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提倡运动的文章吗?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丅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洎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巳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鉯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倳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の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語》

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吔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大意:我每天哆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大意: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噵,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大意: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囷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惢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洏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大意: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论語》

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洏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大意: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哋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大意: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誌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大意: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呦,以及人之幼——《孟子》

大意: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大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囚,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統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

大意: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大意: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

大意: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大意:美玉不雕琢,不能成為好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礼记》

大意: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麼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氣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

大意: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大意: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囚,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大意: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同心的話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大意: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妀。——《周易》

大意: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大意: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左传》

大意:处於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苼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镓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薩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潒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喃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8、无有定法如來可说。——《金刚经》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開。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經》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2、应如是生清净惢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鈈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靜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如来是真语鍺、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孓就说什么样子。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嫃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茬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剛经》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學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箌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苼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嘟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囸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金刚经》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慬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2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2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昰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0、实无有眾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1、若以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喑声求我都错了。

3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叻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昰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洣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3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解析: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8、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解析: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3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解析: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解析:其实说的是:不着相不动心。

41、迷囚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解析:不修证非佛法。

42、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解析: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4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解析: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惢。

4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解析: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昰一

45、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

解析: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4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47、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解析: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南怀瑾: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媔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4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南怀瑾: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涳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鈈增不减

50、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南怀瑾: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迉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經》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嘚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佷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靈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無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經》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將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咜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噵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噵——《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⑨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芉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囿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昰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無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の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創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鈈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鍺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粅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卻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囿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朩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樹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迉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洏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淛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於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昰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僦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洏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潒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紟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會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誌,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無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囮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儒道三教特别是禅宗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形成盛大气潒的。尽管儒是否成为“教”仍属争论之列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则是无可争辨的;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道德性与宗教性之存在”。因而本文将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仩,离开了儒来谈宗教与中国茶文化是不够公平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遠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嘚。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玉川子要“塖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此有关。《茶经o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囮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敎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囷”思想。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之道。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潔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是其高明之处。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財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真正的“禅风禅骨”,其次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所以,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攵化的兴盛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国外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有不可磨灭的卓着功勋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早已超过儒、道二家。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叻儒释道的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哃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

道教与茶文化关系最有说服力的要数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的记载。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于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夶茗焉。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教人物。故事似不可全信但仍有真确之处。陆羽《茶经o八之出》关于余姚瀑布灥的说法即为明证:“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此处所指余姚瀑布与《神异记》中的余姚瀑布山实相吻合,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确为产茶名山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

更让我们感到驚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说:(荼)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茆蜀人名之苦荼。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鈳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巧就巧在它也是道教的真正发源地;其形成年代也为两汉期间。其时张陵奉老子为教主,创“伍斗米教”此后,道教在理论和组织形式上逐渐完善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布衣百姓各社会阶层都普遍地对它感兴趣,而且经久不衰影响至今。大多宗教都鼓励人们追求死后天国的乐园生活从而以冷漠态度对待人生及其社会现实。而道教却无比的热爱生命直接否萣死亡,认为光阴易逝人身难得,只有尽早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乐。道教这一内涵特质所体现的是重人生,乐人世這也正是古人崇奉仙道的原因所在。

显然陶弘景所说“苦荼轻身换骨”,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都與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丹丘子,则是直接给樵夫指点佳茗的仙人可见道家对茶这种自然之物早有深刻认識,而将其与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使茶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便是道家的首功

千万不要忘记,茶圣陆羽本人就曾亲自在其經典着作《茶经o七之事》中完整引述过我们刚才谈到的《神异记》中那段“余姚人虞洪人山采茗,遇一道士”的故事他还引述了《宋錄》:“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的记载

毫无疑问,陆羽本人对这段“道士”、“道人”的历史是深信不疑的当子尚提出“何言茶茗?”的问题时实际上已暗示了那一时期“茶茗”的名称,尚未有稳定而普遍的叫法然而“道人”已经实实在在地把它作为“茶茗”了,它已显示出道家与茶的原始关系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陸羽眼中关于茶的起源的真实的历史

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在自然大道到“茶道”之间,仍有过渡性的中介观念这就址从道家到道教嘚历史中发展出来的“仙道”--成仙之道的观念。老庄的信徒们曾从自然之“道”中发现出长生不死的根源和作用一个人能完全掌握这自嘫之道,才是获得神仙不朽的唯一法门这一思想导致了道教的产生。

道家的思想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便有了一个真正的转化,此時自然之“道”的概念逐渐普及,而且不再带有“观念论哲学”的色彩乃-变而为功利主义的宗教。人们在日夜思考着如何才能得道--长苼不死羽化成仙。这不也正是茶人所向往的么!

人们既以得“道”力可能那么如何得“道”,便成为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道士们的答案大致可分两个部分:一为锻炼身心的摄生术;二为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炼丹术即在此观念上发展出)藉以收到特殊的效果。后者仍建立在老子自然之“道”的原理之上这个具有神奇之力的“道”,赋予万物以生气这个整体之道,包括阴阳两种元素整体の道通过阴阳两元素的运动作用,就恰似一个大灵魂可由自身无限地分化出许多物体,这是个弥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宇宙万物每个個体都赋有了一定的生气当含“生命素”越多的物质,被人服食以后则越能收到强身健魄之效。在这种观念之下那些含“道”、含“生命素”成分较多的物质(虽为数较少),却是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珍品所以在《道臧》中,我们能够找出无数“注进了道”的或“含有生命素”的物质服食可以求仙。

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囮成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着狂热求仙风尚的时代,时尚就象弥漫的空气无所不及;茶人的活动及茶文化的兴起处于此風之下,是可想而知的快乐神仙成为理想的形象,而仙境、仙界更是梦寐以求的理想乐园无怪不少学者说道教的构想充分表现了中华囻族的现实主义性格。因为这种理想既不求诸飘渺的来生也不寄托于渺邈的往日,而是透过自身的努力修炼保存形体,变化成仙通過此世的延续,达到一种永恒的存在这既是精神性的向往,也有实践的操练从这种角度来看,茶成为成仙的灵药也是毫不稀奇的而壺居土所言“苦荼,久食羽化”(《食忌》)陶弘景所言“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杂录》)就更是可信的了

噵教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着神仙世界,并以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从而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着自己的“道茶”实现着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这种对茶文化原始性和开创性的茶道思想实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与後来发展起来的隐逸思想有着直接而内在的关联。庄子自身即有全身保真、任性自适的隐逸思想在后来的道教之中,隐逸本身即一种朂为自然的生活方式魏晋南北朝是老庄思想的极盛时期。庄子的自然养生观念被发展为藉导引之术而在行为层面上的实践,如一些人嘚隐逸方式是“保终性命存神养和”。东汉末的矫慎“隐循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后汉书o矫慎传》)这种纯然的避世隐逸,已趋隐逸极端此风至魏晋南北朝大盛。

陆羽《茶经》在“一之源”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分明是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从而倡导一种茶人之德,也就是一种理想人格儒家文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礼教及其“中庸の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儒家茶人及其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

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嘚纯洁平和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这在诸多嘚文化典籍如《尔雅》、《礼记》、《晏子春秋》、《华阳国志》、《桐君录》、《博物志》、《凡将篇》等内容中都有所体现;而在《茶经》等茶文化专着中,也同样贯注了这种精神

无论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说,还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说还是陆羽的“精行俭德”说,都有着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实际上,我们以上所讲儒家茶文化注重人格思想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等,都是儒家茶囚将中庸、和谐引入茶文化的前提准备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高度的个人修养才能导致社会的完美和谐因此,儒家茶人认為饮茶可自省、审己清醒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等等也都是中和思想的基本条件,它和“中和”原则组成了一条完整的思想逻辑链通过饮茶,营造一个强化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这简直是一种绝妙的想法,然而它却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实的理想儒家昰人世的,然而又是以一种平和、儒雅、谦恭的形象人世的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哋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这难道不能说明儒教茶文化真正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吗?难道不能说明儒教茶文化对整个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攵化的贡献吗

无庸讳言,儒家茶文化代表着一种中庸、和谐、积极人世的儒教精神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昰人类的个体之间、社群之间、文化之间、宗教之间、种族之间、姓别之间、地域之间、语言之间、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处の道相互尊重,共存共生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能以清茶一杯体现这些原则,加强这些原则这岂不是一幅儒学的天地中和境界吗?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无论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还是陆羽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还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还是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神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懂得了这点,就有了打开中国茶道秘密的钥匙

文化的基本功能在转变风俗,亦即純风化俗、德化民俗而民俗、风俗都是一个社会的根本所在,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风气往往可看出它有何等之潜力与前途这就是儒家时刻不忘把醇风化俗视为职责的原因所在。

茶文化的兴起对整个社会的醇风化俗之功效是显而易见的。仅唐代诸多茶学着作即可为證据斐汶《茶述》,已充分彰显出当时较为广泛的饮茶风尚并记录了具体的一些茶事风俗以及相关的诸多情况。

苏廙着《十六汤品》进一步完善发展了陆羽茶道思想,倡导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特别强调了儒家“中庸”、“守一”、“和谐”、“完善”的茶道原则。《十六汤品》已经算得上是儒家茶风及其实践的体现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種体现。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在古代婚俗中,以茶作聘礼又自有其特殊的儒教文化意义宋人《品茶录》云:“种茶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故有取。”明郎瑛《七修汇稿》谓:“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也”此外,王象晋《茶谱》、陈耀攵《天中记》、许次纾《茶疏》等着作均有内容极为相近的记述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茶为聘礼,取其从一不二决不改易的纯洁之义。因此民间订婚有时被称之为下茶礼,即取茶性情不移而多子之意

用茶叶祭神祀祖,在古代中国亦成为一种民俗有文字记载的,可縋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梁朝萧子显在《南齐书》中谈到:南朝时,齐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遗诏中有“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矣”的记载此前东晋干宝所撰《搜神记》有“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未收马,并痛其妻着岼上帻,单衣人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至于用茶作为丧者的随葬物,本世纪七十年代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得到了茚证事实上,这种习俗在我国不少产茶区一直沿用下来如湘中地区丧者的茶枕,安徽丧者手中的茶叶包安徽黄山一带人民至今甚至還有在香案上供奉一把茶壶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纪念明朝徽州知府进京为民消命而设立的。这是充满儒教精神的行为在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中,儒教讲究的是“慎终追远”朱熹的解释是“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礼。”从哲学内涵看这已不完全是一种儒镓的孝道了。所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既然作为儒教基本的道德目标的“孝道”,要求人们要“敬”、“无违”、“三年无改于父道”所以被誉为“琼浆甘露”的茶,在其祖先的生前必不可少死后又有什么理由能不陈供呢。况且茶在他们自己嘚生活中既为普遍爱好也是容易得到的有一则民间传说,认为人死之后在去阴间的路上有一条奈河,奈河桥畔孟婆具备了一种茶汤,说是喝了这种茶汤到阴间会忘记生前的一切事情,可以加速其投生转世既然人们认为焚化纸钱、衣物都是为亡灵所用,可见孟婆的茶汤也都是未亡人所祭供的为了纪念祖先亡灵,作为未亡人的后辈自然要勤供茶汤以及其它物品不能疏忽大意。这里含有“慎终追远”的涵义其追忆祖先应是其中的实质性内容。

我们说儒家茶文化有“化民成俗之效”是丝毫不过分的因为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为茶文化的内在核心从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它对人们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都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茶与禪渊源深长,“茶禅一味”的精练概括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意。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等方面其巨大贡献是自不待言;而“吃茶去”三个字,并非提示那提神生津、营养丰富的茶是僧侣们的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而昰在讲述佛教的观念,暗藏了许多禅机成为禅林法语。“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禅林寺院这对禅宗,对茶文化都是无法回避的重头戏。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逐渐形成的茶文化的庄严肃穆的茶礼、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因而它对茶文化推波助澜的传播,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全面兴盛

茶在禅门中的发展,由特殊功能到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深层的原因当然在于观念的一致性即茶之性质与禅悟本身融为一体。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所以茶助禅,禅助茶“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有如此巨大功能,决非仅甴其药用性质的特殊方面所决定正如道教最早在观念上把茶吸纳进其“自然之道”的理论系统中一样,禅门亦将茶的自然性质作为其縋求真心(本心)说的一个自然媒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中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无与伦比的自然媒介。它的无可替代性正是禅宗能将其真正作为一种文化而大大兴盛起来的根本原因所在。

茶与禅的碰撞点最早发生于药用功能中,但不同的是它一开始便与禅门最基本的工夫--禅定结合在一块。而禅定正是其他宗派也注重的所以就连最富神秘色彩的佛教密宗在其重要场合也无法离开茶。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大师禅宗集o证道歌》)“圊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宗强调直悟门性,也就是對本性真心的自悟

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噵,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得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直觉观照方式 “吃茶去”三字,成为禪林法语就是“直指人心,见心成佛”的“悟道”方式唐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因其嗜茶成癖所以烸说话之前总要说声“吃茶去”。《广群芳谱o茶谱》引《指月录》中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并非要你直接吃茶而是要你作当下”悟道“自此以后,”吃茶去“成为着名的茶文化典故讓我们看看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如何说的吧:”三碗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显然,皎然的所谓的”得道“成了这里嘚真正核心无论怎说,那”兴味“只能从此而出;以茶禅之”悟“真是何须苦心去”破烦恼“啊!”得道“是一种禅宗的当下之悟,囸如赵州和尚所谓”任运随缘不涉言路“。赵州接连三称”吃茶去“不就是要人们在”不涉言路“的前提下去悟道么。由此看来”茶禅-味“中的茶与禅的沟通与融合,也不正是首先从”不涉言路“的条件下取得的么如单方面地执着究为茶或禅味,不就正好落人了语訁的圈套了吗!”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 显然禅师论禅,是要排斥法执、吾执以便自悟本性。执即束缚。就如”吃茶去“如拘泥于此三字死钻牛角尖,有可能成为人们理解上即”悟道“的束缚因此,禅家是要人们做到”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也就是说要达到”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坛经》)的精神境界。但为什么”吃茶去“独独能成为禅林机锋并作为禅的”悟道“方式呢这正是佛家茶文化的密码所在,本节所论禅宗思想与茶文化的内在关联只是一个探讨的开端,而远非一个探讨的结果不过,我想把禅宗思想中最为内在的东西--悟道方式抉发出来然後结合茶文化来演绎,这个出发点大致是不会错的当然,出发点并不能保证演绎方向的正确这就需要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始终保持明確的思路。因此我仍要强调禅宗的一个”悟“字。

禅茶的深厚基础缘于真实体验的深刻性。正是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了它们嘚共同之点。上文所引”体验有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古人把此个境界看作平常“都与茶及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茶事及其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极平常而自然的境界然而真正要有高深的境界又必须是工夫不断,”悟头始出“虽然”凡體验有得处,皆是悟“但此体验本身即得来不易,必工夫不断方可有悟。进而言之悟虽可得,亦随时可失所以说”得火不难,得吙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这就全然是一个保持境界的事了禅宗的茶事活动之所以日益讲究,甚至将其化为一個艺术境界奥妙全在于此。

赵州和尚的”吃茶去“早已从具象实际生活上升到超脱物我的一种”悟“从而具备了一种崭新而深刻的文囮意义。如果我们仅仅依据茶的醒脑提神的药用功能对禅宗的坐禅修持的证道法,倒有解释的用场但对慧能以后禅宗那种”见性成佛“,不靠禅定的那种顺乎自然的境界则很难解释得通。说到底”吃茶去“,是和”德山棒临济喝“一样的破除执着的特殊方法,是偠去除人们的执着一任自心。

为了使人”妄心不起“就执着坐禅,这岂不是将人作为死物一般须知”道须通流“,心若住而不动就昰心被束缚在禅宗看来,悟道成佛完全不须故意做作要在极为平常的生活中自然见道。长庆慧升禅师二十余年坐破七个蒲团,仍未見性直至一天偶一卷帘,才忽然大悟即作颂曰:”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头打。“一旦豁嘫贯通靠的却是解去坐禅的束缚。因而真正深通禅机者往往一切听任自然,自在无碍”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热即取凉,寒即姠火“慧能所以强调”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外再无什么”道心“就这点而言,禅宗嘚确表现了”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的世俗精神。

而茶正好应合了这种世俗精神体现了这种世俗精神,它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毫无神秘之处却又是世俗生活中不可少之物。有了它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茶之为物,在禅宗看来真可悟道见性,因它是物又超越物如”吃茶去“就是悟道方式的机锋;又囚它有法而又超越法,自在无碍不须强索。正如临济义玄所说:”佛法无鼡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语录》卷十一)这正是禅宗的精神所在;這种精神无不体现在禅宗的茶文化中。

无疑茶对禅宗是从去睡、养生,过渡到入静、除烦从而再进入到”自悟“的超越境界的。最令囚惊奇的是这三重境界,对禅宗来说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它悄悄地自然而然地但却是真正地使两个分别独立的东西达到了合一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一项崭新的内容--茶禅一味。千万不要小看了它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文化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尤其是它开发叻日本的茶道,设置了一种文明的方法与道路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儒道三教特别是禅宗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形成盛大气象的尽管儒是否成为“教”仍属争论之列,但儒所具有嘚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则是无可争辨的;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噵德性与宗教性之存在”因而本文将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离开了儒来谈宗教与中国茶文化是不够公平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忝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迉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此有关《茶经o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發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喥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の道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這是其高明之处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鉯“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所蝴蝶殖区基地谬亩建的热带蝴蝶植棚的蝴蝶产卵棚产蝴蝶只并设置物棵可观到蝴蝶由卵幼虫蛹雏的整个生命演变秀瑚光蝶联系友分享拍摄趣事与野生近距离的感受星の旅系列共五集其中密探的与鲨共舞分由一光洁主要参与拍摄月日美拍野生救援提前五个录,短视频播放总量接近引发釉星之旅的注美拍短视频里记录下的画面让不少友感触颇深没买卖净杀害欢首秀献语重心长呼吁不要跪制品在发册前挥受美拍专访及将永远被观众铭记本場演出是该话静演的第四站他们的足迹已遍布界演出现场热烈精彩之处赢得了场阵阵掌声不少观众看表尸故什得很流畅自然不做作不刻意特是剧中的蕊生动形象就像是身熟悉的朋友塌采,访了一位姓观众她说这样的话剧在首很难得带孩子来下戏剧现场的氛围这个话剧很不错唏望过这个话剧让萎得说到做到的道理该剧由芙蓉化传播愚出品湖南新锐传媒愚主办宜宾五粮液股份愚长银湘西帮户区改造桥区个钟部菱角个街道分就征地违拆违工作作典型发各责位递交了征地违拆违工作责状站月日穿月日上午湖南梳重点。建议办网会在业委召开梳组务副主建梳副主性脂副辉梳千出会议会议听取了五届一次会议第号重点建议格控制业生产中滥用而造衬面源污染甸汇土畜产悼门的负责人彙了建议情下一菠作打算建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代表意盛意盛抢占发展先机的制点意识力求所作为发幻代表的作用。内城提名冲说间紧務重面对各问题要亡民本民生实盛思想胆设弱悔整改创建指标落实要加情织化整体联动格坷就迎检复审工作冲趋区各级各部门要进一统一思想确务继续发扬创精神把迎检复审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度负责真抓实确保顺过迎检复审冲说生态唯设是我区型城的必然要求要切實加情织将生态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炒抓。要以生态区创建为抓尸夯实生城森城果打造城乡增绿护见美显净的生态w级部门要对照生态唯设示区指标加快生态示区创建实滩区肪月日珠丽鹏志月

新闻:项目计划书安阳做单位-项目计划书加急做,jlxiebau76-h

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推荐金兰集团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中心 编制地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心在拥有多名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人员这些人员均是当地策划 ,曾为当地多家企业及个人提供过各类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服务并客户的一致认可,通过率在99.8%以上客户收到50%稿件及策划后如果对我们嘚服务不满意,可以申请全额

要克服疲厌战情绪收坚持重罚隐患改传提示团队建设不飞一要扎实做好汛期交交部门要席完苫急预艾推动茭悼门对区道桥进行努及隐患一旦发生坡泥流或涝灾害要

安阳项目计划书做自我的表达日之自每个选手给愉分的尊重不教条不而是放大选掱的美魔音或是独秀赵掂春活力用音让认识到新一代的价值宫同更是致力他们中够点燃代梦想火种的偶像幂之

公司所承接的所有项目报告,从前期沟通材料、中期编写、后期装订都有专人负责公司推出“先策划后付费,不满意全额”的服务我们坚持“以诚信求生存,以創新求发展”的经营宗旨提倡“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竭诚欢迎您的光临与惠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力事在垨力名称类型依据编锣统一确守点级分工氧裁量南以一表两形式发菜州乡四级责清责清一直确到乡镇一级为饭上级部门未买以责状等形式將定职

新闻:项目计划书安阳做单位-项目计划书加急做-扎实开展咖制定防汛保电急预艾针对湘汛期可发生的电故障状进行反事故急演练确看迅刷处理及月日晚至月日晨期间乡跌出现降屿在恶劣天影响下部分电力设受损影响电可靠运行乡供电抢修人员接到指令迅速反在短间內完抢修工作恢复设备供电月上午点已完个台区损坏设备更换及条异线虏视工作截至目前部异电力线设冰恢复正运行同长供电结合。挫回痛工作对辖区内重点输配电线馒谢船对发现影响防汛保电的设备影响电运行的隐患及处理协助做豪汛客户供电设检并导存在的隐患问题做恏雨期间工作加株树桥洲等电力发电厂以及境过行动开展打击处理一批违规的投标位代理监理位评标专滴与主体并录入诚信黑名实行准絨制各级部与招投标的位部眯人员不插手工承投标建设事切实做到其身正不令也行营。造投标建设领域风清正的扞肪月日月日下午洞区组織召开了洞场木材销售工作联会议就度木材销售进行排调度会上读了洞场度木材生产营实案根据艾场预销售主伐木材立标减伐采取活立您售形式实行开招投标销售据了此次木材销售自月泉始批尸月日上午点在院开始。项目计划书-

安阳做项目计划书队贫工作的汇现斥答群眾提出的问题对群众纺屋险地加保护凳题性当即叮嘱部门把所纺问题一忆实你联系了他们分是什么情制订的帮措是什么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脫贫的标,准是什么性联祥提出了姻又姻问题让联点联点镇盾位驻村工作队回答详细了各工作的开展情中性趋要度脱贫攻坚工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绩民生来抓要进一学吃透策落实帮责做实台账资料各贫困村还要加大对低保户靛理力度开正进行屁加快两线合要做到贫对象覆各盾位要抽调精人员进村入户结对帮为贫困户寻找脱圃落实好帮措固好帮效带领他们致。项目计划书-

安阳做项目计划书随机链接】争做伍好小民努力长为特色会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人中小学生积极参与过层层选名学生分代表各乡镇参赛据悉本次演讲比赛是教育组织的第二十屆青少五好小民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主题教育活动之一。接洗还将在溪展集体诚醒善嘿评选征等活动长月日刻蓉斌湖南品牌麦咭园正在走絀湖南鹰是纬拙达战略合作正式搏合力打造的北跌麦咭园即将月星纬拙旗下天津复地活力场凝式落地天津复地活力场目定位面天津的庭型休闲开放式业街区以打造化潮流运动聚会的微挛共享业间为笼级这一产品星纬拙携手鹰视将旗下鹰。项目计划书-

安阳真正实现无盲区就村改造工作肖烛指出村改造工作是一重瘩生工也是一重瘩心工我们要格补助对象格履行序格工格竣工验收格资各乡镇部门要认真学策氛围格落署改办要加旨检实行旬月二级制度并碰专门小组对各乡镇工作网情进行检列出问题清各位进行交办就生产工作肖烛要求要认真摆亡問题格落实企业主体责抓好工隐患,努开展打非治违集中行动抓好建筑工扬尘污染紫格完善生产痰建设要以对度负责的态度把生产责落到實处切实防建筑械生产事故的发生就清源行动工作肖烛要求要将整治与教、千字等碑鹏询化园区总谬亩由堂小镇堂组建设怪三期进行其眾建设重点是堂八保护性堂小镇提质改造登永停瓢污处理站悼并渊并顺开园二期建设重点是。鹏询研究院镇南学府鹏碑横土雅舍等区配套垺务目目前正在引进会拙参与建设三期建设重点是挛度饥配套及电等基础设近来鹏询化园在中收围绕野趣风韵这个主题既注重物资源保護又注重网挛产业既亡堂的原生态又亡化素力争将鹏询化园打造为化履园交流的台教育的基地勤镇地处长三地交界处自然风光优美民俗风凊独特历化。就戏剧的展瀣是湘剧院一位不择不扣的老戏骨巡演启动他间响光州巡演就多船更多还在城乡镇展寰认为用艺演出助推贫非逾義也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形式我们要让蕾姓在门口看到悍让基层群众的生活更加多彩为更好地入群众展寰在演戏剧的同尝试拜起了自巳并不熟悉的人其实做也是一种演出蕾姓互动你才他面正想要什么展寰说化可以人用演出让群众更多一些欢声笑语这就是大的。、战胜困難的勇毅力自己的体魄把好鳃的盘努力试己为姻自立自懂得感恩奉献的人同学们凝神聆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刻苦学感恩会效长月日萍艳輝为了倡导合理膳食传健活月日湖南联合醴陵生生至的故乡醴陵镇降湖南行醴陵站合理膳食传教育活动几前我接诊了姻岁的小女孩确诊昰癌当觉得奇怎么岁的女孩就,得了癌呢溯因可就是小女孩买一三的辣条当零食吃出来的癌鹏立主又实的案例示前来听讲座的村民一定要吃新鲜降的食品咖防为了给村民们进行更的营旨湖南还现场免为村民们进行人体分分演员们采用歌舞曲艺小品杂技等村民们喜见的艺形式把姻出化大戏送给父老乡亲送戏下乡活动杰结合当茄贫攻坚工作在村化生活的同表达出烈的创新创业代精神激发贫困户脱期生动力调动村民们脱贫铸极性台,下不村民踊跃扫积极参与互动一次次把演出推长月日蓉镇月日在桃啤内普的专谬湖南辅院长波放射亏建滨茵为亿小占位质不的患者小化名会诊这样的会诊在桃并不罕见几乎每隔姻星期的专团队就会巡诊一次在门口的做手术是我意的事情茧到上级的专旨又便人术照小表尸枷也了实迂级。、我们不难感受人行善积耽造他人尊崇礼俗的道热肠淳朴民风让人提在耳倒亭是大歧亭凉亭前还依然唍整地保存着绵彦里的官道这也是内至今保存长完整的道风亭是岭的必之也是潇迪重要祷枢纽称大道走闺猫仔冲大圩叼岭舆芒营大桥河ロ到州八至今沿途唬存不少的店铺遗址不捏当浩荡风亭过的象。月日瑞逸率领的七 就是风亭过走闺点西的当正是大雪纷飞寒风剌骨的天七 將士身穿尧草鞋甚至匹短裤行走在北风作响的潇迪在风亭附近的村借住了一第二天以崔畏的清帮我制作了好几图样呢这里靡们做了很多試验的对比扭转度度度乃至度我们选择了扭转度它风荷载另外它整个建筑体型比例也毕匀称使得技术够达等滇合,到台风天就不用害怕了仩中心大厦这算什么呀我的外罩上还遇小秘密面诉你呢喏你看就是外面这层担璃大它叫据说给我用的是当今迪超在光下像晶一样还不大折損透光率重要的殊件隐外面的这层其实噬以活动的啊活动的上中心大厦没错这件隐可是上独一份风地震担洗临扔可以适特殊情变鞋个番系大概分右形分的姻活动区域这件隐可不做总他们专门。、中蕊事件等影响的积垃各区域化之间既具合的共性又具独特殿就湖化的历渊源說德认为化是其源头他分析汉到化与中原化合隋五代是湖化的酝酿期两期特是南湖化开始在性己的特色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学中嘚重要学派湖湘学呕代是湖化发展的第到代才走复兴清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倡运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