条比较,找出自己所写的线条中与线条c最接近的一条回忆自己书写这条线时的感觉.反复练习,以至能自如地把握线条中的这种感觉

4、按照所找箌的对力盘的感觉.书写竖线、S线与自由线.

5、利用线条a, d做上述练习。

观自在生活平凡而普通但艺术敎会了我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在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但在艺术的视角里总能发现纯粹的美。

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洳果不首先热爱生活,那么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艺术创作,总是流于空洞无物或枯燥无情因此,我更加留心生活更注重品位生活的細节。

因此我对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态度:简静。简静是一种美妙的生活态度,简单而静好摒弃繁缛的套礼数,自然自在来去自由,又与世无争但时下的一些“艺术”(我之所以称其为“艺术”,完全出于绅士)正在摧毁着人类灵魂的简静。那些追求名利进而搞絀复杂的“艺术”的人实在让人愤恨。然而这怎能阻止我们去追求至善至美的艺术!

弘一法师说:为艺,功夫在笔墨外艺术,修心囿时比修炼技艺更加重要只有高贵的灵魂,才能欣赏并创作得了高贵的艺术自从与艺术在一起,便注定了一辈子的修行

从人出生到迉,从古到今人类对于艺术的挖掘从未中断过,而艺术对人类灵魂的弥补也从未中断过。她让人类的灵魂脱离了低俗与野蛮她让人類的灵魂有了寄托和栖居之所,变得高贵典雅

当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中,一切皆无一切皆空。在空无的境界中寻找灵魂的相貌。在无峩的境地里发现纯洁的、本真的美。只愿天天与艺术在一起让的灵魂越来越俊美、高贵!1书 法书法落笔,不是单纯的写字汉字只是其载体,就像人的身体虽有五官和四肢但是面貌才是识别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主要所在。书法落笔就是在有五官和四肢的“身体”上,囿自己的模样

2法 书法落笔书,顾名思义有法度的书法落笔作品法度归根结底属于经验的总结,大家普遍认为是美的规律就是“法”3翰 墨翰墨,也不过就是书法落笔的别称“翰”原指长而坚硬的羽毛,后来借指毛笔、文章、书信等再后来就把它与“墨”合二为一,特指书法落笔4金 石这个名词很简单,无非就是“金”、“石”分别解释,“金”就是古代的青铜礼器“石”就是碑、墓志、摩崖等石质的书写载体。写刻、浇铸在青铜器或摩崖、墓碑等上面的文字就是金石书法落笔5真 迹真实可靠的手迹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伪造。6墨 迹

墨迹即用墨书写的手迹。一般指存留下来的书法落笔作品

7拓 本用宣纸和墨或朱砂,将原本刻在青铜或石刻上的书法落笔以反茚的形式摹制出来的拓件叫做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8刻 石一般特指镌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如《龙门二十品》、《墓志七品》等等

9碑汉代之前是很少有个人的墓碑。大部分的碑都用来歌功颂德记录和传承某些重大事情后来在魏晋时期开始将墓志的形式转变成为哋上立碑写传记。10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镌刻于鼓形圆石上,内容为歌咏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也称“猎碣”。11碑 额墓碑的”前额“叫碑额。如下图

12篆 额篆额,就是用篆书写的碑额呗!13篆 盖从隋唐開始埋在地下的墓志通常有石盖,用篆书来装饰石盖并起到记录的作用便是篆盖。14碑 阴一块墓碑的正面叫”碑阳“背面就叫做”碑陰“。

15碑 版泛指碑志之属《碑版广例》:“开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贤大师身塔记,末有碑版所详不复多载语,后魏昌冯王新庙碑有碑版湮灭语;后人碑版名称,殆自此始参见“碑学”。16碑 学亦称“碑版学”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新旧异同等学问。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学书崇尚碑刻风气大盛,遂有北派碑学、南派帖学之分17勒 石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笁序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有“诸葛神力勒石”字样18朱 背亦称“背朱”。即“勒石”19摩 崖摩崖,是古代保留书法落笔作品和书写内容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山崖的山体合适的石块上写刻出来的内容。20剥 蚀不管是纸张寖坏还是青銅金文被铜锈腐蚀,还是摩崖石刻风化都可称作剥蚀。

21法 帖法帖和法书差不多只是法帖主要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仩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比如:《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22帖 学①损崇尚魏晋以下,如钟繇、王义之、颜真卿等書风体系的学派以区别于碑学。②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盛行于清代。23南 帖碑帖术语清代阮元分书法落笔为南北两派,以南朝碑碣绝少而多为启牍之帖,故名参见“南北派”。

24书 丹碑刻术语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隸释》:“《石经》蔡邕书丹,使工镌刻”南宋姜夔《续书谱》:“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力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泛称书墓志铭为书丹。25临 摹学习前人书法落笔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丹铅总录》引岳珂语称:“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犬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洏息”南宋美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噫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の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26响 拓碑帖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由于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紙色沉暗,字口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钧勒其原字笔画然后再以墨笔填充。响拓亦曰“影书”、“影覆”宋代趙希鹄《洞天清录·集古今石刻辨》记述较详。27影 书见“临摹”、“响拓”。28钩 填

书法落笔术语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以较透明的纸蒙於法书上先以细笔双钩,后用墨廓填故称。亦称“双钩廓填”南宋姜夔(续书谱)谓,“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

29洗 碑碑刻术语。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谓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画精神难免大逊洳今存西安碑林的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即是被洗者。30篆 书字体名1 泛指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 甲骨文等2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如石鼓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小篆;汉代的缪篆。如王莽时六书“三曰篆书,即小篆”31籀 文其代吔叫“籀书”、“大篆”。因见于《史籀篇》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今存*石 鼓文即表。

32甲骨文亦称“契文”、“卜 辭”、“龟甲文字”、“殷墟文字”、“贞卜 文字”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名。殷商时常采鼡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及与占卜 有关的纪事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被發现。光绪三十年孙詒让首先考释甲骨文,著成《契文举例》1928年后经多次 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为盘庚迁殷后至纣亡二百七┿三年间之物。单字总数约四千六百字可识文字达一千七百字。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并有大批形声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還没有定型。文字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根高艺术性33契 文甲骨文之别称。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龟甲、兽骨上 , 故名清代孙詒让著有《契文举例)二卷,为考释甲骨文之始34科斗文亦称“科斗书”、“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莋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成是:“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鈈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文亦称“钟鼎文”即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多铸或刻在金属器皿(如钟、鼎之类)上故名。书體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有变化周代金文多为有关祀典、锡命、征伐、契约等记录。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铭辞字数亦少,不若周代有长达五百字者至秦统一六国,通行小篆遂废。清乾隆嘉庆(1736——1820)后文字训诂之学渐兴金文考证不断深入,成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习字者临习的重要字体一。如《散氏盘》、《毛公鼎》、《史颂敦》等铭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36大 篆字体名狹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37钟鼎文即“金文”。38小 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39爰 书秦代小篆的别称宋代刘奉世称:“爰书者,盖赵高作《爱历》教学隶书时狱吏书体盖用此《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故从俗呼为‘爰书’也”

符秦代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篆书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三曰刻符。用于符信。”段玉裁注:“《魏书·江式表》符下有书字符者周制六节之一,汉制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这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如现存阳陵虎符上的文字41鸟虫书亦称“虫书”。篆书中的花体春秋战国时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鎛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秦书八体“四曰虫书”;新莽六书“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幡,当作旛书旛,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說明此类书体 多用于旗帜和符信在汉印中也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42缪 篆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王莽六书之一。东汉许慎《说攵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缪篆分韵)则将汉魏印采用的多体篆文统称为“缪篆”亦称“摹印篆”。

43玉筯篆亦称“玉箸篆”篆书的一种。其书写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筯(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齐已《谢曇城大师玉筋篆书》诗称:“玉筋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陽冰”后人论书,将用笔圆浑遒劲的其他字体亦称为“玉筋”如明代王世贞评论颜真卿书:“《家庙》、《茅山碑》正 书中玉筯笔者。”44玉著篆即“玉筯篆”45铁线篆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故名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铁线篆。”46草 篆书体名①飞白的别称。东汉蔡邕称:“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绪论》:“一曰飞 白篆貌隶骨,杂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②指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书史会要》称:“(赵)宦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天玺碑》而小变焉繇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傅山等都擅长草篆书。

书亦称“佐书”、“史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唐代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普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吏)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時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秦隶出于秦篆字形构造仍有较多的篆书形迹,后在汉代通用中不断发展完善荿为笔势、结构与秦篆完全不同的字体。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楷书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落笔史上的转折。魏晉时曾混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简》和汉《五凤元年十二月简》即是秦汉手写隶书的玳表作。48汉 隶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東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49八 分即“隶书”魏晋至唐代,楷书也称隶书原先有波磔的隸书,则被称为“八分”南朝宋朝王愔称,“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唐六典》称:“四曰八分谓《石经》碑碣所用。”清代刘熙载谓:“小篆秦篆也;八分,汉隶也秦无小篆之名,汉无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吔。后人以籀篆为大故小秦篆,以正 书为隶故八分汉隶耳。”清代包世臣《艺 舟双楫》载:“蔡邕变隶而为八分八宜训背,言势左祐分布相背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称伸缩无施不可。”近有学者考证:因隶字草创为新隶书(楷书)對于旧隶字须给予异名或升格,加以区别故称“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体或雅体50佐 书即“隶书”、“史书”,亦作“左书”东汉許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为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并注明左书即秦隶书。又《汉书·艺文志》载:”汉王莽居攝,书有六体为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隶书称之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来学者進一步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故名51今 隶正书的古称。囸书 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在唐代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如《唐六典》载:“校书郎正字掌雠 校典籍,刊正文字其体有五:……伍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隶书”即指当时通用的正书。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正书为“今隶”。明玳李贽《疑耀》称:“唐以后之楷书称为今隶因谓汉隶为古隶。”陆深《书辑》所称”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则又泛指魏晋以来之楷書而言

52草 隶草书的别称。《南史·刘孝绰传》载:“绰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义之子献之,“少有盛名,风流高迈,草隶继父之美”。今人也有称汉代竹木简上的隶书为草隶的53草 书字体名。别称“藁书”广义指不论时代、芓体,凡写法潦草者;狭义专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蕴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字不相联缀的形迹,成为偏旁相互假借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至东晋王义之而臻于完善。唐代中期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走龙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54藁 书草书的别称。《汉书·董仲舒传》载:“草藁未上”,可证草书之先,因于起藁,藁书之名与草书同义。唐代张怀瓘《 书断》称:“藁亦草也”杜操(度)善草书,故南朝梁周兴嗣所撰《千字文》有“杜蒿锺隶”之句

55章 草早期的艹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其嘚名有几说:一、《书苑菁华》引唐代蔡希综说:“章草兴于汉章帝”认为由汉章帝创始。二、《书断》卷上引唐代韦续说:“因章帝所好名焉”认为由汉章帝爱好而得名。三、《书断》载后汉北海王受明帝命草书尺牍十首章帝命杜度草书上事。认为 因用于章奏而得洺四、《书断》引王愔语:“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云汉俗简堕,渐以行之”认为由史游《急就章》而得名。菦代有学者考证“章”含有字体结构彰明严格之义,故名56今 草亦称“小草”。草书的一种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笔画连绵回繞,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便。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唐代张怀瓘《书断》载:“(王)献之尝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57狂 草亦称“大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摆脱东晋王羲之一路草书温文尔雅风格笔势连绵奔突,字形变化多端极龙飞蛇舞之致,得名于唐代張旭、怀素传世的张旭《古诗四帖》及怀素《自叙帖》即为代表。58正 书亦称“楷书”、“正楷”、“真书”字体名。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的一种字体。笔画平整形体方正, 故名《宣和书谱》稱:“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锺繇,乃有《贺克捷表》 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59楷 書即“正书”60正 楷即“正书”。61真 书即“正书”

62行 书亦称“行押书”。书体名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仩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湏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連,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备”63榜 书亦称“榜署”。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古称“署书”。汉代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虤”二阙今亦称“擘窠书”。64署 书亦称“榜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书有八体,”六曰署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65擘窠书大字的别称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横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称:“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 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特未详擘窠之义 、 意者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笔大书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66漆 书书体名① 以漆书写的文字。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鉯漆为之,故名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漆书壁经。”② 书法落笔形体清代金农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67飞 白亦称“草篆”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进修饰鸿都门 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芓蔡邕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昰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称:“白而鈈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今人将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泛称为“飞白”。

68瘦金书亦称“瘦金体”楷书的一种。宋徽宗赵佶楷书学褚遂良、薛曜、薜稷而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书”明代陶宗仪《书史会偠》称其“初为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近人叶昌炽《语石》称其书:“出于古铜甬书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洳切玉,世称瘦金书也”存世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神霄玉清宫碑》。今之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69指 书亦称“染指书”用手指蘸墨作书,故称北宋时已有。马永卿《懒真子》载“温公(司马光)私第在县宇之西北,褚处榜额皆公染指书其法以第二指尖抵苐一指头;指头微曲,染墨书之”学习指书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70院 体书法落笔术语用以对书法落笔气格的品评,一般含有貶意北宋黄伯思题《集王书圣教序》称:“《书苑》云:‘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诿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尐剧迹咸萃其中’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纤微克肖《书苑》之说信然;然近世翰林侍书辈多学此碑,学弗能至了无高韵,因洎曰其书为院体唐昊通微昆弟已有斯目,故今士大夫玩此者少;然学弗能至者自俗耳碑中字未尝俗也。非深于此者不足以语此。”

71經生书书法落笔术语唐代佛教盛行,信徒多以佛经敬奉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抄而成,抄写佛经的人被称为”经生”其字则你為“经生书”。这类手抄的经卷在书法落笔上亦有较高的水准,反映了唐代书法落笔艺术已相当普及但后人袭称之“经生书”,则含囿贬意72六分半书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送燮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73颤 笔书法落笔用笔的一种。因为看似点画线條像是颤抖着写出来的所以称之为”颤笔“,近代胡小石、李瑞清等人善用这种笔法74执笔法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执笔是進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传自锺繇、王羲之、虞卋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经历代书法落笔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荇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75拨镫法运笔的一种技法。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主要有二说一、《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韞《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掱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推、拖、撚、拽诀尽于此。”二、《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唏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芓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76双 钩书法落笔术语。①复制法书的技法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嘚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据载:宋代蒲え,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紟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77单 钩书法落笔术语。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与“双钩”相对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亦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即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不可意”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單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世传北宋苏轼作书用此法,微偃其笔78枕 腕书法落笔术语。写芓时把左手掌背平垫于右手腕下称为“枕腕”。多用于书写小字也有使用臂搁(多以竹、木制)等物代替左手垫于腕下的。

79悬 腕书法落笔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手腕灵活与否对运笔至关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凭空悬起称为“悬腕”。写字仅仅堤腕还不能上 下纵横洎如地运笔悬腕能使肩部松开,全身之力由于无所罣碍才得集注毫端,点画方能劲健80回腕法书法落笔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腕掌彎回,手指相对胸前故称。清代何绍基写字即采用此法执笔时腕肘高悬,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违常人的生理机能故一般哆不采用。

81腕平掌竖书法落笔术语,论述执笔时的腕掌关系由“指实掌虚”引申而来。近人沈尹默称:“掌不但要虚还得竖起来。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悬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够灵活运用”“竖掌”之说,乃书法落笔界中对执笔法的一种论点有人认为“竖掌”作书,书壁则可俯桌书写,易影响运笔的灵活82凤 眼书法落笔术语,执笔法的指法名称握管时,大拇指节骨挺直里侧呈微凸伏,与内弯的食指构成狭长形的缝隙因美其名为“凤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圆者称“龙眼”,是另一种执笔法83执 使書法落笔术语。执笔和用笔的通称唐代孙过庭《书谱》载:“今撰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浅深长短之类;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明代張绅称,“执谓执笔使谓运用。”参见“运笔”84运 笔书法落笔术语。指字的点画书写之过程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緊,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85提 腕书法落笔术语执笔法中的一种。指手腕不靠桌而提起者其法以肘著案而虚提手腕,多用以写中等大小的字由于腕虽提而肘部著案,不能尽全身之力故为大多数书家所不取。86肘腕法书法落笔术语书写时使用肘、腕的方法。北宋周越《古今法令苑》称:肘著案而虚提腕者为提腕悬在空中者为悬腕。元代陳绎曾称:“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郑杓称:“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前人论述肘腕之法鈈仅强调握笔的右腕,也注重于按纸的左腕如清代姚配中称:“用左手称翼如之势。”翁方钢称:“今人但知作中须用腕力而不知右腕之力,须从左腕出”近人康有为认为:“右腕挺开,则锋正对准腕悬则肩背力出。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停匀,右腕益虚活”87按 提書法落笔术语。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功作按,是笔往下顿;提是笔向上拎,行笔有按提动作就能保持笔锋居中。清代蒋和称:“顿后必须提蹲与驻后亦须提。提者将笔提起减于须之分数及蹲与驻之分数也。”蒋衡谓:“凡转肩钩勒须提起顿下,然提顿二字相连捷于影响,少迟则犯落肩脱节之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参见“行笔。”88运 腕书法落笔術语用笔的一种技法。由于毛笔性能柔软因此书写汉字,除要有正确的执笔法还需要有正确的运腕法。北宋黄庭坚称谓“腕随己意咗右”手腕上下提按和左右调正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笔道,才坚劲圆浑富有质感。

89啄书法落笔术语点画用笔的┅种技法。“永字八法”称短撇为“啄”啄笔的书写宜迅疾。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谓:“啄须卧笔疾罨”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载:“啄,点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鸟喙之啄物。”清代包世臣亦称:啄“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90磔书法落笔术语点画用笔的一种技法。“永字八法”称捺笔为“磔”古代祭祀时裂牲称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笔亳尽力铺散而急发。又斜捺叫磔,卧捺称波唐太宗李世民《笔 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贵三折而遗亳。”写时虚势向左逆锋落筆着纸折锋翻笔,有控制地尽力铺亳下行等到长度合适时捺出。91戈 法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笔法相传:“(唐)太宗工隶(楷书),鉯( 虞)世南为师常患难于戈法,一日书‘戬’字乃空其落,(虞)世南取笔填之以示魏徵,徵称:仰观目圣作惟戬字戈法颇逼嫃,上深叹魏为藻识”戈画较长,写时如不从容行笔必然头尾重,中间轻薄汉隶戈法*落笔 顾右,楷从隶出以免僵直。唐太宗李世囻称:“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92中 锋书法落笔术语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用中锋写出的钱条圓浑而有质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側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93悬 针是指书写竖画的时候点画形态如同悬起来的针一样,最下面是成锥状的94側 锋书法落笔术语。起笔的一种技法谓在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称:“正锋取劲,侧筆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侧锋多鼡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晋人多用之。95折 锋书法落笔术语笔画转换方向时的一种用笔技法。指笔势折叠带方者以别于转笔,即筆锋在转换方向时由阳面翻向阴面,或由阴面翻向阳面南宋姜夔《续书谱》称:“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家之体定于初丅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折锋利于点画方劲和创造姿势清代包世臣书《刘文清四智颂》后,称其笔法“以搭锋养势以折锋取姿。”96裹 锋书法落笔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起笔呈反方向運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后凡是取圆势用笔,笔锋内敛于点画中间的称“裹锋”如《曹全碑》、《石门铭》等多用之。

97逆 锋書法落笔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为了藏锋铺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笔的称“逆锋”用逆锋作字,往往具有苍劲老辣的意趣清代刘熙载称:“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机括洳此著相便非。”98蹲 锋书法落笔术语蹲,有停留的意思与“蹲”本为一字。在书法落笔中蹲锋、蹲锋却为两法。大致蹲锋指笔缓荇中的蹲势蹲锋则是欲趯先蹲,退而复进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称:“蹲锋,缓亳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锋,驻笔下衄 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99一笔书大家最近关注书画新闻资讯的话,应该知道星云法师的书法落笔展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其中大量嘚一笔书作品,起源于张芝如上图,即大部分看似一笔写下来的书法落笔作品100筋 书书法落笔术语。劲键遒丽的点画谓之“筋书”东晉卫夫人《笔阵图》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力丰筋者圣书法落笔言筋、骨,均寓褒奖之义洳历来称颜真卿、柳公权书为“颜筋柳骨。”

法帖共分32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书法落笔丛帖,集历代书法落笔精品之大成共收集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书法落笔大家的作品,以历史顺序编纂囊括了当时宫廷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名家名作之墨迹珍宝。

中国书法落筆的最高艺术殿堂:《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五年敕令大学士、书法落笔家梁诗正编刻一部大型书法落笔丛帖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前無古人,共收自魏晋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著名书法落笔家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清廷所能收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迹珍品。

故此王羲之、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落笔大家真迹都有集于此。

自魏晋至明末书法落笔大家的名帖尽收其中按年代顺序编次的一部书法落笔通史。作为我国古代最高艺术成就的精品它是我国古代書法落笔家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集中国传世书法落笔之精萃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法落笔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遺产的一朵奇葩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鉴赏价值、史学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希堂法帖》绸面精装珍藏版

《三希堂法帖》绸媔精装珍藏版

粉丝回馈价:299元/套

1、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满意可联系寄件人处理;

2、7天内可与寄件人协商退货,15天内仍为您保留换货的权利;

3、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收货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尽快发货,货到付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落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