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半成品直径尺寸,到底是怎么做调整的,还有半成品底部圆角半径怎么取的值,能否举例说明一下

1.拉深的基本概念 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开口的空心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他形状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工方法。(如图4.0.1) 2.典型的拉罙件(如图4.0.2) 3.拉深模具的特点 结构相对较简单与冲裁模比较,工作部分有较大的圆角表面质量要求高,凸、凹模间隙略大于板料厚度 在拉深后我们发现如图4.1.2:工件底部的网格变化很小,而侧壁上的网格变化很大以前的等距同心圆,变成了与工件底部平行的不等距的水平線并且愈是靠近工件口部,水平线之间的距离愈大同时以前夹角相等的半径线在拉深后在侧壁上变成了间距相等的垂线,如图4.1.3所示鉯前的扇形毛坯网格变成了拉深后的矩形网格。 (2)计算工件表面积 圆筒直壁部分的表面积为 : 3.确定拉深次数 ? ⑴ 判断能否一次拉出 对于图示嘚零件由毛坯的相对厚度: 从表 4.2.4中查出各次的拉深系数 : =0.54, =0.77 =0.80, =0.82则该零件的总拉深系 数 。 即 : 故该零件 需经多次拉深才能够达到所需尺寸。 ? 4.2.4 有凸缘圆筒件拉深方法及工艺计算 有凸缘筒形件的拉深变形原理与一般圆筒形件是相同的但由于带有凸缘(如图4.2.7),其拉深方法及計算方法与一般圆筒形件有一定的差别 1.有凸缘筒形件的拉深特点 有凸缘筒形件的拉深系数 该式说明,拉深系数决定三个因素:相对凸缘矗径、相对高度、相对转角半径 影响程度为递减。 4.2.5 阶梯圆筒形件的拉深 1.拉深次数的确定(如图4.2.11) 判断能否一次拉深 2.拉深方法的确定 (1)若任意两个相邻阶梯的直径比都大于或等于相应的圆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则先从大的阶梯拉起 (如图4.2.12a)。 (2)相邻两阶梯直径 之比小于相应的圓筒形件的极限拉深系数则按带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进行,即由小阶梯拉深到大阶梯(如图4.2.12b) 。 4.3.1 曲面形状零件的拉深特点 (1)拉深球面零件时(圖4.3.1)毛坯的凸缘部分与中间部分都是变形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中间部分反而是主要变形区 (2)锥形零件的拉深与球面零件一样,除具囿凸模接触面积小、压力集中、容易引起局部变薄及自由面积大、压边圈作用相对减弱、容易起皱等特点外还由于零件口部与底部直径差别大,回弹特别严重因此锥形零件的拉深比球面零件更为困难。 (3)抛物面零件,其拉深时和球面以及锥形零件一样材料处于悬空状態,极易发生起皱 总之:球面零件、锥形零件和抛物面零件等其他旋转体零件的拉深是拉深和胀形两种变形方式的复合,其应力、应变既囿拉伸类、又有压缩类变形的特征 4.3.3 抛物面零件拉深方法 抛物面零件常见的拉深方法有下面几种: (1)浅抛物面形件( ) 因其高径比接近球形,因此拉深方法同球形件 (2)深抛物面形件( )其拉深难度有所提高。这时为了使毛坯中间部分紧密贴模而又不起皱通常需采用具有拉深筋的模具鉯增加径向拉应力。如汽车灯罩的拉深(如图4.3.3)就是采用有两道拉深筋的模具成形的 2.多次拉深高盒形件毛坯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该类零件的变形特点是在多次拉深过程中,直边与圆角部分的变形相互渗透其圆角部分将有大量材料转移到直边部分。毛坯尺寸仍根据工件表面积与毛坯表面积相等的原则计算当零件为正方盒形且高度比较大,需要多道工序拉深时如图4.4.4,可采用圆形毛坯其直径为: 当 时: 2.方形盒拉深工序形状和尺寸确定(如图4.4.6)? 采用直径为 的圆形毛坯,中间工序都拉深成圆筒形的半成品在最后一道工序才拉深成方形盒的形状和尺団。计算时应采用从 道工序,即倒数第二次拉深开始确定拉深半成品件的工序直径。 —— 道拉深工序所得圆筒形件半成品的直径(mm); ——方形盒的内表面宽度(mm);? ——方形盒角部的内圆角半径(

原标题:有深度的拉深模具设计內容值得学习!

拉深模按其工序顺序可分为首次拉深模和后续各工序拉深模,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压边圈的结构和定位方式上的差异按拉伸模使用的冲压设备又可分为单动压力机用拉深模、双动压力机用拉深模及三动压力机用拉深模,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压边装置的鈈同(弹性压边和刚性压边)按工序的组合来分,又可分为单工序拉深模、复合模和级进式拉深模此外还可按有无压边装置分为无压边装置拉深模和有压边装置拉深模等。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拉深模典型结构

1一凸模; 2一定位板; 3一凹模; 4一下模座

图 4.6.1 无压边装置的首次拉罙模

(1) 无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图4.6.1)此模具结构简单,常用于板料塑性好,相对厚度时的拉深。工件以定位板 2 定位拉深结束后的卸件工作由凹模底部的台阶完成,拉深凸模要深入到凹模下面所以该模具只适合于浅拉深。

(2) 具有弹性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 这是最广泛采用的首次拉深模结构形式(图4.6.2)压边力由弹性元件的压缩产生这种装置可装在上模部分( 即为上压边 ) ,也可装在下模部分( 即为下压边 ) 上压边的特征是由于仩模空间位置受到限制,不可能使用很大的弹簧或橡皮因此上压边装置的压边力小,这种装置主要用在压边力不大的场合相反,下压邊装置的压边力可以较大所以拉深模具常采用下压边装置。

(3) 落料首次拉深复合模 图 4.6.3 为在通用压力机上使用的落斜首次拉深复合模它一般采用条料为坯料,故需设置导料板与卸料板拉深凸模 9 的顶面稍低于落料凹模 10 ,刃面约一个料厚使落料完毕后才进行拉深。拉深时由壓力机气垫通过顶杆 7 和压边圈 8 进行压边拉深完毕后靠顶杆 7 顶件,卸料则由刚性卸料板 2 承担

1一凸模; 2一上模座; 3一打料杆; 4一推件块; 5┅凹模;

6一定位板; 7一压边圈; 8一下模座; 9一卸料螺钉

图 4.6.2 有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

(4) 双动压力机上使用的首次拉滦模(图 4.6.4) 因双动压力机有两个滑块,其凸模 1 与拉深滑块( 内滑块 ) 相连接而上模座 2(上模座上装有压边圈3) 与压边滑块(外滑块)相连。拉深时压边滑块首先带动压边圈压住毛坯然后拉深滑块带动拉深凸模下行进行拉深。此模具因装有刚性压边装置所以模具结构显得很简单,制造周期也短成本也低,但压力機设备投资较高

后续拉深用的毛坯是已经过首次拉深的半成品筒形件,而不再是平板毛坯因此其定位装置、压边装置与首次拉深模是唍全不同的。后续各工序拉深模的定位方法常用的有三种:第一种采用特定的定位板(图4.6.5) ;第二种是凹模上加工出供半成品定位的凹窝;第彡种为利用半成品内孔用凸模外形或压边圈的外形来定位(图4.6.6) 。此时所用压边装置已不再是平板结构而应是圆筒形结构。

1-导料板;2-卸料板;3-打料杆;4-凸凹模;5-上模座;

6-下模座;7-顶杆;8-压边圈;9-拉深凸模;10-落料凹模

图 4.6.3 落料拉深复合模

1-凸模;2-上模座;3-压边圈;4-凹模;5-上模座;6-頂件块

图 4.6.4 双动压力机上使用的首次拉深模

图 4.6.5 无压边装置的后续工序拉深模

图 4.6.6 有压边装置的后续各工序拉深模

(1) 无压边装置的后续各工序拉罙模(图 4.6.5)此拉深模因无压边圈故不能进行严格的多次拉深,用于直径缩小较少的拉深或整形等要求侧壁料厚一致或要求尺寸精度高时采鼡该模具。

(2) 带压料装置的后续各工序拉深模(图 4.6.6)此结构是广泛采用的形式压边圈兼作毛坯的定位圈。由于再次拉深工件一般较深为了防圵弹性压边力随行程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可以在压边圈上安装限位销来控制压边力的增长(参见图 4.5.8)

4.6.2 拉深模工作部分的结构和尺寸

拉深模工作部分的尺寸指的是凹模圆角半径凸模圆角半径,凸、凹模的间隙 c 凸模直径,凹模直径等如图 4.6.7 所示。

拉深时材料在经过凹模圆角时不仅因为发生弯曲变形需要克服弯曲阻力,还要克服因相对流动引起的摩擦阻力所以的大小对拉深工作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影响:

(1) 拉深力的大小小时材料流过凹模时产生较大的弯曲变形结果需承受较大的弯曲变形阻力,此时凹模圆角对板料施加的厚向压力加夶引起摩擦力增加。当弯曲后的材料被拉入凸、凹模间隙进行校直时又会使反向弯曲的校直力增加,从而使筒壁内总的变形抗力增大拉深力增加,变薄严重甚至在危险断面处拉破。在这种情况下材料变形受限制,必须采用较大的拉深系数

(2) 拉深件的质量 当过小时,坯料在滑过凹模圆角时容易被刮伤结果使工件的表面质量受损。而当太大时拉深初期毛坯没有与模具表面接触的宽度加大(图4.6.8) ,由于這部分材料不受压边力的作用因而容易起皱。在拉深后期毛坯外边缘也会因过早脱离压边圈的作用而起皱使拉深件质量不好,在侧壁丅部和口部形成皱褶尤其当毛坯的相对厚度小时,这个现象更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宜采用大的变形程度

(3) 拉深模的寿命小时,材料对凹模的压力增加摩擦力增大,磨损加剧,使模具的寿命降低所以的值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在生产上一般应尽量避免采用过小的凹模圆角半径在保证工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取大值,以满足模具寿命的要求通常可按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 d 为毛坯直径或上道工序拉深件直径 (mm) ; d 为本道拉深后的直径 (mm) 。

首次拉深的可按表 4.6.1 选取

后续各次拉深时应逐步减小,其值可按关系式确定但应大于或等于。若其值小於一般很难拉出,只能靠拉深后整形得到所需零件。

表 4.6.1 首次拉深的凹模圆角半径

注:表中数据当材料性能好且润滑好时可适当减小。

凸模圆角半径对拉深工序的影响没有凹模圆角半径大但其值也必须合适.太小,拉深初期毛坯在处弯曲变形大危险断面受拉力增大,工件噫产生局部变薄或拉裂且局部变薄和弯曲变形的痕迹在后续拉深时将会遗留在成品零件的侧壁上,影响零件的质量而且多工序拉深时,由于后继工序的压边圈圆角半径应等于前道工序的凸模圆角半径,所以当过小时,在以后的拉深工序中毛坯沿压边圈滑动的阻力会增大,这对拉深过程是不利的因而,凸模圆角半径不能太小若凸模圆角半径过大,会使处材料在拉深初期不与凸模表面接触易产生底部变薄和內皱,如图

一般首次拉深时凸模的圆角半径为:

以后各次 可取为各次拉深中直径减小量的一半即:

为本道拉深的凸模圆角半径;

为下道拉深的工件直径。

图 4.6.8 拉深初期毛坯与凸模、凹模的位置关系

最后一次拉深时应等于零件的内圆角半径值即:

但不得小于料厚。如必须获嘚较小的圆角半径时最后一次拉深时仍取,拉深结束后再增加一道整形工序以得到。

拉深模间隙是指单面间隙间隙的大小对拉深力、拉深件的质量、拉深模的寿命都有影响。若值太小凸缘区变厚的材料通过间隙时,校直与变形的阻力增加与模具表面间的摩擦、磨損严重,使拉深力增加零件变薄严重,甚至拉破模具寿命降低。间隙小时得到的零件侧壁平直而光滑质量较好,精度较高

间隙过夶时,对毛坯的校直和挤压作用减小拉深力降低,模具的寿命提高但零件的质量变差,冲出的零件侧壁不直

因此拉深模的间隙值也應合适,确定时要考虑压边状况、拉深次数和工件精度等其原则是:既要考虑板料本身的公差,又要考虑板料的增厚现象间隙一般都仳毛坯厚度略大一些。采用压边拉深时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μ为考虑材料变厚,为减少摩擦而增大间隙的系数,可查表 4.6.2 ;

表 4.6.2 增大间隙嘚系数μ

注:表中数值适用于一般精度(自由公差)零件的拉深具有分数的地方,分母的数值适用于精密零件( it10--12 级)的拉深

表 4.6.3 有压边時的单向间隙

注: 1. ——材料厚度,取材料允许偏差的中间值

2. 当拉深精密工件时,对最末一次拉深间隙取

为材料的名义厚度;材料的最大厚度其值位其中为材料的正偏差。不用压边圈拉深时考虑到起皱的可能性取间隙值为:

式中较小的数值用于末次拉深或精密拉深件,較大的值用于中间拉深或精度要求不高的拉深件

在用压边圈拉深时,间隙数值也可以按表 4.6.3 取值

对精度要求高的零件,为了使拉深后回彈小表面光洁,常采用负间隙拉深其间隙值为,

处于材料的名义厚度和最小厚度之间采用较小间隙时拉深力比一般情况要增大20%,故这时拉深系数应加大当拉深相对高度的工件时,为了克服回弹应采用负间隙

4.凸模、凹模的尺寸及公差

工件的尺寸精度由末次拉深嘚凸、凹模的尺寸及公差决定,因此除最后一道拉深模的尺寸公差需要考虑外首次及中间各道次的模具尺寸公差和拉深半成品的尺寸公差没有必要作严格限制,这时模具的尺寸只要取等于毛坯的过渡尺寸即可若以凹模为基准时,凹模尺寸为:

对于最后一道拉深工序拉罙凹模及凸模的尺寸和公差应按零件的要求来确定。

当工件的外形尺寸及公差有要求时(如图 4.6.9a 所示) 以凹模为基准。先确定凹模尺寸因凹模呎寸在拉深中随磨损的增加而逐渐变大故凹模尺寸开始时应取小些。其值为:

当工件的内形尺寸及公差有要求时( 如图 4.6.9b 所示 ) 以凸模为基准,先定凸模尺寸考虑到凸模基本不磨损,以及工件的回弹情况凸模的开始尺寸不要取得过大。其值为:

凸、凹模的制造公差和可根據工件的公差来选定工件公差为 itl3 级以上时,和可按it6~8 级取,工件公差在 itl4 级以下时,和按 itl0 级取

图 4.6.9 拉深零件尺寸与模具尺寸

a) 外形有要求时 ;b) 内形囿要求时

5.凸、凹模的结构形式

拉深凸模与凹模的结构形式取决于工件的形状、尺寸以及拉深方法、拉深次数等工艺要求,不同的结构形式对拉深的变形情况、变形程度的大小及产品的质量均有不同的影响

当毛坯的相对厚度较大,不易起皱不需用压边圈压边时,应采用錐形凹模(参见图 4.2.4) 这种模具在拉深的初期就使毛坯呈曲面形状,因而较平端面拉深凹模具有更大的抗失稳能力故可以采用更小的拉深系數进行拉深。

当毛坯的相对厚度较小必须采用压边圈进行多次拉深时,应该采用图 4.6.10 所示的模具结构图 4.6.10a 中凸、凹模具有圆角结构,用于拉深直径的拉深件图4.6.10b中凸、凹模具有斜角结构,用于拉深直径 d ≥ 100mm 的拉深件

图 4.6.10 拉深模工作部分的结构

采用这种有斜角的凸模和凹模,除具有改善金属的流动减少变形抗力,材料不易变薄等一般锥形凹模的特点外还可减轻毛坯反复弯曲变形的程度,提高零件侧壁的质量使毛坯在下次工序中容易定位。不论采用哪种结构均需注意前后两道工序的冲模在形状和尺寸上的协调,使前道工序得到的半成品形狀有利于后道工序的成形比如压边圈的形状和尺寸应与前道工序凸模的相应部分相同,拉深凹模的锥面角度也要与前道工序凸模的斜角┅致,前道工序凸模的锥顶径应比后续工序凸模的直径小以避免毛坯在 a 部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反复弯曲,使工件筒壁的质量变差等(图4.6.11)

图 4.6.12 最後拉深中毛坯底步尺寸的变化

为了使最后一道拉深后零件的底部平整,如果是圆角结构的冲模其最后一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的圆心应与倒数第二道拉深凸模圆角半径的圆心位于同一条中心线上。如果是斜角的冲模结构则倒数第二道工序(道)凸模底部的斜线应与最后一道的凸模圆角半径 相切,如图 4.6.12 所示

凸模与凹模的锥角对拉深有一定的影响。大对拉深变形有利但过大时相对厚度小的材料可能要引起皱纹,因而的大小可根据材料的厚度确定一般当料厚为 0.5--1.0mm ;当料厚为 1.0~2.0mm 时

为了便于取出工件,拉深凸模应钻通气孔如图 4.6.10 所示。其尺寸可查表 4.6.4

拉深模具的构造:向下拉深首次拉深模

在带可动式压边圈的拉深下出料构造的模具内设置了顶出装置的构造。其构造如【图】所示

该構造既可用于从坯料拉深带凸缘的圆筒,也可用于拉深无凸缘的圆筒而且,由于是用凸模和顶出装置夹着材料进行加工因此拉深底部嘚平面度较好。顶出装置具有压料和排出凹模中制件的2种功能

该构造的缺点是不适于进行较深的拉深加工。因为受到可装入弹簧的长度限制在上模方面,凸模与拉深深度成比例变长同时,压边用弹簧也必须变长如果根据弹簧的变形量来决定弹簧长度,有时候所需长喥空间比凸模还要长上模变大,考虑与下模的平衡关系、模具闭合高度等因素构造很难成立,甚至于无法实现

这同样也适用于下模嘚顶出装置的弹簧。

考虑弹簧空间的影响这种构造经常用于较浅的拉深。

从冲压作业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具其作业性不算理想。进行说奣的话材料装入下模的定位装置中。上模下降进行拉深加工加工得到的制件在被顶出装置和上模的压边圈夹持的状态下自凹模排出,泹由于压边圈压紧制件制件残留在凹模上。需由作业人员取出制件然后将材料装入模具内。作业人员需要进行将材料插入模具内和从模具内取出制件等两个作业步骤与仅需将拉深下出料的材料放入模具内的加工过程相比,其作业效率有所下降

(文章转载于网络,仅供学习分享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