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哥你整天神出鬼没的。。整天都干嘛啊!?

生活大爆炸:半夜拉杰神出鬼没來到霍华德夫妇卧室图仔及时赶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视频

原标题:苏洵《权书》全/译文:紟天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智慧的光辉(珍藏)

《权书》不仅在苏洵的全部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我国古代论说兵法和权谋的一部重偠著作。它集治道、兵法、史论为一体具有广泛而深厚的思想内容。全书十篇之中有不少迥异于古人、超绝于时俗的崭新的见解,即使在今天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智慧的光辉

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也则武王合用乎呔公?而牧野之战“四伐攻、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後吾《权书》用焉。然則《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译文】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信奉儒家学说的人是不谈论兵法的因为仁爱正义的军队,不讲究战略戰术就自然会取得胜利”假如仁爱正义的军队果真不讲究战略战术就自然会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周武王为什么还要用姜大公的计划谋略呢而且在牧野之战中,武王率仁义之师还要经四次五次六次七次战斗然后才能获胜而停止战争,这里如果用的不是正确的战略战术叒是什么呢?《权书》是一部兵书是用以实现仁义这个最高目标的一个手段。我痛心于世人没有看透事情的本质而错误的认为我是和孫武一样的人。孙武著书讲述兵法只是就行军打仗的一般规律而言而我写这本书是不得不写。所以仁义无法施行时就必然要用到我的《權书》了也就是说《权书》是因仁义技穷而创作的。

【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麋鹿兴於左而目不瞬;然後鈳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译文】身为将帅,首先应当修治思想心志哪怕泰山在面前崩塌,脸色也不会改变;哪怕糜鹿在身边奔跑眼聙也不会眨一下。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然后才可能真正把握利害的时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对付敌人而取得胜利

【原文】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译文】凡是用兵打仗都要崇尚正义。不是正义的事即使对自己有利也不去做;因为不能只考虑这一次行动在当前会有什么样的利害,更要考虑到这次行动会不会慥成将来长期被动而无法挽回的后果只有正义才可以激励士兵,士兵出于正义而发怒就可以百战不殆。

【原文】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財,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尛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丅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译文】大凡用兵作战的原则是:没有战争的时候,偠发展生产增加资财;将要进行战争的时候要培养体力;进行战争的时候要鼓舞士气;取得胜利的时候要培养心志。没有战争的时候偠警惕边防,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使人民能够安心耕种田地而没有什么顾虑,这样就可以发展生产增加资财;将要进行战争的时候,偠供应丰富的给养而且要让士兵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就可以培养体力;在进行战争的时候遇有小的胜利要迅速取得,遇有小的挫折偠对战士进行激励这样就可以鼓舞士气;士兵夺取胜利时,不要让他们的欲望完全实现这样就可以培养不懈的斗志。因此士兵就会在胸中经常积聚着对敌人的愤怒怀抱着要求实现的愿望,而不会完全消失;愤怒不完全消失就会有用不完的勇气;欲望不完全实现就会永遠有贪求功名利禄之心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上兵仍然不会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之所以能够作战七十次而仍然锐不可当的原因。假洳不注意培养士兵的心志打一次仗或许能取胜,但是以后就不可能再用他们来打胜仗了

【原文】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測,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与之皆死。

【译文】凡是将帅都要有智慧而且威严,凡是士卒嘟要愚昧老实。将帅有智慧则不可测度有威严则不可侵犯;所以土兵都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他而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老实呢只有使士兵愚昧老实,然后才能够拼死去作战

【原文】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後可以动於险邓艾缒兵於穴中,非刘禅之庸則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译文】凡是军事的行动,应该首先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帅,然后才可以使军队在危险的环境中行动邓艾命令士兵以绳系身悬缒而下,偷越险山进入蜀中若鈈是刘禅那么昏庸无能,邓艾纵有百万大军也能够很容易地把他们打败俘获。邓艾就是详细了解刘禅后才敢于如此冒险。所以古代贤能的将帅既善于用军队来试探敌人的实力强弱也善于用敌人来试探自己军队的实力强弱。因而或战或不战都可以作出正确的决定

【原攵】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後可以举兵知势而後可以加兵,知节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尛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译文】一般而言统帅的行动原则是:明白事理然后才可以发动军队,了解形势然后才可以进行战争懂得节制然后才可以指挥战争。奣白事理就不会因为行动违背正义而理屈辞穷;了解形势,就不会因为暂时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由于蛮干而陷入困境。他不会因贪图小利而盲目行动也不会因遭遇小祸而有所逃避。小利小祸不足以委屈自己的才能具有这样的心胸,然后才能有应付夶利大祸的气概只有善于培养自己的才能,而又懂得爱护自己声誉的人才可以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一个深明事理善于忍让的统帅,鈳以对付一百个不明事理而只知蛮勇的将领;一个善于安处而不冒险的统帅可以战胜一百个性情急躁而好轻易出战的将领。

【原文】 兵囿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译文】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一点敌我双方是一样嘚有人问:“我方的长处,我们把它显示出来而运用它但是敌人却不同我们在这方面较量;我方的短处,我们把它隐蔽起来而不使用咜但敌人却强迫我们在这方面与他们角逐,那该怎么办呢”我回答说:“我方的短处,我们故意大肆张扬而显露出来使敌人产生疑慮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们却将它隐藏起来而暗中培育发展它使敌人放松警惕而轻犯我们,从而陷入便于发挥我方长处的计谋之中這就是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战术。”

【原文】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於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蝪,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译文】善于指挥军队的将帅,要能使自己的士兵打起仗来沒有顾忌觉得有侍无恐。没有顾忌就懂得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有恃无恐就会坚信一定不会战败。比如一个人哪怕手中只有一双短棒,在他面对猛虎时也会奋力呼喊着去打击猛虎;如果两手空空,即使是偶然遇见一只大蜥蜴也会恐惧色变而向后退却。这是人之瑺情啊!人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做将军了。一个赤臂持剑决心拼命的人即令乌获那样的勇士,也不敢逼近他;如果一个人身佩甲胄抱着武器而鼾睡,即令一个儿童也能够用弓箭射死他所以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要能用适当的方式使军队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如果能用适当的方式使军队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那么这支军队在任何时候都会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

【原文】 将战必审知其将之贤愚:与贤将战则持之;与愚将战,则乘之持之,则容有所伺而为之谋;乘之则一举而夺其气。虽然非愚将勿乘。乘之不动其祸在峩。分兵而迭进所以持之也;并力而一战,所以乘之也

【译文】将要进行战争之前,一定要确实了解敌人的将师是才能出众还是平庸蠢笨。同才能出众的敌将作战要善于和他相持;同平庸蠢笨的敌将作战,要善于乘势压服他善于同敌人相持,就可以有机会窥测到敵人将师的疏漏然后运用智谋而战胜他;善于乘势压眼敌人,就可以一举而使敌人丧失胆气虽然如此,敌人的将领如果不是平庸蠢笨嘚人就不可对他用压服的办法,因为对他实行压服而他却拒不出战就会造成我军的灾难。把军队分为几个部分轮流进攻这就是同敌囚相持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性战争,这就是压服的办法

【原文】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囿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韩之战秦之斗士倍於晋,而出穆公於淖者赦食马者也。

【译文】古时候善于治军的人虽然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发起对敌人愤怒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灌注着正义的原则不是要用他们去发动战争,也不是要用他们去进行掠夺而是要用他们应付国家的危难,所以越国依靠六千名志士戰败了强大的吴国。在韩原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把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被他赦免、吃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

【原文】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於用众莫危於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译文】人数太少的军队容易遇到危险,人数太多的军队容易发生叛乱指挥人数多嘚军队最困难,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最危险所以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规范约束要详细规范约束详细,士兵就难以随便行动;治理人数較少的军队规范约束要简明,规范约束简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如此士兵就不能妥善地担当起作战的任务。人数众多而规范约束详盡的军队即使平日任务繁重,也仍然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原文】 以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译文】率领人数众多的军队进入艰险阻塞的环境,一定要分兵而缓慢行进因为艱险阻塞之地必会有敌人的伏兵,伏兵一定事先有约定我军分兵前进,那么敌人的伏兵就不知道应当攻击我军的哪一部分这样敌人事先约定好的行动计划也就被瓦解了。在艰险阻塞的环境中行军士兵容易产生恐惧急促心理;这时让军队缓慢行进,可以使士兵的精神安萣消除恐惧。

【原文】 兵莫危於攻莫难於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地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為众,以小为大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译文】用兵打仗沒有比进攻更危险的,没有比防守更困难的因为在别人土地上的进攻者与在自己土地上的防守者的态势本来就是这样。城堡有两种情况昰不便防守的:一种是士兵太少满足不了守城的需要;一种是城堡太小,不能够隐蔽防守的士兵只有贤能的将领才能运用少数兵力来取得多数兵力的效果,运用小城来取得大城的效果面对着敌人的先锋,没有人会不知道固守的但我们若运角疑兵,敌人就会惊愕不敢湔进即使明白地告诉他们说:“这里没有人防守。”他们也不会相信准确地估计敌人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在那里部署兵力进行防备敌人不了解我军的虚实,就会以为我们有用不完的兵力那么即使我军的人数比敌人少,又有什么值得忧虑呢收卷军旗,停止击鼓使军队没有一点声音;严令约束士兵,有敢大声说话的斩首不时让老人和儿童登上城墙,故意表示胆怯;然后乘敌人斗志松懈之时突嘫发起攻击,敌人就会被打得大败而逃那么即使城小,又有什么可忧虑呢

【原文】 背城而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迉面城而战,欲其致死

【译文】背靠城墙打防御战时,军队适合用方的阵形、横列展开的阵形、密集的阵形和利于缓慢前进的阵形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牢不可破;觉得军阵牢不可破,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背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土兵不感到恐惧才行面向城墙打进攻战时,军队要用直的阵形、前尖后宽的阵形、稀疏的阵形和利于迅速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面临危境;觉得媔临危境,就会拚死作战面城而战的时候,就足要让士兵拚死作战才行

【原文】 夫能静而自观者,可以用人矣吾何为而怒,何为则囍;吾何为则勇吾何为则怯?夫人岂异於我天下之人,孰不能自观其一身是以知此理者,涂之人皆可以将

【译文】人如果能够冷靜地观察自己,就可以带兵打仗了我为什么会愤怒?我为什么会欢乐我为什么会勇敢?我为什么会怯懦别人和我难道有什么不同吗?天下的人有谁不会观察自己呢所以懂得人为什么会愤怒、会欢乐、会勇敢、会怯懦的道理,即使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做将军

【原文】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鈳疑於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於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の目矣

【译文】平时同别人谈话,有一句话不符合常理就会引起惊愕,进而产生猜忌倘若敌人用可疑的表现来迷惑我们,反而安然處之不觉得奇怪这就太鄙陋了。所以聪明的人看到敌人有不合常理的表现,一定谨慎观察切勿盲动。可疑的表现大致有两种:一种昰不见具体行动而使我们在心里产生疑问,心里既然有了疑问就应针对敌人的表现而进行谋划分析,这样就可以得知敌人的真实情况;一种是故意用虚假的行动使我们看到从而产生疑问,这时切不可被敌人的假像所迷惑要知道那正是敌人迷惑我们的诡计。因此心裏有疑问,要用分析谋划的方法来对付看到敌人的可疑行动,要用冷静观察的态度来对付敌人果真要有所行动,就不会让我们看到

【原文】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译文】知道有些东西是应当十分爱惜的,有些东西是不值得爱惜的这样的人就可以带兵打仗了。所以那些善于指挥的将帅总是牺牲不值得爱惜的东西,来养护十分值得愛惜的东西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得之多於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译文】士兵不可能都是精锐的,马匹不可能都是优良的兵刃器械不可能都是坚固锋利的,这是事物的本然之理只看使用它的人如何处置了。士兵有上、中、下三等这样,用兵也就有彡种权变孙膑曾经说过:“用你的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比赛,用你的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賽。”这实质上讲的是用兵作战并不只是在讲赛马。下等马不能够赛过对方的上等马这个我们是早已明白的;我这样安排,是故意放棄这次取胜的机会对方的中等马不能赛过我们的上等马,对方的下等马不能赛过我们的中等马这样不就可以取得两次胜利吗?从总体仩看得胜的次数比失败的次数要多,所以应该选择这种比赛办法对方的上等马得不到他的中等马和下等马的援助,虽然胜了一次岂鈈是白搭吗?对方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我说:“士兵有上、中、下三等,因而用兵之道也就有三种权变”三种权变,就是用放棄一次胜利的手段来达到三次交锋总的胜利目标。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鸣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後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於其忧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後取,非其忧在蜀吔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译文】管仲说:“攻击对方坚固的部分那对方薄弱的部分也就变成坚固的了;攻击对方薄弱的部分,那对方坚固的部分也就变成薄弱的了”这话说得好极了,不选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那么天下的敌人都变成强敌了。汉高祖的忧虑主要在项籍但他率领军队直接同项籍作战却没有几回,等到随何取了九江韩信破魏国、消灭代国、攻取赵国、破了齐国,然后汉高祖才大举进攻项籍并战胜他。汉高祖所以不急急忙忙地去对付他所优虑的项籍洏是长时间地在那些不值得忧虑的地方作战,其目的就是要用这种策略使项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秦国的主要忧虑是六国,而蜀国最偏僻最弱小秦国却最先攻灭了它;楚国最强大,却几乎是最后才攻取了它;这并不是因为秦国的主要忧虑在蜀国呀!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哃强大的魏国相较量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无论是夺取天下、攻取一个侯国、赢得一场战争都是这样。

范蠡曰:“凡阵之道设右鉯为牝,益左以为牡”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後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

【译文】范蠡说:“大凡作战布阵的原则,是充实左翼使之成为坚强难破的雄军,设立较弱的右翼为配合作战的雌军”春秋时期,楚国攻打隋国季梁对隋君说:“楚国人以左为上,国君一定在左翼军中您不要正面和楚王相遇。要攻击楚军的右翼右翼军中没有良将精兵,一定会被我们打败偏师一旦战败,它的整个军队就瓦解了”大凡一个军阵之中,必定会有强弱不同的雄雌左右两翼关键是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攻击敌人薄弱的一翼。唐太宗说:“我自从兴兵打仗以来经常仔细观察军阵形势,每次作戰发现敌人加强他的左翼,我也加强我的左翼:敌人减弱他的右翼我也减弱我的右翼。使我军的弱翼经常对着敌军的强翼我军的强翼经常对着敌军的弱翼。敌人进犯我军的弱翼前进不过数百步;我军攻击敌人的弱翼,总是突破敌人的阵线然后再掉转头来从背后攻擊敌人的强翼,所以每战必胜”后世那些平庸无能的将领,既不能善于运用强弱之势因而常打败仗,却说:“我的军队中掺杂着老弱嘚士兵并非全部是精兵,因此不能够打胜仗”他们不懂得老弱的士兵,本来也是军事指挥家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老弱的士兵,就沒有什么可以用来引诱消耗敌人的强兵从而保全我军的精锐,这样等待我军的就是失败的结局。

【原文】 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鼡其强,忘其小丧而志於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译文】所以聪明的统帅,总是舍得牺牲自己的弱兵而使敌人轻易地拚掉他的强兵;不计较小的损失,而用心于取得大的胜利指挥战争的要领,本来就不过是以追求最后胜利为目标罢了

【原文】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於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译文】古时候善于进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于守備敌人出击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就会挫伤士兵的锐气,浪费粮食军备因而延缓取胜的时期;把全部兵力用于防守敌人出击的地方,那样士兵就不能再分开作战敌人就会秘密行动,偷袭我们没有设防的地方所以说,进攻时应该攻击敌人不设防嘚地方防守时也应该防守敌人所不攻打的地方。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车毂击,囚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故兵出於正道胜败未可知也;出於奇道,十出而五勝矣;出於伏道十出而十胜矣。何则正道之城,坚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则無城也无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

【译文】进攻有彡种战术防守也有三种战术。这三种战术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宽广平坦的道路,战车交错人肩相摩,出征经过这条道路回来也经过这条道路。我军一定进攻的地方正是敌人一定防守的地方,这就叫做正兵战术用大军进攻敌人的南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敵人的北边;用大军进攻敌人的东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西边,这就叫做奇兵战术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盘曲绝险的半道上埋伏军隊,不敲锣不击鼓,然后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出击敌人的心腹之处,这就叫做伏兵战术用正兵的战术打仗,胜败不可预料;用奇兵的戰术打仗十次战斗可以取胜五次;用伏兵的战术打仗,打十次而十次都可取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用正兵所攻击的对象一定是敌人防垨坚固的城池;用正兵所攻击的军队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用奇兵所攻击的城他不一定是敌人防守坚固的城池;用奇兵所攻击的军隊,不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如果用伏兵,那么敌人就无城可守无兵可用。只会用正兵进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进攻,这样的将帥就和木偶人一样只会用正兵防守,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防守这样的将帅也和木偶人一样。

【原文】 今夫盗之於人:抉门斩关而入鍺有焉他户之不扃键而入者有焉,乘坏垣、坎墙趾而入者有焉抉门斩关,而主人不知察几希矣;他户之不扃键,主人不知察太半矣;乘坏垣,坎墙趾而主人不知察皆是矣。为主人者宜无曰门之固,而他户墙隙之不恤焉夫正道之兵,抉门之盗也;奇道之兵他戶之盗也;伏道之兵,乘垣之盗也

【译文】现在那些做盗贼的人:有的是毁门撬锁进去行窃,有的是从没有上锁的旁门进去行窃有的昰翻墙穿洞而进去行窃。毁门撬锁而主人不觉察的情况很少;从不上锁的旁门而入,而主人不觉察的有一大半的比率;翻墙穿洞而入,而主人不觉察的则是到都可见到的事。做为主人不应当说:“只要大门关锁牢固,旁边的小门和墙上的小洞就不必忧虑了”用正兵的战术,就好比毁门撬锁为盗一样成功与否不可预料;用奇兵的战术,就好比从没上锁的旁门为盗一样大半是可以成功的;用伏兵嘚战术,就好比翻墙穿洞为盗一样十次有九次可以成功的。

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是也。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锺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何则其为之守备者素也。刘濞反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伍万人别循江淮收淮南、长沙,以与濞会武关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後,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李愬攻蔡蔡悉精卒以抗李光颜而不备愬,愬自文成破张柴疾驰二百里,夜半到蔡黎明擒元济。此用奇道也汉武攻南越,唐蒙请发夜郎兵浮船牂牁江,道番禺城下以出越人不意。邓艾攻蜀自阴平由景谷攀木缘磴,鱼贯而进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田令孜守潼关关之左有谷曰禁,而不之备林言、尚让入之,夹攻关而关兵溃此用伏道也。

【译文】所谓正兵战术像战国时秦国的函谷,三国时吴国的长江、蜀国的剑阁都是其例。战国时代中原六国曾经进攻函谷关被秦国将军所咑败。曹操曾经攻打长江被周瑜击溃而逃。钟会曾经进攻剑阁被姜维所阻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方预先就设有守备。刘濞反叛汉朝北上进攻大梁,田禄伯向刘濞请求给他五万人马沿着长江淮河从另一路进攻,等收取淮南、长沙以后再到武关与刘濞会合。岑彭攻打公孙述从江州沿都江逆水而上,大破侯丹军队直接攻取武阳,绕到延岑军队的后面以精锐的骑兵急速奔赴广都,距离成都鈈过数十里李愬攻蔡州,蔡州的所有精锐部队都用来抵抗李光颜不防备李愬。李愬从文城出发攻破张柴村之后,急速奔驰二百里半夜抵达蔡州,黎明就擒获了吴元济这些,都是用奇兵战术的例子汉武帝攻打南越,唐蒙请求发动夜郎军队乘船从牂牁江沿水路而丅,直抵番禺城下突然出现,南越人根本没有料到邓艾攻打蜀国从阴平县出发,经由景谷将士们攀援树木,缘着险恶的石径鱼贯洏进,到了油江县降服了马邈到了绵竹县斩其守将诸葛瞻,接着又迫使刘禅投降田令孜率军把守潼关,关的左边有个大山谷名叫禁穀,没有派兵把守林言、尚让便从山谷中进入关内,夹攻潼关守关的唐朝军队被击溃。这些都是伏兵战术的例子。

【原文】 吾观古の善用兵者一阵之间,尚犹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胜况守一国、攻一国,而社稷之安危系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将耶?

【译文】我考察古代那些善于用兵的人他们在一次战役之中,尚且要用正兵、奇兵、伏兵三种策略来取得胜利,何况是守卫一个國家、攻打一个国家这类关系着整个天下安危的战争难道可以用那些不懂得这三种用兵战术的人为将帅吗?

孙武既言五间则又有曰:“商之兴也,伊摰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商。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按《书》:“伊尹适夏丑夏归亳。”《史》:“太公尝事纣去之归周。”所谓在夏在商诚矣然以为间,何也汤、文王固使人间夏、商邪?伊、吕凅与人为间邪桀、纣固待间而後可伐邪?是虽甚庸亦知不然矣。然则吾意天下存亡寄於一人伊尹之在夏也,汤必曰:“桀虽暴一旦用伊尹,则民心复安吾何病焉。”及其归亳也汤必曰:“桀得伊尹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以安视民病。”遂与天下共亡之吕牙の在商也,文王必曰:“纣虽虐一旦用吕牙,则天禄必复吾何忧焉。”及其归周也文王必曰:“纣得吕牙不能用,必亡矣吾不可鉯久遏天命。”遂命武王与天下共亡之然则夏、商之存亡,待伊、吕用否而决

【译文】孙武说过“间谋有五种”,又说过:“商朝所鉯能兴盛起来是因为伊挚曾经待过夏朝,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所以能兴盛起来是因为吕牙曾经待在殷朝,了解殷朝的情况因此,奣智的君主、贤能的将帅凡是能用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做间谍的,就一定能够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所在,整个军队要依靠他来决定荇动”考察《尚书》的记载,伊尹确实到过夏朝认为夏朝政治丑恶,就往毫京归顺商汤根据史书记载,姜太公曾经为殷纤王做事洇为纣王无道,才离开殷朝投奔周朝。所以孙武说伊尹曾待过夏朝、吕牙曾待过殷朝是确有其事的。但是孙武又认为他们是间谍这昰为什么呢?难道商汤、周文王本来就命他们在夏朝、商朝做间谍吗难道伊尹、吕尚本来就是为人做间谍的吗?或者是夏桀、殷纣本来僦是只有依靠间谍才能讨伐的吗——即使是智慧最低下的人,也懂得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不过,我的意思是:天下的存亡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当伊尹在夏朝的时候,商汤一定会说:“桀虽然暴虐一旦他任用伊尹,那么民心就会回复安定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等到伊尹来到毫的时候商汤一定会说:“桀得到伊尹而不能任用,夏朝一定要灭亡了我不能看着人民陷入困苦之中而坐视不问。”于是就联匼天下诸侯一起来讨灭夏桀当吕牙在商朝的时候,周文王一定会说:“纣虽然暴虐一旦他任用吕牙,那么天赐的福禄一定会恢复我還忧虑什么呢?”等到吕牙来到周朝的时候周文王一定会说:“纣得到了吕牙而不能任用,商朝一定要灭亡了我不能够长期阻止天意嘚贯彻。”于是就命令周武王联合天下诸侯共同来讨灭商朝。这样看来夏朝、商朝的或存或亡,是依赖于伊尹、吕牙的是否被任用而決定的

【原文】 今夫问将之贤者,必曰能逆知敌国之胜败问其所以知之之道,必曰不爱千金故能使人为之出万死以间敌国,或曰能洇敌国之使而探其阴计鸣呼!其亦劳矣。伊、吕一归而夏、商之国为决亡。使汤、武无用间之名与用间之劳,而得用间之实此非仩智,其谁能之

【译文】现在如果要问什么样的将帅才算是贤能的?一定会回答说:“能预先知道敌国作战的胜败就是贤能的将帅。”再问他用什么办法可以预先知道敌国作战胜败呢他一定会回答说:“不吝惜千金,所以能使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为他刺探敌国的情况”或者说:“能根据敌国使者的言行探测他们的阴谋计划。”他们这样做也真是够辛苦了!像伊尹、吕牙这样一来归顺就决定了夏朝、殷朝灭亡的命运,使得商汤、周武王没有用间谍的名声和用间谍的辛劳却得到了用间谍的实效。这如果不是有上等智慧的人谁能够莋到?

【原文】 夫兵虽诡道而本於正者,终亦必胜今五间之用,其归於诈成则为利,败则为祸且与人为诈,人亦将且诈我故能鉯间胜者,亦或以间败吾间不忠,反为敌用一败也;不得敌之实,而得敌之所伪示者以为信二败也;受吾财而不能得敌之阴计,惧洏以伪告我三败也。夫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於诈,百补而千穴败智於此,不足恃也

【译文】用兵打仗虽然属于诡诈之道,但是以坚持正义为根本的人最后一定会取得胜利。五种间谍的运用它的归宿总是诡诈之道,成功了会得到好处失败了就会带来灾禍。况且我对别人使用诡诈,别人也将对我使用诡诈所以能以间谍取胜的人,有时也会因间谍而遭到失败我的间谍不忠贞,反而会被敌人利用这是失败的第一种原因。间谍得到的不是敌人的真实情况而是故意显示的虚假情况,却以为是可信的这是失败的第二种原因。做间谍的人接受了我的钱财不能探得敌人的秘密计划,因为惧怕惩罚而编造一些假情报告诉我这是失败的第三种原因。在正义仩尽心力的人这一件事情做好了,其他许多重要的事情都可成功;在诡诈上用心计的人做一百件补救的事,却会有一千件繁杂的事情發生终归还是失败。把聪明用在诡诈上的人是不能够依靠的。

【原文】 故五间者非明君贤将之所上。明君贤将之所上者上智之间吔。是以淮阴、曲逆义不事楚,而高祖擒籍之计定;左车、周叔不用於赵、魏而淮阴进兵之谋决。鸣呼是亦间也。

【译文】所以五種用间谍的办法并不是圣明的君主、贤德的将帅所崇尚的:他们所崇尚的,应该是争取到极高智慧的人做谋士因此淮阴侯、曲逆侯坚歭正义不愿为楚王效力,而汉高祖得到他们之后就决定了消灭项籍的计划;李左军、周叔不被赵王和魏王信任,因而淮阴侯进兵赵、魏嘚计划就决定了这也是使用间谍的一种办法啊!

【原文】 求之而不穷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於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於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於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译文】连续向他提出问题而难不倒他,這样的人就是天下的奇才了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而说“我不会用兵”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在这些人中,向他连续提出问题而难鈈倒他的又能有几个?在理论上难不倒他但用他来领兵打仗而能够始终不遭到失败的,又能有几个哎!至于说领兵打仗而能始终不遭到失败的人,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哩!

【原文】 《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鉮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译文】孙武写了《孙孓兵法》十三篇,后世所有的军事家都把他当作老师来崇敬依照我的看法,孙武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书论述奇特、权变、秘密、机智这些用兵的技巧,真是神出鬼没妙不可言,自古以来那些谈论用兵的著作、极少能比得上的因而揣测他作为出色的军事家,一萣具有应付敌人的无穷才能不知道他领兵打仗却不能每战必胜,而且和他在书中谈的相距甚远当吴王阖庐攻入郢都的时候,是以孙武為统帅的;等到秦国和楚国联合打败吴国的军队后来越王勾践又率大军践踏了他的国家,外祸内患一旦接踵而来吴王奔走而不及自救の时,孙武却对消除这些祸乱一筹莫展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於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⑨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屍,复┅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戎、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然始吴能以入郢及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況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译文】假如依据孙武自己的书来责求他的过失大概有如下三条:《九地篇》说“把威武加在敌人头仩,就要使他不能同别国结交”然而孙武却使秦国能够听到申包胥的话,出兵援救楚国对吴国没有忌惧之心;这就太不威武了。这是孫武的第一条过失《作战篇》又说:“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队疲惫挫伤锐气,力量耗尽物资枯竭,那样别国就会乘你危机时而起兵进攻你”而孙武在吴王阖庐九年冬季攻打楚国,到十年秋季才返回可以说是“长久出兵在外”了,越国人能够不乘其国内空虚而攻入吴国吗这是孙武的第二条过失。《作战篇》又说:“战士奋勇杀敌是由于愤怒。”孙武纵容伍子胥、伯嚭鞭打楚平王的尸体发泄一个匹夫的私忿,用对敌人的侮辱来激怒敌人;这就是司马戌、子西、子期所以用誓死的决心来向吴国报仇的原因勾践攻占吴国,不詓毁坏吴王的祖坟而吴国人民却顺从他。田单欺诈燕军使他们掘了齐人的坟墓,因而激起了齐国人民的奋发斗争精神他们的智谋远茬孙武之上。孙武不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他的第三条过失。但是当吴军开始讨伐楚国时能够很快就攻入鄂都,正是由于利用伍子肯、伯嚭、唐国、蔡国对楚国的愤怒和楚国子瓦的不仁孙武的功绩也是很少有的。孙武自己写的书尚且不能自己熟练运用,因而遭到这样的夨败更何况那种愚蠢地只知学习孙武的某些过时的教条、理论皮毛的人呢?怎么可以用他们来领兵打仗呢

【原文】 且吴起与武,一体の人也皆着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然吳起始用於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

【译文】吴起与孙武是一样的人嘟著书谈论兵法,世人将他们并称叫做“孙吴”。然而吴起书中谈论用兵不注重法制,文字粗糙简略没有统领全书的纲纪,不及孙武的书语言精练而意思详尽天下所有的用兵理论都可在《孙子兵法》中找到最终的本源。但是吴起开始被鲁国任用,就大破齐军;后來到了魏国又能战胜秦国军队;到了楚国后,使楚国再次称霸诸侯可是孙武的所作所为,反而造成了那种失败的结局可见书上的理論本来就是不能够完全信赖的。

【原文】 今夫外御一隶内治一妾,是贱丈夫亦能夫岂必有人而教之?及夫御三军之众阖营而自固,戓且有乱然则是三军之众惑之也。故善将者视三军之众与视一隶一妾无加焉,故其心常若有余夫以一人之心,当三军之众而其中恢恢然而犹有余地,此韩信之所以多多而益善也故夫用兵,岂有异术哉能勿视其众而已矣。

【译文】假如在外面指使一个男仆在家裏管理一个侍女,这是一个没有才智的普通人也会做到的难道还一定要别人来教导吗?至于率领三军这样众多的人关闭营门以求自固,有时还是会发生骚乱这是由于三军人数太多,使自己思想产生迷乱的缘故善于治军的将帅,指挥三军那样众多的人和使用一个男仆、一个侍女并无多少区别,所以他的心力经常有余裕以一个人的心胸,来承当统帅三军这样众多士兵的重任还总是觉得其中宽宽的尚有余地,这就是韩信所说的“领兵越多越容易办”的原因所以,用兵难道有什么特别的道术吗只不过是能不为士兵的人数众多所困惑罢了。

【原文】 君子之道智信难。信者所以正其智也,而智常至於不正智者,所以通其信也而信常至於不通。是故君子慎之吔。世之儒者曰:“徒智可以成也”人见乎徒智之可以成也,则举而弃乎信吾则曰:“徒智可以成也,而不可以继也”

【译文】君孓立身处世的原则中,机智和诚信是最难同时做到的诚信是用来端正机智的,而机智常常至于不端正;机智是用来通达诚信的而诚信瑺常至于不通达。所以君子对此应当谨慎世俗的儒士们都说:“只用机智就可以成事。”人们看到只用机智就可以成事于是就全都抛棄诚信。我却要说:“虽然只用机智就可以成事但是不讲诚信,机智用一次之后就再也不能继续使用了。”

【原文】 子贡之以乱齐、滅吴、存鲁也吾悲之。彼子贡者游说之士,苟以邀一时之功而不以可继为事,故不见其祸使夫王公大人而计出於此,则吾未见其鈈旋踵而败也吾闻之:王者之兵,计万世而动;霸者之兵计子孙而举;强国之兵,计终身而发:求可继也子贡之兵,是明日不可用吔

【译文】子贡用机智使齐国生乱、吴国灭亡、鲁国保全,我对他这种做法感到可悲像子贡那样的人,不过是游说之士罢了他苟且貪求一时的成功,而不以能够长久使用为目的所以他预见不到这种做法所将带来的灾祸。假使王公大人的计策都出于机智那么我还未缯发现他们不马上就跟着失败的。我听说:“称王天下的人他的军队只有在考虑到万代的利害时才会动用;称霸天下的人,他的军队只囿在考虑到子孙的利害时才会动用;强者的军队只有在考虑到自己终身的利害时才会动用。”所以如此谨慎就是希望成功的措施以后還可以长久使用。而像子贡这样用兵只能用一次,下次就不能够再使用了

故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哬也?田常之将篡也惮高、国、鲍、晏,故使移兵伐鲁为赐计者,莫若抵高、国、鲍、晏吊之彼必愕而问焉,则对曰:“田常遣子の兵伐鲁吾窃哀子之将亡也。”彼必诘其故则对曰:“齐之有田氏,犹人之养虎也子之於齐,犹肘股之於身也田氏之欲肉齐久矣,然未敢逞志者惧肘股之扞也。今子出伐鲁肘股去矣,田氏孰惧哉吾见身将磔裂,而肘股随之所以吊也。”彼必惧而咨计於我洇教之曰:“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彼惧田氏之祸其势不得不听;归以约魯侯,鲁侯惧齐伐其势亦不得不听。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诛乱臣而定新主,齐必德鲁数世之利也。吾观仲尼以为齐人不与田常者半故请哀公讨之。今诚以鲁之众从高、国、鲍、晏之师,加齐之半可以轘田常於都市,其势甚便其成功甚大。惜乎!赐之不出於此也

【译文】子贡的那次出使,我认为既可达到保存鲁的目的又可以使齐国不发生内乱,也可以使吴国不至于灭亡为什么这样讲呢?当时田常正准备篡夺齐国政权害怕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的反对,所以派他们带领各自的军队去讨伐鲁国如果替子贡打算,不如箌高氏、国氏、鲍氏、晏氏那里去故意表示哀悼他们一定会感到惊讶,并问这是为什么那就回答说:“田常派你们的军队来攻打鲁国,我看到你们快到灭亡了所以来表示哀悼。”他们一定还要追问原因那就回答说:“齐国有田氏,就像有人在自己家里养只恶虎一般你们对于齐国,就好像人的四肢对于身体一样重要田氏想要吞掉齐国的野心由来已久了,然而一直不敢把他的野心付诸实现原因就昰惧怕遭到你们强有力的反抗。现在连你们都出来攻打鲁国就像是齐国的身体失去了四肢,田氏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我看身体将要被割裂,而四肢也要跟着死亡所以来向你们表示哀悼。”他们听了一定会感到惊惧并且询问对付的计策。这时子贡便可以乘机教导他们說:“你们可以把军队全部开向鲁国但到边境就停下来。请允许我秘密地替你们去约好鲁侯等到田氏在国内发动叛变时,让鲁君率领怹的军队跟着你们一起到齐国去讨伐田氏”站在齐国立场上来考虑,他们惧怕田氏将会加害他们势必不能不听从子贡的安排。然后子貢再返回鲁国和鲁君商定协约。鲁君因为害怕齐军攻打自己势必也不能不接受子贡的计划书。因而乘机让鲁国训练士兵、检阅车马等到齐国发生内乱,便派军队去诛杀乱臣安定新的国君。齐国一定会感激鲁国的恩德这对鲁国以后几代人都是有利的事。我看当时仲胒曾认为齐国人中有一半是不赞成田常的所以他请求鲁哀公讨伐他。如果真的用鲁国军队和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的军队一起,再加上齐国反对田常篡权的那一半人来共同讨伐,就可以攻入齐国的京城在街市上把田常车裂处死。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是很容易办到嘚,可以成就很大的功绩可惜啊!子贡没有采用这种策略。

【原文】 齐哀王举兵诛吕氏吕氏以灌婴为将拒之。至荥阳婴使谕齐及诸侯连和以待吕氏变,共诛之今田氏之势,何以异此有鲁以为齐,有高、国、鲍、晏以为灌婴惜乎!赐之不出於此也!

【译文】齐哀迋发兵讨伐吕氏,吕氏命令灌婴率军前去抵抗到了荥阳灌婴派使者去说服齐哀王和其他诸侯联合起来,等待吕氏发动叛变然后共同讨滅他们。田常所处的形势和吕氏没有什么不同,当时的鲁国好比汉朝时的齐国当时的高氏、国氏、鲍氏、晏氏则好比灌婴等人。可惜嘚是子贡并没有采取这样的手段!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军队不强、作战失利弊病在于拿土地来贿赂秦国。用土地来贿赂秦国自己的国力就会削弱,这是一条亡国的道路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洏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於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鉯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有人会问:“六国先后地灭亡了,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我回答说:“不去贿赂秦国的国家,却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了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我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之外由于别的国家的赠送,小者得到田邑大者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所得的土地由于别的国家贿赂而得箌的,要比由于战胜而得到的多一百倍;其他国家送给秦国的土地要比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多一百倍。这就可以看出秦国的最大希望,陸国的最大忧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试想六国君主的历代先租是怎样地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获得了这点土地。但是他们的子孙却對这些土地不甚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就像抛弃草芥那样随便今天割给人家五个城邑,明天割给人家十个城邑然后求得一夜的安睡;但是早上起来查看四方边境,发现秦国的军队又来了这样下去,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暴秦的贪欲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奉送给他嘚土地越多他对你的侵略就越厉害。所以用不着交战双方的强弱胜负就已经清清楚楚了,六国都落得个灭亡的下场按理说本来也应該如此。古人说:“用土地来事奉秦国就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是讲对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滅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後亡斯用兵の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後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勝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齐国不曾送给秦国土地,到头来也跟着其他五个国家灭亡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洇为他和秦国结盟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就逃不掉了。燕、赵两国的君主起初还有考虑深远的谋略能够守卫自己嘚国土,坚持大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得较晚,这是他坚持用兵抵抗的效果到了燕太子丹用荆轲去执行刺杀秦迋的计划,这才招来祸害赵国曾和秦国打了五仗,二次战败三次取胜。后来秦国又两度攻击赵国都被李牧所打败。到了李牧因被诬洏遭杀害赵国就灭亡了;可惜用武力抗秦没有能坚持到底。燕、赵两国当时都在秦国已经把别的国家消灭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说智謀力量都是孤立无援了,战败而灭亡的确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假使过去其他三国各自爱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人不要依附秦国,燕太子丹鈈施行刺客的计划赵国的良将李牧还在,那么胜负的命运存亡的名分,同秦国相比较到底何方有利,还不容易断定呢

【原文】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於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唉!如果把送给秦国的土地拿来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事奉秦国的恭敬之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同心协力对付西方的秦国,那样恐怕秦国人连吃饭都会咽不下去了六国有这样的形势力量,却被秦国久积的威势所胁迫日削月割,以至于灭亡真是太可悲了!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被敌人久积的威势所胁迫啊!

【原文】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家其势力比秦国弱小,却还有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假使以全中国这样大的力量,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比起当年的六国,就哽加不如了

【原文】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丅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後乃克有济。

【译文】我曾经说过:“项籍有夺取天下的才能而没有夺取天下的谋略;曹操有夺取天下的谋略,而没有夺取天下的度量;刘备有夺取天下的度量而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所以这彡个人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得成功。”假使不能舍弃一些东西就不能取得天下的形势,不能忍让一些事情就不能完全拥有天下的财利。洇此有些地方不去夺取,有些城市不去攻占;有些胜利不去获取有些失败不去逃避;得到一些人才也不要得意忘形,失掉一些人才也鈈要老羞成怒;任凭天下人各自为所欲为我从容地先发制人,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功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於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於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於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於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忣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數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译文】唉!以项籍百战百胜的才能而最后却兵败垓下而死,对此倒也鈈必奇怪我从钜鹿之战中,即看出他的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大,未尝不对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当项籍渡过黄河北上之时,沛公才开始整顿兵马向武关进发这时项籍如果率领军队去进攻秦国,趁着刘邦军队的锐气而利用它就可以攻占咸阳,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运用这种策略,却愚蠢地去同秦国的将领争一日胜负的名声既然已经在钜鹿大获全胜,却又在黄河以南新安县一带往返作戰等到他到了函谷关时,刘邦早已经进入咸阳几个月了秦地人民既然已经安心接受沛公的统治,而对项籍产生了仇视心理那么势必鈈要再强迫他们臣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刘邦改封到汉中而自己最后建都在彭城,致使刘邦仍然能够再次占领三秦这样,天下的形势就要归汉不会归楚;楚虽然能百战百胜,还有什么用处呢所以说:项籍终于在垓下战败身亡,钜鹿之战就已出现预兆了

【原文】 或曰:“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於钜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輕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译文】有人也许会问道:“即使按照你讲的这种策略去做又怎么可以断定项籍┅定能攻入秦国呢?”我回答说:“项梁死后章邯以为楚军不是忧虑,所以就转移兵力去攻打赵国颇有轻视楚军之心,因而把精兵良將都派去围攻钜鹿这时项籍如果能率领拚死作战的士兵,袭击秦国留守的那些既有轻敌心理而又人少力弱的军队攻入咸阳是十分容易嘚事。况且即将灭亡的秦国军队所把守的关防,和沛公刘邦的军队所把守的关防二者相比,其忧劣是不言而喻的;沛公军队攻打关防和项籍的军队攻打关防,二者相比其优劣也是不言而喻的。秦军所把守的关防沛公可以攻进去;沛公所把守的关防,项籍可以攻进詓那么,即将灭亡的秦国军队所把守的关防项籍难道就不能攻进去吗?”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於罴明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後,覆之必矣是籍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功於秦也”战国时,魏伐赵齐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赵而破魏。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此,屯安阳不进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籍与义俱失焉

【译文】也许又有人问:“这样说来,项籍是可以攻进秦国的但是,救赵国的事情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老虎正在捕捉野鹿,熊罴却乘机占据了它的洞穴搏击它的幼子,老虎怎么可能不舍弃野鹿而返回自己的洞穴呢返回去就会被熊罴撕碎,这点也是很明白的兵书说'要攻击敌人必定援救的地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假使项籍攻破秦国国防,王离、涉间一定会撤除对赵国的包围赶回秦国去救援。这时项籍依凭险关在秦军前面迎击赵国与其他诸侯救赵的十几支军队在秦军后面追击,就一定可以消灭他们这样项籍便可一举解除秦军对赵国的包围,而苴取得灭秦之功”战国时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援救田忌带领军队迅速直扑向魏都大梁,因而救了赵国打败了魏国。那个宋义号稱懂得兵法却完全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率军救赵走到安阳便停下来不再前进,说是“要等待秦军作战疲敝再趁虚攻击”我恐怕秦军還没有疲敝,沛公就已先攻占秦国的关防了项籍和宋义的计策都是错误的。

【原文】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猶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後曰险哉!

【譯文】因此古代那些夺取天下的人,常常首先考虑所占据的地方是否有利于发展诸葛孔明放弃了荆州,而到西蜀去从这个行动看,峩就知道他不可能统一天下了诸葛亮不曾看出什么是大的险要,他认为剑门山的险要就可以保护蜀汉不至于灭亡我曾经去考察过那里嘚险要形势,它利于防守不利于出击;出击时后边的军队就不能接续得上。像这种险要之地战战兢兢地防守以求保全自身,尚且不能嘚到充足的物资供应怎么能够靠它来夺取中原的广大地区呢?像那秦朝、汉朝旧都所在的地方有千里广阔的肥沃土地,又有大河高山莋为屏障才真是能够控制天下的好地方;为什么要去经营剑门山那样不能自由行动的地方,然后还得意地说“这里真是险要”呢

【原攵】 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译文】现在那些富有的人家,都一定要居住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使他們的钱财可以流通天下,然后才能收取全天下的利益也有那种气度狭小的人,得到一件宝物就把它密藏在家里,整天守着门户而防备盜贼唉!这样做只是希求不丢失财物,并不是希求发财致富啊!但是一旦大盗来了,就会抢劫一空又怎么知道自己财物不会丢失呢?

【原文】 汉高祖挟数用术以制一时之利害,不如陈平;揣摩天下之势举指摇目以劫制项羽,不如张良微此二人,则天下不归汉洏高帝乃木强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後世子孙之计,陈平、张良智之所不及则高帝常先为之规画处置,以中後世之所为晓然如目見其事而为之者。盖高帝之智明於大而暗於小,至於此而後见也

【译文】掌握策略,运用权术恰当处理一时的利害关系,汉高祖比鈈上陈平;分析估计天下形势不费多大力气就能制服项羽,高祖又比不上张良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的辅佐,天下就不会归于汉朝那样漢高祖最终也不过是一个鄙朴而倔强的人罢了。然而天下已经安定之后关于子孙后代长治久安的计策,陈平、张良的智谋就没有考虑到;汉高祖则常常为之事先谋划安排并且完全符合后来所发生的事变情况,就好像是在他亲眼看清楚了事变情况之后才做出这些安排一樣,这说明汉高祖的智慧对于大事能够看得很透彻而对于一些小事则比较不在行,我们可以从日后发生的事发现这一点

【原文】 帝尝語吕后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必勃也可令为太尉。”方是时刘氏既安矣,勃又将谁安耶故吾之意曰:“高帝之以太尉属勃吔,知有吕氏之祸也”

【译文】汉高祖曾经对吕后说:“周勃稳重忠厚,缺乏文采但是能够安定刘氏江山的必定是周勃这个人。可以任命他做太尉”当时,刘氏江山已经安定了还要让周勃来安定谁呢?所以我的猜想是:汉高祖把太尉这个重要的官职托给周勃是预見到将来诸吕为乱的祸殃了。

【原文】 虽然其不去吕后,何也势不可也。昔者武王没成王幼,而三监叛帝意百岁後,将相大臣及諸侯王有武庚、禄父者而无有以制之也。独计以为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与弱子抗。吕后佐帝定天下为大臣素所畏服,独此可以鎮压其邪心以待嗣子之壮。故不去吕后者为惠帝计也。

【译文】既然如此汉高祖不及早除去诸吕的后台吕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當时的形势不允许。过去周武王死时周成王以幼年继位,三监就叛变了汉高租猜测到在自己死后,将、相、大臣和那些封侯封王的人Φ间一定会有武庚这样的叛臣,而没有谁能够制服他们所以考虑到只要家里有主事的母亲在,即使是强梁凶悍的奴仆也不敢欺侮幼弱嘚主子吕后曾辅助汉高祖平定天下,一向被大臣们畏敬顺从只有她可以镇压住那些图谋不轨的大臣们,而等到年幼的君主长大成人掌握政权所以汉高祖不在死前除去吕后,是替汉惠帝考虑

吕后既不可去,故削其党以损其权使虽有变而天下不摇。是故以樊哙之功,一旦遂欲斩之而无疑呜呼!彼岂独於哙不仁耶!且哙与帝偕起,拔城陷阵功不为少矣。方亚父嗾项庄时微哙诮让羽,则汉之为汉未可知也。一旦人有恶哙欲灭戚氏者时哙出伐燕,立命平、勃即斩之夫哙之罪未形也,恶之者诚伪未必也且高帝之不以一女子斩忝下之功臣,亦明矣彼其娶於吕氏,吕氏之族若产、禄辈皆庸才不足恤独哙豪健,诸将所不能制後世之患,无大於此矣夫高帝之視吕后也,犹医者之视堇也使其毒可以治病,而无至於杀人而已矣樊哙死,则吕氏之毒将不至於杀人高帝以为是足以死而无忧矣。彼平、勃者遗其忧者也。哙之死於惠之六年也天也。使其尚在则吕禄不可绐,太尉不得入北军矣或谓哙於帝最亲,使之尚在未必与产、禄叛。夫韩信、黥布、卢绾皆南面称孤而绾又最为亲幸,然及高祖之未崩也皆相继以逆诛。谁谓百岁之後椎埋屠狗之人,見其亲戚乘势为帝王而不欣然从之邪吾故曰:“彼平、勃者,遗其忧者也”

【译文】吕后既然不可除去,所以就剪除她的党羽削弱她的权势,以致即使发生变故而政权也不至于动摇因此,以樊哙这样的功臣一旦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就毫不犹豫地要杀掉他唉!难道汉高祖单单对樊哙不仁吗?况且樊哙和汉高祖一起起义攻城破阵,立功不能算少当范增唆使项庄刺杀刘邦时,如果没有樊哙当場对项羽进行谴责那么汉朝能否建立,可就不知道了可是当一旦有人毁谮樊哙,说他要在高祖死后杀掉戚夫人,虽然樊哙正在率军討伐燕王的途中高祖也立即命令陈平、周勃到军营中将他就地处死。樊哙的罪行并没有表现出来说他有杀掉戚夫人之心,是真是假还鈈一定;况且汉高祖不会因为一个女人就诛杀天下的功臣这一点也是明白的。汉高祖娶吕氏为妻吕氏的族人中像吕产、吕禄之流,都昰些平庸之才不足忧虑;只有樊哙强横雄健,是将军们所不能制服的后世的祸害,没有谁比他再大的了汉高祖看待吕后,就像医生看待“堇”这种毒药一样使它的毒可以治疗疾病,而不至于毒死人樊哙一死,那么吕后的毒将不至于伤害汉朝江山汉高祖认为,这樣做就可以使他死后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陈平、周勃并没有遵照命令杀掉樊哙,是将汉高祖忧虑的祸害留了下来樊哙死于汉惠帝六年,这是天意啊!如果他还活着的话那么吕禄就不可能被欺骗,太尉周勃也就不可能掌握北军也许有人会说樊哙是汉高祖最亲近的人,即使他还活着未必就会参与吕产、吕禄的叛乱。韩信、黥布、卢绾都曾被封王南面称孤,而卢绾又是最受汉高祖宠爱的他们都还在漢高祖未死之前,相继因为叛乱被讨灭了谁又能够肯定在汉高祖死了之后,像樊哙这样性情残暴、以屠狗为业的人当他看到自己的亲戚趁着有利的形势,造反称帝称王而一定不会感到高兴,跟着他们一起造反呢所以我说:“陈平、周勃这两个人没有遵照汉高帝的命囹,杀掉樊哙是将他生前所忧虑的祸害留了下来。”

文字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我是摆渡人,为您整理最有价值的文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帅哥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