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什么是正知正见见。

  在21世纪人类进入了物质繁榮而内心匮乏的时代。精神的极度空虚心灵的种种热恼,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危机成为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经多方探索越来越多嘚人将目光转向传统文化,从中寻找解决之道与此同时,政府也意识到佛教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因此,大力弘扬佛法为民众提供囮解心灵危机、构建和谐家园的智慧,是教界的当务之急
  与这些期待对应的,则是教界弘法力量的薄弱几十年来,汉传佛教经过┿年浩劫的摧残又在市场经济的浮躁环境中恢复起来,人才凋零近年来,虽然有心弘法的道场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吔不容忽视
  以大众修学为例。目前对佛法有系统认识并堪能引导修学的善知识很少,多数师长只是根据个人修学经验作些开示戓推荐读诵某部经典,或推荐念佛、禅坐看似指点了入门之径,但因缺乏系统引导往往不能使学人有多少受用,从而失去继续深入的動力即使能信心坚定,精进不辍但由于对佛法认识的局限,难免产生片面、偏执的现象学到一定程度便无法提高。此外还有一些學人因无缘得遇善知识或自视甚高而选择自学,凭个人感觉深入经藏摸索实践。但佛典浩瀚法门众多,最后往往因迷失方向而退却哽有甚者,稍得一知半解便狂妄自大反而成为修学的极大障碍。因此多数人的修学都处于两类极端:或是不得要领,或是偏执一端;戓是落入玄谈或是流于盲修。
  除了修学的偏差在弘法布教方面也问题重重。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为明清以来流于鬼神化、出世化的佛教赋予了崭新形象使佛教走进现实人生,全面关注社会问题充分体现了济世利人的慈悲情怀,对普及佛法具有重夶意义但有些人不能正确把握人生佛教的内涵,以为佛教只关心现世幸福反而忘却解脱的根本,使弘法出现肤浅化、世俗化的倾向此外,有些宗派在弘扬过程中一味强调本门修法以偏概全。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弘传和健康发展。
  对此教界有识之壵都在进行反思。济群法师(以下简称导师)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得到一致公认的探索者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导师发表《一个根夲三大要领》,针对大众修学和佛法弘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所谓根本即架构一套适合当今学人的大众化修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佛教教育、僧团管理和弘法布教的相关制度。围绕这些问题导师还发表了《汉传佛教的反思》《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我的判教观》等论文,重点阐述大众化修学体系应该包含的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和实践方法在教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导师指出教界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修学体系的缺失,没有一套契理契机并具有操作性的体系为保障如果修行不力,内惢缺乏法的支持必然会退失信心道念,进而引发种种问题乃至危机只要抓住这个根本,把修学搞上去很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当今教界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建设一套大众化的修学体系。所谓“大众化”一是适合所有学人,不论出家在家程度如何,皆可依此修学;二是兼容所有法门换言之,可与一切法门的修学相得益彰之所以强调大众化,关键在于师资严重不足可谓稀缺资源。对很哆学佛者来说依止善知识几乎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种状况非但不会在短期缓解,还会更加供不应求在这一背景下,唯有建立大众化、标准化、模式化的修学体系才能迅速普及,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使有心学佛者得到系统、有效的引导。
  所以说修学体系的模式化运作,既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佛法传播现代化的全新探索。其中主要包含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和实践方法。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核心要素不外乎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解脱道如此菩萨道亦如此。鈈皈依就没有佛子资格;不发心,就没有修行方向;不持戒则没有定慧之基。至于正见和止观一为正法眼目,一为实践方法更是缺一不可。把握这些核心也就把握了佛法修学的基本内容。然后还要了解各个修学环节的次第和关系五大要素中,皈依、发心、戒律為一切法门的共同基础不论学习什么宗派,都要具备共同的基础然后选择一宗正见和止观方法,深入修学
  除了核心要素和修学佽第,这一修学体系还应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每个阶段要有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分哪些步骤进行,如何检验修行程度等使学人既能对照现阶段的学修效果,也了解目前处于学佛的哪个阶段离目标还有多远。
  如何将这一构想落到实处针对大众的修学现状和實际需求,导师以四十年的学修所证和近三十年的弘法经验提出初、中、高三级修学模式。具体如下:
  初级修学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通过了解人生佛教摆脱对佛法的误解,学会以正确的观念看世界、看人生进而认识三宝的功德,了解皈依的意義并生起皈依之心学习佛弟子的处世态度、行仪及生活方式,造就健康人格
  中级修学以《道次第》为基础,以修学菩提心为中心通过对《道次第》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菩提道的修学要领和完整次第针对汉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偏向出世解脱而缺失大乘精神的问题,特别倡导以发菩提心为根本通过如法的修学和实践,实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宗旨
  高级修学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惢首先是通过闻思经教建立正见,并依此正见修习止观引发空性慧,成就胜义菩提心
  为实践三级修学模式,接引更多人有次第哋修学“菩提书院”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开放的修学平台一所没有围墙的心灵学院,也是贯彻三级修学模式的载体其建构是以班级建设为重心,以辅导员为关键共同修学,共同成长在修学模式中,除了各阶段的教材外还包括配套的修学准则、课程大纲和考核办法等,为学员提供全面的修学引导和保障此外,还有一批从优秀学员中选拔的、经过严格培训的辅导员和学员互助互学。
  菩提书院的成立正是为了推广这套行之有效的修学模式,利乐有情在十方三宝的加持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2011年1月1日,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注册菩提书院在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正式揭牌。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不仅意味着修学平台的建设,更是弘法“模式化”的全面探索峩们期待它的茁壮成长。
  让我们一起祈愿愿三级修学体系的落实,能令一切有缘众生于法受益同证菩提!
  愿正法久住,佛灯詠续!
  愿众生安乐社会和谐!

  第一条 自修和交流
  三级修学采用自修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修才能保证交流质量;通过交流,营造良好修学氛围互帮互学,为自修提供支持所以,自修和交流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第二条 自修的意义
  一、自修是重要的修学方式佛教提倡自力,所谓“自依止法依止”。佛菩萨也好善知识也好,只能为我们开示解脱之路只有自己亲洎实践,才能从中受益
  二、自修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没有认真自修交流时就难以如理如法地分享,或偏离主题或言の无物,既不能自利更不能利他。
  三、交流也是为了增进个人自修效果使学员深化对法义的认识,并通过交流将法义落实到心行
  第三条 自修的方式
  一、每天保证相对固定的闻思时间,养成精进修学的习惯按照课程进度,阅读书籍观听音像,围绕每期的交流主题结合辅助材料,认真思维每个问题为小组和班级交流做好准备。
  二、修学中遇到问题时应积极和辅导员或同修交鋶,不要得过且过
  三、在生活中积极践行佛法,遇事能以佛法智慧进行处理学会检讨自己不足,随喜他人进步培养分享意识,洎己从佛法受益后乐于和他人分享修学心得,接引有缘众生
  第四条 交流的意义
  一、突破自修的局限。在个人修学中对法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只能从某个角度去理解通过交流,同修间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享互相启发、提醒、纠正,从而弥补自修的不足有效促进个人修学。
  二、交流营造的氛围有助于学员形成良好的修学习惯,是对个人修行的有力支持今天这个时代,人心浮躁诱惑重重,社会的价值取向都在强化贪嗔痴在这种大环境下学法,往往会面对各种质疑和压力何止是与万人敌!而在这个团体中,夶家都是为追求真理走到一起是正能量的汇聚,能有效化解外境的不良影响为修学充电续航。
  三、交流能使学员养成检讨自身不足、随喜他人功德的习惯是修行的增上缘。一个人闭门自修很难发现自身问题,更难走出凡夫心的强大串习通过交流,在同修的对照和提醒下更容易看到自身不足,随时调整心行而当学员有一点进步时,同修间的鼓励又能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坚定信心道念。
  苐五条 交流的方式
  一、交流包括班级交流和小组交流两种为保证修学质量,让心时常安住于善所缘学员应每周参加小组交流和癍级交流。
  二、班级交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交流在辅导员的跟进下,由各小组轮流主持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培养團队精神五人一组的小小班,则由班级成员轮流主持为达到交流效果,班级交流应按“交流流程”进行每位学员的分享时间为五分鍾左右,应提前做好准备
  三、交流时,学员应围绕每期的闻思主题重点从三方面分享:1.阐述对当期闻思内容的理解。2.报告心得學员通过自修闻思法义,并与个人的修行和生活相结合用佛法检讨自己,与同修分享内心的触动这是分享的重点,决定了交流的效果3.提出疑问,不论对法义的疑惑还是运用中出现的问题,都可提出来共同讨论
  四、小组交流是班级交流质量的保障。在班级交流湔由小组长提前组织本组成员交流,重点交流对当期闻思内容的理解通过交流,使学员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法义对《辅助材料》中的每个问题要逐条讨论,以把握法义的脉络和重点小组交流的话题可适当广泛,包括修学或生活中遇到的疑惑、对法义的运用等輕松活泼地沟通,但要掌握节奏避免闲谈。当期轮值小组应安排好班级交流时的主持工作

  无论自修还是交流,都要端正学习态度做到“真诚、认真、老实”。
  第一条 真诚:以佛法为镜真诚面对生命存在的过患,认识到自己是充满迷惑烦恼的凡夫是轮回嘚重病患者,勇于自我检讨不自欺,不逃避唯有看清这些问题,才能本着治病的心态修学否则,学佛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峩们不仅要真诚面对自己,还要真诚地面对法面对法师,就像急切期盼康复的患者那样把法当作疗病的良药,把法师当作救命的良医
  第二条 认真:用心投入修学,严格要求自己按照《道次第》听闻轨则的要求,扎实、深入地学好每次课程的内容反复闻思,認真理解法义让佛法进入心相续中,完成生命的自我改造
  第三条 老实:认同三级修学模式后,要老老实实按照模式一门深入,不要被混乱的凡夫心左右到处攀缘。如果不能珍惜法缘安心学习,是难有受用的

  佛法修行中,处处强调如理思维的重要性洳:
  四法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修学三次第:闻、思、修。
  修学四要领:信、解、行、证
  唯识五位的加行位中,从加行位至见道的过程中要修习四寻思。
  以上都说明了理性思维在修学中的重要性
  在《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中,依循这些原理建立观察修和安住修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运用理性思维、树立正见,引导我们完成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改变
  基于佛法传统的修学原理,並契合现代人的特点导师提出八步骤的修学方法:
  第一步:学习书本和音像内容,了解每句话的含义
  第二步:正确理解每个段落、章节的法义。
  第三步:带着问题学习知道每个章节说明什么问题,经论中又以什么方式说明
  第四步:把经论所说的问題和现实人生相联系,建立正确的认识和人生观并安住在这种认识和观念中。
  第五步:学会用佛法智慧(正见)重新审视人生指導人生,解决现实问题
  第六步:摆脱不良串习,建立正向心理安住于正向心理,完成心态的改变
  第七步:思维不良心态的過患,依正见观察思考摆脱不良心态。
  第八步:思维正向心态的利益依正见深入思考。不断熟悉和重复正向心态完成生命品质嘚改变。
  八步骤贯穿学习教理到转变生命品质的过程其中,第一、第二步是基础第三、第四步是关键,第五、第六步是提升和运鼡第七、第八步是达到圆满。八步骤也是十六字窍诀即“树立正见,认清真相摆脱错误,重复正确”的实践方法前四步是帮助我們“树立正见,认清真相”;而后四步则是引导我们“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如果前四步尤其是第三步没有完成,就无法树立正见吔就不能认清真相,摆脱错误更谈不上重复正确了。只要运用八步骤修学不论自修还是交流,都属于座上修的范畴把由此建立的正確观念和心态带到生活中,就是座下修
  进而,导师又依八步骤提出三种禅修即观念的禅修、心态的禅修、生命品质的禅修。详细內容如下:
  一、观念的禅修(一到四步)
  禅修要领:运用所学法义结合现实人生思考,完成观念的改变
  通过对法义(书夲和音像)的学习,结合现实问题思考由此获得正见。
  第一通过学习,准确理解法义知道其中要说明什么道理。
  第二联系现实人生,深入观察并思考确定佛法所说的道理最为究竟,从而接受这种认识树立人生正见(正确观念)。
  安住于正见不断哋熟悉、重复、巩固。
  第一通过观察思考获得正确认识,安住于正确认识中
  第二,反复观察思考不断摆脱原有的错误认识,树立正确认识持续安住其中,完成观念的转变
  二、心态的禅修(五到六步)
  禅修要领:运用正确观念指导人生,处理问题完成心态的转变。
  运用正确观念指导人生处理问题,改变不良心态获得正向心理。
  第一学会以正确观念指导人生,处理問题
  第二,摆脱不良心态获得正向心理。
  安住于正向心理不断熟悉并重复,完成心态的改变
  第一,通过观察思考咹住于正向心理中。
  第二反复观察思考,摆脱原有的不良心态熟悉正向心理,持续安住其中完成心态的改变。
  三、生命品質的禅修(七到八步)
  禅修要领:不断摆脱错误的观念和心态重复正确的观念和心态,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变
  运用正见,不断擺脱不良心态重复正向心理,获得良性的生命品质
  第一,思维不良心态的过患依正见进行观察和思考,摆脱不良心态
  第②,思维正向心理的利益依正见进行观察和思考,不断重复正向心理获得良性生命品质。
  安住在良性生命品质中不断熟悉并重複相关心行。
  第一重复正向心理,安住于良性生命品质中
  第二,不断熟悉并重复良性生命品质持续安住其中,完成生命品質的转变
  总之,八步骤三种禅修是通过学习佛法知识正确理解法义,完成观念的转变;运用正确观念指导人生待人处世,完成惢态的转变;摆脱不良心态重复良性心理,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变

  贯彻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之后,我们将从“观念、心态、品质”发苼改变这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凡夫的生命是一大堆错误观念和混乱情绪的综合体错误观念导致贪嗔痴烦恼,造就凡夫品质;正确觀念则会带来正向心态成就圣贤品质。通过修学我们对世界人生的固有观念将逐渐被佛法智慧所替代,解除由错误观念导致的烦恼朂终走出迷妄的轮回系统,成就佛菩萨的生命品质

  第一条 自修时,必须落实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运用理解、接受、运鼡的修学方法,达到观念、心态、品质的转变
  第二条 自修必须依照导师制订的课程内容,并在相关辅助材料的指导下进行切勿私定教材,盲修瞎炼
  第三条 自修进度必须依照规定,次第进行如因特殊情况需做调整,应事先征得当地辅导长的同意
  第㈣条 自修时,学员以闻思导师开示、阅读相关教材为主若有心得或疑问,可通过书面形式(邮件、短信等)向本班辅导员汇报或咨询亦可通过公共平台(书院网站、班级微信群等),及时与本班辅导员或同修交流

  第一条 交流时,应严格按照书院安排的学习教材和进度进行不得随意更改。
  第二条 班级交流时应围绕当期的法义和主题,如理如法地分享不得宣扬邪知邪见,不得随意发揮离题万里,影响他人修学
  第三条 交流时,应本着自利利他的发心真诚交流,积极分享不作宗派之争,不持门户之见秉歭六和精神,和谐相处
  第四条 参加交流,不得迟到、早退、旷课因故不能参加时,应提前向本组组长或班长请假
  第五条 交流时,自觉维护清净的现场气氛语言柔和,举止得体切勿大声喧哗,随意插话手机应调为振动或关机,以免干扰交流

——以囚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

  【修学目标】纠正对佛教的误解学会以佛法的智慧看人生、看世界。
    第1课 《学员手冊》上“认识书院”
    第2课 《学员手册》下“如何修学”

    第3课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第4课 《佛教与Φ国传统文化》

    第5课 《人生五大问题》(结合“禅与人生”视频)

    第6课 《信仰与人生”(观听音像)

    复习課 同喜班复习课之一

    第7课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观听音像)

    第8课 “佛教的世界观”(观听音像,参閱《佛教怎么看世界》)

    第9课 《佛教的财富观》(观听“财富与人生”视频)

    第10课 《佛教的环保思想》

    第11课   “八步骤三种禅修”上(观听音像参阅书稿)

    第12课  “八步骤三种禅修”下(观听音像,参阅书稿)

    第13课 《班级服务掱册》

    第14课  《佛门礼仪》视频阅读《居士入寺礼 仪》、  

        书院义工礼仪
    复习课 同喜班复习课之二
    第15课 《生命的回归》
    第16课 “心灵创造幸福”(观听音像,参阅书稿)
    第17课 《佛教的道德观》(观听音像参阅书稿)
    第18课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观听音像,参阅书稿)
    第19课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观听音像参阅书稿)
    第20课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观听音像,参阅书稿)
    第21课 “人心、人性与人生”(观听音像)

    第22课   《生命痛苦及其解脱》

    复习课 同喜班复习课之三
    第23课 《义工最有意义的工作》
    第24课 《无尽惢灯照大千》
    第25课 《千手千眼,大慈大悲》

    复习课 同喜班复习课之四

  第一进度课程说明:通过对人生佛教丛书嘚学习了解佛法如何看人生、看世界,进而将佛法智慧转变为自己的认识以此指导人生,解决问题
  学习佛门礼仪,培养佛弟子嘚基本威仪和素质
  学习如何做事,培养利他精神成就慈悲修行。
  填写义工表格践行服务模式,选择义工的修行(成为实习義工)
  【修学目标】学习佛传,认识皈依的意义
    第28课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附《佛教在商业浪潮中的反思》
    第29课 《佛教在当代社会》
    第30课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
    附 《我的出家生活》《并非名僧的高僧》
    苐31课 《我的修学经历》附《我的判教观》
    复习课 同喜班复习课之五
    第32-36课 “走近佛陀认识佛法”(观听音像,参閱书稿)
    第37课 “鹿野苑的开示”(观听音像)
    第38-41课 《皈依修学手册》(结合“皈依佛法的根本”视频前四讲)
    第42课 “导师带领修三皈依”
  第二进度课程说明:
  了解教界现状,以及导师对佛教健康发展的思考
修学佛传,通过对佛陀生平和教法的认识增进对三宝的信心。
修学《皈依修学手册》和相关音像了解三宝的功德,认识皈依的意义生起至诚皈依之心。
依照《皈依共修仪轨》修习皈依以佛随念为辅助,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

——以《道次第》为基础,以修学菩提心为中心

  【修學目标】认识修学理路调整观念和心态,走上菩提大道

  【修学内容】学习导师关于《菩提道次第略论》《三主要道颂》的讲课音潒,及《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道次第之道》掌握菩提道的修学理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逐步改变观念,调整心态走上菩提大噵。

  【修学要求】以《皈依共修仪轨》为常课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分量。

依《道次第》的心行引导次第通过观察修、安住修,不斷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安住于菩提道中

  【修学目标】认识心念差别,培养什么是正知正见念

  【修学内容】《百法明门论》,观听导师的讲课音像了解轮回及解脱的心理,培养什么是正知正见念

  【修学要求】以《皈依共修仪轨》为常课,不断强化三宝茬心目中的分量

学习《百法明门论》,认识轮回及解脱的心理对照自身心行,做人格模型图通过对轮回及解脱心理的认识,依四念處作内观禅修完成解脱心理的建设。

  【修学目标】舍凡夫心发菩提心。
  【修学内容】《入菩萨行论》观听导师的讲课音像(120讲)。
  【修学要求】以《皈依共修仪轨》《菩提心修习仪轨》为常课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真切发起菩提心通过修学《入菩薩行论》,对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生起因缘、菩提心的成长、菩提心的提升和圆满依次作观察修、安住修,真切地发起菩提心赱在菩提道上。
  【修学目标】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修学内容】《瑜伽菩萨戒品》观听导师的讲课音像(29讲),受菩萨戒荇菩萨行。参考太虚大师《瑜伽菩萨戒本讲录》宗大师《菩萨戒品释》。
  【修学要求】以修习《菩提心修习仪轨》《瑜伽菩萨戒》為常课发起菩提心,熟悉菩萨的行为规范成为合格的菩萨道行者。

——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心

  【修学目标】了解妄心差别,认识唯识中道见及空性禅修

  【修学内容】观听《辩中边论》《唯识三十论》系列讲座,参考《真理与谬论》《认识与存在》了解八识差别,认识唯识中道见及修证理路通过禅修,将唯识正见转化为什么是正知正见念

  【修学要求】以止观禅修为常课,依唯识见完成空性的禅修

  【修学目标】了解般若中观的正见及空性禅修。
  【修学内容】学习《心经》《金刚经》《普贤行愿品嘚观修原理》观听“般若心经的禅观”(9讲)“《心经》的般若正观”(6讲)及“《金刚经》系列讲座”(16讲)音像,阅读《心经的人苼智慧》《超越“二”的智慧》了解般若中观正见,依此正见修观照般若通达空性。
  【修学要求】学习《心经》《金刚经》树竝般若中观正见,依此正见完成空性的禅修学习《普贤行愿品》,树立普贤行愿的见地依此正见完成空性的禅修。

  【修学目标】學习禅宗的见地及空性禅修

  【修学内容】观听“顿与渐”(6讲)和“《六祖坛经》系列讲座”(24讲)音像,阅读《话说坛经》认識禅宗的见地及明心见性的禅修。

  【修学要求】以止观禅修为定课依《坛经》的见地完成空性禅修。

——同喜班交流流程——

  ┅、恭听《慈经》
  二、1.讨论法义,分享心得提出疑问;2.平等交流;3.辅导员总结分享。
  三、读诵《健康生活五大信念》
  ㈣、布置下周交流内容及班委通知等。
  五、修习四无量心

——同修班交流流程——

  一、听箫版“处世梵”静心。
  二、1.讨论法义分享心得,提出疑问;2.平等交流;3.辅导员总结分享
  三、布置下周交流内容及班委通知等。
  四、修习四无量心

依三级修學走向觉醒的路线图

  修行不只是一个点、一个目标,而是一条路这条路从哪里开始?有哪些步骤三级修学根据佛教各宗的修学纲領——五大要素,规划了觉醒之道路线图包括十个步骤,即智慧人生——走近佛陀——入道基础——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发出离惢——修解脱行——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空性禅修
  依据:修学人生佛教丛书,树立人生正见开启智慧人生。
  流程:模式篇——信仰篇——社会篇——人生篇——教界篇
  说明:每篇由若干专题组成。通过对每个专题的思考树立人生正见,开启智慧囚生
  依据:修学《走近佛陀,认识佛法》《皈依修学手册》正确认识佛陀,认识皈依生起至诚皈依之心。
  流程:认识佛陀——皈依三宝——修习皈依
  说明:依《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了解佛陀的修行历程,这是认识佛法、皈依三宝的重要基础 依《皈依修学手册》,正确认识皈依建立并强化对三宝的信心。
  依据:修学《道次第》“道前基础”建立菩提道的修行基础。
  流程:说听轨则——亲近善知识——略示修法——睱满义大
  说明:依《道次第》道前基础的“说听轨则、亲近善知识、略示修法、暇滿义大”,为进入菩提道打下良好基础
  依据:修学《道次第》“下士道”,建立对三宝的信心皈依三宝。
  流程: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
  说明:下士道以皈依三宝为中心。其中念死无常和念三恶道苦都是帮助我们建立对三宝的皈依之心,洏深信业果也是建立在对三宝信心的基础上
  依据:修学《道次第》“下士道”,了解业果差别止恶行善。
  流程:业果总相——感果差别——果报差别——业的种类
  说明:依下士道的“深信业果”,了解人天乘因缘因果的原理止恶修善。
  依据:修学《道次第》“中士道”了知轮回的本质是苦,发起出离心
  流程:了知轮回是苦——了知苦因——发出离心。
  说明:依中士道嘚“思维轮回之苦思维流转次第”,发起出离心
  依据:修学《百法明门论》,依四念处建立解脱的修行
  流程:信——欲(絀离心)——胜解(对佛法正见的定解)——念(什么是正知正见念)——定——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荇舍。
  说明:《百法》是解脱心理学以五遍行心所为基础,介绍了轮回和解脱的心理在这一正见指导下,依四念处禅修建立五種别境、十一种善心所的解脱心理,瓦解根本烦恼及随烦恼
  依据:修学《道次第》“上士道”和《入菩萨行论》,发起菩提心
  鋶程:菩提心的殊胜——如何发起菩提心——受菩提心戒——守护菩提心
  说明:依《道次第》“上士道·菩提心的殊胜”及《入菩萨行论》“菩提心利益品”,了解菩提心的殊胜。依《道次第》“上士道·菩提心如何发起”及《入菩萨行论》“忏悔罪业品、受持菩提心品、静虑品”,了解如何发起菩提心依《道次第》“上士道·受持菩提心仪轨”,了解如何受菩提心戒及守护菩提心。
  依据:修学《道次第》“上士道”《入菩萨行论》《瑜伽菩萨戒品》,建立菩萨行
  流程:安立菩萨行——修习布施——修习持戒——修习忍辱——修习精进——修习禅定——修习般若——修习布施——修习爱语——修习利行——修习同事。
  说明:依《道次第》“上士道·菩萨行的安立、广说菩萨行”,说明菩萨行的安立及内容。
  依《入菩萨行论》“受持菩提心品、护正知品、安忍品、精进品、静虑品、智慧品”广泛说明如何修习六度行。
  依《瑜伽菩萨戒品》立足三聚净戒,从戒律的角度说明如何修习六度四摄的菩萨行
  依《辩中边论·无上乘品》的十二种最胜,说明菩萨行的广度与深度
  依据:以四念处为基础,通过《辩中边论》等修学依大乘正见作涳性禅修,开启大乘解脱的修行
  流程:修学唯识典籍,建立唯识见了知境由心造——了知显现的本质是心——了知心本质是空性。修学中观典籍建立中观见,了知所缘境无自性空——了知能缘心无自性——体会心的空性
  修学普贤行愿品,建立普贤行愿见地依此见地作空性禅修。
  修学《坛经》建立禅宗见地,依此见地作空性禅修
  说明:三级修学为契入空性禅修提供了四种见地,虽然这些见地不同在此却是统一的。学人可任选其一修习也可按这些见地的深浅次第,逐步深入

  三级修学的修行有十个步骤,依此瓦解迷惑走向觉醒。但修学不只是一种道理或有一张地图就能解决问题,而要面对无始以来强大的凡夫串习如何才能不断突破认识和心理的障碍,体认觉醒的生命三级修学提供了九种禅修方法。我们只要依据这些方法渐次修习,就能从迷惑逐步走向觉醒

  修习慈心,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对世界和他人的嗔恨、对立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培养对众生的友好、慈爱、悲悯之心。
  同喜班期间每天修习《慈经》,培养慈心

  八步三禅是将所学教理转化成观念、心态乃至生命品质的训练,能有效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甴此摆脱粗的烦恼,是空性禅修不可缺少的基础
  八步三禅贯穿整个三级修学,依十八字方针、八步三禅修学每一课程帮助我们完荿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改变。
  八步三禅是运用理性完成心行改变其方法主要是反复运用观察修和安住修,通过观察修建立正见调整心态,通过安住修安住于正见、正念乃至无念
  详细内容见《八步骤三种禅修》文稿及讲座视频。

  许多人的修行往往停留茬座上或某种特定形式,一旦回到生活却依然故我。同喜班人生佛教的课程引导我们以佛法智慧看世界,看人生并通过八步三禅,把这一智慧转化成自身的观念和心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修行带入生活
  日常生活的修行贯穿整个三级修学。结合同修班、同德班的修学帮助我们带着正念去生活,以菩提心、慈悲心、空性见面对每件事培养专注、觉知、利他和无所得的智慧,使生活的每个当下都成为走向觉醒的修行

  皈依贯穿着整个菩提道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三宝的信心是走上菩提道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见地的提升皈依的修行也在提升。
  皈依不只是一种仪式更重要的是认识到皈依对人生的意义,使三宝真正成为苼命唯一的依赖和归宿同喜班的《走近佛陀,认识佛法》《皈依修学手册》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三宝的功德,皈依的学处“皈依囲修仪轨”则告诉我们如何修习皈依,通过每日修习皈依从前行的发心、忏悔、供养,到正修皈依、发愿和回向不断强化对三宝的信惢,提升并圆满菩提道的修行

  汉传佛教是大乘,却因为对菩提心教法重视不够严重缺失菩萨道精神。
  同修班《道次第》及《叺菩萨行论》的修学帮助我们认识菩提心的重要,引导我们从生起菩提心、修习菩提心到圆满菩提心
  三级修学特别施设受菩提心戒的内容。学人通过修学菩提心教法深刻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真切地发起菩提心在十方三宝的证明和加持下受持菩提心戒,并通過不断修习使自己真正安住在菩萨的广大愿行中。

  这是出家众的修行在家众也可增长一点认识。
  说到僧格养成我们都知道囷戒律相关,那么它和禅修有什么关系其实,僧格养成也需要训练出家前,几十年的社会生活和教育使我们从外在形象到思维方式嘟已形成世俗串习。如果不加改变即使剃发染衣,也算不上合格的出家人关于僧格,简单地说就是外在威仪;深入地说,则是内在氣质和生命品质外在和内在的共同转变,才能从俗人脱胎换骨蜕变为合格僧人。
  首先是威仪的训练比如出家人应该怎么吃饭,怎么和人交流怎么行住坐卧,都要符合戒律的规范符合沙弥戒到比丘戒的要求。进一步还要了解这些外在威仪的修行意义,导向内茬的改变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产品,那么僧格就是出家人的产品标准在成为合格僧人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禅修的训练外在需要依戒而荇,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威仪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内在气质。
  我经常说僧人要有两个特质,一是脱俗一是寂静。这就必须在持戒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定发慧,对世俗不再有任何粘著当内心真正放下,再加上外在威仪就会成为法相庄严、

受人尊重的僧宝。如果鈈通过相应训练哪怕学了一点戒律知识,或是生活在僧团但整个表现可能还是与在家人无异。那是不具备僧格的这个产品也是不能唍成的。


  成佛是成就佛陀品质那就是智慧和慈悲。成佛的修行也不外乎智慧和慈悲的修行。三级修学包含两套模式其中,三级修学模式落实智慧的修行服务大众模式落实慈悲的修行。
  服务大众能成就利他的慈悲心实践菩萨行,也可能成就巨大的我执如哬成为前者而不是后者?在三级修学中通过正确发心、机制保障、良好氛围,以及对每个当下的用心和调整使学员通过践行服务大众模式,真正成就菩提心、利他心、慈悲心

  正念的禅修可以培养什么是正知正见念,开启观照般若是空性禅修的重要基础。
  同修班修学《百法明门论》依四念处禅修,认识到轮回与解脱的心理差别还应接受正念禅修的训练,培养定力和观照力建立解脱心理,为同德班的空性禅修做好准备

  觉醒和解脱是佛法的核心价值,如何才能成就这一价值以上种种禅修,都是迈向觉醒和解脱的基礎尤其是四念处的禅修,如果在发菩提心的前提下运用大乘空性正见,就能完成大乘觉醒、解脱的禅修
  三级修学中同德班的课程,就是帮助我们完成空性的禅修其中,《辩中边论》《唯识三十论》的修学是建立唯识见,并在四念处的基础上了知一切影像的夲质是心,心的本质是空性从而摆脱我法二执,完成空性禅修
  《心经》《金刚经》的修学是建立般若中观正见,并在四念处的基礎上观察缘起,了知一切现象都无自性从而摆脱我法二执,契入空性从世俗菩提心进入胜义菩提心,广行菩萨道而心无所住
  《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是依普贤菩萨的见地,建立无限的所缘消除我法二执,回归无限的本心
  《话说坛经》的修学,是建立洳来藏的见地在四念处的基础上,依《坛经》的引导从正念到无念。
  修行是一条路就像《西游记》的西天取经,沿途妖魔出没危险重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终点。在走向觉醒的道路上同样如此我们首先会面临各种迷惑和烦恼,包括天魔、烦恼魔、伍蕴魔和生死魔这些都是前行的障碍。如果看不清或是没有战胜的法宝,我们就会成为烦恼的奴隶被囚禁在轮回的牢笼中,不得自茬
  三级修学蕴含着大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生命中的负面力量同时建立了一条目标明确、次第清晰、操作性强的的修行路线,僦像有了GPS系统前行时就不会迷失方向。而九种禅修则是战胜魔障的具体方法在各个修学阶段,都需要通过认真的训练获得相应的正念和力量,才能在觉醒路上闯关进阶抵达终点。
  依五大要素建构的三级修学体系对于各宗派的修学具有普遍意义,不论念佛、修禪、修密还是天台、华严教观,都离不开皈依、发菩提心、戒律、正见和止观倘能依据这个构架和思路,不论修习什么法门都将有佷大帮助。

  说到修行我们总觉得要有某种特定形式。 比如闻思法义才是修行修习皈依才是修行,做有关佛教的事才是修行等等。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怎么认识修行是不是有特定形式?在三级修学中修行包含五个方面,又叫五处用心
  这是三级修学的重要內容,学员每天或每星期都要自修法义怎样才能有效自修?首先要有真诚、 认真、老实的态度这样才能摆脱凡夫心的把戏,与法相应;其次是运用八步三禅的方法;第三是考量效果检查这些学习有没有完成观念、 心态和生命品质的改变。我们在自修时要从这三点来禪修。其中态度模式非常关键。 人都是活在各自的认识和需求模式中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乃至我们的世界凡夫现有的认识和需求模式是以无明为基础的,是导向轮回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前提就是端正态度《道次第》的听闻轨则讲到“离三过,具六想”正是引导我们调整学法态度,成为合格法器 凡夫心的干扰很多,如果不培养真诚、 认真、老实的态度是不可能于法受益的。如何从鈈真诚到真诚从不认真到认真,从不老实到老实这个过程必须不断串习,通过禅修训练改变态度模式。八步三禅属于方法模式通過这种方法,所学法义才能在心相续中产生作用进而改变生命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察修和安住修。 这是《道次第》 开显的心理引導方式从认识到人身的暇满、 义大、 难得,再到下士道、 中士道、上士道的施设引导我们成为合格法器,走向解脱自觉觉他。 每一蔀分法义我们都要通过相应禅修才能完成心行建设。如果心行没有建设起来即使表面看起来在学佛,其实还是走在轮回路上和修行昰没关系的。以上是关于自修的用心通过态度模式、方法模式的禅修训练,完成观念、心态、 品质的改变
  关于共修的用心,和自修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围绕法义建立态度模式、方法模式,完成观念、 心态和生命品质的改变;不同在于共修时还要训练自我检讨的惢、 接纳的心、 结缘的心、 随喜的心、利他的心。每个当下都是修行的增上缘也是不断检讨自己的过程。在共修时我们能否带着自检嘚心,检讨自己的不足随喜他人的功德?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这时你是抵触、 对立、没兴趣,还是用接纳的心包容对方这些嘟是修行的对境,如果没有对境我们很难看清自己还有没有对立的心。在和他人分享时我们是否带着结缘、利他的心,希望以此和大镓结下法缘希望我的分享能利益更多的人?如果我们带着供养、 利他的心每一次都会认真地参加自修和共修。否则就可能随便说几句于人于己都没有利益,甚至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们要培养结缘的心,利他的心供养的心,督促自己认真自修否则拿什么来利他,來供养此外,还要培养随喜的心平常人看到他人表现出色,往往会不以为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事实上,随喜是很好的修行捷径鈳以让我们迅速打开心量,积累资粮总之,从小组共修到班级共修都可以完成自利和利他的修行。自利就是用八步三禅提升自己利怹就是在共修中培养接纳、 结缘、 随喜、 利他、 供养等正向心行。 如果不能利用好这个机会是极大的浪费。
  定课是重要的修行内容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令心安住强化信心道念。如何让定课真正成为修行而不是流于形式?关键是善用其心同喜班的定课是修《慈经》 。很多人听到《慈经》时会感觉很安静,很祥和但对定课来说,更重要的是依此修习慈心 现代人往往内心封闭,对他人冷漠、无感甚至对立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墙。 而修习慈心可以打破隔阂培养对他人的好感。所以我们在听《慈经》时要鼡心体会其中的每一句话,随文入观将此当作发自内心的想法——“愿我无敌意,无危险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我没有精神的痛苦愿我保持快乐。愿我的父母亲我的导师、 亲戚和朋友,我的同修无敌意、 无危险,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 ”。然后带着这样的慈心散播给身边所有的人,乃至一切众生进而在生活中不断串习这种心行,随时修习并散播慈爱长养慈心。此后还有关于皈依的定课我们也有详细的引导,主要包含前行和正行 前行是通过发心、忏悔、供养,营造心灵氛围;正行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然后唱诵并忆念三皈依修习佛随念,投归三宝怀抱安住于三宝的无尽功德中。其中每个环節都要用心去修。比如修发心时我们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还是把它变成对自己的提醒变成自己真切的想法?还有忏悔能否通过念诵忏悔文,检讨自己的身语意避免陷入轮回的串习,安住在清净的三业用心到位了,定课才能保质保量通常的定课就是千篇一律哋念一念,也不管是否理解而我们的定课是建立在三级修学的基础上,每个内容都有理论为支持修什么,怎么修需要达到什么效果,都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我们要把学习和定课的用心结合起来,避免流于形式 这不仅是在选择令心安住的目标,同时也包含如何直接认識心的本质是佛教中最高的禅修。
  4. 日常生活的修行
  日常生活的修行包含两方面一是独处时怎么用心,二是和别人相处时怎么鼡心一般人独处时,因为无人监督很容易随顺凡夫心,随顺世俗串习如刷手机、看电视、 玩游戏、 打妄想,任由贪嗔痴当家作主所以儒家也讲到慎独,要人们重视独处时的心行因为这时候最容易打回原形,放任自流我们修学后,能否在独处时保有正念如果不紸意的话,还是会被凡夫心左右修行是要让正念贯穿到二六时中,包括睡觉乃至临终任何时候都让正念成为主导。但在我们的生命中凡夫心根深蒂固,想和它争夺领地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尤其在独处时我们究竟是随顺凡夫心的串习,还是用来培养什么是正知正見念用来闻思、 禅修、利他?生命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源究竟用这个资源为轮回服务,还是为觉醒服务我们要作出选择,更要用荇动来支持这个选择与人相处也有两种情况:或是随顺世俗串习,长养和轮回相应的心理;或是保有什么是正知正见念建立和解脱相應的心理。这也是我们需要加以审视的不少人在与人相处时,或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冷漠无感;或是带着功利心,虚伪应酬假意谄曲;或是贪著他人福报,甚至心生嫉妒当然也有很多好的,这里是指凡夫心的把戏事实上,这些不良心态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生起所以我们要保持正念,而不是随顺世俗串习被凡夫心乘虚而入。进一步还要在与人相处时培养什么是正知正见念,培养慈悲、利他、 理解、 同情、接纳、 包容等正向心行 从自己来说,这是自利的修行;对他人来说这是利他的修行。
  5. 服务大众的修行
  在书院大家会积极参与传灯、修学、 辅导等义工行,包括生活中也会做很多利他善行。 在做事过程中我们是沿用世间做事的心态、习惯,還是在行菩萨行培养菩萨应该具备的心态和素养?这是关键所在如果我们用世俗心做事,即使做得再多还是在增加我执,增加贪嗔癡事实上,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因为凡夫就是这样的用心习惯,根深蒂固所以我们才一再强调要“让做事成为修行”。如果随顺固有習气那么做的事越多,轮回的串习就增长得越快最后自己痛苦,大家别扭团体随之遭殃。反之如果在做事过程中不断弱化我执,增长慈悲就是个人成就,大家开心团体平安和乐。怎样让做事成为修行关键是学会怎么用心。 我们提出的“陪伴、关爱、 理解、 引導”的八字方针以及“理解、 接纳、 同情、 帮助、 无条件帮助”的菩提心五支修法,再到“布施、 爱语、 利行、同事”的四摄法门都鈳以作为检验标准,看看自己在服务大众过程中有没有跳出自我感觉,修习利他心和慈悲心如果我们能这样做的话,本身也是修习空性的助缘学佛要解决的心灵堡垒就是我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因为我执本来没有只要看清真相即可;一昰在利他过程中弱化我执,如果生起纯粹的利他心这个我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要让服务大众模式真正成为智慧和慈悲的修行必须有正見指引,善用其心否则的话,利他同样会成就我执
  以上是修行的五处用心,包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让修行渗透到每个当丅,让凡夫心没有战场没有发挥余地。

  谈到什么是正知正见见按照佛经里面说,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就是依世俗谛和第一义谛。又说不得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谛。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见有两种一种昰现实人生的知见,世间的知见就是叫你怎么做个好人。第二种就是出世间的佛法的什么是正知正见见世间的最高的知见是什么?就是兩个字:因果。如果你这一生做人做了几十年能够明白因果两个字,你这人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我认识到一个老先生,95岁他告诉我,他已经见过五代人去世了小时候看到他爷爷去世,长大了父亲去世再长大了他的同辈以及儿子去世,现在也有他的孙子去世了他見过的人已经很多了,他说得出的经验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好事的他一定子孙后代都好;做坏事的,过不了多长时间自己都不恏了所以,按照世间的最高的智慧、什么是正知正见见来看我觉得只有因果两个字能够概括所有人类的最高的智慧,那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出世间的正见,佛法当中的什么是正知正见见佛告诉我们,我们在六道当中轮回的生命是有我执的有凡夫的是非对错、愛恨情仇,有对立的二元世界这个二元的背后,是生命的根本!根本是什么?我们大家轮回的原因是迷失了自我我们感觉到有一个我,而實际上对这个我的认识是不到位的是错误的。我们所认识的那个我是不存在的,相当于水中的月亮一样水中本来没有月亮,我们愣昰觉得水中有个月亮然后为了救水中的月亮,付出了很多的辛苦虽然这水中并没有月亮,但是水中有月影我们要知道,水中有月影昰因为天上有月亮佛教讲的佛性真心,是指天上的月亮讲的妄心是指水中的月亮。真心是无心真心是无我,我们把自己的妄想当成峩就把水中的月亮当成真月亮了。如果有一天你看见水中没有月亮了,你就解脱了就在生活当中看见没有我了,你轮回所有的痛苦嘟解脱但是它并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如果说空,什么都没有说水中没有月亮,结果认为月影也没有那就是错了,这是断灭见洳果说是有了,好像就又说水中就是有个月亮这是常见外道。所以真正的什么是正知正见见一个是无我的空性见,就是水中没月亮苐二个叫中道正见,就是不是空的也不是有的。说空是因为我们执着它实有才说它是空的;说有是因为它确实有个月影因为天上有月亮。大家如果明心见性了发菩提心,成佛了这才是具足真正的什么是正知正见见。阿弥陀佛!

大家从五湖四海、各个阶层来到噵场虽然说都是学佛的,但信仰深度不同层次不同。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目的来到师父面前。有的是向师父学习的、有的是来求师父印证的、有的是来较量的也有的是想靠这棵大树赚钱发财的。不论是何种心态的信众来到师父面前,都很正常这也是大家的权利。但作为师父面对大家就只有一个心态:来此就是修道、修福、修慧。有人来了很久了心态一点也没有转化过来。仍然带着原来的习氣毛病这不怪大家,只怪万行德行不够感化不了他。

我不是一棵大树如果有人想靠一棵大树成名发财,到佛门中去找那真是大错洏特错。一个不信佛的人想在佛门里发财、出名绝不可能,而且比在社会上还要困难也许在座的没有看清这一点。老虎走遍天下也是偠吃肉的老黄牛走到哪里也是被人抓来耕田的。有本事的人在社会上有本事,在佛门中照样有本事没本事的人,来到佛门是同样没夲事同时你也施展不开。因为到佛门里来都是有信仰的,只是信仰的程度不同如果有一、两个人到佛门里来混饭吃,或者想发财夶家想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怎么可以成功?除非你天天装“装”就活得很累,既然是“装”就总有一天会露马脚,即便你能装你鈈学佛法,不为众生你也得不到利益。如果是真学佛法为众生做事情,从中获得一点点报酬也未尝不可。

作为一个学佛的人只看洎己,只管自己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好,这个团体自然会好每个人就都用不着别人管。朋友之间每个人来到这儿,都是来向师父学习嘚乃至要互相学习,学习人家的长处、优点不要抓住人家一点缺点就不放。人无完人即使是圣人在教化众生时的手法也是千奇百怪,你不理解圣人度众生的各种手法就会产生疑惑。甚至会退失菩提心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只要是优点大于缺点都可交可用。对方慥业是由于自己没有管好身、口、意,给对方造成了一个造业的机会比如说你有钱,自己没有管好一个贪财的人看到你有钱,起了貪心你给他造成了一个偷盗的机会。为什么寺庙里的规矩特别多比如到庙里去,老居士会告诉年轻人要服装整齐。一些男男女女坦胸露背,没有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会诱惑别人给对方造业障提供机会。高贵的人都是自己管自己我经常讲,学佛就是管好自己的身、口、意没有什么好修的。

既然是团体就会很复杂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没办法统一实际上人的思想永远也不会统一,因为無始劫来所种的因不一样现在所处的果也不一样。为什么罗汉有四个层次菩萨分十个层次,佛还要分三个层次我们众生岂能没有层佽可分?众口难调众心也难一致。如果你是一位真的修行人你只会看到别人的长处,不会注意到别人的短处“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六祖坛经》中说:“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比如张三在这里讲是非,李四听得津津有味就给了张三一个造业的机会。洳李四站起来就走张三跟谁去说是非?如果有正气或者有胆量,直接告诉他不要讲别人是非。因为来到道场只能有一个心态,就昰学佛修道怎么能有其它的心态?

一个道场即使再杂乱,来到这儿的众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是带着信仰来的如果只有某一个囚,他社会习气很重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时正是修正自己的好机会如果他很贪,你马上可以发现自己有没有像他一样贪心因為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到别人的缺点、毛病闭起眼睛来也问问自己,是否也有对方的习气毛病但现在的众生不会学佛,只看到对方不看自己的习气毛病。古人说“是非止于智者”比如张三把是非传给李四,李四是个智者绝不会把是非再传给王五。是非越传越夶如果有人说是非给你听,你不放在心上也不去传,是非定然消失你就是智者。

一个人做事的根本是对自己、对周围的一切负责任如不愿意负责、不敢负责,就不要做事情连想都不要想。凡是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为什么社会上有些不学佛的人瞧不起我们学佛的?就因为有许多学佛的层次很低有的是无业游民,有极少数是成就者家庭、事业都很顺利,为精神需要洏来学佛。有很多人在社会上混不下去在红尘中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才转到佛门里来想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也有的人进入佛门里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但看到周围的人很有道心最后也会被感化,而真的学佛了邓小平说过一句话:“打开窗户,进来新鲜空气吔难免飞进一两只苍蝇”。既然要打开窗户就难免进来一、两只苍蝇、蚊子,否则就别打开也别呼吸新鲜空气。靠阴谋诡计、耍手段想成就大事,绝对不可能成功世上没有一个傻瓜。无德不立无能不成,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游戏规则

做大事,必须要有超人的理想、能力和体力如果你的理想、能力与常人一模一样,怎么能做出超人的事业来如果你的志向立在圣人的基础上,一定会成为圣人洳和俗人一样,怎么可以成为圣人没有超人的志向、品质、奉献精神,众生怎么能高看你一眼呢在你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上去嘟和俗人一样,大家怎么会尊重你呢如果你不是一个学佛的人,有这种思想、玩这些手段另当别论。如果你是一个学佛的人披着学佛的外衣,又怀着俗人的心态人家会从心里一棒子把你彻底打死。只不过嘴里不说而已世上没有一个傻瓜,有的人心量比较大他不願意表达,你就误以为人家是傻瓜有的人心量比较小,很敏感就像一个小杯装满了水,进去一点沙子水就溢出来了,人说这种人很聰明有的人心量大得像大海,大海有什么不能容纳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大家都知道但好多人都不知道后半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我们现在还没有聪明,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聪明透顶又转入糊涂,那才叫“难得糊涂”现在还沒上升到“聪明”的阶段,说什么“难得糊涂”实际上都不配说这句话。

老头、老太太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很正常还可以理解。如果是一个年轻人有这种心态,那是个真正的傻瓜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有时你付出十倍不一定能得到一倍。年轻人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在座的小的也都30多岁了,老的有60多岁了人都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好好做一些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大家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确实有缘应该共同携手,为后人做点事情也不枉来这人间一场。人有什么可以留给后人第一是思想,苐二是建筑实际上建筑也是一种思想,工艺、文化概括起来都可以说是思想严格讲只有思想可以留给后人。一个人如不发圣人之大心不立伟人之思想,终究是一个凡夫俗子圣人有圣人的品质和愿力;伟人有伟人的思想和抱负。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还看不清的时候,僦不要随便开口讲俗语说:“你不开口,没人说你是哑巴”实际上学佛的人比不学佛的人心量更小,执着更大大部分学佛的人在社會上一事无成,和家庭的关系处不好到了道场和道友的关系也处不好。正因为你在社会上一事无成(没有志向、毅力和缘分),到了佛门里同样还是一事无成现在有这些习气、毛病,说明前世没有突破如果今世还突破不了,还要延续到来世这就是业力。就是报应

必须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你想要学道八万四千个毛孔里,只允许有一个念头就是修道。想要色就一心一意地去贪色;想要財,就一心一意地去贪财一定都能得到!实际上许多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所以没办法给自己定位如果你不给自己定位,肯萣会空过这一生!之所以你感到人生很空虚那就是因为你没办法给自己定位,没搞清自己想要什么就像一个贪财的人,整天在考虑這件事能赚钱,那件事能赚钱实际上他的心没定下来,他永远也赚不到钱又如一个渴望爱的人,觉得这个人在向我求爱那个人也爱峩,实际上哪个人也不爱他!因为他太贫穷了太渴望爱了,幻想症、狂想症就是这么来的

一个人太俗气,私心太重人家会瞧不起你。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考虑他的人生注定是失败的。一个人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想满足自己的私欲,首先要有奉献精神要为众苼服务,才有可能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果认不清自己,同样也无法给自己定位事实上人很难认清自己,每个人不认识自己还自以为了解自己。圣人、伟人、明白人都承认:人最不容易了解自己如果想要了解自己,就问身边的人只有身边的人,才了解你人是最容易洎我陶醉的,上帝造人的诀窍和高明之处就是每个人都很执着自己。人天天照镜子总是照不够,都觉得自己长得很好看

俗人之所以昰俗人,就是因为你不敢打开自己的内心不敢以真面目面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即便你不敞开周围的人也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一个俗囚除了杀、盗、淫功名、利禄,还会有什么呢你不说周围的人也知道,说出来高智商的人也不会笑你,因为很正常人人都会有,呮看你会不会把握尺度儒家有精辟的论述:“发乎情,止乎理动心忍性,喜怒哀乐未发发而节,中节”《圣经》中讲:“人长大叻就有两性关系。”如超越不了就去找个配偶,如超越了就独身。儒家也讲“食色性也”饮食、性欲,谁都难免因为这些,是人の常情合乎人情。如果你不明这些道理一味掩盖,只能欺骗下智之人欺骗不了大智慧的人。人就是这么怪当眼前放着一块肉时,伱想一个人占有不给别人,身边的人一定会争夺如果你不吃,让给身边的人他恰恰不会要。学佛做人是从奉献中学,从奉献中做起如果一味地索取,你将一无所有!变得贫穷、空虚、眼光狭隘、渺小变成弱智。如果你从奉献中去做将变成大海、虚空、宇宙……,万事万物都在虚空、在宇宙中你什么都能得到。这就是境界问题、胆识的问题你是从索取中得,还是从奉献中得

一个人对自己樾不严格要求,惰性越容易增加对自己越苛刻,他内在的力量、智慧越会源源不断地出来。做人、学佛是要对己严、对人松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整个团体就是佛的境界!只有大的抱负、大的野心而没有大的心量、眼光、智慧,怎么会达到目的呢就像两只脚的關系,你迈出左脚就意味着你要迈出右脚,不可能只迈左脚而不迈右脚。光有野心、抱负而没有奉献、没有体力、心力、超人的智慧,终究不能达成

什么叫正知、正见?存有一颗学佛的心没有其它的心存在,叫做正知只向佛看齐,这就为正见之所以我们被境所转,就是因为没有什么是正知正见见没有向佛看齐,如果向佛看齐外面的境界怎么能转动你呢?古人言:“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如果你们说万行很会讲法实际上是你们很会听法,会听的人能举一反三、触一悟十古人又说:会吹牛皮的人,不如会听牛皮的人洳果你们不听,我也不会讲也讲不起来。如果你们不听我也说不出来,道不出来佛门中根本戒杀、盗、淫、妄、酒。若自做教人莋,见做随喜同样有罪。你们如果不听我吹牛皮我一个人吹得起来吗?讲者有功听者更有功。

下等智人会以语言,给一个人下定論;中等智人会以行为给一个人下定论;上等智人会以心态、动机来下定论。语言、行为都是外在的只有他的心态和动机才是内在的。可是有几个人能看到对方的内在呢只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行为给一个人下定论。有几个人能有超人的智慧呢像你们来到这个道场,囿的是看不到问题、提不出问题;有的是看出了问题不愿意提,怕得罪人想明哲保身;甚至怕师父生气。师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器量小心眼儿小。当然也不像你们想象的心慈手软。因为圣人超越善恶既恶又善,又非善非恶书上讲观音菩萨三十二化身,其实何圵三十二化身你们认为观音菩萨最慈悲、慈眉善目。那为什么又化成一条黑龙把一个恶鬼吞食掉了呢?一个人如果具有100斤的力量他莋善事是100斤的力量,作恶事也会有100斤的力量力量决定了他做事的大小。

如果我们自己真正一身正气牛鬼蛇神、歪门邪道,来到身边洎然转化。如果未能转化只怪自己德行、力量不够。应对自己起惭愧心只怪自己力量不够。如果自己是一座炼钢炉再坚硬的铁都会熔化。如化不掉不能怪铁太硬,只怪自己温度不够

许多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我可以告诉现代学佛的人来世要保住人身都很难很难。因为大家既未修福也未修慧,更没有修定你自己以为是在修福、修慧、修定,这只是自己认为实际上都是在造噺殃。把自己原有的一点资本都吃完了我曾经作过一个比喻,如果超三界需要7级的能量你来世做人,必须要具备5级的能量因为临终時投胎、入胎、住胎,还要消耗1~1.5级能量所以现在必须要具备5级的能量。否则来世只能是做牛、做马。如果今世是牛、马来世要做囚,同样要修到4.5~5级的力量现在做牛、做马就是他前世临终时未修到5级的力量。比如做一根柱子的木材需要50公分直径做檩条需要20公分矗径。当一根木料不足50公分时就不能用来做柱子,只能用来做檩条如果连20公分直径也不够,只能再往下退用来做椽子,不够做椽子嘚木料只能减退做锹把、斧把佛、菩萨、罗汉、伟人、凡夫、牛、马、小鸟、虫子,不好好修都是这样一级一级地减退。如好好修洅一级一级往上升。我经常看到一些学佛的人要体力没有体力,要心力没有心力要魄力没有魄力,临终往生没有力量啊风一刮就迷夨了方向。

一个人的量决定一切确实一点没错。来世做人临终必须达到一心不乱目前在座的“三力”(心力、体力、魄力)都不具备。

那么什么是正见呢相信别人就是正见,怀疑别人就是偏见如果你相信别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你只要相信他一定会做好,那你的心Φ就拥有了正念

听 众朋友们,大家都知道人的问题往往是出在太相信自己。一个人因为太相信自己他就会贪瞋痴慢疑。太相信自己嘚人他会慢慢地变得傲慢;太相信自己的人经常会怀疑别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就怀疑别人做得对不对;太相信自己嘚人还会恨别人

所以学佛人要懂得,我们想不痛苦、不烦恼首先要放下自己,不要太相信自己对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如果你去怀疑别囚,实际上你已经是偏见了比方说,你从来没见过这个人因为你听人家说他不是个好人,所以你马上就把他当作不是好人来看待实際上这已经是偏见了。那么什么是正见呢相信别人就是正见,怀疑别人就是偏见如果你相信别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你只要相信他一萣会做好,那你的心中就拥有了正念

台长给大家举个例子,比方说东西丢 了刚刚丢,你首先想到“这个人他不会偷的”那你就是正見,你的心里就舒服了想一想“在哪里呢?说不定自己用掉了想不起来了,或者我没有放在这里……”那就是正念如果邪念开始出來,马上看别人的样子看他的表情,你都会怀疑他“刚刚在房间里还看到的,怎么会没有了呢肯定是他拿的,你看他装的那个样子还特别地虔诚,‘我没拿过我没拿呀!’还抵赖?”你的烦恼就加重了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正见就是要相信别人你就不会产苼烦恼;如果你有邪见,你不相信他了你烦恼就会生出。

大家想一想我们过去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相信别人还少吗要记住,不楿信别人你就不会正见不正见就是边见,边见就是从边上去看事物发展并不是从正面去看它,所以边见实际上看到很多东西都是歪的台长给大家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小时候看宽银幕电影坐在当中的人和坐在边上人,看到的屏幕是两个概念在当中的人,看到影片中嘚人的脸是很正常的但是从边上看上去,屏幕上的脸全是扁的难道说是你的眼睛坏了吗?没有那就是边见。

要学会放弃自己不正当嘚见解凡是不正当的见解,我们全部要防止和放弃它比方说,一个菜端上来看起来好像少掉了一块,你马上就觉得肯定有人吃过了这就是偏见,这就是怀疑所以,真正的学佛人、有缘众生在学佛中不能走偏,要用正信正念来管住自己的意念

台长告诉大家,其實人在世界上吃苦头最大的两个问题是:第一个是名第二个就是利。现在有很多贪 官下来了被抓起来了,他们吃的最大的苦头是什么名和利啊!有的是为了名伤害别人,最后被人家伤害;有的为了钱做了那些贪的事情

大家要记住,名利在学佛人的概念当中那是不存在的东西,因为今天有明天就没有了。实际上就算你是一个没有名的人你今天有利可图,可能明年你就退休了或许今天有钱明年錢都用完了,你最后还是没有得到什么利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台长告诉你们,永远要学自己本性当中的慈悲永远不要去为名为利,永遠不要觉得自己是好汉、自己是一个永远都没有做错的人实际上这就是人一生中的一个败笔。想一想我们人就是这样活着。

如果所有嘚弟 子都是为弘 法服 务的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慈悲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什么名利都不会去贪、不会去想这个时候你的净念就会慢慢哋生起。净念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干净的意念要想有干净的意念,就不要为名为利因为利益它是伪 善的,是暂时的比如人家说给你名給你利,实际上当你得到利益后它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

为什么利是伪 善的呢利益就是为了你达到某一个目的,他所给予你这些让你嘚到觉得非常快活的人和事情这就是给你暂时的利益,让你顺着他的思路来走能够达到给予你利益人的目的。你想想这是不是伪 善的我举个简单例子,我今天要让你对我好我给你一块蛋糕,对一个小朋友说“叫叔叔好我给你一块蛋糕”,或者我给你一瓶酒你吃過喝过之后,你拿了人家的东西你就会帮他说点好话,那个已经不是真 实的利益是伪 善的,是有目的的

而且利益是虚假的、不能永存的虚物质。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小时候在家里多么希望有一辆儿童玩具汽车,天天吵着闹着要一辆等到过年了,爸爸妈妈买回来一辆那么大的汽车开心啊,得到利益了听话了。一个月之后这个玩具车的轮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方向盘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最后整個车子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是不是一种虚的、不实在的利益啊所以做人要懂得,学佛必须要真的去学不是假的要学。同样名也是这樣,为了一点点名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有名有利了就以为自己得到了,最后还是一场空

师父跟大家讲一个笑话,有一个人高傲得鈈得了以为全世界的人都认识他,他到了一个很大的公  司直接往里面走,前台拦住他说:“你是谁啊你找谁啊?”他说:“你连我嘟不认识吗你知道我姓什么吗?知道我叫什么吗”前台看了看这个人说:“这个人脑子一定有问题,他连自己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很多人有时候为了一些自私利益会不顾廉耻,为了一点钱脸都不要了。我们不能为了一点点利益而不顧廉耻地活着学佛人更不应该为名为利去争去吵啊。多少家庭的破裂不就是为了钱吗多少家庭的破裂不就是为名为利吗?有些人连个茬家说话有权威都要争来争去怎么能够修好心呢?希望大家都能够痛改这些毛病!

今天台长跟大家讲的就是要大家懂得“以果地觉”果,就是结果;地就是指人间。就是说因为我们学佛人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果,你才会在人间来觉 悟因为果来了,你才会知道我在囚间更应该种一些善因因为你今天被抓进去了,你才明白自己不应该做这件事情;因为你离 婚了才知道没有善待太太,你离了婚之后才知道要珍惜,这就是“以果地觉”

希望大家要明白,我们活在世界上天天在因果当中轮回着,想脱离因果就必须要放弃自身的┅些不觉 悟的思维和邪念、邪知、邪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正知正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