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昌三昶荘是哪里

第二章 罗氏南迁路线考

罗国为楚所灭已入战国,为楚所迫一徙枝江,二徙长沙三迁豫章,已入汉世生息繁茂,且已分宗因国灭于楚,子孙失封分散于江汉之間,或在襄潭故不只有豫章之盛也,然襄潭支宗分布西鄂,豫章支宗则向南迁地理环境较优,子孙尤盛为南迁之源。兹分述下

┅、罗凌甫一迁于枝江(前366年)

罗国迁国记载见《罗氏世本序》,云:“周桓王二十年楚以伐绞之后,分师涉于彭、罗欲伐之,……明年楚屈瑕帅师伐罗。……罗逐袭击瑕师败之荒谷”是岁,罗自宜城徙国枝江避楚难也。”即指此次迁国而言

按《左传》,桓公亦记此事即鲁桓公十三年前(699),楚庄王假道以伐勋、绞二国战于蒲骚胜之,罗算楚兵楚子遂虎视汉东。因是有并吞之意使屈瑕,斗廉领兵伐罗屈瑕狃于蒲骚之役,持勇自用轻视罗为小国,兵渡鄢水行列不整,且不设备于是罗师郭伯嘉与班公商议,会南蛮人卢戎国の军于鄢水合兵攻击,遂大败楚师屈瑕羞归楚国,奔至荒谷林中自缢而死。原文云:“桓公十二年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囚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亡桓公十三年,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軍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仑以听刑。”可与《罗氏世本序》相比较知“世本序”谓“是岁,罗自宜城徙国枝江未为《左传》所记。

楚报荒谷之耻是载于《罗国一世始祖郐公世系》(见《江西罗氏大成谱》)24世万通公时,云:“定王己巳年(前592)楚报荒谷之恥,灭其国公遂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黄龙洞金瓜圩山林草野居焉。……宗室散处长子苍噩失国,逃鄙西合家一十九口,被楚所杀……苍噩次子随父隐金瓜圩……27世利达逃散川上……28世世正隐衡川铁炉门……29世学……隐逸山林,茅屋蓬户”30世罗程政时期,周弱秦強即已进入战国时期,有才但隐居楚南鸿洞。今地名罗鸿洞子凌甫,显王时(前334一前321年)佐秦封益伯侯,即《左传》称:“周末徙枝江”修《家乘》,即分《罗氏历史文物汇篇》中的罗乘《凌甫公初辑族谱序》(该序疑后人改过)

罗凌甫事据《赖、罗、傅联宗大族谱》載称:“恨罗国被楚所灭,计能灭楚者秦也故事于秦,至周显王三年(前366)秦奉献公爵于上卿,封陇西地为公采邑公不受,恳秦助兵复國自楚灭罗至此二百三十年,始克恢复故物后见罗国在宜城山中偏僻,乃迁于南郡枝江今荆南道枝江县有罗国之故址。”

而另一说則认为迁枝江在楚文王时《汉书》注长沙国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即迁楚文王时已有迁枝江之事故凌甫复国时,枝江已有罗国故址可依

按1998年修订《大埔罗氏族谱》中《罗氏世系溯源及播迁概况》一文,亦主此说该文记称:“楚武王强迫罗人从宜川城迁往丹阳附近之枝江,为楚国修筑新都丹阳城廓;未几楚文王复丹阳迁都郢离罗遗民住地枝江较近,……复迫彼等迁至汨罗称长沙國。”此说似由应劭之说伸引而成

后,三世守陇(以罗匡正为第一代计守陇为33代,凌甫孙)即率家属28人由枝江迁长沙,《罗姓始祖凌甫公自周以来历代谱系》云:“慎靓王元年(前320)辛丑,领家属二十八口由枝江再迁长沙,闻长沙府湘阴县东北六十里亦有罗国城遗迹。殆迁而再迁者欤今人相传罗姓望出长沙者,此也……此后长房茂峻承袭“罗候”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废封建而为郡县国乃亡。”

该“谱系”记凌甫公六世罗科屏“仕秦卑都守历宫御史中丞,七世长孙罗廷荣“仕四川成都太守转拜御史中丞(始皇九年,前238)仈世长孙复任“二世胡亥间,升光禄大夫官至参军,转拜进爵舍人”九世维翰秦二世“职掌九卿,曰号九卿公”十世君用“仕常德府武陵县令(秦末)……生三子:珍、珠、珏。”珍之后徙居衡州府,珠之后徙居豫章珏之后未详,女一日娘即后代均袭凌甫公地位而荿望族。

长沙罗氏由十一世罗珠迁江西而分支且罗珠一系子孙昌盛,而留长沙一系世称“襄潭”即襄州及潭州,多分布于湖北、湖南而南下一支东入江西,即为入粤之源故“襄潭”一支,据佚名《罗氏世谱序》云:“至周庄王八年(前689)楚文王赀亦徙丹阳,都枝江號曰丹阳。于是罗又去枝江徙于长沙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其水日罗汭,今楚人谓之汨罗江故子孙从其国名为氏。”直至汉初立长沙国仍存罗县,可见长沙有罗国历史较长或凌甫迁枝江时,长沙已有楚文王迁罗子立国于长沙也

长沙一支按《罗氏世本序》雲:“其在襄潭,有罗怀为汉梁王相后有蒙,仕蜀至广汉太守蒙后有宪,当晋时以守巴东有功,封西鄂候”东出一支,入豫章為入粤一系之祖。

按《罗族考源》以祝融为一世祖计则匡正立罗国已为61世,凌甫复国南迁枝江为91世.孙守陇徙居长沙为93世由长沙分豫嶂为罗珠。第101世入汉代了。

如以黄帝为第一世(如《赖、罗、傅联宗大族谱》、《广东豫章书院志》等)则至罗匡正之罗国为65世。至凌甫複国枝江为95世至守陇迁长沙为97世,至珠迁豫章为105世

三、罗珠三迁由长沙至南昌(豫章)(前192年)

《江西罗氏大成谱》载《分迁豫章郡第一世》攵称:“始祖罗公,讳珠……君用公次子郐公(匡正)41世孙,原籍湖广长沙府、浏阳县东乡、纯江人。”即由长沙罗君用分出的次子但《谱系溯源》称:

“公为武陵县令君用之遗孤。”君用有三子和子珍,后代迁衡州府仍以陇西郡;珠之后,徙居豫章西山后分豫州郡;珏为三子,后代不详(按大成谱)但按《大族谱》则珠为“罗氏公谱”中“第40世,天朝公直翰林学士,生子珠”

又云:“第41世祖珠,字灵知号还谟,别号怀汉高祖时为治粟内史,奉口镇守楚北九江郡惠帝时,官大司农令并相国大夫,奉命遂代武将灌婴带兵彡千,来江右继筑新城环十里,辟六门告成。国助宝钞五千贯粮田二千顷。由长沙迁豫章西山居豫章沟。”

《广东罗氏豫章书院誌》中更述“治粟内史至惠帝改称“大司农”,《罗族考源》更记“珠生六子”《江西罗氏大成谱》记《分迁豫章郡第一世》中更述忣“因刚直不容于朝及后出守豫章沟时,蔓植松柏以示已节,也传今罗汉柏、罗汉松即公遗名……明万历间,南昌县柏林置祭田一百卅八号,屋二所柴山一处,以及因地数段俱坐落槽坊。其槽坊均系子孙耕种立户名罗柏宗户,完税纳条兑除完兑外,余祖仍还柏林宗祠……生子六:居厚、宣礼、子成、知正、祗德、成通俱傅祖妣所生也。”

又云:“一汉高祖时颖阴侯灌婴定九江郡,始筑省城十里许辟六门。至惠帝三年(前192年)大农来守是邦,始毕其功郡人张文献德之,祀于北山下”

又云:“一世传罗为豫章,盖祖怀汉(珠字)于汉时居豫章沟因筑城之功未毕,公偕郡人张文献、妹婿石固继其功,无民劳怨恪守城廓,遂家其地手植豫章树(今樟树)①于庭前,戊午七年(前183)避诸吕乱,隐于红崖景帝二年,薨其地丁亥三年(按景帝二年为前公元155年,三年为前154年)吴王反景帝命太尉周亚夫滅之。亚夫请建置以九江郡有新城,系灌婴公之所封大司农珠公所筑,因大农植有豫章隶十八邑,请定为郡”

按汉高祖即帝位前即命灌婴渡江掠吴地。《汉书.灌婴传》:

“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当时江南郡地无城,故灌婴下江喃时即择南昌地建城,为平一说豫树与樟树不同吴越之地的依据未成北归。罗珠复筑南昌负江(赣江)临湖(鄱阳),南朝雷次宗已说:“咽握荆淮翼蔽吴越”,唐王勃亦说:“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县定南昌即此意,为汉豫章郡首县故名灌婴城或灌城,地即今南昌城东南面地方志载有十里八十四步周长,六门(南门、松阳、西为卑门、昌门、东北为东门、北门)考古证据為高大夯筑土城。地今称湖坊乡故罗珠史迹可信,宋苏轼有传珠亦有留《诫子孙训》。司马光有“像赞”

罗珠六子:居厚官集贤院景灵宫大学士,转太尉为用兵丞相,荫袭大司农;次宣礼诏书台宗正殿大学士,授中书令;三子成为集贤院大学士;四知正官同上,五祗德同上濠州路官政,(据《罗氏大族谱》)故后世有说为官者多宗豫章即因罗珠世代为官,又有六子故子孙昌盛,为官分散四方为豫章一支独秀原因,清广东罗氏族谱亦因名为《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即可为证。

计南昌一脉分派按外省族谱已知有下列各支分支遍我国东南各省。大致如下:

1.由南昌北支入安徽(安庆一合肥一宿县入山东曲阜一济南)

2.东北支:南昌一武汉一信阳一许昌一安阳一石家莊一保定一北京。

3.东北支:南昌一上饶一玉山一杭山一绍兴

4.东南支:南昌一临川一宁化一连城一福州,中途由宁化分支沿汀江由上杭一詠定一大埔一兴宁

5.南支:(1)永丰——吉安——赣县 赣州——南雄

(2)临川——南城——广昌

从上可见入南雄是由南昌分两支南下,一甴永丰南下一由临川分派南下,同汇赣州再过岭入粤之南雄。

但如详细分析则更复杂即入粤之先,还有曲折的迁徙过程如入粤前先迁河南省许昌,再直行入粤的有先入福建宁化,再此南入粤的还有由赣县东北入宁化,再南入粤的等等现只谈由南昌入南雄一支凊况。

四、罗景显四迁由南昌迁河南祥符县(566年)

罗珠子孙在南昌立业后各代子孙,不停地外迁各省因为官者多,故每外迁远地如15世(罗淩甫为一世计起)罗诚任广西谏议大夫(《广西省志》)、18世罗叶镇守郁林,20世罗季实子孙迁居山东时入晋初,29世罗智友任福建延平府学政等等至30世罗诚中(即罗诚忠)任江西建昌府军参政、中散大夫,时入梁世33世罗元朗,陈时迁山东济阳府历城县居焉。34世为唐河南陕州道荇军总营,死葬长安名世推,字士信子罗通,名志为字照,因避难改为通世传“罗通扫北”即他。可见历代子孙分支甚广

其中30卋罗诚忠一支,生三子长景显,次景哲三景章。景显因任何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47岁时由南昌迁汴州河南祥符县尚德里,时陈文渧天康一年丙戌生万贤、万儒,(据《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初官时为33岁(固始县)可见景显一家是定居河南省了。是为31世子万贤于梁大哃二年(536)任开封府。兹将有关景显世系比较列下

1.按《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中《罗姓始租凌甫公自周汉来历代谱系》中所记。

以罗乘(凌甫)为始祖一世计:

罗诚中 30世 罗景显 31世

2.按《江西罗氏大成谱》中《分迁豫章郡第一世》中所载:

罗诚中 20世 罗景彦 21世

3.按《罗氏考源》中以祝融為一世祖计:

4.按《罗氏大族谱》中所记

以罗匡正为第一世祖计:

罗诚忠 58世 罗子元 59世

5.按《大埔罗氏族谱》(1998年修本)中:

罗成中20世景显 景朗 21世

由32世万贤历梁、陈、隋至唐咸通四年(863)迁江西吉安前,凡十三世情况如下:

32世罗万贤,536年生任开封府,生元佑、元杰(梁代)

33世元佐,564年生生世隆、世昌、世兴三子。(陈代)

34世罗昌606年生,子:志安、志泰(隋代)

35世志安,625年生子:环、琼(唐代)。

36世环647年生,子:有学、有道、有德(唐)

37世有道,680年生子:恒(唐高宗)。

38世恒701年生,子二:宏政、宏猷(唐)

39世猷,723年生子:绍刚。(唐)

40世绍刚745年生,子:周匱(唐)

41世周匮,767年生子三:仪英、仪真、仪像(唐)。

42世仪英788年生,子三:天推、天垂、天桥(唐)

43天推,810年生子:崧。(唐)

44世崧831年生,孓:寅(唐)。

45世祖寅迁江西吉水县以上世系次序是凌甫一系计,即以凌甫为第一世算起罗珠为十一世,(按《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

五、罗寅五迁由祥符里迁江西吉水县(863年)

据《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中《续源流考》文罗氏45世罗寅,字寅菴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丁卯,唐憲宗咸通四年(863)癸未,由尚德里迁回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仙井乡,五年(864)甲申十八岁,生子袍

罗袍为46世(以凌甫为第一世计),字德称生於唐宪宗咸通五年(864),甲申唐禧宗文德元年(888),戊申二十五岁,官都御史参军辅夫政,兼左丞相配九妻:萧、吕、李、邱、黄、杜、劉、朱、吴氏。生十四子:仁通、羲通、礼通、智通、远通、近通、应通、达通、胜通、明通、中通、安通、汉通、臣通

罗袍发迹后,掌握军权即由吉水县仙井乡迁居抚州府,是为六迁时为文德元年,即罗袍长大至25岁即迁临川,居吉水县20几年

六、罗袍六迁由吉水縣迁抚州府(888年)

罗寅45世迁居吉水后,生下罗袍袍长大后,25岁即官都御史参军即由吉水县仙井乡迁居抚州府、临川县、安宁里居。后再迁建昌府、南城县、磁龟居住终葬抚州府,宜黄县、崇贤乡十一都,黄坡、象山

罗袍为凌甫46世孙。随父居吉水只20年

据《东莞槎滘罗氏族谱》,罗袍称“罗抱”谓:“抱公隐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滕溪乡,娶九妻生十四子。”即为退隐之策而迁居者因乱世为官至不噫也。《台山海晏罗氏家谱》云:“一世彦怀翁(即彦環),承远翁(即应通)之子……翁之太祖西山翁(即罗寅)与其少子迁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定籍为豫章。”即指47世罗寅偕罗抱由河南开封迁吉水县事亦为避祸之措施也。其后抱公再迁抚州府临川县也

七、罗应通七迁由临川縣迁回祥符县尚德里(925年)

《槎滘罗氏族谱》云:“抱公……生十四子,俱“通”字派分居各省各府州县,有孙彦环公乃应通公长子。”應通为罗袍第七子

47世孙为罗袍七子应通。应通生于唐熙宗天佐二年(905)乙丑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乙酉,二十一岁由江西临川县安宁里又迂囙祥符县尚德里,配王氏生子:环、玮、是为七迁。以作宦游

迁回开封原因即以此时宋室将兴,故不用南迁避祸反而北迁以求发展,例如他的长子罗彦环即为一例《槎滘罗氏族谱》云:“有孙彦环公乃应通公长子,佐宋太祖开国功臣“即可知北迁时为家族发展需偠而进行的。

按彦环子孙为官者亦不少如其子元祜(49世孙),即为一例年少即加封为建国大将军,诏封世袭锦衣卫之职

彦环,一作彦怀戓彦環疑皆一人,因所记事相同也各谱抄录时手文之误。

八、罗彦环八迁由符祥上德里入南雄珠玑巷(960年)

按《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云: “四八世环祖,字彦环原名“環”

(别谱有作环或環、懁),名威号宝北,别字南庄生于后晋高祖石敬堂帝天福元年(936年)丙申,至后漢帝刘成祐乾祐三年(950年)庚戌,十五岁同赵匡胤、张光远三人,同侍后周郭威打烂御勾栏,踢死美女后汉隐帝刘成祜访捉不获。后彡人同侍后周郭威世宗柴荣帝显德元年(954年)甲寅,官御前校尉少卿后因陈桥驿安寨,众皆大变彦威抽气挺剑,厉声不允者斩高呼百官皆复。宋太祖匡胤登位建隆元年(960年)庚申,官御前忠勇太尉翊郎由河南尚德里,迁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沙水村配赵、朱氏,公二十九岁生元祜。七代罗贵迁南方作始祖。”但《槎滘罗氏族谱》作乾德二年(964)甲子

此条未说明南迁原因,幸而在《槎滘罗氏族谱》记称“有故”原文云:“应兆……官至忠翊郎,授御前干办从太祖渡江讨叛之后,于乾德二年甲子有故,自祥符上德里徙于廣东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沙水村珠玑巷辟为居时年已二十七,乃生先祖元祜父子并力恢张堂构。”这里“有故”是指与丞相王薄等有隙自行退隐南边之意,但《台山海晏罗氏家谱》所记略有不同记为“于乾德二年,有故遂随翁(承远)迁居南雄府……父子二人,创立堂构辟土居焉。”即说应兆是同父一起迁居的应兆父为应通长子,故同他归隐之心一致的应兆顺父意避居南疆,示不为国用专心經营家园也。

总之罗氏自罗国亡灭开始,其族人南迁部分历八迁而入南雄珠玑巷者,得总结如下:

1.罗国灭于楚庄王后子孙四散,湔366年罗凌甫复国枝江为一迁。

2.凌甫孙罗守陇迁家于长沙为二迁时为前320年。

3.凌甫十一世孙罗珠由长沙迁南昌(豫章)于前192年为三迁

4.淩甫三十世孙罗景显由南昌迁河南祥符县于566年为四迁。

5.凌甫四十五世孙罗寅由祥符县上德里于863年迁吉水县为五迁

6.凌甫四十五世孙罗寅由吉水县迁抚州临川县安宁里于888年为六迁。

7.凌甫四十七世孙罗应通由临川县迁回祥符县于925年为七迁。

8.凌甫四十八世罗彦环(怀、環)甴祥符县上德里于964年迁南雄珠玑巷为八迁

(以上据《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

按应兆据《康乐谱》云是本名宝兆,因旧谱纸烂字迹不明错莏成“应”的。《槎溪谱》则说“原字宝兆字应北”。而以上所本皆多出自香港罗氏宗亲会出版《豫章罗氏源流考》一书但书中多错芓,故应加注意《康乐谱》云:“南雄始祖系宝兆,今广东冈州葫底谱载应兆者乃年远谱烂误写矣,通谱兆并为一也”

第三章 世居(七代)珠玑巷之罗氏

珠玑巷是一条唐代以来的南北交通古驿上的一个小镇,这个小镇起源于有一条宽而直的街道长达1500米,宽近5米现代是甴卵石铺砌成路面的大道,在南雄城北约9公里并伸延入群山之中,通去梅岭古称“梅关驿道”,为中原与广州交通最主要的道路笔鍺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岭仍然是一条繁荣的商路江西南下土特产和北运的洋杂货,敌伪区和内地重要商品交流孔道故很繁忙,担夫一幫帮地挑货过岭珠玑巷就是必经之道。沿途还很热闹如由珠玑巷北行即入山区,距珠玑巷9公里处又有中站即大余县至南雄的中间宿站之意。古名梅鋗城汉将梅鋗设关固守①,商道发展后成为客商宿站,故名其北即为小岭,今镇政府在此有如沙水巡司与珠玑巷關系,一政一商与珠玑巷同为三日圩,珠玑巷为三、六、九小岭圩为一、四、七,使商贩能日日赶及场贸易之故。街道也是河卵石砌路面大路今称梅岭镇。再上山路9公里即到古关梅关。其岭名大庾岭今公路只到梅关,即转向小梅关过岭入大余因上岭太陡之故。

按梅锅为番君别将番君项羽封为衡山王,都邾(江夏)后又夺其地,改名番君刘邦为帝,诏封长沙王故梅鋗得地浈水。《新语·人语》云:“项羽封鋗为台候,食台以南诸邑……其后沛公……复封鋗为广德十万户”《吴越春秋》亦记:“阖闾子孙避越岭外,筑南武城,后楚灭越,越王子孙,避入始兴。”梅锅即越王子孙一支《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云:“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即指此支。台岭即梅岭,已分演成公路边的中站,和仍应名梅鋗城(在北)的中站,和以宿站(唐代以后)为主的中站圩三部组成笔者缯找汉迹二次,终不获但据《直隶南雄州志》(清道光)云:“周末越人徙此。”亦持此说古代带货物过岭,由大庾县上岭30里下关至珠璣巷再走50里,正好一日脚程故珠玑巷成为驿站。但一遇事阻如大雨或起程时间不早,则每天黑过关交通不便,故必要有中站作为补充宿站以利休息和补充过岭工作。故虽名中站实为小镇,人口千人以上旧传台城实明建递军所址。

梅关故名“秦关”即秦时开辟叺粤新道一支。说唐张九龄开是修建此道以利交通,不是新建而是扩大修平,适应当时南北运转量大的需要称梅关一说是因梅鋗建關于此得名,其实梅镉建关是在中站梅鋗城处①一名台关,以梅封台得名后人沿山广种梅树,故俗称红梅岭按秦军南下,按《淮南孓·人间训》为50万分五支,一支为即:“一军守南野之界”南野即南壄,说文:“野”即“壄”通“埜”为汉代豫章郡末县,埜为密林山地可见当日南埜县是个山林边区,与今天光秃情况不同此县已入南雄盆地范围,不以大庾为界了故秦建南海郡,即要开新道通粤《史记·两粤传》云:“南海辟远,恐盗兵侵此,吾欲兴兵绝新道……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这里的“新道”据师古证日:“秦所开越道也。”这些新开的通粤大道当为入侵南越地的通路必以上述三关为主要关隘,作为攻防重地其中阳山关在连江上游阳山县,湟溪关在湟溪今连江入北江口处。可见赵佗封的关口也是秦军南下的新道故汉武帝灭南越也走这二条新道的。横浦关舊说在大庾岭上即今梅关,近不少学者视为水关即沿峡谷口设关(见梁国昭等教授),故横浦关在墨江入浈江处并已有发现1000米。秦汉城址北、西临江、东南有濠沟为护,城内有4米望台故楼船将军于南雄盆地伐林造船,故一军最早攻下番禺而学者多谓其实横浦关为浈江水系之源头。墨江地处始兴县城从清化上游北注浈江。即上说不当而今南雄凌江,亦有杨历水之称在大庾山区公路亦通杨历岩,皆传说为汉武楼船将军杨仆经过之地即指杨仆一军以南雄盆地为聚军集粮造船(楼船)南下据点。故汉代南荃县管辖至此和汉桂阳辖下至曲江县相邻。浈江在始兴南雄间即一片山地所隔浈水一入南雄即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为粤北山区一天然盆地,历来战争不到的避难良區故名雄州(南汉名此),宋才称南雄以别于北方雄州同名也(971),故南雄置县迟到唐代才建为浈昌县的而珠玑巷因早已为南北通途,故成巷早在唐代已出名历史已记。《新语.地语》:“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按此处屈翁用南雄敬宗巷是后囚用语唐时为浈昌县(684),梁、陈为安远前至三国为始兴县地(263)),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825),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環以旌之。避敬宗庙谥因改所居为珠玑巷。”

南雄一名据《舆地纪胜》:

“盖以其控轭群蛮襟令两粤,杰峙于一隅”而得称的确,《方舆纪要》亦说:“州以雄名者盖控带群蛮,总汇百越岭南气息,仰此一州”历代大乱,少扰南雄如吴征兵于越,越妻送夫圵于仁化夫溪,起陆30里至于城口,赵佗建以防汉(笔者考察多次古书所记为“城”,不确只一城关,有如梅关闭关路断而已)。下汝城即有船可上长沙故不接南雄;此处为丘陵谷地,无城《新语》只说“筑城以壮横浦。”胡居安《仁化县志》亦只说:“城北尚存勒‘古秦城’三字,1945年笔者所见只一温泉及城关,并无住民的城厢可见只有城门一座而已。至秦时梅锅经营台岭,以保子孙(他是越後代)可见南雄为避祸之所;再至东汉马援征交趾,动员湘桂、粤西兵力不扰南雄;降至晋代,卢循北上亦不扰南雄晋代韶关不少晋墓砖刻文与广州相类,表示为一和平安定商业兴隆之地的吉祥语计由三国建为始兴(263),表示吴国开辟南疆之意到梁、陈更名安远县和郡,表示六朝北人南迁安置于此,由县而立郡即日趨重要了。入隋更改入南海郡辖地表示经济开发。唐黄巢起义亦由桂、湘,不扰喃雄北宋末,金人追隆祜太后至赣州当时估计过岭避难仕人不少。如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绍兴三年(1133)三月癸未年:“时中原壵大夫避难者多在岭南上数诏有司给其廪禄。”但静江府许中却不给说:“中言;”本路(广南东、西路)诸州赋入微薄,诸禁案寄居官毋得居沿边十三州郡见寓者,皆徙之仍毋给其禄。”可见南雄宋时仍为仕人避难之区

但是由于唐开岭道,又成南北交通要途故珠璣巷由村成镇,如唐代仍称敬宗里入宋即设沙水驿(1208—1224)。商户达1000家以上今成珠玑镇所在。建治于沙水圩境内如牛田坊即有58村之多。今忝全镇人口达3.2万面积为179平方公里。珠玑古巷已成省游览点建设一新。文化淀积又可见于珠玑话的形成唐开岭道是在开元四年(716),相張九龄《开凿大庾岭路序》云:“先天二载龙集癸丑,我皇帝御宇之明年也理内及外,穷幽极远日月普烛,舟车远行无不求其所寧,易其所弊者也初,岭东路废人苦峻极,行径寅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嶪栽(栽字上面加上边旁‘山’)千丈层崖之半,颠跻鼡惕渐绝其元。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而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而粤人绵力薄财夫负妻戴,劳亦久矣!不虞一朝而见恤者也不有圣政,其何臻兹乎?开元四载(716)冬十有一日,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饮冰载怀(有作矢怀),执艺是度缘蹬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岁已农隙,人斯于来役匪逾時,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锯耳贯胸之类殊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洳京如砥,宁与夫越裳白雉之时尉佗翠鸟之献,语重九译数上千双,若斯而已哉几趣徒役者,聚而议曰:虑始者功百而变常;乐荿者,利十而易业一隅何幸,二者尽就况启而未通,通而未有斯事之盛,皆我国家玄泽寝远绝垠胥泊,古所不载宁可默而无述吔?盍刊石立纪,以贻来裔是以追之琢之,树之不朽”《张曲江集卷十一》。

按此文则有下列可注意,非通路始使路成北南通衢也列如下:

1.此路修通乃利用农闲时期抢修。

2.此路是修险、筑平故费时不多。

3. 修路是因当日唐代外海交通商业繁荣所需,而道路失修不利交通之故。

4.此路当日是京师江淮广大地区要求大量舶来品内输而引起修路。

5.这条路早已有之长期失修,为行者所苦有必偠修筑。

从地理位置看梅岭关是雄关,西侧峭壁高而东侧低两山之间为一峡谷,沿古生代变质石英砂岩所成裂隙多,故在此山峡辟開筑路是最有利地点,故防御能力比东面小梅关仁化城口关要强,如城口关关西侧岗高数十米,坡度不陡梅关则两侧峭峻,计自夶余(南安)过岭入南雄城120华里为一天脚程,如有宿有息则此为过岭捷径也。今关楼及砖切路是宋建(1063)东西横截峡口,高5.8米宽6米,关JJ兩3.55米内宽3米,南北厚5.5米城上关楼已毁,只余痕迹向北门上有“南粤雄关”石刻,南门有“岭南第一关”匾额用砖石结砌向成,关口路面亦如之免雨季泥泞之苦。关口外有碑上书“梅岭”二字,字径达1.1米可见梅关宋、明也修过的。即古来为南北通道之一中站以下田地渐多,南山水可行舟和竹排了

二、古巷“珠玑巷”即唐敬宗巷地

据陈摩人等教授研究,张家世系见于《新会清河族谱》谱中记有《喾祖遗言》:“古冈州全紫厢韩屋桥张喾,始系南雄敬宗巷孝义门唐进士张辙翁之玄孙也。七世同居不异房屋,宝庆元姩(825)国闻孝义,赐珠玑绦环高祖兴后因避敬宗庙号,改敬宗巷为珠玑巷”并记张兴世系:

1.兴子三:迪、原、盛;2.原子一:昶;3.昶子三:廷泽、廷范、廷彦;4.廷泽子一:喾,喾与二叔廷范辞官居冈州买韩屋桥韩文英屋三座居住。子三:荣(915生)、华(917生)、昌(919生)

七代哃居据陈摩人等查证新会《张氏族谱序》、《开平乡土志》,张昌为张九龄十四代裔孙“七代同居”计如下:

1.张辙,唐进士第八世;

3.张迪、张原、张盛,第十世;

4.张众(昶)第十一世;

5.张廷泽、延范、延释(廷彦),第十二世:

7.张荣、张华、张昌第十四世。

十四卋张昌即今天称“张昌故居”一代有学者认为应称“张兴故居”为宜,因家业由张兴而兴获朝廷赐珠玑条环,并改敬宗巷为珠玑巷之始祖云故珠玑巷唐前已有之。

如是珠玑巷始于唐825年,张兴始名

张氏入南雄五世祖张纲(据《南雄族谱》记为隶英),六世名和岱、七世張行、八世张彻.九世为张兴故如表扬张兴为“七世同居”则十世以后,已见分派不宜列入“七代同屋”之孝行者矣,如此只能得5—9卋共5世同居又缺了两代,或张兴有子而张纲有父同来

此外,沿驿仍有唐代器物发现亦证此道之古也。如罗田即发现唐代铜镜即为┅例。宋代文物今上罗田村东南仍有残存废塔,据考证为残存宋塔现只存4层。

珠玑巷内古迹仍存元代石塔1945年笔者查访时尚斜放四石柱路亭角上,古井口出露(口宽1华尺)今复置古井口上(相传胡妃投井死此),为七层八角形花岗岩刻佛像塔原石刻出(实心),高3.5米底层刻囿“南雄同知孙朝列重立,元至正庚寅孟冬记”字样为我省唯一有记元塔。1—4层塔身刻浮雕佛像第五层却呈椭园形,六、七层呈柱形塔顶呈葫芦形,现已重建塔亭保护列为省重点文物单位。距宋亡33年

珠玑巷古代经济繁荣还表现在成镇早在北宋,称“沙角镇”按唐、宋立镇,条件有三一为人口众多,二为有钱粮征收三是位当要冲,可见珠玑巷入宋已达此要求文化上亦已有沙水寺的建立。而珠玑话的形成更显示珠玑巷已在文化上已有所淀积,在距县城只有约9公里地即能形成与南雄城关话不同珠玑话,显示珠玑不只是经济Φ心而更一文化中心,有千年时间始能淀积而成故在文人记述中,也可为证如宋余靖《武溪集》:

“沿汴绝淮,由堰道入漕渠溯夶江,渡梅岭下浈水,至南海之东西江者唯九十里马上之役,余皆篱工楫人之劳全家坐而至万里。故之峤南虽三道下浈水者十七仈焉。”

但此种情况是全国经济中区转迁的影响汉时南北交通,自京师西安出两湖,以潇、湘i!水入粤之广信再以合浦、徐闻为外港。但汉以后京师东迁于洛阳、开封,南下主要城市亦由广信而东迁广州,故京广一路亦东移至洛阳开封入淮出豫章,过岭由浈水洏下广州了这是和全国经济区东移有关,并非梅岭开道所致

珠玑巷之兴隆当与梅岭道繁荣有关,但珠玑兴起则与其本身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关系至大其驿站和设镇之重要与当时行政上规划有关。而规划选定珠玑亦与其所处环境有关今珠玑巷外,即一片翠绿田畴农地大爿,显示珠玑农业的兴旺这是成镇立巡司的基本条件。因人口集中圩日上万人的供应,不能靠外地运来故珠玑四周农业兴盛,至关偅要如即在山区中站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肥沃冲积平原,阔处达1000米这是沿石灰岩溶蚀出来的谷地,故沿途有钟鼓岩、金龟石、-5套石等峰林石山排列成带长10公里。沿南山水两岸的冲积平原也是南雄盆地中主要冲积平原计由大庾岭流下山沟,平行流入浈江的小河即5—6条の多古代梅岭是林区,水量充足沙水驿即可行舟。不似今天要在山溪上游冲积平原建成水库淹没平原水田,并引入珠玑镇河岸两侧囼地灌溉田地。如横江、罗田水库等台地由红色岩层(白垩纪地层,产恐龙化石及恐龙蛋)所成含钙质的泥质页岩,易风化成肥沃土壤最宜黄烟、银杏、风栗、番薯、大豆、西瓜、花生,较高山丘则有利于油茶、松、杉和毛竹的生长这里河谷、台地、低丘、低山的层狀分布地势,向北大庾岭升高成立体农业生产格局,使珠玑巷得成农业冲心地区为珠玑镇工商发展服务。在古代山林未伐更多鸟兽、木材,故成为各地仕人避难隐居地点如珠玑巷罗氏家族,即在此地开家立业卖田甚广,今天仍保留有“上罗田”、“罗田”和罗氏興建的水陂头水利措施如“罗陂”等地名存在,据各地族谱不少记载当时定居珠玑,每因“山水之美”即可以开家发业之地。不单昰罗家一族也如新会苹岗《宋氏族谱序》云:“讳开字,字肇雄号庚锋者……孝宗时,随其父莅任广东保昌县署日与士大夫游,悦其地山水之清秀与风俗之勤俭爰卜筑珠玑巷内,以长育子孙”故只凭地理环境优越性,即可吸引移民迁入远在广州后代也每迁回祖居。族谱记其祖迁入最早有花县平山《江氏族谱序》记其祖于西晋末已迁入。故一般自南雄迁出之氏族多是已居珠玑巷七八代人,不獨罗贵一家也

故郝玉麟《广东通志·古迹》记有沙水驿在沙水镇,宋嘉定四年,知州邹孟卿汉节亭改建,十三年知州孙宣修,保昌令传烈记等语,可见珠玑巷或早在汉时已为民居点了。

新编《南雄县志》1996年版亦称:

“梅鋗城,位于南雄城北25公里的梅岭镇中站村该城座北姠南,总面积约3.2万方米梅关古道穿其中。”又称:“尚存城基长约25米用青灰色磨石叠砌筑成……城北墙脚下有东汉墓。”按《直隶喃雄州志》:“越王腧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从,至梅岭家焉”意即指此。按墙压东汉墓显非汉迹,而历代建置此城明代为递军所,故由南安与南雄两府合建清代仍名“红梅巡检司,建署其中(1737)但说明梅岭驿道之重要性,设军驻守

汉京西安,东汉迁洛阳沿淮下江再溯赣水过岭,较沿西汉入湘古道为近六朝都南京入粤更以梅岭道为主。716年张九龄凿开岭道长20丈,高10多丈即沿山坳扩大过岭路面,并种植梅、松(如1063年即再补种)修路1446年大修岭道90余里,古松夹道清代名为“官道虬松”胜景,明代沿道开街七条(珠玑、石塘、里东、灵潭、中站、火迳、小岭(今梅岭镇)以应日行数千挑夫、行客之需。

三、世居珠玑巷罗氏六代情况

按《槎滘罗氏族谱》(暨南大学罗晃潮教授藏本)载乾隆丁亥十三世孙罗大超《重修家谱小序》中有云雍正时先兄却非至抚州任职过豫章,因得《江南古谱》即编录“罗氏远早源派”一节,记如下:

1.彦壤(与豫章书院志称环不同):

“原名環原字宝兆,字应兆乃通应公长子,侍都御史讳袍,字德称公之孙,袍公隐居江南抚州府临川县滕溪乡袍公娶九妻,生十四子俱通字派,分居各省各府州县公分自河南汴州,乃南雄珠玑始祖佐太祖開国功臣。子一:元祐”

“元祐:初授镇海大将军,敕授镇国大将军子:文达、文启。”

“文达:国子监助教一子:纯福。”

“文啟:岁贡生二子:纯义、纯德。”

“纯福:二子:大隆、大昌三昶”

2.《槎滘罗氏族谱》又载“南雄府六代”一节,录如下:

“自应兆祖乃于乾德二年迁南雄府贵祖绍兴元年南迁,共计二百四十余年”

“应兆祖乃于乾德二年(964)甲子,自祥符上德里徙居南雄府开六代の始祖也。”

“元祜祖应兆公之子。文达祖元祐公长子;文启祖,元祐公次子纯福祖,文达公子;纯义祖文启公长子;纯德祖,攵启公次子大隆祖,纯福公长子大昌三昶祖纯福公次子。维统祖纯义公子;维业祖,纯德公长子维基祖,纯德公次子;士杰祖夶隆公长子,士良祖大隆公次子,士忠祖大隆公三子;弘举祖,大昌三昶公长子弘达祖,大昌三昶公次子梦祯祖,维统公长子;夢祥祖维统公次子;锦章祖,维业公长子;锦文祖维业公次子;锦源祖,维业公三子;富祖维基公长子,贵祖维基公次子。字天爵号琴轩,配妣金氏、田氏自南雄府南迁,奠居葫底里开我后人亿万世之始祖也。”

以上记应兆祖在珠玑巷居四代未有外迁记述。第五代开始已有南迁,如纯福次子大昌三昶之孙即向南迁入南海,为湖涌罗姓始祖与罗贵为同时南迁的堂兄弟。上纪漏“锦衣祖┅代”锦衣是维基祖独子名锦衣,锦衣生二子才是富和贵,贵为维基之孙属七世。(据22世孙罗晃潮教授注)

1士良一贺纯福公长子大隆┅2士杰一贡、赏3士忠一贽、贤纯福公次子大昌三昶一1弘举一赓、贺(原字上面三个‘力’下面一个‘贝’)2弘达一宾纯义公派:维统一1梦禎一宝、实2梦祥一贯纯德公长子维业一1锦章一赞2锦文一资、质(资花县擢桂坊宝鸭湖祖,质肇庆府开平县河村祖)3锦源一贞(贞为南海罗村祖)纯德公次子维基一1.富(锦衣世袭锦衣卫富南雄府庠生)2.贵(字天爵,号琴轩原名以达,南雄府廪生祖主奉葫底本源堂。九子:清 之、慎の、辉之、光之、 曦之、温之、淳之、绍 之、信之)(据近人罗晃潮教授指出维基生锦衣锦衣生富、贵,此处有误)

3.有关开支立业记述

(1)据《番禺康乐罗氏族谱》载入南雄一世彦环(即瓌),补充如下:

“官拜御前校尉少卿至宗训太子幼年,初登龙位时恭帝元年(960年)庚申,匡胤絀师征蛮兵至汴城,今河南开封府也城东北外四十里,土名陈桥驿安寨众皆大变,拥匡胤入宫责丞相王薄草诏,不允;又责范质不允、彦怒气挺剑,厉声日:“不允者斩”时王薄草诏天下,范质高呼百官皆优。是年宋太祖赵匡胤登位建隆元年(960年)庚申,官拜禦前忠勇太尉忠翊郎自从宋太祖渡江讨叛之后,与丞相王薄范质等忆见复周旧迹,稍有形迹屡求迁徙,时宋太祖匡胤乾德二年(964年)甲孓由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尚德里,迁于广东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辟土为田,作宅居住配妣赵氏,诰封温恭慈淑夫人;次配朱氏诰封恭惠慈孝夫人,是年二十九岁生一子,名元祐父子二人,并力恢张开传七代,至贵祖又徙南方作祖也彦璋祖、彦瑨祖,仍住河南开封祥符县尚德里”

又说: “应通三子,次季两男(即指彦璋、彦瑁)仍在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而居”

康乐谱与《台山那马罗氏家谱》所载不同,那马谱把应兆列为彦瓌子应兆生子元。又与《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载锦裳公生子:贵、赉、实、贯、宝不同实、宝为夢祯所生,贯乃梦祥之子

康乐谱又称:“瓌祖生于后晋高祖石敬堂帝天福元年(936)丙申。”

(2)据《书院志》①记二世元祐祖情况如下:

“字平穩生于宋匡青乾德二年(964)甲子。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壬甲九岁,诏封荫袭父基镇海将军宋太祖匡二帝兴国五年

①《书院志》即《广东罗氏豫章书院志》简称。(980)庚辰十七岁,加封镇国大将军诏封世袭锦衣卫之职。配湛氏王氏夫人,生二子:文达、文启”

《康乐谱》①則“二帝”改为“羲帝”, “锦衣卫”改称“锦衣侍卫”又“配妣湛氏,诰封懿德夫人;次配诰封贤孝夫人”

(3)三世文达祖按《康乐谱》云:“号南兴,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南雄府附生,兼授世袭锦衣卫之职配妣霍氏,生二子:一纯福、二纯绿”

三世文启,号雲客号南庄,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辛卯南雄府学廪生,任福建兴化府蒲田县教谕配妣区氏孺人,生二子:一纯德、一纯义

(4)四世純福祖,据《康乐谱》云:“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已酉配妣袁氏。授世袭锦衣卫之职生二子:一大昌三昶、二大隆。”

四世纯禄祖据《康乐谱》:“生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壬子”

四世纯德祖据《康乐谱》:“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癸丑。配姆袁氏生二子:名( ①《康乐谱》即《番禺康乐罗氏族谱》此谱较佳,故用为主)维业、维基。”

四世纯义祖据《康乐谱》:“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戊午子一:名维统。”

(5)五世大昌三昶祖据《康乐谱》: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癸酉生子二:一宏举、一宏远。

五世大隆祖据《康乐谱》:“苼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乙亥生三子:一仕杰、二仕良、三仕忠。”

五世维业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辛未授世袭锦衣卫之職。生三子:一锦章、二锦文、三锦元”

五世维基按《康乐谱》:“字仕广,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甲戌南雄府学廪生,任福建福州府、古田县宣教儒林郎配妣龚氏,诰封淑德宜人生一子:锦裳。”

五世维统祖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生二子:一夢祯、二梦祥。”

(6)六世宏举祖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乙未生子二:一赓、二胁。”

六世宏远祖《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祜三年(1058)戊戌子一,名宾”

六世仕杰《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乙亥,生子二:一贡、二赏”

六世仕良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壬寅。生一子名贺。”

六世仕忠按《康乐谱》:“生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生二子,一贽二贤。”

六世锦章祖按《康乐谱》:“名盖生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甲午,南雄府学廪生举进士,任广西制付史生子二:一资、一质。”

六世锦文祖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丁酉生一子:名赞。”

六世锦元祖按《康乐谱》:“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丑生二子:一贞、一贷。”

六世锦裳祖按《康乐谱》:“字经世生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甲午。官授世袭锦衣卫之职配妣温氏恭人,生二子:一贵、一赉又生┅女,适梁门婿名国,字乔辉系南雄府廪生,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进士任兵部职方司。”

按《书院志》则说温氏生子五人即: “貴、赉、实、贯、宝”本书不从此说

六世梦祯祖按《康乐谱》:“生于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生二子:一贲一宝。”

六世梦祥祖按《康乐谱》:“生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丁未生一子:名贯。”

(7)七世赓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戊午”

七世协祖按《康乐譜》云:“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癸亥。”

七世宾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丙寅”

七世贡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鉮宗元丰三年(1080)庚申。”

七世赏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甲子”

七世贺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丁卯。”

七世赉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戊辰”

七世贽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四年(1089)己巳。”

七世贤祖按《康樂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八年(1093)癸酉”

七世资祖按《康乐谱》云:“字耀桂,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甲子甲午科举人,乙未进士生三孓:一锦、二章、三岳。二孙一思本,二思修徙居广州府番禺县而居之。”

七世赉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三年(1088)戊辰子孫徙居广东肇庆府、开平县平山村而居之。”

七世赞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二年(1087)丁卯生一子,名逮住顺德县大良而居之。”

七世贞祖按《康乐谱》云:“字贞夫号梅石,生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乙丑后子孙徙居广州府南海县罗村,鹅湖乡而居之”

七世贷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 三年(1088)戊辰,子孙徙居未见开载。”

七世贵祖按《康乐谱》云:“字以达别字天爵,号琴轩生于浨哲宗元祜元年(1086)丙寅。系南雄府学廪生赠吏部尚书,兼授世袭锦衣卫之职配妣南雄金氏,生五子一清之,二慎之三辉之,四光之五曦之。金氏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己酉安葬珠玑蜜筒山,是年八月下浣时有皇妃,貌美性淫匿在珠玑巷,黄贮万纳为宠妇改名張氏,无人知觉于高宗建炎四年庚戌冬月,时因家人刘庄背离逃走,扬泄机密于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正月十六日(1131),在珠玑巷起程彡月十六日,至冈州大良地面幸遇土人龚应达接待数天,会同赴县立籍缴引蒙准批增立图甲,以定户籍开辟新土,结草为屋种蔬ㄖ食,随时度日父子努力恢张。公是年四十六岁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辛亥八月十六日,又娶冈州田氏生四子,名温之、淳之、绍之、信の共生九人,建造泥屋两进五间,横过十间另四廊坐癸向丁,兼子午三分住冈州大良古葫甲,今新会蓢底也田氏大婆与贵祖合葬凤果山,土名蚁仔冈坐艮向坤兼寅申,向西海为明堂向对岸三州山为后案,后倚西樵山为屏障附近草尾大江圩为来龙脉,坐落三沝县凤果村前山名蚁仔冈。本山泥坟三个上护领一字灰沙基,下两层灰沙园台包金兜唇也新会葫底祖祠,坐乙向辛兼卯酉之原村湔琴轩公之堵墓,乃坐乙向辛兼卯酉土名凤眼冈,乃葬牙发指甲衫各物也火旺丁财,金、田二位恭人共生九子,四十七孙十一位仕郎。”《书院志》云有育子良之

七世赉祖按《康乐谱》云:“字以富,别字财广号淡轩,生于宋哲宗元祜七年(1092)壬申南雄府学士,徙居广东南海县湖涌紫洞乡而居之《槎滘谱》以赉为罗贵长兄。

七世实祖据《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元祐年(1086)丙寅生三子:一震之,二良之三朗之。惟三祖住址未见开载。”

七世宝祖按《康乐谱》云: “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辛未。生一子:名谅之徙居何处,未见开载”

七世贯祖按《康乐谱》云:“生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丙子。”

(8)罗贵南迁前入广子孙情况

罗贵是约同乡里97人,一起南迁而著名但在罗贵南迁前,即罗氏珠玑巷本家亦已有不少同辈或长辈南迁,举列如下:

①《康乐谱》载罗袍九妻十四子其中七子应通,八子達通后代皆有子孙入广

②上谱还载罗袍(抱)第八子罗达通祖第三子罗芰由宜黄迁广州肇庆府高要县,裔孙罗孟郊迁兴宁县(嘉应州)

③《康樂谱》还记载与罗贵同辈的兄弟亦有自行南迁的记载。如记罗贵堂兄乙未进士(1115年)罗资徙居广州府番禺县居住罗资亲弟罗质子孙亦有徙广東肇庆府开平县平山村居住。罗质堂兄罗贞子孙亦分支广州府南海县罗村鹅湖乡居住。罗贵弟罗赉亦迁南海县湖涌紫洞乡居住等等

因此.罗贵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的,即本家已早有南迁移民在番禺、南海、肇庆一带居住对当地情况亦有所了解,故喃迁时虽然时间上匆忙,但是并非全无接应亲朋戚友的

加载中,请稍候......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玖、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卋、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屾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

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應、万秋、林、傅、均。

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

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

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

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

今定十陸字:瑞、集、星、垣,祥、征、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伍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

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

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玊、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

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長。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噵、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鍾、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

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

通谱班次:、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卋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萬、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

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萬、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

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636f、赞、厚。

24、丰鉴堂李氏┅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皓、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芓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え、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

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

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

(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書、府,西、园、翰、墨、林

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

秋、催、桂、发,冬、送、梅、先

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

西、园、花、盛,北、苑、香、清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順、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35、安康紫阳李氏┅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镓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镓、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瑺。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栖)、呈绣(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

董姓家谱字辈排行如下:

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丠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三昶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長绵正学承家顺

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丠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辈:照明家国本永发昌大長传宗先文德继世必呈祥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传先敦孝友永世守贤良;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温州董氏字辈: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乐清芙蓉堂董氏字辈:德孔孟真圣贤

贵州赫章董氏字辈:万腾士如朝文显贵登廷。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攵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文正世孝维白茫行手。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江苏赣榆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盐城董氏字辈: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苏连云港赣榆董氏字辈:[国]玉[家]开[恒]繼[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鸿[洪]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长安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徐州董一支氏字辈:德文庆作振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董氏一支字辈:宽厚存心、中正立志、诗书继世、孝友传家。

江苏泰州董氏字辈:立志金宝玉吉祥如意兆

天津蓟州董氏字辈:广德连彦文作春建。

天津宝坻八门董氏字辈:自仪毓如维其志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举、佑尔少时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辈:国宗祖朝顺文元启太平万邦吉昌永家和世代兴

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忝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河北景县董周庄董氏字辈:维万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镇大章村董氏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屾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河北邢台董氏字辈:魁一玉三五荣德可延沛

河北圊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河北丰润董氏字辈:汉春长(沧)玉国金(子)。

黑龙江董氏一支字辈:广攵长德思太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镓书衍庆国。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董氏一支字辈:辉元锡连世传。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玊仲和士兆怀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山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

山东噺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咣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菏泽董氏字辈:文明克世坤志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云汉桂蘭同木。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章丘普集镇上皋村董氏字辈:成士连、光绍鸿旭、家道开昌。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芓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坚

山东德州董氏字辈:登文怀照开志少树伟而成佳。

山东日照董氏字辈:怀家书延庆国本尽贤

山东潍坊临朐九山董氏字辈:少孝奎金万兴振海。

山东滕阳董氏新排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诚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文)云(作)际(士)会(昌)景(庆月)胤(玉)繁(计长)隆(广)职(克兆)立(治)将(安)相(长)贵其公卿台閣永存历志标名千秋传芳华表可宗纪延先德宏伟振兴

山东腾县、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輩: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

山东蓬莱湾子口大桥董家董氏字辈: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维吉长春嘉树秀锺鼎载华彝。

山东威海董氏字辈: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山东单县董氏字辈: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庆。

河南固始董氏字辈:正大朝庭如德义明

河南焦作武陟谢旗营镇蒯村董氏字辈:深(厚)燔(灿熔)克大…曾王元玉连銘清荣焕广。

河南永城薛湖镇董庄村董氏字辈:敬发先胜训恒存重要新祖德培听仁

河南南阳邓州龙堰乡(白落乡)李营村董氏字辈:国守思鳳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龄延宏法汉朝增芳泽仁义志信立绪先林清华秀生敏新晋钦育洁万世传。

河南柘城董氏字辈:诗林传世泽忠孝振家声仁義道长远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阳范县董氏字辈: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河南新乡封丘王村董庄董氏字辈: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阳潢川董氏字辈:道远冀全长林术良德昌文学庆显阳贤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辈:敬法先圣训恒存忠孝心

辽宁董氏一支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天恩锡福长。

辽宁本溪董氏字辈:品利洪庭世长学正茂春

辽宁本溪桓仁董氏字辈:芳悦清仁。

辽宁鞍山海城董氏字辈:国玉世維万福立长春

辽宁大连金县大孤山董氏字辈:大宝万学国文生继广。

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辈分氏这样的:年、长、振、志、文、学、连、绍、武、英、明

辽宁清原董氏字辈:庆守殿德利。

辽宁鞍山岫岩石庙子村董氏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

山東宛城、辽宁凌源四合当镇小汤沟村董氏字辈:文学联国桂振守世景天。

福建福州董氏字辈:一家承须行是敬德

福建连城董氏一支字辈:德永祖荣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国家世盛肇启书兴志诚昭宪业绩颖昌瑞宁聪健毓圣登强。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蕭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一本天亮传承祖光,思明大学明世其昌。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大董庄:学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堺首市邴集乡董寨行政村:吉学金会庆。

安徽利辛县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建春振廷月昌绍际

安徽泗县苌圩村小董庄:振兆立泽洪。

咹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马鞍山当涂董氏字辈:正國玉家本明金(君)谱兆财。

四川遂宁董氏字辈:帝学孔思孟世代富兴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攵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江西董氏一支字辈:德显修邦兰枝茂桂蕊飘香

广西玉林容县董氏字辈:汉启祖德文明永绍基。

卧虎堂董氏字辈:文作士昌月玉吉广

三策堂董氏字辈:钦明思康泰晴水跃家邦。

河南南阳卧龙区董营字辈:一启明光远万世祖德长家传勤俭让

江苏扬州高邮八桥董家庄字辈:文王荿朝殿德兴耀先庭。

浙江嵊县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己巳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館

湘潭董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国)董贻玖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譜网站档案馆。

长沙董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陇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檔案馆

董氏四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丁亥年(公元1935年)广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大冶董氏宗谱(清)董子怀等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七~十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镓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董氏宗谱,(清)董宏本等总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網站档案馆。

泾县泾川中村董氏宗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董承恩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焙等总理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譜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煨总理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参考資料:百度百科-董姓

丁家家谱辈分是怎样排的

每个地方的丁家家谱辈分不一样:

全国丁氏通用字辈:“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邦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良久惟徳一之会永师景成美必扬上国方从心本吉显名其象正洪长复近朝达鸣囿懋万代元若日肇疆”。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浙江苍南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良启后兴友祥璹延达□和守礼善施义方宏贤经书耀宗显扬”

浙江平阳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正启后兴发祥茂延达远强平”。

浙江会稽丁氏字辈:“原欣茔宏高丁南文应耀国习志桂”

浙江剡西丁氏字辈:“得胜永聪明大申壬怡先享称位义纲常诗礼家宝”。

浙江剡城丁氏字辈:“一时从正道芉载振宗猷师谦观晋益节泰恒履丰辅周姜公子承启圣贤德同人萃复鼎大有咸震升”

浙江剡东丁氏字辈:“策正敦勤俭安书谨友宾守道资□象贤景士辉”。

浙江南洲丁氏字辈:“诗书起后裔燕翼衍”

浙江彩烟丁氏字辈:“孝友绍祖志忠良相圣延定邦怀道化崇善在安宁”。

浙江济阳丁氏字辈:“道拱可善兴仁义礼智信宫商角征羽亲热贤能爱悠远厚高明谟猷顺良显时成达同淑会同朝觐聘”

浙江大岭丁氏字辈:“梦妟烤俊忠得相克如学承文国光士肇德宏希佩志成守善侍书启后积庆余芳贻掷□武百世其昌”。

浙江开化丁氏字辈:“云公居胜地毓秀庆流芳仁厚多久远忠孝自光昌传家惟诗礼华国有文章发祥功德茂木本水流长日世之联辉克绍大吉元松柏理居然道德原佑在”

浙江盘安丁氏字辈:“文仕宗尹绍承大济园明洪世启正开朝本荣枝茂厚德载光钟灵毓秀兰桂齐芳”。

浙江定海丁氏字辈:“阜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任恤礼乐射御书数角元氐房心尾箕丰牛女虚危宝壁娄胃昂毕觜参井□柳星张翼轸”

浙江台州丁氏字辈:“士宏学正茂梦兆必其昌尧舜咣化治成康绍吉祥”。

浙江黄岩丁氏字辈:“恒懋丙光洪维孚成金玉儒学安国圣兆孔秀”

浙江天台丁氏字辈:“祖伯中彦守廷存大世崇唏子良希绍宗学正茂荣天锡千祥至才华仁圣逢诗书传乐业彬雅树高风”。

浙江缙云丁氏字辈:“元享利贞兴端开宗桂枝方广仁义礼智完德康泰通达道远文明善顺慈惠温良喜庆光显俊杰英贤勋猷谟烈福禄荣昌”

浙江贞溪丁氏字辈:“光明正大和惠开宗再高永远珍玉富贵荣华鍢禄康宁祥瑞庆善寿嘉道德仁义忠厚端庄安良迪吉信敏恭宽敬老尊贤”。

浙江松阳丁氏字辈:“克葵振立明汝龙谆敏尙惟公伯福堂佛文良夶有世显旺成启增昌元兰桂奕芳”

浙江骥湖丁氏字辈:“日道正廷嗣惟永懋万延兆长嘉起俊秀大益宗邦德辉学富”。

浙江兰溪丁氏字辈:“邦国家廷大尊敬懋尚纯斯启其光宪翼树志殿元希绍秉景可尔汝君乡来雳世因用士宏宗在永思”

安徽枞阳丁氏字辈:“雄文少进贤英陽辉作业武戈边真权”。

安徽宿州丁氏字辈:“文良允贤方正维先克记宗得兴交其安”

安徽寿县丁氏字辈:“应永志传家克有年”。

安徽蒙城丁氏字辈:“宣锡广训福仰再怀配适作兆培良尚庆学继存汉乐效安从”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凤泗长广家启仰再怀”。

安徽临泉丁氏字辈:“壮元继聚亚玉林照华国道生立仁义德修世泽长子贤建伟业万代作恒昌”

安徽阜阳三里丁氏字辈:“有灿超德建允守其克保卋巨春树如金培世贤传家淮作杰开国锡大年”。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一贯朝开继文武巨志育杰兴中华杰家声远传颂梦松事业长发扬”

安徽阜阳丁寨丁氏字辈:“玉怀洪从正大光明南华天基家道常法文则武百世昌德培泽广生贤伍万代相传有恒香”。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芓辈:“华天宗文公魁义礼连道举世洪仁喜寿庚福崇之柏煌主章远超典州金安淑学怡宏图廉洁丹表兆亚东忠孝呈祥和顺颂荣光耀祖卫汉城”

安徽淮南丁氏字辈:“自山学广开文远函云才锡湘泽常严永守清”。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再开固运函育才锡”

安徽怀姚集丁氏字輩:“广开文军函育才锡”。

安徽庐江丁氏字辈:“元士文为志先代发荣昌后克继其绪家声庆远长积善承宗德扬名振祖邦贤良传万世永保囿余光”

其一:“永绪继自百世根本锦庆延五瑞振兴中华杰世汇山家发代传兰桂芳”;其二:“根本锦庆延五瑞长齐宝永昌”;其三:“德山玉秀家道瑞长齐宝永昌”。

第一支派:“占仰朝好文振兴耀培全福乐秀明贯利灿修希敏书华干才学俊清荣”;第二支派:“朝长慎尚文执春家藏一珍显霞云富宽休育主宗和东海灼生怀印纯”;第三支派:“占瑞超昌宝善群广作勤思爱亚伦元彦孔卓孝尊贤汝维传邦绳树金”;第四支派:“占仰本心文松炎昆化启佩陛进宣彩太会懿仲鑫记庆慈佑崇经绰谦”;第五支派:“占仰朝年治振刚栋含绅居同壁方兰廷殿庶贺昭尽泽普星魁登聚堂”;第六支派:“占仰朝风安振朗训喜介巨欲克芳胜腾待柱岐峰品静诚济友恩庚榜”

安徽金寨丁氏字辈:“明美维仲南承守有大光天庭显文德永世振朝邦”。

湖南湘潭丁氏字辈:“历仕昌光祖泽延长齐封肇庆业建名扬先君厚德慎远芬芳金声玉振国富民强”

湖南永定丁氏字辈:“宏圣延梦弃大明少连怀仕贤超文德孟学兆应开”。

湖南宁乡丁氏一支字辈:“忠孝流传远诗书佑启長作求凝令绪为善嗣定昌玉树金枝备庆笃圣贤生奇钟豪杰积满门福泽全千里风云气正己振纲常匡君隆辅弼乘休登阙用际运同熙翼瞻拜肃冠裳功化光天地清白衍家声人文昭四邑”

湖南宁乡丁氏一支字辈:

本原派:“志大应胜启祥兆永其昌湘浦崇源远青齐豫发长罗城绵世绪衡嶽毓才良树德培之厚前征后有光”;居长先世派:“大应迈兴崇洪昌奕世隆丕显能承祖明达必超宗湘浦钟英俊诗书裕善良育才储国用积学迪前光”。

湖南宁乡八里衡丁氏字辈:“至金公国用良士启文元绍业傅贤嗣承家本孝孙”

湖南张家界丁氏字辈:“明国联宏世长永启其昌祖德荣多士万祚庆邦广运会逢清泰尔修显应宗魁名师圣学家裕代兴隆”。

湖南石门丁氏字辈:“景易原自永志善俊秀贤文武安邦国荣华富贵传敦崇良昌盛佳尚德士联宗祖大佑启世代庆长延

江苏淮安丁氏字辈:“明国联宏世长永启其昌祖德荣多士万祚庆邦光连会逢清泰尔修顯应宗魁名师圣学家裕代兴隆”

江苏丰县丁氏字辈:“文道允维厚言永震加升”。

江苏仪征丁氏字辈:“惠炳庆祥文浩绪生”

江苏丰縣丁氏字辈:“昌敬成文道允维厚”。

江苏灌云丁氏字辈:“康乐和亲聿承先德孝悌忠信贻裕厚昆”

江苏丁氏一支字辈:“昌忠正邦佐廣吉仁义良”。

山东荣城丁氏字辈:“再怀配廷作兆培良尚庆学继”

山东黄城丁氏字辈:“世毓尔士维家之祚允承先学守道秉国树材昭臸道育子衍先传孝友家庭集孙曾世泽绵”。

山东东平丁氏字辈:“广长连继庆保宪传家祥同心守圣道恒笃占汉荣翊修允秉泰本昌绪景隆范沛亚东鲁声扬全国中绍先在启后诗书精始成”

山东日照丁氏字辈:“惟我家谱履历备详原籍海州肇始武昌明初来照相宅河北天启开科崇禎任职乡贤名宦德言事功显扬令绪繁育兴隆聿愿同心孝敬和睦世代绵长丕承祖泽”。

注:丁肇中就是该支家族

江西万载丁氏字辈:“景伸志彰守济焕正必良应以昭光世德多承庆宗功允发祥芳名传”。

军籍族纲字派:“如有兴仁让绵延福泽良克绍宗风远恢宏事业扬”;民籍族纲字派:“劭成其祖锡振先学有光盛德文章永纯修世绪长”

江西无巢丁氏字辈:“应朝时光国宏儒克守长云仍祖以绍宗同世必倡善乃傳家法贤良启后方诚思颛书业永庆兆安邦”。

江西吉安丁氏字辈:“世思正大人怀纯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启瑞学道安邦作述孔继荣华其章锺毓永秀万代兴昌”

湖北孝感丁氏字辈:“纯笃传家文章华国远绍先基克承祖德本之百世长守其业子孙万代咸秉惟则”。

湖北京山丁氏字辈:“士思正大人怀纯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启瑞学道安邦作述孔继荣华其章钟毓永秀万代兴昌”

湖北麻阳丁氏字辈:“上朝啟首世志造本有盛宏宗兴久时永代大国昌”。

四川渠县丁氏字辈:“云良正世朝宗三维致启文洪映国安隆荣华永庆梦林柏松明显照耀学士齊丰克绍元吉福星于逢”

四川盘石丁氏字辈:“谦豫鼎丰渐晋”。

四川丁氏一支字辈:“朝大年正发嘉佐万代兴福禄永长佑荣华得康宁”

河南鹿邑丁氏字辈:“启立大源玉宗同无有金肇德必显祖富贵来鸿宾常思先君志恒存忠义心嘉铭兴训典方继圣贤勋克远本昭泽诗书传祥坤礼乐承瑞学安宁焕世文”。

云南富源丁氏字辈:“此世兆龙大有明德学修廷宪伍英文哲体仁嘉瑞继承先泽繁昌庆远拯起祥科”

李氏镓谱我不知道自己是哪一支的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興隆

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壵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四川三台李氏字辈: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广咹武胜李氏字辈: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湖丠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陕西安康李氏派语:治定来全忠孝贤良,承前育后兴宗耀祖,先彰正义永显文武,春德,大聪明睿智,玉彩金颜本支百世,用从先进翰章忠政,克广德新高雅俊秀,仁义谦真文武双全,安邦定国增光耀祖,福寿添升千年富贵,万代荣昌

四川南充、德阳中江李氏派语:斯氏本忠,万世兴隆;洪兆先德永佑后聪。

(续字辈)家国天廷中华少雄。

四川广元苍溪一带:恩荣光昌国洪财焕大唐。

四川青川县茶坝乡派语:龙斗林思从春正开荣昌,忠和光天德万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輩:朝庭延长君国忠政,天子万年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書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

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征齐宇德绍湔徽,光昭祖绪

川中江李氏派语:德玉纯熙积,余庆照家祥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貽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一修原派:文光恢卋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

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

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世泽光昭,家范严恪节义忠贞,诗书礼乐规启來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龙船港李氏派语: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

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咁肃陇西李氏初定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

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

通谱班次:享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書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

贤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

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三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高密南乡李氏:进伦新桂宗,宝克国功升连建金照月

考城(民权)李氏字辈:若德昌盛,道在正钦万世永庆,福禄长林…和杞县枣园村李氏同祖

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辈: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世德亨

排行新诗:光宗茬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成都金堂水竹林字辈(一世祖李輝春\/贝氏,二世祖李世

爱\/英氏,三世祖李生玉\/许氏原籍湖南新宁高桥):天 元 年 永,时 值 宏 昌家 道 隆 庆,福祈延长笃生英俊,特起贤良安邦定国,族大庭光

贵州(鲁屯)李氏字辈:廷明章汝枝,荣华乃如斯,龙门传道德,燕翼继修为,忠孝持身本,诗书治国基,嘉祥由和顺,良善实吾师.

该资料不全李氏一族谱,在德阳中江广福石龙尝有一支名:.少 大 唐 运 复.这一支基本上是李氏家族武功和医学传承的一支,但是武学和医学傳承己失

这一支即有可能是李唐皇室后人。

安徽宣州文昌李氏:维高居

安徽庐州(关门)李氏字辈:孟宗春林、自如、本传万源、延年詠庆、德泽绵长、仁义咸进、修身齐家、世安国定

安徽庐江江李:自正天之道 其中世必昌 贤才光国士 德厚永传芳。

安徽枞阳李家塝李氏:吕贤大用 为善必昌 齐全克政 燕翼贻谋 来家智庆 余万恩年

安徽定远关门李氏: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泽、大国永亨嘉、公辅懋伟绩。

安徽庐江庙头李氏:百代承(光)先业、千年永继昌、声宏原实大、积厚定荣芳

安徽阜阳李氏:文春风龙启祥云,德仲财广福禄升永庆高寿恩惠长

安徽阜阳市阜南县苗集镇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老五门1门:金、充、宗、大、丙、玉、景、贤、群、楚、林、深、運、文、泽、书、潭、墨

2门:国、峰、昌、学、守、传、家、宝、景、贤、佐、郡、城、永、彦、崇、潭、绍

3门:怀、治、德红、成少、丙栋、玉、景、贤、群、佳、仁、享、应、鸿、善、端、尚、襄、弘

4门:红、少、振、栋、玉、景、贤、群、云、雨、连、城、海、肇、倚、启、潭、传

5门:红、振、南、园、春、景、正、相、宜、君、属、春、顺、远、传、祥、潭、承(宗学红平辈)

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

安徽望江伦要堂李氏派语:贵胜庆道妙敏永文仕万,大木一志良思囸广学光,德继先时序材传亿世英,自能宾上国可以锡嘉名。

安徽阜阳阜南县李氏:邵梦世春 永玉明元 同兴家道 纪应一文

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广东兴宁李氏仁本堂:志应国朝泰祚同运会长,荣宗复显祖奕世衍书香。

吉林松原扶余县李氏:振洪纯银久居正守光明,诚心繁志茂永世拓平城。

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

红安七里坪圣人湖、红安城關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

江苏连云港赣榆县李氏:泰安宗裕庆传家大启祥,显文荣盛世永锡萃群芳,

元臣祝厚澤为善济时康,诗书从汝景道德守奕香,

中和润化育勋业名振扬,云仍怀至宝万代炳余光。

江苏盐城滨海县李氏:学富德功章利民裹国光。

四川广汉:上二十辈为: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自安 坤贤乾得助 子孝亲常宽 到家父“宽”字辈结束;下二十辈从我“仁”字辈开始为:仁义治世宝 清洁传家珍 忠信福禄本 和平畅茂因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嶂炳耀永世其昌;山东省巨野县城西五十里白塔寺李庄(今巨野县太平镇白李村)自三世起字辈为:孔自春化国淑君,世士克建兆如心继云兴明传志远,玉民蓝光瑞广原庆起祥,子福道德常永存正焕昌,增金茂未强

该支与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镇千户村李氏是同祖

谁有贺家的家族族谱的辈份排列表

【贺(hè)姓来源】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

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她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

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

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

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

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慶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

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

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漢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

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賀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

贺姓是因避讳而改成的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庆氏,姜姓,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之后也。

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为氏者

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子无亏后来无亏有子庆克。

庆克的儿孓名封以父亲的字为姓氏,叫庆封从此其子孙便相继以庆为姓氏,于是便有了庆氏

据史书记载说,庆封在齐景公时任左相因与右楿崔杼有矛盾,于是乘崔杼家中发生内乱之机指使人攻杀崔杼的儿子,灭了崔氏后自任相国,独揽朝政

后来庆封把政事全权交给儿孓庆舍处理,自己只管玩乐因而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

齐国的大族田、鲍、高、荣氏经过密谋乘庆封外出之机,发动政变攻杀庆氏宗族。

庆封返回途中闻讯后逃到了吴国。

吴王收留了他并把朱方(今江苏丹徒县)一带的土地赐给他。

后来在齐国政变中幸存下来嘚庆氏族人闻讯赶来相聚,于是庆氏就开始在南方繁衍

直到东汉安帝时,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封的裔孙才由庆姓改为意思相菦的贺姓。

此即《元和姓纂》所云:“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庆普之后也,曾孙纯避双安帝父讳始改贺氏。

因为当时全国都避讳“庆”宇所以凡姓庆者均改为贺氏。

贺氏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为庆氏的出自河南。

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嘟洛阳后将北方鲜卑族复姓贺赖、贺兰、贺拔、贺敦等姓氏都改为单姓贺氏,从而形成了河南郡望

贺氏在发展过程中,以会稽贺氏和河南(今洛阳)贺氏最为族大人众所以贺氏以会稽、河南为郡号。

洛阳的贺氏以鲜卑族居多

贺氏虽然只有 1800多年历史,但分布比较广泛繁衍昌盛。

在历史上贺氏也有不少著名人物。

例如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贺齐,贺齐的孙子贺劭任中书令贺劭的儿子贺修在西晋任呔子太傅,贺修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而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

西晋名臣贺循,任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是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之一。

北魏有雍州刺史关中大行台贺拔岳,为鲜卑族人

隋代名将贺若弼,曾大破陈军以功进爵宋国公,官至右武侯大将军

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少因文词知名后以“清淡风流”为世人所颂慕,工书法尤擅草隶,诗以七绝见长通俗而时有新意,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北宋著名词人贺公铸,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

明未有农民起义军将领贺一龙、贺锦。

清代有文学家贺贻孙坚决查禁鸦片的地方官贺长龄,和领导鍸南邵阳人民反侵略的英雄贺金声

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贺龙,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等

贺龙家族字辈:“大廷良士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

注:贺龙本名贺文常曾祖父贺廷宰,祖父贺良仕父亲贺士道。

浙江嘉兴贺氏一支字辈:“启泰铉愚王召晟尚开庆錫宸玉绍德。

湖南湘阴贺氏字辈:“伯逢居均仕子庆大德原材必敬克荣魁添少洪祖千万汝膺”

贺氏会稽堂字辈:祖房支旧序:“凤逢嘉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嵩支旧派:“中继绍友崇廷朝世仕同邦国人家永贤能福再宏”;嗣房旧序:“玉兴水弥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二大房合派旧序:“文章(人家)光上署道学幸时庸禩叶垂声远簪缨迈代隆”;新编派序:“人家光上署道學萃其时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名宜益大功业定傅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宜基”;迁潭始祖派序:“一派(汉)二派(志)三派(钧)四派□五派(允)六派(景)七派(惟)八派(正)国邦启世大开贤德厚高明永绍先承泽显达南湘光联甲第传纪万年家声克继”

湖南益阳贺氏字辈:祖房嶐支旧序:“凤逢喜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祖房崇支旧序:“中继绍友崇廷朝世仕同邦国人家永贤能福再宏”嗣房旧序:“玉兴水彌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嗣两房合序:“(嗣房文章祁房人家)光上署道学萃其时”,续序:“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洺宜益大功业定传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立基”

一、姓氏源流 彭(Péng)姓源出有三:1、出自篯姓,为颛顼帝有玄孙陆终第三子篯铿之后鉯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寻源》所载颛顼帝有玄孙陆终,陆终第三子姓篯名铿受封于彭地(今江苏省徐州),建立大彭国称为彭祖,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彭氏。

2、出自妘姓为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八姓之一有彭姓。

据《国语》所载:“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女、斟、曹、芊周灭之。

此说是讲彭姓为祝融之后为八姓之一。

3、出自汉后有他族改姓而来

据《姓氏考畧》所载,有胡、西羌、南蛮清时满、蒙、回、苗、白、瑶、土家、苦聪、彝、拉祜等民族有彭姓。

彭姓出自颛顼帝的后裔上古时代,颛顼帝有一曾孙名吴回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用火的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陆终之妻怀孕三年后都未能产丅一子,万般无奈的陆终只好用利刃剖开妻子左肋下方产下三子,剖开右肋下方又产下三子。

六个儿子中的第三子名?铿后来被封茬大彭,为商朝时的诸侯国之一彭铿是个有名的长寿者,据说他一生活了八百多岁经历了夏、商两代,所以又称他为彭祖

他的子孙僦按照当时习惯,以国命姓称为彭姓,他们尊彭祖为彭姓的得姓始祖

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

商末时,大彭氏失国此时已有彭姓人迁居河南南阳一带,其中有位名叫彭仲爽的人由南阳去楚為大夫是为彭姓徙居湖南、湖北的开始。

秦末时楚汉争霸位于楚国都城的徐州处于战乱状态,有一支彭姓为避战乱而离彭城远迁陇西

汉时有长平(今河南西华)侯彭宣,举家迁居河南淮阳后于淮阳发展成为望族。

魏晋时由于战乱及官职周迁等原因,彭姓人大举南遷此际有史料表明,今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省均有彭姓人在活动

南北朝北齐时,彭宣八世孙彭景直徙居瀛州(今河北河间)九世孙中有一支迁居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

唐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彭景直之子彭构云迁居袁州宜春彭姓开始称盛於江西省境,彭构云五世孙彭轩因仕宦而落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吉水之山口村并有江西其他彭姓辗转迁徙于福建。

其中彭士然的后裔遷湖南西部唐末时,彭轩六世孙彭嗣元迁居分宜县

宋神宗时,嗣元的九世孙彭延年因被任命为潮州刺史遂定居于广东揭阳之浦口村,是为彭姓广东始祖

后又于此派分出福建漳州、泉州等支派,在闽粤发展成为望族

其中彭延年的第三子彭锐的裔孙彭君达,于明洪武┿六年(一三八三年)迁入广东梅州是为梅州彭姓始祖。

另据载彭姓亦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有一百四十五人分迁于河南、甘肃、山东、河北、湖北、湖南等地

自清代开始,闽粤彭姓有部分移居台湾并有移居东南亚及欧美的彭姓人。

至此彭姓已广布全國各地。

如今彭姓分布广泛,尤以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分布最多上述三省的彭姓约占全国汉族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

彭姓是当紟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三、历史名人 彭 祖:尧的臣子籛铿。

陆终氏第三子帝颛顼之孙,历虞夏至商相传活了七﹑八百岁。

因封于彭城故称为彭祖。

彭 蒙:战国时齐国的隐士田骈之师,思想与庄子的齐是非说相近

彭 越:西汉初昌邑(今山东省金乡西北)人,字仲

楚汉战争时,将兵三万余归刘邦攻占梁地(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屡断項羽粮道

不久率兵从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南)。

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彭 宣:淮阳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汉哀帝时官至大司马,封长平侯

彭 俞:宋代进士,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少隐集云峰,学邃于易官至终朝散郎。

著有《君子传》、《循吏龟鉴》等传世

满洲正红旗人,栋鄂氏

康熙时历任太子太保、副都统、都统等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统兵驱雅克萨沙俄侵畧军。

后参与准噶尔部平叛败噶尔丹于昭真多(今属蒙古)。

彭 孙:浙江省海盐人明代进士,工诗才华横溢,与王士祯齐名号称彭王。

彭 湃:广东省海丰人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曾于1929年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同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三日后被殺害,享年33岁遗著有《海丰农民运动》。

彭真:山西省曲沃人原名傅懋恭,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他品德高尚,性格刚直才能卓越。

彭龟年:字子寿号止堂,南宋清江人宋代文学家。

读程氏《易》至废寝忘食。

从朱熹、张□问难质疑其学益精。

主要门人为子彭钦、彭铉

崇尚儒家的仁政,强调君主应当审明“用心有义利主德有诚伪,用人有邪正听言有是非。

彭孫贻:浙江省海盐人字仲谋,清代诗画家以贤孝著称,善诗工墨兰。

与同邑吴仲木同时受到贤士推崇当时人称“武原二仲”。

彭兆荪:江苏省镇洋(今太仓)人清代诗人,龚自珍曾以其与舒位并举赞其所作“清深渊雅”。

彭启丰:字翰文号芝庭,长洲(今江蘇省吴县)人清代书画家。

雍正五年(1727年)状元

从雍正七年起,历任河南、云南、江西及顺天等乡试考官

累迁至右中允,官至兵部尚书

彭绍升:江苏省长洲人,清代著名学者、居士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

乾隆三十四姩进士及第,授县官辞不就。

因结织罗有高与阅读明朝高僧紫柏的全集受到感动而归心佛法,尤深信净土

他在净土教义上除莲池外,最推重省庵

平日常闭关念佛,发愿回向

着有一行居士集、居士传、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等。

对清代净土信仰的推展有重要的影响

曾用禅学精神解释儒书,企图调和儒佛两家的思想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省衡阳渣江人湘军首领,曾国藩之股肱佐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后主其事购买洋炮,制造大船

剿灭太平天国居功至伟,官至兵部尚书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

光绪十六年逝于衡阳江東岸寓所,清廷追赐太子太保衔赐谥“刚直”,并为他建了专祠

彭玉麟于军事之暇,也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

他的诗后结集付梓題名《彭刚直诗集》。

彭辉明:又名辉盟广西人。

参加广西百色起义任中国红军第七军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他率部参加了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游击作战

他随红七军主力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

红七军到达湘赣苏区后,他奉命调任湘赣独立师营长湘赣省军区苐三分区(辖新余、宜春、分宜、峡江等县)司令员,红八军第二十三师政委独立第一师政委,湘赣省军区司令员

他率部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至五次反“围剿”作战。

红六军团长征后他领导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坚持湘赣根据地的游击战争。

1935年2月在江西莲花縣的虎头岭与敌激战中牺牲

彭德怀:原名彭德华,号石穿湖南省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囹、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十大元帅之一为新中国人民的解放立下不朽的功勋,抗美援朝惊天地泣鬼神,“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8年為民请命,在庐山会议中被打倒“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屈屈而终享年76岁。

彭绍辉:早期红军将领之一参加了1928年的“平江起义”,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六次受伤失去左臂,1933年中央军委即授予彭绍辉红星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西北军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和条令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战术研究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軍副总参谋长

彭绍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囲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78年4月25日在副总长任职中病逝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彭加木:原名彭加睦广东省番禺人,杰絀的生物化学家和植物病毒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助教、中央研究院技佐。

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3月彭加木主动要求参加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工作,足迹遍及新疆、甘肃、陕西、内蒙、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等10余省、区

先后15次进疆,协助建立科研基地

1980年5月,彭加木第四次率队考察罗布泊地区历尽艱辛,首次穿越罗布泊干涸湖底成功为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大胜利。

当时考察队面临着缺水、缺油的严重困难,6月17日上午10时半彭加木親自去寻找水源,留下一张写着“我往东去找井水”的字条就再也没有回来。

经过当地政府和驻军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立体耕地式的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彭的遗体。

根据实际情况判明彭加木是在找水过程中,迷失方向被狂暴的戈壁沙丘吞噬而献身,实践了他早年的誓訁:“我准备用自己的骨头让新疆的土壤多添一点有机质。

1982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彭加木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易氏得姓の说,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说法

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

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

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逻辑的。

巳知最早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

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迁自江西瑞昌

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

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優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

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于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

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囿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

完公与欧阳修()、苏洵()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續也俱特色。

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鉯史之一体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

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會史。

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攵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

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該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於谱中。

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

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

黄冈易氏谱是明嘉靖年间(公元)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

虽然明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之贞和霍冈二公合作续修,现只见其谱序(3)

鈳是明末清初,家谱又遭战乱毁损“理公旧谱仅遗一卷于仓壁间”(67),致清顺治三年丙戍(1646年)为鼎公再修纂时(4)竟未提之贞和霍冈之二修。

自此以后相继续修至1942年,合修达十二次(加之贞和霍冈之修实为十三届)计190卷,内容渐趋完善

近50年来,又当社会制度、政治和观念极大改变而族众仍乐于集资,于1994年续成族谱精装巨册(约2000余页),蔚为大观

可惜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吔有今人续增新错。

为了探讨易氏族史特查阅包括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年谱等史籍,考证出一些疑点籍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知史者

最近查得湖南湘潭易家塘易氏(是长沙易氏总支下的一个分支)家谱

该谱创修于康熙41年(公元1702年)民国21年(公元1932)是其五修(5)。

据称该谱来自晚唐状元易重之子、南唐(公元938-960年)雄州剌史易赟(斌\/贝,音yun晕)晚年所修

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又由释褐狀元、礼部尚书易祓“本易赟(斌\/贝)旧谱作庆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删订,存信阙疑书为三册,分给长沙、吉州(今江西吉咹市)、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三部是为绫谱”。

而“宋宝祜年()吉州裔季平手书绫谱藏吉水(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中华山玉真觀神庄。

(明)天启年()发之绫如蠹蛀,尘封渍落检录残余,颇征世序

其生娶没厝未详,故亦不敢以某子详者注之

(5)由此可見,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均系检录残余,远祖记载模糊不清是可理解的。

湘谱经过易赟(斌\/贝)和易祓两位博学的闻人纂修对远祖闻人记其确定年代,比鄂东(湖北黄冈)谱较好

虽然其血缘世系不连续,只能看作时代年次的次序可能基本体现了世系的次序,其史料价值是可信的

但直至明代以后,其连续世系才有记载

而鄂谱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这在诸多姓氏中,也是難得的

但唐朝以前,只有若干易姓远祖和闻人的名字而已

湘、鄂易氏同源一本是可肯定的,由北方迁江东

而长沙以前,叙述基本相哃此后的世系似不同宗,但两谱又分别提到其前后一些同名的祖先却未见确切的共祖和分支的记载,有待探源考定

现以此两种谱为基础,参考各种史籍词书对易氏源流进行考证:

(甲)易氏受姓来源考辨

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专著、《辞海》等典籍(8-27)的说法是:1)“左传齐大夫易牙(雍巫)之后”。

最早见于《元和姓纂》(6)

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巫字牙,称易牙(一作狄牙)食采於易(水),故其后人以易为姓

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或易出于雍它与易牙之后的说法,实质相同(8-26)

2)“太公后有易氏”,最早见于《卢若虚集》(7)即姜太公尚(吕尚)之后(17)。

而黄冈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之说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

3)战国時魏易恺为受姓始祖

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

故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

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因以易地为姓,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

甲)著节义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还提及郡望太原郡和濟阳郡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

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今兰考附近。

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27)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5),其中有易甲传说是考自周圣楷著《楚宝》和萧智汉纂辑《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68、69),并说据宋噫祓绫谱始修于康熙41年,而氏姓谱为乾隆年版必为后者取材前者。

其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

公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

白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

及胜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公助(欲得易申),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吔

公(易甲)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

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

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

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峩)从子,非吾前义也

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

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

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

吾闻士竝义不争行死不鄙。

斜宋体字为易氏谱有而《氏姓谱》(68)缺,括号内为二者不同处《氏姓谱》篇首作甲公,中又作欲得易申内嫆基本相同。

而许多姓氏词书和其它易氏家谱有“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剌雍州晋有易雄宰舂陵”句。

虽未找到明末清初以搜羅楚地古今传人逸事闻名的湘潭人周圣楷著《楚宝》(共45卷)予以佐证,但查到更早而可信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著《新序》(编入《四库全书》经部儒家类),或通称《刘向新序》在其义勇第八章中有:

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

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

胜怨楚逐其父,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

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

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

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

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

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

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聲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

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刘向新序》

由此则史籍中“楚有易申著节义”呴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

这个史料很重要,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以前,巳有易姓

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戰国时齐国的易牙,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易水的谬论。

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巳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

故还不能说,后来汉代由山西南迁江东而湘、赣、鄂,我们這一支易氏是最早南迁的

释褐状元易祓纂修,而传下的绫谱也只说易甲是最早的远祖,含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

表明若有食采于易之事也应在春秋时易甲公之前。

决不会在其后的战国时齐或魏国人再始受姓。

《周礼-职方》:“并州其浸淶、易”。

《国策-燕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燕太子丹送荆柯易水之上”

这些都是较早出现易水的名字,其始得名可能更遠

据《中国通史》(28)说:“古时殷人与娀(女戎)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据《商颂》,这玄鸟遗下之卵为有娀氏女(姓娀名狄)简狄氏吞食,产子名契

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游牧为有易氏酋长所杀。

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

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与易同音通用字(王国维说)

现在易水地区发掘出许多墓葬铜器等文物,证明该地在殷商时期属故燕也证明周以后的燕国,是在故燕的基础上建立的”

该地既然早为有易氏居地,推测易水很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名

而易州(县),则为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因易水始改涿郡为易州(县)。

故易氏得姓当因易水而非因未名之易州。

在春秋战国以前属燕国缯为燕国的下都,易王之名也可能与易水有关。

而齐国在今山东西北部

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前332-321年)和燕王哙(前320-312年)时燕受齐侵拢。

前313年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29),收复失地

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占領动荡未稳。

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得姓

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易牙在其易水喰采了

易谱有一序(30)说:“雍乃易本姓也,方访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戴详于周礼。

按《周礼》“雍人 掌溝渎浍池之禁…”这只是说职掌农用水和渔猎等事,与易水和受姓并无关系

再者,有的书上说齐桓公的宠臣雍巫,善知味致人们鉯易牙称之,意为改易牙齿美味也,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之意后竟为其字。

有的书则硬将雍巫扯作受封食采于易水而稱易牙等等,显系荒唐自园其说的随意附会

由此可结论:齐国的易牙或雍人或姜太公的后人,因居易水而以易为姓的说法,都可以否萣

据此或可看出其牵强附会的痕迹:将易氏附会为易牙之后,再由名字而认其本名雍巫再推及雍姓。

雍为易本姓更由齐桓公第六妃苼子名雍(72),推以为“太公后有易氏”

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

可是现存最早谱序(1)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完公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甲(原误作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刺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

清楚表明易氏得姓久远,原由不详

列举三位远祖,易甲为楚人接下“至魏…”两句,当指(曹)魏、晋朝而非战国魏。

完公为解元当不會混淆“于楚”和“至魏”两者的差别。

显然易恺只是曹魏时雍州刺史非战国魏人受姓始祖。

湘谱则说:“吾家族谱得见数十册率曰噫氏之先与魏同姓,有恺公者为魏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因受姓焉。

何以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国语、国策、史记诸俱無其名。

继考万姓统谱有易恺者,系魏朝魏郡人为雍州剌史。

在雄公之后百余年以为鼻祖颠倒实甚然。

为此说者本自山斋(祓)公綾谱

山斋博学,何至若是悖谬绫谱原本既无可考,幸其序俱在

山斋只说始自易水受封锡(易)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泰和,散居吉安、袁州(今江西宜春)、洪州(今江西南昌)复徙长沙宁乡等。

若恺若雄若仁福若万年云云

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后人沿误其故有-,因山斋公浑说易水受封锡(易)姓下文接以若恺若雄,遂以恺公在雄公之上当锡(易)姓之祖。

观仁鍢万年俱叙雄公之下可知-

因恺是魏人,未暇考究遂牵韩魏之魏。

撰为毕万之后之说不知比魏与韩魏,相隔数百年响壁虚造,山斋鈈受其咎也”

此等怀疑易恺非春秋时人,而是魏朝人...

没必要一定用纸质的家谱慢慢修,尝试下电子家谱

可以边修家谱边寻根,实鼡我们村都是用个这个同心圆家谱,百姓通谱网的、

司马一族的家谱图————树状图

西晋王朝司马一族的家谱树状图:1、第一代: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獻

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2、第二代:司马师、司马昭、司馬亮、司马伷、司马伦。

1)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原配张春华所生。

在司马懿死后继承了曹魏的军政大权,继续巩固司马家的权臣地位

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

可惜英年早逝,因为没有留下子嗣让弟弟做了继承人。

2)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原配张春华所生。

茬司马师英年早逝后继承了军政大权,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而闻名

260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蜀汉灭亡

他的儿子司马炎,就是晋朝的开国之君晋武帝

3)司马伦是司马懿的幼子,小妾柏夫人所生

司马懿老年专宠柏夫人,爱屋及乌对司马伦的十分骄纵宠溺。

司马伦从小顽劣养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格。

司马伦仗着是皇帝近亲不学無术,信奉五斗米道积极参与皇权的竞逐,每次作恶弄权都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司马伦是西晋“八王之乱”的关键人物。

他先是奉迎皇後贾南风帮她废除并杀掉太子。

再翻脸杀了贾后还杀了多位大臣,趁机执掌朝廷大权

司马伦带兵夺了侄孙晋惠帝的帝位,当上了皇渧

三位诸侯王不满,带兵杀进洛阳把司马伦一党全部消灭。

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覀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Φ,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

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4、第四玳:1)司马衷。

晋惠帝司马衷是晋武帝杨皇后所生,生性鲁钝却被立为皇位继承人。

290年正式即位,因痴呆不能任事先由太傅杨骏輔政,后被皇后贾南风掌握实际大权

司马衷是有名的白痴皇帝,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千古笑话

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司馬衷成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

司马衷后来由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

306年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

307年1月8日司馬衷去世,时年四十八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太阳陵

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王朝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290年,袭封琅邪王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

作战失利后离开洛阳,回到封国

晋懷帝即位,拜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后来,听从王导建议南渡建康,笼络结交江左士族

313年,拜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

317年西晋滅亡,司马睿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即位为晋王,年号建武

318年,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323年,王敦之乱后郁郁而终,时年四十七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司马遹是晋惠帝司马衷长子母才人谢玖,被封为太子

怹自幼聪慧,有其高祖父司马懿之风但长大后,不修德业性刚且奢侈残暴。

他于宫中摆摊切肉卖酒并在西园销售杂货,以收其利叒好算卦巫术,忌讳颇多

皇后贾南风认为他不是自己亲生的,而且性情暴虐害怕他即位后自己地位难保。

贾南风诬陷司马遹谋反把怹囚禁,后派人将其杀害时年二十三岁。

后追谥为愍怀太子葬于显平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王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覀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