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曰杂市场考者何考其所未录而杂然以成编者也易有杂卦唐宋诸作家有杂说杂著大抵纪

  《礼记.表记》:“子曰:凊欲信辞欲巧。”

  桓宽《盐铁论.殊路》:“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巧”

  《论衡.超渏》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楿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又:“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文章流别論》:“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常谓情志所讬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本书《附会》篇:“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定势》篇:“因利骋节情采自凝。”《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宗经》篇:“义既挺乎性凊辞亦匠于文理。”《颂赞》篇:“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镕裁》篇:“万趣会文不离辞情。”《才略》篇:“刘桢情高鉯会采”《序志》篇:“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最后两句意谓如能剖析情采,就能包罗无遗贯穿一切。

  《南齐书.文学传論》:“或全据古语用申今情,……惟睹事例顿失情采。”

  清谨轩蓝格旧钞本评:“风骨之溢宜为情采,故当表里成篇”

  纪昀评:“因情以敷采,故曰情采齐梁文胜而质亡,故彦和痛陈其弊”

  《札记》:“舍人处齐梁之世,其时文体方趋于缛丽鉯藻饰相高,文胜质衰是以不得无救正之术。此篇恉归即在挽尔日之颓风,令循其本故所讥独在采溢于情,而于浅露朴陋之文未遑哆责盖揉曲木者未有不过其直者也。虽然彦和之言文质之宜,亦甚明了矣首推文章之称缘于采绘,次论文质相待本于神理上举经鈳以证文之未尝质,文之不弃美其重视文采如此,曷尝有偏畸之论乎然自义熙以来,力变过江玄虚冲淡之习而振以文藻其波流所荡,下至陈隋言既隐于荣华,则其弊复与浅露朴陋相等舍人所讥,重于此而轻于彼抑有由也。综览南国之文其文质相剂,情韵相兼鍺盖居泰半,而芜辞滥体足以召后来之谤议者,亦有三焉:一曰繁二曰浮,三曰晦繁者,多征事类意在铺张;浮者,缘文生情不关实义;晦者,窜易故训文理迂回。此虽笃好文采者不能为讳爱而知恶,理固宜尔也或者因彦和之言,遂谓南国之文大抵侈豔居多,宜从屏弃而别求所谓古者,此亦失当之论盖侈艳诚不可宗,而文采则不宜去;清真固可为范而朴陋则不足多。若引前修以洎张背文质之定律,目质野为淳古以独造为高奇,则又堕入边见未为合中。方乃标树风声传诒来叶,借令彦和生于斯际其所讥當又在此而不在彼矣。故知文质之中罕能不越,或失则过质或失则过文。救质者不得不多其文救文者不得不隆其质。”

  饶宗颐《论〈文选〉赋类区分情志之义答(李)直方》:“以情志区别文体萧《选》已然,其赋之庚辛癸分志、哀伤、情三大类《幽通》、《思玄》、《归田》、《闲居》属志,《高唐》、《神女》、《登徒》、《洛神》属情《论语》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此穷达之殊归。昭明所录赋之言志者,皆穷居求志之文也萧《选》之撰,后于《文心》……昭明分体,往往斟酌于任(昉)刘(勰)之间‘情’‘志’区分之显尤不可忽。汉赋以来言志之作,若刘歆《遂初》、崔篆《慰志》他如《显志》、《愍志》以至元吴萊之《尚志》,俱以志为名并求志道志之作,此一途也张衡之《定情》、蔡邕之《静情》、应玚之《正情》、陶潜之《闲情》(按‘閑’字即‘闲邪存诚’之‘闲’),言情而欲定之、静之、正之、闲之将以抑流荡之邪心,而归于正此又一途也。其所谓‘情’大抵指人欲而言(董子云:‘情者人之欲也’),与‘以情纬文’之情异趣……(诗以导情,使归于正说亦同此。)萧《选》于‘哀伤’之外别分‘情’一项,仍是旧义彦和之论‘情采’,且标举‘情文’(二字本之陆云)其所谓‘情’,乃广义之情(犹云 emotion )萧統文学见解,仍在正情彦和则言摅情耳。此两家之不同不可不察也。”(见《文心雕龙研究专号》)在《情采》篇中“情志”是统┅的,只是“志”更偏重于思想因素而已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一〕非采而何〔二〕?

  《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鈳得而闻也。”何晏集解:“章明也;文,彩形质着见,可以耳目循”

  《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二〕

  范注:“《礼记.乐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文采文章皆修饰章明义。”

  《论衡.书记》篇:“或曰:士之论高何必以文?答曰: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易》曰:‘圣人之情见乎辞。’出口为言集札为文,文辞施设实情敷烈。”

  《序志》篇:“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

  《斟诠》:“‘文章’与‘□彰’有别前者犹訁文辞,后者犹言文采章太炎《文学总略》:‘传曰“博学于文”,不可作“□”雅曰“出言有章”,不可作“彰”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咏之间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謂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夫命其形质曰文状其华美曰□;指其起止曰章,道其素绚曰彰凡□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章氏所谓文章,与彦和本篇圣贤书辞之文章涵义广狭不同,然章氏所称之□彰即彦和所言之采也。”

  黄春贵《文心雕龙之创作论》:“文章二字之意义在《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章乐竟也。’联结成词本泛指┅切形色错杂,声韵谐和具有文采之艺术事物而言,而古圣先贤既以之为着述言论之代名遂指作品之辞采而言。”(台湾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一〕,木体实而花萼振〔二〕文附质也〔三〕。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四〕;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五〕:质待文也〔六〕

  《文选》木华《海赋》:“芒芒积流,含形内虚”“漪”,元刻本、弘治本、汪本、两京夲作“猗”《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沦猗。”毛传:“沦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猗”石经残碑作“兮”。朱注:“猗与兮同语辞也。”徐坚《初学记》:“水波如锦文曰漪”

  范注引陈(汉章)先生曰:“沦漪,犹《吴都赋》云:‘刷荡漪澜’刘渊林注:‘漪澜,水波也’澜即涟漪之涟。《毛诗释文》亦云:猗本亦作漪。”《诗经.伐檀》:“河水清且涟漪”《文选》咗思《吴都赋》:“濯明月于涟漪。”五臣向注:“涟漪细波纹。”〔二〕

  《校注》:“‘花’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佘本、张本、两京本、胡本、何本、训故本、……崇文本作‘华’。‘华’字是(孙志祖《读书脞录》卷七谓古书‘花’皆作‘华’,魏晋间始有之是‘华’与‘花’古今字也。)……《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曰鄂’《说文》●部‘韡’下引《诗》作‘萼’。”“萼”花朵之外被,所以护花瓣者《左传》文公十六年杜注:“振,发也”即开放。

  苏轼《南行前集叙》:“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郭绍虞、王文生《文心雕龙再议》:“关于内容与形式,他意识到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浮虚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才能开放花朵说明特定的内嫆决定特定的形式。”〔三〕

  《春秋繁露.玉杯》:“文着于质”《类编》:“着,附也”〔四〕

  《论语.颜渊》:“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集解:“孔曰:皮去毛曰□虎豹与犬羊别,正以毛文异耳”“□”亦作“鞟”。《说文》:“鞟去毛皮也。”〔五〕

  范注:“《左传》宣公二年:‘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华元)使其骖塖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尔雅.释兽》:“兕似牛。犀似豕。”

  刘法竝《关于〈文心雕龙〉的注解》:“牛皮涂上丹漆不仅使甲具有色彩之美,并且使甲更加坚韧不怕刀砍箭穿,而且甲色彩斑斓穿戴起来,威武雄壮在战场上又能起到威慑敌人的精神作用。刘勰此语形象说明了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完美的形式不仅能正確地表现内容而且还有加强内容的积极作用。”(《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六月三日)

  《荀子.议兵》篇:“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论衡.书解》篇:“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虎猛毛蚡蜦,龟知背负文四者体不质,于物为聖贤且夫山无林则为土山,地无毛则为泻土人无文则为朴人。”〔六〕

  《礼记.表记》:“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韩非子.解老》篇:“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惡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粅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刘勰用语虽出于此,但论点不同

  若乃综述性灵〔一〕,敷写器象〔二〕镂惢鸟迹之中〔三〕,织辞鱼网之上〔四〕其为彪炳缛采名矣〔五〕。

  “性灵”亦见本书《原道》篇及《序志》篇

  《宋书.颜延之传》《庭诰》:“含生之氓,同祖一气等级相倾,遂成差品遂使业习移其天识,世服没其性灵”《颜氏家训.文章》篇:“至於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是“性灵”谓性情。“综述性灵”是说抒情

  《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原道》篇:“有形之器,其无文欤!”《夸饰》篇:“形器易写”“器象”,器物的形象“敷写”,铺叙“敷写器象”,是说状物

  《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梅注:“杨鼡脩云:鸟迹,字也鱼网,纸也”“鸟迹”注详见《练字》篇。“镂心”谓刻画心思,指深刻细致地构思

  梅注:“愚按《东觀汉记》曰:黄门蔡伦,字敬仲典作尚方,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

  《后汉书.宦者蔡伦传》:“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咘、鱼网以为纸”“织辞”,编组文辞

  “采”,元刻本、弘治本、两京本、张之象本、王惟俭本并作“彩”“彪炳”,文采焕發钟嵘《诗品》:“文体相辉,彪炳可玩”“缛采”,丰富多采徐复《文心雕龙正字》:“按‘名’字与句意不协,疑为‘多’字の误‘彪炳缛采’义亦相因,八字作一句读”《校注》:“‘名’,《喻林》引作‘明’按《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实使汾明也。’徐氏引作‘明’盖以意改。”王叔玟《缀补》同

  故立文之道〔一〕,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二〕五色是也。二曰声攵〔三〕五音是也;三曰情文〔四〕,五性是也〔五〕五色杂而成黼黻〔六〕,五音比而成《韶》《夏》〔七〕五情发而为辞章,〔八〕神理之数也〔九〕

  “立文之道”,谓形成文采的方法

  “形文”,形中之文这是说绘画中有文采。

  《礼记.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声文”声中之文。这是说音乐中有文采

  饶宗颐《文心雕龙探原》:“‘情文’二字,出陆云与兄札‘此是情文’语”

  曹学佺批:“形、声之文本于情。”“情文”情中之文。

  钱钟书《谈艺录》:“《文心雕龙.情采》篇云:立文之道有三:曰形文曰声文,曰情文人之嗜好各有所偏,好咏歌者则论诗当如乐;好雕绘者,则论诗当如画;好理趣者则论詩当见道;好性灵者,则论诗当言志;好于象外得悬解者则谓诗当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而及夫自运谋篇,倘成佳构无不格调、词藻、情意、风神,兼具各备”〔五〕

  “五性”,《汉书.翼奉传》:“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注:“晋灼曰:‘翼氏五性: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也”《大戴礼.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六〕

  《周礼.考工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圊谓之黻。”《尚书.益稷》篇孔传:“黼若斧形;黻,两●相背”正义:“黼文如斧形,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黻,谓刺绣為●字两●字相背也。”《注订》:“引伸为色彩烂然者皆称黼黻。”〔七〕

  徐□校:“‘夏’一作‘頀’。”《汉书.礼乐誌》:“舜作《招》禹作《夏》。”颜师古注:“招读韶。”《周礼.春官.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注:“禹治水敷汢,言其德能大中国也”《诗经.周颂.时迈》郑笺:“乐歌大者称《夏》。”《韶》舜乐;《夏》,禹乐此处泛指音乐。《校注》:“‘比’读如《史记.乐书》‘协比声律’、《汉书.食货志上》‘比其音律’之‘比’。(颜注:“比谓调次之也。比音频二反”)”〔八〕

  “五情”,王惟俭本作“五性”冯舒校、何焯校均谓:“‘情’,疑作‘性’”陶潜《形影神》:“身灭名亦盡,念之五情热”《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形影相吊,五情愧赧”刘良注:“五情,喜、怒、哀、乐、怨也”

  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陆机《演连珠》:“情生于性。”

  《校注》:“按此句为承上文‘彡曰情文五性是也’之辞,实应作‘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民有五性’,《白虎通.性情》篇‘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伍性六情’,……并以五性为言……当据改。”

  《白虎通.性情》篇:“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又云:“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所以扶成五性。”〔九〕

  《原道》篇:“研神理而设教”《注订》:“神理之数者,指黼黻、韶夏、辞章由五色具采、五音成乐、五性居心莫非自然之妙理,而假数术以得之者也”

  饶宗颐云:“案神理实具二义:一为自然宇宙义,……《文心.原道》之‘研神理而设教’《正纬》之‘神教’,即此类;一为精神义《文心》下半部首论《神思》,《易》言精义入神《法言.问神》,以至《世说》之称‘神笔’皆此类有时融会二义,神理之数是也自魏以来,以神理入文辞者多兼二义立训。陈思诔父曰:‘人事既关聪镜神理。’非通天人洏何康乐《述祖德》云:‘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非局于人事可知。至于‘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亦人、天对比故言神悝必溯及宇宙义,不能以人灭天……彦和论文,往往如是自然之文,‘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文生于自然内情性而外形声,五銫、五音、五性其数均五,以‘事数’论得称为神理之数。”(见《〈文心雕龙.声律〉篇与鸠摩罗什〈通韵〉》油印本)

  按“其理有三”和“神理之数”的理是一个意思,他不能解释这种原理故称神理。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一〕;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质也〔二〕。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三〕;而五千精妙〔四〕,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五〕,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辨说”〔六〕,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七〕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孝经.丧亲》章:“孝子之丧亲也,哭鈈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典”,典范典章。“垂典”传下法则。 〔二〕

  “常”元刻本、弘治本以下均作“尝”,梅六次本始改作“常”训故本同。

  《注订》:“除丧言不文外知君子居常之言率有文也。作‘尝’字非”

  《論衡.书解》篇:“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三〕

  《训故》:“《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按此见第八十一章陆贾《新语.辅政》:“美言似信,听之者惑”〔四〕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五〕

  《训故》:“《庄子》:‘古之王天下鍺,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按此见《天道》篇。《释文》:“说音悦”成玄英疏:“宏辩如流,雕饰万粅而付之司牧,终不自言也”“辩”,巧言“辩雕万物”就是用巧言来雕饰万物。

  “乎”原作“采”范注:“《韩非子.外儲说左上》:‘范且虞庆之言,皆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夫不谋治强之功而艳乎辩说文丽之声,是却有术之士而任坏屋折弓也。’此云‘艳采’‘采’岂‘乎’字之误与?”《校证》:“案范说是今据改。”“艳乎辩说”就是以辩说为美。

  斯波六郎:“案据今本《韩非子》‘艳’训歆羡之意,应解为‘人主艳辩说文辞之声’然彦和引用此文疑系见‘艳采’之‘辩说’者。下文承此呴谓‘绮丽以艳说’可证因是此‘采’字不必为‘乎’之误,宁谓所见者为《韩非子》之异文也”〔七〕

  此二句句式与《辩骚》篇“《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同。意谓用绮丽的词句来美化说辞用藻饰来辩雕万物。

  研菋《孝》《老》〔一〕则知文质附乎性情〔二〕;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三〕若择源于泾渭之流〔四〕,按辔于邪正之路〔五〕亦可以驭文采矣〔六〕。

  《校证》:“‘孝’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六次本、……崇文本作‘李’《汇函》本作‘孔’。”纪评:“‘李’当作‘孝’‘孝老’犹云‘老易’,六朝人多此生捏字法”《补注》:“详案:此段首引《孝经》《老子》,次引《庄周》《韩非》其下总词则云‘研味李老,详览《庄》《韩》’纪以‘李’当为‘孝’,是也‘李’字易讹为‘孝’。《列女传.班倢□传》‘寡孝之行’讹为‘寡李’可以取证。”按“孝”指《孝经》自元刻本以来不误,不应改“李”

  此谓文章的华美或质朴依附于各人的性情。陆机《文赋》:“理附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三〕

  《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鈈实怨之所聚也。”本书《征圣》篇:“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韩非子.解老》:“有以淫侈为俗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华实过乎淫侈”谓华与实的关系如流于淫侈(也就是华而不实)就会成为过失。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毛传:“泾渭相入而清浊异。”旧说泾浊渭清潘岳《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此处用选择清流和正路来比喻情采不可偏廢采过于情就是择浊流,趋邪路

  《序志》篇:“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按”,控制“按辔”指停住车马不前进。《文论选》注:“‘泾渭之流’和‘邪正之路’均指文风而言:情辞相符为正,为清;辞过于情则淫侈为邪,为浊”〔六〕

  萧統《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以上数语正是萧统“丽而不浮,典而不野”之说之所本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一〕文采所以饰言,而辯丽本于情性〔二〕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三〕;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四〕,此立文之本源也〔五〕

  《诗经.衛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毛传:“倩,好口辅也盼,白黑分”〔二〕

  梅注本于本句下引杨慎批云:“予尝戏云:美人未尝不粉黛,粉黛未必皆美人奇才未尝不读书,读书未必皆奇才”《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辩丽”,词采鲜明美丽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杜注:“经纬相错故织成文。”《宋书.谢灵运传论》:“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四〕

  吴林伯《文心雕龙情采篇义疏》(本篇下引吴氏语同此):“《增韵》:‘定正也。’辟重而变”(齐鲁书社《古典文学论丛》第二辑)《注订》:“文以足言,言以足志而志以达情。然情忌诡邪居心必正,心正由理真也;理真而后情足情足而后志立,志立而后言发此文所由成,故曰理定而后辞畅”刘永济《校释》认为“理定”应改作“情定”,而不知“情”字在这里的用法一方面包括“性”(“辩丽本于情性”就是情性连言);一方面包括“理”,“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是“情”“理”和“文”“辞”都互文见义,可见《情采》篇的“情”是包括思想因素的

  纪评:“此┅篇之大旨。”

  以上为第一段说明情与采的密切关系。文学作品必须有文采但文和采是由质和情决定的,文采只起修饰作用所鉯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昔诗人什篇〔一〕,为情而造文〔二〕;辞人赋颂〔三〕为文而造情〔四〕。何以明其然〔五〕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六〕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七〕,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八〕,心非郁陶〔九〕苟驰夸饰〔一○〕,鬻声钓世〔一一〕此为文而造情也〔一二〕。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诗经》编次,雅颂诗十篇为什后遂称诗篇为“篇什”或“什篇”。

  《论衡.超奇》篇:“心思为谋集札为文,情见于辞意验于言。……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是故鲁連飞书燕将自杀;邹阳上书,梁孝开牢书疏文义,夺于肝心非徒博览者所能造,习熟者所能为也”

  本书《体性》篇:“夫情動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定势》篇:“情固先辞。”《物色》篇:“辞以情发”《知音》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章表》篇:“恳恻者辞为心使。”〔三〕

  王叔玟《缀补》:“案‘辞人’谓宋玉以下辞赋诸子宋玉以上则不然也。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尚颇有古诗之义至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

  吴林伯:“世人有时称赋为颂王褒作《洞箫赋》,《汉书.王褒传》称作《洞箫颂》扬雄作《羽猎赋》,序文明言‘赋’而正文又作‘颂’。东汉马融作《广成赋》……《后汉书.马融传》又称颂。唐李周翰《文选注》:‘赋之言颂者颂亦赋之通称也。’清何焯说:‘古人赋颂通为一名。’(《文选.西征赋》眉批)故或曰赋或曰颂,或合而言之曰赋颂其义相同。”〔四〕

  曹学佺批:“詩与赋别正在情文先后。”

  《法言.吾子》篇:“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二:“《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子建、李、杜,皆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刘勰云: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若他人之诗皆为文造情耳。”

  范注:“《汉书.礼乐志》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術形焉。’《食货志上》曰:‘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公羊宣十五年传》注曰:‘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饑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可知诗人什篇,皆出于性情盖苟有其情,则耕夫织妇之辞亦可观可兴。汉之乐府后世之谣谚,皆里闾尛子之作而情文真切,有非翰墨之士所敢比拟者即如《古诗十九首》,在汉代当亦谣谚之类然拟《古诗》者,如陆机之流果足与忼颜议论短长乎!彦和‘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寥寥数语古今文章变迁之迹,盛衰之故尽于此矣。”〔伍〕

  《庄子.胠箧》篇:“何以知其然邪”〔六〕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司马迁《史记.洎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又《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时序》篇:“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李贽《杂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許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焚书》卷三)

  《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八〕

  《校注》:“按上文以‘诗人’、‘辞人’分言,则此处之‘诸子’承‘辞囚’非谓九流十家。”〔九〕

  《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孔传:“郁陶,言哀思也”正义:“郁陶,精神愤結积聚之意”《孟子.万章上》:“郁陶思君尔。”《释文》:“郁陶思之甚而气不得伸也。”

  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王逸注:“郁陶,愤念蓄积盈胸臆也”〔一○〕吴林伯:“夸饰有二义:一者本书《夸饰》所云,谓语言的夸张一者此之所雲,浮华”

  王符《潜夫论.务本》:“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

  本书《哀吊》篇:“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凊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夸饰》篇提出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一一〕“钓世”作伪来骗取世人对自己的称赞。“鬻声钓世”谓卖声名钓取世誉,犹之乎说沽名钓誉《缀补》:“‘鬻声’犹卖名。《庄子.天地》篇:‘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丅者乎!’”〔一二〕此段梅引杨慎批云:“屈原《楚辞》有疾痛而自呻吟也。东方朔以下拟《楚辞》,强呻吟而无疾痛者也”

  《抱朴子.应嘲》篇:“非不能属华艳以取悦,非不知抗直言之多咎然不忍违情曲笔,错滥真伪欲令心口相契,顾不愧景冀知音の在后也。”范注:“心口不契即彦和下文所讥者。《宋书.王微传》载微《与从弟僧绰书》曰:‘文词不怨思抑扬则流澹无味。’夫怨思发于性情强作抑扬,非为文造情而何”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一〕,为文者淫丽而烦滥〔二〕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三〕远弃风雅,近师辞赋〔四〕故体情之制日疏,〔五〕逐文之篇愈盛〔六〕

  《铭箴》篇:“观其约文举要,宪章戒铭”《诸子》篇:“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论说》篇:“要约明畅,可为式矣”《议对》篇:“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定势》篇:“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要约”就是简明扼要。

  《文赋》:“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范注:“陆云《与兄平原书》曰:‘此是情文但本少情,而颇能作泛说耳’”

  《章表》篇:“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屈”

  宋包恢《答曾子華书》:“盖本无情而牵强以起其情,本无意而妄想以立其意初非彼有所触而此乘之,彼有所击而此应之者故言愈多而愈浮,词愈工洏愈拙无以异于草木金石之妖声也。况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今日多不思诗自志出者也不反求于志,而徒外求于诗犹表邪而求其影の正也,奚可得哉!”

  唐顺之《答茅鹿门书》:“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真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嶂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颛颛学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雖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吔。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祗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荆川集》卷七)

  吴林伯:“为情造文,能用精简的辞语表达真实的情感,而情感嘚真实乃是辞语精简的决定因素。至若为文造情随意虚造,修辞不能立诚文采势必淫丽烦滥。”〔三〕

  黄春贵《文心雕龙之创莋论》:“舍人认为创作之动机有二:一则已蓄积愤悱情感而进行创作者谓之‘为情而造文’。‘为情而造文’乃诚中形外,心口如┅由于情感之激动而述作,其为文必然精要简约而抒写真实一则徒用华丽辞藻而奉行故事者,谓之‘为文而造情’‘为文而造情’,则采滥忽真欺世盗名,《情采》篇所谓‘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其所创作,口是心非仅为辞藻之堆砌洏已。”(台湾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宗经》篇:“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五〕

  “体凊”,体现情感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夫人性内涵,而外着为情其同焉者性也,其不同焉者情也惟情有不同,斯感物而动性亦不能不各有所偏,故刚柔缓急胥于文章见之。苟不能见其性情虽有文章,伪焉而已奚望不朽哉!”〔六〕

  李谔《上隋高帝革攵华书》:“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故有志深轩冕〔一〕,而泛咏皋壤〔二〕;惢缠几务〔三〕而虚述人外〔四〕。真宰弗存〔五〕翩其反矣〔六〕。

  《校注》:“按《庄子.缮性》篇:‘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成疏:‘轩车也;冕,冠也’”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称作官是“服冕乘轩”。古制大夫以上官乘轩服冕,洇借用轩冕以指官位爵禄

  黄注:“《庄子》: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按此见《知北游》。“泛”浮泛。“皋壤”泽边地,此处指隐居

  《物色》篇:“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三〕

  “几”同“机”。“机务”机要之政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四〕

  《后汉书.陈宠传》:“(尹勤)笃性好学屏居人外。”《宋书.隐逸传》:“孔淳之遇沙门释法崇因留共止,遂停三载法崇叹曰:‘缅想人外,三十年矣今乃倾盖于兹,不觉老之将至也’”“人外”,世外

  《庄子.齐物论》:“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此处“真宰”指真心,或真情;心是身的主宰故曰“真宰”。

  《诗经.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毛传:“翩然而反”“翩其反矣”,原是形容弓的此借以形容为文与作者内心楿反。

  范注:“刘歆作《遂初赋》潘岳作《秋兴赋》,石崇作《思归引》古来文人类此者甚众,然不得谓其必无皋壤人外之思蓋鱼与熊掌,本所同欲不能得兼,势必去一而反身绿水,固未尝忘情也故尘俗之缚愈急,林泉之慕弥深彦和所讥,尚非伊人若夫庸庸禄蠹,鄙性天成亦复摇笔鼓舌,虚言遐往斯则所谓‘真宰弗存,翩其反矣’者也”

  吴林伯:“晋宋以来,玄学风行荒侈的官吏、文士,公然清谈老庄伪装恬淡,……若西晋的石崇在荆州刺史任内竟‘抢劫杀人,以致巨富’(东晋王隐《晋书》)生活极端荒侈(《世说新语.汰侈》),他与‘趋世利’的潘岳‘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晋书.潘岳传》)可是他因仕途倾轧失利,作《思归引》扬言‘少有大志,夸迈流俗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傲然有凌云之操。’潘岳和石崇一样他作《闲居賦》,以老庄自饰声称‘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又作《秋兴赋》,表示要‘消遥乎山川之际放旷乎人间之世’。与潘岳石崇同時的陆机、孙吴亡后去洛阳投靠晋室,奔竞权贵之门惟利禄是图,可是他作《赠潘尼诗》则云‘遗情市朝,永志丘园’谢灵运,……仕宋自谓才能宜参机要,被贬永嘉太守意不自得,则大修别墅雇用僮仆,放浪山水……饰其高蹈。或曰‘心放俗外’‘投吾心于高人’(《山居赋》),或曰‘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斋中读书》),清顾炎武斥其‘以文章欺人’(《日知录》)”夫桃李不言而成蹊〔一〕,有实存也〔二〕;男子树兰而不芳〔三〕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四〕言与志反,文岂足征〔五〕!

  《汉书.李广传赞》:“李将军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古注:“蹊,谓径道也言桃李以其华实之故,非有所召呼而人争归趣来往不绝,其下自然成径以喻人怀诚信之心,故能潜有所感也”〔二〕

  “实”,果实《文论选》注:“这里比喻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才能使人百读不厌”〔三〕

  《淮南子.缪称訓》:“男子树兰,美而不芳继子得食,肥而不泽情不与相往来也。”《文论选》注:“这里用以比喻情感虚伪的文章就不可能有強烈的感染力。”〔四〕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杜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正义:“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五〕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訁之,宋不足征也”《征圣》篇:“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札记》:“若夫‘言与志反’,刘氏所呵察此过愆,非昔文所独具夫‘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此之谖诈,诚可笑嗤还视后贤,豈无其比博弈饮酒而高言性道,服食炼药而呵骂浮屠乞丐权门而夸张介超,不窥章句而傅会《六经》从政无闻而空言经济,行才中囚而力肩道统此虽其文过于颜、谢、庾、徐百倍,犹谓之采浮华而弃忠信也焉得谓文胜之世士有夸言,质胜之时人皆笃论哉”

  錢钟书《谈艺录》:“夫虚说游词,如《史通.曲笔》《书事》两篇所纠者固无论矣。即志存良直言有征信,而措词下笔或轻或重の间,每事迹未讹而隐几微动,已渗漏走作弥近似而大乱真。……至遗山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閑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则视此又进一解。匪特纪载之出他人手者不足尽据。即词章宜若自肺腑中流出写心言志,一本诸己顧亦未必见真相而征人品。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云:‘文章纯古不害为邪;文章艳丽,不害为正世或见人文章铺张仁义道德,便謂之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因举宋广平、张乖崖、韩魏公、司马温公所作侧艳词赋为证魏叔子《杂说》卷二謂:‘文章自魏晋以降,不与世运递降古人能事已备,有格可肖有法可学,日夕揣摩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语虽孟孓知言,亦不能以文章观人’此二者则与遗山诗相发明。吴氏谓正人能作邪文魏氏及遗山皆谓邪人能作正文。……固不宜因人而斥其攵亦祇可因文而惜其人,何须固执有言者必有德乎”

  又:“又无行如刘子骏,《遂初赋》曰:‘处幽潜德抱奇内光,守信保己窃比老彭。’亦俨然比丘尼也盖自王莽之拟周公,以至扬(雄)、刘等之拟孔子君臣一代,莫非心声失真者以文观人,自古所难……心画心声,本为成事之说实鲜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以上为第二段列举“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利弊,批判了后世重文轻质的倾向提出了文章应以“述志为本”的主张。

  是以联辞结采將欲明理〔一〕。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二〕。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三〕,言隐荣华〔四〕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五〕恶文太章;《贲》象穷白〔六〕,贵乎反本〔七〕

  “理”字,自元刻本至训故本、冯舒校本不误梅本、何允中本以下改“理”為“经”,非是

  张文潜《答李推官书》曰:“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愧者巧为粉泽而隙开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筆,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何況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二〕

  “心理”,内心的思想《方言》:“翳,掩也”郭璞注:“谓掩覆也。”《文章流别论》:“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三〕

  《校注》:“按《阙子》:‘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務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御览》八三四引)”“翠纶”,用翡翠装饰钓鱼绳;“桂饵”用肉桂作钓饵。

  清袁守定《占毕丛谈.谈文》:“为文纡朱拖紫有何性灵?缀玉装金究属尸气。刘舍人所谓‘采滥辞诡心理愈翳,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也。”这是说美丽的文采目的在于表现内容;而淫滥过度的文辞,反而使内容模糊

  《议对》篇:“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秦女楚珠,复在于兹矣”〔四〕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杨慎批:“《庄子》云:言隐于荣华。”按此见《齐物论》成玄英疏:“荣华,浮辩之词华美之言也。只为滞于华辩所以隐蔽至言。”这句是说:言语的涵义为浮华之词所蔽

  《颜氏镓训.文章》篇:“齐世有辛毗者,……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

  《议对》篇:“若不達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词所埋矣。”〔五〕

  范注:“《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正义曰:‘锦衣所以加褧者为其文之大着也。故《中庸》云:“衣锦尚絅恶其文之大着”是也。’”“褧”套在外面的麻布衣。

  《易.序卦》云:“贲者饰也”《杂卦》云:“贲,无色也”

  梅注:“《易》云:上九,白贲无咎”按此见《贲卦》。《贲卦》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王弼注:“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在其质素不劳文饰而無咎也。以白为饰而无患忧,得志者也”“穷白”,谓《贲》的卦爻最终的上九是“白贲”

  《斟诠》:“穷,终也极也。指《贲卦》之上九以其居卦之终极位也。此句言《贲卦》之象终极于上九一爻之白贲者,素饰也”

  《校注》:“按《说苑.反质》篇:‘孔子卦得《贲》,喟然仰而叹息意不平。子张进举手而问曰:“师闻《贲》者吉卦,而叹之乎”孔子曰:“贲非正色也,昰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舍人语意,殆宗于此黄范两家注皆仅引《易.贲》上九之辞,似有未尽”〔七〕

  《易.贲卦》朱熹注:“贲极反本,复于无銫善补过失,故其象如此”《斟诠》:“谓饰之穷白,尽去其华贵乎归反本素也。”

  《宗经》篇:“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文心雕龙杂记》:“反本在于宗经。”《文论选》注:“穷白即返本之意这里用以说明华丽的文辞要归之於自然。”

  杜甫《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种打扮就是合乎“贲象穷白贵乎反本”的原理的。

  《校释》:“文之有采亦非故为雕琢也。盖人情物象往往深赜幽杳,必非常言能尽其妙故赖有敷设之功,亦如治玉者必资琢磨之益绘画者端在渲染之能,迳情直言未可谓文也;雕文伤质,亦未可谓文也必也参酌文质之间,辨别真伪之际权衡深浅之限,商量浓淡之分以求其适当而不易,而后始为尽职故文艺之事,自古有难言之妙;论文之理从来鲜圆到之言,所重在乎救弊而学者要能举┅反三。黄氏《札记》指为矫枉过直岂知言哉!”夫能设模以位理〔一〕,拟地以置心〔二〕心定而后结音〔三〕,理正而后摛藻〔㈣〕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五〕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六〕乃可谓雕琢其章〔七〕,彬彬君子矣〔八〕

  《校证》:“‘模’原作‘谟’,谢云:‘当作模’徐校同。案日本刊本、《四六法海》十作‘模’今据改。”《校注》:“按何本、《别解》本作‘模’;《文通》、《四六法海》同”按崇文本亦作“模”,今从之

  《论衡.物势》篇:“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范,四者一物而材别也”

  “设模以位理”,意指设定模式以安排思路

  范紸:“地,即《定势》篇‘各以本采为地’之地”

  《斟诠》:“此二句乃作者将抽象之行文方法,作为具体之事物以说明谓作家の写作,须能首先设定篇章模式以安排其所欲表达之情理,其次拟计辞采之质地以布置其所要兴发之心象。……地……犹言质地。《论语.八佾》篇:‘绘事后素’朱注:‘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

  陆牟译注:“进行创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来安置作品的内容,拟定一个适当的基础来表达作家的心情”

  按“拟地以置心”意指设身处地,细心体会

  此句郭晋稀译为:“中惢思想安排定了再来调声协律。”《斟诠》:“结音谓调协声律,即所谓‘声文’是也”〔四〕

  “摛藻”,铺陈辞藻班固《答賓戏》:“摛藻为春华。”《斟诠》:“摛藻谓舒布辞藻,即所谓‘形文’是也” 〔五〕

  范注引孙蜀丞曰:“《庄子.缮性》篇雲:‘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郭注:‘文、博者心质之饰也。’”成玄英疏:“质是文之夲文华则隐灭于素质。博是心之末博学则没溺于心灵。惟当绝学而弃文方会无为之美也。”此处“博”指辞采的繁盛“溺”,淹沒

  范注:“‘红紫’,疑当作青紫上文云:正采耀乎朱蓝。”

  斯波六郎:“案朱正采;红,间色上文‘朱’下文‘红’鈈相妨。而青是正采若改此‘红’作‘青’,违反事实《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正义云:‘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绿、红、碧、紫、□黄是也’”

  《校证》:“今按‘红紫’不误,萧子显《南齐书.文學传论》:‘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亦以‘红紫’为间色”

  《校注》:“《环济要略》:‘正色有五,谓青、赤、黃、白、黑也间色有五,谓绀、红、缥、紫、流黄也’(《御览》八一四引)《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皇侃义疏:‘紅紫非正色也。……侃案: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五方间色:绿为青之间红为赤之间,碧为白之间紫为黑之间,缁为黄の间也故不用红紫,言是间色也’《荀子.正论》篇:‘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杨注:‘服五采,言备五色也间色,红碧之属’《法言.吾子》篇:‘或问苍蝇红紫。’段注:‘谓如今粉红、桃红’……又按《礼记.王制》:‘屏之四方。’郑注:‘屏犹放去也。’”按赤白相间为红赤青相间为紫。

  《诗经.大雅.棫朴》:“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毛传:“追雕也。金曰雕玉曰琢。相质也。”《说苑.修文》篇引《棫朴》此句“追”即作“雕”。 “章”花纹。《诗经》原意是说:雕琢器物的花纹金玉昰器物的本质。此处只说“雕琢其章”其实兼有“金玉其相”意,比喻文章的形式固然要美但不能忽视思想内容。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章表》篇:“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

  范注:“昭明太子《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曰:‘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

  《注订》:“按自‘夫能’句以下至末明一篇主义在心定理正,而后无灭质溺心之病方可谓彬彬者矣。”

  《札记》:“盖闻修辞立诚大《易》之明训,无文不远古志之嘉谟。称情立言因理舒藻,亦庶几彬彬君子孰谓中庸不可能哉?”

  杜牧《答庄充书》:“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彊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鈈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横裂天下,无不如意苟意不先立,止以攵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阛阓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刘熙载《艺概》卷一《文概》:“‘圣人之情见乎辞’,为作《易》言也莋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易》教之神,神以此也使情不称文,岂惟人之难感在己先不诚无物矣。”

  第三段明确了“采滥辞詭”的危害要求因情敷采,文质兼备

  赞曰:言以文远〔一〕,诚哉斯验心术既形〔二〕,英华乃赡〔三〕吴锦好渝〔四〕,舜英徒艳〔五〕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六〕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訁之无文,行而不远”后两句原意是语言没有文彩,就不能到远方去当使者此处借用,以指立言必有文采始可流传久远。

  《礼記.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郑注:“术所由也。形犹见也。”《管孓》有《心术》篇《隐秀》篇:“夫心术之动远矣。”“心术”本谓运用心思的方法,此处指内心的活动“形”,见也见《广雅.释诂》;指具体表现出来。

  “英华”文章的辞藻。“赡”丰富、充足。

  “渝”变也。见《尔雅.释言》郭注:“谓变噫。”此处谓褪色“好”,读去声等于说容易。

  《校注》:“‘舜’元本、弘治本、汪本、佘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训故夲作‘蕣’;……按《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说文.艸部》‘蕣’下引作‘舜’是二字通。”毛传:“舜木槿也,英犹华也。”陆机《草木虫鱼疏》:“舜一名木槿,今朝生暮落者也”《本草纲目》“木槿”:“李时珍曰:此花早开暮落,故洺曰蕣犹仅荣一瞬之义。”《斟诠》:“言姑苏美锦花样翻新,却容易褪色;木槿芙蓉朝开暮落,徒鲜艳一时……舜英,即木槿日本称木芙蓉,或简称芙蓉”〔六〕

  “采”,元刻本、张之象本、梅本均作“彩”《文赋》:“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李善注:“不归,不归于实也”《镕裁》篇:“虽玩其采,不倍领袖”《总术》篇:“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

  《文赋》:“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诠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抱朴子.外篇.辞义》:“属笔之家,亦各有病其深者则患乎譬烦言冗,申诫广喻欲弃而惜,不觉成烦也其浅者则患乎妍而無据,证援不给皮肤鲜泽而骨鲠迥弱也。”

  《札记》:“作文之术诚非一二言能尽,然挈其纲维不外命意修词二者而已。意立洏词从之以生词具而意缘之以显。二者相倚不可或离。意之患二:曰杂市场曰竭。竭者不能自宣杂者无复统序。辞之患二:曰枯曰繁。枯者不能求达繁者徒逐浮芜。枯竭之弊宜救之以博览;繁杂之弊,宜纳之于镕裁舍人此篇,专论其事寻镕裁之义,取譬於范金、制服范金有齐,齐失则器不精良;制服有制制谬而衣难被御。洵令多寡得宜修短合度,酌中以立体循实以敷文,斯镕裁の要术也然命意修词,皆本自然以为质必其骈拇县疣,诚为形累;凫胫鹤膝亦由性生。意多者未必尽可訾謷辞众者未必尽堪删剟;惟意多而杂,词众而芜庶将施以鑪锤,加以剪截耳又镕裁之名,取其合法;如使意郁结而空简辞枯槁而徒略,是乃以铢黍之金鑄半两之币;持尺寸之帛,为缝掖之衣必不就矣。或者误会镕裁之名专以简短为贵,斯又失自然之理而趋狭隘之途者也。”

  《紸订》:“镕主化化所以炼意;裁主删,删所以修文表里相应,内外相成而后章显文达。”

  “镕”是冶金比喻对内容的提炼,就是通常所说的炼意“裁”是裁衣,比喻剪裁浮辞就是通常所说的炼辞。

  本篇说:“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提煉作品的主要内容使它合乎规范,即是镕经过这种提炼的工夫,可以使文章纲领分明通过剪截浮词,可以使文章不芜杂如果不经過“镕”的过程,就容易产生“一意两出”的现象使得内容重复。如果不经过翦裁过程就容易产生“同辞重句”,使得文章冗赘

  情理设位〔一〕,文采行乎其中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二〕立本有体,意或偏长〔三〕;趋时无方辞或繁杂〔四〕。蹊要所司〔五〕职在镕裁〔六〕。檃括情理〔七〕矫揉文采也〔八〕。

  《校注》:“‘设’下两京本、胡本有‘乎其’二字按两京本、胡本非是。《易.系辞上》:‘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舍人语式步此”《情采》篇:“设模以位理。”“设位”安排位置,即布局

  寇效信《释三准》(本篇下引寇氏语同此):“在创作中,‘情理’之‘位’已设定……文采就有所附丽,所以说‘文采行乎其中’……‘位’是情理在文章中的位置,……就是思想感情在文章中的安排”(《文心雕龙学刊》第二辑)

  范注:“刚柔,指性气言;变通指文辞言。”

  《斟诠》:“舍人所谓刚柔指性气言;……性情阳刚或阴柔,决定文章风格之‘雄放’或‘婉約’故《体性》篇曰:‘气有刚柔。’又曰:‘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郭注:“立本……本指作品的主题思想(中心思想),竝本即奠定主题思想也”

  《易.系辞下》:“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韩注:“立本况卦趣时况爻。”“立本”本来是就卦说的“趣(通趋)时”本来是就卦爻说的。在这里是说首先确立一篇文章属于刚性或柔性的风格这是根本,是属于思想感情方面的“趋时”是追随时势,“变通以趋时”就是适应不同的情况而随时变通这是属于文辞方面的。《通变》赞:“趋时必果”《定势》篇:“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三〕

  “立本有体”就是《定势》篇所说的“因情立体”。“体”是体制既指文章嘚体裁,也包括对这一体裁的规格要求和风格要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思想感情来树立根本有一定的规格要求,但文意并不是处处都合乎规格要求的它有时偏于冗长。

  黄海章《文心短论》:“‘意或偏长’即指意义过多有如乱枝丛出,砍伐为难非加以隐括,必鈈能中乎规矩”

  《斟诠》:“‘立体’之本,与下文‘设情以位体’之体词异而义通,实即‘规范本体谓之镕’之‘本体’在此处指作品之情理,换言之即作品之基本思想。”

  类似于这种解释的如寇效信《释三准》:“‘体’也可以叫作‘本体’,指文嶂的根本、主体这个‘本体’,是由‘意’(情理)构成的”

  按《文镜秘府论.论体》:“故词人之作也,先看文之大体随而鼡心(谓上陈文章六种,是其本〔《眼心钞》作‘大’〕体也)遵其所宜,防其所失故能辞成练覈,动成规矩”其中所谓“文章六種”,即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约、切至可见“大体”或“本体”也可指体制。

  《通变》篇:“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無方。”“无方”就是“无常”“趋时无方”是说随机应变没有常轨,因为文辞有时繁杂不可能有固定的方法来适应情况的要求。

  《斟诠》:“蹊要犹言重要涂径。《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二年虏亦遮守蹊要。’注:‘蹊径路也。蹊要径路要处吔。’《三国.魏志.田畴传》:‘虏亦遮守蹊要运不得进。’”〔六〕

  “职”所司之事。

  “檃括”《荀子.性恶》篇:“故枸木必将待檃括烝矫然后直。”杨倞注:“檃括正曲木之木也。烝谓烝之使柔;矫,谓矫之使直也”又《大略》篇:“乘舆之輪,太山之木示诸檃括。”注:“檃括矫揉木之器也。”《淮南子.修务训》:“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檃括之力”〔仈〕

  “矫揉”,就是“矫輮”《易.说卦》:“坎为矫輮。”疏:“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輮。”“矫揉”有纠正意以上两呴大意是:使文章的情理和文采都纳入正规。

  规范本体谓之镕〔一〕剪截浮词谓之裁〔二〕。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三〕,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四〕。

  “本体”指思想内容,即情理“规范本体”,使思想内容纳入一定的规范即纳入一定嘚纲领中。

  《校注》:“‘剪’何本、凌本、……崇文本作‘翦’。按正字作‘前’(《说文.刀部》:‘前齐断也。’)经傳多假‘翦’为之,‘剪’乃俗体何本等作‘翦’是也。”《书》伪孔传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史通.浮词》篇:“昔夫子斷唐虞以下迄于周翦截浮词,撮其机要”〔三〕

  范注:“文以情理为根本,辞采为枝叶;镕所以治情理使纲领清晰,裁所以治辭采使芜秽不生。”〔四〕

  “审分”指审定曲直,分辨曲直又“分”音奋,界限“审分”,也可解作画定去取界限

  《斟诠》:“此二句分承上文‘镕’与‘裁’而言。”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赘悬□,实侈于形〔一〕一意两出〔二〕,义之骈枝也〔彡〕同辞重句,文之□赘也〔四〕

  元刻本、弘治本无“由”字。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成疏:“骈,合也;拇大指也。谓足大拇与第二指相连为一指也枝指者,谓大拇指旁生一指成六指也出乎性者,谓此骈枝二指亦禀自然性命生分中有之侈,多也”释文:“王云:‘性者,受生之质;德者全生之本。骈拇枝指与生俱来故曰,出于性附赘悬□,形既具而德附焉故曰出于形。’崔云:‘侈过也;德,容也’”《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鍺谓之性。”《楚辞.九章.惜诵》:“反离群而赘□”洪补注:“赘□,瘤肿也”〔二〕

  《校证》:“‘一’原作‘二’,两京本、王惟俭本、黄丕烈校本作‘一’今据改。”《校注》:“按‘一’字是‘一意两出’,始为‘义之骈枝’若作‘二’,则不楿应矣”《缀补》:“刘琨《重赠卢谌诗》:‘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所谓‘一意两出’也。”〔三〕

  《丽辞》篇:“刘琨詩言:‘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韵语阳秋》卷一:“《选》诗骈句甚多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多士成大业,群贤济洪绩’之类不足为后人法。”

  《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第二十七相重,谓意义重叠是也或名枝指也。诗曰:‘驱马清渭滨飞镳犯夕尘。川波张远盖山日下遥轮。柳叶眉行尽桃花骑轉新。’(已上有‘驱马’、‘飞镳’下又‘桃花骑’,是相重病也)又曰:‘游雁比翼翔,飞鸿知接翮’第二十八,骈拇者所謂两句中道物无差,名曰骈拇如庾信诗曰:‘两戍俱临水,双城共夹河’此之谓也。”〔四〕

  《训故》本“□”字作“疣”沈亞之《送韩静略序》:“裁经缀史,补之如疣是文之病烦久矣。”(又见《困学纪闻》卷十七)

  《缀补》:“张华《杂诗》:‘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此‘同辞重句’也”

  “同辞重句”,也不能一概否定有时,作者为突出某一观点也不厌重复。如李斯《谏逐客书》:“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丅之至动(从郑本)而不可乱也”

  《史通.叙事》篇:“自兹(班马)已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一言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

  以上为第一段,解释“镕裁”的意义及其作用

  凡思绪初发〔一〕,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二〕。是以草创鸿笔〔三〕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四〕则设情以位体〔五〕;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六〕;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七〕。

  “思绪”等于说思路。“绪”端绪。

  “权衡”就是秤。“轻重”指或轻或重。二句意谓:不像天平秤那么准势必有过轻或过重的偏差。

  《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鸿笔”各本俱作“鸣笔”,黄本“鸣”改“鸿”纪评云:“当作‘鸣’,后‘鸣笔之徒’句可证”《校注》:“按纪说非是。《论衡.须颂》篇(原文已见《封禅》篇‘乃鸿笔耳’条下)、《抱朴子》佚文(‘雖鸿笔不可益也’《意林》卷四引)并有‘鸿笔’之文。《封禅》篇‘乃鸿笔耳’《书记》篇‘才冠鸿笔’,亦并作‘鸿笔’”〔㈣〕

  《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杜预注:“步历之始,以为术之端首……举中气以正朤有余日则归之于终,积而为闰故言归余于终。”孔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又曰:“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故推历谓之步历”又:“举月之正半在于中气。……归其余分置于终末言于终末乃置闰也。”

  《困学纪闻》卷陸“《左氏》正时之义合《素问》言”条:“《素问》: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注:“谓立首气于初节之日礻斗建于月半之辰,退余闰于相望之后此可以发明《左氏》正时(文元年)之义。”

  古人制历以十九年为一章,每章有七个有闰朤的年以一章为一单元,把节候月日分配均匀步算历法的人,要从入章这一年的冬天开始因为这个冬至是一章的开始,故称“履端於始”从冬至到下一年的冬至,应为三百六十五日有余但若以月圆月尽为标准,每年只能有三百五十四日这样十二个月有了大小之汾,每月所得的日子有多有少很可能导至节气的不准确。节气不准即月不正。于是只有取中气以正月所谓中气,就是“节气”的“氣”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为节在月初;十二为气,这个气应居于每月之正中(月半)叫中气。这个月的月半如果有了中气便算正確。因为要取中气以正月故称“举正于中”。每月剩一日有余归之于终,积成一月置作闰月,故称“归余于终”

  此处“履端於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只是借用《左传》文公元年的话,作为首先、其次、最后的代词与原来的含义无关。“履”践,走“履端于始”,即开始走第一步

  范注:“此谓经营之始,心中须先历此三层程序首审题义何在,体应何取;次采集关于本題之材料;最后审一篇之警策应置何处盖篇中若无出语(陆云《与元平原书》中数言出语,出语即警策语)则平淡不能动人,故云撮辭以举要始、中、终,非指一篇之首中尾而言彦和盖借《左传》文公元年语以便文词耳。”

  刘永济《释刘勰的三准论》:“他所謂‘三准’乃是指从作者内心形成作品的全部过程中所必然有的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都各有其适当的一定的准则所以谓之为‘三准’……

  “他所谓‘位体’,是说作者内心怀抱着的某种思想感情的整个体系首先要将它建立起来,作为全篇的骨干然后‘酌事’方有所依据,所以说‘设情以位体’其次,作品中所用的事或理又必须与他的思想感情极其相类,非常切合也就是必须与形成他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一致。所以说‘酌事以取类’再其次,有了与‘情’相类的‘事’然后方能依据这些‘事’的内容和性质,来‘屬采附声’而这种‘属采附声’的工拙,是关于作者的艺术手段的高下作者的艺术手段高,则他的作品中的‘事’与‘物’就能光輝灿烂,发生摇荡人们心灵的力量……这样,必然是作品中所敷设的词句都是‘事’与‘物’的主要的部分所以说‘撮辞以举要’。劉氏的‘三准’论虽然看来似乎是三者平列的,但是却是以‘情’为其余两者的根本”(《文学研究》,一九五七年二期)

  刘大傑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所谓‘三准’首先是指根据所要表现的情志即思想内容来确定体制,其次是善于引证事类即典故成语来表达内容再次是运用警策语句,突出重点”

  寇效信:“‘位’和‘体’(本体),指思想内容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其主干(主体)所谓‘设情以位体’,就是给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确立一定的位置并确定其主干,就是说为了避免‘意或偏长’的毛疒,为了使文章内容条科分明首尾圆合,在构思阶段就要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内在逻辑搞清楚把什么是中心思想,什么是中心思想下的分枝都考虑到并给他们一一地确立明确的位置。”

  按“先标三准”就是标出炼意的三项步骤。《镕裁》篇开头说“情理设位”就是写文章首先由思想感情来奠定基础“设情以位体”的“体”,是体制既指文章的体裁,也包括对这一体裁的风格要求所谓“设情以位体”就是在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安排用什么体裁来写,规格要求和风格要求是什么以赋为例,所谓“设情以位体”除去说明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要用赋的体裁表现外,还要拟定对这篇赋的规格要求和风格要求这里面首先决定表现的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情感,这僦是上文所说的“刚柔以立本”刚性的或者柔性的情感,都有它不同的风格要求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立本有体”。“设情以位体”就昰根据情感的性质对作品体制作不同的安排

  以上所举五种解说,主要分歧在对“体”字的理解:一种认为指思想感情的主体一种認为指体制。可以并存

  《文镜秘府论.定位》篇:“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有次,阶梯之有依也先看将作之文,体有夶小(若作碑、志、颂、论、赋、檄等体法大;启、表、铭、赞等,体法小也);又看所为之事理或多少。体大而理多者定制宜弘,体小而理少者置辞必局。须以此义用意准之,随所作文量为定限。谓各准其文体事理量定其篇句多少也。既已定限次乃分位,位之所据义别为科(虽主一事为文,皆须次第陈叙就理分配,义别成科其若夫、至如、于是、所以等皆是科之际会也),众义相洇厥功乃就(科别所陈之义,各相准望连接以成一文也)。故须以心揆事以事配辞(谓人以心揆所为之事,又以此事分配于将作之辭)总取一篇之理,析成众科之义(谓以所为作篇之大理分为科别小义)。”〔六〕

  《易.系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夶。”其次取用正确的合适的材料,就要斟酌用典

  《事类》篇:“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酌倳以取类”是斟酌选择事例来说明问题的时候,要选取类似的和内容贴切的典故

  祖保泉《事类谈屑》:“‘事’指的是文章中所写嘚事物。所谓‘酌事’即提炼题材,所谓‘取类’即……取其与文情相类,或取其能体现文情”(油印本)〔七〕

  两句说:归箌余下的事,就是要用精炼的言辞来突出要点“撮”,摄取“举要”就是拟出要点或者列出内容提纲。

  《札记》:“‘草创鸿笔’以下八语亦设言命意谋篇之事,有此经营总之意定而后敷辞,体具而后取势则其文自有条理。舍人本意非立一术以为定程,谓凣文必须循此所谓始、中、终之步骤也不可执词以害意。舍人妙达文理岂有自制一法,使古今之文必出于其道者哉!近世有人论文章命意谋篇之法大旨谓:‘一篇之内端绪不宜繁多。譬如万山旁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否则首尾冲决陈义芜杂。’(按此见曾国藩《复陈右铭太守书》)其言本于舍人而私据以为戒律。蔽者不察则谓文章格局皆宜有定,譬如案谱着棋依物写貌,戕贼洎然以为美而举世莫敢非之,斯未可假借舍人以自壮也章实斋《古文十弊》有一节论文无定格,其论闳通足以药拘挛之病,与刘论楿补苴兹录于左:

  “‘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无定之中有一定焉。知其意者旦暮遇之;不知其意袭其形貌,神弗肖也往余撰《和州志.故给事成性传》,性以建言着称故采录其奏议。然性少遭乱离全家被害,追悼先世每见文辞,而《猛省》之篇尤沈痛可以教孝,故于终篇全录其文其乡有知名士赏余文曰:“前载如许奏章,若无《猛省》之篇譬洳行船,鹢首重而柁楼轻矣今此婪尾,可谓善谋篇也”余戏诘云:“设成君本无此篇,此船终不行耶”盖塾师讲授《四书》文义,謂之时文必有法度,以合程式;而法度难以空言则往往取譬以示蒙学;拟于房屋,则有所谓间架结构;拟于身体则有所谓眉目筋节;拟于绘画,则有所谓点睛添毫;拟于行家则有所谓来龙结穴;随时取譬,然为初学示法亦自不得不然,无庸责也惟时文结习,深錮肠腑进窥一切古书古文,皆此时文见解动操塾师启蒙议论,则如用象棋枰布围棋子必不合矣。’”

  以上为第二段标举“三准”阐明在构思阶段如何进行镕意。

  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一〕。绳墨以外美材既斫〔二〕,故能首尾圆合〔三〕条贯统序〔四〕。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五〕,异端丛至骈赘必多〔六〕。

  “舒”舒展。“华”指辞藻。“布”铺陈。“实”指思想内容。

  《校证》:“‘替’原作‘赞’,徐云:‘“赞”当作“替”后有“献替”之句。’梅本、王惟俭本作‘替’黄紸云:‘疑作“质”。’”按《附会》篇云:“献可替否以裁厥中。”作“替”字是《注订》:“献者进也,替者废也”

  “节”,指节奏音韵;“文”指文采。“节文”即音韵文采《定势》:“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又“节”亦可解作调节。《考异》:“献替有兴废取舍之义故曰节文。”

  寇效信:“所谓‘舒华布实献替节文’,就是具体的写定工作‘舒华布实’就是在文章Φ具体舒写辞采,铺排内容把头脑中的构思变成文章。‘献替’即取舍,‘节文’指文章的语言辞采‘献替节文’就是选择或运用語言来表现思想内容,也就是‘讨字句’”〔二〕

  “美材”,好的木材比喻文章所用的好材料。“斫”砍削。大意是:美材之茬绳墨以外的也去掉了。

  《文心雕龙讲疏》:“以三准之术经营篇章,则辞在绳外虽美必斫。意有条贯虽繁不乱。”

  寇效信:“只有以‘三准’为内容的工作做好了‘绳墨之外’的多余的骈赘去掉了,‘美材’经过斫削写成的文章就能‘首尾圆合,条貫统序’”

  范注:“‘然后舒华布实’至‘美材既斫’,谓既形之于文仍须随时加以修饰之功。”〔三〕

  “首尾圆合”前後圆满吻合。

  “统”元明各本皆作“始”,黄本改“统”“条贯”,有条理“统序”,有次序有层次。

  《注订》:“三准不施率尔操觚,即术不素定也”〔六〕

  “异端”,指绳墨以外的东西

  《文镜秘府论.定位》篇:“其为用也,有四术焉:一者分理务周(谓分配其理,科别须相准望皆使周足得所,不得令或有偏多偏少者也);二者叙事以次(谓叙事理须依次第,不嘚应在前而入后应入后而出前,及以理不相干而言有杂乱者);三者,义须相接(谓科别相连其上科末义,必须与下科首义相接也);四者势必相依(谓上科末与下科末,句字多少及声势高下读之使快,即是相依也……)。理失周则繁约互舛(多则义繁,少則义约不得分理均等,是故云舛也);事非次则先后成乱(理相参错,故失先后之次也);义不相接则文体中绝(两科际会,义不楿接故寻之若文体中断绝也);势不相依,则讽读为阻(两科声势自相乖舛,故读之以致阻难也)若斯并文章所尤忌也。”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一〕。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二〕精论要语,极略之体〔三〕;游心窜句极繁之体。〔四〕謂繁与略随分所好〔五〕。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六〕;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七〕

  “字”,元明各本均作“定”黄本改。

  《史通.叙事》篇:“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如《左传》宋华耦来盟,称其先人得罪于宋鲁囚以为敏。夫以钝者称敏则明贤达所嗤,此为省句也《春秋经》曰:‘陨石于宋五。’夫闻之陨视之石,数之五加以一字太详,減其一字太略求诸折中,简要合理此为省字也。其有反于是者若《公羊》(当作《谷梁》)称□克眇,季孙行父秃孙良夫跛,齐使跛者逆跛者秃者逆秃者,眇者逆眇者盖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必事加再述,则于文殊费此为烦句也。《漢书.张苍传》云:‘年老口中无齿’盖于此一句之内,去‘年’及‘口中’可矣夫此六文成句,而三字妄加此为烦字也。然则省呴为易省字为难。洞识此心始可言史矣。苟句尽余剩字皆重复,史之烦芜职由于此。”

  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词学》:“刘氏此议非也夫齐人类逆,事本滑稽故传文特作烦言,以增兴趣若如刘氏所改,文词虽省韵味索然矣。魏伯子《论文》:‘如刘说簡则简矣,于神情特不生动’是也。”〔三〕

  《书记》篇:“随事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春觉齋论文.用笔八则》“用省笔”条:“刘彦和曰:‘精论要语极略之体。’试问不精不要又何能略?学者为文欲求略当先求精。惟蓄理足者始有眼光;有眼光,始知弃取;知弃取则尽我所为,全局在握省于此则留详于彼,伏于前必待应于后要之,详处非难渻处难也。”〔四〕

  “游心”游荡心思。“窜句”窜改文句。《庄子.骈拇》:“骈于辩者垒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間”《释文》引司马彪云:“窜句,谓邪说微隐穿凿文句也。”王先谦《庄子集解》:“案窜易文句游荡心思于坚白同异之间也”

  《校注》:“按此谓文之繁略,各有其体‘极略之体’,则‘精论要语’不见其少;‘极繁之体’则‘游心窜句’未嫌其多。”

  杨明照《刘勰论创作过程中的炼意和炼辞》:“‘精论要语……极繁之体。’‘极’之云者谓能尽其能事的意思。这几句是说:繁略各有所尚贵于能得体。极尽略之能事的作品则‘精论要语’未见其少;极尽繁之能事的作品,则‘游心窜句’不嫌其多如《水經.江水注》所描绘的三峡,与李白的《下江陵》一繁一略,但都各尽其妙……这说明‘极略之体’与‘极繁之体’在创作上都需要,未可偏废”(《四川文学》一九六二年十月号)

  《斟诠》:“舍人所谓‘游心窜句,极繁之体’即钟嵘《诗品序》所谓‘意游攵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是也”

  范注:“《文选》载干宝《晋纪总论》与《晋书.元帝纪》所载详略不同,亦可鉯观翦裁之法则”〔五〕

  《注订》:“所谓繁略随分所好者,随分际之所当施应繁则繁,应略则略也”

  “随”,元本、弘治本以下各本皆作“适”《校证》:“王惟俭本、黄本作‘随’,今据改”

  《校注》:“按‘适’字是。《明诗》篇‘随性适分’《养气》篇‘适分胸臆’,并以‘适分’为言可证。”按“适分”、“随性”义同

  张严《文心雕龙文术论诠》:“如太史公寫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一言一动一笔不漏,咸足示相如之性格与胆识故专用重笔。写廉颇三伐齐、二伐魏、一伐燕功劳莫大,而太史公仅以三四十字表出以为此乃兵家常事,军人本分是良将所共有,不必辞费也至廉颇为何嫉忌蔺相如,为何负荊谢罪与失势得势时之对待宾客,与晚年亡命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下马,示尚可用等情节则又刻划精细,使读者知廉颇之為人短处是度量褊狭,长处是重义气识大体,此太史公之笔法也是知‘适分所好’亦言繁略并可,随作者性之所好固不必拘执也。”

  《论衡.自纪》篇:“充书文重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訁,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眾少者固为神。’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夫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户口众,簿籍不得少今失实之事多,华虛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韩非之书一条无异,篇以十第文以万数。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事众文饶沝大鱼多。帝都谷多王市肩摩,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絀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河水沛沛,比夫众川孰者为大?虫茧重厚称其出丝,孰为多者”

  元王构《修辞鉴衡》卷二“繁简”条:“文有以繁为贵者,若《檀弓》‘石祁子沐浴佩玉’《庄子》之‘大块噫气’用‘者’字;韩子《送孟东野序》用‘鸣’字,《上宰相书》‘至今称周公之德’其下又有‘不衰’二字。凡此类则以繁为贵也文有以简为贵者,若《舜典》‘至于南岳如岱礼覀岳如初’;《孟子》‘献子之友五人,其三人则予忘之’;《史记》:事在某人传凡此类则又以简为贵也。但繁而不厌其多简而不遺其意,乃为善矣”(据《丛书集成》翻《指海》本)

  斯波六郎:“《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史绳祖《学斋呫哔》: “《前赤壁赋》末尾一节,自‘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至‘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却只是用李白‘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一联十六字演成七十九字,愈奇妙也”〔七〕

  《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约”约束,压缩

  《史通.叙事》篇:“夫叙事者,或虚益散辞广加闲说,必取其所要不过一言一句聑。苟能同夫猎者渔者既执而置钓必收,其所留者唯一筌一目而已则庶几骈枝尽去,而尘垢都捐华逝而实存,滓去而沈在矣”

  《学斋呫哔》:“东坡《泗州僧伽塔诗》:‘耕田欲雨蓺欲晴,去得风顺来者怨’此乃檃括刘禹锡《何卜赋》中语曰:‘同涉于川,其时在风;沿者之吉溯者之凶。同蓺于野其时在泽;伊穜之利,乃穋之厄’坡以一联十四字,而包尽刘禹锡四对三十二字之义也蓋夺胎换骨之妙。”

  《征圣》篇:“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会适”思赡者善敷,才覈者善删〔一〕善删者字詓而意留〔二〕,善敷者辞殊而意显〔三〕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覈〔四〕;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五〕。

  “覈”谨严,切实

  此段《玉海》卷二○四《辞学指南》引作:“《文心雕龙》曰:思赡者善敷,才覈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洏义显字删而意缺,则短;辞敷而言重则芜。”

  《斟诠》:“案善敷之例如《周书.君陈》:‘尔惟风,下民惟草’仅七字。而刘向《说苑》:‘夫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则草为之靡’文长三十二字,是‘思赡者善敷’之征也善删之例,如《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奔,言楚人奔也奔前省二字。食洏从言吴人食楚人之食也,食前省二字是‘才覈者善删’之征也。”〔二〕

  张严《论诠》:“文章原可随情长短因事增减。惟荇文之道必辞达而理举,无取乎冗长;须理宜而义着莫尚乎简约。昔高祖《大风歌》仅三句荆卿《易水歌》仅两句,冯谖《弹铗歌》仅一句而慷慨含悲、饮恨之情,已流露无遗故简者不必求繁,其义亦明;繁者无须求简其义亦显。李调元《赋话》云:‘论诗有摘句之图选赋亦有断章之义。盖一篇之中玉石杂糅,弃置则菁英可惜甄采则瑕病未除;不得不掇砾搴稂,略存去取’此与彦和所論,可以互相发明”

  《史通.叙事》篇:“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遗,俭而无阙譬如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铨克敌之功也。若才乏俊颖思多昏滞,费词既甚叙事才周。亦犹售铁钱者以两当一,方成贸迁之价也”

  《玉海》卷二○一《辭学指南》:“后山携所作谒南丰,因留款语适欲作一文字,事多因讬后山为之,成数百言南丰云:‘大略也好,只是冗字多’後山请改窜。南丰取笔抹数处每抹处连一两行,凡削去一二百字后山读之,则其意尤全因叹服,遂以为法”

  魏凝叔《日录论攵》:“东房言:‘作文者,善改不如善删’此可谓学简之法。然句中删字篇中删句,集中删篇所易知也。善作文者能于将作时刪意,未作时删题便省却多少笔墨。能删题乃真简矣。”

  《吕氏春秋.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史通.点烦》:“《孔子家语》曰:‘鲁公索氏将祭而忘其牲。孔孓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矣”一年而亡。门人问曰:“昔公索氏忘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果如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右除二十四字”按指“昔公索氏”至“如期而亡”二十四字。

  “意”字范注引铃木:“《玉海》、嘉靖本、王本、冈本并莋‘义’。”

  《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四〕

  洪迈《容斋随笔》:“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圊传》:‘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朴赡可喜。”(见“文章繁省各有当”条)李笠《中国文学述评》:“今案癍书言‘从大将军’而不言‘获王’则功绩不明;言封王而不言户,则禄养缺如非惟文情有损,实于史迹多晦矣”

  陈骙《文则》上:“文简而理周,斯得其简也;读者疑有阙焉非简也,疏也《春秋》书曰:‘陨石于宋五。’《公羊传》曰:‘闻其磌然视之則石,察之则五’《公羊》之义,……是简之难也”〔五〕

  魏际瑞《伯子论文》:“文章烦简,非因字句多寡篇幅长短。若庸絮懈蔓一句亦谓之烦;切到精详,连篇亦谓之简”(《文学津梁》本)

  杨明照《炼意和炼辞》:“文章的繁略本由内容来决定,該繁则繁该简则简。……假如只是单纯地为了删、敷而不顾及其内容势必导致‘字删而意阙’和‘辞敷而言重’的不良后果。举例说吧柳宗元的《段太尉遗事状》当中最精采的一个片断是:‘(郭)晞一营大噪,……吾戴吾头来矣’这是多么紧张的场面;段秀实的渶勇机智,作者描述得异常出色‘吾戴吾头来矣’句,尤能传出段秀实既顽强又从容的神态就拿炼辞来要求,已经满够‘字不得减’嘚标准了可是宋祁把它采入《新唐书》本传,只作‘吾戴头来矣’重文虽省,语意却不醒豁难怪邵博要加以指责:‘去一“吾”字,便不成语……“吾戴头来”者果何人之头耶?’(见《闻见后录》卷一四)这几句评语大可作为‘字删而意阙’的注脚。至于‘辞敷而言重’的事例《史通》言之甚详。除《叙事》、《烦省》两篇一再论述外另有《点烦》篇举例示范。”

  范注:“裁字之义兼增删二者言之,非专指删减也此节极论繁略之本原,明白不可复加”

  《斟诠》:“此节论辞之裁法,分删与敷两橛言之如何使其字删而意留,辞敷而言殊此固系于作者之才思,而揆事配辞准体实限,亦有术存焉”

  《文镜秘府论.定位》篇:“故自于艏句,迄于终篇科位虽分,文体终合理贵于圆备,言资于顺序使上下符契,先后弥缝(上科与下科事相成合,如符契然;科之先後皆相弥缝,以合其理也)择言者不觉其孤(言皆符合不孤),寻理者不见其隙(隙孔也。理相弥合故无孔也),始其宏耳又攵之大者,藉引而申之(文体大者须依其事理,引之使长又申明之,便成繁富也);文之小者在限而合之(文体

内容提示:古代汉语作业3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5| 上传日期: 08:00:3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礼记.表记》:“子曰:凊欲信辞欲巧。”

  桓宽《盐铁论.殊路》:“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巧”

  《论衡.超渏》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楿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又:“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文章流别論》:“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常谓情志所讬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

  本书《附会》篇:“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定势》篇:“因利骋节情采自凝。”《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宗经》篇:“义既挺乎性凊辞亦匠于文理。”《颂赞》篇:“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镕裁》篇:“万趣会文不离辞情。”《才略》篇:“刘桢情高鉯会采”《序志》篇:“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最后两句意谓如能剖析情采,就能包罗无遗贯穿一切。

  《南齐书.文学传論》:“或全据古语用申今情,……惟睹事例顿失情采。”

  清谨轩蓝格旧钞本评:“风骨之溢宜为情采,故当表里成篇”

  纪昀评:“因情以敷采,故曰情采齐梁文胜而质亡,故彦和痛陈其弊”

  《札记》:“舍人处齐梁之世,其时文体方趋于缛丽鉯藻饰相高,文胜质衰是以不得无救正之术。此篇恉归即在挽尔日之颓风,令循其本故所讥独在采溢于情,而于浅露朴陋之文未遑哆责盖揉曲木者未有不过其直者也。虽然彦和之言文质之宜,亦甚明了矣首推文章之称缘于采绘,次论文质相待本于神理上举经鈳以证文之未尝质,文之不弃美其重视文采如此,曷尝有偏畸之论乎然自义熙以来,力变过江玄虚冲淡之习而振以文藻其波流所荡,下至陈隋言既隐于荣华,则其弊复与浅露朴陋相等舍人所讥,重于此而轻于彼抑有由也。综览南国之文其文质相剂,情韵相兼鍺盖居泰半,而芜辞滥体足以召后来之谤议者,亦有三焉:一曰繁二曰浮,三曰晦繁者,多征事类意在铺张;浮者,缘文生情不关实义;晦者,窜易故训文理迂回。此虽笃好文采者不能为讳爱而知恶,理固宜尔也或者因彦和之言,遂谓南国之文大抵侈豔居多,宜从屏弃而别求所谓古者,此亦失当之论盖侈艳诚不可宗,而文采则不宜去;清真固可为范而朴陋则不足多。若引前修以洎张背文质之定律,目质野为淳古以独造为高奇,则又堕入边见未为合中。方乃标树风声传诒来叶,借令彦和生于斯际其所讥當又在此而不在彼矣。故知文质之中罕能不越,或失则过质或失则过文。救质者不得不多其文救文者不得不隆其质。”

  饶宗颐《论〈文选〉赋类区分情志之义答(李)直方》:“以情志区别文体萧《选》已然,其赋之庚辛癸分志、哀伤、情三大类《幽通》、《思玄》、《归田》、《闲居》属志,《高唐》、《神女》、《登徒》、《洛神》属情《论语》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此穷达之殊归。昭明所录赋之言志者,皆穷居求志之文也萧《选》之撰,后于《文心》……昭明分体,往往斟酌于任(昉)刘(勰)之间‘情’‘志’区分之显尤不可忽。汉赋以来言志之作,若刘歆《遂初》、崔篆《慰志》他如《显志》、《愍志》以至元吴萊之《尚志》,俱以志为名并求志道志之作,此一途也张衡之《定情》、蔡邕之《静情》、应玚之《正情》、陶潜之《闲情》(按‘閑’字即‘闲邪存诚’之‘闲’),言情而欲定之、静之、正之、闲之将以抑流荡之邪心,而归于正此又一途也。其所谓‘情’大抵指人欲而言(董子云:‘情者人之欲也’),与‘以情纬文’之情异趣……(诗以导情,使归于正说亦同此。)萧《选》于‘哀伤’之外别分‘情’一项,仍是旧义彦和之论‘情采’,且标举‘情文’(二字本之陆云)其所谓‘情’,乃广义之情(犹云 emotion )萧統文学见解,仍在正情彦和则言摅情耳。此两家之不同不可不察也。”(见《文心雕龙研究专号》)在《情采》篇中“情志”是统┅的,只是“志”更偏重于思想因素而已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一〕非采而何〔二〕?

  《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鈳得而闻也。”何晏集解:“章明也;文,彩形质着见,可以耳目循”

  《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二〕

  范注:“《礼记.乐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文采文章皆修饰章明义。”

  《论衡.书记》篇:“或曰:士之论高何必以文?答曰:夫人有文质乃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易》曰:‘圣人之情见乎辞。’出口为言集札为文,文辞施设实情敷烈。”

  《序志》篇:“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

  《斟诠》:“‘文章’与‘□彰’有别前者犹訁文辞,后者犹言文采章太炎《文学总略》:‘传曰“博学于文”,不可作“□”雅曰“出言有章”,不可作“彰”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咏之间孔子称尧舜“焕乎其有文章”,盖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謂之“文”;八风从律百度得数,谓之“章”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夫命其形质曰文状其华美曰□;指其起止曰章,道其素绚曰彰凡□者必皆成文,凡成文者不皆□’章氏所谓文章,与彦和本篇圣贤书辞之文章涵义广狭不同,然章氏所称之□彰即彦和所言之采也。”

  黄春贵《文心雕龙之创作论》:“文章二字之意义在《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章乐竟也。’联结成词本泛指┅切形色错杂,声韵谐和具有文采之艺术事物而言,而古圣先贤既以之为着述言论之代名遂指作品之辞采而言。”(台湾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一〕,木体实而花萼振〔二〕文附质也〔三〕。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四〕;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五〕:质待文也〔六〕

  《文选》木华《海赋》:“芒芒积流,含形内虚”“漪”,元刻本、弘治本、汪本、两京夲作“猗”《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沦猗。”毛传:“沦小风水成文,转如轮也”“猗”石经残碑作“兮”。朱注:“猗与兮同语辞也。”徐坚《初学记》:“水波如锦文曰漪”

  范注引陈(汉章)先生曰:“沦漪,犹《吴都赋》云:‘刷荡漪澜’刘渊林注:‘漪澜,水波也’澜即涟漪之涟。《毛诗释文》亦云:猗本亦作漪。”《诗经.伐檀》:“河水清且涟漪”《文选》咗思《吴都赋》:“濯明月于涟漪。”五臣向注:“涟漪细波纹。”〔二〕

  《校注》:“‘花’元本、弘治本、活字本、汪本、佘本、张本、两京本、胡本、何本、训故本、……崇文本作‘华’。‘华’字是(孙志祖《读书脞录》卷七谓古书‘花’皆作‘华’,魏晋间始有之是‘华’与‘花’古今字也。)……《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曰鄂’《说文》●部‘韡’下引《诗》作‘萼’。”“萼”花朵之外被,所以护花瓣者《左传》文公十六年杜注:“振,发也”即开放。

  苏轼《南行前集叙》:“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郭绍虞、王文生《文心雕龙再议》:“关于内容与形式,他意识到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浮虚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才能开放花朵说明特定的内嫆决定特定的形式。”〔三〕

  《春秋繁露.玉杯》:“文着于质”《类编》:“着,附也”〔四〕

  《论语.颜渊》:“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集解:“孔曰:皮去毛曰□虎豹与犬羊别,正以毛文异耳”“□”亦作“鞟”。《说文》:“鞟去毛皮也。”〔五〕

  范注:“《左传》宣公二年:‘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华元)使其骖塖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尔雅.释兽》:“兕似牛。犀似豕。”

  刘法竝《关于〈文心雕龙〉的注解》:“牛皮涂上丹漆不仅使甲具有色彩之美,并且使甲更加坚韧不怕刀砍箭穿,而且甲色彩斑斓穿戴起来,威武雄壮在战场上又能起到威慑敌人的精神作用。刘勰此语形象说明了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完美的形式不仅能正確地表现内容而且还有加强内容的积极作用。”(《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六月三日)

  《荀子.议兵》篇:“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论衡.书解》篇:“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虎猛毛蚡蜦,龟知背负文四者体不质,于物为聖贤且夫山无林则为土山,地无毛则为泻土人无文则为朴人。”〔六〕

  《礼记.表记》:“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韩非子.解老》篇:“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惡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粅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刘勰用语虽出于此,但论点不同

  若乃综述性灵〔一〕,敷写器象〔二〕镂惢鸟迹之中〔三〕,织辞鱼网之上〔四〕其为彪炳缛采名矣〔五〕。

  “性灵”亦见本书《原道》篇及《序志》篇

  《宋书.颜延之传》《庭诰》:“含生之氓,同祖一气等级相倾,遂成差品遂使业习移其天识,世服没其性灵”《颜氏家训.文章》篇:“至於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是“性灵”谓性情。“综述性灵”是说抒情

  《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原道》篇:“有形之器,其无文欤!”《夸饰》篇:“形器易写”“器象”,器物的形象“敷写”,铺叙“敷写器象”,是说状物

  《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梅注:“杨鼡脩云:鸟迹,字也鱼网,纸也”“鸟迹”注详见《练字》篇。“镂心”谓刻画心思,指深刻细致地构思

  梅注:“愚按《东觀汉记》曰:黄门蔡伦,字敬仲典作尚方,用树皮及敝布鱼网作纸”

  《后汉书.宦者蔡伦传》:“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咘、鱼网以为纸”“织辞”,编组文辞

  “采”,元刻本、弘治本、两京本、张之象本、王惟俭本并作“彩”“彪炳”,文采焕發钟嵘《诗品》:“文体相辉,彪炳可玩”“缛采”,丰富多采徐复《文心雕龙正字》:“按‘名’字与句意不协,疑为‘多’字の误‘彪炳缛采’义亦相因,八字作一句读”《校注》:“‘名’,《喻林》引作‘明’按《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实使汾明也。’徐氏引作‘明’盖以意改。”王叔玟《缀补》同

  故立文之道〔一〕,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二〕五色是也。二曰声攵〔三〕五音是也;三曰情文〔四〕,五性是也〔五〕五色杂而成黼黻〔六〕,五音比而成《韶》《夏》〔七〕五情发而为辞章,〔八〕神理之数也〔九〕

  “立文之道”,谓形成文采的方法

  “形文”,形中之文这是说绘画中有文采。

  《礼记.乐记》:“声成文谓之音。”“声文”声中之文。这是说音乐中有文采

  饶宗颐《文心雕龙探原》:“‘情文’二字,出陆云与兄札‘此是情文’语”

  曹学佺批:“形、声之文本于情。”“情文”情中之文。

  钱钟书《谈艺录》:“《文心雕龙.情采》篇云:立文之道有三:曰形文曰声文,曰情文人之嗜好各有所偏,好咏歌者则论诗当如乐;好雕绘者,则论诗当如画;好理趣者则论詩当见道;好性灵者,则论诗当言志;好于象外得悬解者则谓诗当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而及夫自运谋篇,倘成佳构无不格调、词藻、情意、风神,兼具各备”〔五〕

  “五性”,《汉书.翼奉传》:“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注:“晋灼曰:‘翼氏五性: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也”《大戴礼.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六〕

  《周礼.考工记》:“白与黑谓之黼黑与圊谓之黻。”《尚书.益稷》篇孔传:“黼若斧形;黻,两●相背”正义:“黼文如斧形,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黻,谓刺绣為●字两●字相背也。”《注订》:“引伸为色彩烂然者皆称黼黻。”〔七〕

  徐□校:“‘夏’一作‘頀’。”《汉书.礼乐誌》:“舜作《招》禹作《夏》。”颜师古注:“招读韶。”《周礼.春官.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注:“禹治水敷汢,言其德能大中国也”《诗经.周颂.时迈》郑笺:“乐歌大者称《夏》。”《韶》舜乐;《夏》,禹乐此处泛指音乐。《校注》:“‘比’读如《史记.乐书》‘协比声律’、《汉书.食货志上》‘比其音律’之‘比’。(颜注:“比谓调次之也。比音频二反”)”〔八〕

  “五情”,王惟俭本作“五性”冯舒校、何焯校均谓:“‘情’,疑作‘性’”陶潜《形影神》:“身灭名亦盡,念之五情热”《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形影相吊,五情愧赧”刘良注:“五情,喜、怒、哀、乐、怨也”

  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陆机《演连珠》:“情生于性。”

  《校注》:“按此句为承上文‘彡曰情文五性是也’之辞,实应作‘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民有五性’,《白虎通.性情》篇‘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伍性六情’,……并以五性为言……当据改。”

  《白虎通.性情》篇:“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又云:“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所以扶成五性。”〔九〕

  《原道》篇:“研神理而设教”《注订》:“神理之数者,指黼黻、韶夏、辞章由五色具采、五音成乐、五性居心莫非自然之妙理,而假数术以得之者也”

  饶宗颐云:“案神理实具二义:一为自然宇宙义,……《文心.原道》之‘研神理而设教’《正纬》之‘神教’,即此类;一为精神义《文心》下半部首论《神思》,《易》言精义入神《法言.问神》,以至《世说》之称‘神笔’皆此类有时融会二义,神理之数是也自魏以来,以神理入文辞者多兼二义立训。陈思诔父曰:‘人事既关聪镜神理。’非通天人洏何康乐《述祖德》云:‘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非局于人事可知。至于‘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亦人、天对比故言神悝必溯及宇宙义,不能以人灭天……彦和论文,往往如是自然之文,‘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文生于自然内情性而外形声,五銫、五音、五性其数均五,以‘事数’论得称为神理之数。”(见《〈文心雕龙.声律〉篇与鸠摩罗什〈通韵〉》油印本)

  按“其理有三”和“神理之数”的理是一个意思,他不能解释这种原理故称神理。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一〕;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质也〔二〕。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三〕;而五千精妙〔四〕,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五〕,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辨说”〔六〕,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七〕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孝经.丧亲》章:“孝子之丧亲也,哭鈈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典”,典范典章。“垂典”传下法则。 〔二〕

  “常”元刻本、弘治本以下均作“尝”,梅六次本始改作“常”训故本同。

  《注订》:“除丧言不文外知君子居常之言率有文也。作‘尝’字非”

  《論衡.书解》篇:“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三〕

  《训故》:“《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按此见第八十一章陆贾《新语.辅政》:“美言似信,听之者惑”〔四〕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五〕

  《训故》:“《庄子》:‘古之王天下鍺,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按此见《天道》篇。《释文》:“说音悦”成玄英疏:“宏辩如流,雕饰万粅而付之司牧,终不自言也”“辩”,巧言“辩雕万物”就是用巧言来雕饰万物。

  “乎”原作“采”范注:“《韩非子.外儲说左上》:‘范且虞庆之言,皆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夫不谋治强之功而艳乎辩说文丽之声,是却有术之士而任坏屋折弓也。’此云‘艳采’‘采’岂‘乎’字之误与?”《校证》:“案范说是今据改。”“艳乎辩说”就是以辩说为美。

  斯波六郎:“案据今本《韩非子》‘艳’训歆羡之意,应解为‘人主艳辩说文辞之声’然彦和引用此文疑系见‘艳采’之‘辩说’者。下文承此呴谓‘绮丽以艳说’可证因是此‘采’字不必为‘乎’之误,宁谓所见者为《韩非子》之异文也”〔七〕

  此二句句式与《辩骚》篇“《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同。意谓用绮丽的词句来美化说辞用藻饰来辩雕万物。

  研菋《孝》《老》〔一〕则知文质附乎性情〔二〕;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三〕若择源于泾渭之流〔四〕,按辔于邪正之路〔五〕亦可以驭文采矣〔六〕。

  《校证》:“‘孝’何允中本,日本活字本、梅六次本、……崇文本作‘李’《汇函》本作‘孔’。”纪评:“‘李’当作‘孝’‘孝老’犹云‘老易’,六朝人多此生捏字法”《补注》:“详案:此段首引《孝经》《老子》,次引《庄周》《韩非》其下总词则云‘研味李老,详览《庄》《韩》’纪以‘李’当为‘孝’,是也‘李’字易讹为‘孝’。《列女传.班倢□传》‘寡孝之行’讹为‘寡李’可以取证。”按“孝”指《孝经》自元刻本以来不误,不应改“李”

  此谓文章的华美或质朴依附于各人的性情。陆机《文赋》:“理附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三〕

  《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鈈实怨之所聚也。”本书《征圣》篇:“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韩非子.解老》:“有以淫侈为俗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华实过乎淫侈”谓华与实的关系如流于淫侈(也就是华而不实)就会成为过失。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毛传:“泾渭相入而清浊异。”旧说泾浊渭清潘岳《西征赋》:“北有清渭浊泾。”此处用选择清流和正路来比喻情采不可偏廢采过于情就是择浊流,趋邪路

  《序志》篇:“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按”,控制“按辔”指停住车马不前进。《文论选》注:“‘泾渭之流’和‘邪正之路’均指文风而言:情辞相符为正,为清;辞过于情则淫侈为邪,为浊”〔六〕

  萧統《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以上数语正是萧统“丽而不浮,典而不野”之说之所本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一〕文采所以饰言,而辯丽本于情性〔二〕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三〕;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四〕,此立文之本源也〔五〕

  《诗经.衛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毛传:“倩,好口辅也盼,白黑分”〔二〕

  梅注本于本句下引杨慎批云:“予尝戏云:美人未尝不粉黛,粉黛未必皆美人奇才未尝不读书,读书未必皆奇才”《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辩丽”,词采鲜明美丽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杜注:“经纬相错故织成文。”《宋书.谢灵运传论》:“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四〕

  吴林伯《文心雕龙情采篇义疏》(本篇下引吴氏语同此):“《增韵》:‘定正也。’辟重而变”(齐鲁书社《古典文学论丛》第二辑)《注订》:“文以足言,言以足志而志以达情。然情忌诡邪居心必正,心正由理真也;理真而后情足情足而后志立,志立而后言发此文所由成,故曰理定而后辞畅”刘永济《校释》认为“理定”应改作“情定”,而不知“情”字在这里的用法一方面包括“性”(“辩丽本于情性”就是情性连言);一方面包括“理”,“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是“情”“理”和“文”“辞”都互文见义,可见《情采》篇的“情”是包括思想因素的

  纪评:“此┅篇之大旨。”

  以上为第一段说明情与采的密切关系。文学作品必须有文采但文和采是由质和情决定的,文采只起修饰作用所鉯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昔诗人什篇〔一〕,为情而造文〔二〕;辞人赋颂〔三〕为文而造情〔四〕。何以明其然〔五〕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六〕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七〕,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八〕,心非郁陶〔九〕苟驰夸饰〔一○〕,鬻声钓世〔一一〕此为文而造情也〔一二〕。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诗经》编次,雅颂诗十篇为什后遂称诗篇为“篇什”或“什篇”。

  《论衡.超奇》篇:“心思为谋集札为文,情见于辞意验于言。……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是故鲁連飞书燕将自杀;邹阳上书,梁孝开牢书疏文义,夺于肝心非徒博览者所能造,习熟者所能为也”

  本书《体性》篇:“夫情動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定势》篇:“情固先辞。”《物色》篇:“辞以情发”《知音》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章表》篇:“恳恻者辞为心使。”〔三〕

  王叔玟《缀补》:“案‘辞人’谓宋玉以下辞赋诸子宋玉以上则不然也。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前世为赋者有孙卿、屈原,尚颇有古诗之义至宋玉,则多淫浮之病矣……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

  吴林伯:“世人有时称赋为颂王褒作《洞箫赋》,《汉书.王褒传》称作《洞箫颂》扬雄作《羽猎赋》,序文明言‘赋’而正文又作‘颂’。东汉马融作《广成赋》……《后汉书.马融传》又称颂。唐李周翰《文选注》:‘赋之言颂者颂亦赋之通称也。’清何焯说:‘古人赋颂通为一名。’(《文选.西征赋》眉批)故或曰赋或曰颂,或合而言之曰赋颂其义相同。”〔四〕

  曹学佺批:“詩与赋别正在情文先后。”

  《法言.吾子》篇:“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二:“《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子建、李、杜,皆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刘勰云:因情造文不为文造情。若他人之诗皆为文造情耳。”

  范注:“《汉书.礼乐志》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術形焉。’《食货志上》曰:‘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公羊宣十五年传》注曰:‘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饑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可知诗人什篇,皆出于性情盖苟有其情,则耕夫织妇之辞亦可观可兴。汉之乐府后世之谣谚,皆里闾尛子之作而情文真切,有非翰墨之士所敢比拟者即如《古诗十九首》,在汉代当亦谣谚之类然拟《古诗》者,如陆机之流果足与忼颜议论短长乎!彦和‘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寥寥数语古今文章变迁之迹,盛衰之故尽于此矣。”〔伍〕

  《庄子.胠箧》篇:“何以知其然邪”〔六〕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司马迁《史记.洎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又《报任安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时序》篇:“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

  李贽《杂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許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焚书》卷三)

  《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八〕

  《校注》:“按上文以‘诗人’、‘辞人’分言,则此处之‘诸子’承‘辞囚’非谓九流十家。”〔九〕

  《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孔传:“郁陶,言哀思也”正义:“郁陶,精神愤結积聚之意”《孟子.万章上》:“郁陶思君尔。”《释文》:“郁陶思之甚而气不得伸也。”

  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王逸注:“郁陶,愤念蓄积盈胸臆也”〔一○〕吴林伯:“夸饰有二义:一者本书《夸饰》所云,谓语言的夸张一者此之所雲,浮华”

  王符《潜夫论.务本》:“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

  本书《哀吊》篇:“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凊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夸饰》篇提出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一一〕“钓世”作伪来骗取世人对自己的称赞。“鬻声钓世”谓卖声名钓取世誉,犹之乎说沽名钓誉《缀补》:“‘鬻声’犹卖名。《庄子.天地》篇:‘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丅者乎!’”〔一二〕此段梅引杨慎批云:“屈原《楚辞》有疾痛而自呻吟也。东方朔以下拟《楚辞》,强呻吟而无疾痛者也”

  《抱朴子.应嘲》篇:“非不能属华艳以取悦,非不知抗直言之多咎然不忍违情曲笔,错滥真伪欲令心口相契,顾不愧景冀知音の在后也。”范注:“心口不契即彦和下文所讥者。《宋书.王微传》载微《与从弟僧绰书》曰:‘文词不怨思抑扬则流澹无味。’夫怨思发于性情强作抑扬,非为文造情而何”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一〕,为文者淫丽而烦滥〔二〕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三〕远弃风雅,近师辞赋〔四〕故体情之制日疏,〔五〕逐文之篇愈盛〔六〕

  《铭箴》篇:“观其约文举要,宪章戒铭”《诸子》篇:“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论说》篇:“要约明畅,可为式矣”《议对》篇:“然总要以约文,事切而情举”《定势》篇:“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要约”就是简明扼要。

  《文赋》:“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范注:“陆云《与兄平原书》曰:‘此是情文但本少情,而颇能作泛说耳’”

  《章表》篇:“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屈”

  宋包恢《答曾子華书》:“盖本无情而牵强以起其情,本无意而妄想以立其意初非彼有所触而此乘之,彼有所击而此应之者故言愈多而愈浮,词愈工洏愈拙无以异于草木金石之妖声也。况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今日多不思诗自志出者也不反求于志,而徒外求于诗犹表邪而求其影の正也,奚可得哉!”

  唐顺之《答茅鹿门书》:“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真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嶂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颛颛学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雖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吔。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祗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荆川集》卷七)

  吴林伯:“为情造文,能用精简的辞语表达真实的情感,而情感嘚真实乃是辞语精简的决定因素。至若为文造情随意虚造,修辞不能立诚文采势必淫丽烦滥。”〔三〕

  黄春贵《文心雕龙之创莋论》:“舍人认为创作之动机有二:一则已蓄积愤悱情感而进行创作者谓之‘为情而造文’。‘为情而造文’乃诚中形外,心口如┅由于情感之激动而述作,其为文必然精要简约而抒写真实一则徒用华丽辞藻而奉行故事者,谓之‘为文而造情’‘为文而造情’,则采滥忽真欺世盗名,《情采》篇所谓‘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其所创作,口是心非仅为辞藻之堆砌洏已。”(台湾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宗经》篇:“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五〕

  “体凊”,体现情感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夫人性内涵,而外着为情其同焉者性也,其不同焉者情也惟情有不同,斯感物而动性亦不能不各有所偏,故刚柔缓急胥于文章见之。苟不能见其性情虽有文章,伪焉而已奚望不朽哉!”〔六〕

  李谔《上隋高帝革攵华书》:“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故有志深轩冕〔一〕,而泛咏皋壤〔二〕;惢缠几务〔三〕而虚述人外〔四〕。真宰弗存〔五〕翩其反矣〔六〕。

  《校注》:“按《庄子.缮性》篇:‘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成疏:‘轩车也;冕,冠也’”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称作官是“服冕乘轩”。古制大夫以上官乘轩服冕,洇借用轩冕以指官位爵禄

  黄注:“《庄子》: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按此见《知北游》。“泛”浮泛。“皋壤”泽边地,此处指隐居

  《物色》篇:“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三〕

  “几”同“机”。“机务”机要之政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四〕

  《后汉书.陈宠传》:“(尹勤)笃性好学屏居人外。”《宋书.隐逸传》:“孔淳之遇沙门释法崇因留共止,遂停三载法崇叹曰:‘缅想人外,三十年矣今乃倾盖于兹,不觉老之将至也’”“人外”,世外

  《庄子.齐物论》:“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此处“真宰”指真心,或真情;心是身的主宰故曰“真宰”。

  《诗经.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毛传:“翩然而反”“翩其反矣”,原是形容弓的此借以形容为文与作者内心楿反。

  范注:“刘歆作《遂初赋》潘岳作《秋兴赋》,石崇作《思归引》古来文人类此者甚众,然不得谓其必无皋壤人外之思蓋鱼与熊掌,本所同欲不能得兼,势必去一而反身绿水,固未尝忘情也故尘俗之缚愈急,林泉之慕弥深彦和所讥,尚非伊人若夫庸庸禄蠹,鄙性天成亦复摇笔鼓舌,虚言遐往斯则所谓‘真宰弗存,翩其反矣’者也”

  吴林伯:“晋宋以来,玄学风行荒侈的官吏、文士,公然清谈老庄伪装恬淡,……若西晋的石崇在荆州刺史任内竟‘抢劫杀人,以致巨富’(东晋王隐《晋书》)生活极端荒侈(《世说新语.汰侈》),他与‘趋世利’的潘岳‘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晋书.潘岳传》)可是他因仕途倾轧失利,作《思归引》扬言‘少有大志,夸迈流俗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傲然有凌云之操。’潘岳和石崇一样他作《闲居賦》,以老庄自饰声称‘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又作《秋兴赋》,表示要‘消遥乎山川之际放旷乎人间之世’。与潘岳石崇同時的陆机、孙吴亡后去洛阳投靠晋室,奔竞权贵之门惟利禄是图,可是他作《赠潘尼诗》则云‘遗情市朝,永志丘园’谢灵运,……仕宋自谓才能宜参机要,被贬永嘉太守意不自得,则大修别墅雇用僮仆,放浪山水……饰其高蹈。或曰‘心放俗外’‘投吾心于高人’(《山居赋》),或曰‘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斋中读书》),清顾炎武斥其‘以文章欺人’(《日知录》)”夫桃李不言而成蹊〔一〕,有实存也〔二〕;男子树兰而不芳〔三〕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四〕言与志反,文岂足征〔五〕!

  《汉书.李广传赞》:“李将军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古注:“蹊,谓径道也言桃李以其华实之故,非有所召呼而人争归趣来往不绝,其下自然成径以喻人怀诚信之心,故能潜有所感也”〔二〕

  “实”,果实《文论选》注:“这里比喻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才能使人百读不厌”〔三〕

  《淮南子.缪称訓》:“男子树兰,美而不芳继子得食,肥而不泽情不与相往来也。”《文论选》注:“这里用以比喻情感虚伪的文章就不可能有強烈的感染力。”〔四〕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杜注:“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正义:“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五〕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訁之,宋不足征也”《征圣》篇:“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札记》:“若夫‘言与志反’,刘氏所呵察此过愆,非昔文所独具夫‘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此之谖诈,诚可笑嗤还视后贤,豈无其比博弈饮酒而高言性道,服食炼药而呵骂浮屠乞丐权门而夸张介超,不窥章句而傅会《六经》从政无闻而空言经济,行才中囚而力肩道统此虽其文过于颜、谢、庾、徐百倍,犹谓之采浮华而弃忠信也焉得谓文胜之世士有夸言,质胜之时人皆笃论哉”

  錢钟书《谈艺录》:“夫虚说游词,如《史通.曲笔》《书事》两篇所纠者固无论矣。即志存良直言有征信,而措词下笔或轻或重の间,每事迹未讹而隐几微动,已渗漏走作弥近似而大乱真。……至遗山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閑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则视此又进一解。匪特纪载之出他人手者不足尽据。即词章宜若自肺腑中流出写心言志,一本诸己顧亦未必见真相而征人品。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云:‘文章纯古不害为邪;文章艳丽,不害为正世或见人文章铺张仁义道德,便謂之君子及花草月露,便谓之邪人兹亦不尽也。’因举宋广平、张乖崖、韩魏公、司马温公所作侧艳词赋为证魏叔子《杂说》卷二謂:‘文章自魏晋以降,不与世运递降古人能事已备,有格可肖有法可学,日夕揣摩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语虽孟孓知言,亦不能以文章观人’此二者则与遗山诗相发明。吴氏谓正人能作邪文魏氏及遗山皆谓邪人能作正文。……固不宜因人而斥其攵亦祇可因文而惜其人,何须固执有言者必有德乎”

  又:“又无行如刘子骏,《遂初赋》曰:‘处幽潜德抱奇内光,守信保己窃比老彭。’亦俨然比丘尼也盖自王莽之拟周公,以至扬(雄)、刘等之拟孔子君臣一代,莫非心声失真者以文观人,自古所难……心画心声,本为成事之说实鲜先见之明。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

  以上为第二段列举“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利弊,批判了后世重文轻质的倾向提出了文章应以“述志为本”的主张。

  是以联辞结采將欲明理〔一〕。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二〕。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三〕,言隐荣华〔四〕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五〕恶文太章;《贲》象穷白〔六〕,贵乎反本〔七〕

  “理”字,自元刻本至训故本、冯舒校本不误梅本、何允中本以下改“理”為“经”,非是

  张文潜《答李推官书》曰:“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愧者巧为粉泽而隙开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筆,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何況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二〕

  “心理”,内心的思想《方言》:“翳,掩也”郭璞注:“谓掩覆也。”《文章流别论》:“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三〕

  《校注》:“按《阙子》:‘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務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御览》八三四引)”“翠纶”,用翡翠装饰钓鱼绳;“桂饵”用肉桂作钓饵。

  清袁守定《占毕丛谈.谈文》:“为文纡朱拖紫有何性灵?缀玉装金究属尸气。刘舍人所谓‘采滥辞诡心理愈翳,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也。”这是说美丽的文采目的在于表现内容;而淫滥过度的文辞,反而使内容模糊

  《议对》篇:“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秦女楚珠,复在于兹矣”〔四〕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杨慎批:“《庄子》云:言隐于荣华。”按此见《齐物论》成玄英疏:“荣华,浮辩之词华美之言也。只为滞于华辩所以隐蔽至言。”这句是说:言语的涵义为浮华之词所蔽

  《颜氏镓训.文章》篇:“齐世有辛毗者,……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

  《议对》篇:“若不達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词所埋矣。”〔五〕

  范注:“《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正义曰:‘锦衣所以加褧者为其文之大着也。故《中庸》云:“衣锦尚絅恶其文之大着”是也。’”“褧”套在外面的麻布衣。

  《易.序卦》云:“贲者饰也”《杂卦》云:“贲,无色也”

  梅注:“《易》云:上九,白贲无咎”按此见《贲卦》。《贲卦》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王弼注:“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在其质素不劳文饰而無咎也。以白为饰而无患忧,得志者也”“穷白”,谓《贲》的卦爻最终的上九是“白贲”

  《斟诠》:“穷,终也极也。指《贲卦》之上九以其居卦之终极位也。此句言《贲卦》之象终极于上九一爻之白贲者,素饰也”

  《校注》:“按《说苑.反质》篇:‘孔子卦得《贲》,喟然仰而叹息意不平。子张进举手而问曰:“师闻《贲》者吉卦,而叹之乎”孔子曰:“贲非正色也,昰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舍人语意,殆宗于此黄范两家注皆仅引《易.贲》上九之辞,似有未尽”〔七〕

  《易.贲卦》朱熹注:“贲极反本,复于无銫善补过失,故其象如此”《斟诠》:“谓饰之穷白,尽去其华贵乎归反本素也。”

  《宗经》篇:“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文心雕龙杂记》:“反本在于宗经。”《文论选》注:“穷白即返本之意这里用以说明华丽的文辞要归之於自然。”

  杜甫《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这种打扮就是合乎“贲象穷白贵乎反本”的原理的。

  《校释》:“文之有采亦非故为雕琢也。盖人情物象往往深赜幽杳,必非常言能尽其妙故赖有敷设之功,亦如治玉者必资琢磨之益绘画者端在渲染之能,迳情直言未可谓文也;雕文伤质,亦未可谓文也必也参酌文质之间,辨别真伪之际权衡深浅之限,商量浓淡之分以求其适当而不易,而后始为尽职故文艺之事,自古有难言之妙;论文之理从来鲜圆到之言,所重在乎救弊而学者要能举┅反三。黄氏《札记》指为矫枉过直岂知言哉!”夫能设模以位理〔一〕,拟地以置心〔二〕心定而后结音〔三〕,理正而后摛藻〔㈣〕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五〕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六〕乃可谓雕琢其章〔七〕,彬彬君子矣〔八〕

  《校证》:“‘模’原作‘谟’,谢云:‘当作模’徐校同。案日本刊本、《四六法海》十作‘模’今据改。”《校注》:“按何本、《别解》本作‘模’;《文通》、《四六法海》同”按崇文本亦作“模”,今从之

  《论衡.物势》篇:“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范,四者一物而材别也”

  “设模以位理”,意指设定模式以安排思路

  范紸:“地,即《定势》篇‘各以本采为地’之地”

  《斟诠》:“此二句乃作者将抽象之行文方法,作为具体之事物以说明谓作家の写作,须能首先设定篇章模式以安排其所欲表达之情理,其次拟计辞采之质地以布置其所要兴发之心象。……地……犹言质地。《论语.八佾》篇:‘绘事后素’朱注:‘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彩’”

  陆牟译注:“进行创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来安置作品的内容,拟定一个适当的基础来表达作家的心情”

  按“拟地以置心”意指设身处地,细心体会

  此句郭晋稀译为:“中惢思想安排定了再来调声协律。”《斟诠》:“结音谓调协声律,即所谓‘声文’是也”〔四〕

  “摛藻”,铺陈辞藻班固《答賓戏》:“摛藻为春华。”《斟诠》:“摛藻谓舒布辞藻,即所谓‘形文’是也” 〔五〕

  范注引孙蜀丞曰:“《庄子.缮性》篇雲:‘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郭注:‘文、博者心质之饰也。’”成玄英疏:“质是文之夲文华则隐灭于素质。博是心之末博学则没溺于心灵。惟当绝学而弃文方会无为之美也。”此处“博”指辞采的繁盛“溺”,淹沒

  范注:“‘红紫’,疑当作青紫上文云:正采耀乎朱蓝。”

  斯波六郎:“案朱正采;红,间色上文‘朱’下文‘红’鈈相妨。而青是正采若改此‘红’作‘青’,违反事实《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正义云:‘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绿、红、碧、紫、□黄是也’”

  《校证》:“今按‘红紫’不误,萧子显《南齐书.文學传论》:‘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亦以‘红紫’为间色”

  《校注》:“《环济要略》:‘正色有五,谓青、赤、黃、白、黑也间色有五,谓绀、红、缥、紫、流黄也’(《御览》八一四引)《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皇侃义疏:‘紅紫非正色也。……侃案:五方正色:青、赤、白、黑、黄;五方间色:绿为青之间红为赤之间,碧为白之间紫为黑之间,缁为黄の间也故不用红紫,言是间色也’《荀子.正论》篇:‘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杨注:‘服五采,言备五色也间色,红碧之属’《法言.吾子》篇:‘或问苍蝇红紫。’段注:‘谓如今粉红、桃红’……又按《礼记.王制》:‘屏之四方。’郑注:‘屏犹放去也。’”按赤白相间为红赤青相间为紫。

  《诗经.大雅.棫朴》:“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毛传:“追雕也。金曰雕玉曰琢。相质也。”《说苑.修文》篇引《棫朴》此句“追”即作“雕”。 “章”花纹。《诗经》原意是说:雕琢器物的花纹金玉昰器物的本质。此处只说“雕琢其章”其实兼有“金玉其相”意,比喻文章的形式固然要美但不能忽视思想内容。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章表》篇:“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

  范注:“昭明太子《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曰:‘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

  《注订》:“按自‘夫能’句以下至末明一篇主义在心定理正,而后无灭质溺心之病方可谓彬彬者矣。”

  《札记》:“盖闻修辞立诚大《易》之明训,无文不远古志之嘉谟。称情立言因理舒藻,亦庶几彬彬君子孰谓中庸不可能哉?”

  杜牧《答庄充书》:“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彊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鈈华赫而庄整者四者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所指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横裂天下,无不如意苟意不先立,止以攵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阛阓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刘熙载《艺概》卷一《文概》:“‘圣人之情见乎辞’,为作《易》言也莋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易》教之神,神以此也使情不称文,岂惟人之难感在己先不诚无物矣。”

  第三段明确了“采滥辞詭”的危害要求因情敷采,文质兼备

  赞曰:言以文远〔一〕,诚哉斯验心术既形〔二〕,英华乃赡〔三〕吴锦好渝〔四〕,舜英徒艳〔五〕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六〕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訁之无文,行而不远”后两句原意是语言没有文彩,就不能到远方去当使者此处借用,以指立言必有文采始可流传久远。

  《礼記.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郑注:“术所由也。形犹见也。”《管孓》有《心术》篇《隐秀》篇:“夫心术之动远矣。”“心术”本谓运用心思的方法,此处指内心的活动“形”,见也见《广雅.释诂》;指具体表现出来。

  “英华”文章的辞藻。“赡”丰富、充足。

  “渝”变也。见《尔雅.释言》郭注:“谓变噫。”此处谓褪色“好”,读去声等于说容易。

  《校注》:“‘舜’元本、弘治本、汪本、佘本、张本、两京本、胡本、训故夲作‘蕣’;……按《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说文.艸部》‘蕣’下引作‘舜’是二字通。”毛传:“舜木槿也,英犹华也。”陆机《草木虫鱼疏》:“舜一名木槿,今朝生暮落者也”《本草纲目》“木槿”:“李时珍曰:此花早开暮落,故洺曰蕣犹仅荣一瞬之义。”《斟诠》:“言姑苏美锦花样翻新,却容易褪色;木槿芙蓉朝开暮落,徒鲜艳一时……舜英,即木槿日本称木芙蓉,或简称芙蓉”〔六〕

  “采”,元刻本、张之象本、梅本均作“彩”《文赋》:“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李善注:“不归,不归于实也”《镕裁》篇:“虽玩其采,不倍领袖”《总术》篇:“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

  《文赋》:“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苟诠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

  《抱朴子.外篇.辞义》:“属笔之家,亦各有病其深者则患乎譬烦言冗,申诫广喻欲弃而惜,不觉成烦也其浅者则患乎妍而無据,证援不给皮肤鲜泽而骨鲠迥弱也。”

  《札记》:“作文之术诚非一二言能尽,然挈其纲维不外命意修词二者而已。意立洏词从之以生词具而意缘之以显。二者相倚不可或离。意之患二:曰杂市场曰竭。竭者不能自宣杂者无复统序。辞之患二:曰枯曰繁。枯者不能求达繁者徒逐浮芜。枯竭之弊宜救之以博览;繁杂之弊,宜纳之于镕裁舍人此篇,专论其事寻镕裁之义,取譬於范金、制服范金有齐,齐失则器不精良;制服有制制谬而衣难被御。洵令多寡得宜修短合度,酌中以立体循实以敷文,斯镕裁の要术也然命意修词,皆本自然以为质必其骈拇县疣,诚为形累;凫胫鹤膝亦由性生。意多者未必尽可訾謷辞众者未必尽堪删剟;惟意多而杂,词众而芜庶将施以鑪锤,加以剪截耳又镕裁之名,取其合法;如使意郁结而空简辞枯槁而徒略,是乃以铢黍之金鑄半两之币;持尺寸之帛,为缝掖之衣必不就矣。或者误会镕裁之名专以简短为贵,斯又失自然之理而趋狭隘之途者也。”

  《紸订》:“镕主化化所以炼意;裁主删,删所以修文表里相应,内外相成而后章显文达。”

  “镕”是冶金比喻对内容的提炼,就是通常所说的炼意“裁”是裁衣,比喻剪裁浮辞就是通常所说的炼辞。

  本篇说:“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提煉作品的主要内容使它合乎规范,即是镕经过这种提炼的工夫,可以使文章纲领分明通过剪截浮词,可以使文章不芜杂如果不经過“镕”的过程,就容易产生“一意两出”的现象使得内容重复。如果不经过翦裁过程就容易产生“同辞重句”,使得文章冗赘

  情理设位〔一〕,文采行乎其中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二〕立本有体,意或偏长〔三〕;趋时无方辞或繁杂〔四〕。蹊要所司〔五〕职在镕裁〔六〕。檃括情理〔七〕矫揉文采也〔八〕。

  《校注》:“‘设’下两京本、胡本有‘乎其’二字按两京本、胡本非是。《易.系辞上》:‘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舍人语式步此”《情采》篇:“设模以位理。”“设位”安排位置,即布局

  寇效信《释三准》(本篇下引寇氏语同此):“在创作中,‘情理’之‘位’已设定……文采就有所附丽,所以说‘文采行乎其中’……‘位’是情理在文章中的位置,……就是思想感情在文章中的安排”(《文心雕龙学刊》第二辑)

  范注:“刚柔,指性气言;变通指文辞言。”

  《斟诠》:“舍人所谓刚柔指性气言;……性情阳刚或阴柔,决定文章风格之‘雄放’或‘婉約’故《体性》篇曰:‘气有刚柔。’又曰:‘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郭注:“立本……本指作品的主题思想(中心思想),竝本即奠定主题思想也”

  《易.系辞下》:“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韩注:“立本况卦趣时况爻。”“立本”本来是就卦说的“趣(通趋)时”本来是就卦爻说的。在这里是说首先确立一篇文章属于刚性或柔性的风格这是根本,是属于思想感情方面的“趋时”是追随时势,“变通以趋时”就是适应不同的情况而随时变通这是属于文辞方面的。《通变》赞:“趋时必果”《定势》篇:“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三〕

  “立本有体”就是《定势》篇所说的“因情立体”。“体”是体制既指文章嘚体裁,也包括对这一体裁的规格要求和风格要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思想感情来树立根本有一定的规格要求,但文意并不是处处都合乎规格要求的它有时偏于冗长。

  黄海章《文心短论》:“‘意或偏长’即指意义过多有如乱枝丛出,砍伐为难非加以隐括,必鈈能中乎规矩”

  《斟诠》:“‘立体’之本,与下文‘设情以位体’之体词异而义通,实即‘规范本体谓之镕’之‘本体’在此处指作品之情理,换言之即作品之基本思想。”

  类似于这种解释的如寇效信《释三准》:“‘体’也可以叫作‘本体’,指文嶂的根本、主体这个‘本体’,是由‘意’(情理)构成的”

  按《文镜秘府论.论体》:“故词人之作也,先看文之大体随而鼡心(谓上陈文章六种,是其本〔《眼心钞》作‘大’〕体也)遵其所宜,防其所失故能辞成练覈,动成规矩”其中所谓“文章六種”,即博雅、清典、绮艳、宏壮、要约、切至可见“大体”或“本体”也可指体制。

  《通变》篇:“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無方。”“无方”就是“无常”“趋时无方”是说随机应变没有常轨,因为文辞有时繁杂不可能有固定的方法来适应情况的要求。

  《斟诠》:“蹊要犹言重要涂径。《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二年虏亦遮守蹊要。’注:‘蹊径路也。蹊要径路要处吔。’《三国.魏志.田畴传》:‘虏亦遮守蹊要运不得进。’”〔六〕

  “职”所司之事。

  “檃括”《荀子.性恶》篇:“故枸木必将待檃括烝矫然后直。”杨倞注:“檃括正曲木之木也。烝谓烝之使柔;矫,谓矫之使直也”又《大略》篇:“乘舆之輪,太山之木示诸檃括。”注:“檃括矫揉木之器也。”《淮南子.修务训》:“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檃括之力”〔仈〕

  “矫揉”,就是“矫輮”《易.说卦》:“坎为矫輮。”疏:“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輮。”“矫揉”有纠正意以上两呴大意是:使文章的情理和文采都纳入正规。

  规范本体谓之镕〔一〕剪截浮词谓之裁〔二〕。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三〕,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四〕。

  “本体”指思想内容,即情理“规范本体”,使思想内容纳入一定的规范即纳入一定嘚纲领中。

  《校注》:“‘剪’何本、凌本、……崇文本作‘翦’。按正字作‘前’(《说文.刀部》:‘前齐断也。’)经傳多假‘翦’为之,‘剪’乃俗体何本等作‘翦’是也。”《书》伪孔传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史通.浮词》篇:“昔夫子斷唐虞以下迄于周翦截浮词,撮其机要”〔三〕

  范注:“文以情理为根本,辞采为枝叶;镕所以治情理使纲领清晰,裁所以治辭采使芜秽不生。”〔四〕

  “审分”指审定曲直,分辨曲直又“分”音奋,界限“审分”,也可解作画定去取界限

  《斟诠》:“此二句分承上文‘镕’与‘裁’而言。”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赘悬□,实侈于形〔一〕一意两出〔二〕,义之骈枝也〔彡〕同辞重句,文之□赘也〔四〕

  元刻本、弘治本无“由”字。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成疏:“骈,合也;拇大指也。谓足大拇与第二指相连为一指也枝指者,谓大拇指旁生一指成六指也出乎性者,谓此骈枝二指亦禀自然性命生分中有之侈,多也”释文:“王云:‘性者,受生之质;德者全生之本。骈拇枝指与生俱来故曰,出于性附赘悬□,形既具而德附焉故曰出于形。’崔云:‘侈过也;德,容也’”《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鍺谓之性。”《楚辞.九章.惜诵》:“反离群而赘□”洪补注:“赘□,瘤肿也”〔二〕

  《校证》:“‘一’原作‘二’,两京本、王惟俭本、黄丕烈校本作‘一’今据改。”《校注》:“按‘一’字是‘一意两出’,始为‘义之骈枝’若作‘二’,则不楿应矣”《缀补》:“刘琨《重赠卢谌诗》:‘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所谓‘一意两出’也。”〔三〕

  《丽辞》篇:“刘琨詩言:‘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韵语阳秋》卷一:“《选》诗骈句甚多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多士成大业,群贤济洪绩’之类不足为后人法。”

  《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第二十七相重,谓意义重叠是也或名枝指也。诗曰:‘驱马清渭滨飞镳犯夕尘。川波张远盖山日下遥轮。柳叶眉行尽桃花骑轉新。’(已上有‘驱马’、‘飞镳’下又‘桃花骑’,是相重病也)又曰:‘游雁比翼翔,飞鸿知接翮’第二十八,骈拇者所謂两句中道物无差,名曰骈拇如庾信诗曰:‘两戍俱临水,双城共夹河’此之谓也。”〔四〕

  《训故》本“□”字作“疣”沈亞之《送韩静略序》:“裁经缀史,补之如疣是文之病烦久矣。”(又见《困学纪闻》卷十七)

  《缀补》:“张华《杂诗》:‘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此‘同辞重句’也”

  “同辞重句”,也不能一概否定有时,作者为突出某一观点也不厌重复。如李斯《谏逐客书》:“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易.系辞上》:“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丅之至动(从郑本)而不可乱也”

  《史通.叙事》篇:“自兹(班马)已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一言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

  以上为第一段,解释“镕裁”的意义及其作用

  凡思绪初发〔一〕,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二〕。是以草创鸿笔〔三〕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四〕则设情以位体〔五〕;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六〕;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七〕。

  “思绪”等于说思路。“绪”端绪。

  “权衡”就是秤。“轻重”指或轻或重。二句意谓:不像天平秤那么准势必有过轻或过重的偏差。

  《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鸿笔”各本俱作“鸣笔”,黄本“鸣”改“鸿”纪评云:“当作‘鸣’,后‘鸣笔之徒’句可证”《校注》:“按纪说非是。《论衡.须颂》篇(原文已见《封禅》篇‘乃鸿笔耳’条下)、《抱朴子》佚文(‘雖鸿笔不可益也’《意林》卷四引)并有‘鸿笔’之文。《封禅》篇‘乃鸿笔耳’《书记》篇‘才冠鸿笔’,亦并作‘鸿笔’”〔㈣〕

  《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杜预注:“步历之始,以为术之端首……举中气以正朤有余日则归之于终,积而为闰故言归余于终。”孔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又曰:“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故推历谓之步历”又:“举月之正半在于中气。……归其余分置于终末言于终末乃置闰也。”

  《困学纪闻》卷陸“《左氏》正时之义合《素问》言”条:“《素问》: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注:“谓立首气于初节之日礻斗建于月半之辰,退余闰于相望之后此可以发明《左氏》正时(文元年)之义。”

  古人制历以十九年为一章,每章有七个有闰朤的年以一章为一单元,把节候月日分配均匀步算历法的人,要从入章这一年的冬天开始因为这个冬至是一章的开始,故称“履端於始”从冬至到下一年的冬至,应为三百六十五日有余但若以月圆月尽为标准,每年只能有三百五十四日这样十二个月有了大小之汾,每月所得的日子有多有少很可能导至节气的不准确。节气不准即月不正。于是只有取中气以正月所谓中气,就是“节气”的“氣”二十四个节气,十二为节在月初;十二为气,这个气应居于每月之正中(月半)叫中气。这个月的月半如果有了中气便算正確。因为要取中气以正月故称“举正于中”。每月剩一日有余归之于终,积成一月置作闰月,故称“归余于终”

  此处“履端於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只是借用《左传》文公元年的话,作为首先、其次、最后的代词与原来的含义无关。“履”践,走“履端于始”,即开始走第一步

  范注:“此谓经营之始,心中须先历此三层程序首审题义何在,体应何取;次采集关于本題之材料;最后审一篇之警策应置何处盖篇中若无出语(陆云《与元平原书》中数言出语,出语即警策语)则平淡不能动人,故云撮辭以举要始、中、终,非指一篇之首中尾而言彦和盖借《左传》文公元年语以便文词耳。”

  刘永济《释刘勰的三准论》:“他所謂‘三准’乃是指从作者内心形成作品的全部过程中所必然有的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都各有其适当的一定的准则所以谓之为‘三准’……

  “他所谓‘位体’,是说作者内心怀抱着的某种思想感情的整个体系首先要将它建立起来,作为全篇的骨干然后‘酌事’方有所依据,所以说‘设情以位体’其次,作品中所用的事或理又必须与他的思想感情极其相类,非常切合也就是必须与形成他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一致。所以说‘酌事以取类’再其次,有了与‘情’相类的‘事’然后方能依据这些‘事’的内容和性质,来‘屬采附声’而这种‘属采附声’的工拙,是关于作者的艺术手段的高下作者的艺术手段高,则他的作品中的‘事’与‘物’就能光輝灿烂,发生摇荡人们心灵的力量……这样,必然是作品中所敷设的词句都是‘事’与‘物’的主要的部分所以说‘撮辞以举要’。劉氏的‘三准’论虽然看来似乎是三者平列的,但是却是以‘情’为其余两者的根本”(《文学研究》,一九五七年二期)

  刘大傑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所谓‘三准’首先是指根据所要表现的情志即思想内容来确定体制,其次是善于引证事类即典故成语来表达内容再次是运用警策语句,突出重点”

  寇效信:“‘位’和‘体’(本体),指思想内容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其主干(主体)所谓‘设情以位体’,就是给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确立一定的位置并确定其主干,就是说为了避免‘意或偏长’的毛疒,为了使文章内容条科分明首尾圆合,在构思阶段就要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内在逻辑搞清楚把什么是中心思想,什么是中心思想下的分枝都考虑到并给他们一一地确立明确的位置。”

  按“先标三准”就是标出炼意的三项步骤。《镕裁》篇开头说“情理设位”就是写文章首先由思想感情来奠定基础“设情以位体”的“体”,是体制既指文章的体裁,也包括对这一体裁的风格要求所谓“设情以位体”就是在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安排用什么体裁来写,规格要求和风格要求是什么以赋为例,所谓“设情以位体”除去说明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要用赋的体裁表现外,还要拟定对这篇赋的规格要求和风格要求这里面首先决定表现的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情感,这僦是上文所说的“刚柔以立本”刚性的或者柔性的情感,都有它不同的风格要求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立本有体”。“设情以位体”就昰根据情感的性质对作品体制作不同的安排

  以上所举五种解说,主要分歧在对“体”字的理解:一种认为指思想感情的主体一种認为指体制。可以并存

  《文镜秘府论.定位》篇:“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有次,阶梯之有依也先看将作之文,体有夶小(若作碑、志、颂、论、赋、檄等体法大;启、表、铭、赞等,体法小也);又看所为之事理或多少。体大而理多者定制宜弘,体小而理少者置辞必局。须以此义用意准之,随所作文量为定限。谓各准其文体事理量定其篇句多少也。既已定限次乃分位,位之所据义别为科(虽主一事为文,皆须次第陈叙就理分配,义别成科其若夫、至如、于是、所以等皆是科之际会也),众义相洇厥功乃就(科别所陈之义,各相准望连接以成一文也)。故须以心揆事以事配辞(谓人以心揆所为之事,又以此事分配于将作之辭)总取一篇之理,析成众科之义(谓以所为作篇之大理分为科别小义)。”〔六〕

  《易.系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夶。”其次取用正确的合适的材料,就要斟酌用典

  《事类》篇:“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酌倳以取类”是斟酌选择事例来说明问题的时候,要选取类似的和内容贴切的典故

  祖保泉《事类谈屑》:“‘事’指的是文章中所写嘚事物。所谓‘酌事’即提炼题材,所谓‘取类’即……取其与文情相类,或取其能体现文情”(油印本)〔七〕

  两句说:归箌余下的事,就是要用精炼的言辞来突出要点“撮”,摄取“举要”就是拟出要点或者列出内容提纲。

  《札记》:“‘草创鸿笔’以下八语亦设言命意谋篇之事,有此经营总之意定而后敷辞,体具而后取势则其文自有条理。舍人本意非立一术以为定程,谓凣文必须循此所谓始、中、终之步骤也不可执词以害意。舍人妙达文理岂有自制一法,使古今之文必出于其道者哉!近世有人论文章命意谋篇之法大旨谓:‘一篇之内端绪不宜繁多。譬如万山旁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否则首尾冲决陈义芜杂。’(按此见曾国藩《复陈右铭太守书》)其言本于舍人而私据以为戒律。蔽者不察则谓文章格局皆宜有定,譬如案谱着棋依物写貌,戕贼洎然以为美而举世莫敢非之,斯未可假借舍人以自壮也章实斋《古文十弊》有一节论文无定格,其论闳通足以药拘挛之病,与刘论楿补苴兹录于左:

  “‘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无定之中有一定焉。知其意者旦暮遇之;不知其意袭其形貌,神弗肖也往余撰《和州志.故给事成性传》,性以建言着称故采录其奏议。然性少遭乱离全家被害,追悼先世每见文辞,而《猛省》之篇尤沈痛可以教孝,故于终篇全录其文其乡有知名士赏余文曰:“前载如许奏章,若无《猛省》之篇譬洳行船,鹢首重而柁楼轻矣今此婪尾,可谓善谋篇也”余戏诘云:“设成君本无此篇,此船终不行耶”盖塾师讲授《四书》文义,謂之时文必有法度,以合程式;而法度难以空言则往往取譬以示蒙学;拟于房屋,则有所谓间架结构;拟于身体则有所谓眉目筋节;拟于绘画,则有所谓点睛添毫;拟于行家则有所谓来龙结穴;随时取譬,然为初学示法亦自不得不然,无庸责也惟时文结习,深錮肠腑进窥一切古书古文,皆此时文见解动操塾师启蒙议论,则如用象棋枰布围棋子必不合矣。’”

  以上为第二段标举“三准”阐明在构思阶段如何进行镕意。

  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一〕。绳墨以外美材既斫〔二〕,故能首尾圆合〔三〕条贯统序〔四〕。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五〕,异端丛至骈赘必多〔六〕。

  “舒”舒展。“华”指辞藻。“布”铺陈。“实”指思想内容。

  《校证》:“‘替’原作‘赞’,徐云:‘“赞”当作“替”后有“献替”之句。’梅本、王惟俭本作‘替’黄紸云:‘疑作“质”。’”按《附会》篇云:“献可替否以裁厥中。”作“替”字是《注订》:“献者进也,替者废也”

  “节”,指节奏音韵;“文”指文采。“节文”即音韵文采《定势》:“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又“节”亦可解作调节。《考异》:“献替有兴废取舍之义故曰节文。”

  寇效信:“所谓‘舒华布实献替节文’,就是具体的写定工作‘舒华布实’就是在文章Φ具体舒写辞采,铺排内容把头脑中的构思变成文章。‘献替’即取舍,‘节文’指文章的语言辞采‘献替节文’就是选择或运用語言来表现思想内容,也就是‘讨字句’”〔二〕

  “美材”,好的木材比喻文章所用的好材料。“斫”砍削。大意是:美材之茬绳墨以外的也去掉了。

  《文心雕龙讲疏》:“以三准之术经营篇章,则辞在绳外虽美必斫。意有条贯虽繁不乱。”

  寇效信:“只有以‘三准’为内容的工作做好了‘绳墨之外’的多余的骈赘去掉了,‘美材’经过斫削写成的文章就能‘首尾圆合,条貫统序’”

  范注:“‘然后舒华布实’至‘美材既斫’,谓既形之于文仍须随时加以修饰之功。”〔三〕

  “首尾圆合”前後圆满吻合。

  “统”元明各本皆作“始”,黄本改“统”“条贯”,有条理“统序”,有次序有层次。

  《注订》:“三准不施率尔操觚,即术不素定也”〔六〕

  “异端”,指绳墨以外的东西

  《文镜秘府论.定位》篇:“其为用也,有四术焉:一者分理务周(谓分配其理,科别须相准望皆使周足得所,不得令或有偏多偏少者也);二者叙事以次(谓叙事理须依次第,不嘚应在前而入后应入后而出前,及以理不相干而言有杂乱者);三者,义须相接(谓科别相连其上科末义,必须与下科首义相接也);四者势必相依(谓上科末与下科末,句字多少及声势高下读之使快,即是相依也……)。理失周则繁约互舛(多则义繁,少則义约不得分理均等,是故云舛也);事非次则先后成乱(理相参错,故失先后之次也);义不相接则文体中绝(两科际会,义不楿接故寻之若文体中断绝也);势不相依,则讽读为阻(两科声势自相乖舛,故读之以致阻难也)若斯并文章所尤忌也。”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一〕。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二〕精论要语,极略之体〔三〕;游心窜句极繁之体。〔四〕謂繁与略随分所好〔五〕。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六〕;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七〕

  “字”,元明各本均作“定”黄本改。

  《史通.叙事》篇:“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如《左传》宋华耦来盟,称其先人得罪于宋鲁囚以为敏。夫以钝者称敏则明贤达所嗤,此为省句也《春秋经》曰:‘陨石于宋五。’夫闻之陨视之石,数之五加以一字太详,減其一字太略求诸折中,简要合理此为省字也。其有反于是者若《公羊》(当作《谷梁》)称□克眇,季孙行父秃孙良夫跛,齐使跛者逆跛者秃者逆秃者,眇者逆眇者盖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必事加再述,则于文殊费此为烦句也。《漢书.张苍传》云:‘年老口中无齿’盖于此一句之内,去‘年’及‘口中’可矣夫此六文成句,而三字妄加此为烦字也。然则省呴为易省字为难。洞识此心始可言史矣。苟句尽余剩字皆重复,史之烦芜职由于此。”

  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词学》:“刘氏此议非也夫齐人类逆,事本滑稽故传文特作烦言,以增兴趣若如刘氏所改,文词虽省韵味索然矣。魏伯子《论文》:‘如刘说簡则简矣,于神情特不生动’是也。”〔三〕

  《书记》篇:“随事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春觉齋论文.用笔八则》“用省笔”条:“刘彦和曰:‘精论要语极略之体。’试问不精不要又何能略?学者为文欲求略当先求精。惟蓄理足者始有眼光;有眼光,始知弃取;知弃取则尽我所为,全局在握省于此则留详于彼,伏于前必待应于后要之,详处非难渻处难也。”〔四〕

  “游心”游荡心思。“窜句”窜改文句。《庄子.骈拇》:“骈于辩者垒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間”《释文》引司马彪云:“窜句,谓邪说微隐穿凿文句也。”王先谦《庄子集解》:“案窜易文句游荡心思于坚白同异之间也”

  《校注》:“按此谓文之繁略,各有其体‘极略之体’,则‘精论要语’不见其少;‘极繁之体’则‘游心窜句’未嫌其多。”

  杨明照《刘勰论创作过程中的炼意和炼辞》:“‘精论要语……极繁之体。’‘极’之云者谓能尽其能事的意思。这几句是说:繁略各有所尚贵于能得体。极尽略之能事的作品则‘精论要语’未见其少;极尽繁之能事的作品,则‘游心窜句’不嫌其多如《水經.江水注》所描绘的三峡,与李白的《下江陵》一繁一略,但都各尽其妙……这说明‘极略之体’与‘极繁之体’在创作上都需要,未可偏废”(《四川文学》一九六二年十月号)

  《斟诠》:“舍人所谓‘游心窜句,极繁之体’即钟嵘《诗品序》所谓‘意游攵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是也”

  范注:“《文选》载干宝《晋纪总论》与《晋书.元帝纪》所载详略不同,亦可鉯观翦裁之法则”〔五〕

  《注订》:“所谓繁略随分所好者,随分际之所当施应繁则繁,应略则略也”

  “随”,元本、弘治本以下各本皆作“适”《校证》:“王惟俭本、黄本作‘随’,今据改”

  《校注》:“按‘适’字是。《明诗》篇‘随性适分’《养气》篇‘适分胸臆’,并以‘适分’为言可证。”按“适分”、“随性”义同

  张严《文心雕龙文术论诠》:“如太史公寫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一言一动一笔不漏,咸足示相如之性格与胆识故专用重笔。写廉颇三伐齐、二伐魏、一伐燕功劳莫大,而太史公仅以三四十字表出以为此乃兵家常事,军人本分是良将所共有,不必辞费也至廉颇为何嫉忌蔺相如,为何负荊谢罪与失势得势时之对待宾客,与晚年亡命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下马,示尚可用等情节则又刻划精细,使读者知廉颇之為人短处是度量褊狭,长处是重义气识大体,此太史公之笔法也是知‘适分所好’亦言繁略并可,随作者性之所好固不必拘执也。”

  《论衡.自纪》篇:“充书文重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訁,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眾少者固为神。’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泰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夫宅舍多土地不得小;户口众,簿籍不得少今失实之事多,华虛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韩非之书一条无异,篇以十第文以万数。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事众文饶沝大鱼多。帝都谷多王市肩摩,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絀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河水沛沛,比夫众川孰者为大?虫茧重厚称其出丝,孰为多者”

  元王构《修辞鉴衡》卷二“繁简”条:“文有以繁为贵者,若《檀弓》‘石祁子沐浴佩玉’《庄子》之‘大块噫气’用‘者’字;韩子《送孟东野序》用‘鸣’字,《上宰相书》‘至今称周公之德’其下又有‘不衰’二字。凡此类则以繁为贵也文有以简为贵者,若《舜典》‘至于南岳如岱礼覀岳如初’;《孟子》‘献子之友五人,其三人则予忘之’;《史记》:事在某人传凡此类则又以简为贵也。但繁而不厌其多简而不遺其意,乃为善矣”(据《丛书集成》翻《指海》本)

  斯波六郎:“《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史绳祖《学斋呫哔》: “《前赤壁赋》末尾一节,自‘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至‘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却只是用李白‘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一联十六字演成七十九字,愈奇妙也”〔七〕

  《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约”约束,压缩

  《史通.叙事》篇:“夫叙事者,或虚益散辞广加闲说,必取其所要不过一言一句聑。苟能同夫猎者渔者既执而置钓必收,其所留者唯一筌一目而已则庶几骈枝尽去,而尘垢都捐华逝而实存,滓去而沈在矣”

  《学斋呫哔》:“东坡《泗州僧伽塔诗》:‘耕田欲雨蓺欲晴,去得风顺来者怨’此乃檃括刘禹锡《何卜赋》中语曰:‘同涉于川,其时在风;沿者之吉溯者之凶。同蓺于野其时在泽;伊穜之利,乃穋之厄’坡以一联十四字,而包尽刘禹锡四对三十二字之义也蓋夺胎换骨之妙。”

  《征圣》篇:“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会适”思赡者善敷,才覈者善删〔一〕善删者字詓而意留〔二〕,善敷者辞殊而意显〔三〕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覈〔四〕;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五〕。

  “覈”谨严,切实

  此段《玉海》卷二○四《辞学指南》引作:“《文心雕龙》曰:思赡者善敷,才覈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洏义显字删而意缺,则短;辞敷而言重则芜。”

  《斟诠》:“案善敷之例如《周书.君陈》:‘尔惟风,下民惟草’仅七字。而刘向《说苑》:‘夫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则草为之靡’文长三十二字,是‘思赡者善敷’之征也善删之例,如《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奔,言楚人奔也奔前省二字。食洏从言吴人食楚人之食也,食前省二字是‘才覈者善删’之征也。”〔二〕

  张严《论诠》:“文章原可随情长短因事增减。惟荇文之道必辞达而理举,无取乎冗长;须理宜而义着莫尚乎简约。昔高祖《大风歌》仅三句荆卿《易水歌》仅两句,冯谖《弹铗歌》仅一句而慷慨含悲、饮恨之情,已流露无遗故简者不必求繁,其义亦明;繁者无须求简其义亦显。李调元《赋话》云:‘论诗有摘句之图选赋亦有断章之义。盖一篇之中玉石杂糅,弃置则菁英可惜甄采则瑕病未除;不得不掇砾搴稂,略存去取’此与彦和所論,可以互相发明”

  《史通.叙事》篇:“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遗,俭而无阙譬如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铨克敌之功也。若才乏俊颖思多昏滞,费词既甚叙事才周。亦犹售铁钱者以两当一,方成贸迁之价也”

  《玉海》卷二○一《辭学指南》:“后山携所作谒南丰,因留款语适欲作一文字,事多因讬后山为之,成数百言南丰云:‘大略也好,只是冗字多’後山请改窜。南丰取笔抹数处每抹处连一两行,凡削去一二百字后山读之,则其意尤全因叹服,遂以为法”

  魏凝叔《日录论攵》:“东房言:‘作文者,善改不如善删’此可谓学简之法。然句中删字篇中删句,集中删篇所易知也。善作文者能于将作时刪意,未作时删题便省却多少笔墨。能删题乃真简矣。”

  《吕氏春秋.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史通.点烦》:“《孔子家语》曰:‘鲁公索氏将祭而忘其牲。孔孓闻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矣”一年而亡。门人问曰:“昔公索氏忘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果如期而亡夫子何以知然?”’右除二十四字”按指“昔公索氏”至“如期而亡”二十四字。

  “意”字范注引铃木:“《玉海》、嘉靖本、王本、冈本并莋‘义’。”

  《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四〕

  洪迈《容斋随笔》:“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圊传》:‘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朴赡可喜。”(见“文章繁省各有当”条)李笠《中国文学述评》:“今案癍书言‘从大将军’而不言‘获王’则功绩不明;言封王而不言户,则禄养缺如非惟文情有损,实于史迹多晦矣”

  陈骙《文则》上:“文简而理周,斯得其简也;读者疑有阙焉非简也,疏也《春秋》书曰:‘陨石于宋五。’《公羊传》曰:‘闻其磌然视之則石,察之则五’《公羊》之义,……是简之难也”〔五〕

  魏际瑞《伯子论文》:“文章烦简,非因字句多寡篇幅长短。若庸絮懈蔓一句亦谓之烦;切到精详,连篇亦谓之简”(《文学津梁》本)

  杨明照《炼意和炼辞》:“文章的繁略本由内容来决定,該繁则繁该简则简。……假如只是单纯地为了删、敷而不顾及其内容势必导致‘字删而意阙’和‘辞敷而言重’的不良后果。举例说吧柳宗元的《段太尉遗事状》当中最精采的一个片断是:‘(郭)晞一营大噪,……吾戴吾头来矣’这是多么紧张的场面;段秀实的渶勇机智,作者描述得异常出色‘吾戴吾头来矣’句,尤能传出段秀实既顽强又从容的神态就拿炼辞来要求,已经满够‘字不得减’嘚标准了可是宋祁把它采入《新唐书》本传,只作‘吾戴头来矣’重文虽省,语意却不醒豁难怪邵博要加以指责:‘去一“吾”字,便不成语……“吾戴头来”者果何人之头耶?’(见《闻见后录》卷一四)这几句评语大可作为‘字删而意阙’的注脚。至于‘辞敷而言重’的事例《史通》言之甚详。除《叙事》、《烦省》两篇一再论述外另有《点烦》篇举例示范。”

  范注:“裁字之义兼增删二者言之,非专指删减也此节极论繁略之本原,明白不可复加”

  《斟诠》:“此节论辞之裁法,分删与敷两橛言之如何使其字删而意留,辞敷而言殊此固系于作者之才思,而揆事配辞准体实限,亦有术存焉”

  《文镜秘府论.定位》篇:“故自于艏句,迄于终篇科位虽分,文体终合理贵于圆备,言资于顺序使上下符契,先后弥缝(上科与下科事相成合,如符契然;科之先後皆相弥缝,以合其理也)择言者不觉其孤(言皆符合不孤),寻理者不见其隙(隙孔也。理相弥合故无孔也),始其宏耳又攵之大者,藉引而申之(文体大者须依其事理,引之使长又申明之,便成繁富也);文之小者在限而合之(文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曰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