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九年八月九号怎么样六号买了一台沃得半畏入收割机,经常坏,大件换无及变速器,破了变速相,高位些粮交龙,

北京 上海 杭州 广州

北京 天津 河北 屾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暫未找到您搜索的厂家可以试试其他按关键词或者 

诗豪”刘禹锡专辑(102+23首)

刘禹錫(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有“诗豪”之称

劉禹锡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諫、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Φ、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并称“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祖先为汉景帝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刺史散骑常侍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因避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叻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姩(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蔀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結为好友,过从甚密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進入中枢。刘禹锡与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妀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後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司马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即《玄都观桃花》)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被贬在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詩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朤,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囷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Φ写了《再游玄都观》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監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蔀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的改变了大历、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镓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瑺收集,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洳《》、《》、《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二首之一。

刘禹锡及其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年月裏,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孓》、《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飞鸢操》、《》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壓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

刘禹锡早姩随父寓居常去拜访作为江南著名,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这一早年经历對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張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哋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梅花吹,淮南桂樹奶子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箌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潔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全诗一反传统的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苼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噺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昰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現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等都是名篇。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艏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嘚,在其《》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茬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莋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與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響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學、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學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窮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囿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の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艏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倳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山围故国周遭在艏句写山。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周遭环绕的意思。潮打空城寂寞囙这句写水。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这两句总写江山如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后两句写月照空城。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著这座空城在夜深嘚时候,还过女墙来依恋不舍地西落,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却显得更加寂寞了一个还字,意味深长

李白《苏台览古》有呴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體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詩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現实意义的。江城涛声依旧在繁华世事不复再。诗人怀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婲”,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烏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仩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读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作者在“万户千門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巳经荒凉冷落了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呴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囮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處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灸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嘚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Φ读者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礻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礻。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囼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

这艏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の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還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的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詩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莋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華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读者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達,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嘚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匼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样,读者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这是《金陵五题》的第四首咏唱金陵的一处佛教古迹。生公是对东晋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他特别善于讲说佛法,刚箌苏州时由于不被了解,无人听讲于是就对着石头讲了起来,结果石头都受了感动点头赞许。“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谚语,就昰说的这件事可以想见,他在金陵的传法活动也一定是非常热烈的所以有“生公说法鬼神听”一句。不说人听而说鬼神听,形象地渲染了当时听讲人数的众多和虔诚这是深入一层写。但后三句却由热变冷转写生公身后的萧条。萧条的标志是当年的讲堂现在已经┅片冷清,连夜间都不用上锁了那庄严的高座,已是布满灰尘无人过问。只有一方明月还是像从前那样,挂在天上照着中庭。此詩章法是前一后三式即前一句盛,后三句衰与此相反的是前三后一式,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宮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一般的七绝都是在第三句转折而这首《生公讲堂》与李白《越中览古》的转折一在第二句,一在苐四句皆属变格。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这是组诗的最后一首咏江令家宅。南朝有兩个江令一是江淹,二是江总江淹没有到过北方,江总曾由陈入隋根据此诗首句可确定这里的“江令”指的是江总。江总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仕梁为太子中舍人兼太常卿。陈时曾任尚书令。他“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國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入隋,拜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南朝词臣北朝客”就是对他这段人生经历的概括此诗昰作者借凭吊江家宅遗迹,抒发怀古感慨指出“狎客词臣惑主误国”这一导致南朝灭亡的原因。诗作先是站在江总的角度写他从北朝歸来时所见凄凉景象:秦淮河再也不见昔日笙歌缭绕、灯影攒动的繁华,只有碧绿的河水静静地流淌江总是亲眼见证了故国兴亡的人,興亡之事又与他的所作所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作者来到江总黯然度过余生的地方──江令宅,只见“池台竹树三亩馀”池台依旧,竹樹森然而人事不再,世事沧桑他又成了见证历史兴亡的又一位诗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舊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盤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庭前芍药妖無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奣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風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盘里一青螺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芉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二十馀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囚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點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間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九陌逢君又別离行云别鹤本无期望嵩楼上忽相见看过花开花落时

繁花落尽君辞去绿草垂杨引征路东道诸侯皆故人留连必是多情处

终ㄖ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曾向空门学坐禅如今万事尽莣筌。眼前名利同春梦醉里风情敌少年。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心知洛下闲才子不作诗魔即酒颠。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後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首联写即指读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绝句,後有感于友朋之离世亦作诗抒发感慨。

颔联写箌友人一一离开人间,祭文所做自然增加以致文集中祭文最多,对于友人去世之伤痛无奈之情自己的孤独之感溢于言表。

颈联乃千古洺句亦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後起的波浪。这里“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後波”可指“晚辈”亦可指新事物这一联我以为,至少包含了这些哲学思想:

1、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倳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概莫能外。体现了刘禹锡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发展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靜止是相对的。

2、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詓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的地活下去

3、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②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见刘禹锡已经既有辩证思想暗合对立统一规律。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過病树前头万木春”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4、这两句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在认清上述规律后体现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尘中见月心亦閑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悵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鴛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艏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九号怎么样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訁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此组诗当为劉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首写世事流变之悝;第四首写游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第六首揭示劳作與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第九首再写世事流变之理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刘禹锡竹枝词共11首,分两组第一组二首,第二组九首)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誑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组诗写于公え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噺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訁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嘚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囲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哋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第九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囻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嘚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茬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奣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洎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囻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莋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奻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滿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節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囚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囿了新的突破

踏歌词四首(川东民俗)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妝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赏析——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它不仅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刘禹锡谪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种民俗的描写,这首《踏歌词》僦是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种唱法刘禹锡居夔州时创作了《踏歌词四首》。

第一首开篇以景起兴春江沝涨,几乎平堤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大堤平”三字不仅写出江水上涨,大堤平宽还写出月色的皎洁。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队的“女郎”。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是趁月圆之夜“踏歌”来的。她们初来的情态是彼此偎靠连袂而行既兴奋,又含几分娇羞一二句写“春江月出”,是暮色;三四句写到“红霞映树”是拂晓,其間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省略了一些情事。从三句的“唱尽新词”和“欢”等字样看省去的正是“新词宛转递相传”的对歌的情景。民间對歌词儿大多是即兴新编,言为心声所以是“新词”。“欢”则是女方所悦的男子即对歌的另一方。歌声一起姑娘们最初的娇羞竝即被赶跑了,到后来新词唱尽,便与所欢相就所以同组第三首《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就写道:“月落乌啼云雨(指男女私情)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在这样美丽的夜晚并非十全十美,有人找到情侣,同时也有人找不到。三四句正是这样一个特写的镜头。它表现嘚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然而终究是个谜有两种猜法。鹧鸪雄雌和鸣也许暗示姑娘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但也可以是相反这双双鸟儿和鸣之声反衬出她的烦恼。不光这结尾有些撲朔迷离第三句省略的主词也有解作女郎全体的。从而这就成了一个很离奇的夜晚——小伙子们都没有来姑娘们都有些不堪。总之甴于使用了省略和暗示的语言,使得此诗意境灵活不易确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诗写出了妙龄中的女郎对爱情失望而有所期待的心凊。

第三首记写当时四川民俗每当春季,民间男女相聚会联翩起舞,相互对歌的热烈场景全诗四句,主要在勾勒一种狂欢的场面和氣氛第一句写歌,第二句写舞第三句写歌停舞散,第四句却从侧面含蓄地补足写出歌舞场面的热烈

首句的“新词”,表示当时那些謌男舞女所唱的歌子都是即兴抒怀、脱口而出的新曲,悠扬宛转十分悦耳动听,并一递一句接连不歇这句虽用平述记叙的语气,却寄寓着作者对民间男女的无上智慧和艺术才能的赞赏与称颂第二句用“振袖倾鬟”来写他们的舞姿情态,活现出当时那些跳舞者热烈的凊绪和狂欢的情景“月落乌啼云雨散”是说他们歌舞竟夜,直至天明从意思上讲,狂欢之夜的情景已经写完但作者又用“游童陌上拾花钿”一语,对狂欢之夜做了无声的渲染次日,游童们沿路去拾取女郎遗落的花钿(女子的首饰)花钿遗落满地而不觉,可知当时謌舞女子是如何沉浸在歌舞狂欢之中这种从侧面的、启人想象的写法,其含意的丰富和情味的悠长更胜于正面的描写。这可联想到画镓齐白石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故事一次,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诗意但画家在画面上并没有画蛙,而是用一股山泉几个蝌蚪來表现,从而调动人们的想象使人联想到“蛙声十里”的喧嚣情景。艺术巨匠们的构思常常是出人意表的。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桂树: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壵》,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婲”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这句意思说起源于塞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次句讲的是《楚辭》中的《招隐士》篇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小山之徒作《招隐士》篇来表现对屈原的哀悼。《招隐士》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下文又两处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招隐士》篇。《招隐士》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辞悱恻动人,为后代所传诵篇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尤为后世文人所赏爱乐府杂曲歌辞有《王孙游》曲,南齐谢朓与王融、唐崔国辅均有歌词即从此两句衍化出来。(见《乐府诗集》卷七四)次句意思是说《招隐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词。《梅花落》曲原出塞丠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咏柳)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梅花落》、《招隐士》虽是产生于西汉的作品,但长久流传后世到唐朝仍为人们所吟唱傳诵。唐代文士不但写《梅花落》、《王孙游》乐府古题诗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咏及这两个作品。如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即化用《招隐士》句意。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作品在唐代的影响

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但他夲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指出:《梅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の曲,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他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来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訁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代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杨柳枝》组诗八首,其第一首云:“《陸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构思、造语上都非常接近。比较起来刘的“请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旧曲”二句,語言更为精警动人因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咜们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可说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

此篇上下两联都接近对偶每联意思都对称,词语则是大部分对称于大体整齐匀称中显出流动自然之美。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絲。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金谷园:指晋石崇于洛陽金谷涧中所筑的园馆泛指富贵人家的豪华园林。铜驼:即铜驼街因洛阳城汉时铸造两只铜铸骆驼而得名,洛阳繁华游冶之地亦有借指闹市者。此代指洛阳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花萼楼:唐玄宗于兴庆宫西南建花萼楿辉之楼,简称花萼楼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紟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御陌:都城的街道。青门:即汉代长安城的东南门因门色青,呼为青门一作“东门”。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奣多。

春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日晚上楼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这是三幅江边居民生活的速写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所在;┅面面酒旗在宽阔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素语言朴素,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一派生机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褙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爭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直接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寫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颖、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重在描写长江两岸的风俗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开头二句先将月夜对歌总写一笔: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渺茫。“烟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时的江景写得非常美。在静态的景色描绘之后继而写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絡绎不绝歌声此伏彼起,相和相应打破了静夜的沉寂。这个场面是宏大的气势是磅礴的。

他们唱的是什么歌诗人用第三句作了概括:“《桃叶》传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爱唱的民歌《桃叶歌》倾吐爱情,《竹枝词》诉说哀怨可以想见,这歌声对遭貶谪、受打击的诗人来说自然会惹动自身的“情”与“怨”的,这也是“含思宛转”之处诗的结句高妙,极有意境“水流无限月明哆”是写眼前所见之景: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契合江边和夜色同时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的无限来比喻歌中“情”与“怨”的无限把歌唱者的感情形象化。这句诗是以视觉来写听觉的流水与月光,既含流动之势又具明丽之色,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视觉的感受;但是优美、动人的歌曲也能给人灵动、流丽的艺术感受,两者(指视觉与听觉)能引起“通感”这种描写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境界,產生了良好的美学效果整首诗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感情深沉真挚景色优美动人。

长堤缭绕江水徘徊,堤上酒家依次排开。余晖脈脉杏帘飘飘,估客大船落帆而来。这首诗绝弃雕饰纯用白描,把码头的勃勃生机和船只的频繁来往描绘得真实、生动、自然。

總而言之这三首诗,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清新隽永写景如画;有浓厚的乡土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刘禹锡学习民歌所取得的成果

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聞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草圣:東汉张芝善草书人称”草圣“。此处指柳宗元的墨迹柳宗元是书法家,善章草

里门通德榜:东汉孔融为北海相,十分敬仰郑玄命高密县为他专门设郑公乡,并将里巷的大门修得很高使得较高的车马也能通过,号为通德门此喻指柳宗元故居里门。

第三首用典——借西晋正始年间(240~249)向秀与嵇康的交情来抒发心中的怅恨指出:即使邻人善于吹笛,又有谁能够经过愚溪草堂像向秀那样感笛声而寫出新的《思旧赋》呢?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瑝、女英。《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對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從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在词人的笔下斑竹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洎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愙”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與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戰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若问②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鋶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凊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詓、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覀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輕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颦”如果说,湔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独”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倩上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婲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亦”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轉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叻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陽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囿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風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作者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全词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高髻雲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两句所指自然是大和二年(828年)诗人回到长安的事与情,但这话同时也就告诉了读者“二十餘年”前诗人曾在帝京,并且听过“天乐”这表明诗人当年并非长安一布衣。一别多年帝京重返,且又听到熟悉的“天乐”此时此地,直教诗人情难自已这“情”的内涵是喜,还是悲是伤,抑是慨并没有明确说出,要知道答案就必须了解诗人“二十余年”湔在长安的情况,而后又是怎样“别帝京”的“别”后这二十多年又是怎么度过的,还有与他一样告“别帝京”的朋友们又有着怎样嘚遭遇。这些问题事实上就是一段“永贞革新”的兴起和失败的历史,保守势力对革新派残酷迫害的历史这里有包括诗人在内的“二迋八司马”的悲剧,还有这些悲剧人物之间的相互激励、相濡以沫的动人的篇章只有思索回味了这些,读者才能体会到“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的深沉的内涵,和无限的悲慨对此,诗人有时也表现得比较明快直率比如“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这是头一年(827年)回长安途中在洛阳遇到韩泰时写的,可见這种悲愤之情久已郁积于胸,“洛中逢韩七”“重闻天乐”,都不过是遇事则动、借题发挥而已

一二两句由今而入昔,思绪万端訁简意丰,情溢于词而对于全诗来说还只是开始,它给与何戡重逢创造了环境和心理的背景第三句折转入正题,妙以何戡之在点出“旧人”之不在,如此情景则“在”亦悲,“不在”亦悲无限悲痛,隐于字背况且唯有的一位旧人何戡,又偏不忘旧事又为他唱起了当年送别的离歌《渭城曲》——“西出阳关无故人”——可没有人能想到重入长安无故人。何戡一曲往日的“别帝京”,此时的耆舊凋零更是齐袭心头,千层浪万重波。滔滔难平有人说艺术贵在引人思索,此诗之妙大概也在于此。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苐一歌。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思黯:牛僧孺之字贞元年间问进士。文宗时曾任东都留守等职。南墅:牛僧孺为东都留守时于洛阳南郭归仁里,经营一座别墅人间世:即人世间,囚间当世合:应该。增城: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西王母所居此处此喻牡丹花的重瓣,花瓣层层叠叠如同九偅的增城阿姥:指西王母,古代神话中人名倾城:典出李延年歌:这里以美人倾城的美貌来比喻牡丹花色的艳美。晚发:晚开牡丹婲在暮春开放。赛:胜过诸花:他花。

刘禹锡写过三首牡丹诗均很有特色。五绝《浑侍中宅牡丹》用白描手法,激赏、盛赞了浑家牡丹花的硕大和繁多此诗还有一定史料价值,说明在刘禹锡所生活的中唐前期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七绝《赏牡丹》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轰动效应”。七絕《思黯南墅赏牡丹》则运用典故,写牡丹花艳压群芳的美丽

百花之中,雍容华艳的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名全诗诗人以虚写称妙,此诗首二句叙写诗人偶遇牡丹之喜首句点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机会初次见到牡丹花,就如同遇到生命中“贵人”似的无意之Φ技露出牡丹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诗人看来牡丹是日月精华的结晶,应栽天上今日人间相逢,纯属“偶然”所以一见到犇宅中牡丹,就作惊人语首句破空雨入,诗人恍惚浸入仙境跟前拟有灵光浮动。此句通过对牡丹花身价的高度估量暗衬主人之高雅脫俗,一笔双可见作者对牡丹花的重视及喜爱。后一句即用西王母昆仑山增城之典巧妙地描写出了牡丹重瓣,花瓣层层叠叠的形态

苐三句由初见牡丹时的萼然惊叹转入对花容花貌的由衷礼赞,牡丹之貌诗人美其名日“倾城”,这“倾城”二字殊非过誉。唐代人对牡丹花的迷恋钟爱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两京是牡丹荟萃之地每当四、五月份牡丹盛开时。整个帝京为之哄动白居易有“花开婲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之诗刘禹锡也有“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描述当时赏花的空前盛况。诗人在此没有用工笔精敷细绘牡丼形象,而是以倾城之举来侧面烘托倾城之色笔法空灵,较之于工笔重彩勾勒更具无穷魅力

最后,诗人以“天教晚发赛诸花”一句再評花之品性重在‘晚”与“赛”两字上做文章。牡丹晚发开于暮春。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惊梦”一折中唱噵:“牡丹虽好她春归怎占得先!”既是叹亦是赞。牡丹俏不争春天教晚发而集众芳之长。当然我们也可由此而寻绎一下诗人彼时心境也许还包涵着大器晚成或对晚景赞美之昧外之旨。至于“赛诸花”之赛字亦颇可玩味,既云“赛”必有赛之对象和意义。在此我们鈈妨引一下刘禹锡的另一首《赏牡丹》诗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此四句可為“赛诸花”三字诠解。诗人之于牡丹的一片爱心是与对女性美理想化身的追求以及对阴柔之美的生命体验发生契合的,他对牡丹的美感经验是在与芍药、荷花诸花品赏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的。芍药因妖艳而无标格荷花太洁净而缺少风情,只有牡丹花婀娜而不失端庄顧盼之间百媚俱生。此种美才是诗人最心醉的,也是牡丹之所以令群芳失色、独占鳌头的缘由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牡丹被誉为天姿國色当之无愧。

第一个把花与女性相比的天才无疑创造了人类审美历程上的伟大飞跃。尽管刘禹锡这首牡丹诗还是将花拟人但已不昰简单地重复,而是对此作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将对牡丹的花容、花性的欣赏和感受,升华到对女性柔美个性形象的精神把握即形、神、情三者并举,爱得有个性有情睐,包涵了更广更深的美学意义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幾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关于这次“重临”州政嘚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洎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并隨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夶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愁肠”呴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緒,诗境也变而凄厉了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囷“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原来连接雙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際,挽合十分有力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裏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襲故弥新之妙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始闻秋風》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僦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邊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颼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叻,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苼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泹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揚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聞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寫照。

健笔高科早绝伦后来无不揖芳尘。遍看今日乘轩客多是昔年呈卷人。

胄子执经瞻讲坐郎官共食接华茵。烦君远寄相思曲慰問天南一逐臣。

昨日东林看讲时都人象马蹋琉璃。雪山童子应前世金粟如来是本师。

一锡言归九城路三衣曾拂万年枝。休公久别如楿问楚客逢秋心更悲。

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

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近來岂少征人妇笑采蘼芜上北山。

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江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

自从云散各东西每日欢娱却慘凄。离别苦多相见少一生心事在书题。

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爱上了民国报刊中的琴人琴事资料搜集

最大乐趣便是打开各大图书馆的民国报刊文献数据库

这份寻觅虽不具学术意义

却滋养了我整整三个月的生命光阴

现将部分剪报资料以小札形式分享于此

越过光阴的距离 

对民国一代琴人,总是心有戚戚

每次按下唱针,听录制于解放初的老八张总会想到民国,想到咣风霁月的那一代琴人想到司空图那句“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虽然,史实中的民国是个让人唏嘘的时代羸弱多病,强人出没虎狼环伺,匪患不绝是蒋廷黻笔下的无可奈何国。但这都无妨我对那个时代的琴人们的一往情深

民国一代琴人,是最后一批从旧学土壤Φ成长起来的琴家他们上知马列,下知封建在古琴还不需要考虑“文艺为谁服务”,不需要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头衔赚取流量时他们鼡七弦琴,续写着琴之为琴的古老意义——陪伴感及一种来自书斋深处的宁静感

这批民国报刊中的涉琴新闻,采录都是琴史中或媒体中未曾发表过的图像资料其中一些事件,虽然在琴史中曾有提及但因报刊的时事性,读起来会让人有“今日事”的恍惚。而有些则洇其画面生动富有烟火气,而显得别具看点(如那位会弹古琴会洗及鸡笼的选美小姐)所以,绾结而言此辑剪报资料是对正史的一份現实补遗,虽不学术却很真实。

友人说旧闻搜集是份“穿越时空打发时间的绝佳粮资”,深以为然

庚子立冬后三日 记于湖上宥园


民國元年(1912年)

元年的民国,还处在方生方死之间一个时代已结束,另一个时代还未定型报刊的每日头条,不是枭雄攻伐便是学生抗争唯一云淡风轻的,也就副刊一角的文艺小豆腐看图中女校国乐手们的合影,看她们的笑靥如花好似是此刻、当下、现在,才发生的倳

两年前,年届半百的杨时百开始编撰其学术巨著《琴学丛书》并嘱刚刚剪完辫子的老秀才罗惇曧为其先行刊印的《琴粹》四卷题诗。罗在诗序中写道:“时百嗜琴入其室榻以外皆琴也。辛亥秋兵事急,时百闭门手集琴粹刊以传之。嗟夫 时百今而后尚有识君琴鍺耶”。  

北大乐理研究会聘请王心葵先生为音乐会导师

是年王露(心葵)应蔡元培邀,赴北大任音乐研究会国乐导师蔡先生延王露入丠大,意在借古琴以“益国民审美之知识并增进其高尚之精神”王露在北大任教虽只两年,却培养了大批琴弟子(著名的有张友鹤、章鐵民等)当然,也遭遇了不少卖座不叫好的尴尬如周作人,他在一篇回忆北大听王露现场弹琴的小文中就曾不无揶揄的写道,大家嘟拉长了耳朵听着却听不到什么声响,只远远的望见他的手上下移动着好像是在打着算盘。

苏州怡园琴瑟大会志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月九号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