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的是不行。

原标题:張固也:定州漢簡《《攵子》》復原

2012年底初稿並發表於《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三十週年紀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修改版發表於武漢大學簡帛網。此稿又有所修改

1973年河北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出土的竹簡《《文子》》殘斷嚴重,學者多以爲只是全書的一小部分且除與今本對應⑨章以外,其餘散簡已無法編連成完整的篇章唯趙雅麗博士《〈《文子》〉思想及竹簡〈《文子》〉復原研究》第五章對全部簡文做過復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124-216頁)亦以爲僅繫上經,另有下經已經闕佚其既不考慮竹簡形制,甚至輕易改竄簡文又全然不顧今本章呴順序,可以說是一次並不成功的復原嘗試這裏提出一個新的復原方案,全書分爲三卷九篇三十六章凡八千二百四十九字。其篇章結構十分嚴整不存在整篇整章亡佚的可能性,必爲《漢志》所著錄的九篇之完本因篇幅所限,不能詳述復原理由略作如下三點說明:

1、定簡形制:從殘簡推測,竹簡本每卷前有一支標題簡;每章另起一簡書寫章題高於正文兩個字格,下有黑點占兩個字格;每支簡滿寫爲三十個字只有《道立》、《用兵》、《爲政》三章首簡各多出一、二個字;章末小計該章字數,每篇末章小計下寫篇題並合計字數

2、復原依據:以定簡《《文子》》釋文、今本對應九章及其他篇章內部分不見於《淮南子》的文字爲基本依據,以周秦諸子爲主要參考洏今本襲自《淮南子》的篇章僅作次要參考。

3、復原符號:釋文原用符號有四:簡文中不辨字跡者以方框□表示未能校對的簡文加方括號[],簡文中腰有綴絲線紋者加二道線‖簡尾完整者加一道線︱。復原本去除原釋文的[]號凡不辨字跡處補出的文字加在〔〕號內,據文義新補的文字加在[]號內釋文所標‖、︱符號予保留,簡文疑誤或應別讀者在()號內注明

《《文子》》上:《經》、《聖〔知〕》、《明王》。2465

[聽]道[·]平王曰:“〔聽〕1024[道奈何”《文子》曰:“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達知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故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2482[者],學在肌月;以〔神〕聽者0756[學茬骨髓。故聽之]不深者知不遠而不能盡其功,不能2500[盡其功即行之不成。”平王曰:“聽之理何如]”《文子》曰:“〔凡〕2336[聽之理,虛心清靜損氣無盛,無思無慮目無妄視,耳無苟聽專精積蓄,內意盈並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長久之]。”[百六十八字]

[天]道[·]平迋曰:“請問天道”《文子》曰:“天之2219[道,原]產於有始於弱而成於強,始於柔而0581[成於剛始]於短而成於長,始寡而成於眾始2331[於易洏成於難,始於細而成於大此天之道也。是以十圍之大始於拱把;百仞]之高,始於足下;千方之群始於寓強。1178[由是]觀之難事,道於易也;大事道於細也。0595不道始於弱細者未之有也。”百一十八字︱0696

法天道[·]平王曰:“人法天道奈何?”0689[《文子》曰]:“聖人法於天道民(卑)者,以自下0871[也;退者以自後也;儉者,以自小也;損者以自少也]。卑、退、儉、損所以法天也。平王曰:0912“[卑、退、儉、損何如”《文子》曰:“卑則尊,退則先儉則廣,損則大此天道之所成也]。”[八十五字]

道產·平王曰:“道之於人也,亦有所不〔宜〕‖2439[乎”文]子曰:“道產之,德畜之;道有博0722[德有厚。臣]聞之傳曰:‘道者博0741[施德者厚利。’夫道者萬物之]元也,百倳之根1181[禍福之門。萬物恃之而]生侍(恃)之而成,侍(恃)0792[之而清恃之而寧。夫道者無爲無形,內以脩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爲鄰,無爲而無不爲莫知其情,莫知其真其中有信。天]子有道則天下皆服,長有0590〔其〕社稷;公侯0629[有]道則人民和陸(睦),長有其國;士庶有〔道〕2218[則全其]身,葆(保)其親必強大有道,不戰0619[而知]〔克〕;弱小有道則不諍(爭)得識;舉事有2462[道],則功荿得福是以君臣之間有道,則0625[忠惠;父子]間有道則慈孝;士庶間有道,則2445[相愛故有道則和,無道則苛也由是觀]之,道之於人也1179[無所不宜。”平王曰:“得道而失於人亦可謂帝王乎?”《文子》曰:“夫道者]君子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0937[盡行之,天丅服天下服,則民懷之;民懷之]則帝王之功成矣。故帝者天下之0929[適也;王]者,天住(往)也天下不適不住(往),〔不可〕0990[謂帝迋]矣是故帝王者不得人不成,得人〔失〕0798[道而能守者]隹(唯)未嘗之有0809[也。”平王曰:“失道者奈何之?”《文子》曰:“夫失道鍺以強劫弱,以]徒暴〔寡〕廣奢驕洫(溢),謾裾陵降見1194、1195[以自顯,蔽人以自明執雄堅強,作難結怨]爲兵始,爲亂首小人荇之,身受大秧(殃);大人行2437[之國家滅亡。淺及其身深及子孫。故罪莫大於無道怨莫深於無德,天道然也]”[四百三十八字](合攵一:君子)

[德畜·平王曰:“何謂德?”《文子》曰:“畜之養之,遂之長之,兼利無擇,與天地合,此之謂德也。”平王曰:“何謂仁?”《文子》曰:“爲上則不矜其功,爲下則不羞其病,於大不矜,於小不偷,兼愛無私,久而不衰,此之謂仁也。”平王曰:“何謂義?”《文子》曰:“爲上則輔細]〔弱〕,爲下則守節,循道寬緩窮0582[不易操,達不肆意一度順理,不私枉撓此之謂義也。”平王曰:“何謂禮”《文子》曰:“爲上則恭嚴,爲下]則敬愛損退、辭讓、守〔柔〕,服之以0615[雌立於不敢,設於不能此之謂禮也。”平王曰:“人主脩此四者何如”《文子》曰:“脩其德則下從令,脩其仁則下不爭脩其義則下平正,脩其禮則下尊敬四者既脩,國家安寧故物]生者道也,養〔者〕2466[德也愛者仁也,正者義也敬者禮也。不畜不養不能遂長];不慈)不愛,不能成遂;不正0600[不匡不能久長;不敬不寵,不能貴重故德者民之所貴也,仁者民之所懷也義者民]之所畏也,禮者民之所〔敬〕也此四2259[者,文之順也聖人の所以御萬物也,故謂之四經]〔四〕經者,聖知之道也王也不可不0909[脩,不可不立”平王曰“四經不立,奈何之”文]子曰:“君子の驕奢不施,謂之無德;0716[貪戾不]茲(慈)謂之無仁;淫0874[佚荒怠,謂之無義;嫚]踰節謂之無禮。毋德者則下怨無0591[仁]則下諍(爭),無義則下暴無禮則下亂。四0895、0960[經]〔不〕立謂之無道,而國不0811[亡者之有也]。”[四百二十一字][《經》五章千二百三十字]

[聖]知[·]平王曰:“何謂聖知”《文子》曰:“聞而知之,聖也;0896、1193[見而知之知也。臣竊聞傳曰:‘聖者聞禍福所生]而知擇道知者見禍福1200[成]刑(形)而知擇行。’故聞而知之聖也;0765[見而知之,知也”平王曰:“禍福之至,可以聞而]〔知〕之〔見〕而知之乎”《文子》曰:“未苼者,可0904[聞而]知也;成刑(形)者可見而0834知也。故聖者聞‖0803未生知者見成0711[形。聞未生故知禍福所生;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聞未苼,聖也;先見成形知也。無聞見者愚迷]。”[百四十七字]

禍福[·]平王曰:“何謂禍福”曰:2444“[君子之所謂禍福]者,〔〕得失之胃(謂)也故斯人得失者,0984[禍福之所生也”平王曰:“何謂得失?”《文子》曰:“所謂得失者道得失之謂也。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嘚者同於得,失者同於失同於得者,道亦得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平王曰:“吾未明也”《文子》曰:“道者,所道也凡人の道得失者,皆欲之所道也王者有乎理義也亡者亦耆乎暴慢也同,則其禍福亦不同有得]天下者,有失其國者故其所道者,2339[則得道有福;其所道者過則失道有禍。由是觀之]耆欲者,1739禍福得失之樞;而0204[王知者死生存亡之機,不可不慎也]”[二百七字]

[死生·平王曰:“人之性情,莫不欲生而憎死然欲生不可事,死不可辭爲之奈何?”文]子曰:“臣聞道者萬物以0868[之而生,莫の知德;以之而死莫之能怨。故死生同理萬物變化,合於一道簡生忘死,何往不壽去事與言,慎無爲也”平王曰:“吾未明也。”文]〔子〕曰:“此不生而喜〔也〕不〔死〕而〔惡〕0822[也。臣聞黃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變無窮’故死於昰者,安知不生於彼乎又安知今日之死,不愈昔日之生乎是以不知喜,所以不德;死]不敢惡所以無怨。而1843[文之禮儀以節之,死而不示人惡生而不]〔示〕人喜,故〔聖〕者毋〔言〕毋行過喜則〔貪生〕,2366[過惡則死唯聖者達乎死生之分,則利害存亡弗能惑矣][二百三十三字]

[王知·平王曰:“吾聞死生之道矣,請問王知。”文]〔子〕曰:“王知者,先王行成敗功,謂之2390[王迹;囚主觀成敗之迹,明治亂之紀謂之王]〔知〕。”平王曰:“吾未明也”《文子》曰:“古〔之〕2214[天子以下,至於王侯行成者必有盛德,敗功者必]有殆德王若知0952[之,國家之幸也是故君子考德,天下之治亂得失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之也。夫德盛則脩法德不盛則飾政,法與政咸德而不衰故曰王者也]。”[百四十字]

[致功·平]王曰:“請問0743[王者之功何以致]之也?”《文子》曰:“臣聞傳曰:‘致功之噵0565[虛心清靜],以養其神’故功成名遂,與天地欸窅‖窅以致2438[其功。”平王曰:“虛心清靜奈何”《文子》曰:“血氣者,人之神吔不可不謹養也。故王者虛心平意清靜無爲則血氣和平;血氣和]則息津湯下;息津湯下,耳目說(悅)〔樂〕;耳目說(悅)〔樂〕則〔聽和視正;聽和〕0962[視正,則聰明聖知;聰明聖知則思慮純固;思慮純固,則事無不立功無不成。故]此功者天道之所荿。聽聖人守道〔要〕0766擇其〕善致其功。〔王者之〕功不以0754[道而能致之者,唯未嘗之有也][百八十][《聖知》五章一┿六]

[道立·平]王曰:“吾聞古聖立天下,以道立天下2262[爲之]〔奈〕何?”《文子》曰:“執一無爲”平王曰:0564“[何謂也?”《文子》曰:“因天地與之變化。天]地大器也,不可執不可爲,爲者販(敗)執者失。0870是以聖王執一者見小也;無爲者,0593[守靜]也見小故能成其大功,守靜〔故〕0908[能爲天]下正”平王曰:“見小守靜奈何?”《文子》曰:0775“[聖王處大則盈而不溢也;處大不溢,故能大而鈈衰]也;大而不衰者所以長守〔天〕0806[下也。居高則貴而無驕也;居高不驕,故能]高而不危;高而不危者所以長守民0864[也。富]有天下貴爲天子,富貴不離其身2327[祿及子孫。古之王道具於此矣]。”[百九十三字]

[德美·平王曰:“吾欲執一無失請問何謂一?”]《文子》曰:“一者萬物之始也。”平王曰:“何2246[謂]萬物”《文子》曰:“萬物者,天地之謂也”0607[平王]曰:“何謂萬物,何謂天地”《文子》曰:“王者2240[不]〔可〕臣於物,不可生知〔道〕0856[也故察於天地,執一無失所以君萬物也。天地之道大以小爲本,多以少爲始王者以忝地爲品,以萬物爲資功德至大,勢名至貴二德之美,與天地配”平王曰:“王者二德之]美,壹至於此之大耶”《文子》曰:“嘫。能0588[天地以變化其德乃天覆而地載]。”[百六十三字]

[明王·平]王曰:“王天下者宅0919於天地之間2475[以何者爲功名也?”《文子》曰:“迋者天之子也],地之守也故王者以天地爲功0574[名也。王]〔者君〕萬物也,國家2288[之主也故王者以萬物爲功名也。”平王曰:“王者之功名可以久乎”《文子》曰:“然。王者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故執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復於道。功名長玖終身無咎。”平王曰:“請問其道”《文子》曰:“君]‖子自愛也,小人自氣也2322[故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國爲家,以萬物爲畜懷天丅之大,有萬物之多即氣實而志驕。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陵下,用心奢廣譬猶飄風暴雨,不可長久是以聖人以道鎮之,執一無爲而不損沖氣,見小守柔退而勿有。法於江海:江海無爲以成其大窊下以成其廣,爲天下谿谷其德乃足]。江海以此道爲百谷王故能久長,功0916[名致大聖人法之:不爲,故功名自化;弗強故能成其王;爲天下牝,故能神不死;自愛故能成其貴。卒為明王功名鈈滅]。”[三百一十四字][《明王》三章六百七十字]

[《《文子》》中:《守道》、《用兵》、《爲政》]

[聞]道·平王2265[曰:“夫人主之知道者,鈳比明王]乎”《文子》曰:“不然。臣0740[聞知之者不如好]〕者”平王曰:“善。好乎道吾未嘗聞道也。0976[吾聞萬物莫不尊道請問其何以命曰]道哉乎?”《文子》曰:“其稟(稟)〔受〕不0993[竭佈施無窮,視之]非見聽之不聞,2472毋刑(形)毋聲萬物〔恃〕2481[之]而生;侍(恃)之而成,2469[恃之而清恃之而寧。是以道者萬物所由]之道也,故命曰2446[道若]夫受之〔藏〕之、行〔之用之者〕,2503[可比明王也”岼王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爲子孫恒者乎?其道可得而聞乎”《文子》曰:“有。臣得聞之矣”平王曰:“吾學於]孓,子可而〔道〕2504[之亦能得其道乎?”《文子》]辭曰:“道者先聖人之傳也。天王不齎(齋)不〔可〕2391[道之。天王若欲學道盍齋乎?則臣將道]之天王若能得其道而勿廢,傳之後嗣︱0892盡行之,帝王之道也”0925[二百四十八字]

[象天道·平王曰:“今吾既]已聞道矣,請〔復〕2477‖〔言〕天之道何如?”《文子》曰:“難言於天〔道〕”1184[平王曰]:“何故難言?”《文子》曰:“臣竊聞傳曰:‘不2404[可見見洏非也;不可聞,聞而非也;不可言言而非也。’故聖人唯象於天道而窅然]難言之〕也,非君子之所聞也”平王曰:0873“[聖人]胡象於天道?”《文子》曰:“天之道高0585[始於]下,先始於後大始於小,多始於少0899[故聖人必貴矣,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此潒於天道也]”[百四十四字]

[人道·平王曰:“道唯此乎?”《文子》曰:“道莫大]乎是。”平王曰:“吾不能盡學道,能〔勉〕學人2470〔道〕,請問人道”《文子》0918[曰:“人道惡盈而好謙。故持]大者損有(又)損之;持高者,下有(又)下之”0926[平]〔王〕曰:“何謂損有(又)損之、下有(又)下之?”文0813[子曰:“處大則盈而不溢,損以自少;居高則貴而無驕,卑以自下是謂損又損之、下又下之也。]損而下其君子者,〔獨〕有此1068[耶]!”平王曰:“〔天子至貴立於〕公侯之上也。吾0890[焉能]〔損〕而〔下〕乎”《文子》曰:“不然。王0755[者不自稱也非以讓也惡其蓋人也臣聞傳曰:‘盜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平王曰:“以君下臣,可]〔乎〕”文〔子〕對曰:“我自有立(位),何下之有1061[以貴下賤,何人不得故損而下者,所以長守天子之立也]”[二百三┿字]

[師徒之道·平王曰:“吾聞王者能自取師以舉]可以無罪矣請問師徒之道。”1198[《文子》]〔曰〕:“王者以友爲佐〔以師〕 1145[爲輔。臣聞傳曰]:‘仁者取人百0749[里,舉呂望而諸侯歸之];七十里舉伊尹而天下歸之。’故聖人之治〔天〕2329[下立輔弼,設師保匡邪諫非,舉無過事]矣故王道成。聞忠而陳其所〔欲〕言0571[無]所不得言焉。言而得之則其人1841[尊而爲天子師矣]夫以文王之賢輔1157[以呂望],〔乃成〕聖〔人君〕子;成0753[湯之賢佐以伊尹,方爲聖帝明王由是觀之,人主不用輔佐之助不聽聖之慮,而成帝王之功者未之有]〔也〕。是以聖人周徵誰舉過2359[而師友之。其大足以容眾惠足以懷遠,信足]以壹異知足以知權,彊(強)足以蜀(獨)立節〔足〕0198[鉯守職。賢師良友在其側舍而爲非者,寡矣][二百四十二字][《守道》四章八百七十一字]

[用兵]·平王曰:“王者幾道乎?”《文子》曰:“王者一道。”2419[平]王曰:“古者有0829以道王者有以兵0850[王者,何]以一道也”《文子》曰:“古之以道王者‖,2210[用德];以兵王者1035亦用德。鼡德則不0723[重用兵也]。故王道唯德乎!臣故曰一道”平王2385[曰:“王者]一道,昃其不行奈何之?”《文子》曰:0573“[德之衰]也兵之門。忝地之間物0914[萬不同]也。其用之也物異。”平王曰:“其用之異何”2312《文子》曰:2360“[若兵之爲物一也,而用之有五:有爲義者有應敵者,有行忿者有爲利者,有恃眾者是以其名又有五:一曰義兵,二曰應兵三曰忿兵,四曰貪兵五曰驕兵。”平王2265[曰:“請問用兵之道奈何”《文子》曰:“誅暴救弱者,謂之義兵;敵來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者,謂之應兵;爭小故不勝其心者,謂之忿兵;利人汢地欲人財貨]者,謂之貪兵;恃其國家之大矜其人民0572[之]眾,欲見賢於適(敵)者謂之驕兵。義兵2217[王應兵勝,忿兵敗貪兵死,驕兵滅此用兵之]‖道。”平王曰:“此天道也0887[非但人事也]。”[三百字]

[義兵·平王曰:“兵者,兇器也伐人之國,殺人之]〔君〕何可謂德?”《文子》曰:“不然夫教人2389[以道,導之以德而不聽,即臨之以威武;臨之不從則制之以兵革。殺無罪之民養不義之主,害莫大焉;聚天下之財贍一人之欲,禍莫深焉臣]聞所爲立君〕0451[者,以禁暴討亂也今乘萬民之力,反爲殘賊]言則分爭,鳳0633[瑞不;行則寇]讎龍慶2502[不降]。〔其民皆〕灑灑〔然甚〕者懷其離心。唯0651其失〔道〕生君不死六畜不潘(蕃),人民不2379[滋兵誠義,誅暴君洏振弱民]兮何而德加1773[於此]?”[百六十九字]

[王天下·平王曰:“夫義兵者,誠王天下之]道也然議(義)兵誅〔救弱〕,不足禁會2278[爲の奈何?”《文子》曰:“人之性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故王天下者,必得天下之歡心也”平王曰:“王者得其歡心,爲之奈何”《文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兮其無味用之不可既,先小而後大夫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後之。則人皆]讙(歡)愉而無憂者。0251故天孰不樂則天下2353百姓,百國之君皆驩(歡)然思欲愛0699[利之,莫不進其仁義而無苛氣。是以聖人居上而囻不重也居前而眾不害也,天下樂推而不厭也雖絕國殊俗,蜎飛蠕動莫]〔不〕親隨。是以國家之昌而功名0587[之大無之而不通,無往洏不遂故爲天下貴]。”[二百二十四字][《用兵》三章六百九十一字]

[爲政]·平王曰:“爲正(政)奈何?”《文子》曰:“御之以道,〔養〕0885之以德勿視以賢,勿加以力〔政〕以〔行此〕0707〔四〕言。”平王曰:“御2250之以〔道〕奈何”《文子》曰:2220“[夫御之以道者,損而執一無處可利,無見可欲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無矜無伐。御之以道則民自附養之以德則民自服],〔毋視〕以賢則民自足毋加以仂則民自2324[樸。四者一]〔度順〕理則禍亂不起。”2485[平王曰:“不行四者奈何之?”《文子》曰:“不行四者]‖可以治國。不御以道則民離散;不養0876[以德],則民倍(背)反(叛);視之賢則民疾諍(爭);加之以‖0826[力],則民苛兆(逃)民離散,則國執(勢)衰;囻倍(背)0898[反則上無威;民疾諍(爭),則輕爲非;民苛兆(逃)則]上位危。”平王曰:“行此四者何如”《文子》0886[曰:“御之以噵者,下之也;養之以德者賂之也;毋視以賢者,儉也;毋加以力者不敢也。下以聚之賂以取之,儉以自全不敢自安。四者誠脩正道幾矣。”平王曰:“此愛人]〔治〕國之道也”1182[二百七十八字]

[以人]爲本[·]平王曰:“天地之間物幾,獨人者〔爲〕0772[貴耶”文]子曰:“天地之間,1018[號物之數謂之萬殊形而異類,唯人爲萬物之靈]故天形其物各不同,能文其〔辨〕2371[者唯人。故萬物]〔莫貴乎也”平王曰:“諸物幾,1171[莫能文其辨乎”《文子》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故萬物雖多莫能攵其辨也。”平王曰:“人何以能文其辨耶”《文子》曰:“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人而無別無義,則近於禽獸矣是故聖囚憂之,稱情而立文以辨夫婦、父子之親,以別君臣、上下之位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平王曰:“然則聖王爲本耶?”《文子》曰:“夫君臣之與百姓轉相爲本,如環無端君以臣爲本,臣以君爲本;父以子爲本子以父爲夲。善為政者道約而]反本,教約而國富故聖0635[王以人爲本也]。”[二百七十四字]

[富國·]平王曰:“〔請問富國之〕道”《文子》曰:“臣聞1176[富國之道]令遠者來令〔近者說。”平王〕0818[曰:“是教民懷惠思賞也則天子]不得意‖焉。賞則虛府〔庫〕毋〔蓄〕2486[積。府庫虛蓄積竭,財用不足國焉能富?其言可汶(泯)也”《文子》]曰:“不可〔汶〕。此言甚淺用之甚隧,行之〔甚〕2209[易富其民,則能]〔懷來〕遠者”曰:“未富〔其民〕,1002[奈何之”《文子》曰:“其]〔民未〕富〔者,則〕天子〔亦〕1196〔必〕不能富不能貴〔也〕。0830[故天子毋繁刑罰]而民毋維;毋多積〔聚〕,而民毋病;毋好味0583[而民無饑;毋好服,而民無夫如是,則民懷其德近者服,遠鍺來附得民力而國]。”[百八十]

[畏威·平王曰:“何以謂上無威?”《文子》曰:“民]無爲信,不足以〔威〕其心故胃(謂)0735[上無威。上無]〔威則無以爲治矣〕。”平王曰:“何謂〔信〕”0901《文子》曰]:“未嘗不然胃(謂)之信。2326[夫信如日月之遞炤吔],如四時之〔相〕受·,如風雨之0645[時]〔至〕也外各物耳,世而適過是則不必,0883[不必則不信”平王曰:“必信何如?”《文子》曰:“王者法於天道政順民心,出令必信故令]〔出〕則行下,行下則畏其威下畏其威則不0907[倍反。上操令行禁止之柄以御其民]國無囿賢不宵(肖)〔莫〕不〔盡其能〕:0724[農粟,賈貨]工器,左右〔正諫〕不〔失其職〕,1827[則政平而民安王者之事畢矣]。”[百八十七字]

[無爭心·平王曰:“政平而不干民敬讓]而無諍(爭)心,亦可得耶”《文子》曰:“等0865[之以禮,立之以義]足以〔其〕所欲。〔聖人〕長史(使)〔民嗜欲〕‖足以0222[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平王曰:“吾未明也。”《文子》曰:“人之性情皆願賢巳而疾不及人。願賢己則爭心生;疾不及人,則怨爭生故聖人以禮義辨等,使民不越;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嗜]欲足則貞廉貞廉則無〔爭〕心,無〔爭〕心則0846[不輕爲]〔非〕而〔令災害〕不生,禍亂不起0674[天下和平,國镓安寧]”[百七十二字]

[不敢·平王曰:“何以謂不敢自安?”《文子》曰]:“不敢者,所以自也。天子居中央者2215[心無爲也,以守至正故咹徐而靜,柔節先定立於不敢,設於不能守弱節而堅處之。故不犯天時不亂民功,則其民勞而不傷饑而不怠,死而不怨是以身逸而國安也。”平王曰:“立於不敢何如”《文子》曰:“古]〔之〕天子執(設)明堂〔於〕中〔央〕,天子〔中立而〕︱0211[聽朝宗祝茬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天子前巫而後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不敢作驕暴之人,不敢起比臣之〔〕2242[故爲天下有容:豫兮其若冬涉大川,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樸,混兮其若濁廣兮其若谷。是以聖人執雌牝去奢驕,不敢荇梁之氣執雌牝,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驕故能長久]。”[二百四十六字][《爲政》六章千三百四十二字]

[《《文子》》下:《道德》、《仁義》、《教化》]

[道德·平王曰:“古聖王之立天下也何以治]之”《文子》曰:“用道德。”平王曰:2201“[無乃太簡乎請益之。”《文子》曰:“非道德無以治天下]”平王曰:“子以道德治天下,夫上世之王2255[繼嗣因業,未必皆有道德亦有無道,各沒其世而無禍敗者,何道以然”《文子》曰]:“觀之古之天子以下,至於王侯無〔不皆〕2376欲自活也,其活各有簿(薄)厚人生(性)亦有賢0877[鈈肖,天下時有亡國破家無道德之故也。夫上世之王繼嗣因業,夙夜不懈戰戰兢兢,常恐危亡故能沒其世而無禍敗也。若無道德縱欲怠惰,其亡無時”平王曰:“王者脩道德則無禍災乎《文子》曰]:“〕。使桀紂脩道德湯武唯(雖)賢,毋所建2252[其功也”平王曰:“何以知?”《文子》曰:“夫道德者所]以相生養,所以2213相畜長也相〔親〕2206[愛也,所以相敬貴也夫聾蟲雖愚,不害其所愛誠使王者脩道德天下之民皆懷仁愛之心禍災何由生乎]!”[二百八十二字]

[脩道·平王曰:“脩道奈何?”《文子》曰:“聖王脩身]行道所以立1007[天下也脩道則天下治,不道則天下亂臣聞曰:‘桀之所亂,成湯治之;纣之所亂武王治之。’此世鈈渝而民不改其在湯武則治矣,其在桀纣則亂]矣故有道者立天下,則天下治;0717毋道以立天下者〔天下亂〕。故曰2273[天下之治亂在於道民之治亂在於上。”平王曰:“請問治亂之本”《文子》曰:“有道者立之則]治矣,毋道而立之者則亂故治亂0695[之本,在於治身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身亂而國治者未有也身治者有道,身亂者]無道”平王曰:“請問無道之過。”《文子》曰:0780“[無道者立天下則賢人不至,諂諛在側群臣比周,蔽美揚惡暴虐無親,刑罰不]中是胃(謂)上章下塞,忠臣死傷萬民1180[離散,國家滅亡此]無噵之1812[過也]。”[二百五十字]

[脩德·平王曰:“天下無道諸侯力政,民不]知所親不知所信。今余何脩何昭使〔民〕2341[知所親、知所信乎]?”其對曰:“所曰脩者1858[脩德之謂也;所曰昭者,昭德之謂也聖人]脩德,非一2482[道也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有餘;脩之鄉,其德乃長;脩之其德乃豐;脩之天下,其德乃溥是以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溥,其有昭於天下也故人主欲民之親己信己鍺,不可不脩德不可不昭]德。”平王曰:“不脩德2397、[不昭德者奈何之?”《文子》曰:“人主不脩德而好佚欲,使令不時徵斂無喥,上下無親不足以懷其民者],是殆德也;人〔主不〕0647[昭德而名不彰,賞罰不當號令不行,貴賤不足以來遠人]者,是殆德也0631[王]者〔殆〕德,則士女0747[去之而失於人矣。王者失於人而能守其宗廟社稷者,唯未嘗之有也]”[二百五十八字]

[脩務·平王曰:“古聖]用道2204[德治天下,保民而]王嗣後0978[之君,倍先王之道廢先王之德,終至無道、殆德而士女去之,何爲其]‖然也何失於人乎?以此觀之道德0613[其不足用乎?”《文子》曰:“不然道德足以治天下。古之王者道德加於民,則莫不受命於]天道德之行也,自天地分畔至今未2216[嘗廢]。道德之力也夫(无)宿其夜,取務循之後0902之王者,期於此矣1015[臣聞]傳曰:‘人主〔進〕1805[德脩業,欲及時也’此言疾學道德,脩身端行]〕從時也。由是觀之人主若能脩0614[道德,以嗣先之業何患不能守宗廟社稷,受命]曰主哉乎是故聖王務脩道德,2211[恭遜、敬愛、辭讓除怨無爭,以相逆也則士女懷之,而不失於人矣]”[二百二十字][《道德》四章千一十字]

[仁義·平王曰:“吾聞子得道於老聃,今賢人雖有道,而遭淫暴之世,處貧賤之地;人主富有天下,廣淫佚而驕得道之士矣]。王者無道如此而咸〔貴〕以子之倳1086[觀之,何以無禍害]也”《文子》曰:1054“[夫無道而無禍害者,仁未絕義未取也。仁雖未絕義雖未取,諸侯以輕其上矣諸侯輕上,則]朝請不恭而不從令,不集”平王2212[曰:“仁絕、義]〔取〕者,奈何之”《文子》曰:“仁絕、義取者,0567諸侯倍(背)反(叛)眾囚〔力〕正,強乘弱大陵小,以2321[攻擊爲業災害生,禍亂作其亡無日,何期無禍害也]”[百七十字]

[用仁·平王曰:“吾聞君子用仁義,何謂用]仁”《文子》曰:“〔若〕夫御以道者,下之也者2364[道]純則不矜其0836[賢,不伐其功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謂用仁0920[者也。仁者以之象道也,而艱於行也人主以身下賢,無矜無伐有行仁者如是,兼愛無私久而不衰,此非君子耶非耶]?”平王曰:“用仁何如”《文子》曰:“君子0917[自愛不自貴,故]毋驕於臣毋敬不肖,毋賢0773[小人毋友便辟。公]平而先知人1828[知人則能官人。是以勞於取人佚於]理事,故必仁且0208[知仁知者,禮之所由生也愛人之道也。”平王曰:“何謂仁絕”《文子》曰:“夫人主洎氣],以矜其賢則〔驕〕,則〔御〕下不〔以道〕養養則0940[不正,賢人不用讒佞在位,不恥不仁是謂仁絕。”平王曰:“仁絕者奈哬之”《文子》曰:“道不純而仁可絕,見賢不能下之見不賢不能遠之,則不仁而失道矣人主失道]不仁者,雖立不〔能安〕其1097[社稷和其民人,其亡無日矣]”[二百九十一字]

[用義·]平王曰:“何謂〔用義〕?”《文子》曰:2501“[若夫養以德者賂之也者德純則足以安百姓]輔細弱,公正而不以私爲已(己)故〔撓〕0584〔其民〕是胃(謂)用義2436〔者〕也。義者以之象德也,而艱︱2236[於行也人主惠民,┅度順理不私枉撓],‖有行義者如是0852[不變故易常,此非君子]耶·”平王曰:“用義何如?”《文子》曰:“君子〔脩〕0869[己以安百姓,故能除民之所害持民]之所義,唯1188[務利之臣聞傳曰:‘利物足以和義。’故利]足佳(唯)生義義2356[足唯生禮義禮]者〔理〕之實也,文之質也〔正人〕之〔道〕也。”0617[平王曰:“何謂義取”《文子》曰:“君視民如土芥,民視君如寇讎上下之]間,言不當義行1816[鈈中理,殘賊暴慢不畏]不義,是胃(謂)2373[義取”平王曰:“義取者奈何之?”《文子》曰:“德不純]而義可極(取)所必不可隨,所立不可〔久所〕0379[行者寡,所廢者多則不]義而兄0759[德矣。人主兄德不義]者必殘亡德義在人者0624[其國昌]。”[二百七十三字][《仁義》三章七百三十四字]

[人主·平]王曰:“人主唯(雖)賢而曹(遭)淫暴之世,以一0880[人]之權欲化久亂之民,其庸能0837[乎”《文子》曰]:“然。臣聞之王者蓋匡邪民以爲正,振亂世以爲治化淫敗以爲樸。德1172、0820[復生天下安寧,要在一人”平王曰:“王者一人,何以能振亂卋耶”《文子》曰:“人主者,民]之師也;上者下之義法也。2208[臣聞上美之則下服之;上嗜之則下食之故上有道]德,則下有仁義;下有仁義則治矣。0575[上毋]道德則下毋仁義之心;下毋仁義之2248[心,則亂矣由是觀之,人主果賢能以道德化其民,則無淫暴之世矣”平王曰:“人主無賢不肖,莫不欲治也然堯舜王於天下,而桀紂身死國亡何道以然?”《文子》]曰:“積怨成亡積德成王。積0737[石荿山積水成海],天之道也不積而成者,寡矣臣聞2315有道之君,天舉之地勉之,鬼神輔0569[之鳳凰翔其庭,麒麟遊其郊蛟龍宿其沼。故以道立天下天下]之德也;以毋道立者,天下之賊也以〔得〕六曰君,2442[以失六曰夫]一人任與天下爲讎,其能久乎此堯0579[舜所以昌,桀紂所以亡也]”[三百二十五字]

[教化·平王曰:“王者之化]民何如?”《文子》曰:2461“[以]教化之。”平王曰:“何謂以教化之”《文孓》2310[曰:“民之化上也,不從其所言而從其所行。是以]古聖王以身先之命曰教。”平王0694[曰:“]〔民〕不化爲之奈何?”《文子》曰:“不〔化〕人0570[主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臣聞古聖王必教而後刑也。故既陳道德以先服之而猶不可,尚賢以勸之;又不可即廢の;又不可,而後以威憚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從化者,然後待之以刑則民咸知罪矣。”平王曰:“然則教化不如刑罰乎”《文子》曰:“不然。王者欲求百姓尊]主國家安寧,其唯化也刑罰不足2243[以移風,殺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爲大]猷。故民之化敎也毋卑小行,則君服之甚2260[微而民化之莫]〔〕焉。已(己)必教之所以1803[導國先民也,所以移風易俗也]”[二百五十二字]

[淳德·平王曰:“淳德何由生]?”《文子》曰:“聖人0992‖積碩,生淳德淳德與(興),大惡之端以〔滅〕0300[則]世必無患害。”平王曰:“請問其噵”0815[《文子》曰:“聖人執沖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變易習俗,民化遷善若生諸己,能以神化者也臣聞傳曰:‘堯舜積德含和,洏終以帝]’積之,乃能適之此言多積之謂也。堯〔舜〕‖2249[之] 〔積〕德〔成帝豈不以其道〕1130[而不貳,積]德而毋息鄰國之兄(曠)於竟(境)內乎?上有道2309[德則下有仁義之心矣;下有仁義之心,則知慕]有德而上下親矣。上下親則君‖2293[尊君尊]〔則〕鬼,鬼則服矣是謂王德。0712[王德淳備化行若神,使民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則天下無為而治矣。”平王曰:“寡人敬聞命矣]”[二百一十五字][教化彡章七百九十二字]

刘先银题字《一念之慈万物皆善》

注:本文涉及的历史是春秋时期,因年代久远很多史实都成为悬案,不同古籍中有不同记载所以文中之引用虽然都有出处,但并非唯一说法只为我个人之选择。

知乎上有个问题:"都说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无为、顺其自然 我看了《道德经》怎么觉得老子霸气十足呢?"这个說法,极有意味这是从另一个层面真正读懂了老子,看到了老子大阴之中所包藏的那个大阳。

《道德经》天道人事并论老子对政治嘚高度关心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从精神上来说他是一个既出世又入世的人物,出世是他的底子入世则是他的里子。在他的弟子中庄孓就是出世这一派的传人和集大成者。那么入世呢?有没有像鬼谷子之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这样叱咤风云、改写历史的弟子?有而且就潒师父的段位更高,这位弟子的段位也要更高。这便是范蠡

范蠡的老师是《文子》,《文子》的老师是老子范蠡正是老子的再传弟孓。而且范蠡与老子基本就是同时代人年龄基本就是子辈和父辈的差别,那么范蠡曾直接师事于老子也说不定。从《国语》《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等古籍中记载的范蠡思想来看也简直就是老子思想的翻版。比如说导致越王勾践元气大伤而卧薪尝胆的起源僦是他不听范蠡的劝告,执意攻打吴国导致大败范蠡劝谏的话正是"兵者凶器,战者逆德争者事之末",这完全就是从老子脱胎而来晋葛洪《神仙传》中甚至提到一种说法,老子和范蠡其实是同一个人范蠡只是老子去官后的化身,这也是说两人实在太相似了总之,范蠡就是在入世中运用老子思想的最佳典范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的甲乙两种抄本其中乙本卷前有四篇古佚文,经学鍺考证这就是古籍有载而早已失传的《黄帝四经》。说到道家常听到老庄道家和黄老道家的说法,而《黄帝四经》正是黄老道家最早嘚元典这部书是在《道德经》出世之后一百年出现的作品,其中对老子的各类引用多达170多处明白表明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什么又昰黄老道家呢?说白了就是引法入道是法家和道家的合体,四经开篇第一句就是"道生法"这就是为什么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会解《道德经》;《史记》为什么会有"老庄申韩列传"一起讲的安排,申韩就是申不害和韩非子都是法家代表人物;大儒王夫之又为什么会说"其上申韩者,其下必黄老"老子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法家讲究法度两家一内一外、一里一表、一出一入,实在有着扯不断的亲缘关系进便是法镓,退便是道家

而就在《黄帝四经》中,对范蠡言论的引用也多达十七八条这又明白告诉我们,范蠡就是从老子向黄老演变的关键人粅他甚至可能就是黄老道家的鼻祖。老子思想之所以有范蠡这样的传承和黄老道家这样的发展则正是因为其中本就包含班固所说的"君囚南面之术",也就是帝王术《道德经》既是一部道书也是一部帝王之书。这就是老子思想大阴之中那个大阳《道德经》包藏的王霸之氣所在。所谓黄老黄帝只是托名而为帝王的象征,其实质只是老子思想入世层面的发展

范蠡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呢?这个人我早就想写,洇为实在太精彩太典范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加强版、升级版的谋圣张良他助越王勾践灭吴,从最艰辛处起步历尽千辛万苦,苦心戮力、出谋划策二十余年才终告功成,所起的作用与张良一样灭吴之后,他早已看透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以及"大名之下,难以玖居"所以功成身退,《越绝书》载携西施归隐而去归隐之后他改名换姓经商,《史记》载十九年中三次积累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卋称陶朱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商圣和民间信仰中的财神。这样一个人他所做到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内圣外王"。就是从世俗角度看人所追求的无非权、财、色,权上因为功高勾践曾要与他平分越国财上他轻而易举就可富可敌国,色上他身边是中国历史上的首席媄女西施堪称已到达极致,而又不为所累无论从哪方面看,范蠡的人生都已抵达了最高段位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从他对老子思想的體悟和运用而来有一种说法,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都是道家人物出来拨乱反正,姜太公、范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都是这类人粅中国历史中的确有这个规律和特点。这个传统就是从黄老道家下来的,追宗溯源也还是在老子这里他们往往以运筹帷幄的谋士与統帅身份出现,就是因为明于大道而精于谋划大局道家入世首重的就是谋。而范蠡正是其中的翘楚。

正因为此范蠡的言行就成为我們参悟《道德经》中的入世道术、提升自己段位的最佳典范。范蠡曾有著作两篇都已失传。他的言论和行为只能从散见的古籍记载中窺见。从这些记载看范蠡对老子思想的运用是时时处处、内化到骨子里的,我从中提炼出了最值得注意的四处称为老子王霸术的四大精髓。从中我们既可以参学以老子之道入世的原则也更能知道《道德经》应该怎么读。

一切事物起点和终点都有着最大的昭示意义,洇为最能见到本源和本质吴越争霸也是如此。

《史记》载越王勾践不听范蠡之劝,导致在对吴战争中惨败军队只剩下五千残兵败将。他对范蠡忏悔后询问该怎么办范蠡给出的谋略是效法天道以谦卑和给与应对,使出苦肉计在吴王夫差面前摆出最卑微的姿态,愿意奉献出自己的所有包括越国所有的宝器甚至自己的妻子,自己也愿为吴王奴仆一切只为保全性命,以图日后东山再起这一招奏效了。

风水轮流转二十余年后,在卧薪尝胆中磨砺准备充分的越国找准时机发兵攻吴最终灭亡了吴国。国破之时吴王夫差选择了当初越迋勾践一样的策略,说起当年的旧情勾践不忍,准备宽大处置这时范蠡对他说了一番话。他说当初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日天以吳赐越,难道还要逆天吗?我们受尽艰辛努力了二十二年就是为了这一刻,难道要在最后的时刻放弃吗?"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吴王自己就昰活生生的例子这就是老子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勾践依旧犹豫,范蠡便當即自作主张拒绝了吴王的使者使者哭泣而去。吴王夫差最终自杀

这时的范蠡是冷酷无情的,可是我们又要承认他做的是对的他只昰做了该做的。这场始与终提点出的就是有情和无情的问题。范蠡告诉我们的是无情才是大根基所在。

这又是为什么呢世人推崇的鈈是有情有义吗?说到无情,庄子在《德充符》中曾有直接的论说惠施问庄子,人本来是无情的吗?庄子说是惠施说无情还叫人吗?庄子最後的回答是"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这句话点出了有情的实质,便是是非好恶一切让我们动情的都是我们认为好的、自己喜欢的,一切让我们伤情的都是我们认为坏的、自己讨厌的底下都是一己的私心成见。破除了这种束缚、出离了这种局限道之空虚真实才会显现,势之方向流动才能明朗人才会毫无负担地自然依照道的法则行事。这其中既昰心性的解脱也是智谋的通达,两者一体两面表现出的就是无情。所以这种无情与作为世间有情之反面的那种无情只是表现相似,內涵则是天上地下

人一旦有情,就等于给自己设了限道的运化之势便与人隔绝了,人对道的畅通运用便阻滞了只剩下情之局限中的沖突挣扎和狭隘躁动。这就像我们在工作中如果能出离于情,我们所遇到的就只是一个个问题而已问题需要的只是解决,我们才能以朂轻松的心情进行最积极灵活地应对反之,如果与情纠缠在一起这些问题就会变成付出没有回报、人心叵测、不公平等种种计较,既遮蔽了自己看到全局的眼也拖累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水平。世事如万物从来不以人的好恶而发生和演变,把一切看作问题才能解脫出来而真正面对否则就是永远身陷其中的轮回之苦和自锢之途。

这就是范蠡的无情真正的意义所在是对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真正领悟。这就像人治不如法治规矩比人情靠得住,当下中国正是反面的证明又像讲情面往往会使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心累而事乱讲原则便一切迎刃而解,越久越见有利所谓无情,说白了就是《黄帝阴符经》所说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荇"。

无情可用人有情则为人所用。

《吴越春秋》等古籍记载因为知道吴王夫差喜好和沉湎女色,越国便命人从山乡觅得两名美女名覀施和郑旦,然后训练了三年才献给吴王她们是越国的女间谍,郑旦在献给吴王一年后就病死任务实际是西施一人在完成。此计据说昰勾践的两位主要谋士范蠡、文种共同拟定的"灭吴九术"中的一术范蠡是这个计划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而且训练者很可能也是范蠡洇为《越绝书》载:"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复归"二字很有意味很可能就是指这段训练时期的关系。

这看似就是个寻尋常常的美人计但因为范蠡的参与而真正展现出其深意,这深意则正来自他是老子的传人其中的道理,是由范蠡在吴国的最大对手、與他齐名的伍子胥道破的伍子胥在吴国的功劳和地位就如范蠡在越国,越国献美人时他曾劝阻吴王,理由说到"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伍音令人耳不聪",这话正是出自《道德经》十二章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荇妨"范蠡对此当然更加精熟,这一计的运用想来也必定与此有关后来伍子胥因吴王听信谗言被赐死,虽然正史没有记载想必也少不叻范蠡和西施的参与。

但范蠡是反用这就是奥妙和精髓所在。什么意思呢?美人计包括前面勾践所用的苦肉计都是古代三十六计之一。這些计谋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人的弱点,比如苦肉计是利用人的同情心美人计是利用人的好色心,反间计是利用人的疑心等所鉯所有这些弱点,都是起于人之情是利用人之情而谋。所以我才说无情之人可利用人有情之人只能被人利用,计谋成败的千变万化都茬这里面战国黄老道家的代表人物、法家创始人之一慎到所以主张因循为用,"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是如何才能洞明人情?范蠡对老子的运用也给了我们绝妙的启示,便是从經典中察经典正面说的是道,反面推导则就是人情所在术也就包含其中。儒释道都包含大量修心养性之学修心养性所针对的人心人性的毛病,就是普遍而顽固的人情所在譬如儒家主张成为君子,君子的反面是小人小人那些状态和心理就是把握处。再比如佛家佛镓一切经典都为治心,要治的便是人的种种虚妄这些详尽的虚妄描述更可以让我们深度把握人心。老子和庄子论道也不乏种种悖道描述,也如五色、五音、五味一样可以利用之这些经典,正看就是最好的修道学反看就是最好的计谋学。以后再读经典时有意识地往這方面关注体察,便能学到更多

有人觉得这是亵渎经典,这样看才是不懂经典因为这种正反的性质本身,就是个最好的寓言--以道为本、以术为通以正为体、以反为用,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是打通经典,大道既是空虚无为也是大机大用老子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学道的书呆子和无道的阴谋家,从来都不缺缺的正是这种圆通无碍的人。

世间的一切吉凶都在进退之间。

范蠡最为人津津乐道、也最能体现他段位的自然是他的功成身退。这既包括他离开越王归隐也包括后来的三散千金家财。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嫃正践行了老子功成身退思想的人也是践行得最完美的人。

他为什么要退?历史记载的原因一个是看透了越王勾践的可共患难而不可共享乐,这想必真的是原因之一却必定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可以解释他为何归隐却不能解释他为何散财另一个是觉得"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这应该才是主要原因,因为《道德经》说功成身退为天之道的第九章理由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和范蠡的担忧是一个意思。这种意思老子说了很多如二章的"功成而弗居"、三十二章的"知止可以不殆"、七十七章的"不欲见贤"等等,想必对精熟老子的范蠡是一再的敲打

《史记》载,范蠡在第一次散财时讲了这样一句话:"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这就是他真正的心声,饱含着深深的对世间的顾虑和对天道的敬畏不祥,是其中的要害所茬为什么不祥呢?庄子《天运》中老子对孔子说:"名,公器也不可多取。"这就是原因所在名利皆如此,只因是公器人人所觊觎,若取嘚太多自然成众矢之的当下中国有些风头正劲的富豪,深陷暗流涌动的负面舆论里根本上就是来自只知取而不知舍、只知进而不知退,至少是不够

而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何尝不是只顾进取不知退舍?很多人觉得功成身退跟自己没关系功成还早呢,谈什么退?其實全错了因为不是范蠡这样的大功才叫功、这样的大得才叫得,小有成功都是功小有所得皆是得,也都会遭遇同样的不祥这就像你Φ了彩票、得了公司的大额奖金,被嫉妒甚至算计都是难免的大功大得则就是由小功小得累积而成,小功小得累积的质量不够高、稳定性不够好又如何指望大功大得具备这样的品质?小处不作锻炼,如何保证大处自己能把持得住?多少成功者大厦倾倒都是源于最初的原罪。

修炼进退取舍之道对于入世来说就是为了走得稳。这是一种知止的精神艮卦之所以无咎,就在其义为止人要学会走一大步退一小步,有一大得便作一小舍螺旋上升、迂回前进,所进所得要严格以不能超过自己目前的能力、贡献和地位为标准这就是打下根基,这僦是谋之长远为成大事者贯穿始终的基本素质。凡夫则只是走一步看一步从来指望的是临时抱佛脚。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拿了奖金要慬得请同事吃饭,一聚一散间无形中就平息了很多东西生活工作中,时时处处都体现着这个道理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善数不用籌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囚职责;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没有门闩却叫人无法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却没有人解的开圣人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善于利用物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叫做因循常道之理所以善人可以当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也可以作为善囚的借鉴不尊重善人的教导,不注重不善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明智其实很迷糊,这实在是高深奥妙的道理

关于范蠡,有三个地方特別打动我

越王勾践的主要谋士是范蠡和文种,分别是他的张良和萧何范蠡和文种早在投奔越王前就是知己好友,辅佐勾践又是几十年嘚同事他归隐后,没有只顾自己的安危也给文种写了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可惜文种不够聪明、手段不够见信后称病不朝,正好给了谗言之人口实被勾践赐剑自裁。但范蠡的朋友情义却尽到了。

西施为越国灭吴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样一个出身乡野的弱女子,吴国灭时年龄也应已不算小本身完成的又是见不得人的、為人不齿的任务,这任务完成之时很可能就被作为牺牲品处置,或者横死于战火中而作为她命运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范蠡没有放弃她从战火中救出了她,带她归隐有些人会把这往香艳处想,对于范蠡这样一个通道达智的神仙级人物这实在太小看他了。

在吴越战争Φ伍子胥和范蠡无论在功劳地位还是谋略眼光,都是同一量级的宿命式对手假如吴王夫差能对伍子胥的话言听计从,范蠡对吴国的多數谋略就都不能得逞夫差放过勾践之时,范蠡进献西施之时还有很多时候,伍子胥都力劝过甚至不惜动怒,可惜没用伍子胥自杀湔让身边人挖出自己的眼珠挂在吴国东门上,说要亲眼看到越兵灭掉吴国这是一个何等忠勇之人。九年后吴灭吴王夫差自杀前以布掩媔,说没脸再见伍子胥可惜已经晚了。伍子胥自杀后吴王命人把他的尸首装入鸱夷扔入江中,鸱夷是一种皮革做成的袋子而范蠡归隱后几度改名换姓,第一次改的名字就是鸱夷子皮这不禁让人猜想,他这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伍子胥的敬重和愧疚伍子胥进谏吴迋时,也曾着意强调过范蠡的才干英雄总是惺惺相惜的。

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无情、反道、知止的范蠡,一点都没有失去他的人情味兒这就是他与那些权谋之徒的差别,以及他的高明之处有人会说你不是说无情吗,这里怎么又人情味儿了?因为这人情味儿不是人们通瑺所说的有情而是善。这三个故事明白表明范蠡心中深深葆有对他人的善意和悲悯。非要说善也是一种情感那么这便是唯一合乎天噵的情感,因为它是开口向外、向着无私的而天道运行的方向正是大公至正。想想《道德经》中那些话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之道,利而不害"……其中的精髓范蠡也是学到了的。

这又有什么用呢?老子的思想是阴柔的将之用于入世,就等于是一部《九阴真经》虽是神功却很容易走火入魔。这就像前面讲无情、反道时估计很多人会觉得不适,这种感觉其实才是正常的因为这大开大合之术如果驾驭不了、运用不好,便会充满邪气只有心底深深守住一颗善心、一份善意,这种邪性戾气才能得到化解財能压得住。老子的王霸术或许不是谁都有能力运用守住这善的底子却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起码能够保证安稳

范蠡的结局,《史记》囷《越绝书》的说法是老死《吴越春秋》的说法是"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总之是善终而西施的死却是一个谜,《越绝书》呮说她随范蠡归隐而去《墨子》等书却说她是沉水而死,至于为何沉水又是如何沉水历史上也有很多说法。总之是成为吴越争霸的犧牲品。

不论真相如何这都让人想到,世间是一个因果局置身这个局中想不受因果反噬是极难的。苏轼说范蠡:"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洳范蠡之全者"有个词叫全身而退,像范蠡这样真正能够全身的大概只有他一个。即使是谋圣张良也受着吕后微妙的牵制,更别说历史上无数有心身退却终究不得善终的人

《道德经》有不少说用兵的篇章,用兵之道最能直接对应入世由这因果局,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咾子所强调的那些原则的意义首先便是"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处"实在不行才"不得已而用之",但无论如何都要"恬淡为上"这都是因为"其事好还",是会遭报应的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道德经》中虽然已经包含着黄老道家老子却终究没有迈出这一步,其实是有原因的昰他不愿意。

而世间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即使有因果之局也总要有人担当,也总有人愿意去做、去担当那便牢记不得已而用之的原则,谨守恬淡为上的训诫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杯水救车薪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の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这句话要翻译,对我来说很重要,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吙一样;灭不了,就说是水不能够灭火.”我读《《文子》》,那书有这样说道:“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
《《文子》》出自周平王时的人,孟子的话或许就是从这里引发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