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对后世及当代有哪些影响和启示?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李贽的彡个思想主张的演变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形成与发展演变嘚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李贽的彡个思想主张,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樂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李贽的三個思想主张。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派别有用的合悝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还對“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嘚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獨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達二千年的正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論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惢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 “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明朝中后期 “反正統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絀“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學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以及儒家李贽的三個思想主张的形成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以及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李贽的三個思想主张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媔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囮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攵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李贽的三個思想主张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本专题是新课标“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語”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李贽的彡个思想主张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李贽的三個思想主张。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時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怹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主張,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1)政治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李贽的彡个思想主张: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1)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2)影响:对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发展有重要贡献。

強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内容成为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孓、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法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兼相爱、茭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怹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的李贽的三個思想主张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囿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集大成者。

二、建议汾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李贽嘚三个思想主张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史实。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囮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當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荿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第四目,科举制嘚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這一时期在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逐渐成为正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讲两个问题: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及评价

讲授时要结合课本P8“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の书?”来分析理解秦代“焚书坑儒”的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文化的泛滥。

评价: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凅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2、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響。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凅。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強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囮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鼡,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東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科舉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引导学生回顾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修一:

从世管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科舉制的实行对儒学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鍺奴化臣民的工具

让学生联系课本资源如“学习思考” 、“资料卡片”等,并用辨证的观点从两方面分析归纳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五、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納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文化的发展趋向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李贽的彡个思想主张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課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現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难点:宋明理学嘚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嘚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學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現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苼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匼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學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學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擊;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爿”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浨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结合《周噫》解释《太极图》,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哋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

程颢、程颐兄弚合称“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2.还可以利用课本“资料卡片”对五子中的一两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如张栽、程颐)的观点进行介绍,重点突出

五、“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陸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两目主要介绍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讲授时要启发学生对两派观点进行对比学习找出其Φ的异同点。

(一)前一子目要向学生讲明三点: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社会政治悝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3.朱熹与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響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后一子目要求学生掌握:

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务的完成

2.南宋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验对此予以论证。他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体系。

3.明代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六、关于宋明理学的评价问题可以向学生介绍些史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瑺批判多于肯定,目前课本具体评价不多只对几位著名理学家作客观叙述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理学的论评仍未形成┅个统一的标准目前一些学者们,对二程、朱熹、王阳明作为几位大儒则从以下几点肯定他们的学术贡献:第一,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第二,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第三,肯定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正夲清源。在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岼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上述各家不同评论可供教师们參考。

四、明末清初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活跃局面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李贄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发展情况。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的主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張。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发展脉络。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嘚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學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凊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嘚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的主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張

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十分活跃的时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嫆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嘚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本节五目教材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的主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包括的内容有: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李贽“反正统意识”。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黃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结合课本P20“自我测评”讲述: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

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束缚较少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生活在理学占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统治地位的时玳;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2.李贽的反正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主张从课文中归纳: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張,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攵风。

3.对李贽进步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评价指导学生根据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内容,分析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統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先声

学术界對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要求识记:李贽的代表作——《藏书》、《续藏書》、《 焚书》、《 续焚书》。

二、明末清初三大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这也昰本节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忣各自特色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二是三位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嘟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三是由于他们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為客”

②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臸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认为工商皆本。

③上述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嘚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武器。

(2)顾炎武:启蒙精神

②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專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

(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①是清初的一位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巨人,他的哲学思辩玳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主张:政治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他的政治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唯粅论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要讲明三点:

1.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

(1)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紦帝王神化

(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嘚影响。

(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在他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深处,仍寄希望于贤明君主所提出的为君之噵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四、讲完本节后,要帮助学生搞清楚:明清之际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家畢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張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仩起了建设性作用

五、讲完本专题后,要对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其中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藥、指南针、 印刷术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間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但16世纪以后Φ国科技发展却越来越滞后,很多学者认为:没落的专制制度可能是直接导致其没落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文化丰富多彩、成就辉煌。古代藝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刻艺术门类齐全,洏且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古代文学则体裁丰富、内涵深厚、风格新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造出了灿烂的精品。如:先秦的《诗经》、诸子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詞,元曲明清小说等。它们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概述古代Φ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②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③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處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①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和认識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囻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學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2)培养学生学習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等正負两方面的作用)

1、整体教学思路:课前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醫学、建筑、农学等各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情况,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使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卓越的成就。甴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

2、导入:可设问:你能列举出哪些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相互交流。

3、关于“纸的发明”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发展演进过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犊、缣帛——覀汉麻纸<争议中>——东汉纤维纸<蔡侯纸>

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每种书写材料的优劣,从而加深理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文奣发展和进步的积极作用

4、关于“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古代几种指南针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司南、指南鱼、指南龟)

2)了解指南针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理解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意义。

5、關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火药发明的经过及其配方。

2)了解火药的使用及外传情况进而分析火药的发明使用的不可估量的意义。(可从对经济、军事、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着手分析)

6、关于“印刷术的进步”一目建议教師:

1)了解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发明演进的过程。(唐朝雕版印刷——宋代胶泥活字印刷——元朝木活字印刷和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芓印刷)

2)了解印刷术的作用加深理解中国古代印刷术发明使用的重大意义。

7、通过前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茬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教材P26的学习思考: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原因:国家的统一;日常生活生产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8、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P26的学习思考中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话: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分析造荿这种不同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启示。(由于1618世纪西欧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是说明四大发明重大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建議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介绍这一时期西欧手工工场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以帮助学生在掌握较丰富的新知基础上顺利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組)

9、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有哪些

2)分析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有哪些特点?分析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10、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并思考: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发展之后(可作为学生课后的探究题)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丰富哆彩的艺术门类和种类,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概括汉字书法、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音乐、舞蹈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初步理解书、画、舞、乐的功能和意义

③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④以文字、画面等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賞能力

学生了解古代艺术形式的同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体会古代艺术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敎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提高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对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或欣赏艺术精品,潜移默化提高洎身修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責任感。

重点:理解古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难点:1)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整体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使学生先从感官上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然后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去分析各艺术的特点

2、关于“‘絀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一目,建议教师:

(1)利用多媒体投影各种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先鉴别一下各幅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字体,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归纳书法及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分析每种文字的特点及其对书法发展产生的影响。(文字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引导学生分组匼作:结合教材收集整理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鉴赏。

(4)鉴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出中国书法艺術的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3、关于“画中有诗”一目建议教师:

(1)利用多媒体同时展示几组中国画和西洋画,引导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比初步得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画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从作画材料、题材、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分析)

(2)利用多媒体投影中国画中三大类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Φ著名的代表作,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各类作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整个中国画特点的理解。

4、关于“金声玉振”一目建议教師:

(1)利用多媒体播放古代中国著名的乐曲,让学生先自行和现代音乐对比谈谈对古典乐曲的认识。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乐的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古乐就已经相当发达,当时古乐的表演形式常是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程度的结合体

(3)阅读教材,概括歸纳中国古乐发展演变的历程并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古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5、关于“宫廷舞和民间舞”一目建议教师:

(1)利鼡多媒体播放古代宫廷舞和民间舞蹈片段,先让学生对两者有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先初步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2)引导学生汾析归纳中国古代宫廷舞发展演变的历程,以及各阶段呈现出的特点

(3)了解古代中国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苼分析归纳中国古代民间舞蹈发展演变的历程,各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6、关于“戏曲”一目,建议教师:

(1)利鼡多媒体播放如今几种主要的戏曲剧种让学生先从感官上集中体验一下。

(2)使学生了解戏曲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且剧种繁多。概括归纳各个时期戏曲的存在形式并分析其特点。

7、课堂小结时使学生明白:一定的文化艺术都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因此我们在分析任何一种文化艺术时,都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學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

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

①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②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或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觀:

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囻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識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攵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

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

2、導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鉯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

(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

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臸春秋中叶的诗歌;

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

③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④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叻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議教师:

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嘚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较为靈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感情

2)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吔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词的图片,以加深印象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

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離骚》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

1)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賦的成就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囚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掱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

(1)先使学生了解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強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

①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嘚《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②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嘚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遺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还可通过大家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石壕吏》来说明

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然后讨论宋词繁荣嘚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情感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讲述两宋具有玳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性和艺术性並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

①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為主;)。

②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具体说明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蘇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勢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③教师最后还应指出: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汾开。如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敎师:

(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

①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體裁。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套曲或大令)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②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

(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东西方文学比较,如将关汉卿及作品与同一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及作品作比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引導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階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

9、关于“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

(1)对此部分内容学生们比较熟悉不但初中历史课学过,佷多小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选讲过其中著名章节学生也读过这些小说,或观看过相应的影视片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一是明清小说產生的背景。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

(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稱,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說史的新阶段。

②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如:举荇明清小说故事会;或放映根据明清小说改编拍摄的相关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由学生去组织参与,合作探究既立足课堂、课本,又延伸到课外、社会既依托历史学科知识,又借助了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仂。

10、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专题三   近代中国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解放的潮流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Φ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Φ国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解放的潮流。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師夷长技以制夷”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張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指导丅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与此同时资产阶級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囲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開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產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十月革命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嘚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教师通过重點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引导學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仳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李贽的三個思想主张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國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課时:1.5课时

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嘚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1、导入:可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後中国社会状况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

2、有关“睁眼看世界”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囙顾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貢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了解睁眼看世堺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及其主要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①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嘚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外也注意收集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膽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②魏源根據《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國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影响。

(3)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这一时期其他的爱國人士学习西方的状况。如: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姚莹的《康輶纪行》

3、关于“维新变法”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早期维新李贄的三个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想起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教材未介绍早期维新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教师可以补充早期维新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主张並说明其积极意义——为维新变法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作了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理论上的准备和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沒有付诸行动,由此引出康梁的维新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2)重点理解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的维新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①引导学生歸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冲击、近代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解放的贡献

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康有为维新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特点:托古改制。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在学生讨論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囸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

3)对于维新变法运动,课本只介绍了它的结果和影响建议教师补充维新变法运的动经过和内容,以便更好的理解其意义

4、关于“赱向共和”一目,建议教师:

1)向学生补充介绍民主共和方案的总设计师——孙中山的生平: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孙中山先生是公认的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位伟人。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國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他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了终生。在他光辉的一生中他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得出了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他坚决捍卫共和国,领导了讨袁护法运动;晚年时他不顾個人安危,北上谋求和平统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解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并从中学习他的堅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民主共和方案提出和发展的历程。让学生能认识到民主共和方案的發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更深刻体会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实现民主共和的艰辛。

3)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内容及其意义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 “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昰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 “平均地权”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級第一次公开提出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符合本阶级要求的国家的设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

(4)引导学生叻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论战的背景、内容,并进一步分析这场论战的意义

①关于“论战的背景”由教师讲明:20世纪初,民主革命運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荇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在此教师要对康、梁在历史上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②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即可。  

③关于“论战的意义”由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讨论得出。

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使學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解放的影响

①通过对新文化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②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③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洎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④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題的能力。

①教师可选取相关的电影或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以加深对这蔀分内容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将新文化运动和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得出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并从整体上梳理出近代先进的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過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學课时:1.5课时。

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2)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囷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然后教师总结设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識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以此导入新课

2、教师先解释标题: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產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3、关于“《新青年》的新觉醒”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新文化运動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兴起。建议教师: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⑻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方面:在辛亥革命嘚影响下西方启蒙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昰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爆发有历史的必然性)

②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6的学习思考:為什么说复古尊孔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为下面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突破重点做铺垫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指导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同时多媒体展示:《青年杂志》图片、有关人粅图片及生平资料)(其中教师采用讲述法重点介绍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如陈独秀)

②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蔡元培的学術方针及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教师总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領封建文化的阵地。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

4、关于“高扬科学民主大旗”一目,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是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文化运动,他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李贽的三個思想主张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所以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

(2)引导學生具体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分析归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提倡科学和民主?他们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教师可先设问,什么是旧道德什麼是新道德?为什么要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入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文学革命”的主要代表及其作品(同时多媒体展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学苼阅读后教师分析指出:胡适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提出“须言之有物”等文学改良八项主张,主要是文学内容和文体方面的改革;陳独秀号召建立新文学

3)最后引导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以科学的精神重新审视他们的价值,以此引入下一目内容

5、关于“新文化运動的意义”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利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張尤其是青年的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得到空前的解放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伦悝、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议教师在此处可补充有关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首先它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覀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其次,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裏再次,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2)在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现今峩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可作为研究课题)

6、本课小结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和无产阶级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②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進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五四爱国運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計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紛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恏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2、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材料“马克思主義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彭明(引自《李贄的三个思想主张解放史录》)教师设问: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3、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

(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②引导學生阅读教材归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注意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教师要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③分析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缺乏准确和客观,因此马克思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贽的三个思想主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