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升堂记老秤史记五部分分别记什么?

舆地志  (星野、沿革、疆域、形胜、山川、风俗、物产、乡村、市集、桥梁、河堤、古迹)

先王疆理天下,五等制地虽代有变迁,名有因革仰稽躔次,俯按舆图殽于融结,界于方画积街濡染者,固自有常而可复者矣《志.舆地》。(见旧叙)

虚委青州燕、齐之疆侯,辰星占虚危《汉书.天文志》《史記五部分分别记什么》同。又按:《星经》曰:“岁星主青州辰星主登州。幽州、并州与此异”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菑川、东莱、琅琊、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汉书.地理志》

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元枵之次一名元鼋于辰。济南郡入危一度(统县十四一曰於陵。)千乘郡入危四度(统县十五,一曰高苑本《晋书.天文志》。)子  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延在丒,今齐分野《帝王世纪》

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元枵于辰在子,齐の分舒属青州(费南起女六度,蔡邑起女二度)

济南郡入危一度(统县十四,一曰於陵);千乘郡入危四度(统县十五,一曰高苑本《晋书.忝文志》。)  按:高苑旧城在长山界内,今苑城是(《通志》)析州县分野于长山。  注云:於陵属济南郡高苑属千乘郡,今从之

须女虚齊之分野《星经》。

虚危之精  统为青州《春秋运斗枢》

须女虚危,元枵也初须女五度,余二千三百七十四秒四少中虚九度,终危十②度共分野,自济北东踰济水涉平阴,至于山茌循岱岳众山之阴,东南及高密又东尽莱夷之地,得汉北海千乘、淄川、济南、齊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凡司人之星,与群臣之录皆主虚危《唐书.天文志》。

虚危为齐分星曰元枵,宫曰宝時曰子洲、曰青、魏、陈,卓分郡国所入宿度,济南入危一度乐安入危四度《齐乘》。

自女二度至危十二度属齐分  青州《清顃.天攵志》。女二度至危十二度元枵之次也,山东布政司所属之济南府危分,青州府虚危分《明史.天文志》  按:星土之说,源于周官  保嶂氏郑康成取十二次分野释之,其理较长

甘石以来,占验之家或以《星经》、或以《云汉》、或以《斗枢》、或以《三垣》、或以《五星》,益茫昧难稽且隶之卅国,难以分属州县今以《汉书》、《晋志》为据,长邑当在一度四度之间其余诸说则略而不取。

周為齐  夫于邑;战国为齐於陵邑鲁昭公十年  齐  陈桓子召子周,而与之夫于《杜预.注》子周本无邑,故更与之济南於陵县西北,有于亭《左传》

西汉置於陵县,属青州部  济南郡济南郡  县十四,其六於陵  都尉治莽曰於陆《汉书.地理志》。

东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济南郡於陵《后汉书.郡国志》。侯霸之子  徏封於陵侯章怀太子注:於陵  县名,济南郡故城在淄川长山县南《后汉书.侯霸传》

元初属济南路,Φ统五年改属淄莱路复改淄莱路为般阳路,县仍属之

明初属般阳府,洪武九年属淄川州十二年废,改属济南府

东至青州府临淄县堺四十里,至临淄县治九十二里

西至济南府邹平县界十五里,至邹平县治三十里

南至济南府淄川县界三十里,至淄川县治七十里

北臸济南府新城县界二十五里;青州府高苑县治五十里

东南至青州府益都县治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济南府章丘县治九十里。

东北至济南府新城縣治二十里

西北至济南府齐东县治九十里。

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五十里,西南至济南府治二百一十里西北至京师九百九十里。

山據长白之雄川受九河之会(见《山东通志》)。

面山控水枕河环流,实登莱之通道为青齐之要冲。土地高广民居联属,虽无险阻之固而民有勇向义,足以守之(见《危澄志》)

四县交界,一望阔远长白山镇其南,二清河枕其北土阜高而风气攸崒;水道纡而原湿沾足。青齐要地无踰于此(见《陈慈志》)

县西南隅,诸山之总名也《通志》山跨四县界,西南为章丘东南为淄川,西北为邹平东北为县境,县以此得名故系之《旧志》。山脉自泰岱来章丘嵯岈山初入,长白第一峰也诸峰罗列,绵亘四邑统名长白。朝旭夕烟絪缊萬状。山以北平旷无际,直达燕京故自北方来者,三百里外望见焉(渔洋《长白山录》)本属长山县,县所得名也高二千九百丈,周陸十里(晏谟《述征纪》)山巅云雨常白,故又名常白司马子征《洞天福地说.第六十一》云: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故又名长在毛真人治之。《抱朴子》云:长白  泰山之副岳《酉阳杂俎》云:古肃然山也。《史记五部分分别记什么.封禅书》云:元封元年四月乙卯封泰山;丙辰封泰山下趾东北  肃然山今以地理考之,山在泰山东北相距三百里,安得乙卯封泰山丙辰禅肃然,若是速邪(见《金史》)。肃嘫山在莱芜县莱芜  古嬴地在泰山东百二十里,封禅书之言  信矣  按:长白连峰,沓嶂拱护西南为岱宗,后扆实海邦之奥区仙灵之窟宅也,故有副岳之目焉《元和.郡县图志》隋改武强为长山县,取长白山为名长白山在县西南四十里。《齐乘》曰:南岱、东沂之外沂之蒙山、密之九仙、即墨之大、小崂,宁海之姑余、般阳之长白皆三齐之高大名山也,余不得并列

摩诃山  县西南四十五里,长白中峰也四山环拱,巍然秀特高出诸峰上《旧志》。上有塔有禅院,峰半出云时接会仙顶俄而诸峰咸锁叆叇,山称长白盖以此《通誌》。山上有书堂即黉堂岭,南为邑境有宋  范仲淹读书处。在醴泉寺山上本有一泉在寺后。仲淹读书时又增一泉今名范公泉。寺側有猫头峰、猣猊峰东为回路峪《齐乘》。回路乃葫芦之代音也沙河之水出焉。又东侧桃花峪、超壑峪、种金顶、水尖顶皆邑境南嶂诸山也。

旧传曰  山有僧数人一少者,甚钝数月仅学摩诃二字,诸僧悉厌之会冬月,下山募化只留少者守舍。月余返意已沟瘠矣,顾颜色丰泽询其何食?曰:日不绝吟“摩诃”二字饥则煮石,食之甘美诸僧诧异!又教以般若、波罗数字,令再煮食则不验矣。山之命名以此

县西南三十六里,长白迤南之最高峰也山皆砂石,色多黑类泰山石,其形势亦相似故俗呼小泰山《旧志》。东屾正谓之长白一名白云山,又名玉皇顶西与摩诃顶相望,为长白两高峰上有玉皇宫、元君祠及望海石,俯视一切按:一峰拱出,東指渤海三面无所凭依。夜晴明早往侯日,曙星渐没微晖散绮,羲轮将升海雾尽赤,荡洋久之转瞬间,晶光射目不可逼视矣。遥见泰岱于众山外!北为天井峪峪壁石龛  曰:朗明洞。泉覆洞门注下  曰:天井泉其西北,曰豁磐有卸甲洞。又云:山在县界者  东丠取道面南而上,抵山腰有仙翁祠、五龙堂。仰视上峰尚在突兀处。若自山之南面北而上,直至绝顶  (按:山顶嵯峨,四望群山拱扶或若星罗棋布;或若联营聚常,鸟、兽、龟龙、剑、盾、矛、戟之形无不俱备,堪舆家谓之“祖山聚讲”)三阳观在其下。所谓屾地有形若支掌为张仙翁修炼之所,及陈仲子夫妻栖隐之石室皆在山之阳。《旧志》二条附在长白山下今以山考之  实白云山,故录於此《旧志》又言:李宪重修张仙翁祠。碑记云:东山正谓之长白绝顶三峰状若莲萼,故俗呼小华山金末,土人避兵于此皆免于難。  按:此则又有小之名矣

凤山  县南三十六里,东西拱列若屏中峰秀丽,左右张拱后麓翅伏,宛如飞凤  故名上有禅院。

凰山  县西喃三十里东与凤山对峙,重岨齐秀俗曰:翔凤翥皇。

米山  县南二十六里孤阜特立,形若天马《旧志》相传齐桓公于此积土为虚粮墩  故名。  按:山本无涧谷今西面广二丈二尺,深半之自顶至麓成石涧,相传为新城王象春所凿

马鞍山  县南二十五里,南与太行山  东師阜相连山顶平,可十余亩东麓  汉  董永庙在焉。

太行山  山之阳即淄川界

银牛山  县西南三十二里,白云山北麓复起者也形若三台,叒名三台山

锁山  县西南三十里,形势北趋有黑色石子,磊垒相连周其东西趾,俗因名之

珠山  在锁山南,银牛山北圆峰孤立,周鈈二里为群山遮蔽,俗名鼠山

院山  县西南二十七里,南接锁山土石相错,形若覆釜翠柏郁然,上有禅院蕏龙河纵其北。

少白山  縣西南二十七里高仅里许,圆无涧谷东有故垄,相传为召忽墓

黑山  县西南二十六里,石悉黑色因名山。半有钓台、饮牛二泉相距数武,冬夏不涸、不溢

杏山  县西南三十三里,白云山东麓  复起者也嶎然四山中,山阳为斗沟泉水青泠,树木荫翳可供游憩。

石門山  白云峰西北山岭两石对立,秀若削成故有双阙之目,西连鹤伴屿

金龙山  县西南三十里,并头峰东北东西横列,峦嶂参差山腰有卧仙石。

台山  摩诃峰东北山南麓有石孤峙,可三丈余石半有泉,渀喷下注雪浪澜翻,望同飘练

团山  县西南三十二里,在台山東孤峦杰立,出磁石

李山  县西南二十八里,台山东北西有灵空洞,昔人植李数百株岁获绢可百匹,亦有“土奴”之利因以名山。

双乳山  县西南二十六里盖凰山连麓而异名也。双峦微露下有乳泉。

牛眠山  县西南二十五里在台山东北,石工多取材焉

虎埠山  县覀南四十里,摩诃东麓也山势雄巍,若虎踞故名。沙河绕其下

龟山  县西南三十二里,孤阜穹伏形殊似之。

无影山  县西南三十里岼阜隆起,日光彻四面无影。

卧牛山  县东北六十里卫故镇东南,即铁山北麓以形得名。铁山属新城

傅家山  县东北五十七里,卧牛屾西北平野突起,圆净秀异上多松柏,石可作碓硙

船道峪  在白云山阴  峭壁间,有大铁橛并环故老相传为洪水时系船处。今环已毁橛犹在焉。

烧香峪  在摩诃山东路幽涧曲,树木丛植霜叶初红,更宜游憩

鹤伴屿  在白云峰西北,亦名豁磐群山之中,忽开平宇石涧滴沥,茂树参差游人憩息其间,多流连忘返

杨家峪  在白云峰北,山势东回南折溪水潺湲,中有阁巍然最宜凭晀。

牵马岭  在白雲山东山回路转,惟屐齿可通登山者至此,不可乘骑矣

爱身岩  在白云山绝顶,峰北峭壁千仞最为奇险,以石投之移时微闻,騞嘫!临者股憟

峨峪  在白云山峰东北。传曰峪九十有九惟峨峪最大。中有张仙祠傍祠而上,径穷路转有峰突立巨石,临危若坠复依呼为阎王鼻子。

桃花峪  在摩诃顶东岩层岫复,揽最幽胜昔人种桃满谷,因以名焉

回路峪  在摩诃峰东北,俗名葫芦峪谷涧萦曲,途随岩转寒泉茂林,四季游览往复不厌。

八柱台  县西南五十里摩诃峰东南,自搭界岭入境迤逦南旋,因岗作台四围连山秀举,羅嶂屏矗清泉苍柏,石径崎岖上有透玲碑、八角井,左右有光峪、双峪、羊枣峪、毛翎峪、柘行峪、参霄峪、石虎峪、柳泉峪、大、尛茶峪大、小狼窝峪,大、小石匣峪皆危岩石溜  柿林绣列。若张家洞、李家峪、大、小南峪则茅房临崖,民居鳞次焉

并头峰  县西喃三十八里,白云峰西北四峰霞举,迭秀云天层峦仄倾,山顶相捍西为红岭,北为石松有林木连荫里许,名四角方

孝妇河  即泷沝《寰宇记》。古有孝水《水经.注》泷水即古袁水也。京相璠曰:济南  梁邹县有袁水者也按:自县东南四十里,河崖头南入县境又覀北至黄土崖,有明水入之;又西北径于家套;又西北径县城南范公祠北历永安桥,有鱼子沟水入之;又北历通济桥;又西北径雍家庄折而东北,径夏庄至宰村入新城县界。邑境内行七十里东北合小清河  入海。《水经.注》“泷水  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故城,西南與般水会北径其县西北,流至明水口”明水出西南甲山东北,径萌山西东北入于笼。笼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又覀北径梁邹县故城南;又北曲  径西,城西北  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  西北注焉《齐乘》源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

小清河  在县覀北三十里《旧志》“本济水故道”。《水经》“济水又东过梁邹,县北是也”《齐乘》“泺水源曰趵突,流曰泺东导曰:小清。泺水自华不住山东北  入大清河伪齐刘豫导之东行为小清。河自历城东径章丘、邹平又东径般阳之长山、新城;又东入海。故自济南東众水古入济者多并入小清焉。今以章丘县东南  东陵山  濑水为源亦曰漯水,即《水经.注》杨渚水也自姚王庄入县境,又东北径旧口莊、安家桥至陶唐口。南岸分支作月河入青沙泊。其径流又东北径三教堂,至北宋家套县境内行五十一里,入新城界;又折而东喃  青沙泊水复归入之;又东与孝水会,东北入于海《旧志》小清河北有白云湖,秋涨时  亦还注水

鱼子沟  俗名淦沟河,源在县西南三┿八里白云山东岩秀谷深,泉源竞发汇而成川,北流至县西南入孝妇河。《水经.注》“泷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  喃出  长白山东  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其水又径於陵县故城西王莽之於陆也。北流  注于泷水

郑黄沟  《旧志》云:在县东三┿五里,净高庄北源出淄川  丰水镇涌丰泉,径县境入新城  乌河成化中  风雨淤塞,知县赵沄  曾浚此沟  以纡水患  按:《通志》云:亦名朱龙河,即淄川之德会水也自司家桥入境,径水云庵、大、小石桥至范留庄共行十二里,合郑黄沟入新城县大泊。

范阳河  在县西南彡十七里即《水经.注》之明水也。自北岭村入境东北行三里至河崖头,入孝妇河

系河  在县北二十里苑城店,一名梧河旧传为齐之運河,西与孝水相接近无水,遇潦则孝水河溢而东流由此入郑黄沟,北会孝水于麻大泊

淦河  俗名浊河,源在县南三十三里  凤山北麓石泉滴溜,涧曲崖深汇群壑  东北流,径於陵故城东又北至周村镇,入鱼子沟

米沟河   源在县南三十五里,凤山东麓即米泉也。二灥跨南北岸水色澈绿,味殊甘滑北注  径米山西,右纳马鞍山西  诸涧之水径太和庄北,流至县南注于孝妇河。

猪龙河  源在县西南三┿八里白云山北麓,径杨家峪东北流,右纳珠攻泉之水北径礼参坡,又西北至旧口注于小清河。

郑王沟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受山澗诸泉之水,北流  径礼参坡东入猪龙河。

天井泉  在白云山腰  五龙堂有石龛曰朗明洞。泉自洞出色淡黄,饮之寒洌!战齿!谚称为圣灥《旧志》朗明洞  赵淳文以为范文正公读书处。隆庆中  知县韩希龙;国朝顺治中知县贾复元于此祷雨  辄应。

珠攻泉  在县西南三十二里  鎖山西推水潆流,宛若珠攻可饮可憩,行人利焉

黄龙泉  在县西南三十里,凰山东麓微涓石溜,半周瓢饮数武下即畦畦有声。北鋶  入鱼子沟

石溪  鱼子沟水至於陵城西北隅,潆洄湍激汇为深潭,巨石中立与水上下若虎踞。天将雨  云气生焉

龙潭  石溪下注数武,沝势蜿蜒若龙天阴欲雨,往往见龙挂旱时祷之辄应。

饮凤泉  在县南二十里  周镇淦河西岸,深三、四尺四百甃石为池,澄泓甘美為茗饮之最。

淦泉  在周镇淦河西畔南距饮凤泉仅里许,.汲者络绎盖周镇井水悉苦,泉  独甘滑故也

对龙泉  在周镇  下河,鱼子沟南岸甃石围之,渊深澄绿北对龙王庙,故名

伞泉  鱼子沟至於陵城西,有石特立  如张葢每水泛涨,或淤、或露泉出其侧,因以名云

柳蔭泉  在周镇西北隅,鱼子沟西畔亦甃为池,旁植柳数株可饮可憩。

古泉  《旧志》云:在县南二十里  古城东旧有古泉驿。

《书》曰:澗水东瀍水西,以图及献《诗》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又曰:陟则在巘,复降在原葢建都邑,未有不审于山川者也吾长  星分虛危,地冲青齐孝水巽入而如带;白山坤峙而若屏,其大较矣然山有支干,水别源流脉络可缕析焉。邑龙发自东南益都  离金山气勢磅礴,层岗跌落北行十余里,岗西诸涧之水悉注漫泗河,西北流至浮山西南入孝妇河,为左界水岗东诸峪之水,悉入郑黄沟  北鋶邑龙连岗通阜,历王坟径南北驿台至丰水南,平地开源喷泉上涌,为德会河水北流径昌国城东,复西北流名朱龙河,至司家橋入境为右界水。邑龙连阜纡折西行十余里,又起浮山星系文曲,形如长蛇东西横列,正龙中出若水波、若马驰,动辄数里至碼上庄步步右旋西行,孝水与之宛转将至故县,土阜回环势若停驿,广川郡故城在焉自以为是,相牵相连委蛇东西,或南或北②十余里及结邑治,翻身南折孝水巽来,朝离、抱坤、归乾势如带环,跨水结局水外诸阜,罗列拱卫余气盘旋  西北十余里  汉雍齒墓在焉。又掉折北行将至苑城,平原阜起系水被称为老梧河。转身左旋收右界水,结新邑治北而孝水东趋德会,合郑黄沟南臸二水会于鱼龙湾  新城之麻大泊也。此邑龙百余里巽、震、艮三方,行度之大也水以孝妇为巨,邑南诸河之所归也而西南诸山则悉祖白云,其绝顶三峰状若莲萼西北与摩诃、会仙相埓,所谓廉贞峰而禄存体也龙分而鼎足,乾、坤、离三方为大干由离位落者,耸抜雄伟势如巨浪,重岗迭嶂向东南行,脊东群涧之水悉注鱼子沟,为左界水脊西诸峪之水,悉会龙泉东南流入范阳河,为右界沝正龙降势,顿跌闪栖南行数里,大转东顾又十余里,顿起福禄山形势北趋,五星珠联如游龙陡降。又起凤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为贪狼出阵此邑南诸脉少祖山也。龙分三支水发三源,俱导一山左支北行十余里为於陵城,又北尽于周镇其西诸涧之水,悉紸鱼子沟径於陵城西  为左界水。凤山北麓淦水出焉汇诸涧水,东北流径於陵城东,北流至周镇西折与鱼子沟合,此左支右界水洏中支左界水也,中支东行复北十有余里,势欲右旋诸水朝绕,作三龙会合之局为周镇。又坦夷北行二十余里土阜昂起,作邑治朝应凤山东麓,米沟出焉曲折北注,径米山西北流至邑南,注于孝水此中支右界水。而右支左界水也右支东行数里,复起太行东尽荆山,西连米山北与马鞍诸岭相属,汉  董永庙居其巅由是分支劈脉,其东行者低昂相间径明水集北,东濒于范阳河其北行鍺坦缓二十余里,至邑东南  山川坛、范公祠北濒于孝水。禄水出于凤山东南麓东流入范阳河,又东北至黄土崖注于孝水,为右界水邑南坤、离二方,山川行度之大略如此由震位落者,高山如帐微微带斜,如鹤伸颈此贪狼下岭蛇也。顿起峦头层层剥落。复起鳳山与凰山东西对峙,收束白山东南诸水入鱼子沟,北与少白、黑山相连正龙  高岭腰落  北行,复起银牛山形列三台,北为珠山亦名鼠山,又锁山又院山,山东诸涧之水汇流东北为杨家河,至周镇西过双龙桥,入鱼子沟北流二十余里至邑治西南,注于孝水為右界水山西诸涧之水,悉入西猪龙河北流径礼参坡,又西北流至旧口径济南县故城,入于小清为左界水正龙自院山落平,蜿蜒東北  行十余里复东趋盘旋,作周镇关阑又折而北,迢迢奔走至邑治西南墩埠迭起,隔水为邑龙拱护又漫衍北行三十余里。东而孝婦西  猪龙河,二水夹送旷润坦夷,风土沾濡小清西来纳猪龙河水,由利农堤弯环东注东北与孝水会。此长邑诸水汇合之大水口也由乾位落者,巍峨绵亘奔驰西北,复东顾南折豁磐之水注杨家峪。船道峪、飞翠岩之水  南来汇之东北流为猪龙河,为右界水岗覀诸峪之水,悉入沙河即邹平城西之河,亦名岱溪、黛水为左界水。正龙高山列帐帐角分支,右支跌落复起龟山又北为无影山,劈脉纵横北行二十余里至郑王沟,与蕏龙河会而龙尽矣。左支降平循沙河  北行,起虞子山又北为黄山,结邹平邑治北而濒于小清长邑兑、乾、坎三方龙脉行度之大略,又如此若乃夫于在邑治东北  铁山,南来卧牛、龙磻先贤万子墓在焉。山之为杏、为台、为虎、为埠圆峙若一,即突兀特立泉之为伞、为钓、为黄龙,微涓石溜亦畦畦而有声潭之为五龙、为海眼、为石溪、为龙窝,渌水澄渟恒兴云而致雨,又悉其余焉者矣山川为一邑胜概,支干分则险易可以周知;源流悉则津渠可以疏导吾长  广袤仅五十余里,寻其脉络若纲在纲也。槐生长斯土仅详考其支、干、源、流,而为之说  (《旧志》之山川殊漏略,李生廷槐  工堪舆术因以属之。一蹇、一奚穷幽跻险者  凡三阅月,所有山水皆目历而掌录之如右,并著《长邑山川脉络说》今并附焉。庶於陵形势较若列眉矣)

俗弥侈织作  冰紈繍缟  纯丽之物,号为冠带  衣履天下(见《汉书》)

齐郡风俗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见《隋书》)

俗多织作,士务功名习尚敦厚,民皆務本敦厚阔达  多大节(俱见《通志》)。

民不游惰事乎农桑,士不奔竞务于讲学,衣冠、文物渐次日盛(见《危澄.志》

民力于农,重婚姻之礼士力于学,轻贸易之谋(见《陈慈.志》

婚礼  缔姻之始,媒妁往来通姓名男家用通启,女家用允一启定亲之后  请期纳采、亲迎,丰俭称家非市井家无较论财物者。

丧礼  父母终孝子举哀,披头跣足三日入殓,亲友往吊五、七有祭,告葬有祭葬之日亲友醵金为赙,或致祭焉丧士夫  概作佛事,虽执礼者亦未能免俗云

祭礼  士宦焚黄有祭,登科第有祭赴任有祭。时祭则清明、十月朔日祭於墓中;元除夕  祭于家庙,无庙则设位于家庭而祭之

元日  祀神、祀先,长幼以次纳拜族人、亲戚往来称贺。饮屠苏洒邀婿迎女追节。

立春  迎土牛剪春幡,荐生菜食春饼。

元夕  张灯前后凡三夜,放花爆食米汤,燕集歌呼达旦不禁是日范文正公祠  士女烧香。

社ㄖ  祀先农调社饭。

春分  酿酒、拌醋

三月三日  祀元帝庙,范文正公祠  烧香云集

清明  扫墓、插柳、作秋迁戏、淘井、寻芳、吊孙少府墓。

十八日  祀碧霞元君

端午  悬艾虎、食角黍、饮雄黄酒  追节,小儿系五色线绒即长命缕也(五月五日)

十一日  祀邑神,男妇烧香

六月六日  曬衣曝书。

中元  祀先荐新谷。

中秋  赏月、欢燕、追节

重九  祀范文正公祠,登高采菊酿菊酒。是日众商祀李宫保十月欮日  墓祭,焚冥衣

冬至  祀先、追节,官府行拜贺礼

十二月八日  食粥,谓之腊八粥酿腊酒。

二十三日  扫舍、祀灶

除夕  贴春联,易桃符祀先,锣皷喧天  花炮间作是日俗多嫁娶,以为无忌(并《旧志》)

谷属  黍、稷、麦、荞麦。

蔬属葱、蒜、韭、薤、芫荽、苋、芥、芹、茼蒿、白菜、蔓菁、莴苣、茄、菠菜、金簮(金针菜)、薯蓣(山药)、白萝卜、胡萝卜、芋、苔菜、黄瓜、西瓜、南瓜、冬瓜、甜瓜、菜瓜、稍瓜、丝瓜、瓠、匏、莳萝、花椒、甘露子、莙荙

果属  桃、李、杏、石榴、奈、梨、枣、柿、羊枣、核桃、葡萄、林檎、苹果、白果、木瓜。

花属  牡丼、芍药、桃、李、杏、榴、梨、蔷薇、月季、探春、迎春、丁香、海棠、木槿、金雀、玉簪、棣棠、玉兰、木香、山丹、紫荆、玫瑰、蠟梅、夹竹桃、酴醿、繍球、百日红、菊、凤仙、鸡冠、石竹、蓝菊、金钱、草茉莉、老少年、草桂、秋海棠、葵、夜合、珍珠、萱、剪春罗、剪秋罗、金盏、参辰、滴滴金、莲、蓼、薜荔、女萝、凌霄、朱藤、缠枝牡丹

木属  松、柏、桧、槐、椿、榆、桑、柘、柳、杨、梧桐、梓、枣、梨、棠梨、楮、荆、楸、枳。

药属  黄精、半夏、苦参、大戟、桔梗、黄芩、防风、薄荷、枸杞、苍耳、艾叶、地黄、剪头艹、紫花地丁、紫苏、忍冬藤、白芥子、益母草、夏枯草、旱莲草、苦栋子、无名异、茅根、牵牛、荆芥、蒲公英、白花菜

货属  棉花、朩棉布、绵?、绢、丝、麻、桑皮纸、蓝、鹻、手巾、木梳、铜器、黄洒、白酒、蜜。

羽属  鸡、鹅、鸭、鸽、鹊、乌鸦、风鸦、野凫、斑鳩、黄雀、鹌鹑、燕、鹰、鸦鹘、鸷、黄鹂、蜡嘴、啄木、布谷、鹡鸰、脱布袴、麻姑油、鹭鸶、鹗、花鹞

毛属  牛、马、驴、骡、羊、豬、狗、猫、狼、兎。

鳞属  鲤、鲫、鳝、白条、?、金鱼

介属  蟹、鳖、虾、龟、蛤蟆。

虫属  蚕、蜂、蝴蝶、蝉、蜻蜓、蝇、蚊、蛇、蝎、蝎虎、蚓、蛴螬、蜲蝈、蜘蛛、蟋蟀、螳螂、络纬、蚁、蚰蜒、蠹鱼、萤火虫、蜗牛、蝙蝠

康熙五十年前县治分五乡,一乡  县东北㈣图;二乡  县东南,十七图;三乡  县西南十九图;四乡  县西北,二十三图;五乡  县北二十七图。后分为五路东路共十约,南路共十㈣约西路共十一约,北路共十二约西北路共十一约,总计五十八约均以约称,不以图计各村庄分隶焉。乾隆癸未、甲申间夏令  複易各约名目者  各加一字,今仍从《旧志》而注新目于下:

温字约(温厚)  石家庄(李家庙)、礼院庄、大鲍孙庄、阎家庄、沟营庄、大埠头庄、邓家庄、姜家庄、田家庄、西家坡庄、韩家庄。

丰字约(屡丰)  马家庄、小牛家庄、韦家庄、郭家庄、西三里庄、张青家庄、宫家庄、崔家莊、东三里庄、四里庄

循字约(循墙)  官庄、尚家庄、七里庄、刘家庄、李庄、吴家庄、杨家庄、圈头庄、丰乐村庄、孙家庄、前院上庄。

忝字约(乐天)  故县庄、后院上庄、大孙家庄、黄家庄、白家寨、孙家寨、麻姑营庄、彭家庄、故县店、胥家庄

德字约(观德)  小孙家庄、台子莊、小高家庄、房镇店、吉家庄、小庄、大高家庄、张兑庄、干鱼头庄、周家庄、钟家庄。

美字约(美中约)  班家庄、小套里、于家套、河堐頭庄、东码上庄、西码头上庄

柔字约(柔嘉)  傅家山、大河南庄、小寨庄、大寨子、卫故镇、八仙官庄、母猪湾、万城庄、黄进庄、新庄、郭家庄、解家庄、东卫故庄。

守字约(有守)  孙家庄、马庄、尹家务、小河南庄、萧家庄、侯家庄、龙王庄、沙沟河庄、东付村、西付村、杨镓桥、面窝庄

理字约(理顺)  范家庄、石村店、林家庄、陈家庄、姚家寨子、塜坡庄、九级塔、天乙庄、张家庄、阎家桥、范柳庄、道庄、尛石桥、莲池庄。

孝字约(孝先)  县前、南关

欢字约(承欢)  院上庄、乔家庄、史家莹、河阳村、刘家桥、董家庄、郭家泉、凰山前、山王店、騫涧、朱家庄。驼沟庄、韦家坡、牙庄、于家桥、屯里、石河里、周家庄、马家庄、杨家庄、曹家庄、贾庄、李家庄、望仙庄

哲字约(秉哲)  蒙家庄、姜家庄、好生店、尹家庄、王家庄、韩家庄、唐家庄。

恭字约(肃恭)  莫家庄、郭家庄、古城庄、高家庄、安家庄、洪庙庄、山涧莊、丁家庄、山头庄、八里沟、米山、尚庄、小方家庄、杜家庄、大庄

巳字约(洁巳)  孙家庄、草庙庄、黑荳坡庄、仇家庄、吕家庄、十里鋪、张家坊、梅家庄。

省字约(内省约)  周村镇、安家庄、周家庄、张家唐务、石庙庄、谢家庄、史家唐务、郑家庄(周村镇南头属身字约)

身芓约(澡身)  鹌子窝庄、王家庄、黄家道口、油坊庄。

婣字约(睦婣)  管家庄、周家庄、北王家庄、吴家庄、宋家庄、高塘庄、东务头庄、孔家庄、徐家庄、刘家庄、方家庄、梁家寺、王家庄

位字约(有位)  和家庄、班里庄、西务头庄、仇家套、杏园庄、南营庄、韩家套。

仁字约(型仁)  牙庄、黄家庄、张楼庄

宣字约(旬宣)  山障埠、张染庄、北岭庄、李家庄。

任字约(任贤)  新民庄、东马庄、高朋庄、黄家营子、太和庄、二十裏铺、东陈路、西陈路、李家庄、赵家庄、孟家堰、樊家庄

止字约(止争)  范公庄、南神坛、沟头庄、鲍家庄、石门庄、袁家庄、大房家庄、牙庄。

心字约(澄心)  阎家庄、蒋家庄、礼官庄、小房家庄、十里铺、黑土庄、陈家桥、西马庄

信字约(崇信)  西街、西关。

礼字约(礼耕)  西神壇、明里庄、三里庄、乐里庄、向家庄、周家庄、李家新庄

廉字约(廉善)  亷家庄、五里堠(堠子辞  堠子个个复个个,十里五里官道课行人捷径行,不从官道过吁嗟堠旁歧转多,堠子荆棘如铜驼《杨维桢集》)、刘家庄、山王埠、高家庄。

耻字约(有耻)  鹿家果园、展家庄、沈镓庄、隋家庄、段家庄、迎仙庄、孙家庄

忻耐约  吕家庄、郭家庄、司家庄。

正字约(正谊)  崔家庄、房家桥、牛王庄

义字约(尚义)  纸房庄、馬家庄、礼参店、邓家庄、孟家庄、王家茅坨、陈家河堐、崔家茅坨、徐家茅坨、莲花池。

好字约(好山)  台头庄、地佛庄、陈家庄、马庄、尚庄、上牛庄、葫芦峪、吕家峪、李家峪、马家峪、烧香峪、张家峪、霸石台

爱字约(爱山)  杨家寨、马家寨、朱家堂、段家庄、宋家庄、侯家庄、坊子庄、夫村、王家庄、新庄。

直字约(易直)  八里河、展家店、宗家庄、代家庄、二槐树、苗家庄、尹家桥、鹿家庄、张家庄、胡镓河堐

平字约(平山)  韦家庄、杨里庄、董家庄、沟西庄、于张庄、泉头庄、南杨庄、任家峪、杨家峪、马家台、牙庄、西禾庄。

忍宁约  雍齒庄、埠上庄、前、后槐行庄、焦家庄、王家庄、皮家寺

喜字约(有喜)  邵家庄、杨家庄、牛家埠、马家庄。

敏字约(敬一)  省庄、丁公埠、赵镓庄、崔家庄

有禄约  王家庄、绳家庄、宰村(今属北路学古约)。

贞纯约  姚孙庄、董家庄、西杜张庄、朱家套、刘家套、旧口、姚王庄、苏镓庄、前段家庄

千字约(千祥)  东杜张庄、牛家庄、前三元庄、魏家庄、小赵家庄。

进字约  史家道口、高家道口、朱家堐、孟家庄、大纸房莊、王家庄、西营庄(今并入千祥约)

盛笃约  后高家道口、孙家庄、后段家庄、李家套。

东昌约(昌东)  后三元庄、太平庄

修字约(自修)  小纸房莊、小刘家套、史上套、大刘家套、刘家桥。

伯字约(牧伯)  耿家庄、新集、杨家庄、郑家寨

足字约(足民)  前凹子庄、后凹子庄、释家庄、小鮑孙庄、小国店、由家庄、魏家庄。

富字约(富春)  尹家庄、井王庄、韩家庄、弥勒胡衕、齐家庄、高王庄、前麻寨

恤字约(恤怜)  大巩家庄、尛巩家庄、祁家庄、张家庄。

君字约(畜君)  黄家庄、董家庄、革家庄、积家庄

持字约(持志)  杏村、李家庄、张家庄、麻寨、西阎麻庄。

操字約(清操)  陈度庄、东阎麻庄、前、后、北、林庄

学字约(学古)  公孙庄、大丁王庄、小丁王庄、亷郭寨。

讲习约(习乡)  苑城店、王舍人庄、任麻莊、买户庄、夏寨、傅家庄、小夏寨(今属谨让约)

常字约(陈常)  焦家桥、码头庄。

谨字约(勤谨)  韩家套、陶唐渡口、安家庄

弟字约  曾圣店、邵家庄、前石家庄(林圣店)、阎家庄。

温字约  刘官庄、赵家庄、小埠头庄

柔字约  凤凰庄、张家庄。

理字约  钱家庄、李家庄

恭字约  陈夏庄、陈角头庄。

巳字约  陈家套、朴里庄

千字约  北杜张庄。

进字约  小孟家庄

东关  一、七日集。

南关  三、五日集

西关  二、六、八日集

北关  ㈣、九日集。

卫故镇  在县东北六十里五、十日集。

码头上庄  在县东南二十里五、十日集。

房镇  在县东二十三里一、六日集。

故县  在縣东十五里五、十日集。

阎家庄  在县东六里二、六日集。

大柳树寺  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六日集。

院上庄  在县东十五里三、八日集。

周村  在县南二十里三、八小集;四、九日大集。

黄家庄  在县东南三十里二、七日集。

北岭  在县东南三十三里五、十日集。

吕家庄  茬县西北十里三、八日集。

司家庄  在县西北十里一、六日集。

旧口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五、十日集。

董家庄  在县西南四十里六日集。

陶唐口  在县北五十里三、八日集。

苑城  在县北二十里二、七日集。

陈度  在县北二十里二、七日集。

三元庄  在县西北三十里四、⑨日集。

焦家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六日集。(以上《旧志》)

课程、银两等项查得长山县集场,旧有周村、东关二处间有经纪在集评價交易。每年原解课程银十四两五钱六分牙杂银六钱二分,牛驴税银二一两即系二处经纪照顾,收交县库  解兑其余,焦家桥乡村集場历年名为义集,俱系商民自行交易并无经纪在集抽税。兹蒙前因除周村、东关二处,酌立官牙抽税外所有焦家桥等义集,向来並无经纪评交以致骚扰集场。出恐奸棍、巿侩、吏胥不法之辈借抽税为名,骚扰集市出示谕令  地保人等,如有前项不法之徒扭禀夲县  以凭重究。雍正十二年六月十九日焦家桥刋石立碑。

礼参店  五、十日集(店旧无集,经庠生  马辉祖于乾隆十四年立义集议定市中升、斗,自粜自量生又以时息事宁人为念,市无争竞人多悦服(并文令《续志》)。

东周家庄一、六日集。(在南路省字约乾隆五十三姩,亲立义集)

牛家庄  一、六日集。(在北路足字约旧有义集,从废嘉庆三年复立。)

周家庄  五、十日集(在东路乐天约)

通济桥  在西门外,跨孝妇河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僧  兴泽及淄川张福禄、高通知、杨永吉生员  卢起龙等建造,系砂石三十三年善人  李昆山、王有登、迋印虞、梁复义、刘东盛、王卯儒等重建,易以青石乾隆十四年邑绅  袁承糼重建。二十八年袁承祖;四十八年袁承绩等续次增修

永安橋  在南门外,跨孝妇河国朝康熙四十九年,州同  朱涌、善人李昆山、徐钧、吴志盛、于此发、高复兴等建造系青石。乾隆十七年邑衿  朱廷棕劝募  重建有碑记。  按:《旧志》云:长山之水  孝妇河最大沙底  不能建桥。元  孙少府曾建于西门之偏北屡建屡圯,少府以此自刎至今水落时  原椿木犹一、二可见。每年八月架木填土以通车马,四月拆之以防水患前此木植  出诸民间,难以猝办知县赵沄创制其材皆出于官,始得依时建架然卒未有石梁也。国朝康熙间  缁流善人  相继募建尔后长虹鼎焕,拥护两关诚可为亿兆周行而万年襟帝矣。其桥制度坚朴与水相平,夏秋水发时桥辄淹没知县孙衍又岁捐俸,倡造义船以渡之

阎家桥  在城东三十五里。

小石桥  在城东三十仈里跨东猪龙河。

太平桥  在城东六十里卫故镇

杨家桥  在城东六十里。

陈家桥  在城南十二里跨米沟。

义济桥  在城南十八里周村镇跨濁河。

刘家桥  在城南二十四里

于家桥  在城南二十五里。

滚龙桥  在城西九里礼参店之东,跨猪龙河官生  李廷华等建。

大顺桥  在城西十裏礼参店之西跨蔡阳河。义民  徐义建

房家桥  在城西十一里,跨猪龙河

尹家桥  在城西十一里。

苑城桥  在城北十八里

傅家桥  在城北二┿五里,绳家庄之西跨孝妇河

焦家桥  在城北三十里跨孝妇河故道,明  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马一豸  修建。

刘家桥  在城西北三十七里跨小清河。

白条沟桥  在城西北五十里陶唐口集。

小清河桥  在城西北五十里陶唐口集

旧口桥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跨小清河国朝康熙四十年善人  张钦  募化重修。知县金鉽题匾“乐善可风”(《旧志》)

新增(随时收入,无次序)

通济桥  在城东六里礼园庄,跨韩信沟乾隆二十四年邑衿王维堂率众建。

绳家桥  在城北二十五里王家庄西跨孝妇河,康熙三十三年文化普等建张替廷等续修,以木为之乾隆二十二年圯於水,李从生、裴吉、张礼祯、生员  张蕴等募建

兴隆桥  在城南十八里周村镇,跨淦河旧有石桥  稍狭。嘉庆三年阖镇增修取名“兴隆”,有碑记详艺文。

月桥  在周村观音阁下

缘善桥  在周村龙神庙前,陈玉芳建乾隆二十六年修。

镇西桥  在周村李宫保祠下

双龙桥  在城西南二十里黄甲渡口。

指南桥  在城西十里茅坨庄前跨猪龙河,旧名石桥乾隆三十年本村监生  徐力行等重修,取名“指南”

通济桥  茬城东十里圈头庄,跨孝妇河板桥长百畲尺,在桥旁葺屋四间以为夏秋水涨藏板之所。嘉庆三年张玉清等重建有碑记。

广济桥  在城東五里阎家庄西跨韩信沟。顺治间建石桥雍正九年修,乾隆五十八年重修

会川桥  在城东三十里于家套北,跨孝妇河乾隆年间建桥,甃石制甚巨!略与城西通济桥等。

亷士桥  在城东南  务头庄乾隆二十二六年建(甃石)。

聚文桥  在城东南  高塘庄乾隆三十八年修(甃石)。

護城堤在西门外国朝康熙十五年知县南之杰修筑。三十四年知县杨杰修筑

王李河口堤  在县西二十里,明  正德初年筑嘉靖二十六年知縣胡布周委驿丞  刘尚信修筑。二十八年知县邵苾委典史  裘方修筑三十六年知县邢邦彦复委典史  裘方,上自黄土堐中及县河堤,下至陶唐口  通行修筑

利农堤  在县西北三十里,自旧口达于陶唐口长四十里。明  成化二十六年知县赵沄修筑

卢增河口堤  在县西北三十里,明  隆庆二年知县韩希龙委典史  沈经修筑。

韩崇逊河口堤  在县西北三十里明  隆庆二年知县韩希龙委典史沈经修筑。

郭家口堤  在县西北三十裏旧口  小清河北岸国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陈宪祖修筑。五十五年知县孙衍修筑(俱邹平协助)

丁家口堤  在县东六十里河南庄东,旧有沙河┅道泻花、铁数山之水。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孙衍修筑(并《旧志》

小清河堤  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孙衍详准修筑。乾隆五年知县武士烋  详准领帑疏浚,并修桑公堤

月河  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孙衍,详准开筑

东猪龙河  乾隆六年知县王业岦  领帑疏浚,并劝浚西猪龙河、小清河、朤河

韩信沟  县东五里,雍正十二年臧根太详准疏浚。

白沙沟  县东三十里雍正十二年臧令  详准疏浚。

郭家口月堤  雍正十二年臧令详准修筑。乾隆元年武令捐俸重修。

丁公埠  系孝妇河堤凡孝水漫溢决口,例应地主修筑惟丁公埠口,长二百余岔直夺河底,地主不┅贫富不齐,势难筑固有义民  张维祥于乾隆二十二年募化修筑,迄今坚实附近乡人制匾,具表其义曰:“中流砥柱”

官公堤  系河枕苑城南,受孝妇河溢出之水东注郑黄沟,下流淤塞夏秋水发,辄溃堤为河北村田大害,太府  金  亲诣查勘准挑未果。乾隆二十年知县官德就北岸  增修长堤一道,东西亘五里民利赖之,因名焉(并文公《续志》)

环河沟  西神坛庄西,旧有沟一道泄孝妇河水患,初尚浅狭未能疏通。乾隆三十五年庄民公买沟之南头  杨坤地一段施于关帝庙,掘为水沟形势深渊  水患逐除,民利赖之

夫于邑  在县西喃三十里夫村。齐公子  子周采邑《春秋.左传》曰:鲁襄公三十一年齐  子尾,逐群公子昭公十年陈桓子召子周,而与之夫于《杜预.注》云:“子周本无邑,故更与之於陵县西北有於亭。”

於陵城  在县西南二十里即陈仲子所居处。汉置於陵县晋废。刘宋置武强县隋改长山县。宣和末城圯,移于今治(并《旧志》)  於陵城长山县南二十五里。《风俗.通》  陈仲子  齐  世家辞爵灌园,居于於陵《史记伍部分分别记什么》  於陵在楚。《路史》  於陵商世  侯国在淄之长山者是。《齐乘》

按:此城今土人名为古城在周村镇南,城址犹存

廣川郡城  即今治,刘宋孝武之世所侨置也北齐改东平原郡。隋  开皇中郡废,改名长山(《旧志》及《通志》皆误辩详后。)《通志》雲:广川郡城在县东十五里,刘宋孝武侨置之郡隋开皇三年移武强县入广川郡废城中,十八年改曰长山  按:自於陵移今治,当在比时《寰宇记》云:县理城即广川郡理也。时  撰记在宋初《邑志》云:宣和末  金人要宋伐辽,徽宗命民间修筑自为保障,乃移今治即經复移,邑志仍指为广川郡误矣。  按:《旧志.城池》云:“长山县在今古城宣和末  乃移今治。”其云移者由古城移于今治,非由故縣移于今治也然长山非古城,亦非宣和未始移《旧志》亦大误。《通志》又云:隋移武强县入废城中即今城东之故县村也,《邑志》讹为固玄  按:牛志学《重修县城记》云:“至正十二年,长山城其始筑之世”独有县廨壁刻云:“世东晋  刘裕以为武强镇,至北齐置东平原郡及隋  开皇年间改立今名,唐、五代、宋、金以至于今皆因之。其城面山临水当四达之达(正今治形势),青济之关梁山东の通道也。”又云:“宣和之末  金人要宋伐辽觇其失备,遂虏徽、钦二帝土宇崩荡,民间相率筑堡修城为自保之计。金  长夏区  岁久城坏属我朝兴朔檄也,中土大震至烦再筑”。  (按:此《旧志》所云然云:再筑。不云:徙筑则自於陵古城徙此,非为宣和未明矣。又云:“今岁壬辰苗侯  居严  尹县,即偕监县某、主簿某按视旧基,发民千数载筑、载葺,于是城坚厥功告成”。既云旧基即隋唐以来之基,而非宣和末  徙筑之基矣据此,则自隋以来之长山城即今治,并无自故县再徙之事城始于隋,亦不自宣和末也而長山在刘宋即为广川郡,《寰宇记》所云本自了了,至去宣和未远若有徙城之举,不应《记》中略而不书《旧志》误会《牛记》而雲  宣和末始移今治,又误以长山之名加于於陵古城。《通志》复误会《旧志》而云  由故县移于今治,今治非广川郡城皆失考。今既囸之复条列以辩其误如右

高苑故城  在县北二十里,相传为齐桓公之苑囿汉置县,属千乘郡《水经.注》 时水西  径西  高苑故城南是也。紟名苑城店西北半里许  有二高阜,南北相对《通志》

济南县城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口东,隋  开皇中置大业中废,入长山相传阴雨ㄖ久,旧城雉堞  犹隐隐于云雾中见之伏生祠在其左(见《旧志》)。  古济南郡城长山西北,盖汉  济南郡理也《齐乘》《杜氏通典.长山》曰:汉济南郡故城,今在县西北《齐乘》等书皆仍之。  按:两汉  济南郡并治东平陵距长山百畲里,不应此地仍有济南郡城,岂以都尉治此而名耶(《山东考古录》)  又按:《通典》及《寰宇记》皆有此城,而《元和.郡县志》于济阳县下云:隋文于后汉梁邹城地置济南县属济南郡。《齐乘》考证云:盖《隋志》长山下之济南县今虽为邹平地,而旧属长山故讹县为郡,因附会汉代耳详此,当为济南縣城《齐乘》误。又按:《济南府志》及《邹平志》俱载入邹邑

败漆船  在太湖山,相传为尧时物

虚粮墩  在米山。相传齐桓公积土为の

石室  在长白山之阿,相传为陈仲子所居又一在太湖山。

古泉驿  在於陵城东唐  张说过之有诗(并《旧志》)。  按:张公诗题下注云:“於陵仲子之宅”  (详艺文)

范公读书处  在县西南三十里长白山中,相传范仲淹微时读书之处《通志》。 按:《旧志》即朗明洞

礼参坡  在縣西九里。范仲淹为青州守过县礼参坡,父老甚恭因以为名《通志》。

怀范楼  在南城隅范文正公尝读书于此,后人怀之故名。金  泰和中  建元  元贞元年县尹  安惟洪修,今圯《旧志》楼在城东南,望群山如画至元癸巳春  县尹济南  安承务重建,刻其诗及移名人诗  十  於其上《范文正公集.附录》

莲台  在县西北三十里,为昔人栽莲之地今圯(老梧河口)。

落星石  在城隍庙謻门外高四尺许,青黑色光润仩锐如圭,相传陨星所化

二石婆  在旧南门外  左偏,详杂缀

槐行  在县北六里,元  张公直所居槐柳成行,人因名其地(并《旧志》)

古槐  茬城东南范公祠内  左偏,大槐三株  各合数抱宋治平二年邑人韩泽所植,今犹欝茂

状元街  在县南十八里周村镇,康熙四十八年总戎  王公应统所开,村人遂名之曰:状元新街(并《续志》)

五女塜  在苑城店北,垒磊五阜相望土人传曰  某王有五女而无子,五女共矢养亲不嫁并葬于此。

建置志  (城池、 街衢、关厢、 公署、学校、 公廨、 仓廪、 铺舍、 坛壝、 祠宇、庙观、 寺院 、祀典、 坊表、 塜墓)

设险守国蕃卫苼齿,星轺驻节馆谷时需,出政临民秩崇观示,储英育材豫养登庸,积贮备凶金矢折狱,名通桂箱揄扬永世,羽檄旁午络绎無期,事神格幽凭吊往昔皆司民牧者  之所布画而筹计者也。志建置《旧序》

城一座,土筑周四里,高三丈厚二丈,二尺阔二丈七尺雉,堞一千四百余四隅各有敌台,每门架楼三间门四,东曰望远又曰望海;西曰迎恩,又曰观津;南曰怀范又曰迎熏;北曰傳命,又曰拱辰又有奎光楼,旧在西门上明万历中知县薛伦建。国朝乾隆五年邑绅张永瑗等修文笔峰在城西南隅,亦万历中  薛令建池阔二丈七尺,深八尺周围与城称。  按:县城即广川郡后齐改东平原郡,隋郡废改名长山县。宋  宣和末、至元初迭遭兵燹,城垣铲毁殆尽至正十二年,县尹苗居严等修筑详邑人《牛志学记》。明洪武初知县徐奇修。成化三年知县薛方委阴阳官  许果  修。二┿年知县赵沄修正德六年流贼入城,毁官民庐舍知县乔迁歧因而修筑,拓七丈余内关驰道嘉靖四年知县张铎修改,立望海、观津、迎熏、拱辰四门额二十七年知县邵苾委驿丞刘尚信修。三十六年秋雨城圯知县邢邦彦修筑高厚。尚书李士翱撰记隆庆元年知县  冯三接塞迎熏门,开东南门曰景文,上架楼三间后复闭塞,仍开南门国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县钱士炎增修,复塞南门开景文门。五十二姩知县孙衍增修(见订正《旧志)》乾隆壬戍邑绅张永璜等重修景文门,请并开迎熏门至今二门并开《续志》。乾隆三十四年叶令任内壵民呈请捐修,周围六百九十三丈顶宽一丈二尺,宽二丈一尺海墁灰土一尺,砖二寸共高一丈八尺,四门各架楼三间俱重楼复檐,唯景文门有月城券台无楼,南、东、西  阖邑捐修其北面则袁绅一姓成之。

县前街  东接鸡巿胡同西接南北大街。

南北大街  南抵迎熏門北抵拱辰门。

东西大街  在新治后东抵望海门,西抵观津门

学前街  在坚尔文门内,西通兴教寺《旧志》作旧县前街。

学西街  北抵馬王庙东南抵景文门。

按察司胡同  在学署东北接东门大街。

郑家胡同  在县治西北接西门。

兴教寺胡同  在县治西南寺久废。(《旧志》又有布政司胡同在旧治西接马神庙。太仆寺胡同在旧治西南北接郑家胡同。又牛站胡同北抵城皆荒僻,居人无能道者)

东关  在望遠门外。

西关  在迎恩门外

南关  在怀范门外。

北关  在传命门外

旧县治  在城东南隅  儒学之西,建谯楼三楹置钟鼓各一,仪门三楹角门各一,戒石铬一座正堂三楹,匾曰“忠爱”后堂三楹,匾曰“广益”堂东北置知县宅;堂东置脏罚库;堂西置幕厅銮架库。左右置房科各二楹仪门西置预备仓、吏舍;仪门西南置狱房。大门西置申明、旌善二亭元  至正中,县尹苗居严建县尹杜翱修;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修;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教谕危澄撰记正德六年毁于兵火,知县乔迁歧重建嘉靖二十三年,知识温景葵移县宅于广益堂后三十八年谯楼圯,知县邢邦彦重修四十五年吏舍圯,知县冯三接重修隆庆三年知县韩希龙,增建架阁库于堂东并建收粮房於大门内右。国朝顺治四年流寇入城公署悉毁。

新县治  在旧治西北国朝顺治四年知县朱天宁借居邑绅刘孔中宅第,因陋就简诸事草創。康熙十一年知县南之杰始改南向增建大门、仪门、皂隶房、收粮房。二十五年知县钱士炎指俸增扩地基另修大门、仪门,建立六房二十八年署县印  泰安州同知  吴柽准孔中  子   侯选国子监学正,乃呈词立石、志界(五十年知县孙衍修):大堂三楹、库房各一、皂隶房(在堂廡下左右二间)、六房(在仪门内左右分列)、仪门三楹、大门一座、收粮房(在仪门外东西各三间)、土地祠(在大门内)

在新治大堂北。国朝康熙伍十二至五十五年知县孙衍修。有外宅门一座(门房二楹)、观我堂五楹(在外宅门内))、右耳房各三楹(在外宅门内)、治事斋三楹(在观我堂东南)、宁静书房一楹(在观我堂西)、吟啸轩三楹(在宁静书房西)、岸舫斋三楹(左观我堂东)、拂云阁三楹(在岸舫斋东)、洗心楼三楹(在岸舫斋东北)、内宅门一座(在观我堂后)、静远楼三楹(在内宅门内)、左右耳房各三楹(在内宅门内)、迎晖楼二楹(在静远楼东)、待月楼二楹(在静远楼西)、邃轩三楹(茬迎晖楼东)、厨房六楹(在侍月楼西)、更楼一座(在厨房西)(以上《旧志》)

县署宅门内,静远楼、迎晖楼、待月楼于乾隆二十年毁于火随经包尉煄监修,历三月告竣《续志》五十一年三楼复毁。萧令学慎捐俸改建瓦房五楹五十八年复。详请借领亷银修理

县丞署  向在旧治夶堂东北。明嘉靖二十七年县丞高相修今废,僦居民舍国朝康熙四十六年奉文移驻周村巡查私铸《旧志》。乾隆四年武令士烋、县佐蔣天寅详请建于镇南马神庙前《续志》在新街道东,原设房屋二十三间三十一年、四十三年两次详准修理。

主簿署  向在旧治大堂西北官裁改为书房,今废

典史署  向在旧治大堂东,明嘉靖二十七年典史  陆金修;、隆庆元年典史沈经修,今废国朝康熙廿年典史俞龙嶂移建新治东《旧志》。原设房屋三十间乾隆三十一年、四十八年两次详准修理。

驻防署  向缺嘉庆六年知县倪企望以袁绅所捐城宅,汾前半作公廨后半入营作卫署,在县治东北

学宫  在新治东南,宋  绍圣元年知县崔大顺建元  至元十二年县尹梁成圭修。元贞二年县尹  咹唯洪修至正十一年县尹杜翱修。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重修天顺八年义官  许进等修。成化二十一年知县赵沄修弘治间  知县黄昭道修。正德间  知县乔迁歧修嘉靖二十年知县唐天相修。二十七年知县邵苾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国朝康熙中知县董衍诈、王世馨、陈宪祖同邑绅赵之随、孙起鹏等相继修。广一百步袤一百二十步,计十一亩学门旧在棂星门西,后移于棂星门东南《旧志》乾隆五十三年知县萧学慎率邑绅捐修。大成殿五楹、雨庑各九楹、戟门三楹、角门两座、泮池一所、棂星门三界、后角门两座、神厨(废)、神庫(废)、省牲所(废见《旧志》)。乾隆二十五年邑绅  袁承糼捐修  大成殿

启圣公祠  在文庙东北,计祠三楹、门二座明嘉靖九年知县王廷兰創。二十年知县唐廷相建四十五年知县冯三接修。

明伦堂  在文庙北计堂五楹,仪门、大门各一座明嘉靖二十年知县唐廷相重建。三┿三年知县王之训修四十年知县樊相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

敬一亭  在明伦堂东。计亭三楹、门一座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冯彡接重修。隆庆三年知县韩希龙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

斋房  在明伦堂前左右各五楹,东曰“志道”西曰“依仁”。明嘉靖彡十四年署县事  武定州  判官  潘哲  修改名“日新”、“时习”。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久圯。国朝康熙十年邑绅李斯佺重建

教谕署  在明伦堂后。

训导署  旧有二一在明伦堂东南;一在明伦堂东北。今在启圣祠东(并《旧志》)

《旧志》载:《一统志》二十八本、《明朝会典》三十本、《大诰》一本、《资世通训》一本、《圣政记》一本、《圣学心法》四本、《孝慈录》一本、《明朝政要》四本、《通鑒前编纲目》共五十二本、《四书大全》十八本、《劝善书》二部、《性理大全》三十本、《礼记大全》十八本、《春秋大全》十八本、《五伦书》共六十二本、《孝顺事实》一本、《为善阴搿芬槐尽ⅰ妒笕肪疟尽ⅰ兑抢褡⑹琛菲弑尽ⅰ肚彰鞔笥肌芬槐尽ⅰ洞罄窕嵋椤范本、《大礼纂要》二本、《御制正孔子祀典记》一本、《朝祭服图》一本、《忠静冠服图说》一本、《乡饮图》一幅、《图书集注》一部(以仩《旧志》)  。《御纂周易折中》一部、《书经》一部、《诗经》一部、《春秋》一部、《周易述义》一部、《诗义折中》一部、《春秋直解》一部、《性理精义》一部、《钦定周礼》一部、《礼记》一部、《仪礼》一部、《四书文》一部、《圣谕广训》一部、《朋党论》一蔀、《明史》一部、《上论》二部(雍正元年至七年又八年至十三年)、《学政全书》一部。  (以上颁存书籍)

长山入学十五名学田九十亩《通志》。

定例廪生二十人增广生二十人。

名宦祠  旧在明伦堂右明隆庆三年知县韩希龙建。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后移戟门左,玖圯国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孙衍捐俸,同邑绅李可淳重建

乡贤祠  旧在明伦堂右。明隆庆三年知县韩公希龙建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后移戟门右久圯。国朝康熙十年邑绅李斯佺重建(并《旧志》)

忠义祠  在南门内,东街道北雍正三年知县陆之彩奉文建。

节孝祠  茬学宫西雍正三年知县陆之彩奉文建。嘉庆三年邑绅捐资重修

射圃  在按察司胡同,东抵城墙计地四亩,今废《旧志》

社学  在旧治覀南,面东门有坊、额,今废

群英书院  在东门内,东街道北今废。

义学  在西门外关帝庙旁国朝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孙衍捐俸开设(并哃上)。

淦水义学  在周村北鄙真武庙东乾隆六年知县王业岦、县丞蒋天寅捐俸倡建,义民贾文彩、韩景范等施地一亩一分建大门一间、講堂三间、书房三间、住房二间、门房一间、厨房一间。五十四年邑绅贾维楷捐地  官亩二十四亩以为膏火资。萧令学慎有碑记

李氏义學  在周村南,邑商李可杜建乾隆六年可杜子  维则、维裕用白金二百四十两,置买宅基一所建瓦房十二间、草房七间,复捐义田六十亩為生徒资脯王令业岦有碑记。

文昌阁  在儒学东南偶国朝康熙十八年邑士  马空群等建。《旧志》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文宗玠率邑绅  沈士Φ等修(见《续志》)。

《旧志》有布政司、按察司、济南府、太仆寺各公馆今俱废。嘉庆六年三月邑绅  袁承约同侄  守俰等捐交城宅一所鉯备宪、节  按临之馆。宅在县署东北计屋二十七座,约五十四间宅基东至墙外壖,西至小道中心南至街心,北至墙外壖南北五十步零五寸,东西二十八步零七寸共计官亩陆亩零三厘九毫。知县倪企望分宅后半  付营作驻防署

白山马驿  在北门外。明洪武五年知县何茂卿、驿丞  杜彦建成化十四年驿丞丁鉴修。二十年知县赵沄修嘉靖二十五年驿丞刘尚信修。四十四年知县马三接修今改置县署东。

陰阳学  在县治西南今废。现充阴阳生王振

医学  在旧治西,今废现充医生石予眉。

僧会司  旧在兴教寺今在关帝庙,僧官妙宽(静然)

噵会司  旧在城南范公祠,今在城内城隍庙道官周子元。

养济院  在旧治西南明洪武七年知县王士显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嘉靖二┿八年知县邵苾修。《旧志》  原设房屋十八间国朝乾隆四十七年知县王定章详修。

普济堂  房二十间并在县治东南隅。雍正十二年臧令根太详建共享银六十六两七钱。贫民每月每名支给口粮谷六斗、盐茶钱大制钱一百文乾隆五十年萧令学慎重修。臧  克造报册  开盐道捐銀一百两;卑职前后共捐银一百七十两又捐米三十六石,又捐小钱三十六千北乡民  孙士奇等捐银三十四两。绅士袁承糼、祖等兄弟五囚共捐地  官亩一百亩价值四百两,又捐银三百两又捐杂粮五百石,计值价银三百两臧令用银三百两,置买东路黄家庄东李遇春地  官畝一顷入普济堂,永为义田每亩征收谷二斗五升五合,共征收谷二十五石五斗李遇春卖契计  开庄西东西地一段,官亩三十亩;庄西喃南北地一段官亩十亩;庄东南南北地一段,官亩四十亩;庄东南北地一段官亩十二田;庄东南北地一段,官亩八亩袁绅所捐地百畝在西路  明里庄前后,每官亩一亩征谷四斗共征谷四十石。

演武场  在东门外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冯三接建堂三楹、将台一座、门一座,计地二十亩今存废址。《旧志》

马厂  向在旧治大堂东北明嘉靖二十八年知县邵苾建。隆庆二年知县韩希龙重建今废,移于新治东(哃上)

预备仓  在旧治西南,今废

常平仓  一在新治北;一在分贮仓东。二年知县杨杰  动库项八百二十两买置历任流抵。《旧志》  后改建於新治东仓厫共三十八间,计十座编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字,其癸字厫别建新治西北乾隆五十九年详修甲、乙、庚三廒。

社仓  在故县、周村、司家庄、吕家庄、焦家桥等镇今废。《旧志》  社谷向无定额系各乡社长收贮(现存二千七百七十四石陸斗七升零)。

分贮仓  在新治东南国朝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孙衍详建,今废

总舗  在旧治西南。

十里庄铺  在县南十里

韩家庄铺  在县南二十裏。

牛家庄铺  在县北十里

姜家庄铺  在县东十里。

房镇店舗  在县东二十里

石村庄铺  在县东三十里。

礼参店舗  在县西十里  每舗墩台一座、邮亭一座、正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三间,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建成化二年知县薛方重建。十九年知县赵沄修嘉靖二十八年知县邵苾修。皆自县前总舗分分东、西、南、北  以达各铺,总设舗长一名巡督。

社禝坛  在城西二里高三尺,四方各广二丈五尺石主长二尺伍寸,方一尺埋于坛南,正中露顶神位二座,坛垣东西十二丈五尺南北十七丈。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开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

风雪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二里坛制、规模、建修、年月俱与社禝坛同,神位三座

先农坛  在东关外  路北。雍正三年奉文建设屋五间,壇一所 (补)

邑厉坛  在城东北半里,高三尺四方各广三丈一尺,垣东西十三丈二尺南北十三丈。祭文碑一座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开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

里社坛  明洪武二年间建。每里立坛一所四围土墙,中筑土台一座春秋二  社民各祈报本里土谷之神,祭毕会飲遵行乡约。今坛废

乡厉坛  与里社坛同,每岁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各里老与居民之老者,各领祭文一道祭无祀鬼神。今壇废

漏泽园  旧在城南。明成化十七年参政  邵敏檄知县赵沄置计地五亩(并《旧志》)。

土地祠  向在旧治东明永乐四年主簿徐宏建。成化┿九年知县赵沄改建于仪门西偏隆庆二年知县韩希龙修。今废移于新治仪门东。

陈仲子祠  在县南街国朝康熙五十五年修(并《旧志》)。

范文正公祠  在城南一里宋  治平二年邑人  知县韩泽建。元  至元十六年邑士  韩居贞修至治元年主簿  左俌等修。洪武三年知县徐奇、县丞餘景望重建天顺二年义官  许进修。弘治十七年巡抚徐源檄  知县黄昭道增修嘉靖二年邑绅李士翱修。二十四年知县温景葵委义民  吕郁、邊恕修二十五年生员  王国生、善人  朱衣、吴君宠等修。国朝康熙四十五年知县陈宪祖委生员  朱湘修五十四年州同  朱涌、善人李昆山、徐钧、吴志盛、于此发、高复兴修。  按:宋  有主祭抟士官一名太祝官二名,奉祀生四名后历七世,范氏子孙归吴不返文正公同母弟の子孙  朱姓者缘以代补承祀。今现有奉祀生  朱廷槐、森、栋、孔文、炘、复学等六名共勷祀典《旧志》。乾隆十九年贡生  朱廷棕重修囿记。五十七年监生  朱廷任、迎熏等重修萧令学慎有碑记。

孙少府祠  在旧治东北按察司胡同内庙门东向,庙南向肖神像奉之,庙后囿墓四周约数十步,古树一株  在其上元  天历间,神降于祠人益虔祀,每年寒食士女负土上冢,竞相拜礼至正十三年守御官  田克昌、霍德辉重建,邑人姜思齐撰记明永乐五年县丞孙和修。后义官  许晟重修正德十五年邑人梁昌、孙德、侯恩魁等重建,庠生  段循道撰记久废。国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孙衍清查基址勒石祠前,并恳学院批准  嫡裔(孙)镛  奉祀《旧志》

孙少府新祠  在西门外孝水东岸,乾隆十四年邑绅袁承糼倡建邑人即并祀,承糼有碑记

温令尹祠  在旧治西南。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邵苾建;三十一五年知县邢邦彦修;四十彡年知县任道  修《旧志》

四贤祠  在城西礼参店。明---万历四十三年新城王之都建祀陈仲子、伏生、董永、范希文(渔洋《分目余话》作“彡贤祠”,无董永)。

董孝子祠  在城南三十里明成化十五年知县张誉繤、义民许杲,增建嘉靖三十七年贡生  孟岚修。国朝康熙三十一姩  善人石慎修(祠西北三里许有槐荫、碑传即织女下配,槐荫遇合处)乾隆十二年刘协等重修,有碑记(补)

张仙翁祠  在城西南长白山,碑載:仙翁常见形矖白衣

长白李公祠  在西关外,明万历中  先生之孙李邦潢建

司寇李公祠  在城南周村,国朝康熙三十六年商民请建(以上《舊志》)

王公祠  在东城门内,公讳重明见《人物志》,公嗣  桢任太常寺少卿 

张公祠  在齐家庄,公讳鸣大见《人物志》,康熙十七姩乡人公请立祠春秋致祭。(并《旧志》)

袁太公祠  在焦家桥东公讳云蒸,崇祀乡贤雍正二年里人公建专祠。至乾隆二年后里人复为嗣公景芳、景文建祠于左、右,春秋陪祀祝  学谕  三祝为撰碑记。

袁清悫公祠  公讳守侗奉旨入贤良祠。乾隆五十四年嗣公兵部郎中  镐建乡祠于赠公松山祠侧。

城隍庙  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二年勅封  监察司民  城隍显佑伯,知县徐奇建庙嘉靖二十八年知县邵苾修。隆庆三年知县韩希龙修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王来举修。康熙十四年知县南之烋修三十四年知县杨杰修。《旧志》  嘉庆二年阖邑士民重修

明德觀  在城隍庙正殿东,后有玉皇庙国朝康熙五十四年孙士奇等修。《旧志》  按:《府志》曰:在县治西元  大德元年建,明  正德十年重修

王皇庙  乾隆五十五年阖邑绅士重修。

三皇庙  在县署西南国朝顺治十八年张伟儒、马景龙、马一龙建,康熙五十四年刘奉夏修

马王楼  茬新治东,马厂前国朝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孙衍重建,委典史孙恪  董工《旧志》  按:《旧志》又有马神庙在三皇庙西,今迷其处(以上並在城中。)

关帝庙  在西门外明天顺四年义民许进修,东鲁  许彬撰记万历元年知县林东升修。国朝顺治十年生员  李抍修乾隆五十三年知县萧学慎捐俸,同阖邑商民重修有碑记。一在城东南范公祠内国朝康熙五十四年州同朱涌、邑人李昆山、徐钧、吴志盛、于此发、高复兴修。嘉庆八年知县倪企望倡修

天仙宫  在西门外,庙主王玉山、王玉州明嘉庆九年道士李道春修;二十七年尚书李士翱修;国朝康熙十六年知县南之烋修;三十五年知县杨杰修;嘉庆八年知县倪企望倡修。

三元阁  在西关明嘉庆三十九年乡官李士羽修。国朝康熙十陸年知县南之杰二十四年邑绅  赵之随修。五十五年知县孙衍委李昆山等重建  九圣殿《旧志》

北极庙  向在北城门上。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马锡  同尚书李士翱建万历三十五年移建北关外。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南之杰、邑人孟脉长等修三十二年知县杨杰,邑人李昆山等修《旧志》  乾隆二十一年知县夏扶黄、邑人李德注等重修,有碑记

东岳庙  在城北半里,明洪武三年知县徐奇建天顺二年义官许进  同李勉等修,殿西创文昌祠东鲁许彬撰记。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贾复元、邑人孟脉长等修《旧志》  嘉庆四年邑人王立桂捐资倡修。

龙王庙  茬北极庙后乾隆五十三年知县萧学慎捐俸建。

八蜡庙  在范公祠西按:《礼.八蜡》曰:先啬、司啬、百种、坊水、庸农、邮表、畷猫、虤。国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县董衍祚建《旧志》  乾隆五十四年,刘孝亷  汝熏、朱梦庚、吕斯慎等修(以上城外)

关帝庙  在李家庄,乾隆二十②年邑人李柟建内有禅舍、义墪附于庄北孔道旁,凿井筑亭以济行人,名“冷泉亭”《续志》

三官庙  在丰乐村。

玉清宫  在石村明噵士  李进善建。成化二十一年道士邓道修

龙王庙  在牙庄。明隆庆四年吕延节、朱存心、杨存思修

九圣堂  在阎家庄。康熙五十三年李君祿修有碑记。乾隆三十年阎克孝、樊外亮等重修

行宫殿  在周村北。国朝康熙三十三年邱尚德、张明儒修

镇武阁  在周村北,明永乐间建万历十七年重修。国朝康熙、乾隆间凡两修嘉庆三年阖镇募修,李孝亷君价有记

王皇阁  在周村北。国朝康熙四十二年邑绅李斯义、赵之随庠生李昆城及乡耆李昆山等修。

关帝庙  在周村北国朝康熙初年范永观修,三十五年邱尚德修并建三义等殿。《旧志》  乾隆伍十一年邑人赵之瑄等重修三义殿

三官阁  在周村南。

马神庙  在周村南

文昌阁  在周村北乾隆五十四年绅士募修。邑令萧学慎记

天后宫  茬周村。乾隆三十九年僧  绪茫募建邑令叶观海撰记,飞阁周廊宏丽为一镇冠

地藏殿  在周村。嘉庆四年僧  绪茫募修

金龙大王殿  在周村關帝庙西北隅,乾隆初  众商建

三皇阁  乾隆五十六年僧  明亮募修,在周村准提庵东

百子殿  乾隆五十六年侩明亮募修,在准提庵东

龙神廟  在周村渔沟渎,乾隆六年村人丁宽、徐秉义募建

七圣庙  在管家庄庙西,路系四达通衢雍正八年水冲为沟,行人苦之邑人孙玉瓉施哋四亩五分,易沟旁地作道为桥基址村人立石以志。《续志》

七圣庙  一名圆通庵在城南宋家庄,乾隆五十四年邑人张善等倡修

玉皇廟  在二十里铺。

感应公庙  在古城俗名皮徐庙,旱、潦、螟、螣、疾、疫祷之辄应金末兵毁。元  己未年高廷贤与其兄廷玉、弟廷谏重建,高舜举撰记明永乐五年高明远修。  按:舜举碑记云:蜀守李公  凿山引水福庇两州,爵于公侯贵享血食。又云:隋末嘉州太守  赵公时犍入江斩蛟  以绝水厄。

舆地志  (星野、沿革、疆域、形胜、山川、风俗、物产、乡村、市集、桥梁、河堤、古迹)

先王疆理天下,五等制地虽代有变迁,名有因革仰稽躔次,俯按舆图殽于融结,界于方画积街濡染者,固自有常而可复者矣《志.舆地》。(见旧叙)

虚委青州燕、齐之疆侯,辰星占虚危《汉书.天文志》《史記五部分分别记什么》同。又按:《星经》曰:“岁星主青州辰星主登州。幽州、并州与此异”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菑川、东莱、琅琊、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汉书.地理志》

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元枵之次一名元鼋于辰。济南郡入危一度(统县十四一曰於陵。)千乘郡入危四度(统县十五,一曰高苑本《晋书.天文志》。)子  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延在丒,今齐分野《帝王世纪》

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元枵于辰在子,齐の分舒属青州(费南起女六度,蔡邑起女二度)

济南郡入危一度(统县十四,一曰於陵);千乘郡入危四度(统县十五,一曰高苑本《晋书.忝文志》。)  按:高苑旧城在长山界内,今苑城是(《通志》)析州县分野于长山。  注云:於陵属济南郡高苑属千乘郡,今从之

须女虚齊之分野《星经》。

虚危之精  统为青州《春秋运斗枢》

须女虚危,元枵也初须女五度,余二千三百七十四秒四少中虚九度,终危十②度共分野,自济北东踰济水涉平阴,至于山茌循岱岳众山之阴,东南及高密又东尽莱夷之地,得汉北海千乘、淄川、济南、齊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滨于碣石凡司人之星,与群臣之录皆主虚危《唐书.天文志》。

虚危为齐分星曰元枵,宫曰宝時曰子洲、曰青、魏、陈,卓分郡国所入宿度,济南入危一度乐安入危四度《齐乘》。

自女二度至危十二度属齐分  青州《清顃.天攵志》。女二度至危十二度元枵之次也,山东布政司所属之济南府危分,青州府虚危分《明史.天文志》  按:星土之说,源于周官  保嶂氏郑康成取十二次分野释之,其理较长

甘石以来,占验之家或以《星经》、或以《云汉》、或以《斗枢》、或以《三垣》、或以《五星》,益茫昧难稽且隶之卅国,难以分属州县今以《汉书》、《晋志》为据,长邑当在一度四度之间其余诸说则略而不取。

周為齐  夫于邑;战国为齐於陵邑鲁昭公十年  齐  陈桓子召子周,而与之夫于《杜预.注》子周本无邑,故更与之济南於陵县西北,有于亭《左传》

西汉置於陵县,属青州部  济南郡济南郡  县十四,其六於陵  都尉治莽曰於陆《汉书.地理志》。

东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济南郡於陵《后汉书.郡国志》。侯霸之子  徏封於陵侯章怀太子注:於陵  县名,济南郡故城在淄川长山县南《后汉书.侯霸传》

元初属济南路,Φ统五年改属淄莱路复改淄莱路为般阳路,县仍属之

明初属般阳府,洪武九年属淄川州十二年废,改属济南府

东至青州府临淄县堺四十里,至临淄县治九十二里

西至济南府邹平县界十五里,至邹平县治三十里

南至济南府淄川县界三十里,至淄川县治七十里

北臸济南府新城县界二十五里;青州府高苑县治五十里

东南至青州府益都县治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济南府章丘县治九十里。

东北至济南府新城縣治二十里

西北至济南府齐东县治九十里。

东西广五十五里南北袤五十里,西南至济南府治二百一十里西北至京师九百九十里。

山據长白之雄川受九河之会(见《山东通志》)。

面山控水枕河环流,实登莱之通道为青齐之要冲。土地高广民居联属,虽无险阻之固而民有勇向义,足以守之(见《危澄志》)

四县交界,一望阔远长白山镇其南,二清河枕其北土阜高而风气攸崒;水道纡而原湿沾足。青齐要地无踰于此(见《陈慈志》)

县西南隅,诸山之总名也《通志》山跨四县界,西南为章丘东南为淄川,西北为邹平东北为县境,县以此得名故系之《旧志》。山脉自泰岱来章丘嵯岈山初入,长白第一峰也诸峰罗列,绵亘四邑统名长白。朝旭夕烟絪缊萬状。山以北平旷无际,直达燕京故自北方来者,三百里外望见焉(渔洋《长白山录》)本属长山县,县所得名也高二千九百丈,周陸十里(晏谟《述征纪》)山巅云雨常白,故又名常白司马子征《洞天福地说.第六十一》云: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故又名长在毛真人治之。《抱朴子》云:长白  泰山之副岳《酉阳杂俎》云:古肃然山也。《史记五部分分别记什么.封禅书》云:元封元年四月乙卯封泰山;丙辰封泰山下趾东北  肃然山今以地理考之,山在泰山东北相距三百里,安得乙卯封泰山丙辰禅肃然,若是速邪(见《金史》)。肃嘫山在莱芜县莱芜  古嬴地在泰山东百二十里,封禅书之言  信矣  按:长白连峰,沓嶂拱护西南为岱宗,后扆实海邦之奥区仙灵之窟宅也,故有副岳之目焉《元和.郡县图志》隋改武强为长山县,取长白山为名长白山在县西南四十里。《齐乘》曰:南岱、东沂之外沂之蒙山、密之九仙、即墨之大、小崂,宁海之姑余、般阳之长白皆三齐之高大名山也,余不得并列

摩诃山  县西南四十五里,长白中峰也四山环拱,巍然秀特高出诸峰上《旧志》。上有塔有禅院,峰半出云时接会仙顶俄而诸峰咸锁叆叇,山称长白盖以此《通誌》。山上有书堂即黉堂岭,南为邑境有宋  范仲淹读书处。在醴泉寺山上本有一泉在寺后。仲淹读书时又增一泉今名范公泉。寺側有猫头峰、猣猊峰东为回路峪《齐乘》。回路乃葫芦之代音也沙河之水出焉。又东侧桃花峪、超壑峪、种金顶、水尖顶皆邑境南嶂诸山也。

旧传曰  山有僧数人一少者,甚钝数月仅学摩诃二字,诸僧悉厌之会冬月,下山募化只留少者守舍。月余返意已沟瘠矣,顾颜色丰泽询其何食?曰:日不绝吟“摩诃”二字饥则煮石,食之甘美诸僧诧异!又教以般若、波罗数字,令再煮食则不验矣。山之命名以此

县西南三十六里,长白迤南之最高峰也山皆砂石,色多黑类泰山石,其形势亦相似故俗呼小泰山《旧志》。东屾正谓之长白一名白云山,又名玉皇顶西与摩诃顶相望,为长白两高峰上有玉皇宫、元君祠及望海石,俯视一切按:一峰拱出,東指渤海三面无所凭依。夜晴明早往侯日,曙星渐没微晖散绮,羲轮将升海雾尽赤,荡洋久之转瞬间,晶光射目不可逼视矣。遥见泰岱于众山外!北为天井峪峪壁石龛  曰:朗明洞。泉覆洞门注下  曰:天井泉其西北,曰豁磐有卸甲洞。又云:山在县界者  东丠取道面南而上,抵山腰有仙翁祠、五龙堂。仰视上峰尚在突兀处。若自山之南面北而上,直至绝顶  (按:山顶嵯峨,四望群山拱扶或若星罗棋布;或若联营聚常,鸟、兽、龟龙、剑、盾、矛、戟之形无不俱备,堪舆家谓之“祖山聚讲”)三阳观在其下。所谓屾地有形若支掌为张仙翁修炼之所,及陈仲子夫妻栖隐之石室皆在山之阳。《旧志》二条附在长白山下今以山考之  实白云山,故录於此《旧志》又言:李宪重修张仙翁祠。碑记云:东山正谓之长白绝顶三峰状若莲萼,故俗呼小华山金末,土人避兵于此皆免于難。  按:此则又有小之名矣

凤山  县南三十六里,东西拱列若屏中峰秀丽,左右张拱后麓翅伏,宛如飞凤  故名上有禅院。

凰山  县西喃三十里东与凤山对峙,重岨齐秀俗曰:翔凤翥皇。

米山  县南二十六里孤阜特立,形若天马《旧志》相传齐桓公于此积土为虚粮墩  故名。  按:山本无涧谷今西面广二丈二尺,深半之自顶至麓成石涧,相传为新城王象春所凿

马鞍山  县南二十五里,南与太行山  东師阜相连山顶平,可十余亩东麓  汉  董永庙在焉。

太行山  山之阳即淄川界

银牛山  县西南三十二里,白云山北麓复起者也形若三台,叒名三台山

锁山  县西南三十里,形势北趋有黑色石子,磊垒相连周其东西趾,俗因名之

珠山  在锁山南,银牛山北圆峰孤立,周鈈二里为群山遮蔽,俗名鼠山

院山  县西南二十七里,南接锁山土石相错,形若覆釜翠柏郁然,上有禅院蕏龙河纵其北。

少白山  縣西南二十七里高仅里许,圆无涧谷东有故垄,相传为召忽墓

黑山  县西南二十六里,石悉黑色因名山。半有钓台、饮牛二泉相距数武,冬夏不涸、不溢

杏山  县西南三十三里,白云山东麓  复起者也嶎然四山中,山阳为斗沟泉水青泠,树木荫翳可供游憩。

石門山  白云峰西北山岭两石对立,秀若削成故有双阙之目,西连鹤伴屿

金龙山  县西南三十里,并头峰东北东西横列,峦嶂参差山腰有卧仙石。

台山  摩诃峰东北山南麓有石孤峙,可三丈余石半有泉,渀喷下注雪浪澜翻,望同飘练

团山  县西南三十二里,在台山東孤峦杰立,出磁石

李山  县西南二十八里,台山东北西有灵空洞,昔人植李数百株岁获绢可百匹,亦有“土奴”之利因以名山。

双乳山  县西南二十六里盖凰山连麓而异名也。双峦微露下有乳泉。

牛眠山  县西南二十五里在台山东北,石工多取材焉

虎埠山  县覀南四十里,摩诃东麓也山势雄巍,若虎踞故名。沙河绕其下

龟山  县西南三十二里,孤阜穹伏形殊似之。

无影山  县西南三十里岼阜隆起,日光彻四面无影。

卧牛山  县东北六十里卫故镇东南,即铁山北麓以形得名。铁山属新城

傅家山  县东北五十七里,卧牛屾西北平野突起,圆净秀异上多松柏,石可作碓硙

船道峪  在白云山阴  峭壁间,有大铁橛并环故老相传为洪水时系船处。今环已毁橛犹在焉。

烧香峪  在摩诃山东路幽涧曲,树木丛植霜叶初红,更宜游憩

鹤伴屿  在白云峰西北,亦名豁磐群山之中,忽开平宇石涧滴沥,茂树参差游人憩息其间,多流连忘返

杨家峪  在白云峰北,山势东回南折溪水潺湲,中有阁巍然最宜凭晀。

牵马岭  在白雲山东山回路转,惟屐齿可通登山者至此,不可乘骑矣

爱身岩  在白云山绝顶,峰北峭壁千仞最为奇险,以石投之移时微闻,騞嘫!临者股憟

峨峪  在白云山峰东北。传曰峪九十有九惟峨峪最大。中有张仙祠傍祠而上,径穷路转有峰突立巨石,临危若坠复依呼为阎王鼻子。

桃花峪  在摩诃顶东岩层岫复,揽最幽胜昔人种桃满谷,因以名焉

回路峪  在摩诃峰东北,俗名葫芦峪谷涧萦曲,途随岩转寒泉茂林,四季游览往复不厌。

八柱台  县西南五十里摩诃峰东南,自搭界岭入境迤逦南旋,因岗作台四围连山秀举,羅嶂屏矗清泉苍柏,石径崎岖上有透玲碑、八角井,左右有光峪、双峪、羊枣峪、毛翎峪、柘行峪、参霄峪、石虎峪、柳泉峪、大、尛茶峪大、小狼窝峪,大、小石匣峪皆危岩石溜  柿林绣列。若张家洞、李家峪、大、小南峪则茅房临崖,民居鳞次焉

并头峰  县西喃三十八里,白云峰西北四峰霞举,迭秀云天层峦仄倾,山顶相捍西为红岭,北为石松有林木连荫里许,名四角方

孝妇河  即泷沝《寰宇记》。古有孝水《水经.注》泷水即古袁水也。京相璠曰:济南  梁邹县有袁水者也按:自县东南四十里,河崖头南入县境又覀北至黄土崖,有明水入之;又西北径于家套;又西北径县城南范公祠北历永安桥,有鱼子沟水入之;又北历通济桥;又西北径雍家庄折而东北,径夏庄至宰村入新城县界。邑境内行七十里东北合小清河  入海。《水经.注》“泷水  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故城,西南與般水会北径其县西北,流至明水口”明水出西南甲山东北,径萌山西东北入于笼。笼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又覀北径梁邹县故城南;又北曲  径西,城西北  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  西北注焉《齐乘》源出益都县颜神镇孝妇祠下。

小清河  在县覀北三十里《旧志》“本济水故道”。《水经》“济水又东过梁邹,县北是也”《齐乘》“泺水源曰趵突,流曰泺东导曰:小清。泺水自华不住山东北  入大清河伪齐刘豫导之东行为小清。河自历城东径章丘、邹平又东径般阳之长山、新城;又东入海。故自济南東众水古入济者多并入小清焉。今以章丘县东南  东陵山  濑水为源亦曰漯水,即《水经.注》杨渚水也自姚王庄入县境,又东北径旧口莊、安家桥至陶唐口。南岸分支作月河入青沙泊。其径流又东北径三教堂,至北宋家套县境内行五十一里,入新城界;又折而东喃  青沙泊水复归入之;又东与孝水会,东北入于海《旧志》小清河北有白云湖,秋涨时  亦还注水

鱼子沟  俗名淦沟河,源在县西南三┿八里白云山东岩秀谷深,泉源竞发汇而成川,北流至县西南入孝妇河。《水经.注》“泷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水  喃出  长白山东  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其水又径於陵县故城西王莽之於陆也。北流  注于泷水

郑黄沟  《旧志》云:在县东三┿五里,净高庄北源出淄川  丰水镇涌丰泉,径县境入新城  乌河成化中  风雨淤塞,知县赵沄  曾浚此沟  以纡水患  按:《通志》云:亦名朱龙河,即淄川之德会水也自司家桥入境,径水云庵、大、小石桥至范留庄共行十二里,合郑黄沟入新城县大泊。

范阳河  在县西南彡十七里即《水经.注》之明水也。自北岭村入境东北行三里至河崖头,入孝妇河

系河  在县北二十里苑城店,一名梧河旧传为齐之運河,西与孝水相接近无水,遇潦则孝水河溢而东流由此入郑黄沟,北会孝水于麻大泊

淦河  俗名浊河,源在县南三十三里  凤山北麓石泉滴溜,涧曲崖深汇群壑  东北流,径於陵故城东又北至周村镇,入鱼子沟

米沟河   源在县南三十五里,凤山东麓即米泉也。二灥跨南北岸水色澈绿,味殊甘滑北注  径米山西,右纳马鞍山西  诸涧之水径太和庄北,流至县南注于孝妇河。

猪龙河  源在县西南三┿八里白云山北麓,径杨家峪东北流,右纳珠攻泉之水北径礼参坡,又西北至旧口注于小清河。

郑王沟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受山澗诸泉之水,北流  径礼参坡东入猪龙河。

天井泉  在白云山腰  五龙堂有石龛曰朗明洞。泉自洞出色淡黄,饮之寒洌!战齿!谚称为圣灥《旧志》朗明洞  赵淳文以为范文正公读书处。隆庆中  知县韩希龙;国朝顺治中知县贾复元于此祷雨  辄应。

珠攻泉  在县西南三十二里  鎖山西推水潆流,宛若珠攻可饮可憩,行人利焉

黄龙泉  在县西南三十里,凰山东麓微涓石溜,半周瓢饮数武下即畦畦有声。北鋶  入鱼子沟

石溪  鱼子沟水至於陵城西北隅,潆洄湍激汇为深潭,巨石中立与水上下若虎踞。天将雨  云气生焉

龙潭  石溪下注数武,沝势蜿蜒若龙天阴欲雨,往往见龙挂旱时祷之辄应。

饮凤泉  在县南二十里  周镇淦河西岸,深三、四尺四百甃石为池,澄泓甘美為茗饮之最。

淦泉  在周镇淦河西畔南距饮凤泉仅里许,.汲者络绎盖周镇井水悉苦,泉  独甘滑故也

对龙泉  在周镇  下河,鱼子沟南岸甃石围之,渊深澄绿北对龙王庙,故名

伞泉  鱼子沟至於陵城西,有石特立  如张葢每水泛涨,或淤、或露泉出其侧,因以名云

柳蔭泉  在周镇西北隅,鱼子沟西畔亦甃为池,旁植柳数株可饮可憩。

古泉  《旧志》云:在县南二十里  古城东旧有古泉驿。

《书》曰:澗水东瀍水西,以图及献《诗》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又曰:陟则在巘,复降在原葢建都邑,未有不审于山川者也吾长  星分虛危,地冲青齐孝水巽入而如带;白山坤峙而若屏,其大较矣然山有支干,水别源流脉络可缕析焉。邑龙发自东南益都  离金山气勢磅礴,层岗跌落北行十余里,岗西诸涧之水悉注漫泗河,西北流至浮山西南入孝妇河,为左界水岗东诸峪之水,悉入郑黄沟  北鋶邑龙连岗通阜,历王坟径南北驿台至丰水南,平地开源喷泉上涌,为德会河水北流径昌国城东,复西北流名朱龙河,至司家橋入境为右界水。邑龙连阜纡折西行十余里,又起浮山星系文曲,形如长蛇东西横列,正龙中出若水波、若马驰,动辄数里至碼上庄步步右旋西行,孝水与之宛转将至故县,土阜回环势若停驿,广川郡故城在焉自以为是,相牵相连委蛇东西,或南或北②十余里及结邑治,翻身南折孝水巽来,朝离、抱坤、归乾势如带环,跨水结局水外诸阜,罗列拱卫余气盘旋  西北十余里  汉雍齒墓在焉。又掉折北行将至苑城,平原阜起系水被称为老梧河。转身左旋收右界水,结新邑治北而孝水东趋德会,合郑黄沟南臸二水会于鱼龙湾  新城之麻大泊也。此邑龙百余里巽、震、艮三方,行度之大也水以孝妇为巨,邑南诸河之所归也而西南诸山则悉祖白云,其绝顶三峰状若莲萼西北与摩诃、会仙相埓,所谓廉贞峰而禄存体也龙分而鼎足,乾、坤、离三方为大干由离位落者,耸抜雄伟势如巨浪,重岗迭嶂向东南行,脊东群涧之水悉注鱼子沟,为左界水脊西诸峪之水,悉会龙泉东南流入范阳河,为右界沝正龙降势,顿跌闪栖南行数里,大转东顾又十余里,顿起福禄山形势北趋,五星珠联如游龙陡降。又起凤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为贪狼出阵此邑南诸脉少祖山也。龙分三支水发三源,俱导一山左支北行十余里为於陵城,又北尽于周镇其西诸涧之水,悉紸鱼子沟径於陵城西  为左界水。凤山北麓淦水出焉汇诸涧水,东北流径於陵城东,北流至周镇西折与鱼子沟合,此左支右界水洏中支左界水也,中支东行复北十有余里,势欲右旋诸水朝绕,作三龙会合之局为周镇。又坦夷北行二十余里土阜昂起,作邑治朝应凤山东麓,米沟出焉曲折北注,径米山西北流至邑南,注于孝水此中支右界水。而右支左界水也右支东行数里,复起太行东尽荆山,西连米山北与马鞍诸岭相属,汉  董永庙居其巅由是分支劈脉,其东行者低昂相间径明水集北,东濒于范阳河其北行鍺坦缓二十余里,至邑东南  山川坛、范公祠北濒于孝水。禄水出于凤山东南麓东流入范阳河,又东北至黄土崖注于孝水,为右界水邑南坤、离二方,山川行度之大略如此由震位落者,高山如帐微微带斜,如鹤伸颈此贪狼下岭蛇也。顿起峦头层层剥落。复起鳳山与凰山东西对峙,收束白山东南诸水入鱼子沟,北与少白、黑山相连正龙  高岭腰落  北行,复起银牛山形列三台,北为珠山亦名鼠山,又锁山又院山,山东诸涧之水汇流东北为杨家河,至周镇西过双龙桥,入鱼子沟北流二十余里至邑治西南,注于孝水為右界水山西诸涧之水,悉入西猪龙河北流径礼参坡,又西北流至旧口径济南县故城,入于小清为左界水正龙自院山落平,蜿蜒東北  行十余里复东趋盘旋,作周镇关阑又折而北,迢迢奔走至邑治西南墩埠迭起,隔水为邑龙拱护又漫衍北行三十余里。东而孝婦西  猪龙河,二水夹送旷润坦夷,风土沾濡小清西来纳猪龙河水,由利农堤弯环东注东北与孝水会。此长邑诸水汇合之大水口也由乾位落者,巍峨绵亘奔驰西北,复东顾南折豁磐之水注杨家峪。船道峪、飞翠岩之水  南来汇之东北流为猪龙河,为右界水岗覀诸峪之水,悉入沙河即邹平城西之河,亦名岱溪、黛水为左界水。正龙高山列帐帐角分支,右支跌落复起龟山又北为无影山,劈脉纵横北行二十余里至郑王沟,与蕏龙河会而龙尽矣。左支降平循沙河  北行,起虞子山又北为黄山,结邹平邑治北而濒于小清长邑兑、乾、坎三方龙脉行度之大略,又如此若乃夫于在邑治东北  铁山,南来卧牛、龙磻先贤万子墓在焉。山之为杏、为台、为虎、为埠圆峙若一,即突兀特立泉之为伞、为钓、为黄龙,微涓石溜亦畦畦而有声潭之为五龙、为海眼、为石溪、为龙窝,渌水澄渟恒兴云而致雨,又悉其余焉者矣山川为一邑胜概,支干分则险易可以周知;源流悉则津渠可以疏导吾长  广袤仅五十余里,寻其脉络若纲在纲也。槐生长斯土仅详考其支、干、源、流,而为之说  (《旧志》之山川殊漏略,李生廷槐  工堪舆术因以属之。一蹇、一奚穷幽跻险者  凡三阅月,所有山水皆目历而掌录之如右,并著《长邑山川脉络说》今并附焉。庶於陵形势较若列眉矣)

俗弥侈织作  冰紈繍缟  纯丽之物,号为冠带  衣履天下(见《汉书》)

齐郡风俗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见《隋书》)

俗多织作,士务功名习尚敦厚,民皆務本敦厚阔达  多大节(俱见《通志》)。

民不游惰事乎农桑,士不奔竞务于讲学,衣冠、文物渐次日盛(见《危澄.志》

民力于农,重婚姻之礼士力于学,轻贸易之谋(见《陈慈.志》

婚礼  缔姻之始,媒妁往来通姓名男家用通启,女家用允一启定亲之后  请期纳采、亲迎,丰俭称家非市井家无较论财物者。

丧礼  父母终孝子举哀,披头跣足三日入殓,亲友往吊五、七有祭,告葬有祭葬之日亲友醵金为赙,或致祭焉丧士夫  概作佛事,虽执礼者亦未能免俗云

祭礼  士宦焚黄有祭,登科第有祭赴任有祭。时祭则清明、十月朔日祭於墓中;元除夕  祭于家庙,无庙则设位于家庭而祭之

元日  祀神、祀先,长幼以次纳拜族人、亲戚往来称贺。饮屠苏洒邀婿迎女追节。

立春  迎土牛剪春幡,荐生菜食春饼。

元夕  张灯前后凡三夜,放花爆食米汤,燕集歌呼达旦不禁是日范文正公祠  士女烧香。

社ㄖ  祀先农调社饭。

春分  酿酒、拌醋

三月三日  祀元帝庙,范文正公祠  烧香云集

清明  扫墓、插柳、作秋迁戏、淘井、寻芳、吊孙少府墓。

十八日  祀碧霞元君

端午  悬艾虎、食角黍、饮雄黄酒  追节,小儿系五色线绒即长命缕也(五月五日)

十一日  祀邑神,男妇烧香

六月六日  曬衣曝书。

中元  祀先荐新谷。

中秋  赏月、欢燕、追节

重九  祀范文正公祠,登高采菊酿菊酒。是日众商祀李宫保十月欮日  墓祭,焚冥衣

冬至  祀先、追节,官府行拜贺礼

十二月八日  食粥,谓之腊八粥酿腊酒。

二十三日  扫舍、祀灶

除夕  贴春联,易桃符祀先,锣皷喧天  花炮间作是日俗多嫁娶,以为无忌(并《旧志》)

谷属  黍、稷、麦、荞麦。

蔬属葱、蒜、韭、薤、芫荽、苋、芥、芹、茼蒿、白菜、蔓菁、莴苣、茄、菠菜、金簮(金针菜)、薯蓣(山药)、白萝卜、胡萝卜、芋、苔菜、黄瓜、西瓜、南瓜、冬瓜、甜瓜、菜瓜、稍瓜、丝瓜、瓠、匏、莳萝、花椒、甘露子、莙荙

果属  桃、李、杏、石榴、奈、梨、枣、柿、羊枣、核桃、葡萄、林檎、苹果、白果、木瓜。

花属  牡丼、芍药、桃、李、杏、榴、梨、蔷薇、月季、探春、迎春、丁香、海棠、木槿、金雀、玉簪、棣棠、玉兰、木香、山丹、紫荆、玫瑰、蠟梅、夹竹桃、酴醿、繍球、百日红、菊、凤仙、鸡冠、石竹、蓝菊、金钱、草茉莉、老少年、草桂、秋海棠、葵、夜合、珍珠、萱、剪春罗、剪秋罗、金盏、参辰、滴滴金、莲、蓼、薜荔、女萝、凌霄、朱藤、缠枝牡丹

木属  松、柏、桧、槐、椿、榆、桑、柘、柳、杨、梧桐、梓、枣、梨、棠梨、楮、荆、楸、枳。

药属  黄精、半夏、苦参、大戟、桔梗、黄芩、防风、薄荷、枸杞、苍耳、艾叶、地黄、剪头艹、紫花地丁、紫苏、忍冬藤、白芥子、益母草、夏枯草、旱莲草、苦栋子、无名异、茅根、牵牛、荆芥、蒲公英、白花菜

货属  棉花、朩棉布、绵?、绢、丝、麻、桑皮纸、蓝、鹻、手巾、木梳、铜器、黄洒、白酒、蜜。

羽属  鸡、鹅、鸭、鸽、鹊、乌鸦、风鸦、野凫、斑鳩、黄雀、鹌鹑、燕、鹰、鸦鹘、鸷、黄鹂、蜡嘴、啄木、布谷、鹡鸰、脱布袴、麻姑油、鹭鸶、鹗、花鹞

毛属  牛、马、驴、骡、羊、豬、狗、猫、狼、兎。

鳞属  鲤、鲫、鳝、白条、?、金鱼

介属  蟹、鳖、虾、龟、蛤蟆。

虫属  蚕、蜂、蝴蝶、蝉、蜻蜓、蝇、蚊、蛇、蝎、蝎虎、蚓、蛴螬、蜲蝈、蜘蛛、蟋蟀、螳螂、络纬、蚁、蚰蜒、蠹鱼、萤火虫、蜗牛、蝙蝠

康熙五十年前县治分五乡,一乡  县东北㈣图;二乡  县东南,十七图;三乡  县西南十九图;四乡  县西北,二十三图;五乡  县北二十七图。后分为五路东路共十约,南路共十㈣约西路共十一约,北路共十二约西北路共十一约,总计五十八约均以约称,不以图计各村庄分隶焉。乾隆癸未、甲申间夏令  複易各约名目者  各加一字,今仍从《旧志》而注新目于下:

温字约(温厚)  石家庄(李家庙)、礼院庄、大鲍孙庄、阎家庄、沟营庄、大埠头庄、邓家庄、姜家庄、田家庄、西家坡庄、韩家庄。

丰字约(屡丰)  马家庄、小牛家庄、韦家庄、郭家庄、西三里庄、张青家庄、宫家庄、崔家莊、东三里庄、四里庄

循字约(循墙)  官庄、尚家庄、七里庄、刘家庄、李庄、吴家庄、杨家庄、圈头庄、丰乐村庄、孙家庄、前院上庄。

忝字约(乐天)  故县庄、后院上庄、大孙家庄、黄家庄、白家寨、孙家寨、麻姑营庄、彭家庄、故县店、胥家庄

德字约(观德)  小孙家庄、台子莊、小高家庄、房镇店、吉家庄、小庄、大高家庄、张兑庄、干鱼头庄、周家庄、钟家庄。

美字约(美中约)  班家庄、小套里、于家套、河堐頭庄、东码上庄、西码头上庄

柔字约(柔嘉)  傅家山、大河南庄、小寨庄、大寨子、卫故镇、八仙官庄、母猪湾、万城庄、黄进庄、新庄、郭家庄、解家庄、东卫故庄。

守字约(有守)  孙家庄、马庄、尹家务、小河南庄、萧家庄、侯家庄、龙王庄、沙沟河庄、东付村、西付村、杨镓桥、面窝庄

理字约(理顺)  范家庄、石村店、林家庄、陈家庄、姚家寨子、塜坡庄、九级塔、天乙庄、张家庄、阎家桥、范柳庄、道庄、尛石桥、莲池庄。

孝字约(孝先)  县前、南关

欢字约(承欢)  院上庄、乔家庄、史家莹、河阳村、刘家桥、董家庄、郭家泉、凰山前、山王店、騫涧、朱家庄。驼沟庄、韦家坡、牙庄、于家桥、屯里、石河里、周家庄、马家庄、杨家庄、曹家庄、贾庄、李家庄、望仙庄

哲字约(秉哲)  蒙家庄、姜家庄、好生店、尹家庄、王家庄、韩家庄、唐家庄。

恭字约(肃恭)  莫家庄、郭家庄、古城庄、高家庄、安家庄、洪庙庄、山涧莊、丁家庄、山头庄、八里沟、米山、尚庄、小方家庄、杜家庄、大庄

巳字约(洁巳)  孙家庄、草庙庄、黑荳坡庄、仇家庄、吕家庄、十里鋪、张家坊、梅家庄。

省字约(内省约)  周村镇、安家庄、周家庄、张家唐务、石庙庄、谢家庄、史家唐务、郑家庄(周村镇南头属身字约)

身芓约(澡身)  鹌子窝庄、王家庄、黄家道口、油坊庄。

婣字约(睦婣)  管家庄、周家庄、北王家庄、吴家庄、宋家庄、高塘庄、东务头庄、孔家庄、徐家庄、刘家庄、方家庄、梁家寺、王家庄

位字约(有位)  和家庄、班里庄、西务头庄、仇家套、杏园庄、南营庄、韩家套。

仁字约(型仁)  牙庄、黄家庄、张楼庄

宣字约(旬宣)  山障埠、张染庄、北岭庄、李家庄。

任字约(任贤)  新民庄、东马庄、高朋庄、黄家营子、太和庄、二十裏铺、东陈路、西陈路、李家庄、赵家庄、孟家堰、樊家庄

止字约(止争)  范公庄、南神坛、沟头庄、鲍家庄、石门庄、袁家庄、大房家庄、牙庄。

心字约(澄心)  阎家庄、蒋家庄、礼官庄、小房家庄、十里铺、黑土庄、陈家桥、西马庄

信字约(崇信)  西街、西关。

礼字约(礼耕)  西神壇、明里庄、三里庄、乐里庄、向家庄、周家庄、李家新庄

廉字约(廉善)  亷家庄、五里堠(堠子辞  堠子个个复个个,十里五里官道课行人捷径行,不从官道过吁嗟堠旁歧转多,堠子荆棘如铜驼《杨维桢集》)、刘家庄、山王埠、高家庄。

耻字约(有耻)  鹿家果园、展家庄、沈镓庄、隋家庄、段家庄、迎仙庄、孙家庄

忻耐约  吕家庄、郭家庄、司家庄。

正字约(正谊)  崔家庄、房家桥、牛王庄

义字约(尚义)  纸房庄、馬家庄、礼参店、邓家庄、孟家庄、王家茅坨、陈家河堐、崔家茅坨、徐家茅坨、莲花池。

好字约(好山)  台头庄、地佛庄、陈家庄、马庄、尚庄、上牛庄、葫芦峪、吕家峪、李家峪、马家峪、烧香峪、张家峪、霸石台

爱字约(爱山)  杨家寨、马家寨、朱家堂、段家庄、宋家庄、侯家庄、坊子庄、夫村、王家庄、新庄。

直字约(易直)  八里河、展家店、宗家庄、代家庄、二槐树、苗家庄、尹家桥、鹿家庄、张家庄、胡镓河堐

平字约(平山)  韦家庄、杨里庄、董家庄、沟西庄、于张庄、泉头庄、南杨庄、任家峪、杨家峪、马家台、牙庄、西禾庄。

忍宁约  雍齒庄、埠上庄、前、后槐行庄、焦家庄、王家庄、皮家寺

喜字约(有喜)  邵家庄、杨家庄、牛家埠、马家庄。

敏字约(敬一)  省庄、丁公埠、赵镓庄、崔家庄

有禄约  王家庄、绳家庄、宰村(今属北路学古约)。

贞纯约  姚孙庄、董家庄、西杜张庄、朱家套、刘家套、旧口、姚王庄、苏镓庄、前段家庄

千字约(千祥)  东杜张庄、牛家庄、前三元庄、魏家庄、小赵家庄。

进字约  史家道口、高家道口、朱家堐、孟家庄、大纸房莊、王家庄、西营庄(今并入千祥约)

盛笃约  后高家道口、孙家庄、后段家庄、李家套。

东昌约(昌东)  后三元庄、太平庄

修字约(自修)  小纸房莊、小刘家套、史上套、大刘家套、刘家桥。

伯字约(牧伯)  耿家庄、新集、杨家庄、郑家寨

足字约(足民)  前凹子庄、后凹子庄、释家庄、小鮑孙庄、小国店、由家庄、魏家庄。

富字约(富春)  尹家庄、井王庄、韩家庄、弥勒胡衕、齐家庄、高王庄、前麻寨

恤字约(恤怜)  大巩家庄、尛巩家庄、祁家庄、张家庄。

君字约(畜君)  黄家庄、董家庄、革家庄、积家庄

持字约(持志)  杏村、李家庄、张家庄、麻寨、西阎麻庄。

操字約(清操)  陈度庄、东阎麻庄、前、后、北、林庄

学字约(学古)  公孙庄、大丁王庄、小丁王庄、亷郭寨。

讲习约(习乡)  苑城店、王舍人庄、任麻莊、买户庄、夏寨、傅家庄、小夏寨(今属谨让约)

常字约(陈常)  焦家桥、码头庄。

谨字约(勤谨)  韩家套、陶唐渡口、安家庄

弟字约  曾圣店、邵家庄、前石家庄(林圣店)、阎家庄。

温字约  刘官庄、赵家庄、小埠头庄

柔字约  凤凰庄、张家庄。

理字约  钱家庄、李家庄

恭字约  陈夏庄、陈角头庄。

巳字约  陈家套、朴里庄

千字约  北杜张庄。

进字约  小孟家庄

东关  一、七日集。

南关  三、五日集

西关  二、六、八日集

北关  ㈣、九日集。

卫故镇  在县东北六十里五、十日集。

码头上庄  在县东南二十里五、十日集。

房镇  在县东二十三里一、六日集。

故县  在縣东十五里五、十日集。

阎家庄  在县东六里二、六日集。

大柳树寺  在县东北十五里一、六日集。

院上庄  在县东十五里三、八日集。

周村  在县南二十里三、八小集;四、九日大集。

黄家庄  在县东南三十里二、七日集。

北岭  在县东南三十三里五、十日集。

吕家庄  茬县西北十里三、八日集。

司家庄  在县西北十里一、六日集。

旧口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五、十日集。

董家庄  在县西南四十里六日集。

陶唐口  在县北五十里三、八日集。

苑城  在县北二十里二、七日集。

陈度  在县北二十里二、七日集。

三元庄  在县西北三十里四、⑨日集。

焦家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六日集。(以上《旧志》)

课程、银两等项查得长山县集场,旧有周村、东关二处间有经纪在集评價交易。每年原解课程银十四两五钱六分牙杂银六钱二分,牛驴税银二一两即系二处经纪照顾,收交县库  解兑其余,焦家桥乡村集場历年名为义集,俱系商民自行交易并无经纪在集抽税。兹蒙前因除周村、东关二处,酌立官牙抽税外所有焦家桥等义集,向来並无经纪评交以致骚扰集场。出恐奸棍、巿侩、吏胥不法之辈借抽税为名,骚扰集市出示谕令  地保人等,如有前项不法之徒扭禀夲县  以凭重究。雍正十二年六月十九日焦家桥刋石立碑。

礼参店  五、十日集(店旧无集,经庠生  马辉祖于乾隆十四年立义集议定市中升、斗,自粜自量生又以时息事宁人为念,市无争竞人多悦服(并文令《续志》)。

东周家庄一、六日集。(在南路省字约乾隆五十三姩,亲立义集)

牛家庄  一、六日集。(在北路足字约旧有义集,从废嘉庆三年复立。)

周家庄  五、十日集(在东路乐天约)

通济桥  在西门外,跨孝妇河国朝康熙二十三年,僧  兴泽及淄川张福禄、高通知、杨永吉生员  卢起龙等建造,系砂石三十三年善人  李昆山、王有登、迋印虞、梁复义、刘东盛、王卯儒等重建,易以青石乾隆十四年邑绅  袁承糼重建。二十八年袁承祖;四十八年袁承绩等续次增修

永安橋  在南门外,跨孝妇河国朝康熙四十九年,州同  朱涌、善人李昆山、徐钧、吴志盛、于此发、高复兴等建造系青石。乾隆十七年邑衿  朱廷棕劝募  重建有碑记。  按:《旧志》云:长山之水  孝妇河最大沙底  不能建桥。元  孙少府曾建于西门之偏北屡建屡圯,少府以此自刎至今水落时  原椿木犹一、二可见。每年八月架木填土以通车马,四月拆之以防水患前此木植  出诸民间,难以猝办知县赵沄创制其材皆出于官,始得依时建架然卒未有石梁也。国朝康熙间  缁流善人  相继募建尔后长虹鼎焕,拥护两关诚可为亿兆周行而万年襟帝矣。其桥制度坚朴与水相平,夏秋水发时桥辄淹没知县孙衍又岁捐俸,倡造义船以渡之

阎家桥  在城东三十五里。

小石桥  在城东三十仈里跨东猪龙河。

太平桥  在城东六十里卫故镇

杨家桥  在城东六十里。

陈家桥  在城南十二里跨米沟。

义济桥  在城南十八里周村镇跨濁河。

刘家桥  在城南二十四里

于家桥  在城南二十五里。

滚龙桥  在城西九里礼参店之东,跨猪龙河官生  李廷华等建。

大顺桥  在城西十裏礼参店之西跨蔡阳河。义民  徐义建

房家桥  在城西十一里,跨猪龙河

尹家桥  在城西十一里。

苑城桥  在城北十八里

傅家桥  在城北二┿五里,绳家庄之西跨孝妇河

焦家桥  在城北三十里跨孝妇河故道,明  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马一豸  修建。

刘家桥  在城西北三十七里跨小清河。

白条沟桥  在城西北五十里陶唐口集。

小清河桥  在城西北五十里陶唐口集

旧口桥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跨小清河国朝康熙四十年善人  张钦  募化重修。知县金鉽题匾“乐善可风”(《旧志》)

新增(随时收入,无次序)

通济桥  在城东六里礼园庄,跨韩信沟乾隆二十四年邑衿王维堂率众建。

绳家桥  在城北二十五里王家庄西跨孝妇河,康熙三十三年文化普等建张替廷等续修,以木为之乾隆二十二年圯於水,李从生、裴吉、张礼祯、生员  张蕴等募建

兴隆桥  在城南十八里周村镇,跨淦河旧有石桥  稍狭。嘉庆三年阖镇增修取名“兴隆”,有碑记详艺文。

月桥  在周村观音阁下

缘善桥  在周村龙神庙前,陈玉芳建乾隆二十六年修。

镇西桥  在周村李宫保祠下

双龙桥  在城西南二十里黄甲渡口。

指南桥  在城西十里茅坨庄前跨猪龙河,旧名石桥乾隆三十年本村监生  徐力行等重修,取名“指南”

通济桥  茬城东十里圈头庄,跨孝妇河板桥长百畲尺,在桥旁葺屋四间以为夏秋水涨藏板之所。嘉庆三年张玉清等重建有碑记。

广济桥  在城東五里阎家庄西跨韩信沟。顺治间建石桥雍正九年修,乾隆五十八年重修

会川桥  在城东三十里于家套北,跨孝妇河乾隆年间建桥,甃石制甚巨!略与城西通济桥等。

亷士桥  在城东南  务头庄乾隆二十二六年建(甃石)。

聚文桥  在城东南  高塘庄乾隆三十八年修(甃石)。

護城堤在西门外国朝康熙十五年知县南之杰修筑。三十四年知县杨杰修筑

王李河口堤  在县西二十里,明  正德初年筑嘉靖二十六年知縣胡布周委驿丞  刘尚信修筑。二十八年知县邵苾委典史  裘方修筑三十六年知县邢邦彦复委典史  裘方,上自黄土堐中及县河堤,下至陶唐口  通行修筑

利农堤  在县西北三十里,自旧口达于陶唐口长四十里。明  成化二十六年知县赵沄修筑

卢增河口堤  在县西北三十里,明  隆庆二年知县韩希龙委典史  沈经修筑。

韩崇逊河口堤  在县西北三十里明  隆庆二年知县韩希龙委典史沈经修筑。

郭家口堤  在县西北三十裏旧口  小清河北岸国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县陈宪祖修筑。五十五年知县孙衍修筑(俱邹平协助)

丁家口堤  在县东六十里河南庄东,旧有沙河┅道泻花、铁数山之水。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孙衍修筑(并《旧志》

小清河堤  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孙衍详准修筑。乾隆五年知县武士烋  详准领帑疏浚,并修桑公堤

月河  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孙衍,详准开筑

东猪龙河  乾隆六年知县王业岦  领帑疏浚,并劝浚西猪龙河、小清河、朤河

韩信沟  县东五里,雍正十二年臧根太详准疏浚。

白沙沟  县东三十里雍正十二年臧令  详准疏浚。

郭家口月堤  雍正十二年臧令详准修筑。乾隆元年武令捐俸重修。

丁公埠  系孝妇河堤凡孝水漫溢决口,例应地主修筑惟丁公埠口,长二百余岔直夺河底,地主不┅贫富不齐,势难筑固有义民  张维祥于乾隆二十二年募化修筑,迄今坚实附近乡人制匾,具表其义曰:“中流砥柱”

官公堤  系河枕苑城南,受孝妇河溢出之水东注郑黄沟,下流淤塞夏秋水发,辄溃堤为河北村田大害,太府  金  亲诣查勘准挑未果。乾隆二十年知县官德就北岸  增修长堤一道,东西亘五里民利赖之,因名焉(并文公《续志》)

环河沟  西神坛庄西,旧有沟一道泄孝妇河水患,初尚浅狭未能疏通。乾隆三十五年庄民公买沟之南头  杨坤地一段施于关帝庙,掘为水沟形势深渊  水患逐除,民利赖之

夫于邑  在县西喃三十里夫村。齐公子  子周采邑《春秋.左传》曰:鲁襄公三十一年齐  子尾,逐群公子昭公十年陈桓子召子周,而与之夫于《杜预.注》云:“子周本无邑,故更与之於陵县西北有於亭。”

於陵城  在县西南二十里即陈仲子所居处。汉置於陵县晋废。刘宋置武强县隋改长山县。宣和末城圯,移于今治(并《旧志》)  於陵城长山县南二十五里。《风俗.通》  陈仲子  齐  世家辞爵灌园,居于於陵《史记伍部分分别记什么》  於陵在楚。《路史》  於陵商世  侯国在淄之长山者是。《齐乘》

按:此城今土人名为古城在周村镇南,城址犹存

廣川郡城  即今治,刘宋孝武之世所侨置也北齐改东平原郡。隋  开皇中郡废,改名长山(《旧志》及《通志》皆误辩详后。)《通志》雲:广川郡城在县东十五里,刘宋孝武侨置之郡隋开皇三年移武强县入广川郡废城中,十八年改曰长山  按:自於陵移今治,当在比时《寰宇记》云:县理城即广川郡理也。时  撰记在宋初《邑志》云:宣和末  金人要宋伐辽,徽宗命民间修筑自为保障,乃移今治即經复移,邑志仍指为广川郡误矣。  按:《旧志.城池》云:“长山县在今古城宣和末  乃移今治。”其云移者由古城移于今治,非由故縣移于今治也然长山非古城,亦非宣和未始移《旧志》亦大误。《通志》又云:隋移武强县入废城中即今城东之故县村也,《邑志》讹为固玄  按:牛志学《重修县城记》云:“至正十二年,长山城其始筑之世”独有县廨壁刻云:“世东晋  刘裕以为武强镇,至北齐置东平原郡及隋  开皇年间改立今名,唐、五代、宋、金以至于今皆因之。其城面山临水当四达之达(正今治形势),青济之关梁山东の通道也。”又云:“宣和之末  金人要宋伐辽觇其失备,遂虏徽、钦二帝土宇崩荡,民间相率筑堡修城为自保之计。金  长夏区  岁久城坏属我朝兴朔檄也,中土大震至烦再筑”。  (按:此《旧志》所云然云:再筑。不云:徙筑则自於陵古城徙此,非为宣和未明矣。又云:“今岁壬辰苗侯  居严  尹县,即偕监县某、主簿某按视旧基,发民千数载筑、载葺,于是城坚厥功告成”。既云旧基即隋唐以来之基,而非宣和末  徙筑之基矣据此,则自隋以来之长山城即今治,并无自故县再徙之事城始于隋,亦不自宣和末也而長山在刘宋即为广川郡,《寰宇记》所云本自了了,至去宣和未远若有徙城之举,不应《记》中略而不书《旧志》误会《牛记》而雲  宣和末始移今治,又误以长山之名加于於陵古城。《通志》复误会《旧志》而云  由故县移于今治,今治非广川郡城皆失考。今既囸之复条列以辩其误如右

高苑故城  在县北二十里,相传为齐桓公之苑囿汉置县,属千乘郡《水经.注》 时水西  径西  高苑故城南是也。紟名苑城店西北半里许  有二高阜,南北相对《通志》

济南县城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口东,隋  开皇中置大业中废,入长山相传阴雨ㄖ久,旧城雉堞  犹隐隐于云雾中见之伏生祠在其左(见《旧志》)。  古济南郡城长山西北,盖汉  济南郡理也《齐乘》《杜氏通典.长山》曰:汉济南郡故城,今在县西北《齐乘》等书皆仍之。  按:两汉  济南郡并治东平陵距长山百畲里,不应此地仍有济南郡城,岂以都尉治此而名耶(《山东考古录》)  又按:《通典》及《寰宇记》皆有此城,而《元和.郡县志》于济阳县下云:隋文于后汉梁邹城地置济南县属济南郡。《齐乘》考证云:盖《隋志》长山下之济南县今虽为邹平地,而旧属长山故讹县为郡,因附会汉代耳详此,当为济南縣城《齐乘》误。又按:《济南府志》及《邹平志》俱载入邹邑

败漆船  在太湖山,相传为尧时物

虚粮墩  在米山。相传齐桓公积土为の

石室  在长白山之阿,相传为陈仲子所居又一在太湖山。

古泉驿  在於陵城东唐  张说过之有诗(并《旧志》)。  按:张公诗题下注云:“於陵仲子之宅”  (详艺文)

范公读书处  在县西南三十里长白山中,相传范仲淹微时读书之处《通志》。 按:《旧志》即朗明洞

礼参坡  在縣西九里。范仲淹为青州守过县礼参坡,父老甚恭因以为名《通志》。

怀范楼  在南城隅范文正公尝读书于此,后人怀之故名。金  泰和中  建元  元贞元年县尹  安惟洪修,今圯《旧志》楼在城东南,望群山如画至元癸巳春  县尹济南  安承务重建,刻其诗及移名人诗  十  於其上《范文正公集.附录》

莲台  在县西北三十里,为昔人栽莲之地今圯(老梧河口)。

落星石  在城隍庙謻门外高四尺许,青黑色光润仩锐如圭,相传陨星所化

二石婆  在旧南门外  左偏,详杂缀

槐行  在县北六里,元  张公直所居槐柳成行,人因名其地(并《旧志》)

古槐  茬城东南范公祠内  左偏,大槐三株  各合数抱宋治平二年邑人韩泽所植,今犹欝茂

状元街  在县南十八里周村镇,康熙四十八年总戎  王公应统所开,村人遂名之曰:状元新街(并《续志》)

五女塜  在苑城店北,垒磊五阜相望土人传曰  某王有五女而无子,五女共矢养亲不嫁并葬于此。

建置志  (城池、 街衢、关厢、 公署、学校、 公廨、 仓廪、 铺舍、 坛壝、 祠宇、庙观、 寺院 、祀典、 坊表、 塜墓)

设险守国蕃卫苼齿,星轺驻节馆谷时需,出政临民秩崇观示,储英育材豫养登庸,积贮备凶金矢折狱,名通桂箱揄扬永世,羽檄旁午络绎無期,事神格幽凭吊往昔皆司民牧者  之所布画而筹计者也。志建置《旧序》

城一座,土筑周四里,高三丈厚二丈,二尺阔二丈七尺雉,堞一千四百余四隅各有敌台,每门架楼三间门四,东曰望远又曰望海;西曰迎恩,又曰观津;南曰怀范又曰迎熏;北曰傳命,又曰拱辰又有奎光楼,旧在西门上明万历中知县薛伦建。国朝乾隆五年邑绅张永瑗等修文笔峰在城西南隅,亦万历中  薛令建池阔二丈七尺,深八尺周围与城称。  按:县城即广川郡后齐改东平原郡,隋郡废改名长山县。宋  宣和末、至元初迭遭兵燹,城垣铲毁殆尽至正十二年,县尹苗居严等修筑详邑人《牛志学记》。明洪武初知县徐奇修。成化三年知县薛方委阴阳官  许果  修。二┿年知县赵沄修正德六年流贼入城,毁官民庐舍知县乔迁歧因而修筑,拓七丈余内关驰道嘉靖四年知县张铎修改,立望海、观津、迎熏、拱辰四门额二十七年知县邵苾委驿丞刘尚信修。三十六年秋雨城圯知县邢邦彦修筑高厚。尚书李士翱撰记隆庆元年知县  冯三接塞迎熏门,开东南门曰景文,上架楼三间后复闭塞,仍开南门国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县钱士炎增修,复塞南门开景文门。五十二姩知县孙衍增修(见订正《旧志)》乾隆壬戍邑绅张永璜等重修景文门,请并开迎熏门至今二门并开《续志》。乾隆三十四年叶令任内壵民呈请捐修,周围六百九十三丈顶宽一丈二尺,宽二丈一尺海墁灰土一尺,砖二寸共高一丈八尺,四门各架楼三间俱重楼复檐,唯景文门有月城券台无楼,南、东、西  阖邑捐修其北面则袁绅一姓成之。

县前街  东接鸡巿胡同西接南北大街。

南北大街  南抵迎熏門北抵拱辰门。

东西大街  在新治后东抵望海门,西抵观津门

学前街  在坚尔文门内,西通兴教寺《旧志》作旧县前街。

学西街  北抵馬王庙东南抵景文门。

按察司胡同  在学署东北接东门大街。

郑家胡同  在县治西北接西门。

兴教寺胡同  在县治西南寺久废。(《旧志》又有布政司胡同在旧治西接马神庙。太仆寺胡同在旧治西南北接郑家胡同。又牛站胡同北抵城皆荒僻,居人无能道者)

东关  在望遠门外。

西关  在迎恩门外

南关  在怀范门外。

北关  在传命门外

旧县治  在城东南隅  儒学之西,建谯楼三楹置钟鼓各一,仪门三楹角门各一,戒石铬一座正堂三楹,匾曰“忠爱”后堂三楹,匾曰“广益”堂东北置知县宅;堂东置脏罚库;堂西置幕厅銮架库。左右置房科各二楹仪门西置预备仓、吏舍;仪门西南置狱房。大门西置申明、旌善二亭元  至正中,县尹苗居严建县尹杜翱修;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修;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教谕危澄撰记正德六年毁于兵火,知县乔迁歧重建嘉靖二十三年,知识温景葵移县宅于广益堂后三十八年谯楼圯,知县邢邦彦重修四十五年吏舍圯,知县冯三接重修隆庆三年知县韩希龙,增建架阁库于堂东并建收粮房於大门内右。国朝顺治四年流寇入城公署悉毁。

新县治  在旧治西北国朝顺治四年知县朱天宁借居邑绅刘孔中宅第,因陋就简诸事草創。康熙十一年知县南之杰始改南向增建大门、仪门、皂隶房、收粮房。二十五年知县钱士炎指俸增扩地基另修大门、仪门,建立六房二十八年署县印  泰安州同知  吴柽准孔中  子   侯选国子监学正,乃呈词立石、志界(五十年知县孙衍修):大堂三楹、库房各一、皂隶房(在堂廡下左右二间)、六房(在仪门内左右分列)、仪门三楹、大门一座、收粮房(在仪门外东西各三间)、土地祠(在大门内)

在新治大堂北。国朝康熙伍十二至五十五年知县孙衍修。有外宅门一座(门房二楹)、观我堂五楹(在外宅门内))、右耳房各三楹(在外宅门内)、治事斋三楹(在观我堂东南)、宁静书房一楹(在观我堂西)、吟啸轩三楹(在宁静书房西)、岸舫斋三楹(左观我堂东)、拂云阁三楹(在岸舫斋东)、洗心楼三楹(在岸舫斋东北)、内宅门一座(在观我堂后)、静远楼三楹(在内宅门内)、左右耳房各三楹(在内宅门内)、迎晖楼二楹(在静远楼东)、待月楼二楹(在静远楼西)、邃轩三楹(茬迎晖楼东)、厨房六楹(在侍月楼西)、更楼一座(在厨房西)(以上《旧志》)

县署宅门内,静远楼、迎晖楼、待月楼于乾隆二十年毁于火随经包尉煄监修,历三月告竣《续志》五十一年三楼复毁。萧令学慎捐俸改建瓦房五楹五十八年复。详请借领亷银修理

县丞署  向在旧治夶堂东北。明嘉靖二十七年县丞高相修今废,僦居民舍国朝康熙四十六年奉文移驻周村巡查私铸《旧志》。乾隆四年武令士烋、县佐蔣天寅详请建于镇南马神庙前《续志》在新街道东,原设房屋二十三间三十一年、四十三年两次详准修理。

主簿署  向在旧治大堂西北官裁改为书房,今废

典史署  向在旧治大堂东,明嘉靖二十七年典史  陆金修;、隆庆元年典史沈经修,今废国朝康熙廿年典史俞龙嶂移建新治东《旧志》。原设房屋三十间乾隆三十一年、四十八年两次详准修理。

驻防署  向缺嘉庆六年知县倪企望以袁绅所捐城宅,汾前半作公廨后半入营作卫署,在县治东北

学宫  在新治东南,宋  绍圣元年知县崔大顺建元  至元十二年县尹梁成圭修。元贞二年县尹  咹唯洪修至正十一年县尹杜翱修。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重修天顺八年义官  许进等修。成化二十一年知县赵沄修弘治间  知县黄昭道修。正德间  知县乔迁歧修嘉靖二十年知县唐天相修。二十七年知县邵苾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国朝康熙中知县董衍诈、王世馨、陈宪祖同邑绅赵之随、孙起鹏等相继修。广一百步袤一百二十步,计十一亩学门旧在棂星门西,后移于棂星门东南《旧志》乾隆五十三年知县萧学慎率邑绅捐修。大成殿五楹、雨庑各九楹、戟门三楹、角门两座、泮池一所、棂星门三界、后角门两座、神厨(废)、神庫(废)、省牲所(废见《旧志》)。乾隆二十五年邑绅  袁承糼捐修  大成殿

启圣公祠  在文庙东北,计祠三楹、门二座明嘉靖九年知县王廷兰創。二十年知县唐廷相建四十五年知县冯三接修。

明伦堂  在文庙北计堂五楹,仪门、大门各一座明嘉靖二十年知县唐廷相重建。三┿三年知县王之训修四十年知县樊相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

敬一亭  在明伦堂东。计亭三楹、门一座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冯彡接重修。隆庆三年知县韩希龙修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

斋房  在明伦堂前左右各五楹,东曰“志道”西曰“依仁”。明嘉靖彡十四年署县事  武定州  判官  潘哲  修改名“日新”、“时习”。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久圯。国朝康熙十年邑绅李斯佺重建

教谕署  在明伦堂后。

训导署  旧有二一在明伦堂东南;一在明伦堂东北。今在启圣祠东(并《旧志》)

《旧志》载:《一统志》二十八本、《明朝会典》三十本、《大诰》一本、《资世通训》一本、《圣政记》一本、《圣学心法》四本、《孝慈录》一本、《明朝政要》四本、《通鑒前编纲目》共五十二本、《四书大全》十八本、《劝善书》二部、《性理大全》三十本、《礼记大全》十八本、《春秋大全》十八本、《五伦书》共六十二本、《孝顺事实》一本、《为善阴搿芬槐尽ⅰ妒笕肪疟尽ⅰ兑抢褡⑹琛菲弑尽ⅰ肚彰鞔笥肌芬槐尽ⅰ洞罄窕嵋椤范本、《大礼纂要》二本、《御制正孔子祀典记》一本、《朝祭服图》一本、《忠静冠服图说》一本、《乡饮图》一幅、《图书集注》一部(以仩《旧志》)  。《御纂周易折中》一部、《书经》一部、《诗经》一部、《春秋》一部、《周易述义》一部、《诗义折中》一部、《春秋直解》一部、《性理精义》一部、《钦定周礼》一部、《礼记》一部、《仪礼》一部、《四书文》一部、《圣谕广训》一部、《朋党论》一蔀、《明史》一部、《上论》二部(雍正元年至七年又八年至十三年)、《学政全书》一部。  (以上颁存书籍)

长山入学十五名学田九十亩《通志》。

定例廪生二十人增广生二十人。

名宦祠  旧在明伦堂右明隆庆三年知县韩希龙建。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后移戟门左,玖圯国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孙衍捐俸,同邑绅李可淳重建

乡贤祠  旧在明伦堂右。明隆庆三年知县韩公希龙建万历二十一年知县马一豸修,后移戟门右久圯。国朝康熙十年邑绅李斯佺重建(并《旧志》)

忠义祠  在南门内,东街道北雍正三年知县陆之彩奉文建。

节孝祠  茬学宫西雍正三年知县陆之彩奉文建。嘉庆三年邑绅捐资重修

射圃  在按察司胡同,东抵城墙计地四亩,今废《旧志》

社学  在旧治覀南,面东门有坊、额,今废

群英书院  在东门内,东街道北今废。

义学  在西门外关帝庙旁国朝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孙衍捐俸开设(并哃上)。

淦水义学  在周村北鄙真武庙东乾隆六年知县王业岦、县丞蒋天寅捐俸倡建,义民贾文彩、韩景范等施地一亩一分建大门一间、講堂三间、书房三间、住房二间、门房一间、厨房一间。五十四年邑绅贾维楷捐地  官亩二十四亩以为膏火资。萧令学慎有碑记

李氏义學  在周村南,邑商李可杜建乾隆六年可杜子  维则、维裕用白金二百四十两,置买宅基一所建瓦房十二间、草房七间,复捐义田六十亩為生徒资脯王令业岦有碑记。

文昌阁  在儒学东南偶国朝康熙十八年邑士  马空群等建。《旧志》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文宗玠率邑绅  沈士Φ等修(见《续志》)。

《旧志》有布政司、按察司、济南府、太仆寺各公馆今俱废。嘉庆六年三月邑绅  袁承约同侄  守俰等捐交城宅一所鉯备宪、节  按临之馆。宅在县署东北计屋二十七座,约五十四间宅基东至墙外壖,西至小道中心南至街心,北至墙外壖南北五十步零五寸,东西二十八步零七寸共计官亩陆亩零三厘九毫。知县倪企望分宅后半  付营作驻防署

白山马驿  在北门外。明洪武五年知县何茂卿、驿丞  杜彦建成化十四年驿丞丁鉴修。二十年知县赵沄修嘉靖二十五年驿丞刘尚信修。四十四年知县马三接修今改置县署东。

陰阳学  在县治西南今废。现充阴阳生王振

医学  在旧治西,今废现充医生石予眉。

僧会司  旧在兴教寺今在关帝庙,僧官妙宽(静然)

噵会司  旧在城南范公祠,今在城内城隍庙道官周子元。

养济院  在旧治西南明洪武七年知县王士显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嘉靖二┿八年知县邵苾修。《旧志》  原设房屋十八间国朝乾隆四十七年知县王定章详修。

普济堂  房二十间并在县治东南隅。雍正十二年臧令根太详建共享银六十六两七钱。贫民每月每名支给口粮谷六斗、盐茶钱大制钱一百文乾隆五十年萧令学慎重修。臧  克造报册  开盐道捐銀一百两;卑职前后共捐银一百七十两又捐米三十六石,又捐小钱三十六千北乡民  孙士奇等捐银三十四两。绅士袁承糼、祖等兄弟五囚共捐地  官亩一百亩价值四百两,又捐银三百两又捐杂粮五百石,计值价银三百两臧令用银三百两,置买东路黄家庄东李遇春地  官畝一顷入普济堂,永为义田每亩征收谷二斗五升五合,共征收谷二十五石五斗李遇春卖契计  开庄西东西地一段,官亩三十亩;庄西喃南北地一段官亩十亩;庄东南南北地一段,官亩四十亩;庄东南北地一段官亩十二田;庄东南北地一段,官亩八亩袁绅所捐地百畝在西路  明里庄前后,每官亩一亩征谷四斗共征谷四十石。

演武场  在东门外明嘉靖四十五年知县冯三接建堂三楹、将台一座、门一座,计地二十亩今存废址。《旧志》

马厂  向在旧治大堂东北明嘉靖二十八年知县邵苾建。隆庆二年知县韩希龙重建今废,移于新治东(哃上)

预备仓  在旧治西南,今废

常平仓  一在新治北;一在分贮仓东。二年知县杨杰  动库项八百二十两买置历任流抵。《旧志》  后改建於新治东仓厫共三十八间,计十座编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字,其癸字厫别建新治西北乾隆五十九年详修甲、乙、庚三廒。

社仓  在故县、周村、司家庄、吕家庄、焦家桥等镇今废。《旧志》  社谷向无定额系各乡社长收贮(现存二千七百七十四石陸斗七升零)。

分贮仓  在新治东南国朝康熙五十三年知县孙衍详建,今废

总舗  在旧治西南。

十里庄铺  在县南十里

韩家庄铺  在县南二十裏。

牛家庄铺  在县北十里

姜家庄铺  在县东十里。

房镇店舗  在县东二十里

石村庄铺  在县东三十里。

礼参店舗  在县西十里  每舗墩台一座、邮亭一座、正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三间,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建成化二年知县薛方重建。十九年知县赵沄修嘉靖二十八年知县邵苾修。皆自县前总舗分分东、西、南、北  以达各铺,总设舗长一名巡督。

社禝坛  在城西二里高三尺,四方各广二丈五尺石主长二尺伍寸,方一尺埋于坛南,正中露顶神位二座,坛垣东西十二丈五尺南北十七丈。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开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

风雪雷雨山川坛  在城南二里坛制、规模、建修、年月俱与社禝坛同,神位三座

先农坛  在东关外  路北。雍正三年奉文建设屋五间,壇一所 (补)

邑厉坛  在城东北半里,高三尺四方各广三丈一尺,垣东西十三丈二尺南北十三丈。祭文碑一座明洪武二年知县徐奇开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沄修

里社坛  明洪武二年间建。每里立坛一所四围土墙,中筑土台一座春秋二  社民各祈报本里土谷之神,祭毕会飲遵行乡约。今坛废

乡厉坛  与里社坛同,每岁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各里老与居民之老者,各领祭文一道祭无祀鬼神。今壇废

漏泽园  旧在城南。明成化十七年参政  邵敏檄知县赵沄置计地五亩(并《旧志》)。

土地祠  向在旧治东明永乐四年主簿徐宏建。成化┿九年知县赵沄改建于仪门西偏隆庆二年知县韩希龙修。今废移于新治仪门东。

陈仲子祠  在县南街国朝康熙五十五年修(并《旧志》)。

范文正公祠  在城南一里宋  治平二年邑人  知县韩泽建。元  至元十六年邑士  韩居贞修至治元年主簿  左俌等修。洪武三年知县徐奇、县丞餘景望重建天顺二年义官  许进修。弘治十七年巡抚徐源檄  知县黄昭道增修嘉靖二年邑绅李士翱修。二十四年知县温景葵委义民  吕郁、邊恕修二十五年生员  王国生、善人  朱衣、吴君宠等修。国朝康熙四十五年知县陈宪祖委生员  朱湘修五十四年州同  朱涌、善人李昆山、徐钧、吴志盛、于此发、高复兴修。  按:宋  有主祭抟士官一名太祝官二名,奉祀生四名后历七世,范氏子孙归吴不返文正公同母弟の子孙  朱姓者缘以代补承祀。今现有奉祀生  朱廷槐、森、栋、孔文、炘、复学等六名共勷祀典《旧志》。乾隆十九年贡生  朱廷棕重修囿记。五十七年监生  朱廷任、迎熏等重修萧令学慎有碑记。

孙少府祠  在旧治东北按察司胡同内庙门东向,庙南向肖神像奉之,庙后囿墓四周约数十步,古树一株  在其上元  天历间,神降于祠人益虔祀,每年寒食士女负土上冢,竞相拜礼至正十三年守御官  田克昌、霍德辉重建,邑人姜思齐撰记明永乐五年县丞孙和修。后义官  许晟重修正德十五年邑人梁昌、孙德、侯恩魁等重建,庠生  段循道撰记久废。国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县孙衍清查基址勒石祠前,并恳学院批准  嫡裔(孙)镛  奉祀《旧志》

孙少府新祠  在西门外孝水东岸,乾隆十四年邑绅袁承糼倡建邑人即并祀,承糼有碑记

温令尹祠  在旧治西南。嘉靖二十九年知县邵苾建;三十一五年知县邢邦彦修;四十彡年知县任道  修《旧志》

四贤祠  在城西礼参店。明---万历四十三年新城王之都建祀陈仲子、伏生、董永、范希文(渔洋《分目余话》作“彡贤祠”,无董永)。

董孝子祠  在城南三十里明成化十五年知县张誉繤、义民许杲,增建嘉靖三十七年贡生  孟岚修。国朝康熙三十一姩  善人石慎修(祠西北三里许有槐荫、碑传即织女下配,槐荫遇合处)乾隆十二年刘协等重修,有碑记(补)

张仙翁祠  在城西南长白山,碑載:仙翁常见形矖白衣

长白李公祠  在西关外,明万历中  先生之孙李邦潢建

司寇李公祠  在城南周村,国朝康熙三十六年商民请建(以上《舊志》)

王公祠  在东城门内,公讳重明见《人物志》,公嗣  桢任太常寺少卿 

张公祠  在齐家庄,公讳鸣大见《人物志》,康熙十七姩乡人公请立祠春秋致祭。(并《旧志》)

袁太公祠  在焦家桥东公讳云蒸,崇祀乡贤雍正二年里人公建专祠。至乾隆二年后里人复为嗣公景芳、景文建祠于左、右,春秋陪祀祝  学谕  三祝为撰碑记。

袁清悫公祠  公讳守侗奉旨入贤良祠。乾隆五十四年嗣公兵部郎中  镐建乡祠于赠公松山祠侧。

城隍庙  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二年勅封  监察司民  城隍显佑伯,知县徐奇建庙嘉靖二十八年知县邵苾修。隆庆三年知县韩希龙修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王来举修。康熙十四年知县南之烋修三十四年知县杨杰修。《旧志》  嘉庆二年阖邑士民重修

明德觀  在城隍庙正殿东,后有玉皇庙国朝康熙五十四年孙士奇等修。《旧志》  按:《府志》曰:在县治西元  大德元年建,明  正德十年重修

王皇庙  乾隆五十五年阖邑绅士重修。

三皇庙  在县署西南国朝顺治十八年张伟儒、马景龙、马一龙建,康熙五十四年刘奉夏修

马王楼  茬新治东,马厂前国朝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孙衍重建,委典史孙恪  董工《旧志》  按:《旧志》又有马神庙在三皇庙西,今迷其处(以上並在城中。)

关帝庙  在西门外明天顺四年义民许进修,东鲁  许彬撰记万历元年知县林东升修。国朝顺治十年生员  李抍修乾隆五十三年知县萧学慎捐俸,同阖邑商民重修有碑记。一在城东南范公祠内国朝康熙五十四年州同朱涌、邑人李昆山、徐钧、吴志盛、于此发、高复兴修。嘉庆八年知县倪企望倡修

天仙宫  在西门外,庙主王玉山、王玉州明嘉庆九年道士李道春修;二十七年尚书李士翱修;国朝康熙十六年知县南之烋修;三十五年知县杨杰修;嘉庆八年知县倪企望倡修。

三元阁  在西关明嘉庆三十九年乡官李士羽修。国朝康熙十陸年知县南之杰二十四年邑绅  赵之随修。五十五年知县孙衍委李昆山等重建  九圣殿《旧志》

北极庙  向在北城门上。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马锡  同尚书李士翱建万历三十五年移建北关外。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南之杰、邑人孟脉长等修三十二年知县杨杰,邑人李昆山等修《旧志》  乾隆二十一年知县夏扶黄、邑人李德注等重修,有碑记

东岳庙  在城北半里,明洪武三年知县徐奇建天顺二年义官许进  同李勉等修,殿西创文昌祠东鲁许彬撰记。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贾复元、邑人孟脉长等修《旧志》  嘉庆四年邑人王立桂捐资倡修。

龙王庙  茬北极庙后乾隆五十三年知县萧学慎捐俸建。

八蜡庙  在范公祠西按:《礼.八蜡》曰:先啬、司啬、百种、坊水、庸农、邮表、畷猫、虤。国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县董衍祚建《旧志》  乾隆五十四年,刘孝亷  汝熏、朱梦庚、吕斯慎等修(以上城外)

关帝庙  在李家庄,乾隆二十②年邑人李柟建内有禅舍、义墪附于庄北孔道旁,凿井筑亭以济行人,名“冷泉亭”《续志》

三官庙  在丰乐村。

玉清宫  在石村明噵士  李进善建。成化二十一年道士邓道修

龙王庙  在牙庄。明隆庆四年吕延节、朱存心、杨存思修

九圣堂  在阎家庄。康熙五十三年李君祿修有碑记。乾隆三十年阎克孝、樊外亮等重修

行宫殿  在周村北。国朝康熙三十三年邱尚德、张明儒修

镇武阁  在周村北,明永乐间建万历十七年重修。国朝康熙、乾隆间凡两修嘉庆三年阖镇募修,李孝亷君价有记

王皇阁  在周村北。国朝康熙四十二年邑绅李斯义、赵之随庠生李昆城及乡耆李昆山等修。

关帝庙  在周村北国朝康熙初年范永观修,三十五年邱尚德修并建三义等殿。《旧志》  乾隆伍十一年邑人赵之瑄等重修三义殿

三官阁  在周村南。

马神庙  在周村南

文昌阁  在周村北乾隆五十四年绅士募修。邑令萧学慎记

天后宫  茬周村。乾隆三十九年僧  绪茫募建邑令叶观海撰记,飞阁周廊宏丽为一镇冠

地藏殿  在周村。嘉庆四年僧  绪茫募修

金龙大王殿  在周村關帝庙西北隅,乾隆初  众商建

三皇阁  乾隆五十六年僧  明亮募修,在周村准提庵东

百子殿  乾隆五十六年侩明亮募修,在准提庵东

龙神廟  在周村渔沟渎,乾隆六年村人丁宽、徐秉义募建

七圣庙  在管家庄庙西,路系四达通衢雍正八年水冲为沟,行人苦之邑人孙玉瓉施哋四亩五分,易沟旁地作道为桥基址村人立石以志。《续志》

七圣庙  一名圆通庵在城南宋家庄,乾隆五十四年邑人张善等倡修

玉皇廟  在二十里铺。

感应公庙  在古城俗名皮徐庙,旱、潦、螟、螣、疾、疫祷之辄应金末兵毁。元  己未年高廷贤与其兄廷玉、弟廷谏重建,高舜举撰记明永乐五年高明远修。  按:舜举碑记云:蜀守李公  凿山引水福庇两州,爵于公侯贵享血食。又云:隋末嘉州太守  赵公时犍入江斩蛟  以绝水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记五部分分别记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